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見聞鈔 (No. 2342_ 靈波記 ) in Vol. 73

[First] [Prev+100] [Prev]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譯。造論者意。存三乘眞實義故以一乘
密意也。是以世親攝論中。以何意趣佛説
一乘。同是此玄奘所譯故。以一乘密意
爲言莊嚴論。並梁攝論。譯人別故。以密意
意趣。言廣無二頌明知是弘論者
所存也爲言探玄&T047368;云。攝論十義説一乘。皆
深密會釋。此等釋。望弘論者意釋也
  建武元年五月二十日華嚴宗靈波&T047368;


五教章見聞鈔上卷第三

  二明二乘三種已下
一 問。自一乘乃至無量乘之事。依憑何耶
二。問。今愚法同迴心事何意耶
三。問。以聲聞縁覺二乘義。何以此義
  爲同教義
四。問。上開一乘下開愚法此文意如何
五。問。依何道理。名愚法二乘
六。問。合愚法迴心時許出界。三乘建
  立時。不出界事何
七。問。證道門前。迴心愚法。並出界云意如
  何耶
八。問。今章以彼愚法初大乘&MT10755;
  者。教證二道口中何耶
九。問。如實修四無量此文意如何
十。問。今&MT10755;教法門。若不此法等之引
  文。合意如何耶
十一。問。普超三昧經云如此大乘中亦有
  三藏文意如何
十二。問。不共般若者。指華嚴經云耶
十三。問。今章云。若言説大品時。○故有三
  乘意如何
十四。問。教理可知者。此文意如何
十五。問。上明三乘三種然只有
  種。無一種標釋。不同如何
  融本末已下
十六。問。會融無二。同一法界同教義釋
  可云耶
十七。問。章云雖具存壞此文意如何
十八。問。今章云由此鎔融有其四句已下
  文。於融本末。修四句
十九問。直如別説者。指何章疏
  教義攝益第二略之古今立教已下
二十。問。圓音章云。圓音義。略修四門等事
二十一。問。今第一師。一圓教意。彼圓音章
  三義中。當何耶
二十二。問。依楞伽經何文。立漸頓二教
二十三。問。四漸四頓。如次於地前地上
  可心得
二十四。問。遠法師。半滿二教師也。何漸頓
  二教師中出之耶
二十五。問。第四眞宗教。第五法界宗。如何
  異耶
二十六。問。第三不眞宗。第四眞宗。法喩別
  不同無之如何
二十七。問。乾惠等十地者。其相如何
二十八。問。就天台立教。名頓教。名祕密教
  是化法略名歟
二十九。問。深密三時教意如何
三十。問。深密第三時。攝&MT10755;事如何
三十一。問。就法分教○以理開此文
  意如何
三十二。問。圓滿經得名。通同教歟如何
三十三。問。章云中間三者○三乘教也
  始教頓三教。皆可三乘教
三十四。問。空門爲始教之義。深密經第三
  時通歟。如何
三十五。問。始&MT10755;二教得名。依何道理
三十六。問。正立五教事。依可經論
  耶
  一我法倶有宗已下
三十七。問。今章云。我法倶有宗。此有二。一
  人天乘人天乘非佛教。如何
三十八。問。今章彼立三聚法抑三聚義。
  是積聚義歟。如何
三十九。問。抑於我有幾種類
四十。問。於外道所計離蘊我。可大小
  耶
四十一。問。今章云立五聚法此中於
  爲。如此立藏名
  二法有我無宗已下
四十二。問。薩婆多等意。於三世法體。許
  滅義歟。如何
  三法無去來宗已下
四十三。問。過未無體現在有體用義。大乘
  如何異耶
  四現通假實宗以下
四十四。問。説假部經部成實三部三科相
  望。&MT10769;假實一同哉
四十五。問。成實論師。即經部耶
  五俗妄眞實宗已下
四十六。問。欲妄眞實義約三科心得乎
四十七。問。俗妄眞實宗意。説出世部等者。
  等取何部
  六諸法但名宗已下
四十八。問。於一切諸法上假立名分實
  有也可云乎
  七一切皆空宗已下
四十九。問。清涼第七云三性空有宗。今云
  一切皆空宗。如何不同耶
  八眞徳不空宗已下宗家
清涼
不同
五十。問。清涼第八云眞空絶相宗。今章得
  名。不同也如何
  九相想倶絶宗已下宗家
清涼
不同
五十一。問。十宗七八九次第。兩師不同。依
  何道理
  十圓教已下
五十二。問。於圓教中。有四法界等義
  崇尚隨又不同也。如何於圓教。不
宗不同
五十三。問。以此十宗攝五教事如何
五十四。問。乘教開合者。乘開合
  歟
五十五。問。本末鎔融。唯一大善巧法者。此
  文意如何
五十六。問。本教中可法華同教義
五十七。問。小乘中三。始別&MT10755;同。以倶羅漢
  故爾者。以有入寂由。如何不&MT10755;

五十八。問。&MT10755;教中三乘爾者。可始別
  &MT10755;同文義

  二明二乘有三種已下
一。問。如此自一乘二三四五乃至無量等
開事。依憑何成立乎 答。宗家自由如
開釋スルニ非。今經於一世界中。説一乘二乘乃
至無量乘等經文依。如此差異開釋スル。卷下
之。可
二。問。今愚法同迴心事何意耶 答。引攝
意也。佛合愚法迴心三乘説意趣。捨劣
得勝義故。佛意遠一乘爲攝歸故。先漸
大乘不共法聲聞等合説之也。是故遠約
佛意。愚法迴心合則一乘合意。是故皆三一
合論義在之。是同教故也
三。問。以聲聞縁覺二乘義。何以此義
同教耶 答。合愚法迴心。是又引攝
方便也。又爲迴心機説迴心教。遠欲
佛意。二乘佛意合即一乘合義。是故三一
合論義。是又同教也
四。問。上開一乘下開愚法此文意如何
 答。下開愚法事。愚法引漸爲大乘
中二乘。迴心外愚法立也。上開一乘事。引
三乘一乘故也。如此引攝方
便。皆從佛意起故。是等皆三一合説故也。
愚法迴心二乘佛意。遠爲
一乘故也。依此道理當門。是又同教義
也。同教義相皆準之可心也爲言
五。問。依何道理。名愚法二乘耶 答。迷
法空理故名愚法之若爾者。大乘
中二乘。證法空理歟 答。大乘中二乘。直
法空理。有法空勝理信故。鹿苑證
果聲聞縁覺。更不法空理。是
故望愚法。迷法空理義無之。所詮先鹿苑
之時。雖我空理。於法空聞其名。然
般若經説會。諸法皆空道理説故。般若所
被二乘。皆信法空理也。如須菩提等

六。問。上二乘建立時。合愚法迴心故。
愚法出界。今三乘建立時。於愚法
出界見。於一處釋。前後致相違。其意如
何 答。上約證道故。合愚法迴心。今
教道門之故。迴心二乘出界。愚法不
釋也
七。問。證道門前。迴心愚法直出界云意如
何 答。約教道門之時。迴心信法空。知
七八二識故。愚法二乘淺深不同也。於
所證生空理體。二教更無差異。然此生空理
者。斷煩惱智能。是故愚法二乘。設雖
七八二識。此生空理證。空理更無不足。若此
空理不起止起。必所有煩惱不不斷
其知不知。此智起第七四煩惱。及本識
中染汚種子。皆斷盡也。所證理體。更無
故也。師主以喩談云。喩有人八間舍於
六間思。六間舍内闇闇東西&MT10769;辨。然今家
中闇破爲。以燒火此室彼人本約束。必
定六間闇破思。此燈火能闇破功能有故。入
等六間闇破非。八間同時闇去明來必然。以
燈火六間家。約教道六識惑。燈
火必現非六間闇去。八間闇同時去。生空
知火必現。六識相應惑非斷。第七識四煩
惱。並本識中。煩惱障。染汚種子斷喩也爲言
是即證道門意也
八。問。今章云。以彼愚法大乘&MT10755;教等
爾者。教證二道中何耶 答。約教道門
時。於愚法二乘出三界義也。若約
道門之時。愚法全許出界也 &MT10769;云。若爾
者。設始教大乘心。若約教道門時。深密第
三時顯了説心。聲聞斷惑證理愚法不同故。
愚法出界義。不之。若約證道之時。全
出界之故。始&MT10755;二教相望。教道不
。證道出界義。全是無異。然今愚法不出
界義。限&MT10755;教已去云釋道理未之。爾者
如何 答。實如&MT10769;。然一義云。且先就
密三時教建立得意。先初時愚法小乘教
意。以生空一理。爲所證涅槃。未法空
名字。就根境顯處。説六識更不七八
。雖爾。彼教意斷六識相應煩惱障
空智果之出三界之爲至極涅槃也。
此當教意教證二道共以此義究竟也。
法空不知故。法執不斷。法空不信也。七八
兩識不知。本識中染汚種子。及第七相應四
煩惱不斷。又此二識有云事不信知也。次第
二時教意。爲初時有執。諸法皆空説。尚
轉初時。説皆空故。識體只六識説。識只
六識故。相應惑六識不過。然對菩薩。雖
二空。六識中顯空理故。六識相應煩惱
斷許三界。是故。第二時教意。依此義
。約教道愚法二乘全可出界許也。若爾
者。第二時意。教證二道。共出界可云歟。次
