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衍祕鈔/附、華嚴五教章科 (No. 2345_ 普寂撰 ) in Vol. 73

[First] [Prev]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45
華嚴五教章衍祕鈔第一並懸譚

  東都長泉律院苾芻普寂撰
此章略作七門。一叙本經大旨。二辨
乘教分齊。三明今經傳持。四除今宗蘖説
五出今章來由。六略釋題名。七隨文解釋」
一叙本經大旨者。夫此經者。盧舍那之祕藏。
稱法界之極説。十身調御無象現法界身雲
性空之月頓印百川。法螺圓音無言演無盡
玄籍。教海之波遍布千門。因陀羅網參塵刹
於互影。錠光頗梨融劫海於九世。巍巍慧日
山王於上達靄靄慈雲灑微澤於三根。普
別分彩敷海印之教義。因果齊致嚴性起
之樓觀。至矣大哉此經也。衆詮之薈蔚。以
根基。萬徳之芳芬。以是爲都會。冥縁起
於性海。用氾濫以恒如。綜衆目於玄綱。言浩
瀚以常寂。大焉則極法界。細焉則入塵念
折玄猷。窮理盡性。陶甄眞智。徹果該
因。汪洋冲融。不得而測者。其惟大方廣
佛華嚴經乎。其所詮則一眞法界。即是如來
藏心。在因焉則是名十地。普賢淨菩提心。
無盡願行悲智玄寂。在果焉則名稱三徳。即
是如來法身。所謂法界開爲五種。一者有爲
法界。二者無爲法界。三者亦有爲亦無爲法
界。四者非有爲非無爲法界。五者無障礙法
界。能入法界亦有五門。一淨信。二正解。三
修行。四證得。五圓&MT90041;。今經首説盧舍那品
所信因果。從名號品小相品。明修生
因果。亦名差別因果。普賢行性起二品。明
修顯因果。亦名平等因果。離世間品明出障
因果。入法界品明重玄不思議因果。若就
位。則十信能信此法界。十住解此法界
行向行此法界。登地已上證此法界。八地已
&MT90041;此法界。若就別配位。則十信行有爲
法界。十住修無爲法界。十行十向修亦有爲
亦無爲法界。初地乃至七地。證得亦有爲亦
無爲法界。八地入心證得非有爲非無爲法
。八地住心至佛窮&MT90041;無障礙法界。所入法
界統有二位。謂在纒性淨法界。出纒離垢法
界。能入心品亦有二義。謂大菩提心及信悲
智等。能修之行亦有二種。謂差別行普賢行。
修證位次亦有二義。謂行布差別圓融相攝。
所得之果亦有二義。謂修生果修顯果。如
二門不即不離。逈超言思。因之與果非一非
異。唯智所照。遮那佛華開敷萬善。心地因
華嚴飾果海。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即果之
因。剋得即因之果。感機骪骳。則人法理事
等萬殊交絡。以智會融。則闊狹深淺等一理
齊平。何以故。以五海十智海印所現故。以
一切法起滅邊際不可得故。以三世十方不
當念故。嗚虖此經。無盡教義。廣大玄絶。
陀羅尼微細法智之。豈文字之所
彷佛耶。今且依教述&T075577;。而已
二辨乘教分齊者。乘教分齊在章顯然。後
講學者。斷以胸襟。濫僞交起。稗莠彌滋。苗
稼彌痿。遂至使人叵復見二祖教判之
正義。所以今預提其綱要。以備檢押。此中
二。初辨乘分齊。後明教分齊 初明
中亦爲二段。初先引正文。後正辨其義。初
正文者。孔目一云。一乘義者分別有二。
一者正乘。二者方便乘。正乘如華嚴經説。方
便乘者分別有十。乃至上來所辨。於眷屬
經中。欲圓通無盡法藏一乘教義。於
便處一乘名。令進趣者易解故作
。若横依方便進趣法門。即有二義。通説
一乘。一由究竟一乘教成。何以故。從
流故。又爲一乘所目故。二與究竟圓一
方便故。説一乘即圓通自在義
五十要問答上云。一乘有二種。一共教。二不
共教。圓教一乘所明諸義文文句句。皆具
。此是不共教。廣如華嚴經説。二共教者。
小乘教三乘教云云。又云。性起樹藏内莊
。外嚴小乘三乘。有二覺門菩提樹下
唯有因果二位佛及普賢二人。開見爲諸有
情可化衆生大教網。絚生死海。漉人天
。置涅槃岸。諸教相中示彼小乘及三乘
。令物生信起行分證。示一乘教。令其見
聞後得入證故。彼教相似成内外及教義不
。即如法華經界外大牛車。及地論第八地
已上文。即是其事孔目第四云。圓通之法
具徳宗。縁起理實以二門取會。其二
門者同別二教也。別教者。別彼三乘故。法
華云三界外別求大牛車故也。同教者。經
會三歸一故知同也。又言同者。衆多別
義。一言通目故。又會義不同。多種法門隨
取一義。餘無別相故言同耳。所言同者。
三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三乘故。
又云。一乘同別教義。依海印定起。普賢所
知。三乘教。依佛後得法住智説。聞思修及報
生善意識。並内證梵行勝智。及眞實智所知。
是約別相説。一乘法義出出世證。餘時見聞
及比解行。三乘法義出世得證。世間比而解
行。一乘法義。佛及普賢菩薩願行建立。有情
衆生依而住持。三乘法義。衆生業行建立。佛
菩薩等依而住持。云云。又云。別教之中亦有
同別。由多即一是其同也。爲一中多即是
也。同教之中亦有同別。一乘三乘同一善
巧。是其同也。各爲機別即是別也。有情
衆生所知之境。則無上來所明諸義。何以
故。爲是遍計又十地章云。今十地者。
佛因位一乘三乘聲聞人天等。竝在其中
五乘人所觀普賢證位佛果攝用。乃至廣
明。又囘向眞如章云。一乘眞如者有二種門
一別教門。二同教門。別教門者。圓通事理統
含無盡因陀羅微細等。乃至同教門者。即與
三乘義同。但由智囘向故入一乘攝。又第
四云。一乘之法。對機以明別。非自相可
別。隨機論別別別別云云。一乘同法以彰
同。若引機以會同。則同同同同云云。今章
初章云云。從上諸文。今宗辨乘之龜鑑也。後
其義者。所謂一乘即一眞法界也。能乘所
乘及乘者。唯一如來藏心教理智斷行位因
果。無一法界心囘轉。然一乘教義法
爾有共不共二義。炳現海 印定中。圓通無盡
教義因陀羅微細不可思議法門。被普賢眼
上機。是名不共教。是即別教一乘也。盡法界
塵大識智。下從一毫善。上至金剛定。凡一
切開覺有情衆生。令道樹。普門應機人
天乘小乘三乘乃至無量乘。以普賢智融會。
是名共教。亦名同教一乘。所謂同別二門
義。則雖岐體則不二。何以故。小乘三乘等。
即一乘所流所目攝方便故。體攬一乘。成而
於一乘故。譬如海水潜入地中。流爲
。諸河朝海。同一醎味。又如水結成氷。氷
融同水。一乘流成小三故。小會則同三。同
一。三會則同一。小乘三乘。乃是能同。根本
一乘。即爲所同。能所泯融。則一大圓乘。於
戲妙哉。華嚴大法界。即十地漫荼羅。此中具
足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一切善法。若約
則下從一文一句。乃至無盡大教海。若約行。
則始一毫善。乃至無盡無餘。福智願行。
此玄寂無相法界十地漫荼羅
而流出。何以故。此十地即五種法界故。施
戒修善。乃初二三地道。相當有爲法界。菩提
分法及諦縁。乃四五六地道。相當無爲法界
無間無相。修入無差別法界。是菩薩第七地
道。相當亦有爲亦無爲法界。此無相修成熟
位。入第八不動地。此地入心玄絕 無寄猶
夢覺。是即當非有爲非無爲法界。過是已
去。即無障礙法界。名爲一乘出出世間上上
。當知。一切勝善皆在地道。十信所修即
有爲法界之光影。十住及二乘道。即無爲法
界之分位。十行十向。即亦有爲亦無爲法界
之相似分。是故一切世出世善法。皆會歸於
十地道。種種安立差別法門。悉攝入於一乘
大教海。是爲華嚴同別一乘義。淸涼玄談第
六。演義鈔三十七上。解釋同別一乘。義趣
頗異。不前修。雖一理。非是正判。自
爾已降。支那本邦講學之流。往往取用彼
。混糅於二祖之判釋。朱紫紊釆。淄澠淆
味。於是乎。口説笔疏。不今宗同別之正
者殆希矣。此邦近代解釋此章者。轉生
謬解大亂祖轍。豈可慨歎哉。所以今於
文前其梗槪。悉當下辨 後明教分齊
者。教即五教也。五教之中。小之與&MT10755;諸家同
致。其餘三教釋有異同。始頓且置。如其圓
。至相・賢首。竝以圓通自在主伴無盡等
釋之。唯別教一乘稱爲圓教。清涼演義
稍設異義。要有其二。一者同教一乘配
之異。二者圓攝偏之異初異者。玄談六初
云。然此教海宏深包含無外。色空交映徳用
重重。乃至此圓教語廣明無量乘。語深唯
一乘。一乘有二。一同教一乘。同頓同
故。二別教一乘。唯圓融具徳故。以別該同。
皆圓教攝演義三十七亦同此旨。寂曰。
一乘同頓實。一乘爲能同。三乘爲所同。全
今家正判。以同教一乘爲圓之意趣。亦
祖説。入文當明。第二異者。玄談六云。
此教語其横收。全收五教乃至人天。總無
包。方顯其深廣。又云。前四教不
。圓必攝四。雖於四。圓以貫之故。十善
五戒亦圓教攝。尚非三四。況初二耶。斯則
其所通。無其所局。乃至以別該同圓教
寂曰。圓攝偏義理。必應有。但淸涼所
説。不二祖全同。若依至相・賢首。則雖
教中能攝小乘三乘等之理教。不復以小乘
三乘等之名義而説之。何以故。人法理事解
行文義等。深淺闊狹分齊各別故。是八地已
上佛果無無明。無煩惱。不思議解脱
隨智境界故。雖是小乘三乘。爲圓所攝。則
圓融無礙主伴無盡等。故直以圓通自在等
