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 (No. 2323_ 基辨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薩後請慈氏中道教雙除二執。頌曰。虚
妄分別有云云
[章]般若經中波羅密多 鈔曰。三擧般若
波羅蜜多名。幽賛上曰。福智倶修眷屬
般若
空齊照堺界
般若
詮會文字
般若
理解生實相
般若
性慧資皆爲般若。能除障智法眞理。衆
徳之首萬行之導。雖獨名慧攝一切法云云
今云。唯慧非波羅蜜多。施等皆爾。如
十論九説
[章]法華經中名曰一乘 鈔曰。四擧一乘
 究竟運者。玄賛四曰。由此外無
別勝乘理究竟最爲殊勝故説爲云云
子島曰。究竟者一義。運者乘義云云問。何
故究竟義名一耶。答。玄賛四曰。一有三義
一簡別故名一。謂昔日説二今時説一。故
知所詮理極一而爲實。能詮之教二即稱攝。
別二理以爲極也。二破別故名一。謂二
乘不二爲方便二乘果以爲眞極。今
二涅槃但爲化城。説二菩提但是羊鹿
權教所設。非是二果所得所證菩提涅槃眞
勝極也。破二乘
情執二果極故説爲
乃至廣説。三會別故名一。謂教・理・行・果
皆有根本及以方便。會漸悟者先二乘中所
修成得教理行果爲大方便。依是本論初地
已上離分段死。見道已前教・理・行・果爲
退地之根本因云云 問。何故乘義名
耶。答。玄賛云。乘是運載義。運載行者。自
運運他至於彼岸。皆名爲云云問。因行
能自運至果可乘。佛果自運息應
乘體。答。有五義。一者運載以名乘。因中
二運。廣至果廣他運。由是亦名乘。二
廣如
玄賛
三者二乘唯自運小尚得乘名。況佛廣
他。何理非乘攝。四者因中理智能雙運
二用勝故得乘。果中理智因修成。因乘
種類ナルヲ以亦乘攝。五者因中二運常増進作用
現勝得乘。果中自運窮未來際他増
乘稱云云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抄七
  安永第五仲春黒月盡日於平安城五
條新善光寺内雲林庵愚見解説之
次。草草不拙智義解生&T047368;

  囘向無上大莊 囘向四恩法界海
  傳法相宗末學沙門基辨大 同 房
生五十九歳

  同第十巳年仲春於東都淺草安部川
町延命院三子法苑章之砌校
正了
天明六年午十月二十三日於南都興福寺
妙光院再校了。爲來未年於平安城京極善
長寺講筵用意也 基辨六十
九歳
  寛政第二歳次庚戌九月上旬飛鳥御殿
御門主御所望故講演斯章。講演隙隨
觀解義正之
  囘向無上大菩提 囘向四恩法界海
  藥師寺三松院釋基辨
 生年七十三歳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
第八唯識章之餘

  南都西京藥師寺傳法相
大乘法門 基辨 撰
[章]此之四名後得唯俗 鈔曰。擧四類
文之中五評四類。四名一一各別釋能所
觀及眞俗。如子島私&T047368;具辨。今略辨者。初唯
心之名通能所觀及眞俗境觀。謂八識心心
所總名心故。心是能縁故名能觀。八識後三
分互相縁故第三四分爲量果時爲能所
第三爲能量第二所量
亦成
縁境。亦他心智所縁爲所觀。此八識心
心所若無漏成眞諦
境觀。若有漏成俗諦

境觀如上所明約依他唯心而釋。若約識性唯
釋則通能所觀眞俗。能所觀等皆是絶言
境界非即非離。若約集起
釋則能所觀等皆是集起故
二中道之名通能觀
所觀等者。謂聖者能觀之智所觀之境皆離
邊執故。皆是名中道。通眞俗諦唯心
絶言相自可知已 三般若之名通能所觀
者。謂般若者智也。故是能觀。他智以
能觀智所縁故亦通所觀。通眞俗諦
上可知。清素&T047368;曰。般若簡擇性。何有
所觀別耶。答。般若有五種。觀照等能。文
字等所。故皆得云云子島曰。觀照般若正
是智體。此亦通所觀。所謂如妙觀察智之
大圓鏡智所縁也 四一乘之名通能所觀
者。謂約一乘因・果・理・智。智是能
觀。理即所觀。通無漏心縁加
根後三智
有漏心縁加
根後三智也
前可已上
子島
 若言證者等者。簡
證也。此古來有兩釋異。一者義濱
&T047368;曰。入觀時名爲證者。爾時後得唯證
淨依
云云二者清素&T047368;曰。若依觀行。後得
亦能變影觀眞。若依證説。本根本
 知
俗後證俗非眞。用各別故云云二釋之中
子島以後説勝也
[章]法華有説不與乘名 鈔曰。擧四類
文之中別釋一乘名通能所觀。此中有三。
初擧古説。二章主破立義。三結一乘名通
因乘。今即初也 法華有説者。問。何人説
有説耶。答。古來有多説。按嘉祥法華玄
論一曰。昔在會稽擇法華宗旨凡有
三家。今略明。世盛行有其三説。第一説
者以萬善因一乘法華玄六以此説
莊嚴運法師説
第二説
者以佛果智一乘今章所云有説是。護命僧
正解節&T047368;曰。此有説者光宅
寺法雲法師説。光宅法華疏云。三車但是果非因。即果
地究竟盡無生二智爲大車體云云。門外三車云果也。
又傳説。靈範師説。有法華疏
五卷云云 已上解節&T047368;
第三説者通因果
一乘已上法華玄
論三説也
子島曰。古來釋此有説人
中。或傳説云。嘉祥吉藏法師
也。而引義疏五成云云。子島評是爲不是。何不是。謂
是嘉祥所破也。法華玄第六擧光宅・莊嚴運法師二説
已破曰。大車互執云因或果文義共傷。今當具説。若
大車但是果。則下何得是寶車眞至道場
耶。是一不可也。更有十一不可。又莊嚴義亦不爾。若
大車但是因。則下合中何因縁故擧果徳合耶 云云
是故此章云有説者非吉藏法師。此師既云。萬行
因車萬徳爲果車也。故知此云有説者光宅法雲
法師也
已上子島
 但説三車等者。古師擧果智
。今云門外。外之言是果也。宅中出者之
出者言是因行也 衣裓机案及門者。法華
經二所説也。玄賛五曰。裓音説文從衣戒
聲。宗廟奏戒樂樂衣也。玉篇裓古來反音
戒也。今傳釋云。裓孤得反。音克。衣襟也。
所説。然今女人衣有前裓。可
。天仙之衣應是彼類。案即是几也云云 
及所者。從宅内諸子者凡三也。一衣
裓。二机案。三門也。經譬喩
云。舍利弗。是長
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
机案舍出云云賛五曰。身有力者。謂
二眞智。佛以智爲體故。手有力者。謂六
神通。外作用故。佛作此思惟。我悉具
此二勝徳。二乘種姓衆生雖行大乘
宅意乃至中根獨覺不能行一乘因
佛神力。但應佛智慧之用。如
中子不門不人手。但授机案
其自昇舍與出。又下根聲聞不
乘之因亦不佛智慧力。廣之神通
彼小子不能從門不能昇案但以
之而出云云此即經説衣裓机案之意
也 三門者經同品曰。復更思惟。是舍唯
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識戀
著戲處。或當墮落爲火所燒。口而告之言。
汝等所玩好三車今在門外以遊戲
已上
經文
云云賛五曰。三乘之教合名爲門。理出
教之外。故名門外。又此門者三乘因行。果
因中。故云門外。此中定取分別種智
車體云云今此有説意。謂乘名但在車。然
車在門外宅内。門外是果也。故一乘
名在果智。於宅内有者衣裓机案及門。此
之非車非乘。在宅内故是因。因無車故。
因行非乘。但在果智也。故云不與乘名

