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相宗賢聖義略問答卷第四 (No. 2320_ 仲算撰 ) in Vol. 71

[First] []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320
法相宗賢聖義略問答第四

  此抄以十門分別
  一釋名門
二出體門
三彰増減門
四廢立門
五得文身地門已上在
前卷
六諸部不同門已下在
此卷
七顯得頓漸門
八進退差別門
九義門料簡門
十釋諸妨難門
  妨難門中釋名門妨有七。餘各有一妨
。但無第九料簡門妨


法相宗賢聖義略問答第四

 釋仲算撰 
  諸部不同門第六
問。此門意何耶。答。辨小乘諸部所立賢聖不
此門意也。問。何故不大乘所立耶。答。
大乘所説諸論雖異。不釋名門所立二
十七聖。故更不之。問。章下文既引智度
論所説。何故云大乘所説耶。答。彼論
文非大乘之義。引阿含經文也。彼論依
品經八輩聖者八輩者。
四向四果也
故章云。依
度論。所立賢聖亦有差別。不此論是何
部師云云意云。智度論所引者。不
小乘部所説意也先徳云大乘小乘部所
立不同者不然也
問。其小乘部者何等部耶。答。雖小乘二十部
所説不同。且章文出新薩婆多末經二類計
也。問。且新薩婆多所説何。答。總立二十七
。但取捨不同。問。且其二十七者何耶。答。
章引順正理六十五云。福田有二。一者有
學。二者無學。有學十八。謂四向三果有爲七。
及隨信・隨法・信解・見至・家家・一間・中・生・有
行・無行・上流。是名十八。無學有九。謂退法・
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不動・不退・慧及倶
解脱。是名爲九。有學無學成二十七
問。此部所立與大乘何異耶。答。大乘有學
之中立身證返有隨信隨法。小乘部
隨信隨法身證返有。無學之中。大
乘立阿羅漢不退。此部立不退
阿羅漢也。問。若爾何故略章云。小乘之
中即無信解見至。遂立隨信行隨法行
前二名云耶。答。是章或本之不同也。有本
云。小乘之中即無身證返有云云此本者。
略章文相叶於順正理所立也。今依即無信
解見至本者。此文非薩婆多所立。出智度
論所在之小乘所立也。彼論五十五卷所
之有學十八之中無信解見至隨信隨法
。又無學之中無阿羅漢不退下可
知。以
身證返有之
正也
問。末經部所立賢聖如何。答。章云。成實第二
賢聖品説。有學十八。無學有九。學十八者。
一隨信行。在聞思位。二隨法行。在四善根
三無相行。即前二人入見道故。此之三人名
預流向。四須陀洹果。五一來向。六一來果。七
不還向。不還果中開十一人。一中般。二生
般。三有行般。四無行般。五樂定。六樂慧。七
轉世。八現般。九信解。十見得。十一身證。并
前七人合成十八。名有學人。無學九者。一
退法相。二守相。三死相。四住在。五可邊相。六
不壞相。七慧解脱。八倶解脱。九不退相云云
問。信行・法行立聞思位・四善根位意何。答。
彼論云。一隨信行。若人未空無我智。信
佛語故隨佛語行。故名隨信行。是人在
思位中正觀諸法。二隨法行。是人得無我
四善根順法行。謂空無我。是名
云云意云。聲聞之人最初遇佛等教。信聞
教法散心修行名意也
問。此部之意不利鈍信法二人耶。答。
此部意不利鈍之義。故遠法師章云。如
彼論説。見諦道前爲二人。一者信行。二者法
行。鈍根之人名爲信行。信順他語而起行
故。利名法行。自心見法而起行故云云問。若
爾何故依位前後二人耶。答。聞思位根
性弱劣。修慧之位根性勝於前。聞思位名
法空。四善根位名實法空。故雖位前後
二人。且以利鈍二人
問。第三無相行者如何耶。答。此二人入
無相行。問。何故此人名無相行耶。答。
彼所證之生空理離諸相故名無相行。故成
實論云。即前二人入見諦道無相行。見
滅諦云云遠法師云。空觀相續故云云問。經
部師不中有。何故有中般涅槃聖耶。答。
彼部意云。捨欲界身上界。兩界中間有
一天中住天。此聖受彼天身般涅槃。故
中般言也
問。轉世那含者何耶。答。遠法師章云。若先
世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後轉身得阿那含
。此人不色無色界云云意云。於初果
經生之人。於一來果經生之人。得第三
上界轉世。轉入見道生
故。具如彼章
問。智度論所立賢聖何耶。答。章云。如彼論
有學十八。無學有九。有學十八者。一信
行。二法行。三七生。四家家。五中間有。六現
滅。七一來向。八一來果。九一種子有。十不還
向。十一現般。十二中般。十三生般。十四有行
般。十五無行般。十六樂定上流。十七樂慧上
流。十八身證。是爲有學。無學九者。同成實
云云問。與章所立何異耶。答。有學之
中信行・法行・中間有・現滅・現般章所
也。又開上流二也。信解・見至・預流向・
果・不還果彼論所立也。無學之中開
二。不壞相與不退相也。不阿羅漢

問。此智度論所立中間有現般現滅三聖者
如何耶。答。彼論云。有中間須陀洹。除第三
餘中間入涅槃四生家家。可
三論遠法師章
現滅者。
彼論云。有須陀洹今世煩惱盡得阿羅漢云云
現般者。彼論云。有今世滅阿那含云云
云。初二三果現身有阿羅漢。是則初
果現滅。第二果現滅。第三現滅也。今説初果
現滅與第三果現滅
問。何故此三果身現滅耶。答。遠法師章云。
三因縁所以現滅。一以利根煩惱過
速疾斷除。所以現般。二得聖道已。曾欲界
生厭苦情深。畏上界生勤修對治。是故現
般。第三有人得未來禪之斷結。餘禪雖
得而不現前。於上二界作業亦無
生業。是故現般云云不還現
般之人
初果現般
云。其第一人。現修習得阿羅漢果云云
二果現般云。一者現般。現身修得阿羅漢
般涅槃云云具義如
彼章云
問。既有三果現般人。何故智論不第二
果現般耶。答。以初後中間。故不説也。
問。若智度論有此人。何故寂法師章未
何處文耶。答。智度論第五十四卷明有
此文。而寂法師只見第二十三卷文。不
五十四卷文此破耳。可愚中之愚

問。智度論正文云何耶。答。彼論第五十五云
或本在
五十四
是八人者。所謂見諦道中。信行
章云
信行
法行章云
法行
須陀洹極久七世生章云
三七
須陀洹。今世盡得阿羅漢章云。第六
現滅云云
家家須陀洹三世生。三世生入涅槃章云
家家
中間須陀洹。除第三餘中間入涅槃
云。
五中間
有云云
六無間五解脱道中者。皆是須陀
洹向斯陀含章云。七一
來向云云
欲界六種結
。從天上生人間涅槃斯陀含
章云。八一
來果云云
欲界第七分結向阿那含
云。
十名不還向第八分結亦名向阿那含。亦名
種子斯陀含。此間死後間生入涅槃章云。九
一種子
能斷欲界一切結使故名阿那含。此間死
色無色界涅槃。更不復來生此人章不
之。
七種那含
總名故
今世滅阿那含章云。十一
現滅云云
中陰
滅阿那含章云。十
二中般
即生時入涅槃阿那含
章云。十
三生般
生已修起法行涅槃阿那含
章云。十
四有行般
求法行涅槃阿那含
云。
十五無
行般
上行乃至阿迦貳吒阿那含章云。十
七樂慧

無色界涅槃阿那含章云。十六
樂定上流
身證涅槃阿那含章云。十
八身證
是名阿那
。亦名向阿羅漢。阿羅漢有九種。漏盡捨
命時名無餘涅槃云云已智度論明有
。以是慈恩引此文也。而寂法師未
。忝破斥慈恩。失之甚也。説彼代造記之
師。及造私記之人其數不少。而不此文
君子之一失
問。何故慈恩只引五十四卷文二十
五卷文耶。答。彼二十五卷文是阿含經給孤
獨長者品文也。即諸部小乘所引用也。故更
引載。今此五十五卷文不大乘小乘之
所立故。爲諸部不同偏出此文耳。
故章云。不此論是何部師云云
問。寂法師所加引之智度論文如何耶。答。
故文云。問曰。如佛告給孤獨居士。世間福
田應供養者有二種人。若有學人無學人。
有學十八。無學有九。今此中何以但説
此問意云。大品經説八輩補特伽羅。謂八輩者四向四果
也。彼説持經文已有二十七聖。何故大品經唯説八輩
耶言也
云云
答曰。彼廣説故十八及九。今此略説故
八。彼二十七聖人此八皆攝。信行法行或向
須陀洹攝。或向斯陀含攝。或向阿那含攝
次出人。後二
是超越人也
家家向斯陀含攝。一種子向阿那
含攝。五種阿那含向阿羅漢攝。信行法行入
思種道信解見得。是信解見得十六學人
攝。九種福田阿羅漢攝云云問。寂法師引智
度論文。與慈恩所引智度論文何差別耶。
答。慈恩引文七生中間有現滅現般。寂章所
引之文所無也。寂章有信解見至。慈恩所
引之文所無也
問。寂章云智度論二十三卷。而彼卷
此文。何以引用耶。答。明一記云。或有論
第二十二云云問。*按彼論第二十二
亦無此文。何故明一云二十二耶。答。
世流行智度論第二十第二十三倶無此文
第二十五卷有此文。依調卷之不同
異説了也
問。此智度論二十七聖。彼論實義耶。答。彼論
大品經四向四果。爲其相違
孤獨長者之文也。故知非實義。又慈恩
章云。依智度論所立賢聖亦有差別。不
此論是何部師云云
問。寂法師所引智度論文。是給孤獨長者經
文也。彼經正文何耶。答。寂章云。阿含第三十
卷福田經騰記云。經字恐誤。應品字云云今案。
經字亦無失。如花嚴十地品名十地
。亦如法花經觀音品
名爲觀音經。此亦爾也
云。爾時給孤獨居士往
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言世尊。世
中爲幾福田人。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
二種福田人。云何爲二。一者學人。二者
無學人。學人有十八。無學有九。云何學人
十八。信行・法行・信解脱・見到・身證・家家・一
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
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
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
十八學人。云何九無學人。思法・昇進法・
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即不退。不
則退。實住法・慧解脱・倶解脱。是謂九無學
云云
問。寂法師引此文意何。答。慈恩所引之智
度論文。若引本經文歟。仍今檢本經文。所
引已異。故不慈恩引何文。爲其義
