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名目 (No. 2338_ ) in Vol. 72

[First] [Prev]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38
華嚴五教章名目卷上
一部章總有十門
  一。建立乘    二。教義攝益
三。叙古今立教  四。分教開宗
五。乘教開合   六。教起前後
七。決擇其意   八。施設異相已上
上卷
九。義理分齊中卷 十。所詮差別下卷
  ○一乘義第一
一乘教義開爲二門
  一。別教於彼
三乘
  二。同教彼三
乘等
別教中有二門
  一。性海果分是不可説義
即十佛自境界也
二。縁起因分是可説分。即
普賢境界也
普賢門中復作二門
  一。分相門    二。該攝門
分相門中一乘三乘差別有十説
  一。權實差別   二。教義差別
三。所期差別   四。德量差別
五。寄位差別   六。付屬差別
七。根縁受者差別 八。難信易信差別
九。約機顯理差別 十。本末開合差別
四車者
  一。羊車聲聞
乘也
    二。鹿車縁覺
乘也
三。牛車權教菩
薩乘也
   四。大白牛車一乘
索有二者
  一。機索一乘機漸發
聖義也
二。口索已集靈山三乘三根皆悉
啓言求法求&T047368;故也
該攝門中有二門
  一。不異門    二。不一門
不異門亦有二者
  一。三乘即一故  二。一乘即三故
三乘即一故有存壞四句
  一。由即一故不
二。由即一故不此二義三乘機
所依
三。由即一故無
四。由即一故無此二義三乘機
一乘
一乘即三故有隱顯四句
  翻存壞四句
同教中分二門
  一。分諸乘    二。融本末
一乘有七者
  一。法相交參一乘謂一乘垂於三
。三參於一
二。攝方便一乘謂三乘等法總爲
一乘方便
三。所流一乘謂三乘等法從
一乘流故
四。殊勝門一乘謂三乘中大乘同
是菩薩所乘故
五。教事深細一乘常在靈山等。
染見淨故
六。八義意趣一乘
  無性頌云
    爲攝一類 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姓 諸佛説一乘
    法無我解脱 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樂化 究竟説一乘
    此依密意佛説一乘
  一。爲不定性聲聞因及果
一乘
二。爲不定性菩薩
小乘
三。據其法諸乘皆依眞如
體攝相故
四。據無我等人我理通法。
大小共據此理
五。據一解脱等大小諸乘共脱
煩惱障
六。據性同聲聞身中先修菩薩種性
聲聞。約性二處是通故
七。據得二意此有二意。初二者。一者佛意欲
一切有情自體意樂
故。二者欲聲聞平等意樂。我等與佛平等無
二。佛爲此意諸聲聞等皆授​&T047368;。據佛等意
故。次二者。於一言下二義。一者聲聞攝從
自體意樂。二者有實菩薩名同聲聞。及菩薩化
聲聞。於一授​&T047368;言下
二義。依一授​&T047368;意樂
八。據爲化意佛爲聲聞聲聞佛。所以同
彼聲聞者。欲彼修聲聞行
故現同小佛。欲攝末歸本道。我此身即
是一乘。據能縁化心故説一乘
七。十義方便一乘
  一。對三寶分別佛寶是一乘。
法僧是三乘
二。對四諦分別滅諦是一乘。
三諦是三乘
三。對二諦分別第一義是一乘。
世諦是三乘
四。對過分別無恐怖者是一乘。
有恐怖者是三乘
五。對人及智分別善男善女成就甚深法智
一乘。善男善女成
隨順法智。幷於諸深法。不自了知。仰
推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三乘
六。對所解了法虚妄契實無分別知虚妄契
無分別是
一乘法。隨文
解義是三乘法
七。對一乘小乘分別
八。對大乘中乘小乘分別大乘是一乘。
餘可
九。對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分別出出世間
即一乘。
餘是
三乘
十。對譬喩分別王髻中明珠及大王等即一乘。
寶珠繋汝衣哀及窮子等是三乘
二乘有三種
  一者。一乘三乘爲二乘一乘一。合
愚法迴心
二者。大乘小乘一同開
。異迴心
三者。聲聞縁覺迴心
愚法
三乘亦有三種
  一者。一乘三乘小乘爲三乘
二者。大乘中乘小乘或融一同大。合愚法
小乘。或大乘中自有三乘
三者。小論中聲聞法縁覺法佛法也
四乘亦有三種
  一者。一乘三乘爲四乘一異三。合
二聲聞故也
二者。一乘三乘小乘及人天爲
三者。三乘幷人天乘
五乘亦有三種
  一者。一乘三乘小乘爲
二者。三乘人天
三者。佛二乘天及梵也
無量乘者謂一切
法門也
  經云。於一世界中一乘音。或二三
四五乃至無量乘
融本末二門者
  一。泯權歸實門即一
乘也
二。攬實成權門三乘
等也
一乘三乘鎔融四句者
  一。唯一乘謂別
教也
二。唯三乘謂三乘不
一故
三。亦一亦三謂同
教故
四。非一非三謂如
果海
  ○教義攝益第二
教義分齊中有三義
