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菩提場經略義釋 (No. 2230_ 圓珍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230
菩提場經略義釋卷第一

言菩提場所説一字頂輪王經者。總擧經
題序品第一者。別表品名。兩文不同。且初
經題總顯所依所説。初菩提場即教主所依
之處。斯三世佛因圓果滿之場。所以華嚴云。
在摩掲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
菩薩戒經云。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
下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蜜提木叉。維摩
經云。始坐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法華經云。佛坐道場所得妙法。又云。我始
坐道場觀樹亦經行。大日經云。我昔坐道
場降伏於四魔。以大勤勇聲除衆生怖畏。
又云。菩薩大名稱。初坐菩提場。降伏魔軍
衆。諸因不可得。凡説法利物必有其處所。
故先擧之。菩提是梵語。場即唐言也。翻梵
爲唐應言覺。翻唐爲梵應言曼荼羅。具
梵合云菩提曼荼羅。備唐須云覺場。然諸
經中多言道場者。菩提亦翻道。凡於翻譯
有敵對與會意。今言覺者是敵對翻。翻爲
道者即會意也。是道理之道。非道路之意。
若道路之義。梵語末佉矣。今此經唐梵共題。
故言菩提場。具如西域記。所説已下八字。
正擧所説眞教。言所説者。能仁大師金口
之所宣説也。一字頂輪王經者。正是法教之
名也。所言一字者。即輪王佛頂眞言。字無
二三只以一字爲其心要冠統一部。故言
一字。佛頂凡有五種七八九等。且言五種
者。輪王佛頂。白傘蓋佛頂。光聚佛頂。高佛
頂。勝佛頂。於此五中輪王爲主。今正擧主
餘四自兼。故言一字頂輪王。舊譯具擧五
種。故名五佛頂也。經者常也法也。是則貫
義。攝機作終古之常准矣
序品第一者。序彰説之由次。品以義類相
從。第是不亂之嘉名。一是創題之上首也。茲
經有十三品。此品建初故云菩提場所説一
字頂輪王經序品第一
言特進者朝廷文階。此准二品。試者遙授
也。鴻臚卿者。唐有六省九寺等官。今鴻臚寺
則掌蕃客官也。有法度處名之爲寺。卿者
即鴻臚寺之卿也。朝廷尊重不空三藏。寄俗
高階及以官職光揚其徳酬答法恩。三藏
爲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國師。徳無倫匹。如
六卷表等
如是已下迄于火供品都一十三品。准顯大
乘例爲三段。初序品爲教起因縁分。次從
示現眞言大威徳品下迄火品末偈證成兩
足尊一十二品。爲聖教所説分。偈後二行五
字爲依教奉行分。序分有二。從初迄于互
不相逼惱名證信序。於是已下迄品爲發
起序。准例諸經證信有五。或六七句。且言
五者。一如是。即所聞法體。二我聞。即聞持
主。三一時。即説教時。四薄伽梵住菩提樹下。
即是所從及所處。五與大菩薩衆已下。即聞
持伴也。事如大日住心釋及智論等諸文。凡
眞言祕教據佛制誡。不同餘經對衆講説
排科消文。所以興唐記大日釋不似疏體。
凡疏體者。初總述大意。次立門解釋。後入
文消釋。今者准興唐直爾述要文。令持念
者會悟教宗早證佛果。不煩文義
初如是者。此兩字爲一句。以其義理總一
部始中終事故爲大句。不限三四五六七
等言。約經大旨一字爲句。況兩字何非句
乎。如者阿字本不生理。不隔心佛及以衆
生。約位似異。約性元同。所以應言如者似
也同也。是者理上無量妙慧。對境用觀皆
會本體。無有少非故言是也。頂輪瑜伽云。
知本不生故。是名奢摩他。諦觀於字體。是
毘婆舍那。字字具定慧。一切處遍觀。言一
字者。唯一佛乘阿字妙理爲一切教王及以
父母等。預指經中如是總體故。置初首點
示一部始終。故言如是。如爲奢摩他是爲
毘婆奢那。總此二法爲一字體云云問曰。
經中所説一字眞言不必阿字。而云何言唯
一佛乘阿字妙理爲一字耶。答曰。文中所
説一字眞言。雖不必阿字。而至論理體。
不出阿字本不生際。更不生疑經中一字眞言
之義至下當
凡釋題目。必須准部初中後意。若不然
者。如戴金剛作力士舞。據文釋題依題
解文。方合佛意
我者海阿難之我也。佛智海水總入阿難一
心智海。天台大師指法華能聞爲海阿難。
義有分滿。須准彼意商量我義。況天台得
總持。無文字樂説法。不異十地及等妙覺。
故梁補闕云。智者大師等覺歟妙覺歟。顏魯
公讃云。得宿命通辯無礙旋陀羅尼華三昧
乃至萬行千宗最後説。千變萬化難致詰云云
言出顯門。意不殊祕。有心賢哲莫遏師長。
撃自取會也。佛心經云。爾時大日告阿難
云云今此祕教海多聞持祕密主爲對揚。雖
有聲聞。意在引入祕密之藏。故不可以
眞言經我聞偏爲金剛薩埵之我
一時者。始自説經迄信受行。其間機應相
冥能所道合之時。又説一佛乘聽一佛乘
時。應之與機不前不後云云
薄伽梵者。即聞持所從。是我大師大牟尼尊。
准大日釋。薄伽梵者。論師所解具有六義。
今此宗中薄伽梵者。是能破義。如人執持利
器多所摧伏。其本未有此名。世議觀其事
迹。故號爲能破者。世尊亦爾。以大智明破
一切識心無明煩惱。此等本自無生亦無相