此經文也。問。若爾此阿含經文與智度
論所引同歟異歟。答。經文有身證。論無
。經文亦無阿羅漢向。問。若爾何故寂章次
文云此經文義同智度云云耶。答。此意
云。雖少少不同而大略不智論文。但
慈恩所引者多以不同。少以相同言也。非
少別也。
問。約上流樂定・樂慧。何故彼經唯説
樂定耶。答。遠法師云。上流般中有
勝有劣。勝者色界得般涅槃。劣者生於無
色界中方始得般。彼擧勝者。是故説言
色究竟。彼問福田在色界者。有色有形得
供養世福田。爲是偏擧云云今謂。後
釋不然。若色界聖者受段食施者應
。已超段食何受供養乎。若以勝心
者。供無色之聖亦應福。何故不説乎。故
初釋爲云云遠章所引之阿含經之聖次
出。與寂所引經文
問。此中阿含文二十部小乘之中何部所立
耶。答。章云。又諸部中列二十七賢聖之名
皆引給孤獨長者經云云問。若爾二十部小
乘立賢聖皆依此經者。所立同歟。答。所
説皆不同。故章云。而其所引各不同者。隨
部異類故不同也云云問。二十部所立各別
者。何故上文出新薩婆多末經部之所立畢。
自外諸部竝未云云耶。答。慈恩御意宗
輪論等無十八部所立賢聖名數。故云未見
也。寂公意雖其文。二十部所立多以
不同故。以他義准説也
問。就新薩婆多義。何故有學之中立隨信・
隨法。不身證返有耶。答。章云。且薩婆多。
有學之中増隨信行及隨法行。此部意説。此
之二人唯在見道十五心刹那。故入有學。修
道位中既立信解・見至二人。見道位中理亦
立。大乘之中并見道前亦有此二。不
聖位。故不建立。不七返及身證者。七返
有不預流。即預流攝。滅盡定體非學無
。是有漏故。依於無漏有學故。是故彼
部不身證云云
問。釋身證不還之所以顯宗論文
其何寂公所
引證也
答。寂公引彼論云。何依佛説
學福田。身證不還不其數問也理亦應説。
而不説者以佛親見有學無學。由斷及根
殊勝故。能生勝果名爲福田。然諸不還
所得滅定是有漏故。不説言自性解脱故
清淨。彼所依身猶有煩惱永斷故。不
説言相續解脱故名清淨故不彼成
立有學福田云云問。此文意何。答。凡立
。其田無漏令能施人得勝福也。而身證
之人身未斷煩惱故非自相續解脱。所得
之滅定有漏故非自性解脱。無此二種解脱
故非福田言也。
問。若所得滅定有漏故不福田者。何故
倶解脱人福田乎。答。章云。無學位中
有漏功徳雖自性解脱所收。相續解脱故
清淨。由此亦能生殊勝果云云意云。雖
所得定有漏。身離煩惱故是爲福田言也。
問。若爾何故雪所出之阿含經文説身證
福田耶。答。彼是一部所誦也。如此相違
和會。上文云。而其所引各不同者。隨
部異類故不同也云云下文云。諸部相違不
和會云云
問。無學之中何故立不退不動耶。答。章云。
應果之中。彼部利根開爲兩類。一是本性利
根名爲不退。二後練根所成名爲不動。名
九無學。大乘之中無別不退。對前三果。是
故總立一種無學阿羅漢。故成九種
師義。大乘同。
故不
  顯得頓漸門第七
問。此門意何。答。顯聖者漸次得果超越得
果種類此門意也。故章云。超越得果名之爲
頓。次第得果稱之爲云云問。其頓漸得
果者如何。答。漸得者如上已廣説。頓得
二類。一謂凡超。二謂聖超也
問。凡超有幾類耶。答。章云。前之三果可
超義。必非第四云云問。何故無前三果
第四耶。答。章云。以有頂惑非世間道
能伏滅云云意云。有頂地非欣上厭下
之所厭故。無入見道時斷彼之理。所以無
前三果第四之人云也。故燈云。以
彼細故無上可欣。不六行故不
云云
問。未伏惑爲見道智斷者。何故燈説
超越不還斷第九品我見云 雖先世道不
我執。由意樂勝見道位 伏與不伏
一念倶斷云云耶。答。百法顯幽抄云。欲界九
品惑中。前八品是伴。第九品是主也。前八品
伴被已伏故。第九品主其力極弱故。雖
伏惑見道智云云燈亦有文。今非
想地九品惑。主伴倶未伏故。無見道
斷之義云云
問。若無前三果第四者。何故菩薩
處胎經第五卷行品云。或有衆生凡夫
信地法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阿羅漢云云文既分明。豈無凡夫超前三
阿羅漢耶。答。斷障章義鏡善珠僧
正造
云。
彼經文。造行菩薩擧二十五行業果報
於佛中。世尊且置過去未來行業果報
唯答如來現身行業果報。未其餘二十四
行業果報。今云或有衆生不向信地乃至阿
那含取阿羅漢者。即二十五行中第十七行
業果報也。佛既未答。誰敢通之。然准理言。
彼經所説或有衆生凡夫位直取羅漢
。或有衆生阿羅漢還自墮落凡夫地
等者。是權非實。引怯弱故。如本業經中淨
目天子法財王子舍利弗等退入凡夫不善
法中。即其例也。斯義猶難。學者應云云
問。若無前三果直取第四者。何故涅
槃經須跋陀羅一座從凡夫阿羅漢耶。
答。先徳傳云。彼先伏三空已還惑。今遇
始得第三果。次進斷有頂地九品惑
座得應果前三果第四云云
案。亦可謂是超中二果第四人也。所以
者何。長阿含經云。須跋陀羅入佛法以來
四年。今佛涅槃之日得應果云云若依
人密入佛法已經四年。彼時已得初果
今至涅槃會。示今日始入佛法之相。此日
即得應果也。非前三果此義權也。

問。超預流行相何。答。章云。超預流者。異
生位中用世間道。能伏欲界修所斷惑一品
二品乃至五品。彼依佛法正修行即入
者。至第十六心道類智時證預流果。名
超越。欲修斷惑由世間道伏。與諸見惑
一道頓斷。名超預流。即用見道能離修惑
前五品故。説名爲云云
問。言超越者超前果之名也。今初果既無
越果。何故名超越耶。答。依此難
後釋。問。後釋如何。答。章云。又解。預流
必無超者。必無前果可超過故。諸聖教中
預流名超越故。此解似勝。應更勘
云云
問。若爾何故有一品五品之人耶。答。此
是行超也。非果超也。今諸論立超越名。均
果超越也。故後釋勝矣。又下文説超越
不還云。又不還果依修道得。令見道得
名爲云云此義者。行超預流依見道
超越。又了義燈云。超越人有三類
一唯超初果。二超二果。三超中二果云云
超初果。故知後釋爲勝也
問。超越一來果行相何耶。答。章云。超一來
者。先異生位用世俗道伏欲界修惑已。盡
六品或七八品。後入見道一來果。名
一來。此人不預流果故超過前果。故得
超名云云又燈云。且超初果者。謂有聲聞性
是利根。先凡夫時欣求上生。以麁苦等六
行世道於欲界六識倶生迷事麁惑前之
六品。乃於後時縁迴趣求聲聞果。修
方便以爲加行。入見道時。一刹那中見修
合斷得三果。以彼六品先已伏故。見道
能斷迷理之惑雖先不伏。伏彼伴類。入
時亦一時斷云云
問。超越不還果行相如何。答。章云。超不還
者。先用世道欲修惑九品盡故。色界四
地無色下三。此七地中或離一品。或復全盡。
其所應後入見諦。道類智時得不還果
不取前二果直得不還故説名爲超。又不
還果依修道得。今見道得亦名爲云云
云。二超初二果第三果者。謂有聲聞性是
利根。先凡夫時曾以六行欲修惑九品迷
事。乃至無所有處九品事惑。後入見道。先已
伏者及以不伏。亦與見惑合一時斷云云
問。此倍離欲全離欲人。若先生修順決擇分
善根耶。答。燈第七云。未文。而今以
准。曾種植順決擇分善。逢外道縁。或先習
力。能倍全離迴心趣少。即於此生見道
何以故。若許經生方入見道。若全離欲不
退上定。命終生色不見。若倍離欲經
生。即退已伏煩惱。重引現起入見道時。何
隨斷如餘不伏。入見諦故。若未曾起順決
擇分。不迴心即入見道。無一生即入
聖。要三生等方入聖故云云
問。聖位超越人者何。答。章云。對法論中説。
預流果有二出離。一漸二頓。出離者。謂入
諦現觀已。依止未至定出世間道。頓斷
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謂預流
果阿羅漢。品品別斷者。頓斷欲色無色三
界修道所斷上上品隨眠。如是乃至耎耎品
云云問。此論文意何。答。章云。此論意説。
初果已。總束九地八十一品修斷煩惱
九無間・九解脱道能盡諸漏竹斷
欲上品之道。即此能斷有頂上品所有
聖道。乃至下下應知亦爾。斷欲六品已斷
上界八地六品一來。斷欲九品上界
八地九品亦盡不不還。預流頓至阿羅
云云燈云。超中二果第四者。謂有
聲聞性是利根。先於凡時修惑。於
方便便伏見惑。入見道時斷其三界見道
盡。得初果已更未修。由意樂力
堪能故。依初近分已未得根本故。總束
三界六識修惑。九地之中束爲九品。如
初品。乃至有頂初品之惑合爲一品。餘八准
此。若第六識迷理細惑。地地之中雖各九
。今并第七識倶煩惱總爲一品。今第九
品迷事之惑同時頓斷成阿羅漢云云
問。對法論以何爲證立此超中二果耶。答。
指端經分別經證也。問。其兩經文何。
答。論引指端經云。如指端經説。法所有色
乃至識。若過去未來若現在。廣説乃至若遠
若近。總此一切略爲一分一團一積一
抄云。分團積*旅如
無常苦空無我也 云云
是略已。應一切法
是無常。一切法苦。乃至廣説。依是觀
立初後二果云云亦分別經云。預流果
無間即建立阿羅漢果範云。此二經此方未翻。
是大乘經也。濱記云。大小
共許
經也
問。此等文意何。答。預流之人未一品
修惑。起猛利加行。以九地煩惱總爲九品
欲界初品煩惱。乃至非想地初品煩惱
一品。乃至以欲界第九品。乃至非想地第九
一品。以九無間道三界九品惑。以
九解脱道阿羅漢。猶如竹節之人。以
九節竹九筋齊竝其節。以利刀一度苅
筋之竹初節。乃至第九度苅第九節言也
問。何故斷三品修惑之人不超中二果
耶。答。唯識論及燈云。若少進斷一品者即
此類。不能縁作業。闕煩惱云云問。
意何。答。若斷一品二品之者。只進成一來
九無間九解脱道。所以者何。闕
惱品數故言也
問。何故不一來不還耶。答。燈云。欲六斷
時。并上二界各斷六品故。後不息求。未
出觀故不第二。斷欲九品時。并有頂惑
亦皆斷盡即得第四故不中二云云
問。超中二果之人。若依根本定惑。爲
未至定惑耶。答。云此有二説。問。其説
何。答。對法論・章・及燈云未至定也。表無
表章云根本定。唯識疏有二説。問。先依
未至之義意何耶。答。斷伏欲界九品修惑
之人得上根本定。而今此人未斷九品
故依止未至
問。表無表章文何。答。彼章有二處文。上文
云。預流果超證第四果。猶如竹。横斷
。於欲界中修道煩惱斷對治。餘名
。雖有經説未至地此初果。更不
修上無漏。非定唯爾云云下文云。有
義修道對治亦通下三無色。許初果
第四果。何廢彼。雖論文引指端經分
理依初未至第四果。據多分決定
故。不據容有。故亦無云云問。此章文
意何。答。彼章説修道斷對治依地二義
一云。色界六地望欲界斷對治無色
