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唯識義私記 (No. 2319_ 眞興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100] [Prev]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四位者。資糧道中多起聞思。經一大劫修
唯識觀。加行道中從迴向終加功進趣修
唯識觀。時長短異。以短從長但説四位。故
合初二位名勝解行地。所以唯識説五位
者據實而論。資糧加行二位各有別修
相。即如論曰於識相性資糧位中等。見彼
文意説四十心位起聞思慧修習唯識。四
善根後方起修慧。如是二位行相各別。故開
爲二。見道前位亦有伏除者。即顯加行位
亦有伏除分別二取。引證可知云云
  章曰。攝論唯識唯論等各言煗等中作尋思
等觀。故亦伏除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引證成上云見道前位
亦有伏除之義也。意曰。唯識論中地前分
二位者。資糧位偏存勝解之義。加行位偏
存伏除之義也。上文末爲顯加行位之差
別故云亦有伏除。其伏除之義即在攝論等
中。説作尋思等觀故爲言
  章曰。直往迂迴地前皆同。迂迴之人雖得
無漏。遊觀心中亦不能伏除。未證眞識
終不能了如幻識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通伏難也。難云。若云地
前有伏除者。頓悟可然。未得無漏故。漸
悟之人隨斷煩惱既得無漏。以其無漏可
斷二取何有伏。故今通云。頓悟漸悟地前
皆同。以有漏尋思如實觀伏除二取義演云。
作尋思
等觀皆同也。所伏
惑非皆同。云云
此中漸悟人雖得一分生空
無漏。是遊觀故不能伏除。所以者何。未證
法空無漏眞理不能了達依他如幻故。是
故但以法空有漏尋思等智伏除二取現行
也。即與頓悟同也爲言&MT60342;曰。雖起生空本
後二智。以不斷惑但云遊觀
問。何故迂迴之人尋思等觀唯是有漏非無
漏耶。答。未證法空不可實證唯識。故有
漏心作尋思等以唯識觀云云
問。爾漸悟人生空智都無所作耶。答。謂之
有二説。一云。都無所作。名遊觀故云云
云。有順益法空義。此爲所作云云故論七
曰。或二乘位ヨリ迴趣大者。爲證法空地前&MT06279;
亦起九地所攝生空無漏。彼ヲハ皆菩薩此根
攝故云云疏曰。爲順益法空智起此智等
云云此根者未知當知
根也。後義勝也
唯識義卷第五本終



唯識義卷第五
 釋眞興撰 
  章云。上來明位。下當辨修云云
是結上所説能入之位。起下所説能修之
行相也
  章曰。辨修有三。一證修。二相修。三地修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能修差別也
問。云何名證修等。答。證者證知義。修者修
習義也。觀行者修習有漏無漏觀證知依他
圓成之理名爲證修也。相者體相也。修者
如前。觀行者修習有漏無漏觀令其智種
子現行之體用展轉増勝生長圓滿。名爲相
修也。地者九地也。修者如前。觀行者隨在
何地修唯識觀令修習生長増勝自地・他
地觀心種子現行之體・用名爲地修也
  章曰。證修者。此見道前雖作眞俗二唯識
觀。似而非眞。入見道中眞・相見道倶了
眞識。後得俗智方了俗識四地以前眞俗
別觀。第五地中眞俗方合。然極用功始能
少起至第六地無相雖多未能長時。於
第七地方得長時。猶有加行未任運。八
地以上無勉勵修。任運空中起有勝行
眞俗二識恒倶合縁。至佛位已三智倶能
縁眞俗識。第六不定。隨意樂故。成事唯
俗。行縁淺故。或亦通眞。自在滿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第一明證修之行相也。
即大明地前地上及佛位トノ證修之行相也。
此見道前乃至非眞者明地前相似觀之證修
也。謂地前位雖作有漏眞俗二觀證知相
似依圓二性之理。然是相似證知非眞實證
爲言即同現前立少物等之頌意也有古徳云。
地前無證
義。云云今謂。甚違
章文。難信之
入見道中等者。眞見道中無
分別正體智起證了眞如。相見道中無分別
後得智起疎變相分縁了眞如。故云倶了
眞識。有分別後得智亦證了依他如幻。故云
方了俗識眞如是識之實性故云眞識。依
他是識爲主故云俗識也
四地以
前等者。四地以前正體智觀眞如後得智觀
依他不能合觀故云別觀。第五地中眞俗
雙觀。然用功用故云方合等也。至第六地
等者。五地以前有相觀多。第六地中無相觀
多。至第七地純無相觀。然有功用。八地以
上無功用修。故空中起有勝行也爲言至佛
位等者。佛果位中。一義云。大圓平等妙觀三
智倶縁眞俗二諦。謂一智一念中雙縁二諦
也。然此三中。妙觀察智有不定義。或時如
大圓平等一念中縁二諦。或得唯縁眞諦
自受用法
樂之時也
或時唯縁俗諦。説法利生之時也。故
云第六不定等也寂法師章并義濱&MT60342;云二智倶能
等。云云 若依彼文。其意甚易
知。不可致
功勞也
成事唯俗等者。但縁事相之境
故云縁俗也是護法
義也
一義云。四智皆縁眞俗
二諦。故云或亦通眞等也是親光
義也
此二義略
如第四門末論之
問。就四地以前眞俗別觀等。何故必四地以
前別觀。五地以後雙觀耶。答。約正後二智種
子生現行前後各別及同時有此差別也」
問。何以知爾。答。樞要下釋喜樂二根同種
別種義引例云。如無分別智及後所得。四
地以前各別種ヨリ生。五地以上或同或異。二種
生一現一種生二能アリ。亦無過失。現行之中
無二慧故。行不相違一念倶説云云意曰。
四地以前各別種生者。正體智自種生。後得
智自種生。是即前後也爲言五地以上或同或
異者。或時一種生二智。故云或同也。或異
者如四地以前也。二種生一現者。正後二智
種子合生一智現行。若正體智若後得智也
爲言一種生二能者。重釋二種生一現義也。謂
一種子有生二現行之功能故。正後二智種
子合有或時生一正體智或時生一後得智
之能爲言現行之中等者。雖有一種生二能
然無有失。現行之中無有正後二智相竝
起故爲言
問。若爾何云一種生二智。答。其有生二智
之功能爲言非謂一時相竝生二智也
問。若一時中二智不竝起者。何雙縁眞俗
耶。答。正體智眞觀中有竝縁俗之力爲言
問。何故現行中二智不雙。答。一心之中二慧
竝起&T069222;。是重失故也
問。就云第五地中眞俗方合。何故仁王經
云善學菩薩四天王雙照二諦平等道云云
答。會此文諸師異説。且義濱云。側師云。眞
諦説曰。仁王經曰初地菩薩等有雙照二
義。一者同時雙照。二者前後。初地菩薩約前
後説。八地以上約同時説。玄奘師曰。見道
中有雙照。大乘憬師曰。此説不盡。若實三藏
辭者。何縁基師不同此義。是故仁王經約
前後雙也云云檢此&MT60342;意。慈恩意存前
後雙照。與眞諦同也
西明義
曰。略有四種。一方便雙照。謂十迴向中四善
根位。二證位雙照。即如此經。三功用雙照。
謂難勝地也。四任運雙照。八地以上燈師
破之
沼曰。據相見道變相雙縁云云
問。就燈師義。若爾何疏曰以後得智不親
縁眞如不名眞俗雙行云云答。難會。且可
云燈師叙一別釋也。非疏主正義。別抄存
