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唯識義私記 (No. 2319_ 眞興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100] [Prev]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表智功能云爾也
唯識義卷第六本終



唯識義卷第六
 釋眞興撰 
  章曰。二無功用無相住。一切能障無生法
忍諸煩惱品及所知障在膚麁重皆悉永
斷一切煩惱皆不現行。最初任運得無生
云云
是明第二能斷位及所斷膚麁重體也。無功
用等者即第八地也。諸煩惱品者前六識倶
生煩惱習氣也。一切煩惱皆不現行者七識
倶生煩惱下品現行也。所知障者前六識倶
生現行種子習氣也。無生忍者智名也膚麁重之
言通三
障。准前
可知之
  章曰。三最上成滿菩薩住。一切菩薩習氣・
隨眠及所知障在骨麁重皆悉永斷。入如
來住云云
是明第三能斷位及骨麁重體也。最上成滿
者第十地也。煩惱習氣隨眠者七識倶生煩
惱習氣・種子也。所知障者前六識種子・習氣・
第七識現行・種子・習氣也。如來住者佛果位
骨麁重之言通二
障。准前知之
問。已上文章家取意引也。正文如何。答。文
云。於三住中當知能斷煩惱障品所有麁
重。謂於極歡喜住中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
有麁重皆悉永斷。一切上中諸煩惱品皆不
現行。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一切能障
一向清淨無生法忍諸煩惱品所有麁重皆
悉永斷。一切煩惱皆不現前。於最上成滿菩
薩住中當知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礙皆悉
永斷入如來住。當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麁
重亦有三種。一者在皮麁重。二者在膚麁
重。三者在骨麁重。當知此中在皮麁重極
歡喜在皆悉已斷。在膚麁重無加行無功用
無相住皆悉已斷。在骨麁重如來住中皆悉
已斷。得一切障ニオイテ極清淨智。於三住中煩
惱所知二障永斷。所餘諸住如其次第修斷
資糧云云七十三曰。何等名爲三種麁重。一
惡趣不樂品在皮麁重。由斷彼故不往惡
趣。修方便時不爲不樂之所間雜。二煩
惱障品在肉麁重。由斷彼故一切種極微細
煩惱永不現行。然未永害一切隨眠。三所
知障品在心麁重。由斷彼故永害一切所
有隨眠。遍於一切所知境界無障礙智自
在而轉云云
問。兩處文異。如何會之。答。燈會云。又四
十八於所知障立皮膚骨三麁重名。於煩
惱障但標總名。理實皮骨心等三名倶通二
障。故瑜伽七十三總別互顯。第一麁重總含
二障。不別説是煩惱所知。第二屬煩惱。第
三屬所知。故彼論云。一惡趣不樂品在皮麁
重。二煩惱障品在肉麁重。三所知障品在心
麁重。解深密經三倶總説。故彼經云。此諸
隨眠幾種麁重&MT06279;所顯示。但由二種。謂由
在皮麁重斷故顯彼初二。復由在膚麁重
斷故顯彼第三。若在於骨麁重斷故我説
永斷一切隨眠云云
問。何故三麁重名皮膚骨。答。以喩顯也。謂
見道所斷障易斷。如在皮病易療。第八地
所斷障稍難斷。如在膚病頗難療。第十地
障極難斷。如在骨病極難療爲言。玄基&MT60342;引遠
法師説釋之。不
可依
憑之
然標麁重名三處頗異。四十八云皮
膚實。七十三云皮肉心。深密經云皮膚骨。文
雖有異。義理無別也
問。且就四十八文第三云實之意何。答。遁
倫師曰。在實者多就樹木。木心貞固ナルヲ以
實。舊云皮膚骨亦皮肉心。佛地此三種名
通情非情法爲喩云云
問。十地中皆斷障。何故偏擧三住耶。答。
論曰。雖於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斷滅煩惱
障種。而彼麁重亦漸斷滅。由此故説二障麁
重一一皆有三住斷義。雖諸住中皆斷麁
重。而三位顯。是故偏説云云
問。其而三位顯等意何。答。有七故故説三
位爲顯也。故疏曰。三劫分齊成滿位故。無
漏觀心初起・無間・圓滿別故。現起二障多分・
少分・全分無故。一切煩惱分別・倶生永害不
行畢竟離故。無生法忍ニオイテ少淨・多淨極淨別
故。初捨異生・分段・變易有差別故。於無
漏心未得有相無相滿故云云
問。此文意如何。答。言三劫分齊等者。第一
極喜住依初僧祗滿所顯之位故。第二無功
用住依第二僧祗滿所顯之位故。第三成滿
菩薩住依第三僧祗滿位故爲言第二住約已
滿云滿。第
三住約正
滿云滿也
無漏觀心等者。初地是無漏心最初
現起位故。第八地是無漏心無間斷位故。第
十地是無漏心圓滿位故爲言現起二障等
地無分別二障現行故云多分。第八地無
倶生煩惱障現行故云少分二障中一分
故云少分
第十
地滿心無倶生所知障現行故云全分無也
或本云全無漏無分字。太抄正文云全分無故。又邑
&MT60342;云。無字通上二處。此疏本中賸一漏字。云云賸者餘
也。然釋此文諸&MT60342;不同。皆有得失。不如今釋。問。
所知障現行亦可云少分。而何云全分。答。理實少分。
然二障都盡處故云全分
談。已斷正斷合云全分
一切煩惱等者。初地入
心分別煩惱絶故云永害。第八地倶生煩惱
不現故云不行。第十地滿心倶生煩惱種子・
習氣畢竟斷了故云畢竟離爲言無生法忍等
者。凡無生忍有三種。一本性無生忍縁所
執得
自然無生忍縁依
他得
三惑苦無生忍縁圓
成得
初地始
得本性無性忍。故云少淨。第八地始得自
然・惑苦二無生忍。故云多淨。第十地圓滿
故云極淨也爲言初捨異生等者。初地捨異
生性。第八地捨分段死。第十地滿心捨變易
死故爲言於無漏心等者。初地是未得無漏
心。加行滿位之後所顯。第八地是有相觀
已滿位之後所顯。第十地滿心是無相觀圓
滿位故爲言滿字已滿通上二處。上二約
已滿云滿。第三約正滿也
問。第七地無相觀相續。而何云第八地有相
已滿所顯耶。答。第七地無相觀相續者。約
多分説如上
説之
問。若云皮麁重極喜住斷者。何要集云三
麁重者。一云。從初至七地斷皮麁重云云
答。燈破云。諸論無文。三種麁重瑜伽四十
八・七十三・解深密經第四皆説三住斷故。
然四十八別説二障各三住斷。斷&T069222;煩惱障
初・後麁重。通其現種并及麁重。中間麁重但
斷現行及其習氣。若斷所知障倶通現種
并及習氣云云以此文可知
三麁重體也
問。且約煩惱障分別現行於地前位伏盡。
倶生現行七地伏盡。而何云初・後麁重通現
行斷耶。答。是皆約已伏説也。非謂正斷。
不爾甚難也
問。就四十八文何故云煩惱障於成滿菩
薩住斷。所知障於如來住斷。答。燈會云。然
四十八斷煩惱中據正斷説。斷所知中據
已斷説。二障互顯。理實相似。又所知障爲
異二乘故約顯説云云祕曰。問。若約已斷。
煩惱亦應言如來住。若依正斷。所知亦合
在金剛心。何故不同。答。大論二障據影略
説説彼二障。一在金剛。一如來地。亦不相
云云伽抄如此也。邑
&MT60342;文劣故不取之
