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 (No. 2340_ 審乘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問。十信終心與初住一體義云何 答。玄第
四云賢首品 ○此是起信論三種發心中。當
最初信成就發心故云初也。同下文十住初
發心住及發心功徳品。此約信終。彼就住
初故無二也。既以信滿入住方爲信。何不
住滿入行爲住耶。釋云信不成位故不例也
 此釋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等之四句
也。又云。此心已入住。然約能入方便故屬信
 釋十信也。初發心即極勘文有別
  文安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於東大寺書寫

自二十二日未剋至二十三日子時功終畢
迴向無上大菩提也
 決舜 祐乘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

  時分義
一。三生六十劫等利鈍
二。有漏四波羅蜜
三。新舊二經倶服同異
四。超劫重重
五。不定僧祇重重
六。別教行布修行時分

章極疾三生云云極遲逕六十劫云云
倶舍論第二十三云。順決擇分。今生起者。必
前生起順解脱分。諸有創殖順解脱分。極
速三生方得解脱。謂初生起順解脱分。第
二生起順決擇分。第三生入聖。乃至得解脱。
譬如下種苗成結實。三位不同
問。三生等者何生歟 答。依倶舍等心者。合
人天二生名一大生事。證果已後極七反家
家等之潤生之義也。三生四生等者。以半生
爲一生也。故二十三論。付七反。釋人天合生
之義 折引折玄云。問。聲聞縁覺所經生劫
是何生劫歟 彼答之言。生劫者多説是一
報生死。豈有三生四生。便能得道。若法花經
抄。遇一化佛出世名一生。如舍利弗等。於過
去拘那含牟尼佛時。修聲聞資糧。於迦葉佛
時。修聲聞加行。於釋迦牟尼佛所。方得入見
道。乃至極果。言劫者。亦未有文。亦云一増減
劫。亦云一大劫。上皆彼云云文
鏡水抄二十一云法花玄
賛末書
言已於三生六十等
者。利根者疾則三生。鈍根遲者六十劫。路府
三釋。一云。經三。父母生○二云。經於人天三
反大生名三生也○三云。經於三千化佛○
六十劫者増減劫也。又云。六十劫此是練根。
及非鈍根者。三生是鈍根。即非練根也○言
四生百劫者。四生者如聲聞説。百劫者或
成住壞空等劫。亦不遮一二劫。乃至九十劫
已來。得獨覺果。修道勤求。極數者説。若懈怠
者。更生無量劫。不得二乘果也
問。三生等約半生。極七反等約一大生云事。
有何所以哉 答。七反等潤生。欲界九品之
煩惱。盡潤生之執力。而欲界中人天引業五
戒十善差別故。潤生執力。亦兼人天故。合
人天之一大生也。順解脱等三生。機根進
修之遲速也。不依煩惱結生之執力。何必
合人天而云一生歟。但鏡水抄第二釋。以三
大生爲三生見。倶舍師可尋檢
問。二生得果人可有歟 答云云 倶舍論二
十三云。頌曰○依本必見諦○論曰。依根本
地起煗等善根。彼於此生。必定得見諦。厭生
死心極利故 依此文者。第二生。依根本
地修得順決擇善根者。必了二生得入見諦
故。正理論許二生解脱者云云故光會云。依
根本地起煗等者。必於先生已起煗等 故
無生滅之義也
問。三生得果者。第三生必得無學歟。又通
前三果經生人歟 答。論第三生入聖。乃至
得解脱云云第三生得初果等經等生之類。猶
三生得脱之攝也云云 但當章三生得羅漢
云云 又第三生漏盡得果云云 依終極釋歟。
倶舍師可尋也
問。六十劫百劫者。大小等劫中何劫歟 答。
准上鏡水抄。六十劫者一増減。是小劫也。
百劫者或成住壞空云云即八十増減。是大
劫也。又倶舍論第十二要百大劫云云 如

