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 (No. 2323_ 基辨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100] [Prev]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23 [cf. No. 1861]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叙

安永第五春。有錫于平安大乘義林
。而欲學者蹈足于中道之正路焉。嗟
呼斯講也豈易辨哉。至其中道之正路
芒乎忘疇畦于有無也。然輓近他家之講學
多以易易之。以ノ故但數其名相。談其玄
者蓋鮮之矣。修多羅有之。如師子王
朝出穴。頻申欠呿發聲震吼。是爲十一事
一爲實非師子詐作師子故。二爲
自身力故。三爲住處淨故。四爲
諸子知處所故。五爲群輩無怖心故。六
眼者得覺悟故。七爲一切放逸諸獸不
遊逸故。八爲諸獸來依附故。九爲調
香象故。十爲教吿諸子息故。十一爲
嚴自眷屬故。我今所講説亦復爾。一爲
實心非大乘口唱大乘故。二爲
自學力故。三爲心地淨故。四爲門弟
子知我心地故。五爲聽衆無退心故。六爲
&MT90130;怠者生勤勇故。七爲一切不實學者不
膚受故。八爲諸好學者來依學故。九爲
調大强嗷起執著故。十爲吿諸弟
故。十一爲嚴我門學者故。一切蔽
塞中道學者聞我講説。則蓁棘自闢得
駸古學之正路焉故。今聊&T047368;講説。以題
師子頻伸鈔而已。乃今且以以題
之筴端云爾。南都諸大寺留學法相大乘
沙門基辨。謹書于平安城第五橋鹽竈邊之
客舍
附言
一斯書於南京諸大寺數多本。文字脱落
  錯亂寫誤。其品非一。皆以疎筆草書所
誤謬也。余於南京諸大寺兩本。其
一置題云大乘法苑林章大乘基撰。闕
一字。又有一本如現本。其後在興福寺
頗見數本。置題非一二差。或云大乘法
苑林第一。闕義章卷三字。或云法苑義林
。闕大乘字。或云大乘法苑章。闕義林
二字。不何是。今所講註現梓行本
是亦南京所藏一本而已
一撰號亦復爾。但云基撰。或云大乘基撰
  或云沙門基撰。現梓行本亦是一本也
一篇目有無其品非一。現本初所&T047368;其言非
  。今就一一有篇目而已。此篇目中
第五所載二十七賢章。往古別行非義林
。又有此中スル。恐後人加入歟
  慈恩末資釋基辨敬識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
卷第一卷初
十紙右四行

  南都西京藥師大寺法相
大乘宗沙門釋基辨 撰
[章]題目 鈔曰。將此題目。大分爲二。初
離釋。後合釋。初離釋者。此有四釋。初釋
。二釋法義二字。三釋義林字。四釋章一
。初大乘者。簡別小乘。小乘亦應法苑
義林故。釋大乘名諸家爭競。今且由章主
。對法抄曰。大謂弘廣。七義相應形小之
辭。乘謂運載。教・理・行・果健運之義云云此中七
義者。
對法十一云。一境大性。無量教法爲境界故。至外道
小乘等。一切悉爲所縁境故。二行大性。行二利故。
三智大性。了二空故。四精進大。三劫修難行行故。
五善巧大。不生死涅槃故。六證得大。證得百四十
不共法故。七業大性。窮生死際佛事故。如是七
大性相應云七義相應也。又此中教健運是教大乘。謂
大乘三藏教等。能詮教文廣名大。有健運乘。
次理健運是理大乘。謂眞如理衆徳所依。能持諸法
遍稱大。六度等行乘此眞如理故。能有所往故名
大乘。又行健運是行大乘。謂六度等健運名乘。體用弘
廣。目之爲大。又果健運是果大乘。謂佛所有菩提涅槃
體業勝遍。名大。自他健運。目之爲乘。已上對
法抄
又名無上乘。二十唯識疏引辨中邊無上
乘品大乘言故。云唯識教則不成
無上及大名唯識教者。契會中邊之教。
故云無上亦云大也
二釋法義二字者。法謂軌持。軌謂軌範可
物解。持謂任持不自相。一體有無對。二自
性差別對。三有爲無爲對。四先陳後陳對。前
唯有體軌。後亦通無。瑜伽五十二説意。不
壞法現前。無亦名法。今者相分必有。似
無。由是應知。今此ニ云法言攝盡大乘一切
教法。是章主義。以何得知。謂例如對法名
諸師以教・理・行・果四法之言。天親論主
法言但在教。故今章主亦從論主。應
法言攝盡一切大乘教法也 義謂境也。能
大乘智起ルトキ。大乘教法爲所縁境。又謂
理也。能詮大乘言起ルトキ。此大乘法爲所詮
。又義者謂差別義。境第七聲能差別故。名
之爲門。門是差別義故。今此ニ云法義言即是
法門。今此義林明大乘法門故。云大乘法

三釋苑林二字者。此有四段釋。初就世俗
釋。二就他家釋。三由相傳釋。四由章主
今義。 初就世俗釋者。顏師古曰。養鳥獸
苑。苑有垣曰云云今譬大乘法門無邊
限。云苑不園。園有限名故。又譬
乘法門能聞思熏增長本有無漏種故。云
苑取長養義也。林者。説文云。平土有叢木
林。譬大乘法門種種無盡。皆是中道契會
義故。平等性無二法門。二十論疏説一切法
唯識。唯識契中道。故表無高下平等
也 二就他家釋者。大日經疏十一曰。
園苑者。人所種殖栽接園苑之處。若不
自成。即是廣野非苑也。若就祕説者。園苑
謂大菩提心。此處寬廣無有。依此修
道最爲第一上處云云又云隨上中下事
成就法。下事林間等云云此等説
題苑林。則大乘法門悉皆大菩提心能起教
法。即是瑜伽師地。故云法苑。又由此大乘法
察小乘謬教・外道迷教。亦皆無
。及上下事故。云苑林也 三就相傳説
者。義鏡第一曰。題目者此章二名。一法苑林。
二名義林。相傳スラク此等名皆據古典名。唐西
明寺沙門釋玄暉。讀一切經諸要事。撰
成一部法苑珠林。全有百卷。又梁大通
年始。開善寺沙門釋智藏等二十大徳。撰
經論八十卷。名爲義林。疏主取梁爲
。據唐爲法苑。故非典據。雖
傳説&MT10769;以龜鏡。今章家主意。唯據聖典
軌範。豈憑人意。又云。法苑林者一部之
都名。言義林者義科通名也云云今云。如
篠評。此相傳説未穩當也 四由章主意
今義者。維摩經八説。總持之園苑。無漏法
林樹云云無垢稱經八説。總持爲園苑。大法
林樹云云基疏釋曰。總持爲苑。攝持諸
陀羅尼門
三摩地門
故。大法爲林。萬徳滋茂故云云
此疏今題。則今所論大乘法門。攝持一
切教門容一切義門故。今攝持爲苑。含
容爲林云法苑義林也。由何得知。謂下總
料簡竟云。前總料簡義通諸教。所餘有
應用之。若講別部。用此文義。於一一門
歸自義云云此即攝持含容一切
諸教之義也上來釋苑林二字
四段文釋竟
第四釋章一字者。此有二釋。初准外典釋。
後擧內典釋。初准外典釋者。句謂詞絕也。
文詞止處云句。詩關睢註疏云。古謂
秦漢以來乃有句稱。又句者局也。聯字分
以局言者已上句章者。韻會曰。又篇章也。
詩有章句。關睢注疏云。總義包體所以明
情也。又條也。漢約法三章云云篇者。韻會曰。
説文徐案詩書一篇一義篇聯也。詩關睢注
疏。篇遍也。出情鋪事。明而遍也已上
外説
二擧
內典釋者。此立三門。初句・章同説。次句・章
別説。後會釋二説。初句・章同説者。俱舍論
云。句者謂章。詮義究竟。如諸行無常等
云云同光&T047368;五十
一丁
曰。梵云鉢陀。唐言迹。
一象身四足迹。如一頌總四句成故。
今就義翻之爲句。句能詮義究竟。梵云
。唐言章。還是詮義究竟。如諸行無常
等章云云又顯揚論第十二二丁説。句身者。謂
名字釋義滿足伽八十一説
謂名字圓滿
此復六種。一不
滿句伽八十一説
不圓滿句
二滿句伽説
滿句
三所成句。四能
成句。五序句伽説
標句
六釋句。不滿句者。謂文不
究竟。義不究竟。更加餘句方得成滿。如
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善調伏自心。
是諸佛聖教。若唯言諸惡。則於文未足。若
復言諸惡者。又於義未足。若具言諸惡者
莫作。則二俱滿足。是則名爲第二滿句。所成
句者。所謂前句待後句成。如諸行無常。
有起盡法。生必滅故。彼寂爲樂。此中諸行無
常是所成句。由有起盡法句之所成立。能成
句者謂第二句。以能成立第一句故。序句者
善人。釋句者如謂趣正丈夫云云
二論所説。句之外
章名。同説也
二句・章別説者。次總料簡曰。
世俗諦中可亦説有。句・言・章・論・聲爲
。梵云鉢陀。此翻爲跡。當古之句。句有
。一集法滿足句。二顯義周圓句。如
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不常亦
不斷。此一一句義雖圓。亦名爲句。法滿
足故。當中道所説名也。梵云縛迦此云
言也。此當中道所説句也。義周圓句故梵
鉢剌迦羅。此云章也。章段ナリ一章一段以
諸義。此無所當對法抄第一亦如是説。然此
無所當之言作中道無此
梵云奢薩呾羅。此翻爲論。總周一部立以
論名云云已上句
章別説
三會釋兩説者。雖兩説異
但名異。其實同。外典所言句。集法滿足句。
顯義周圓句。既云文詞止處名句故。又
外典所言章者。是內道所言義周圓句也。既
義包體所以明已上會
外典
又內典
中會俱舍説者。彼論云句者謂章者。就
義周圓句而釋。即外所言章也。光&T047368;
縛迦。唐言章。是詮義究竟。是以義周圓
。亦准支那釋爲章也。又會瑜伽・顯揚六
種句者。二論所言不圓滿句。是名身多
身。即集法滿足句。又圓滿句當二種。一
文圓滿句即義不
圓滿句
若但言諸惡。則於文未足。
是文不滿句。若言諸惡者。又於義未足。是
即文圓滿句外典所
言句也
二義圓滿句。若具言諸惡
者莫作。則二俱滿足。即是顯義周圓句。准
則亦是章也已上會二論句章
此下會言與句也
是故下章文。
梵云縛迦。此云言也。此當中道所説句
也。如外典言。古謂。秦漢以來乃有
。故句與言其體是一也。以法滿足名爲
句故。今以義周圓句翻爲言也。爲
故。又會章與篇者。下文云梵云鉢剌迦羅
此云章者。是外典所言篇也。關睢注疏
遍也。出情舖事。明而遍也。以是併考下章
一章一段以明諸義是也。又無垢稱讃
云。章者明也。故內典所言鉢剌迦羅之章。外
典所云篇也。同以明義釋故。瑜伽・顯揚論
中。不篇同章故。下文云此無所當。亦
中道無此也。如是雖諸説有異。至
全無違。今此義林云總料簡章・五心章
之章言。若准支那外典。則應總料簡
篇或五心篇等。篇中有章。章中有句。今內
典中。以篇名章。章中有門。門中有句也。此
印度內教軌式説也。如婆沙論四十六
。先立章後作門。説九復次。彼論曰。問。何
故於是先立章耶。答。爲示諸門義
故。若不章門。義無顯。如彩畫者
畫虛空乃至復次如佛説法故。如
佛説先標後釋。謂先標言六界・六觸處・十八
意近行・及四依處説名有情。後復釋言。如
是名六界乃至是名四依處。尊者亦然。
先標法故先立章。如後釋法故後作
云云此是雖小乘論説。今取用是大乘意
蓋夫大乘教理。同一離言法性。遍一切一味
相。顯揚第八説無上大乘施設建立。縁離言
説一切法眞如無分別慧。瑜伽攝論等説
菩薩所縁不可言法性。若不篇章。則
畫虛空。如何説離言境。故今立彼彼
而以談論。是所以立章段而釋也。然今
此總題云章者。建立篇章明大乘教理
此一書體。取下所立彼彼章言。今總合題
章也。如世俗中論撰論定先王之道。宣
尼聖語是一書體。故名論語。篇篇皆是論語。
自可知已。上來離釋竟
次合釋者。有三對釋。初大乘二字對釋者。
攝論説。亦大亦乘。持業釋也。次大乘與
法苑義林六字對釋者。若以攝持・含容義
苑林言。大乘法義即攝含一切教。則大乘
法義即苑林。持業釋也。今此中所申法苑義
林。離大乘餘。法苑義林即大乘。持業釋
也。又法苑義林之名。於小乘教亦得故。今
亦以大乘言簡。則大乘之法苑義林。依主釋
也。後七字對釋者。章一字通大小乘。小乘論
中亦立章故。今此一書所立章段。皆是依
大乘法義之章。依主釋也。以別簡通故。又
此章言離大乘法義餘。此書章段即大乘
法義。持業釋也。上來總題目釋竟
次撰號者 沙門梵名。此云&MT10773;。以種種&MT10773;
行息諸煩惱故。具釋如苑師華嚴音等 
基撰者。基法師行業如宋僧傳四。撰謂述也
造也。總置撰號二。一自置。二他置。二之
中今仍初。章主諱稱窺基。然自謙退但稱
基。如基・學・漸・融・愷等。慈恩傳中表
文。但云奘不玄奘。如南海傳中。亦但云
淨不義淨
[章]總料簡章 鈔曰。此即別目也。總者。説文
聚束也。增韻統也括也。料者量也。簡者柬
也。或作揀。通作簡。説文分別之也。從
分別也。又選也擇也。作料揀本字
問。總料簡何物耶。答。總料量選擇一切所
教・所學。下文云。前總聊簡義通諸教。所餘
學宜應之等云云問。總言統括何物耶。
若總擧異計・大乘。將括叙彼彼所立耶。答。
此總言非擧異計・大乘。亦非括大
彼彼所立之義。檢下文。至一一結文
上來總是教益有殊。或云總是叙古説
或云總是叙其非。或云總是述今文若云
擧異計・大乘。則何但述今文。云總是
若亦云略括示彼彼所立則何云上來
總是述今文。而次復云略示教者。總略示
耶。是故應知。此總之言有深意趣。於一切
教門簡教益義益等故。謂就此異計
大乘名教。則悉是異計。亦就大乘異計
名教。則悉是大乘。諸教不定判。如下文
。定判諸經頓漸者。義即&MT10769;解。又云
頓漸別定教門。又云。前總聊簡義通
。所餘有學宜應之。若講別部。用此文
。於一一門中。應歸自義云云若談
中。可言唯識。證入中道也。又談般若空