貎。然慧日出時暗惑自除。是故義名爲能破
也。智度論云。婆伽名破婆名能。能破婬怒
癡故名婆伽婆。二乘雖破三毒。亦不了了
盡。如盛香器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以
力薄故灰炭不盡。如來如劫燒火一切都盡
無烟無炭。故名婆伽婆。復次婆伽言徳。婆
者言有。是名有徳。婆伽名名聲。婆者言有。
是名有名聲。一切世間無有徳名聲如佛者。
復次帝釋聲論謂女人爲薄伽。是欲求因
縁能息煩惱義。又是所從生義。金剛頂宗即
翻此義云。女人者即是般若佛母。無礙智見
人皆悉從是生。其有志求因縁得與相應。
煩惱戲論皆悉永息。非如世間欲熱雖小止
息而實更増也。以此密教不可直宣故。
多有如是隱語。學者當觸類思之。又薄伽
梵者即帶有聲。如人多有資財名持資財
者。以有金故名持金者。如來亦爾。有殊勝
徳故名持衆徳者云云准理趣釋。婆伽梵者
能破義也。所破者四魔也破魔義
如下釋
又有六義。
如聲論所釋。熾盛自在與端嚴等也云云
六義者。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
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龍樹阿闍梨依
四義十七徳釋婆伽婆。言四義者。一有徳
義。二巧分別義。三有名聲義。四能破義。言
十七徳者。頌云。如來殺賊正遍知。明行好去
知世間。無上調御天人師。智者無等無等等。
世尊度岸及大徳。厚徳成利合十七具釋
云云
住菩提樹下者。指正説經處。菩提如上。
録上云。菩薩爾時即起。往詣摩掲提國菩提
樹下。舊名畢鉢羅。過去諸佛皆於此樹成
無上道。我今亦可於此成佛。昔佛在日。此
樹青翠。高百餘尺。今由見在摩掲提城。帝釋
化身執細軟草。菩薩問曰。此名何草。答曰。
吉祥。菩薩報曰。願破不吉以成吉祥。受已。
不證菩提誓當不起。爾時大地及諸天宮
皆悉振動。猶如風吹。魔王驚悸勸動所由。
遂見菩薩坐菩提樹成等正覺當度衆生。
魔至佛所勸受轉輪王位。菩薩不從。遂興
軍衆恐動。菩薩即入勝意慈定而降伏之。
菩提樹神喜佛成道。往父王所説偈白王。
汝子已成佛。魔衆已退散。光明如日月。普
照十方刹。云云西域記云。東渡大河至鉢羅
笈菩提山唐言前正覺山。如來將證正覺
先登此山。故云前正
如來
勤求六歳未成正覺。後捨苦行示受乳糜。
行自東北遊自此山。有懷幽寂欲證正
覺。自東北岡登以至頂。地既震動。山又傾
搖。山神惶懼告菩薩曰。此山者非成正覺
之福地也。若於止此入金剛定。地當震陷
山亦傾覆。菩薩下自西南止半岸中。背
巖面澗有大石室。菩薩即之跏趺坐焉。地
又震動。山復傾搖。時淨居天空中唱曰。此
非如來成正覺處。自此西南十四五里。去
若行處不遠。有畢鉢羅樹。下有金剛座。去
來諸佛咸於此坐而成正覺。願當就彼。菩
薩方起室中。龍曰。斯室清勝。可以證聖。
唯願慈悲勿有遺棄。菩薩既知非取證所。
爲遂龍意留影而去影在昔日賢愚咸視。洎於
今時。或有得見之也
諸天前導往菩提樹。逮乎無憂王之興也。
菩薩登山上下之迹。皆樹旌表建窣堵波。
度量雖殊靈應莫異。或華雨空中。或光照
幽谷。毎歳罷安居日。異方法俗登彼供養。
信宿乃還。前正覺山西南行十四五里至菩
提樹。周垣疊磚崇峻險固。東西長南北狹。
周五百餘歩。奇樹名華連陰接影。細沙異草
彌漫縁被。正門東闢對尼連禪訶。南門接大
華池。西阨險固。北門通。大伽藍壖垣内地聖
迹相隣。或窣堵波。或復精舍。竝贍部洲諸國
君王大臣豪族欽承遺教建以記焉。菩提樹
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成。與大地倶
起。據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極金輪上侵
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歩。賢劫千佛坐之
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
曰道場。大地震動獨無傾搖。是故如來將
證正覺也。歴此四隅地皆傾動。後至此
處安靜不傾。自入末劫正示浸微。沙土彌
覆。無復得見。佛涅槃後。諸國君王傳聞佛
説金剛座量。遂以兩躯觀自在菩薩像南北
標界。東面而坐。聞諸耆舊曰。此菩薩像身
沒不見佛法當盡。今南隅菩薩沒過胸臆
矣。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鉢羅之樹也。昔
佛在世高數百尺。屡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
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
幹黄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毎
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是
日也諸國君王異方法俗數千萬衆不召而
集。香水香乳以漑以洗。於是奏音樂列香
華。燈炬繼日競修供養。如來寂滅之後。無
憂王之初嗣位也。信受邪道毀佛遺迹。興