第三時教意。凡説八識二無我之道理故。
二乘同於此道理。信解更無疑。乃至。於
惱障品類。小乘意見思惑三界分別。九十八
使不過。今大乘心。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故。識體増減云。惑品多少云。既不同故。斷
惑又不同道理在之。若依此理之時。始教
意。教道門前愚法不出界。迴心出界云義。自
成。雖然。此教掟。非了義故。乍
是道理。而愚法二乘不出界故。所引諸
子中在之云義不説。故知教道門意。既不
出界之上。反知可出界之似。然今&MT10755;
大乘心。顯了破愚法出界之故。更
餘義。即今彌勒問經所説如。其上此深
密第三時顯了心。定許趣寂義。然彼愚法二
乘教中。盛於無餘永寂義。此義迴心愚
法更無異。何迴心二乘定性者永寂云。愚
法二乘永寂破乎。迴心愚法永寂義同故。以
永寂永寂也。既此第二時心。於
永寂。若許永寂者。入無餘永寂。必
已斷煩惱故。必出三界。出三界故定入寂
也。然今第三時心出三界後入無餘義許。豈
出界而入無餘乎。依此理故。始教意。
設第三時心。教道門意可出界云事分明也。
之。&MT10755;教已上許之時。愚法入寂。是非永
。又可還生。然無餘以後變易身故。變易
之性是有漏定故。尚三界所攝也。豈云出界
乎。如是得意。第三時教心。教道證道共。全
愚法二乘出界許可得心也 &MT10769;云。若爾者。
何故先愚法不界義釋畢。下云。其瑜伽
聲聞決擇。及雜集等論。辨聲聞等教行位
果。及斷惑分齊。與婆娑倶舍等不同者是
事也。准此文。瑜伽雜集論等意。二乘斷惑
愚法出界。迴心出界義釋成。豈瑜伽
雜集等論。則非始教大乘意是一次始教
意第三時中迴心二乘第七識惑斷直第八中
煩惱障染汚種子斷許也。然愚法不分。若
爾者。此等義分明迴心出界。愚法不出界
是二次變易生死。性是有漏故。愚法不
界生死云事&MT10769;得意。若以此道理。不
法出界者。豈&MT10755;教已上迴心二乘。斷所知
變易身乎。此理不極成。若性是有
漏故。不出界者。&MT10755;教迴心二乘。不
出界爲言
是三
答。今引瑜伽等論藏。上
彌勒問經。愚法二乘有所引諸子中云義證
云。未諸子引攝證文。是故瑜伽雜集等論
説聲聞教行位果多分不同。然定性趣寂
義。全同愚法故。彼論藏所説迴心聲聞行
位。愚法引攝方便也。意説相不同。而同彼。
界内諸子引便成歟。以&MT10755;教已上教
。界内建立此界内愚法引時。以始教
能引事。全愚法同引攝義無之。全異彼引
攝義無之。然此始教。半同愚法。半異彼。捨
劣得勝昇進次第。是故以始教能引也。
&MT10755;教是純熟高勝機故。爲愚法能引也。
是故引瑜伽等論藏事。出界義本非之。
&MT10755;教意界内留。不三界。愚法二乘以
教大乘能引。爲攝彼。瑜伽雜集論等
論引證斗也爲言次第二&MT10769;大都如&T047368;。次
第三&MT10769;。師主之一且成理次也。不
爲言折薪&T047368;第一云。問。若&MT10755;教瑜伽愚
法不出界者。未知始教通大二乘還許
否。若不許者。今何獨揀愚法。若言
者。今何云&MT10755;教已去乎。答。此有二意。一者
若約始教愚法未深説故。且許究竟
今就實故一向言未出世。此則小始二教之
二乘並不究竟也。二者若三乘中聲聞以
實修故。許彼究竟。愚法未實故則未
究竟。今約後義故。以大乘&MT10755;唯揀愚法
就然此二意。下章擧&MT10755;教斷惑文中自明。具
下説。又問。以始教正引愚法故。所設
教門多似於小乘。今愚法既在所引中。始
教何得能引耶。又&MT10755;教所引二乘。是
純熟高勝之機。非愚法。今何言引
耶。進退有防。此云何通。答。今約&MT10755;
已去。以揀愚法實義故。在所引中非
&MT10755;愚法也。以揀引二義別故。若爾
者何故上云三車引諸子乎。答。此通約
能引。此通中間三教。何者。若唯始
教。則愚法不所引中。若唯&MT10755;教已去。則
能引。由通約三乘教故。愚法既
出世。三車又爲能引。是故上約能引
通約三乘。今約揀異故唯約&MT10755;教已去也。
又始教所引但引不定性人。以定性
世趣寂故。今不敢言已去者。兼取頓教
圓教一乘故。今約三乘爾。爲言
主大都以&T047368;之趣之也
九。問。如實修四無量此文意如何 答。
又折薪第一云。故彌勒問經論下。言不能等
者。以慈悲喜捨四心。通五教所修。教通
教之義。於三縁中。若衆生縁念假者。欲
其樂等。此義通凡夫。若法縁中縁人空。但
蘊等善要行法。以用教化。此義通小乘
若無縁中縁衆生。體空欲悟入。此唯大
乘。又大集第九云。知諸衆生心性本淨
名爲慈。觀於一切等如虚空。是名悲。斷
切喜是名爲喜。遠一切行是名爲捨。是
&MT10755;。若離世間品明四心各有十義及
圓融等。此唯圓教。今以如實修於愚法
者。即&MT10755;頓二義所明四心也。言無量者。倶
舍云。無量有情。爲所縁此釋。衆生
縁四無量約凡夫。二法縁四無量約二乘
也。法執上修四無量也。第三無縁四無量
者。是唯約大乘。今如實修四無量者。三無
縁四無量也爲言
十。問。若不此法○無此處爾者。
法華開三顯一義直&MT10755;教義。無差異歟。今
&MT10755;教法門不此法者。此法引合意如何
是一又法華意。更爾前羅漢果得程聖者應
法華。知彼人未得已證上慢類也。
實果之故也。若實得羅漢果人。不
此法之無此處云經文也。爾者。此經
意爾前之位。愚法二乘不羅漢果。爾
&MT10769;是二答。隨宜轉用可得意也。諸
師引之如此。其證多之。今例&MT10755;教義
之許也爲言之。大品等引證之。大都彼
經始教所依經故。&MT10755;教當段&MT10769;引用。今依便
義意轉。今&MT10755;教義成也爲言
十一。問。普超三昧經云。如此大乘中亦有
三乘。即爲三藏此文意如何 答。此經
文意。聲聞不縁覺行體之故。聲聞人以
縁覺法度人。縁覺不菩薩六度修
故。以菩薩法度人也。是等愚法
聲聞可云歟。然菩薩於三乘行體實修實行
處分明知見故。或以聲聞人。或於縁覺
人。或説菩薩法人也。此菩薩所説三
藏。大乘中三藏名也。彌勒菩薩爲補處大
五部輪説益衆生。即今如瑜伽力顯揚等
論中所説三乘法門是也
十二。問。不共般若即華嚴經歟。不思議經
又華嚴經歟 答云云智論第一百云。問曰。
若爾。法華經諸餘方等經。何法囑累喜王
諸菩薩此問意。以般若累阿&MT10769;。以
何意法華並華嚴經以囑累喜王菩薩等耶
問也。此問答論文有二段文。第一文云。有
人言。是時佛説甚深&MT10769;信之法聲聞人不
此論文。以法華累喜王菩薩問答
也。聲聞人不在者。至法華説會者。二乘
根機縁純熟高勝之機故。皆是漸悟菩薩故。
聲聞人不在釋歟。或又五千増上慢。皆廢
故云爾歟。又第二段文云。又如佛説不可
思議解脱經。五百阿羅漢雖佛邊而不
聞。或時得聞而不用。是故囑累諸菩
此論文。上問華嚴含問之故。華嚴囑
累菩薩之由答也。五百阿羅漢聾盲類。即是
本會説相也 尋云。華嚴中。有或時得聞之
乎 答。師云。是未會説相也。其故。舍
利弗引六千比丘文殊處至。然文殊對
六千十大法門。捨二乘名菩薩稱
理。圓經不共表相故。雖聞而不信用
表也爲言一義云。或時得聞者。文殊順行經
也云料簡在之。師云。此義&MT10769;信用。又云。問
曰。更有何法甚深勝般若。而以般若
累阿&MT10769;。而餘經屬累菩薩此問意。抑何
法甚深勝般若有。即般若經阿&MT10769;囑累。今
此法華華嚴等大乘經以囑累菩薩耶。其意
&MT10769;辨云問意也。此問答論二段文在之。又第
一段論文云。答曰。般若波羅蜜非祕密法。而
法華等諸經。説阿羅漢受決作佛大菩薩能
受持用此答意。法華是般若勝故菩薩囑
累由答也。先問法華ヲモワヲル處答論文
也。又第二段論文云。復次如先説般若二
。一者共聲聞説。二者但爲十方住十地
大菩薩説。非九地所聞。何況新發意者。復
九地所聞乃至初地所聞各各不
答意於般若有淺深。七般若阿&MT10769;囑累。華
嚴是般若中尤甚深故名不共般若。不
聲聞祕密要法也。是故華嚴菩薩囑累也爲言
是更有ルト何法華嚴經菩薩囑累スルヲワ
ヒテ問故如是答也 尋云。若爾者。今二段
論文。一師以法華華嚴兩經先約法華
之。次約華嚴之歟。ハタ上更有何法
問答。約二師義。二復次得意歟如何 答
云。一義云。一師意義也。法華華嚴二經菩
薩囑累由約法華華嚴兩段分別答
歟 一義云。二復次也。第一師答法華
華嚴。第二師答華嚴法華
