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唯識論同學鈔 (No. 2263_ 良算抄 ) in Vol. 66

[First] [Prev+100] [Prev]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生執助法執疎障法空義亦可
云難要集云。若望菩薩生空不染。起
生空時可菩薩者顯兼障第五卷抄
  疑云。應知聖教依勝用説者。煩惱障
涅槃。所知障諸菩提勝用歟。若爾無
住處涅槃法空也。煩惱障之豈勝用*乎。
所知障生空智。豈又勝用*乎。理實倶能
通障二果者。煩惱障生空智。所知障
住處涅槃兼用*哉
答。常途教相。煩惱障涅槃者有餘無餘涅
槃也。所知障智者是法空智也。涅槃出
故無我義増。菩提大菩提故菩薩法空
本。依勝用説者是。理實倶能通障
二果之下盡
論第十卷同學鈔第二


論第十卷同學鈔第三目次

  
  圓鏡智得名三方
衆生平
轉識得
能熏勝種
六入生空
至無學
必帶生空二方
果恒唯一種
初地事智
事智間斷
諸處境識
成事非


論第十卷同學鈔第三

  四智
  圓鏡智得名三方
問。付佛果五聚名智之義。且無爲名圓鏡
有財釋云云何文乎 燈引
性論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之文
也 付之先第三卷引此文第八識。何
無爲名智之證*乎
答。寶性論依迷悟依阿毘達磨經意故。
且依彼論意此證也。由此有諸趣及涅
槃證得者。此者無爲言。證得者能證得智
也。故有財釋也
  問。兩論異也。知寶性論誤歟 答。此有
。若依理事兼説之義。實性論説一邊
故爲證無疑。若依唯第八義。寶性論是
譯者誤。且依現行文證。如
十三阿僧祇之説也。如第三卷抄
問。以無爲圓鏡智。六種釋中何*乎 燈
云。然正解者是依主釋云云之有爲事相
無爲。非主。何有依主釋義乎。淨位第
八得智名既非依主此亦可爾耶
今云。眞俗相依故。無爲得智名。智之性故是
依主也爲言 是智一字得名由來也。
淨位第八名智者。得名由來非依主。智望
心王主故也
問。要集意淨位第八名圓鏡智。或有財或
依主云云 燈師何破耶。破有財釋義云。
智非能有。鏡非所有云云依主義云。
。○雖果智強名爲主。問。先
有財釋能破。要集意四智者。其體是
識也。然第八識名圓鏡智。是能有惠心所
故。從所有智財能有第八立智名也。何
彼師本意虚致能破*乎。次付依主釋能破
無漏位智強識劣也。何無智爲主之義*乎。
彼五種般若中眷屬般若攝識。是豈非
伴*乎。依之佛地論中。無漏位以智爲
主。以餘心心所眷屬云云
今云。智相應心心所法與智隣近故得智名
是隣近釋也。故燈云。心心所法相應法故隣













近得云云 然要集云。有財釋也*云云
之有二節。初云從有財釋智非能有。鏡非
所有故者。意云。有財者如王之有輪寶也。
然淨位一聚中以誰爲能有*乎。若以
能有者。圓鏡第八非所有。何有財*乎
爲言此能破非彼師義而難也。燈次文云。
若云識及餘所有惠倶故名有財者。亦不
理。不餘所有此智故。現相應故。是隣
近釋者。意云。惠雖第八相應。惠非受等
之所有爲言此能破正
本意
次主者所依義也。何
心所心王爲主乎。故論云。識爲
故説轉識得云云 佛果位雖智用強。王所主
伴能所依義必然而定。故非依主也。但五種
般若等一聚互依。以依義主。非所依主
也。唯識章云。攝法歸簡擇之主故。言
一切皆般若之文。是以依假名主也
  衆生平等
問。西明意解平等性智得名。觀衆生平等
云云 燈師可之*乎 不許也 付之
夫尋第七識。未轉依位作我我行解。至
漏位恒思量無我。若爾立平等性智稱。定
自他平等之所以。是以今論云自他
有情悉皆平等。莊嚴論名衆生平等智*乎
今云。四智得名各依自勝能而立。其中第七
識爲染淨根本。有漏位恒執内我。無漏位亦
平等實性。悟無我源畢。於自他有情
平等大悲也。故殊云平等性。顯平等法
故。疏云平等性眞如理。智縁於此故言
平等云云 燈云由何能縁衆生平等。意由
智證眞如平等。是一切法平等性故。故能縁
生而爲平等云云 西明談末忘本。故破而
許也
  尋云。燈結文云。但正釋名不唯約有情
云云 准此文者。平等性智名通有爲無