前後雙照之義故也
問。就至第六地無相雖多等以何證此
義。答。論九曰。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
於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
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有
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云云
問。若言至第六地無相觀多者。如何顯揚
三云第六地中多分有相任運相續耶。答。興
疏第三曰。理實・六地・無相多有相少。然今
對後七地前ナルヲ以説有相觀多云云
問。云何名有相觀無相觀耶。答。謂ニハ之古徳
曰。言極多。有難定煩。今謂。正體智觀唯名
無相觀。後得智觀通名有相觀無相觀
問。以何知爾。答。論第九説相多現行愚。疏
曰。由起無漏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
住無相觀。即後得智作有相淨觀也。雖作
無相。少時能故云云又説純作意求無相愚
疏曰。今此地中既除ヲ以此障。能於無相不專
勤求。乃至於空中起有勝行。所言空者無
相空理。於空中作有行。即眞觀中起於有
觀。冥眞俗二境合本後二智。少用功力即
能得故不同五地云云以此文釋。無諸妨
難也
  章曰。相修者。云何名爲修唯識觀。謂令
有漏・無漏觀心種子・現行トヲ展轉増勝生長
圓滿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第二明相修也。珠曰。隨
顯相説。資糧加行二位觀心名爲有漏。後三
位觀名爲無漏。言種子者顯得修義。現行
者明習修義。隨位分齊各有成滿。故云生
長圓滿云云
問。且其有漏無漏種子者本有種歟新熏種
歟。答。凡云種子有三師義。今言種子通
其三義也
問。先其三師義如何。答。論曰。有義一切種
子皆本性ヨリ有。不從熏生。由熏習力但可
増長云云是護月論
師義也
有義種子皆熏故生。所熏
能熏倶無始有。故諸種子無始成就云云是難陀
論師義
有義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
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功能差別
乃至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セラレテ
云云是護法論
師義也
即本有種名本性住種姓。新熏
種名習所成種姓也。習所成種姓有二重。
謂本有無漏種子地前位依有漏聞熏其用
所修増名一重習所成種姓。見道以上依
無漏智現行新始所修増新熏無漏種子名
一重習所成種姓也種子義別
可習之
  章曰。初修習位隨所聞法託境思惟。令
此觀心純熟自在。後伏所取能取二執。觀
明勝&MT06279;境相像漸微。忽心。境乃冥
觀轉成無漏。如是展轉&MT06279;下轉成中。中轉
成上。究竟圓滿名之爲修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廣明五位觀心之相状

問。如何明之。答。初修習位乃至自在者明資
糧位也。聽聞正法以聞思慧觀唯識境
令心純熟爲言後伏所取乃至漸微者明加
行位也。珠曰。雖境・識皆遣境者所取。
識者能取
而空相
未息。故云漸微云云微者
匿也
忽心・境乃冥觀轉
成無漏者明見道位也。濱曰。忽心・境證乃
會眞也。忽者急也。冥者會也云云如是展轉
乃至成中者明十地修道位也義如轉齋轉
滅之中論矣
轉成上等者明究竟位也
  章曰。於初二位有漏三慧。皆現・種修。種
修無漏。用漸増故。通達位中唯有修慧。純
是無漏。通現・種修。種修有漏。在修習位
七地以前有漏無漏皆具三慧。通現種修。
八地以上無漏三慧通現種修。種修有漏。
於究竟位有漏皆捨。無漏滿故而更不
修。然具現種眞俗二門無漏之觀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重明五位修習之差別
也。即三分別。一約三慧分別。二約現行種
子分別。三約有漏無漏分別也
問。其義如何。答。資糧位以有漏聞思二慧
修唯識觀。加行位以有漏修慧修。即此二
位修増有漏智・現行・種子之體・用。傍修増
無漏智之用爲言疏曰。問曰。解脱決擇二善
根中。其無漏種増長何別。答曰。約有漏行
有上中下。其無漏種増長有異。解脱分中下
品増故。決擇煗・頂中品増故。其増上忍・世第
一法上品増故。云云 已上見道位唯以無漏修
慧修増無漏智現行種子之體用。傍修増有
漏種子爲言素曰。在見道中唯修無漏種子
現行。能傍修有漏種増。後修道位亦能現起
云云 已上修道中七地以前以有漏無漏三
慧通修増有漏無漏智現行種子。八地以上
以無漏三慧修増無漏智現行種子。傍修有
漏智種子爲言素曰。問。八地以上恒在定中。
而何得有聞思慧耶。答。於修慧中分三
用故。常在定中而聽法故云云已上究竟位
有漏皆捨。修義止畢。但具足無漏眞俗二智
之現行種子。修萬法故也云云 已上
問。且見修無學道之三道種子。若一體種子
漸増成三道種子。若三道種子本自各別歟。
答。謂之有二類師義。一者護月難陀等云。
三道無漏種子唯有一箇云云是二師只立
轉滅義。二者護法等云。三道無漏種子即有
三品。又只有一箇云云是第二師立轉齊轉
滅二義也
問。何以知爾。答。疏曰。問。若本有者爲三
品種爲一品種。答。據唯本有及唯新熏皆
唯一品。此是轉滅。轉滅下品作中品故乃至
今第三師有三品種。即轉齊義。有漏亦爾云云
問。如此疏文者。護月難陀義誠如所言。護
法義只云三品種子及轉齊義。而何護法義
中亦有一箇種子及轉滅義耶。答。今此疏文
略叙梗概。三身章中具出其義
問。其三身章文如何。答。文曰。此多聞種ニ於
唯識等略有三釋。一唯新熏。唯有漏種以爲
因縁新生無漏乃至二唯本有。諸無漏種未
發心前名性種姓。發心已後名習種姓。熏
習彼用令漸増故。見道以前有漏聞熏能
生現行。無漏未起。雙取此二名順解脱・決
擇分善乃至三者種子皆有二種。本有・新熏。
見道以前同第二説。見道以後諸無漏種本
有生現行。新諸現行復熏成新種。略有二
義。一者轉滅。二者轉齊。轉滅義者。如大乘
位。無始以來加行勝善・無漏善種未逢縁故
皆唯下品。見道以前有漏聞熏爲勝縁故。
資下無漏漸令増勝。至見道位生下現行。
現行復熏下品種子。見道修習以爲縁故至
修道位前刹那中見道下&MT06279;。修道中種
生中現行。中現行復熏中品種子。修道修習
以爲縁故。至究竟位前刹那中中品無漏種
滅。後刹那中上品無漏種生。無所依故。道
已滿故更不熏習。本唯一本ナレ&MT01302;劣滅スレハ勝生。
故名轉滅。後修習故。前之同類不能爲同
類因引後同類果故。如是地地下中上品
諸無漏種及諸位中加行勝善下中上品諸有
漏種皆應准知。至佛位中唯有無漏上品
圓滿。無漏下中・一切有漏竝皆捨滅。故經説
捨無常色等。二者轉齊。法爾種子皆有三
品。初修下故。至見道位下品無漏種生現
行。現行復熏下品種子。若無修習任運下