[章]理亦不然大乘故説 鈔曰。二章主破
自義。章主意釋衣裓机案文云。望
之功能二乘之因行。然而但思惟不
用。故爲大乘果ヲ以之喩已上章
主意
古師以
衣裓机案二乘因行之喩。章主爲
乘果ヲ以之喩。此破意付但云果智
一乘體。今家正義以因・果理・智一乘體
衣裓等之義云云周&T047368;曰。古人意
説。宅外之者名之爲果。衣裓及門並爲因。
衣裓几案二乘因行。若正解。三車亦是因
行。若爾何故説於門外。答。以教爲門。或
分段故言門外云云今云。若以所證理
一乘。則以教爲門也。所證理是言教
外故。此理一乘有二。一以見道所證理
一乘。則約因名一乘。二以佛位所證理
一乘。則就果名一乘。若無能證智則不
所證理。故智與理同一處所不分離
故見道已上以果智一乘。佛位亦爾。故
今家義以因・果理・智一乘。故云
所觀也。章主如是成立自義。故破古説
理亦不然也 聲聞縁覺等下明古説不
。聲聞者下根。縁覺者中根。不退菩薩者
玄賛五二一者初地已上。名不退地
分段死故。故名不退。以名乘一乘。楞
伽・勝鬘等由是初地已上名三種意生身
 二者頓悟者。大乘因行從初發心亦是
。今取八地已去不退因行。七地已前猶有
分段故。二義之中今取前解不退。今
此經多分約漸悟總料簡中判此經
少分頓多分漸
 乘此
寶車者。玄賛六曰。三種意生身。乘此無
漏寶一乘故直至道場佛之位矣。菩提・涅
槃蘊生道處名爲道場。或乘種智之因乘
故至佛位中大般涅槃之道場也。或至
果眞如道場。此乃因乘方至果乘。由是上來
總説教理行果倶是乘體云云問。何云
智之因乘耶。答。玄賛五曰。佛果牛車以
智中一切種智性。即後得智。因車以
觀平等二智中種智體。雖五智慧皆是一
。今此但取菩提相中種智體。無分別
智導此種智牛非正車體。如表無表雖
是戒。從僧受時及後持時唯説無表。表戒
一念更不相續。作白四羯磨和合得故。從
僧乞時已得表故。表雖是本唯取無表
持犯戒。此車亦爾。前一大事雖理・智本
智・後智總爲一乘。今者譬喩
唯取後智
車。本智名牛。不於理以爲車體。後化
城中以眞對化。乃説假擇滅以爲化城。説
大涅槃眞如妙理而爲寶處。各據一義。名
一乘云云問。何故白牛體爲本智耶。答。
玄賛五曰。白牛體即根本無分別智。導
種智車牛引車故。白者衆以之本。如
蓮華表經。諸乘本故。萬徳主故云云今云。以
七寶飾車一切種智具足圓滿也。賛
五曰。喩佛種智體高三界用廣十方。照化
倶能遍法界云云 基辨曰。今問。以無分
別智牛體。有何所由耶。今答曰。凡果
位無分別智爲體也。如・智冥合平等平等無
戲論無所得大牟尼境一切相用不現在前
此邊言。則火宅與寶嚴飾宅内門外大
白小黒一切差別不現凝寂。唯於後得種智
顯現七寶嚴飾高三界用廣十方而已。
今釋法華所説故云無分別智導此種智
牛非正車體。若以護法宗説因位所熏習
識所變現即絶言縁起境言。則如宅内所
許牛車則出門外所給亦牛。前牛與後見
二牛何別。大白小黒是相有別後得智
相。宅門許牛出門亦見牛。教衆生眞性
絶言與果位所證絶言眞淨法界無二平等
是如何別。我宗以因位境絶言縁起佛位
亦同一絶言境界。不火宅寶嚴飾等差別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凡聖共有等同一相
故。但説三車四衢別授大白牛車
第四四車。勝鬘經乃以眞理一乘
佛智一乘攝入二乘。從涅槃界
一切倶盡無餘。世親菩薩既由契經説
界唯心教理立大乘三界唯識宗教。護法
論師由此宗教可言中道宗。慈恩唯識法
師備受三藏指麾心佛及衆生此三無差
別之文成立染淨諸法唯識。一切依他縁起
皆是絶言境界。此三無差道理以何容疑。是
故我宗由理一乘無上乘。非智一乘
大乘理。我黨學者會達此別猥生
非見教門別上來所云元興
寺護命所傳也
直至道場
眞謂不退義也。道場者。道謂智也。場
謂智之所依處即清淨法界也。二轉妙果云
道場 故通因位者結今義。既云乘此
直至。非因位則何有此語耶。此乃因乘
果乘。豈唯果智云乘耶。故知一乘名通
因位也。勝鬘經中之下擧餘經證乘名
加行位故可因乘之義 六法者。勝
鬘經曰。一正法住大乘住者
即正法住
二正法滅大乘滅者
即正法滅
三波羅提木叉。四毘尼。五出家。六受具足
已上
此住滅古來有二家。初者嘉祥意。經
寶窟曰。今正論教法住滅。於教法中通論
三藏住滅。若別論辨戒律住滅。以戒律正
是出家人所行故。如戒律是佛法壽命
戒律住故佛法住。戒律滅故佛法滅云云已上
寶窟
二者章主意。無垢稱賛曰。經・論二藏善益
住。除障名滅。戒中略本名波羅提木叉
廣律本名毘尼。如是三藏所學之法。能學之
人名出家受具足云云今云。章主明
能學小乘所學三藏之法學大乘之順助
皆爲大乘故説。無垢稱疏云。能學之人
出家受具足周云。沙彌云出家
大僧云受具足云云
二乘人法
合成六處。既言皆爲大乘故説。故知小
乘爲成大因云云今章主意但由此經意
住滅。能學小乘經論善順益助大乘
大乘住。又能學小乘經論障助大乘除
大乘滅。故云爲大乘説。又嘉祥意。由
雜心及毘尼母論説戒律住滅也。又
勝鬘經述記基法師説門
人義令述
上曰。此六法中三義
所攝依四法迹。謂無貪・無嗔爲戒學迹。正
念定學迹。正定慧學迹。戒學但是滅儀不
惑。唯有定慧方能滅除。今此文中
斷惑次第定慧後説戒學。以定慧二
能斷惑修善故名住名滅。住故善法得生。
滅故諸惑皆盡也。前四名所受教法。後二
能受者行法。前四中前二經法後二律法。
又六法中爲三對。初二住滅相當。中二廣
略相當。始終相當。若此六法趣聲聞果。即
是小乘家近方便已上
&T047368;
今云。若由此述&T047368;
則一正法住者。心安住名住。是配定故即
修善也。二正法滅者。慧滅障名滅。是配
故即斷惑也大乘住者。小乘定學修善即大乘心住。是
正法住。又大乘滅者小乘慧學斷惑即
大乘障滅。是名
正法滅
三波羅提木叉。四毘尼&T047368;
云。
波羅提木叉者名爲解脱略本也。
毘尼者名爲調伏廣本也 云云
經曰。波羅提
木叉・毘尼此二法者義一名異云云毘尼者即
大乘學&T047368;云。明大乘
方便畢竟歸本也云云
何以故。以
出家而受具足。故説大乘威儀戒是毘尼是
出家是受具足已上
經文
今云。菩薩地説。聲聞地
所説戒菩薩地尸羅莊嚴也云云此即今經大
乘威儀戒是毘尼義也。毘尼者毘奈耶。此
調伏。意在調伏六根。寶窟曰。毘尼者此
滅。謂滅現在身口七非過爲云云
五出家。六受具足者。寶窟曰。小乘中受
出家。受大戒具足。大乘發菩提
出家。受菩薩戒具足。又淨名曰。
菩提心是則出家。是則具足云云今云。寶
窟所言此是以經意律也。非純律意也。
若由論意律。則如瑜伽説。出家菩薩其
形居律儀應聲聞乘。景師釋曰。出家菩
薩沙彌事足云云故由瑜伽釋。則小乘出家
及受具足大乘尸羅莊嚴。圓測云。除
菩薩。其餘聲聞律儀皆出家菩薩律儀也
云云故今經云六法爲大乘。由是等説
知小乘戒律大乘學之順助也
[章]故通加行當具顯示 鈔曰。三結一乘
名通因乘。子島曰。二乘人法合云六法。既
大乘故説。明知小乘之所學法能學人
皆大乘之因。此六法有載小乘人
功徳故得乘名。故知乘名亦通加行。加
行者方便之異名也云云 今云加行者因行。
故六法此因行即爲大乘。應知一乘名通
 至乘章等者。諸乘章曰。總言之。教
理行果總名爲乘。教一・乘者謂詮大乘
三藏教法。故攝論曰。阿毘達磨大乘經等。
此正本教大乘。又法華經曰。此九部法入
大乘云云又勝鬘經曰。正法住正法滅
云云已上辨四類能所觀
[章]勝鬘經中名一實諦 鈔曰。自下明
名類五中第三擧十三類名。此有十四
初擧第一類。此下至第六類皆勝鬘所説。
今釋一實諦之名。彼經文曰。四諦之中
三諦是無常一是常。何以故。三諦入有爲
。入有爲相者是無常。無常者是虚妄法。
虚妄法者非諦非常非依。是故苦諦・集諦・
道諦非第一義諦常非依。一若滅諦離
有爲相。離有爲相者是常。常者非虚妄法。
非虚妄法者是諦是常是依。是故滅諦是第
一義不思議云云&T047368;曰。今合二諦文。故
總名虚妄。據實道諦虚而非妄也云云又曰。
今一諦者。一謂眞理更無差別名爲一也。
諦者實也。有即言有。無即言無。今非
。唯實名云云清素&T047368;曰。遮餘遍計依他
虚妄且説眞如一實諦。理實依他亦得
云云勝鬘述&T047368;道諦虚非妄。
即依他亦名諦之義也
寶窟曰。言
一諦者。四諦之中唯取一滅諦故名
此以菩薩乘滅諦釋。
謂滅諦即第一義諦也。
此一非虚妄變異故名爲
云云即勝鬘述&T047368;云一謂眞理更
差別之義也。任經文
[章]顯法根本亦名一依 鈔曰。此第二類
勝鬘所説一依名。經文曰。世尊此四依者
是世間法。世尊一依者一切依上出世間上
上第一義依。所謂滅諦也云云&T047368;曰。世尊
此四依等者。此明安立諦。世尊一依者。此
非安立諦。謂滅諦更無差別一。諸法
之止依處名依。於一切依中此最上上第一
義依不可思議也云云
[章]由空爲證亦名爲空 鈔曰。此第三類
勝鬘所説空智。經文曰。世尊如來藏智
是如來空智云云&T047368;釋曰。古來相傳以
如來藏者非也。此是清辨等宗。然梵
本有二名。一若若多名爲空。空者無也。二
瞬若多名云空性。空者有也。今言空者從
空所顯理故名空。據體有也。此明如來
。故不云云今云。此章文有二空。曰
空爲證者空言遮空即若若多也。謂由二空
門爲眞理也 又是空性者。由二空
門顯已之空性。即瞬若多也 亦名爲空
者。亦之言非空性眞如
[章]彰異出纒名如來藏 鈔曰。此第四類
同經説如來藏。今釋此名文爲三段。初
經説如來藏。二釋佛性論所説如來藏。三
今章文釋。初釋經説者。勝鬘經説此有
二種。一者空如來藏。二者不空如來藏。説
如來藏名總有三意。一者煩惱名空如來
。經曰一切煩惱藏云云玄賛釋云。煩惱者
有漏。虚妄不實能覆眞如如來
眞如
云云&T047368;曰。空如來藏金剛心斷云云
子島釋云。空者虚無義。如來者眞如也。藏
者隱覆義也。二者有漏第八識名空如來藏
楞伽經曰。阿梨耶識名空如來藏云云三者
不空如來藏出纒之時名法身亦名空如來
。玄賛三曰。藏覆隱因性義故。在煩惱
纒裹之位如來藏。出煩惱時名法身
即此法身因空所顯空本性故亦名空如來
云云第二不空如來藏者。此有二説。一涅
槃無漏。體是無爲非虚妄法。由善縁
諸煩惱。漸次智起方便顯證名爲涅槃。體
性非空。因空所顯空之性故煩惱覆位名
不空如來藏。勝鬘經曰。不離不脱不斷不異
不思議如來藏云云二法爾無漏種子名不空
如來藏。楞伽經曰。具足熏習無漏法故名
不空如來藏云云已上釋經所説如來藏意
 第二釋佛性論所説如來藏者。佛性論第
二如來藏品三説。如來藏義有三種。一所攝
藏。二隱覆藏。三能攝藏。初所攝藏義者一
切衆生名如來藏。約所攝藏之名。由此果
能攝藏一切衆生故。如來能攝也。藏是所
攝也。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内故名爲
也。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一切衆生決
有。二隱覆藏。謂如來隱而不現。如
此章引勝鬘經等説。三能攝藏。謂過恒沙
萬徳也。此萬徳住因時攝之已盡故也云云
今云。此中章經但就隱覆義釋明經所説
故。此明論所説竟 第三准今文釋者。此
二家別。初周&T047368;及清&T047368;曰。出纒名法身
出纒故名爲云云此任經説釋。
隱覆義藏言也。二濱&T047368;曰。彰異出纒
者眞如。在因位中云故云異出纒也。攝佛
徳者。眞如佛實性故云佛徳也。佛從中
出者。佛在因位眞如出故爲佛從中
云云此中雖佛徳佛性論説攝之言
亦是隱覆義也
[章]明體不染性清淨心 鈔曰。此第五類。
自性清淨心名。勝鬘經説自性清淨如來
。又名自性清淨心。述&T047368;下曰。有四藏。一
法界藏。通非情故。二法身藏。唯情所收
故。三出世間藏。出纒也。四清淨藏。在纒也。
謂性雖本淨而爲客塵染。故刹那善心
者無垢如也。刹那不善心者有垢如也。即
此二心性非煩惱故。心者眞實義謂眞如也
云云子島曰。眞如諸法自性煩惱不染。故
自性清淨。以眞實義心也云云
[章]功徳自體亦名法身 鈔曰。此第六類。釋
法身之名。勝鬘經説。世尊如來無限齊
時住云云&T047368;曰。第一明法身也。眞體凝
然無限齊周法界處不在。何語
限齊云云寶窟曰。以一切佛法成就故名爲
法身云云今云。由勝鬘經説法身・受用
身・變化身三中第一法身。成唯識及佛地論
説自性身。即出纒眞如名法身也。無量
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徳法所依止故名爲
。子島曰。非大牟尼名法之法身云云大牟
尼名法之法身具自性・受用・變化三身故」
[章]無垢稱經不二法門 鈔曰。此第七類。
不二法門之名。經第四不二品之説也。不
二法門之體謂眞如理也。無垢賛釋曰。今
顯無相眞如理唯是一。恐一定一
於一。但遮妄異故言不二。不二之理可
軌可推故名法。此通生無漏智解。立以
。據實眞如非二非二非法非
門非門。遮二故強名不二。遮非法
故名法。遮非門故名云云今此章文云
差別者。同賛釋曰。二者差別之義也。二
非二共名二。一三四等名非二云云
又云。或三十一菩薩以分別執二無分別
理名不二。智會此理入不二。文殊以
二離言法性名不二智達此理
不二。無垢稱以假智・言説倶名爲二諸法
眞如爲不二正智眞證名入不二。故成
云云今云。遮理有差別者。理謂眞如。差別
者假智・言説等二差別。如是二差別於
如理法體。故今遮此強名不二法門

