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 (No. 2340_ 審乘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段論義也。但當章起盡。彼一一相皆遍法界。
業用亦爾云云 知上專出徳相之相好 探
玄第四云。終教及頓圓等佛無無漏五蘊
密嚴疏第一云。若法身論相好者。無始已來
如來藏中具有相好。今成菩提。此即名爲法
身相好功徳。若就報身論相好者。由勝修行
從可生。性未曾有相好功徳。若福應化相好
徳者。以法身等有相好隨機麁細示現前相。
更無異相
尋云。報者自歟他歟 答。禪源都序云。性宗
即一切諸佛自體。皆有常樂我淨十身十智眞
實功徳。相好通光一一無盡。性自本空。不待
機縁 大疏四上云。夜摩偈讃品處。宗家判
有兩師義和會。釋成有無無礙義。抄可見。
觀佛三昧經第九。菩薩本行品第八。三重相
好大都如所引。略中略先經文略與廣義當。
非經語也
十一。問。於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可有勝劣不
同歟 答。既所引經。相同人。好勝諸天云云
相劣好勝 付之。同是佛徳也。何可有勝
劣歟。就中好依付相。若判勝劣者。相勝好
劣。是以大疏云。好依相有。徳劣於相云云
云何 答。若相好相對者。相勝好劣也。若約
人具者。具好勝故。説好勝諸天也。疏八下
相海
 云。善生經云。一切世間福不及如來一
毛功徳。一切毛功徳不及一好功徳。一切好
功徳不及一相。一切相不及白毫。白毫復
不及無見頂相。故知勝也。此約相好相對明
之。若約人具有。好爲勝故。相状於人。好勝
諸天。故餘處説好爲微細 抄十八下云。言
示同於人者。倶舍説輪王相云。相不正圓明
故。與佛非等。此明輪王三十二相有三義不
及如來。一處不正。二相不圓。三不明了○
故示同人。而勝人矣 又云。此約相好相對
下亦是通難。通難諸經論説。状於人故説三
十二相。状諸天故説八十種好。故人中輪王
許有三十二相而無八十種好。則好勝矣。故
爲此通。謂此約相體以對好體。相勝於好。彼
具約人具。則具好爲勝矣 問。天具八十種
好歟 答。分具也。孔目第三八十種
妙章
云。人中
不具。諸天分有。小乘實具。初教即空 同
第四云。三十二相同人。八十種好同天
同人勝人。好同天勝天也。爾者所引經云同
人相勝諸天者。影略也
  文安四年正月十六日。於東大寺書寫畢。
沙界恒沙界平等利益而已
 快舜祐乘房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
  攝化章
  一。十重報身所在
二。如梵網
三。瞿波所知十重世界體
  佛身開合
  四。三身四身配教

一。問。小乘教意。以他三千界爲佛所化境歟
答。當章起盡。唯一三千界爲所化 玄第
轉法
輪章
云。六轉處者。小乘唯一娑婆百億鹿
薗等處 付之小乘教既説他三千界。何非
所化境歟 答
娑婆 閻浮 折云。娑婆者。三千大千世界
總名也。探玄云堪忍。悲花經云。是中衆生
貪嗔癡等過梵王忍之故爲名也。言閻浮者
云云 倶舍云。大雪山北香醉山南無熱池。其
池邊岸有瞻部樹。高大二千里。其味甘美
也。依此樹名瞻部洲也取心 折云。閻浮提。此
云勝金。閻浮樹下河水底有紫金。光蔽日月。
此州在樹南。故云南閻浮提取心 問。有何
所由依樹立名歟 答
問。以百億須彌爲一三千界量。爾者三種億
中何歟 答。折云。倶舍云。四大州日月蘇
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是名小千界。此小千