生。由修習故至修道位中中品種子生中
現行。現行復熏中品種子。前之下品亦轉成
中。若不熏習任運中生。由修習故至佛
位中上品種子生上品現行。道已滿故。無所
熏故更不熏習。中品種子竝轉成上。前中下
品種不復相續。與後勝齊。故名轉齊。故經
説言捨無常色等。望自同品可名轉滅。
言轉齊名望他異品云云文意易知。察之」
問。雖此文中有轉滅義。然難分別判護法
義若云護月難陀義。有何失耶。答。既出第
三師義中云。略有二義。何致狐疑。又文中
云如大乘位無始以來加行勝善等。豈是
合唯新熏師義耶。又云至見道位生下現
行現行復熏下品種子。豈是合唯本有師
義耶。又燈文釋轉滅義中。云即本有種唯
有一箇。豈是合難陀義耶。又云現行熏種
即成中品。豈是合護月義耶。故知三身章
及燈中轉滅義是護法義也
問。若爾護月難陀之轉滅義如何。答。從方
云。若護月唯本有無漏種子生現行。現行
到資脚下種子。但熏本有種子令成中品。
滅却下品功能更不熏種也。若准難陀唯
新熏者。即從見道初無漏起現行也。即
脚下無漏種子是地前熏得。見道劣無漏下
品種子生現行。下品種子生現行又更熏
得新種子已。便在第八識中與能生一處
即到成中品種子。即新熏者成中品
也。又中品種子生現行。現行熏得新種子。
種子便成上品。又現行到資脚下中品種子
已。令轉滅中品功能。與新熏皆成上品種
子也云云
問。若言有三品種子轉齊者。何疏十
曰對法第十四説。於諸現觀位證得後後
勝品道時捨前所得下劣品道。如證此果
所攝道時即捨此向所攝道。以不復現前
故。如菩薩雖不言向果。之得勝捨劣。劣
不現前。如得果故。今約此文即轉齊義三
品種子各各別有。不用下品以爲中上品
也。若約轉滅義一種子轉爲中上者。即下
成中下不復起名捨劣也云云答。是依對
法論叙一別義。故不相違也
問。言護法義中有二義。是義ヲ以也。若有
誠文耶。答。義濱三身章&MT60342;曰。古説月藏義
得勝捨劣即當轉滅。勝軍義轉劣成勝當
轉齊義。護法宗具有二義。眞諦三藏約三
慧述等云云從方&MT60342;曰。言轉齊者。即轉却下
品劣種子用以齊他中品種。又轉中品功
能能齊上品種子。故名轉齊也。言轉滅。即
滅却自下品劣性成中品。又滅却自中品
劣用成上品性。故名轉滅也。即望自品名
轉滅。望他品名轉齊。故名轉齊轉滅也。此
有二師解。初即難陀護月。唯有轉滅義。二
護法有轉齊轉滅二義云云信叡&MT60342;
同之
燈師義如何。答。此師亦云新舊合成師
中有二義也
問。其釋如何。答。且釋轉齊義有二釋。轉滅
義中亦有二釋
問。其如何。答。文曰。釋所棄捨於中二釋
意云。金剛道中有二捨。一所斷捨。二所棄捨。所棄捨中
有二種。謂餘有漏。劣無漏。於其劣無漏可作二釋
一約轉齊。本有無漏種子三品。如加行
依下品種増生初見道無分別智。即此現行
無漏有力資中品種令能生現。亦令自種
轉成中品。名爲轉齊云云 初釋此釋意云。本
有見修無學道三品無漏種子。由資糧位聽
聞正法之聞熏。於加行位下品見道無漏種
増長生初見道無漏智現行。此下品現行能
有功力。資修道位中品種子令生中品現
行。亦令自下品種ヲモ轉成中品齊中品種。故
名轉齊爲言下品現行有二功力。一令生中品現
行。二令自下品種齊於中品。下同種
子微隱
無力也
文曰。又解。由中品種生現行已。資
下品種轉成中品。與本有種中品之者。及
新熏生亦爲ルト中品。與能生自本有之種。三
合生一後念現行。或各別生。倶許無妨。中
上品生轉齊亦爾云云 後釋此釋意曰。由下品
現行力中品種生中品現行已。然後資前
下品種轉成中品。此是初刹那也。次前下品
種轉成中品。及初刹那中品現行新熏生中
品種子。并初生中品現行中品本有種子。三
類種子合生後後刹那中品現行。或復不合
各別生現行爲言即新古合生之師云修道第二念
以後始有新古合生之義也
問。中品現行何故重生耶。答。修道位長。經
十地故。念念中生同類現行也
問。就此釋中初義。若言三種合生一現行
者。何論第三難外人云。理不應言從六
種起。未見多種生一牙故云云答。先徳難
會。今謂。彼文意殊。彼難外人云觸等心所
如心王受熏持種之義。即破意云。若云觸
等亦能受熏者。生現行時頓可生六眼等
心王所生一箇。
心所所生五箇
若云六種生一現行者。未
見別別之多類種子合生一牙爲言今此不
爾雖三類種子有別。一第八識持之。故合
生一現行無有妨也。故疏云。今五數中各
有種子。共生一果。故是所非。若一識中同
類種子共生無妨乃至若能持是一多同類種
許共生一果故能持是別雖同類種。不許
同生一果云云先徳忘此文。
難會之
問。就燈後釋。以中品例上品者。上品種
生現行已資中品種齊上品者。即有佛
果増減之失。謂解脱道時上品種子生現行
已。後引中品種令齊上品。初刹那佛猶有
中品種未成上品。應減後念佛及先佛功
徳故。答。上品生現行引&T069222;中品種理實同
時。如智生已斷惑之言。如兩頭低仰
明來闇去皆是同時。以義分二。是故
佛徳無増減失
問。三品無漏種子四智中何智種子耶。答。妙
觀平等二智種子各有三品。圓鏡成事二智
種子唯有上品。故燈説佛位云。圓鏡成事
唯本有ヲ以生。妙觀・平等本新合起云云意曰。妙
觀平等二智是見道起故有下品種。修道十
地屡現起故有中品種子。即修道中新古合
生。果位起故有上品種子。亦新古合生。圓鏡
成事二智果位起故唯有上品種。即本有種
爲言
  裏書曰然本有二諍。一曰。因位妙觀察智熏
圓鏡成事二智新種。故此二智亦新古合
云云遁倫師等義也。故伽抄云妙觀察智
熏四智種云云二曰。因位菩薩智不能佛
位二智種子新熏發。等覺菩薩不知佛心
故。是故四智ニ於妙觀平等新古合生圓鏡成
事唯本有ヨリ云云慈恩慧沼等義也。雖有
二師義後義勝也具如燈第七。云云
已上裏書了
問。滅義如何。答。文曰。言轉滅者。即本有
種唯有一箇。加行位中名爲下品。入見已去
能生現行。現行熏種即成中品。并有力能
令本種子生後中品。下品即滅名爲轉滅。
不同轉齊令生自種亦成中品。故名轉滅
云云 初釋此釋意云。本有種子只有一箇。加
行道中修習之時但名下品。新可生下品見
道無漏現行故也。入見道生下品無漏現
行已。現行新熏増中品種子。并令自本有
種亦成中品。至修道位二種子合生中品
現行。既本有種下品義亡。故名轉滅。從
中成上准之可知爲言此義專不關護
月難陀之義
文云。
或雖本有三品種子。中品生已。下品不生。
亦不能生後念中品。新生中品但由現
云云 後釋此釋意曰。雖有三品種子。修
道中品種子生現行已。見道下品種子。即
滅。不能轉成中品生後念中品現行。故名
轉滅。新熏生中品種但由中品現行故爲言
文曰。若爾即違雜集論説行習修之文。彼
許初習自・下地中種子増故。不可唯説
但中・上増不通下品。無別因故。違比量
故。准此即應三品各一云云此文難此第二
釋也。難中有二。初明違教。後明違理也。
違教難者。對法十曰。復次依止修道分別
修義。謂依初靜慮地現修道時。亦修欲界
繋所有善法。於彼得自在故。如依初靜慮
地修欲界善。如是依一切上地現修道時。
皆修習下界地所有善根。於彼得自在故
云云准此文者。菩薩見道無漏在第四定。見
道之後修無色修道無漏之時。可修増在
第四定見道無漏種子。而何説云中品生已
下品不生。是故此説違對法論。故不可云