[章]大慧經中不生不滅 鈔曰。此第八類。
不生不滅之名。四卷楞伽第四三丁
之文
也。護命&T047368;曰。楞伽經名大慧經。經曰。又世
尊説。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乃至廣説。佛
大慧。我説。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品
云云子島曰。有無品不現者。有謂起
也。無者盡也。無起盡故云有無品不現
基辨云。有無不現者。非有非空中
道。與三論宗八不中道相同
[章]涅槃經中多名凡性 鈔曰。此第九類
凡性之名也。涅槃經者。第七如來性品・
二十五高貴徳王品・二十六・二十七・八師子
吼品・三十五・六迦葉品説佛性。其餘處處
枚擧 彰法身因者。二諦章曰。在
佛性。意曰。性者因也。慧日論曰。眞如爲
應得因。菩提心爲加行因。慧日論立三佛
。一理佛性。在纒眞如是佛果所證眞淨法
界之因。故名理佛性。二行佛性。六度萬行
成佛果菩提四智之因。故名行佛性。三隱
密佛性。貪嗔等是所斷法生能斷智。如
火因。莊嚴論説。婬欲即是道等也云云
是説法身言若云大牟尼名法之法
。則理佛性是因也。若自性法身云法身。則
理・行二佛性也樞要・玄賛但
此二
受用・變化平等所
依眞淨法界名自性法身故也。又佛性論二
三佛性。一住自性佛性。二引出佛性。三
至得果佛性云云今云。住自性佛性即理佛性
也。論説凡夫位故。又引出佛性者是行佛
性也。發心已上有學位也。又至得果佛性亦
行佛性。無學果位故也
[章]楞伽經中名不思議 鈔曰。此第十類。
不思議之名。十卷經第二之文・成唯識十
頌不思議云。超過尋思言議道云云
今相同
[章]瑜伽等中名非安立 鈔曰。此第十一
類。釋非安立之名。伽六十四五丁説也。六十
四曰。云何非安立眞實。謂諸法眞如圓成
實自性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縁云云
設者安立也。不可者非也。合非安立也。六
十四説非安立安立非安立名

[章]攝大乘等名圓成實 鈔曰。此第十二
類。釋圓成實名。無性攝論四十九
説也。成唯
識説圓成實云。圓成實顯此遍常體非
。今此章文云等者等成唯識
[章]對法論等名曰眞如 鈔曰。此第十三
類。釋眞如之名等言等取成唯識。對法第
二之文也。非妄倒者成唯識二云。理非
故曰眞如也。對法第二以無變異無改
轉無我眞如名
[章]此十三類非更無也 鈔曰。擧十三類
十四文中第十四評十三類 唯所觀理等
者。問。能觀智是應唯識。何故唯所觀理云
唯識耶。答。若約根本智。則如與智冥合平
等平等。故所觀與能觀同一處所不
。故是唯所觀理亦唯識境智差別之名。若
後得智。則所觀理即眞智境。境是相分。能
縁心上所現相故。所觀理亦名唯識
恐文繁廣
下結略
[章]謂法界法般若廣釋 鈔曰。擧一名類
中第四擧十四類更無。此十四類中
法住名在法華方便品。無我及勝義在中邊
。其餘十一名在大般若經二百九十六
六丁
是十四名眞如唯識性之異名也 
法界者。中邊論曰。由聖法因義説爲
。以一切聖法縁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
云云此約唯聖法。其實一切凡聖法皆悉唯
識變唯識識性。故云法界 法性者。成唯識
疏曰。性體義也。一切法體。故名法性云云
 不虚妄性者。同疏曰。湛然離倒名不虚
云云 不變異性者。對法論曰。謂一切
時無我實性無改轉故説無變異云云 平
等性者。理趣分疏曰。遍諸法故名平等
云云 離生性者。同疏曰。離生滅故名
離生性云云 法定者。秋篠釋曰。諸法之中
其性定有其性者唯
識眞如也
故名法定云云 法住者。玄
賛曰。眞如住在諸法之中體性常有名爲
云云 法位者。同賛曰。法有染淨。離
淨分位顯之名爲法位云云 眞際者。中
邊論曰。由無倒義説爲實際。非諸顛倒依
縁事云云子島云。眞
實同也
虚空界者。對法論曰。
虚空者謂無色。性容受一切所作業云云
 無我者。唯識疏九末曰。性離二我
云云 勝義者。中邊曰。由聖智境義
勝義云云 不思議界者。秋篠釋曰。名
言路絶尋思息故名不思議云云 如大般若
廣釋者。此十四名中十一名大般若説。餘
三名雖餘處説今從多分如大般若等
也。問。此十四名能・所觀中何耶。答。唯所觀
境。如前可知。若云法界智法性智等則能
觀也
[章]合前三十一單名 鈔曰。擧單名中第
七結一名類也。已上一名類已
[章]二名有四 鈔曰。當門八文大段第四擧
二名類。此中有七初標。二標安非安之名
瑜伽勝鬘例。三擧勝義世俗之二名
四擧名事二法。五評擧三名。六擧二無
我之名。七評此名。今即初也
[章]瑜伽論中無作四聖諦 鈔曰。二標
非安瑜伽勝鬘例。瑜伽六十四文也。
施設者安立也。非施設者非安立也。伽六十
四説。安立眞實・非安立眞實云云 安立謂四
聖諦非安立謂諸法眞實 淺深異故者。由
成唯識第九説。安立諦二乘所觀。今名爲淺。
非安立諦菩薩所觀。故今爲深。今謂。安立
是施設門名淺。非安立者謂離言門指法體
深也 即勝鬘經等。以勝鬘例。問。瑜伽
安非安四諦
及一眞法界非安
勝鬘有作無
作倶是四諦。無作與非安立體義既殊。而何
同云即耶。答。子島云。勝鬘所説無作四
諦名非安立二義。謂一微隱&MT10769;知非
淺境非安立。此義與瑜伽非安立異也。
二或隨觀察二空眞如別觀非安
。此義與瑜伽非安立同也。今章家依
相攝也云云又法華攝釋會曰。非安立名
於二義。一唯廢詮。與無作別。即瑜伽論
非安立諦唯一也。二言非者即是無義。安立
是作。名字有別義體無差。經云非安立故。
即無作也云云 基辨云。按勝鬘述&T047368;云。無
作者。作謂生。有生有滅。故有生滅四諦
有作四諦。無生滅云無作。又經有作云
有量。無作云無量。有量是有邊際。無量是
無邊際。無邊際無生滅四諦即是廢詮。非
安立四諦。何故四諦云無邊際無生滅耶。謂
苦諦是全體集諦。離因無果。故其苦集全
體本來無是滅諦。證滅無道。病息藥亡。故
四諦但是滅名無邊際無生無滅。本來大牟
尼故。可謂廢詮。故攝釋初義云唯廢與
義別穩。若由攝釋初義。此章即言意
彰也。絶待非安立即廢詮。前明伽文非
安立也。又與安立相待非安立即經所説無
作也爲言然今意云瑜伽安非安即勝鬘有作
無作故。不經與論意別也。故攝釋
意未
[章]涅槃經中世俗二諦 鈔曰。擧眞俗二諦
。北本十三聖行品之説。如二諦等具釋
[章]顯揚論中名事二法 鈔曰。四擧名事
二法。彼論十二五丁
五相中。第一所詮
相第二能詮相。此爲名事。所詮者相等五
法。能詮者於其五法發言説爲能詮相
即名事二法也。秋篠曰。四尋思中説此二法
名尋思事尋思。故云能詮所詮名名事二
云云
[章]此之三名初中後智 鈔曰。五評
三名 通能所觀者。若眞智能觀是非安立
及勝義也。若俗智能觀是安立世俗也。所
觀准之可知。問。安非安及勝義世俗二名
能所觀爾顯揚所説能詮所詮如何
能所觀耶。答。若能觀能所詮智是能觀。
若其智境是所觀 亦眞亦俗者。若非安立
眞俗共非安立。説俗不自俗眞而俗眞
自眞俗而眞。故安立眞俗共安立自
知。若涅槃經所説勝義亦眞亦俗。後三
俗前三眞故。世俗亦准自知。前三眞即後
三俗故。若顯揚論所説能詮亦眞亦俗名言
能詮。所詮可知 初中後智者。如次加行・
根本・後得三能觀智。此中加行智若四尋思
觀安立能觀也。若四如實觀是非安立能觀。
故加行智有勝義世俗。即眞非安名事
二法但就加後智名事二法也。根本智
能所故無能所詮
[章]攝大乘等法二無我 鈔曰。六擧生法
二無我。無性攝論八十二
之文本論頌曰。諸
菩薩所縁不可言法性。是無分別智無我性
眞如云云世親釋云。不可言法性者。謂由
計所執自性。一切諸法皆不可言。何等名
不可言性。謂無我性所顯眞如遍計所執
補特伽羅及一切法。皆無自性無我性
即此無性所シテ顯有ルヲ以性名眞如文云云子島
云。舊名人。新云生。眞如及加行智等無
此生我執故名生無我也。諸法別別體名
法我。眞如及三智無此法我故名法無我