之處稱中道。是即空教。如唯識樞要初。以
總料簡科輪益義益有殊等。亦心經幽讃
中。以般若空第三時。復談蘊處界之處
中道。是即大乘三科法門。如對法疏一
對法論所明三科。中道爲宗。此且就
道言示耳。一切名教類是可知。有智學者
復翻觀。於唯識亦談空教亦談
。若如異計執著。則唯識眞如等悉皆異
計。非大乘教。又如古説立時妄謬。亦定
但劉虬等ノミナランヤ。設談三時教。亦封執定判云
此是局第一時教。局是第二三時等。則如
。共同爲非。故次下文云總是破古説非
也。總言意趣甚深微妙。不容易
下具辨也。又若以章言諸章之通
。則總料簡之章。依主得名。又此一章段一
條所談。離總料簡別所談。此章即總料
簡。持業得
[章]第一總辨諸教業宗體名 鈔曰。將今釋
此章。且由西國有部相傳。大分爲三段。初
章標法。二作門釋法。三釋結勸信問。何
故云
有部科耶。答。初立章次立門。是婆沙説。爾大
乘教於其教言所闕。多分由有部教。如表無表章辨
今即初也。總者。此一章眼目。如上所辨。辨
者。料簡也剖判也分別也。諸教業等者。諸言
五。具云諸教諸業諸宗諸體諸名。今略置
初。是即今章所料簡法式。次所列五門也。
教業宗等者。周&T047368;曰。教・業・宗・體・名之五字。
次是下所列五門。時利差別者。有利之
業。名爲業也。餘四可云云今云。此釋尤好」
[章]於中略以得名懸隔 鈔曰。自下大段
第二立門釋法。此中亦大分爲二段。初分
大科。二隨科釋成。此即初也 門者有
。一通入義。二出入義。三方便義。四差別義。
夫大乘教法皆是離言境。若非方便。則
&MT10769;入其境。故今施設五種方便以令
。問。何由云大乘教離言境耶。答。顯揚第
八説乘施設建立云。無上大乘施設建立者。
離言説一切法眞如無分別平等出離慧。
此慧所依・所縁・伴類・所作業。助慧資糧・所
證果云云瑜伽眞實義品説大乘離言法相。無
性攝論第八説菩薩所縁不可言法性。又門
者。即料簡分別義也。如下章以五門分別
五門聊簡。若不爲差別。猶如畫虛
。故今立五種差別聊簡分別 一教益有
殊者。教益者説教利益。教謂教示。益謂饒益。
秋篠義鏡一曰。若論詮彼教。教能益
故名教益云云有殊者。辨設教有輪益
義益之殊也 二時利差別者。秋篠曰。機
熟前後。故教時異。當時蒙利故云時利
云云
[章]第一教益後明大乘 鈔曰。自下立門釋
法中。第二隨科釋成。此中有五料。即五門
分別。此下即初門分別也。此初門中大分爲
二。初輪益。次義益 輪者法輪摧破義也。此
能詮語言有益云輪益也 義者了義不
了義。此就所詮義有益云義益也 輪是
摧伏摧惑即益。持業得名。義益亦持業釋也
 明輪益中下。初明輪益。此中大分爲三。
初分子科。二就異計明。三就大乘明。今即
二益。科及分子科之二文也。有二重科
自可知已 輪者由章主意四義。一圓滿
義。具轂輞輻。或擇法覺等體用周備。名
輪。二摧壞義。此四種法眼智
明覺
若伏若斷若
助若正。未斷煩惱皆能摧故。三鎭遏義。已伏
煩惱令勢遠故。四不定義。從自見自修
自修自無學。智發言教。他從言教
於諦理。他從諦理於正行。他從
。起於果智。如是展轉復爲他説。如轉輪
王所有輪寶。能降未伏諸煩惱故。能鎭
伏諸煩惱故。往復往故。瑜伽論説。當知世
尊轉所解法於阿若憍陳如身中。此復隨
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中。以是展
轉隨轉義故。説名爲已上玄讃四
法輪章意
是如來
所説言教。展轉隨轉作利益事。云輪益也。
玄讃四曰。轉者。動也顯也運也起也。動宣言
揚如理。運聖道於聲前。起眞智於言
。圓摧障惱。名轉法輪云云此即就能詮
輪義也。上所言四義之中。第四不定義
亦就能詮云也
[章]明異計者經量等十部 鈔曰。此下二就
異計明。此中有四。初總標。二擧佛教有リト云
非法輪。三擧佛教皆轉法輪ト云。四總
異計 明異計者四字。此初總標也 其多
聞等下。第二擧佛教有リト云非法輪部計。此
五文。初擧同計執部名。二示唯八聖
道是正法輪。三示一切教有非法輪。四擧
示非法輪語。五結成佛教計非法輪
。今即初也。此中多聞部。本從大衆部
出此部。多聞部説。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二
苦。三空。
四諸法無我。五
涅槃寂靜也
此五能引出離道故。如來餘音
是世間故。若離此五。雖八道支見道
所修
七覺等
修道
所修
皆非出世。其八道等ノウヘニ此行相。亦
是出世。如次下釋。此多聞部自大衆部出。
而違本部却同有部。雖全同。不
音一切能引出離道故。今此中攝。薩婆多已
下九部。本從上座部流出。故同計執。今云
同説
[章]同説非諸名爲輪故 鈔曰。此二示
唯八聖道是正法輪。非諸佛語皆爲利益者。
薩婆多等説。八聖道支是正法輪。見道稱輪。
亦非佛語皆爲轉法輪云云要逗物機等者
利益字。意謂。佛語中亦有是利
益事。故云佛非法輪語也 唯八聖道是
正法輪等者。正明薩婆多等立法輪。彼説輪
二種。一者梵輪。二者法輪梵輪者。如來應供
是梵增語。彼所轉
故亦名梵輪。法輪者。法謂可軌持
義。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説名法轉
俱舍論二十四
説。所説沙門性亦名婆羅門。亦名爲梵輪
眞梵所轉故。於梵輪唯見道ノミヲ説名爲
。由速等似輪。或具輻等云云
見道名爲法輪薩婆多等義。有二説別
第一説者。唯見道説名爲法輪。爲薩婆多本
。謂即於梵輪中。依見道世尊有處説名
法輪。如世間輪有速等相。見道似彼故名
法輪。謂見諦道速疾行故十五
刹那
取捨
未伏故。鎭已伏故。上下轉故下四諦
上四諦
此五相世間輪。故顯宗曰。如聖王輪
前捨後。見道亦爾。捨苦等境集等
云云此意顯示。見四諦理必不俱時。如聖王
輪降未伏故。尊者妙音作是説。如世間
輪有輻等故。八聖道支似彼名輪。謂正見・
正思惟・正&MT10773;・正念似世輪輻。正語・正業・正
命似轂。正定似輞。故名法輪。寧知法輪唯
是見道。憍陳那等見道生時。説名已轉正法
云云此是俱舍・顯宗中。就妙音義
見道八聖
道支
法輪之義也。第二説者。以
切聖道皆名法輪薩婆多本義今云。此薩
婆多異義
謂天親論主依經部宗薩婆多言。三轉行
相非唯見道。如何可唯於見道法輪
。是故唯應即此三轉十二行相有法門
名爲法輪。可正理。云何名轉。由此法門
他相續義故。或諸聖道皆名法輪
所化生身轉故。於他相續見道生時。已
轉初故名已轉。此等説。有釋言。初説
名爲法輪。非薩波多正義。雜心論亦叙
不正義云。牟尼説。見道速疾名法輪。俱舍
復言。或諸聖道皆是法輪等。此是薩波多師
本意。故顯宗云。毘婆師本意。總説一切聖
皆名法輪。以説三轉三道攝故。於他相
見道生時。已至轉初故名已轉。非唯見
ニヲイテ八聖道支獨名法輪。妙音所説非
正義云云今云。法輪章中法輪章中擧
兩説。然以妙音不正説。非迦濕彌羅國
。雜心論主亦有部之異計。顯宗論説。亦救
俱舍破之義。是故以妙音婆沙正説。此
章所言亦由妙音。云唯八聖道是正法輪
婆沙百八十二所
説。往彼可
轂輞輻圓等者。釋法輪。轂
者。説文輻所湊也云云老子曰。三千輻共
一轂轂者。居輪之正中而爲輻之所云云
輞者。車之牙輞輮也車網也輻者。説文輪轑也。
正月員子爾輻。注輪中木之直指者
下有菑以指輞。上有爪以湊云云今云。轂・
輞・輻之三圓滿具足名輪。即具五相。一速疾
見道十
五刹那
二有捨取義前諦
後諦
三降未伏
義。四鎭已伏義。五上下轉義上苦等
已觀下苦等
中第三章主云摧壞義。如前擧。俱舍論中
轂輞輻圓滿具足。今云摧破煩惱者。俱
舍説五相。第三相摧壞義。今文由俱舍
成。即以圓滿・摧壞之二義釋成也。法即輪。
持業釋也。若云轉法輪則所轉即法輪。法輪
之轉。持業・依主二釋皆得
[章]故世友説不名法輪 鈔曰。三示一切
教有法輪 故世友説者。周&T047368;曰。此世
友尊者説婆沙論。於此論中説。非如來
語皆轉法輪云云今云。周&T047368;言未了。婆沙
五百羅漢所造。如何世友獨説耶。若言四評
家中以世友正義故。今云世友説婆沙
亦無害。則不理。論世以世友
。説極微觸不觸。論主既判大徳説可
。云何但以世友正義耶。准此應知。
法輪義妙音正義。婆沙文分明。豈
但以世友正義耶。況世友二字。一本作
妙音。文爲穩當。復云故世友之故言。既承
上唯八聖道正法輪轂輞輻圓等文。而云
如來語皆爲法輪。婆沙・俱舍中轂輞輻
等説。亦説唯八聖道正法輪。皆妙音説。炳
然可知。故世友二字是傳寫所致。應改作
妙音也。故周&T047368;訓釋甚爲不是 世尊所言
亦有不如義等者。開發曰。十部同説。非諸佛
語皆轉法輪。唯八道教名爲法輪。世尊所言
皆利益。未必如義。八聖道教咸爲利益
其必如義。見道因故。又已輪者如是引
見通果。故名法輪也。佛所餘教不法輪
云云詮八正道教等者。周&T047368;曰。問。此宗何故
此教以爲其因。而以爲境耶。答。見道
已前有漏之智。名爲因故。彼宗不取以
輪言教因。即證スルハ摧破智所以。彼教説
輪境。苦諦等法即是教也云云
[章]如問慶喜不如義言 鈔曰。四擧示非
法輪語。開發中擧四箇語。此章三語。一問
天雨不。二乞食易不。三氣力安不。開發增
病少惱不。今按。氣力安與少病惱。意全
違。法華經見寶
塔品
等中。有少病少惱氣力安
穩不之語故。此章爲三語。義意無違。問。天
雨不者。出婆沙十六初左問。諸比丘等。出
分律第二十四丁此何利益等下。此文以十部
計執佛説非法輪之理。如説逆害等者。引
經立非利益非如義之理。此阿含經文對法
十六

開發中云經言害於父母。王及二
多聞。誅國及隨行。是人説淸淨。今此章中。
但擧逆害父母。以等言取餘語。欲
大衆部等十部而對叙。則如開發中。悉知
所餘語而當對叙 此教所言等下結
不如義。此教者。説逆害等之經教。開發云
如經言等。或云。大寶積經中有此教文云云 
雜集論第十六。引此契經偈等成祕密決
。如次下引
[章]此等十部而無利益 鈔曰。五結成佛
教有非法輪 總説諸經等者。開發曰。
此等聖教何必如義。故諸佛語非皆轉法輪
他聖道故。又已轉者解心生故
云云今云。此等十部任文局執作解也
[章]其大衆部飮光部十部 鈔曰。自下第三
佛教皆轉法輪ト云。此有四文。初擧同計
執部名。二示佛教皆轉法輪ト云。三會薩婆
多等爲非法輪語以爲法輪。四結成佛教
皆轉法輪皆如義語。今即初也。此十部中。一
説部・説出世部・雞胤部之三部。於佛滅後第
二百年。從根本大衆部出此三部。眞諦
部執異論疏曰。第二百年。大衆部併度行
掘多羅國。此國在王舍城北。此部引華嚴・
涅槃・勝鬘・維摩・金光明・般若等諸大乘經
此部中。有此經。有信者。遂分
三部。若不信者。謗言般若等諸大乘經
此等經皆是人作。非是佛説。簡置一處
還依三藏根本而執用云。小乘弟子唯信
三藏。由親聞佛説大乘故爾云云
案。設不大乘經者。亦從用大乘根本
大衆部而流出部故。計執固義云佛語皆
轉法輪也。説假部佛滅第二百年分部。制多
山・西山・北山住三部。第二百年滿時。皆從
大衆出。法藏・飮光二部。從有部出。同大大
衆計
[章]同説佛一切故號爲輪 鈔曰。第二示
佛教皆轉法輪計。周&T047368;曰。問。此等部説與
如何爲別。答。亦有別。彼部等説。一切佛
語皆正輪體。大乘所説。唯八聖道名正法輪
餘非正輪。故與彼別。如文自悉云云皆爲
利益等者。大衆等四部説。佛所説語令他利
。無虛言不利益。義謂義利。皆饒益
故。又佛所説皆無違失。稱可道理。不
&MT10769;。名爲如義已上宗
輪疏
非唯八聖道等者。大衆
等四部説。佛所説語皆爲法輪。故佛法輪非
唯八道。非唯見道獨名爲輪。佛所説語無
利益。故所説皆是法輪已上宗
輪疏
能摧諸惑
等者。一切功徳有能摧用故名法輪 法
輪因境等者。一切聖言教示。若約能詮。則能
詮教生正法輪八正道一
切功徳
因。名起能縁智
法輪聖教。則一切聖教悉爲所縁境故。
一切聖教亦名法輪。由此等説。八聖道・及
一切功徳・諸聖教。皆名法輪。因境二字相違
釋也 宗輪論説等者擧證。大衆等四部執
之文 摧伏轉動下。章主文也。摧伏煩惱
摧伏。自在説法云轉動。玄賛四曰。轉者
動也。運聖道於聲前。起眞智於言後。圓摧
煩惱云云佛説轉動者。一本作佛語是。
轉動者自在義也 在他身已者。開發作
他身是。能聽者聽佛説法。其語聲轉動
他身之耳根時。有他身中惑自摧破之
 無知惑者。染汚無知。不染汚無知。今合
無知。無知即惑也
[章]如問慶喜必不如言 鈔曰。第三會
婆多等爲非法輪語以爲法輪。此有三文
初立二所由第一語。二立二利由
二語。三會逆害父母等經不如義。如
問慶喜等下。初立二所由第一語也。此
中如問慶等二句牒第一語。爲令阿&MT10769;等下。
第一所由第一語。未圓智者。指
一切人。亦除餘人等下。以第二所由
一語。增上慢者。不知爲知是增上慢。於餘
未了等者。謂於餘未知諸法性相。不
。何爲已知。自高擧耶。由是多義二句結
成第一語法輪如義語。佛顯慈悲等下。二立
二利由第二語。此中問比丘等二句牒
二語。令生喜心下。立第一利由第二語
此四句第一利也。問乞食易不。顯佛悲心
若不問者。謂佛無慈悲弟子安危之
故發問耳。爲比丘歡喜修道。佛問ノトキハ
我生大歡喜而修學道故。亦令未來行
此事故。亦令未來等者。立第二利由
二語。令世俗而令&MT10773;修學業。然以慶爲