無色界唯遠分對治云云斷對治者無間道也。
遠分對治者解脱道
云。亦通下三無色云云今此第二義出超中
二果
問。唯識疏二義何。答。彼疏第十云。純加行心
是色界。總縁三界故。故無間道可無色
上地。如不還五地有欲界斷對治故。此亦
爾。應此義。理不違也云云不爾但以
五地第三果。無色於下無斷對治故。尚
九無道入根本定次第第三果
況預流者得四靜慮。及三無色證超果也。
修道中下斷惑道。不上斷惑
故。遊觀可爾。今依集論第三頓出離
。入諦現觀已依未至地定發出世間道
頓斷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故
四靜慮三無色中二果云云
問。未欲界第九品惑之人。未根本定
何故第二釋云色界六地下三無色耶。
答。先徳傳云。有人得初果已。數發有漏心
三空已還惑。已得上根本定。亦依上界
根本定九無間九解脱道惑。依此一
根本定也。故莊法師對法疏云。得
初果已作安立諦觀現行。後以非安立
諦觀種子云云
正文
今案。超中二果有
。一謂不修上無漏之人。此人依未至
斷惑得果。一謂進修上無漏之人。此人
色界四禪無色下三地斷惑得果。故表無
表章云。雖有經説未至地此初果。更
修上無漏。非定唯爾云云得此初果
之初字。未
其意
意云。指端經依修上無漏
多分説未至地。今此章依修上無
之人少分説根本地言也
問。既未欲界第九品惑。何故依根本地
耶。答。雖欲界九品惑。此人極利根故。
意樂別故。進修上地無漏根本定得果。
故唯識疏引例云。受變易生無漏者。豈
上靜慮耶。乃至由意樂別云云
意云。初二果迴心人。雖欲界惑。依
第四靜慮變易身。如此初果之人雖
欲界惑。依意樂殊勝。亦依根本地斷惑
得果言也
問。若爾何故對法論云未至定耶。答。唯
識疏會云。彼文説多分不根本定等
必一切皆悉不得。不唯依未至地
云云意云。超中二果多分依未至。少分依
。彼論依多分説。不唯言故。不
分亦依根本言也
問。此超中二果若有種耶。答。有三類。一謂
一入觀斷盡九地煩惱第四果。二謂不
一觀斷盡。至命終之時盡煩惱
四果。三謂不一生斷盡。命終之後生
盡餘惑獨覺之人也。故對法論云。
是補特伽羅。多於現法或臨終時善辨
聖旨。設不辨。由願力故。即以願力
欲界。出無佛世獨縁果云云問。第三
人成獨覺者。麟角部行之中何人耶。答。部
行非麟角。意云。麟角必百劫練根修行。今此
人三生六十劫故非麟角。亦從順解脱分位
趣獨覺之者或成麟角。生數多故。從
擇分已上迴趣之者必成部行。生數少故
問。唯識論説聖者之頓漸差別文何耶。答。
章云。成唯識論第十卷説。一類二乘。三界九
地各爲九品次第別斷。一類二乘。三界九地
總爲一聚九品別斷云云問。此文意何。答。
章云。前是次第。後是超越云云問。約超越
二類。所謂聖超與凡超也。今此論説何人
耶。答。章云。此文且約超中二果云云
問。唯識論説聖者頓漸之中。唯説超中二
倍離欲等。何故章説凡超三類耶。
答。爲此伏難。下文云。瑜伽對法更有
種超前三果。如彼廣説云云意云。唯識論文
且約聖位説頓漸。非凡位超。瑜伽二十
六・對法十三。共説超之初超之第二果。超
之第三果。故具是有凡超聖超言也。問。云
一種超前三果意何。答。濱記云。餘三果能共
漸皆離故言一種。皆超越行故云云意云。
漸次得果一種。以超越得果一類
言也。然明一記云。一類超前三果者。全離欲
人也云云此説不依據。若爾可超第三
。前言無用也。章上文云。超前三中。超預流
者。超一來者。超不還者云云亦下文超前一
果爲利爲云云答文亦出三類也。故云
三果者。理不然也。有人云。一種超前三
果人者。超前三果第四果人也云云此傳
然。多背上下文竝違義道。不依也」
問。四向之人超越義如何。答。章云。前之三向
三果説云云第四向二説。問。其二
説何。答。一云無超義。即章云。第四向者必
超義。如阿羅漢云云一云有超義。即章
云。超越不還起勝果道進向應果亦名
者。如超不還説云云問。二釋中以何爲
耶。答。有記云。以初釋云云問。若爾何
故出體門説。有超阿羅漢向耶。答。義濱記
云。約品超義超越向。然無地義。故今
此云無也云云
問。後七返有是超越歟。答。章云。極七返者
決定非是超前三果。其人得須陀洹果。三界
修惑一毫不斷。即極七返。容是次第超中二
果兩類人云云問。此文意何。答。濱記云。於
中有二類。一類七生定是次第。一類七生
中二果阿羅漢云云
問。如何七返是超中。如何七返是次第耶。答。
今可謂。兩類人者。非或七返超中
二果。或七返次第得。下説多少進退
。一云超中二果也。一云次第得果也。今
此兩釋云兩類人也。問。言超越次第
何。答。初果之人依九品惑力七返更生。其
中間無惑理證。故不一來不還果。至
第七生上二惑之後得阿羅漢果。故言
超越云云凡斷惑之後出觀止息之處立
故。今此人不斷惑故不出觀止息言也。又
此人九品惑中前二品力受六生之後。雖
出觀止息想。所以者何。六品惑勢盡
故。後三品惑力有一往一來之功能。故名
來果。七生盡後不還生於欲界。依此功
亦名不還。雖出觀功能皆有
故名次第人
問。家家一問若是超越次第耶。答。章云。家
家一間唯是次第。少分斷惑更無超故云云
問。信解見至頓歟漸歟。答。章云。信解見至容
次第及超前三并超中二云云問。超中二
果已是利根也。何云信解超中二果耶。答」
問。五種那含及身證頓漸中何耶。答。章云。中
生有行無行上流身證不還。容超前三及次
第者。定非超中。已離欲故云云
問。九種無學頓漸中何。答。章有二釋。一云
次第超越。二云無超越人云云即章云。無
學果中九種應果。皆容次第及超前三。初超
而所得故。設雖超倶超得故。又解。阿羅
漢果總不超。但前三果可超義云云
  進退差別門第八
問。此門意何。答。辨勝劣進退・多少進退差
此門意也。問。且初勝劣進退意何。答。進
謂昇進。轉鈍成利。退謂退失。退失功徳也」
問。就先昇進有學無學練根方何。答。章云。
有學無學二種聖人。倶修練根鈍成
利。如瑜伽五十七云。學無學果倶修練根
先練根者必是轉鈍成利名爲練。故預流向
定無練根。以見道中非預故。然餘三向
及四住果容練根。除利根性及不練根
。學位見至無學不動定無練根。唯上根故。
學位中生・無行有行・及上流般亦不練根
上界身不練故。與小乘同。或可大乘
上界之身亦通練根。然除中般。時間促故
練根理。學位信解及與身證練根
信解唯鈍。身證一種通利及鈍。利者非練。
若鈍根者容練義。不遇縁者即不練故。
極七返有・家家・一間欲經生聖。涅槃經中説
鈍根。理容練。現般之人既言利根。理
練。薩婆多師。經生聖人決定無練。無
學果中退等五種鈍根之類。慧倶二脱性通
利鈍。欲界身者隨其所應練根。色界
身者既無練根義。若作此釋小乘同。或
可大乘通有練根云云問。何故薩婆多經生
及上界身無練根耶。答。倶舍二十四云。經
生習根極成熟故。及得殊勝所依止云云
意云 上故字顯經生之人無練根退之義
後故字顯上界之人無練根及退之義
耳。問。何故大乘云經生聖者及生上界
人練根耶。答。經生聖者亦成利根。故言
耳。於色界聖者二釋。一云同小乘
練根。一云亦能練根。後釋意云。上界中
退等種姓。故修練根言也
問。就後退失幾聖退失功徳耶。答。章云。今
大乘中。有學無學法容退云云問。其言
退失功徳者。如何功徳耶。答。章云。唯退
漏現法樂住・靜慮功徳・解脱勝處・及遍處等
處處論中皆有誠説云云問。言有學無學有
退者。何等之人耶。答。章云。涅槃經中。現般
之人説名利根。即據此文無學果中不動種
姓。有學果中須陀洹向及與見至決定無
退。以利根故。見道位中唯無漏故。所以無
退
問。總相既爾。餘聖有退耶。答。四果三向身
證退等五種。及慧倶二脱皆容退。不
故。約七返家家一間二釋。問。其二釋
何。答。一云彼皆有退。二云經生聖者不退。
問。二釋中何正耶。答。寂法師判云。前説倶
大小乘論。是故後義於理爲云云問。違
如何文耶。答。倶舍二十四説經生不退。故
顯揚論云。利根及生轉。當知無退云云
生轉者經生之名也
問。言退者。生上界人歟。將欲界人歟。答。章
云。上界身者即無退理。無退具云云問。其
退具者何物耶。答。章云。然大乘中未
文。依毘婆娑第六十説。如契經説。由五因
時解脱阿羅漢退。云何爲五。一多營
事業。二樂諸戲論。三好和鬪諍。四樂往
。五身恒多病。由此縁故即便退失。上二
界中無此義。故無有退。進即可云云
問。其進即可然意何。答。小乘云。上二界中
練根。如有退亦無進。大乘云。無
文故與小乘同。又云。約義云。上二
界中有練根故進即可云云濱記文也。問。
何故大乘云退果耶。答。章云。由前説
故。於大乘中必不退果。無漏聖道永害
賢聖云云
問。小乘退何物故立退等種姓耶。小乘
云。退有二種。謂種姓退・果退也。問。六種阿
羅漢中誰有何退耶。答。第六種二退倶無。
思等五種種姓退・果退倶有。退法一人有
退種姓退。故章云。薩婆多宗。若種姓・果
皆容退。退法種姓無退姓理。以最下
故。餘四種姓皆容退故。一切皆容果退
云云
問。説此五種人種姓退果。倶舍頌云。四從
種姓退。五從果非云云意何。答。釋論云。
不動種姓必無退理。前之五種皆有退義。於
中後四有姓退。退法一種無退姓理。由
此種姓最居下故。五種皆有果退義。雖
倶有退然竝非云云問。此文意何。答。思等
四人或從思法種姓退成退法種姓。或從
護法種姓退成思法種姓。或從住不動種
退成護法種姓 或從堪達種姓退成
不動種姓 故四人有種姓退。於但退法種
此下之種姓故。更不退種姓。退等
五種種姓有退阿羅漢有學言也
問。其雖倶有退然竝非先文意何耶。答。論云。
謂諸無學 先學位中所住種姓。彼從此姓
必無退理。學無學道所成堅故。若諸有學。
先凡位中所住種姓。彼從此姓亦無退理。
世出世道所成堅故。若住此位後修練根
得思等四種種姓。彼從種姓容有退理
二先位中住思等姓。必亦無退此所得果
唯先退法有退果義云云問。此文意何。答。種
姓有二。一先異生位住思等之人。後至
不退思種姓。所以者何 爲世間道出世
成堅故不搖動。言世間道者資
糧・加行二位善也。言出世道者見道之位善
也。二先有學位住思等之人。後至無學位
退思種姓。所以者何。爲學無學道
搖動故。言學道者修道無漏也。
無學道者盡智等也。但至無學位練退
種姓始得思等種姓者可有退義。所以者
何。非學者學道成堅故。有學准知。亦
果退亦如種姓退。思等爲學無學道
成堅者。不退所得果無學位。練退
始得思種姓者亦退所得果。今説有
姓退・果退者。約無學位中始得種姓
非説先成所得種姓言也
問。然竝非先文若攝退法種姓耶 答。光記