[章]亦通能所初中後智 鈔曰。七例上評。
亦言是例上辭 亦通能所觀者。清素&T047368;曰。
若言無我理。唯是所觀。非能觀。若言無我
唯是能觀非所觀。今倶云生法二無我
故通能所觀云云周&T047368;曰。能觀智亦名二無
我法故。或云。以無漏能觀智作彼無我解
妄名無我。如十六行所觀倶名爲
故無漏智觀於苦諦亦名爲云云 通初
中後智者。如次加行・根本・後得之三智也。
加行有二。一地前加行智。二地上加行智
八地上ハ趣求スル功
用ヲ加行トスルナリ
此之三名中安・非安立及
勝義・世俗通地前地上加行智。名事二法尋
思觀故。但在地前加行智。問。唯眞非俗云云
若加行智應俗。何故云唯眞非俗耶。答。
地上加行智唯眞也。地前加行智者。
唯識本疏十末明能伏道通有無漏有漏
道六行。此是一往義。疏同卷云。非六行
欣厭。菩薩不云云盡理釋義如斷障
 又無漏加行能伏道者。疏十末云。無漏
者且如第三地無分別智斷定・法・愛倶
所知障勢力煩惱亦不現行煩惱
。非別起道名煩惱。所智障自可
 地上加行智者。同疏十末云。問。加行智
無漏耶。答。不通。八地已上無加行智
有漏心故。問。若爾對法第十文如何通。
金剛心有二。一加行道攝。二無間道攝云云
答。無違也。以無漏心任運趣入根本智故。
前已説加行道非加行智。加行智者
趣求。彼但是前加行道。而非趣求。故
加行智不無漏。或復對法據二乘等
金剛心有二。非菩薩金剛心中有
行道故加行智不無漏。或説。亦通無漏
八地等無者無有漏加行智別深趣求者。八
地已上有任運趣求故。今此初説加行唯有
。如對法説金剛心有加行道。不
云云又同疏十末曰。或加行道能漸伏。
根本・後得二智頓伏。或根本・後得亦能斷伏。
加行道能頓伏者云云基辨私云。以
行智通無漏盡。通八地上故。八地
已上進斷障是任運趣求。由是總論。加行
言有二意。一有功用云加行。是七地已前
有漏善心中在。二趣求云加行。是亦有二。
一有功用趣求。七地已前在。二任運趣求。八
地已上在。由是加行智通無漏
[章]三名有四 鈔曰。此下當門八文中第五
三名類。此中有五。初標牒。二擧三性・
三無性名。三評此能所觀。四擧三解脱門及
三無生忍。五評此能所觀。此即初也
[章]解深密等名三無性 鈔曰。二擧三性
三無性名。解深密經第二初丁一切法相品説
三性。同卷四丁無自性品説三無性 有無
事理者。有謂依圓二性。無謂遍計所執。事
謂依他。理謂圓成 種類差別者。諸法法
相縁起各別云種類差別 顯三倶無等
下釋三無性名。三謂三性。於前所説三性
實有三性差別。遍計所執本來都無今立各
三無性。三十頌説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
故非三性別有三無無性。故今云三倶
亦名三無性也。成唯識九説。謂後二
性雖體非無而有愚夫彼増益妄執
我法自性。是即名爲遍計所執。爲
故佛世尊於有及無總説無性云云南都
先徳立執空傳專以是等文證。是南寺所
傳也。北寺所傳者立體空傳。體空者。三
性法體上立三無性故。初遍計所執性由
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立相無性。次
依他起性此如幻事衆縁生。無妄執
實有
固執
自然生故假説無性。如幻假有非性全
。故立縁生無性。後圓成實性如太虚空
衆色而是衆色無性所顯。由離前
遍計所執顯性故。假説勝義無性。非
性全無。此傳由本論説三喩三無性
體空義。又南寺傳亦由本論説所執
故佛世尊於依圓及無計執總説無性
執空義。此二傳義光照千載蘭菊爭美。不
毫加雌黄也。具明如同學抄中
[章]此二唯所智及眞俗 鈔曰。三評能所
此二者。一三性。二三無性。此二爲
所觀 亦通三智等者。亦二名三智者。加・
根・後。以三智觀此三性三無性唯爲所觀
故云通三智。眞俗二境者。根本智唯眞所
觀。縁廢詮境故。加・後二縁眞俗二
。以無分別智達眞如即達三性三無
性絶言境。若以加・後有分別智縁。安立・非
安立三性・三無性爲所觀境也 若言三性
等下約能觀智以明。如文可
[章]瑜伽等中三無生忍 鈔曰。四擧三解
脱門三無生忍 瑜伽三十八三丁
之文等言
唯識第八。清&T047368;曰。能觀智離繋轉故名
解脱門云云今云。按瑜伽定學三解
脱門。一無願。二無相。三空也。所知境有
二。一有。二非有。有有二種。一有爲。二無
爲。於有爲過患故無願求。故立
願解脱門。於有爲願求。故於涅槃
願求。見永出離。故立無相解脱門。於
非有無所有中知爲非有。故云空解脱門
也 表印深理下擧三無生忍。瑜伽七十四
二丁
顯揚六六丁
具説。三無生忍者。一本性無
生忍。二自然無生忍。三惑苦無生忍也。成
唯識疏九本曰。忍者智也。證印名云云
表印深理者。子島云。印者忍可決定義。深
理者眞如理也。無生忍者無漏智也云云問。此
無生忍何位得耶。答。本疏九本云。顯揚六説。
此三忍在不退地。即初地已去證此三性
此三忍遍計所執本體無生。依他縁起無自然生
圓成時惑若不起。是名三無生忍
瑜伽抄曰。第八地得無生忍。初地亦得
此二。何別耶。答。顯揚六説。初地斷二分別
故得本來無生忍。八地已去眞俗雙行得
自然惑苦二無生忍。又七地已前得分段無
生忍。八地以去證變易無生忍。又初地不
惡趣無生忍。八地不有漏心間生無生
忍等云云
[章]唯能觀非通眞及俗 鈔曰。五評此能
所觀。問。何故云唯能觀耶。答。三解脱門此
定學此方便。由定生慧名爲門。故
唯能觀 唯本後等者無生忍即印可。印可
是能觀智。唯在本・後二智加行。加行位
深理也。子島擧&T047368;云。離繋縛
方便唯取無漏故除加行云云此但由地前
加行釋。未盡。地前印可似印可非實印
。地上加行無忍可證智故。今云唯本後
也。又周&T047368;曰。即能觀智離繋縛故名爲
。不其境。故唯能觀。解脱即門道入
之所由。故云云云
[章]四名有四 鈔曰。此下當門第六擧四名
。此有六。一標牒。二擧四鄔陀南。三擧
四悉檀。四評二門能所觀。五擧四尋思
能所觀。六擧四如實能所觀。此即初

[章]菩薩地中涅槃寂靜 鈔曰。二擧四鄔
陀南。菩薩地四十六初丁之文也 明義總集
者。義謂諸經所説義也。總集謂總略集也。四
十六説。後有四種嗢陀南。諸佛菩薩欲
有情清淨故説云云 嗢陀南者。子島曰。有
四譯。一鄔陀南。此云説。無問自説。世尊常
誦説伽抄二嗢陀南。此云攝散伽抄三嗢陀
南。此云略集教略集也
無垢疏
四鄔陀南。此云集施
子島伽抄一曰。嗢陀南此云集施。陀南者施
也。嗢者集義也。以少略言合多法
學者受持。故名集施云云此第四
。則嗢陀南與鄔陀南意同。爾倫&T047368;
字須改正。就字論。非義。必不是非
基辨私云。今所引菩薩地文作嗢。可
。既云義總集。故是攝散・略集・集施之
義也。若云世尊常誦亦集施義。則鄔陀南翻
説。此敵對翻義翻應集施。世尊常誦
利他故。倫&T047368;中義翻名總略義。可
施義。故倫&T047368;嗢字改正。此就
論非義辨。如上已辨 諸行無常等
四句海龍王法即經之文現流經本義淨三藏所譯。
今疏主由梵本引用歟
[章]大智度論爲人悉檀 鈔曰。三擧四悉
。論第一八丁
説 四悉檀者。子島曰。舊釋
梵名。新云悉彈多
伽論
悉檀翻名由周&T047368;
三家異。一慧遠云。此云宗成大乘
義章
二南岳慧思禪師云。胡漢並稱。悉是隋音。
檀是胡語。悉是遍檀是施
出處
三今章主
此云已上
周&T047368;
今章文亦云顯宗差別 世界
悉檀者。智論曰。有情從因縁和合故有無
別性。譬如車轅輻輞等和合故有無別車。人
亦如是。五衆和合故有無別人。是云世界
悉檀云云 浮渉非眞云世。體分不同云
 第一義悉檀者。論曰。一切法性・一切論
議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諸
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眞實法不破不
散。上三悉檀中所通。此中皆通通者離
一切過
變易也。法中最精
第一。有深由義也
對治悉檀者。有法
對治則有實性則無。譬如重熱膩・酢・醎・藥
草飮食等於風病中名爲藥於餘病
乃至佛法中治必病亦如是。不淨觀思惟於
貪欲病中名爲善對治法。於瞋恚病中
名爲善非對治法云云已上
智論
私云。藥病相應
對。以藥遣病云治 爲人悉檀者。性欲
同云各各。聖説被生云爲人。論曰。觀
人心行而爲説法。於一事中或聽或不
云云
[章]此上二門眞俗三智 鈔曰。四評二門
能所觀。此總評也。周&T047368;曰。談二四中有
能所。非彼一一皆通能所。如涅槃寂
靜・第一義諦並唯所觀 餘准此知云云 三
智者初