問。皮麁重分別二障者。何無相論云第二執
識通皮・肉煩惱見修所斷云云第二執識者
第七識。何分別障相應耶。答。斷障章會云。然
彼文錯。不可依用云云問。三麁重攝一切二
障盡耶。如何。答。不攝。十地所斷皆雖名麁
重。然擧三住所斷名三麁重。非謂攝一切
障總名三麁重也
問。若爾三麁重有ヘシ不攝一切障盡失。答。
曰不攝何必有失耶。斷第一麁重後顯害
伴・羸劣二隨眠之位。斷第二麁重後顯微
細隨眠之位。何名膚骨麁重耶
問。若言三住斷三麁重者。何仁王經曰前
三地斷三界色煩惱。四五六地斷三界心煩
惱。七八九地斷三界色習氣煩惱。十地佛地
斷三界心習煩惱云云答。斷障章會云。色麁
心細。生惑亦然。爲別五忍階降差別説斷
煩惱。非別有類。亦不相違云云
問。言麁重何義耶。答。麁重不同略有五種。
一者二障種子名麁重。二者二障所引所餘
習氣無堪忍性名麁重。三者二障現行名麁
重。四者諸有漏種名麁重。五者一切有漏
種及現行名麁重。謂以漏・執性性沈隱故

以微隱故。性難斷故
違細輕故
漏所
隨故
漏相應故
如其次第可配五種。今
二障現行名麁重者違細輕故。種子名麁
重者以漏自性是沈隱故。習氣名麁重者
以微隱難斷故具如別抄
并燈説之
已上三麁重了
  章曰。解深密經説有三隨眠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先總標有三隨眠也
問。先其正文如何。答。第四卷曰。觀自在菩
薩復白佛言。世尊。此諸地中煩惱隨眠可
有幾種。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略
有三種。一者害伴隨眠。謂於前五地。何以
故。善男子。諸不倶生現行煩惱是倶生煩惱
現行助伴。彼於爾時永無復有。是故説名
害伴隨眠。二者羸劣隨眠。謂於第六第七地
中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三微細
隨眠。謂於第八地已上。從此已去一切煩惱
不復現行。唯有所知障爲依止故。觀自在
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諸隨眠幾種麁重
斷所ルル顯示。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但
由二種。謂由在皮麁重斷故顯彼初二。復
由在庸麁重斷故顯彼第三。若在於骨麁
重斷者。我説永離一切隨眠住在佛地云云
章文頗略。
故先&MT60342;
  章曰。一害伴隨眠。謂前五地。諸不倶生煩
惱是倶生煩惱現行助伴。彼於爾時永無
復有。此意説言。第六識倶身見等攝。説名
倶生。所餘煩惱名非倶生。然體稍麁。因
彼而起。由彼斷故此亦隨無。故名害伴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第一明害伴。隨眠體并斷
位也。此中有二。初引經文。次此意等下章
家釋也
問。先害伴隨眠體如何。答。第六識相應倶生
煩惱所知二障現行也
問。何以知爾。答。燈曰。害伴羸劣雖前第
九正斷所知名二隨眠。煩惱隨伏亦得此
云云西明有三釋。一云。此三種皆所知障。一云。初
二煩惱障。第三所知障。一云。此三皆煩惱障。
云云又有餘師釋。
悉不可依用也
問。且云謂前五地意何。答。是明害伴隨眠
所在并斷位也
問。害伴之名是第四地所害身見等類故所
得。而何第四以前有害伴隨眠乎。又第五
地是斷害伴之處。何云所在地乎。答。正
得害伴名是第五所斷貪等。然四地以前有
我見不倶生貪等。皆名我見伴類。唯第五
地所斷助伴一類ヲノミ別得名害伴。又加第五
地非是明所在。表斷位也。含所在與斷
位總説前五地也
問。若爾四地以前所斷不倶生貪等亦名害
伴。若爾何早有斷害伴隨眠耶。若云非害
伴者。既是不倶生。如何可名耶。又第五地
是加斷位者。何智周云地内有入住出三
心。今言五地害伴除者據住・出心説。所以
五地得有害伴云云答。四地以前我見。伴類
不倶生含嗔等。其類非一。皆名我見・助伴。
此多類中四地以前所斷不名害伴。只名
我見伴類。但四地以前不所斷。留至第五
地所斷獨名害伴。故有差別。又智周&MT60342;
頗以難信。害伴隨眠若障第五地。何入心時
不斷之乎。若不障入心。至住出心斷之
更有何用乎。況斷惑是入心之時事也。何
至住出乎。故知加第五地是表能斷處也。
不爾甚難也
  又可云准羸劣者。害伴隨眠於第五地
亦可現行。入觀之時即能伏除故云無有。
不同障地之惑。此義順經也「以上裏書」
問。章釋云此意説言等之意何。答。是釋經
文也。經云諸不倶生煩惱是倶生煩惱現行
助伴等者。其倶生者非分別倶生之倶生。是
第六識相應身倶起故名倶生。不身見倶
起名不倶生爲言燈云。此言倶生者。非
對分別任運起名爲倶生。意云。第六識中
與身見倶起貪瞋癡名爲倶生。獨起貪等
不與我見倶故名不倶生。此不倶生由我
見倶等貪瞋癡等勢力所引。是彼前伴。彼亦是伴。
由四地中作菩提分説障勝者。於此中
ヲ以所依所知能依不起云云能依者
煩惱也
濱曰。測
師云。不倶生者分別起。倶生者任運起。至初
地時斷見惑故。倶生見等不復現行。故名
害伴已上西明
義。不正也
基意説者。倶生者身見倶生
貪等。不倶生者倶生勢力所引煩惱。於第四
地身見不起故。倶生起亦無。此故至於第
五地不倶生不生云云
問。云然體稍麁等之意何。答。我見并與彼
倶生貪等迷理惑故是細也。我見不倶生貪
等是迷事惑故麁也。因彼而起等者。此不倶
生貪等因彼我見等所引生爲言由彼斷故
等者釋彼於爾時永無復有也。於前第四
地斷彼我見等故。於第五地斷此不倶生
貪等。故名斷害伴也爲言
問。燈曰。問。何故不於初二三地斷害伴
乃至微細等云云如何答耶。答。次云。答。若
不斷身見害伴不斷。及不斷羸劣微細不
斷。故於五七八等斷云云
問。若云於初地等不斷害伴者。何泰法師
云初地中立害伴。謂修所斷惑與見所斷惑
爲伴故。故初地斷見所斷伴故。修所斷惑
名爲害伴云云既有修惑名害伴。於初地住
心以後修道位可所斷。而何云不斷耶。答。
是師義專無所據。不可爲難也
問。若爾何最勝疏云據能伏初地即能。猶
故意ヲ以起。今依永伏故意不能令起云云答。
其約倶生煩惱作問答詞。非謂害伴隨眠
於初地斷。故不相違也此問答文具如上初地以
上能頓伏盡云處&MT60342;
問。經文云是倶生煩惱現行者。唯識論所
説第四地所斷障トハ若同若別耶。答。亦同亦
別。謂經文偏擧煩惱名。論中偏擧所知障。
故是別也。以義論之。經中略所知障。理必
可有。論中所知障擧與煩惱同體之障也。
故是同也
問。何以知爾。答。論曰。四微細煩惱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切第六識倶身見等
等取我所邊見我慢
我愛及定愛法愛也
最下品故分別身見爲上。
獨頭貪等爲中
不作
意縁故任運
生也
遠隨現行無始來隨
逐於身故
説名微細。
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時便能永斷
由有身見等倶愛迷執身故不得觀身爲