但中・上種子増下品不増爲言違理難者。比
量云。下品種子應不滅。三品中隨一攝故。
如中上品。准此道理。三品應同。何故愛中
上品令増。憎下品令滅耶各一之一字
同一之義也
問。先徳量宗云下品種應増。而何改能別
云應不滅。答。若爾有上品種子。若攝同
喩犯一分所立不成。若攝異喩即犯不定。
佛果上品更不増故
問。古徳遮云。二乘無學許有増義。燈文有
其證。答。猶有佛果成失。故難信之。文云。
但令本種生後中品。即下品種生現行者。
自體不増云云此轉救也。救意曰。令中品種
生後中品現行。下品種子生下品現者自體
不増。故云轉滅。非謂種體亡故名滅爲言
文曰。若爾既許下品種在。何名轉滅。若以
不生即名爲滅。豈諸種子皆定生現。准此
道理。轉齊應勝云云此破轉救也。意曰。若
言下品種子不亡但不増故名滅者。種體
既在何名滅耶。若云不生現故名滅者。豈
一切種子皆定生現行耶。依如此理審定
二釋。轉滅義有失。轉齊義爲勝云云
問。如何種子不生現行。答。修道種子雖有
多種未遇縁時不生現行。如是等類非一。
可知也
裏書曰故疏二末云。問。此無漏種本有既多。
  後生果時。何者能生。何者不生。答曰。其
同類種隨遇モノ縁合即便能生。不合不生。
如三世有ト云人未來應生法何者前生何者
後生。故隨縁合即能生果云云已上裏書
文曰。若爾即應轉二乘種成大乘姓。以轉
齊故。若言類別。不轉下中二乘種姓爲菩
薩姓。亦應菩薩三品種殊不轉下中成中
上品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返難轉齊義也。意曰。若
言轉下成中轉中成上者。可轉聲聞種
姓成獨覺轉獨覺種姓成菩薩。若言乘姓
各別故不可轉者。菩薩三品種子亦爾。品
類各別何猥轉成乎爲言文曰。乘姓別故不
轉二乘成菩薩姓。下中上三同菩薩姓。故
可轉令成中上品云云是答難也。義意易
知之
問。燈中釋轉齊有二解。以何爲勝。釋轉
滅有二解。以何爲勝。又凡護法轉齊轉滅
二義中以何爲勝。答。轉齊二釋中以後釋
爲勝。與解脱道捨非障有漏劣無漏義同
故。捨劣無漏者。即轉中品種成上品故。
轉滅二釋中初釋爲勝。與三身章義同故。
凡轉齊轉滅二義中轉齊義爲勝。故疏中唯
説轉齊義。燈云轉齊應勝云云
問。唯望見修無學三道有轉齊轉滅義。約
地地各各三品如何。答。約地地各各三品
亦有轉齊轉滅義。如上三身章説也
問。若言三道九品無漏ヲハ皆轉齊轉滅者。初
禪等十地無漏亦轉齊轉滅耶。答。不爾。地繋
別故不能轉初禪無漏種成第二禪無漏
等。三道無漏是一地法故。轉下品齊中品
等。意曰。且第四禪地有三道無漏種。故轉
第四禪見道無漏成第四禪修道無漏。轉第
四禪修道無漏成第四禪無學道無漏爲言。
已上相
修了
  章曰。地修者有得修習修。對法九曰。又道
生時能安立自習氣。是名得修。從此種
類展轉増盛相續生故。又即此道理前修
習是名習修。由即此道理前行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第三明地修也。此中有
二。一先引證。二次成義也。是先引證文

問。先此論意何。答。彼論中説四種修義。謂
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釋此有二復次。初
依四正斷釋四修。今章家所引者第二復次
中釋初二修之文。故有又言也論文如
章文也
文中
有本論釋論。即又見道生時等者本論也。從
此種類等者釋論也是即釋
得修也
又即此道等者本
論也。由即此道等者釋論也是釋習
修也
抄曰。四
修中得修。若小乘ナラハ得修在未來。今大乘得
修謂現在世種子未能生上心修習此種令
生現行名爲得修。現行之法修令増長名
爲習修。如第二復次釋中。初地道生現行
令増名爲習修。安立自種展轉増長名爲
得修。未必唯取未生現行時種子云云
六曰。得者謂所得。熏修謂修。由現道力令
所得法種子増明。故所得法名之爲修。行謂
現行。修謂習學。亦名習修云云
問。此等文意何。答。凡修唯識觀有現行修
有種子修。謂縁現前境觀心現前行。名爲
現行修。又名習修。學習現前増唯識之理
故。由此現行道力令自觀心種子種類展轉
増長名爲種子修。亦名得修。觀心種類轉
成就故云云
  章曰。習謂現行。得謂種子云云
是章家之詞也。即依對法論結得修習修之
義也
問。且何故名地修。答。依上下地起唯識觀
心修時。修増上下地觀心現行種子。故名
地修
問。如何修増耶。答。隨起何地心修時。約自
地觀心。現行修増其用。種子修増其體用。
約他地觀心。但修増其種子用
問。其地者何地耶。答。總三界中有十一地。
謂欲界一地。色界六地初未至中間
禪四根本也
無色界四地
也。珠曰。無色界總報阿頼耶爲地體也然除
欲界。
非定地故。上界
十地名爲地也
  裏書曰問。就色界六地中間禪是有初禪與
第二間定。唯是一。於未至定上界八地
皆亘所有。何只取一立十地耶。答。爾
也。於中間禪唯有一。於未至定總有
八。但取初未至定。下亦無定地故。無所
屬未至義顯也。故取此也。上七未至上
下倶定地故。互屬上下。未至義隱故不
取也
章曰。有依下地起下地心。習修唯下。得
修通上。得縁上境令勢増長。下體用倶
増。上唯用増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約地修修行相更有四
類。是第一明身在下地起下地心修唯識
觀之時。現行修唯下地種子修亦通上地。
下地種子體用倶増。上地種子但用増之義」
問。何故爾耶。答。有心現行之地依現行之
心力故修増本有種子用。亦修増新熏種子
體。故云體用倶増也。無心現行之地不能
新熏種子體。故云唯用増也。然言依者有
二義。一者所依定。二者所依身。雖有二義
今取定也。若依身者。何故云前三無色等。
入見道依身在欲界故也
問。其下者何地。答。謂之有異師義。即濱師
云。謂依初定起初定心云云素曰。依下欲
界身起色界心入現觀時。現行習修唯四
靜慮。得修種子通上無色。以曾聞無色令
其上地本新種子用増長故。不同下地ノヲ
熏新種名爲體増。種體多故。故引唯識成
前義也云云珠曰。依下地起下地心者。身
在欲界起欲界心。又身在第二禪還依初
定起初定心云云
問。何故諸師不同。答。各叙一義。非理盡説。
今具云。凡論下上有三類。有唯下非上。
謂初禪地。有唯上非下謂非想地。有通上
下。謂二禪乃至無所有處地也
問。且此第一類委曲如何。答。依下地者指
所依定。非明依身。謂身有欲界依初定
初定心云依下地起下心乃至在下地
依無所有處定起無所有處心亦云依下
起下。是即第一句之旨也。引前三無色等
文爲證。尤在此意也具至次下
可知之
  章曰。成唯識曰。前三無色有此根者。有
勝見道&MT06279;修得故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答。是爲證上所言依下
地起下地心等義所引也
問。以此文如何證耶。答。身有欲界入菩薩
見道之人以第四定爲所依定。以第四定
無漏心入見道已。傍修前三無色地世俗
智種子。現行修即在下第四定。種子修即通
上三無色。故以此文證第一句也
問。且身在欲界入見道者何人。答。頓悟漸
悟菩薩。然漸悟菩薩依身亦通色界也如第八