能觀智。中智唯眞。初・後
智通眞俗。初加行智有地前地上別。有
俗別。如上應
[章]諸論以初通眞俗二 鈔曰。五擧四尋
能所觀。此下別評眞俗三智也 初
觀麁者。四尋思觀是似安立觀。觀假有實無
故。子島曰。四尋思是推求行相故云云云
 通眞俗二者。觀假有實無中有世間勝義
道理世俗
[章]諸論以後眞俗所攝 鈔曰。六擧四如
能所觀 後觀細者四如實觀若地前
是似非安立觀。若地上眞非安立觀。故共
細。觀境離識非有識亦離境非有故。子
島曰。四如實觀印可智故云細也云云 通三
智者。若地上印可故有根本智。有本智
後得智故也
[章]五名有一 鈔曰。此下當門八文之中第
七擧五名類。此中有四。初標。二擧五忍。三
能所觀。四略六已上名。今即初也
[章]仁王經中圓滿寂故 鈔曰。二擧五忍
在地前者。資糧加行二位 伏印者。伏
二取空也。子島云。資糧・加行二位
勝解行相眞俗諦境。漸漸伏除印
可二取云云今云。伏除是俗。印可是眞 
不壞信者。於佛法僧戒不壞信 同世
間等者。同諸有情世間類施戒修福業
也 四五六地順爲出世行故者。子島云。
順忍在四五六地。順二乘出世行。如次修
菩提分法觀四諦觀縁起觀。故名順忍云云
今云。順二乘出世行者恐不隱當。本業經説
大順無生忍亦順忍修道復上順諸法
三世諸法一合相云云第四地修菩提分法
者。伽四十八説。菩薩住焔慧住如來家
彼體法一切種菩提薩埵故。増上力
故。修四念住上首三十七菩提分法&MT10773;
行修習云云 又第五地修四諦觀者。同四十
八説。菩薩住第五住中多分希求智殊勝
。於四聖諦十行相如實了知一切。又
十平等清淨意樂成滿得入故。善行方便觀
察諸諦。今此中顯示菩薩於諸聖諦
妙智妙極&MT10769;勝。此故此地名&MT10769;
已上
瑜伽
又本業經上説。第五地法界智觀入。所
謂十六諦觀也云云 由是等二乘
知。故子島釋不穩當。又曰。十六諦觀者。
一有諦。二無諦。三中道第一義諦。四苦
諦。五集諦。六滅諦。七道諦。八相諦。九
差別諦。十示成諦。十一説諦。十二事諦。十
三生起諦。十四盡無生諦。十五入道諦。十
六如來智諦已上第五地所修諸諦慧也 又
第六現前地縁起觀亦非二乘。經曰。
六達有法縁起法十種十二因縁觀。一我
見十二因縁。二心爲十二因縁。三無明十
二因縁。四相縁十二因縁。五成助十二因
縁。六三乘十二因縁。七三世十二因縁。八
三苦十二因縁。九性空十十二因縁。十縁
生十二因縁。逆順觀故觀無量身一切佛
化一切生。此等經文非二乘
諦縁起之證據也 長時任運者。第七地無
明觀如長時也。任運者。第八第九地任運觀
無相眞如理也 圓滿寂故者。因行圓滿果
徳寂靜名爲大牟尼
[章]唯能觀非皆通眞俗 鈔曰。三評能所
 初唯者初伏忍唯加行智 後可者後四
忍可三智 餘者加行智餘根後二。云
可通故上加行智亦入餘智言也。子島云。
忍者智也。故是能觀。然初伏忍唯是加行智
也。後四忍通加行・根本・後得三智。五忍倶
眞俗
[章]或名六觀故不別 鈔曰。四略擧六已
上名也 六現觀者。一思現觀喜受倶
思慧
二信
現觀三寶
淨信
三戒現觀無滿
四現觀智諦現觀
謂一切種縁非安立
根本・後得無分別智
五現觀邊智諦現觀謂初現觀
智後邊
安立
世出世智
六究竟現觀謂盡智等
究竟位智
唯識論九具説 
七覺分者。大般若四百十五
一念等。二擇
法等。三精
進。四喜等。五輕安。
六定等。七捨等也
 八聖道
已明
 九奢摩他
者。瑜伽三十
説。九種心住。及對法十説。奢
摩他九行心安住内住・等住・近住・調順・寂靜・
最極寂靜專住・一趣・平等攝持
 