  一者。露地牛車自有教義謂十十無盡主伴
具足。此別教
二者。臨門三車自有教義謂界内示教得
義。此三乘教也
三者。臨門三車爲教界外大車爲此同
教一
乘如
花等
三乘中教義三句者
  一者。具教義三乘
自宗
二者。唯教非義同教
一乘
三者。倶非教義別教
一乘
一乘三句者
  一者。唯一乘自別
二者。唯義非教
三者。但非教義三乘義
無盡教義
攝益有三類
  一者。唯攝界内機出世益以爲
三乘
當宗
二者。攝界外機出世益方爲究竟
此有二類一者。先以三乘出。後方便得
一乘。此一三和合説。屬同教攝。二者。
先於一乘已成解行。後於出世
身上彼法者。屬別教攝
三者。通攝二機二益
此亦有二類一者。先以三乘引出。後令
一。亦是一三和合。攝二機
。屬同教一。二者。界内見聞。出世得法。出出世
證成。界内通見聞解行。出世唯解行。出出世唯證
入。此屬
別教
○立教義第三
一。菩提留支一音教者
  一切聖教皆是一音一味一雨等。但以
生根行不同。隨根異解故
二。誕法師立二教
  一。漸教謂先習小乘後趣大乘故。
或大小倶陳等故。如涅槃等
二。頓教謂直往菩薩等或無
小故。如花嚴等
三。光統律師三教者
  一。漸教謂爲根未熟者。先説無常後説常。
先説空後説不空等。漸次故
二。頓教謂爲根熟者。常無常空不
空等倶説。無漸次
三。圓教謂爲上達分階佛境者。説
無礙解脱究竟果海法門
四。大衍法師四教者
  一。因縁宗謂小乘薩
婆多等部
二。假名宗謂成實
經部等
三。不眞宗謂諸部般若。説
即空理
四。眞宗謂涅槃花嚴等。明
佛性法界眞理
五。護身法師五教者
  一。因縁宗
二。假名宗
三。不眞宗已上三種
衍師
四。眞宗謂涅槃等。明
佛性眞理等
五。法界宗謂華嚴。明法界自
在無礙法門等
六耆闍法師立六宗教
  一。因縁宗
二。假名宗
三。不眞宗大乘之中説
法如幻化等
四。眞宗眞空
五。常宗眞理恒沙功
徳常恒等義
六。圓宗法界自在無礙
縁起等法門
七。思禪師智者禪師等四教者
  一。三藏教謂小
乘也
二。通教亦名漸教。諸大乘中説法通益。三
乘人及乾惠等十地通大小
三。別教亦名頓教。謂大乘中
所明道理不小故
四。圓教謂法界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故
八。敏法師二教者
  一。屈曲教謂釋迦經以遂約機隨
計破著故。如涅槃等
二。平道教謂盧舍那經以遂法性
自在説故如華嚴等
九。光宅雲法師四教者
  一。聲聞乘教
二。縁覺乘教
三。菩薩乘教已上臨門三
車三乘教
四。一乘教大白牛
車也
十。玄奘法師三法輪者
  一。轉法輪即初時轉
乘法輪
二。照法輪謂中時大乘内密意
諸法空等
三。持法輪謂後時顯了説三性
及眞如不空理等
  ○分教開宗第四
宗家所立五教
  一。小乘教謂愚法二
乘教也
二。大乘始教謂空理有
餘等故
三。終教謂如來藏常
住無上等故
四。頓教謂言説頓絶理性
頓解行頓成等故
五。圓教謂別教一
乘如華嚴
十宗者
  一。我法倶有宗謂犢子部。立五法
我法倶有故
二。法有我無宗謂薩婆多部。説
位法實有
三。法無去來宗謂大衆部。現在無
爲也。過未無故
四。現通假實宗謂説假部。過未無法也。
現中五蘊實。界處假也
五。俗妄眞實宗謂説出世部。世俗
皆假。出世是實故
六。諸法但名宗謂一説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
都無實體故。已上小乘教也
七。一切皆空宗謂大乘始教。説一切法皆
悉眞空故。如般若等
八。眞徳不空宗謂終教。説一切法皆
是眞如如來藏等
九。相想倶絶宗謂頓教。絶言之教。顯絶言
之理等。如淨名默然等
十。圓明具徳宗謂別教一乘。主伴具足
無盡自在所顯法門故
  ○乘教開合第五
五教相攝融通有五義
  一。總爲一教謂本末鎔融唯
一大善巧法
二。開爲二教
  一。本教謂別教爲
本故
二。末教謂三乘小乘等
彼一乘所流故
  三。離爲三教
  一乘三乘小乘謂末中開
出愚法
  四。分爲
  謂小乘漸頓圓始終二教共在言
故合云漸故
  五。爲五教
一乘隨教有五者
  一。別教一乘
二。同教一乘
花等
三。絶想一乘
伽等
四。佛性平等一乘
五。密意一乘如八意等約
始教
三乘亦有五者
  一。小乘中三乘謂始別終同。
倶羅漢
二。始教中三乘謂始終倶別。以
入寂
三。終教中三乘謂始終倶同。
並成佛故
四。頓教中三乘謂始終倶離。
絶想
五。同教中三乘謂始終倶同。汝等
所行是菩薩道等故
諸教相收有二門
  一。以本收末門謂圓教中或唯圓教。餘相盡故。或
五教以攝方便故。餘四教
後後攝前前義。
圓知
二。以末歸本門謂小乘中或一據自宗故。或五
後四教方便故。餘四前
前爲後後方便
義。准小知
  ○教起前後第六
諸教都爲二教
  一。稱法本教華嚴別教一乘
諸教本
二。逐機末教
  此有二義
  一。同時異處説是同教故。末不
本。依本而成故
二。異時異處説謂三乘小乘等本末相
分故。與本非一故
  ○決擇其意第七
諸教前後差別有十意
  一。此世小乘根性始終定者如來從初得道
涅槃。唯見