母等下。會薩婆多等以逆害父母等經
不如義。是示祕密決擇如義語。由對法
十六十四丁是。則祕密決擇者。謂説餘義
名句文身。隱密轉變更顯餘義。如經説言
害於父母。王及二多聞。誅國及隨行。是人
淸淨。今此頌中詮表世間共可極重罪惡
文字轉變密顯餘淸淨義。何等世間共可極
重罪惡。謂逆害尊人及大衆。尊人有二。一
別二共。別亦二種。一父二母。共亦有二。一
世間。二應供養。護世間者。謂王。應
者。謂多聞梵志。世間共許最淸淨故。若
總殺害名尊人。若誅國人及隨行畜生
大衆。顯此義者。名表世間共可極
重罪惡文字。云何轉此文字密顯淸淨義
謂逆害父母等言轉變。密顯永斷愛等
故。所以者何。若愛・若業・若有・取・識・戒見
二取・眼等六處・及所行境。如其次第
父等。法相似故。愛爲發因。業爲生因。由
能植習氣種子。類世間父。由此二因有・
取・識流轉不絕。於流轉時。雖解脱。然
二種非方便法解脱得。謂妄計度淸
淨最勝。戒・見二取猶如世間多聞梵志恒妄
著最勝淸淨。此有・取・識・所依所縁六處
境界。猶如世間國及隨行。若能永斷
等法。當知是人最爲淸淨已上
對法
今云。由此論
此文。此是祕密決擇。大衆部等由
大乘經計執故。言陳是大乘。封執是異
計 非害生母等者。結歸如義語有取識爲玉
者。取是愛
增俱一切煩惱之名。愛支潤業支種五果
名爲有。取支潤業五果種有支
[章]故佛所説無有虛言 鈔曰。此第四大結
佛教皆轉法輪皆如義語
[章]此則是初明異計也 鈔曰。明異計中。大
文第四總結異計
[章]明大乘者是助法輪 鈔曰。自下示
益有二所立。科中第三就大乘明。此中有
九段文。初標牒。二正示大乘立正・助二法
。三立正法輪理證。四立助法輪。五立
法輪。六釋法輪名。七示佛教皆如義。八結
大乘所立一切佛教皆名法輪悉是如義。九
總結輪益。今即初・二也 雖無正文等者。九
段文中。二正示大乘立正・助二法輪此中二
文。初
但以理證
。即此文是也
然正法輪下。二正示大乘立
正・助。次下立理證具辨
[章]無垢稱經是正法輪 鈔曰。第三立
法輪理證。有三理證 無垢稱經等者。第一
理證。即經第一六左佛國品偈頌文。具文云。
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淸淨。天人得
道此爲證。三寶於是現世間云云疏曰。賛
云。此明轉法輪三寶出世也。法輪有三。謂
聲聞・獨覺・菩薩法輪。隨機有異。法成此三
且准法華等乃至廣説。具如次下。於大千者。
大千世界。百億釋迦一時同轉。俱釋迦化。故
大千。其輪能寂。本性寂。本性寂者。即是
眞如本體寂理。法輪境性。可法輪。昔未
轉時。爲種煩惱生於現行。囂煩所覆。今轉
法輪。生聖道故。煩惱都盡。本性眞寂。其理
便顯故。能寂其本性寂云云餘文非今所用
故略云等 法花又云等者。方便品文。即第
二證也。彼具意云。於三七日中惟是事
已方趣波羅。爲五比丘衆スト云ヘリ四諦法
此四諦輪。聲聞之人於三生等行修習
已。依蘊處界四諦故。名聲聞法輪。獨覺
之人於四生等行修習已。依十二縁
故。名獨覺法輪。菩薩之人三大阿僧祇劫。
六度十善巧。觀於三性四諦故。
菩薩法輪 又瑜伽論九十五説等下。第
三理證。此非瑜伽全文。取意引是 佛轉三
周等者。伽正文云。即於此四聖諦中。三周正
轉十二相智。是名得方便。是名三性云云
三種三周義。大分爲三。初就小乘明。
二就大乘明。三正釋今文。初就小乘明者。
俱舍賢聖品説。云何三轉十二行相。三周循
歷四聖諦故。謂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
光云。此一周轉四諦。此名
示相轉也。説見道
此應遍知。此應
。此應證。此應修習光云。此第二周轉
。此名勸學轉也。
此説
此已遍知。此已永斷。此已作證。此已
修習光云。是第三周轉四諦。此名
引證轉。此説無學道
此法門。於
他相續義故光云。是由三轉十二行相所有
法門。往他相續身中
義故。故名爲轉。約教法輪名爲轉也。又云。或諸見
修無學聖道皆是法輪。於所化生身中轉故。故爲轉。
聖道法輪轉名爲轉也。於憍陳那他相續身見道
生時。已至轉初。理實三道皆名法輪也。經云見道
法輪者。法輪初故。從
初立名。不餘二。文
是名三轉。一一轉時。
別別發生眼智明覺云云又婆沙百八十二
曰。轉法輪有二種。一自相續中轉。二令
相續中轉。菩薩樹下是自轉法輪。婆羅痆斯
國是令他轉法輪。佛以益他正事
故。依他轉初轉法輪 二就大乘
者。總有三種三轉。一隨機三轉。二自爲三
轉。三爲他三轉。初隨機三轉者。無垢稱賛釋
經三轉云。法輪有三。謂聲聞・獨覺・菩薩法
輪。隨機有異法成此三。且准法花等。廣
彼明。二自爲三轉者。由法輪章云。初轉
見道即相轉。次轉在修名應作轉。後
轉在無學道已作轉。三爲他三轉者。同
章云。一示相轉。示其五人四諦相故。謂此
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二勸修轉。勸
其五人四諦故。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
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
修。三作證轉。恐其不信。佛引自身而終
證明。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
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如是雖
種三轉。同一時轉。謂佛爲他示四諦相
轉轉時。憍陳那等隨聞自即四諦相
見道。次佛爲他勸修轉時。自應作轉得
修道。後佛爲他作證轉時。自已作轉成
學道。此且佛約聲聞機説。佛一音説法
故。同時縁・菩二機亦如是轉。故三種三轉同
一時轉。是爲大乘也。若不
。則小乘中亦立自他相續兩轉。以何爲
大小乘別耶。大乘教中以展轉隨轉義
轉法輪故。如下引瑜伽文 三正釋今文
者。文云三周者。即三轉也。如光師釋。十二
行相者。此亦立兩釋。一者小乘説。二者大乘
義。初小乘説者。俱舍曰。一一轉時。別別發
生眼智明覺。光法師由娑沙解云。於見道
。法忍名眼。法智名智。類忍名明。類智名
覺。復次觀見名眼。決斷名智。照了名明。警
察名覺。初解約唯見道。後解通三道。如
諦下有三轉十二行相見・修・無學各
眼智明覺
集滅道
諦各有三轉十二行相。理實總有十二轉四
十八行相。然數等故。但説三轉十二行相
已上光法師由
沙七十九釋也
此毘婆沙師説。若依經部。非
唯見道。即此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名爲
法輪。三轉者。三周轉故。言十二行相者。三
周循歷四聖諦故。光師釋云。此是輪主申
自義云云二明大乘義亦二。初隨轉理。後眞
實理。初中亦二。初由薩婆多。法輪章曰。忍・
智一一皆具四行相。照境分明者名眼。對
治無智智。對治無明明。對治邪見
云云此是由婆沙七十九初説。唯約見道
周&T047368;亦由婆沙法輪章。作總成四十八
行相。次由經部。法輪章曰。三轉法輪。同
俱舍説三周循歷四聖諦。謂此是苦等乃
至廣説云云又今章所引瑜伽文。云見修無
學三位之中等。此等兩説不眼智明覺。唯
三道三周。循歷四諦十二行相。此
等同俱舍説。此等三文兩義所叙。章主由
隨轉理此等釋。二明大乘義者。今章所
引瑜伽論説。雖眼智明覺十二行相
小乘謂如於苦諦聖慧眼
總。別於過去苦諦智。未來苦諦生明。現
在苦諦生乃至道諦亦爾。此説一智總名
慧眼。三世別行相合爲四種。非一諦
四智。由眞見道唯一刹那。不小乘上
下別觀。彰所得慧念念眞聖。非是滅諦通
三世。然立十二行相。不總聖慧眼。但
別相智明覺三。總不別故。顯四聖
智明覺。是則十二行相。此大乘不共
説。次章文云生眼智明覺。眼字古本無是爲
正。現本衍眼。不成句故 甚深法輪者。今
問。今所説瑜伽文云佛轉三周十二行相。此
自爲轉耶。將爲爲他轉耶。答。法輪章云。
此説世尊自得道故。復爲於他三轉法輪
俱舍説三周循歷四聖諦。謂此是苦
等乃至廣説。如前所引。如次顯示見修無
學三道。此是佛爲他三轉者。初名示相。示
四諦故。次名勸修。勸諦行故。後名
。爲作證明滿已上法
輪章文
今云。章主
意由是應知。就佛爲他三轉而釋。前無垢
稱・法花文。亦爲佛爲他三轉也。三周者三
轉也。由三位循歷四諦。云三周亦云
。佛爲他三轉故。今云甚深法輪也 見修
無學勸修作證者。明上句所言佛轉三周
甚深法輪是佛爲他轉。問。此文既擧見修無
。而次云示相勸修等。若任文取義。則明
自爲爲他兩轉。何故云唯明佛爲他轉耶。
答。初擧見修無學。彰爲他轉所爲。謂示相
勸修作證。何之所爲。爲他得三道。問。何
以知是。答。文云三位之中。中言境第七。指
示示相等三轉之處所。彰作三位之
而能差別非餘處。問。此三道言。何故非
佛自爲轉耶。答。佛轉示相等三時。既是無
學。爲何説見修二。謂佛爲他示四諦相。爲
見道等。故今云如其次第。故云
唯佛爲他轉也。又但云見修等。不印相
等自爲轉三。但擧示相等爲他轉名。故知明
唯佛爲他轉。又今此章明教意故。今文亦
佛轉三周等。明知唯佛爲他三轉今此所
用。又何。初擧三道示相等爲他轉三。彰
説者爲他轉。聽者自爲轉。同一時起也。周
&T047368;所釋但明示相等配三道。不自・他爲
謂麁釋 觀於四聖諦永斷煩惱者。明
佛轉甚深法輪時。因佛爲他轉。三乘三道
自爲轉。法輪章中釋今瑜伽文云。得方
便者。謂即於此四聖諦中。三周正轉十二相
智。此自三周轉法輪相。爲無上菩提
云云此爲菩薩乘自爲三轉釋也。謂今此
章釋成佛教輪益有殊故。此觀於四聖諦等
文。雖自説。從上佛轉言及示相等句
出文故。彰爲他轉同時有此自爲轉也。
所引意與法輪章別。故作此異。已觀者。能
觀人三乘隨廣。所觀四諦。此四諦觀非
見道。於テス三位中所觀四諦。生聖慧眼者。顯
佛轉自轉總相。各於去來者。顯聖慧
自轉別相。即三周十二別相智。如別已明。生
眼智明覺者。現本有眼字。南京古本無是爲
正。現本不是。智・明・覺三如次過去・未來・
現在智相。如前已明 能斷所*廣二句。以
摧伏義成輪名。自他二轉俱以摧伏
輪。道數數故斷亦數數。隨所*廣斷。
能斷智亦別起。故云所*廣。又何。今擧三道
所觀四諦故。能觀智亦有差別。煗智斷
。上智斷細惑。故云所*廣。問。由何此文
佛爲他轉而同時有自他兩轉耶。
答。法輪章中由瑜伽意云。謂如長老阿若
憍陳如。從世尊所正法輪已。最初悟
四聖諦法。又答問言我已解法。從此已後。
前所説究竟行相。五皆證得阿羅漢果
解脱處乃至阿若憍陳如已證スト云我法。地
神知已。擧聲傳吿。經於刹那瞬息須臾。其
聲展轉乃至梵世世間云云瑜伽論九十五
曰。當知世尊轉所解法於阿若憍陳如
身中。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
。以是展轉隨轉義故。説名爲輪。是即轉
法輪相。故云佛爲他同時餘自他亦同時轉
也。故八聖道是正法輪者。周&T047368;曰。此上引
彼文證。除八聖道有佛教。並名法輪。雖
助正別。總得輪。即法華經觀十二有支
亦名法輪。又法華言四諦輪。豈總名
聖道。故所引證助・正已上周&T047368;章主
釋意。已下設
結文
若爾。何故結云故八聖道是正法輪
耶。答。此結云四諦。無漏慧眼等正能
惑。故八聖道名正法輪。非總結前無垢
稱等已上周&T047368;問答立觀於
四諦已下文之義
今詳曰。周&T047368;
基辨謹按無垢稱賛。釋三轉法輪於大
千之全文。以法輪瑜伽之文。其中釋法輪二
字及三之言。由法華・般若轉三乘四諦法
。又釋三轉言。專用瑜伽五十九三轉
十二行相法輪自爲爲他義。由是深撿今章
文意。雖三理證。以無垢稱經文本。次
擧法華經文。示法輪境無垢稱經法輪
。次擧瑜伽經三轉大千文。故至結文
八聖道是正法輪。專釋結無垢稱經文
故周&T047368;總結前無垢稱等。爲
。問。何故釋ルニ無垢稱經三轉法輪於大千
以法テシ華瑜伽文。結是云八聖道是正法
耶。結意未彰。如何。答。周&T047368;釋違章主意
謂教益有殊中。今此文段明輪益殊。教謂教
示。輪謂於能詮教摧破義。是云輪益。今
章主意。以八聖道正法輪。所餘功徳爲
助法輪。准是可知。八聖道中以正語
。所餘道支有亦爲助義也。法輪章曰。輪
者説也。法既名輪。説亦名云云又曰。轉者
動也顯也運也起也。動宣言教揚妙理
聖道於聲前。起眞智於言後。圓摧障惱
轉法輪。所轉即法輪。法輪之轉。二釋皆得
云云謂由正進・正業正念・正定。由正念・
正見・正思惟。而住正見・正思惟正語
説法。故處處釋云。此法輪體。即佛所有名句
聲等教法爲云云正語爲體。同時所具七
聖道支。亦雖助法。見道八聖道支同
一時具。初生慧眼能摧用。四義圓滿故。
所餘功徳爲助法輪。今大乘亦立八聖道
是正法輪。上所理證無垢稱經三轉法輪於
大千之文。初生慧眼能摧用。四義圓滿
轉法輪故。今引爲正法輪之證。所餘爲助法
之證。次所引用無垢稱經第五文是也。今
法華・瑜伽無垢稱經文。成正法輪理
已。今結云八聖道是正法輪也。由是周
&T047368;總結前無垢稱等。爲穩當也。
助法輪證成上所言。如次所引。又今引
無垢稱經云三轉者。三謂聲・縁・菩之三乘。
機轉四諦輪也。又約自爲轉。則見・修。無