發兵徒躬臨剪伐。根莖枝葉分寸斬截。次西
數十歩而積聚焉。令事火婆羅門燒以祠
天。烟焔未靜忽生兩樹。猛火之中茂葉含
翠。因而謂之灰菩提樹。無憂王覩異悔過。
以香乳漑餘根。泊乎將旦樹生如本。
見靈怪重深欣慶。躬修供養。樂以忘歸。王
妃素信外道。密遣使人夜分之後重伐其
樹。無憂王旦將禮敬。唯見樂株深増悲慨。
至誠祈請。香乳漑灌。不日還生。王深敬異。
疊石周垣。其高十餘尺。今猶見在。近設償
王信受外道毀嫉佛法。壞僧伽藍伐
菩提樹。掘至泉水不盡根抵。乃縱火焚燒。
以甘庶汁沃之。欲其焦爛絶滅遺萠。數月
後。摩掲陀國補刺拏伐摩王唐言
滿冑
影堅王之
末孫也。聞而嘆曰。慧日已隱。唯餘佛樹。今
復摧殘。生靈何覩。擧身投地哀感動物。以
數千牛搆乳而漑。經夜樹生。其高丈餘。恐
後剪伐周峙石垣。高二丈四尺。故今菩提樹
隱於石壁。上出二丈餘。菩提樹東有精舍。
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廣二丈餘歩。疊以青
磚塗以石灰。層龕皆有金像。四壁鏤作奇
製。或連珠形。或天仙像。上置金銅阿摩落迦
果。亦謂寶瓶。又
稱寶
東面構爲重閣。檐宇特起三
層。榱柱棟梁戸扉窓牖。金銀彫鏤以飾之。珠
玉厠錯以填之。奧室邃宇洞戸三重。外門
左右各有龕室。左則觀自在菩薩像。右則慈
氏菩薩像。白銀鑄成。高十餘尺。精舍故地。無
憂王先建小精舍。後有婆羅門。更廣建焉。
初有婆羅門。不信佛法事大自在天。傳聞
天神在雪山中。遂與其弟往求願焉。天曰。
凡諸願求有福方果。非汝所祈。非我能遂。
婆羅門曰。修何福可以遂心。天曰。欲植
善種求勝福田。菩提樹者證佛果處也。宜
時速返往菩提樹建大精舍穿大水池興
諸供養。所願當遂。婆羅門受天命發大信
心。相率而返。兄建精舍。弟鑿水池。於是廣
修供養動求心願。後皆果遂。爲王大臣。凡
得祿賞皆入檀捨。精舍既成。招募工人欲
圖如來初成佛像。曠以歳月無人應召。久
之有婆羅門。來告衆曰。我善圖寫如來妙
相。衆曰。今將造像。夫何所須曰。香泥耳。宜
置精舍之中。竝一燈照。我入已堅閉其戸。
六月後乃可開門。時諸僧衆皆如其命。尚
餘四日未滿六月。衆咸駭異。開以觀之。
見精舍内。佛像儼然結跏趺坐。右足居上。
左手歛右手垂。東面而坐。肅然如在。座高四
尺二寸。廣丈二尺五寸。像高丈一尺五寸。兩
膝相去八尺八寸。兩肩六尺二寸。相好具足。
慈顏若眞。惟右乳上塗瑩未周。即不見人。
方驗神鑒。衆咸悲嘆。殷勤請知。有一沙門
宿心淳質。乃感夢見往婆羅門。而告曰。我
是慈氏菩薩。恐工人之思不測聖容。故我
躬來圖寫佛像。垂右手者。昔如來之將證
佛果。天魔來嬈。地神告至。其一先出助佛降
魔。如來告曰。汝勿憂怖。吾以忍力降彼必
矣。魔王曰。誰爲明證。如來乃垂手指地言。
此有證。是時第二地神踊出作證。故今像手
倣昔下垂。衆知靈鑒莫不悲感。於是乳上
未周填厠衆寶。珠瓔寶冠奇珍交飾。設償迦
王伐菩提樹已。欲毀此像。既覩慈顏。心
不安忍。迴駕將反。命宰臣曰。宜除此佛
像置大自在天形。宰臣受旨。懼而嘆曰。毀
佛像則歴劫招殃。違王命乃喪身滅族。進
退若此。何所宜行。乃召信心以爲役使。
遂於像前横疊磚壁。心漸冥闇。又置明燈
磚臂之前。畫自在天。功成報命。王聞心懼。
擧身生皰肌膚攫裂。居未久之便喪沒矣。
宰臣馳返毀除障壁。時經多日燈猶不滅。
像今尚在。神工不虧。既處奧室燈炬相繼。
欲覩慈顏莫由審察。必於晨朝持大明
鏡引光内照。乃覩靈相。夫有見者自増悲
感。如來以印度吠舍佉月後半八日成等正
覺。當此三月八日也。上座部則吠舍佉月後
半十五日成等正覺。當此三月十五日也。
是時如來年三十矣。或曰。年三十五矣。華
嚴經及舊譯本云在菩提場始成正覺。意
在此矣。孔雀經云。毘鉢尸如來。無憂樹下
坐。尸棄佛世尊。依止奔陀利。毘舍浮如來。
住在娑羅林。拘留孫如來。尸利沙樹下。羯諾
迦大師。烏曇跋羅樹。迦攝彼善逝。尼倶陀樹
下。釋迦牟尼佛。聖種喬答摩。坐於菩提樹。證
無上正覺。心地觀經第六。是阿蘭若毘婆尸
佛。於尼倶陀樹下成道。是阿蘭若尸棄如來。
於尸利沙樹下成道。是阿蘭若毘舍如來。阿
尸婆多樹下成道。是阿蘭若倶留孫佛。無憂
樹下成等正覺。是阿蘭若倶那含牟尼如來。
優曇樹下成等正覺。是阿蘭若迦葉如來。婆
陀樹下成等正覺。是阿蘭若釋迦如來。於畢
鉢羅樹下成道已上菩提樹約號。畢鉢羅約
名。兩經雖小異。釋尊菩提樹。彼此無有別。
華嚴第一云。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爲身。
瑠璃爲幹。衆雜妙寶以爲枝條。寶葉扶疏垂
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復以摩尼而
爲其果。含暉發焔與華間列。其樹周圓
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内有
諸菩薩。其衆如雲倶時出現。又以如來威
神力故。菩提樹恒出妙音。説種種法無有
盡極。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充滿
十方。衆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爲莊