二。此世小乘根不定故堪進大乘初教便
定者初時轉小乘。後時見大乘
初教空法轉故。如中論初説
三。此世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堪入終教
便定者初時見小。中時轉空。後
時轉不空故。如深密等説
四。漸教中根不定故。堪入頓教便定者
初示言説教非究竟
後絶言教爲究竟
五。頓悟機熟便定者謂佛從初乃至涅槃。
一字等故
六。此世三乘根性定者謂佛從初乃至涅槃。
唯見三乘法
七。此世三乘根不定故。堪進同教一乘
則見自所得三乘之法皆
一乘無盡教等故
八。三乘根不定故堪入別教一乘即知
彼三
乘等法本末不
別教一乘等故
九。此世具有普賢機則見如來從初成道
海印定中
。不三乘等故。此
見聞解行處故也
十。一乘別教解行滿已證入果海則見
上諸
教並是無盡性海從縁所成。更無
故。此約一乘八證分齊處説也
  ○施設異相第八
施設異相有十異者
  一。時異謂此一乘要在
時第二七日
二。處異謂此一乘要在花嚴界
内衆寶菩提樹下等
三。主異謂此一乘要是盧舍那十
身佛。及盡三世間説故
四。衆異謂此一乘經首唯列普賢等菩
薩及佛境界諸神王衆等
五。所依異要如來海印三
昧爲所依
六。説異此一方説必以結通十方一切世界
此説。具足主伴共成一部
七。位異謂信等位中。乃至攝佛果等
一位一切住等。上下皆齊故
八。行異隨一菩薩即具信等六位。一一位中所有諸
行。並一時修信位滿心已去所修諸行。無
優劣。即一行一切行
等。通因陀羅等故
九。法門異略別
十種
十。事異舍林等事三一皆
別也。可
三佛者
  一。法身佛    二。報身佛
三。化身佛
十佛者
  一。成正覺佛無著
見故
二。願佛出生
見故
三。涅槃佛深入
見故
四。住持佛隨樂
見故
五。業報佛深信
見故
六。心佛安住
見故
七。隨樂佛普受
見故
八。三昧佛無量無
依見故
九。法界佛普至
見故
十。本性佛明了
見故
六通者
  一。神境智通   二。天眼智通
三。天耳智通   四。他心智通
五。宿住隨念智通 六。漏盡智通
十通者
  一。念宿命方便智通
二。無礙天耳方便智通
三。知一切衆生不可思議心心數法方便
智通
四。無礙天眼察衆生方便智通
五。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示現衆生方便智