學三道轉也。約他爲轉。則示相・勸修・作證三
轉也。經含容此等三三轉法輪。此經賛
中。以瑜伽論眼智明覺之文經三轉故。
正法輪之理證炳然。今結云八聖道是正
法輪。是章主意也
[章]無垢稱經是輪義故 鈔曰。此下第四
一切佛教助法輪之理證 無垢稱經等
者。菩薩行品之文也。彼經賛曰。此顯動止皆
。行住坐臥名威儀。或去或住名進止。縁
領諸境受用。凡所起作施爲。不
廣説。且要ヲ以言者。如是等類。一切皆令所化
調伏。調生長善。伏制斷惡。是故一切皆名
佛事。如&MT10769;天雨。知而問者。欲
餘人審諦事故。佛知尙問。況於我等。故皆
佛事已上
賛文
説轂輞輻等者。釋正法輪唯八聖
道之由。婆沙・俱舍同説。尊者妙音作
。如世間輪有輻等故。八聖道支似彼名
輪。謂正見・正思惟・正&MT10773;・正念似世輪輻。正
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故名法輪
云云今此云説者。指此妙音説。如世輪有
轂・輞・輻差別車輪。以八聖道法輪
八聖道法輪名有圓滿義故。如世輪
轂輞輻車輪體。此轂輞輻圓滿具足名
輪。今法輪亦復爾。八支具足圓滿名輪。此
聖道支圓滿・摧伏・動轉義之初本故。今名爲
正。不助也。所餘功徳等者。示助法輪義
摧伏動轉等者。明所餘功徳爲助法輪
八聖道支具圓滿・摧伏・動轉。故是正法輪。
所餘一切佛事佛教。具摧伏・動轉義。不
圓滿義故。雖法輪。但名助不正。問。
何故以圓滿・摧伏・動轉正・助差別耶。
答。法輪章云。輪有四義。一圓滿義。具轂輞
。或擇法覺等體用周備。名之爲輪。二摧壞
義。此四種法眼明
覺智
若伏若斷若助若正。未斷煩
惱皆能摧故。三鎭遏義。已伏煩惱令勢遠故。
四不定義。從自見自修。從自修自無
。從自無學智發言教。他從言教於諦
。他從諦理於正行。他從正行於果
。如是展轉復爲他説。如轉輪王所有輪
。能降未伏諸煩惱故。能鎭已伏諸煩惱
故。往復往故云云是輪四義。今所云三義・
説轂輞輻有差別。是彼章圓滿義。此章云
摧伏。彼章所云第二摧壞第三鎭伏兩義。此
章云動轉彼章所云不定義。八聖道支能摧
初故。具四義本故云正。其餘非四義起根
故。但有摧伏・動轉二義。故是助非正。
問。前云八聖道中正語但是法輪。然今復如
何云轂輞輻圓滿具足。唯八聖道是正法輪
耶。答。前云正語但是法輪。就今章所明法
輪云教益有殊。但取正語。非餘七聖支
同時無。無七聖支正語。今説轂等圓
滿是正法輪。就八聖支必同時具。前後全無
違。尊者妙音亦説正語・正業。正命
轂。轂是輻所湊輞所指。雖車無車。
轂爲車爲車之初。此義應思。問。法輪章
中。由大乘義法輪體云。或體唯取八聖
道支。具轂輞輻圓滿義故。正見・正思惟説
名爲轂。是根本故。正語・業・命説名爲輻。因
轂有故。正念・&MT10773;・定説名爲輞。攝錄餘故。不
小乘云云既有是大乘之説。云何不
是。用小乘妙音説成正語本義
耶。答。大乘立身語業體是思。由尋伺
。而其尋伺以思慧體。小乘不爾。立
實有語業大乘立體是思。亦立尋伺體
是思慧。正見是慧。正思惟是思數。今約語業
尋伺體性。云正見・正思惟説名爲轂。是根
本故也。小乘約語業尋伺實有。以正語
轂。然今不大乘説小乘説。今此明
。對異計大乘。明佛語輪非輪。雖大小
乘説異。今且隨轉理門辨佛語輪非輪。故由
正語似轂之説
[章]涅槃經中皆名法輪 鈔曰。此亦立
法輪之理證。北本經十四聖行品文也。問。此
文既説諸佛所説皆名爲轉法輪。何故上文
雖無正文説佛所語皆如其義咸轉法輪
耶。答。大乘之中云佛所語皆如其義
咸轉法輪正文。故立佛語皆轉法輪。不
大衆部等。今大乘宗以理立正・助二法輪
正・助合爲佛語皆名法輪。今所引涅槃經
文。是助法輪之證。非正助合名法輪之證
問。以何得知耶。答。此文但説摧伏・動轉之
二義輪。故此經雖凡有所説轉法
。非四義。故非正法輪之證。如八聖
。能摧初故。具四義本故。是爲正輪。正・助
合名法輪之義。今以道理之也 能令
降伏者。四義中摧壞義 能令安穩者。鎭遏
義也遏者
止也
故佛身語等者。以動轉不定義
佛語皆法輪也。故之言承上釋身言。佛身
語之三字。今義正用ルコトハ但應佛語。上既
無垢稱經説諸佛威儀等皆名佛事故。
今承之云佛身語。身業既是佛事。語業豈非
佛事。故次結云佛語皆名等也 凡所運動
等者。即所前明動轉不定義。合上以摧伏
動轉義而釋。以圓滿義釋。故是亦助法
輪之總結也 今云。除八聖道所餘教法。亦
摧破等義故可法輪。於自爲・
爲他兩轉。初生慧眼。初摧斷惑。但在八聖
道初具時。是即輪益之初。故前云八聖道是
正法輪也。世尊説法度生。必有此正輪益
之義。名轉法輪。所餘教法有助輪益之義
故。合正・助義佛語皆名法輪也。此約
説。若如實義。此正法輪必有後念
法等
輪義。此助法輪亦有八道支俱義。即攝應
正法輪
[章]以要言之自當廣説 鈔曰。第五以
法輪釋。以要言之者。由法輪章。云今者大
乘總貫諸文法輪有五。以彼見是。大乘諸
論教中説法輪名。總括其要。不此五
輪也 一法輪體等者。是由瑜伽九十五
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説名法輪。自他三轉
見・及修・無學道故。諸聖慧眼能摧煩惱
説名輪也。此八聖道別修行相。雖修道
體實通餘見・無學道。若不爾者。世尊應
八聖道故 二法輪境等者。法輪是聖慧眼
故。即能縁智。今此所言其聖慧所縁境。謂四
諦理等。等言等取十二因縁三性等法。是由
何立。謂瑜伽九十五。説所得。所縁境
者。謂四聖諦。又法華經中。亦説大通智勝佛
十二因縁。又解深密經説。依顯了相
三無性皆依遍計所執。已名法輪故 三法
輪眷屬等者。謂諸聖道助伴及五蘊等。今此
文云餘。聖道之餘故。與聖道俱時五蘊。此
皆功徳法故。又云助伴者。助現觀戒信等。
瑜伽・顯揚・對法・成唯識説六現觀。其中第
一思現觀最上品喜受相
應思所成慧
第二信現觀三寶世出
世間決定淨信
第三戒現觀道共戒也。此三助無漏觀
。今文云等。等取此助伴 四法輪因等
者。因者能生後聖道之因。謂佛教法及聞・
思・修三慧。此即前。合爲果因故。
諸經論中説佛教法法輪是也 五法輪
果等者。謂四沙門果所攝受聲聞菩提・獨覺
菩提・若諸如來無上菩提。是法輪果。瑜伽九
十五説爲得所得者。謂大菩提。有菩提
涅槃故。今云謂菩提涅槃 如法輪章
等者。法華玄讃第四卷五十
五丁
法輪義章。彼
云。然此五種不四種。一教。二理。三行。四
云云
[章]一切佛語是輪義故 鈔曰。第六釋
輪名。即成佛語法輪義也 或近或遠者。近
謂親近。親生眞智。遠謂疎遠。爲增上縁
眞智。又云。近者親近。輪即正法輪也。遠
者疎遠。輪即助法輪也。能生眞智者。此不定
義也。即移轉也 怨敵所有二障者。煩惱・所
知二障即令生死怨敵。又怨敵者人・法
二執。此爲根本二障故。云所有二障
 摧伏者。令伏怨敵所有二障也 移動
者。令或近或遠能生眞智。是移動也。以
二或助・正二而釋
[章]以佛所説無疎亂故 鈔曰。第七釋
切佛説皆是如義語。文自可
[章]由此道理歸勝義故 鈔曰。第八結
乘所説 或近者正法輪也。或遠者助法輪
也 生無漏智者彰輪義。無漏智生則必摧
伏煩惱必令移轉也 是故一切三藏等者。
三乘隨機教法皆名輪故云一切。法輪
章曰。雖四諦法相不殊。三乘之人各各
果。聲聞姓人已於三生或六十劫。先修
習已聞佛所説。依蘊處界四諦理。名
聞法輪。獨覺姓人已於四生或於百劫。先
修習已聞佛所説。依十二縁起證四諦
獨覺法輪。菩薩姓人已於一大阿僧祇劫
先修習已聞佛所説。縁三性等四諦理
菩薩法輪。不爾。三乘俱觀四諦俱時證
聖。有何差別。大般若云。世尊初於波羅奈
四諦法輪時。無量衆生發聲聞心
聲聞果。無量衆生發獨覺心獨覺果。無
量衆生發起無上正等覺心於初地二地
三地。乃至一生當菩提云云是自知。今
一切三藏教法。是三乘一切教法 或曲
或直等者。曲謂非直説。直謂直説。如次下
。十二分教中。最初契經名爲直説。其餘分
教名非直説。或直説或非道説皆名法輪 
悉皆如義等者。結如義語 麁言細語等者。
世間言教。如天雨不。亦是佛説則歸勝義。此
麁言歸勝義 細語者出世間語。歸勝義
自可知已。此雖正文。就助法輪如義
也 上來總是等者。九段文中。第九總結
輪益。謂明一切輪益故云總也。今云。上來
異計中。薩婆多等十部。執文生畏。立
語中有非法輪。又大衆部等十部。任大乘經
言教執。立佛語皆轉法輪。又大乘中。雖
五法輪佛語皆法輪。以五法輪中境
輪非因輪等互所無。可輪・非輪。雖
察五法輪能轉相。同一時處爲輪。起
轉用。而互相輪・非輪各別宛然。謂非輪非
輪。至如實義。離言説相是輪義也。無垢
禰疏曰。其輪能寂本性寂。本性寂即是眞如
云云是爲大乘所説法輪也。如是三意。於
切言教中必具足故。今云總是明輪益也。
或唯識了義燈一本曰。問。前説輪益・義益二
理何殊。答。義約所詮之理稱。輪據斷道
言。二義各約一途故。云輪義二益云云 
基辨詳曰。燈主所釋。一往道理ヲ以成唯
識法門。明輪義二益故。以唯識能觀智
能斷道輪言故爲一往論義爲所詮。輪
能斷。今此章所言。就教益有殊。示
一切言教有能摧伏輪益。能説轉動即是輪
義故。非但約能斷道輪名言。五法輪中。
能證所證・能詮所詮同一時處得法輪名。又
正法輪中。無垢稱疏釋經三轉法輪文曰。其
輪能寂本性寂。即眞如云云眞如泯能所
詮。非境界。此爲法輪章主本旨。故燈釋爲
一往。又曰。問。以教對機。教有三時之別
審輪體爲別爲同。答。根性既差。輪體
別。約初有教。説體如常。空教之中以
空聖道體。第三時法輪體者。雙合前二
已上
取意
今云。此答釋約自爲轉而辨。若約佛爲
他轉。則輪體無別。但衆生隨類各得解。此
即章主意。法輪章中引大般若云。世尊初
波羅奈四諦法輪時。無量衆生證
聞果。或證獨覺果。或證無上菩提云云此即
一四諦教法。隨機摧伏隨轉。約自邊別。
佛邊佛智唯一。如前已辨。又問義益
了不了。輪中亦有輪非輪。答有二解。初
解有輪非輪。後解唯輪無非。二解之中。初
解准此章也後解非誤
[章]辨義益者後辨大乘 鈔曰。初門之中
大文第二明義益。此中有三文。初分科。二
異計。三辨大乘。今即初也
[章]辨異計者有不了義 鈔曰。二辨異計
此中有四。初標牒。二薩婆多等計。三大衆部
等計。四總結。今即初・二也 非皆了義等者。
此中云了義者。契當道理也。言不了義
者。不道理 如契經説等者。對法第十
六。説祕密決擇。引此契經偈。未何經。此
十部意説佛經有不了義。今此所引契經
不了義經
[章]大衆部等有不了義 鈔曰。辨異計中。
第三大衆部等計 皆法輪故者。明佛經皆
了義之由。此等十部立一切佛教皆法輪。既
法輪。豈不道理。故佛教一切皆是了
義 其密語經等者。此二句前薩婆多等十
部設&MT10769;。前所擧契經文。不信不知恩等
偈。對法中名祕密決擇。此十部立一切佛經
皆了義故。前十部設&MT10769; 自證諦理等者。
此下答&MT10769;。此二句釋不信言。周&T047368;曰。如
見道自證諦理。智非深故。不他也。
又解有隨法行。有隨信行。隨法行者。自尋
教法。即便信解。隨信行者。要信他言教。方
能信解。今言自證諦理。即隨法行。二解俱得
云云能知圓寂等者。釋不知恩。周&T047368;曰。如
眞見道。能證智圓寂平等平等無恩無徳。名
不知恩云云永棄後業等者。周&T047368;曰。業力&MT10769;
知。名之爲密。斷此業已更無生處。名
容處 猶如食吐等者。周&T047368;曰。如病人
吐。爲藥而食之時。但希病。不
。受資具等亦復如是。但欲身而求
。不貪著。如維摩經爲不食故。所以
云云今云。周&T047368;食吐。與對法違。似
穩當。章主全由對法釋。如對法第十六
。又如經説。不信不恩。斷密無容處
恒食人所吐。是最上丈夫。今此頌中。宣
世間極下劣義所有文字。轉變密顯餘最上
。世間下劣凡有四種。謂意業下劣・身業下
劣・語業下劣・受用下劣。意業下劣復有
。一者不信善生相違。不後世等。不
施等故。二不知恩順生不善。不往恩
越世理。起害母等所有惡行故。身業下
劣者。謂行竊盜。攻墻密處。最可輕賤。活命
業故。語業下劣者。謂妄語等最可輕賤。於
善衆中容故。受用下劣者。謂鬼犬鳥
等好食所吐故。顯此義者。名世間極下
劣義文字。云何轉此文字無上義。謂不
信等言轉變密顯餘勝義故。不信者。謂解脱
知見。自現證故。不知恩者。謂涅槃智。有爲名
恩。無爲非恩。知非恩故。名不知恩。斷密
者。謂永斷後有續因煩惱故。無容處者。謂
當來諸趣苦處復生故。食吐者。謂於
現法中資具力暫持身。而於命財
欣樂故。若能如是。是最上丈夫以上
對法
開發
中亦由對法釋。故周&T047368;釋似允當 既
契正理等者。正答&MT10769;。以顯露釋。則似
正理。若轉變密顯義。則皆契正理。豈非
了義。攝論第八説密語十利。謂令説法
者易妄立。總括義故。乃至於智者前。論
義決擇入總慜數。爲斯十利祕密語云云
 既爾如何四依中等者。前十部又&MT10769;。四依
者瑜伽所説菩薩所修行。謂勸彼依等下答
&MT10769;。此答意。世尊所説經教皆是了義。外道言
教爲不了義
[章]此即是先辨異計也 鈔曰。第四總結

[章]辨大乘者名不了義 鈔曰。義益之中。
自下第三明大乘。此中有八段。初標牒。二