千倍説名一中千。此中千千倍説名一大千。
皆同一成壞○演義云。倶舍易了。總以喩顯。
一小千界如一千錢。一中千界如一千貫錢。
大千界如千箇千貫錢。而但取初禪爲數。已
上不説。若擧二禪已上。即不同一成壞。火
災所壞唯初禪故。故正理三十一云。小光等
天非小千界攝。積小千爲中千。積中千爲大
千。亦不攝彼○今百億者。此方黄帝等法數
有三等。謂上中下。下等數法十十反之。中
等百百反之。則有百億。演義釋云。以小數
法者。即下等十十反之也。謂十小千爲萬。百
小千爲億。千小千爲中千。已有十億。更千
中千爲一大千。一千中千即有千箇十億。故
有萬億也。今約中數者。謂從千已上百百
反之。謂百小千方爲一萬。千箇小千爲中千。
方是十萬箇中千。十萬箇中千始有百萬。方
是一億。既十中千爲一億。今有千中千。故
有百億也
問。始教意。十地能化報身共立色頂。如何
 答。當章心十重共色頂 付之准華嚴經
心地觀經攝論入大乘論等諸大乘經論説
相。初地百葉臺。二地千葉臺。三地萬葉臺。
乃至十地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塵
數葉也。而一葉則一大三千界也。磨醯已一
大千界頂也。然者初地能化既以一百色頂
爲所化境。知初地已上報身土超過磨醯云
事。云何 答。雖所化國土十地漸増。所居淨
土專色頂也。故入大乘論下云。始從初地乃
至十地。在淨居天成於正覺。自在應化
梵網經下云。爾時千花上佛千百億釋迦。從
蓮華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擧身
放不可思議光。身皆化無量佛。一時以無量
青黄赤白花供養盧遮那佛。受持上所説心
地法門品竟 問。疏序云。不思議光擧身化
於色頂 不思議光身化供臺上盧遮那。而
指此文。擧身化於色頂云云 知千葉臺盧遮
那在色頂云事。加之始教意。十地因滿菩薩
必於色頂成等正覺。知第十地能化可在色
頂也 尋云。爾者初地能化猶以百三千爲所
化境。何云化身但充百億等亦順彼説。又玄
三云。始教唯有百億閻浮百億釋迦爲攝化
境歟 答。一義云。若依迴心教。唯一百億也。
若直進教。地地漸増。難云。迴心教心。何可
立受用身歟 答。如三乘共十地菩薩地等。迴
心二乘全不經之。但爲望上不足建立之。色
頂報身例之無失 一義云。對終教之界外無
勝土等。唯一類須彌界故。云唯一界等也。非
謂限婆婆一界也。章既指如梵網。梵網即千
百億也。若唯限一百億者。立義引證豈相當
歟。但入大乘論下卷。色頂佛所化領一大千
云云 百箇千箇等三千界之義不見云云 論
文可勘
玄第三云轉法
輪章
六轉處者。小乘唯一娑婆百
億鹿薗等處。三乘或一百億或千百億或如
恒沙爲一佛化境 百億或千百億等者。地
地漸増之義。可通始終二教也。或如恒沙者。
指智論終教之義 問。第三世界章云。始教唯
有百億閻浮百億釋迦爲攝化境。若依終教
如智論中 又云。若約一乘。十佛化境蓮華
藏莊嚴世界海有三種。一蓮華臺上世界。雖
遍法界。對地上菩薩機。現有増減。寄在色頂
唯説一界。二即此邊法界之花藏説十○三
樹形等○此三中初約同教一乘辨。後二約
別教 難云。准此解釋。同教猶云唯説一界。
直進何有地地漸増之義歟 答。以須彌界對
樹形等云一界。非謂一大千界歟
問。始教意他受用土者。限色頂歟通他處歟 
答。當章。色頂云云 綱目云。色頂別立。玄三
云。在色界頂。處處解釋。始教順小乘故。色界
云云 玄三云世界章若依始教唯有百億○
若依終教如智論中○若依始教在色界頂。
爲引小乘同界説故。若依終教不在三界。如
涅槃云○又於一切須彌樓山世界畔間往往
安一淨佛土。此通報化 付之法苑第七淨土