師以先義正義云云師云。論十地
大菩薩者約行布之也。若約圓融者。初
發心時便成正覺故。或十信&MT10755;心作佛得果
故。五位皆圓經爲所被意也。今論九地
所聞。乃至。初地所聞。各各不同釋此意歟
十三。問。今章云。若言大品等時。一音
異解。得小果故有三乘云云此文意如
何 答。破一音異解義。一乘小乘外。證
別三乘也 尋云。三乘外無別一乘小乘等
者。彼所被師如何得心乎 答。彼師意云。如
來以一音説大品經。三乘機各異解得
三乘果。然菩薩所知邊別結集是云一乘教
或二乘所知邊結集是云小乘教也。然三乘
異解皆同時邊。是結集。依此義三乘教
爲言若如此得意者。別三乘外。一乘及愚
法小乘等有無之得意故。引此師義
爲言尋云。若爾者。今師能破意。如何可
乎 答。大品經是爲三乘各別一機。別説
乘教法之故。非一音異解義勢也。般若所
得法門。同是無生空理。同於無生空理。三
重不同。所被機又三人淺深在之。如來對
三機三重般若故。非一音異解義也。若
大品一經之處。異解菩薩所知邊結集名
一乘。或異解得小果邊結集名小乘教
者。如何花嚴説會異解不小乘果乎。若
増一經之時。如何異解得大果機無
乎。以之準知。三乘外別有一乘。又有
。是故一乘三乘小乘三宗各別事。更不
疑者也爲言
十四。問。教理可知者。此文意如何 答。教
理准上殊勝門。又准上明二乘三種中。
第二二乘段。可得意爲言其文云。同是菩
薩所乘故云云或倶是小乘故云。准此理
一乘大乘。合愚法迴心也云。此文
意也
十五。問。上明三乘三種然只有
一種標釋不同。是何意耶 答。一義
云。孔目章云。二三通三二此文意二通
三。三通二可心也。若合二云語勢三云
語勢通故。乘語便三也。是又復古&T047368;
也。彼&T047368;意。以本祖解釋證也爲言一義
云。第三段缺漏可心。傳者誤此第三段書
落歟。一義云。第二段中別科。亦有三段。此
三段中。第三段以。遠總科第三段成。遠列科
第三段成也爲言是總別兩異釋也。他師釋義
此例。觀經定善義第三在之。彼宗學者。
之 無量乘者如何 答。問答抄有

  融本末已下
十六。問。會融無二同一法界爾者。是同
教義釋歟 答。一義云。同教義釋也。有
已下。重以二門不二義也。第一門。三
乘即一故不二也釋 第二門一乘即三故不
二也釋。次即不壞權已下。上二門重以
釋成也。是故一三融攝體無二也者。上會
融無二同一法界總標結歸也。一義云。會融
無二同一法界者。未是同教義。其故會融無
二義。別教法門中。或總該萬有云。或本來
悉是彼一乘法云。皆是會融無二義。而別教
義非同教義也。是故會融無二言。即同教三
一合論。&MT10769;意故。有二門已下。漸三一合
論所因出兩門立也。即第一泯權歸實。即是
唯別教也。第二攬實成權。即是唯三乘也。
此兩門同教一乘所因也。次初即不
壞權已下。唯別唯三所因以。全三一合論
位。即名同教義釋成也。重意。此唯別唯
三會融無二同一法界 是同教一乘義也。此
三別合論義非只融會無二釋強非同教義
爲言
十七。問。章云。雖存壞此文意如何
 答。師云。意存壞共盡非。於三乘存。一義
&MT10755;即盡。壞一義盡非爲言次雖隱顯云。
一乘顯一義&MT10755;盡。隱一義非

十八。問。今章云由此鎔融有其四句已下
文。於融本末一科四句歟。ハタ總一乘
義一章總結歟 答。一義云。融本末内作之。
第一問當科泯權歸實内第二句。攬實成權
門第三句初即不權乃至。而不
四句。是故一三融攝體無二也意體無二非
三非一。是故設同教法門。直得法體即同
果海爲言若然當門中建立也。一義云。今
科四句。是即總一章總結也。第一句上分相
該攝兩門也。第二句即分相中所引三乘。該
攝中所融三乘也。第三句同教分諸乘融本
末兩科也。第四句即上性海果分當是不可
説義云者是也爲言師以後義正義
尋云。就第一義。抑今文至第四句云。非
一非三。如上果海融本末一科内。何處
直説果海乎。既上果海云。是豈非當是
不可説文處歟。如何 答云云
十九。問。並如別説者。指何章疏乎 答。
師云。起信別&T047368;
  教義攝益第二略之
  古今立教已下
二十。問。圓音章云。四音義。略作四門分別
一擧義。二決擇。○初中有二。一謂如來能
一音。演説一切差別之法。所謂貪欲多
者。即聞如來説不淨觀。如是等。乃至一切。
故名圓音。是故華嚴經云。如來於一語言
。演説無邊契經海。二謂如來一音能同
切差別言音。謂諸衆生各聞如來唯已語故。
華嚴經云。一切衆語言法。一言演説盡無
○第二決擇者。或有説言。如來於一語業之
。演出一切衆生言音。是故。令彼衆生
已語。非如來唯發一音。但以語業
同故。名曰一音。所發多故。名云圓音。或
説言。如來唯發一梵音。名爲一音。能爲
衆生増上縁。令其所作感解不同。故
四音。非如來有若干音。或有説言。如
來唯一寂滅解脱離相言音。名爲一音。而諸
衆生機感力故。自聞如來種種言音。故名
。非如來音有一有多。問。此上三説。何
得何失。答。若別偏取。三倶有失。何者。初
説但多。無一音故次唯一語。無多音故。後
唯無性。非音義故。如實義者。三説合爲
圓音義。何者。若彼多音不一音。此但多
音。非是圓義。以彼多音即一音故。鎔融無
礙。名作圓音。若彼一音不即一切。但是一
音。非是梵音。以彼一音即多音故。融通無
礙。名一梵音。若此等音。不無性
者。是所執故。非如來音。以彼音等。離作
故。無性故。如響故。所以法螺恒震。妙音常
故也
二十一。問。今章第一師。一音教者。彼圓音
章三義中。當何義耶 答。一義云。菩提流
支是一音異解師也。是故。今圓音章三中。當
第二義也 尋云。若爾者。如何清凉。依
提流支。立大小並陳義。當圓音章第一義
也。依羅什三藏。立一音異解義。是當圓音
章第二義也。如何。乃至圓覺疏抄等如是。
之 答。皆是傳者誤如此云也。今章並探
&T047368;。皆一徹依菩提流支。立一音異解義
事分明也。一義云。人法影略也。答菩提流
略不大小並陳義。次擧一音異解法
略不羅什三藏之故。人法互擧影略也
諸師如此。其例在之。若如此得心者。今菩
提流支所立義。當圓音章第一師義也。一
義云。師云。清凉廣盡諸家立教故。於
音教兩重別。故委釋之。大小並陳。一
音異解。不同在之。宗家略述十家故。於
一音教。別不二得。是故今章。一音教
中。二師義合可得意也。或先擧菩提留支
羅什義歟 尋云。若分者。今章云。隨
異解。故有多種不同。此文如何可意得
 答。佛音遍陳大小。隨小機聞小乘邊。大
機聞大乘邊。故隨根異解釋。全不成
爲言二依誕法師等 問。或云延法
。或云護法師。或云誕法師。今章如此三
義。如何 答。延法師者誤。言邊隨落也。護法
師者ツクリ書誤也。誕者本以可勝也
二十二。問。依楞伽經何文。立漸頓二教
 答。演義抄六云。衆悟如日照等者。楞伽
經中。有四漸四頓。今唯用一。彼經。大惠白
佛言。世尊云何淨除自心現流頓爲漸。
答中。先明四漸。後説四頓。漸。經云。佛告
。漸淨非頓。一如菴摩羅果漸熟非頓。如
來淨除衆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
此喩
十信
二如陶家作略。漸成非十住
大地。漸生非十行四如藝。漸熟非
十向上之四漸。約修行證理故。下
之四頓。約已證理故。一明鏡頓現喩。經
云。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淨
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
所有清淨界喩初地
至七地
二日月頓照喩。
云。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爲
離自心現流習氣過患。衆生亦復如是。頓
示不思議最勝境界喩八地
已上
三藏識頓
知喩。云。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流及
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諸依。佛亦復如是。頓
衆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於彼色
究竟天此喩
報佛
四。佛光頓照喩。云。譬如法佛
所作依佛光明照曜。自覺聖趣亦復如是。彼
法相有性無性要見妄想。照令除滅亦喩
法報
前喩頓成。
此喩頓照
二十三。問。此四漸四頓。是約地前地上
之。若依之立漸頓二教者。以地前
漸教。以地上頓教乎 答。菩薩地前