聲聞乘爲不了義。三成大乘中亦有不了義
四寄&MT10769;成。五結皆了義。六四門分別。七
四門。八總結教益有殊。今即初・二也 
涅槃經中等者。即第二科。經第六卷如來性
品文也。猶如初種等者。雖種。其體全
實。入無餘涅槃。是非實却爲實。如無餘
依地説。由下劣心能忍受&MT10773;。彼所趣
解脱。譬如涅槃。由是聲聞乘不眞實
故。教不聲聞
[章]然瑜伽論了義經故 鈔曰。三示大乘教
中亦有不了義 然者。轉語與前義別。故
此言 瑜伽論者。菩薩地菩提分品文 
修正四依者。無垢稱經法供養品。涅槃經第
六卷。説菩薩四。涅槃經從本起末作用
次第。第一依法不人。謂法是眞如理體。
第二依義不依語。謂義是佛果。所謂般若
解脱法身。依理成徳。故次辨之。第三
識。智是佛智。即是用ルコトハ聞依徳起
故次辨之。第四依了義經不了義。依
智起説。故後辨之。又法供養品擧深尋
次第。第一依義。義是二空所顯眞如。第二依
智。智是證智。由理方起。故次辨之。第三依
了義經。經是義詮。前所辨義由詮故顯。故
次辨之。第四依法。法謂地前行法。依於行
修習方得證理之智。又今此所引瑜伽論
文。依義道理修次第。第一依義不
語。即用教下所詮一切義以爲所依。不
於語。雖復依義。義若與彼四道理法
者。方可依。是故次辨。第二依法。法是
四種道理之法。此上二種依義道理以明
。後之二種起修次第。第三依了義經
不了義經。即詮三性教法了義經。餘
教不了不依。由依了義教故修成證
。是故次辨。第四依智不聞思 謂諸
菩薩等者。瑜伽論説四依。其第三依之文也。
今明了不了。餘依無所用故略已。周&T047368;
此文云。菩薩修正四依等者。謂諸菩薩。一深
正信。二深植淸淨。三一向澄淨。四依
來了義經典。前三配前資糧・加行・及以見
。即其一信分三種別。加行之位信轉强勝。
名爲力。與淸淨資糧。不爾但名
云云今云。此釋不穩。但此一文分四依
一二三等。雖理。違瑜伽文。故爲
穩 法毘奈耶者。倫&T047368;二十一有兩釋。一
云。法是二藏。毘奈耶即是毘奈耶藏。二云。法
是三藏。即是三藏滅惡之用。通名毘奈耶
云云今云。二解俱得 不可引奪者。論文云。
若諸菩薩於了義經決定者。於佛所説
法毘奈耶。猶可引奪云云又云。了義經典爲
所依故。於佛所説法毘奈耶。不引奪
今云。今文了義者。顯了決定説故。不了義
者。隱密不決定説故。是故於了義經未決定
者。雖佛説三藏教。人猶引奪此所説義
自不信用。若了義經典爲所依者。所説文
義顯了決定故。其人所演佛説。三藏人皆信
從。不引奪也 故大乘中下。結大乘教
中亦有不了義經。故ノ言承瑜伽説。以勸當
依了等者。明大乘中應不了義所由。於
菩薩所修中。既云不了義。明知大
乘中有不了義
[章]既爾如何具戍尼等 鈔曰。第四寄&MT10769;
成。既爾二字承上義&MT10769;。涅槃經説等者。第
六如來性品云。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
乘乃名了義云云此理不然下。答&MT10769;而成。
豈諸大乘等者初總成 如契經説等者。擧
證成。婬欲即是道者。周&T047368;云。婬欲貪愛義。
彼十二分教。名之爲道。問。論言。彼法起
愛恚等著。皆名法執。如何今説貪爲道耶。
答。法執名寬。於諸法中。以名屬義。以
名。作此分別而生愛著。即法執收。令
惡道不分別。不相屬故非法執云云 
又維摩經觀衆生品。説佛説婬怒癡性即是
解脱云云此等亦義意同 覺不堅爲堅者。對
法第十六。引此契經成祕密決擇。又攝論
四祕密。其第四轉變祕密。謂於是處
其別義。諸言諸字即顯別義。如有頌言阿含
經文
不堅堅 善住於顚倒 極煩惱所
 得最上菩提。無性五十一丁釋曰。轉變祕
密者。謂於字義轉變差別。覺不堅爲堅者。
剛强流散説名爲堅。非此堅故説名不堅
即是調柔無散亂定。即於此中堅固慧
彼爲堅。善住於顚倒者。謂於四顚倒
能安住。知是顚倒決定無動。極煩惱所惱
者。爲有情精進劬勞所疲倦故。如有頌
。處生死久惱。但由於大悲。如是等。得最
上菩提者。是得諸佛三菩提云云。已上無性
攝論五・十二丁
又説諸法皆無生等者。般若經之説也。又無
量義經等説。我滅道來。四十餘年。常説諸
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等云云密義趣經者。
不了義 又瑜伽説等者。論六十四七右説。
不了義教者。謂契經・應頌・&T047368;別等。世尊略説。
其義未了。應當更釋云云此取契經・應頌・
&T047368;別一分不了義。非全分。至次下
辨。此瑜伽文。次下四門分別中。第四言略語
廣門 豈大乘經等者。結大乘教亦有不了
 又説菩薩殟波陀等者。擧密語成
乘教亦有不了義。殟烏骨切波陀慳者。無著攝
無性
論八
説云。何菩薩其施淸淨。若諸菩薩殟波
陀慳。無性釋曰。殟波陀言。顯目生起。密詮
拔足。今取密義。拔除慳足而行惠施云云 
具戌尼者。一本作貝戌尼不是也。無著攝論
説。云何具戌尼。若能常居最勝空住。無性釋
曰。若能常居最勝空住者。依世訓釋文
道理。答上所問。具戌尼言。此勝空常。顯
離間語。密詮常勝空。具表勝義。戌表
。尼表常義。今取密義。問答相應。顯則不
云云無性攝論八七右問。如是密語爲
用焉。答。按無性攝論。説菩薩十離行。其第
八云隨覺離行。釋曰。八隨覺離行。於諸如
來所説甚深祕密言詞。能隨覺故云云此是捨
隨聞義不聞義甚爲&MT10769;故。名爲&MT10769;。今
此所言殟波陀慳具戌尼波魯師等。周&T047368;曰。
問。此密意有何所以。答。若生善法。便能拔
得慳之足。言離間者。非是兩相離間。但能
彼惡。即是最勝空云云今云。次下明四門
中第三門。以顯了了義。以隱密
故。密義趣經皆是不了義教。大乘經中既
密義趣密語。自知大乘教中亦有不了義

[章]故大乘經非皆了義 鈔曰。第五結大乘
教中亦有不了義
[章]由如是理略語廣門 鈔曰。此下第六四
門分別。此中有五文。初標牒四門。二釋
。三第二門。四第三門。五第四門。今即初也
 由如是理等者。彰教證。以理立
 略有四重者。以此四門諸經論中
所説了不了言義盡。然了義燈中。斥破要集
已云。今者正解應云。依法分四。如法苑
。又加依テ云ヘシ人。對解了不執名爲了義。對
執著者不了義。如似二諦云云今云。是本
要集以自在王菩薩經。説了義經者。一
切諸經皆是了義等更加一門。今以人與
法判斷焉。然燈主謬失。云何爲謬耶。謂了
義不了義之名。就所詮義所縁境了不
。若於能詮能縁上了不了。則應
人釋義。然既但於所詮義所縁境了義
不了義名。儼然可知。故云人立不了義
妄謬之説。若然。如解了不執名爲了義
執著者不了義。於此四門中。何門攝
耶。謂若外道執者。初門攝。有能執人則必
所執義。就其所執義了不了。若小乘
執。則第二門所攝。是亦就所執義了不
。燈主以似二諦准例焉。今云。是亦不
然。似二諦非人是法。若外道執則初門攝。
若小乘執則第二門所攝。故今章四門之外。
別加門。不更可增減
[章]法印非印非了義經 鈔曰。此下第二
初門。此有六段。初標牒。二擧三法印
三立外道教皆不了義。佛教皆了義之理。四
瑜伽成了義。五引涅槃成不了。六評
此門後門。法印者。印謂決定。於法決
定可印可。不更加也。以三種印
諸法。能令永捨惑業苦故。諸外道教並非
了義。非三種印。印不永捨三有爲故。今
非印 一諸行無常等者。俱舍光&T047368;乃神
泰疏一曰。西方造論皆釋佛經。經教雖
略有三種。謂三法印。一諸法無我。二諸行無
常。三涅槃寂靜。此印諸法故名法印。若順
此印即是佛經。若違此印即非佛説。故後
作論者皆釋法印。於中意樂廣略不同。或
偏釋一法印。或有一以明三。如五蘊
論等。唯解諸行無常。如涅槃論等。唯釋
槃寂靜。此即偏釋一法印。如俱舍論等。解
諸法無我。此即是擧一以明三云云或説四
鄔拕南等者。瑜伽論四十六説。復有四種
法嗢拕南。諸佛菩薩欲有情淸淨故説。
何等爲四。一切諸行皆是無常。是名第一法
嗢拕南。一切諸行皆悉是苦。是名第二法嗢
拕南。一切諸法皆無我。是名第三法嗢
拕南。涅槃寂靜。是名第四法嗢拕南。諸佛菩
薩多爲有情説如是法相應義。是故説
法嗢拕南云云&T047368;釋云。自下第十五解
四鄔拕南。若作嗢字。皆須改正。舊語不
四優陀那。翻名爲印。今翻名説。即世尊
常誦説。此義似無問自説。隨義傍翻。亦得
印。或名總略義。或名標相。如無常
是有爲標相。苦是有漏法標相。無我是一切
法標相。涅槃寂靜是無爲法標相。若名嗢拕
。則名集施。即名烏拕南。故是標相云云光・
寶・泰三師俱舍疏亦同釋也。鄔陀南此云
。嗢拕南此云集施。必不混也。又伽鈔
亦鄔陀南此云説。嗢陀南名攝散下唯識章
第三門末
[章]由此道理惑業苦故 鈔曰。第三立
教不了。佛教了義之理 三乘三藏十二等
者。一本作三藏二乘不是也。准開發。應
三乘三藏也 無非了義者。三乘三藏十二
分教。皆爲三種理法印。以三種印
諸法。能捨言准開發。能令永捨惑業苦也。
故一切佛教無了義也 能捨等者。擧
一切佛教了義之由 不能永捨等者。擧
道教不了義由
[章]故瑜伽論亦可勝依 鈔曰。第四擧
成了義。故者。承上順印名了。違印名
不了。次擧瑜伽所歸成了義。擧涅槃外言
成不了義。順印故所歸依。違印説者妄
言 歸依有幾者。問所歸頭數 何縁但有
等者。問所歸依數有幾何。二問也 歸
依有三等下。答文也 四縁者。第一縁者如
今此引。第二縁云。二於一切種所調能調
善方便故。三具大悲故。四以一切財供養
歡喜。要以正行供養乃生歡喜。今此
但擧初縁餘三縁 一由如來等者。第
一縁也。性調善者。煩惱已盡。習氣亦除。如
巧鍊金極調善故。由佛如是等者。如是者
歸依四縁。論中云。由是故。彼所立法彼
弟子衆皆可歸依云云彼所立法即法毘奈
耶。是皆可歸依
[章]涅槃又云名非了義 鈔曰。第五引
成。謂外道教妄語故。不歸故。是不了
義。經第十八梵行品文也。開發曰。涅槃復云。
一切外道言説悉皆妄語。是諸外道
癡如小兒。不達常・無常等。於佛法中
少分義。虛妄計常無常等。而實不
常無常等故唯佛教是了義經。順三法印
歸依故。外道所説名了義。違三法印
歸故云云設有聖教等者。周&T047368;曰。設有
聖教等者。此據第一法印非法印門。外道之
教諸法是常。不諸行無常。外道涅槃暫時
止息。亦非寂靜。外道執我。不諸法無我
三法印。故外道教名不了義云云今云。此
釋未盡。由開發曰。然佛經教是了義經中。
常樂我淨等者。是依法身佛性理説。
諸行即是常等故。與三印義不相違
若有ルトコロニハ説言一切諸行即眞如理皆常等
者。雖三印。不外道宗非正教。不
依止。然經中説三寶衆生悉是常等。此
別意。至下當云云此開發。今此設有
聖教文。於設有下。應説常樂我淨等六
。恐脱落歟。此是遮&MT10769;文。&MT10769;云。若言
三法印是了義經。則何故涅槃經中云常樂
我淨。違三法印耶。今遮此妨此文也。
意言。設此字示
別意
常樂我淨等如來聖
。唯是説佛所説教。非外常我言。故是
皆爲了義説。外道所説我常等言名非了義
[章]以此門通唯了義故 鈔曰。第六評
後門。以者謂也。通者漫也。梗槪立
此門也。非佛教中等者。如實義者。佛説教中
亦有了不了。如後門説。然今云佛教皆了。
外皆不了。是梗槪説也。此文二句明通之所

[章]詮常非常名不了義 鈔曰。此下第二
門。此中有四文。初標牒。二引涅槃經。三引
深密・瑜伽。四解立門名而結。今即初・二也。
經如來性品文也 無常變易者。經云。若言
如來無常變易。食所長養。則名不了義。若
如來常住不變。非食長養。是名了義云云
又周&T047368;云。言諸小乘教名不了義者。問。小
乘中豈無法身中常佛。何非了義耶。答。小
乘戒定等爲法身佛。以王宮雙樹報身
猨猴鹿馬化身。故此三身皆無常云云
此經意言下。章主文也。若經中者。指一切大
乘經
[章]解深密經名非了義 鈔曰。第三引
密・瑜伽 唯爲發趣等者。爲二乘偏説
四諦。安立諦是諸數執諍安立處。此即隱
密爲説依他・圓成二性是有。恐空見。而
爲説遍計所執性空。名不了義 轉正
法輪者。如前已明。佛正語・正思惟説四諦
阿若憍陳如等生聖慧眼見道煩惱
故云輪正法輪 雖是希奇等者。周&T047368;曰。意
云。佛初説四諦輪。雖是希奇。亦是有上。然
此以後所説法輪更勝於前。上謂勝也。故四
諦輪是未了義云云即顯大乘等下。章主文
也。由瑜伽深密結聲聞乘教是非了義
現本作然字非也。亦寫誤也
[章]此中一往名非了義 鈔曰。第四解
門名結。此中一往者。表此門非盡理 依
乘所明者。所明之言但云所詮。乘有能詮
而離能詮所詮名故。合能所詮。今名
常無常門。然今於義益此了不了。義謂
了不。益能運載。故云乘所明也。乘所明者
何。謂大乘教多分明常住不變佛一切法性
是眞如十二因縁無生無滅故。詮常是名爲
了義。小乘教中與是相違。言如來無常變易
。即是不了義。然是即一往説 非諸大乘
等者。彰此門一往説。雖此門大乘教是
了義。於次第三門。有大乘隱密不了義
。復於第四門大乘言略不了義。故非
諸大乘無不了義也。又於此門中聲聞乘
教是不了義。雖然於初門見。則聲聞乘教
是三法印。復於第四門亦聲聞乘教語廣是
了義教。故今云非聲聞乘經都無了義。非言
一字兩處也 如次當引等者。初
引涅槃經證大乘教説常住不變是了義。次