而言之而已。不圓教之中。含攝二空
眞如等諸乘之理教。此趣甚深宜細思忖。若
淸涼意。則小乘三乘不圓。圓教之
中能攝小三。亦得中以小乘三乘等名
義。二空眞如等理教安立施設。雖小三
名義而説。意在所通所局。所以疏鈔
之中解釋圓教。多依止二空眞如等理。間亦
息妄修眞之譚云云。寂試評曰。至相・賢
首之説圓教。至玄至微逈出情窠。非靈慧
者久學深思。則何能領會。所謂圓明具徳因
陀羅微細等。乃過大白法界已去。色心自
在地冲玄之密境。雖諸法自共相。猶如
空中四大有無不可得。非二乘及七地已還
菩薩之所得知。何況於凡愚乎。雖圓理則
二空所顯眞如。究竟圓淨之趣故。無妄可
無眞可修。修圓行者。機有利鈍。修有
。若最上機直觀法界。如台圓頓止觀。若
中下機。或修事善。或藉二空唯識等息妄修
眞之修之方便。漸入正修。如台漸次止
。七地菩薩。尚應正助雙修之旨。況於
地前乎。二祖製述。往往提示其意。今擧
一二焉。孔目第一。唯識章及一乘章云云。又
五十要問答下。明唯識觀已云。皆應&MT10773;
必定不疑。懈怠則無成辨。煩惱減少。是觀
成相。是通一乘教及三乘教云云。次章明
空觀已云。此空觀及上唯識二境分齊。不
解時知。若如解時知。還爲妄境耳。乃至
空方便。一乘究竟孔目・探玄間有此致
然探玄解釋經中所説息妄修眞等。或言
&MT10755;。或會爲圓旨。釋義縱横與奪無在。所
謂寄言。即顯圓門二空眞如。及息妄修眞乃
圓修助道。體非偏權之巧辨耳。例如二禪
已上借識。雖借言是他識焉。人多謬
解寄言。將謂圓理無空等義。圓行無息妄修
眞之修。謬之甚矣。嗟吁。即空即如息妄修眞。
乃五教之樞柱。萬行之將帥也。不思議解脱。
是證得。過恒沙勝徳。由是發生。因陀羅
微細。由是顯成。寶王如來。由是出現。華藏
世界。由是莊嚴。凡因果二位。所有徳用。靡
是顯生焉。是故雖圓修人。亦能
二空唯識息妄修眞等而修入焉。但以
信圓解爲之帥。不權修而已。世有淺識
膚見者。僻解二祖所立圓教。以遍計妄情
普眼智境。藉口高妙轢權小。以無修
無證奇特。其所夸耀之高妙。惟口頭三
昧耳。譬如他寶貨己無半錢分也。
豈是二祖之意耶。蓋學者之愆矣。涼疏圓攝
偏之義。於向僻解圓旨者之見病。應
利。所憾涼疏之變態。不今宗之正
。欲弊之術。翻損宗之眞脈乎。圭山長
水晋水蒼山等。深崇淸涼。偏執涼疏之可
憑。殊知至相賢首之道。優於清涼倍蓰
啻。遂使二祖之製述。泯絶于唐季。吁是
孰之爲乎哉 問。圓教頻譚妄即眞。亦言
妄不眞等。何故今言圓宗亦有息妄
修眞之旨耶 答。不向云乎。妄即眞惑即。
道是佛境界。而八地已上方證斯道。然其能
修人。始愚位乃至第七地。地上且置
地前凡夫禀圓教者。初繋念一眞法界。茍
著一眞法界。則不妄。諸妄自息。不
眞。眞性自顯。例如台教圓頓止觀。云
圓人初縁實相。乃至煩惱即菩提。無惑可
斷。生死即涅槃。無苦可滅。而明修證。則
初信斷見惑。六信盡思惑。等智斷調然有
次也。是圓理融通雖妄即眞。修入圓者。必
妄息眞顯之義之明證也。此經云。金剛藏
菩薩云。佛子。從初地七地。所有 諸行皆
離煩惱業。以回向無上菩提故。又云。始
初地波羅蜜乘。遊行世間諸過患
煩惱過患。以正道故。不煩惱過失
染。然未名爲超煩惱行云云。如是明文。
經中頗多。近代有昧教者。濫説圓頓。混
乘教。蓋乃不本經金文。不二祖之章
之所使也
三明今經傳持者。此中有二。初正明經傳
。後明受持非容易 初明經傳持者。此
經有多本。旨歸出十類經。探玄第一出五類
。於中恒本乃普賢所感。十身盧舍那在
蓮華藏世界説。其大本上本者。蓋乃登地已
上大菩薩。在世界性已上。身住白淨寶網轉
輪王。十眼十耳等境界。陀羅尼力之所受持
其中本者。亦異類大機。入甚深三摩地。或
如來加被力受。非是人間受持也。其
下本者傳法菩薩結集。充之閻浮提凡流衆
。然佛在正法之間。大權菩薩及付法藏
諸祖。雖甚深三昧而悟入如來祕藏。心
心密付。未嘗落諸文字言句。後有龍猛菩
。神遊龍宮。親覽三本華嚴。將下本來流
布人間。具如傳載。又一傳云。無著菩薩。受
慈氏菩薩於覩史。世親金剛軍堅慧等諸大
土。製論弘宣。又一傳云。佛滅百有餘年。有
大士摩訶提婆。慨乎三藏之學。轉墮名相
覆實義。洩發大乘祕藏。糅雜三藏。自
以來。大衆部中傳持華嚴般若金光明等方
等經典云云。東流傳譯如傳所載 後明
受持非容易者。凡如來八萬法蘊藏。均是如
來無垢識相應差別智印。無相無依不可思
議之大法寶也。經云於如來大智海中。論
最清淨法界等流。天台云如來藏中備有
&MT90041;不思議二。但由機有利鈍生熟
教亦有權實焉。有頓漸焉。教與機合。則咸
成巨益。教不機。則竝無利。夫華嚴經
者。無上大法輪。以普賢眼大機。爲之正爲
證入分。如瞿夷所居成化之處十世界等
解行分。如娑婆世界衆生。爲見聞位故。
聲聞如聾盲。表顯人空智明尚隔一重
況於三濁凡愚乎。十二門論云。大乘者。
普賢文殊大人之所乘也。大乘既爾。況於
一乘乎。所以印度諸大士。雖大乘阿毘
達磨宣大教。多申三乘共教。或説阿梨
耶識縁起。或説如來藏縁起染淨熏變。但顯
示人法無我縁生無自性等分齊。未嘗呈
一乘祕極。是乃由究竟圓極法。非是薄福劣
慧衆生之所受也。若劣根下機輒受持之。必
見叢成増上慢。非翅無益。翻生巨害
譬如三歳孩兒。把玩莫耶運用却傷
其躬矣。是故欲學此圓一乘者。若是上
機具大信心大聰慧。善根成熟者。則直觀
。於念念中退本分理必應得。若是中
下機。則必須正助雙行。事理兼修。外障漸
除。內觀漸明。戰競策心。畢命爲期也。不則
決爲圓墮人。不止於己失益。亦令他陷
見阬。豈可愼哉。略辨受持不易。悉可
聖教
四除今宗蘖説者。蘖説雖多。略出其二焉。
一者賢首門人有靜法苑。師示寂後。遽叛
刊定&T047368;。屢設異義盭探玄。妄評
詆讕無遺。其學趢趗拘束名相。僅有
理率忤正旨。實乃今宗之蘖説也。玄談第二
初痛譴其非。結歎云。唯攻言説自心
一生驅驅算他寶見。然此蘖説雖勃戾
矣。其義浮淺皂白易辨。有眼之流自曉
其非。所以今略指斥而已。餘入文辨焉。二者
吾邦近世有一講主。廣學洽聞。且荷法爲
任持勤矣。蓋緇門之豪傑也。自宗華嚴。鈔
釋斯章。將涼密已下之紕繆。興復儼藏
二祖之正宗於千載之後焉。其所志者最善
矣。惜乎其所言。鑒諸二祖。其異也猶如
。其遠也似如天淵。然其説會稡禪教。綜
緝顯密。引百家修飾。假衆美潤色。雖有智
&MT10769;是非。且其説以高妙廣大先驅
無修無證後蹕。投之時人澆浮歆
高妙。蹙頞斷修。猶如火薪。亦似
風。一㤹彼詭辨者。萬牛不牽乎。此蘖
伐曼羨滋長茀塞覺路。予甚懼焉。故今
辭而闢之。使學者不惑焉。其蘖雖多。究
本根大略由二。何等爲二。謂亂乘教綱&T075577;
及與不會性起大理也。所謂亂乘教綱
&T075577;者。講主以爲。華嚴是別教一乘。法華是同
教一乘。同是圓教。全無軒輊。兩箇一乘如
牛二角。此二圓教是可尊珍。所餘四教皆可
掃廢等云云。寂曰。此胸臆判斷。全無典據
凡二祖章疏之中。一處無法華
圓教之判。今宗以無盡教圓分齊故。不
同教於圓教。其理彰然。何得異釋。且
一切小乘三乘等。即華嚴同教。是乃使凡夫
二乘。及七地已前菩薩。漸次成熟。趣入於華
嚴法界之妙法甘露也。當知。小乘三乘等。就
機感判。則是小始&MT10755;頓。而約普賢所知。則
是同教一乘。是故同教一乘有義而無教。何
以故。小始&MT10755;頓之外。無別同教一乘之教故。
嗚呼盡十方界。均是普賢眼大菩薩。則爾時
小始&MT10755;頓。併應掃廢矣。世有普賢眼
而廢普賢眼之小乘三乘者。猶如
病未痊而廢鍼藥也。其害莫大焉。惟乘教
&T075577;。乃釋義之大本也。其本既亂。末何得
焉。所謂不會性起大理者。初先明性起
大理。後指斥其非。初性起大理者。探玄第十
六。分別十門釋性起。其第六染淨門中
云。問。一切諸法皆依性立。何故下文性起之
法。唯約淨法染耶。答。染淨等法雖
眞。但違順異故。染屬無明。淨歸性起。問。
染非性起於眞。答。以眞故。不
眞。以眞故。不眞用。如人顚 倒帶
靴爲帽。倒即靴故。不靴首帶爲帽。非
靴所用。當知。此中道理亦爾。以染不
故。説衆生即如等也。以眞用故。
是性起攝。若約留惑有淨用。亦入性起
收。問。衆生及煩惱皆是性起不。答。皆是。何
以故。所救故。所斷故。所知故。是故一切無
性起於乎妙哉。性起法門也。佛成正
覺爲性起義。若據因及眷屬。亦通菩薩。然
圓宗因果。二而不二。不可思議。從初發心
乃至成佛。融三世間。分圓無際。十地乃因法
界。如來乃果法界。因果唯是一如來藏心。是
性起。成辨性起因果。一切善品亦入
攝。遍計所起三雜染乃當情現故。是屬
故。起則違性。雖性。非是性起。然
此三雜染。是所救所斷所知。則菩薩所調伏
法界故。是即成三徳祕藏之爐韛。是故亦
性起名。是成性起淨用故。與性起名。非
自體是性起法。又留惑爲淨用。佛及極位大
菩薩返道逆行。亦皆名性起。意趣可知。返
道逆行普賢十七門所攝。如五十要問答上
。孔目四云。性起者。明一乘法界縁起際。
本來究竟離於修造。何以故。以離相故。起
大解大行離分別菩提心中名爲起也。
是縁起性故説名起。起即不起。不起即
性起。廣如經文。此義是一乘。若證位在