云。如實義者。自受用土周遍法界。無處不
有。不可説言離三界處。即三界處。若他受用
土。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西方等。處所不定。
法花亦言○我此土安穩○十地所見乃是報
土。地前所見乃是化土。隨宜而現。何得定
方。別指一處。欲令衆生起勝欣心。別指處所。
隨心淨所即淨土處 始教意豈無此解釋
之義歟 答
問。始教意。可立界外淨土歟 答。處處解釋
始教寄界内最勝處云云付之法苑第七又云。
化土必隨三界處所○古人於此種種分別。
三界之外別有處所。以爲淨土。理必不爾。所
化必有異熟識在。異熟識在。必是三界攝。何
得出界。土非界繋。言超三界。非處有別。隨
所化故
二。問。章文證色頂報身。如梵網經云云 爾者
指臺上歟。又指葉上歟 答云云 兩方也若云
臺上者。梵網臺上未云色頂。隨宗家彼疏中。
臺上處所不分明。加之引有人解。臺上佛十
地之後等能覺化云云 何況一葉之上即色頂
也。臺上葉上何可混亂歟。若依之立葉上者。
處處解釋但云如梵網等。全無簡別言。何可
云指證一分葉上歟。況清涼大師梵網葉上
四善根所見大化身釋給。若指葉上云十地
能化他受用身者。豈非師資相違歟 答。一義
云。梵網經雖無臺上即是色頂云文。准諸經
論。千葉臺第二地能化也。又十地能化皆居
色頂故。心得引證如梵網也。不思議光擧色
云云 此意也。宗家等解釋引文下可會之 
一義云。折薪心對法等。證報身在色頂。梵網。
證化身滿百億云云 若依此義者。綱目云。此
一釋迦身○或是化而非法報。以具八相在
閻浮故。色頂別立彼實報故。如梵網經等説。
此約初教云云 此釋正以梵網證色頂報身
云何 答。梵網疏云。此中盧遮那等三類佛。
有人釋云。花臺上盧遮那佛是自受用○此
釋恐不應理。以花臺上佛亦是隨他受用身
 又云。其千釋迦是實報。千百億釋迦是
化身 又云。此千還是受用身攝。有人釋云。
若約相顯爲證。盧遮那身爲十地後等覺位
菩薩現。此千釋迦爲初地已上菩薩現。此亦
無違 有人意。十地能化共色頂居。而葉上
即色頂故。爾者臺上具千十地能化故。等覺
頂化得歟。依此義邊。且許無違也。此有人依
梵網文。臺上處所不分明。如此心得歟。但依
自宗者。准諸經論。臺上即應亦在色頂也。孔
目第四云○上釋迦於第四禪説心地法者。
即是閻浮化釋迦也。又顯彼天中別有實報
盧遮那身○此約三乘。盧遮那當彼報身。所
化千佛及化千億釋迦亦當報身。下閻浮提
七歳出家等當是化身○於閻浮提八千返上
下説心地法者。通彼應化。二處總籠説 上
廣引梵網兩卷大綱。繁故不引。經文可見。此
釋心。臺上實報身。葉上葉中可通報化歟。葉
上通報化者。常途義也。葉中釋迦一時成佛
佛徳自在之義邊名報身。二乘凡夫所見七
歳出家等一釋迦之邊名化身。望臺上名化
身。望一釋迦名報身也 折引梵網并孔目了
云。評云。據至相二處意。以舍那唯是實報身。
千釋迦等通報化。以望舍那是化。望次下經
文於閻浮提七歳出家等亦屬報身○如會今
章者。若意同至相。即此釋迦在摩醯首羅天
宮。是報身。望滿百億閻浮。是化身也。若據清
涼。直以臺上佛爲本源。千葉上佛復是大化
一釋迦。更有百億。方爲小化。即二釋迦皆化
身也。今章若同至相。報化皆成。若同清涼。唯
是化身滿閻浮提爾○既對法唯識只有報身
在色究竟天。取梵網證化身滿閻浮提。各證
一義却優思之
大疏一上云。或説舍那坐千葉花。約攝二地
 鈔二云。第三通梵網等經。彼云。我今
盧舍那○即以蓮華臺上爲本源盧舍那。千
葉釋迦復是大化。一釋迦更有百億。方爲小
 又云。金光明經又説四種。一化身非應
○二應身非化。謂地上菩薩所見佛身依定