挍。諸莊嚴具流光如雲。從宮殿間華影成
幢。無邊菩薩道場衆會咸集其所。以能出
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魔尼寶王而爲其綱。
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一
切衆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又
以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間悉包法界。其
師子座高廣妙好。摩尼爲臺。蓮華爲網。清
淨妙寶以爲其輪。衆色雜華而作瓔珞。堂榭
樓閣階砌戸牖。凡諸物像備體莊嚴。寶樹枝
果周迴間列。摩尼光雲互相照耀。十方諸佛
化現珠玉。一切菩薩髻中妙寶。悉放光明而
來瑩燭。復以諸佛威神所持。演説如來廣
大境界。妙音遐暢無處不及云云舊譯五佛
頂經云。其菩提樹高顯殊特。瑠璃爲幹。妙寶
枝條。寶葉垂布猶若重雲。雜色寶華互相間
錯。大寶摩尼以爲其果。其光遍照一切佛刹。
種種現化施作佛事。普現大乘一字佛頂轉
輪王呪菩薩道故教。佛神力故演出種種梵音
妙聲。讃揚如來無量功徳云云別譯一字佛
頂經文。大抵似上。四乘教中各有其相。如
天台云。若觀十二因縁生滅究竟。即三藏
佛坐道場木樹草座。若觀十二因縁即空究
竟。通教佛坐道場七寶樹下天衣座。若觀十
二因縁假名究竟。別教舍那佛坐道場七寶
座。若觀十二因縁即中究竟。是圓教毘盧遮
那佛坐道場虚空爲座云云故涅槃云。下智
觀故不見佛性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不
見佛性得縁覺菩提。上智觀故見不了了
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見佛性了了
得佛菩提云云又四經行例此可知。當經
樹相。多依菩薩佛乘。佛乘爲正極歸。唯一
佛乘本不生際。經旨如是。行者留意莫等
閑也。若論藏攝。准大乘理六波羅蜜多
經第一。過去諸佛所説正法。我今所説八萬
四千諸妙法蘊。調伏純熟有縁衆生。而令
阿難陀等諸大弟子一聞於耳皆悉憶持。攝
爲五分。一素呾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磨。
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此五種藏教
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爲説之。若彼有情樂
處山林常居閑寂修靜慮者。而爲彼説
素呾纜藏。若彼有情樂習威儀護持正法
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爲彼説毘奈耶藏。
若彼有情樂説正法分別性相循環研覈
究竟甚深。而爲彼説阿毘達磨藏。若彼有
情樂習大乘眞實智慧離於我法執著分
別。而爲彼説般若波羅蜜多藏若彼有情不
能受持契經調伏對法般若。或復有情造
諸惡業。四重八重五無間罪謗方等經一闡
提等種種重罪。使得銷滅速疾解脱頓悟
涅槃。而爲彼説諸陀羅尼藏。此五法藏譬
如乳酪生蘇熟蘇及妙醍醐。契經如乳。調伏
如酪。對法教者如彼生蘇。大乘般若猶如
熟蘇。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酷蘇
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
樂。總持門者。契經等中最爲第一。能除重
罪。令諸衆生解脱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
身。復次慈氏我滅度後令阿難陀受持所説
素呾纜藏。其鄔波離受持所説毘奈耶藏。迦
多衍那受持所説阿毘達磨藏。曼殊室利菩
薩受持所説大乘般若波羅蜜多。其金剛手
菩薩受持祕説甚深微妙諸總持門。彼經既
説五種法藏譬乳等味。第五總持微妙法藏
金剛手持。今此頂王甚深祕藏。始終皆是金
剛薩埵撃場發問信受奉行。第五藏攝。更莫
生疑涅槃五味譬
五時教。云云
與大以下第五同聞。都有多類。分文爲三。
初菩薩衆。次聲聞衆。後雜類衆。且初菩薩衆
者。佛與若干菩薩衆倶。故言與大菩薩衆
也。然諸經中先歎徳後列名。於此經中直
擧類即列名。論其徳行具在他經。今但略
釋其通別名即具徳業。説經之初列同聞
衆。爲證阿難所傳非謬。所以標徽號於前
文。播芳名於後嗣。
所謂以下列名有二十六大菩薩。今略釋其
名。初金剛幢菩薩摩訶薩者。若具梵音應云
嚩日囉二合計都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今先釋
通名者。智度論云。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薩
埵。菩提名諸佛道。薩埵或名衆生或是大
心。是人諸佛道功徳盡欲得。其心不可斷
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大心復稱讃好
法故名薩。好法體相名爲埵。菩薩心自利
利他故。度一切衆生故。知一切法實性故。
