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唯識義私記 (No. 2319_ 眞興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100] [Prev]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爲欲住令忘失。生欲策勵乃至
斷也具如伽二
十八
珠曰。於此四中精進起用能
正斷故名爲正斷。即精進爲云云
  章曰。四如意足云云
二十八云。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二
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斷・
行・成就神足。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珠曰。如意者自在義。亦名神足。妙用無方曰
神。即變化心。神之所依名足。體即定也云云
  章曰。五根云云
謂信・精進・念定・慧根也根者出生
善義也
  章曰。五力等云云
謂如根體力者難
屈伏
問。等者等取何物。答。等取教中散在唯識
異名
  章曰。非菩薩正觀。故不別説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上所標六現觀乃至五力等
三乘通觀之法。非唯菩薩正觀。故列
識別名之處更不別説爲言
  章曰。如是一切雖異名説。皆是此中唯識
トノ差別名也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結也。如文可
唯識義卷第四本終


唯識義章卷之第四
 釋眞興撰 
  第四何識爲觀門
  章云。何識爲觀者。大衆部等説。六識有
染皆能離染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先此門意明小乘大乘古徳
新徳之所立之能觀體也。此中此文先明
衆部等之計小乘中有三類
此第一類也
問。且大衆部等者等取何部。答。宗輪論
云。以一説部出世部鶏胤部三部大衆部
合叙云云斷障章云。大衆部等四部及化地部六
識。皆能爲障道。説五識身有離染云云
問。其云五識離染之意何。答。宗輪論云。眼
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云云疏云。此有
。一説爲加行生聖道。如見道時聖道
便起。故名離染。非能斷染。二説既許五識
體通無漏。説能離染其理無疑。即見
能斷煩惱故。然修道中起此五識云云
化地部亦
是之
問。此部有何失。答。計五識離染尤違大乘
也。故爲失也
  章云。犢子部等説。五識非染亦非離染
第六倶有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犢子部等之計第二
類也
問。其等者等取何部。答。總料簡章云。犢子
部。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合五
部宗説等云云
問。其云五識非染之意何。答。宗輪疏云。
五識無染亦無離染。但有&MT60342;都無善惡
分別故。有分別者有善惡云云此疏及斷
障章。犢
子部別爲一部
餘合
問。此部有何失。答。計五識非染故尤違
也。故爲失也
  章云。薩婆多等六識ニハ染。離染唯第六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薩婆多之計第三
類也
問。其等者等取何部。答。難知之。檢宗輪疏
及總料簡章皆爲別部。更可之。若推者
上十部取餘九部。謂多聞部。香轉部。
經量部。説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
部。法藏部。飮光部也。若不爾者。不唯爲
三類故也
問。此部意何。答。斷障章云。薩婆多等所斷
六識。若能斷道唯第六識。雜心云。離
及退時當知在意識。倶舍等同云云珠云。薩
婆多意。五識地中遠近加行不離染。唯第
六能離染云云
問。此等小乘不唯識觀。何故叙之。答。周
云。此汎叙之。彼無此觀。或彼能斷惑智是
唯識故亦此門攝云云
  章云。於大乘中。古徳或説七識修道。八
識修道。皆非正義。不依據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大乘有古新兩説
古徳計也。此有二類。七識修道師八識修道
師也
問。其二類師者誰。答。珠等&MT60342;中引道基師攝
論章云。至於後魏流支三藏但説七識。謂
眼識乃至阿陀那第七
識也
第八梨耶體非心識。是
空理故乃至即其魏世勒那・伏陀二三藏アリ
八識。謂從眼識阿梨耶。梨耶識者不
慮而知。不動而照。譬如明鏡萬像倶現。境
來現心。非是外境云云義濱云。古徳者十力
法師説也。謂第八識無&MT60342;劣故非道也。是
故離染唯七識。然至果位第八識無漏也。
八識修道者眞諦三藏説也。謂第八識
果二位皆常住清淨故名爲進修也。雖
第八識修道。而七識修故。漸漸修明淨
故。七識正修道故。名爲縁修也。是故第八
識漸漸清故。七識正修故。八識皆名離染
云云
問。何故此等云皆非正義。答。三類小乘非
正義之由如上可知。今此二類古師皆違
伽等大乘義。故云皆非正義
  章云。若能觀智識唯第六。瑜伽第一
云能離欲スルハ是第六意識不共業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大乘正義也。此中有