而現。非五趣攝。名應非化。即四善根所見一
大千界一應身也。三亦應亦化。四非應非化
○前三並是化身。後一法報二身
章。西方云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云云 復古
引演義。四十二恒河沙云云 三十二者轉寫
云云 但高麗印本抄二 引涅槃十四高
貴徳王品云。度三十二恒河沙諸佛國土云云
經本并抄各有異本歟
問。涅槃經所説無勝土者。報化二土中何歟
答。章釋迦報土云云 付之涅槃經云。如安樂
云云 而玄三云。十住以去不退位三賢菩
薩生處者。名爲淨土。於中亦有四果二乘。如
阿彌陀土地前三賢二乘等所生土化淨
土也。既指同安樂。爾者尤應化土。如何 答。
終教心三賢已上生他受用土。起信説分取
也。縱雖安養報土。不可有相違。況涅槃經。所
有嚴淨猶如西方安樂世界云云 縱雖西方通
化土。只指同莊嚴。何可遮報土之義歟。無勝
土即報土云事。演義釋分明也。不可及異求
歟 天台章安疏。未定報化。寶法師疏云。其
無勝土者。示勝化處。以顯報淨也云云
鈔二云。疏或説報身在餘淨土。約引攝説
者○涅槃二十四高貴徳王菩薩品明十功徳
中。第四功徳末。高貴徳王難云。若有菩薩修
大涅槃。悉作如是十事功徳。如來何故唯作
九事不修淨土。佛答。具修。善男子。西方去
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恒河沙等諸佛國土
○釋曰。既言爲化衆生居此閻浮無勝國土
是我嚴淨。明指報身在餘淨土
章如智論中云云
智論第五十云。三千大世界名一世界。一時
起一時滅一重 如是等十方恒河沙等世界是
一佛世界二重如是一佛世界數如恒河沙等世
界。是一佛世界三重如是佛世界海如恒沙。十
方恒沙世界是一佛世界數四重 如是世界種
十方無量。是名一佛世界五重於一切世界中
取如是分。是名一佛所度之分總結文 注私注
 問。論文第二重但云世界。無性字今章加
性字。有何故歟 答。玄第三全同章。而釋云
何故名性者。有二義。一望前諸界攝諸流類。
積結成性。如久習成性等。二望後海等有爲
因義故。亦得名性 得論意加性字也 問。
性之與種有寛狹歟 答。章心。第二云性。第
四云種。尤可寛狹也 付之舊經云。世界性。
新譯云世界種。但是一體也。云何分異歟 
答。性種之義依處可有同異歟
問。終教意。可説雜類世界歟 答。當章不説
云云 付之時分義終教不定。僧祇通雜類世
云云 如何 答。彼終教終門通同教。今章終
教當中也。故不相違
問。靈鷲山者。報化二土中何歟 答。章心。他
受用報土也 付之疏二下普賢三
昧品
云。攝論中
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攝。然有三義。一相即如
故歸理法身。二智所現故屬智法身。三當相
並是功徳法故名爲法身。其等依土即通性
相淨穢無礙○衆生見燒。淨土不毀 抄七
云○二引法花成智法身○此三身融。即
三土亦融。變化即毀。自他受用皆悉不毀。我
淨土不毀即自受用。天人常充滿即他受用
淨影大師釋多同抄釋。玄云。化相示滅。實報
常存。如常在靈山 法花論下云。我淨土不
毀而衆見燒盡者。報佛如來眞實淨土第一
義諦之所攝故
問。引佛地經有説段。何故但釋佛身。而不
釋攝化處歟 答。樹下釋迦既報身也。菩提樹
下即報土也。同法花靈山故。擧佛取土也
二十一種功徳 一於所證無障智功徳。二能
入無二功徳。三任運佛功不休息功徳。四於
法身中所依作業無別功徳。五已修一切障
法修治功徳。六不爲一切外道所伏功徳。乃
至○二十無盡功徳二十一究竟功徳云云 昇
都率天品疏抄。引佛地攝論等委細釋之 問。