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故。爲一切賢聖
之所稱讃。是故。名菩提薩埵。又云。何名
摩訶薩埵。摩訶秦言大。薩埵名衆生。或名
勇心。此人心能爲大事。不退不轉大勇心。
故名爲摩訶薩埵。復有二義。一自利大智
爲首。二利他大悲爲先。有智故上求菩提。
有悲故下化衆生。又菩提是所求之果。薩埵
是能求之人。求大果人名爲菩薩。又菩提
名覺。覺通三乘。今所大運故名摩訶。威以
肅人。徳以立己。竝非小利故置大名也。
興唐引阿闍梨説云。具據正義。當言菩提
索哆。此索哆者。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
然聲明有如是法。若論文字。其義雖正。音
韻或不當者。便得取便安之。故世論師謂
爲薩埵。傳習者隨順其辭。就瑜伽宗。薩埵
略有三種。一者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
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
界竪執不捨。故以爲名。二者有識薩埵。即
二乘也。纔覺知生死過患。自求出離得至
涅槃。著保化城興滅度想。於如來功徳未
生願樂之心。故以爲名。三者菩提薩埵。無
上菩提出過一切臆度戲論種種過失。是一
向純善白淨微妙不可譬類之義。即是衆生
本性不思議心也。能忍如是成道事。願樂修
行堅固不動。故名菩提索哆。於如是人中。
功業最大堪能轉授一切衆生故。名爲摩
訶薩埵。此等無央數大菩薩衆。與大牟尼倶
在會座。然舊譯本唯列菩薩衆。無二乘等
衆。但云與一切大衆會於妙菩提樹下。以
佛神力周圍五百踰膳那會座而坐等。別譯
一字佛頂經。先列苾芻衆。次列菩薩。後有
雜衆。今文菩薩在前。次列苾芻。後有雜類。
是翻譯異。更不煩言
次釋別名。此諸大士名字施設。利樂有情
其迹難測。況本地乎。但依大日義釋并諸
經略解釋之
金剛幢者。梵語如上。新華嚴經兜率宮中偈
讃品云。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
一一各與萬佛刹塵數諸菩薩倶。從萬佛
刹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來詣佛所。其名
曰金剛幢菩薩乃至法幢菩薩。所從來國謂
妙寶世界*乃至妙香世界。各於佛所淨修梵
行。所謂無盡幢佛觀察幢佛云云既言
十方各有一大菩薩。然其第一者此菩薩。則應
知是東方妙寶世界無盡幢佛所從菩薩。若
依金剛頂經。是南方福徳門四菩薩中第三
菩薩。故彼經云。爾時婆伽梵復入寶幢大菩
薩三昧耶乃至則彼金剛幢授彼寶幢菩薩
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
幢。金剛幢灌頂時。彼金剛幢菩薩摩訶薩。以
金剛幢安立一切如來於檀波羅蜜説此嗢
陀南。此是一切佛能滿諸意欲。名思惟寶幢。
是檀度理趣。總持釋云。此寶幢三昧耶。是一
切如來大滿願義。如來入此三昧耶者。爲
此菩薩授滿願幢故。如如意珠在寶幢上
雨一切寶滿人所求。此三昧耶亦復如是。
在菩提幢上滿衆生願。故以爲名名上
准彼經。此菩薩是十波羅蜜中初檀度門攝。
能滿一切衆生心中願故。雖菩薩行恒沙塵
數。而不出於六度四攝等。如是法門。施爲
第一。故此經中列諸大士。以此菩薩最爲
初首。其義可見
次觀自在者。梵音嚩路枳帝濕縛二合野。
唐翻觀自在。菩提流支云。嚩此云觀。路枳
帝云世。濕嚩囉云自在。法華等云觀世音。
是翻譯異。悲華經云。若有衆生受苦。稱我
名者念我者。爲我天耳天眼所見聞不得
免苦。不取正覺。寶藏佛云。汝觀一切衆
生生大悲心。今當字汝爲觀世音。普門
品云。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又
云。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等。故法華
文雖云觀世音。亦有自在之言。理趣釋云。
觀自在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後月輪。表一切
如來大悲隨縁六趣。拔濟一切有情生死雜
染苦惱。速證清淨三摩地。不著生死不證
涅槃。皆由觀自在菩薩金剛法現證。金剛頂
中。西方智慧門四菩薩中第一菩薩。於五部
中即法部攝。亦名蓮華部。故彼經云。爾時
婆伽梵復入觀自在大菩薩三昧耶*乃至
彼金剛蓮華授與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正法
轉輪王。授與一切如來法身灌頂灌於雙手。
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眼。金剛眼灌
頂時。金剛眼菩薩摩訶薩。則彼金剛蓮華如
開敷蓮華勢觀察貪染清淨無染著自性。觀
已説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覺悟欲眞實。
授與我手掌。法安立於法釋云。觀自在菩
薩者是法智印主。内證金剛法清淨無染智。
外觀一切衆生三業。淨除五欲無礙自在。