六。一身示現不可思議世界方便智通
七。於一念中詣不可説不可説世界
方便智通
八。不可思議莊嚴具莊嚴一切世界方便
智通
九。不可説不可説化身示現衆生方便智

十。不可説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可思議現衆生方便智通
三明者
  一。宿住智證明  二。死生智證明
三。漏盡智證明
十明者
  一。善知他心智明
二。無礙天眼智明
三。深入過去際劫無礙宿命智明
四。深入未來際劫無礙智明
五。無礙清淨天耳智明
六。安住無畏神力智明
七。分別一切言音智明
八。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明
九。一切諸法眞實智明
十。一切諸法滅定智明
八解脱者
  一。内有色外觀色  二。内無色外觀色
三。淨身證解脱處上三種背
解脱
四。空處      五。識處
六。無所有處    七。非想非非想處
八。想受滅身證住此一背有縁
解脱
十解脱者
  一。煩惱解脱    二。邪見解脱
三。熾解脱     四。陰界解脱
五。超出聲聞縁覺地解脱
六。無生法忍解脱
七。不著一切佛刹一切衆生一切諸法

八。住無量無邊諸菩薩住解脱
九。離一切菩薩行如來地解脱
十。於一念中悉能了知一切世諸法

四無畏者
  一。一切智無畏
二。漏盡無畏
三。部道無畏
四。盡苦道無畏
十無畏者離世
間品
  一。聞持無畏
二。辨才無畏上二不
三。空無畏達二空
妄念
四。威儀無缺無畏
五。三業無過無畏上二不
外譏
六。外護無畏衆魔
外道
七。正念無畏
妄念
八。方便無畏
生死
九。一切智心無畏
二乘
十。具行無畏
五眼者
  一。肉眼     二。天眼
三。惠眼     四。法眼
五。佛眼
十眼者
  一。肉眼一切
二。天眼一切衆生
此死生彼
三。惠眼一切衆
生諸根
四。法眼一切法
眞實相
五。佛眼如來
十力
六。智眼別一
切法
七。明眼一切佛
光明
八。出生死眼
九。無礙眼一切法
無障礙
十。普眼平等法門見
法界
三世者
  一。過去已生
二。現在正生
三。未來未生
十世者
  一。過去過去   二。過去現在
三。過去未來此一具三世倶
過去
四。現在過去   五。現在現在
六。現在未來此一具三世倶
現在
七。未來過去   八。未來現在
九。未來未來此一具三世倶
未來
十。此九世總爲一念。總別合論爲十世