二十一種功徳者。通自他受用歟。限他受用

問。當章前後皆始終頓別列。當段何始終同
頓列歟 答。折云。或有下。所以約教不次者。
由上並約化顯報故。以同教連終教辨。今以
即化顯法義別故。疎於此以説也 又上迴
心章小始終頓等列
章。第二會國土海事。十玄義處抄之
問。花藏世界通自證化他歟
三。問。世界性等十重者。一世界莊嚴歟。又
各別寛狹之土歟 答。指事心。引探玄文存寛
狹之義歟 又章。於三界外有十重世界
云云 各別土 付之兩方也。晋經五十
六云瞿夷
知識
善男子。我已成就分別觀察一切
菩薩三昧海法門。善財白言。大聖。此法門者
境界云何。答言○私云娑婆世界中凡聖依正因果等
事悉明了知之義説了
如此娑婆世界知十方世界世界性○世界相
中事亦復如是。盧舍那佛本願力故。我悉深
入分別念知 玄二十云。三善財白言下○
答中三初知此娑婆世界中境。二知十方世
界中境○二如娑婆下知十方界。各十十世
界者。是無盡故也
唐經七十五云。時釋迦瞿波説此頌已告善
財童子言。善男子。我已成就觀察一切菩薩
三昧海解脱門。善財言。大聖。此解脱門境界
云何。答言私云。知娑婆凡聖
依正因果等事了
如知娑婆世界。亦知
娑婆世界内微塵數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内
一切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内微塵内所有世
界。亦知娑婆世界外所住世界。亦知娑婆世
界種所有世界。亦知毘盧舍那世尊此花藏
世界海中十方無量諸世界種所攝世界。所
謂世界廣轉。世界安立。世界輪。世界場。世
界差別。世界轉。世界蓮華。世界須彌。世界
名號。盡此世界海一切世界。由毘盧舍那世
尊本願力故。我悉能知
疏十云。第三善財言大聖下○先問後答。
答中○初知娑婆世界。次類知刹海○如知
娑婆下類知刹海。於中二無通顯知多後。別
顯所知相状。今初有六重類知。後後廣於前
前。初二皆全刹攝多刹。而初但攝同類刹。故
云塵數。二即異類刹故云一切。一切種類故。
三即塵中攝刹故。細於前。四即十三佛刹塵
數圍遶界及廣大眷屬世界故。云娑婆世界
外等。五即普照十方熾燃寶光明刹刹種所
攝刹通二十重。六即全蓮華藏世界海後所
謂下別顯所知相状。有十種。一廣轉即所依
種。二安立即因縁。或所依住。三即輪圍。四
即其中場地。五體類各殊。六轉者有二義。一
如輪側轉形故。故世界成就品云。或有世界
隨輪轉。二即劫轉變故。七所依蓮華。八即其
中須彌。九隨縁立稱。十即結果屬因。謂花藏
世界海是佛本願所嚴故。云由力 准此解
釋。新舊二經雖名目小別。世界性等十重諸
刹種乃至花藏界之上相状也。非別世界。亦
者不可有寛狹不同 抄二十無釋
孔目第一云。今此世界海上下淺深略有三
云云一雜類世界。二瞿夷所見十重。三花藏
世界也。既云淺深有三重云云 知各別世界
歟 玄三云世界章云。一乘有二○約攝化處有
三類云云一雜類世界。二世界性等十重。三花
藏也 又云。所居人者○一乘三中多分論時。
初見聞位。次解行位。後得果位。通即可知 
此釋又攝化處分三重。與今章同。三重能居
人又各別也。知各別土
但十重寛狹有無未顯 指事云。言一世界性
者。疏云。此中世界性者。謂積世界成性。積性
成海等。如上所引智論説。何故名性者。有二
義。一望前諸界攝諸流類。積結成性如久習
成性等。二望後海等有爲因義故。亦得名性。
問。積界成性。界亦因義。何不名性。答。無融結
故。闕初義也 問。十世界中海望於後亦積
成餘界。何不名性。答。初積結攝已得性名。後
開異義轉立別名。故不名性也 疏云者。探
玄第三。本文如所引。但引文不釋別義。知世