不淨觀法爲無我等。故隨菩提分即通障也
彼昔
多與第六識中任運而生執我見等同體起。
故説煩惱名。今四地中既得無漏菩提分法。
彼便永滅。此我見等亦永不行云云言彼昔
以下文。疏釋云。亦顯以上所知障立煩惱
名。雖有別頭生者。皆多分與煩惱同一體
而倶起故立煩惱之名。由所知障斷故煩惱
之末亦永不行。從煩惱名故説爲斷云云
此等文可會釋經論也
問。論云若證二空彼障隨斷。就之若由執
滅障隨斷者。一切皆執。五地云何方除害伴。
可我執倶四地斷故。又一切障皆從執生。
何故六七地等所斷不名害伴名羸劣等
耶。答。是樞要依安慧意難由我法執二
障具生之論文有三難中第二第三難也。答
之亦有三解。第三解云。第六識執有三位
斷。一倶生。二隣近引生。三勢力疎遠。倶起者
四地執倶斷。隣近引生者名害伴。疎遠勢生
者名羸劣等。故障與執斷有前後云云初二
解無
用故
略之
言等者等取微細隨眠也
  章曰。二羸劣隨眠。謂第六七地微細現行。
若修所伏不現行故。非倶生身見斷スル&MT01301;
亦隨滅。稍難斷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第二明羸劣隨眠體及斷
位也。文中有二。初引經文。次非倶生等下
章家釋也
問。先羸劣隨眠體如何。答。是亦第六相應倶
生煩惱所知障現行也准上所引
證文可知
問。何故是名羸劣。答。對前第五地所斷害
伴隨眠。此第六七地現行障稍微細故名羸
劣也
問。若爾此障第六七地一向現行。爲當如
何。答。章既云若修所伏不現行故。故知若
不起伏道時微細現行。若起伏道時即不
現行。然義濱有二釋。一云。六七地中微細現
行。若至八地修ルルカ伏故不復現行。二云。
六七地中亦不現行。修所伏故云云善珠引
此二釋也。今案後釋爲勝。順章文故也」
問。云非倶生身見斷等之文意何。答。是章
家釋也。即明異前害伴隨眠也
問。不倶生貪等皆名害伴。於第五地可斷
盡。何故不爾。答。約第六倶生我見所引貪
等凡有三類。謂我見同時倶起名倶時生。
於第四地與我見倶斷之。約不我見倶
起貪等更有二類。謂一隣近引生名害伴
於第五地斷之。二勢疎遠生。此亦有二類。
稍微細名羸劣隨眠。第六七地有時現行有
時伏之。微微細名微細隨眠。第八地伏
然不同第七相應微細隨眠。
不伏彼故。至下可知之
問。何故害伴隨眠第五地能斷。羸劣隨眠六
七二地有現有伏。答。害伴麁故易斷。故五
地能斷之。羸劣是細稍難斷。故第五地中
不能斷。六七二中任運一現行。起伏道時
伏之也
  章曰。不違楞伽倶生身見斷故貪即不
生。彼約二乘斷煩惱説。不依菩薩所知
障無故煩惱説不生説。或依二隨眠究竟
斷位。彼經此論亦不相違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章家會相違也。違難云。
若云雖身見第四地斷。不倶生羸劣隨眠六
七地中猶行者。何楞伽經云倶生身見斷故
貪即不生耶。今會此相違作二釋也
問。先楞伽經正文如何。答。四卷楞伽第二云。
大慧。身見有二種。謂倶生及妄想乃至大慧。
倶生者須陀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陰無色相
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相故。大種
及色不集故。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
則斷。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
大慧。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
ニオイテ妄想斷故疑法不生云云章家正引此文。
十卷經第二亦有
此文。頗廣
故不&MT60342;
問。先此經所説二種身見體如何。答。二執章
曰。楞伽第二卷曰。大慧。身見有二種。謂倶
生及妄想。倶生身見斷貪則不生。二種身見
中妄想身見斷疑則不ト云リ生。倶生者即第七
識倶。及第六識中任運起者。妄想者即第六
識中分別起者云云
問。且章初釋意何。答。楞伽經意約二乘斷
惑。謂二乘人斷一地九品惑。若斷第九品我
見時。餘貪等即不生。約此義説貪等即不
生。非説菩薩斷我見故貪等煩惱不生。故
不相違爲言
問。且其二乘者何人耶。答。經文云須陀洹。
可得此文意會釋也。謂須陀洹身見者。擧
具身見之身也。身見斷故貪即不生者。須
陀洹人次後次第得不還時。斷欲界第九品
身見即餘貪等不生爲言初果位人未斷倶
生惑。一來分斷。不還全斷。今約初果以後不
還所斷云身見斷故等也。非謂初果位既
斷我見也
問。何以知爾。答。十卷經第四云。大慧。何者
須陀洹倶生身見。所謂自身他身倶見彼
リカ四陰無色・色陰生時。依於四大及四塵
等彼此因縁和合生色。而須陀洹知已能離
有無邪見明分別
惑斷也
不斷身見。是故有貪心
明未斷
倶生惑也
大慧。是名須陀洹身見之相云云
云不斷身見。明知初果位未斷身見也。然
古譯經曰。須陀洹觀&MT01301;有無品不現身見則
云云此文極隱義旨難得。故先徳各作探
象之釋也可祕可
祕也
問。若爾何相對云妄想身見斷故疑法不生
云云若爾初果人亦未斷疑歟。答。此義不爾。
妄想身見約已斷説。故初果身無有疑法
倶生身見。若依十卷經無有斷義。若依四
卷經兼談未來義也。濱曰。基説者。經文約
二義故作此説。謂初果者斷分別起不斷
倶生。妄想身見約已斷説。倶生身見約當
斷説。如瑜加論説初二果者得無所有處。
雖不已得約當得故云云&MT60342;
好也
問。若爾何大乘憬曰。倶生身見者猶是分別
起。瑜伽論説六十二見除邊執見雖竝分
別。先世以來串習隨逐故名倶生云云又演
祕云。有義倶生據伏分別約斷。斷之與伏
倶名斷故。或翻譯者不悟大乘隨自所解
小乘相説。薩婆多等皆見斷故云云答。皆是
未見新經任自胸臆致別推也。不可信
用之。珠云。約初二果當斷義云云叡云。約不
還果正斷義云云此兩師各得
一邊義
寂法師云。不違
楞伽等者。二乘修位斷隨眠故。若斷身見
貪即不生。對治同故。根本斷故。菩薩修位不
斷隨眠。雖第四地身見已伏。不妨上地貪
等猶行。對治異故。猶未斷故。若至究竟隨
眠斷時。亦得説言身見斷故貪則不生云云
此師約不還所斷
釋之。可察之
問。章第二釋意何。答。第二釋意云。楞伽經
云身見斷故貪即不生者。非謂斷身見即
貪等不生。但若斷身見則餘貪等或少時
不生。如害伴隨眠。或經時後不生。如羸劣
隨眠。指此二隨眠究竟斷位云貪即不生
也。故彼楞伽經文與此瑜伽等論文亦不相
爲言若以彼經文寄釋此論文。言身見
斷故可當於第四地斷身見。言貪即不生
可當第五地斷害伴第六七地斷羸劣究
竟斷位。故不相違爲言然釋二隨眠有多師
義。濱&MT60342;有三釋。一云。害伴羸劣爲二云云
云。煩惱所知爲二。三云。羸劣微細爲二云云
叡曰。倶生修所斷隨眠・妄想見所斷隨眠爲
二隨眠云云&MT60342;就彼
經釋也
&MT60342;如濱第一釋也。
今案。雖多釋以害伴・羸劣爲二正順章
文也可依濱&MT60342;第一
釋。及珠&MT60342;文之