行行漸修非頓。亦漸名義以三乘等先小後
大義成許也。以地前頓教。初地
已上。一行一切行。八地已上一切行一行等
道理。義亦少對小乘。又其上既名頓。知是
唯頓非漸義。即頓教爲誠證爲言一義云。更
四漸名漸教。假四頓名頓教
也。更不地前地上等義勢
二十四。問。遠法師者。是半滿二教師也。如
何。今漸頓二教師中出之乎 答。彼師實如
&MT10769;。雖半滿二教。大乘二教。大乘中又立
漸頓二教也。此邊且同誕師立教也。然此
遠師誕師立教擧破之也五依護身法師
師云。護身寺云寺名也
二十五。問。第四眞宗教。第五法界宗。如何
異乎 答。第四眞宗教者。專以佛性
故限有情。第五通情非情一切境界也 尋
云。眞宗名通依正。佛性名局有情如何不
佛性宗。立眞宗稱耶 答。今眞宗者佛
性名眞宗也。佛性即眞故也 六依耆闍法
師等師云。是即耆闍寺云寺得名也
二十六。問。第三不眞宗。第四眞宗。更是法
喩別無不同。如何異乎 答。師云。第三即
俗諦一教。第四約眞諦一教也。
更法喩不同非 尋云。第四第五。如何不同
乎 答。第五眞諦中約不空法徳。別立
爲言問。南岳大師意。立四教歟 
答。如問答抄。一特違至教失。二大無三藏
。三亂渉大乘失。清凉加&MT10769;。第四不
小乘&MT10769;
二十七。問。乾慧等十地者。其相如何 答。
乾慧者。小乘五停心觀。總相念處。別想念
處。是云三賢。此位無漏聖慧法水潤乾故
乾慧也。菩薩住行向三賢云乾慧也。性
者。煗頂忍世第一法云性地。此位種姓定
故。是通大小乘也。八人地。見道前十五心
八人地也。八人得名。見道十六心。八忍
八智。以前十五心八人故。八忍云八人
實八人七智也。雖然忍是道。以之爲本故。
且七智名隱也 尋云。若爾者。如何不
八忍。名八人耶 答。忍者以人爲本。憂喜
善要堪能忍無人。是故人云事即忍義也
 尋云。人修道之時。斷修惑歟。若斷入者。
第十五心道類智忍。是迷理斷惑也。第十六
心是迷理惑斷解脱道故。如何第十六心以。
修道攝耶。未迷事惑之故。如何 
答。見地者。第十六心名見地也。是即修道
初也。薄地者。欲界修惑前六品斷者云薄地
離欲地者。下三品惑盡處云離欲地也。已辨
地者。四禪四無色九品修惑斷得已辨地也。
辟支佛地者。此獨覺斷惑。異聲聞事。見修
二惑習氣斷也。菩薩地者。歡喜等十地是也。
佛地准
二十八。問。付天台立教。亦名頓教。亦名
祕密教者。是化法中異名歟。ハタ又直如
宗所該。約化儀漸頓祕密不定等建立歟 
答。一義云。化法中異名也。一義云。漸教祕密
教者。通四教。以聲聞不聞華嚴。祕
密義増故。約増相祕密教也。又乾惠等
十地三乘通。漸教之相増。是故約増相
漸教也。雖然。祕密漸教得名不四教
非也爲言是約化儀。如本宗意耶 
問。雲法師。立四乘教。判一代教云事。依憑
何處耶 答。彼師立教判一代事。未
分明證。只依法華。釋四乘義之故。付
之如何釋歟
二十九。問。深密經三時教意如何 答。初地
外道無因。以正因縁法輪之也。中時照
法輪者。初時因縁法者執心。第二時般若智
光以。畢竟皆空照故。云照法輪也。第三時。
初時説唯有。第二時説皆空。未中道。然
第三時。顯了立三無性及三性理之故。
空者相持。以之名持法輪
三十。問。深密第三時。攝&MT10755;事如何 答。
師云。深密是一代通依經限。不法相
。相宗學者。認此性經強判有相宗教。今
則不爾。此經是不空眞如如來義説。全是
&MT10755;教義也。意彼經意。直許法性隨縁
心歟。其例證。清凉唯識本頌以判眞如
隨縁義。皆此意也爲言
  分教開宗以下
三十一。問。就法分教。○以理開
文意如何 答。一義云。就法分教者。如來
一代能詮教法以爲所依。此一代教法五教
分別故。云教類有五也。以理開宗者。就
所詮義理。各各所當所立宗計不同分別。宗
即有十宗爲言尋云。若依能詮教法。立
五教之故。増不六教。減不四教云者
如何。探玄&T047368;中。云義分教類有耶。此
文無疑。不能詮教。就所詮義五教
見。若依所詮義之故。宗有十宗者。以
教故。教可十教。何乍義分教
教類有五耶。若又以義分教故。教立
者。以理開宗故。宗可五宗。何作
以理開宗。云宗乃有十乎 答。自元詮
乘義三乘教。詮一乘義一乘教也。依
教法五教。五教即非所詮一乘
教義。如來一代教法五教攝屬。所依所詮義
異分之也。探玄&T047368;義分教類有五釋。皆此
意也。喩以多賀波賀利布尺寸量如。所量布
如來一代教法如。能量多賀頗賀利。所詮義
理以一代教五教判屬如。探玄&T047368;以義分教
能量多賀波賀利邊出。今章就法所量布邊
出之也。下約理以分教結。是多賀利出也。
但同約所詮義理。分宗教者。依何道理。宗
増云十。教減云五乎云&MT10769;。同約所詮義。五
教之時以義分教。所詮義斷惑證理無邊取
也。此斷惑邊望一代斷。教類不五教
是總只法門道理差別邊望立五教非也。次
十宗之時。以理開宗者。總所立法門所崇差
別付立之也。別不斷惑證理一邊。若望
斷惑者。先小乘六教宗不同。更不
爲言復古&T047368;意歟 尋云。抑此義付。以
所詮教云事。其證如何 答。四無礙辨中。
法無礙辨者。能詮教法也。義無礙辨是所詮
義也。以此義證據爲言一義。師云。就法
法義者。是所詮義云法也 尋云。下以理開
宗義理。如何異耶 答。上法者是所詮總名。
下理者所詮中別義也。喩就所詮義。八識總
心名如。心是八識總名故。今法云得名。即是
此心也。眼耳鼻等一一差別道理顯。是則別
別道理也。今以理開宗云此意也。意斷惑證
理無邊望。五教建立故。教類不可過五。以
此義法。是所詮中通稱也。然斷惑證理邊
一教。此一教中部計不同各別義義以。建
法門道理差別顯然也。此所崇宗趣付十宗
建立也。小乘一教開六宗此意也。此即所
詮中別義也 尋云。法云所詮通稱云事。是
何依憑乎 答。起信論云。一者法。二者義
今云法者是所詮通稱云事。以此文
也。是豈以能詮教法耶 尋云。若爾者。
十宗時義理者。是所詮別義歟 答。爾也 
尋云。若爾者。探玄&T047368;云。以義分教。教類
此文即就所詮別義五教云事
歟。既於一師釋。今章就通稱五教。探玄
&T047368;別義五教云事。自語相違似。今章
所詮別義。即有十宗者如何。探玄&T047368;
別義五教乎。如此釋義進退&MT10769;辨如
何 答。於法界二重。一能詮法名。所詮
義名。是如四無礙辨。探玄&T047368;義者。約能詮
所詮相對法義之故。總所詮皆名義也。
能詮法名故也。二於所詮法中法義意。
所詮通稱云法。所詮別義云義也。起信論一
者法二者義説等如。今章就法界教釋皆意
也。下約理以分教結釋。是如&T047368;
心。能詮所詮相對法義就釋故。對能詮法
所詮皆名義也爲言設以義分教釋。或約
教釋。於所詮中總別相對。内釋理付五
教分云非也。就所詮總言五教分。就所詮
別義十宗也。今章依此義之。能詮所
詮相對時。能詮名法。總別共所詮義名也。玄
&T047368;此義。云以義分教類有五
三十二。問。圓滿教得名。通同教歟 答。爾
也 尋云。若爾者。上五圓教標列下簡別時。
後一即別教一乘此釋圓滿教名。不
乎 答。就本出之計也
三十三。問。今章云。中間三者○三乘教也
&MT10755;頓三教。皆可三乘教耶 答。今
章爾也 尋云。清涼大師。&MT10755;教已上一乘釋。
總三乘教義不共許之。爾者。師資相違如何
 答。師資不同。各依一義。今章主心。中間
三教皆三乘教。清涼後三教一乘。宗密禪
師。頓圓二教一乘云。三義不同也。然今三
人所得故。三乘教云事。古來有二義。一義
云。法華已前諸楞伽。勝鬘。淨名等經中。説
一乘道理云事。三乘中菩薩乘見解望説之。
菩薩直解了一因一果實理。三乘三果各別
執心無之。是望菩薩所知。一因一果一乘大
道也。清涼至菩薩&MT10755;教已上一乘釋也。雖然。
聲聞縁覺更不之。此二乘不知望。猶三
果各別執滯。宗家望此邊。三人所得釋也。兩
師名存邊邊一義。表裏差別也。是故或云
。或云一乘。不相違歟 &MT10769;云。如
此者。望二乘自分。未成佛實理故。永定
永無小執更無改。爾者更是存三義。泯二道
理無之。抑深密等存三。可何差異乎 
答。深密經等意。三中菩薩乘。於二乘
定永無見解。判定性無性不成佛義。是故三
乘共&MT10755;三果各別極執起也。然&MT10755;教已上教。
二乘自分小行不菩薩行。於菩薩者。三
乘共一因一果皆成佛道知故。始教不同也
爲言一義云。法華已前。&MT10755;教所依淨名。楞伽。
勝鬘等經中。對三乘一乘故。二乘即聞
此一乘道理。三教不同是虚説也信受。如來