答。不爾。西明云。唯約有情之云。不
唯約有情也。故全文云。不平等性智
通縁性相。但正釋名不唯約有情云云
又有相承之義。如
  轉識得智
問。付轉識得智義。且妙觀成事二智。轉
漏何識之*耶 答。轉第六妙觀
察智。轉五識成事智也 付之莊嚴論
本頌云。四智鏡不動。三智之所依。八七五
六識次第轉得故云云 釋家任頌文委釋
六之次也如何
問。莊嚴論中説轉識得智義。轉五六識
觀察成事二智云云 爾者淄洲大師何釋
給乎 燈作二釋。一云莊嚴不次説
二云説取心 共有疑。付初釋。披
大莊嚴論説轉識得智之文。八七五六
識次第轉得故云云 既以八七五六次第
何云次説*乎。付後釋。諸教説智品
作用多説正用。至莊嚴論説何忽論
*乎。若以五六之文兼能者。轉八七
圓鏡平等。寧非正用
傳云。轉有漏八識無漏四智。西天有
。所謂八七六五之義。及五六之次第也。其
中唯識論家存六五之次。故論云。此轉
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次而得云云 五六
之義無性攝論一義也。雖二説。十大論
師同存六五。邪正可知。凡以八識行相。望
四智作用其轉得之次。意識分別強勝所
縁尤廣。觀察智觀諸法自共相深順意識行
。五識麁鈍所縁偏限五塵淺境。成事智纔
有爲偏起事業。尤似五識麁淺之行相
因果差別體用遙雖異。尋功能之。六五
次第能得道理。五六之義壞本末次第。失
行相麁細。不次之説也。而莊嚴*論現文
云。八七五六識次第轉得故。五六次第出
。會之諸師會釋非一。其中依宗家解
二釋。一者莊嚴不次説也。二云至
佛果已第六具神通作業用。五識備觀察諸
法徳互有其能。莊嚴依此義邊。唯識談
功能也。初釋次之説者。西天元
二師。故存五六*之次之人誦莊嚴
五六也。非慈氏本意爲言第二釋意圓鏡平
等説正用。妙觀成事顯兼能。影略互顯也
爲言
  尋云。先初釋料簡燈云不依次説。未
誦者誤。何輒關現文*乎。次莊嚴
現文誰人所誦*乎。次二釋中以何爲
*乎
答。初釋同本疏。又演祕叙此釋。知禀承
之實義也。然不次説者誦者誤者。先
徳所推也。若莊嚴正文有五六文者。彌
勒天親述邪説*乎。親光豈難之*乎。十
師豈無異端*乎。護法不彼文*乎。
謂西方誦者謬亂次第之本也。護法所
誦之莊嚴論是六五之次也。即護法釋
漏五識有惠心所。五識皆有作事智
云云 疏云莊嚴論説也云云 誦者體暗難
知。恐無性等十五界唯有漏師歟。彼師
無漏五識。故意識上立觀察成事二
智名。既一心上二用故。擬宜彼此智品
義無爽。五六之次則此師之所許也。
故十五界唯有漏師誦莊嚴五六也。
疏無性菩薩及莊嚴論説。且觀智
五識等*云云無性菩薩誦莊嚴*論
五六之義。無性菩薩與莊嚴*論現文
相番爲五六*之説也。祕云。彼第二師意
莊嚴。正義顯彼莊嚴論説非次第
云云 亦以爾也。直不誦者誤事尤不
審也。佛地論破五六師此不爾。非
次第故。説法除疑周遍觀察非五用
云云五六師次之義。彼師所
誦莊嚴自成彼師誤誦之本。故燈師寫
地論之詞云不依次説意顯莊嚴彼不
次之人所誦也
松室云。非者音可云云 意云。訓燈文
云不依次説。非六得云云
不依次者。意破莊嚴*論文五六
云云
尋云。攝論有二義。何無性一向爲五六
*乎。答。彼十五界唯有漏師中有邪正
無性自義六五也。餘師中五六義。立
十五界唯有漏義人。一識上二用故。隨
應五六云。六五云倶不違。故二義倶不
違。然而猶存六五正義也。故唯識
十五界唯有漏義。無五六一師也。
彼不正義中一説故也。彼一師所誦莊嚴