。若善巧在十囘向。若應行即在十解。若
應信即在十信&MT10755;心勝進位中。若究竟即在
佛果二祖明文略出如是。後指斥其非
者。彼製述中。一處不控玄正旨。漫言
業苦即性起。欲凡愚遍計所起三雜染
妙物。嗟乎講主。不二祖之明文迴
日月。與乃見之。而爲執所蔽。若
而食。與彼謬説三毒即道。混亂染欲淨欲
圓教不斷修。僻執性起惡理毒等。皆由
於不會性起大理焉。予竊謂。至相・賢首。
深悟入華嚴性之源底。妙作判釋。此不
唯符契華嚴經旨。抑亦一切大乘方等之懿
範也。學者披玩孔目。探玄之諸文。呥呥而
嚼。味之甘之。日月弗置。自然知是知非。
異説惑矣
五出今章來由者。此章初流傳海東。後行
于本邦。章主寄海東義想師書。載贈書
中。有一乘教分&T047368;三卷。如纂靈&T047368;及圓
宗文類等載。此邦天平中。親羅審祥法師。傳
華嚴經論及此章云云。如釋書出。通路十七
云。賢首大師年齡三十有餘。造五教章。未
知何據也。熟按體製。此章前於探玄者必

六略釋題號者。是亦有二。初明章題。後明
撰號 初明章題者。此題凡有五類。一華
嚴一乘教分&T047368;本邦古本
上中卷題
二華嚴經中一乘五教
分齊義本邦古本
下卷題
三華嚴一乘分教&T047368;淨源重校序
華嚴傳擧
之。淨源
斥之
四華嚴五教章是亦重校序
出淨源評斥
五華嚴一
乘教義分齊章宋本支那註家及圭峯晋水等。
皆以宋本題正。通路以本邦古本上中
正。纂釋粗同。匡眞以本邦古本三卷
二題。爲作者之意樂。以傍正義云云。
寂曰。通路評取一題。餘爲傳誤。是甚褊局。
胡足依憑。匡眞所言雖理。恐近穿鑿
其三卷安二題者。蓋今師製此章之初。隨
草稿成卷。苟書題名。未刪修爲定本。門
人傳寫。竟布于世故有此差。邪古書間有
此類。不怪矣。若夫於五題中其最善
者。宋本爲穩雅。宜題乎三卷矣。蓋本邦
所傳。是其未定之書。宋朝流行定是修飾之
本也 言華嚴者。探玄第一標擧十名。以
經題。華有十義。嚴有二義。廣釋云云。綱
目演義亦有多釋。可見。義苑之中出法喩
二義。從法得名。以五色大蓮華莊嚴故名
華嚴。金剛蘂幢以貫其華。以此莊嚴法界
故名華嚴。是取舍那品説佛前有大蓮華
忽然出現等以釋題名。纂釋擧此釋稱歎
云云。寂曰。從法之釋。雖義可尚。不
。探玄明義名中。引離世間品。説生菩
薩深妙義華。而無舍那品蓮華題名
之文。何敢異釋 問。此華是蓮華耶通餘華
耶 答。纂釋擧二釋。以餘華正。寂
曰。若據顯了。則應是一切華。所以知者。梵
語健拏驃訶華云雜華嚴飾。探玄第一引
照三藏説云。西國別有一供養具。名爲
。其状六重。下闊上狹。飾以華寶。一一重
内皆安佛像。良以此經六位重疊。位位成佛
彼事因華嚴果徳果華敷萬徳。竝
雜華義。若據祕密。則應蓮華義
何以故。蓮華即所詮法界故。探玄明華十義
第十不染義。以蓮華之。蓋由此密意
 言一乘者。眞如法界。即空不空如來藏也。
法華論下云。一乘體者。諸佛如來平等法身。
彼聲聞縁覺辟支佛乘。非彼平等法身之體
因果行觀不同故。畢竟者。一切衆生所得
一乘。一乘者名爲佛性。以此義故。我説一
切衆生有佛性。一切衆生悉有一乘。以
明覆故。不十二門論。以諸法實
乘本。以般若乘主。以一切萬行資
成乘助。攝大乘論。以眞如佛性乘因
一切萬行乘縁。以佛果乘果。中邊
分別論。分爲五種。以眞如佛性乘本。以
福慧乘行。以慈悲乘攝。以煩惱障所
知障乘障。以佛果乘果。法華論意。
如來平等法身。或如來大般若乘體
低頭擧手乃至一切行乘縁。探玄第一
三種一乘云云。下建立乘明七種一乘
乘教開合中叙五種一乘。纂釋擧三種一乘
 問。今云一乘。於三種中何一乘耶 
答。通同別一乘。有人以分該二門釋。有人
云。華嚴二字總擧所依經。何強配同別 
問。今章明一乘五教判一代經。一乘之名
華嚴耶 答。華嚴是爲一代諸教之根本
。半&MT90041;權實皆從此根本流。故知。華嚴
一乘之言。廣攝一切包盡云云。指事
亦擧此問答曰。圓教故攝方便故。十類經
中第九。有眷屬經。前八是別教。第九義當
同教。隨機宣説。非是主經故。是故下同教
中所明一乘三乘等。竝是第九眷屬經攝。良
是方便故。末不本。依本成故。應
故。入一乘攝。是故亦三亦一。乃至準此。
今華嚴一乘之言。通攝一代諸教所説一乘
乃至二乘三乘等。末不本故云云。寂曰。
纂釋所述義雖粗通。非理説。今試辨之。
華嚴一乘即一眞法界。在果焉則名平等法
。在因焉則名爲十地道。若分能所乘。則
所乘即五種法界。能乘即般若爲正乘。萬行
助乘。然能所乘及乘者。唯是一如來藏心
空不空。平等不二。離相玄寂逈超言慮。此一
乘體機感焉。則法爾有共不共義。譬如一靑
天坐於露地視焉者。則見碧天無際。坐
深井者。則見天量如蓋。以管窺焉者。則視
天小如壘空。所見大小異。而天體無二也。
一乘淸淨心天亦復如是。普眼所照如露地
。三乘機感如井中視。小乘機感猶如
。是故所謂小乘三乘。雖機感則是狹
。法體即華嚴一乘全非別物。當知。此一
乘道。爲普賢眼自境界。不共義邊名別教一
。與衆別機流。爲三乘小乘乃至無量乘
共邊名同教一乘故。同別一乘有二義。而
二體焉。然則今言華嚴一乘。即標出根
本法輪故。總收同別一乘名爲一乘。所謂
三種五種七種等一乘。是本末兼明之義門
故。非今所須。諸家竝向本末既區分上。籌
量今一乘者。蓋斯釋義失處應思匡眞初
分該二門。次以同別一乘解釋。後擧
薪以同別一乘。評云今所須。未審。數
十言中前後相違者何耶。且同別一乘非
所須者。今一乘將何一乘耶。又彼擧三種一
中。將法華於表體之一。乃欲
其非。釋遮三之一中。言法華論。欺
之甚矣。幺&T060908;雛僧自知其非。大矣哉華嚴一
乘。普機禀焉則圓明具徳主伴無盡因陀羅
微細等。別機感焉則一乘二乘三乘乃至無量
乘。是唯約機判教之分齊耳。以智照則華
嚴法界。猶如大虚空。同別二門似空中鳥
。非同別。非同別。何以故。乘及乘者。
不可得故。一切諸法本不生故。圓融無礙絶
思議故。宜細思釋。通路二辨華嚴法華同
別攝屬。雖一理。非是雅論。可知。言
&T047368;者。乃標今家判教。或言華嚴一乘依
該攝門。教分者依分相門者甚非。可知。苑
薪釋宋本題名一乘教義云。一乘者即指
別二。教義者教乃能詮之教。義乃所詮之義。
復古釋一乘則同於苑薪。以因分教大
果分義大。即以教義二大今教義
寂曰。復古教義之釋不允。今唯指能所詮
而已。若以果分義者。豈可三卷之章。
唯明教而不義耶。教義二大非今所須
教義之辨苑薪爲得 後明撰號者。和本三
別。一本云魏國西寺沙門法藏撰。一本云
門法藏撰。一本云法藏撰。乃廣中略可知。
宋本云大崇福寺沙門法藏述。魏國者通路
云。是別郡名。近宋人多來。予親問。彼答云。
魏國者。自宋抗州行在所北行三千二百
餘里。彼國有百二十餘州。大原府在彼國
。今爲蒙古王取云云。帝王暦云。垂拱
三年。改西大原寺魏國寺。天授三年亦
改爲西崇福。又行願&T047368;云。大崇福寺。古云
西大原寺。爲唐祚起大原。以地恩
所寺。總名大原寺。後因天后重修崇福
筆削&T047368;天后生大原。捨宅爲寺。天下立
五寺。倶爲大原。恐非正説。今師製述之
撰號寺名不同。雖名有異。寺只是一。但義
海百門安大薦福名。斯寺乃中宗所建。與
大原別。今師初在崇福寺。後住大薦福。即
寂於此寺。其事蹟。如千里別傳靜法纂靈
&T047368;宋高僧傳第五佛祖統&T075577;三十等載。通路
亦略出師事實及述作書目。可
七隨文別解者。章中分科別本圖出。此中略

建立乘一所詮差別十 標列十科。初建
立乘。宋本云建立一乘。可知。苑薪指事等。
十科生起次第。如匡眞引。折薪云。十科
二。前八門就教法。而明。後二門就義理
以辨。又前八中。初五門就化法明。後三門
化儀明云云。匡眞評斥云云。寂曰。此破
穩。折薪所判理無違。藉台名目。亦何
不可。應思。然此十科列次有異。唐及本邦
古本。以義理分齊第九門。爲之中卷。以
所詮差別第十門。爲之下卷。宋本及徑
山寫本前後反之。晋水重校序出三失。非
宋本所列。以徑山寫本妄。引今章上云
若就法義。如下卷中別辨。備所詮差別可
下卷之證焉。義苑擧於三證。以宋本
正。一者符合徑山寫本。二者符順演義
第三上。云若約所詮法相者下。約所詮
異。然賢首義分齊內第二卷廣明。三者究
首之意。以華嚴一乘標題故。以一乘義理
其初後云云。纂釋更助義苑。出宋本上
&MT10755;夾注。云第八門竟後。有所詮義理二
。成中下卷十門。又引探玄演義十門。
並以所詮差別前。以義理分齊後。
而助證焉。匡眞擧二説。淨源爲正。彈斥義
。即引章若就法義等文證。而言人不
之。又擧題名有傍正云云。寂曰。兩説各
道理。若據古本爲正。應言。徑山海東二
本非必是正。涼疏有異本。古本不所引
通路却證古本爲正。上下一貫亦叵證。
上卷尾夾注有無不定。是必後人所批注爾。
探玄玄談十門所列。與今異趣。何得引例
焉。若據宋本爲正。應言。若就法義等之文。
是不成證。何者。宋本唯言若就法義
別辨。無卷中二字。焉能成證。然則兩説各
道理。兩證亦非的證。兩説兼存。取捨任
意。以予思之。古本所列甚有條理
建立乘第一 此標第一門。通路以爲。此第
一門。即是總宗自餘九門。即爲別義云云。
建立者 問。是誰建立耶 答。苑薪以爲。