眞常如理三乘一性平等平等也覺故。約
皆會。約理皆會。此兩重一乘。爾前二乘皆悉
信受故。依此一邊道理。清涼&MT10755;教已上一乘
釋也。依之。大疏一云。&MT10755;頓雖即泯二異
前。而對三顯一。曲巧順此意
爲言然此二乘。法華已前。不小行成佛
。大行非己分思。或不小果即成大因
其故法華已前。陶練未極故。尚有小乘執
。於行果兩重一乘。信解&MT10769;成立。昔小乘
相殘。ヤヤモスレハ三果別執心中浮也。此
ヤヤモスレハ所浮三界別執面影邊約。章
主以此皆以三人所得釋也。今至法華。更
此疑。是故平等大會一乘也。是以嘉祥
大師釋云。昔説大周小果。今指小果
大果此意也。如上所引説是上大
品經。並普超三昧經等是也 問。頓教大乘
意。立言説否 答。師云。可言説如常
略之
三十四。問。空門爲始教之義。深密經第三
時通歟。如何 答。栂尾一義云。彼經第三時
教。不阿頼耶。不阿陀那等者。八識王
所差別。能薫所薫等義空也説故。以此等
空門始之中也。此等空。是遍計等
空非。直依他可法故説。熏等悉皆即空説故
也。但今依不空義&MT10755;。是傍説一義。非
實義歟。探玄&T047368;通依此等義故。第二第三
時教共始教屬也
三十五。問。始&MT10755;二教得名。依何道理耶 
答。法鼓經云。一切空經是有餘説。唯有
是無上説此經&MT10755;也 尋云。
若爾者。如經説如何不有餘無上教。云
始教&MT10755;乎 答。直名有餘教者。小乘又有
餘説。爲此義改。名始教也。若直名
上教者亂彼圓教之故。改名&MT10755;爲言
尋云。始&MT10755;二教得名。尚以&MT10769;辨。若有餘言
小乘者。小乘又佛法始也。如何不
。若又無上言。亂圓教者。圓教是佛教&MT10755;
極故。如何名&MT10755;&MT10769;勢有之。若爾者。始
&MT10755;二教得名。未相亂之過。爾者如何 
答。始&MT10755;二教者。源楞伽經漸教本立之。漸
教中始&MT10755;故不小乘&MT10755;頓圓也。但
楞伽經漸教云許二教&MT10769;立故。引法鼓經空
不空二義。於漸教中。建立始&MT10755;二教也 
尋云。楞伽漸教言。法鼓經始&MT10755;教言。以
道理。不小乘乎 答。楞伽經。四漸建
立。是菩薩教付分&MT10755;故。始言不小乘
其上法鼓經空爲始者。彼經云。摩訶衍經多
空義爾者。不小乘空義。是摩訶
衍者是大乘故也
三十六。問。正立五教事。依何經論
耶 答。一義云。先依深密三時教。立小始
&MT10755;三教也。此深密三時。楞伽漸始二教引
合。第二第三時。是漸教中不同也。此第二
第三時漸教外。第四立頓教也。此上華嚴
圓滿修多羅經文引。第五立圓教爲言
義云。正五教所依本論。即是起信論也。其
故彼論依言眞如中。空眞如不空眞如兩門
之。此空眞如中。生空眞如一分付立
乘教。二空眞如義付立始教也。又依不空
眞如義&MT10755;。依絶言眞如道理頓教
眞如生滅兩分不分一法界大總相法門之義
付立圓教也。彼云言法者謂衆生心。是
故今章五教。皆就眞如理五教也。是以
今結釋時云此約理以分教耳。皆此意趣也
 尋云。若爾者。如何總標段。五教之時。云
法分教乎 答。一義云。就法法者。眞如
理直云法也。結釋約理發教以。總標釋配
當心得。以理云法事分明也。次若就法義
下卷中別辨者。所詮中就總別相對法義
中法一義五教。下卷中在云云若爾
者。此義心若就已下文。不當章別義故。
下卷ユツルナリ。今章約眞如理之故
也 問。兩義中。後義意。依起信一論
者。如何上華嚴經以圓滿修多羅文
圓教。依楞伽四頓頓教。深密第二第三
時並法鼓經空不空義依立&MT10755;等。皆是
別別經論依立五教見。何必可起信一
耶 答。上諸經等。皆是五教得名顯爲
證據計也。正説五教事。即是起信一論
爲言是指事料簡也云云問。所詮中總別相
對法義付。就總體法五教。依差別義
十宗云者。約理以分教結釋。如何可
乎 答。大都如&T047368;。今釋能詮所詮相對法
義望。所詮分總別共名義也。以能詮
故。以一切所詮義歟。是折薪&T047368;料簡
也。師主。以此義正義云云探玄記以
義分教會釋。同之可心也 尋云。今上
就法分教結釋時。約理以分教釋。其後若
法義下卷別辨等云。此若就等別義
以分五教。下卷ユツルト見。爾者當段約
之。下卷約法分五教故。上卷下卷分教
差別歟見 答。約理分教了簡如上。若就法
義釋。上卷下卷別義非。今所詮中總別相對
法義約。開五教十宗。就中約所詮法
事。委下卷所詮差別中有之問也。更別釋
非。爾者。上卷下卷。一徹約法分五教
心也爲言問。指事料簡意。以理開宗理者。
眞如理歟 答。爾也。空眞如中生空眞如一
分付。小乘六宗立也。自第七第十&MT10769;之。
心得爲言是故。十宗差別。皆依眞如
也 問。總別相對法義約。下卷云。約
詮法五教不同。約差別義十宗
。若爾者 約法義宗教事如何。下卷
中指同耶 答。指事心若就法義。法義者。法
即義得心歟。總所詮通云法義。於所詮中
總別相對法義非。若折薪意。當章若就法
義等下卷指事。於所詮中總別相對法義内
法分教事。下卷具釋也讓也。義邊約分
十宗事指同非 尋云。若爾者。如何云
就法義耶 答。雖法義。意取法也。乘
法義
  一我法倶有宗以下
三十七。問。今章云。我法倶有宗。此有二。一
人天乘抑今十宗建立者。是就佛教門。可
立之。以佛教。如何屬佛教宗耶 
答。今人天乘者。是一向梵王等所説。五戒
十善等以。人天乘教名非。今章十宗内。人
天乘教章。是佛成道最初。爲提謂等五百價
三歸五戒等説。以此等人天乘教也。
所詮同是如來金言也。更即非凡人説。豈
佛教宗耶 尋云。靜法寺惠苑。立
之時。立迷眞實執教。清涼破之時。交
邪宗破。然今人天教。立佛説事。今
章都所見也。既我法倶有云。人天乘教
中。豈不凡人所説十善五戒等耶 答。
若凡人所説十善五戒等。非佛説故。今十宗
内不之。是故交邪執過無之。但清涼
此執故。我法倶有中。不人天乘教
三十八。問。今章云。彼立三聚法抑三聚
之義。是積集義歟。如何 答。聚集義也 尋
云。如何以無爲聚耶 答。無爲有
無爲。三種合集名一無爲。猶有聚集義
爲言
三十九。問。抑於我有幾種類耶 答。我
三種。一即蘊我。即是凡夫我也。二離蘊
我。是外道所計我也。三非即非離蘊我。即
犢子部所計我也 尋云。凡夫我。外道我。利
鈍不同如何 答。外道我利根也。外道最利
故。蘊體一一推度。更五蘊我即無之。是故
我是離蘊有之計也。重意。蘊中不我。是
利根故也
四十。問。於外道所計離蘊我。可大小
耶 答。爾也。我大小有三重。一大同虚空
我。二旋轉身中我。三隨身不定我也 尋云。
彼二義意如何 答。旋轉身中我者。我量即
是極微量也。此我如極微。六根旋轉。五蘊主
宰。令成大我也。是更非即蘊。次隨身不定
我者。所詮我大小者。人身量不同依也。若
人五尺有。我又又可五尺。若人一丈。我即
一丈等。如此可得心
四十一。問。今章云。立五法藏此中於
。如此立藏名耶 答。藏者收義也。一
無爲言處攝三無爲也。是故云藏歟。大疏一
云。今總收一代時教。以爲十宗。第一我
法倶有宗。謂犢子等。彼立三聚。一有爲。二
無爲。三非二聚。非二即我。又立五法藏。謂
三世爲三。無爲爲四。第五不可説藏。我
其中。以不可説有爲無爲故。然此一
部。諸部論師。共推不受。呼爲附佛法外
。以諸外道所計雖殊皆立我故鈔四
云。第一宗中先立理。謂犢子部等者。等
餘四部。謂此計中總有五全或一少分。言
部全者。一犢子部。二法上部。三賢胄部。四
正量部。五密林山部。故總爲五部同計。言
一少分者。泰法師云。更等取經部中根本經
。不末經部。以本經部亦執勝義
。非即非離即計菩薩出離生死。故名
  二法有我無宗已下
四十二。問。薩婆多等意。於三世法體。許
生滅義歟。如何 答。昔兩寺共。於法體
生滅義。於功能生滅云ヘリ。東大
寺。近代聖禪僧都之比。學者評議云。於
。乍有爲因縁法。爭設雖體也
滅義乎。若一向不生滅者。如何異無爲
耶。改談之也。當時三井寺計。如昔於
生滅云傳云云&MT10769;云。兩義共不明。若
法體生滅云者。如何光疏云此宗諸
法體皆本有四相彼但望用説耶。若當
世東大寺學者。如何會此文耶。若於法體
生滅云者。如何薩婆多論云體非常故用
亦無常耶。爾者。三井寺學者。如何會
耶 答。三井學者。體非常故文會云。攝
用歸體故。云體非常故也。意以用生滅
法體見。體即有生滅。是用不體故
也。次東大寺學者。會四相於彼但望用説
云。倶舍論二十三。頌曰。何破用云何無