五六文已上略示大
。見苦見苦
疏下文云。○此師若謂五識成事
智品。便違莊嚴攝論説云云 莊嚴現文。
十五界唯有
還師意云事。
之可
  能熏勝種
問。金剛無間道中品無漏現行。可佛果上
品種子*耶 兩方。若熏者。凡熏種子者。能
縁心對所縁境之時。熏習能縁所縁之種
也。而能縁心既中品無漏也。何熏上品種子
所縁而熏。佛果功徳非因位所知
故。況若因位二智現行熏佛果種子者。亦可
圓鏡成事二智種子。豈云唯本有生*乎。
是以見淄洲大師解釋。以佛功徳唯佛與
佛乃能知之。菩薩不知。縁何熏成云云
之以例案之。下品無漏不中品種子
見タリ見修二道同因位猶以如此。況於
果種*乎 若依之不熏者。燈云。金剛無間
現行雖劣能熏勝種*云云 別抄中。因位無漏
後得智熏佛果十八界種子云云
答。種子者現行之氣分也。能熏既中品無漏
也。何自品之勝種耶。故知熏念與
能熏同品中品種也。而至第二念解脱
道現行。故可勝品現行種故名爲勝種
也。金剛無間現行雖劣。能熏勝種之解釋此
意也。非熏念是勝種也。是以別抄釋
引發因。問種現相望必可同品何云
。答之且種生現初熏之位。與彼能
同品。至生果時生同品勝果故。以現熏
轉成勝品。故若無現行熏習唯生同品
云云之可潤色。次別抄有二釋。彼一
釋也。若背道理者不劬勞。凡要集意劣
種生勝現。劣現不勝種云云 此義顛倒。
故破云。既許劣種能生勝現。如何不
劣現能熏生勝種子云云種無其力
尚生勝現。現有勝能何不勝種爲言
此應信金剛無間現行雖劣。能熏勝種
本種功能亦増者。即結此義也。爲
行熏習勝能能熏勝種
  尋云。若至後念。由前熏増勝種故。名
勝種者。因位無漏皆熏勝種歟。念念
明利
今云。若但加明利之義門者。皆熏
勝種。然而同中品也。故不勝種也。
金剛心因位至極故。此後都無中品現行
此位所熏種子。既決定可上品現行
種故。殊云能熏勝種也。中上品相對云
劣云勝也
  六入生空
問。因位平等性智可單生空觀之時*乎
 答。不然 付之因位平等性智。必依妙觀
察智引力起。第六單生空觀時第七。何非
單生空智*乎。是以本疏中釋佛果平等妙
觀二智。六入生空。七恒法空乃至因位
一切皆同云云明知因位二智生法二空分位
必同云事。加之第七識與第六識不共
所依。而第六生空無漏位第七法執倶者。
何有近相順耶。況有漏第七。既有補特
伽羅我見位及法我見位。例淨位亦有生空
法空二位
今云。設因位設果位。第七成無漏之時必
法空觀也。凡有意樂自起伏道斷道之識
中。有單生空之時。其所以者。加行位深意
樂單生空觀。入生空無漏心畢。由無我
觀門勢力故能對治一身中諸我執。故雖
七識我執不行。法空無漏未現起。故與
我見相應猶有漏也。是故雖法我見位
無漏心中無單生空觀。是以論上下明平等
性智現起位唯出空觀時。説間斷
之中出生空位。但至疏釋者見具文。云自
力既勝不六引。六入生空。七恒法空。
平等轉故亦不地。不因位一切皆同
云云果位平等妙觀二智非同地。不
因位必同地爲言 次至近相順之義
者。近相順義專有漏位之。故疏
云。近所依者。以相順故。同計度故。六縁
時七與力故*云云 但無漏位非此義。二
空觀解相順故。但第六單生空位。第七不
相應。猶與法執倶故。第六又非
。是豈非相順
  尋云。彼疏次下文云。七無漏六無漏。七
有漏時六非無漏云云 第七有漏第六單
生*空觀者不此文耶。如第四卷
  至無學位
問。論中門生空妙觀察智。此後展轉至無學
云云 爾者今此無學位者。爲二乘無學位
將如何耶 疏云。頓悟者無學位云云