問。三生六十劫等利鈍義。云何判之歟 答。
依諸釋有三義。一云。三生四生鈍。六十劫百
劫利。中間不定也。三乘相對之時。上根等
次第。練根行長久故也。婆娑三十一云。復次
大加行得故。名大悲。謂必經三無數大劫。
修習百千難行苦行。方得如是無根大悲。非
如聲聞極利根者。經六十劫修諸加行。便
得菩提。非如獨覺極利根者。唯經百劫。修諸
加行便得菩提 此文六十劫百劫者極利
根見
問。百二云。復次依狹小道而得解脱故名時
解脱。狹小通者。謂極速。第一生中種善根。第
二生中令成就。第三生中得解脱。餘不決
定。依廣大道而得解脱名不時解脱。大道
者。謂若極遲聲聞乘。經六十劫而得解脱。
如舍利子獨覺乘。經百劫而得解脱。如麟
覺喩
此亦時解脱鈍根。不時解脱利根云事。薩
婆多一宗所定也。知三生鈍根。六十劫等利
根也
光疏第二十三云。此據聲聞。極疾三生修加
行。極遲六十劫修加行。若據獨覺。極疾四生
修加行。極遲百劫修加行。若據佛乘。極疾三
無類劫。及餘九十一劫修加行。若極遲者。三
無數劫。及餘百劫修加行。此據修者。餘即不
定。或有殖已經一劫或無量劫。不能入聖。
佛時長故其根最利。聲聞三生。獨覺四生。非
要利根。亦通鈍根。若極利者。要經六十。要經
百劫故。婆娑三十一云。非如聲聞極利根
者經六十劫。非如獨覺極利根者唯經百劫。
餘文可知 倶舍一宗心。依婆娑本文。六
十劫百劫者極利也。三生四生有通利鈍云云
有唯鈍云云餘者三生等唯鈍之義。非要利根。
亦通鈍根之文。如何會之哉 答
抄十三 云。謂鈍根者名隨信行。若利根
者名隨法行 二云。三生等唯利。六十劫
等唯鈍云云勤行精進者。速得解脱故。折云。
利者但有三生○六十劫者即鈍根者云云
疏四下南山
大師
第三生證斯利根也。若有鈍者
乃至六十劫 大智律師眞語律師等釋家。
同存此義。又弘法大師寶鑰。三生利根也
云云三三生六十劫等共通利鈍
倶舍惠暉疏云。問。三生與六十劫。四生與百
劫。誰鈍誰利。答。皆通利鈍。時多小不同者。
厭心勝劣故有長短。若三生是利者。佛時
最長。應是鈍根
毘曇章道基師云。且依小乘○其速成者。三
生中得聲聞菩提故。倶舍論云○此心疾終
聖果爲利。而實其間通利鈍。若遲緩者。逕六
十劫。此説力兵等小劫。其遲證聖果爲鈍。而
其中通利鈍
鏡水抄二十一如上抄。又法花玄第五嘉祥
大師
判一乘進入三根之時。三生六十劫等。共通
利鈍之義見 問。上三義如何取捨之歟 

壽量品玄賛云。且如二乘練根相對。生少得
者爲鈍。生多得者爲利。勤墮相對。生小得者
爲利。生多得者爲鈍
問。四生百劫共通部行麟喩歟 答。上婆娑
文。百劫如麟喩云云又極利百劫云云知百
劫唯麟喩所經也 顯宗論云。部行獨覺修
因時。量減百大劫。時無長限 此別種姓
部行證據也。別種姓部行允減百大劫云云
知四生部行之所經也但法花玄第五云。總
説獨覺凡有四種。一者本乘縁覺○此人有
多經劫○極遲百劫○極速四世。中間則多
少不定○二非本乘○三部行○四變化縁覺
云云依此釋者。四生百劫。本乘縁覺所經也。
本乘者麟喩見。云何可尋三論學者 倶舍第
十二云。二獨覺中麟覺喩者。要百大劫。修菩
提資糧
問。獨覺四生文何論歟 可檢
問。以六十劫百劫。如何配當二乘次位歟
云云
折云。初二十劫修資糧。次二十劫修加行。後
二十劫入見道○鈍根者經百劫。第一二十
劫修聲聞資糧。第二二十劫修聲聞加行。第
三二十劫修縁覺資糧。第四二十劫修縁覺
加行。第五二十劫方入見道○即倶舍等説
云云復古全同也
尋云。依上所引婆娑論文。舍利弗既經六十
劫人也。而釋迦佛世初入見諦乃證無學。即
折薪引法花抄。舍利弗於釋迦佛所入見證
云云豈入見諦後經二十劫哉。又百劫既
麟喩所經也。何於前四十劫。可修聲聞資
糧加行哉。但先徳所釋定有。經論依標。爾
者進退共未審如何 答明師可尋定 章水
火等一劫云云倶舍十二云。如是所説。成住
壞空各二十中積成八十。總此八十成大劫