二。一正明能觀體。二因明所觀體也。今此
文第一正明能觀體。竝引文證也。此中亦
二。一因位能觀。二果位能觀也。今此明
因位
問。瑜伽正文如何。答。文云。又諸意識望餘識
勝作業。謂分別所縁。審慮所縁。若醉
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起身業
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
善根。若死若生等云云樞要下作頌云。分別・
所縁・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
斷・續・生・死云云此十五不共業中既具離欲
不共業。故以第六能觀體
問。如何云離欲答。論云。云何離欲。謂隨
離欲根成就故。從他獲得隨教誨故。遠
離彼障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能離欲
云云意云。具此四法方離欲爲言
  章云。通眞俗・三智。餘不行總縁觀
理趣入眞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能觀識通眞諦俗諦
并加行根本後得智。兼明餘七識非能觀
所以也。珠云。除第六識所餘七識不
空等三行及苦等十六行總縁セル
理及四諦入眞見道。此説
加行位入眞行相。故云入眞
&MT60342;之意忽似此也
  章云。瑜伽又云。審慮所縁唯意識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十五不共業中引第二不
共業亦證唯以第六識能觀也。所縁者
常樂等四顛倒無常等理也
  章云。第七由他引亦爲此觀。通中。後智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第七識亦爲能觀
也。義濱云。第七識唯引第六識故爲唯識

問。云何引第六識。答。地前中第六中作
識觀故。入見道時一時倶雖無漏。而約
地前時加行故第六識ルル也。若地前時第
六識不唯識觀者。第七不唯識觀故。
然第七識非斷惑云云
問。何故第七識不能對治道。答。第七
漏位唯縁第八見分廣縁諸法。無廣行
故不惑。故不能對治道。但第六識
惑證無漏妙觀察智之時。第七レテ
引亦證無漏平等性智。故云レテ
能觀也。猶如世間主人掃ヘル客來倶居
也。寂法師斷障章云。問。若第七中亦無
。何故攝論若處能治。此處有所治。非
五識中有彼能治。於此見道生起故。應
五識無彼不共癡能治故。答。七
無正治而見道得起。既能暫時伏名
失。有能治故因不云云
問。其因不成之意何。答。准因明纂要文。大
乘師破小乘計五識有不共無明。立量云。
不共無明於五識中有。無能治
故。如色等云云若大乘師不第七識有
則此量有不定失。謂敵者小乘作不定
云。汝許第七識能治故。於五識
不共無明。而大乘云第七有能治
小乘不不定。故云小乘中因不成也。
故纂云。由自大乘許見道平等智生爲
對治ラニ有。若准此義。第七亦能爲
對治道。唯説第六有離染者據三乘通説。
爾前量有不定失云云
問。若爾何燈第七破西明今謂不爾。若
許平等亦正能斷。應自能生。既視察ルルヲ以
正唯觀察ノミ云云答其破平等智與妙觀察智
倶斷佛地障也。第七非正斷智故也。故纂
要清&MT60342;云。若其斷惑而名ナラハ能治平等即非。
伏故名ナラハ斷平等亦得。見道之中相應四惑
而不起故云云
問。第七成能觀。三智中何。答。通中・後智
云云意云。通正・後二智。非趣求智故不通
加行智爲言
  章云。佛果通八識能爲唯識觀。三智通
眞俗理事二門。成事非眞。唯觀俗識。此
解依論。理或有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果位能觀也。意云。佛
果自在故通八識能觀體。此中圓鏡平
等妙觀三智通眞諦正體智俗諦後得智。正
智證眞如理門。後智縁依他事門。成所作智
唯有後得智正體智爲言
問。何故成事智無正體智。答。章云。此解依
云云唯識論護法菩薩云。隨作意生。縁
事相境化業故後得智攝云云
問。若爾何云理或有眞。答。此叙親光菩薩

問。其親光菩薩義如何。答。佛地論七云。經
曰。法・智・彼所縁トス。自在無盡相云云論云。法
者大圓鏡智。智者平等性智。彼所縁者即餘
二智妙觀成事對治力去世間分別六識。轉
得清淨依他起性。或出世間正智或世出世
後所得トハ上眞如及法・智等依他起性
境界云云文廣。取
意也
問。二菩薩義各殊。以何爲正。答。今檢章主
御意二用之。云理或有眞之意如此。又
下文云。或亦通眞。自在滿故。故可二義
也。又疏五末云。爲縁如不。西方二説。一云。
許縁。佛智通故。二云不縁。名&T069222;成所作
事智故。准下論文此解爲勝。然甚難
云云
  別抄云。問。此成事智亦縁眞如否。答。
此有二解。初云。此唯後得。但縁事不
理。二云。若言親證即無。亦有
如。亦有縁理後得智云云・已上裏書
問。何故云觀俗識。答。所觀俗諦以識爲
故相從云識也。下云眞如識之可之」
  章云。但眞如識定非能觀。若論所觀。八
識皆通因果二位。眞識亦爾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上明能觀了。此因明所觀
也。凡約識有九種。一者依他識。即有
。二者眞如識。是爲第九。即圓成理也。此
中眞如理識唯是正體智正所觀境故定非
能觀。依他八識因果二位中皆成所觀。因位
中八識妙觀平等二智所觀境。果位
中八識通爲四智所觀境。眞如理識亦
爾因位中相似眞故。果位中眞實證
故。故云眞識亦爾