界性等十重有寛狹差別心得歟 但探玄釋
心。花藏世界中有無量小香水海。海中有無
量蓮花。此一花名世界性。新名世界種。此一
花之中亦有無量世界。故積界成性積性成
海等釋也。瞿夷所見之世界性等各別事也。
不可一同歟。雖然依舊經者。性者指一切世
界性。海者指一切世界海。性者一蓮花。海者
一香水海也。雖擧世界性已上相状。自當寛
狹之義歟 問。玄記文。十世界中海望於後等
云云 十世界者指瞿夷所見世界性等十重世
界歟 答
章。隨一世界約麁細三重云云 義苑云。本末
圓融者。有二本末。一以花藏爲本餘二爲末。
二世界爲本塵道爲末。故次徴云。何以故。釋
云。隨一世界即約麁細故 折云。初是本後
二爲末○麁者約因細約果。故有三位。實非
迴異。故得融通
  佛身開合
問。佛地論心。五種法與三身。以何爲能攝歟 
答。准論文。以五法爲能攝。攝大覺地之三身
也 問。佛地論心。有智法身義歟 答。章。唯眞
境爲法身云云 付之佛地論大圓鏡智爲法身
之義如何 答。且今章付唯眞如法身之義
釋也。折云。如佛地論者。經云。當知有五種法
攝大覺地。何等爲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
智○成所作智。三論釋云。大覺是佛。具三種
身。一者自性身。二者受用身。三者變化○大
覺地中無量功徳略有二種。一者有爲。二者
無爲。無爲功徳淨法界攝。淨法界者。即是眞
如體相差別。有爲功徳四智所攝○言攝身
者。第七論云。又前五法攝三身者。有義前二
攝自性身。中間二種攝受用身。成所作智攝
變化身。經説眞如爲法身故。然説轉去阿頼
耶識得自性身大圓鏡智轉第八得。故知前二
攝自性身。釋曰。言轉去阿頼耶識者。即轉去
第八中二障種子也。言得自性身者。即所顯
得清淨法身轉依也。言鏡智轉第八得者。即
所生二得不同故。有爲無爲別也。論次云。有
義初一攝自性身。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已下取
義抄
此有義段。他受用變化共四智所現。隨機分
麁細者爲報化。今章四智攝餘之義也。論亦
鏡智自受用。平等性智化受用。妙觀察智通
報化。成所作智化身。此亦四智攝餘身義
云云 法苑第七三身章出體段云。佛地論
説清淨法界爲自性身。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常
遍色身眞實功徳爲自受用身○爲十地菩薩
所現一分細相爲他受用○若爲三乘有情所
現一分麁相爲變化身○然此二身皆四智相
 攝論。無礙智法身云云 指事引論第一云。
一云。自性身即是無垢無養礙相智是法身
金光明。四智攝三身云云 指事云。新經
第二卷云。起事心滅故得現化身。依根本心
滅故得顯應身。根本心滅故得至法身。是故
一切如來具足三身。有解云○疑云。蓋此文也。更
無文。故又更云云
可驗之。又未驗
古經文也云云
集云。金光明三身品檢未見。我
用寄或中第五義説云云折云。借檢此經。只有
如如智是法身等。具如寄位中引。未見四智
攝三身文。或即此文。濫境智合爲法身故。未
敢詳定 有私記云 問。彼經正文如何 答。
新經第二卷云。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云云 今章家得此文意云四智攝
三身也 問。何故以此文證四智攝三身歟 
答。阿耨菩提攝五法故。以此文證四智攝三
身也。言五法者。眞如四智也。問○答○漢云
無上正等正覺○無著金剛般若論有二釋。一
説。無上覺者眞如也。正等正覺者四智也。一
説。無上覺者通理智。正等正覺者總説也。自
受用身是四智之體也。他受用身是平等性