門之
因論問。且此前三無色等文起意何。答。唯識
論第七説三無漏根中。説未知當知根有
三位。其初根本位即見道也。故未知當知根
唯可在第四定。而五十七曰。問。空無邊處
地幾根可得。答。十一信等五根。意根。命根。
捨根。三無漏根也
如空
無邊處地。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應知亦爾云云
會釋説前三無色有見道未知當知根有
二釋中。此文是第一釋也第二釋曰。或二乘位
迴趣大者。爲證
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攝生空
無漏。彼皆菩薩上根攝故。云云
問。且此第一釋意如何。答。釋此義疏有四
有云三
釋也
即第一釋曰。謂有菩薩見道先時。
曾異生位修習得彼定已。後入見道傍修
彼以前所起世俗智種子故種子得根名。説
彼爲有。後亦許起。既非見道。起亦無失。
對法第十三解眞現觀云。又於見道中得
現觀邊安立諦世俗智。由出世智増上縁力
長養彼種子故名得此智。而不現前。以見
道十六心刹那無有間斷不容現起世間
心。故於修道位此世俗智方現在前云云已上
論文
此根非加行及無漏根現行於彼有。以彼地
無四善根故云云此釋意云。有菩薩者頓悟
人。此菩薩資糧加行位修習得四禪八定故
修起前三無色地世俗智種子。然此定順無
漏故。後入見道傍修彼前異生位所起世
俗智種子。蒙無漏傍修力故名無漏未知當
知根。瑜伽説之云前三無色有此根也。然
至修道有時現起爲言言對法第十三等者
引證成義也。如文易知之。次言此根非加
行等者依證重成義也。此未知根非加行
善攝。以三無色無四善根故。亦非無漏未
知根現行在彼三無色地。以三無色無見
道故。四善根及見道唯在第四定故爲言已上
義演文成
其意也
燈曰。本疏解曰。彼無加行。又曾
未起現行無漏。故取異生先修得者名現
觀邊。雖不現行亦此根攝。修道得起。今者
又准六十九文。資糧加行見道亦増。修道中
云云第二釋曰。又解。二乘人亦有先修習
者。後入見道名勝見道亦傍修彼。然此修
道亦得現起。非如小乘三類智邊所修等
智畢竟不起以功徳法故須修祕曰。倶舍二
十六曰。唯苦集
滅三類智時。能兼修未來現觀邊之俗智。於一一諦現
觀後邊方能兼修。故立斯號。問。道類智時何不兼修
智。答。以世俗智無始時來數曾知苦斷集證滅。三
類亦爾。事業同故。所以兼修。又苦等三遍知斷證。故得
兼修。道智不爾。道理現觀而唯無漏。無始未起。又未
遍修。故除道智。故倶舍曰。曾於道無事現觀故云云
邑云。薩婆多計。見道前六行伏惑作四諦觀。至見道
中苦集滅類。此三智邊亦能修彼有漏三智。功能増長
畢竟不行。今此傍修有漏智種。後許現行。故不同
彼。問。小乘何不修彼道諦智耶。答。彼説六行能
斷惑故。道智力増不須修習。故
但三也。兩&MT60342;之意可和會之
此不應爾。以助
與力令其殊勝。彼地此種法爾有故。此中説
修唯得修修。非行修修。必不起故。唯相見
道修。以差別諦觀順世俗智故非眞見道。
不相順故。又解。眞見道亦修。以時促無差
別。所以不説此中。説下&MT06279;亦得修上。先
タルト色界欲及菩薩得故云有勝見道。非一
切見道皆爾。依對法第十。上唯修下。依決
定説。漸離欲スル人ヲ説。非實道理云云此文意曰。
或二乘人在資糧加行位亦修得四禪八定
世俗智後。入見道時亦傍修彼前三無色
世俗智種子令其増長。至修道位亦生現
行。非如小乘云苦集滅三類智邊所修等
世俗智名
等智
雖不生法功徳法故亦得修習。
與無漏力令其殊勝。彼三無色此種子法爾
有故。但種子修。必不起故。唯相見道修。以
安立諦觀順世俗故。非眞見道。不相順
故。又雖眞見道&MT06279;修。以時促故不説修之
前解爲勝言此中説下等者。總説第一第二釋
也。故義濱云。疏中云先離色界欲者。即是
疏中第二解。二乘傍修也。及菩薩得故者。即
是疏中前第一解。有解見道乃至皆爾者。若曾
得彼下三無色定及得自在者。後入見道
即能傍修下三無色世俗智種子。若二乘人
或先不得下三無色定者。即見道中不能
傍修下三無色世俗智種。故云非一切見道
皆爾也。故此論中下地能修上地者。皆是
上品已得自在者説也。此自在菩薩依第
四禪入見道時亦傍修下三無色修慧世俗
智種子令増長。亦傍修下欲界聞思慧俗智
種子。亦傍能修下三禪中聞修慧世俗智種
子令増長也。若對法中説上唯修下者。即
約今時漸離下界欲説等云云第三釋云。又
解。菩薩三無色地亦有無漏見道。但修種
セシム。畢竟不起。如下三靜慮見道亦畢竟不
起。此義應思。修用何爲。寧知彼地有其見
道。見道何故依唯於定。非慧地故云云第四
釋曰。或説既許善法欲已去名此根者。即
菩薩解脱分者亦生於彼。故作此説。二乘人
劫數近故。不可説有彼解脱分云云義演曰。
此根者未知根。即菩薩在資糧位。以解脱位
時既長遠亦得生下三無色地。菩薩在資
糧位經一大僧祗故。既生無色即新熏成
世俗智種子名未知根。故下三無色有此
根也。即如瑜伽六十五毘鉢舍那菩薩以無
色心了三界法。故下三無色亦有菩薩順解
脱分善。若欲界順解脱分名正解脱。無色
界中名助解脱。若前疏中彼地此種法爾有
故者。約下三無色世俗智本有種子。今此疏
中解約新熏種子。故説彼菩薩下三無色有
未知根。後入見道僧修令増云云
問。既有四釋。以何爲正。答。釋章文諸&MT60342;
中只用第一釋。又古徳判第一釋爲正云云
今謂。判第一釋爲正無妨。然第四釋爲好。
無諸難故。故疏第九末作一釋。與此第四
釋同也已上因
論了
  章曰。有依下地起上地心。習修唯上。得
修通下地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叙第二句也。依下地者
明所依定。謂若依初禪定起二禪以上心
修時。現行修唯在二禪已上。種子修通上下
爲言
問。如何身在欲界依初禪定起二禪等心
耶。若言二禪已上心王與初禪心所相應
者。即有異分界倶生失故。答。約凡夫未得
定自在可有此失。今此約得定自在者説
故無此失。故三慧章引對法論云。對法第
五等説。樂欲力者。謂已得第二靜慮者。入
初靜慮已。若欲以第二靜慮地心出等。即
能現前而出於定。餘一切地如理當知云云
既云入初定已以第二定心而出。即知初
定中起第二定心也。豈云有異分界倶生
失乎
問。若爾何憬興師曰。若身在欲界無依初
定起上三定云云又義濱曰約實身在下
地無依下定起上地心云云答。是等皆約
無樂欲力之者一相説也。定自在者非此
例也。華嚴大般若等説師子嚬申三摩地。多
有此義。不可狐疑之
問。此句且約初定云歟。答。非爾。乃至依無
所有所定起非想地心亦此句攝。具案可
知也。然依身不定。或在欲界或在色界及
下三無色倶無妨也。然非所論矣。素云。依
下欲界身起上第四禪心入見道時。現行
習修唯第四定。得修種子通下三禪。又依下
地起上有頂遊觀之心亦是此類云云今謂。
&MT60342;意只依身與心相對説也。有難可察也
  章曰。有依上地起上地心。習修唯上。得
修亦通下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叙第三句也。依上地者
明所依定也。謂依第二禪乃至非想上定起