  必帶生空二方
問。法空觀必帶生空歟 答。必帶生空
也 付之菩薩觀解自在也。何無單法觀
*哉。況既有之生觀。何無
生空*之法觀*乎。加之所治法執不必帶
人執。能治法空豈帶生觀*哉 依之疏
云。加行入心雖獨法空云云 加行觀門已有
單法觀。地上何不爾*乎
答。論出生空智不起之位。唯出有漏無心
。不法空觀位。説法觀不起之位。廣擧
有漏及生空智果無心位。明知雖單生空
觀位。無單法空觀時云事。依之疏云。既不
法空。時明法空觀必帶。以論文
其證。明法空必帶生空之義。加之唯識
章。然且法觀必帶生空論誠説故解釋。即
今論文等也。案其道理。細觀必帶麁觀
故。悟法空自然悟生空也。生觀既淺。何
深法觀*哉。二執行相翻之。法執迷細。
生執迷麁。迷麁必逃細故。生執雖必帶
。迷細不必迷麁故。法執不必帶生執
也。於加行單法觀例者。疏會云。加行入心
獨法空。入必細故帶其麁意云云
  尋云。若爾加行心有單法觀
答。此有二義。一云地前法觀必帶生空
加行入心雖獨法空者。談加行意樂也。
意云。加行入心雖獨法空觀。入無漏
觀門必細故。帶其人觀麁意爲言長有
得業義也。二云地前心作行解生空法
故。隨其行解影像現前故。第二心似
單法觀。故云獨法空也。實證立不
行解故任證。故細必帶麁也菩提院
御義
問。付加行位菩薩二空觀門。且法空觀可
生空*乎 兩方。若必帶者。疏云。加行
入心雖獨法空云云 若不帶者。相似實證雖
殊。觀門淺深自定。細觀必帶麁觀之習。何
唯限無漏觀門*乎。加
  果恒唯一種
問。佛果妙觀察智。可眞俗合觀之時
*乎 兩方。若有者。夫尋佛果位者全出
智品任運生。亦眞俗境界恒現。由何有
二智不合觀之時*乎。是以本疏下文。果恒
唯一種生二用現行云云 若有眞俗別觀之
者。何無別種所生之義*哉。況圓鏡平等
二智既恒眞俗合觀。此智品何不然*乎。加
之八地以上定恒倶合縁。因位猶爾。況
佛果*哉 若依之爾者。疏中有唯理
唯事時云云
答。菩提院云。論説法空智現起位。菩薩
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乃至上位。若非
漏生空智果或無心時。皆容現起云云 乃至