  第五顯類差別
問。此門意何。答。此門中有二。一者明所觀
識類。二者明能觀識類也。所觀之中有二。
一者明眞性識。二者明幻性識也。能觀之
中有二。一者明眞性識之能觀三智。二者
幻性識之能觀二智。所觀中眞性識無
故唯一種也。幻性識有差別故有四門
一以増數門識類。謂一識乃至九識也。二
異説門識類。謂或因八果三乃至護法
正義也。三依分類門識類。謂一分乃至
分也。四依同異門識類。謂如是所説乃至
相所相無故等文也文可
  章云。顯類差別者。其圓成眞性ニ於若加
行・後得觀ナラハ是共相非別相。以總縁
故。根本智觀ナラハ是別相非共相。諸法
知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先明所觀眞性識與
觀三智之行相也。觀眞性識三智。謂加
行根本後得也。此中加行智後得智觀圓成
共相觀。以總縁諸法之眞如故。
根本智觀圓成理自相觀。以親證別別
自相眞如爲言珠云。總縁遍法者。眞如體
諸法皆有。義ヲ以共相。縁此之智名共相
。即是加行・後得智也。不諸法各別之
故云總縁遍法。諸法別故知者。論實眞
實性故非是共相。縁此之智名別相
。即根本智。由諸法各別實性故云
法別知也。眞如之體不定自ニモニモ。今隨
分爲自共云云素云。總縁等者。此有三義
名爲共相。一眞如法體通一切故。縁此遍
名爲共相。二作二空門於識性名爲
共相。三能觀之心作行解故名爲共相。根
本智觀等者別相觀智。觀自相境
時得眞自相行解。名爲別觀云云
周如
&MT60342;
叡云。如青色。若作青解即縁
通共相青色。若不解即縁各別自相青
。縁眞亦爾。若加行後得智縁眞時作
故。總縁諸法之共相眞如也。若根本
智不眞解故親證別別自相眞如也。爲
如親不親別故置總縁・別知言耳。非
加行等都不別知其根本智觀作
各別解云云
  章云。然體非共相。萬法不此。理一無
二故。亦可共相。諸經論云共相作意
能斷惑者。依此道理及前加行并能詮
説。然諸法上各自各別スルヲ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根本智觀眞如亦名
共相之義也。兼成前自相觀之義也。文中
二然字。上然字表亦名共相觀。下然字
還成上自相觀之義
問。且就然體非共相萬法不此等之文
如何眞如遍在萬法其理無二。答。凡眞如
理。遍在萬差諸法。無一法非眞如性。故中
邊云。以眞法界別有一法故。通
者於共相無倒云云故知眞如亦名共相
猶如無常等遍諸行故名爲共相。眞如亦
為言
問。其諸經論云等者何經論云云答。佛地經瑜
伽對法等也
問。其經論文如何。答。佛地經云。又如世界
大小輪山之所圍繞。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不
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圍繞云云其論云。
是如來妙觀察智遍知一切自相共相。能
世間一切種惑云云對法七云。問。何等作
意能斷云云答。總縁作意觀一切法皆無我
性能斷煩惱。總縁作意者。謂合縁一切法
共相行作意云云伽五十九亦有
。廣故不&MT60342;
問。若爾以共相作意斷惑者。約根本智歟。
爲當如何。答爾也。正體智斷惑證理名
相觀。凡有三義。一觀在萬法眞如故。二
前加行智共相觀所引縁彼共相所タル
故。三由能詮眞如名言故也。故章云
此道理及前加行竝能詮也。義濱云。
萬法不此。理一無二。故名爲此道理也。
前共相加行故引無分別智。故名爲
前加行也。能詮名等轉共相故。名爲并能
也。是等多義故名爲共相作意能斷惑
云云
問。其云然諸法上各自有理等之意何。答。
是還成遂名自相觀之義也。意云。雖眞如
性萬法不離故由前加行故由能詮門
亦名共相。然正體智内證諸法上所有各別
眞理故。遂名自相共相爲言即釋
成上云根本智觀是別相非共相諸法
知故之文
問。爾正體智觀眞如。實可何觀。答。義ヲ以ハ
共相觀。正可自相觀
問。何以知爾。答。唯識疏十云。問。此言
者。爲總縁智能斷。爲別縁智能斷。此有
。總縁之智非自相智。如何共相比量之智
能斷云云若別相智能斷。即違對法五十
九等文。對法七等説。問。何等作意能斷云云
答。總縁作意觀一切法皆無我性能斷
。師子覺云。總縁作意者。合縁一切法共相
作意若如佛地第六説。云何佛能知
。共相既依比量而立。豈佛知共相是比
云云彼有三説。有義二量是散心位依
立。不定位。爲在定心一切相
現量攝。由此總縁智亦現量攝。斷惑スト云ニ
失。即由定照共相自體故説定心現量
此師雖定心縁一切。不斷惑定總別相
然准義知。唯共相斷。定心通縁自共相
二説有義定心妙觀智唯縁自相。然由共相方
便所レテ引縁諸共相所顯理者。就方便
共相。不是者名自相。由此道
或説眞如空無我諸法共相。或説
二空所顯非是共相。由此義故對法等
共相智能斷惑者。依方便説。實自
相觀方能斷之。第三説如實義者彼因明論
自共相此少異。彼説一切法上實義
色等體及
無常等義
皆名自相。以諸法上自相共相各
己體他故。若分別心立一種類
一箇青等。
一箇黄等
能詮所詮在諸法縷貫花。
名爲共相。此要散心分別假立。是比量境。一
切定心離此分別皆名現量。雖諸法苦
無常等亦一一法各別有故。名爲自相。眞如
是共相所顯。以是諸法自實性故。自
相故亦非共相。不其與一切法
一異即名共相。自相亦與一切共相
一異故。是故彼論與此不同。由此義
對法等説共相智能斷惑者。依分別心
一種類眞如之上在諸法説名共相
或眞如體諸法皆有。義ヲ以共相。縁此之智
共相智。論實眞如法實性故非是共相
實而言即別相智能斷惑也。共相假立。已
前辨云云疏第
二卷
斷障章亦有此文也。別