第二禪乃至非想上地心修時。現行修唯在
第二禪以上乃至非想地。種子修亦通下無所
有處乃至下初禪爲言然依身不定。隨在何地
倶無妨也。素曰。樂慧那含生五淨居。習修
現行唯第四定。得修種子通下三禪。令下三
禪修道種子用増勝故云云此師意且依身與
心相對説也。頗難信也
  章曰。有依上地起下地心。習修唯下。得
修通上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叙第四句也。依上地
者明所依定也。謂依第二禪定起初禪心
乃至依非想定起無處有處以下心修時。現
行修唯在下初禪乃至下無所有處。種子修亦
通上二禪乃至非想地爲言然依身不定。在何
倶無妨也。素曰。如生有頂那含果人。起下
地無所有處無漏之心斷上惑時。即現行習
修唯在下地。得修種子亦得通上有頂天
云云此師意依身與心相對説也。准餘有
難可察也
問。諸&MT60342;并古徳説此四句義。言依下地依
上地者約依身釋。而何今云所依定耶。答。
若約テイハハ依身者。且就初句證依下起下
心。引前三無色等文。入見道依身是欲界。所
起之心是第四定無漏心。故應言依下起
上心。何爲依下起下心之證乎。不可言
入見道身在第四定故。與教違故雖迴心二
乘依身亦
在色界。非此所明。
不可爲難也
故曰依下定起下定心。順
理無違。餘三句例之可察也。又一義云。若
加依身釋者。此四句合爲二類。一者依下
起下依上起上者倶約所依定也。二者依
下起上依上起下者倶約依身也。何以故。
若依下起下云依身者。何引前三無色等
文爲證耶。入見道身必依欲界。心是第四
定故。豈云依下起下耶。若依下起上云依
定者。欲界入定人何依初定起第二定心
耶。餘二句准之可思之。故濱曰。然此文非
唯説所依定爲地。兼取所依身爲地故。
約實身在下地無依下定起上地心云云。
初義爲本。會&MT60342;
文如上説之
問。珠&MT60342;云。依下起下者。身在欲界起欲界
云云此義如何。答。不妨在欲界以散聞
思作唯識觀。然不可攝此四句。既説初
句云得修通上得縁上境令勢増長。何
以欲界散心修増上界定種子。若爾即有
定散間雜之失故也
  章曰。諸上修下及自地修通一切品。下修
上者如是。會得・自在者修。非餘品類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結上四類分別能修人
也。即上修下者第四句全・第三句得修也。自
地修者第三句全・第一句習修也。下修上者
第一句得修・第二句全也。通一切者不簡曾
得・未曾得・自在・未自在也。曾得者先異生
位修上定菩薩也。自在者得定自在菩薩
也。非餘品類者簡初修業人・漸隣近人也」
  章曰。對法論曰。下地不能修於上者。以
諸初業及漸隣近習修者説。未得自在
未得上定不能上修。近未生果故。非勝
者可爾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會違文重成前義也」
問。先對法論正文如何。答。第十曰。復次依
止修道分別修義。謂依初靜慮地現修道
時。亦修欲界繋所有善根。於彼得自在故。
如依初靜慮地修欲界善。如是依一切上
地現修道時。皆能修習下界下地所有善
根。於彼得自在故云云此文中不云下地
不能修上章家得意引也
問。其諸初業等者何人耶。答。初業者翻上曾
得者。未先修得上定之人也。漸隣近者翻
上自在者。未得定自在之人也。未得自在
者表漸隣近人也。未得上定者表初業人
也。近生果者。謂未得自在人雖未得上
定。而漸隣近故近上界生果爲言未生果者。
謂初業人非曾得故。亦不得上定故未上
界生果爲言&MT60342;異釋互有得失。今依疏意
成義。順文好也已上第
六門了
  第七觀法何性門
  章曰。觀法何性者。此有二種。一能觀。二
所觀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先標門意也。謂叙能觀
體及所觀體爲此門旨故先標此二種也。
是即總標也
  章曰。能觀定非遍計所執。彼無體故。此
據正義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別先出能觀體也。言正
義者護法義也。濱曰。安慧論師云見分遍計
故非能觀也。是故若正義云見分爲能觀
云云護命曰。若依安慧。遍計所執亦是能
觀説因無漏有法執故云云
  章曰。有漏觀者定屬依他。無漏觀者二性
所攝。常無常門屬依他起。有無漏門攝
屬圓成實。決定無唯屬圓成者。非眞理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就正義云依他圓成爲能
觀體。約有漏觀無漏觀分別其體也。謂有
漏加行智能觀定以依他起爲體。無漏正後
二智能觀以依圓二性爲體。然約圓成有
二門。若約常無常門者。以依他爲能觀。非
圓成。常門圓成是眞如故。若約漏無漏門
者。以圓成爲能觀。非依他。無漏門圓成是
清淨依他故。決定非唯眞如圓成爲能觀體。
能觀智非眞如理故。故濱曰。唯識觀者非
眞如理故云云
  章曰。即顯地前唯是有漏依他能觀。七地
已前有漏無漏二性能觀也。八地以上唯
以無漏二性能觀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釋上義約地分別也。意
顯。地前尋思如實智觀但是有漏依他起性
地上七地以前。若妙觀察智生起時以無漏
二性爲能觀。若妙觀察智間斷時以有漏依
他爲能觀。八地以上妙觀察智相續故。唯
以無漏二性爲能觀爲言
  章曰。所觀性者。攝大乘曰。如是菩薩悟
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性。悟入
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若已滅除意言
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相乃至爾時菩薩平
等平等無分別智已得生起悟入圓成實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所觀體也。即引文有
三。是第一也。正文曰。如是菩薩悟入意言
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
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圓成實性。若已
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相。爾時菩
薩已遺似義相。一切似義無容得生。故似
唯識亦不得生。由是因縁住一切義無分
別名。於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爾時
菩薩平等平等所縁能縁。無分別智已得生
起。由此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云云
問。何故以悟入三性之文爲明所觀體之
證耶。答。以三性是菩薩所觀法故也