十無學法者。顯揚三十九
説。八聖道加正解
脱・正智 四念住等者。已下出瑜伽二十
十五
四念住謂身・受・心・法 秋篠云。由
念明&T047368;惠於境住。隣近爲名。即觀身不淨
受不樂心無常法無我云云 四正斷者。一
律儀斷謂於已生惡不善斷故生
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
二斷斷
未生惡不善法
故生欲策勵正斷等
三修習斷謂於未生善法
生故生欲策
勵乃
四防護斷謂於已生善法
忘失欲策勵
秋篠
云。於此四中精進起用能正斷故名爲
。即精進爲云云 四如意足者。瑜伽二
十八説。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二&MT10773;
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斷行成
就神足。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云云秋篠
云。如意者自在義亦名神足。妙用無方。云
神即變化心也。神所依名足。體即定也云云
 五根五力者。信等五根五力 非菩薩正
觀者。已上三乘通觀非菩薩不倶正觀也 
故不別説者。於唯識別名説也。唯
識是菩薩不共觀門故也
[章]如是一切差別名也 鈔曰。當門大段
第八結歸唯識。如文可
[章]第四何識爲觀者 鈔曰。自下當章第四
門。此門辨能觀識。此中有三。初標。二擧
乘所立。三擧大乘。今即初也
[章]大衆部等皆能離染 鈔曰。此下二擧
小乘所立。此有三文。初大衆部。二犢子部。
三薩婆多。今即初也。擧大衆部一説・説
出世・鷄胤之三部及他地部。斷障章曰。大衆
部等四部及化地部六識皆能爲障道
五識身有離染故云云宗輪疏亦同説。此中
第六識有染有離染自可知也。眼識等五
染亦自可知也。云離染&MT10769;了知
宗輪疏解。疏有二説。一説爲加行
生聖道。如見道時聖道便起故名離染
能斷今云。此約修入者離染。意云。五識
離染加行生意識聖道。此雖
斷盡名爲無漏。如見道時聖道便起故五識名離染
能斷盡染。宗輪疏自釋曰。以佛等爲近無間
生聖
云云
二説既許五識體通無漏能離
染其理無今云。此文意約佛識説。上文説如來
十八界無有漏法。大衆等計執。故今
五識染
其理無
[章]犢子部等第六倶有 鈔曰。二明犢子
等計。等言等正量・法上・賢冑・密林山四部
 五識非染等者。宗輪疏曰。五識無染無
離染。但有&T047368;都無善惡。無分別故。有
分別者有善惡云云第六倶有者。此部
第六識能斷道故。有分別故有善惡心
染有離染
[章]薩婆多等深唯第六 鈔曰。三明薩婆
多等計。等言等雪轉部・經量・説假等部 
六識有染離染唯第六者。斷障章曰。薩婆
多等所斷通六識。若能斷道唯第六云云雜心
及倶舍曰。離欲及退時當知在意識云云
篠云。薩婆多意五識地中遠近加行不
。唯第六能離染云云問。此中小乘不
唯識觀。何故叙之耶。答。周云。此汎叙之。
彼無此觀。或彼能斷惑智即能觀識。是唯
識今此門攝云云今云。以後解小乘亦以
識。論離
染故今
此中叙
[章]於大乘中不可依據 鈔曰。自下當門
大段第三擧大乘。此中有三。初標牒於大
乘中
之四字
此也
二擧古徳説古徳或説已
下文是也
三擧今家説
次所牒
已下也
 七識修道等者。古有兩類師計。一者
七識修道師。二者八識修道師。初七識修
道者。有四家。一者後魏菩提流支但説
。謂眼識乃至阿陀那第七
識也
第八梨耶體非
是空理故云云二後魏勒那摩提三藏所翻
論究竟一乘寶性論及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
等是也。三魏佛陀扇多三藏所翻論。攝大
乘論
魏譯
此等兩三藏説八識。謂眼識
乃至阿梨耶也。阿梨耶識者不慮而知不
而照。譬如明鏡萬像倶現。境來現心。非
外境意已上由
秋篠&T047368;
四十力法師
代人
説。唯識
義濱曰。古徳者十力法師也。謂第八識無&T047368;
劣故非道也。是故離染唯七識。然至
第八識無漏也云云 第二八識修道者眞
諦三藏説也。謂第八識因果二位皆常住清
淨故名爲進修也。雖第八識修道而七
識縁修故。漸漸修明淨故。七識正修道故。
名爲縁修也。是故第八識漸漸清故七識正
修。故八識皆名離染也。今問。此等小乘
及大乘古師之所説何故與今家相違耶。答。
大衆部等四部及化地部意約大乘所云等
流五識與執或不執第六識第六
五云有染有離染。又犢子部等約大乘
云率爾五識及異熟五識無&T047368;五識非
離染。雖第六離染固執實有所
立故與大乘別也。又薩婆多所云亦法
體恒有云六識有染離染唯第六。故與
別。又舊譯家説七識修道。約第六第七
觀有依同時轉故第七識亦爲能斷道
第六識起第七識與力故應七識修
。其實但第六能斷道非第七識。阿梨耶識
若流支説。約廢詮妙理空理也。若勒那
等二師約果上而論。若眞諦法師以頼耶
本淨涅槃而説進修。本淨涅槃凡聖共有
故。此等説皆互相攝釋。非相性別論。故
今云皆非正義不可依據
[章]若能觀識唯意識故 鈔曰。擧大乘
第三明今家所立。此中有二。初明能觀
。二因明所觀識。初中有二。初因位能觀。
二累位能觀也。初中亦二。初明因第六識。二
因第七識。今即初也 瑜伽第一等者擧
唯第六識能斷道證意識有十五種不共
之文也樞要下擧十五不共業。頌云。分別・審・所
縁・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
斷・續・
生・死
其中擧能離欲業意識不共業。瑜
伽自釋曰。云何離欲。謂隨順離欲根成熟
故。從他獲得隨順教悔故。遠離後障故。方
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能離欲云云此四因
故方能離欲。能離欲業即能觀用也。有
識爲能觀體也 通眞俗三智者。子島
釋云。是明能觀識通眞俗二及初中後智
餘七識非能觀之所以也 餘不能起行
等者。明餘七識有不能故非能觀用。餘
言第六識之餘七識也。不能等者。此有
不能。一不空等三行及苦等十六行
入眞也。二不縁遍法眞如
性理及四諦理入眞也。趣入眞者趣入眞
見道也。秋篠云。除第六識所餘七識不
空等三行及苦等十六行總縁遍法
三性理及四諦理入眞見道。此説
加行位入眞行相。故云入眞
云云瑜伽又云等者。是亦第一卷十丁
文也 審慮所縁等者。此亦十五不共業之
中隨一。已上二箇伽文證唯第六識能觀也」
[章]第七由他通中後智 鈔曰。此因位能
觀中二明因第七識亦爲能觀 由他引
者。他謂妙觀察智。此觀謂平等性智。能觀
唯識實性。意言。因位地上第七由他妙觀察
智引亦爲平等性智能觀。平等性者唯識實
性。此智但根・後二非加行位。第七爲
。第七無加行。由第六識加行本智
故。第七非趣求智故。云中後智也。問。
何故第七識不成能對治道耶。答。第七有
漏位唯縁第八見分。無廣縁諸法。無
故。不斷惑故。不成能對治道。但第
六識斷惑之時第七亦所引亦成平等性智
故云由他引
[章]佛果通八理或有眞 鈔曰。明能觀識
中二明果位能觀。意言。佛果自在故通
能觀識。此中圓鏡・平等・妙觀三智通
眞諦正體智・俗諦後得智。正智證眞如理門
後智縁依他事門。成事智唯有後得智
正體智 成事非眞等者。此護法正義。成唯
識十曰。護法正義云。成事智隨作意生。縁
事相境他業故後得智攝云云故云成事
非眞 唯觀俗識者。成事智後得智故唯觀
俗識變現。所觀俗諦以識爲主故云俗識
故言眞性識亦相同。識相識性不心故
 此解依論者。此護法義依成唯識論十。故
依論 理或有眞者。此親光菩薩義。如
佛地論七説。論曰。經曰。法・智彼所縁自在
無盡相。論云。法者大圓鏡智。智者平等性
智。彼所縁者即餘二智妙觀・
成事
對治力
去世間分別六識得清淨依他起性。或出
世間正智或世出世彼後所得。縁上眞如及
法智等依他起性以爲境界。問。二論主師資
義各殊。以何爲正耶。答。今由章主意
倶用之。云理或有眞下文亦云或亦通眞
自在滿云云又唯識疏五末曰。爲如不。
西方二説。一云許縁。佛智通故。二云不
縁。名成所作事智云云此等文
此章文
[章]但眞如識眞識亦爾 鈔曰。當門大段
第三擧今家中第二因明所觀識。識有九。
類爲二。一者依他識。即八種識。二者
眞如識。是爲第九。即圓實理也。此中眞
如理識唯是正體智之正所觀境故。定非
。依他八識因果二位中皆成所觀。因位中
八識爲妙觀・平等二智成所觀境。果位中
八識通爲四智成所觀境 眞識亦爾者。
因位中相似觀眞。果位中眞實證眞。故
亦爾意云。縁眞識因果二位同
亦爾。因位觀似果上觀
[章]第五顯類差別者 鈔曰。自下當章第五
門大分爲三。初標牒。二明所觀識類。三明
能觀識類。今即初也
[章]其圓成眞性識 鈔曰。此下第二明所觀
識類此中大分有二。初明眞性識類。二明
幻性識類云其幼性依地
識類已下是也
初中有五。初標。二明
加行・後得二智眞性識。三明根本智
眞識。四明根本智縁眞如自相亦名
共相。五成前自相觀之義。今即初也。問。眞
性識之識言何義耶。答。此是所觀識。故圓
成眞性即識也。離無別二縁三縁縁起離識
變縁起圓成眞性故。三十頌中
圓成實於彼故。二十論疏説圓成實性
眞實唯識云云
[章]若加行後縁遍法故 鈔曰。二明
行・後得二智眞性識。信叡云。如
。若作青解即縁遍通共相青色。若不
解即縁各別自相青色。縁眞亦爾。若加行・
後得智縁眞時作眞解。故總縁諸法
共相眞如云云故云若加行・後得觀是共
相等也 非別相者非各別自相觀也 以
總縁遍法故者。清&T047368;曰。總縁等者。此有
三義名爲共相。一眞如法體通一切故縁
此遍法名爲共相。二作二空門於識性
名爲共相。三能觀之心作行解故名爲
云云周&T047368;釋合此初・三
一釋。全無
 秋篠云。眞如體性
諸法皆有。義名共相。縁是之智名共相智
即是加行・後得智也。不諸法各別之性
故云總縁遍法云云
[章]根本智觀法別知故 鈔曰。三明根本
智觀眞識。清&T047368;曰。別相觀智。觀自相境
智證理時得眞自相行解名爲別觀
云云周&T047368;
 又叡&T047368;曰。若根本智不眞解
故親證別別自相眞如云云 是別相等
者。親證別別自相遍縁共相也 諸法
別知故者。古作兩釋。一秋篠云。諸法別知
故者。論實眞如法實性故非覺共相。縁
之智名別相智。即根本智。由諸法各別
實性故云諸法別知也。眞如之體不定自
。今隨能觀分爲自共云云二芳野云。爲
如親不親別故置總縁別知言耳。非
加行等都不別知其根本智觀作
各別解云云今云。秋篠以決定不決定釋彰
實義。芳野以親不親釋成。秋篠以所觀
芳野就能觀釋。兩釋誠擧
[章]然體非共幷能詮説 鈔曰。四明根本
智親眞如亦名共相之義。子島云。此下文
中有二然字。初然字表亦名共相觀。次云
然諸法上之然字表前自相觀義云云
非共相等者。謂圓實性體縁起諸法各各別
相非共一相。然萬差諸法不此圓成廢
詮境之道理共一無二。故眞如名自相
共相。此文意也 萬法不離此等者。由
辯中邊所説。諸經論者佛地經及論七・對法
七・瑜伽五十九也 共相作意等者。佛地論
四曰。妙觀察智遍知一切自相共相能斷世
間一切種惑云云又對法七曰。總縁作意觀
一切法皆無我性能斷煩惱。總縁作意者。謂
合縁一切法共相行作意云云 子島云。問。
共相作意斷惑者約根本智歟如何。答。根本
智也。根本智斷惑證理名共相觀。凡有
。一觀在萬法眞如故。二由前加行智
共相觀所引縁彼共相所顯理故。三由
眞如名言云云 依此道理者。依萬法
此理一無二道理此一前加行者。子
島第二義前明
此二
幷能詮説者子島第三義」
[章]然諸法上不可言共 鈔曰。五成前自
相觀之義上諸法別知故文。意云。雖
如性萬法不離故由前加行故由能詮門
故亦名共相。然正體智内證諸法上所有各
別眞理故。遂名自相共相已上
子島
[章]其幻性依他識 鈔曰。明所觀識類中第
二明依他幻性識類。此中有五。初以増數
識類。二依異説門識類。三依
類門識類。四由同異門識類。五總
結。初中有十文。初標牒。二擧一識
。三擧二識師義。四擧三識。五明
因果三識。六擧果位四識。七擧因果説
六識。八擧七識之説。九擧八識類。十擧
九識類。今即初也
[章]或説因果類菩薩義 鈔曰。二擧
師義。此大乘中一類菩薩一意識計也。
問。此一類菩薩由五箇經文一意識
證文如何。答。攝論第四但擧三箇&T047368;。復
三十論疏一本擧二箇證文。合爲五箇證文
問。攝論三箇證者如何。答。一者法足經云。
若遠行獨行無身寢於窟。調&MT10769;調心
眞梵志云云此師釋云。遊歴諸境故説
。無第二故復言獨行
二者
五根生識經曰。如是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
受意爲彼依云云 三者十二處經曰。十二
處中説六識身皆名意處云云已上攝論四
説三證也
深密第一・瑜伽七十六説。如淨鏡面若有
影生縁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生縁現前
多影起云云五同經同論曰。譬如暴水若
一浪生縁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縁
現前有多浪轉。然此暴流自類恒流無斷無
已上成唯識疏
擧二證也
然由此等證西明・神廓・道證
三師云六識體一是一意識計。章主破
云。有云一意識。但説前六識一意識理必
然。此説八識體是一云云又燈主設
&MT10769;廣如子島私心&T047368;。就中第二引楞伽難。第三
三十論諸識體同難。第四引無着本論如
意業名身語業難。以
此等八識體一
又世親攝論云。非
別有餘識。唯除別有阿頼耶識。故知第
八別有自體云云燈主云。無性但總説云
別餘識。世親攝論唯除第八更別師義云云
[章]或因果倶識及轉識 鈔曰。三擧
 謂本識及轉識者。本識謂三十頌説
依止根本識云云論釋曰。根本識者阿陀那
染淨生根本故云云故云本識 轉識者有
三義。一者三受改轉。二者三性改轉。三者
縁境易脱。此就前六。若第七名轉識。於
位中染淨改轉故云轉識
[章]成唯因説情我及了 鈔曰。四擧
二論證 識生者。八識生變 變似義
等者。明三能變識所變現。子島云。義有情
者出第八識所變中邊長行云義者境也。似内外
色等五境現也。有情者似自他
有根身現也。此有安慧・
護法別。如三十論二説
我者。出第七識所變
我癡我見我慢我變也 了者。出前六識所
。即了別麁境。是前六識所變已上第一證新
中邊上 三丁

 三十唯識等者。第二證也 異熟者。第
八識。異類而熟。與因異性果酬因故也 
思量者。第七識也。思量第八計爲我故
 了別境識者。前六識也。了別別境及麁
顯境故也 多異熟性者。明頼耶三位中但
異熟。三位中異熟名自凡夫菩薩
金剛心名多分異熟故也 阿陀那名等者。
今不阿陀那之名。今擧唯因位名
阿陀那通果。故初標云或唯因説三也」
[章]或因果倶謂心意識 鈔曰。五明
因果三識 謂心意識者。成唯識説
嚴經心意識所縁等。深密經有心意識品
楞伽一