引深密瑜伽證聲聞乘是有上未了義故。云
如次等
[章]顯了隱密非了義經 鈔曰。此下第三
門。此中有五文。初標牒。二引瑜伽。三引
密・瑜伽。四引成唯識。五結成。今即初・二也
 瑜伽論中等者。即前所引正四依中第三
依文。如前已辨 以佛所説不了義等者。
隱密不了義之由 依種種門等者測云。
於一切異種種門。辨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故。云依種種門辨本性義云云基法師云。本
性義者即諸法本體。言識有八種。是識之本
性。小乘不了義説故。辨於本性亦不
了也云云周&T047368;云。言本性義深&MT10769;解故。以
種門之言隱密云云即依此文等者。章主
文也。彰大乘中亦有顯了了義隱密不了義
[章]解深密經名非了義 鈔曰第三引深密
瑜伽即證隱密不了義。意言。若諸經中依
法性相顯了而説詮理究竟。名爲了義。若
顯了。隨宜方便密意趣説不究竟故名
了義。故深密經第二卷中。佛自説云。善男子。
如來但依是三種無性性。由深密意。於ケル
宣説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諸法要。謂
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
涅槃云云又顯揚六説。隱密者。謂當三種
自性義釋一切不了義經。由無量義經
中一切如來隱密語言及一切菩薩隱密語言
皆隨三種自性。方可入彼義云云
爲發趣等者。擧所被機。如成唯識疏云。如
來設教隨機所宜。機有三品不同。教逐
亦異云云三時教示隨機品別故。今擧
示。如下時利中辨。依一切法等者。第二時
中。爲初發趣大乘諸菩薩衆。破其有執
大般若諸法空。即是隱密 以隱密相轉
正法輪者。世尊爲他大乘菩薩衆。住正語正
思惟等。説諸法皆空等。諸菩薩衆聞此所
聖慧眼。是即正法輪義。如前既辨 
雖更希奇等者。明未了義由。意云。説諸法
正法輪。雖廣對初時教更希有奇
。復此上有勝故。猶非了義。何者。大般若
中説諸法空。爲説遍計所執自性本無。恐
有見。未爲説依他圓成二性是有。名
了義 即説一切等者。章主文也。擧教示相
此隨機有此教示別。於佛邊遍一
切一味之相。如深密勝義論品
[章]成唯識論顯非了義 鈔曰。第四引成
唯識密意不了義 非性全無等者。攝論
説。依他起性是遍計所縁。圓成實性依展轉
説亦所遍計。七十六説。非別觀三種自
三無性。然由有情於依他起自性及
圓成實自性上。増益遍計所執自性故。我
三種無自性性。乃至廣説。故依三性有體
無體。總密意説三種無性。三種無性非
後二性。但無計所執。於性非全無。説一切
法無自性。是即密意。故密意教是不了義。故
説密意言等
[章]故大乘經名了義故 鈔曰。第五結成
顯了了義隱密不了義 故言承上。大乘經
言簡小乘教。説諸法相之言。境第七聲。
此四字亦冠次言若顯了上 言非顯了言
若顯了者。此言字爲字眼。示能詮言教顯
了所詮。與顯了之差別是了義不了義
。此據能詮等者結釋成 無異者。能詮與
所詮別異
[章]言略語廣應知其相 鈔曰。此下第四
門。此中有四。初標牒。二引瑜伽成。三彰
聞乘亦有了義。四彰大乘中亦有不了。今
即初・二也。謂契經等者。此門示大乘中亦
不了。小乘教中亦有了義。契經者。梵
修多羅。修多羅有總有別。總者即攝
二部盡。涅槃經第十五。説如是我聞
歡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羅即是也。
別者唯攝長行。略説所應説義。與所餘分
相不同故。名之爲云云對法論第十一説。
謂以長行緝略説所應説義。名爲契經
此唯長行。名爲別相。偈頌便非別契經攝
云云 應頌者有二相。一爲後來。二顯
前未了義。對法等云。謂諸經中。或中或後。以
頌重頌前長行義。名後來。又云。不了義
經應更頌釋。長行雖説義未了故。名
未了義。涅槃唯説初之一義 &T047368;別者有
。一&T047368;弟子死生因果。二分明&T047368;深密之義
&T047368;菩薩當成佛事。對法等云。謂於此處
聖弟子等謝往還去&T047368;別徳失生處差別
&T047368;弟子死生因果。又云。不了義經説名&T047368;
&T047368;別開示深密義故。即此第二&T047368;深密
故。如是契經・應頌・&T047368;別之全分。非
了義。契經中別。應頌中顯未了&T047368;別中&T047368;
深密之義。是名不了義。今此門名言略未了
義。名語廣此即了義。十二分教中。除契經・
應頌・&T047368;別之一分。其餘一分及九分教。名爲
了義。語廣故 世尊略説等者。示言略未了
之由 此中意説等者。章主文也。彰大乘顯
了之教應了義中。有此契經・應頌・&T047368;
故。大乘教亦有不了
[章]由此即顯名了義經 鈔曰。第三示
聞乘亦有了義 除契經等下。意云。聲聞乘
中亦有契經等略説。餘自説等語具廣
故。聲聞乘亦有了義經
[章]大乘之中名了不了 鈔曰。第四彰
乘中亦有不了義。結成此門。雖大乘顯了
。必有契經等言略故。亦未了義 此依説
義下。結成此門。問。此第四門就言有廣略
了不了者。此是約能詮廣略辨。若爾應
輪益中攝。何故此云義益耶。答。此但釋
不了字。非義言。了不了字就言有廣略
釋。依言了不了之義。依主釋也。前二門了
不了即義。持業釋也。第三門通二釋。第四門
但依主釋也。故云義益攝
[章]此中第一當應配之 鈔曰。明大乘中。
第七結成立四門所爲。此中有三。此初正
所爲。以此四門下。二彰大乘中無性相次
定了不了。由此四門諸經論所説一切
了義不了義言盡。目與心謀知了不了。不
執此是局了局不了故。云而於其中
復應取捨 勸諸弟子等下。三示佛説隨
了不了別。隨其所應等者。正四依中第三依。
了義。亦隨弟子所被機別。此了義亦
差別。勸言勿封執。是即大乘一法
中道之源底 隨所講教等者。勸講説者勿
大乘心。應配之者。謂目與心謀。此是言
略不了。非隱密不了。故大乘不了小乘了義。
小乘不了大乘了義。文句自在配釋。必勿
株焉。此即學大乘之要法已。上來所明了
不了之四門。是三藏之相傳。非章主自意述
開發曰。且依相傳。總四義釋。別對諸教。如
理應云云又大菩薩藏經第二十八卷。以
九復次了不了。其中初一復次。依能所
了不了。後八復次。約能詮教廣分
。如彼經云。舍利子。諸菩薩等。善能通
所有廣文。名不了義。如是廣文不依趣
所有廣義是名了義。如是廣義則可依趣
開發解云。此初復次。一切佛經其能詮文皆
不了。但所詮義即名爲了。意謂。能詮本
義。若不義。能詮何爲。生解之中所
詮親勝故。所詮義總名爲了。若能説者對
所發善諸法他解者。即能詮勝。非
詮義。彼依親生行者解心故。説所詮
也。即依此義。瑜伽・顯揚説能詮皆爲
。至下當已上
開發
又云。下八復次。唯約
了不了。勸諸弟子依了義經。隨其所
善思説云云今問。如上來所明開發
所解。今章所明四門。爲盡此大菩薩
藏經説耶。若爾。何故此章文云此四門
了不了義一切教了不了言耶。答。此章
中亦以能詮所詮不分離。雖能詮
了不了。於能詮爲益邊輪益。先已
釋已。故但於所詮義義益殊了不了
又了不了言雖能詮。加義言
義不了義。則必是在所詮。約斯邊此章但
義益具辨。菩薩藏經約能所詮不
。唯約能詮了不了之言。雖
。離所無能。今云一釋一切教了不了
也。義意全無相違
[章]上來總是教益有殊 鈔曰。大文第八總
教益
[章]第二時利後叙其非 鈔曰。自下第二
門。此門中大分爲三。票牒分科。二叙
。三述今文。古説中分四。初分子科。二叙
古説。三叙其非。四結非。今即初也。二重
自可知 時利者。時謂機熟説聽究竟時也。
利謂利益即教時之業用。時有三種。一者世
俗時。世人悉言。時節謂執別有此時・彼時・
俱時・不俱時・遲時・速時詮縁因而詮
アリト。或言時一切不成。時來則熟。時來
則壞。故別有實體一切悉成。二者道理時。
小乘論云。問。劫性是何。答。謂唯五蘊。時無
別體。依法而立也。五蘊諸法刹那生滅。前後
相續事緖究竟。名云時也。三者識變時。謂
年月前後識心之上變作此時・彼時・俱時・不
俱時・遲時・速時等相狀而起。其實俱是同一
刹那心現相分。隨縁勢力作年月前後此
時・彼時等。名之爲時。如夢所見謂
。覺後唯心都無實境。唯意識所縁境。是不
相應分位假立。非實物時也。今此所
言時利之時第六識變。此時有二。一者能説
者識變時。二者能聽者識變時。初能説者識
變時者。護法菩薩等説。謂宜聞者本願縁力ヲ以
フトキ佛説。如來識上文義相生。聽者識心
既聞佛説。亦有是似文義。如是佛識
上文義相生時。名能説者識變時。約佛邊
則寂默牟尼。大定智悲凝然而住。隨衆生本
願縁擊發。大定智心上文義相自顯現。譬如
大海水湛然。隨風等擊縁大小浪。而不
大海水。如來文義相亦不寂默牟尼
故。如來説教體一眞如。平等利實無
。然隨根性悟解不同。頓漸有空等有
。似三時等説教有異。經云。如來一音演
説法。衆生隨類各得云云二者能聽者識
變時。謂宜聞衆生隨自因縁力。以佛識現文
義相増上縁。自心上文義相現時。名
聽者識變時。如成唯識疏云。如來説教隨
所宜。機有三品不同。教遂三時亦異云云
教時衆生機發。機發者隨縁力。隨
品機發縁。佛識上三品文義相現。此爲増上
。衆生心上三品文義相現。此云三時教相
上所言。三種時中。初二時非今所用。後
一正今所論。而能説能聽雖識變別。其相等
同。教同一時。名之爲教時 如是教時無
衆生故。今云時利。論此時利。有
今師説異。故云時利差別。此即諸教業用。故
總云業也。問。機有三品不同。教遂三時亦
異。則佛説此一經或一語時。無量衆生萬差
機根。一時對向爲能聽者。若爾。於能説者
一心上。如何有萬差機發縁萬差文義相
耶。答。是即如來寂默牟尼不思議智力。
次下具辨世俗時常。立道理時
俱舍・婆沙世品。立識變時
佛地論無垢
賛法花賛中具叙
[章]叙古説者無二三等 鈔曰。自下二叙
古説。此中有七段。初總標。二立一時教。三
頓漸二時教。四別立二時教。五立半滿
二時。六立五時教。七結文。今即初・二也 
菩提流支等者。後魏三藏。具如續僧傳一
此名覺愛者。二十疏云。菩提鶻露支。此云
。先云覺喜。即魏時菩提流支法師云云
立一時教者他家云菩提留支立一音教。謂
一切聖教唯是如來一圓音教。今章主開發中
云。彼説。聖教唯有一時。無前後世出世
間漸頓等異云云今詳此兩名異。唯有一時
前後。即一圓音教。至實意異。
然他家不一時教。彼等但論立教差別
十類之初。安立留支故。名一音
。今此章主論時利差別之初。安立此説
故。名一時一音。問。若爾。何故他家不
時利但云立教。今章但云時利
立教耶。答。他家爲小始終等五教。辨
家差別故。不強取時。今家爲三時
。辨餘家差別故。但取時教。不
立教判釋。故初標云時利差別。他家與今家
其所歸別。近世不別是。浪一雷同諍
勝劣。嗚呼愼哉 佛得自在等者。開發云。彼
説。聖教唯有一時。無前後等異。所以者
何。由佛本願。欲衆生證大菩提及涅槃
故。既成佛已便得自在。於一切時一音演
教。都不心説前後世出世間漸頓等
云云有説不説者。周&T047368;曰。佛自在故。於
一時中頓説三時。都不心而分別言
此教彼教。但爲感不同故。如
聲聞種姓者。唯聞聲聞之教。不縁覺
菩薩之教。非佛其時不菩薩教也。譬如
天樂・末尼。此等無分別。但自有情各自隨
而自感得云云今云。此釋尤好 但衆生有
感等者。開發中引天樂・末尼喩已云。佛無
心有差別。説衆生機感有差別。如月影別
何時處聞各不同。謂水像現亦似面像
鏡等。影像雖復不同。月・面本無
異。異由水・鏡。非月・面殊。故佛言音異トモ
差別云云於一切時者。種種之時。又説。一切
法者。種種教法。意言。各各衆生有感歎言。如
來今日爲我説法。各各衆生同時如是思故。
種種時種種法也。如來姓品云。
一切衆生種種形類。二足四足多足無足。佛
一音而爲説法。彼彼異類各自得解各
歎言。如來今日爲我説云云譬如天樂等
者。擧喩而成。此譬本出攝論。無性論第八
十九丁曰。如末尼・天樂。無思成自事。種種佛
事成。常離思亦爾云云無性釋曰。今此頌中
彼末尼・天樂兩喩。成立所得無分別智
無分別。不功用成種種事。如如意珠
及以天樂。雖是念。我當放光。我當
聲。並無思故。然由彼有情福業意樂勢
。不擊發種種光種種聲。諸佛菩
薩無分別智。當知亦爾。雖分別。不
。而能隨彼所化有情福力意樂。現作種種
利樂事云云問。留支一音。燈主所言如
來説教體一眞如。二師同以佛以一音演説
法文據。意如何別耶。答。或異或同。留支
云。雖機佛言音別。捨機約佛邊言。則唯
一音一時教。如種種影。約月邊
日影。又燈主云。如來設教體一眞如。於
來大牟尼凝寂。示機感相有別。二師意全
同爾章主破流支説。斥一音義一時
一音在佛邊。時機感故在衆生。以如來一
音義一時教。道理不成故。破不取也 
華嚴經云等下。引五箇證而成。經晋經第三盧
舍那佛品
又彼經云。如來一音説。各隨其所應。滅
煩惱病。令薩婆若。等云云此第一
箇證文
維摩經
云等者。第二證文。舊佛國品。新經序品歎佛
文也。彼經頌曰。佛以一音説法。衆生隨
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
共法無垢稱賛曰。此歎詞無礙解爲利益也。佛一音
