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 (No. 2323_ 基辨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頓漸名多分説。無一經一論別定頓漸
教。由是自知。立初時・第二時・第三時名。亦
機名故。無別定判三時教。是今家所判
也。近世他家講學。膠執華嚴五教宗名。定
判一經始爲終。大惑甚矣。其弊及今家
三時教判。吾門學者鳴鼓攻之可矣。固餘經
頓漸二悟益者。無垢稱經中説序品時。
八萬四千人皆發無上正學心。此是頓悟。又
説。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此是漸
悟。又大般若第六分説。佛在鹿野四諦
。無量衆生發聲聞心。無量衆生發獨覺
。無量衆生發阿耨菩提心。無量菩薩得
生法忍。住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無量一
生補處菩薩一時成佛云云又大品經第三勸學
説。欲聲聞地。亦當應般若波羅蜜
持讀誦。正憶念如説行。辟支佛地及菩薩地
亦復如是。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廣説
。是中菩薩聲聞辟支佛當云云是應
知。此經雖般若云第二時教。隨機初時教
第三時教自可知。鹿苑轉法輪亦復如是。皆
機名初時等。如提謂經説&T047368;。不
膠執定判。又涅槃經説
[章]若依覺愛故略不説 鈔云。六段文中。
第六古今對叙結。此中有五。若依覺愛等
下。初結一時教無證。若依對虬等下。二結
五時亦無證 定有五時前後等者。對一時
教無漸次次第。則此五時有次第故。爲
道理。然云五時。爲證文。亦定判五。不
機有教時故爲妄所立 今總不依
者 總結不依 若依衆生等者。三擧今家
頓漸古説頓漸。今家頓漸約理機故。同
一會中爲頓漸。不古説定判。周&T047368;曰。
若有一機。初悟生空。後悟法空。教被於彼
名爲漸教。若有一機。頓悟二空。教被
即名頓教。時亦准是。要望機・理方名頓漸
云云若不約機等者。四正簡定判妄説。周&T047368;
曰。或立一時五時等。名時増減。不
及機。教時頓漸不成云云故唯識唯云等者。
五遮&MT10769;一教被機通頓漸。周&T047368;曰。此即
釋成。一教被機得頓漸。唯識論説阿陀
那之教不凡愚開演。而不定姓聲聞
今有教示此不定姓等。即得漸頓教
也。言定姓者。定姓聲聞也。問。論言愚。此即
趣寂。如何今取趣寂耶。答。趣寂之中有愚。
遮説愚法。云趣寂者。不不愚。若不
者。愚不愚二類何別。疏解愚即趣寂。亦同
於此。若言定姓是大乘定姓者。理不可。所
以爾者。阿陀那等教本爲被説。何所由説
遮耶。又云定姓大乘亦然。今唯識意明
一教有頓漸故。定姓大乘即其頓故已上
周&T047368;
辨云。唯識唯云等者。遮&MT10769;一教被機通
頓漸&MT10769;云。若云一會教通頓漸者。何故深
密・唯識説阿陀那識甚深細。我於凡愚
開演耶。通云。此唯彰阿陀那識正所被
機。定姓頓悟・不定姓爲對機。凡愚傍所被
故今云不定及定姓。文云唯云之唯
言。非簡持義。此顯勝義也。欲勝正所被
於凡愚不開演。凡謂無姓。愚謂定姓中愚
法聲聞。又非遮定姓者。不不愚法聲聞定
也 此依證果等者。周&T047368;曰。今立三時
但約聖果。不人天。若説人天。即有
四時教 其二乘等者。釋人天時。問。何故
人天乘是聲聞方便。答。信解品云。以
冷水面等。即其事也玄賛六云。用二乘權巧
三歸五戒之教以被
。如冷水灑面。且令悔滅伏十纒惑。暫息八難
之苦人天。少漸厭苦復本所忻。名醒悟
云云
[章]今依師授任情取捨 鈔曰。述今文
段第四結此三時教判師傳 今依師授者。
上來三時教判之説。非章主自作意悉是由
大唐三藏和上傳授之。云今依
師授
大乘法苑義林師子吼鈔卷二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
第三第三門始此門
中擧異計外道

  南都藥師寺傳法相宗
沙門 釋基辨 撰
[章]第三詮宗説爲宗別 鈔曰。自下第三
門。此門大分爲四。初叙此門。二辨
宗別。三叙今家宗別。四總結。初中有三。
初標牒此門。二釋詮宗二字。三釋各異二
。今則初・二・三也 第三詮家各異者。初
牒科門也。秋篠曰。内外大小各有所宗
其宗非一。故云詮宗各異云云 夫論宗已
下。釋詮宗二字。論宗者即詮宗也 崇尊主
義者。由俗典宗字也。漢書顏師古注曰。
尊也。有徳可尊也云云周易曰。同
。注同于主云云又崇者尊也。書經曰。
信姦回云云此等俗典。今云崇尊主義
 聖教所崇等下。明今正名宗義。謂取
俗崇尊主三義。今於聖教中崇所尊所
主之處。今名爲宗。故結云名爲宗故。又
助釋宗者本也。聖教雖多言。其中有
。故今詮示其本源處故云詮宗。此即
尊所主之處爲本也 且如外道下。釋
各異二字。謂内外大小所主所尊各各別
異故云各異
[章]然古大徳涅槃等是 鈔曰。二辨古立
宗別 古大徳等者。依法華玄賛云。此方
先徳總判經論其四宗云云又無垢賛
曰。此方先徳依現所有經論義旨。總立
云云撿此等。今此云古大徳舊譯人
 一立性宗者。性謂體性。即法體恒有宗
也 雜心等是者。成立三祕法皆有體。薩
婆多部。是迦旃延雜心婆沙之類已上無
垢賛意
二破
性宗者。無垢賛曰。諸法有相都無實性。破
前立性。玄賛曰。成實論是。破法有體。唯有
相故云云成實等是者。有部雜心論。但明
法空。成實論第十三・十四文。盛辨
人法二空性空義。即是破實性故。云
法無ト云實體破性宗。問。等言等取何論。答。
小乘論一分二空アリ。如四阿含經等
一分説二空也。舍利弗毘曇論等亦辨
二空。等此等經論也 三破相宗者。無垢賛
曰。非但性空。諸法相状亦非實有云云 中
百等是者。等言等取般若經及十二門論等
玄賛云。般若等是破法相状亦成空故云云
無垢賛云般若等經中百等是 四顯實宗
者。明一切法眞實道理。隨其所應
有。顯眞實中道義玄賛無
垢賛意
涅槃等是者。
無垢賛云涅槃・華嚴・楞伽等是。 玄賛云
槃・華嚴・法華等是。由是等言自可知也
[章]今即不爾後陳小乘 鈔曰。此下三叙
今家立宗別。此中有四。初科文。二陳異宗
中陳外道。三陳小乘。四辨大乘。今即初也
 今即不爾者。問。何故今家以古立四宗
爾耶。答。如無垢賛云。若其經論唯有
爾許。可四宗。只如舊阿含經云舍利弗
涅槃時。無色界天淚下如春細雨。大衆
部經。何宗所攝。梵網六十二見經舍利弗
阿毘曇。正量部教。三彌帝論。上座部論。如是
等經論並非四宗。何得唯言總有四宗。今
新翻經論。總依諸教。教類有三時
教也
理標宗。宗乃有云云具如無垢賛玄賛中
爾此八宗但論内道
是不攝盡經論故。云今即不爾也。
餘處立八宗。但論内道。今章所論内外道
大小乘總合論。故異宗與自主別立科也 
於中分二等者。總分科也 陳異宗中下別
科也
[章]陳外道者第十卷説 鈔曰。此下二陳
異宗中陳外論。此中有四。初擧十六異論
説處。二示總略頌。三別明十六異論宗。四總
結。今即初也 九十五種者。涅槃經第十。一
切大衆所問品。説九十五種外道。又華嚴經
第十八同説。智度第七。分別・功徳論第二婆
沙六十六。及薩婆多論第五。廣明如彼 瑜
伽第六七者。卷初紙已下也。顯揚第九・十亦

[章]彼論皆云十六異論 鈔曰。二示總略
。瑜伽・顯揚共同説。故云彼論皆云也。然
現本。今此所擧顯揚論頌。瑜伽作計無
因・斷空・最勝・淨・吉祥。按此頌中以執・見・計
三字分別。十六之中初十是執。次三是見。後
三是計。執・見・計倶以邪慧性。然如
寬・狹・中。邪慧倶心心所。共名爲執。故爲寬。
計謂計度思慧。尋伺爲性。是爲中。見最狹。
倶邪慧。瑜伽計・見性同故。云計不見。顯
揚分寬・狹・中分別。至實意全無違。又此
十六異論中。如計我論薩見起。斷・常二
論依邊見起。勝・淨二論依見・戒二取起。餘
論皆依耶見起。邪見最寬。非唯謗無。見是
邪慧。故就根本是五見攝盡
[章]一因中有一切法生 鈔曰。此下三別
十六異論宗。此中文有十六。即十六異
論。今則第一異論也 雨衆外道執者。謂數
論師之大弟子。十八部主。雨時生故名雨。彼
之徒黨名又云。彼門人多如雨際時雨故云
。又云。彼十八部主名筏里沙。此名
雨。雨際
生故。云云
彼計。法略爲三。中爲四。廣爲
十五諦。除神我諦中間二十三諦名果。自
性名因。果住因中。仍無別體。如金爲環。
因果相殊。更無別體。名因有果 常有
果性者。顯揚云因中當恒具有果性。瑜伽亦
常常時恒恒時。於諸因中具有果性。謂
前際來。因中常有果性故。云常常時
後際去。亦恒有故。云恒恒時也。今文但
常。然有是意。此常言不易易視 
如禾以穀等者。論曰。又諸世間欲此果
唯取此因餘因。倫釋曰。如酪取
乳。求瓶取泥。不餘因。當知乳中先有
酪性。泥中先有瓶果性云云瑜伽・顯揚説
四理。今此所出其第二理 不爾應一
切等者。論曰。若不爾者。應一切是一切
。又因求一一果一切因。又應一切
一切果生云云今章此中取第二。謂
酪果。應一切法因。以諸因中倶無
果性故。今云。上一切言謂一一果。瑜伽等中。
此第一異論四箇量
[章]從縁顯了宣吐顯了 鈔曰。二明第二
異論 謂即僧佉等者。問。上所言雨衆外
道。即是數論宗攝。如何第一・第二二論有
詮宗各異耶。答。古有四義一景師云。
因中有果論中有二師。第一師立因中有
縁而生。如上所説。故先&MT10769;云。果先是有ラハ
復從縁生ト云コト正理。第二師立因中有
果但從縁顯。及聲顯論師。立諸法上皆有
常住之聲。與所詮法合從縁顯之。今之所
云云今謂。瑜伽論文
所破此第二師
二基法師云。此義不然。
論云謂即因中有果者計故非兩師。因
明亦言。如佛弟子對數論師聲滅壞。名
能別不成。數論者計生者生必滅故。如
何説能別不成。故知前後同一師計。前言
生者表是有義。或設遮故云云三周&T047368;初義
云。數論宗中有十八部計執不同。如小乘
。四同後義云。或可。二宗取義有別。雨衆
偏談有宗。數論擧勝顯理。是同互擧也云云
此四義中。以基師優。能順論故。謂第一・
第二前後同一師計。此中以第二根本計
第一末計。既云雨衆僧佉。第一異論
生者。是有義。非生滅義。故周&T047368;兩釋亦
理。瑜伽・顯揚共説。彼如是思。果先是有。
復從因生。不道理。然非功爲成
於果。彼復何縁而作功用。豈非唯爲
耶。彼作是妄分別已立顯了論云云 
此論文&MT10769;因生第二。故景師説亦爲
道理。故總合四釋言。則第一論立本不
末末亦不本計一異論。此中云
中常有果性宗肝要。其設生言。此示
。非生滅義。第二異論立從縁顯了即
彼轉變無常義一異論。以從縁顯了言
宗肝要。若就計者言。則同一計。若就
言。則爲各異也。以同一計兩處。如
次下時外道出兩處。事我外道亦爾。瑜伽・顯
揚共破有多比量。今擧一二。量云。汝宗之果
顯。常有性故。猶如未顯。又云。汝宗之
因體亦應障。體常有故。猶如於果。又云。
汝宗果體亦應顯。即因體故。如自性因
 若非縁顯等者。立理申己見也。不
縁顯了論。但作第一論。則不道理 聲
論者言下。叙聲顯論師立從縁顯。論説。當
知聲相論者亦不理。此中差別者。外聲
論師起是見。立是論。聲相常住無
滅。然由宣吐方得顯了。是故是論如
了論。非理説 數數宣吐者。示從縁義
謂從勸勇・作意・尋伺・思慧。由此等故。擊
臍輪等風。乃至展轉擊&MT90134;脣舌等。勇鋭無
間之所發顯。此云由數數宣吐
[章]三去來實今取外道 鈔曰。三示第三
異論 去來實有宗者。瑜伽・顯揚中。外道・
小乘一處總釋。如薩婆多等。今此章但就
論 勝論外道者。十句論云。時如何。謂是
彼・此・倶・不倶・遲・速・詮縁因是爲云云