十一



心意識
瑜伽五十三及七十六
心意識
[章]或唯果説説四智品 鈔曰。六擧果位
四識 佛地經等者。等言等取莊嚴論・無性
攝論 四智品者。此轉識得智有二箇説。一
云。大圓・平等・妙觀・成事如次轉有漏八・七・
六・五識相應品次而得云云此佛地論第一
師義也。成唯
識論第
十用
二云。八・七・五・六識次第轉得此大莊佛
論慈氏頌
幷釋論。又攝論第九無性釋二義或
隨所應之説也。佛地第二有義也
問。此二説中以
何爲正義耶。答。此有二。初擧古師會
。二述今會釋。初古師會釋者。此有
。初佛地論會釋。彼論曰。復有義者轉
六識成所作。轉五現識妙觀察。此
爾。非次第故。説法除疑。周遍觀繁
五用云云成唯識疏曰。無性及莊嚴
論具説觀智轉五識。此中即轉第六識
得。佛地云彼非次等云云是章主以
嚴・無性後説麁相説。以佛地初義與
性第一師義如實義。後了義燈會釋有
。初同章主義。次設別解言。莊嚴論中
第六識能作神通等諸事業事智
五因位麁不觀察果位方能云得觀察。故亦
達。無性兩釋各隨一義二論。然
佛地論破五轉觀察智説法斷疑
五識能者是破別師莊嚴。如理門
論破古因明師。諸師異釋。繁不具叙云云
已上了
義燈文
 問。莊嚴論是慈氏説。何破之耶。答。
親光菩薩是慈氏之弟子。非師意。但
之者。天竺得論傳誦之人自然亂文執
六但得事智。是故親光破之。非慈氏
之謬已上
子島
 又子島釋傳誦之人自然亂
文曰。經論之誤有二途。一者西方誦經論
輩自然錯亂。如諸部計異。二翻譯家之誤。
新舊譯之異。第二叙今會釋者。基辨
莊嚴論五・六次第云。於因位亦五識與
第六不共所依。必爲倶有依故。至果位
成事時亦與第六倶有依。同一時轉
分離。彰佛果上亦成事・妙觀一時
轉不分離。莊嚴論幷無性後義以五・六
不次轉得也。又會成唯識論六・五次第
云。佛地論・成唯識約因位先轉第六識
妙觀智後轉五識佛果次第六・
五次第轉得也。各據一義理無相違。然
佛地論破莊嚴有義因至果轉
次第故。以此莊嚴論等八七
五六
執爲
者破爾也。所餘疑&MT10769;古所會可
消焉也已上
 又子島私&T047368;曰。因問云。轉識
得智者可識成智耶。答。不爾。論有
二釋。一云。智心所知而依心王轉。
識爲主故説轉識得也。二云。又有漏位
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爲有情
智捨識故云八識四智也。此初釋
意云識者心王。智者慧心所。轉有漏慧
無漏智其有漏慧依心王轉。識爲主故寄
總心王轉現也。問。就初釋七轉識有漏
位有心所故應慧得智。第八識有漏
位無慧倶。何云慧得智耶。又如何云
信等善心所有漏位無佛果上有第二問難
基辨私加
答。子島引從芳説云。第八識因中雖
漏慧即不本有無漏慧轉成智。即從
無漏鏡智種子中現行子島云。先徳未決
也。未此文
云云
基辨私助答云。從芳所言非助據。成唯
識十説四智心品所生得曰。所生得謂從
有種子云云本有者非僧佉等實有
一物之本有自性爲因。大乘過未無。但當
念現行心法爾縁起顯現道理具足。此云
有種子。若爾大圓鏡智從本有種鏡智及
無漏善信等心所自可知已。遍行思心所於
無漏善境作心等故。無漏信等心所自
本有種生。餘三智亦復爾。若爾何云轉耶。
謂轉識時得本種鏡智相應心心品生簡
擇用増清淨得智也。初地已上所得妙
觀・平等二智亦自本有種生云識得智
也。轉者轉捨即斷捨棄捨。得者轉得即顯
得生得也。如本論第十説
[章]或因果倶中説六識 鈔曰。七擧因果
六識 勝鬘經中等者。彼經曰。若無
如來藏者不苦樂求涅槃。何以故。於
此六識及心法智此七法刹那不住不
。不苦樂求涅槃云云此經述&T047368;曰。
六識謂眼等六識也。心法智者意識相應無
漏智也云云
[章]或因果倶説七心界 鈔曰。八擧七識
之説。諸教者對法論二十丁
 説七心界等也
瑜伽論中
處處説
[章]或因果倶八謂八識 鈔曰。九擧八識
之説。楞伽・深密・密嚴等經瑜伽・唯識・百法
等論説八識
[章]或因果合説九 鈔曰。十擧九識之説。此
中有六。初標牒。二證第九識。三擧舊經
第九識體。四擧今家所立。五擧
成所立。六結今家義今即初也
[章]楞伽第九水中諸波 鈔曰。二證第九
 八九種種識等者。十卷楞伽第九今所
引前文曰。依諸耶念法。是故有識生。八九
種種識如水中諸波云云今家以第九識
染淨別開。他家&MT10769;云。楞伽既説依諸邪念
故第九非唯淨。染識位亦立第九識。今
家通云。依邪念法九八識生者。含
淨意。若染八識則邪念爲順之増上縁。若淨
第八識則以邪念違之増上縁。如
密佛性。若不爾則如來品現功徳莊嚴經文
如何通
[章]依無相論眞俗合説 鈔曰。三擧舊經
第九識體 無相論者。按藏目
論名。故古來種種異説。今詳以二門辨。初
古師説是非。二叙今義。初是非古説
者。或釋言。無相論者陳那所造無相思塵論
眞諦
 一卷。與新譯觀所縁縁論同本異譯也
今云。檢無相惡塵論
是阿摩羅之名。故或説非也
又有云。此是轉識論
中有是説云云今云。次擧子島
是非中因辨
又子島私&T047368;
曰。無相論轉識品曰。能縁有三。一果報識
即阿梨耶。二執識即末那。三塵識即六識。
境識倶泯即是空性。其空性者阿摩羅識。阿
摩羅識即眞如云云今云。子島所引境識倶泯
轉識論文也。非
無相論轉識品者
故。子島釋不
今撿轉識論眞諦三藏譯
都一卷八紙
論曰。問。遣境存識乃可唯識義。既
境識倶遣。何識可成。答。立唯識乃一往遣
境留心。卒終爲論。遣境爲心。是
其正意。是故境識倶泯是其義成。此境識
倶泯即是實性即是阿摩羅識。亦可卒終爲
論。是阿末羅識也云云已上眞諦譯
轉識論文
基辨詳此轉
識論文。斯論中有本論及釋論合糅成一部
一卷。今此所引示問答文釋論之文也。此釋
論未何人所造。恐眞諦三藏所釋歟。今
按本論文是唐譯顯揚第十六成無性品中文
異譯顯然。如次下具辨。故有人云轉識論
中有是説是非虚談。雖爾無此轉識論
無相論。又子島云無相論轉識品
允當。無是論品名故。應知非
識論亦名無相論。而轉識論初文云。識轉
二種。一轉爲衆生。二轉爲云云
知。轉識論非轉識得智。但論識轉
二相貌也。若准論説相則應識轉論
今准此方言轉識論也。又瑜伽論&T047368;
一曰。文備師云。昔傳引無相論阿摩羅識
九識。彼無相論即是顯揚論第十六無
性品云云然彼品文無阿摩羅名云云基辨云。
無相論顯揚無性品誠爲善説。而云
彼品文無阿摩羅名盡。不新舊論文
同異故。至次下述自義白日焉矣 
第二叙今義者。基辨謹撿。今此章所
無相論者非轉識論。此是眞諦三藏所
譯三無性論也。有上下二卷四十二紙。今
此三無性論讀顯揚第十六成無性品
同本異譯顯然可知。三無性論文初云立空
品中人空已成未法空法空故説
諸法無自性品。是與顯揚論成無性品
少異稍同。其成無性品云。復次成空品中
已成立衆生無我。非法無我。今爲成
法無我故説成無性云云<#0632_1/>今云。三無性論中亦
本論釋論合糅。
本論文與顯揚論成無性品
同少異。釋論未誰人釋
三無性論上十八
丁右
曰。
云識如如者。謂一切諸行但唯是識。此識
二義故稱如如。一攝無倒。二無變異。攝無
倒者。謂十二入等一切諸法但唯是識。離
亂識外無別餘法故。一切諸法皆爲識攝
此義決定。故稱攝無倒如如。無倒如如未
無相如如也。無變異者。明此亂識。即是
分別依他似塵識所顯。由分別性永無故依
他性亦不有。此二無所有。即是阿末羅識。
唯有此識獨無變異故稱如如。今大乘義
諸入並皆是無。唯是亂識所作故。十二
入則爲顛倒。唯一亂識則非顛倒。故稱
。此識體猶變異。次以分別依他此亂
。唯阿摩羅識是無顛倒是無變異是眞如
如也。前唯識義中亦應此識。先以
一亂識於外境。次阿摩羅識遣於亂識
故究竟唯一淨識也云云基辨以此三無性論
讀顯揚論成無性品無似是阿摩羅
識文。實如文備師所言。然三無性論中説
七眞如。其第三識如如下説此阿摩羅識文
顯揚論成無性品中亦雖七種眞如
前攝事品中説而略是。故無廣釋七眞如
。由是閲前攝事品説七眞如。第三如
唯識眞如。即三無性論所云識如如也。其
文曰。三唯識眞如作意。謂如前説。乃至於
染淨法所依第八
惟諸法唯識之性識性眞
如即第