二釋。一云不退法。一云亦攝退法
云云故彼記云。所以不先退法者。以
退法有退果義。故此文中言竝非先。不
退法。或可此文言竝非先。從多分説。理實
退法先亦退云云問。此二釋意何。答。初釋
意云。退法種姓雖學無學道被成堅。而必
退所得果故。不非先之言。後釋意云。
非先之言總無簡。思等四種姓依先學無
學道所成堅之種姓退果。退法一人雖
學無學道被成堅退果。然而從多分
竝非先。理實退法雖先種姓退果言也
問。章文意何。答。章意同初釋也。故章云。然
竝非先。除退法種姓。若先學位是退種姓。
至亦從果退。若先學位住思等四。後至
無學必無退理。學無學道所成堅故。若異
生位住此五姓後至學位學無學。更不
煩述云云
問。就果退。若四果倶退耶.爲當何。答。章云。
然説退者果容退。退阿羅漢必非預流。一
來不還類亦如是。然預流果必無退理云云
意云。阿羅漢果者容果退。一來不還二果
或退或不退。預流果必無退理言也。問。何故
此耶。答。論云。又亦無退先所得果。後所
得果容退義云云意云。預流先得故必定
退。一來不還若超越者。亦先得故不退。
若次第者。後所得故退之。阿羅漢果後得故
退言也。故光疏云。若預流果得先得。一來
不還超越證者亦是先得。後得果容退義
若以第一果先。即以二三四果後。若
第二果先。即以三四果後。若以
第三果先。即以第四果後。是故定無
退預流果。以預流果者先得故。此中偏説。
一來不還以不定故。故不別擧。應知預流
唯先非後。羅漢唯後非先。一來不還倶通
先後云云
問。何故不退先得果退後得果耶。答。倶舍
云。以見所斷依無事故。以修所斷依有事
云云問。有事無事意何。答。論有多義。今章
文出第三義。故章云。見道煩惱迷諦理生。
見位中無漏智慧深達諦理極違害故更
退。修道不然。迷事相或縁理之道
極損害。後容退云云論云。又見斷惑
諦理起名無事。修所斷惑迷衆事
有事。諦理眞實揩定可依。聖慧已證
必無退理。事相浮僞無定可依。斷彼惑
失念退云云光記云。斷迷理惑所以不
退。斷迷事惑所以容退云云意云。修惑縁
事相故名有事。見惑不時相故名無事
言也
問。薩婆多既爾。經部師所説云何。答。章云。
然經部師所説退者。與大乘云云問。彼師
正文何耶。答。倶舍二十五云。經部師説。從
羅漢亦無退義。彼説應理。云何知然。由
故。如何由教。經言。苾芻慧斷惑名
實斷。又契經言。我説有學應放逸
阿羅漢。雖有經言佛告慶喜。我説利養等
亦障阿羅漢而不説退阿羅漢果。但説退
現法樂住乃至如何由理。若阿羅漢有
煩惱畢竟不起。治道已生。是則不退起
煩惱。若阿羅漢此道未生。未能永煩惱
。故應漏盡。若非漏盡寧説爲云云
本文繁故
更不
問。此文總意何。答。預流阿羅漢聖慧
斷必無退。一來不還世俗道得亦可
退。無漏道斷亦不退也。故正理六十八云。
然經之意作是言。阿羅漢果亦無退。
一來不還世俗道得容退義云云問。若爾
經部大乘所説全異。何云大乘耶。答。
今章意不四果退不退義。只約退有漏
現法樂住義邊相似故作此説。非一切
皆同無騰記文
問。就大乘義何故説退唯在無學有學
耶。答。章云。然對法等。應果中説退現法樂
果顯説。理實現法樂。有學位中亦有退
。思之可
問。第二多少進退意何。答。得多果者名進。
少果者名退
問。章問云。極得少者。二十七聖。一人身中
始終容幾種聖云云此問意何耶。答。
多少進退少之退者。初從預流終至
阿羅漢幾位言也。問。若爾極少得幾聖
耶。答。章有二説。一極七返有之人。初後得
八聖。二超中二果現般之人。初後得七聖

問。先極七返有得八聖者如何耶。答。章云。
極少之人唯得八聖。即七返類始終容得。初
預流向。次預流果。具經生故成極七返。是鈍
極故又成信解。超中間故成應果向。至
故得阿羅漢。煩惱盡故成慧解脱。經生
聖者不練根故。退等五中隨住一姓云云
問。就極七返有。何故唯得八聖所餘
十九耶。答。章云。是鈍根故即除見至。極七
返故又除家家。修惑全在方成七返。此人既
能超中二果次十一。所謂一來向果。
不還向果。一間・中・生・地行・有行・上流不還。
及與身證。七生聖者得應果時。容
滅盡定倶解脱。是鈍根故又闕
。退等五中隨住一聖。以經生聖不練根
故闕餘四種。是故應果。闕餘六種云云
問。先已有經生聖者亦能練根之釋。何故今
此云不練根耶。答。章云。此中所説經生聖
者説不練根。且付小乘斯解釋。若大乘
者亦容練根云云問。以何知大乘義
生之人亦可練根耶。答。若許經生不練根
者。有涅槃經二類之人倶不練根之失。故
章云。涅槃經説。現般之者名爲利根。極七返
等稱爲鈍根。七返即是經生聖者。若不
即諸聲聞無練根者。言現般既説是利
。利根之人不更練。由此理故經生聖
者亦有練根。不然即違瑜伽等説聲聞有
學無學二種皆有練根云云
問。出經生人練根云義意何。答。爲極七
返有得八生之義未理出此文耳。問。云
爾意何。答。上文云。退等五中隨住一姓。經
生聖者不練根云云今許經生聖者亦練
故可十二聖。所以者何。前八加思等
故章云。若作此説。即七返有容應果
退等五種云云意云。若作經生之人練根之
者。七返有得退等五種故得十二聖
也。問。何故不不動法耶。答。約極七返有
鈍根者此説故。不不動法諸記之
中。以
騰記正。自
餘之記皆以誤也
義濱記云。若作此説以下。若
經生聖者得練根者。亦有七返有亦得
超中二果云云意云。説極七返有非超中二
者。約練根也。若約練根者。即是超
中二果也。極七返有得八聖妨言也。故
下文云。由此理故極少得八亦無云云
今案此記大謬。若依極七返有練根之説
八聖者。還成自害。若許練根者。加
思等四故應十二聖。已失本意。極以誤
也。騰記云。若作此七返得練根之説。即此
七返人至應果中。從退種姓漸漸練時。得
餘思等五云云此記爲正。明詮僧都明一
大徳義濱大徳皆謬説也
問。若大乘許經生練根。何故顯揚論云。利根
及生轉當知無退云云耶。若得練根
退。若有退即違論説。答。騰記云。
若約大乘亦得退。如前已辨。然顯揚論
隨轉説。非大乘義云云今謂。顯揚論文只
退不練根。故不難。不
不退之不進。進退異故。亦説五種退具
已云。上二界不無此義。故無退。進即
云云意云。上二界雖退有練根
也。故知經生之人雖退亦有練根妨。
然騰記意義猶疎遠也斌法師以顯揚文
章之義。會通如此也
問。章次文云。亦有鈍根於現身中
無餘滅。由此理故極少得八亦無有
云云此文意何。答。救極七返有得八聖
之義也。意云。有一類極七返有人。不
身練根無餘滅故。唯住退等隨一
餘種姓。是故得八聖亦無妨言也
問。超中二果現般之人得七聖者何聖耶。
答。慈恩章云。超中二果不是七返。是現般
攝。約現般説。故成七種云云又下文云。現
般得七義准思之。或本云。是現般攝。亦是一
云云濱記意有
是一間四字
七聖名。若依下寂法
師解者。預流向預流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信解見至之隨一。退等六中隨一。慧解脱也」
問。超中二果云現般一間之意何。答。對法
論云。如是之人。多於現法或臨終時善辨
聖旨。設不辨還生欲界獨覺果云云
現法及臨終之時辨聖旨之人是現般也。設
辨命終經生之者是一間也
問。不還向人斷第八品惑一間聖。而何
超中二果名一間耶。答。以欲界中唯受
一間。非二十七聖中一間也。問。若超
中二果有現般一間者。可九聖。何故唯
七耶。答。騰記云。大乘二十七賢聖中。不
別立現般人。設上言一間者。非二十七中
一間所攝。是故雖現般及與一間而唯
云云
問。極七返有得八聖説。與現般人得七聖
。以何爲證耶。答。章云。此解似云云
云。以現般得七説勝也。問。何故返有得
八説非正耶。答。一難云。如前許練根故。
十二聖。一難云。極七返有非超中二
。所以者何。對法論不超中二果是七
故也
問。寂法師云極少得幾聖耶。答。彼師出
。故章云。今謂極少應七。此有二類
一鈍根七。謂有超證不還果者始終成七。
一不還向。二不還果。三阿羅漢向。四阿羅漢
果。五信解。六退等五中隨一。七慧解脱。此人
是超證不還故無初二果向。是鈍根故無
見至。不經生故無極七返・家家・一間。未
滅定故無身證及倶解脱。非上生故無
中般等五。是鈍根故無不動法。姓不竝成
故退等五隨一無四。二利根七。謂亦超證
還果者始終成七。後二果向・見至・不動・及
慧解脱。無餘二十。准前應知。又頓出離證
二果者亦有七。謂初後向果・信解・見至・
隨成其一。退等六中亦隨成一。及慧解脱。
餘二十。准前可知。此人既有現般。如何
七返。故言成八理不云云
問。既有此三類。何故慈恩不出耶。答。慈恩
二説。一云。返有得八。二云。現般得七之
中。返有得八之説取捨不定。現般得七之
説是正釋也。今寂法師取慈恩正釋慈恩
不正義。所説之旨有相符極成失
問。破返有得八之説現般得七之説
言。既有超越不還得七之類。何故慈
恩不出説耶。答。寂法師不慈恩本意
此釋也。所以者何。慈恩問云。極得少者。
二十七等一人身中始終容幾種聖耶。此
問意云。二十七聖始從預流向終至阿羅漢
。極少之者得幾聖言也。因之預流向乃
至阿羅漢果等二十七聖之中。求極少之者
此二類故出之。超越之者理在言。不
其多少。故章論初後果之間所歴之
聖位。不凡超之人耳。寂公不此意。不
問旨超越不還。徒設劬勞
問。極多之者。二十七聖之中得幾聖耶。答。
章云。若極多者總得十八。謂家家類。其人定
預流向・及預流果・家家・一來向・一來果・
不還向・不還果・信解脱・阿羅漢向・阿羅漢
果・慧解脱・倶解脱。退等五中隨住一種。無
學果位容倶練。若練根時更容増進。退
法練根成餘五故。此餘不得。經生聖者即
是鈍根。學未練根見至。修惑全在成
七返有。斷三四品七返。一來向中經
生聖者名爲家家。聖道現前得一來果。此人
進至不還向位更不經生。故無一間。有學
位中未滅定又闕身證。欲界經生定非
中・生・上流等五。一間聖人歴前後位
同。餘准思
問。何故家家之人不一間耶。答。光法師
云。應知欲界經生聖者若起聖道。然進斷惑
必於此生無學果。但爲斷惑艱勵力
誰肯更生。以曾受生極厭苦故。若七生位
經生聖者。能進斷惑。必不家家等人。若
家家位經生聖者。能進斷惑。必不更爲
來等人。若一來位經生聖者。能進斷惑。必
更爲一間人云云
問。欲界經生定非中・生・上流等五文意何。
答。倶舍論云。若在聖位欲界生。必不
生色無色界云云意云。經欲界生苦心強。
必不上界也。故最疏云。欲界生短促劣
忍。上界命長深厭不云云
  義門料簡門第九
問。此門意何。答。以七種義門簡賢聖
門意也。問。其七種義門如何。答。一假實義