祖師建立。復集即爲佛及普賢建立。義苑云。
晋魏已來。譯經尚意。傳教宗心。了義上乘
煥若明鏡。爰及貞觀。名相繁興。雖&MT90041;
權實混和。縱認同歸猶乖全揀。一乘既立
權實已明。同別並彰。法義克備。首建一乘
斯之謂矣。折薪意同此。文如匡眞引。圓覺
大疏廣辨此旨。二家承彼意耳。復古云。
建立者。孔目四云。一乘法義。佛及普賢
願行建立。有情衆生依而住持。三乘法義。衆
生業行建立。佛菩薩等依而住持。故經第六
現相品云。毘盧遮那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
。恒轉無上輪。有云吾祖建立者非也。且
佛及普賢所證之道。豈竢祖 師建立耶。集成
此。纂釋叙此二説。以復集至當焉。通
路評此二義云。佛及普賢建立。如孔目云
然今章建立乘。分同別一乘。各以二門。成
立三外有一。一則根本。三則枝末。顯華嚴究
竟一乘圓融教法寂曰。上標同別各以二門而成
立三外下。唯以分相一邊之。
漏該攝。同教二門亦無。
謂此釋義未究竟
是故祖師建立。而不
古今常然。佛及普賢願行建立。乃至建立
本雖佛及普賢。法門安布施設。乃在
師巧妙智辯故。祖師建立。即佛及普賢之建
立也。要問答云云。匡眞擧二義評。至
自意。以無住立法解。乃似復集
正。寂曰。苑薪言破相宗。首顯建立
者。恐失祖意。所以者何。謂一乘者如來
藏心。即如來平等法身。是方等大乘之根本
也。一切大乘教理行果。皆由是建立焉。此
章判釋華嚴方廣大乘。不首建立一
諸門綱宗。寧可敵於他宗
一乘乎。復集偏取佛及普賢建立。亦非
。通路所評頗得其旨。下諸章或言叙。或
分開。或云決擇。或言施設。並係章主。建
立宜爾。一乘法即佛及普賢建立。而祖師爲
此乘。立章分門。判文釋義。開合分融
施設安布。是祖師建立佛及普賢建立之一
故。建立之言。近在祖師。推究其本。則佛
及普賢之建立也。應思。此標章中。匡眞頻
傍論。殆似無風起波浪。雖
。置而不辨。則將庸學之輩於險阬
今略辨其梗概。匡眞夙學台教。大尊性具
性惡法門。曾病四明言他宗不具。非
圓旨。中心深困乎今宗不分明言具。歸
於草堂。欲使二祖同於台旨。謬之甚矣。宋
元已來。講學台教者。以三千性具圓祕
。欲此夸耀甲於諸家。是大違於智者
大師正旨。所以得知。摩訶止觀第五。説
念三千已。次問心具三千耶。縁具三千耶。
答中先叙地師説法性持眞妄。攝師説
耶爲諸法依持。次破二家。次引經論。明
內外中間。亦非自有。非自他共無因生。次
夢喩。次云。四句求心不可得。求三千法
亦不可得。次明横竪四句求三千不可得
次結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
。次引大經四不可説已云。第一義中。一
法不得。況三千法。世諦一心尚具無量
。況三千耶。次明四悉檀因縁。説心具
切法即得。説縁具一切法亦得云云。廣明。
又同第三説隨智三諦云。三諦玄微。唯智所
照。不示不思。聞者驚怪。非內非外。
&MT10769;易。非相非非相。非是世法。無
相貌。百非洞遣。四句皆亡。唯佛與佛乃能窮
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凡情圖想
若一若三。皆絶望情。尚非二乘所測。何況
凡夫。如乳眞色眼開乃見。徒責言語。盲&MT10755;
天台之正法如是。當知一念三千
法門。初立道理於智之弄引也。第一義
中道圓極。則非性具三千。非性不三千
何以故。横竪推求三千不可得故。三千諸法。
若從心生則自生。若從縁生則他生。若心與
縁合生則共生。若不心與縁生。則無因
生。非自他共無因生故。諸法本不生。常自
寂滅相。若言性具三千。則是因中有果論。
若言性不三千。則是因中無果論。若言
亦具亦不具。則墮勒沙婆之見。若言
具。則墮若提子之見。察近世台學者
即談具之見處。多陷於天台所黜之外
道見。自夸以謂圓妙極矣。剋其實。則全是凡
夫虚妄遍計之見刺也。匡眞未教之原理
他所轉。如蓬被風吹。不止自受見毒
剩將宗祖同己見網。不亦惑乎。況今宗
性大有家風。孔目第二云。性種性者。約
本性説。習種者。約修習説。亦有解者。性
種性者是本有性。習種性者修生性。此非
法所樂。何以故。夫論種性者。順因縁門
説。豈空因縁而説種性。故性種性不
本有。又習種性不修生云云。下種
性差別中當辨。寂竊思。以至相賢首二師所
。對望之天台正説。恰如符節。無
。若對望之後之台學者。説具説即説
等之旨趣。其異也豈啻天壤耶。台教變態
別録&T047368;。匡眞又貶縁理斷九云云。是亦
後代台學之一癖也。謹按天台正説。別教説
縁理斷九。圓教亦有縁理斷九。但意趣有
耳。縁理且置。今辨斷九。玄義二云。以無邊
佛智廣大佛境。到其源底隨自意法
若照九法界性相本末。纖芥不遺名隨他
。又第四云。又復觀十法界寂滅即如來座
天行。拔九法界性相故起悲。與一法界
故起慈。即是梵行。同六之一云。開麁顯
妙者。若九界機麁。一界機妙。未法身應
者麁也。得法身應者妙也。又第七卷云。開
九界十如。成佛界十如云云。當知。圓教中
九界即佛界。斷九界佛界。亦拔九界
佛界。雖九界即佛界而修之。十信
初信斷除見惑。即是斷三惡道。六信斷
思惑。即是斷三善道。七信乃至十信。斷
塵沙。是即斷二乘道。初住乃至等覺斷盡無
。是即斷菩薩道。是圓教之斷九也。豈容
圓教無斷九乎。然四明貶斷九者。爲
圓修雖自然離九入一。即斷而不斷十
界融即之糧耳。匡眞不然。似圓教不
斷。坐在凡夫遍計倒心妄境直爾妙
物。佛果海宛有九界性相可得。猶如屋中
種種調度之意趣也非歟。匡眞又次説
煩惱無斷本淨性起。即引五熱衆鞞一王
形虚而證焉。寂曰。此大違祖宗。使人向
闡提之説也。不纖悉辨之。孔目章第
二十纒章云。若約一乘纒義不體義。唯
用義。所障義大。纒過亦重。同第三云。第
一義悉檀者。無教義理事。應滅煩
漏無漏智。同四倒章云。若據一乘。其
惑廣大無盡。爲能證普賢門一切倶斷。探
玄第十六。擧八萬四千塵勞門已云。此諸煩
惱皆悉除滅者。現種使習一切皆盡。以普滅
別故。何位滅者。通五位故。云何滅者。如
虚空故。本來盡故。同普賢行品疏云。雖
煩惱皆悉遍障一切聖道。然瞋一種親障
薩大悲攝物故。偏擧於瞋以例餘惑。乃至
菩薩萬行不五位。起一瞋心一切頓障。
又以所障法界如帝網重重。令能障同
亦皆無盡故。起一瞋成百千障。理實無
二祖明文昭如日星。何容濫僞。以
之。隱覆一乘淨天。令黒闇&T021400;者。煩惱心
垢也。八萬法蘊度門雖多。以八正道
煩惱心垢。令一乘淨天而顯現之致者一也。
始教以地道方便境觀。施設修斷&MT10755;
二教依止地道向已述。圓教乃八地已上
乃至佛果。至於此位得一切法界唯一眞
。圓通自在因陀羅微細等。七地已前乃至
凡夫。修圓門者。恒以彼純眞無妄一眞法
修觀境故。&MT10755;日照惑之可斷。&MT10755;
惑。雖能斷惑。斷即不斷。何以故。惑性相
不可得故。是故圓人呵棄煩惱。多於權人
百千萬億不可計倍。如瑜伽戒本大小對説
五熱衆鞞等。是純眞無妄最極淸淨大菩薩。
三毒相化衆生。返道門相雖惑。心
極淸淨。探玄十八以四義三毒即道。或是
破相法門。或善巧攝化門。或是留惑潤生門。
或是返道逆行門。皆各有以然之理
然。何怪之有。非此事&MT10769;。但至于行
之地位之爲&MT10769;也。就中反道逆行。乃佛
及八地已上大菩薩。最甚深祕密之境界。圓
教門中雖理應説。輒説輒聞。翻成大害。縱
是正見正説。應用捨。況匡眞所述。大戾
佛祖之正説。不吾道也必矣。弗已而
饒舌焉。學者莫繁也
今將開釋略作十門 此乃開章釋迦佛
者。指其教主。探玄二判釋教主。出二有釋
已云。今釋。此佛準下文中。是十佛之身通
三世間。乃至唯是周遍法界十佛之身。今章
下卷云。若別教一乘。此釋迦身非但三身。亦
即是十身以顯無盡。然此十佛境界所依有
二。一國土海圓融自在當不可説。若寄
顯示如第二會初説。二世界海有三類。一蓮
華藏莊嚴世界海。具足主伴因陀羅等
是十佛等境界。二於三千界外。有十重
世界海。一世界性。二世界性。三世界輪。四世
界圓&MT90041;。五世界分別。六世界旋。七世界轉。八
世界蓮華。九世界須彌。十世界相。此等當
萬子已上輪王境界。三無量雜類世界。皆遍
法界。如一類須彌樓山世界。數量邊畔即盡
虚空遍法界。又如一類樹形世界。乃至一切
衆生形世界等。皆亦如是。悉遍法界。互不
相礙。此上三位。並是盧舍那十身攝化之處。
仍此三位本末圓融相收無礙。何以故。以
一世界即約麁細此三探玄第三云。
一乘主謂盧舍那十身。普賢菩薩等爲伴。亦
帝網重重現寂曰。三類逆次當於見
聞解行證入。若據別教一乘。以普賢境界
攝三類世界。爲十身盧舍那攝化之境。是
解行證普賢境界故。若據同教門分別。
則應言。蓮華藏世界及十身舍那。即等覺位
感報之身土。所謂世界性等十世界。及教
主。即是如次十地菩薩所感報身土。所謂
須彌樓世界等及教主。即十信三賢所感應
化身土。今依別教一乘意故。照見聞位所
感釋迦身。即普賢所感十身盧舍那故。標以
釋迦佛。宋本云如來海印等。不釋迦。通
路以爲。傳寫之誤。寂曰。兩本各有道理。非