量○三劫無數。累前大劫爲十百千。乃至積
成三劫無數
孔目四云。小乘以六十劫爲大劫阿僧祇
問。小乘教心。阿僧祇者第六十數歟 答。章
至第六十爲一阿僧祇云云付之諸記多云忘
失餘八云云
抄十八 云。言小乘六十已至無數者。即
倶舍論○即第十二論中。解脱經説。六十數
中阿僧祇耶。是第五十二數○於此數中忘
失餘八。但五十二 舊倶舍第九云○十摩
訶婆洛沙名阿僧祇。中間有八忘失云云問。小
乘教心。三僧祇間當何位歟 答
折云。准天台藏教菩薩。三祇百劫當下忍位。
上天乃至座樹下當中忍位。次一刹那上忍。
次一刹那世第一。從此發眞無漏三十四斷
見修煩惱云云取義
尋云。順解脱分并前二善根何時經之歟 

問。麟喩百劫練根有何故歟 答。五分法
身者。折云。戒定慧可知解脱即是離繋爲名
解脱知見。由離繋縛於現自在觀求覺了。前
三是因。後二是果。此五別説四法爲體。謂定
慧解脱及無表也云云 疏四下十藏品 云。戒
定慧三。上來頻釋解脱即是離繋爲名解脱
知見。由離繋縛。於境自在觀求覺了○即轉
前五蘊成此五分○知見與慧此二何別。佛
地論第四。總有三綱。略擧其一○無學勝解
名解脱蘊。無學正見名解脱知見。蘊前三是
因。後二是果
抄十一 云。佛地三説者。今即第一釋。二
云。一切皆是無學。縁解脱慧名解脱知見。縁
餘慧名慧。縁解脱慧者。縁滅諦智也。縁餘
慧者。縁餘三諦等智。三云。一切通學無學二
位。分得無學。圓滿諸佛菩薩皆有五故
疏轉五蘊得五分事委細也 繁故不引
問。百劫間修法身因歟 答。修法身時出之
 付之。百劫既修相好業云云尤生身因也。
何云法身修因哉 答。相好與法身。修因互
資助故。百劫修行通法身因歟 章身者但百
劫修相好業等云云 知亦是生身因也。故折
云。於此四時圓六致故。成五分法身云云
問。爾者三僧祇修行。又可通相好之業歟 
答。三祇等四時。可兼通生法二身。福智資助
故。故指事引婆沙四時義了云。修此法身
具有四時。生身亦爾云云折文如上。但三祇
並出家修禪定。菩提樹下三十四心。此等
三時專爲成五分法身也。百劫修相好者。專
爲成生身之相好也。故章文依表裏配釋之

難云。當段下章云。小乘中偏修智分不修福
云云章百劫修相好業云云光記十八云。三
十二相。一妙相。各百福莊嚴。何謂百福。若此
中百思名百福○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後
記五十思令其圓滿○問。何者是五十思哉。
答。依十業道各有五思。謂依離殺業道五思。
一離殺思。二勸道思。三讃美思。四隨喜思。五
迴向思。乃至正見亦爾。是名五十思 三十
二相各別因佛果義處可攝 倶舍論第十二
云。菩薩要經三劫無數。修大福徳智慧資糧
 此文祇問福智兼修見。爾者章偏修智
分者約大都歟。倶舍師可尋
問。百劫修相好者。大劫歟小劫歟 答。法相
大乘心。付釋迦超劫。大劫中劫論義也。但小
乘心。大劫云云可尋檢
二。問。三僧祇中修有漏四波羅蜜云云 爾
者六度中除何度歟 答。見當章起盡。除禪
慧取前四波羅蜜也 付之。指事引婆沙云。
四波羅蜜者。施戒精進船若云云爾者除忍
禪見。云何 折云。婆沙第十并第十四皆
云。一切諸佛盡於三阿僧祇劫。修諸方便四
波羅蜜。即前四度也○二百劫別修福業。并
三出家禪定即第五度○曰菩提樹下是第六
度。於此四時圓六度故。成五法身。若準二倶
舍説。六度亦有四位。與此小異。彼頌云已下
取義
但由悲布施壇被抄身無戒忍念讃歎弗沙佛
進次無上菩提禪定六波羅多。於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圓滿已上頌下
八註取義
如是則非
是三祇中。不修彼二度。但三祇中。准所得前
四滿爾 今章文。當所引婆沙之義。但
指事引百七十八卷。四波羅蜜者。施戒進慧
 婆沙之一師異説歟。即指事所引勵律