者。謂一刹那聲。一方音聲。一本質聲。一法教聲。
説法時。八部四衆隨類各解。隨其方域詞韻不
同。佛皆能同。彼謂各同故成不共。九地雖能得詞無
。尚未圓滿
今顯圓故
佛以一音説法。衆生各各隨
所解。普得受行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
賛曰。此歎法無礙解。説法逗機應根勝解。應界性
不同故言各各。隨其所解聽者聞法。隨其根性
受行。隨獲彼果故爲不共
一雨普潤。禀不同故。云云
佛以一音
説法。或有恐怖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
疑。斯則神力不共法賛曰。此歎義無礙解。佛
法義。先行惡者。聞
即怖。怖墮落故。先行善者。聞法歡喜。善路生故。
生死者。聞法厭離。欣涅槃故。心不定者。聞
疑。心正定故。三獸
河。證淺深
按章主引此經。初云佛以
一音演説法。在三頌初今合取。文言同
故。不煩別擧。次云衆生隨類各得解。擧
一頌第二句。次云或有恐怖等。擧第三頌二
三句。此即擧前後中頌也。意彰今三頌
共取爲證也。謂一音之一此少分之一。釋
一刹那一方言等故。而以次句所言普
得受行等。照應一刹那等一音而見。則少分
之一音具無邊利益海。及具詞・法・義無礙
故。此一即圓滿一也。此今家釋流支意
也 故無一教等者。以圓一義一之言
故者承上。一者少分之一也。教者教示即語
言。是具法詞義。定者決定。意謂。此師説意。
佛説些少一教一音。具出無邊徳海。隨
機感別。故無決定此言是頓是漸也。又無
量義經言等下。第三證也。此經一卷三品。
此文説法品文。彼品云。善男子。自我得
初起説法。至于今日演説大乘無量義經
曾不苦空無常無我。非眞非假非
少。本來不増今亦不減。一相無相法相
法性不來不去。而生等四相所遷。善男子。
是義故。諸佛無二言。能以一音
衆聲云云此中一相者。一眞法界遍一切一
味相。於此理上男・女・生・住・異・滅・色・
香・味・觸十種之相。故云無相。不生不滅不
來不去。無此無彼無徳無失者即無相。是
亦一相 但由衆生等者。經云。善男子。是故
初説・中説・今説。文辭是一而義別異義別異
故。衆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
云云今章取意引證。非全文也 法華亦
言等下。第四證文。經第三藥草喩品文也。四
喩別中。第四不自覺知喩也。三乘學人依
佛教一雨所潤。如諸草木禀潤雖別。不
覺知亦不他禀潤生長。一雨者喩教。一
地者喩理也經全文云。雖一地所生。一雨所
。而諸草木生長各異。云云
優婆
塞經言下。第五證文。此經一部十卷二十八
品。經第一卷三種菩提品文也。彼具文云。善
男子。如洹河水三獸俱度。兎・馬・香象。兎不
底浮水而度。馬或至底或不底。象則
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縁河也。聲聞度
時猶如兎。縁覺度時猶如馬。如來度時猶
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爲佛。聲聞縁覺雖
煩惱。不習氣。如來能拔一切煩惱習
氣根源故名爲云云故知諸教等者。結成
一時教。故知者承上。諸教者。約所化邊。隨
諸機感種種言教。其諸言教一刹那一方言。
悉具無邊利益海故。但總圓一時無二三等
開發言。由是如來所有聖教。但總一時。
別一教定頓・定漸・世・出世異。亦無前後
時分差別。約機悟解。雖復不同。廢機如論
故無異。又別叙覺愛意云。若隨機感教
三。我立一時。但約如來。隨本願力
常説圓頓。然由衆生自根欲力悟解不
同。設一會中。唯被大機。或唯被小。皆由
者根欲有異。廢機以辨。教仍一時。故所成
實無乖返 然古來釋此流支一音
兩家別。一者西明五義。二者燈家七義。初西
明五義者。秋篠&T047368;曰。西明解云。今依大乘
婆沙七十九所説初師説。七十九説。問。
佛以聖説四聖諦。能令所化皆得解。設爾
何失。若能解者毘奈耶説如何會釋毘奈耶説。
世尊有時
四天王。先以聖語四聖諦。四天王中。二能領
解。二不領解。世尊憐愍饒益彼故。以南印度邊國
俗語四聖諦。謂翳泥迷泥&T050460;部達&MT02670;剖。二天王中。一
能領解。一不領解。世尊憐愍饒益彼故。復以一種蔑
戾車語四諦。謂摩奢覩奢僧攝摩薩修怛羅毘剌遲。時
四天王皆得領解。若不他所説。當云何通。如
頌言。佛以一音説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謂世尊
其語。獨爲我説種種義。一音者謂梵音。乃至廣説
答有二説。一有作是説。佛以聖語四聖
。皆能領解。而四天王意示異。爲滿
故佛異説。乃至廣説。復次世尊欲
諸言音皆能善解故作是説。謂有生疑。佛
唯能作聖語説法。於餘言音必自在。爲
彼疑。佛以種種言法。復次有所化者
佛不形言而得化。有所化者佛變
形言而得化。乃至廣説。是故世尊説
種語聖語。蔑戾車語。
邊國俗語三
二云第二説非今所
。文長故略
西明云。
一梵音故説一音。故無量義經云。稽首歸依梵
音聲云云然其一義總有兩種。一大小二藏同
一音説。二三時所説皆同一音。故無量義經
云。三時所説文一義異。言文一音説而義異
者。觀義勝劣差別故。若依維摩。且約
三義以辨一音。一者隨類同其語。如支那
國等語及六趣語等。二者約解以辨
。如多貪者聞不淨觀。三者約恐怖歡
喜等以辨云云秋篠評曰。今燈家旨。略依
總名一音。如文可解。燈文云
定量故。以是准知。菩提流支一音義
小乘。前五義中。隨詮一如名曰一音
是頓義説爲一音。若取頓義即同小乘
云云婆沙第二説云佛語輕利速疾
迴轉雖種種語而謂一時
二者燈家七
義。秋篠曰。今燈家旨。即隨七義皆名一音
云云問。七義者如何。答。七義之中。初五義取
西明五義。其餘二義者。燈一本曰。言一音者。
一梵音爲爲一刹那。爲名等各別。爲一名
中此現多名等。今謂。一一聲・一一刹那聲・
一一名等各能現多。或一聲現多名。或多
聲現一名。或一名現多名。或多聲現一名
或一名現多名。或多名現一名。句・義准知。
義皆得名爲一音。又既如如意隨求兩
寶。隨生惑各各現聲已上秋篠増明
&T047368;取意。基辨
今按。章
主・燈家意全無相違。一音者。一刹那音・一
方音等。然隨衆生機縁多類。此一刹那音中。
同時現無邊利益海。以是約佛邊。則可
圓一音或頓具音或一時音如一音等已。但
器機之別各解別。雖然音但一刹那
音。如月面影像喩。自可解已
[章]又古來大徳名爲漸也 鈔曰。此文古
説之中第三叙古徳立二時教。凡立二時
三家。一者此方古來大徳。二者大唐菩提
流支。三者北涼曇無讖。次下各明。開發曰。且
此方古徳共説云云立有頓漸二教等
者。由開發云。有立二時。於中有一此方古
徳説。二
流支説。三
曇無讖之説
且依此方古徳共説。佛教有二。一
頓二漸云云今章文言存略。初標時利故。
今亦准開發。可有立二時中復異之
 爲諸菩薩等者。此是頓悟者。大根大莖
者。法華藥草喩品。説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
根小莖小枝小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云云 
草者百草總名。卉即三草。喩三葉也。木者二木。喩
。叢者卉及木皆有叢林。意彰草木各有衆多。此
衆多。就中世。出世善法種子喩於藥草。二木者大
木小木。此有二。一云。七地以前名爲小木。八地已上
名爲大木。二云。初地已前名小木。初地已上名大木
即不退義名大。大木是大根大莖。教理行果喩爲根莖
枝葉。依教依理起行。依行得果。如根莖等生次
故。今明地上菩薩依教證理。説花嚴・楞伽
。云爲諸菩薩
大根大莖等
説花嚴楞伽等者。花嚴經世尊
成道已。爲頓大機菩薩説。楞伽經者。能顯
中邊慧日論三云。入楞伽經者。准三藏菩提
流支云。又依結集。初年説大集寶幢陀羅
尼及楞伽海龍王經等。九年説鴦掘摩羅。十
年説如來藏。又云。華嚴涅槃般舟鴦掘摩如
來藏等。皆自説年月。准此楞伽非四十年
。雖下指云我於楞伽涅槃大雲等經
斷肉。楞伽未必在涅槃經後云云是楞
伽在涅槃前説明。被大機菩薩。如常可知。
大雲者號大方等大雲經。一部四卷。北涼曇
無讖三藏譯也。法鼓者號大法鼓經。一部二
卷。劉宋求那跋陀羅三藏譯。此經説如來涅
槃常住不滅。勝鬘者號勝鬘師子吼一乘大
方便方廣經。一卷。求那跋陀羅譯。此經説
乘即是一乘。如從佛樹已下明漸教 漸次
説法下。應施等二字。恐脱落歟。異本有
施等二字 三乘有教者。恐三乘二寫誤。
人天。是即提謂經等也 阿含經下。恐
三乘有教四字。由異本及開發意也 維
摩思益等者。維摩經如常可知。思益者。思
益梵天所問經四卷。梁菩提流支譯。大品者。
大品般若經三十卷。羅什譯。維摩説
。如境像。如熱炎。如呼響。如空雲。如
。如水泡。如芭蕉。如電住。菩薩觀衆生
亦若云云思益經説一切皆空。大品亦爾。
故云空教。即是三乘同行之空教也 皆是
漸教者。開發曰。從淺至深漸次説法。初説
人天善法。謂三歸五戒等。次説三乘人空之
。謂阿含等。次説大乘法空之教。謂般若
等。次説一切無二教。法華經等乃至雙林。爲
四倒佛法身常樂我淨佛性常等。初
人天施等善法惡趣。次爲二乘
無我等生死。後般若等令大果。然
其中。由先執有初爲説空。所執自除。説
二果。又先未迴知無我。即説常樂。恐
彼生疑。故涅槃時方爲演説。此等諸教從
深。大由小起。故名爲云云
[章]又菩提流名之爲頓 鈔曰。第四叙
漸頓二時教。菩提流支者。由周&T047368;。大
唐菩提流支也。彼&T047368;曰。今時此師説頓者。與
前説一時教云云既云今時。明知大唐菩
提流支。又秋篠&T047368;曰。但立二時菩提流支
頓義云頓者。如來能一時頓説一切法
之爲頓。今燈家意即似彼師所説頓義
是後魏流支一時教義云云明知此菩提流
支非後魏菩提流支也。楞伽經説者。十卷經
第二果一切
佛法品
云。大惠譬如明鏡無分別心一時
俱現一切色像。如來世尊亦復如是。無有
分別。淨諸衆生。自心現流一時淸淨非漸次
云云又四卷經第一十九丁左 云 莫問聲聞等
者。開發曰。三乘人皆漸次學云云今擧菩薩
聲聞縁覺 皆漸次修行者。周&T047368;曰。問。
此説漸者。與次前漸此方古
徳所立
如何別耶。答。亦
別。前據法五時教中有其次第。名
漸。此約修行。各自乘中從初修行乃至
於果。名爲淺深。名爲云云開發亦云。三
乘之人皆漸次學。從淺至深方得究竟故。
所學教總名爲云云頓者如來等者。開發
曰。如來自在一時頓説一切法盡。名之爲
頓。此即約學就行並名爲漸。依説自在
名爲頓無別一教定漸定頓云云周&T047368;曰。今
時此師説頓者。與自前説一時教同。如來
一時中一切法。頓能得三種根機
故。言一時頓説一切法云云
[章]又有二教而説滿字 鈔曰。此下第五
亦立半滿二時教。由開發。初云有立
。於中有異。作總牒已。其下分古徳頓
漸。或流支漸頓。及此半・滿。故皆是立二時
家也 又有二教等者。此是北涼天竺三
藏曇無讖。依涅槃經如來性品。立半・滿二
也。今所引由南經引。北本經如來性品
云。又半字義者。皆是煩惱言説之本。故名
。滿字者。乃是一切善法言説之根本也。譬
世間爲惡之人爲。修善之人名爲
滿*字云云又云。善男子。是故汝今應
善解滿字云云又經五如來性品曰。善
男子。譬如長者唯有一子。以愛念故。晝夜
慇懃教其半字。而不悔毘伽羅論。何以
故。以其幻稚力未堪故。善男子。假使長者
半字已。是兒即時能得了知毘伽羅論
不。不也。善男子。彼大長者謂如來也。所
一子者謂一切衆生。如來視於一切衆生。猶
一子。一子者謂聲聞弟子。半字者謂九部
經。毘伽羅論者所謂方等大乘經典也。乃至
廣説。又法華玄論五七丁云。又菩提留支。此
道希。其親翻十地論。但明半滿。留支是地
論之宗。即知半滿本而依云云是曇
無讖之後唱半滿留支也
[章]又勝鬘經名爲滿教 鈔曰。此引經論
成半滿教 有作無作者。斯經述&T047368;基法師説
門人義令
下曰。瑜伽據法體實性證而知者。説
安唯一。安立有四。唯識論第九。據別法相
形有勝有劣故成各四。此經據聖人説法。
有・無各四ト云。作是生義起滅之用。安立通
理二門。有作唯在其事云云經云有作無
。論云安立非安立。有作亦説有量。無作
無量。量謂限量。二乘劣智且知有量。法
無邊際名爲無量已上鬘
&T047368;
玄賛七曰。有作四聖
論者。分段生死十二因縁名苦。煩惱及業
集。擇滅名滅。生空智品名今云。此即聲
聞乘四諦也
無作四聖諦者。變易生死五蘊名苦。所知障
集。涅槃名滅。法空智品名今云。是菩薩
乘四諦也
 
問。何故名聖耶。答。諦者實義。唯聖知實故
四聖諦。又述&T047368;曰。有作名聖諦。即二乘人
但成就無量少分功徳。名之爲聖。不
。以無量全分功徳。故明聖義。非
乘義。要無作諦始名聖諦。始覺知已復能無
倒爲彼世間無明鼓藏愚痴衆生開觀演説。
故名聖諦云云已上 述
&T047368;取意
此等義解。以
有生滅四諦二乘所知。少分名聖。爲有作
四聖諦。以無生滅四諦佛菩薩所知。全分是
聖名無作四聖諦 聲聞知有等者。彼經曰。
是八聖諦。如來説四聖諦。如是四無作
聖諦義。唯如來應正等覺事究竟。非阿羅漢