云。此十句義幾是所知。幾非所知。一切是所
知。亦即此詮因云云今云。去來者是時也。過去
是彼時也。未來亦爾。而此・彼時。詮縁因。名
時實。實者諸法體實。時即實有。故名
。又此十句義能詮之因。此因實有。雖去來
。實有體性。故勝論宗云去來實有爲此宗
也 及計時等者。按提婆論中。謂第十七外
道時論師作是説。時熟一切物熟。時散一
切物散。是故我論中説。如弓箭射時。不
至不死。時到則小草觸即死。一切物時ヨリ
ヨリ滅。是故時常。生一切物云云彼等立
云。去來定有。世所攝故。猶如現在。廣破如
諸大乘論中。又百論疏下曰。釋時有二。一
内二外。内外各二外中二者。一計時常是萬
物了因。故智度論云時是不變因。時體是常。
故名不變。了出萬物故稱爲因。又名不變
者。物自去來。而時無改易。故名不變。衞世
師九法中時。是主諦之一法。二者計時是生
因能生萬物。亦名生滅因。謂由時故萬物
滅也。内法二者。一數論明。因法假時。離
法無別時。二譬喩部別有時體。是非色非
云云此中取外二時今作第三異論
[章]四計我實薩埵覺等 鈔曰。四示第四
異論 計我實有宗者。提婆論中説。第十二
外道摩陀羅論師也。亦云事我外道。彼計。別
一我。實有一物。能生萬物 謂獸主等
者。謂有外道播輯鉢多。翻爲獸主。倶舍
三十牛主。如一瞿聲別目於牛通名
。但言牛主。未方言。非但與牛而爲
主故。如伏犧等已上成唯
識疏意
獸主外道計。我量
極小如極微量。有自在用。小輕利故。潜
身中能作事業能作者 一切外道等
者。一切外道離蘊我皆此中攝。如數論神我・
勝論我實・尼犍子我等。故開發曰。勝論等一
切外道皆作此計云云是故云獸主等。等言
一切外道離蘊我也 有我薩埵等者。瑜
伽・顯揚擧我六名。一我。二薩埵。三命者。四
生者。五養育者。六數取趣。今等五・六。然瑜
伽八十三十五丁左八名。今此六加意生
及摩納縛迦八。若依大般若四百十一
十三。加士夫・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又説十五。加使者・作者・及使受者。又般若
第七説十七。前十五中加起者・使者。又
十九。前十七中加使知者・使見者。若依
世親金剛般若論。但有四種。約三世總別
衆生過去命者現在壽者未來具釋如樞要
上本。有我者。我謂主宰。即我我所見。現前行
故。擧能縁以顯所縁我體有 有薩埵
者。此云有情。謂諸賢聖如實了知唯有
更無餘故。顯法性更無餘物。情是
性義。或復於彼有愛著故。愛者是情義。能
愛故名爲有情。此准瑜伽釋。若依世間
釋。情謂情識。我有情識故名有情 有命
者者。色心相續名之爲命。者是主義。我有
此命故名命者。有情愛故名有薩埵也 
生者等者。謂具出現起等十事故名生者。具
樞要釋 由起五覺等者。周&T047368;曰。謂我見
色。我聞色等是云云開發曰。謂若無我。見
身色時。即應身唯起色覺。不
有情之覺。如乃至心境界識隨轉已。
唯應於心覺。不於薩埵之覺。既於
五蘊各別見已。不蘊覺。起有情愛情覺
故知決定實有我也。又無我者。不覺。
我能見色。或復起心。我トヲモフ見。如
乃至謂我以身當諸觸。或復起心我不トヲモフ
觸。又於善業我當造作。或復止惡。不
善亦爾。如是等事。皆由我覺行爲先導。故
定有云云今按。此開發釋。由瑜伽論文。今
章文云五覺。色等五蘊覺。及色聲香味觸五
覺。唯前文知 謂見色時等者。擧五覺中
。令例准知。等言等取餘四覺時。然瑜伽・
顯揚先不量我有情覺。卒爾而起有情之
。與先已思我當作等而有作業之二
上。立五覺實我。併讀應知而
已。破此異論瑜伽・顯揚・及成唯識等。此
師本計離蘊有我故。計所見色等我覺
是顛倒覺。若彼異蘊計我者。我有形量
。不道理。彼離蘊我或如指量。或如
芥子。故有形量獸主遍出無
漸等類也
&MT10769;我有色不
成。總立量云。離蘊之我應形量等五。許
離蘊故。如兎角等
[章]五諸法皆亦是此攝 鈔曰。五示第五
異論 伊師迦計者。下章云。僧佉喩名云云 
謂喩常見伊師迦。非計執人之名。伽抄
曰。伊師迦者。西方二釋。一近王舍城伊師
迦山。大而且固。譬我高大常住堅固。或復有
草名伊師迦。其性貞實曾無衰落。譬我常
。按涅槃經云。七法不毀害。如伊師迦
云云瑜伽・顯揚中。説積聚而住如伊師迦
此即譬常住堅固也。然今章及開發中云
師迦計。似計執人。西方呼常見人伊師
故。今以譬示計執人。故云伊師迦等作
是計。亦云伊師迦計。雖似違論。意味無
違 我及世間等者。伽抄曰。世間有二。一
五蘊世間。二國土世間。數論師計二皆常住
或隨其所應。餘師所計。我者自我。世間者
他我。下諸常見皆依此計 皆是常住者。瑜
伽・顯揚作皆實常住。即論釋皆實常住云。
作所作。非化所化。不損害。積聚而住。
伊師迦云云伽抄釋云。作者有二。一自作。
謂宿作因。二他作。謂空・時・方・我・本際等作。
此非二作者作。名作所作。亦非自在天
及梵王等諸變化者之所變化。名化所化
此依八十七卷釋。由性常故。不損害
山地等積聚而住云云即計全常等者。瑜
伽・顯揚説。謂計前際一切常者。説一分
者。及計後際有想者。説無想者。説
非想非非想者。後有計諸極微是常住者。
是計云云抄釋曰。六十二見中。四十
見是常見。謂四一切常。四一分常。有想十六。
無想八。倶非八。諸論幷計極微體性常住。勝
論順世皆有此計。具釋全常分常等。如
六十二見章。破此等異執。如瑜伽・顯揚・成
唯識等
[章]六諸因宿作不復有漏 鈔曰。六示
六異論 諸因宿作者。何云諸因。謂彼家經
説。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皆
宿作爲云云是應知。諸世間所受
果之因云諸因也 謂離繋親子等者。瑜
伽・顯揚云無繋外道。謂尼虔子。今言昵犍
陀弗呾囉。翻爲離繋子。苦行修勝因。名
離繋。露形苦行離諸繋縛。本師稱離繋
亦云親。彼門徒末部。名之爲子。本末
合呼云親子 亦云無慚等者。成唯識疏
一末八
十九丁
云。亦云無慚。即無羞也。露形少
羞恥。彼言三界繋縛。佛法毀其露形
慚羞。名曰無慚。西方外道裸形無衣者
多。故云裸形外道。則餘亦通破涅槃論中。有
二師。已上
三十疏一
本末説
謂現所受苦等者。凡諸世間所有士
夫補特伽羅現所受苦也。皆宿作爲因者。
論云。謂由宿惡爲因。若現精進便吐舊業
者。周&T047368;曰。由現在時能引苦行。助捨宿業
更常屈。由今作以爲因故。害彼宿業
果便吐者棄捨之義。以其宿業有
故。故現在行ヲ以能修治故云云 由不作因
等者謂不不善業不作因。伽抄曰。謂
宿惡業苦行便吐。現新惡業由不作因之所
害令起。新舊二業既盡。後無漏。問。
若現精進吐舊業者。何故名宿作因耶。答。
彼人但據感報正因必是宿業。故名宿作
復説現苦行能吐宿惡也。如是於後
等者。論曰。謂一向是善性故。説後無漏。由
漏故業盡者。謂諸惡業盡。由業盡故苦
果盡者。謂宿因所作及現法方便所招苦惱。
苦盡故得苦邊者。謂證餘生相續苦
。此即無繋外道計也。又百論疏曰。勒沙婆
者。此云苦行仙。其人計身有苦樂二分。若
現世併受苦盡而樂法自出。所説之經名
犍子。有十萬偈方便心論。有五智六障四
。以爲經宗。五智者。謂聞智・
思智 自覺智・慧智・義智。六障者。一不見障。二苦受障。
三愚癡障。四命障。五姓障。六名障。四濁者。一嗔。二慢。
三貪。四謟也。而因中亦有果亦無
果。亦一亦異以爲經宗。故名世尊
婆沙云。尼
乾子計内外物有命根。故不生草。不
冷水云云又百論疏曰。尼犍子此云無結。依
修行煩惱結。故以爲名。亦名那耶修
。舊云尼犍子。經説有十六諦。聞慧生
一天文地理。二算數。三醫方。
四呪術。及四韋陀。故云八也
次修慧生六天
六。
及事星宿天行爲第七
長仙行八也
問。何因縁故尼犍子作
宿作因計耶。答。瑜伽・顯揚説。彼見世間。雖
具正方便。而招於苦。雖邪方便。而致
。彼如是思。若由現法士夫作用彼因
者。彼應顛倒。由彼所見非顛倒故。是故彼
皆以宿作因。由此理故。彼起是見
是論云云問。如是宿作因如何破耶。答。
&MT10769;彼云。若用宿作因者。汝先所
勒精進舊業故。現在新業由作因
之所害故。如シハ是於彼不復有漏。不
若用現法方便因者。皆由宿作爲因。
道理云云新亦作惡。非唯宿作。量云。
現在惡因於此身能招苦。惡因攝故。如
宿惡因。問。若爾。如實因相如何。答。或有
。唯用宿作自業増上力故。生
惡趣。或生貧家
或復
苦。雜因所邪事王。因先善業
王君。邪事爲因而返招苦。二
業果熟故名雜因。又如商賈等業。因先善業
富財。誑語謟逗遂獲珍寶。二業倶熟。是名雜因。如
先獲財善業。今者應熟。假現農業。或假劫盜。或
屠害。便獲富樂。名雜業。有商賈等乃至屠害
財富。先
善福可果故
新所造引餘有業。即
是一切順現受業。養父母乃至工巧業處
現獲珍財。皆順現業已上
伽抄
[章]七自在等我等爲因 鈔曰。七示第七
異論 自在等因者。自在者。事大自在
外道計。等言等取自然・大梵・時・方・虚空・
我等。此等皆事自然者事大梵等。因
世間士夫取受苦樂果等諸法。從此等一因
スト計也。或事自在天者。計一切法從自在
一因生等 謂不平等因者計者。或釋。因
一多果故。以因果不平等不平等因者
也。義演云。彼外道以自在天。與一切世間
萬物平等因。而能生ト云諸法。然佛法家毀
責因一多果。以云不平等因云云後義
好 如莫醯伊濕等者。成唯識疏一末曰。
若言入聲醯伊濕伐羅。是大自在天。若長
平聲醯伊濕伐羅。是事大自在天者。如
佛陀是覺者。若言抱徒憨是事佛者。今
大自在天者執云云今云。今亦雖
摩醯。上句既云隨其所事即以爲名故。
但取自在名。不事自在。今非唯自
。合取一切一因生計此異論。故於
自在事總上句中。標牒云隨其所事
也。等言等取大梵等 或執諸法者。瑜伽・顯
揚倶説。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
彼一切。或以自在變化等。由是此諸法言
所受苦樂果等也 大自在天變化者。提
婆論説。作是説。果是那羅延所作。梵天
是因。摩醯首羅一體三分。謂梵天・那羅延・摩
醯首羅地是依處。地主是摩醯首羅。於三界
所有一切命非命物。皆是摩醯首羅天ヨリ
生。彼身者。虚空是頭。大地是身。水是尿。山
是糞。一切衆生是腹中虫。風是氣。火是煖。罪
福是業。是八種是摩醯首羅身。自在天是生
滅因。一切從自在天生。從自在天滅。名爲
涅槃。故自在天常生一切物。涅槃因也云云 
&T047368;二曰。彼計。自在天有三身是提婆破
涅槃論説
一法
身。遍於虚空謂此天法身遍常。身
空量。無別居處
二應身。唯
彼天佛法
報身
三變化身。隨六道形隨
六道
化衆生。然多住雪山北面
或在南海末刺耶山頂。云云
彼所計就法身
談 或丈夫變化者。論曰。或餘丈夫變化爲
云云周&T047368;曰。章世間丈夫等者。執
能與一切諸法因。與大自在天等
云云&T047368;二曰。丈夫神我也云云或大梵變
化者。提婆論説。言大梵者。圍陀論師説從
那羅延天臍中大蓮花。從於蓮花
天祖翁。彼梵天作一切命無命物。從梵天
婆羅門。而臂中生刹利。兩髀中生
。從兩脚首陀。一切大地是修福徳
場。生一切花草以爲供養。化作山野禽獸・
人中猪羊類等。於戒場殺害供養梵天。得
彼處。名涅槃云云又是本際外道計。提
婆論第二十外道本生安荼論師。彼説。本無
日月星辰虚空及地。唯有火水。時大安荼生。
雞子。周匝金色。時熟破爲二段。一段在
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彼二中間生梵天
一切衆生祖翁。作一切有命無命物。如
等物散沒彼處。名涅槃云云 或時方空我
等者。此中時外道如前。何故兩處擧之耶。
謂前約去來時實有。今約一因生邊。又方
者。提婆論説。方論師作是説。最初生
。從諸方世間人。從人生天地。天地滅