問。二諦三無性亦是菩薩所觀法。何故不以
爲體。答。皆三性攝故不用別明也
  章曰。又云。名事互爲容乃至初半頌悟入
遍計所執。次半頌悟入依他起性。後一頌
悟入圓成實性云云
義如初重成了
  章曰。成唯識曰。非不見眞如而能了諸
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眞。如是上下
三處不同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引唯識論文也。疏曰。此
是厚嚴經頌。雖依他有而非眞有。要見眞
已後見依他。與長行同云云
問。如何與長行同哉。答。論云。無分別智證
眞如已。後得智中言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
事等云云言等者等取陽炎・水月・鏡像・光
影・谷響・夢境・變化。即依他八喩也。疏曰。非
初見位一時雙見。第五地後及佛能爾云云
問。樞要下曰。何故二空理有ヲ以淺深。悟生
不必悟法。二性淺深。不悟深時必不悟
淺。要達理方達事也云云如何答耶。答。次
云。答二理別障。斷生執不悟法空。二性
無別障。不悟本理不能悟末事。未有先
悟事而後悟生空。故悟眞理方了俗事。思
之可知云云如文可察之
  章曰。攝論初文煗頂二位悟入所執。忍世
第一法悟入依他。初地初心入圓成實。攝
論第二文煗頂尋思悟入二性。四如實智
悟入圓成。成唯識文要入初地方悟三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上所引三文悟入三
性位之差別也
問。其差別何。答。且攝論初文云悟入意言似
義相故者。謂煗頂二位了知諸義唯是遍計
分別所作觀所取空。是悟入所執也。次言
悟入唯識故。謂忍世第一法位了知一切唯
意言性。由此亦觀能取亦空。是悟入依他
也。次云若已滅除乃至唯識之想者明悟入
圓成之因。謂若已伏除意言聞法熏習種
子作唯識解觀心之相。爲悟入圓成之因
爲言次云爾時菩薩已遣義想乃至亦不得生
者。又重明悟入圓成之因也。謂已遣義想
者印所取空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者印能
取空也。即世第一法作此印解也。次云由
是因縁等者。明入見道正悟入圓成之義
也。無分別名者。名有十種中第十究竟名
云無分別名。即眞如也攝論頌云。法色心
等名
特伽羅提婆達
多等名
十二分
教等名
祕密教殺害
父母等名
色心差
別名
諸法無
我名
阿噎等
字名
不淨異生
等名
如來菩
薩等名
究竟眞如名
所行差別云云是云十
名也
次曰所縁謂眞如。能縁
謂眞智。自餘易知也已上次攝論第二文初一
頌説煗頂位悟入所執依他也。後一頌忍第
一法位悟入圓成也如文易
知之
次唯識論文説
見道位悟入三性也如文易
知之
  章曰。雖有三文義理唯二。一者實證。二
者相似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以上所引三處文相
攝實證觀相似觀也
  章曰。成唯識中據實親證。由無漏二智眞
俗前後方可證得後二性故。證二性時
不見二取。即名證彼計所執無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非不見眞如等文是實
證觀之所以也。意曰。見眞如者正體智證圓
成理也。了諸行者後得智悟依他事也。即
此正後二智證圓成依他之時。遍計所執所
取能取不現前故。亦名悟入遍計所執也
爲言斌師曰。由正後二智眞俗前後親方可
證得圓成依他二性故。眞名前俗爲後云云
  章曰。無法體無。智何所證。心所變無ヲハ
他起攝。眞如理無ヲハ圓成實攝。故計所執ヲハ
不説別證。但於二性不見二取。可名
悟入遍計所執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通伏難也。難曰。若曰唯
識論文悟入三性者。何故證二性時不見
二取即名悟所執。不説別證所執耶。今
通云。遍計所執無體性。智有何所證。是故
心所變上所起遍計所執ヲハ依他起性攝。眞
如理上所起遍計所執ヲハ圓成實性攝。證二
性時不見二性上所起所執。名悟入所執。
故不説別證遍計所執也變無理無之無是指
所執體也。攝者屬
義。非納義也。濱云。基師云。假
設問答現證計所執。云云
  章曰。然正體智達無證ヲ以。多説此智
證計所執。雖見道前亦已不見。未親得
二不名證無。故於初地方名證得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亦通伏難。難云。若言正
後二智倶證所執無。何故諸處云證眞如
智證所執無。又地前加行位既觀二取空。何
必云見道證二取無耶。故今通之。義意易
知。濱曰。正後二智能雖證計所執。而多正
體智證故唯擧正體智也云云素曰。見道位
前觀眞如時。亦已不見遍計二取。未親證
得。故多不説云云言未親得二者未得正後
二智也爲言
  章曰。攝論初文悟圓成者。據實證得。與
唯識同。悟前二性據相似悟。長時多分
意解ヲ以思惟前二性故。短時少分雖亦相
似悟入圓成。非長時多分。亦非親證。故
據實説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約上所引攝論初文分
別相似觀實證觀也。周云。煗頂忍第一法通
此四位思惟二性。名曰長時。忍世第一少
時亦有悟圓成。所以二性名多分也。短時
少分者。世第一法名爲短時。忍位名爲少
云云仲算大徳曰。短時屬時。少分屬觀
云云甚好也
  章曰。攝論次文悟入三性。總據相似意
趣而説。創觀名・事不相屬故名悟入所
執。次觀唯有識量及假名等諸法。雖未
證實名悟依他。如實智位雖實有相而
未證眞。二取倶亡與眞智觀相似趣入。
意解ヲ以亦謂即是眞如。故實智位名入圓
成。實未悟入云云
問。此文何。答。是明攝論次文名字互爲客等
頌是相似觀之所以也。即煗頂位以尋思觀
觀名事互爲客唯量及唯假等悟入所執及
依他。忍第一法位以如實觀觀唯有分別
三彼無故此無等悟入圓成爲言具如初量。
可知之
言雖實有相者濱曰。小物相也云云意曰。似
圓成之相也爲言叡云。燈七曰。問。中忍起位
觀能取空。上忍起時方始能印。應於忍位
方悟依他。如何攝論説名事互爲客等。煗頂
二位悟入依他。答。攝論意據少分名悟依
他下中二忍從上忍説名悟圓成云云此文
與燈文頗異也。燈又有多問答。可見之
  章曰。攝論據相似意解ヲ以三性別明悟入。
唯識據眞實別證二性。通證所執。雖
文有異而不相違。餘所有文皆准之釋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會二論相違也。意曰。攝
論兩處爲文爲初修業人約相似觀。故説別
悟入三性。初修業人先悟淺後悟深故也。
唯識論文爲久修業人約實證觀。故説別
悟入二性。遍計所執含悟入二性中説通
悟入。久修業人先悟深自然悟淺故也。故彼
此論文雖有異。義不相違爲言餘所有文者
於繩起蛇覺等文也問。攝論初文悟入圓成是實
證觀。何偏判爲相似觀耶。
答。隨多分説也。悟
入初二性是相似故
觀法我性門畢
  第八諸地依起門