師釋。又前四波羅蜜也。然無取捨知擧婆沙
一諸師之義也 指事云。百七十八云。四波
羅蜜多。謂施波羅蜜多。及戒精進般若。如
實義者。得盡智時。此四波羅蜜多方得圓滿。
外國師説。有六波羅蜜多。謂於前加忍靜慮。
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後二波羅蜜多。即前
四所攝。謂忍攝在戒中。靜慮攝在般若。戒慧
滿時。即名彼滿故○今依斯等文得意分時
故。修法身具有四時。生身亦爾又更
可勘
勵律師
云○如薩婆多説。成佛乃有四階。第一三僧
祇劫。修有漏四波羅蜜。除禪定般若爲種智
因○第三最後身。出家已後。修有漏四禪四
無邊定○第四菩提樹下。修三十四心○隨義
以論。具有三佛。無漏五分法身以爲法佛。父
母生身○以爲報佛。化作佛身。於餘方施化
以爲應佛。若據大乘。此之三種皆是化佛
問。始教心。水火等大劫者。指八十増減歟。又
取六十四轉劫云大劫歟 答。僧祇品探玄
太疏等不指何劫。但既云水火等大劫云云
知取八十僧減劫數之歟 折云。但此下初揀
前數教○前小乘中。亦取水火等大劫。但直
以一大劫爲一數爾○今此大劫數至百千。從
此後百千爲一倶胝。即是百千方是一數也。
清涼引測公深密記説。倶胝相傳數有三種。
一者十萬二者百萬。三者千萬。今當第一。然
後倍倍方爲倶胝
章數至百千劫者。百千者十萬也。以此十
萬爲一數。又至十萬名倶梨故。當第一十萬
爲倶胝之義也。若用倶梨分一大劫數之者。
遙過千萬等。思之 集云。但此下二劫量此
取等者。准劫章風災爲一數。至百千故。頌云。
積聚風災以爲數。數下能及僧祇量○光明覺
品疏云。此方黄帝算法數有三等。謂上中下。
下等數法十十反之。中等百百反之。上等倍
倍反之 尋云。此記所引劫章心。已云風災
爲倍云云 取六十四轉劫。一數倍倍數之
如何
三。問。新舊二經倶胝之量同也可云歟 答
云云兩方也。若云異者。既二經同品也。倶胝
量尤可同。況倶胝之數量通大小乘。何於同
本異譯二經倶胝量可有差別歟。若依之云
同者。晋經文百千百千爲一倶梨云云探玄解
釋心。億千億唐經文。一百洛叉爲一倶胝
云云清涼大師解釋心。百萬爲倶胝經文
云。解釋云。二經倶胝之教。多小雲泥也如
何 答
探玄第十五僧祇品 云。百千百千者。謂百千
千百千故。云百千百千。皆以所數等於能數
○名一倶梨者。新名倶胝。或翻名億。此恐不
可以百千是十萬。十萬爲一億。此即億千億
方名倶胝。亦倶梨箇倶梨方名一不變。餘皆
准此
疏八 云。初言一百洛叉爲一倶胝者。是
中等數。洛叉是萬。倶胝是億。故光明覺品過
一億。梵本皆云倶胝故。若依倶舍以洛叉爲
億。則倶胝當非也○倶胝已下並是上等數
法倍倍變故
疏三下光明
覺品
云。此方黄帝算法數有三等。謂
上中下。下等數法。十十變之。中等百百變之。
上等倍倍變之。今此三千。若以小數計有
萬億。今約中數。從千已上百百變之。則有百
億。故唐三藏譯爲百倶胝。測公深密記第
六云。倶胝相傳釋有三種。一者十萬。二者百
萬。三者千萬。由此三千以倶胝數。或至百數。
或至千數。或百千。唐三藏譯是千萬也。故至
百數 尋云。百千百千爲倶梨云云此倶梨
當千萬爲億歟 章所數等能數云云指事云。
所數者前百千。能數者後。何以故。數前百
千成後百千故○經云阿僧祇。阿僧祇名不
可量。如是乃至不可説轉不可説轉名不可
説轉轉 復古云。如約倶胝以數物。則倶胝
爲能數也。後數至倶胝。是等能數也云云 此
記心。初倶胝者能數。後倶胝所數 爾者
與指事相違如何 答
折云。謂阿僧祇名無數。餘九即無量無邊無
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説
不可説不可説 十大數名目。新舊二經
小異也
問。一百重僧祇。始終二教中何歟 答。章始
教義云云付之。玄十五云。阿僧祇此云無數○