故云觀自在大菩薩。乃至金剛眼者。若不
了達煩惱本際。如盲瞽闇。今此菩薩覺悟
惑障本性清淨。喩如有目日光明仰贍大
虚。故云金剛眼釋蓮華義。其文稍廣。須引法華
論及法華玄等釋。不能煩述
此金剛眼即智慧眼。以此眼觀一切衆生暝
無見者。破無明暗得智慧明。無障無礙獲
大自在。故以爲名十自在義如
下廣説
依大日釋。觀
者同彼十方三世諸佛所觀。亦名平等觀。是
觀自在亦名悲者。以大悲爲體故名爲悲
者。如鑄眞金爲人。以其自體純是金故名
爲金人。今此菩薩非體亦爾。故經亦名悲生
眼也。金剛頂經名金剛眼意亦同矣。故胎
藏會即八葉中西北之位。於三部中蓮華部
主。手持開敷妙蓮華故亦名爲蓮華手。例
如執金剛杵故名金剛手。在釋迦院左邊
侍者。法華普門示現之言可以明矣。前解
福徳門大士畢。今釋智慧門大薩埵。可謂
福徳智慧二種莊嚴莊嚴法身。如鳥二翼
似車雙輪。故法華云。定慧力莊嚴。以此度
衆生。蓋是福慧一雙耳
第三得大勢至者。思益云。我投足處。振動
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悲華
云。願我世界如觀世音等無有異。寶藏佛
言。由汝願取大千世界故。今當字汝爲
大勢至。依大日經。是蓮華部眷屬。蓮華三昧
同於涅槃。第一堅固不可動轉。此即如來
大勢之位。今此菩薩持未開敷蓮令不退
失。要當同得如是大位。故名得大勢也
第四金剛手祕密主。准義釋。梵音伐折羅
播尼。即是金剛手掌。舊云執金剛。亦言持
金剛。梵云伐折羅陀羅。此伐折羅即是金剛
杵。陀羅是執持義。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
西方謂夜叉爲祕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
祕難可了知故。舊翻或云密迹。若淺略明
義。祕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執金剛杵常侍
衞佛。故曰金剛手。然是中深義言夜叉者。
即是如來身語意密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乃
至彌勒菩薩等猶於如是祕密神通力所
不及。祕中最祕。所謂心密之主。故曰祕密
主。能持此印故云執金剛也。然此菩薩於
三部中金剛部主。蘇悉地經爲説教主。於
大日及此經即爲對場。始終發問。世尊應
請對告説法利益衆生。如扣洪鍾出大音
聲。亦如槌砧互爲成器
第五寂靜慧者。大日經名安住慧。寂靜安住
中只是一意。謂安住不動如須彌山不爲四
方風之所動。是奢魔他即名爲止。是寂靜
義。慧者譬如靜室以然明燈所見了了。是
毘婆舍那即名爲觀。此則慧義。今此菩薩定
慧兼具以表其名。故法華云。又見佛子定慧
具足爲衆説法。即此義也。又寂靜慧者即是
中道實相之慧。此菩薩能得中道實慧不
爲空有二邊所動。令諸衆生同入此道。故
以爲名
第六金剛慧者。別本云金剛勝意。依總持釋。
言金剛者。是堅固利用二義。即喩名也。利用
以喩如來智用摧破惑障顯證極理。即此極
理具摧破用故云利用義。智用自體無有
滅壞爲堅固義。又世間金剛有三種義。一不
可壞。二寶中之寶。三戰具中勝。即顯極理具
三種義云云此與釋論三種金剛三昧中喩意
大同。亦須以大般若能斷金剛分義而廣説
之。以此如金剛智慧能破自他煩惱所知
等障。故以爲名
第七堅固慧者。別譯名堅固意。大日亦名堅
固意。即是地藏菩薩金剛不可壞行境界三
昧中法門眷屬。以淨菩提心印其性常堅固
故。正是彼三昧之體。意之與慧譯人不同。
與前金剛慧菩薩其義大同
第八虚空無垢者。與大日同。即是虚空藏菩
薩清淨境界三昧中法門眷屬也。淨菩提心
以不可得故如虚空遠離諸相清淨無垢
遍一切處。自在旋轉如風行空中無所罣
礙。故以爲名
第九無垢慧者。別譯名離垢意。大日名虚空
慧。於菩提心一切諸垢本不生故。名爲自
然清淨慧光。猶如秋天萬像證霽纖塵不動
時。滿月照空無所不遍。故以爲名
第十普賢者。諸經亦同。大論觀經同名遍吉。
今稱普賢。皆是漢語。梵音邲&T075586;陀。亦云
三曼多跋陀羅。此云普賢。悲華云。我誓於
穢惡世界行菩薩道使得嚴淨。我行要當
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縁今改汝字
名爲普賢云云大日釋云。普是遍一切處義。
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
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衆徳。
故以爲名。金剛頂中。即是東方菩提心門四
大菩薩第一薩埵。即金剛部主。具如彼經及
以疏説
第十一無盡慧者。別譯名無盡意。與法華
同。疏云。無盡意者。大品明空則無盡。大集
明八十無盡門。淨名云。夫無盡者。非盡非
無盡故名無盡。總三經用三觀三智釋無
盡也。意者智也。無盡者境也云云既言意者
智也。智即慧也。例知所釋。堅固意等其義
無異
第十二虚空庫者。別本云虚空勝藏。理趣釋
云。虚空庫菩薩者在西北隅。表一切如來廣
大供養儀。由修眞言行菩薩修得虚空庫菩
薩瑜伽三摩地。於一念頃身生盡虚空遍法
界一一佛前。於大衆會以種種雲海供養
奉獻如來。便從一切佛聞説妙法。速滿福