沒還入彼方。名爲涅槃。是故方常云云又空
者。提婆論説。彼計。虚空是萬物因。最初生
虚空。虚空生風。風生火。火生烟。烟生水。
水即凍凌堅作地。地生種種藥草。藥草生
五穀。五穀生命。是故我論説。命是食。後時
還沒虚空涅槃。虚空是常名涅槃因云云
又我者。如前事我。等者等自然等。自然外
道計。如剌荆針無人作。孔雀等類種種畫色
皆無人作。自然而有。爲因者。從此等隨一
能生諸法。問。何因縁故起是見耶。答。
諸世間。於因果中轉故。作此計
謂見有情。欲淨因。不本心反更爲
惡欲善趣。反墮惡道。意求樂。反受
諸苦。既不意與受相違。故知別有作者
生者已上開發
瑜伽取意
問。如是計執如何破耶。答。瑜
伽・顯揚・廣百論中廣破。復成唯識論同破。量
云。大自在天決定非常。是能生故。如地水
。又量云。汝言無欲及縁起時。欲縁應起。
自在天體恒有故。如餘起時。此餘一因
生計亦同此破
[章]八害爲正皆得生天 鈔曰。八示第八
異論。以殺害正法計。故云害爲正法宗
 謂淨競劫等者。論曰。然於競惡劫起
。諸婆羅門違越古昔婆羅門法。爲
肉。妄起此計云云周&T047368;曰。諍競劫起者。成
劫之末住劫之初名諍競也。文意説。此之大
地名爲福場。欲吐捨。由依此場
故。故能所害及助伴等能生天等故云云 
若爲祀祠等者。論曰。若於彼祠中呪術爲
先害諸生命。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諸助伴。
彼一切皆得云云破曰。汝説呪述體是
善者。善法則應自感受果。何顯殺生
後待呪術殺非法。以爲正法方感樂果
道理
[章]九邊無邊倶不倶等 鈔曰。九第九異
論也。依止靜慮宿住通後方起此見。於
世間有邊想。住無邊想。住世間亦有邊
亦無邊。住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此中住有邊
者。但觀壞劫間斷之時。不後成便起
邊想。次住無邊想者。若見成劫
。起無邊想。次住亦有邊亦無邊者。若依
十方周遍廣求時。於上下處所見極邊際
亦有邊想。傍運神通。至一二千界。不
三千。謂其無邊。起亦無邊想。由異生類神
境智通不三千故也。若爲此執。但依
異文義無差別。則於世間非有邊非無邊
。此准瑜伽第七・顯揚第十釋。若由八十
七説。與是稍異。彼云。若時憶念成劫。生
妄想。若一向憶上下邊際。住有邊想。若一
向憶傍無邊際。住無邊想。若下上及傍二倶
雙憶。起亦有邊亦無邊。若時憶念壞劫分
。起非有邊非無邊想。諸器世間無所得
故。成唯識疏・對法疏等。由此八十七説。各
一執。亦不相違 倶不倶等者。亦有邊
亦無邊云倶。非句云不倶也。如瑜伽・顯揚
具破。如下六十二見章具辨
[章]十不死矯無亂外道 鈔曰。第十異論
 不死矯亂者。外道自言。我師所事天常。名
不死。已見諦理無漏定。名爲不死。故
一不字以通二處。又雖自謂不死無亂。而
實未得。若人問不死法時。以解故。於
不死法假託餘事。矯亂避之。故名矯亂。彼
言。我之所事不死淨天教命於我。若有
正答。答則生過。但應問而生
異答。若得不死天無亂問。故得彼天
今毀之言。名爲矯亂。此有四計。一者念。
我不善惡。人問我。我不答。我若答。
笑我無知。故我不天祕密。二者行
諂曲者作是思惟。我淨天之祕密。皆非
&T047368;。如前説。三者懷恐怖而無&T047368;。懷
恐怖故。如前説。四有愚昧專修正行
矯言。但作是念。有我。我當
我所問。我當一切隨言無減。而
。具如三十論疏六末等由瑜伽而釋不死
無亂外道者。外道自言。由不死天無亂問
後得彼天。今毀之言。名爲矯亂。自稱云
不亂。毀云矯亂也。此四依妄語邪見無
知愚鈍起。又四皆縁先所聞教。皆前際
已上對法疏・
三十論疏
下六十二見章
[章]十一諸法無因而起 鈔曰。第十一異
論也。有二無因論。一從無想天沒來生此
宿住通。不彼出心已前所有諸
。彼便執。我本無而起。諸法如我亦應
切本無而生。便執我及世間無因而起已上
婆沙
百九十五・三十論疏・對法疏等。就無想天沒依靜慮
宿住通而釋如是。又倫&T047368;中景云。依靜慮及宿
住隨念。過去空劫一切皆無。
後忽然有。起無因見
二由尋伺不前身
是執。無因而起此即瑜伽第七説。論曰。或
復有時見諸因縁空無
。謂見世間。無因縁。或時欻爾大風卒起。於
時間寂然止息。或時忽爾暴河彌漫。於一時間頓則空
竭。或欝爾果大敷榮於一時間颯然衰顇。由是故
無因見。云云。對法疏等擧此二。唯識論説二無因
故。又瑜伽八十七亦説
無因也。如下六十二見章
今云諸法無因故。
二無因是。則唯無想&MT10769;諸法
後妄尋伺起無因故。令一切無因。我及
世間之言亦攝一切盡
[章]十二七事七事斷滅 鈔曰。第十二異
論。成唯識等所言七斷論。謂欲界人天爲
二。色天合爲一。四無色爲四。故有七斷
。瑜伽・顯揚説。我有麁色。四大所造之身
任持未壞。爾時有病有癰有箭。若我死後
斷壞無有。爾時我善斷滅。如是欲界諸天。
色界諸天。若無色界。空無邊處所攝。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所攝。廣説如經。謂説七種斷見
論者作是計周云。除地獄等
彼等是&MT90129;故。云云
對法抄三曰。
七斷滅論者。一我有色。麁四大種所造爲
性。死後斷滅畢竟無有。見身死後有而無
故。若自若他之我。皆以麁大種所造。死後斷
滅。現在此身亦得。後生他身亦得。後皆准
婆沙二百云。彼見此生受胎初。死後爲後。便作
是念。我受胎時本無而有。若至死位有已還無。名

二我欲界天死後斷滅婆沙曰。我欲界天死後斷
滅。畢竟無有。彼作
。我既不産門而生。本
無而有。有已還無。如彗星
三我色界天死後斷
同云。我色界天死後斷滅。畢竟無有。彼作是念。我
既不産門而生。本無而有。由等至力有已還
無。又云。此第三斷見皆縁已離初靜廣染有情。而起
彼斷見已得定。未初靜慮染起天眼。唯見
下地
斷見
四我空無邊處死後斷滅。五我識無
邊處死後斷滅。六我無所有處死後斷滅。七
我非想非非想處斷滅婆沙云。有空無邊處
生死頂。乃至有
想非非想處
生死頂
此中。後四執彼彼他生死頂
云云彼計。今自死滅之時。業隨身滅。後若
身。應因得果起。果若起者。便有
作而得果失已上
伽抄
此計曰。彼計蘊無
故。既計無常展轉生起。明斷滅。量
曰。未阿羅漢諸死後蘊皆不斷滅。計
故。如前生位
[章]十三因果一切皆空 鈔曰。第十三異
論也 皆空者。皆謂一切。空謂撥無 因果
者。謗因行即因空也。謗無果異熟即果
空也。故云因果皆空宗 諸邪見外道計者。
總起撥無邪見内外道。謂般若等密説
空教。似都無而非一向空。不解故。將
顯了一切空。又於法相理思
故。便撥無諸法。此即内道邪見。外道邪見
今所論。瑜伽・顯揚通内外道此異論
今但明其中外道。故簡云邪見外道計。邪見
數非一故云諸。又成唯識六及五十八。説
邪見差別。執前際二無因論。四有邊等論。
四不死矯亂論。及計後際五現涅槃論。如
是邪見攝十五見。今此所明不然。除此等
十五見所餘撥無諸見。此見相寬。如増上
。餘所攝皆此攝故。一者名寬。不正名
邪。一切不正見皆此所攝。二者義寬。諸邪解
者皆入此攝。成唯識等就此義寬攝也。如
下六十二見章 無愛養等者。總擧邪見。周
&T047368;云。此計執云。我身不父母等之所
云云即謗父母。云無愛養。等言等
無施與・無祠祀・無實事 見行善等者。釋
因果空名。撥無因果。行謂是因。趣謂是果 
或總誹等者。釋皆空名。今此文略。具明
道邪見六。一無施與・愛養・祠祀二無
行及果異熟。三無彼世間此世間。四無
母無父。五無化生有情。六無世間眞阿羅
初無施無愛無祠有三解。一云。如布絶經説。無施
者汎明布施。無愛養者對悲田。無祠者對教田。二
云。無施者謂敬田。無愛者悲田。無祠者不現前境。三云。
無施者對非親。無愛者對已親。無祠者不現前境。又對
法論中。此撥無見爲四。一謗因。謂無施・無愛・無祠。
即無妙行。二謗果。謂無善惡異熟果。三謗作用
三。一世間。二父。三他生等。四
異事。謂無有學無學眞福田
具釋如對法抄
問。何因縁故起皆空見誹撥論。答。撥
者。謂由世間靜慮及爲性尋思。見世施
主一期壽命恒行布施斷絶。從此命終
下賤家貧窮匱乏。彼作是思。定無施與
撥愛養者。依世間靜慮母命終已生而爲
女。女命終已還作其母。父終爲子。子還作
父。彼見父母決定已。作是思。世間畢
竟無父無母 撥無祠祀者。無財食
養三寶所生妙行。又無人畜天等惡
惡行妙行
然撥無故是邪見
此等雖次撥妙行中攝
無敬田過失重故別擧 次撥妙行及果
異熟者。謂依世間靜慮。見一人一期壽
中恒行妙行。彼命終已墮於惡趣諸那
落迦。又有一人一期壽中恒行惡行。彼命
終已往善趣於天上樂世界中。彼作
。定無妙行及與惡行。亦無妙行惡行二
業果熟。此即撥無因果也 三無彼世間
此世間者。謂由世間靜慮。見有一人。刹
帝利種命終之後。生婆羅門・吠舍・戍陀羅諸
種姓中。或婆羅門命終之後。生刹帝利・吠
舍・戍陀羅諸種姓中。吠舍・戍陀羅等亦復如
是。彼作是思。定無此世刹帝利等。從彼世
間刹那刹等種姓中來。亦無彼世刹帝利等
此世間刹帝利等種姓中去。此等故無
亦無彼世 四無父無母者。如前無愛
養因縁。撥無悲田故過失重。亦別擧示。五
化生有情者。謂由世間靜慮。復見人身
此身命終或生無想。或生無色。或入涅槃
彼生處見。彼作是思。決定無
化生衆生。以彼處所不知故 六無
世間眞阿羅漢者。謂或於自身阿羅漢
増上慢已。臨命終時遂見生相。彼作是念
世間必無眞阿羅漢。廣破此等惡見
伽・顯揚中
[章]十四妄計非梵王子 鈔曰。第十四異論
也。謂妄憍種姓論以立宗也鬪諍劫等者。成
劫末住劫初。此時存在婆羅門名爲鬪諍劫
諸婆羅門。是最勝種者。論曰。婆羅門是最
勝種類。刹帝利等是下劣種類。婆羅門是白
淨色類。餘種是黒穢色類。婆羅門種可
。非餘種類可得清淨者。修
潔戒淨故
 腹口所生者。
彼執。大梵腹臍。臍中生蓮華。華生梵天。梵
天口生婆羅門。臂生刹帝利。髀生吠舍。跟
首陀。故婆羅門是最勝姓。餘三下劣。婆羅
門從梵所出。梵所變化。梵王體胤。餘姓非
梵王子。問。何因縁故起是見姓勝論
耶。答。以世間眞婆羅門性具戒故謂見
出家眞
淨梵行諸律師等眞波
羅門。云性具戒
名利及恭敬謂彼
淨律師眞婆羅門。而貪名利恭敬
方便自顯自徳驕故。是妄計也
是計
[章]十五妄計亦復如是 鈔曰。第十五異
論。此中有三類清淨妄計。一者五現涅槃第
一清淨。二者水等清淨。三者戒等清淨。此中
清淨者。我解脱名清淨。現法涅槃外道者。
即今此所云於諸天微妙五欲堅著受用。是
即名現法涅槃是也。是略擧也。若具言。
則名爲五現法涅槃。一見現在受人天五欲
。便謂涅槃。二厭五欲現住初定。以
涅槃。引在身中。名爲樂。見他現在
定亦爾。下皆准知。三厭尋伺故。現住
二定。以爲涅槃。四厭尋伺喜故。現住第三
。以爲涅槃。五厭諸欲及入出息。現住
四定。以爲涅槃此對法抄等意。由
瑜伽・顯揚
二水等清淨
外道者。論曰。若有衆生孫陀利迦河
浴支體。所有諸惡皆悉除滅。如孫陀利迦
。如是於婆湖陀河・伽耶河・薩伐底河・殑
伽河等中浴支體。應知亦爾。第一清淨。
又西域&T047368;四曰。閻牟那河東。行八百餘里。至
殑伽河。河源廣三・四里。東南流入海處。廣
十餘里。水色滄浪。波流浩。靈怪雖多。不
物害。其味甘美。細沙隨流。彼俗書&T047368;
福水。罪咎雖積。沐浴便除。輕命自沈。生
福。死而投骸。不惡趣。揚波激流亡
魂獲濟。提婆菩薩破此執教誨。如&T047368;
云云第二曰。至於年耆壽耄。死期將至。嬰
累沈痾。生涯恐極。厭離塵俗。願人間
鄙生死世路。於是親故知友。奏
餞會。泛舟鼓棹。濟殑伽河。中流自溺謂
天。十有其一云云第五曰大施場東