問。此章家二釋中以何爲正。答。第一釋順
經文。故可爲正也
  章曰。三微細隨眠。謂於第八地已上。從
此已去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知障
爲依止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第三明微細隨眠體并所
在位也
問。先微細隨眠體如何。答。第七相應所知障
現行也
問。以何知爾。答。論釋此經云。如契經説。
八地以上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依所
知障在。此所知障是現非種。不爾煩惱亦
應在故云云疏云。八地已去所有法執第七
法執
是現行非種子。此非第六識中法執現種。
説彼地地皆能斷故。若謂彼説第七惑餘
識中法執種子。非有現行。現行所知障此位
無故者不爾。即煩惱種子亦應言在。十地
之中未斷第七及餘修道煩惱種故。應言
此位煩惱所知二障倶在。何故唯言所知障
在等云云
問。其云所依之意何。答。疏曰。第七是所依
云云太抄曰。所依者。一云。所知障是所依。煩
惱障是能依。二云。第七識是所依。第六識是
能依也。哲法師曾以此義問疏主。疏主即
印可此解云云
問。若爾微細隨眠八地已上唯現行無伏時
耶。答。第六入法空觀時伏不現行。今言現
行約第六入單生空觀説也
問。八地已上二空無漏相續。何云入單生空
觀。答。生觀長時相續。法觀多分現起。少分間
斷。如上會釋之。問。微細隨眠唯第七相應
惑歟。不與第六相應歟。答。燈曰。此三隨
眠。初二第六倶。七地以前斷故。微細隨眠即
通第七。八地以上猶現行故。不説斷故云云
故知第六相應惑亦通第七識名微細隨眠

問。先徳云。微細隨眠唯在第七識。非第六
識惑通第七。第七惑名不共。不共餘識故。
今言通是在義也。而何云第六識惑通第七
識耶。答。此義不爾。第六識中諸惑相應。此
中既有我癡我見慢我愛。唯此四惑亦通
第七。第七唯與四惑相應。煩惱所知竝皆
如是。何云微細隨眠唯在第七。有第六識
惑不通第七。無第七識惑不通第六。何云
微細隨眠唯在第七也
問。若爾何第七識惑云如不共佛法唯此識
有故云云答。其非謂惑體唯在此識無餘
識故名不共。但依此識惑所有勝用無餘
識故。約其勝用名不共也。故論五曰。依
殊勝義立不共名。非互所無皆名不共。謂
第七識相應無明。無始恒行障眞義智。如是
勝用餘識所無。唯此識有。故名不共云云
問。若云微細隨眠唯在第七有何失。答。有
二失。一多惑相應失。二違樞要失也。初失
者。第七識倶我癡等四惑。是第六相應惑亦
通第七。微細隨眠體即此四惑。何不通二
識。若言微細隨眠體非此四惑。即第七識
有多惑相應失。不可言唯四也。後失者。樞
要説第六識我見所引貪等三位斷言。疎遠
勢生者名羸劣等云云等言等取微細隨眠。
其微細隨眠不可言第七惑。是第六所引
故。第七惑非第六所引故。若不言有第六
識倶微細隨眠。即有違樞要失也。故
會樞要云。然説第六我見所引近遠分二
者。説第六倶。非第七倶。七倶不由第六
引故云云即會釋疎遠勢生中微細隨眠是第
六倶非第七倶微細隨眠。第七倶非第六我
見所引。八地已上現行故也
問。若爾者第六識倶第七識倶各別。何云即
通哉。答。其雖識倶別。總名微細故云即
通也
問。若爾第六倶微細隨眠何處斷耶。若言六
七地斷何不説斷。又與羸劣何別。若言不
斷。第六識惑豈八地已上猶現行耶。答。第七
地可斷盡。然不説斷爲濫八地以上微細
隨眠。故顯説羸劣隨眠斷其中含微細斷

  西明深密疏曰。問。三隨眠爲同體。答。自
有三説。一云。三種體各不同。麁細異故。一
云。後後攝前前故寛狹有異。一云。此三
約位辨異。體無差別。若在五地名爲害
伴。至六七地轉名羸劣。八地已上轉名
微細。於三説中第三爲勝云云此文亦爲
證耳。問。西明正義。三隨眠皆云煩惱。
與慈恩等釋殊。而何以此文可爲證耶。
答。障體雖異。三種隨眠隨處轉得名之
義。及與識倶義兩師無殊。故尤成證了
已上裏書此等義甚殊先徳。極以委曲。
志學之人幸留其情。而已
問。八地以上現行第七相應微細隨眠是法
執所知障。今所疑八地已上第七我執不行。
故第七見分能縁第八見分無不了義。而何
云八地以上猶法執行。答。第七無漏間斷之
位縁第八見分執實見分法迷見分法空
理。故八地已上猶有不了法見用也。譬如
執實繩是法執也至第十門
具可知之
  章曰。然由初地已斷皮麁重故方可顯
得初二隨眠位。復由第八地在膚麁重
斷故顯微細隨眠位。若在骨麁重斷者。
我説永離一切隨眠住在佛地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重引經文相對三麁重
顯三隨眠所在之位也
問。第三隨眠至第八地顯。准之初二隨眠
至五六地可顯。而何云斷皮麁重顯之
耶。答。第二僧祗中立初二隨眠。故初地斷
皮麁重即顯初二隨眠位也。第三僧祗立
微細隨眠准之可知也&MT60342;
意也
  章曰。寶性論中或説四障。一闡提不信障。
二外道著我障。三聲聞畏苦障。四縁覺捨
心障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引寶性論明説四障也
正名究竟一乘寶性論。六卷。
堅意菩薩造。菩提流支譯也
問。且彼論説四障意何。答。彼論説體因・果・
業等十種佛性差別之中。依體因説一偈
云。自性常不染。如寶・空・淨水。信法及般若。
三昧大悲等云云上半頌説體。下半頌説因
也。此下半頌説四障能對治也。故論曰。一
者謗大乘法一闡提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
信大乘故。偈言信法故。是明闡提不信障
之能所治也
二者
横計身中有我諸外道障。此障對治。謂諸
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故。偈言及般若故
是明外道著我障
之能治所治也
三者怖畏世間諸苦聲聞人
障。引障對治。謂諸菩薩修行虚空藏首楞嚴
等諸三昧故。偈云三昧故是明聲聞畏苦障
之能治所治也
者背捨利益一切衆生捨大悲心辟支佛
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修行大悲爲利益
衆生故。偈言大悲故是明縁覺捨心障
之能治所治也
乃至是
名諸菩薩摩訶薩信及般若三昧・大悲・四種
修行。如是次第得如來身淨我樂常四種功
徳波羅蜜果云云意曰。四障如次障涅槃淨
我樂常四徳爲言
問。且何名闡提不信障等。答。闡提有三種。
一者一闡提底迦是樂欲義。
樂生死故
二者阿闡底迦是不
樂欲
義。不樂
涅槃故
三阿顛底迦名畢竟。無
涅槃性故
此三中前二
通在斷善根人。不信愚癡所覆蔽故。亦通
大悲菩薩。大智大悲所熏習故。第三無性亦
得前二名具如
樞要
此等皆誹謗三寶四諦不
信善惡因果故名不信障但除大悲
闡提菩薩
外道
著我障者。諸外道傳受邪師邪教執寶我我
所名著我障也。聲聞畏苦障者。諸聲聞畏
生死苦偏樂涅槃。故名畏苦障也。縁覺捨
心障者。諸縁覺捨利他心獨入無餘。故名