諸聖教中。通有四説。一准倶舍論○二依智
論第九。數過十重已後名阿僧祇。論云。一一
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
千。十千名萬。千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千
萬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
名阿僧祇。如是數三阿僧祇○此約始教説。
三依智論第六。引此品文。還有百數。至阿僧
祇等此約終教説。四依此品。百數阿僧祇。始
是初數○約圓教辨也 會云。章依始教終
門直進。探玄依始教初門迴心教也
問。瓔珞經所説劫石之僧祇。始終二教中何
乎 答
折云。若依終教下○今此不辨阿僧祇之數
量者。應同始教之教○若據瓔珞經中亦有
其數。如彼經下卷云。一切菩薩行道劫數久近
已下
取義
乃至四十里石方廣亦然。以三銖天
衣。人中三年一拂。此石盡名小劫。方廣八十
里石。以梵天三銖衣。梵天三年一拂。此石盡
名中劫。方廣八百里。以淨居天衣三銖衣。淨
居天三年一拂。此盡名一大阿僧祇劫已上
取義
此教中。應亦取此。以數三僧祇 此記心。
劫石之僧祇。終教之義云云 但探玄依諸聖
教出四重僧祇。別不出劫石。知劫石芥城等。
寄喩顯百重僧祇時節久遠歟
問。章文至一百名僧祇云云 旦此僧祇者。化
身之所經歟。又實報身所經歟 答云云
方也。若云付報身者。當章一段之文見。或云。
仍此教中就釋迦身。或何故乃就化身説也
等之問答記盡。今三祇全付化身談之
以優婆塞戒經三祇滿佛。多分同小乘教之
三祇滿之佛也。若依之云付化身者。三祇
數量。已始教之終門通終教。知直進菩薩修
行成佛時也云事。爾者直進菩薩所經三祇。
何唯約化身哉如何 答。一義云。雖一百重
僧祇直進報佛所經。約三乘同見故。僧祇滿
佛相似小乘説也。故章仍教中下。釋迴心
教之義也 問。三身之因行各別經之歟。又
於一實行之僧祇。聖三身異説歟 答
問。三身同時成道歟。爲當異時歟 答。第十
卷同學抄論義也。有二義。一同時義。若不同
時者。佛徳不滿。可前後増減故。三身章云。故
成三佛不増不減二異時同學抄正義也。世
親攝論云。成所作智者。謂能示現從都史天
宮而沒。乃至涅槃種種佛事皆得自在
玄讃云。果道滿已住知足天。乃至下生成
等正覺 周記云。自在宮中成正覺。已知
化身即下閻浮亦成正覺 但八相共化身
也。故無三身減之失也云云 雖有三身成道
同時異時之義。三祇之修行一行歟。又自他
受用淨土化身。必同時成。無八相故知足
住天因位所現也。但玄賛果道滿已者。果
因名道。又云等覺位屬果故云云
問。始教心。百劫修相好云云 爾者分僧祇之
中假説歟。僧祇之外立歟 答。始教所引優
婆塞經與倶舍。初二僧祇滿佛全同也。經
初祇滿寶頂佛者。倶舍寶髻佛也 故折云。
寶頂即尸棄佛也。亦云寶髻云云 第二僧祇
滿然燈佛。二教全同也。第三祇滿。小乘勝觀
佛也 折云。勝觀此即毘婆尸佛也云云
乘者迦葉佛。小乘百劫滿佛也。故知。迴心
教心。於三祇中。假説百劫行也
問。始教之心。百劫修相好業云云 依何經説
歟 答。章依本業云云付之。檢本業經前後。
全無此文。如何 指事云。下卷佛母品云。佛
子。劫數者何。所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盡
名一里劫。乃至萬里石盡名爲萬里劫。佛子。
一切賢聖入是數量。修一切法門。時節久近
得佛果。其數百劫乃得等覺。案云。今依此
其數百劫。乃得等覺文意趣故。釋云百劫
修相好業 折引兩所經文。一處云。等覺
菩薩。百劫修十三昧千劫佛威儀云云取義 
一處。百劫千劫變化生一切云云取義 折云。
變化者。即經心見。即變易身也云云取義 折
所引兩文。皆云百劫千劫。不順百劫修相