必寫誤。應思。纂釋之中。以眞應相融解釋。
此釋雖大差。不同別二門有
異故。釋義未的當。可知。纂主次解國土
身説法。引起信論始本二覺。約本覺理體生
佛不二依正融即等意料簡。又引大疏七下。
及圓覺略疏云云。寂曰。甚哉纂主。不
宗之洪格也。以是陋見今章者。
恰如田舍鄙民論紫宸靑宮之事。豈可得耶。
然十身説法非輒解。今據聖教聊辨
。智論三十云。眞身者光明音聲遍十方。法
性身佛有所説法。唯十住菩薩聽受。衆生見
法性身佛。無衆煩惱。無願不&MT90041;云云。魏譯
楞伽第二。説三佛説法相。大乘深經間。示
法身自受用身説法。此是內證聖行祕密境
界。尚非二乘及三賢菩薩之所測。何況於
凡愚乎。登地已上菩薩分階此域。至於八
地已上色心自在地。脱出心意識之妄窠。法
界圓現無一不佛。一切法界皆有開覺佛性
之義。塵大識智普説常説。是十身之説法也。
探玄第十六。釋圓教意一切衆生成佛竟
云。問。若爾。何故現有衆生即佛耶。答。
汝今就人天位中。觀彼衆生當相即空。猶亦
得。況復得圓教中事。是故汝見現有
衆生。我不彼説此成佛。但令情見若破
法界圓現。一切衆生無成佛云云。鳴呼
此文學圓教者之明鑒也。十身説法亦應
。遍計情見究竟消盡。則自然聽受十身説
。若夫圓教不學而已。學則應遍計情
見破處而下工夫也。若以遍計情識。見
衆生國土。由此愚夫之妄知見。計
普賢之智境界。其猶如芙蓉於焰裏。尋
薜茘於水中乎。近代未當相即空之階
。顗覦圓教之樓觀者蓋多矣。此教法滅盡
之相也。悲夫。又纂釋設一問答。許具縛凡
夫見十身具足之佛云云。寂曰。此示甚謬
矣。娑婆世界具縛凡夫。是見聞位之分齊。信
得十身説法而已。安得十身盧舍那。圓
&MT90041;位已去。證入普賢境界十身佛。此
位即當於通相八地上。豈是容易耶。纂主雖
探玄。不探玄旨趣。探玄第二云。若約
三乘。普賢等皆是十地已上菩薩。彼神王等
多分並是隨類生攝。即是八地已上。若一乘
中。如縁起際諸位皆齊。乃至。若一乘中。此
等諸人並是法界縁起法門。即通三世間
或作河池井泉水等國土身故。又次辨金剛
力士衆云。若三乘教中。八地已上。方乃現
形。形顯侍衞。已前密衞。一乘中信&MT90041;已去。
並顯衞然則若就通途論。則三賢見
。地上見報身。八地已上見十身融即。若
一乘。則信&MT90041;已去親見十身。解行位解
行此道。見聞位信得此道。雖是信釋迦身
即十身盧舍那隨分觀修。未十身
盧舍那。纂主漫言凡聖通見。是乃由遍計情
見圖度圓文。作斯妄判耳 言海印三昧
者。大集經十四云。喩如閻浮提。一切衆生身
及餘外色。如是色等海中。皆有印像。以
故名大海印。寶積經二十一被甲莊嚴會。同
二十五卷廣説海印三昧。又今經賢首品。説
海印三昧。探玄第四云。海印者從喩爲名。
修羅四兵列在空中。於大海中現其
。菩薩定心猶如大海。隨機現異如彼兵
故。孔目第四云。一乘同別教義。依海印
起。普賢所知三乘教義。依佛後得法住智
説等云云。演義鈔一上云。法華依無量義處
三昧説。般若依等持王三昧説。涅槃經依
不動三昧説。今經依海印定説。還源觀云。
海印者眞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像齊現。
猶如大海由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淸無
像不演義一上云。初會入淨藏三昧
等。是諸會別定此海印定。即諸會總定無
入異。綱目云。若依海印。諸會通有。寂曰。至
相初言同別一乘教義依海印定。是乃雖
乎諸經文旨而言之。而其實者。蓋由
己所悟之大理而言之乎。所以知者。今此
三昧。毘盧舍那無垢智所依大定。是一切三
昧之根本。如來成正覺。此定一起恒無出入
是故同別一乘。炳現乎此定中。如閻浮提一
切色相。印現於海中故。以海印定。爲華嚴
根本法輪之所依止也。如是深義。非
乎雜華大理。則安能得之也。予故曰。至
相此語。雖乎諸經文旨而言之。而其實
者。述自己悟心之大理乎。匡眞抄出纂釋
已云。既言。同教亦依海印。當知。法華無量
義處三昧之異名也。寂曰。無量義處。乃眞如
異名。與海印定旨趣相似。雖然經論及古
人。未嘗言同。後人何得佛大定也。匡眞
意。謂華嚴是別教一乘。法華是同教一乘。此
兩一乘法體全別。猶如牛角相對。然故有
已。殊不知。所謂同別一乘有二義。而無
二體矣。華嚴大教被於普機。是名別教一乘
彼別機分爲小乘三乘。是謂同教。法華
會上。以隨自意三歸一。是謂同教一乘
見。同別一乘。雖根本與攝末歸本
。而其體全同也。此是今家判教之綱格也。
匡眞鹵莽不此旨。其出言多謬。職是之
由已。又匡眞叙還源觀已云。此寄&MT10755;
海印義云云。出性惡。寂曰。此辨亦過矣。凡
華嚴一部中。全無性惡説。至相賢首亦無
。經及二祖章疏。皆寄&MT10755;之説耶。彼以
五熱衆鞞等性惡義。與五熱衆鞞等。外相
惡。內心則極善成就神特迦羅不思議勝
徳。安得惡也。若以相似惡爲性惡者。
父母以慈善心罵其子恚怒相。亦
之惡事乎。寄顯二字人多謬解。如上已

初明建立二同教 此明初門。於中今初
同別一乘。孔目及五十要問答。辨明同別
一乘義。文如上出。華嚴一乘全體圓彰。普賢
被名爲別教一乘。即此一乘被於別機
分爲三乘小乘等。而此三乘小乘。以普賢
照。則全華嚴一乘之義分。非是別物。是
同教一乘。譬如大海水潜入地中。或爲
河池或爲江湖。流入海則同一醎水。無
河池江湖之異。其末海時。本來是大海水
是餘物。凡方等深經之中。説會三歸一
者。是皆顯示同教一乘。就中法華涅槃二經
攝末歸本之旨。特爲顯了。法華玄義一云。餘
經當機益物。不如來施化之意。此經明
如來設教元始巧爲衆生頓漸不定顯密
種子。中間以頓漸五味調伏長養而成
。同六云。諸經妙者自妙。麁者自麁。今經非
但妙者爲妙。亦無麁。絓是前來諸麁。悉
皆決了爲一平等大慧法門此二文顯
教一乘之明旨也。通路二。引孔目四以作
解釋。初以小乘三乘能同。一乘爲所同
次問云。約義言之。應一同三。一同小。
三同小之義。今何不説。答。應其義。略故
無也。一乘同三。本教大准是爲指南。乃至
同教名總有六義。一會三歸一云云。是時所
説法門。大同三乘小乘。良以機法從淺至
深故。猶有局限。是故不直入普門。如
來隨其本習調練。後漸會歸。是名開三顯
一法門。於此門中種種名。破三立一。遮
三立一。破異名一。會三爲一。囘三入一。囘
三歸一。且會三歸一門會。三定同教。歸一通
二。乃至此乃以一貫餘乘。是故諸乘皆是
一乘。是故是中無別擧。乃至同教之中。
餘乘之法。名近名勝同頓同實。乃至以
其所同約能同故。總以一切名爲一乘。此
是以一爲能。以三乘所同。寂曰。淸涼
頓同實。是顯會三歸一爲同教一乘
故。其教似同頓實。雖是有一理。非二祖立
同教一乘之正判。然公依彼分明。施設一
乘爲能同。三小爲所同之義。的乎違背孔
目明同教之正旨。此不止乖於祖文。於
穩。若夫以一乘能同。以小及三
。則成一外別有小及三。是甚不於今
宗判教之洪範。凡三小等。由機所感故。遍
計衆生自隔。以謂一外別有三小。然普眼照
之。三小本來即一乘故。纔開機則小三會
一乘故。成三小爲能一爲所同之義。若
法體。三小於一本來無二。何同之有。若
一乘爲別機小似三而轉之義。作
三小之釋。則雖其理。此判乃與
背馳。令人泣岐。何足範。且言
勝同頓同實者。蓋乃不涼疏之意耳。
然如是。應通路主留意教門義精
也。又通路引要問答已云。此共不共。即
今之同別。源在智論。復古云云。淸涼云。別
即不共不頓實。同即共教共頓實。乃至
下同教中。始於一乘無量乘。竝列其中
總出餘經曰。餘教是共教。一乘三乘小乘共
依故。又孔目云。同教門則與三乘義同。但
智囘向故。入一乘攝。乃至共不共中。共
二重。一對三根人三乘法。各得自果
之共教。始教大乘是也。二令三乘獲
乘法。是故諸乘皆歸一乘。其&MT10755;頓門竝是泯
二義通兩門。猶是三人所得法故。爲共教
云云。不共門云云。次引孔目同別各有
之文會釋云云 次問。同別二門屬何經
 答。華嚴法華有同別二門。餘諸經中亦
同教一乘義。自下多是三乘等法。次於
嚴法華同別二教配屬。明傍正與奪義。謂華
嚴稱性同別。束爲別教。法華對權同別。束
同教 問。今章同別唯就圓耶。具攝
耶 答。正擧圓教。兼攝五教云云。寂曰。
然公於教覃思硏精。可&MT10773;矣。惜乎不
清涼見處望於二祖金鍮有異。釋義首
於兩楹間。安得今宗之正旨也。孔目不
乎。一乘之法。對機以明別。非自相而可
別。隨機論別。別別別。乃至。一乘同法對
以彰同。若引機以會同。則同同同云云。奇
哉華嚴也。海印所現同別一乘中。本來無
三乘小乘。權小機感。則攬一乘法是三
。不三小本來一乘。是故見三及小者。
同別一乘。見同別一乘者。不
三及小乘。蓋三一對辨。乃爲此義
施設安立門也。若徙倚乎三一各立相待之
初門。欲圓家之教義者。驢年無自得之
矣。又同別就圓不之答。似淸涼意。非
今宗之正旨。二祖唯於別教一乘圓教
。未嘗見同教一乘圓教名之判。是
乃由同教一乘有一乘義一乘教也。若
開會究竟同別不二之際。則一切教迹泯
然成一圓教。爾時同別無礙無圓。是
故今家。唯言圓教有二義。不圓教有二。