門。二善等三性義門。三遍計等三性門。四五
法義門。五四諦義門。六七眞如義門。七九遍
知義門也
問。就假實門簡假實之方何。答。章云。此
之賢聖竝是假人。論其體性即是實法云云
意云。其預流等聖者是五蘊假者也。論其體
即是實法也。以有爲無爲諸功徳
故。故章云。有爲無爲諸功徳法。約此實法
以成人故云云
問。善等三性之中。以何爲賢聖性耶。答。唯
是善性。非不善無記二性云云 義顯也
問。遍計等三性之中以何爲性。答。章云。依
他圓成隨應爲云云意云。賢聖以有爲無
爲功徳體。有爲功徳淨分依他。無爲功徳
常無常門圓成也。故云隨應爲性云云
問。相名分別正智如如五事中以何爲賢聖
乎。答。正智如如及相一分也。意云。有爲功徳
是正智也。無爲功徳如如也。相中除一分有
一分無漏。無漏之正智如如之中除
覺如來身。故云一分也。故章云。五法即取
正智如如及相一分。攝諸賢聖無漏諸法。除
獨覺如來身。相中又除一切漏故云
相一分云云一分之言通正智如如
問。以何知相通有無漏耶。答。章云。瑜伽論
中四句分別。彼論問云。何知諸相皆除四耶
乃至廣説。答。若是如如正智皆名爲相。自有
是相非如如正智。諸餘有漏云云既相中有
正智如如。故云無漏言也。問。此文意何。
答。伽七十三云。問。諸相是名耶。設名是相
耶。答。諸名皆是相。有相而非名。謂除名餘
四相。餘隨所應知亦爾。今此章文取
別也。如名與相四句分別乃至相與分別
相與如如。相與正智。一一相對亦作四句
意云。相廣故攝餘四言也。問。何故不
耶。答。名是遍計所執故。分別染分依他故
取。故中邊頌云。名遍計所執。相分別依
他。眞如及正智圓成實所云云
問。四諦中以何爲賢聖性耶。答。章云。四諦
之中滅道一分。不全取故。准五法云云
云。滅諦之中除法空之理生空之理。道
諦之中除法空智生空智。其生空中亦
獨覺理智。故云一分。准上除成獨覺及
如來身文知言也
問。約眞如七種。一流轉眞如。謂有爲法
流轉實性。二實相眞如。謂二無我所顯實性。
三唯識眞如。謂染淨法唯識實性。四安立眞
如。謂苦實性。五邪行眞如。謂眞實性。六清淨
眞如。謂滅實性。七正行眞如。謂道實性也
唯識論第
八文也
此七中以何爲賢聖性耶。答。章云。
七眞如中。清淨正行二種眞如爲彼賢聖無
爲果體云云問。何故取清淨正行二眞如耶。
答。清淨正行二種眞如是滅道二諦實性。故
取爲賢聖體
問。正行眞如既是道諦實性也。可有爲果
。何故云無爲果體耶。答。濱記云。興師云。
清淨眞如者滅諦詮所顯。正行眞如道諦詮
顯。是故二共無爲也云云意云。道諦所詮
之理即無爲故。非有爲果體言也。問。若爾
七眞如倶可無爲果。何故不取耶。答。倶
取無妨。故唯識論云。此七實性圓成實攝云云
今隨相隔之時。此二圓成實攝。即是擇滅故
取爲無爲果體。餘眞如非擇滅故不取耳。
故章云。此約用説。自餘眞如竝非擇滅。性
用別論。故不取也云云意云。依攝相歸性
眞如爲體。今依性用別論門其擇滅
。故以清淨正行眞如體也
問。九遍智中何聖得幾遍智耶。答。章云。薩
婆多説。預流向位得六遍智。即見所斷六遍
智也。所言六者。一欲界見苦集所斷之遍智。
二欲界見滅所斷之遍智。三欲界見道所斷
之遍知。四色無色界見苦集所斷之遍智。五
色無色界見滅所斷之遍智。六色無色界見
道所斷之遍智。即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無
別得遍智。但成熟前六種遍智。不還向得
一遍智。謂順下五結盡遍知。不還果得一遍
。謂色愛盡遍知。阿羅漢向得一遍知。謂
一切結盡遍知。阿羅漢果成一遍知。謂一切
結盡遍知。非初後云云
問。斷何等惑九遍知耶。答。斷欲界苦集
諦下各十惑根本煩
惱也
欲界苦集所斷之遍
。斷欲界滅諦下十煩惱欲界見滅所斷
之遍知。斷欲界道諦下十煩惱欲界見道
所斷之遍知。色無色界苦集諦下各九種
合三十六惑。斷此得色無色界見苦集所
斷之遍知。色無色界滅諦下各有九種。斷
十八煩惱色無色界見滅所斷之遍知。色
無色界道諦下各有九惑。斷此十八煩惱
色無色界見道所斷之遍知已上六遍知。斷
見惑得也
欲界修惑五順下分結盡遍知。斷
界修惑色愛盡遍知。斷無色界修惑
一切結盡遍知後三斷
得也
問。何故斷苦集二諦下惑一遍知耶。答。
顯揚論云。由此二諦同有漏云云問。苦集
有漏故立一遍知者。滅道同無漏何故別立
耶。答。顯揚云。雖倶無漏而有爲無爲別故
別立云云問。何故斷欲界諦惑一遍知。合
色無色界諦惑一遍知。答。由此定地攝
同立一遍知。問。言斷言遍知意何。答。上斷
字是斷惑。下斷字是無爲也
問。預流向得六遍知。預流果成熟六遍知
云云其得與成熟何差別。答。濱記云。將
得名得。正得名成熟。無間道名得。解脱道
成熟。生相時名得。現在時名成熟云云
問。就不還向所得遍知。無爲是解脱道所
證。如何向位得一遍知耶。答。光記云。此約
得説。若成熟位即是果位也云云
問。三結是見所斷。何故不還得五順下分結
盡遍知耶。答。并前三界見道無爲故合爲
一遍知。一切結盡遍知准此可之。問。何
故不還阿羅漢總集諸斷一遍知。答。倶
舍二十一云。具二縁故。於一切斷。總集建
立爲一遍知。一者超界。二者得果。唯彼兩位
足二縁。故遍知總集爲云云
問。遍知者爲無爲。爲智名。答。倶舍云。遍知
二。一者智遍知。謂無漏智。二斷遍知。謂
即諸斷云云問。何故無爲名遍智耶。答。論云。
果上因名云云意云。遍知者是正智
名也。而今無爲名遍知者。以因智名
果無爲也。亦所遍知故名遍知也。問。何故
色無色修道所斷煩惱別立遍知見所斷
耶。答。論云。以修所斷治不同云云
問。得果之時得遍知既爾。若練根之時亦
遍知耶。答。章云。若轉根者亦得一遍知
謂諸結盡云云意云。練根之時。隨道之勝進
重起縁得。非別遍知。有記云。然得
根勝故。前所得遍知轉名名諸結盡。非
別體云云
問。小乘義既爾。大乘義如何。答。章云。然今
大乘。約相見道宜斷惑。隨其所應
遍知云云意云。大乘得與成熟差別
唯相見道位假設眞見道所作事。故立九遍
。無得・成熟之別言也。故章云。對法十五
及瑜伽論名義別。然得即異云云問。其然
得即異意何。答。下文云。薩婆多師。初得名
得。創至生相。流至現在即名成熟。大乘不
然。得與成熟差別云云問。依大乘
。四果得遍智方何。答。章云。若依此義。預
流果向亦得六種。名如前列。預流一來若果
若向。及不還向亦成六種。如預流説。若不
還果容二種。次第行者謂唯得一順下
分結盡。超越行者頓得二種。謂下分盡及色
愛盡。阿羅漢向唯成一種。色無色愛遍知。阿
羅漢果亦唯得一。謂一切結盡。自餘諸聖隨
其所應四向果説云云
  釋諸妨羅門第十
問。此門意何耶。答。釋通前八門中所有妨
此門意也
問。且第一釋名門有幾妨難耶。答。有七妨
問。何故七返要經生者方得名。一來果中
經生者亦一來耶。答。章云。須陀洹果由
最初證預流名。於中別義有經生者別
七返。斯陀含果非初證故從總爲名。不
經生者亦彼類故云云意云。最初所證之果任
有可分立。非最初證之果以義可准故不
分也。問。若爾不還應亦總立。非初證故。何
故別立中生等耶。答。章云。不還果中。義差
別多類。或有中陰而趣涅槃。對於中故更
生般。於生般中功多少義又異故。或
處處一身。或彼身中證得滅定。由
此義故更別開。一來不然。不云云
意云。不還雖初證。多義差別不
別。一來唯往來與不往來多異。故約
惑功能一來言也已上第
一妨
問。涅槃經第三十六云。迦葉白言。世尊。是須
陀洹先得道故名須陀洹。以初果故名
陀洹。若先得道名須陀洹者。得苦法忍
何故不須陀洹乃名爲向。若以初果
須陀洹。外道之人先斷煩惱無所有
無漏道得阿那含果。何故不須陀洹
云云此迦葉菩薩。問。佛如何答寂法師以難問
第二妨
答。佛答以初果故名須陀洹。如所問外道
之人先斷煩惱無所有。修無漏道
那含。何故不須陀洹者。善男子。以初果
故名須陀洹。此人爾時具足八智及十六行
云云意云。以二因初果名須陀洹。初
因中有三義。一云。有漏十六行中捨共十六
不共十六行。二云。無漏十六行中捨
向十六行果十六行。三云。捨向八智
果八智此三義初果名須陀洹言也。問。
涅槃經第二因云何耶。答。章云。善男子。須陀
洹人縁於四諦。阿那含人唯縁一諦。是故初
果名須陀洹云云
問。初因之中。云。何共十六行。不共十六行
耶。答。瑜伽第三十四云。十六行有二種。一
了相作意所攝。縁上下諦十六行。此時
猶爲聞思間雜。二殊勝作意所攝。縁無間
十六行。一向在定非聞思雜已上
論文
十六行在煗等前。由二義故名之爲共。一
聞思雜行故。二由通縁苦等
六行。非唯別縁無間心故。後十六行在
等後。反前二義故名不共云云問。殊勝作
意一向在定者。何故伽三十四云。殊勝作意
中衆品我慢間無間轉耶。答。前了相作意多
分住外門。後殊勝作意多分住内門。爲
彼了相作意一向在定。非謂專不
專不退生餘惑故云間無間轉耳。問。殊
勝作意縁無間心者如何。答。隨此作意
精無間觀察聖諦。此觀察心既時滅已後心
生無間觀察。方便依住前觀後觀察心生
後心。縁前心專精無云云問。煗善根位可
共十六行。何故云初果位捨耶。答
問。就第三義道類智是第十六心。即正果位
也。而何云向八智果八智耶。答。章
云。向中唯有八忍七智。今合説故總名
。以忍亦是智眷屬云云
問。就第二因不還縁一諦者何諦耶。答。滅
諦也。故章云。斷第九品無間解脱必縁
四諦。是故名爲於一諦。言
者謂眞如也云云
問。全離欲不還入亦具此二因。可須陀
耶。答。超越之人雖二因。次第之不還
二因。唯有初果決定具此二因。不還
不定故不須陀洹。故章云。證不還果
決定。雖越斷證得具三義。次第證者即
是。今就決定預流名。乃至今據
具縁四諦。是故預流名唯在初得云云問。
何故不還唯縁滅諦耶。答。身邊二見既第九
品。唯無分別智之所能斷。故無分別智所縁
唯是滅諦言也興疏文
問。大乘義既爾。小乘所説云何。答。正理論
云。此預流名目初得果。然倍離欲全離欲者。
道類智預流。約修惑斷彼果
故。預流必依遍得果者初所得果以立
故。一來不還非定初得。唯有此果必初得
故。何縁此名不第八。未向果無漏道
故。未具得見修無漏道故。未遍至得現觀
故。八忍八智名現觀流。道類智時皆具足
得。是故第八不預流。由此預流唯是初
云云意云。第八不預流三義。一云。
第八唯得向無漏道。未果無漏道故。道
類智時方具足得故。二云。第八唯得見道無
漏道。未修道無漏道故。道類智時方具
足得故。三云。第八未八忍八智。道類智
時具得八忍八智故。問。此三義與大乘
耶。答。章云。第二未見修道者。大乘中不