好之義。又何文百劫修業假説云義不見。但
雖無經文變化之義。准餘纒經論釋。但是變
化歟。本業經先後退可檢
四。問。章文即超九劫云云 所超劫量大中等
何哉 答云云第九卷同學抄論義。或云大
劫。或云中劫。古來難義也。而然同學抄正義。
依本疏明文釋迦所超之劫量中劫定 付之。
難云 瑜伽云。若上上精進。或轉衆多中
劫。或轉衆多大劫 會云。本疏引此文時。
或有轉多大劫云云大劫加有言。有深意歟 
又云。上疏翹足超九百劫中超百劫既大
劫也。超大劫云云會云。此疏但云百劫。不
云百大劫。然百大劫者。小乘所談也。大乘教
中未見其文云云善戒經云。若有菩薩勤精
進者。能轉無量中劫 地持論云。若菩
薩増上精進。能轉中劫不能轉大劫 仁王
經良賁疏下云。瑜伽説云。若正修行。最上品
勇猛精進。或有能轉衆多中劫小災劫。或有
乃至轉多大劫大三災劫。當知。決定無有能
無數大劫。此同婆娑。於修妙相轉大劫也
 婆娑轉大劫 可檢
問。釋迦菩薩。於三祇百劫中超幾劫歟 答。
超九劫云云 付之。心地觀經云。雪童爲半偈
捨全身。超十二劫摩仙人布髮之時超八劫。
薩埵王子身投餓虎超十一劫。弗沙佛讃嘆
之時超九劫云云超九劫九十一劫成道者。隨
轉小乘之義也 問。超劫之義。通地前地上
歟 答。第三卷同學抄論義也。相承義。釋尊
四十劫之超劫。皆後二僧祇同也。但第一心
地觀經云。時佛往昔在凡夫。入於雪山求
佛○道以求正法因縁故。十二超劫生死苦
會此文云。一云。初二三地相同世間故云凡
夫。一云。遠指先云凡夫。一云。薩娑多宗。三
祇百劫皆異生故。隨轉而云凡夫
問。超劫者。超僧祇數量歟。超餘心歟 瑜伽
云。但經於三無數大劫。便證無上正等菩提。
不過此量○決定無轉無數大劫 最勝疏
云。取作意時。方便善心相續時量經三大劫。
非是通取修不修時作不作意。經爾許劫故。
勤惰根性不同。倶説三祇 此超餘心文也」
問。上上精進菩薩可超無數大劫歟 答。瑜
伽決定無轉無數大劫云云 付之。大般若理
趣分云。當經十六大菩薩。生定得如來執金
剛性 同疏云。由於此經行先法行。能超
生死不經僧祇。經十六劫便入初地。以經
所明實相之理有大神驗。聞此法已故超生
死無邊劫量 會云。經十六劫者。分地前
一僧祇爲十六劫也。不經僧祇者。僧祇外
生死無邊之劫數也。又千手經云。我於是
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呪故超第八地 
會云。初地八地等者。三乘共十地也。超第
八獨覺地。入第九菩薩地爲言。或爲顯神呪
功能。示現超地相歟 尋云。由何義。以地
前一大僧祇分十六劫歟 答。清水理趣分
經云。此有二義。一者仕十六大菩薩故。二者
總會諸門顯理趣分故。擬之爲十六劫也已上
超劫等覺義。自宗解釋退可撿入
問。始教心。二乘修行時分如何 答。折云。顯
揚論云。第七云。時者聲聞菩提。極少三生
修行得。獨覺菩提。由百大劫修行而得。無上
正等菩提。由三大劫阿僧祇耶修行而得
章由此始教就下機故前機淺
直進
有二乘故初迴
身是彼所知見故釋第
二句
是權教故釋第
一句
注折薪義

問。終教菩薩。超劫義可有歟 答。起信論
云。一切菩薩皆經三祇云云 故小始二教。超
劫之義出。終教不出也 付之。始教心。雖超
多劫。所超之劫僧祇餘心故不相違。皆經三
祇之義。縱雖終教菩薩。於地前豈無勤惰不
同哉。況今終教僧祇者。始教之僧祇數量也。
始教既有超劫。終教何無歟。加之理趣分千
手經心地觀經等。皆説超劫之義。此諸經説。
何可限始教之義歟。如何 答
問。妙經文。我實成佛已來。無量阿僧祇等
云云爾者終教心。可談釋迦久成之義歟 
答。清涼大師云。若就迹門則能今能久云云
久成既迹門也。豈不通終教歟。但今心必
非取久遠作佛。爲終教之義。爲證實成之
義也 折云。又此下顯此教勝。揀前教劣也。
故法下既爾許劫前已成道。則知。今約釋迦