涼疏直言圓教有二。一者別教。二者同教
此乃其言則相似。而其意則夐殊。然公不
一混作釋。斯使後人錯謂同別一乘有
教體。如牛兩角之濫觴也。又於華嚴法華
餘經。判屬同別釋未穩當。可知也。匡眞尋
常以淸涼不於二祖。憤激如衝。今於
釋能同所同。依憑淸涼違背二祖者何耶。
匡眞破行願&T047368;云云。行願&T047368;第一云。然此華
嚴圓宗。具別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義上性起
行即別教義。逈異諸教。故上縁起門即同教
義。普攝諸教。玄談云。全揀諸宗。即別教性
起義。全收諸教。即同教縁起義。然約機約
法故開二門。既人法融通二亦交徹。二門不
二。統爲華嚴圓宗所顯眞界生起萬法之義
寂曰。縁起性起一理義分。若就
論。則二名竝通同別。若就別言。則淸涼所
辨亦有一理。匡眞以&MT10769;別。其&MT10769;當。縁
起性起名義至下當
初中亦二説者是也 初明別教中二。初
果分後因分。今乃初也。探玄第十明可説不
可説中。叙諸説已云。今釋有兩重。一此十
地有二分。一就實十地。唯佛所知。佛智所行
名爲果分。乃至。二隨相十地。菩薩所知。菩
薩所行名爲因分。是則果分玄絶當不可説
因分約機是則可説。又同卷云。三明可説不
可説者。先就義大。次約説大。後辨雙融。義
中有三義。一約果海。可以總示令人知
名爲可説。不指斥示人名不可説。二約
證處。既此所證離相離名。還云此法不可
説聞。以此遣言之言當彼法名爲可説。有
言斯遣故名不可説云云。廣解。寂曰。二分
之義甚爲深玄。菩薩入地。位智冥眞如
入果海。而二障細分未除盡故。出觀之位有
分別轉。智未明淨。八地已去雖純無漏相
。法執猶未全除故。或時細智障轉。是故
地道自具此二分。然別教一乘乃普賢境界。
八地已上入此分域。此位菩薩所行境界。恒
此二分而轉也。以眞俗鎔融無礙自在
故。應深思忖。今則於別教一乘別二分
若汎論理趣。則同教一乘亦有此二。是即
登地已上智所囘向故。其餘諸教皆入
位。必有同教一乘智轉。是亦有此二分義
故果分不可説。非唯究竟覺有之也。然通路
祖説。任自胸襟問答料簡。今略抄録。
諸檢尋。彼云。遮那諸佛内證究竟大果。
海深廣。乃至性海窮底説爲果。分是分
齊義。究竟盡極無所濫故。性海即果果即
分故 問。爲理耶亦通事耶。若局理十
地所證應是果分。又&MT10755;教頓教皆證眞理
今全同。若通事法。事法可説何云
 答。究竟自在果海法該羅事理。貫
性相。一切諸法入佛果中。即是如來所知不
事理。一切諸法唯望如來。皆名果分&MT10755;
頓等即圓教行布一門。望圓皆是教門。竝因
人攝。若望彼自宗因果分 問。同
教一乘有二分 答。若望自教遮立
之。若奪之同三乘故名爲同教。同是三乘
義。即自宗無究竟自在果分。若約上同
別教之。即所入全是別教。即是別教究竟
果。若約入門即同三乘 問。圓教十地有
二分耶 答。總相論之。雖是因分。而亦於
中分別二分。兩重相望。乃至。在探玄第十
不可説者。正明果海相状。果海絶離不
事理。一切不可説云云 不教相應
故者。明不可説所以。乃至。諸佛内證唯佛與
佛唯證相應佛亦不説。佛説之尚墮
。果海之中。佛及神王。唯是一味內證境界。
神王非機。佛非能説云云 問。義苑云。理
圓言偏故。不教相應。是義云何 答。義
苑未全是。今非唯理。不事理。果海絶言。
集成引釋摩訶衍論圓圓海離機根已上

寂曰。然公用意精密義有條理。但憾所見
方圓之地故。學乏超情。釋義間有
順二祖正旨也。其所謂一切入佛果中
事理。佛不説等。此飜成果海
豈非文旨乎。蓋其於教義也。有
通徹。而以情見解釋故。有此謬已。然
公博識。尚猶如是。況不然公者乎。此邦近
世學教之徒。不稽古。好駕臆説。抄&T047368;
述彌出彌亂。後進小子。隨學隨惑。芒乎昧乎
歸。悲哉雲華香象正旨。於是乎不
明。海印性起妙理。於是乎無聞。夫穢莠不
除則善苗不信。蘖説不伐則本旨不著。余
此懼。持二祖之正義。繩異義僻説。欲
使修習者歸於古道。豈好辨哉。不
也 即十佛自境界者。通路云。大宋諸徳用
行境十佛釋。指事幷取二種十佛。探玄第二
此經教主云。是十佛之身通三世間。至
相十玄章云云。壽靈法師雖二種。依
本意。正以融三世間十身今十佛。融三
世間身。必具成正覺等十佛。融三世間中有
如來身十身故。若擧成正覺等。未必具
三世間。若約融攝具 問。探玄第二
華嚴教主。何關果海 答。於是教主。取
其自證。纂釋先叙古説已。後出自義。評
行境十佛之義云云匡眞云云。乃解以
解行相攝。寂曰。分解境行境於孔目第
。解境乃解悟照了境界。是地品第八地説。
行境乃絶解修證境界。是離世間品説。今以
圖彰

寂曰。玄談配屬有評。應思。二種十身
所用異説。宋四註家。頗得其旨。所以者何。
十玄門中。分明指行境十佛。何勞異釋。行境
十佛。乃開三佛以成十數。表顯圓宗之無
。此十佛即佛境界圓信&MT90041;已上乃證入此
。此道増勝位逮得融三世間身故。行境於
今理能吻合。雖解境十佛亦是三身勝妙廣
地論所説十身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離世間品十佛玄談第一演義第一配當四身
     成正覺佛───菩提身
化身   願佛────願身
     住持佛───力持身
     涅槃佛───化身
他報身  心佛────威勢身
     隨樂佛───意生身
自報身  業報佛───相好莊嚴身
     三昧佛───福徳身
法身   本性佛───智身
     法界佛───法身
。此乃菩薩普門示現不測之妙應。於今性
義不的切。可知 問。若爾何故探玄第
二指融三世間耶 答。彼判華嚴教主故。
融三世間身最爲的當。佛説菩薩説刹説衆
生説三世一切説。非是融三世間身而何耶。
今所指則係於佛果之體義。至相大師。判
十佛世界海及離世品所明十佛是也。故
宋四註家。並順祖誥。不敢異釋。而此邦諸
師。煩架臆斷祖説。僣濫之甚矣。就
纂釋特惑。將謂行境十佛非是圓極義。殊不
知。佛三身即三因佛性所顯智斷恩。亦是法
身般若解脱之三徳。是乃法性自爾之體義。
伊三點。果海無邊之勝徳。無一離於此
。但今經爲無盡之義。開爲十身
已。匡眞問答。其勢似探玄第二所擧十
。爲行境十佛攝解境也。若其爾者。甚
探玄之意。可知 問。佛境有分齊境所
知境。出于探玄第三。今云境界指何境
 答。纂釋云。折薪云。行境十佛所知之境。有
人云。約行境十佛是所知境。若約解境十
。以分齊境本。不互通。寂曰。折薪
應正也 故地論云等者。通路云。下二引證。
經第六會十地品。時金剛藏菩薩。受諸佛加
十地本分。而默然而住。解脱月等。請
十地義。總有三位五請。既有慇請。不
。欲地相。先陳許説分齊。此中總明
地義理&MT10769;&MT10769;思。然後具陳受佛加
小分。地法深妙名義大。爲物指陳名爲
。義大者無垢濁智聖智行處。如空中鳥跡
説大則得加得小分而已。匡眞云。地論多
分義當&MT10755;。故雖引證極成 。由是次
文正結云此二無二等。探玄云云。寂曰。今
地論以備圓證。何不極成之有。地論總
地法故。&MT10755;頓圓之理趣融同不離。彼豈
此二無二底之旨乎。賢首師尋常判教
之時。&MT10755;圓分齊纖毫無差。而今引地論
圓一乘二分之義。是超情之活意也。匡眞
恒踟蹰於判教之戸庭。而不步於玄
。却將聖教於己情。不亦倒乎。匡眞
又引有云評破云云。寂曰。有云者。蓋指
密二教論乎。按密祖創業垂統之初。顯密對
辨扶起宗教。以妙覺地教原理。乃作
。是建立抑揚之説。非敢可咎也。凡一乘
圓宗之教義。以十地之與佛果其理原
因果鎔融二而不二。然天台教格。統攝十地
乃至佛地圓教原。至相賢首。於八地上
乃至佛地立圓教。若夫密乘三藏所説。從
容於果海或十地立祕藏。兩理並通。顯
密二教論。將高攀毘盧頂上立宗教。以
對諸宗。此立破之道耳。如是諸家門庭施
設雖稍有異。其實義則全爲一揆。何以故。
圓宗因果因果融即故。因果二分各有可説
不可説。雖是果海。對機依詮。則是可説。
是因分。據實就證。則不可説。因之與果。
夐出情謂。豈容中強論優劣耶。古祖於
一理中巧張門庭。立破抑揚。令其徒專
己宗。悉檀之善巧也。雖然如是。世有一般
漢保執於密祖善巧攝化之語端。不佛教
如何道理如何。偏夸己宗妄貶他教。於
斯輩。匡眞所彈其爲鍼艾乎。學者籌量
二是縁起賢境界也 二明縁起因分。此
縁起者普賢縁起也。孔目四云。性起者。明
乘法界縁起之際。本來究竟離於修造。何以
故。起在大解大行離分別菩提心中名爲
也。由是縁起性故説爲起。起即不起。不起
者性起。又云。三乘縁起。縁聚即有。縁散即
離。一乘縁起。縁聚不有。縁散未離。乃至又
同體依持以明因果。理性體融在因爲
因。在果爲果。其性平等。據縁以説。同一
云。總雖因縁。乃至一即一切。一切即
一盧舍那佛。普賢行因成就因果。與三乘
別云云。搜玄四云。性由不住故起。起時
相順法故。有因果也。探玄十六。就理行
廣明性起已云。此乃是縁起。何故云
耶。釋云。有四義。一以果海自體當不可
説不可説性。機感具縁約縁明起。起已違
縁而順自性。是故癈縁但云性起。二性體