抄演祕説
  章云。其幻性依他識。或説因果體倶一識
作用成多。一類菩薩義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依他所觀識類
中第一増數門也。此有九類。是第一標
一識之師義
問。此立一識之師義如何。答。攝論四云。又
此中一類師一意識。彼彼ヲ以
彼彼名。如意思業名身語業云云無性釋
云。謂有一類菩提薩埵唯有一意識
。依於彼彼眼等生時得彼彼名。所謂眼
乃至意識。此中無別餘識種類。此如何等。
意思業。如一意思在身處所動於身
則名身業。在語處所動於語則名語業
意相應名爲意業。意識亦爾云云世親釋
云。一類菩薩欲唯有一意識體。彼復次
第安立。如意思業名身語業者。如一意思
身門轉得身業名。於語門轉得語業名
然是意業。意識亦爾。雖復是一。依眼轉時
眼識名。如乃至依身轉眼得身識名
意識別有餘識。唯除別有阿頼耶識
云云
問。約識小乘立六識。大乘立八識。今言
一意識者何師義云云答。立八識大乘師中。
一類師八識一意識
問。何以言爾。答。唯識論云。或執諸識用別
體同云云
疏云。即大乘中一類菩薩依相似教
體一。攝論第四説ケル一意識菩薩ナリ云云
問。爾依幾證文一意識。答。依五證文。即
一法足經云。若遠行獨行。無身寐於窟。調
此難調心。我説眞梵志云云此師釋云。遊
諸境故説遠行。無第二故復言獨行云云
二五根生識經云。如是五根所行境界ヲ以。意
各能受。意爲彼依云云三十二處經云。十
二處中説六識身皆名意處云云已上三證在
攝論第四卷
四深密第一瑜伽七十六云。如淨鏡面若有
一影生縁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生縁現
前有多影起云云五同經論云。譬如暴水若
一浪生縁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縁
現前&MT01301;ニハ多浪轉。然此暴流自類恒流無
云云後二證唯識
疏加引也
問。攝論所引初三證文既見合六識爲一意
之證。而何云八識體一云云答。疎レハ
然。細尋不爾。言心言意言意處之文中
皆攝第七八識
問。若爾何西明師云六識一意識
云云答。彼疎得文意爾也。故慈恩破
云。有云。一意識但説前六識一意識。理
必不然。此説八識體是一云云
問。且西明要集之解如何。答。燈第一云。或
諸識用別體同。西明云。有説八識爲一。
有説但執六識一。不七八。雖
此爲正。所以者何。世親釋云。唯除
第八。故彼論云。非意識別有餘識。唯
別有阿頼耶識。故知第八別有自體。雖
正文。准理第七離意別有。要集三解。第
三同此。今判爲正。此師意云。世親論云
第八。第八離六識別有。雖説文
理准之第七亦離六識別體。故知只
六識一意識爲言
問。爾燈師如何破之。答。破云。今謂不爾。若
唯言會。既説唯除第八
更許六別有第七。乖論唯言云云此破意
云。世親既云唯除別有第八。唯言遣去餘七
取第八。如何違此文亦除第七
云云爲言
問。要集師如何會此難云云答。文云。要集又
會。如深密經。文唯顯説第八與六。意中合
第六七故。彼意唯信第八識。本未
第七末那。故世親述彼唯除第八。不
第七云云此會意云。深密經云。阿陀那識
依止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
舌身意識云云有一類師不此經第六意中
合説第七。信第八與前六識
。故合六識一意識。唯除第八。世親述
彼一類師義除第八。故不違論之唯
爲言
問。爾燈師如何破之。答。破之有四。一難
依經文不齊。二難無性釋論。三難
識論。四難無著本論也。即第一難云。若
爾那知世親不楞伽所説第八與七如ヲ以
レル七爲一唯除第八云云難意
云。法相所依諸經數多。深密經文誠如
言。楞伽經云海遇風縁起種種波浪
云云此文亦可第八識餘七
一意識。而何知世親唯依深密經
證説六識一意識唯除第八之義
楞伽經證説七識一意識
唯除第八之義。既依二經一意識
別者。何故偏述深密經之義。不
楞伽經之義乎。愛一憎一其意何爲言
第二難云。又復無性但言此中無別餘識。那
一類法師依楞伽經如レルトノ
八識體一云云此難意云。無性釋既云此中
別餘識種類云云楞伽經云如水起浪
之喩同也。故知一類師依楞伽經八識體
也。而何知不一類師以楞伽經
八識一意識爲言先第一難云。楞伽經
水與浪。水
第八。浪喩七轉識。一類師依此文第八有
。説七識一意識。彼唯除第八。世親述之。而何
彼世親不之言也。此第二難云。楞伽云。如水起
。水浪名異其體是一。故一類師亦依此經八識體
。故無性釋云別餘識。正與此同。而汝何知
楞伽經八識體一之義言也。重意云。依楞伽
一意識一類之中更有二部。一類師執七識
一意識。世親所述也。一類師執八識一意識
無性及唯識論所述也。無著本論合此二
一類師。故二菩薩各出一種之義
第三難云。此論但云諸識體同。諸言無
云云此難意云。論既云或執諸識用別體同
云云諸言是總合八識之詞也。而何違之離
第七八唯云前六識爲一意識乎爲言
第四難云。又無著攝論云。有一類師一意
。彼彼依ヲ以彼彼名。如意思業名身語
。依彼論文既云一意識。明不
云云此難意云。既依無著本論一意識義
彼論中以喩顯法。何許亦有餘識爲言
次文云。又云意思業。只説意思分爲
。若許餘識喩不相似。不
一意。是故無性但總説云別餘識。世親
攝論唯除ト云ハ第八更別師義。如古四明師立
能所成多少各別非皆相似故。古一意師亦
是。非論説六爲一持作正叙
云云此文重述第四難中喩意。明成八識
一意識之義。還取無性義兼會世親義
也。即如古因明師等者引例會世親是述
師義也。意云。釋一意識義既用一意業
亦名身語業之喩。此三業外更無餘業。而