徳智慧資糧。以虚空。爲庫藏。隨縁諸趣拯
濟利樂諸有情。漸引致無上菩提以爲巧
便
第十三超三界者。法華云越三界。超之與越
其義不異。蓋是已發淨菩提心超於分段
變易二種三界。而具悲智利益有情。故法
華云。不如三界見於三界等。但彼釋究竟
佛智。此則解分證菩薩。滿分異其旨稍同
第十四持無能勝者。別本云無勝持。准大日
釋。是則釋迦眷屬之中忿怒明王。無能勝者
是不可破壞義。謂於一切世界種種隨類法
門中。遍摧諸障調伏衆生。能持如來難勝
智印。是故名爲持無能勝。廣大威猛無能制
伏。以此勢力利益衆生。然諸菩薩爲衆生
故現種種身。或慈悲形。或忿怒形。故法華
云。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脱衆生。即下文
中有是明王。至彼當説
第十五持世間。淨名云持世。別本云治世
間。持之與治是同音字。言持世者。領憶不
忘名之爲持。世以隔別爲義。實相眞心
領憶諸法無有遺忘。故名持世。持義多途。
略有五種。一遮持。二部持。三聞持。四住持。
五任持。大小二乘顯祕兩門皆有五義。今約
大乘明此五義。一遮持者。此菩薩得實相
眞明。能遮法界煩惱生死苦報。二總持者。一
切萬行自利利他功徳如完器盛水無有漏
失。三聞持者。十方諸佛説法乃至十界所有
言辭。一聞便憶。如雲持雨不令忘失。四住
持者。住持十方諸佛法門興隆不絶。五任
持者。無縁大慈荷負一切保任不捨。今此
菩薩從初發心乃至等覺。偏圓權實悉皆領
持。以別不己而利有情。若深祕者。菩提心
體本性清淨。譬如蓮華在卑濕泥不染塵
垢。此菩薩亦如是。能於三種世間作利益
事。而不著世間欲染。自他共住祕密藏中。
故法華云。一切世間治生産業。皆與實相
不相違背。涅槃云。願一切衆生安祕密藏
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華嚴云。願一切衆
生得三種世間最殊勝座廣大善根之所嚴
云云蓋是此菩薩利生之願。又持與治非
但音同。意義亦近。此之菩薩執持如來眞實
智印攝治世間。能令一切得至阿字本不
生際。故以爲名
第十六天冠者。天是第一義天。天然不動之
妙理。究竟法身之體性。即冠戴之義。一切如
來授法王職位之時。以如來五智寶冠冠
法王子之頂。以自性清淨法水灌其頂上。
然後以佛國寶悉皆付之。是菩薩戴此冠
故。理趣云。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冠等。金
剛頂經亦有此文。但彼等經歎婆伽梵徳。菩
薩位中亦有灌頂之位。所謂十住第十灌頂
住。須引華嚴廣説
第十七文殊師利童眞言。別本云曼殊室利
童子。餘經亦言曼殊室利。又云滿殊尸利・
曼蘇室利・曼蘇瞿衫等。竝皆梵語。唐言妙吉
祥。即南天竺梵徳婆羅門之愛子。生時有十
種吉祥事。一光明滿室。二甘露垂軒。三地
誦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鶏生鳳子。六猪胤
龍肫。七馬産麒麟。八牛生白宅。九倉變金
粟。十象具六牙。具此十般殊勝事。是故爲
妙吉祥。大日釋云。妙謂佛無上慧猶如醍醐
純淨第一。吉即是具衆徳義。或云妙徳及
濡首并溥首。亦云妙音。如下末法成就品
也。言以大慈悲力故。演妙法音令一切
聞。故涅槃云。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徳等。思
益云。雖説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
相。故名妙徳。悲華云。願我行菩薩道。所化
衆生皆於十方先成正覺。令我天眼悉皆
見之。我之國土皆一生菩薩。悉令從我勸
發道心。我行菩薩道無有齊限。寶藏佛言。
汝作功徳甚深。願取妙土。今故號汝
名文殊師利。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
喜藏摩尼寶積佛。今猶現在。聞名滅四重
罪。爲菩薩像影嚮釋迦耳。童眞者。別本
及華嚴竝云童子。其義不異。故義釋又云。
此菩薩通達如來甚深般若。唯是佛佛自證。
不可授與人。若離加持方便。則一切有心
量者所不能及。是故以嬰兒行反示童子
之身。演説人法無我蠲除戲論之法。此是
有迹之處。非是究竟不行處。然此祕密加
持故令修道者藉此言詮得悟文表之旨。
若不開如是方便。則衆生處處生著。不知
佛慧之深也。復次如上所説諸三昧。一一
皆通一切法界門。今此菩薩所住佛加持三
昧亦復如是。雖則無盡莊嚴遍滿法界。猶
是如來返示童眞之迹。俯逮群生欲令
寄此舟航存乎捨筏。不可執行處爲證
處。持瓦礫爲明珠也。於十住中有童眞
住。迹豈非在彼童眞之位。華嚴廣説云云
第十八月光童眞者。法華亦有月光菩薩。月
者是瑜伽淨月義。一切世間以月能息除熱
惱施清涼樂故謂之甘露。又於諸星中月
光最勝。此菩薩亦爾。一切聲聞縁覺偏教菩
薩。智光下劣如瑩星光。圓教菩薩慧光遍照
能除一切衆生三毒熱惱。猶如滿月能照暗
夜令人清涼。故法華云。如衆星之中月天
子最爲第一等。又大品百八三昧中有妙月
三昧。智論釋曰。如月滿清淨無諸翳障能
除夜暗。此三昧亦如是。今此菩薩入是三
昧。能除諸法邪見無明闇弊等障。故以爲
名。童眞之義如上所説
第十九不思議慧者。準大日釋。此菩薩住極