異者。便壞有雖未生滅。此法性甚深也
又云。許法體恒有。而説性非常。性體復
別。此眞自在作此經部破薩婆多也。
外道説自在天作世間爲言問。一云。謂
生能長心心所法故。爲是能長彼作
又云。此宗諸法體皆本有四相。於彼但
用説。非體論頌疏第一云。依薩婆多
。法體前不生。但生其用已上
此等釋。諸法生滅約功用之。於法體
。更不生滅見。三井義順歟。又云體
非有故。用亦無常此釋順東大寺義云云
大疏云。二法有我無宗。謂薩婆多等。彼
諸法不色心。或立三世無爲。或分
。皆無我。以無我故。異外道計
四下云。疏二法有我無宗等者。○今初。言
者。等取餘二半。謂此計都有三全一少分
謂一一切有部。二雪山部。此即上座部。宗
輪論云。同説一切有。故亦等取也。三多聞
部。宗輪叙多聞部云。餘義多同一切有部
並不我。計法有實故。言少分者。化地
部末計。彼云。過去未來並皆實有。亦有
。一切法所知所識故名有法無我
  三法無去來宗已下
四十三。問。過未無體現在有體用義大乘如
何異耶 答。過未無體義。大乘更無異。就
現在有體用義。大小不同也。今法無去來宗
意。現在上體用者。倶是體用即實有也。更
似法之故也。大乘心。現在上體用
者。依他如幻似有。更不實有。差異
言也爲言大疏一云三法無去來宗。
謂大衆部等。説現在及無爲耳。其過未
之法。體用倶無鈔四下云。三法無去來
宗。謂大衆部等者。先標宗。説有現在下釋。
而云等者。等取六全一少分。謂。都七全一
少分。同有此計。一大衆部。二雞胤部。三制
多山部。四西山住部。五北山住部。六法藏
部。七飮光部。宗輪論叙制多・西山・北山云。
餘義多同大衆。叙法藏亦爾。叙飮光云。餘
義多同法藏。故上七部。類同此計。言一少
者。取根本化地部。彼云去來世無現在
無爲是有。北京素公云。以前義故。四分律
法藏部義。及四阿含僧祇律。大衆部義。並是
第三法無去來宗也
  四現通似實宗已下
四十四。問。説假部經部成實三部。三科相
望。判假實一同哉 答。説假部意。三科相
望。在蘊實。在界處假也云事。如今章。次經
部成實意。必非三科相望義。只明假實不定
計也。雖爾。倶出現法上。通假實之義。
即當章現通假實義不違。是故章云。成實論
等經部師。亦即此類。結釋此意也 尋云。成
實。經部。假實不定一義同也可云乎 答。成
實論意。元是數論師弟子故。入佛法後猶外
道習。教論師四微能造四大所造義立也。爾
此師意。四微是能造故。以之爲實體。四大
所造故。以之爲假法也。假實不定義。經部
師弟子故順此義。建立能造所造相對。假實
談成實別義也。次經部論師意。以四大
能造。以四微所造也。雖爾。依能造
所造。不別假實也。設能造所造極微
見邊。即是細實也。此能造四大種。所造四微。
和合所成。似和合法。云假法也。重意。此能
造四大。所造四微。名八事也。此八事位。即
能造所造倶是極微極微望。所造四大種極
微。即是假法心得也 &MT10769;云。若爾者。經部成
實兩義。假實大不同也。何以清涼大師。釋
其成實論佛法時。經部攝故耶 答。
總當章現通假實中。似實談有三義不同。一
説假部意。約三科假實也。如今章。二成
實論意。約能造所造假實也。約三科
假實也。三經部師意麁假細實義也。不
能造所造。不三科也。雖爾。經部。成
實。於似實義門不同現通假實道理。三義
更不同無。是故合三師。爲當門建立也 
問。經部師意。於三科假實分別義
事。道理&MT10769;辨。其故。倶舍論光&T047368;第一云。毘
婆娑宗。蘊等三門。皆是實法。經部所立蘊
處是似。唯界是實。今論主意。以經部中説
略一聚言。許蘊是假餘二是實。此等釋豈
三科別假實耶。若爾者。經部師
意。不麁假細實一義見。如何 答。師
云。如&MT10769;。他師解釋分明也。雖爾。自宗祖
師解釋。如此解釋未見及也。若論藏之中。
正如此分明有之者。清涼當門下。約三科
如何不經部師所立。而可麁假細實
一義哉。知自宗意。經部假實不定義。以麁假
細實一義。爲正義云事。但於他師解釋者。
經部種類繁多也。爾者經部別師中。如
此一義有之歟 問。今章釋光師釋合。約
三科假實事。三義不定也。三義各別道
理。如何心得耶 答。今章在蘊可實等意。上
卷私&T047368;末云。四現通假實宗。謂説假部等。彼
去來世。現在世中。諸法在蘊可實。在
界處假。隨應諸法假實不定者。界處門
中。依縁積聚故名爲假也。其蘊門中依縁不
積聚故名實也。所謂依縁即是十八界也。依
即所依六根。縁是所縁六境。即是六塵也。識
乃爲能縁也。此六根六境六識三種積聚。名
十八界。若有一法時。則不成界處
故。然此三法積聚。而無界處自體故。名
假也。所謂積聚。但是體積聚也。非是義
積聚。喩如立樹木乃是稱爲林。亦如
陣等。皆名爲假也。界積聚義。亦復爾也。但
是諸法各別積聚。不是一法自義積聚。界名
假也。所謂義者。如一色質礙性中則有
青黄衆多色名爲義積聚是也。若就蘊門
。亦有積聚義。故名曰四蘊。若爾者。蘊
中亦有積聚義者。已同上所明界處積聚
則應名爲假也。然何故在蘊門中。名爲
乎 答。約其蘊門而説假實所以者。今
且自色蘊中。雖已積聚一切諸色而成
一質礙之性&MT10770;渉於自餘異蘊性也。
又如青黄赤等諸色。雖種種差別。而但
渉徹自一質礙性故。唯是約自義積聚。不
是各別他法積聚故。云蘊門中名爲
也。又基法師宗輪疏云。以依積聚。縁亦積
積聚之法。皆是假故。雖積聚假義以釋
於蘊蘊體非假。無依縁故。義林章云。聲
名句等若在處等體非實有。以依縁有
積聚故。若在蘊等便實。雖積聚。不
依縁蘊故蘊可實等今章釋隨
此。私&T047368;意誠易知。是故更不繁引
也。説假部約三科別假實事。道理委悉。
上私&T047368;。次光師蘊處是假等釋心。十八界
是根境識三。各別開之。法數所有悉盡可
一二直説故。十八界云實也。蘊處界三科法
門。倶是十八界略説。少分合成十二處。多分
合成五蘊也。蘊處是略説聚集故假法也。十
八界是廣説直説故云實也。次光師疏許
是假等釋者。三科同雖積聚義。蘊不
故。是假法也。界處是攝無爲故。云餘二
是實歟。是故則界處法門實也。蘊法門假法
爲言或一義云。五蘊是三科中略中極略
也。極略而聚集故盡法相至極也。望之云
實法歟。十八界是廣中廣故云實。十二處是
廣之中略故云實也。蘊是略中略也。是以
假也爲言尋云。若爾者。十二處。是望
者略説。如何不假耶 答。略中略説五
蘊。廣中略説十二處望蘊即假。略中略故。處
是廣中略故也爲言此光師釋料簡。即是私
安立。更不定量。一向推臆度也。退本宗
學者可之 問。於假義。幾義談耶 答。
假者。一因縁假。二聚集假。三相對假也。此
中今章界處假義。當相對假也。因縁假者。小
乘中無之。蘊是聚集假。非相對假。是故云
實歟 尋云。假云事即空也云事歟。又有
法位云假歟 答。師云。假者如無釋也云云
爾者。一向非空無義爲言問。經部。成實假
不定假。今三種之假中是可何耶 答
問。一切器界等。皆極微所生也云事。其相
如何 答云云合出十五子。如是展轉生
大地。皆名
問。今章云。四現通假實已下文意如何 答。
蘊可實。在界處假。是説假部。約三科
假實義也。次隨應諸法云已下。是成實
能造所造相對假實爲。經部麁假細實假實
兩義釋文也。一義云。隨應諸法假實不定。上
三科假實不定也云説假部心結可
爲言
四十五。問。成實論師。即經部耶 答。一義
云。不爾。成實論師。是曇無徳部所攝。南山
等御釋心也。其故。探玄&T047368;中。於當門中。成
實論及經部別師釋。此文分明。經部別師
成實論師可各別見。既以及字。顯二論師
故也。若爾者。准此玄&T047368;。今章文。成實
論等經部別師トハ亦即此類訓也。一義
云。清涼即釋其成實論○入佛法時經部
攝故故。成實論師是經部別師也云事。更不
餘義。但玄&T047368;成實論及字。經部別師。有
兩類不同故。以及字等類經部兼也。是以
今章云成實論等經部別師。知此釋是成實
論師。即經部別師之可爲言師主以此義
正義云云大疏一上云。四現通假實
宗。謂説假部。就前現在之中。法在蘊爲實。
界處假。其成實論。經部師。即是此
抄四下疏四現通假實宗等者。一全一少
分。一全即説假部。一少分即末經部。以
本經部是第一宗攝故。其成實論。先是數論
弟子。以所造能造。後出家入佛法時經
部攝故。三藏云。經部細實而麁假。假實義同
故。現通假實攝。此説假與一説説出世
也。此謂俗眞諦中皆有假實。蘊門明義是
實者。實即積聚故。界處門明義是假者。體
假積聚故。今疏云其成實論。即是少分末經
部也尋云。成實本師。數論外道意。以
