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 (No. 2225_ 曇寂撰 ) in Vol. 61

[First] [Prev+100] [Prev]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來金剛惠數。故云佛爲身。出生義云。又下方
有十六執金剛神。蓋一切如來勇健菩提心
所生化。亦明如來修行之時。有塵數心障
煩惱。以是金剛惠破之。大覺之後成塵數
種類智門。以是金剛惠用之。故復現其
暴惡可畏之身。操大威之智以調伏難調。
叱吒則大千震盪。指顧則群魔攝竄。所以
鬼母怐懼而收跡。象頭畏威而遠。則知向
時憑怒適是大悲。此等金剛厥有河沙塵滴
數量。今擧十六住焉。亦塵數之義不出
於是矣 宋譯云成就一切諸佛身 薩
埵常益覺。釋曰。宋譯云覺悟衆生常利益。
此句十明小聖身。出生云前所引
次文
又其餘所有
大士天人皆是隨類憙見之身。而梯航於邪
山苦海也。亦出大日如來善巧業用門。又大
日經云。若有衆生應佛度者即現佛身。或
現聲聞身。或現縁覺身。或菩薩身。或梵天
身。乃至各各同彼言音。住種種威儀。而此
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謂如來解脱味 隨應
現此等身。演妙法音。覺悟衆生。常爲利益。
故云薩埵常益覺 大根本大黒大染欲大
樂大方便大勝。釋曰。此三句十一明諸明王
也。宋譯云。彼大根本即大黒。而大貪染爲大
樂。諸大方便大勝士。疏云。不動明王是中央
忿怒故爲大根本。中央即爲諸方本。故金剛
夜叉是北方菩薩。北方即黒色故爲大黒。降
三世金剛爲大染欲。即是東方。染欲如來大
菩提故。以爲大染欲也。軍吒利金剛名爲
大樂。是南方。極抱衆生無邊貧匱。皆令滿
足世出世間大安樂故。六足金剛爲大方便。
文殊師利大智方便教令輪故即西方也。馬
頭諸明王等總爲大勝。以大勢力除諸障者。
普爲衆生發勝利故今按。於諸明王皆
云大者。大云摩訶。摩訶者大空義。故普賢
眞言mah@amaha空中空。謂大空也。又釋金剛
手種子h@u@m字云。吽此眞言體也。無怖畏義
也。訶是行。上一點是大空。下畫是定。所謂大
空行三昧。即是大金剛三昧之異名。以能降
伏更無勝者故也ha@m字點ma也。若離而讀
則爲mahamaha即空行。凡諸明王皆是大
空門之差別故。標其宗要云大也。大勝
者。無能勝妃眞言釋云。jaya@mti勝之別名。即
是戰勝之義。能降伏他之義也凡降伏戰勝
皆是明主奉教三昧故。指諸明王云大勝
也。又藏品明諸明王云。無勝者。是他無勝我
義。即所謂無能勝也。然疏約殊勝義解。是
勝負之勝而非殊勝之勝。梵語亦異。智者應
思 諸勝宮自在。釋曰。此句十二明諸世天
等也。天是最勝義。宮其所居。所謂天宮。世
天種類無量非一故。大日經云普世。故云
諸。所以世天以爲勝宮也。地水火風諸輪
王等名爲自在。王即自在義。各於界分得
自在故。疏云。然此偈頌隱密難解。非師指
授寶不可知。更復應有逆順配對諸尊名
目。縱横分配諸聖密印。分字結句種種異解。
今隨一門且解釋之。不可守隅妨疑諸方
如上十二科。恐是覺大師入唐所傳。若無
此釋末代學徒何縁得知此偈頌中有如是
佛菩薩等名號。誠是千歳不壞之法施也。實
可仰。實可崇。雖爾於解其名義亦非無
不間然矣。余雖不敏依諸聖教竊呈愚
按。穿窬之罪雖不無恐。庶幾令學密者知
義無量而非一邊。亦於法門無邊之願不
可言不一助而已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T047368;第七
 沙門曇寂撰 
婆伽梵至猶如胡麻
釋曰。此大段第二正宗分也。大分爲三。初
明五相成身。次明生三十七智。三廣説曼
荼羅儀則。指歸云。所謂金剛界大曼荼羅。并
説毘盧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現成等正
五相者。所謂通達本心。修菩提心。成金剛
心。證金剛身。佛身圓滿。此則五智通達