論成。非實報也 此記心。以法花一文。證
終教實成與始教就化身二義也
問。章文於燃燈佛所得受記等云云指何經歟
 答。指事云。又云。我説等者。亦是依壽量品
文也云云 付之。披妙經説歟。壽量品。諸善男
子。於是中間。我説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
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我説燃燈等文。
燃燈與釋迦一體之義全無得授記之義。是
以光宅清涼大師等。存二佛一體之義。加
之慈恩大師。釋我説燃燈等之文。平等意趣
云云 如何 答。一義云。縱雖二佛佛上一體。
方便攝化多端也。得記之義不可相違。故金
剛般若經云。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云云 或
今章文。即指金剛文歟。故復古云。燃燈授記。
即金剛經文
章亦無百劫修相好業云云 抄七下云。始教
三祇不同小乘。小乘十十數之。此即倍倍
數之。仍説百劫修相好等。智度論破此別修
相好。不許三祇之外別修。即是實教之意
五。問。終教心。立不定僧祇歟 答。立之也 
付之。披起信論之文。超地速成約怯弱機。無
量僧祇約懈慢衆生皆會之歟。一切菩薩皆
經三祇云云起信既終教當中也。豈不定僧
祇不違論文歟。是以探玄中。釋寶雲經不
定僧祇。此是約雲會三歸一 知不定僧
祇。同教一乘義。而不開終教云事。爾者宗家
解釋。似自語相違如何 答。先終教門通
同教事。處處例多之。次起信論文。折云。問。
起信云爲懈慢者。説無量劫實唯三祇。今
云實則無數劫淺近説三祇義。正相反如何。
會釋。答。前約一方定説故。論以無量劫爲方
便。今約不定説故。經以三祇爲方便。各説一
義。互相不違
問。終教心。不定僧祇者。定三僧祇之外實
經無量僧祇歟。又雖實行時分但定三僧祇。
望佛徳雜類世界等。立不定之義歟 答。順
後句答。若實經無量僧祇者。不可有成佛
之期也 起信論云。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
爲怯弱衆生故。或説。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
成佛道。以爲懈慢衆生故。而實菩薩種性
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
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
鈔七云。且如娑婆。方之安養。一劫方爲一
日。則安養世界。乃經三無數日耳。更方袈裟
幢刹。未經歳月。況於後後以劫爲日之刹歟。
是則不可以此一方類。定於成佛時劫之數
問。勝天王經意。經雜類世界説不定僧祇歟
 答。章文通餘雜類世界故。勝天王説云云
付之。彼經中雖説經無量劫修無量功力。全
不説通雜類世界之義如何 答
勝天王經第二云。況復如來。於無量劫。修習
無量無邊萬億三昧。何以故。如來不可思不
可思不可觀故。爾時勝天王。白佛言。世尊。我
聞如來三阿僧祇劫修行成佛已下云 何而説
無量劫修。佛言。不也大王。何以故。菩薩摩訶
薩。阿耨多三藐三菩提。無量劫力之所能
辨。非爾許劫時始得入平等理稱爲成佛
 寶雲經。擧如來境界不可思議之體。説
不可計數僧祇故。云佛徳無限量。天王經。約
因位之行除義。説無量劫力之所能辨。明
無量時劫。雖無當段經文。約雜類世界之義。
彼經發起序中。佛放面門光照十方無量世
界。所照世界相。多分與婆娑異也。是即雜
類世界也。故取義云通雜類界歟
折云。彼經第一發起序中。佛面門放光照十方
無量世界○清涼指此等國。云即樹形等刹。
爾世界既其不同其中劫數故。皆不定也
抄七 云。二者不定復有二意。一爲通餘