若言六識一意識此外亦有第七
八識者喩不相似。不一意識故。無
性只言無別餘識尤可依憑爲言如古因
明等者。仲算大徳云。如因明中成能所立
四師。前三爲古。後一爲正。一瑜伽顯揚
對法等説能立有八。一立宗二辨因三引喩
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二又
有説四能立。一宗二因三同喩四異喩。三
世親菩薩説。能立有三。一宗二因三喩
已上三師
古師
四陳那以因・喩能立。宗爲所立
也。古師之中或八或四或三説能立各別。一
意識師亦復如是。或説七識一意識。如
世親論説。或説八識一意識。如無性及
唯識等説。但無六識一意識七八
之師。故西明義能違諸文演祕第一會涅槃
經文。并有問答
廣故不
&MT60342;
  問。若如引例者。何妨亦合六識
一意識云云答。無教文故不
之也。問。若爾何廓法師釋此義立量
云。六種轉識同一意識爲性。由
別名故。如意思業。乃至彼師所立
一意識者除彼頼耶及以末那云云
此文見。猶可六識一意識
。答已上裏
在之
  章云。或因果倶説二。決擇分中有心地説。
謂本識及轉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叙因果位倶説二識

問。六十三正文云。云何名爲勝義道理
差別。謂略有二識。一者阿頼耶識。二者
轉識云云阿頼耶者是在因位之名。而何章
家云因果倶説云云答。章家意。其論即云
阿頼耶識是所依。轉識是能依云云
依能依之義因果依位中倶有。引此文
也。故改除阿頼耶之文換云本識
問。論云阿頼耶者只明因位所依能依之
。而章家云通果位。豈不論意云云答。
不爾。論不簡因果總明所依能依之義。故
章家深得論意因果所依能依
之義改云本識。故不相違
問。何故云本識轉識。答。第八是諸識所依根
本故云本識。餘七識名轉識三義。一者
三受改轉故。謂或與苦受倶。或與樂受倶。
或與捨受倶。二者三性改轉故。謂或與
倶。或不善性。或無&MT60342;性。三者縁境易脱
故。謂歴縁諸境亦間斷故。故七識名轉識
第八無此三義。故
轉識
問。有漏第七唯有覆無&MT60342;&MT01319;。故不三性改轉
唯與捨受&MT01319;。故不三受改轉。唯縁第八見
。故不縁境易脱。何名轉識。答。第七識
位中有二位。謂有漏無漏也。有漏位中誠
言。無漏位中與無漏捨受倶。與善性
倶。通縁眞俗二諦。故猶名轉識
問。若爾第八有漏位ニハ無覆無&MT60342;。唯與捨受
倶。恒縁三種境。無漏位是善性。與無漏捨
倶。普縁眞俗諦。有漏無漏改轉故可
。何不云云答。第八ニハ一向有漏。果
位是無漏。因果相對スルニ因位無轉義故不
轉識。第七識十地因位中有漏無漏改
轉。三義不定。故名轉識
問。若爾無姓有情第七識無始未來
一向有漏無改轉義。故不轉識
答。其有姓有情轉識之類故名轉識也。又
能熏有増減義之中釋無姓有情第七
云。此有二義。一云。無始以來我執増長。刹
那刹那現・種増長。非是不増。如邪見等雖
一品亦有異故。二云。亦有増減。欲界
乃至非想爲細。地繋差別&MT06279;麁細不同。
上下時亦有轉動。有増減云云既有
増減轉動義。故名轉識疏第
問。第八不轉識者。何十八名中名轉識
答。其轉識起之所依故。隨能依假名也非
轉易故名轉識。故不相違
  章云。或唯因説三。辨中邊云。識スルトキハ&MT06279;
義有情・我・及了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因位説三識之類
也。此類有二初出中邊論文。後出唯識論
也。是先叙中邊義也意云。識者出能變
。即八識也。義有情者出第八識所變也。
我者出第七所變也。了者出前六識所變
所縁有三種能變識有三種。故云
三也
問。其義有情等者體何。答。釋論云。變似義
者。謂似色等諸境性現。變似有情者。謂似
自他身五根性云云疏云。若安慧等舊解
乃云。唯自證分無相見者。即第八識心能
執。此似根・境。皆體是無。似情有故名
似也。護法等云。此相分根・境亦是依他。
言似此體非實有。虚妄顯現。似計所執
體實有法故立似名。説於五根有情者。
梵云薩埵。此云有情。五根是別。成根有
有情。似自他身五根現者。此中二説。如
唯識論第二卷説云云 一安慧云。亦變似根。辨中
邊説自他身五根
故。云云二護法云。唯能變似依處。他根於己非所用
故。似自他身五根現者。説自他識各自變義。云云具
上境唯
識辨
釋論云。變似我者。謂染末那與
癡等恒相應故云云疏云。此釋頌中第二識
生變似我云云釋論云。變似了者。謂餘六
識了相麁云云疏云。明第三識生變似所
云云
問。若爾能變所變各別定然無相通變縁義
歟。答。有也。故疏云。雖前二識第八。
第七
亦變
所了。以相細故唯此前六名。雖第六識
亦變爲我。與我癡等恒倶故獨七得名。
餘六識亦變根・器。非是本故不相續
行相麁故唯八得云云
問。第八具縁三種境。何故只云境根。不
種子。答。種子微隱&MT06279;覺受故略
擧也
問。何以知識生之識是八識云云答。唯識疏
三云。識者八識云云意云。案梵本
三識字。譯家作頌密合巧言。頌上唯置
識言下二處。故八識云識也爲言故此
疏云。然頌中言識生變似義。應合有識。而
譯家略。三本梵勘之皆同云云
問。若爾何古論云根・塵・我・及識本識生&MT06279;
云云故知識者第八識爲言答。其論大謬。故
疏云。舊云根塵我及識本識生似彼者不
然。所以者何。非是本識能縁變我及與
也。若許變者即違彼舊論長行。長行自釋
云。似我者謂意識。與我見・無明等相應故。
似識者謂六種識。此猶不然。應爲所
。所了者謂六境。相麁故。若許我・識者。
又違瑜伽決擇説阿頼耶縁有根身・相名分