既思惟已如實了知唯心染故衆生染唯
心淨故衆生淨云云此文中云染淨法所依
者第八識也。云諸法唯識性者識性眞如即
第九識上有於言。此彰境第七聲。離第八
別第九。於第八處第九識。今染淨
各別開且立名云阿末羅識。章文云眞俗合
。即今於言意也。推求攝事品文
。成無性品讓攝事品而略之。文備師
攝事品成無性品無阿末羅識
。可麁説。是故今無相論者三無性論炳
然。新譯家中相説性其例尤多。云
識論之説不依用 同性經者。大乘同
性經上全二卷。字文周三藏
闍那耶舍共僧安
曰。佛言。楞伽王。
衆生神識無邊廣大。無色無相不見。無礙
無形無定處。不可説乃至楞伽王。識相清淨。
唯是無明貪著習氣業等諸客煩惱之所
。楞伽王。譬如清淨虚空之界唯有四種
客塵染汚。何等爲四所謂烟雲塵霧。楞伽
王。識相如是。本清淨故無邊不捉。無
色染。唯是諸客煩惱之所覆染故乃至廣説
云云 若取眞如等者。上來所擧無相論同性
經説。立第九識阿摩羅識。此云無垢。倫
&T047368;一曰。地婆訶羅云。西方一解。第六識
別義名爲阿末羅。斷惑證滅有勝用云云
新羅元曉師云。自性清淨心名爲阿末羅。與
第八頼耶識體同義別云云今云。元曉師説能合
同性經亦准如來功
徳莊嚴經
眞俗合説故者。眞如是眞諦。識者
俗諦。今以眞如識。故云眞俗合説也。樞
要下末曰。依無相論及同性經。無垢識者。自
性識心。即眞如理。故知無垢通二種云云
又倫&T047368;一曰。基云。依無相論同性經中。彼
眞如第九識。眞一俗八。二合説故云云
基辨云同性經説識相之言。是約俗諦。説
本性淨是眞。無相論如上已辨。眞俗合説

[章]今取淨位名別説故 鈔曰。四擧今家
所立。今家意言。云識是俗諦幻性識也。故
眞如釋也。故今家淨位第八本識
以爲第九識也 染淨本識等者。染本識第
八説。淨本識第九識。雖第八與第九各別
。其體即本識也
[章]如來功徳阿末羅識 鈔曰。五擧證成
今家義。此中既言下章主釋經文。成唯識疏
三末七十九
丁右
曰。或名無垢識。唯無漏依。體性
無垢。先名阿末羅識。或名阿摩羅識。古師
立爲第九識者非也。然楞伽經第九有九種
。如第一

此無垢識是圓鏡智
相應識名。轉因第八心體云云又同疏
一本曰。楞伽經説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
九識即是増數。顯依他識略有三種
廣唯有八離於増減。故説唯言。楞伽經中
兼説識性。或以第八染淨別開故言九識
是依他識體有九。亦非體類別有九識
云云
[章]故知第八以爲九也 鈔曰。六結今家義
[章]或因八果唯有漏故 鈔曰。此下明
性識五文中第二依異説識類。此中
三。初佛地論一師。二安慧師。三護法正
義。今即初也。因八者因位八識。果三者無
漏六・七・八三識
[章]或因八果那唯染故 鈔曰。二安慧師
義。成唯識疏五末曰。准此師計即成佛時
第七識餘七識成云云
[章]或因果倶正義所説 鈔曰。三護法正

[章]依他識中謂安慧師 鈔曰。此下第三
分類識類。此中有五。初標牒依他識中
四字是也
二擧一分師。三擧二分師。四擧三分師
五擧四分師。今即初・二也。安慧論師以
嚴經三界唯心文唯一分
[章]或説唯二&MT10769;陀師 鈔曰。三擧二分
。此師由攝大乘説唯二依他性唯二
分義
[章]或説有三分陳那師 鈔曰。四擧三分
。由能量・所量・量果三量三分義
[章]或説四分分護法師 鈔曰。五擧四分
。由陳那義三分。以三量別義
四分。如成唯識二説
[章]如是所説所相無故 鈔曰。此五文中
第四由同異門識類。此中三文。初示
來所説約理世俗一往之論。二辨八識非一
非異可言中道。三擧非一非異證 諸
識差別者。三能變識諸心所法相等四分法
相差別。成唯識論七説識差別相約理世俗
。理世俗者是假施設。故今云一往而論
也 依成唯識云等下論第七十八
文也。此二
八識非一非異可言中道 因果性故
者。因謂第八識果謂七轉識。互爲因爲
故。定異則應因果性。麥種不豆故。因
果性故非一非異。阿毘達磨經諸法於識藏
等頌文意 無定性故者如幻事陽炎等
縁現故。是楞伽・深密經所説意。問。如何八
識縁起無定性耶。答。且二禪已上五識皆無
現。是由業縁現。若生初禪眼耳身
三識隨縁現。鼻舌二識由業無。若欲界五
識皆現。或無想天及五位無心位六識倶無。
無色界。諸色但種子不現行。如滅定。染
第七識一向不現。皆隨縁現無決定性。故
非有似有如幻假有也 如水波故者。彰
差別差別。是楞伽・深密・伽五十一
之所説也 行相所依相應異者。第八行相
無分別現量見分。第七行相非尋伺任運計
度見分。第六通現比非三見分。前五唯現
量見分。隨應可知。故云行相異也 所依
異者。第八識依第七意根。第七識依第八
意根。第六亦依第七意根。前五依眼等五
。故云所依異 所縁異者。第八縁三種
。第七縁我法相。第六通縁一切法。前五
色等五境。故云所縁異 相應異者。第
八識但五遍行無&T047368;性相應。第七識五遍行
有覆無&T047368;我癡等四煩惱八大隨惑別境慧十
八心所相應。第六識若善。五遍行善起信等
善十一欲等別境善起合二十一倶。若染五
遍行染。別境五中隨染起根本惑十八大隨
惑中隨惑二小隨惑十合倶起。若無&T047368;。四
不定亦起例可知。前五識亦隨三性別例
准可知。故云相應異也 起滅異故者。八
識中一滅時餘不滅 熏習異故者。能

熏等總別 報
其不共相等
相各有異 楞伽經云等
者。擧非一非異證成唯識疏七本釋曰。心意
識等以理俗諦隨事差別相故可別。
勝義勝義眞故相無別也。第四勝義理忘
言慮。今頌意別但説別。既曰離言
何別不別。以識自性能相無故所相亦無。能
所二性一切法
互能所
即依識立。求不可得。識上何
者爲能相所相。謂用四分等相用心
所縁別相
能相
四分合識體心
王取總相
所相若體爲
所相
若俗諦事中
此用體眞勝義中即離心言倶不可得。故
眞故相無別 無別者無別亦無不別
也。云云
[章]如是一切名爲唯識 鈔曰。五結所觀
識類差別
[章]此幻性識各各證故 鈔曰。當門大段
第三明能觀識類。秋篠云。上明所觀識類
差別。此下明能觀智類亦別云云 若加行
觀者。四加行位所修唯識觀也 唯共非自
者。古來二家釋別。芳野云。理實而言。加行
亦通自相觀也。雖是有漏而既現量。何
都不自相耶。故知一往説也云云又秋
篠云。若加行智總觀諸法皆無我性求所
故云唯共非自云云基辨評二釋云。釋
悉。地前加行有漏觀故不眞如。故
現量但遍縁也。故云非自也。秋篠釋
好 若後得智等者。秋篠云。若後得智
一一依他別別知故名爲自相云云 上來第
五門訖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抄卷第八大尾
  天明六年丙午十一月朔日於南都興福寺
菩提院方妙光院對屋寓隱之砌再校大
刪補竟。來未三月下旬皇都京極善長
ニヲイテ開演之所望アリ。爲其用意校正了。
抑此師子吼抄安永五年之比於 皇都
開演之砌書&T047368;了。其後於東武淺草
亦開演スル之砌一校了。其後於西京藥師
開演。去已辛於專寺正智院之。毎
講無刪補。漸今年清書了
  囘向四忍法界海 法相沙門基辨
  六十九歳書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
第九唯識章之餘

  南都西京藥師寺法相
大乘沙門釋基辨 撰
[章]第六修證位次者 鈔曰。自下當章第六
門。大分爲三。初標牒。明修入位。三明
證行相。今即初也
[章]攝大乘説一切障 抄曰。此下第二明
修入位次。此中大分有二。初擧三箇論文
位。後會二論之違。初中有三。初擧
大乘。二擧成唯識。三擧瑜伽論。初中亦
二。初本論。二釋論。今即初也 攝大乘者。
無性第六二紙
之文也 何處能入者。寄問而
起。有二問。初問所入處。二問能入。何言
再讀焉。初問何處能入。後問云何能
。答中有此二意故 謂即於彼有見者。
所入處也。神廓攝大乘疏作二釋。一彼
者意識也。有見者後生意識與耳識倶名
有見此釋意以
照義見也
謂耳識親聞法義故名
見。後生如理作意遠從耳識聞法而生。
此後第六
先因見再識云
倶云有也
名爲
有見。二若體對用意言自體與見分用倶故
有見已上
神廓
基辨詳二釋云。兩釋倶不爾。
今辨初釋者。云意識與耳識倶親聞法義
名爲見。於勝解行地資糧位聞慧故雖
爾。至四加行位唯修慧故非耳識倶之
意識。四尋伺遠以聞慧増上。至四如
非安立諦故但意識修慧。故不爾。又
後釋中云意言自體與見分是通漫釋。
自證・見二分倶一切心心所行相。爲何今云
有見之。故爲未穩。今釋云。彼者指
六意識。見者推求即正見也神廓以見言
見照義釋未
有者倶也。謂第六識與正見倶起。即四
尋思四如實觀也。攝論同處文曰。推求文
名唯是意言云云唯是言彰意言孤起與
倶。推求言是正見倶也。是爲證作今解
已上
 似法似義者。子島作二釋云。一云影
像文義似本質故。二云依他文義似心外
云云今釋云。似者假有實無四尋思觀。故
假有云似。法者自性。義者差別也 意言
者。意識變所縁境言似故。意識現行行
相云意言也 於言境第七聲。子島釋云
六囀聲尤爲不是。今云。如於二空有迷謬
者之於言。疏主釋境第七聲故。此文總意
云。於彼第六意識有正見倶起尋思推求スル
ノハノハナル自性差別スル似法似義
意言境之意。是答所入處竟 大乘法相者
下答能入之問。今謂。四如實觀縁非安立
大乘所觀。簡二乘觀。離識境無。離
識無。泯能所相觀即是大乘法相。此大乘
法相言第三具聲 等所生起者。今云。等謂
能所相平等起也。此等所生起言於勝解行
資糧位大乘法相聞熏習爲遠縁意言正
見爲近縁。四加行位唯意言境爲縁彼彼心
起云等所生起。若於見道其聞熏
本熏淨種増上縁本熏種如・智冥合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