智之用也。變化身是成所作智作用也。理法
攝於大圓鏡智。能證智故。故云四智攝三身
云云 經文中全不見鏡智爲法身等之義。
如何。經云。如來法身悲境云云 此二句如性
起品云云 折云。如性起品中如來身十相中
説也 集成指十三量等身經文并引疏等 
問。頓教心。唯一實性佛云云依何經論歟 答」
佛地論法身生身云云 折云佛地論具云。佛
有二種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
自受用身。倶名法身。諸功徳法所依止故。諸
功徳法所積集故。若變化身。若他受用。倶名
生身。隨衆所宜數現生故 抄二云。或説
二身。佛地論説一生身二法身○云云 多分
同章。法苑第七多同演義
本業二種法身云云 本業上卷學觀品云。從
初地至後一地。有果報神變二種法身。一法
性身。二應化法身○佛言。佛子。出世間果者。
從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種法身。於第一義諦
法流水中。從實性生智故。實智爲法身上自性
法身
○一切衆生善根感此實智法身故。法身能
現應無量法身上應化
法身
折所引注折注也
問 何故此二身爲終教之義歟 答。經文應
化既法身應也。故折云。用亦名法身。是故終
云云 集云。太一日。何以故倶是法身故云云
 問。法報化三身者。何教所談歟 答。章。此
通始終二教云云 付之孔目當迴心教云云
何 答
問。三身外立自性身者。何教義歟 答。章。此
約終教云云付之孔目此義唯當直進教云云 
如何 答
孔目第四相海章云。或立二佛。謂自性法身佛
應化法身佛。此義當終教。何以故。但是法身
故○或説三佛。一法身佛。二報身佛。三化身
佛。此之一義當迴心教。何以故。由小乘人不
立法身。此依攝論文。法身亦二種。二十一句
功徳等。或屬應身。或屬法身。或説四佛。謂自
性身法身應身化身。此義唯當直進教等。何
以故。爲欲顯法身是差別徳自性身是通一
體故 法報化三身者。雖始終二教之盛談。
名因通小乘故。釋迴心教○次三身外立自
性身義。雖當章終教。始教終問通終教故。孔
目釋直進教也。集云。或立下。三三佛相海
章此唯迴心教通義可知云云
佛地論。受用身分自他云云 折云。或立四下。
佛地論云。又受用身略有二種。一自受用。無
數劫修所成故。二他受用。爲諸菩薩受法樂
故。又云。如是三身有四分故。得有四句。一受
用非變化。謂自受用身。二變化非受用身。謂
變化身○三亦受用亦變化。謂他受用身○
四非受用非變化。謂法身
楞伽四佛云云 鈔二云。楞伽經説。一應化
佛。二功徳彿。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初是化身。
中二是報身。後一是法身
問。圓經之中處處説十身。而有何所由指離
世間品歟 答。第八地通行境解境。當段佛身
開合者。專就行境佛身論之。故先指離世間
品也。既云。以顯無盡云云 實可通二種十地
也。故復古云。或立下五十佛。孔目云○此經
無三身。但有二種十身。如前後説云云
  正本云
正和第二癸丑八月二十四日亥剋。於伊賀
國神戸吉田寺西方坊經藏終功畢。上卷
三帖中卷二帖下卷十帖。首尾十五帖。邊
土之境書心稍難得。引文多闕。併期後
自他同殖見聞種子。一生不剋三生必圓
 圓宗末資沙門審乘俗年
五十六
 
  文安四年正月十七日。於東大寺書寫畢。
已上十五卷隨當稽古雖料紙不調書之。
後見人宜被調之者歟
願以此功徳普及於一切。我等與衆生皆
共成佛道
 右筆快舜祐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