捨心障也。縁起經曰。少分有量法界妙智中
生空正
後二智
縁覺有棄捨利有情事行相。聲聞不
樂利有情事無棄捨行相云云
問。何故此四障能治四法成涅槃四徳因。答。
由信離一切染法故成淨徳因。由般若故
約法得自在故成我徳因。由定得寂靜故
成樂徳因。由大悲不入滅故成常徳因也
成菩提四徳因
准之可知之
  章曰。十信第六心伏初障。信不退故。十住
第四住伏第二障。分別我見麁不共故。此
二種子入初地斷。第三所知障五地斷。
樂於下乘涅槃之障五地斷故。縁覺捨心
所知障七地方斷。六地猶觀十二縁故。或
初二煩惱種見道斷。後二煩惱種金剛斷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四障體竝斷位也。且
明體有二釋。一云。初二煩惱障。後二所知
最勝疏同
此釋也
二云。四障皆唯煩惱障也章後
釋也
問。云十信第六心伏闡提不信障意何。答。
其位初得信三寶四諦四不壞信故。伏不
信障也
問。云第四生貴住伏外道著我障意何。答。
其位菩薩生諸佛聖教中。有無諸法皆悉了
達安住諸諦理故。能伏著我障也
問。其所伏障云分別我見麁不共意何。答。
有二師義。周云。不共者不共無明。我見不共
倶名爲麁。由伏此二名出三界。如頌應
云云指華嚴
經頌也
義濱同之。素云。獨頭我見名
爲不共。不共我見行相既麁。猶如無明。獨
頭而起不與餘惑共相應故名爲不共云云
此師意云。我見名麁不共也兩師義任情可
取倶無妨也
曰。或本云不生云云義頗疎也。可依前文

問。且就第一師義。其不共無明者。恒行不共
第七
獨行不共第六
中何。答。是獨行不共無明

問。約獨行不共有二種。謂主獨行非主獨
行。此中何。答。是主獨行無明。分別惑故也
與忿等十倶名非主獨行。不與忿等倶名主獨
行。與貪等倶名相應無明。不與貪等倶名獨行
無明。如論
第五卷之
問。聲聞畏苦障第五地斷之意何。答。其地菩
薩斷下乘涅槃之障故也。論曰。五於下乘般
涅槃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令厭生死
樂趣涅槃。同下二乘厭苦欣滅。彼障五地
無差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云云無差別者。
觀生死涅
槃無差
別也
問。此地中既作四諦觀。是同二乘。而何斷
下乘涅槃障耶。答。燈曰。問。五地之中作四
諦觀。云何證得無差別如。答。雖作四諦觀
而不言唯。通八諦觀。而後壞縁。不以眞
如別屬諦故。知理通故。不如少乘定執
觀故證無別故云云以之可通也二乘唯觀
是苦等。菩
薩亦觀非苦等。如云壞
縁也。餘文可悉之
問。若爾第六地雖作縁起。即於其地可斷
縁覺捨心障。而何於第七地捨之。答。由第
六地作縁起觀。猶有流轉還滅生滅相同
縁覺行相。故未能斷縁覺捨心障。至第七
無相道斷之。今第五地雖作四諦觀不
同二乘觀。二乘唯作有作諦。菩薩作無作
八諦。二乘唯觀是苦等。菩薩亦觀苦非苦
等。故能斷下乘涅槃障。不可例難也
問。縁覺捨心障與細相現行障同歟異歟。
答。同也。故論云。七細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
倶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彼障七地妙
無相道。入七地時便能永斷云云疏曰。由
前六地作縁起觀。流轉還滅尚有生滅微細
相故。故名爲障。此地眞如名種種無別眞
如。故此道名妙無相道。此細相爲障云云
此者無
相道也
已上章初釋也
問。章第二釋意何。答。乍四云皆煩惱障也」
問。初二障種子前釋云入初地斷了。而何第
二釋云初二煩惱種見道斷。豈非繁重耶。
答。爲叙後二煩惱金剛斷之或義。初後相對
云也。故無失也雖有二釋。義濱
判初釋爲正也
因論。問。最勝王經如來壽量品。一切衆生喜
見童子頌中沼法師抽取四行頌配釋四障。
其如何。答。經曰。假使將兎角。用成於梯蹬。
可昇上天宮。方求佛舍利云云疏曰。今此中
以兎喩法身常。作無常想如依兎求角
爲梯。天宮者喩涅槃常徳。以無常想梯希
得入涅槃宮無有是處。由此故知無有
舍利。准此即明欲求法身舍利畢竟不得。
此初即除縁覺捨心云云經曰。鼠縁此梯上。
除去阿蘇羅。能障空中月。方求佛舍利
云云疏曰。除聲聞畏苦障。聲聞人觀佛法身
有漏苦想如似於鼠。依法身樂徳上無如
兎角爲梯。計此苦想ヲ以能除諸障能降諸
魔得大涅槃。如鼠縁兎角上天除怨必定
不得云云月喩涅
槃也
經云。若蠅飮酒醉。周行村
邑中。廣造於舍宅。方求佛舍利云云疏曰。
除外道著我障。由捨世尊於餘有漏觀有
我樂。以顛倒故。如蠅飮醉當處便臥不能
飛歴村邑造於窟宅。因中十地法如城。擇
滅如村邑。涅槃樂徳如舍宅。故智度論引
有一外道爲舍利子説頌云。我飮粳米酒。
竊持一瓶來。山地諸草木。視之如金色。此
喩外道於有漏法作・不空・有相・有願。今據
無爲不得言造作舍宅。但云造詣云云
曰。若使驢脣色。赤如頻婆果。善作於歌舞。
方求佛舍利云云疏曰。除闡提不信障。由癡
不信法身四徳。以愚闇故喩驢脣黒。由不
信故不得如涅槃大淨。如驢黒脣不可
令赤如頻婆果。闡提不信不可約於法身
之上謂有舍利。故令修信能爲淨徳因
證得大淨。此之四徳各據増因而説。准修
行位此逆次第。據四徳次故先説捨心等。
善作於歌舞者。歌喩説法。即利他行。舞喩
自利等云云已上非至要也
  章曰。勝鬘經説。五住地煩惱。謂見一處住
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引勝鬘經明五住地惑
也。正文云。煩惱有二種。何等爲二。謂住地
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爲四。謂
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
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刹那心
刹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云云寶窟云。對所生顯能生者爲地。亦是
能生起煩惱爲地。起煩惱依之得立名住。
乃至此地明住地則指妄想心體以爲無明。
不別心外有數法共心相應。是故説爲心
不相應云云唯識疏曰。地者依止。種子與現
行爲依名之爲地。此約數有五住
不同故
即約
種子
即約見
修二斷
名之爲地云云斷障章曰。謂五住
乃至此各有二。一起。即五現行。二住地。即
五隨眠云云
問。此五住地惑體如何。答。疏九。<#0413_4/>末云。此五
住中。初唯見道所斷煩惱障。次三修道所斷
煩惱障。後一見修所斷所知障。初迷諦理
勝。一處爲言。一處斷故見道
一所
次三有品各有
九品
迷事理惑約界論之。後一障智總名無
明。無品數故。無有別迷諦行相故云云
問。其約界論之意何。答。欲界惑名欲愛住
地。色界惑名色愛住地。無色界惑名有愛住
爲言
問。何故無色界惑名有愛住地。答。珠曰。外
道多執無色涅槃。爲對治彼故偏名有。雖