上位者。十地菩薩佛果位也佛地三云。如是
展轉乃至佛果
云云詮噵。既於佛果空不現之位
生空智果。故知至唯生空時也。
二執永亡既有唯生*觀之時。准知唯理唯
事時亦可有也。是以疏主牒此論文。若至
佛位唯生空觀。或唯理非事。有唯事非理。
或二倶觀。皆因在故云云唯生空時
唯理唯事之時也。凡佛果自在位雖
眞俗遍縁之用智功能自在故。何無
理唯事之時*哉。但於位唯一種*之釋
者。因位有熏習故。本後二智各熏自種。別
別生自現行。佛果無熏習故。不別熏種故
果恒唯一種也。若從因位少分雖
。隨觀智多分與餘智全果恒唯一種
也。或因位一地而有二類種子。果位始終無
唯二類之義故云爾也。次唯理唯事所以
者。疏皆自在故云云章云。第六不定隨
云云 故知自在故隨其意樂不定也。
疏或本云。因有果恒唯一種生二用
現行云云 明詮留此五字。義
演牒之。若依五字者。不背之意歟。
今云。果恒唯一種生二用現行者。談功能
也。果位須恒生二智現行。自在故。依別意
唯理唯事時有之。密得文意劬勞者。
必不然歟。彼八地以上*云眞俗二識恒倶
合縁位。依別意樂獨起後得。此亦可爾」
問。四地以前各別種子轉齊可佛果。其各
別種牒然別種也。何云果位唯一種*乎
答。若依上人御義者更無此難。如眞俗合
觀之處抄之 若依常義者尤可之。第
六不定隨意樂故者。第六有意樂故有唯理
唯事等時。餘智無其意樂故無此時爲言
問。餘智何無此義*哉
答。佛果雖自在功能有轉。第六識因位
加行。分別強故。果位如此功能自在也。
餘識不然故。無單生空唯理唯事等時也。
因行相果作用
  初地事智起師
問。論中明成事智初起。出初地修道初起云
。爾者今此師與金剛心圓鏡智起之師
同。將如何 兩方。若一師者。第二師意
有漏不共必倶同境根因。立十地位五根
無漏五識之宗。而金剛心圓鏡智起
云師意。定可第八所變五根無漏。若彼
此一師義者。因可隨一不成過。加之佛地
論中。雖初地成事智起之義。不
剛心圓鏡智起*之師。若一師者何不
*哉 若依之爾者。二師義勢既同。何云
*哉。況若別義者。金剛心圓鏡智初起
云師。所變五根無漏故。能依五識定可
。若爾可金剛心初起無漏五識之別
師義。何不之*哉。知五識自初地已起
故。無金剛心初起云義*云事
今云。是一師義也。但於隨一不成過者。正
樞要文作法比量云。十地有漏五根
能發無漏五識云云 既有法云有漏五
。意簡無漏根畢。故因無隨一失。金剛心
是一念也。故簡之。多時量破之。次
金剛心圓鏡智起*之義。佛地論不
云難者。佛有二種。一等覺佛。二妙覺佛。
彼佛地論依等覺佛説。故云佛果起
人師釋
此意
  事智間斷
問。成所作智可間斷之時*耶 答爾也
 付之成事智品。普於十方現種種變
化三業。利諸有情。而十方世界中所化衆生
無邊也。能現智品由何間斷*乎。是以論下
文云。然四智品。由本願力。所化有情無
故。窮未來際斷無云云 加之
地論中。示現種種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佛變
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如是
名爲成所作智云云
答。論云。而數間斷作意起故云云 燈但願
有情。欲減故云云 佛地論云。成所作
智雖間斷而暫作意。即能現前數起無
窮亦名無盡云云 燈云。以機不恒會互有
屬故多間斷。化地上菩薩平等觀察二智
能故。不事智云云變化身所化。根機
熟不熟不同也。彼此繋屬各別也。異生等惑