云云問。何故不因耶。答。章云。預流
亦是見道攝故云云意云。小乘云。十五心見
道。第十六心修道也。今大乘云。十六心倶是
見道耳。章上文云。小乘論中亦有此問
。而答意少別之此意也
問。言第八者何位耶。答。預流向名爲第八
問。何故預流向名爲第八耶。答。騰記云。有
二釋。一云。四向四果從後向前。初向第八
故。二云。解八忍中從後向前。數苦法智
第八云云又有記云。從七方便
苦法忍。當於第八云云
然慈恩
章第二問答云。問。初果經生其有向果更經
生不耶。答。必定無有。所以者何。初果經生
應滿已。決定此身得無學果。必無一來
向等中亦經生也。若爾即應不還果。生
初靜慮亦無樂定慧上流。離初禪染次生
上地應果向。答。不還應向准他生故。得
不還經生以後於應果向更多生。散地不
然。不云云此問答其意難得。故寂
法師削此問答涅槃經文第二妨云云
問。預流已斷一切見惑。何縁唯説永斷三
耶。答。瑜伽對法等云。就最勝云云文意
釋名門也。
以上第三妨
問。章云。何故異生離欲染經生者。家
家・一來・一間三類。分斷欲修即得經生云云
此問意何。答。婆娑六十四云。欲界聖者有
命終。一全離染。二全退。三分離染而命
終。異生但有二事命終。一全離染。二者全
退。無分離染命終者云云今章家就此文
起也。問。此問如何答耶。答。章云。良由聖者
無漏道力所任持故。雖分離染經生無退。
異生不然。分離染者命終定退。或進離染然
後命終。故不相例云云問。此答意何。答。聖
者有無漏道任持相續。故雖命終退
所斷三四品惑。依餘惑力經生。異生雖
。定非極堅固。故斷三四品惑命終之日。
即退起先所斷惑言也。問。若異生有
四品惑命終者。何故婆娑無分離染命終之
云云耶。答。雖分離染命終之人。而攝
於全退之人。意云。聖者分離染而命終不
退。異生分離染而命終即退。故相對辨
第四妨
問。章云。何故無欲修惑一品二品及
第五品。但有三四家家云云此問意
何。答。有三二生家家。斷上三品者三生家
家也。斷四品者二生家家也。今斷一二品
五生家家。斷第五品一生家家
何故無此之人言也。問。此問如何答耶。
答。章云。如毘婆娑五十三説。諸預流者。若
欲界一二品結死生義。故不之。如
五品。謂瑜伽抄得初果已。爲欲界修
所斷結大加行。必無一類六品結
死生義。如五品必無第六品
死生義。家家等三有死生故此中偏
説。一大品者謂上三品云云
問。何故無上三品死生者。有
中三品結死生者耶。答略章有
永隆師章
云。此意顯云。得初果已其心猛利起大加
。此三品結是三品之中一品結故必須
。問。若爾第四結是中品一分故。若斷第四
必斷五品死生義。答。得初果已後於
修惑初起加行猛利故必斷二三結。若
第四品加行漸緩故有死生云云
問。若加行緩故斷第四第五死生者。
亦應加行緩故斷第五第六死生
。何故不爾。答。是義斷故問。若爾斷
五品必斷第六。無一品惑障一來者。即應
八必斷第九八品一間。一品不
不還果故。答。章云。彼越界故一品能障。
此非越界。非一品能障一來云云第五妨
問。章問云。欲界修所斷惑全未斷者即受
。斷三四品即受二三生。斷六品者即受
一生。斷七八品唯受半生。此中生言復有
何義云云七八品唯受半生者。談九品惑潤生
之功能也。然斷七八品者。理實受
。所謂
一問也
如何耶。答。章云。汎言生者經説不
同。或説七生。人天總論。中生合説。或説
。人天別論。中生合説。或説二十八生。人
天別論。中生別説。開合爲異。此中且説
七生。且九品惑増損七生。未斷名増。斷
已名損。若別分別。上三品惑増損四生。中
三品惑増損二生。下三品惑増損一生。強弱
不同。展轉各増一倍云云
問。何故得知九品惑増損多少如此耶。答。
章云。於九品中若斷三品餘有三生。明知
上三品惑増損四生。復斷中三品惑餘有
一生。明知中三品惑増損二生。下三品惑増
損一生云云問。上三品惑潤四生者。若三
品相共潤四生耶。若別別潤生。餘亦爾耶。
答。別別潤生。故章云。若更細分九品煩惱増
。上三品惑。上上品惑増損二生。上中上下
品惑各増損一生。若中三品惑。中上品惑増
損一生。中中中下品増損一生。若下三品惑。
下上品惑増損半生。下中下下品増損半生
云云問。上上品惑潤二生之時。若作品惑無
潤耶。乃至下品亦爾。答。皆悉相助倶感
之。故伽五十九云。全界一切煩惱皆能潤生
云云問。若爾何故云上上品潤二生耶。答。隨
彼品若干生。故知彼彼惑勢潤若干
。應彼品若干生。若斷彼品
若干生。非皆共相助潤。若不爾者。
第二第三第四品惑各増損一生。第五第六
第七品惑各増損半生。如何可九品差
。故隨増損各潤生。依隨轉説各別潤
生。如燈第一説。未必如彼分亦潤或記
文也
問。中三惑下三品惑説別増損婆娑論
。以何知上三品惑各別増損耶。答。章云。
上三品惑雖論文別釋。准中三品
三品増損可知。如中三品別増損者。於
品中若斷三品餘有三生。若斷四品餘有
二生。故知中上増損一生。若斷第四餘有
二生。若斷第六餘有一生。故知中中中下
損一生。若更別説。中中中下各増損生
。雖別文配釋。以理應然。若不爾者太
増減過云云問。其太増過太減過者何耶。答。
若不中中中下各潤生生。説中中品潤
一生。中下品無増減。中中一品有太増過
中下一品有太減過言也。故章云。若中中品
獨増損一生。中下品惑便無増損云云問。若
中中品増損半生及中有。中下但能増損生
。若依此義。中中中下依惑品類各有
増損。故無太減太増過。何故必説中中中下
各潤半生耶。答。此説有二失。故不用。
問。其二失者何過耶。答。一有中下品惑不
下上品惑之失。二有中有生有別業所
感之失
問。先其二失意何。答。若言中下品潤生有
者。既下上品獨潤半生。故下上品其力勝。中
下品其力劣。故有過失。又中有生有。然能感
之業同。而説中上品惑潤中有中下品惑
生有者。應中有生有二業所感故有
言也。章云。中中増損半生及中有。中下
但能増損生有。中下不下上。又中有生
有名爲半生。引業必同。不分也。故知中
中中下各増損半生云云問。中三品惑既爾。
上三品惑下三品惑潤生如何。答。如中三
餘亦同。故章云。上三品惑應知亦爾。總
説増損四生。別説上上増損二生。上中上下
共増損二若言上中増損一生及半生。上下
但能増損半生者。便有上下不中上。皆
過也。如前應知。又如下三品惑。若斷
餘有一生。若斷七品餘有半生。故知下
上品増損半生。下中下下増損半生云云問。
何知下中下下共増損半生耶。章云。
婆娑云。問。餘有二結。何以言一種子
問一間
人也
答。不二種結在一種子。以
一有業種子故名一種子云云問。既斷第八
之一間人猶受半生。而何云第八第九共
半生耶。答。章云。理實亦有第九一品
損半生。極能障故。今約第八品以説。
故言兩品共増損半生
問。若言第八品獨潤中有第九品獨潤
。有何過下三品惑。第八第九共潤
耶。答。章云。中有生有合爲半生。引業必
同。不中別分増損故。又受中有
於生有。不第八品於中有而唯受
生有。故更不分共増損也云云問。第九品惑
中。第二第三第四品各増損一生。第五第六
第七品各増損半生。功能既等。何故分
耶。答。章云。九品七生相對増損。上三品
損四。中三増損二。下三増損一。以相形
。於三品内復自相形前後二故。更不
第四品前第三第二品。以第七品
第六第五品。又若於中更辨多少。便有
多太少過云云已上第
六妨難
問。章云。問。家家人。顯揚論中説二種。若
人若天與小乘同。何故瑜伽及對法論説
家家人耶云云此問如何答耶。答。章云。
略故不説。理亦應有。天中勝故彼論偏彰。
人中是劣故略不説。無相違云云
問。彼瑜伽對法共説人家家天家家。故寂法
師章云。然二論中已説人天家家。故瑜伽二
十六云。有二種家家。一天家家。二人家家。天
家家者。謂於天上家至家。若往若來證
苦邊際。人家家者。謂於人間家至家。若
往若來證苦邊際。當知此二倶是預流補特
伽羅。對法十三云。家家補特伽羅者。謂即預
流或於天上或於人中家至家得
。所以者何。即預流果進至一來果向。或於
天上或於人中決定往來極受二有方般涅
云云而何慈恩云瑜伽對法不人家家
耶。答。寂法師破云。二論不人家家者是
謬也云云若依此破者。慈恩之説不正也。問。
如何救此破耶。答。常騰記救云。今應正云
大乘基意且約一間前問答云云意云。慈
恩問答一間義。而書寫之諸誤一間

問。云一間前問答意何。答。彼記云。
瑜伽二十六云。即一來補特伽羅行不還果
。已能永斷欲界煩惱上中品。唯除下品
唯更受一欲界天有。即於彼處般涅槃
復還來此世間。是名一間。對法十三
云。即一來果或於天上唯受一有盡若
名爲一間。即顯揚論具説人一間及天一
。然今此章云家家者。是寫人誤。非章主
云云問。此記意可爾耶。答。此義雖
二難。釋名門説家家處云。餘論唯言
天者略不人。理必應云云故知可
天家家人家家之文也。又依
記意者。章問。云一間人。顯揚論中説
。若人若天。與小乘云云今檢小乘倶舍
。不人一間天一間。故與小乘同之
文。甚以無用也。故此記意不依據。慥見
瑜伽對法廣文未決
問。對法論云極受二有。云何云三生家
耶。答。寂章云。又准對法文。大乘應
生家家。若不爾者。不説言往來決定極
二有云云意章云。有三生家家者。隨轉
小乘説也。大乘唯立四品二生家家。不
三品三生家家言也。問。寂法師義可
爾耶。答。騰記破云。對法論極受二有者。此
極少者。若極多者亦受三有大小同説
三二生家家云云第七
妨畢
已上釋名門七妨難

問。就出體門。章問云。無爲果體隨其所應
二十七聖皆具證不云云此問意何。答。此問意
云。二十七賢聖總爲向果以出體。向有
。果亦四種。此四向果亦有二體。一有爲
體。二無爲體。於無爲果。且次第行初果體性
一品無爲。第二果體七品無爲。第三果體十
六無爲。第四果體八十二品無爲。如是無爲
其所應。若一品若十品若八十二品向果
聖人一切必具證耶不耶言也。問。此問如何
答耶。章云。理皆具證。以後後果無爲體
性并前建立。向即不然。唯取自分所得擇
向果體超越次第竝皆如云云問。此
答意何。答。騰記云。此答意云。其預流等一七
品諸無爲果。隨所應理皆具證。所以者
何。以後後果無爲體性前立故。且如
二果所證七無爲體。并前向果及第二向無
以建立故爲七無爲。既并建立故無
闕具證云云
問。章次文云。不有宗超越聖人有
。所以者何。倍離欲人得一來果。見道所斷
擇滅無爲雖皆成熟然欲修斷前六品惑定
成熟。必無無爲果已却起向中修道
所斷之擇滅。全離欲人依根本定不還
。必無却起修道所斷擇滅之得。彼宗佛身
及麟喩獨覺所得涅槃。全闕欲界修所斷擇
成熟云云此文意何。答。騰記云。所