有慢等愛爲首故竝皆名愛云云又有者三
有通名。初二標別名。後一標通名也如言
有流也
  章曰。見一處住地初地斷。次三金剛斷無
明住地見修二道如其次第頓漸而斷。若
初四習隨同所知障見修道中頓漸而斷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五住地斷位也如文易
知也
若初四習等者。濱曰。謂一處住地習者無明
住地見斷習同見道中頓斷也。次三習無明
住地修斷中同修道中漸斷云云
問。所知障中既有多惑。何故唯以一爲名
云無明住地。答。唯識論難云。若所知障有
見疑等。如何此種契經説爲無明住地云云
即此難之意也。即彼論通云。無明増故總名
無明。非無見等。如煩惱種立見一處欲色
有愛四住地名。豈彼更無慢無明等云云
曰。何以名増。一者體増。雖餘煩惱有倶不
倶。無明皆有爲此障故。如二乘無學等非
必有餘煩惱倶故。二者用増。迷一切境障
一切智不令得佛果非如煩惱故。三難
斷増。要上上道法空
智也
方能斷故。故名爲増云云
如煩惱種等者。疏云。此以例解。如煩惱
種見修皆有。然分別起者立見一處名。豈分
別中更無貪等。修道之中唯説於愛。豈無
嗔等。然初唯見。後唯説愛。既見所斷見力偏
増。分別之首故。修所斷愛力偏増。潤生惑故。
法執住地無明力増。故唯説無明。非無餘
云云如文可察之。以此文可通前難

問。若分別惑名見一處初地斷者。何仁王經
云四地斷見云云答。斷障章云。問。若分別諸
惑名見一處入見時斷。何故大般若第五十
四仁王經云初地斷貪二地斷瞋二地斷癡
四地斷見五地斷疑。答。舊人解云。借擧凡
聖以喩十地。三地以來相同世間。故斷三
毒。四五地中相同四沙門果。初果斷見疑
故説四五地除見疑。而實初地已斷。今解。
見者身見。四地能斷倶生身見故。疑者事
疑。非煩惱疑。由身見生。身見之伴。故五地
云云以之可答之
  章曰。或説六煩惱云云
謂貪瞋癡慢疑見也如對法
第一等
  章曰。或説七隨眠
對法六云。隨眠有七種。謂欲愛隨眠。瞋恚隨
眠。有愛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見隨眠。疑
隨眠云云隨眠者
麁重也
  章曰。八纒云云
斷障章曰。謂惛。眠。掉。悔。嫉。慳無漸。無愧。
數纒嬈故。唯修所斷。理亦通見云云
  章曰。九結云云
對法云。結有九種。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
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云云數數現起
損惱自他招當苦増。偏立爲結云云見結取
結疑結唯見斷。餘六通二斷也
  章曰。十煩惱云云
謂前六煩惱中。見分五故成十。謂薩迦耶
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也如對法
六卷也
  章曰。十分別云云
攝論四曰。復次總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
一根本分別。謂阿頼耶識世親云。是諸分別根
本。自體亦是分別
縁相分別。謂色等識諸色等境爲所縁
相所起分別也
三顯相分
別。謂眼識等并所依識識者
根也
四縁相變異分別。
謂老等變異。樂受等變異。貪等變異。逼害時
節代謝等變異。捺落迦等諸趣變異。及欲
界等諸界變異等者。世親云。等取色無色界。
云云。無性云。等取色。云云
五顯
相變異分別。謂即如前所説變異所有變
此亦如前所説老等種種變異。
由此亦於老等位中變異起故
六他引分別。謂
聞非正法類。及聞正法類分別謂由他教
所起分別
七不如理分別。謂諸外道聞非正法類分別
謂聞非正法
爲因分別
八如理分別。謂正法中聞正法
類分別謂佛弟子聞正
法類爲因分別
九執著分別。謂不如作
意類薩迦耶見爲本。六十二見趣相應分別
謂不如理作意爲因。依止我見
起六十二諸惡見趣相應分別
十散動分別。謂諸
菩薩十種分別散亂擾亂故名散動。此即分別。是故
説名散動分別。此即據亂無分別
智。由此擾亂般若波羅蜜多故。十分別者。
謂諸菩薩能發語言他引而轉不稱眞理也
  章曰。十散動等云云十散動是十分別中第十分
別有十。故次第如是。章
文倒列
攝論曰。一無相散動。世親云。謂此散動即以其無
法爲所縁相。爲治此故。般
若經言實有菩薩。
并有空體故
二有相散動即以其有爲所縁
相。爲治此故。彼
經言不見有菩薩。不見
菩薩以遍計及依他爲體
三増益散動爲治此
故。經言
色自
性空
四損減散動爲治此故。經言不由
空故。謂法性色性不空故
五一
性散動爲治此故。經言色定非色。謂
若依圓一性者。依他應是淨境故
六異性
散動爲治此故。經言
色不離空故
七自性散動爲治此故。經
言此但有名謂
之爲色。何以故。色
之自性無所有故
八差別散動爲治此經云自
性無生無滅無染無

九如名取義散動謂如其名於義邪分別散
動。爲治此故。經云假立
客名別別於法
而起分別等。
十如義取名散動如義於名起
散動。爲治此
故。經言假立客名隨起言
説。非義自性有如是名
爲對治此十種散動。
一切般若波羅蜜多中説無分別智。如是所
治能治應知具攝般若波羅蜜多義。具如攝
論第四。對法第十四等之
問。章有等言。等取何物。答。等取十一障二
十二愚等一切所斷染法。不可計盡也
  章曰。如斷障章廣説。此説唯識觀斷。不
説餘所斷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擧此文略義讓斷障章
總明此章本意也。意云。今此章唯説以唯
識觀所斷之惑其餘二乘所斷等廣如斷障
章説。非此所明故爲言
  第十歸攝二空門
問。此門意何。答。明以唯識觀攝生法二空
觀。此門意也
  章曰。歸攝二空者。諸論説二空。一生空。
二法空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先依瑜伽唯識攝大乘
等。標有能攝二空也
問。且云何名生空法空。答。觀我執無證生
空理之觀名生空觀。觀法執無證法空理
之觀名法空觀也
  章曰。其唯識觀通二空觀。尋思如實智通
生法空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唯識觀通二空觀之
所以也。尋思智觀所取空伏除實我實法。
如實智觀能取空唯伏除實法。是故尋思
實智通生法二觀。故知唯識觀通二空觀
爲言
問。何故觀所取空竝除二執。觀能取空唯
除法執。答。實我實法倶所取境故。觀所取
空竝除二執也。執有實唯識是法執故。
觀能取空唯除法執也
  章曰。爲生所依但説法觀。意求種智觀
法空故。爲於二空生正解故。然且法觀
必帶生空。論誠説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珠曰。此會違也。難云。若唯
識觀通二空觀者。何故論云爲入我空
説六二法十二處云
六二
爲入法空復説唯識。
故今會云等云云通難有四義。即一云。爲生
所依等者。濱云。法空觀者爲生空觀所依
故。但爲所依説法空觀云云二云。意求種智