障未斷故。雖衆生無盡。可根機全不
之時。不地上菩薩惑障既除。具常生諸
佛徳故。往來十方佛土化。又地前菩薩
二乘等者。彼此繋屬不同互不其化。地
上菩薩願諸佛。不一佛。是故初地證
得三種平等之中。佛平等者。普歸依一切
。一念中供養百億諸佛等也。地前雖
一佛。不餘佛故名不平等也。互有
所屬者此義門也。不屬一之不共類
此事愚案也。古來未談。
少事聊可
論下文。以佛地論
其意。佛地論常無間斷者。相續常義也
  尋云。疏云據實二身四智倶現*云云 既成
事智現他受用身土。何可間斷*哉。又燈
云。化地上菩薩平等觀察二智能故。不
事智。豈不疏*乎。又若許變化
長時淨土者。事智可間斷
答。化地上菩薩平等妙觀二智。現他受
用身土之時。事智雖反之。不彼智
而現。只他智反境爲質也。説無事智
時反之故也。有縁反義故云四智倶現
也。若無事智他受用身土者。
事智不間斷。事智無時平等妙觀現
故。不事智之力知也
  諸處境識
問。論中引佛地經説。如來智鏡諸處境識衆
像現故云云 爾者處境識體。大師何釋
*乎 疏云。言諸處者謂内六處。境者六境。
識者六識。此十八界。或十二處六根六識竝
識故云云 問二釋共不然。先付初釋
處者十二處總名。何限内六處。次許八識
之中諸識者。廣可八識。如一意
識計或執諸識用別體同。諸言廣故通
。付次釋。十二處時別識名。何以
識*乎。若名識無過者。根境外開
十八界。有何由十二處廢立
忽名識*哉。加之佛地論中。釋此文
三義。其中十二處釋。識者縁十二處之三智
見タリ何乍十二處釋背論家解釋*哉」
答。佛地論第四卷總有三義。十二處釋。唯識
論唯縁眞如義。十八界中有二師説。初義
唯縁眞如義。後縁一切法義。以後爲正。
即唯識論明鏡智所縁。二師中後正義也。依
之佛地論第三卷只有此義。疏主依
。以佛地經諸處境識衆像現故*之文
證。先作十八界釋直爲鏡智上影像。次依
此正義十二處釋因以處言十二
處總名。以鏡識内外六處也。佛地十二
處釋。鏡智不有爲故。以處境十二
。識者能縁三智品也。如來鏡智爲縁生
三智品影像。故云衆像現故也。疏主依
故。以十二處直爲鏡智上影像。何勞自
三智而傳説影像現之義*哉。故以處言
總名。爲諸處*之境識云也。但根上立
事。何強爲難。根識因果不即不離也。如
根因識果非定即離。依此義根名識
也。付初十八界釋難。處者雖
外六處。外處與境名畢。以内六處處也。
如心言雖心所。別説心所畢。心言屬
也。諸言廣故不六識*之難不
然。諸言隨應。於何廢立法之時所
安也。今十八界門六三廢立。云諸識
時六識外殘何識*哉。若顯識類八識
之廢立之時云諸者。定可八識。故述
意識計。或執諸識者顯八識體一
  成事非眞
問。*就四智心品縁境。且成所作智可
*乎 兩方。若不縁者。佛果自在位諸識
皆備遍縁徳。成事智品何隔縁用於眞理
耶。是以佛地論中釋法智彼所縁文。彼所
縁者即餘二智乃至 或出世間。或世出世
彼後所得縁上眞如云云出世智
之旨論文誠明也。親光既許。護
法寧異此*哉。況最勝王經中。如如智名
云云經文四智倶名如如智云云
事智若不眞如者。何得如如智稱*哉
若依之爾者見論文。隨作意生。縁事相
化業故後得智攝云云 大師此文
行相淺近縁事智故但遮無爲。如文證誠
云云 般若幽賛等處處解釋同
答。成事智品*之縁境非凡慮之所測。宗家
西方二説縁不縁二釋。文理互存輒
取捨。但勘處處解釋。不眞如之釋是
護法實義。凡依本願*之縁力變化之
事業。名之成所作智。行相既淺近也。何證