類世界故。如勝天王。説即樹形等刹是。二據
實佛徳無限故。如寶雲經 要問上云。若
通全世界亦不定。三僧祇如勝天王經説
問。何故此段不出同教義哉 答。終教不定
僧祇。即同教之義故略之歟
六。問。別教一乘心。約行布實行經幾時劫哉
 一義云。行布門心。以三生爲本也。付之。
古經第四盧遮
那品
爾時普賢菩薩○諸佛子。當知。
此蓮花藏世界海。是盧遮那佛本修菩薩行
時。於阿僧祇世界微塵數劫之所嚴淨。於一
一劫恭敬供養。世界微塵數等如是
玄第三云。問。瑜伽論説。一切諸佛要經三阿
僧祇劫。何故此中乃説阿僧祇箇世界。一一
世界並末爲塵。一塵爲一劫。據此則有不可
説箇阿僧祇劫。何故不同耶 答。彼約三乘。
據一方化儀故。寶雲經云○此是約會三乘
歸一説。此文約一乘該通十方因陀羅網等。
及樹形等諸類世界説 大疏二下大義同
也 唐經第十七發心品云 疏四上云。而經
多劫者。然餘教説定三僧祇。此宗所明劫數
不定。略有四類。一或展則無量不可説不可
説刹塵。如法界品説。二或千不可説。或減或
増。如威光太子及此中説。三或一生二生。如
善財童子都率天子。四初心即得。如前所説。
所乘之法。既自在圓融。能乘之人亦遲速不
定。念劫融故○起信則以若遲速皆爲方便。
此宗則以楷定爲權。並有聖言無煩因執○
若遲若速。誓要當剋是佛意也
花嚴問答下云。問。見聞等三位。普法正位耶
不耶 答。不也。但從三乘位。作如是説耳。若
普法正位即無不位。一切六道三界一切法
界法門。皆無不普法位。又一位一切位。一
切位一位 依上玄疏等。別教實義。修行
時分不定也。剩楷定爲權。若以三生楷定。
爲別教行布之實義者。豈非楷定歟。是以
問答三生。非普法正位云云
花玄疏並問答等。皆約圓融實義。雖然若無
差別無可圓融故。豈無別教不共三生行布
歟 又一生與多劫。皆解行之内遲疾故。不
出三生也
抄一上云。疏見聞爲種八難超十地之階下。
八段正顯成益圓通之相○又此經宗明三生
圓滿。一見聞生。二解行生。即上二句。三證
入生。即下二句 既約三生。顯今經正成益
之相。又云。此經宗明三生圓滿云云知三生
別教。行布實行也云事。加之。第一綱目等出
説經十因。八九十見聞成行得果故云云
又三生得益之相也。是則三生。別教不共行
布故也。又當章前後見。上行位章。約三生明
位。上卷教義攝益。又約三生判之。宗家清涼
等處處解釋。多分約三生釋別教行位乎
章文或一念或無量劫云云圓融歟行布歟 
云云
折云。仍各下上約圓融。此明行布故。不違時
法也 一義云。仍各隨處等者。雖一切世
界念劫時節不定。皆悉念劫圓融故。不違
時法也。不違時法無既圓融時。亦融通之
義也
問。清涼大師心。付別教修行時分出四類。且
圓教中四類之機。各別經之歟。爲當一人之
上開四義歟 答云云兩方也。既云略有四
云云知四類機遲速各別也況誓要當剋
之解釋。豈非隨機根之要期遲速各別哉。若
云爾者。三乘教心。猶地上發心修行等也。圓
教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機根。何可有遲疾
時分乎 答。抄十云。疏而經多劫者○釋
曰。此即以遲速皆方便也。此宗即楷定爲權。
以不定或遲或速爲實○故毘目瞿沙繋時執
手經多劫。則一生一定一生。無量劫即一念
多劫。豈爲多劫。故結勸勿執也 釋曰者。
引起信一切菩薩皆逕三祇之文了釋也 一
義云。初發時解證圓融之法體後。萬行念
劫已得自在故。一生二生乃至多劫。隨意
樂自在成二利之行也。善財一生究竟。不
違多劫 威光經劫不違一念等也
  文安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子時許書寫畢
 快舜祐乘 
  沙界恒沙界平等利益而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