等者。本意爲斷法執得佛種智。唯説法觀
爲言珠云。言種智者。盡所有性一切種智。即
後得智是也。擧寛攝狹。故不擧如所有性
一切智正體智也云云三云。爲於二空等者。
叡曰。引唯識論第一初文言今造此論爲
於二空有學謬者生正解故。既云造唯
識論爲悟二空。故知唯識觀通二空觀也
云云意曰。既言爲令悟二空明唯識。何
不通生空觀爲言四云。然且法觀等者。法空
觀必帶生空觀。故雖云爲入法空復説唯
識。其法空觀亦帶生空。故云通二空觀亦
不相違爲言
問。其論誠説故者。如何説耶。答。釋此文二
師各別。且依叡&MT60342;者論第十曰。妙觀察智
相應心品。生空觀品二乘見位亦得初起。此
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終。或
至上位。若非有漏或無心時皆容現起。法
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乃至
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無心時皆容現
云云説初生空觀疏曰。此即初解生空
觀品。漸悟入至解行地終次必入法
空見道故
頓悟者
至無學位邑云。頓悟此小乘也。云云。明詮云。即
定姓人。云云。意云。三乘各有頓悟。今是
小乘頓
悟也
或至上位者。謂至菩薩十地位中。頓
漸皆爾此云頓悟者。
大乘頓悟也
既不障法空。明法空觀
必帶生觀。加行入心雖獨法空。入必細故
帶其麁意。此非有漏及無心。通上諸位云云
説法空觀疏曰。法空觀品。要菩薩見道位方
初起。法空觀品准前應釋。若至佛位唯生
空觀。或唯理非事。有唯事非理。或二倶觀。
皆自在故云云總意曰。生空觀除有漏心時及
無心定時。餘一切時皆現起故。法空觀時必
有生空觀。是故法空觀必帶生空觀。法空觀
除有漏心時・單生空觀時・及無心定時。餘一
切時現起。既云單生空時法空觀不現起。故
知生空觀亦有不帶法空觀爲言西明曰。問。
後法空觀除三。謂有漏心生空及無心。如何
此中不除法空無漏觀智。三藏解曰。即准
此文。護法正宗入法空觀必兼生空。自有
生空觀未必法空。如我執起必帶法執。有
法執時我執不定云云
問。若爾三心見道中。第二内遣諸法假縁智。
豈非單法空觀乎。又説第六般若有三種。
謂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倶空無
分別慧。其第一第二是各單觀。豈無單法
空觀乎。答。西明解曰。三心見道諸法假縁
智必帶生空智。而對前念且説法空。倶空
智者言説門中開合爲三。非實三智別時
起也云云已上依叡
&MT60342;成畢
珠曰。論誠説者。成唯識
曰。我執法必依法執而起。又佛地論曰。必執
有法而計我故等云云今案此&MT60342;意。以我執
必帶法執。法執非必帶我執。翻顯法空必
帶生空生空非必帶法空也。義頗疎遠。不
如叡所引文也
  章曰。何故翻悟説迷生執必兼法執。返
迷説悟生空不帶法空。若以解有淺深
悟生未必悟法。亦應迷有淺深迷用
不迷於體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難上云法空必帶生空
也。難有二。初正難。後難轉救。即迷與悟相
對難也。初難云。何故約執我執必依法執
而起帶法執。約觀生空不帶法空。何故約
執法執不モノヲ必帶生執。約觀法空必帶生
空乎。迷悟相對意如此之。然章叙唯對我
執難生空也。次若以等者難轉救也。轉救
云。觀以有淺深悟生空未必悟法空。故
生空不帶法空也。今難云。若爾應云執以
有淺深迷我用可不迷法體。故我執不
可帶法執爲言
  章曰。今釋未有解體迷用。所以生執必
帶法執。悟淺不達深。生空未必帶法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釋通前難也。釋意約法
有體用。以杌爲體。以鬼爲用。未有了杌
體迷鬼用。其迷鬼用依不了杌體。故我
執帶法執。約理有淺深。若悟淺生空理未
必悟深法空理。故生空不必帶法空爲言
法執不必帶生執法空必帶生空之義。翻
之可察之。樞要上曰。迷淺必深。人執必
法。解淺非深人空非法。悟深必淺ヲモス。法空
有人。迷深亦淺。法人倶起。然人必常一
有法不帶人。人用必帶體人執定有法
云云
問。何故人執必帶法執。法執亦有不帶人
疏問
答。疏曰。能持自體説名爲法。即一切
法皆持自體有常一用方名爲我。故非一
切法皆是我。如計外境爲法非我。即顯内
法有非常一。太抄曰。如計外境唯起法
執不起我執。無一常用。故知計外境唯
有法無我。即顯内法上唯起法執不起我
云云
問。就疏義何以知我執帶法執。答。論曰。
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
執必依法執而起。如要迷杌等方謂人等
云云疏曰。人我是主宰作者等用故。法我
有自性勝用等故。即法我通。人我狹也。如
人要迷杌不知是杌等方執爲人。迷杌
爲先後方人起云云
問。疏曰。此中喩況理有淺深云云其淺深喩
如何。答。疏曰。淺喩謂人是人執。迷杌是法
執。深喩即迷杌是迷法空。謂人是起人執。
法中據迷理。人中起事執云云義濱曰。問
此深喩中喩人執。與淺喩中喩人執有何
別耶。答。一種無別。但據迷杌分成淺深。
人執一種云云
問。何故如此不同。答。法中據迷理説。人
中據事起執。所以法中喩有淺深。人執但
是一種而無淺深。據實迷人亦是迷理等
云云 據實以下文。彼
頗違疏意也
祕曰。問。謂人設喩迷生
空理名深何失。答。意明我法相依而起寛
狹不等。事理相託。故不喩之云云事理相託
者。寛狹等

問。疏難曰。問。人中亦可言迷理。法中起事
云云如何通耶。答。次曰。答。不然。人狹法
寛。以法爲本故云云義濱曰。法執寛故通迷
一切。人執是狹依人計我。唯依人事上起
執計爲我故云云
問。疏難淺喩云。若執是杌即執人。可使
執杌是法執。既言迷杌起於人。迷杌應
非是法執意云。迷與執二別。
何迷杌爲法執耶
如何通耶。答。次
曰。答不然。迷者不了。不了杌時似於法執。
非謂執是實杌方爲不了云云義演曰。迷杌
者謂不了。不了
似於法執。法執亦不了於法也。以不了義
同。迷杌喩法執。其實迷杌不是法執。云云
問。疏曰。問。若不了杌與疑何別云云如何答
耶。答。次曰。答。彼猶預故。此決定故。決定迷
杌遂執是人。故是法執云云彼者
疑也
問。我法二執若同體若別體歟。答。論曰。我法
二見用雖有別而不相違。同依一慧。如眼
識等體雖是一。而有了別青等多用不相
違故。此亦應然云云疏曰。我法用別。慧體是
一。同一種生。無違於理。如一眼識縁青黄
兩境二行相生東抄云。如一眼識自體分。能生
縁青黄等多境見分故。云云
然今此中以兩境行共許識喩不共執心
義演云。護法安慧彼此共許識多行相名爲共許。不
共執心者。護法許我執生時必帶法執。安慧不許。以
第七識唯有我執無法
執故名不共許。云云
  章曰。二十唯識曰。所執法無我。復依餘
教入。此唯識教入於法空。此説法空必
依唯識。非唯識觀唯是法空。獨作生空亦