別種子・及器世間。此則違教。若違理者。應
所縁心不縁慮。相分心故。如化心等。又
我者。第八本識應亦與見・癡相應。若
見・無明相應者。入見道等無漏觀時此
識應轉。違無漏故。由此理故舊頌説非&MT06279;
長行乃是&MT01319;。然眞諦法師似一意識師意
所以頌中但言本識。長行ニハ乃別開云云
問。若言第八不變似我。何唯識論云
識生時變似我法云云諸言無簡故。答。
云。第六七識妄熏習故。八識生時變似我法
云云意云。由六七二識熏習我法之力故。八
識生時其所變相見二分似彼六七二識執
所執我法而現也。非謂五八自熏習我
變似我法也。又別抄云。問。釋論中
護法宗。六七二識ニハ執及障。五&MT06279;
執何故論云我法分別熏習スル力故諸識生
時變似我法。唯在二識我法生。解有
二釋。一云。由六七識是能變縁諸識相見
二分執爲我法成種故。六七生時縁
彼諸識相見二分變似我法。非謂五八自
我法。彼無慧故。二云。且依大乘解。有
漏義與漏倶故名爲有漏。由彼五八與
故名爲有執。非五八自體執。雖
二解後釋爲正。或言二識非一名諸
燈云。問。六七有分別。後生時有
我法。五八無分別。後生時無我法。答。
今約分別我法。五八可無。由
熏成。識生似我法云云四重問答
廣故略
  章云。三十唯識云。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
識多異熟性。故偏説之。阿陀那名理通
果有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因位説三識二之
中。第二叙唯識論之義
問。云何名異熟等。答。異熟識者。第八識。異
類而熟。與因異性&MT06279;果酬因故也。思量識者
第七識。思量第八&MT06279;我故也。了別境識
者前六識了別別境及麁顯境故也
問。何故此三名只在因位云云答。異熟名在
菩薩金剛無間道。至解脱道時即捨。故
因也。思量我境果位。故在因也。
了別之用因位殊勝。果位微劣。故此三名唯
因位爲言
問。若爾三名純不通果也。答。是一相説。後
二名亦通果。故疏云。此三能變初之一名
唯末轉位。後之二號亦通淨名云云
問。思量名何通果。答。論云。能審思量名
故。未轉依位ニハ恒審思量所執我相。已轉
依位亦審思量無我相云云故知亦通
爲言 伽論十三有文之
問。何故異熟名不果。答。異熟者是有漏
業果。五果中異熟果也。故我愛執藏等三位
中。至第二善惡業果位此名。至于其位
猶有生死義故。入解脱道時。捨非障有漏
無漏大圓鏡智已即捨此名。故不

問。第八有多名。何故此云異熟不餘名
云云答。爲此難。章云多異熟性。故偏説
之。阿陀那名理通果有云云此文意釋成論
長行文章也。論出初能變識體云。一謂異
熟。謂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云云此文
三識故釋其異熟名之所以
問。其多異熟性之意何。答。釋多義疏及
樞要有多釋。即一者約三位釋。謂我愛執
藏位。善惡業果位。相續執持位。異熟名通
二位。故云多也。雖阿陀那名亦通第三
。然今但約有漏位中阿頼耶唯在
故云多也。二者約五位。謂異生位。二
乘有學位。二乘無學位。十地菩薩位。如來
位。異熟之名通前四位。故云多也。三者
七地。謂一種姓地凡夫二勝解行地地前
淨勝意樂地初地四行正行地二三四五
六七地
五決定
第八
六決定行地第九
七到究竟地第十地。
佛地
播伽名通六地及第七半。故云多也。四者
十三住。謂頌云。種姓一凡
勝解行二地
極喜
二初
増上戒四二
増上心五三
三慧六七八四地覺
分。五地諸諦。
六地。
縁起
無相有功用九七
無相無功用十八
及以無
礙解十一
九地
最上菩薩住十二
十地
最極如來地十三
佛地
熟名該十二。故云多也。五者又簡他識。多
者相續義。一切時行名之爲多。多時行故
六者又多者廣義即是總義。異熟之義雖
六識。非總報主多名。第七非多非
。故名異熟。餘識不云云
問。若以寛多義異熟名者。阿陀那名寛
果位。何故不云云答。今擧因中寛
能變識。故不果之名。故疏云。
此中意説熏習位識。若説寛時佛無熏習
説即無用云云章云。阿陀那名理通果有者。
故不其名爲言 此三能變義。具如上識自
相門有第三重中&MT60342;
  章云。或因果倶説三。謂心意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因果三識

問。何故不説處。答。説心意識經論非
一。故不其處也。厚嚴經云。心意識所縁
云云楞伽經云。藏識説名心。思量性名意。
能了諸境相。是説名爲云云深密經名
意識品也。六十三云。此中諸識皆名心意
。若就最勝。阿頼耶識名心。何以故。由
識能集聚一切法種子故。於一切時
受境知一類器境。末那名意。於
切時我我所及我慢等アリテ思量爲性。餘識
識。謂於境界了別爲云云
問。以量我境意者。何通果位。答。六
十三云。問。如世尊言。出世末那云何建立。
答。有二義。一名不必如義。彼無漏第七
末那。名是假故。二能審思量無我相
故亦名末那云云故知通果位爲言
問。識者是因位名。何云果。答。識但在
者偏増義。實果位亦有識義。不爾佛果豈
無漏八識云云
  章云。或唯果説四。佛地經等説四智品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叙果位有四識

問。四智既是智。何引此爲識類。答。今取
智相應淨識識類。故云相應心品
問。其佛地經正文何。答。經云。有五種法
大覺地。何等爲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