造四徹能造意如何 答。抄四下云。自
在黒姓拘式。見大論&MT10769;受。略抄七十偈。此
婆羅門。初入金耳國。以鐵葉腹。頭戴
。撃王論鼓僧論議。因諍世間初後有
。謗僧不如&MT10770;此七十論。申數論宗。王
意朋彼。以金賜之。外道欲已令擧&MT10770;
金七十名○梵音不同耳。梵云僧佉
此翻爲數。數即慧數。數度諸法根本立名。
數起論。名爲數論。論能生數。亦名
○言二十五諦者。准百論云。從冥生
覺。從覺生我心。從我心五微塵。從
微塵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神爲
常覺相處中。不壞不敗。攝受諸法。斯則五
大亦爲能生成實論。隨本宗故。順彼數
論師一義。四微能造義成
  五俗妄眞實宗已下
四十六。問。俗妄眞實義。約三科心得乎 
答。師云。爾也。苦集二諦所攝。三科皆是虚妄
也。滅道二諦所攝。三科是可眞實也 尋
云。小乘教意。前十五界唯有漏故。佛果位後
三界也。若爾者。佛果位豈具可三科
 答。如&MT10769;佛果位不前十五界。是皆
有漏故也。是故果位只後三界有之。設具
之。既十八界中三界故。滅道所攝
之十八界可云也。意界法界意識界云是也。
此三界是十二處中。意處法處二處當故。十
二處中意處法處果位被屬故。滅道二諦所
攝十二處可云也。此二處者。五蘊中四心當
也。除色法一種計也。此四心是滅道二諦所
攝五蘊可心得爲言問。滅道二諦所攝
蘊處界。皆是眞實法體也云者。上第四宗心
蘊可實在界處假釋義。法門義勢。前後
相望。剩是前第四義是勝。今第五宗即似
。如何 其故。蘊是實法云義不然。苦
集二諦所攝蘊亦是虚妄也。如何云實耶。界
處是假法也云義。又不然。其故。界處滅
道二諦所攝界處。即是可實法。如何云
乎。殊界處是攝無爲。無爲法豈是假法
耶。進退未盡理説故。第四即淺。第五即深。
爾者。淺深次第故。最有其謂
四十七。問。俗妄眞實宗意。説出世部等者。
何部耶 答。内等非外等歟 &MT10769;云。清
涼大師云。五通小大疏云。説出世部等。
此等字等取中論一半向前釋給。爾者。今此
師心既云等。准知等中論一半見 答云云
大疏一上云。五俗妄眞實宗。即説出世部
等。謂世俗是假。以虚妄故。出世反
四上云。疏五俗妄眞實宗等者。以世俗是假
假故妄也。出世爲眞。非是假故。是實也。少
中論一半向前
  六諸法但名宗已下
四十八。問。於一切諸法上假立名分實
有也可云乎 答。爾也 付之。若爾者。於
法上立名。全是實有。全是法執也。何
法實有義。通初教始釋耶 答。法上假
立名實有。經名下所呼顯世間出世間法
體全是空也。如此義。略有爲空無爲空等義
順。是故通初教始 問。此通初教之始者。
此諸法但名宗故。即是始教初門也云事歟。
將又此第六宗。初教初般若空門隣云事歟 
答。二義倶在之。疏一上云。諸法但名宗。謂
一説部等。一切我法但有假名實體
抄四下云。疏六諸法但名宗等者。則顯出世
亦假名耳。故云一切我法。亦如中論。若有
世間即有出世間。既無世間何有出世間
  七一切皆空宗已下
四十九。問。清涼大師。第七云三性空有宗
今云一切皆空宗。如何不同耶 答。當章意。
方便漸漸引向眞理故。説熏等悉皆即空
故。第三時所建立依他如幻法。皆空自性
攝。今云一切皆空也。是故大乘法師應理圓
實宗皆今章第七内當也。今至結釋。云
般若等者。深密經第三時等也爲言如此
意。今章第七是廣也。深密第二第三合
皆空宗故也。清涼第七是狹。限第三時
故。疏一上云。七三性空有宗。謂遍計是空。
依圓有故抄四下云。疏七三性空有宗者。
即是大乘法師所立應理圓實宗問。小乘
教内。廣開六宗不同者。於始教内深密
第二時一切皆空宗。同依彼第三時教
如何不三性空有宗。兩師互擧一邊。不
義理耶 答。小乘教中。約教者望斷證次
故爲一教。約崇尚者。違諍多故。宗六
宗建立也。大乘中別無違諍故。宗教無
。是故宗家第二時爲本。攝第三時熏等即
空義。清涼第三時爲本。遍計空一義。第二
時皆空宗攝也爲言
  八眞徳不空宗已下宗家
清涼
不同
五十。問。清涼大師。第八云眞空絶相宗。今
章與得名空有遙不同也。今章第七皆空宗。
清涼第八絶相宗。更無不同如何 答。今章
第七皆空宗唯遮非表。清涼第八絶相宗。迹
下兼顯顯理故不同也。是故今章第七始
教。清涼第八頓教故。非討論也。次今第八
門眞徳不空義。清涼第九空有無礙義。同是
&MT10755;教義故不同無。爾今不空宗者。空不空相
對。第七第八不同也。總&MT10755;教中有二門。一不
空義。二空有不二事理平等義也。此中不空
義。眞如不空一義。空有不二事理融攝平等
義邊不顯。是故今章不空宗爲第八。相想倶
絶爲第九也。直顯眞性故。又頓教中總
二門廢立。一拂迹下理顯。二直顯
性義。不佛迹邊。然清涼拂迹下顯理義以
頓教。事理平等空有不二義以爲&MT10755;
故。頓教爲第八&MT10755;教爲第九也。設宗家意。
頓教中拂迹一義。&MT10755;教事理平等一義相對
時。頓教淺&MT10755;教可深。又清涼終教中不空一
義。頓教中直顯眞性義相對時。&MT10755;教淺頓教
深也。若爾者。其時清涼如今章次第
也 問。淺深義如何可心耶 答。大都
常途五教次第。可此道理也。&MT10755;教事理
平等淺。頓教直顯眞性可爲言如是所望
義不同故。&MT10755;頓二教次第前後不定也 問。
&MT10755;教不空義事理平等義。二門既各別也。如
何不二宗不同耶。頓教中拂迹義。眞顯
眞性義。二門亦不同也。如何不二宗別
耶 答云云大疏一上云。八眞空絶相宗。謂心
境兩亡直顯體故抄四下云。疏眞空絶相
宗。即是大乘法師勝義倶空宗又云。然此
十宗。前六全同大乘法師。大乘則有八宗
七名勝義倶空。八名應理圓實。即以法相
應理圓實。法性爲勝義倶空。今迴七爲
第八。八爲第七私云。慈恩勝義倶空者是
第二時教當也。應理圓實是第三時教也。清
涼約妙智三時故。大乘法師第八迴爲七。
即深密第三時即妙智第二時教也。第七迴
第八。即深密第二時妙智第三時教也。頓
教唯拂迹邊即深密第二時教。尚不彼第
三時教。爾今疏應理上。眞空絶相建立。拂迹
下合顯理故。三性空有宗深。雖然尚拂迹
本。合顯理故。&MT10755;教事理平等義不及也。
是故頓教アサク&MT10755;教深。今章以直顯眞性
頓教故。尚事理平等義深。況不空一
義耶。依此理故。終教淺頓教深也爲言
  九。相想倶絶宗已下宗家清涼
兩師不同
大疏一上云。九空有無礙宗。謂互融雙絶而
兩存。眞如隨縁具恒沙徳抄四下
云。九空有無礙宗等者。謂互融故。有是即
空之有。空是即有之空。語空必攝有。言
必攝空。故曰互融。言雙絶者。有即空故
有絶。空即有故空絶。言不礙兩存者。不
相故。有即空而有不泯。空即有而空不
亡。眞如隨縁者。上言空有。容但有故。
眞如即空。空即眞如。又異但凝然。故
隨縁。非不變。具恒沙徳者唯法性宗
唯非空寂而已。上皆實教中義。如前立教
中辨
五十一。問。十宗七八九次第兩師不同。依
何道理耶 答。宗家空不空直顯眞性三義
次第依故始頓次第也。清涼法相無相性相
無二三義次第依故始頓&MT10755;次第歟
  十圓教已下
五十二。問。於圓教中。有四法界等義。所
崇尚隨又不同也。如何於圓教。不四宗
不同耶。其上既分別教圓教不同。漸頓二機
隨亦可不同。如何不二宗耶。一於初小
乘教者教即廣六宗
二於始教中教狹迴心
直心
不同
宗即廣含迴心直
心不同故
三於&MT10755;教中教即狹眞如
不空
教事平等
教不同故
宗即廣宗家以眞如不空義邊事理平等義
收故也。清涼以事理平等宗
空眞如故。宗即還攝諸法門之故廣也。教即
狹者於教中眞如不空義事理平等義不同故
四於
頓教中教即狹拂迹下顯直顯
眞性義不同故
宗即廣宗家以
顯眞性義
拂迹顯理義攝故也。清涼以拂迹
兼攝盡直顯眞性義故也
五於圓教中
即狹同別二教
義不同故
宗即廣圓具徳一宗
法界及同別義故也
所詮
&MT10755;頓圓四教。皆有&MT10755;兩門故。於
教中自有權實。於宗中總爲一教。不
權實故。宗還廣也。爾大小相對。小乘教即廣
宗即狹。今大乘意。教即狹宗即廣事。宗教
相望義。不一准事。太不明如何 答。小乘
中。一教中所崇尚不同故。宗分六宗。今大
乘中。一教内崇尚故多。是故宗又不同。於
一教中。無違諍故也。教必不崇尚故。始
&MT10755;門合爲一教。宗即約崇尚故。當教
中所宗一門。是故宗即無不同。上於後四
&MT10769;勢重重。教時合&MT10755;一教故。以
廣勿論也。雖始門終門。於彼四教