流口。日數百人自溺而死。彼俗以爲。欲
天。當此處粒自沈沐浴中流。罪垢
消滅。是以異國遠方相趨萃止。七日斷食然
後絶命云云又百論疏曰。外道謂恒問是吉
河。入中洗者便得罪滅。彼見上古聖人入
中洗浴便成故。就朝暝及日中。三時洗也
云云乃至廣説者。瑜伽論中雖水等清淨
今略中故云乃至廣説。如次前引。持牛
狗戒等者。外道持彼彼戒道。無利戒禁。
謂持此等戒第一清淨。即戒等清淨。論
曰。復有外道計。持狗戒以爲清淨。或持
牛戒或持油墨戒。或持露形戒。或持塗灰
。或持自苦戒。或持糞穢戒等計爲清淨
云云此中持狗戒者。作狗聲穢物以爲
狗法。如是持戒生天 又持牛戒者。如
舍論説。合眼低頭食草以爲牛法。彼見
死得天上。即尋此牛。八萬劫來猶受
爾前有於天因。謂牛死得天。
是故相與持於牛戒 持油墨戒者。略纂曰。
油和墨塗身爲云云持露形戒者。諸
離繋外道戒。恩傳四曰。離繋之徒則露質標
奇拔髮爲徳。皮裂足皴状如河之朽樹
云云離繋清淨如上已明 持塗灰戒者。事
自在天餔多之輩。以灰塗體用爲道。遍
身艾白。猶寢竈之猫狸。中印度惡醯掣呾邏
國。此輩尤多恩傳四。
西哉&T047368;
持自苦戒者。如
種苦行。以常立道。自墜高巖道。以
火爲道等。西域&T047368;五曰。中印度鉢羅耶
伽國大都城。在殑伽河南。閻牟那河北。其合
流口。諸外道修苦行者。於河中高柱。日
旦也。便即昇之。一手一足執柱端
&T018542;。一手一足虚懸外申。臨空不屈。延頸張
目。視日右轉。逮于晡暮方乃下焉。若此者
其徒數十。冀此&MT10773;ヲ以離生死。或數十年
&MT90130;云云持糞穢戒者。恩傳四曰。徴伽
之流披服糞衣。飮噉便穢。腥臊臭惡。譬如
溷中狂豕云云問。何因縁故。起是計耶。
答。周&T047368;曰。謂此外道得宿命智。曾見有人溺
河水。又牛食於草。狗食不淨。以宿命
觀見。此等死後皆得天。遂於水中者。
上眞專持以爲戒定。問。五現法涅槃計。何
因縁故起耶。答。論曰。彼謂諸縱任自在
此是總明
自在者
一欲自在。即天妙欲故。境隨意用
故。二觀行自在。即前觀自在。謂四靜慮自在。
今名五現法涅槃也。具破如瑜伽等中
[章]十六妄計日月星等 鈔曰。第十六異
論 妄計吉祥者。供養日月星辰最爲吉祥
故名 歴算外道者。論曰。暦算者作是計
云云若日月薄蝕等者。謂若世間日月薄蝕。
星宿失度。所欲爲事皆不成就。若彼隨順。
所欲皆成。由是應&MT10773;養日月及諸星宿
若能如是。最爲吉祥。應&MT10773;供養等者。論
曰。精&MT10773;養日月星等。祠火誦呪安置茅
。滿頻螺果及餉佉等。問。何因縁故起
是計耶。答。有得有漏靜慮。世間同謂
是阿羅漢。有富樂。便往請問。然彼不
業果之相應縁生理。但答彼云。汝等應&MT10773;
養日月已上論取意由開發。薄蝕者。周&T047368;云。常
明日氣往囘之薄虧毀曰蝕。釋名云。日月
即虧曰蝕。稍毀虧也。
虫食草木葉
&T047368;曰外道無知。忽見
生苦樂報熱。遇當是日月薄蝕星度如
行時。即言日月等作云云
[章]乃至廣如陳外道也 鈔曰。陳外論
第四總結成 彼論者。瑜伽六・七・顯揚九・十
彼廣説廣百論十二
併考
[章]陳小乘者莫過十一 鈔曰。自下辨
家立宗別中。第三陳小乘。此中有五段文
初總束出數。二破古師説。三擧新譯家。四
陳小乘。五總結異宗。今即初也。問。何故
部有二十。總束則宗爲十一耶。答。部者部
黨。約人分部。故無黨則不部。雖
。末部同根本故。其所主義有違者。故
束同所主。合爲十一也。開發云。義類
同故合爲十一
[章]古來相傳亦在其中 鈔曰。二破古師
。此中有三。初&MT10769;部執異論。二&MT10769;文殊問
經譯家。三結文。此即初也 古來相傳者。眞
諦三藏云相傳説有十八部。部執論疏&T047368;
之。宗輪疏亦載之爲錯 十八部等者。古
十八部論。復有經説金杖爲十八段。故
眞諦三藏欲根本成十八部故。遂略
衆一部。復減西山住部。若取大衆一部便
成十九部。故部執論疏躇躊此成十九。強
十八。合出家外道大天所分支提・北
山二十八部。如是不部之本末多少
遂減去大衆・西山二部但爲十八。此眞諦
部説異論所翻。宗輪疏中&MT10769;之爲錯。章主
意但除根本上座・大衆二。就末部十八
若幷根本即有二十。故佛懸&T047368;文殊
問經
云。十八
及二是謂二十云云此等義。眞諦所聞古
來相傳十八部説。今爲錯失也 依古眞諦
法師等下。&MT10769;眞諦三藏由古相傳翻爲
。叙錯失由 部成十九者。總&MT10769;眞諦法
 大衆分出下。具叙眞諦譯部應成
十九 分出七者。如新翻則自根本大
衆部出八部。幷本有九。然如眞諦。略
西山住部故分出但有七。故幷本有八。眞
諦錯也。大衆幷本應成九部等者。擧新翻
成&MT10769; 遂脱西山住部者。是正擧眞諦所
翻誤也 上坐部等者。宗輪疏此意&MT10769;言。若
意欲十八部者。何故上坐部中幷
合説乃有十一。大衆部中但説末分有七。
根本大衆。今應理言。若如眞諦所
。則豈大衆部非十八攝。若言上座部亦根
本故不十八部數。則恐離雪山別有
耶。舊論既云分爲二部。一説有。二雪山
是故以雪山・上座異名同體。以上座
十八數。何故嫌根本大衆。但取本上座
十八數已上宗
輪疏意
&MT10769;意由是解。義意自

[章]文珠問經乃有十二 鈔曰。二正文珠問
經譯宗。此經有二卷。隋閻那崛多譯。或云
梁扶南僧伽婆羅譯。今云。文珠所説般若經。
僧伽婆羅譯。恐以是濫文殊問經歟 然少
不同者。文珠問經云佛説分成二十部
此是非誤。云大衆部但合本末八。上座
部總本末十二。是翻譯家錯也。若如
。則説大衆徳總九。上座總十一。舊翻違之。
是故錯云也。不十八部二十部故非
大錯也。少錯故云小不同 彼經偈言下。
經文譯家失。宗輪疏中指示此非云。
何知非。上坐部中離上坐外別説雪山
。今新舊部執皆言上坐亦名雪山。不
雪山部外別有上坐部。故文珠問經譯
家。上座部總爲十二非也。其上座部中已
十二。其大衆部乃總言八。於大衆部末
計四時分中。略去無説假部。又應西山
住部。云東山住部。即結謬云。不上坐與
雪山。分爲二部。復略去大衆部中所
説假部一也 體毘履者。此翻云上座 是
謂二十部等者。大衆分出七。上座分出十一。
合十八。此合大衆・上坐本二二十部 
皆從大乘等三句。同文擧來 雖説二十等
下。擧新翻論對破。雖説等四句。釋然少
同。此經譯家説本末合有二十。故非
偏出本強減末爲十八大錯失。但於分出
増減過故。前云少不同。宗輪論説下。擧
新譯本末合二十部 然文珠問經下。正對
破示譯家謬
[章]故知皆是翻譯家誤 鈔曰。三總結古説
 故知者。承上皆是指上所云眞諦及
闍那崛多兩家
[章]今依新翻爲十一類 鈔曰。此下陳
中。三擧新譯家説。此中有十二。初標牒。
二第一類。三第二類四第三類。五第四。六第
五。七第六。八第七。九第八。十第九。十一第
十。十二第十一。今即初也 爲十一類者。如
先已辨。問。撿法華・無垢稱兩賛初。云
宗。宗乃有八。擧八類宗。其中初六小乘。
後二大乘。由是則小乘有唯六宗別。與
章所云以十一類宗如何有別。答。兩賛
中約諸法有無假實。分類立宗。故但小乘
宗有六。今此章中。由宗輪論分・部執別。彼
疏明宗義本末同異科云。雖二十部不
。合爲十一段。以一説部・説出世部・雞胤
三部。共大衆部合叙。西山・北山二部。共
多山合叙。法上・堅胃・正量・密林四部。共
犢子部合叙。故有十一段云云
[章]一者大衆大義如是 鈔曰。二明第一
。四部宗説者。問。此四部宗類同故爲
一類。則何故以何義別此四部耶。答。如
此四部。其所説義全同根本大衆部。故此章
類同。然如一説部。以其所説皆爲假名
説出世部。立有無漏假實。如鷄胤部。以
對法證立是。由是雖所説同。作部差
。一切如來無有漏法者。宗輪疏釋曰。約
法爲論。十八界等在佛身時。皆名無漏
薩婆多等云前十五界唯名有漏。與大乘云
佛十八界唯無漏全同。然無漏體與大乘別也
貪等相應。非有漏善縛。故名無漏。諸
佛所有三業皆亦是無漏。故諸如來無有漏
 佛身壽量悉無邊際者。明身與壽量無
。初釋如來色身無邊際者。宗輪疏曰。此
部意説。佛經多劫得報身圓極法界。無
邊際。所見丈六非實佛身。隨機化故云云
此即佛酬因感果報身無邊際也。又釋
壽無邊者。同疏曰。報身無限。多劫修得故。
實壽命亦無窮盡定願力實。
大乘所言
。多劫修集福智資
酬得實身
有情界不盡。壽命
亦無窮。利益有情息日有情界盡
諸佛報身亦無邊

餘部由神足引令壽長。大爲相違。此
四部意説實命身無邊。眼等五識等者。有
染對犢子部立五識非染。五識身有煩惱
有染。有離染者。對薩婆多五識無離染
五識有聖道有離染清淨能斷道
離染
宗輪疏曰。
離染五識有二説。一説。爲加行意識離染
行今作也
生聖道五識
聖道
見道時聖道便起此雖
無漏
五識離染。非能斷此約修
入者説
二説。既許
五識體通無漏上文説如來十
八界無有漏法
五識
此約佛識。即由聖道
能離五識染法
色無色界等者。宗輪疏曰。
三界之中許皆有色微細大於色無
有故無色界根則
識故
六識身。問。無色
既有色。何名無色界。答。有細無麁色
無色界今云細者。大乘所云之種子事也。
又約定果云有微細根大
五種
色根肉團爲體者。非薩婆多等云身等色
根亦非二事。以淨妙故。如珠寶光。此四部
計。無別淨色。名眼等根。肉團不淨故不
色。唯識能見。非根有能。乃至觸境亦爾。了
義燈云。此通有無漏。此四部説佛十八界唯
是無漏故。佛五色根肉團是無漏云云無爲
有九者。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虚空。四空無邊
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
處。八縁起支性。九聖道支性。開發解云。初之
三種同諸宗説。四無色者。彼界所依別有
無爲。是滅諦攝。能依細蘊自是無常。下蘊非
微細。界非殊勝。無別所依無爲所攝。能依
心等能縁上下隔礙故。無別所依。無色
然。唯縁自上隔礙故。別有無爲。縁
起支性即生死法性。謂生死法定無明等後
方有行支等。老死支等前有生支等。無
行等。非癡等生。非餘法。或無縁起。此理
決定由所依常故。所依理説是無爲攝。其
無明等十二差別。自是無常。是有爲攝 聖
道支性即聖法性。一切聖道性能離染。此理
決定由所依常故。所依理是無爲攝。其八差
別自是有爲。此由生死及以聖道各別有理。
隔礙故。故二相違能所治別云云去來世
無者。宗輪疏曰。現有體用。可實有。去來
體用無。故並非實有。曾有當有名去來
云云問。四部倶立現在有體過未無體。如何
四部別耶。答。四部所立大同少異。一者
大衆部。現在實有體。過未非實有體。二者一
説部。説世出世法皆無實體。是故三世名皆
是假名。無體可得。其假名中有現在有體
過未無體名也。三者説出世部。説世間法但
假名。都無實體。出世之法非顛倒起。道
因道果皆是實有。世間皆假。由是三世假實
亦世間。則假名無實中立現在有體過未無
。若出世間。則於實事現在有過未無
四鷄胤部。同大衆部也。以對法據立 
一刹那心等者。宗輪疏曰。除佛餘凡聖心雖
共相一刹那心亦縁自性一法之
自相也
能了一切
。然不了其差別。佛經多劫練其
。了一切心無過佛者。故佛一刹那心能
一切法差別自共相各
各差別
自性自共相
各各自性
而能證
知。餘部佛心一念不一切法。除其自
性・相應・共有一切法言中。薩婆多除其自性。謂
一共相時。必其自相同時縁故除
之。又上坐部・法藏部。除其相應。計同聚心相應法亦
互能縁。又化地部西方師。縁共有法。慧倶五蘊名倶有
。能
道與煩惱等者。此四部末計之執。宗輪
疏曰。本計雖別有隨眠。然道聖道起時
同念隨眠與聖道
智之同念
末部説。隨眠既
恒有無心位善心
位恒隨