辟支佛事究竟云云&T047368;曰。二乘以欲界
下智。色界智名中。無色名上。既起三界斷
唯能證有作四聖諦。不無作四聖
。故知非究竟。唯如來應正等覺。不但知
現在。亦知未來苦三障等。總斷修證盡四
。以此所以。如來事究竟已上述
&T047368;取意
瑜伽等説
等者。瑜伽六十四四左安立眞實・非安立
眞實。初四聖諦。次諸法眞如云云問。瑜伽所
説安立非安立。四諦及一眞法界勝鬘有作・
無作俱是四諦。無作與非安立體義既殊。
ルヲ下唯識章云安非安即勝鬘有作無作。亦
心經幽讃云勝鬘經説安立四聖諦非安立
四聖諦。今亦此文有作無作安非安立。同爲
半滿二教耶。答。古來有二義。一者古徳義
云。章主意。舊有作無作新安非安立。此名詞
義同。非其體同子島六卷
&T047368;
二者子島義云。
勝鬘無作四諦名非安立二義。一微隱&MT10769;
知非麁淺境。名非安立此是幽讃
初義也
二或觀
二空眞如別觀非安立亦是幽讃後義
也。子島判
二義云。初義與瑜伽異。後義
瑜伽非安立是同也。云云
今云。古來二釋中。
古徳釋子島不取。實麁謬也。子島釋由
故。雖焉。會釋未實意。幼學但
繁文而已。今更加一解。謂勝鬘無作。由
&T047368;意無生滅義。無量無邊際義。故無作四
諦者無生滅無邊際。故雖四諦四諦
非四諦即廢詮一實如一眞法界故瑜伽
説非安立一眞法界。即勝鬘無作四諦故幽讃
安立四諦非安立四諦也。問。何故不
無作眞如。而云無作四諦耶。答。如章云。俗
自不俗。待眞有俗。眞自不眞。待俗有眞。
故無四諦。待何立無作名。四諦宛然即無
作故。欲俗無眞。名云無作四諦。四
諦即有生滅也。其四諦全與無作四諦無別
意。故觀四諦理。有作無作法體是一。故不
無作眞如。云無作四諦。亦義意全無違。
有作即四諦准是可解 唯説安立等者。結
歸半滿。幽讃曰。麁顯施設淺智所知。名
立諦。微隱&MT10769;知非麁淺境。名非安立云云
是撿讀如來性品曰。以諸聲聞無慧力
是故如來爲説半字九部經典。不大乘
若諸聲聞有堪任力。能受大乘云云此中無
有慧力者。即淺智二乘。有堪任力者。堪任微
&MT10769;知境界也。如是併尋可
[章]又有二教以明半滿 鈔曰。此亦以
空二諦成半滿教 二十唯識等者。此是頌
文。長行釋曰。依此所説十二處教
能入悟入數取趣無我。疏釋曰。補特伽羅名
數取趣。以能數數取諸趣故。有其果位
有情趣
果現
亦立數取趣。由實我故。數取トイフ
趣。知十二處六根
六境
實我但有五蘊。蘊積
集義。除常一
故。
化者入有情無我。又疏曰。二乘根機者。
名爲應受有情無我教。由唯有
實我故。二乘根者便入有情無我正理
二乘果。是密意説十二處
之勝利也云云復由餘教等者。此亦頌文。
長行釋曰。復依十二
處教
餘説唯識。受
者能入所執法一切
諸法
無我。謂入法無
我者謂
若了知唯
識現變現色等法起。此中都無色等相法
諸法無我教凡愚
大乘姓
便能悟入諸
法無我。疏曰。有情無我密意教餘故云餘。菩
薩根機名爲應受法無我教。由知諸法唯
識故。菩薩根者便能悟入諸法無我。除
法執成佛果。是諸法空唯有識教之勝
利也云云此釋文知。能入數取趣無
教。今所言生空教二乘根機應
受故半教也
又餘入
無我教。今所言法空教菩薩根性應受
故滿字教也
又有二
教等者。擧二諦半滿。現本此文亂脱。餘
教入三字下。應此三句 一勝義諦等者。
眞俗二諦。善珠曰。涅槃經十五七番二
。初一番依人明二諦。後六番依法明
。今隨其所應勝義世俗。具如二諦章
。勝鬘經中唯説眞實一諦。仁王般若總説
二諦。涅槃經南本十三
梵行品
中。二諦各有眞俗二諦
南經
十七
梵行品。説佛爲眞諦於世諦顯揚
論五
二下
亦説
又二十一高貴徳王品。説世諦
一義諦。又三十三獅子吼品。説衆生
説爲世諦眞諦。又諸佛説法正依
二諦。顯揚第五卷亦具説。同第十九説眞諦
諦之義。勝義者殊勝智境。故名勝義。世
謂代也。俗謂風俗也。可破壞義遷流義也。
具如二諦章 此以二空等者。現本錯亂。此
以等十字應二世俗諦下。而二障二字應
二諦。此即結歸半滿。問。何故以二諦
半滿耶。答。涅槃經三十五迦葉品説。善
男子。我往一時在耆闍崛山。與彌勒菩薩
世諦。舍利弗等五百聲聞。於是事中都不
識知。何況出世第一諦云云第一勝義諦非
聲聞智所及故。是滿字教。又經一三聖行品
説。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義諦。世人知者
名爲世諦云云是世俗諦即半字教
[章]晋時有隱士立五時教 鈔曰。此下第
六叙劉虬五時教。此中有八文。初標牒。二
濫。三叙第一時。四叙第二時。五叙第三
。六叙第四時。七叙第五時。八示取。
此即初也。晋時者。傳燈錄永超云。齊南郡隱
士劉虬。作註法華經七卷云云或云。盧山隱
士劉虬云云五時教者。此云七階五時教
劉虬所造註無量義經序曰。根異教殊。其階
成七。先爲波利等五戒。所謂人天善根
一也。次爲抱隣等四諦。所謂聲聞乘
次爲中根説十二因縁。所謂縁覺乘
次爲上根六波羅蜜。所謂授八大乘
八大乘者。般若・般舟三昧・鴦掘摩羅・
如來藏・維摩・思益・楞伽・普曜等經也
衆經宜
群類須通。次觀無量義經。既講得道差別
後云未顯眞實。便易成實之機用。開一極之
由序也。次法華經。唱顯一三權。順
求實之稱。去此施權之名六也權開而
實現。猶掩常住之正體。在雙林寂滅。乃
我淨之玄旨也。遵此以往法門雖多。撮
其大歸。數等盡於此。亦由衆聲八音
云云此中雖七階。第五攝第六。第三攝
第二。名爲五時。是劉虬居士所立之源由也
[章]或有説云眞諦等作 鈔曰。二簡濫 
眞諦三藏等者。此有説大妄説也。開發曰。有
四時。如眞諦三藏。一四諦法輪。謂阿含
等。二無相大乘。謂般若等。三法相大乘。如
楞伽等。廣明五法三種自性八識二無我諸
法相故。四觀行大乘。如華嚴等。廣明四十
二賢聖觀故 有立五時。如波頗三藏。一
四諦。二無相。三觀行。此三如眞諦三藏。四
安樂大乘。如涅槃等。詮大涅槃。最安樂故。
五守護。如大悲大集仁王經等。諸天龍神國
王大臣。受佛付屬正法云云是明
知。眞諦三藏不五時作文疏破之者。破
五時教次下引 居梁在魏者。流支居
前。眞諦在後。故此五時教非眞諦作。眞諦
流支大凡六十年也
[章]第一時者善根器故 鈔曰。三叙第一
 即提謂等五戒等者。周&T047368;曰。此本行經
是佛本行經也。此經但説五戒之行
人天果本行經也云云今云。周&T047368;釋妙。然
提謂經即説五戒本行經。故今云五戒本
。即指提謂經所説要也。非別有五戒本
行經也。或云。指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徳經
云云今云。前義爲正。開發但云提謂經是故。
又現本有寫脱。按了義燈。云提謂等
五戒本行經。由是則提謂經即五戒本行
經也。現本有寫誤脱落。一本作提謂等
説五戒本行經是。與了義燈
[章]第二時者小乘經是 鈔曰。四叙第二
。如文可
[章]第三時者大品等經是 鈔曰。五叙
三時。三十年中等者。周&T047368;曰。説彼三乘同行
空教者。此有二釋。一云。人天中定有三乘
根性。此人聞此空教。而與能行之。名曰
乘同行空教。二云。教雖是空教。亦可通被
三乘。以彼根性各各別故。若爾。而與深密
相違。深密經第二六右言。初時有教惟爲
聲聞乘。第二時空教惟爲發趣修大乘
。第三時教普爲趣一切乘。若言
教三乘同行。則應第二空教名爲普發趣一
切乘者。此意&MT10769;解。故言同行空教者。恐是
劉虬自憶説。都無典據説歟云云今云。由
唯説三乘空行之教。於第二時文。既
三乘有行之教。由是則此章現本寫誤
乎。然三乘有行共空行亦應同行。若不爾。
則爲何云三乘耶。今案劉虬意。第二時云
三乘有行者。取小乘菩薩三乘也。雖
三乘有行。猶小乘有行之教也。次於
第三時三乘空行者。取不愚法二乘。今
三乘也。約囘心機。雖三乘空行。猶
大乘空行之教也。此居士執著三乘劣
一乘勝。立此五時故。以深密三時&MT10769;
是。深密普爲機被顯了説之機。故於空教
相例。但被不愚法故。全非普爲
周&T047368;&MT10769;答恐不居士意
[章]第四時者常住佛性故 鈔曰。第六叙
第四時。尚説無常佛等者。此居士意。法華經
常樂我淨故。云無常佛也 顯一
乘佛果等者。説開示悟入四佛知見及佛智
&MT10769;&MT10769;也 以前者。法華以前也 此
中等者。明此時後第五時
[章]第五時者悲經等是 鈔曰。第七明
五時。大悲經等者。一部五卷。高齊天竺三藏
那連提黎耶舍共法智譯出
[章]此雖可爾未可依信 鈔曰。第八示
五時教不取用 既無經論誠文者。略
上來古説已也。皆是臆談。如次下破。問。
開發中擧眞諦四時・波頗五時。何故今章不
是耶。答。今此既無經論誠文之一言總略
破已。故不
[章]前來總是叙古説也 鈔曰。叙古説中。
第七總結。如開發唯名唯識料簡。不
料簡。今此章料簡。總料簡一切教故。但擧
一二古説。總及一切。設立四時。或立五時
或立一時二時。悉無誠文。臆談浪説。故不
依信。此餘有人立時教判誠文。悉不
取。今但示其例。故今云總是
大乘法苑義林章獅子吼鈔卷一
  安永第五丙申歲。於皇都京極善長寺。有
義林章之企。爲其講資。自前年
都興福寺菩提院方妙光院。以愚見解説
之次。不拙智。草草任義解發。書&T047368;

  囘向四恩法界海 囘向無上大菩提
  法相大乘沙門釋基大同房
生五十歲
  同第十歲。於東武淺草安部川町延命
。講此義林章。自前年校正了釋基
花判天明第七歲三月下旬。於皇都京極
善長寺。復有此講演之砌。自十月
南都興福院妙光院。重校正之了 基
六十九歲
  講筵發起衆。東都縁山衆二十人。京都
禪林寺衆十二人。東西兩派衆十人。東
福寺衆兩三人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
第二古説非
時利差別
  南都西京藥師寺傳
法相宗沙門基辨撰
[章]叙其非者大乘者也 鈔曰。自下叙
中。第二叙其非。此中有七文。初標牒。二
一時教。三破古徳二時。四破唐流支頓
漸二時。五破曇無讖半滿二時。六破劉虬五
。七結古説非。今即初・二也 且如第一等
三句別牒。菩提流支等者周&T047368;曰。菩提流支
唯立一時教。所引教文有五種別。一譬如
天鼓。此攝論文談其本一名爲一時。二如
華嚴・維摩教説一名爲一時。自説
一音故。三無量義經據相無異名一時。四
法華經約一乘故名爲一時。五優婆塞經證
理是一名爲一時。此據正義是釋
是流支作此言也。彼但言一時不説差
。故有異也云々今云。若由流支説。周&T047368;
穩。流支意雖五箇證似別。皆是約
來邊則是一也。此一具圓一與一刹那
一時也。差別但在能感邊故。成立但衆生
感於一切時一切法。故周釋所
穿鑿矣 若廢事談理等者。二但破一時
。非覺愛所立之理。廢事者。廢機器
差別一向不論也。理談者。但談所證理也。
若不直往漸入等機器差別。而但談所證
所説理則此是一相一味圓一眞如故。應
所説一刹那音圓一義一時教。復於
説教一會必有大小機。則應所説
時教。然既有唯頓唯大唯小唯漸故。以
類得解圓音義。有時成。如一會大小等
機具時。有時不成。如一會唯大唯小機集
。故立一時教名全不成。若唯被大等
下。三擧&MT10769;五個
例證
此第一證。周&T047368;曰。如
勝鬘説。有四機不同。如何説唯被於大
答。爲菩薩四機而行化利。非
彼經也。權實准知云々今云。此釋尤
好。或但被小如遺教經者。此第二例證。問。
大周目錄。此經乃是大乘所收。今何唯小。
答。夫論大小對機理。今遺教中唯明
。但對聲聞。如何得大乘。故此章爲正。
或初有大等者。此第三證也。至入法界品
聲聞。故其已前諸會唯被大機。説舍利
弗等如聾盲故。云初有大無小。初有小無大
等者。第四例證。此以理證&MT10769;也。如文自知。
或有諸經等者。第五例&MT10769;。此意言。見一切經
教之説相。有全分大。有全分小。有多分大
多分小。如何云一時耶。言唯一時等者。
四結非。謂如是教示相隨機爲異。然今覺
愛立名云一時教。深是猛亂孟浪。莊子齊物
論字。唐陵徳明
音注云。孟浪一音漫
爛。猶率略
豈無一會頓等者。此亦結非
文。周&T047368;曰。此意&MT10769;云。既有一會頓發三乘
一會漸入大乘。發心既復不同。總名一時
哉。今云。尤好。如華嚴・深密・法華等。皆是
一會頓發三乘之心。如下具辨。又如般若・
法華・深密等。此中既有一會漸入大乘者
然覺愛何必定以一刹那一圓音義一時
若唯被大等。嘉祥法華義疏云。諸大乘經有
。一但菩薩衆。無聲聞衆。如華嚴七會。二有
聲聞衆。無菩薩衆。如金剛般若。三具二衆。如法華
第四俱無二衆。如金光明經。如智論云大乘具
二衆。是四句中第三句也。問。何故大乘經中列大小二
哉。答。智論云。欲二乘義故。意云。明小乘方便
説。大乘究竟也。問。何故必小乘教無菩薩衆耶。答。智
論四云。聲聞乘狹小。不摩訶衍。譬如恒沙不
大海。以其狹小。故。云云。今
云。此説與今釋會同也
説破云。金光明・
及解深密・瑜伽論等。皆説三時。今但言一。
便違理教。由是覺愛所立義不依今以
彼意設救云。所説聖教有大小殊。然深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