不可説。若起即名起。今就縁説起。起無
。還以性爲起名性起。而不縁起。三起
縁。縁必無性。無性之理顯於縁處。是
故就顯但云性起。如無住爲本等。四此所
起似彼縁相。則屬於縁起。今明所起唯據
淨用於眞性。同十三。又廣明縁起義。略
四門。一總明法界縁起。二別辨十二有
。三料簡分齊。四釋本文。初法界縁起略
三義。一約染法縁起。二約淨法。三染淨
合説云云。寂曰。別教一乘縁起。乃佛及普
賢之境界。若大判。則佛境界是不可説。普賢
境界是可説分。若細論則因果各有可説不
可説。此二無二故。普賢縁起起即不起。不起
即性起。性起即如來也。當知。不起而起是
縁起。起而不起是名性起。一切凡夫遍計
所起諸法全無此趣。從大解大行離分別菩
提心已去。分顯此理。至證入位具體現成。
是名普賢縁起。廣如下十玄門明。然性起縁
起。乃華嚴之肝心。佛教之樞柱也。欲解者。
探玄十三十六而韋編三絶矣。十三
云。諸縁起是種智境界。又云。總亡四句故。
縁起甚深。又次明縁起有力無力等。又次
十二縁起。於三界唯一心。分別十門
云已言。無盡大縁起法無礙自在。皆從此門
而開現。又云。此門顯縁起法事相。向
。將極微妙處於戲深哉。縁起理趣。
凡一切衆生縁起。不十二縁起。而普賢十
七門。亦不十二縁起。一切凡小&MT10755;日。在
普賢法界中。唯取自己遍計所起法。不
見普賢法界。遍計所起法者。即人法是
也。當知。見人法者。不普賢縁起。見
賢縁起者。不人法。不人法故。示
人法。得最自在。普賢縁起。豈易知耶。苟欲
普賢縁起者。應須熟讀思惟本經及孔
目探玄等。向無我法之地而下工夫矣。後
代學華嚴者。逞胸臆意量。以遍計妄境。擬
於普賢法者多矣。其猶如蜂房蟻穴
喜見城乎 言普賢境界者。纂釋云。彼三聖
中遮那爲果。普賢文殊爲因。今何唯云
耶。答。十玄門云。雖復始起發於妙慧
&MT90041;於稱周。是故隱於文殊獨言普賢
也。亦可。文殊普賢。據其始&MT10755;通明縁起也。
此有兩釋。初釋意。謂自宗以文殊普賢二
。共顯修行因人。文殊表初心。普賢表&MT10755;
。然今爲上十佛自境界不可説義故。
因位&MT10755;極之普賢。以顯可説義。後釋意。
謂初後不二。普文相攝。三聖圓融觀云。文殊
三事融通隱隱。即普賢三事涉入重重。此二
不異方名普賢帝網之行 問。二聖融攝。何
獨擧普賢耶 答。縱擧文殊。亦可&MT10769;
今擧一人因分境而已寂曰。此
解甚非
又一義云。
今獨擧普賢。可深意。行願疏云。一經之
主。即是普賢。初會即是普賢所説。窮&MT10755;亦是
普賢所説。五周之因皆普賢行。五周之果是
普賢所成。又同&T047368;第二云。一經之主即是普
賢者。普賢是法界體經唯詮法界故。又一
義云。指事正釋今章文云。凡解普法皆稱
普賢。非直一人名普賢。演義一下云。擧
則攝一切菩薩也。寂曰。纂釋初之二解。
甚爲膚淺。後引行願。猶非窮理。孔目第四。
三乘一乘普賢云云。探玄十六云。徳周
法界普。用順成善賢。攝徳表人名
菩薩。對縁造修。目之爲行。普賢之行。普
賢即行。玄談二云。普賢即是諸佛根本故。法
界體故。金剛頂經。十方諸佛禮普賢云云。
此等釋義頗有意致。見其機鉾。未實義
而已。欲華嚴是普賢法門者。應須留
學密乘。若能識得顯密一體不絲毫
者。普賢實義當自點首
此二無二之可見 此明二分不二。指
事云。其猶波水者。波隨縁起有分齊故。譬
於因分。水不縁無分齊故。況乎果分。然
波不水故。水門全攝波。水不波故。波
門全攝水。故云猶波水也。匡眞引探玄第
云云。可
就普賢門二該攝門 下明普賢門中二。
初標列後別釋。今乃初也。折薪云。分相門則
一乘別三乘。該攝門則三乘本是一乘故。屬
別教也。若準初門。則三一逈異。若準後門
則三一本同。今既分爲二門。則先以
之一。揀一之三。後以一之三。本是全
三之一。則雖是分相。而未始不同。雖是該
。非異故。此二門揀收自在也。復古云。
分相以彰權實。該攝正示無他。含萬流
其廣。落群峯特現其高。寂曰。折薪所
甚善。焚薪以八過之。吁焚薪之火者何
等火耶。蓋魑魅罔兩之火也
分相門者於彼三乘 初明分相門中二。
初正明後引證。今乃初也。義苑云。三乘有
二。一法華之前覆相之三。二法華會上破
一。會三歸一。雖一相一性。既有
。一亦名三。賢首判&MT10755;三乘者。意
於此 問。今對三之一是法華法門。何
之證華嚴別教一乘耶 答。法華有
。會三歸一是同教。稱性融通法本如是。是
別教。演義鈔云。法華攝諸教華嚴。此建
立乃是賢首一家宗。若據天台教相伸明一
經旨趣。但齊&MT10755;。已詮修證陳同別
之談。斯義寧顯。折薪云。今釋此義略爲
。一引教正釋。二問答辨明。初中亦二。初
當文。後引他文。初謂。此一乘者是華嚴
逈異之別門。外三車通中間三教。唐三藏立
三時教。第二是始教。第三正&MT10755;教。下文中對
三時教別故。三車通&MT10755;。又下同教中
明文。以臨門三車是&MT10755;頓二教故。次引
。光宅判四乘中。以三車是權。淸涼破
之言。南中諸師未其意。法華已前一切
會歸。何揀&MT10755;。然則三車定通中間三。二
問答辨明者 問。若爾何故圭山云云。對
異一乘。以&MT10755;一乘耶 答。圭山
則性相對辨。以&MT10755;頓圓而分別。今文乃別教
一乘。對三乘而揀別。義門各別。故知。今文
但揀始教之三。竝通&MT10755;三乘。凡今
家談大乘此二意。故諸祖或云是始。或
實。竝有道理。不局執。孔目明宗&T047368;
云。法華教旨。唯會始權&MT10755;。不頓三。折
薪何以臆斷。爲門外三車通中間三教耶。
此違至相一乘三乘義章。乃至上仵法門攝
下諸教。頓屬其上分本教義。漸從其末義
一乘三乘小乘。何以故。爲圓教所目
及三乘&MT10755;教寂照照寂一相眞如。并初教門
染淨即空愚法。小乘苦諦之教所詮實法有
爲無爲等云云。二淸涼釋法華。唯會&MT10755;
亦不頓。三違圭山云云。至相云
非安立門故。不破會。復師違上諸師説
他法華旨。爲第一失。又華嚴別教。直對
三乘是賢首正立教。是時通&MT10755;而揀焉。
是與法華破會異。復師不揀會。混亂同
別。爲第二失。復古擧至相及探玄演義。判
釋五教而出二釋。一以小乘始教存三
之三。以&MT10755;頓二教泯二之三乘。此二之
三。竝是逐機末教。以圓教不共一乘
法本教。一乘乃能別三乘乃所別。二以小始
三乘。以&MT10755;頓圓一乘。如華嚴疏鈔圓
覺疏。所以有此二途者。如孔目問答搜探
二玄。但於教門。顯權實不同。方便正乘有
異。尊顯華嚴頓圓究竟云云。貞觀已來。奘
師西歸。基師承襲。以五性三乘實。以
乘一性權。乃至今章。鈔勒雲華之遺言
云云。昔人不孔目問答搜探二玄。失
章旨。以惑後學耳。寂曰。師會師錯解折薪
妄加彈斥。自義還失今宗正旨。折薪雖
法華。以今家意用法華。以大牛車
別教。非通途會三歸一之義。與義苑於
法華別二途。意趣粗似。豈非復古破意
折薪耶。引孔目淸涼圭山云云不允。
今云其自義還失者。彼言法華會三歸一
&MT10755;。甚失賢首之宗格。至下可悉。集
成云。若約三人。中三教竝爲三乘。約
二歸一。後三竝爲一乘云云。通路於無盡
圓融明與明。一性成佛立與立。岐
一之二途云云。匡眞云云。寂曰。今文既明
教一乘別於三乘。而引法華證之辨。義
苑有辨。按祖意以爲。會三歸一是法華之功。
而所歸之一即華嚴一乘。故以大白牛車。屬
之無盡圓融教。是香象不免徑之活意
也。雖一乘名有於多種。圓極一乘唯是一箇
二三。圓若有二。何爲眞圓。於乎章主
超卓之量。於是乎見矣。夫三一對辨諸家異
説。雖各有理。有盡。今更辨之。一乘
之言同別異旨。若就別教判。則一乘之言。
唯係圓教。中間三教。竝名三乘。若據同教
判。則一乘之言。攝&MT10755;頓圓。一切詮如來藏
縁起之教。是一乘義故。以二空教而爲
。故今師解釋華嚴。判斷五教。以別教一
於三乘。此三乘中。攝&MT10755;。如楞伽
玄・密嚴疏・無差別論疏・起信論疏。竝約同教
。以&MT10755;一乘。以對始權三乘。是教門
自爾之兩岐。非奘・基二師所立而然
也。復古主於法華會歸。言&MT10755;教入三乘
其非可知。淸涼華嚴疏鈔中。三一對辨。五教
判屬。望之今師。無復大差。於所餘製。多有
通同教門之旨故。以&MT10755;頓圓束爲一乘
一性成佛之宗。攘斥相宗守權之三
。圭山深信樂於圓覺起信等所説。務立&MT10755;
頓圓三在於一理而不相離之義。欲
如來藏縁起染淨熏變之分齊。使學人不
於息妄修眞之正修。似解至相・賢
之圓宗之弊。其所提唱。大率根於護法
利人之懹。其旨可崇。但所憾者。二家之學。
至相賢首之堂奧。而指意數數墮於情
。釋義往往見揣摩朕。所以彼説間與二祖
之宗致背馳。楚越不啻。遂至使二祖章疏
于支那。夫至相賢首之判教。乃迦文一
化之偉寶也。藉令陸可車。水可舟。而
華嚴者。不須臾無之者。至相賢首之
教判也。微有障二祖之道。則二家興
息妄修眞之正道之雄功。不其過乎。
學者挍量
如法華中一乘教也 此下引證。通路云。
此中三乘。總攝&MT10755;頓三。一乘唯攝別教一
 問。三乘自乘各有果。何於門外