故聖道起ルトキ十隨眠倶現
前。如煩惱得。與聖道倶故。今言煩惱。即
是隨眠今末部立煩惱即是隨眠故。理必煩惱非
。與聖道倶。若現纒染淨相違故。無
倶義。周&T047368;曰。此有二義。一現無間種解脱道斷故。
無間斷與種得倶。二道與未斷煩惱種類倶。非正斷
之義者。是故言倶。問。道倶煩惱種何而住。
或依色根明闇有異。不道。廣如
大義如
是者具如宗輪論疏
今擧大略
[章]二多聞部一切有部 鈔曰。三擧第二
 佛五音者。簡佛所餘音。是出世教
者。此五音聲教。體超世間。亦聲體
超世
能引
出離道起。故名出世。謂詮無常・苦・空・無我・
涅槃寂靜此五教聲。聞皆利益。稱可於法
。其體非不了義。亦定出離道。餘教不爾。
故此五教音是但出世。若離此五。雖八道
支・七覺等教。皆非出世。如次下明 餘義
多同等者。雖大衆後起此部。多聞所執
殊。宗輪同説有部
[章]三説假部大衆部計 鈔曰。四擧第三
 苦非蘊者。苦謂逼迫義。五蘊體非逼迫
故非是苦意云。五蘊一一自相。若色蘊中。五根五
境各各自相。是云蘊體。受蘊自相。樂
捨二受。是云
。餘例應
論云。諸行相待假立苦故宗輪疏
云。欲
界劣上界苦。乃至有頂
無漏苦。故云相待
諸蘊有苦相合。説名
苦蘊體非苦。生滅等法行蘊中生等
四有爲相
並非行苦
其蘊等上業皆實有。次章文云。若在蘊等
聲等便實。雖積聚。不依縁。以
故。十二處非眞實者。開發曰。解云。以
依縁皆積聚故。雖積聚義説名爲蘊。體非
積聚。故不假。所依所縁要體積聚方能生
故。是即假有。意處雖積聚義。然現在
識不名爲意。入過去時方名意處。體非
故非實有。同大衆部等過未無云云周
&T047368;釋曰。此師計。一切諸法有實有假界・處攝
者。縁・積聚是。其有蘊中攝者。我積聚故便
是實有。處雖是縁等。計今是假。從多分
假無云云問。蘊・處義積。得實。諸處
復言縁。然但義積。何得假。復心無爲
幷是實故。答。依縁多方假故。多分爲假。亦
失。問。界與蘊處義既不同。爲假爲
實。答。檢宗輪論已上
周&T047368;
今云。宗輪論疏中。有
此問此答文。開發中以二義答。初義云。
十二是假。義准知故。六識界實。故略而不論。
後義云。十八界雖依縁。不依縁生
實。種族因義種類義別。是界義故。雖
二説。後説爲云云由福故得聖等者。福謂
施戒等有漏福業。疏云。現見道。不能得
故知聖道不成。但由持戒布
施等福業時至便成聖果。故不
修慧力得餘義多同等者。結略
[章]四制多山大衆部説 鈔曰。五第四類
宗 一切菩薩等者。解云。三劫皆是異生攝
故。猶生惡趣云云三劫者。外凡初劫。煗法第
二劫。頂法第三劫。疏曰。未忍位四善根
中忍位
是異生。此諸菩薩不離生惡趣。猶生
於彼云云周&T047368;曰。此三部計。菩薩煩惱未
斷盡故。不惡趣云云今云。大衆等四部。
利生故。以願力惡趣。又薩婆多等
利有情惡趣。今此三部云凡夫未
斷故不脱 供養塔廟等者。疏曰。以無情法
施利益施主歡喜心故。無
少福可成。由此準知。以物施法亦無
。是此宗義也云云化地部末計同是。法藏
部翻是立
[章]五説一切一名二色 鈔曰。六示第五
 説一切有者。彼説三世實有法體恒有
故。云説一切有。一法有者。明法體恒有
所立。二時有者。明三世實有所立。謂心
心所等者。就五法法體一切恒有。此五
法既立有。一切法有自成立已。去來今三
等者。就三世立世實有。成立三世實有已。
故一切世有自成立已。諸是有者下。以
一切。重明法體恒有。一名二色者。
疏曰。色相麁著。易其體。稱之爲色。四蘊
無爲。其體微隱。以名顯之。故總稱云云周
&T047368;問曰。名謂非色四蘊。如何無爲攝入名中
色名言云一切法耶。答。名有四蘊。名云
無爲。寄名顯詮。無爲亦得。在名中
云云今云。此部以一切法是相攝。云
所攝等。而明法體有。無垢賛一曰。二有法無
我宗。謂薩婆多等。彼説。諸法二種所攝。一名
二色。或四所攝。謂去・來・今及無爲法。或五
所攝。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應。五無爲。
故一切法皆悉實有云云已
上無賛
是應知。今云
二所攝法體有
[章]六雪山部中住梵行 鈔曰。七立第六
。謂諸菩薩等者。此部云菩薩是異生。即
薩婆多三劫百劫倶是異生倶舍賢聖品。説
三劫百劫倶是異
。初劫是外凡。二劫煗法。
三劫頂法。百劫下忍。云云
菩薩入胎等者。此部立
菩薩爲利益故。知生受生故無貪愛。即異
薩婆多立生有貪愛心。又異大衆等四
部立以願生。無外道得等者。開發解云。
邪教理通者。設有能成靜慮無色
定慧不均亦無通起。現見能飛知宿住等。
皆是呪藥神鬼等力。非是通力。内法異生依
内教修。可得者云云薩婆多立外道
能得五通。又化地部・法藏部同此部説 
無天中住梵行者。化地部亦同説。開發解云。
天女色勝過人故。故生彼者無梵行
是聖者欲天皆無或初二果亦無云云 
薩婆多以比丘生忉利天ト云欲經説因
。有天中住梵行梵行者。清淨云梵。近
婬名非梵行。翻是云
梵行
[章]七犢子部名爲住果 鈔曰。八示第七
。補特伽羅者。此云數取趣。名生死往
來者。所謂我執。非即蘊非離蘊者。開發解
云。非即蘊離蘊。亦非無爲有爲。故
不可説藏攝。若此實我即蘊者。蘊滅我滅。應
是有爲。亦應成斷。若離蘊者。蘊滅我有。應
是無爲。亦應常住。佛説無我。但無外道即
離蘊我。既不可説。亦不形量大小等
受者乃至成佛此我非云云。不可説者。此部
所知法藏總有
。三世爲三。無爲
第四。不可説爲第五
五識無染者。由開發
及宗輪疏意云。五識但有&T047368;。都無善惡
分別故。染及離染由分別生故。五識身
染離染。若已得入等者。開發解云。別縁
四諦各有三心。謂欲界苦有其三心。一苦法
智。初觀欲苦。二苦法忍。重觀欲苦。初見
。見理未周。故復重觀。三苦類智。合觀色
無色界苦。以苦諦三界盡故不重觀。四諦
各三。應有十二。説名行向。住果第十三心。
有説。第十三道類智心第二刹那。名爲住果
有説。十二別觀四諦。第十三心總觀四諦
故最後念方爲住果。前三類智無二念故。
二説中後説爲云云周&T047368;所釋與是相
違。不其所由&T047368;曰。十二心頃説名行向
者。謂初斷欲界惑法智類。斷上二界
上二界惑。以下智欲惑斷盡未盡。幷更重印
更起苦智忍。上二界惑一時令斷。更起
法智。此有三心。四諦成其十二。總名爲四。
道諦之後更起一心。名爲住果。此有二種
一云。此心唯即道諦。一云。總即四諦。問。
何故先起法智法忍。答。部計如是。不
強責云云今云。與章主説
。不違由。更考
問。此五部
宗義一類。何故分爲五部耶。答。如宗輪論
。因一頌執義不同。從此部中犢子
出四部。謂法上・賢胃・正量・密林山四部。
所釋頌言。已解脱更墮。墮由貪復還。獲
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具叙四部別釋
宗輪疏中
[章]八化地部無爲有九 鈔曰。九示第八
 去來世無等者。與根本薩婆多相違立
是。四聖諦一時觀者。開發解云。空無我行
隨一總縁。故四聖諦一切觀察。餘行但是聖
道前修。故聖道生無現起云云此是見道
共相空無我觀。入空無我頓一時遍觀
四諦。此同大衆部計。一時觀者。不次第
觀諸諦。名一時觀。問。如何四諦一時能
觀耶。答。於諸諦中唯頓現觀。約見現觀
頓現觀。非縁事現觀。此與大衆部同。異
婆多十六心漸觀 定無中有者。同大衆部
謂設天死生人。或人死生天。都無中間生
前滅後即生。故今不別有中有。此是
化地部本計。末計立中有。薩婆多立
色界定有中有。無色無中有 亦有齊首等
者。開發解云。齊者至也。至生死首故云
。謂不還者。生有頂天必不下無漏聖
。斷自地惑無學果。至命終時煩惱自
盡得阿羅漢。入般涅槃。故此爲爲生死
。以至極故更無生處。雖聖道不生。必盡
生死涅槃故。非餘部生餘地中。雖
下淨無漏定。聖生有頂必起無漏無
所有處。能盡自地所餘煩惱。自地無聖道
欣樂起下故。然無所有最隣近故。起彼現前
餘煩惱云云有世間正見者。有漏慧。伏
煩惱故。推求名見。得正見名已上
開發
又周&T047368;曰。
是決斷之智。世間之見亦能決斷故。有世間
正見云云宗輪疏曰。不邪推求云云今云。
釋異。其體是一。無世間信根者。世間
信等不堅固。易改轉故非増上。不
。然且擧初。餘四亦爾。故無世間信等五
 無出世靜慮者。解云。靜慮是麁。外道異
生皆能共得。故唯有漏。此靜慮言通色界六
。理實亦無無漏無色。彼論説色別有
。靜慮等外別有無漏九地。聖者所得之定。
然不靜慮及無色故。但名爲定。無無
漏尋者。異有部立無漏尋伺。解云。尋是麁
故。體唯有漏。伺是細故。可無漏。然八聖
道中。正思惟唯是有漏。體是尋故。助道支故。
説名道支。或正思惟亦名無漏。但是思慧。
體即尋。善非有因者。異有部立善作
有因。解云。實非是善無因。而但非正因能
生死。以義應善非因。若助不善
人天。亦有此理。今非正因能感
。若爾。色無色業性類是何。答。是微劣不善
業感。由善資助故。得是感福果。即不善
業通色無色。周&T047368;釋曰。如彼論説。亦如
乘勝義不善。雖有漏善。而於勝義。總名
云云預流有退者。周&T047368;曰。此師意云。此
預流初得果。但斷分別。倶生一分未
。所以有退。若薩婆多。後三住退。預流不
退堅固故。此等言退但法樂。不退云云 
今云。此同大衆部等四部。異薩婆多無爲
有九者。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虚空。四不動。
五善法眞如。六不善法眞如。七無&T047368;法眞如。
八聖道支眞如。九縁起支眞如。解云。彼説
無爲九體各一今云各一
物體有立
得・縁同餘部意云。得
謂擇滅
非擇滅之得。縁謂虚空無爲作
法縁。説此得縁義餘部
不動無爲。於
二界定障得。亦總立一定障動。今由
斷得故名不動。其性皆善定障者。苦樂受
是散動故名
善・惡・
&T047368;如。三體各一但一
無爲
但名一理一眞
如理
性皆是
善道支・縁起。義同大衆道支・縁起有爲
性是無爲也
然各一
無爲一
理也
今據勝者但言道支縁起
[章]九法藏部大衆部計 鈔曰。十示第九
。佛在僧攝者。周&T047368;曰。有經言。佛爲
首僧。故知佛在僧。問。彼宗佛既在僧。如何
三寶。答。佛爲僧中上首故。開之名爲
佛寶。佛爲上首亦有三寶。具事理和故僧
中攝云云 佛與二乘等者。解云。解脱所證可
各異。聖道能證明昧有云云無外道得
等者。此説同雪山部・化地部。異有部及犢子
等四部。如前可解 阿羅漢身等者。宗輪疏
曰。身無漏有二義。一非漏依故。無學蘊不
漏故。二非漏境故。雖他漏。不増長
他縁無學身
煩惱。漏不隨増
滅道諦煩惱雖生。不
増長故然無學蘊別有一類。異有學等。得
無學時。方起現前故。設退無學有學位
煩惱時。此有學蘊依縁得煩惱等者。
此非無學身之五蘊。無學蘊滅。學蘊生故。然
今此宗無學未必許退義。然作此解。於
理無
[章]十飮光部法藏部説 鈔曰十。一示
十類 若法已斷等者。異薩婆多法體恒有
宗輪疏曰。法謂煩惱。未斷之時。過去有體名
有。煩惱若爲無間已斷解脱遍知。過去煩惱
體即非有。不薩婆多等。其煩惱體法體
恒有。遍知未遍知倶有。若業果已熟等者。
既唯辨業。業謂若果未熟。過去有業體
果已熟。業於過去其體即無。然非業果
果法。過去因生已念念滅因生已無故
念念滅也
斷遍知等已斷遍知生滅。但
煩惱也。故今云不待
諸有學法
有異熟果者。宗輪疏曰。此有二解。一即無漏
有學法
即無漏
有漏果爾名
異熟果
但前引會無漏
等流果等。變異而熟。名異熟果。此異熟
果體實無漏。薩婆多等不無漏異熟
故。二云有學法即感有果。如初二果。未離
界修惑。所有無漏感欲界果。不還果有學
無漏法
上界此未離上界修惑
故。感上界有果