無生三昧。以知諸法畢竟等。故能以種種
煩惱惡業爲如來事。於無間獄中受三禪
樂。故名不思議解脱門。若入如是解脱門。
則。能久處生死常無厭倦。是則不思議祕
密妙慧之力也
第二十虚空藏者。准大日釋。此菩薩住清淨
境界三昧。入此定時。即知諸佛境界畢竟
清淨猶如虚空。是故普門漫荼羅皆悉離一
切相。唯是心佛自性不可示人。而以自在
神力出納取與。周給衆生不可窮盡。又如
虚空正以無所有故無所不有也。知心
同虚空故。一切諸法皆悉等同虚空。以不
住法具修萬行。用無所得爲方便故。亦復
等同虚空。以虚空無垢菩提心而修萬行。
於大空中具生種種莖葉華果也。金剛頂
中。即是南方福徳聚門四菩薩中第一菩薩。
於五部中即寶部攝。具如彼釋
第二十一除一切蓋障者。別本云除一切障。
準大日釋。障謂衆生種種心垢。能翳如來淨
眼不能得開明。若以無分別法滅諸戲論。
如雲霧消除日輪顯照。故曰除蓋障。一切如
來諸有所作。悉皆爲此一事因縁。復次行人
雖學般若波羅蜜。若無禪定。猶如盲者雖
遇日光無所能爲。故明此除蓋障三昧。若
依此義。此三昧名表此菩薩
第二十二大精進者。別本云大迅疾。法華名
常精進。以此菩薩常勤精進不退轉故。若
約位者。即十信中第三心也。諸經名目雖
異。同是圓教相似位耳。若六度中第四毘梨
耶波羅蜜。於此精進有其三種。謂被甲精
進。攝善法精進。利樂有情精進。具如此義
故以爲名也
第二十三慈氏者。別本及法華名彌勒。是唐
梵異。彌勒者。此云慈氏。思益云。若衆生見
者即得慈心三昧。故名慈氏。賢愚云。國王
見象師調象即慈心生。從是得名慈氏。悲
華云。發願於刀火劫中擁護衆生。又云。慈
乃姓也。名阿逸多。此翻無勝云云准大日釋。
慈氏菩薩者。謂佛四無量心。今以慈爲稱
首。此慈從如來種性中生。能令一切世間
不斷佛家。故曰慈氏云云或云彌。勒。正梵
云迷帝隷。或經云。昔作仙人號名一切智
光。値慈佛説慈三昧發願故名慈也。准大
日釋。此菩薩住發生普遍大慈三昧。遍一切
如來境界而起大慈。隨種種衆生性欲施
與正法之樂。雖云於一法門而得自在。而
其實具足一切法界門。如其自所通達。演
説心要利諸衆生。能修此門者。即同慈氏
菩薩也
第二十四寶髻者。淨名云金髻。金者即是淨
菩提心實相慧寶。髻者即是權智也。以此二
智之寶莊嚴法身之首。故曰寶髻。又諸寶
中金是第一。故寶與金其義一也。以是智寶
利樂有情。故法華云。有大功者。解髻明珠
與之等云云
第二十五寶手者。別本及法華云寶掌。淨名
有寶手菩薩。手掌之義已如金剛手中説
也。普超云。被上徳鎧乃至佛無能沮敗。令
釋大乘。若於夢中不志二乘。常以實心
諸通慧心而爲講宣。於諸珍寶心無貪惜。
故名寶掌。若祕釋者。淨菩提心爲寶。權實
二智爲手。亦是定慧之用也
第二十六妙臂者。別本云善臂。淨名不二品
有此菩薩。疏云。妙臂者。或事理中妙故得
名。或權實兩智爲二。此智巧妙從此得名。
亦菩薩心二乘心爲二。二乘怖畏生死自取
解脱。菩薩不畏處在生死。二乘心不可爲
菩薩心。菩薩心不可爲二乘心。二乘住調
伏心。菩薩不住調伏。調伏不調伏心。是故
爲二。若能觀此心性猶如虚空。空中不見
有心。何況見有自善爲他二種之別心性
空故不著二邊云云不二而二。定慧之用。二
而不二。法身之體。如是體用名爲妙臂也。
此諸大士別釋嘉名已如上説。若更總解。
初金剛幢與觀自在福慧一對。乃至慈氏寶
髻即體。寶手妙臂是用。則爲一對。中間准
知。金剛幢者。檀度理趣能滿諸願。是與樂
義。大悲觀音救濟一切有情苦惱。即拔苦義。
大勢威猛動大千界及魔宮殿。法體堅固不
可動轉。怖魔之義。三業隱祕掌持慧杵。侍
衞大聖及持念者。最心祕密主。總持之義。身
心寂靜妙慧難動照而常寂。是靜慮義。不壞
利智斷五障種寂而常照。即般若義。堅固淨
慧不爲二邊之所動壞。中道正義。淨如虚
空遠離諸相。空三昧耶。無垢無染慧光遍
照。無相三昧。遍一切處伏道圓滿。最妙善
義。即是普賢。智無盡故境亦無盡。函蓋相稱。
斯無盡慧。福慧資糧滿虚空庫。以供養佛
濟諸有情。自行已超二種三界。慈悲利物
現身三界。不超而起。能持如來難勝智印。
制諸外道降伏魔怨。領持如來所説法藥。
能治世界煩惱之病。法體之首戴智慧冠。已
得一切如來灌頂授職之義。清涼山中一萬
菩薩爲聖勝友。金毛師子鎭押毒龍示迹
難量。本中胎藏西南葉上法王子位。是迹中
本。過去已成龍種智尊具本迹義。月光除
熱與清涼藥。能照愚暗令得慧明。以表
兩義。不思議慧煩惱之儔爲如來種。於無擇
獄受三禪樂。所謂不思議解脱義。心同虚
空以爲庫藏。滿福智財周給衆生。空有雙
義。惑障翳眼不得明者除蓋定破無明
翳得淨慧眼。對治之義。精進不退猶如疾
風。於一切法無礙之義。大慈爲體四無量
心以慈爲首。與樂勝義。五智寶髻以爲首
飾解髻與珠。賞究竟義。福慧之掌持實心
寶本無悋惜惠施一切。巧妙方便以爲兩
臂。屈伸自在利樂有情。又復此諸大薩埵等。
救貧乏人猶如意珠。觀諸怨家猶如赤子。
具諸三昧譬如大海。窮深密底如九重淵。
心常凝寂如水無波。智堅固猶如金剛。心
淨無垢猶如虚空。普賢法身爲世間主無生
無滅性相常住。傾無盡藏資給求者。開虚
空庫布施乞人。火宅燒香與乘引出。降諸
外道無能勝者。能治世間世出惑病莊嚴
法身。猶如華冠。妙徳難量。入暗者日利益
 智證大師作 一挍畢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