眞如甚深境界作意生。縁事相境
故後得智攝之論文不異求。成事非
眞唯觀俗識。此解依論之釋。順下論文此
解爲勝*之斷。同依護法論文縁境淺近
之義也。今本疏幷般若幽賛其意同之。述
二釋之下。邪正之詞已明。出一義之處但
不縁之釋。以知成事智品唯限
眞如云事。於佛地論文實以難會。但
妙觀成事二智。合説或出世間或世出世
出世間文限觀察智根本智。世出世説廣通
二智後得也。文言總含義有通局。聖教常
説也。縁眞如之文。非必直縁之。成事智
三智行相之時。傳知其所縁眞
*智邊非直縁之。何又爲相違。次最勝王
經如如智*之文。淄洲大師作二釋。若存
如名如如智之釋者。更不相違。若
四智名如如智之釋者。離二取相如如
智引故亦名如如智。雖事智品不眞如
能所取故由如如智起。故總名如如智
所釋此意也
  尋云。成事智不眞如者。遍縁用闕
是一唯識論非證。且依智品顯相
名之由來是二佛地論會釋尤難信。傳
于智品行相所縁眞如。非正縁如。何
此義彼文*哉。同論第三卷云。其餘
二智爲亦縁眞如云云 又云兼
取餘二。多縁眞故云云 此等文皆存別義
*乎是三下論文。此解爲縁之斷任
論文正否也。遂云然甚難知。顯
至極之斷*哉是四是以第七卷疏作
不縁二釋畢。然今大乘至佛位一切
皆所縁。唯除見分非相所縁云云 既依
遍縁*之道理成縁如之初釋。以下明
邪正第五卷疏正否。一相斷云事分明
是五
答。唯識論明四智名義體用諸門委悉也。
而述餘智品各有多異説。事智縁如之
義若盡理説者。論何不此實義*乎。又
平等性智。云眞如等
成所事作智。縁過未等外質
云云 同顯無本質之旨智不同。事智
若縁眞如者何。異平等性智哉。是則源
佛地經領受去來現在等義文。然今大
乘等文。非還述眞如之釋。第二不縁
釋中爲遍縁之義。寄遠知三智所縁
之義門一切皆所縁也。准淨八識
聚自他展轉皆有所縁。能遍縁故唯除
分非相所縁之道理。以見分相縁義
遍縁義也。唯除見分非相所縁之文
載論文也。佛地論上下縁眞如者。皆爲
遍縁義眞如也。准下論文
此解爲勝之斷。守論文邪正也。然甚
難知者顯義道幽邃也。如然極難也
唯増闕
減釋
又尋云。理趣分疏釋金剛住持平等性智
*之文。平等法性能證之智。四智倶得
云云 知實證平等法性云事。今云證
平等法性智所引故。以事智總説平等
性智也。如如如智起故總名如如
也。或次下文云。今以正義即諸智中。
其所應性平等云云 此釋除事智
歟。若爾既云正義知不縁釋爲實義

問。成所作智可根本智*哉 答。此有
異義。一者阿後得智。處處二釋後得智中
眞如縁不縁二釋也。二云西方有二説
護法言限後得智。親光意通根本智
問。此二説中存何義*哉
答。後傳是子島御意也。然而可初傳
如上成了更有東山御
。如尋思別要
論第十卷同學鈔第三


論第十卷同學鈔第四目次

  究竟
  三論諸師
親光等言二方
法界色攝
報佛常無常
彼時斷故付前佛入滅後佛成
安樂解脱身
凝常住不壞


論第十卷同學鈔第四

  ◎究竟位
三論諸師
問。論中明佛果功徳。有義如來功徳身土。甚
深微妙非有非無云云 爾者爲清辨論師義
將如何 兩方。若清辨義者。既云功徳身土
甚深微妙身土等功徳。而清辨論師
勝義門萬法皆空。全不
功徳。所述各別也。何云彼師義。況清辨非
十大論師隨一。何今論載爲一師哉 若
依之爾者。正見本疏解釋。三論諸師多爲
此解云云 加之義林章引此師説。清辨等師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