知。以
惱未盡無漏未圓故無漏未圓則無漏
三有果
又開發
中以有學法有無漏論也。與宗輪疏
但約學法無漏二解稍異。然實義無
繁不
[章]十一經量一切有部 鈔曰。十二示
十一類。有勝義補特伽羅者。解云。計
實我。唯聖者知。然不彼犢子部等所計之
我非即離蘊此計別有。然體微細不
。異生位中等者。解云。謂無漏種法爾成
熟。非異生位無漏現行。亦言亦有漏法
 有根邊蘊等者。解云。根邊蘊者。細意名
根。是生死根本故。由此爲根有五蘊起。故
根邊。末名邊。根本之末邊故。一味蘊等
者。無始時來微細意識一味而轉。無間斷
及轉易。此識蘊非色攝。即具四蘊色受
想行
此一
味蘊是根本故。不説言邊。其餘間斷轉易五
蘊。是末起故。名根邊蘊
[章]此中所陳如宗輪論 鈔曰。第四結
小乘
[章]上來總是陳異宗也 鈔曰。第五總結
宗所陳。總言所彰如前總料簡之總也
[章]列自主中後列中主 鈔曰。叙今家宗
中。第四辨大乘。此中有三。初示科文。二
邊宗。三列中宗。今即初也 自主者。主謂
所主即所宗也。今列大乘宗之別故云列自
。邊主者。邊宗也。邊言有二義。一邊側義。
二邊鄙義。今取初義後説。如辨中邊
疏言。邊者邪惡有失之號。中者正善離過之
目。即明破邪顯正辨論也。又邊者簡
有偏説空教。彼雖正善。而非是中。故言
中邊。不邪正云云今亦以教邪名爲
邊。雖大乘正善宗。教但居偏故言邊。疏所
言二義如次邊鄙邊側。此中所明雖
。今對中宗邊主也。問。若對中言。則何
故不空宗邊主耶。答。若擧有空中三
。則應中云空宗。今不有宗。故云
。不空宗。問。何故不有宗耶。答。有
宗名雖亦有大乘教。專於小乘稱之名。
今列唯大乘宗科故。但云邊主。不有宗
又今云邊主。叙大乘空之教示
詮中道之所宗。翻令大乘縁生有
之教廢詮中道之所宗。彰邊言通空有
名爲邊主。若云空主則闕此意。故云邊主
空主。今云。雖此等義。如實義如
。謂淸辨以眞空俗有教中道義。若不
邊但云空宗。則應唯以眞空教。
俗有教一向不彰。以眞空俗有教
。是偏説有偏説空教故。今云邊主
空主。此説爲勝。中主者。護法宗所言。於
眞諦邊非有非空中道。於俗諦義亦説
不空。此中道義。眞俗倶中之教以彰中道宗
故。今云中宗。問。眞俗二諦倶非有非空。以
何分眞俗耶。答。眞諦非有非空廢談顯旨。
旨是中道宗。法華論所言證甚深。攝大乘所
言證相大乘。又俗諦非有非空依詮顯旨。
旨者是中道宗。法華論所説阿含甚深。攝論
言教相大乘。審思可知。問。俗諦非有非
空。何教文是耶。答。下唯識章中。釋遣虚存
實唯識云。此觀中。遣者。空觀ヲ以破有執。存
者。有觀ヲ以遣空執。今觀空有而遣有空
有空若無。亦無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觀成。
純有純空。誰之空有。故欲入離言法性
皆須此方便而入云云此方便者。唯識
觀。又深密經中。説三性三無性。明非有非
。成唯識論中。説能熏所熏同時同處非即
非離。復説心與心所非即非離。三世因果
識相識性。非一非異深妙離言。妄情妄執性
是離言。説離言影像等。此皆俗諦非有非空
中道。至下具釋。思准可知。如是今家所
大乘教旨。眞俗倶中故云中主。又邊主中主
倶所成立之根本中道。上牒列自主
自主諸大乘宗也。非離言
中道則非自大乘主
若不中道
宗。則非大乘。如中觀論説。因縁所生法。我
説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云云是故
邊與中。是教門名。依邊之主。依中之主。倶
依主釋。若中主名通持業釋。教與旨倶中
故。然中道無二故。主之言是通。以依主釋
勝。又以教旨倶中顯了義。持業亦勝。
問。今家以空教中道旨。有釋義文
耶。答。辨中邊長行。世親自釋。如次下釋。又
般若心經幽賛説。大聖法王證法自性。善巧
方便應彼機宜。離言法中以言顯説。欲
隨獲中道實相故。有頌中觀論言。諸佛或説
我。或時説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
今家説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眞故
相無別。既曰離言。無別者無別亦無不別
何別不別之有。全無相違。故今釋云中道無
。智者應
[章]列邊主者名爲邊主 鈔曰。第二列
此中
初標牒初四
字是
謂清辨等二句。二擧
傳空教。清辨者。西域&T047368;第十曰。南印度
大安達邏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周四十
餘里。城南不遠有大山嚴。婆毘吠伽唐言
清辨
師住阿素洛宮。待慈氏成佛之處。論師
雅量弘遠。至徳深邃。外示僧佉之服。内弘
龍猛之學。聞摩掲陀國護法菩薩宣揚法教
學徒數千。有談議。杖錫而往至波吒釐
城。知護法菩薩在菩提樹。論師乃命門人
曰。汝行詣菩提樹護法菩薩所。如我辭曰。
菩薩宣揚遺教誘迷徒。仰徳虚心爲
已久。然以宿願未果。遂乖カハ禮謁菩提樹者
誓不空見。見當證稱天人師。護法菩薩
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竭&MT10773;誠。
演議。人信ヲ以往復。竟不會見。論師既
本土。靜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誰決我疑
觀自在像前祈請三歳。願留此身
氏佛。觀自在尊現妙色身。爲教示往執金
剛神所至誠當此願。論師往祈。三歳之
後。神現授祕方。示此大嚴内有阿素洛宮
專精三歳。呪芥子以撃石巖壁豁開。是時
百千萬衆觀覩忘返。論師辭衆從容而入。唯
六人從入。餘皆怖駭莫敢履戸。謂是毒
蛇之窟。論師入已石壁還合云云神異如是。
度生善巧階位高下。非凡所測。叙弘宗
。如掌珍論理趣述賛一曰。佛滅度後九百
年間。有應眞大士。厥名清辨。身同數論之
。示朋黨執。心處釋迦之理。宗偏帶
之情。時人號爲妙吉祥菩薩。神異聖徳。廣
&T047368;云云朋補龍猛者。龍猛舊云龍樹。具
別傳&T047368;神徳。幽賛曰。聖龍猛者爲
。採集眞教暢空宗。理趣述賛上曰。龍
猛釋云。就勝義諦一切皆空。教既無教。亦
教。體亦無體。無不體。於世俗諦
句言章論。廣如清辨般若燈説云云金剛
般若會釋上云。依龍樹義。執俗諦
。撥眞諦無損滅。又眞諦中非無非有。
故執有爲増。執無爲云云龍猛所造中觀
論・十二門論・智度論等。廣深説此旨。皆由
皆空中道實相旨。清辨朋補北等
論意掌珍論。等言擧清辨取智光・師
子光。般若經等者。三擧所依經法性
不可言。雖一切法皆不可言者。雖是與奪
辭。以示中道。空之言非一切法。是與已
奪云皆不可言。是故説皆空皆廢詮中道。
一切法者。指一一縁生法。中觀論説因縁所
生法一句是也 由性空無者。此約依詮
性空無。如幽賛説。依勝義諦。一切皆空也。
此眞空性非空有。寄詮勝義ヲ以イハハ理皆性
云云謂寄詮談勝義。但應性空無。由
是不空爲有。廢詮以稱法性。是
以由空教中道旨。由言第七依聲。又
第三具聲。檢者自知。乃至有爲無爲等者。
一切不可言相。乃至之言攝略一切名相
有爲者世俗諦。無爲勝義諦。今此文意。彰
性空無眞諦無爲空。俗諦有爲
爲空爲有與眞俗二。中間
乃至示一切不可言
約勝義諦
下。四明詮眞空俗有。清辨論師寄詮立
是宗教。然本邦東大寺相承三論宗教。羅
什三藏相承。嘉祥一家所傳。龍樹菩薩所旨
清辨。立三箇中道故。一眞諦中道。二
俗諦中道。三二諦合明中道。故眞空俗有宗
教。中論文意雖是意亦有。嘉祥所傳羅什
相承所云。説諸法空玄旨。眞俗倶中。因縁・
所生法。我説即是空。説因縁生法非實有
法體空。空全體縁生法假名有。説空處。假名
有全。空有宛然。故非有非空中道。是寄詮強
名云眞空也。必以清辨所立三論
本旨也。故説頌言下。明依詮門叙清
辨本頌。掌珍論上二丁此頌釋曰。此眞性
言自勝義諦。依勝義諦人出世人所知。
法殊勝智之境也
無爲法皆是空。故彼宗世俗皆性非空。故龍
猛等論中説世俗有 眞性有爲空等者。此
頌清辨論師以大佛頂經所説文自比量
若以此量護法宗。則有一分所別不極
成等失。如成唯識論中。若不護法但於
自。無失。立量云。眞性有爲法應空。因
縁生故。如幻。又量云。眞性無爲法無實。
生起故。如空花 乃至不立三性等者。
五別遮世俗門眞性空。翻顯唯識三性
等法門是世俗門。乃至者。彰一切
皆空。乃略所餘但擧唯識三性皆空。問。
何故略所餘教門但云唯識三性耶。
答。是正次明中主教門故。相對叙明。彼師
意言。經説唯識三性等者。皆依世俗。非
義門。世俗諦中識心最勝故言唯識。非
境等。如王來臣佐。彼宗意言。眞
俗空有。如眼有翳見空花。眼翳若除空
花遂滅。眞空俗有其理定然云云 此由所説
等者。六結邊主。此謂如如是。指承上
辭。謂雖眞空俗有。今如前云。勝義皆空
之教示故。以示不可言。故名邊主。由者第
三具聲。故者第五所因聲。謂由
義諦中皆唯空依詮能作具故。彰不可
言中道。離不可言皆空。彰皆唯空
依詮遍轉中道故字。釋邊字由言
主言故字。結云名爲邊主
[章]列中主者非空非有者 鈔曰。此下三
中主。此中有四。初標牒。二擧所依經
眞俗中道。三擧所依論言詮唯識中
。四結中主。今即初・二也 謂天親等二
句。擧傳中主。天親等如別傳。等取護
法等十大論師戒賢等 輔從慈氏者。以
伽師地論等五論中宗本論。無著・天親等
諸論師各造末論傳四方。故云轉從。又
天親輔慈氏者。爲次所引中邊慈氏
本頌成可言中道義。是天親造長行
。今引是成立今家中。故云天親輔慈
也。立不可言中道邊主亦爾。今家成
可言中道教亦中義。以次下所引慈氏頌
今家中主本據故也。護命解即&T047368;一曰。佛
滅後九百年。無著菩薩出世。往慈氏所
大乘。慈尊爲説中邊頌。無著受得已便
世親。世親得已造長行釋云云是故不
無著輔從慈氏。而云天親輔從也。問。前清
辨等云補龍猛。今家中主云從慈氏
何故爲此別耶。答。淸辨去龍猛・提婆出世
已及二百年。故不輔從。但取所立
處所宗之義朋補也。又天親・無著親面
受慈氏傳故。取隨從輔翼義輔從
已上深密等經等下。二擧所依經眞俗倶
。等言等取華嚴・楞伽・法華等。如上已辨
何故擧標深密餘經耶。答。深密經勝義
諦品。説勝義諦相與諸行相設一
相異相。示勝義諦遍一切一味法。此即眞諦
中道。復一切法相品・無自性品中。説三性三
無性。示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
靜自性涅槃。此即俗諦中道。由眞俗諦
中道相。以深密經本。故先標擧是也 
依眞俗諦等者。總明深密經中依二諦
。若就勝義諦品所説遍一切一味相
空不空。則空是無相。不空是有相。經説
言。法涌。我説勝義。無相所行尋思但行
相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知。勝義超
過一切尋思境界俗諦中道文。即不可
言中道。又若就法相品説三性相俗諦理
一切法有空不空。則遍計所執性是空無。
經説言。即依他起相上。由遍計所執相。於
常常時。於恒恒時。無眞實。無自性性。圓
成實相當知亦爾。復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是
不空。經説言。若諸菩薩如實了知依地起性
即能了知一切雜染相法。如實了知圓實性
即能了知一切清淨相法。又就無自性品説
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俗諦
道理。而釋一切法有空不空。則相無自性是
空。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是不空。經説言。勝