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云云
清淨法界
眞如也
其論云。轉識蘊依四無漏智相應
云云
問。若爾轉何識何智。答。佛地論云。轉
八識大圓鏡智相應心。能持一切功徳種
現能生一切身・土・智影像故。轉第七
平等性智相應心。遠離二執自他差
得一切平等性故。轉第六識妙觀
察智相應心。能觀一切皆無礙故。轉五現
成所作智相應心。能現成辨外所作
故。復有義者。轉第六識成所作。轉
現識妙觀察。此不爾。非次第故。説
法除疑周遍觀察非云云唯識
云。云何四智相應心品。一大圓鏡智相應心
乃至此轉有漏八七六五トノ識相應品
而得云云
問。若爾何莊嚴論頌云四智ニ於不動。三智
之所依。八七五六識。次第轉得故云云釋論
云。轉第八識鏡智。轉第七識平等
。轉五識觀智。轉第六識作事智
云云又攝論第九無性釋云。由阿頼耶識
等八識蘊大圓鏡智等四種妙智。如
數次第或隨所應乃至五現識故得妙觀
察智足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乃至
意識故得成所作智。普於十方一切世界
能現變化云云既莊嚴論之説與無性後説
是同也。而何唯識論無此説。佛地論破
云云答。唯識疏云。無性菩薩及莊嚴論
迴觀智轉五識。此中即轉第六識
得。佛地論有二師説。彼非次故。説法斷
五用故。廣如佛地。不繁引。與
云云意云。無性菩薩後解及莊嚴論説
是正義。佛地論有二師説。初師破後師
云。此不爾。非次第故。説法斷疑非五用
云云故知此唯識論説與佛地論正義
也。無性菩薩二釋。初釋可正爲爲言
演祕云。問。莊嚴論頌云八七五六識如次而
得故。即轉五識妙觀智。如何相違。答。佛
地論第三有二師釋。正義同此。第二師云。
第六識成事智。轉五識妙觀智。正
義破云。此不爾。非次第故。説法除
周遍觀察非五用故。釋曰。彼第二師意同
莊嚴。正義顯彼莊嚴論説非次第也。故不
相違云云然燈師作二釋之。初釋同疏義
後釋別解也。故其文云。轉識得智中。大莊
嚴論轉第六識成事智。轉五識妙觀
察智。此論相違如何會釋。答。本有二解。一
云。莊嚴不次説。非六得成事智。故
相違。二疏外別解云。莊嚴論中據第六
識能作神通等諸事業事智。五識
ニハ麁不觀察。果位方能觀察。故亦
違。無性兩釋各隨一義。不二論。然佛
地論破轉五識觀察智。云説法斷疑非
五識能者。是破別師莊嚴。如理門
論破古因明師。諸師異釋アリ。繁不具叙
云云
問。此二釋意如何。答。且文中云本有二解
者。云轉識得智本自有二解。一者轉六得
觀智。轉五得事智。謂唯識論及攝論一師并
佛地論正義也。二者轉六得事智。轉五得
觀智。謂莊嚴論及攝論一師并佛地論不正
義也。此二解本在諸論中。非今所釋。故云
本有二解也。今釋此義。燈師作二釋。此中
初釋本疏釋也。後釋別助釋也。即初釋意
者。莊嚴論非次第説。親光護法等正義師
六得事智故。既不莊嚴論
故此唯識論無相違失爲言仲算大徳云 非言之
非字可音。非者
破義。親光及本疏中
破故今云非也。云云
問。莊嚴論是慈尊説。何破之。答。親光菩薩
是慈尊之弟子。非師意。但破之者。天
竺等論傳誦之人。自然亂文執六得
。故親光菩薩破之。非彌勒之謬説
凡經論之謬有其二途。一者天竺誦經論之輩自然錯
亂。諸部不同多因此有。即成梵本之謬。隨其翻譯。展
轉之謬也。二者翻譯家之謬。
新古不同多因此有
問。第二釋意如何。答。是燈師別釋也。故云
疏外別解。即意云。亦可莊嚴論ニモ。不
偏破。所以者何。若至佛果時第六有
通等之業。五識有觀察之用。就此一邊
莊嚴論師云六得事智也。然親光等
大道理次得也。無性菩薩能得
二解數次第或隨所應。不
二論。故彼此論不相違爲言然佛地論
破轉五識者重會文也。意云。然佛地論
破云此不爾等者。非莊嚴。是破
。謂有餘師執云。因位五識有法斷
之能。故轉五識觀智。是故親光破云
法斷疑非五識能是難因位五識。非
嚴師云果位五識起觀察用轉之得
察智。如理門論師破古因明師義之言不
彌勒世親等更破餘古師爲言已上義。先
徳爲遣唐
未決。而今所案頗以
旨。可之也
問。轉識得智者。改識成智歟。答。不然。云
論有二釋。一云。智雖識而依識轉。
識爲主故説識得云云意云。識者心王。智
者慧心所。轉有漏慧無漏智。其有漏慧
心王轉。識爲主故。寄總心王
也。有漏識轉成無漏時。即名無漏識。非
智也。理實應慧得智。攝所隨王云
轉識得智也。二云。又有漏位ニハ智劣識強無
漏位中智強識劣。爲有情智捨識故
八識而得此四智爲言意云。爲
有情有漏識
無漏智
得智也。爲言
問。就初釋。七轉識有漏位有慧心所。故云
慧得智耳。第八識有漏位無慧倶。何云
慧得智乎。答。從方云。問。前七因中有慧。
即轉成智。第八因中無慧。轉識成云云
答。第八識因中雖有漏慧即不
有無漏慧轉成智。智即是慧。即從無漏鏡
智種子中現行先徳未決也。未
此文也。可
  章云。或因果倶説六。勝鬘經中説六識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因果説六識之類也」
問。其經正文如何。答。文云。世尊若無如來
者。不苦樂求涅槃。何以故。於
六識及心法智。此七法刹那不住。不
。不苦樂求涅槃云云遠法師&MT60342;云。
基師意此文者。六識謂眼等六識也。
心法智者意識相應無漏智也云云
問。勝鬘經既是大乘經也。如何此經説
。答。唯識論云。然有經中説六識者。應
知彼是隨轉理門。或隨所依六根六。而
識類別實有八種云云疏云。一隨轉理門。
小根器未立於第七八説故。第二
解依不共根不共境故説六種。非謂盡
理。而識類別實有八種。大乘之中於處門
識者。以此理云云