以有有部超越聖人不具證。謂彼宗云。
昔異生時以有漏智欲修惑九品之中前
六品結六品擇滅倍離欲。此倍離欲
人入見道時。起十六心於三界九地見
。第十六心超於初果一來果。此超一
來見斷諸擇滅雖皆悉成熟。而昔異生時所
得欲修斷前六擇滅不成熟。此人必無
一來果無爲。已後都得前異生向位中所
欲修擇滅。全離欲人亦復如是。第十六心超
初二果第三果。此人全斷欲染故。入見
道時得根本定。不倍離欲未欲染
見道時依未至。彼宗亦云。後身菩薩・麟
角獨覺三十四念成菩提果。謂昔異生時以
有漏智三空已還結。後入見道十六心
諸見惑。次入修道九無間九解脱道
非想地九品結已成菩提果。彼十六心九
無間九解脱合三十四心。此二類人無都得
昔異生時所得擇滅無爲。故言全闕欲界修
斷擇滅成熟云云
問。若有部意超越之人不前所斷無爲
者。何故倶舍云以世間道中二果時。此
果非唯以世俗道所得擇滅斷果性。兼
見道所得擇分此中相雜總成一果。同
一來果道得所得故亦得沙門果體云云
耶。答。先徳傳云。此文次第行中二果人。以
有漏道所得無爲・無漏道所得無爲
果體言也。非超越人異生時所得無爲
得果後取彼爲斷果體云云
問。何故不異生位所得無爲斷果體
耶。答。聖位所得無爲正爲聖果體。今六行
智所得擇滅非聖位所得故不無爲果
云云
問。寂法師章云。若爾家家及一間等不
預流一來。何故涅揚論説彼二種人
次名爲預流一來。由此故知大乘亦説
果行向云云此文意何。答。是寂法師破慈恩
也。此破意云。若有爲果體向身不得者。家家
名爲預流。一間不名爲一來。若爾
何故顯揚論説家家者是預流果從家至家。
一間者一來受一有。由此故知大乘亦説
後向猶帶前果言也。問。此破如何救耶。答。
常騰僧都救云。今謂不爾。顯揚論説家家一
間如次名爲預流一來者。前預流人進成
家家。從因得名。一間亦爾。故本釋善云云
問。次文云。若進斷惑預流一來方立家家一
間名者。何故善逝手箭經中説七生一來與
彼同斷惑。如彼經説。云何家家。謂永斷遍
知身見等三結。極七返有應知亦然。云何一
間。謂永斷遍知身等三結。及已能薄欲貪
嗔癡。一來亦爾云云此文意何。答。如常騰僧
都救文者。似轉救也。然而以下通文
正義之。此難意云。若預流進斷惑之人
家家者。何故經云家家・七返所斷同耶。
若一來進斷惑之人名一間者。何故經一
間・一來所斷同耶言也。問。此難云何通耶。
答。全釋此經文。薩婆多上座二部所説各別
也。問。且薩婆多全釋云何耶。答。章云。薩婆
多師通此經云。無相違失。不唯故云云
意云。彼經不家家唯斷三結餘惑
故不相違言也
問。以何知亦斷餘惑耶。答。章云。如經所
。預流一來。謂説預流永斷三結。非所餘
結彼未能斷。又説一來永斷三結貪嗔
。不慢。又不邊見邪見。如
流果。非一來果不慢薄邊邪。然彼
經中不唯故。起彼治必竝斷彼。如是所
説家家一間既不唯。進斷無云云意云。
手箭經云預流永斷三結云云然而許亦斷
邊見邪見妨。説一來貪嗔癡云云
然而許亦薄慢無妨者。不預流唯斷
邪見。一來唯薄貪嗔癡
故。如此雖家家斷三結。亦進斷餘品
妨言也
問。章次文云。又契經説。彼生數減。定知彼
預流・一來轉更成多諸煩惱斷。以諸煩
惱是生因云云此文意何。答。薩婆多師先
理通手箭經文。出家家進斷惑義了。今
重以教釋家家進斷惑也。意云。契經説
云。彼生數減云云此意説云。預流可
。家家受三二生。故云生數減。彼家家減
生數者。是依進斷惑也。以諸煩惱是減生
故。以減果知斷因言也
問。家家・一間已進斷惑。何故手箭經説
流・家家所斷同。一來・一間所斷同耶。是有
何意趣耶。答。章云。顯此即是彼差別故。惑
ルルモ進斷細難覺故云云意手箭經以二意
預流家家所斷同也。一云。家家者是預流
果受三二生差別也。故説所斷同也。二云。
所斷之三四品惑微細難覺。所以者何。得果
之處斷惑之相顯而易悟。自外非立果之處
故微細難覺。故就得果之處其相顯現説
三結言也
問。上座部如何釋手箭經文耶。答。章云。上
座意謂。家家・一間與七生・一來。但利鈍於
異。謂隨信行隨得預流。若成預流轉名
信解。亦即名曰極七返生。諸隨法行隨得
。若成預流轉名見至。即於此位亦名
。由彼聖者猛利故。生三二家便證
。又即信解隨得一來。若成一來仍名
。即於此位於二生。即諸見至隨得
。若成一來仍名見至。即於此位亦名
。由彼聖者根猛利故。受一間生便證
云云意顯然也
問。大乘如何釋手箭經耶。答。章云。今大乘
中。智度論文同薩婆多。准顯揚文上座
。唯説預流及一來果。不進至後果向
故。准對法論文同有宗。皆説進至後果
故。瑜伽家家同顯揚説。説一間文同
法論。亦可三論皆同一意。理應皆如對法
所説。但餘二論略不具説云云問。此文意何。
答。有二説。一云。智度論對法論如薩婆多
所釋。預流進斷惑云家家。一來進斷惑云
也。顯揚論如上座部師所説。唯預流果之
中以義分家家也。非進斷惑故云家家
也。故顯揚論文。家家謂預流果或生天上
人間。從家至家得苦際。不預流
進斷惑。瑜伽論説家家薩婆多宗。説
上座説云云
問。顯揚論如上座部所説者。顯揚論云。預
流果中。鈍根名七返。利根名家家。一來果
中。鈍名一來。利名一間歟。答。不爾。唯不
預流進斷惑故成家家。此義邊相似
也。不利鈍判定。問。後釋意何耶。答。瑜
伽・對法・顯揚三論。皆如薩婆多義
。但顯揚瑜伽不預流進斷惑成家家
者。略不具説。理具可對法論所説言也
出體門
妨了
問。章云。第三彰増減門中明六種聖人。何故
五種鈍根名時解脱。一種利根名不時解脱
此時解脱不時解脱其義云何云云問意何耶。
答。第三門中引倶舍二十五文三道各
也。究竟道中有二種。即時不時也。退等
六種之中。前五名時解脱。第六名不時解
。其名時不時意何言也。問。此問如何答
耶。答。章云。具足應時愛心解脱及不動
心解脱云云問。先云時愛心解脱之意何。答。
章云。良以恒時愛護所證靜慮等法及心
縛名時愛心解脱。具斯二義方得此名
云云問。何故此人獨名時愛心解脱耶。答。章
云。有學鈍根可時愛而非心解脱。結未
盡故。無學利根雖心解脱而非時愛。不退
故。此具二義故得斯名云云意云。依
四句。有時愛而非心解脱。謂有學
鈍根也。有心解脱而非時愛。謂無學之利根
也。有時愛亦心解脱。謂無學鈍根也。有
時愛亦非心解脱。謂有學利根也。今以
時愛心解脱
問。偏名時解脱。若有所以耶。答。章云。此人
又名時解脱者。以要待時得解脱故。良
此人要待縁時方能入云云問。若爾可
待時解脱。何故偏名時解脱耶。答。倶舍
論云。略初言故。如蘇瓶云云意云。略
初之待言只言時解脱。譬如世間盛
去在初之盛言只蘇瓶也。問。其言
縁時者如何時耶。答。章云。言縁時者總有
六種。資具有三。一得好衆時。二得好食
時。三得好臥具時。四得好處時。謂無病等。
五得好説法時。佛菩薩等。六得好人時。謂
同學等。逢此六時方得解脱。如戍屡拏等
云云問。其如戍屡拏等云意何。答。義濱記云。
戍屡拏者比丘名也。佛在世中。此比丘往
越佷好衣食床臥。檀越悔云。家貧不
能。此比丘又敢請。檀越以此事佛。佛言。
請設也。爾時檀越設好衣服等。其日夜即
應果。又云。爾時昔在富貴家出家爲
。修道而不得道。其比丘語阿難云。爲
七寶房。阿難白云。戍屡拏比丘如
言也。佛告阿難。爲其比丘七寶房。時阿
難爲作七寶房。爾時其比丘見其房已即得
道云。此等即時解脱也云云後文在
涅槃經
問。利根之人名不動心解脱云意何。答。章
云。所言不動心解脱者。以退動及心解
故。見至之人雖不動心未解脱。鈍根
無學雖心解脱不動。逢病縁等
退故。此之退縁如前廣説。即此人又名
不時解脱。畢竟無退墮時云云
問。何故合前五種姓一。第六種姓爲
耶。答。章云。前五種姓義類是同。故立一名
時解脱。不動種姓無差別故名不時解脱
云云婆沙云。猶如王勝故立一。臣民劣故立
云云第三門
妨難了
問。第四廢立門中。何故唯於不還果
。非於餘位建立耶。答。章云。阿羅漢果理
絶言濱云。謂不
。不受生等義
經生聖者定無中有
般涅槃者。倶舍論説。以彼聖道未純熟故。
能令現在前故。所有隨眠非極劣故。
諸欲界法極難越故。彼尚有餘多所作故定
中般。其不還果理即不然。學位滿故得
中般云云問。此文意何。答。説初二果無
中般總有五義。初三倶舍師説也。後二毘婆
娑師説也。問。第五有餘多所作義意何耶。
答。論云。謂應進斷不善無記二煩惱故。及
進得若二若三沙門果故。并應總越
界法云云光記
十三
問。章問云。若爾何故欲界命終而生色界
中般。色界命終還生色界已上諸地
中般云云此問如何答耶。答。章云。諸聖教
説。欲界身中曾受多苦。謂刀杖等。未
定亦有騰記云。三本不同。有本云亦有憂就
有本云亦有果就。有本云亦有異就
憂字正。果字亦
善。云云。明一記同。云云
然此不還曾遭斯苦
即深故。或謂色界亦有微苦。由是義
命終後得中般。色界命終還生色界
是義。即無中般云云意云。此不還人已
曾遇此苦厭極故。即謂色界中亦有
時微細異熟苦果。故中有現前即得涅槃

問。約上流三種。謂全超・半超・遍沒也。何
故瑜伽・對法唯明遍沒人全超・半超
耶。答。章云。理亦容有。且就勝説偏彰遍沒
云云問。何故遍沒之人上流相顯耶。答。章云。
樂慧上流生於色界十六天處。樂定上流生
於色界十一天處。後生無色四天之處各受
一生。以上流義相彰顯故論別説之。言
者。樂慧上流生梵衆天。命終以後生
界究竟十四處名曰全超。樂定上流生
梵衆天。命終以後極生有頂十八處
全超。言半超者。樂慧上流生於色界三
二天處名爲半超。樂定上流生於色界三五
天處後生無色。超非全故曰半超。此全半
超濫於生般。又上流義非顯勝故論略不
云云騰記云。有三本不同。一本云。此全半超望
故。一本云。此全半超賢聖生故。一本云。此
全半超濫於生故。今以賢聖生故文正。自餘二本
恐皆誤矣。義濱記云。此全半超望於生故者。望於受
生多少故名爲全超半超也。慈恩章廣本
濫於生般云云 已上第四門妨難了
問。就第五得之身地門。色無色界有退等六
種姓耶不。答。章云。決定無有。所以者何。上
界之中無退具故。彼定不退現法樂住云云
問。若爾何故名退等耶。答。章云。而名退思
護法等姓者。約有説。退不必退。乃至堪
達不必堪達。由此義故六種應果三界具有
云云意如
問。章問云。欲經生聖生上界云云如何答
耶。答。章云。決定不生。所以者何。欲界多生
諸苦惱。厭苦深故不上生。即於現身
而趣圓寂云云
問。次文問云。若爾欲界經生聖者應
。既無二三及極七返。厭苦深故。如
云云此難如何通耶。答。章云。此亦不然。
業力勝故。欲界再生云云意云。雖苦心