義生當知。我依相無自性。密意説言一切
諸法無生無滅本來乃至涅槃。何以故。若法自
相都無所有。則無生。無生則無
等。於中都無少分所有。又勝義無自性。何
以故。法無我所顯勝義無自性。於常常恒
恒時。諸法法性安住無爲。一切雜染不
故。本來寂靜等。又生無自性。何以故。依
他縁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名生無自性
。今總合此等眞俗二諦空不空義。云説一
切法等。一一當經文深應檢尋 世俗諦
理下。別就眞俗諦空不空。此有二。初
世俗諦空不空。次明勝義諦空不空。今
俗諦空不空。於四重世俗諦。第二道理世
俗法門。故云理不中。又世俗諦者。依
詮門也。此能詮上所詮道理ヲ以談時之中道非
有非空今示故云理也 遍計所執者。如
 情有理無者。但是凡夫起能執心。名
能遍計。體是有法。所變影像體亦有法。名
遍計。遍計所取當情顯現。名凡夫境。非
境故即是所縁縁。但作所縁縁。
當情現故云情有也。無體性故。名爲理無
 有爲無爲等者。有爲謂依他起性。無爲謂
圓成實性 理有情無者。依圓二性非
所執雖體性無。但隨妄情立名。其體縁
起道理而有。故道理有。非情有。故云
。今云。於世俗諦理。於一一法。計所執無。
依圓二性有。故是説俗諦一切法有
不空也。中邊論説。有爲無爲是有。我及我所
是無。現本情無下脱此十六字。此即擧世俗
諦有無證 勝義諦中等下。明眞諦空不空
謂勝義諦有四重。一世間勝義。謂蘊等三科。
二道理勝義。謂苦等四諦。三證得勝義。謂二
空眞如。四勝義勝義。謂一眞法界。今一切法
中。且取一法勝義諦有無時。若約
此三科四諦等四眞妄執。則其體都
無。如深密經及成唯識論具説。亦若離
住法性了四眞。則其體縁起有勝
義有。於一法上四眞實照了時。自如
有無宛然。於一切法亦復如是。此即於
眞諦體有無。非世俗諦但於理世俗
故今云中不理。又説。於四眞中。一法一
法悉是四眞。擧一法三科。非
三科。非四諦。非四諦。非二空眞如。非
二空如。非廢詮。非廢詮。故一法一法
上。有與無同時同處。欲其體。非言所
及。以何指示其體。強名云非空非有 非
由體空等者。簡別邊主不可言 成唯識説
等者。擧勝義諦不可言之證論第七文。
疏七本廣釋
[章]寄言詮者中道義立 鈔曰。三據所依
言詮中道。問。次前所言依眞俗
空不空。亦是依詮談旨。可言詮
。然今但此慈氏頌。何故云寄言詮耶。答。
前所擧深密經等。依眞俗諦空不空。亦
依詮談。於依詮中。總依眞俗諦説故。明
勝義諦一切法體性不可言。上來雖
合眞俗非有非空。所要明不可言中道
已。自下明可言中道。故別指云寄言詮者
也。又不可言中道。邊主亦言。今家以可言
中道成立中主。故爲教理倶中。眞俗倶
トイフ此不共義。今別標云寄言詮者也。又今
勝義諦唯一眞如。眞諦四重論所説故。
但不一眞法界。亦約唯識三性可言門
空不空中道宗。此依詮中可言門故。
今別牒云寄言詮者也 故引慈氏等者。唐
譯辨中邊論第一相品初頌。此本頌大慈氏
尊爲無著菩薩説本頌故。云慈氏所説
。此頌有二頌。辨妄分別三性有無
。此中初頌正解有無相。後頌結列有無
契中道之相 虚妄分別有者。能取・所
取・遍計所執。縁此執境分別。名妄分別。乃
是依他。以是能縁非所執故。非全無自性
無始時來虚妄分別因縁重習力故。變似
分別。故名爲有。遍計所執能取所取。名
虚妄。虚妄之分別。依士釋名。非二取即
分別。持業立號。然此但約染分妄分別
即依他有。非依他中唯妄分別。淨分別亦説
依他故 於此二都無者。明妄分別之上能
執所執永無。於此者。於謂境第七。此謂妄心。
二都無者。能所取二。或我法二。實性都無。然
深密經説。於圓成實亦起計執。經曰。於
依他起及圓成實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由
因縁當來世依他起性。由此因縁
惱業・生三雜染染。於生死中。長時馳騁。
長時流轉無休息。或在那落迦。或在
生餓鬼。或生天阿素落人中。受諸苦惱。如
是計所執相。都無所有。善男子。譬如清淨
頗胝迦寶。若與青染色合。則似帝青大青
末尼寶像。由邪執帝青大青末尼寶故。
亂有情乃至廣説。如彼清淨頗胝迦上所
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羅羯多眞金等相。於
常時。於恒恒時。無眞實。無自性性。如
他上遍計所執無眞實。圓成實上遍計所
執當知亦爾云云是縁圓成實及唯識相
方起於執。皆是妄分別上能取所取。此皆無
眞實故。云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者。此顯
眞如是妄分別之性。此謂妄分別。中謂境第
七於聲。唯言決定義。有空者具足空性即眞
。若但言空。則空無義。言空性者。以空爲
門。顯空性即眞如。梵云瞬若。但名爲空。
瞬若多。故説眞如。名空性也。以多此翻
是性義故。謂於妄分別上。離二取之空性
具有也。即妄分別中離於二取唯有眞如
眞如是即妄分別體。故二取空無性名眞如
亦名空性。略但名空 於彼亦有此者。此顯
妄分別不眞如。於彼者。於謂境第七。彼
謂空性。亦謂即也。此謂妄心。有謂依他有。意
言。於彼眞如中。即但有此虚妄分別。都無
二取。如辨中邊疏言。謂若於此虚妄分別
彼二取非有。由彼二取性非有故。觀之爲
空。即餘論説無知無也。其妄分別亦有
眞如。眞如之上有依他起。此之二性是二取
餘。體非無故。如實知有。即餘論説有知
也。即三性中初性是無。後二性有 故説一
切法等下。重欲成前義故有此一頌。故置
故説二字。承上起言 一切法者。明寶思
總料簡八卷私&T047368;云。問。今頌中道義。三性相
對説歟。又於一法成中道義歟。答。又尤長
義意甚深。今採要引之。謂中邊此頌一宗淵
源。無著觀此頌地上。天親由此頌
大。若就世俗門辨。則三性相對論有空。論
辨已畢。一法一法上觀心推求。三性宛然不
可言同一時處。一法一法不空有。三
性歴然故。此句言一切法。一一法也。如
釋勝義門釋。眞俗同處不。自可
已。中邊疏曰。其二取體是無法故。非有無
。依他・圓成二體有故。名一切法。二取雖
無。不自體。非軌故。不法。此中
法。可軌持故。二取空性是眞如。空之
性故。故説二字欲頌第二句也。謂依
頌所説之理故。般若等經。説此二性一切之
。以名非空非不空也 非空非不空者。空
性及妄分別。此二性體非無。故云非空。而
其非空處。遍計所取二取非有。説非不
者。體是無義。此即彰一一法有無同
時處具足 有無及有故者。下一故字通
三種。謂有故無故及有故。何故二性非空。
謂是有故。以是彰前非空法體。即前頌分
別及空性二有。復何故計所執爲非不空。謂
體無故。以是彰無體。釋前頌中於此二都
。復何以故。於彼亦有此。謂二性互同一
時處有故。妄心中有空性。空性中有妄心
成唯識疏釋曰。虚妄分別俗諦。即俗諦中有
眞諦空。即眞諦空中亦有虚妄分別。即眞中
亦有ヲ以俗諦。二諦必相有無。一無時亦説無
故。相形有也云云 是即契中道者。由
及有。於一一法同一時處。非空處即非
空也。不思議。三界虚妄分別心。即離言
大牟尼境。故云契中道 中邊疏曰。中謂非
邊。道者眞智。此理深妙。故合眞智。又言
者。遊履之義。即是眞如智所遊處。此中所説
有無義趣。妙合眞如大道理也。離於過失
故言中道云云同論長行釋曰。如是理趣妙
中道。亦善符順般若等經説一切法非空
非有云云 此即建立三性等者。示此中邊
頌寄可言門中道。此即者。指前所擧頌
頌中就妄分別説故。今云唯識。談空有及
空性。即如次計・依・圓三性故。云建立三性
唯識 我法境空者。計執體無 眞俗識有
者。眞實唯識即圓成實。唯識實性無所得境。
又因縁唯識即依他起。識相俗故相別二識
體非都無。名云識有。如二十論疏釋。此眞
俗識相性非空。性有故。亦非有。執無故。故
非空非有。是即中道義宗成立
[章]即以所明如別章説 鈔曰。四結中主
即言上。所明者。天親等輔從慈氏
中道之義以爲宗也。是結教理倶中已 如
別章説者。成唯識疏七末十七丁辨中邊疏上・
心經幽賛等是。具如彼説
[章]此中略叙如別處解 鈔曰。第三門大段
第四總結 此中者。標擧上所明 略叙者。
總略叙部宗 朋諍所宗者。即上來所明外
内大小所宗。在此四字。謂朋諍言有三種
。一曲計執見取自爲朋諍朋者朋黨。諍
者見取也
上所擧十六大異論也。二由隨聞決定
朋諍朋者部黨。諍者十八人諍一白&T073554;
成十八段。不&T073554;之體
即上所
明小乘二十部所宗是也。三由隨機善巧
朋諍朋者隨機根別。諍者善巧方便。瑜伽十
五所説教導論。今約多分朋諍
上所明邊中二主是也。瑜伽十五説論體
教導論。是對機起論。心無偏黨對機教導。
然今朋諍言之釋用之。多分是朋黨故用之。
又於能説邊朋諍。對諍有空
空有大乘。令朋諍。約所化機
。非能説邊也。問。如來設教本爲
諍。諸弟子衆同禀爲師。何因去聖未淹。廣
鬪訟共受遺訓言義便乖。答。諸佛出世
實爲含識。所化機別故教有殊。見者不同。
聞生著。於餘未達起忍心。然百歳前
異見。由亞聖力人法一味。衆爲己宗
人黨法殊。唯分成異。故涅槃經三十四云。迦
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具足知諸根
是故能知一切衆生上中下根利鈍差別。知
現在世衆生諸根。亦知未來衆生諸根。如
衆生於佛滅後是言。如來畢竟入
涅槃。或不畢竟入於涅槃。乃至彼云。或有
説言。有十方佛。無十方佛。知其如來具
成熟知諸根。何故今日不決定説。佛解
意言。正由如來知諸根故。所以於法作
定説。諸比丘等不我意。隨所聞已作
定解。廣解如經。即顯異計。皆有聖言。由
了知即各別執已上
開發
是義。小乘朋
諍隨聞決定故分部計。自可知也。問。大乘
宗以空有中道。何故用空有二門耶。答。
華嚴經説。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云云
槃經高貴徳王品説。諸佛菩薩有二種説。一
者有性。二者無性爲衆生故説法性。爲
諸賢聖法性。又仁王般若二諦品説。
有無本性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見無二。二
諦常不即。解心見不二。求二不可得。非
二諦一。非二何得一。於解常自一。於諦常
自二。通達此無二。入眞第一義云云又菩薩
瓔珞本業經下云。佛子。二諦者。世諦有故
空。眞諦空故不有。二諦常爾故不一。聖
空故不二云云又涅槃經師子吼品説。十二
因縁名爲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
空名爲中道。中道者即名爲佛。佛者名爲
涅槃云云内病乃多端。爾有無爲病根。如
宿食百外病根本。此有無病障中道
根本。故大乘宗以有空教中道意在
 其以諸教下。簡別別部所明一一所宗非
今所論。對法疏一曰。良以明説一切法
非空非有中道之義。以爲宗也。此説瑜伽
十支論教通所宗趣。若以自部所重所尊
宗者。此論初明三科體事故。以三科
此論宗云云此釋義。一切諸教有通別所
。准自可知 別處者。彼彼別處也
[章]第四體性後彰小乘 鈔曰。自下第四門。
大分爲六段。初標牒。二分科。三彰異計外
道教體。四彰異計小乘教體。五顯大乘教
。六示師傳第四門。今即初・二也。
問。此第四門論教體。然但云體性不同。如
何不教體耶。答。此章初總標五門
諸教業宗體名。初教言別第一門。教益有殊
也。通則教言及業宗體名四。第二時利若離
設教時利故。第三詮宗亦離教示
故。今亦復爾。故教一字有通別二意。又
初教字但初門教益教。非後門。第二時
利。云時即教時。時言外無教時之教。第
三詮宗云詮即教故。無別應加。今門云