問。此門意何。答。明修唯識觀之身心此門
意也。地者九地。即明心也。依者依身。即明
身也
  章曰。諸地依起者。此中有二。初辨依身。
後明地起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先總明門意也
  章曰。依身者。若頓悟者。初起依於欲界
身得。創發勝心唯欲界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且明依身有二種。謂有漏
觀依身・無漏觀依身也。此各有二。謂初起
後起也。今此文總明有漏無漏觀依身初起

問。何故頓悟人修唯識觀初起必在欲界。
答。初發勝心是極難故。依有勝慧勝厭之
處初發大心也。謂遇佛菩薩等善友聞教
法故聞思慧猛利。故有勝慧。有三苦八苦
等故厭心猛利。故有勝厭。是勝慧・勝厭爲
縁初發菩提心。初發出世心。故知初起必
依欲界爲言
  章曰。顯揚論説。極戚非惡趣。極欣非上
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答。是引證成初起唯在欲
界之義也唯字章家之文也。
論文作處字也
釋論曰。於惡趣中
不起現觀。苦受恒隨極憂戚故。不能證得
三摩地故。色無色界亦無現觀。欣掉重故。
厭羸劣故。是故二界三趣不起現觀。唯一
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現觀云云
疏曰。或有處説。惡趣雖有勝厭而無勝慧。
上界雖有勝慧而無増厭。欲界天六人三
具有二種。故能入現觀云云濱云。斌師云。唯
人間中佛出世也。然佛出世時人天共入現
觀故。名爲人天皆現觀也。若唯佛出世方
現觀者。獨覺等非入現觀。是故佛出世時
入現觀。亦佛不出世時入現觀云云
問。顯揚論意非極戚非極欣中容之處入
現觀者。何瑜伽六十九曰。非生上地或色
界或無色界能入聖諦現觀。彼處極難生
厭故。若厭少者尚不能入現觀。況彼一切
厭心少分亦無。即無ヲ以少厭心。色無色界不
入現觀云云唯識疏第九
末所引也
故可云依厭殊勝
身入現觀。又唯識論云。唯依欲界善趣身
起。餘慧・厭心非殊勝故云云故可云依慧
厭勝身入現觀。而何只擧中容之身耶。答。
三論各擧一邊。亦不違也
問。若云上界不入現觀者。何在上界人得
斷惑耶。答。疏第九曰。問。若爾如何彼地聖
者亦離欲。答。無厭見道三界分別惑及惡趣。
等厭心名無。非無有漏欣上厭下及厭自
地欣生上心。入見道時必總厭三界一切
法總縁諦方入故。此一向據入現觀爲論。
非修道及異生爲論等云云
問。且欲界入現觀者。唯佛出世時歟。爲當
如何。答。同疏曰。末法亦得。有佛出世攝
故。無佛世不得。無説法者令生厭故。若爾
有佛法世發心。法滅後方成就。久已修訖
得入現觀不。准此文不得。無此類者故。
又解。亦得。此中一向作論云云又善現論曰。
末法之中有懷子法師。國王聞此法師言
證聖果云云可見
正文
又律曰。末法之中。佛弟
子無時。國王遇一比丘發心出家。受戒證
果。比丘亦證聖果云云
問。若爾雖非佛在世。若有聖教皆名佛在
云云答。不定。若有傳者時名佛在世。若
無傳者時名無佛世。故玄賛三云。佛前佛
後難者可云法前法後難。雖佛不居。而依
法修行得果故云云又燈七云。言値佛者。
有佛教法從他聽聞亦名値佛。雖有佛
教無人傳説名無佛世云云又曰。問。何以
得知雖有佛教無人傳説亦名無佛。答。
龍宮・天藏像末之後佛法豈無。以此准知。雖
有佛教。但天上・人間無弘傳已。方名無
云云
問。就云欲界人天入現觀。人有四州。皆入
耶。如何。答。唯三州身。除北州。彼是難處不
能發心故。意云。極樂處故耽樂心深不信
佛法。無厭世心。故名難處也
問。若爾彼州都無佛法耶。答。唯識疏曰。北
州佛雖行人不發心云云故知。有佛法也
正法念處經七十云。北州有五百伽藍。 云云 大集經
六十云。有一聖住處。地行龍王及諸夜叉等護之 云云
問。若云三惡趣身不入現觀者。何智度論
曰鬼道亦入見道云云又提謂經云三百龍
王得信忍等云云又大集經月藏分云七十
那由他鬼神得須陀洹果云云答。有二義。一
云。大地菩薩爲利益餘類。以權示現。非實
鬼等也。一云。地前菩薩以不繋業生三途
中受苦。故瑜伽三十七云。下品成就菩薩
往於惡趣故。亦非惡業鬼等也。初義曰以
權入見也。後義云以實入見也初義古泰法
師等義也。
後義慈恩
等義也
  裏書曰三十七曰。若時安住下品成就。爾時便
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非於
現法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
乃至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名下品成就
乃至若時菩薩住下品成就。爾時便有下
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成就有六。
諸根成就。謂壽命形色乃至異熟具足勇猛
精修諸善巧心無厭倦。善根成就。謂性
薄塵垢乃至柔和正直隨順而取。智慧成
就。謂具足正念性聰敏乃至智慧成就故
解脱煩惱障下品成就。謂二因縁下品成
就。一者未久修習諸根善根。智慧成就
因縁未極増長。二者串習下劣因縁可見
中品成就。謂即於此二種因縁隨一闕減。
隨一具足。上品成就。謂二因縁倶無闕減
云云 已上裏書
問。顯揚論文通明三乘入見義。而何偏爲
明頓悟菩薩初起之證耶。答。望各自乘皆
爲頓悟。其中今只爲證菩薩乘頓悟初起
所引也。故不違也
問。凡此文意云有漏無漏觀初起之證意如
何。答。既明入現觀。是則無漏觀之初起也。
以義推之爲入現觀初發勝心。是則有漏
觀之初起也
問。若爾何信叡曰。此下明無漏觀後起。對
有漏觀初起後起無漏觀皆名後起。故無漏
觀不言初後。理實而説。無漏觀中亦應云
初後云云故知章文顯説有漏觀初起後起。
而何云顯説無漏觀初起耶。答。此師義大
謬也。不深搜文意謬判也。既引顯揚入現
觀之文證初起義。何云顯不説無漏觀初
起耶。文明義顯。不可異推也
唯識義卷第五末終



唯識義卷第六
 釋眞興撰 
  章曰。初地已前三界依身一切容得。許毘
鉢舍那菩薩生無色界以無色心了一
切故。非此何人得有是事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別明有漏觀依身後起

問。其許故者指何處文。答。指瑜伽也故六
十五曰。無色界中若定若生外道。異生無色
界繋善作意ヲ以唯縁自地一切法。非下地。若
毘鉢那行菩薩未得自在。及有廣慧聲
聞乘等若諸有學マレ若阿羅漢マレ彼無色界繋
善作意ヲ以亦縁下地一切法云云言若定者。
身有下界修得無色定也。若生者生彼界

問。其毘鉢舍那菩薩者何位菩薩耶。答。資糧
位菩薩也。毘鉢舍那者此云觀也。觀者慧也。
資糧位菩薩未能得定。由聞教法聞思慧
増。故隨所行名毘鉢舍那行菩薩也。即此
菩薩業力多故。經一大劫之聞亦生無色
界修唯識觀。是名有漏觀後起也。周曰。地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