唯識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引二十唯識論文。顯唯
識觀雖通生法二觀。然生空是不定。法空決
定是唯識觀。以義亦顯有生空觀是唯識
觀也
問。且其二十論意何。答。彼論頌云。依此教
能入。數取趣無我。所執法無我。復依餘教
云云上半頌明依十二處生空教悟入人
無我理。下半頌明是依唯識教悟入法無我
理。故引下半頌證此義也。疏曰。復依此餘
説唯識教入云云疏云。復依此餘説唯識
教受化者。能入所執法無我。謂若了知唯
識現似色等法起。此中都無色等相法。應
受諸法無我教者。便能悟入諸法無我云云
菩薩根機名爲我教。由知
諸法法無應受唯有識故
言獨作生空者單
生空觀。如内遣有情假縁智也
  章曰。但是法空觀必定是唯識。生空不定。
二乘生空非唯識觀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自下依上云非唯識觀唯
是法空更作四句答釋也。此有五類。初一
總。後四別也。此文第一依總問作分別句
答也。四句者。一順前句答。二順上句後
句答。三分別句答。四遮上句答也
設有問
云若爾二空觀必唯識觀歟。唯識觀必二空
觀歟。今分別答云。法空觀必唯識觀。生空觀
不定。菩薩生空觀是唯識觀。二乘生空觀非
是唯識觀爲言以二空問唯識
觀。故云總問也
問。何故二乘生空觀非唯識。答。二乘不觀
唯識理故也
問。若爾何疏説滿分清淨者。末曰二乘亦
於人無我門觀見眞如唯識性故分淨所
云云答。其二乘所觀生空理體是唯識性故
云爾也。非謂二乘人修唯識觀也
  章曰。唯識觀寛。通生法觀。法觀義局。唯
是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第二別以唯識觀對法
空觀作順後句答也。設有問云唯識觀必
法空觀歟。法空觀必唯識觀歟。今答曰。唯識
觀非必法空觀。通生空觀。法空觀必是唯
識觀也爲言
  章曰。生觀義寛。通唯識非唯識觀。唯識觀
局有生空非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第三別以生空觀對唯
識觀作順前句答也。設有問曰。生空觀必
唯識觀歟。唯識觀必生空觀歟。今答云。生空
觀非必唯識觀。有非唯識觀生空觀故。故
生觀寛。唯識觀必生空觀。故是局也爲言
  章曰。由引唯識觀望生空觀順前句分
別。無唯識觀非生空。但法空觀必帶生
故。有生空觀非唯識。謂二乘生觀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第四別以唯識觀對生
空觀作順前句答也由此者。由上寛局義
作此次順前句答也
有問云。唯識觀必生空觀歟。生空觀必唯識
觀歟。今答云。唯識觀必生空觀。其法空觀亦
帶生空。故生空觀非必唯識觀。亦有二乘
生觀故爲言
  章曰。法空對唯識亦復如此。有唯識非
法空。謂唯生空唯識觀。無是法空觀非唯
識。此二作句其義可知
問。此文意何。答。是第五別以法空觀對唯
識觀亦作順前句答也。設有問云。法空觀
必唯識觀歟。唯識觀必法空觀歟。今答云。法
空觀必唯識觀。唯識觀非必法空觀。亦有生
空唯識觀故爲言言此二作句等者。意云。此
最後兩句。准前第四兩句可作順前句答
爲言濱及素&MT60342;以作字成倶字。云此二倶句爲
第三句第四句也。今謂。文義倶疎。第三可云
倶句。何第四亦云倶句。違
四句故。難信用之
問。且云何名順前句答等。答。以狹問寛作
順前句答。以寛問狹作順後句答。其義
甚易知。不可繁&MT60342;然義濱曰。以廣問狹
爲順前句。以狹問廣
爲順後句。若廣狹差別無有。問以四句。云云。今謂。
此義頗難詳。若准釋。有問云。若唯識觀生空觀歟。以
唯識觀爲所問爲狹。以生空觀爲能
問爲寛。故云順前句答。然頗違例
  章曰。總相而言。唯識通二空觀。論但説
法空觀爲唯識觀者。據決定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結定也。意曰。總相言。唯
識觀通二空觀。然唯識論等但説法空觀
爲唯識。約決定説。其生空觀不定故爲言
  章曰。復説諸空互相攝者。如空章説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叙以唯識觀相攝諸空。
此章略之讓諸空章也
問。爾其諸空章如何説耶。答。慈恩七卷章無
有空章。但寂法師纂第十唯識章之次有空
章。以五門分別。第一門有増數故説一空
乃至二十二空。第四三乘得門云。上諸空中。
生空所顯者三乘皆能入。法空所顯者唯菩
薩能入云云以此文可准釋也
問。珠&MT60342;曰如空章説者。此章第四二執義
末。略標五頌説諸空義云云而何云慈恩章
中無耶。答。是以有説諸空頌強寄釋也。
非全空章也
問。其五頌如何。答。頌云。性境不隨心。獨影
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是説三
類境文
也。未知
成由也
能食由六根能受用境故。
觀之爲空。即内空也
及所食由六
境所
受用故。觀之爲
空。即外空也
此依扶根非内識非外器。亦内亦
外。觀之爲空。即内外空也
身所住器世同有大勝用。觀
之爲空。即大空也
能見能觀智也。觀之
爲空。即空空也
此如理眞如理。觀之爲
空。即勝義空也
所求二諦空有爲無爲法。
觀之爲空。
即有爲空
無爲空也
爲常益有情不見有情自他差別
常能益。即畢竟空也
不捨生死廣化有情。有情無
際故。即無際空也
爲善無窮盡
福智資糧盡未來際無有斷盡故。
即不散空也。亦名散空。空法有故
故觀此爲空
是結
爲種姓清淨法本無染。爲惑所弊故。
今觀之爲空。即本性空也
得諸相好觀實相好爲
空。即相空也
爲淨諸佛法由觀
所執三
寶爲空。淨諸佛
法。即一切法空也
故菩薩觀空是結
補特伽羅・法。
實性倶非有觀人法實性非
有。即無性空也
此無性有性此無
性空
非無自性。空以無性爲
自性故。名無性自性空也
故別立二空是結
有十六空。又説十八加無所得空
自性空也
又説十九
前十六加所縁空増
上縁空互無空也
又説二十空前十六加無所
得空自性空散空
共相空也。具
如彼章也
問。爾以唯識觀相攝諸空如何。答。彼章曰。
今唯識觀。於十六中十四全・一少分・法全。
法分名法。生分名生。離唯所眞。意云。十
四全ト云ハ内空乃至一切法空。一少分者約無性
空及顯無性空自性之無性自性空。人無我
中有二。菩薩所觀。二乘所觀。除二乘所
觀故云一少分。法全者法無我全也。此等中
攝唯識觀爲言法分名法等。約此諸空。法
空觀分所顯名法空。生空觀分所顯名生
爲言離唯所眞者。廢詮談旨眞勝義理離
二空所顯爲言次文云。問。但云生空。皆唯識
否。答。得但是唯識必帶生空。自有生空不
必唯識觀。謂二乘生空云云如前可知也
唯識義卷第六末終
  明暦四
年六月吉祥板行
元録九年
七月二十日至九月二十九日講畢聽衆
傳通院所化。憶道。呂秀。相州達秀和尚。北京
禪林海音
 苾芻 高範四十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