亦同。又此一門明教體中。總明一切法
體性有四。具辨故。於此門通論一切法
體性之義。但云體性不同。不教體論體

[章]彰外道者六順世論 鈔曰。此下第三擧
異計外道。此中有九文。初總擧大類外道
。二數論教體。三勝論教體。四明論外道。五
成上三計唯取聲爲教體。六聲顯教體。
七聲生教體。八順世教體。九總結數。今即初
也 大類者。部黨多類名爲大類 數論者。
梵云僧佉。此翻爲數。即智慧數。數度諸法
根本立名。從數起論。名爲數論。論能生數。
亦名數論。其造數論及學數論。名數論者
此即劫初劫比羅仙所立論名。具如成唯識
一末及因明疏等 勝論者。梵云吠世史
。此翻爲勝。造セル六句論。諸論罕匹故云
也。或勝人所造故名勝論 明論者。學
明論婆羅門等計。四明論者。即四吠陀論。
西域&T047368;曰。其婆羅門學吠陀論
舊云四韋陀。又
四皮陀訛也
一云阿由吠陀此云壽。
亦云
謂養
性等。二云夜珠吠陀此云謂享祭祈禱
等。三者沙摩吠陀此云平。
此云
謂國儀占卜禮法
音樂兵法軍陣。四阿闥婆拏吠陀云術。
諸方術
謂呪
術異能伎數禁呪醫方等。此四明論。劫初梵
天化身來下人間口誦。唯婆羅門姓誦。不
餘姓誦。諸婆羅門計執云明論聲常。誦者
即梵天王。非是造作者也。執此四明論表
詮諸法。唯此聲常。所詮定故。言水常水。言
火常火。言常恒常。言無常恒無常。定不
改。不變異故。除明論聲自外餘聲可
無常。唯明論聲爲能爲定量詮諸法。是故
唯常。如成唯識疏一末。又廣百論七曰。古
者黠慧婆羅門。隱造明書。言自然有。唯得
自誦。不他觀。讃婆羅門最爲尊貴。刹帝
利等皆是卑賤。給施所須無量福。愚夫
無智不測量。謂眞福田信敬供養云云
因明文軌疏曰。古昔點慧婆羅門造吠陀論
此云明也。舊云韋陀或云皮陀皆訛也。埋
之隱處。詐白國王云。我夢見某處有自然
吠陀論。王使之。果如其語。因是即謂。明
論自然。非人所造。梵王等但誦出已。非
造者今云。此等説
西方傳説也
今此云明論者。指明論外
道計。成唯識疏一末曰。明論聲常。是婆羅門
等計。吠陀者明也。明諸實事故。彼計。此論
聲爲能詮定量詮諸法。諸法揩量。故是
常住。所説是非皆決定故。餘非揩量。故不
是常。設有少言稱可於法。多不實故。亦名
常。梵王誦者。而本性有。然聲性非能詮
云云 聲顯論者。因計立名。如次文明 聲
生論者。此亦由計立名。如次文明 順世
論者。法華玄賛七曰。路伽耶陀者。舊云
答對人。正云路迦也底。云順世外道。明
外道計。如瑜伽六・顯揚九・廣百論二・倶舍
十二具明
[章]數論教體即歸本故 鈔曰。二明數論
教體 説有二種者。非彼説立二種教體
彼立本與末不離釋教體。自有二種
説成。故云二種 依本教法等者。金
七十論立二十五諦中爲四。一本非變易
謂即自性。能生大等故名爲本。不他生
故非變易。二變易非本。有二説。廣如彼。三
亦本亦變易。亦有二説。如彼。四非本非
。謂神我諦。又曰。大等二十三皆有三徳
樂・苦・癡。末有三徳。故知本有三徳。末不
本故云云是故本者自性。末者中間二十三
諦。教法者彼所立。若由彼師教示諸法根
。教體即以自性。離自性法根本故。
大等但住自分。名爲自性。若生
。便名勝性。用増勝故。開發云。數論教體
二。一本二末。本謂三徳。一切法三徳成。
末歸本。即自性故。末謂五唯中聲唯量 
三徳爲體者。金七十曰。本有三徳。一薩埵。
二剌闍。三答摩。謂自性變異生因。三徳合生
變。譬如多縷和合能生衣。三徳亦如
是。更互依故能生云云總名自性。別名
。徳者功徳也。具釋如因明疏融貫鈔中。周
&T047368;釋曰。本即自性者。似大乘攝相歸性。末
即聲者。亦如大乘性用別論。彼宗不
句文故。但以聲而爲教體。勝論亦同云云 
依末教法等者。准本教法擇之 五
唯量者。聲・觸・色・味・香。何故名云唯量耶。
謂唯者決定量亦定義。唯定用此成五大五
故。色成火火成眼等 然是轉變等者。
餘師所立。數論宗但立轉變無常。不
滅壞無常。彼立。初從自性轉變生大等。後
神我受用已。大等變壞時。還歸自性。但是隱
顯。非後無體滅名無常。體皆自性。更無
。故云然是轉變等也 滅壞之時等者。
然是轉變由。問。此師不滅壞。何故今
滅壞之時耶。答。周&T047368;釋云。末即本故。名
滅壞。非滅無之無云云今詳曰。此釋亦
理。今少不穩。更設三解之。一云。
滅壞之言約他家言。謂從他家滅壞時。
即還歸本故。是轉變非滅壞。是釋上句然
是轉變句也。二云。准三十論疏。滅字應
變。彼云後變壞之時還歸自性。三云。准
。云然是轉變非性滅壞。後相滅時歸
云云若爾。滅字恐誤。應相字也。三
釋任意。彼立轉變故。雖聲爲教體。約
即自性爲教體。離聲無能詮者故。云聲爲
教體
[章]其勝論師無常無礙 鈔曰。三明勝論教
 諸徳者二十四徳。徳者徳相。彼論説
之標幟故。彼亦不名等。故但聲爲教體
 無常無礙者。彼説所作皆是無常。又説
餘物爲因生無常。彼説聲有三種因生
一合生爲因。二離生爲因。三聲生爲因。合
生者。有觸實・合・勢用倶。有觸空處合爲
因。離生者。有觸實・離・勢用倶。有觸
處ニ離爲因。聲生者。有觸實・合・離・勢用倶。
障空處聲爲因。如是合・離二。彼説所作
無常。以作無常因聲生故云無常。又二
十四徳立無動作無細分。故是無礙。今云
二聲論常。又云無礙順世等。周&T047368;
問云。數論聲量依於自性。立末教體爲二。
勝論聲亦依於空實。何故不教體有
耶。彼答曰。數論聲量本體自性。故教分二。勝
論聲徳雖於實。體非實攝。故教但一。問。
勝論同異既是聲性。教體何不同異耶。
答。教必能詮。不同異云云已上
周&T047368;
[章]其明論者即是聲故 鈔曰。四擧明論
外道教體 婆羅門等執等者。如前具釋。彼
能詮定量執。然聲性非能詮故。云
聲性 其能詮聲等者。梵王誦
聲云其能詮聲。此唯詮表明論所詮之義
 此教是常等者。梵王誦明論聲。表詮諸
定量故。呼水定水等。如前所叙。今
此教。梵王教示呼火是常恒火等。故云
。梵王隨誦出能詮聲。其所詮義爲定量
故。云所詮定故也。此二句結明論言教以
常聲教體 餘一切教等者。除梵王誦
出明論。其餘一切教皆是無常。不定量
故。雖少言稱可於法。多分不實。故云
無常聲。以要言之。若梵王誦明論教。是常
聲爲教體。其餘一切教體。以無常聲

[章]説聲不論即是聲故 鈔曰。此四句五明
已上三師唯説不聲別不名等。 次所擧聲
顯・聲生計尋伺所發聲故。立名句具聲。故
此處上來三師。周&T047368;曰。其明論等者。
問。明論聲常。云何常耶。答。有兩釋。一云。恒
揩定故。名之爲常。非體常住。名爲常也。二
云。體常住故。名爲常也。若爾。云何不恒聞
耶。答。但縁闕故隱而不聞。非體滅已。若爾。
已起聲聲以何得止。答。散處盡也。下聲論
常聲。准是知。後釋爲云云今云。此&T047368;
二義穩。章主意云。爲揩定故。聲
教常住。呼水則常水等。非聞不聞音止
止論常無常。已云能詮聲常。能詮表水
已。常恒詮表水已。其音教不朽故。云明論
聲常
[章]聲顯論者體性常住 鈔曰。此下六示
聲顯論教體。此中有六文。初標。二總牒計。
三擧聲多體。四擧聲一體。五
多與一二之計中。各有全分常與一分
之二計。六結聲顯有四計。今即初・二也」
[章]此計有二常聲爲體 鈔曰。三示常聲
多體計 此計有二者。標牒一體多體二計
 一者隨一等者。正擧多體計 各各有一
能詮等者。此計意説。一切諸法一一物體ノウヘニ
各各隨一有能詮表其詮常聲。於水物體能
表水其詮表常恒水。如是一一法上。如
是常住能詮聲多體。故云各各有一等。已上
聲體本有 猶如非擇滅者。如一一法上
縁闕不生非擇滅無爲常住有 以尋伺
等所發下。明縁顯 尋伺等者。以
名句等。於聲縁尤爲主故。先擧尋伺。等
言等取作意辱舌動等縁 所發音者音響。
彼説聲總有三類。一者響音。雖耳所聞。不
詮表。如&T027555;トキ別有響聲。二聲性一
一能詮各有性類。離能詮外別有本常。不
縁不覺。新發縁具方始可聞。三者能詮離
前二有。此三中。以第三今論爲教體。第一
響音顯發之縁。第二於能詮上常住 今用
衆多等者。結常聲多體計教體
[章]二者一切非能詮體 鈔曰。四明常聲
一體計 共有一等者。正是一體計。釋聲體
本有 猶如眞如者。喩一相一味 以尋伺
等下。釋待縁顯之 今者唯取等者。結
一常聲教體
[章]此二之中猶如音響 鈔曰。五示上二
計各有全分一分二計。此二之中二句標牒
 一計全分下。正明全分一分二計
[章]故聲顯論各通内外 鈔曰。六結聲顯

[章]其聲生論所發生故 鈔曰。此下七擧
生論。此中有七文。初標。二總示計。三示
多計。四示體一計。五明二有二。六結聲生
計別數。七結二聲論計數。今即初・二也 由
音響等者。釋待縁生之
[章]此計有二響非能詮 鈔曰。此文三・四
科。准前可知 今取新生等下。結教體
[章]此各有二各有四種 鈔曰。此五・六・七
三科文也。准科可解。周&T047368;曰。問。所詮之法
體既成多。新生能詮隨彼所詮亦應是多
如何今計一耶。答。彼説云。聲若生已。總成
一。如何水衆多流歸渤海已。總名爲
云云今云。此釋尤妙
[章]順世外道四大爲體 鈔曰。八擧順世
論教體 一切皆四大等者。此外道計。此唯
眞有實常四大一切有情。一切有情
此而有。更無餘物。後死滅時還歸四大
問。此外道以有質礙四大極微一切法能
。若爾。以色法成心法耶。答。義燈設
三釋會釋。一云。細妙四大造心法無礙。
麁大造色法有礙。二云。雖唯造色。准理亦
心心所。三云。四大不心法。又演祕
中擧燈三釋已。復設一釋云。彼計。能造四
大無有礙無礙別。但所造上有差別。義蘊
祕一釋正。今云。以祕釋是正。能
彼計故。廣百論二十四丁云。順世外道作
是解言。諸法及我。大種爲性。四大種外
別有物。即四大種和合爲我及身心等
云云是應彼所立
[章]合勝數論外道教體 鈔曰擧異計外
中。第九總結十二外道者。一數論。二勝論。
三明論。四順世。如是四加
顯四計及聲生四
。總合十二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抄卷三
  安永五年正月十六日夜。於平安城五
條橋新善光寺寓舍愚見所及。草草
&T047368;了。偏祈大乘學業復古令正法
久住于世而已
  囘向四恩法界海 迴向無上大菩提
  法相大乘末學沙門基辨大同房
生五十九歳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
第四第四門中大文第四彰異計小
。至護法教體第六科終

  南京藥師寺留學傳法相宗沙門基辨撰
[章]彰小乘者六經量部 鈔曰。自下第四門
中。大文第四彰異計小乘。此中有九文。初
標牒。二分大類。三擧大衆等。四擧一説部
五多門部。六説假部。七説一切有部。八經量
部。九總結。今即初・二也
[章]其大衆部爲其教體 鈔曰。三擧大衆
 其大衆已下十五字。標牒 佛一切法
等二句。約法明佛十八界唯無漏。宗輪疏
云。十八界等在佛身時。皆名無漏。諸佛所
有三業。皆是無漏故。諸如來無有漏法 
皆是出世者。上句佛字通此句。此一句約
佛色身佛唯無漏。宗輪疏曰。論諸佛世
尊皆是出世。疏釋曰。此部意説。世尊之身
並是出世。無過故。唯無漏故。唯佛世
尊下過一切劣故一切諸戲
無劣
毀壞。超過毀壞。皆是出世。約人爲論。無
漏身故 佛所出言等者。如前已釋。疏曰。
佛所説語令他利益。無虚言不利益
義謂義利。皆饒益也 佛一切語等者。如
已釋 佛一切時等者。示任運説。疏曰。此
部等説。諸佛説法任運宣説。不須思惟名
句文等。任運自成理言教勝名句等。常在
定故。不名等。然聽法者謂佛爲其思
名等而宣説法。周&T047368;曰。問。佛一切時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