四諦者
  一。苦諦有漏
果也
   二。集諦有漏
三。滅諦無漏
   四。道諦無漏
十諦者
  一。善知世諦菩薩隨衆生意
歡喜
二。善知第一義諦達一切
法一相
三。善知相諦法自相
圓明
四。善知差別諦法差
五。善知説誠諦分別陰
界入
六。善知事諦身心
苦惱
七。善知生諦諸道生
相續
八。善知盡無生智諦畢竟滅
切熱惱
九。善知令入道智諦不二
十。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及善知
集如來智諦正覺一切
法相
四辨者
  一。法無礙辨名字
二。義無礙辨
之智
三。辭無礙辨言普辨
略故
四。樂説無礙辨他樂
十辨者
  一。不虚妄一切法
二。於一切法所行
三。於一切法所著
四。於一切法悉空無辨
五。於一切法闇障
六。於一切法佛所持辨
七。於一切法他語
八。於一切法巧方便説句味身
九。於一切法衆生
十。於一切法衆生等心觀察令歡喜
十八不共法者
  一。身無共    二。口無共
三。念無共    四。無異相
五。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捨
七。欲無滅    八。精進無滅
九。念無滅    十。惠無滅
十一。解脱無滅  十二。解脱知見無滅
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惠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惠
十五。一切意業智惠行
十六。智惠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惠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惠知現在世無礙
或以十力四無畏大悲三念處十八不

十不共法者
  一。自己行    二。化他行
三。迴向行    四。巧便行
五。智惠行    六。三業隨智行
七。悲代他共行  八。慈受他苦行
九。自淨淨他行  十。位滿常修行
  承元四年五月八日於嗚瀧房一部三帖
手自書寫畢        兼延
 實祐之 





華嚴五教章名目卷中

義理分齊有四門
  一。三性同異義
二。六義爲因縁起
三。十玄縁起無礙法
四。六相圓融義
  ○三性義第一
三性者
  一。遍計所執性凡夫
妄境
二。依他起性因縁
生法
三。圓成實性眞如
遍計性二義者
  一。情有義   二。理無義
依他性二義者
  一。似有義   二。無性義
圓成二義者
  一。不變義   二。隨縁義
三性之義三門
  一。護分別執三性共各有四句
遮情四句
二。示執之失
三。顯示其義
四句者
  一。有      二。無
三。亦有亦無   四。非有非無
二過者
  一。斷過     二。常過
後代二論師者
  一。護法論師法相
有宗
二。清辨論師三論
空宗
阿毘達磨經三種説法者
  一。染汚分遍計
二。清淨分圓成
三。染汚清淨分依他
  ○種子義第二
種子六義者
  一。空有力不待縁刹那
滅義
二。空有力待縁倶有
三。空無力待縁待衆
縁義
四。有有力不待縁決定
五。有有力待縁引自
果義
六。有無力待縁恒隨
轉義
攝論頌云
    刹那滅倶有 恒隨轉應
    決定待衆縁 唯能引自果
四縁者
  一。因縁     二。等無間縁
三。所縁縁    四。増上縁
種子六義就體用各有四句
體四句者
  一。有謂決定義
二。無謂刹那滅義
三。亦有亦無謂引自果倶
有無二故
四。非有非無恒隨轉待衆
縁無二故
用四句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