車耶 答。於自乘所得。所期無
故。諸子出火宅已索車。合法則三乘各得
自乘果。出三界宅。而三乘根熟。知自乘不
究竟。云之機索。心漸通泰。希求一乘。云
情索。正以言乞。爲之口索 言宅内者。靈
壽云。是分段三界。即以異熟賴耶體。是
玄賛第五意。彼云。宅喩衆生本識故。説
本識亦爲宅識。如世國王四海爲家光
天下。佛示如是。以諸衆生而爲家體。即本
識故。無垢稱云。諸有情土。是爲菩薩莊嚴淨
。彼異熟識。是總報體。三界有漏依正二報。
皆是本識所變。五根是正報。器界是依報。佛
穢土是應現住。隨應所化衆生。佛所變
乃無漏成所作智所現淨無漏相。似穢顯現
 問。長者在宅内指耶。將在門外耶 答。
宅内 問。若爾何故經云此所燒之門安
穩得出。亦云如來已離三界火宅耶 答。此
如來居法身地寂然安住 問。宅與
一耶異耶 答。嘉祥疏五云。門者宅也。立
三車同出生死外。所以然者。三果雖異。惑
盡同故在門外。慈恩云。三乘之教合名爲
門。理在教外故名門外。羊鹿牛車喩之三
。嘉祥疏以三義分。一者聲聞從師。菩薩
世。同在人間。喩如羊牛。縁覺樂獨禪寂
於世。如鹿遊山。二約性情利鈍。三
身形大小 問。今此三車其體云何 答。
光宅疏四云。三乘果地總有二種。一有爲果。
縁熏習之所得。二無爲果。是亦有二。一
因盡無爲。二果盡無爲。是因果離縛之所顯
也。有爲果亦有二。一一切徳門寄境修行。
二智慧門照境斷證。今以智慧三車體
智慧有十智。唯盡無生智爲體 問何故以
盡無生智三車正體 答。因盡故云
。果盡故言無生智 問。鈍根羅漢未
無生智。車體未&MT90041;云何 答。光宅同成實。成
實宗一切羅漢。最初一念獲得盡無生智。新
譯大乘亦同此計。上宮聖皇出三車體
光宅。天台釋經諸子出宅。總有六句。以
適願聞慧。以勇鋭思慧。互相推排已
下爲修慧。此中亦有六位。互相推排爲
。競爲忍位。共爲上忍世第一法。馳走爲
見道。爭出爲修道。以已出火宅三乘無
。此即車體。法華玄論六明車體云云
因果門
  羊   果 光宅雲公
鹿   果 莊嚴旻師
    因
牛   果 嘉祥玄論慈恩師
    因
玄論四句判大白牛車
  唯果非因─如在門外
唯因非果─大品云是乘從三
界出到薩婆若
亦因亦果─如諸子所乘
如來所乘等
非因非果─諸法寂滅
不可言宣
光宅唯取智慧門。嘉祥雙取福慧云云。匡
眞引義苑折薪已出自義云云。寂曰。匡眞
自義最不穩雅。不苑薪之遠矣。匡眞又
云。若依台疏。三車譬者。即喩鹿苑三乘。乃
重擧昔日之權。意在權即實。乃至三周
開顯藏圓相對。雖正開小機。然擧昔權。則
四時故。玄籤云。法華約部尚破華嚴般
。約教則尚破別教後心。今覈大師以
昔三乘大小權教。乃至以&MT10755;頓大乘三
教兼小菩薩。皆爲昔牛車問答云云。寂曰
匡眞未藏圓相對之元旨。及台華二宗偏
圓分齊所判有異。一任胸襟計校安排。其
會釋祖誥。可知。纂釋云。法華會
三歸一故。以三車引諸子。此中不
一乘根性故。不爾前二乘囘心。華嚴直
別教一乘故。可界内直授大牛車
。故下教義攝益章云。界内通見聞解行等
云云。經云。肉眼見十佛刹微塵數世界等云
云。寂曰。纂釋所言雖道理。未的當
法華開顯。迹門則以會三歸一之旨。決
了聲聞法。顯示閻部五濁衆生。入於一乘祕
祕妙之術。如向已辨。本門則直顯一乘
單説菩薩増道損生。故迹門必出三界已。一
乘機發必然之理也。不菩薩根性者。
彼經直趣向於一乘也。華嚴即直顯
一乘。雖界内機發。但是見聞分齊而已。至
相以爲。閻浮衆生是見聞位。今師或處言
解行位者。蓋斯由娑婆亦容宿福深厚
沒量大人。而引接怯惰之衆生耳。然則今經
亦論其正所被。則世界性已上白淨寶網轉
輪王等大根性之所禀也。故娑婆世界見聞
位中。但是應信之分齊。應界内機發
界内直授大牛車。授大牛車。係
入位。豈是容易耶。後代談圓教者。動以
信分之際。濫托於證入位。謬之甚矣。法華
云。我等長夜持佛淨戒。法王法中久修
。始於今日其果報。同教尚爾。何況於
別教一乘乎。法華文句五之二云。一等子。二
等車。以子等故。則心等。譬一切衆生等有
佛性。佛性同故等是子也。第二車等者。以
故無佛法。譬一切法皆摩訶衍。摩訶
衍同故等是大車。又同卷云。加以白牛者。譬
無漏船若能導諦縁度一切萬行薩波若
白是色本。即與本淨無漏相應。體具萬徳
膚充。煩惱不染。如色潔。又四念處爲
白牛。四正勒中二世善&MT90041;膚充。二世惡盡
色潔。其疾如風者。八正道中速疾到薩波
知。一乘之正體。即七科道品也。諸
法眞實相。即是一切法空四十二賢聖道。及
如來百四十不共法故 言界外露地等者。
通路云。此露地者。授大白牛車處上。無
名爲露地。盡諦惑。無蓋纒。離
苦陰。故喩露地云云。光宅喩四濁不礙。如
上宮疏。四衢譬大乘四等四攝。露地譬
。通路又云。光宅以佛果究竟盡無生智
大牛車。遠出五百由旬之外。具萬徳莊
故云高廣等。對昔劣故。天台以諸法實
大車體。白者衆色之本。牛王有三徳
等云云。纂釋云。問。第三牛車與第四車
何異耶。答。第三牛車體水牛其色黒矣。文
句云。本求羊鹿水牛。期分段。今得白牛
於變易。過本所望云云。第四牛其身鮮
白。譬今一乘此是
古説
第三牛是水牛。全未
文。下徳量分齊。正是經文。簡別二車不同
何不足他虚説哉。寂曰。現流文句五
之二。正作羊鹿水牛。非他敢虚説也。然一
乘要決上爲小車。文句五之二云。昔得羊鹿
小車。或本錯作水牛。由是按之。文句水字。
是小字誤。可考。惟三車火宅之喩。最甚
深之妙譬喩。應無窮之深祕。莫妄架
。使一乘廣博之大虚而褊小小地
華嚴五教章衍祕鈔第一


華嚴五教章衍祕鈔第二

  東都長泉律院苾芻普寂撰
然此一乘略有十説 通路云。二立門明
別。支那三車四車諍論非一。光宅・慧文・南
岳・天台。是古四車家。其後章安・荊溪・智度・
&MT90041;・道暹・上宮太子。竝以光宅本義。是
今四車家。仁壽嘉曆。由於宣旨。以光宅疏
華嚴宗云云。賢首・元曉・慧苑・淸涼・宗密
等。亦立四車。嘉祥・慈恩・淄州・撲揚等。竝立
三車義云云。匡眞云。古人既立四。一乘成
立。今何重議。答。古雖已陳。後有嘉祥・慈恩
。不肯而允。特立三車故云云。復古叙
覺鈔會釋云云。彈折薪云云。復古意。謂今
章之製意。欲&MT10755;而建立別教一乘
那云吾祖製文爲相宗也。彈意有致。匡
眞云。輿師不嘉祥素立三車故。但限
云云。寂曰。輿師豈不嘉祥立三車耶。
通路有辨。今章正破相宗。兼破三論。然金
陵章疏。趙宋已後不流。且彼宗雖三車
一性成佛故。復古等不彼宗。然本邦
盛有弘通故。指事等兼破云云。相宗立
。理教等如通路具明
一權實差別示眞實相 通路三云。二正陳
十門。第一權實差別乃至臨門三車開方便
門者。佛出世間益衆生。然其根鈍者。不
直趣入於一乘道故。佛於此一乘中
出三乘。云何開出。謂於別教一乘之中。分
取生空眞如。以教二乘性人。分二空不變
一分及行布一門。以訓菩薩。此菩薩人。即有
三乘差別見。雖理性。事理未融。雖
。融該不足。是故此人地前三賢及十信中。
行布教修行熏修。地前隨應體會一乘
一前。是方便門。若總言。則不知不
。以三乘開方便。以一乘
眞實。若剋論。則未三是權。則亦不
乘是實。故知一實三權時。方得開方便門
故經云此經開方便門示眞實相。寂曰。一乘
即如來藏心也。此一乘心。乃一切衆生本具
顯。由何不顯。謂由二執成陰殼而蓋
焉。一切如來現成等覺。將二空金剛
破二執。碎壞陰殼。開現如來藏白淨
無垢心。單破人執之金剛杵。即四諦十二縁
起之教也。二執倶碎之金剛杵。是般若破相
之空。唯識三性等之教也。二執麁分破位。如
來藏心顯現。是曰初地。亦爲一乘。雖
一乘體成。由細惑猶有而時現行故。不
漏心恒起。不眞俗不二自在無礙。如
者。雖痾已愈元氣復。由久病羸故身力
強。叵人事。過第七遠行地後。一切惑
障永不現行。入於無相無功用色心自在位
於此位。一乘如來藏心恒現在前。一切法
界圓融。是爲眞一乘。前之一乘猶帶治道。三
乘共法故。有亦一亦三之義。今之一乘超
治道。純是一乘無二三名。今宗以純一乘
別教一乘。即爲圓教。同教之名通一切
。同教一乘之教。即頓&MT10755;二教是也。如勝鬘
如來藏涅槃等也。法華涅槃二經者。回歸顯
了。智向本教。同教一乘之極也。然開會究竟。
則歸於本一乘。本一乘即華嚴同別無礙之
一圓教也 四衢露地者。通路云。光宅以
四濁不障爲四衢。太子以四等四攝
四衢。不五濁八苦隱蔽無障
天台以四諦觀四衢。思惑盡名露地。嘉
祥依増一經。四諦譬四衢。斷四諦下惑。通
達四諦路四達云云。法華玄賛。引大般
若説。以四衢道四諦。離煩惱障
露。靈範師以我生已盡等四句
等云云 問。今家以何爲大白牛車體 
答。指事云。元曉云。所乘之法。略説有四。謂
一乘之教理行果。如是四法。更互相應。共
一人薩波若云云。章主意。一乘一切
乘。主伴無盡云云。若依起信論。即一心體摩
訶衍。此本覺體大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
菩薩皆乘此法如來地&T047368;云。始覺之智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