八教四教故。知教廣宗狹云事。理
在絶言也。殊於圓教中四宗。或不
云事。誠於圓教四法界及同別不同
圓教中。所崇尚只一事事無礙法界故。餘法
界殊非崇尚。是故宗即無不同。教云時
崇尚之義故。四法界。及同別等義。
合爲三教爲言同別無礙爲一圓教釋等
祖師之趣此意也。大疏一上云。十圓融具
徳宗。謂事事無礙。主伴具足。無盡自在故。
抄四下云。疏十圓融具徳宗。廣如義分齊
五十三。問。以此十宗。相攝五教事。如何 
云云大疏一上云。然此十宗。後後深於前
。前四唯小。五六通小大。後四唯大乘。七
即法相宗。八即無相宗。後二即法性宗。又
七即始教。八即頓教。九即終教。十即圓教
師云。師意第三無去來宗通大乘云。順
乘過未無體故也
五十四。問。乘教開合者。乘教二共開合歟
 答。師云。此章有三科。第一教開合。上諸
師立教會也。第二以教攝乘故。就教開
。第三又約教本末相收義明。是教開合也。
問。乘教者如何 答。師云。一義。乘是所詮。
教是能詮也。一義乘是約機。教即約法也
爲言問。如此於乘教開合。是何所表耶 
答。上爲眞金。先擧銅赤。欲眞金五
教十宗故。先擧銅赤諸師立教也。然既諸
師立教知畢。次立五教十宗矣。今乘教開合
上。諸師立教總相會通也。第一會一音教
。第二會屈曲平等二教。第三會四乘教
第四五會天台四教
五十五。問。本末鎔融唯一大善巧法者。此
文心如何 答。一義云。上四字。約本末圓融
。總爲一教也。下六字。總如來一代大小
諸宗。皆是如來大善巧實語。更無二教。約
此義總爲一教也。於清涼御釋者。別無
。如來一大善巧義以爲一教
五十六。問。本教中。可法花同教義乎 
答。於法華本二重。一攝末本。二所歸本
也。初攝末本。是末教中可屬。次所歸本是
別教中攝也。所演是全別教故也。法
華攝於餘經華嚴故釋スルハ此意歟。大疏一
上云。第四總相會通曲分爲二。先通會諸教
後會化儀前後。今初。諸徳立教各自所據。
今雖五。亦會取諸説。略有五重。一或總
一。謂唯是如來一大善巧攝生方便。一音
演。則前之二師立一音者。不道理。二
或開爲二。此更有三。一對小顯大。初是半
字。後四皆滿。則無二藏等言。二對
實。則前二是三乘。後三爲一乘。則不
法華四乘。三者又三四二教。雖則泯二異
前。對三顯一。曲巧順機。後一直顯本法
向不共。如智論説。此同印公平道屈曲。三
或分爲三。初一小乘。次一三乘。後三一乘。或
唯後一是不共一乘。智論指此以爲不共。大
品等經。共二乘説故。此三亦順四乘
三上云。第四總相會通中。文多易了。隨&MT10769;
則釋。言三者又三四二教雖則泯二異前者。
三即&MT10755;教。四即頓教。此之二教。倶一乘。故
泯二。則異前始教存三乘也。而言フコト
者。雖一乘。由是對三顯故。同前二教
亦入屈曲之數。則前四教皆屈曲收。後之
一教方是平等。故順印公。此三亦順四乘
者。初一小乘。次一三乘。此二皆是三乘教
攝。以初小乘即三乘中之小乘故。後三是一
乘故爲四乘問。以乘攝教之義。如
何不之乎 答。無ケレ&MT01302;之。義自有之 問。
絶相一乘下ノミニ。如何不云云乎 答。頓教
中。無法相差別故。云云不釋也 問。如以
意等云云此約始教爾者。八意一乘。不
&MT10755;教已上乎。若不通。如何上同教一乘
種類中。擧此八意一乘乎 答。此八意
一乘。性相通論故。一乘義以諸教配屬スル時。
八意&T069222;始教失。總此八意一乘合シテ
密意顯了二重故。通&MT10755;教及圓教之條
勿論也
五十七。問。小乘中三。始別&MT10755;同。以倶羅
爾者。以入寂由。如何不&MT10755;
同義耶 答。小乘中三倶入寂故。其義亦不
遮也。今章出一邊計也 問。始教中三。始
&MT10755;倶別。以入寂彼教意。不始別
&MT10755;同義歟 答。若約不定性之類者。可
始別&MT10755;同義也。今約定性故。云有入寂

五十八。問。&MT10755;教中三。始教倶同並成佛故
爾者。可始別&MT10755;同之義耶 答。復古
&T047368;一云。三&MT10755;等者。始同者聞般若同觀
故。&MT10755;同者。並成佛故。探玄又有近異
遠同三。謂。初以三乘方便之。後同以
得度等。名力士經大般若等諸大乘
。於中雖權實不同。皆具三乘。以
&MT10755;一類此世定故。如是説者則&MT10755;教自具
四句。一始同&MT10755;別三。同聞般若等故始同
也。皆爲三人所得&MT10755;別也。以&MT10755;教亦收
共教三乘故。二始&MT10755;倶別三。以大品等通
三乘法。通益三人則諦縁度別。是三法
始別也。通三人得益是&MT10755;別。雖權實。皆
三乘此世根性定故。未八萬劫等未
迴心故。三始別&MT10755;同三。約此世根性異。未
無餘位。不發心。須二乘引令道。
諦縁度不同始別。又以八六四二萬十千劫
三味酒始別。酒消然後覺&MT10755;同也。四始&MT10755;
倶同三。始同聞同觀也。&MT10755;同者以迴心
作佛師云。之講説此&T047368;之趣云云問。&MT10755;
教同教倶是始&MT10755;倶同。約理平等故。今同
教始&MT10755;倶同。約四法開會故不同也。彼陶
練一乘機類之類也爲言問。諸教相攝兩門
意如何 答。初門中 於圓教中。唯一圓教
者。是約普眼機自證所知。以實映權即方
便相盡也。是故不餘教也。次或具五教
等者。是從三入一之類故。一一經前四教
其後入別教。故云或具五教也。其上同教
者。三一合論故。同スレハ別教別教ヲモ。同スレハ
三乘ヲモ故。三乘及別教以所具ト云フヲ初不
之。十重唯識總具十門。亦同教説
釋。准之可之。師云講説正義云云次頓
教中唯一。終教中或一。始教中或一。是皆當
教當教。自分自分當機也。是直進類。頓教中
具四。&MT10755;教中或三。始教中或二。是皆迴小
入大機也。非直進類。各望當機當機。當教
已前教以入。當教攝方便也。次以末歸本
義。准之必可之 問。是則諸教已後。是
一章總結歟 答。爾也。上所明諸教差別總
標唯一大善巧法結歸也爲言問。本末句結
成網云釋意如何 答云云義苑第三云。釋
曰。諸教本末句結者。應成六句。謂。一小乘
唯相。二頓教唯性。三法相宗相多性少。四&MT10755;
教相少性多。五空宗中非性非相。六圓教中
全相全性。是以性相相參。六句交織。故云
成教網。以此攝化不含靈故。云
周盡。故此經云。張大教網。置生死海。度
天魚。置涅槃岸。此之謂也師云。以&T047368;
之。是故今&T047368;置也
  建武元年六月七日&T047368;
  華嚴宗靈波


五教章見聞鈔上卷第四
  教起前後已下
一。問。教起前後者。初説後説前後歟。時通
  一代前後
二。問。本教末教者。化儀歟。化法歟
三。問。章云。初者謂別教一乘○即佛等
  者。今此文心。見六成就等之義
四。問。於海印定中。同時演説。已下文意如
  何
五。問。密迹力士經。初轉法輪時。通益
  機者。三機共聞四諦法輪。得各別自果
云乎
六。問。彌沙塞律者。是指何律
七。問。如彌沙塞律説○乃於鹿野苑
  轉法輪爾彼鹿園法輪。是第八七日説
也。如何同時異處之中。此律可出乎
八。問。四分律者。今指何文
九。問。薩婆多論者。指何文
十。問。興起行經者。指何文
十一。問。正見本經。成道第二年。度五人
  云云今何云十二年
十二。問。今此有人解者。章主可依用
十三。問。自下總結也。爾者。唯結第二時處
  倶異歟。將又如何
十四。問。章曰。或前後故者。可第二七日
  已前説三第法
十五。問。所引經論之異説。可和會歸一
  耶
十六。問。縱雖見聞有異。而其中可
  否
十七。問。當段前後者。其相如何
十八。問。十門次第。是淺深次第歟
十九。問。第一始&MT10755;小類中。如來在世一
  代之化儀。始終聞小之義明。如何出滅度
後諸部異説之乎
二十。問。第九始&MT10755;頓圓中云。從初得道
  至涅槃一字此文是何意乎
二十一。問。第七○阿含施設者。何乎
二十二。問。如華嚴經同教中説者。指末會
  攝比丘會乎。廣指華嚴經中同教義
二十三。問。出現品。依本起末本者。是以
  教一乘本歟
二十四。問。又如上所引。三乘與一乘同時
  説者等云。或又如法華中迴三入一乘
是也○等云。此文心如何
二十五。問。第十門中。云見上諸教並是無
  盡性海等然者此性海者。究竟自在果
歟。將約縁形對果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