問。就論初釋。若爾勝鬘經爲七八識
小乘者説歟。答。不然。慈恩既云若唯被大
勝鬘經。但此經説六識。隨順前爲小乘
機未七八識六識。今此大乘經中亦
六識爲言故寂法師章云。隨順經中等云云
義濱云。隨順經中六識者解云。諸大乘
經若隨小乘説皆名爲隨順經云云&MT60342;
。可
隨順經
異本。檢
  章云。或因果倶説七。諸教説七心界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因果位説七識之類

問。其七心界者何。答。瑜伽對法等云。謂眼等
六識界及意界云云
問。立七心界時第八識攝何界。答。意界所
攝也
問。何故爾。答。無別所依・根別所縁境故。以
第八識第七意界
問。何以知爾。答。樞要上卷蘊處界三廢立離
合頌云。隨増説我事。爲ルト所行。生・持
コトセリ。無別根・所縁云云隨増説我
者。爲五種我事唯立五蘊。謂身具我
受用我事言説我事造作一切法非
法我事彼所依止我自體事爲依者六根
也。此所行者六境也。生者出生義。是十二處
也。持者任持義。是十八界也。分略廣者。略者
識立根・境十二處爲言廣者加識爲
十八界爲言無別根所縁者。釋七八識不
説爲處界之所以。由六識根境之外更
別根境可界處故不爲言
  章云。或因果倶説八。謂八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因果倶説八識之類
也。謂眼識乃至阿頼耶識也。如楞伽深密密
嚴經等瑜伽唯識百法論等説上識自相
門略論了
  章云。或因果合説九。楞伽第九頌云。八・
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依無相論同性經
。若取眞如第九者。眞俗合説故。今
淨位第八本識以爲第九。染淨本識各
別説故。如來功徳莊嚴經云。如來無垢
識。是淨&MT01319;無漏界&MT01319;。解脱一切障。圓鏡智相
應。此中既云無垢識與圓鏡智。第九
復名阿末羅識。故知第八識染淨別説以
九也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因果位合説九識

問。説此義楞伽經無相論同性經莊嚴
之意何。答。引楞伽經者爲第九識
也。引無相論等者爲其第九識體
問。云爾意何。答楞枷云。依諸邪念法是故
識生。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云云故引
九識之證也。引無相論等者。若依
無相論同性經者。以眞如第九。眞俗合
説爲九識。今依莊嚴經證。以淨第八
第九識爲言
問。先其無相論文如何。答。無相論轉識品云。
能縁有三。一果報識。即阿梨耶。二執識。即
末那。三塵識即六識乃至境識倶泯是空性。
其空性者阿摩羅識乃至唯阿摩羅識是眞如。
大乘同性言。衆生神識無邊&MT01319;無色&MT01319;無相&MT01319;
不可見&MT01319;。無定處所。識相清淨。唯無明貪愛
習氣業等客塵煩惱之所覆障。譬如清淨虚
空四塵所云云
問。此文既云阿末羅識是眞如。而何云淨第
云云答。今章家意莊嚴經云如來無垢識
圓鏡智相應。其無垢識者即阿末羅識。而既
圓鏡智相應。故知淨第八。非眞如爲言
疏第三云。唯無漏&MT06279;體性無垢。先名
末羅識。或名阿摩羅識。古師立爲第九識
者非也。然楞伽經有九種識。彼説眞識
第九無垢識。如上下會。此無垢識是圓
鏡智相應識名&MT01319;。轉因第八心體云云
上者第一卷。
下者第七卷
問。其上下如何會之。答。疏第一云。楞伽經
中兼説識性。或以第八染淨別開。故言
。非是依他識體有九。亦非體類別有
云云下第七文
問。若爾第九識體決定如何可云耶。答。章
家取二義。然其志以淨第八第九

問。若爾。何樞要下云無相論同性經
垢識是自性識心。則眞如理。故知無垢通
云云答。故知倶取二義。然此章意以
勝也
問。大莊嚴論云。此中應知説心眞如
心。即説此心自性清淨。此心即是阿
摩羅識云云此文如何可會。答。如同性經
此經
唯識義第四之末終





唯識義卷第五
 釋眞興撰 
  章云。或因八果三識ト云。佛地等云。前十五
界唯有漏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依他所觀識類
之中。第二依異説識類門也。此中有
三類。是第一叙佛地論一師之説。立因八果
三識之義
問。且其佛地一師云前十五界唯有漏
意何。答。彼論第一云。若爾淨土非イハハ三界
。便是無漏。若是無漏有爲所レハ攝是即道
諦。便是善性。云何得色聲香等其體
。以十八界十五有漏&MT01319;。八&MT60342;&MT01319;。等餘處
云云上説受用身淨土超過三界。故云
若爾等。餘處者指無著菩薩集論
此有三師。第一有義十八界通有漏無
。皆有善性云云此當護法正義
唯識第三師也
第二有
義淨土定心所變。雖色等十處相
十處攝。非諸世間五識所得乃至是故淨土雖
色等其體性是無漏善。亦不相違
云云此即云前十五界唯有漏
師也。唯識論之第二師義也
第三如實義者。
如來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非是有漏
亦非無漏云云 此親光正義也。唯
識之第一師義也
唯識論第十
此第二師義云。有義如來五根・五境妙定ヨリ
生故法界色攝。非佛五識雖此變。然麁
細異ヲ以五境攝。如來五識非五識界。經説
佛心恒在定故。論説五識性散亂云云
疏云。如來根境皆以意識妙定先方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