。九品惑難斷盡故。重受欲界生。故光疏
云。雖於欲界經生聖者極生厭離。惑難
故。所以更受欲界多生云云
問。章次文難云。若爾亦應業力勝故。欲界經
生再生上界云云此難如何通耶。答。章次文
云。此亦不然。法爾力故。種性如是不
云云意云。欲界經生之時。雖上二界惑
而法爾此身起聖道。斷上二界惑
言也。故光記云。若經生聖能起聖道。於
此身中必斷惑盡。故不彼上界受生
法爾力故者。欲界經生之人。必欲界生
盡上二界惑義也。法爾斷盡故不
界生。不上界者非法爾力。能感煩惱斷
故不受生
問。欲界經生聖者必不上界者。如何天
帝釋得初果之後自顯云。經三十三天生
之後必獲得阿羅漢。若不阿羅漢者生
色究竟天耶。答。婆娑師會云。彼天帝釋雖
初果。由對法相故作此謬説
云云問。若依法相帝釋作謬説者。何
故佛不遮止耶。答。爲帝釋一時喜故。佛
遮止云云已上第五
門妨難了
問。就第六諸部不同門。隨信行・隨法行。諸
部立爲二十七聖。何故大乘不立耶。答。章
云。諸宗唯約見道位立。故於賢聖差別
之。大乘此二亦得於資糧・加行。通凡位
故不立爲云云意云。上門云。謂在見道
十五心頃并見道前向初果。如是總名
信行・法行云云亦云。不唯聖位。故不建立
云云義意如上也
問。章問云。身證不還。有宗不立爲賢聖數
大乘何義故建立耶云云答文如何。答。章云。
有宗滅定是有漏故不聖中。大乘滅定雖
是非學百無學攝。禪是無漏。有別勝義
賢聖中云云意如上也。已上
第六門二妨難了
問。第八進退差別門中。就多少進退云何
練根耶。答。章云。薩婆多師倶舍二十五無漏
道十六行相而修練根。有學練根一無間道
一解脱道轉鈍成利。其人習根時未長久
堅牢故。無學練根有九無間・九解脱道
彼鈍根性由久串習。非少功力可能轉
學無學道所成堅故。准此唯是無漏練根
云云問。何故以無漏道練根耶。答。光記云。
無間解脱故言唯無漏。若加行道。通
漏無漏云云問。何故無學練根修九無間九
解脱道。有學練根修一無間一解脱道耶。
答。光記云。無學練根轉一一姓各九無間九
解脱道。如應果九無間九解脱道
有頂惑。根鈍久習。學無學道所成堅故。有
學練根轉一一姓各一無間一解脱道。如
初預流果一無間一解脱道上界
。非久串習。易可轉故云云問。無間解脱既
爾。加行道多少如何耶。答。有學無學倶用
加行道云云
問。無學鈍根學無學道所成堅故。用九無
間・九解脱道者。有學鈍根世出世道所
故。可九無間・九解脱道。何故用一無
間・一解脱道耶。答。光記云。無學練根法
應果。有學練根法於初果。又於無學二聖所
成。學乃一凡。不云云問。二釋意何。
答。初釋意云。有學練根雖世出世道
成堅。而預流果斷見惑。以一無間一解脱
斷惑法之。故唯用一道。無學練根法
非想地惑九無間九解脱道故用九道耳。
後釋意云。無學練根經見道・修道二聖位
轉根。是故用九道。有學練根唯歴出世
見道一聖位。世間道者是凡夫位。易
轉根。故用一道
問。説退不退云。二道被成堅退云云
何故轉二道所成堅之根耶。答。光記云。求
勝心猛。二持亦轉。趣劣心慢。二成不退云云
意云。轉鈍求利其心猛利。故雖二道所
亦能得轉。於退轉者心之懈怠故不
勝心。是故不退二道所成堅之種姓言也」
問。小乘義既爾。大乘義如何。答。章云。然大
乘練根。非唯無漏。非要在定。欣求上果
喜足。或修習諸禪。或即爲多聞。或談論
決擇。或觀察甚深無漏法忍。故瑜伽論五十
七説。何故轉根。答。於薄少昇進喜足
故。爲發勝定故。爲多聞力故。
論義決擇力故。爲觀察法忍力故。
此論文定散二行皆能轉根云云意云。修
練根五因之中。第二爲引發勝定力
故。第五爲觀察法忍力故之二因。是定
行也。餘三因是散行言也
問。五因意何。答。騰記云。薄少昇進不生喜足
者。於自所得少勝進法喜足能轉進
修。由此修故轉鈍成利言也。爲植引發勝
定力者。由引發勝定之力習禪定
轉根。言爲植多聞力故者。由諸教
多聞故能轉根。云爲植論義決擇故
者。由諸教研究尋思數修論議決擇
故即能轉根。言爲植觀察法忍力故。由善數
數修習觀察甚深四諦縁起等法之智忍
故能轉根云云
問。修練根之時。非唯轉鈍得利。亦進得
上果耶。答。云此大小乘義各別也。小乘云
唯得自果餘果。大乘云唯轉
利亦進得上果。問。就大乘義。且預流果
轉根之時得一來耶。答。章云。且預流者用
無漏道練根時。轉鈍預流新得利者。亦
根進得一來云云意云。欲練根之時
期心。我今練根之因斷惑種即得一來
若發此期心之人進得一來。若不此期
之人。唯成利根一來言也眞空伽抄
此文
問。就預流練根成一來。其根障無知既有
九品。果障已有六品。前六品根障與果障
共可斷。後三品根障如何斷耶。答。新羅遁
斗反倫師作此問也。即以二釋通之問
云。果障根障。前六品雙斷。但根障下三品與
果障第六品一時頓斷。一云。斷果障前五品
之時不根障。至果障第六品根障九品
一時頓斷云云問。二釋中以何爲正耶。答。
後釋爲正。所以者何。有學練根以一無間
根障故。若如前釋者。以六無間道
根障故不正也
問。遁倫師義可依據耶。答。研客義義旨
兩釋倶不依據。所以然者。若斷果障
斷道之下練鈍得利者。誠可所言。今既
根障之練根道之下亦斷果障。而何云
果障第六品根障九品乎。豈欲
之人。先起果障前五品道斷練根
乎。故所説乖
問。若爾如何可釋通耶。答。義濱記述慈恩
云。以鈍無間道根障利預流。遂
此道根障一來云云意云。依前期
利根之後。更以此練根道前六品
言也。故知練根之道在前。斷惑之道在
後也。問。若亦有不還果耶。答。章云。必
能進成不還果云云問。何故不
耶。答。瑜伽五十七云。對治難得故。所應
得義極廣大故云云意云。對治難得者。離
界惑難故。即三時難中一也。所得廣大者。即
禪果功徳也。亦無爲果多言也
問。一來果練根之時得不還果耶。答。瑜加
論唯説初果與不還練根之時。進得上果
一來果也。章文云不還果也。故章
云。然一來者修練根時得利一來。及能轉
後不還果。必無能得阿羅漢云云問。
瑜伽已不得不得。何故章家云不還
耶。答。伽意説預流影顯一來也。故章主得
論意不還。故不相違云云問。若論文
得不得者。何故義濱記云。伽論説
來不不還。而章主説不還。與彼論
云云耶。答。彼記與本章瑜伽意不同。
故作此説
問。瑜伽如何文兩師得意不同耶。答。伽文
云。問。預流者修練根時。既得練根亦證
耶。答證。問。亦得不還耶。答不證。今慈
恩意謂預流果人不不還。義濱意謂
來果人不不還。因之作此異説耳。故彼
記正文云。大論決擇云。修練根時得一來
。不不還果。對治難得等云云今此基師
練根時令不還果。不意趣也。基
師意云。瑜加論以預流問故。問一來時得。
不還時不得。若以一來問者。修
之時亦得不還果是可然。一來者修
時得利一來等者。與決擇文同。彼論
云。問。若預流者修練根時亦證一來。答亦
證。若一來者修練根時亦證不還。答不得。
對治難得故等。如前文説
問。不還修練根時進得阿羅果。答不得。對
治難得故等云云基師意無預流者練根
時得一來果。遂以此道不還果。故言
得。非一來練根時進不不還云云
本。濱記意
本地無伽論文
問。不還修練根時得阿羅漢耶。答。章云。其
不還者。修練根時轉鈍不還利不還。亦
能進得地滿。必無能得阿羅漢果。以
對治道難成辨云云意云。不還之人修
之時。不上二界惑故不第四果。練
根得利不還已。後斷上二界修惑盡已得
第四果已上第八
門妨難了
問。章云。第七顯得頓漸之中。超前三果之人
鈍爲云云此問如何答耶。答。且超之初
果倍離欲・全離欲三人名爲超前三果。但
利鈍。章云。准涅槃經文。七生預流名爲
鈍者。現般之人名爲利根。於前三果
現般經生者。通利通鈍理亦無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涅槃經云。須陀洹人凡有
二種。一者利根。二者鈍根。鈍根之人人天具
七返。利根之人現身獲得阿羅漢果云云
此超越之三人得果之後。或以經生。或以
現般。故通利鈍言也。問。若超越之人通
者。何故燈云利根耶。答。燈文異生位中
進伏惑之人名爲利根。不伏惑之者爲
。故正文云。謂有聲聞性是利根。先凡夫時
求上生云云今章判經生鈍根。判
現般利根
問。小乘論所説如何。答。章云。然正理師。超
越不還唯名利根。倶舍論師。通利鈍二云云
問。若順正理師云超越不還唯利根者。何故
彼論隨信行人入見道七十三人云云
中斷初禪一品之人已上。皆是超越類故。
答。是順正理謬説也。故倶舍光疏云。又准
。若依超次利根故。除練根時。以
知越次起者皆是利根。倶舍師難云。隨信行
人入見道七十三。明知亦通鈍根乃至
云越次皆非練根。以利根故。此云虚説
云云既無正理師救。故知正理師云利根
謬説也。問。何故倶舍師云超越不還通
耶。答。通信解見至故云利鈍
問。章問云。超中二果爲利爲云云此問如
何答耶。答。章云。理而言之倶通利鈍云云
問。通利鈍意何。答。章云。此人既超中間二
。出無佛世辟支佛。理應云云
云。涅槃經判經生鈍。判現般利。今
超中二果□□之人。前二現般故爲利根
後一人經生故爲鈍根云也。□□□□中二
果人設現身中不應果。即命終後出無佛
辟支佛。既是經生。理應是鈍。若現身
中得應果者。既不經生。理應是利。故云
云云
問。章云。問云。超中二果預流之人。彼斷
地各一二品。或未斷盡。中間得中夭
不耶云云此問如何答耶。答。章云。此亦容
云云問。亦問云。若爾九地煩惱皆用聖道
一分。其人命終生何界地云云此文如何
答耶。答。章云。對法論説。即以願力還生
。其人後身成辟支佛云云意云。對法論云。
是之人多於現法或臨終時善辨聖旨
設不辨。由願力故。即以願力進生
無佛世獨覺果云云章所出者即第
三人也。言願力者。轉聲聞根性獨覺根
也。問。何故不上界耶。答。雖上界
惑一分。未盡欲界九品。諸生上界者皆
盡欲九品。故此人生欲界耳。又以欲界
命短速得滅度欲界後義範法
師説也
問。何故先出第八門妨難後出第七門妨
耶。答。且可釋云。對法等論説賢聖。前出
次第後出超越。其最後出聖超之人。今章
家爲彼本論。以顯頓漸門最後。其
終説超・中二果
賢聖義問答第四
  右之寫本以仲算大徳自筆之本書寫之。
寫本草字而且破失之處甚不得見。故傍
加私意疑是不正矣。乞願後學書補之焉。
寫本南京下清水森宗理居士所持之本
也。不知前後何數。惜乎知小乘之賢聖此
抄甚以重寶也後學求之令全補者予本
意也而已 于時
  元録六天暦次癸酉臘月下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