成佛後
以金剛三摩地現發生三十七智。廣説曼
荼羅儀則。爲弟子受速證菩薩地法即此
義也。是初明五相成身。五相者。明此經宗
從因至果修行軌則故。其位不一定。且准
大日經依世間成就品及悉地出現品所説
持誦軌法。經過三劫六無畏階位。今亦如
是。依五相觀經階位故。此之法軌廣通初
從凡夫乃至極果。且依義訣及檜尾&T047368;
其位者。阿娑頗那伽三摩地者。三乘極果。
入通達心爲此宗初地也。義訣云。前之定
門漸學大乘及小乘。乃至若頓入者。亦不由
之等漸學大乘者。謂三乘權教菩薩。頓入
者。即眞言行者。又明四種機云。如上四種
衆生。初二謂二乘種姓。第三漸次迴心入大
乘者。第四一門。謂從初發心便成正覺。常
住佛乘智用無礙云云 依此等釋正警
覺三乘菩薩也
檜尾蓮
心軌口決云。次文是一道清淨者。是指三乘
第十地究竟佛所證也。又云。是定指三乘究
竟位佛。未知自心開一乘極究竟位成佛
故。教汝所證一道清淨。更令知自心理佛果
極位也 意明警覺三乘果令入一乘。此
約從顯入密義。若約眞言行者漸次證入而
明者。其三乘者。當大日經所説第二劫。佛果
極位者。當第三劫祕密
初地
以要言之。警覺第
二劫菩薩令入第三劫證等虚空無垢菩提
心。故經云觀察自心三摩地。即是第三劫菩
薩所證心也。應知從阿娑頗那伽三摩地
入通達心。即入第三劫也。明五相中分爲
二。是初明警覺。亦分爲五。初所覺行者。二
能覺諸佛。三正明警覺相。四行者乞教示。五
明佛教示也 薄伽梵者。初明所覺行者。正
指第二劫位。泛通地前地上一切行者也。宋
譯云具徳者。是本地法身之稱號也。今此行
者具三密菩提心法財。因無不滿瑕故嘆以
果名云薄伽梵。疏第一云。薄伽梵者。即帶
有聲。如人多有資財名持資財者。以有金
故名持金者。以如來具殊勝徳故。名持衆
徳者也 大菩提心者。明所具徳。即行者本
具菩提心。菩提心論。當知法爾應住普賢
大菩提心。一切衆生本有薩埵。爲貪瞋癡煩
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説此甚
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於内心中觀日月
第十二十紙釋摩訶薩意處云。心處亦可
名爲心位。即指此衆生自心之處即一切佛
大悲胎藏曼荼羅也。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
是華臺之藏。然以四種煩惱常自在故。爲
彼自覆弊故。不能明了而自覺知。若能自
覺心處。即知此心自性常淨。如是淨無垢
處即是諸佛大圓滿實相之地也應知行者
本自具足摩訶薩意處故稱爲本有薩埵。故
嘆云大菩提心也 普賢大菩薩者。總指眞
言行者。初從凡夫皆修普賢行故。又具大
菩提心故云本有薩埵。本有薩埵即普賢菩
薩也 住一切如來心者。三摩地軌云。行者
次應修阿娑頗那伽三昧。端身正坐身勿動
搖。舌拄上腭止出入息令其微細。諦觀諸
法皆由自心。一切煩惱及隨煩惱蘊界入等
皆如幻焔犍闥婆城。如旋火輪。如空谷響。
如是觀已不見身心。住於寂滅無相平等。
以爲究竟眞實之智。爾時觀空中無數諸佛
猶如大地滿中胡麻。舒金色臂彈指而警
作是告言。善男子。汝所證處一道清淨。未
證金剛喩三昧薩婆若智。勿爲知足。應滿
足普賢成最正覺蓮心軌及菩提心論亦皆
同此。依此等文。住寂滅平等究竟眞實智
云住一切如來心。是此四義即四種阿字正
等覺心故云一切如來心也。此正明入阿娑
頗那伽三摩地。故下云從阿娑頗那伽三摩
地起等。故檜尾決云。梵云阿莎波那伽三昧。
住此三昧言寂滅平等究竟眞實智也。五
相私&T047368;大原云。此一行偈寂滅平
等等
觀住空智。何
故先修空觀乎。可問師云云今按此當大日
經第二劫菩薩。由十喩觀證法無我性。正
是法空也。故略出第二二十
四右
云。以決定慧味
善巧意巧勇猛威徳。觀察自心散亂煩惱所
薫蘊入界等攝所攝。遠離法無我相應初始
生。猶如陽焔幻化乾闥城已下明阿娑頗
那伽三昧如常
云法無我相應。明第二劫菩薩也 時一切
如來下。第二明能覺諸佛。一切如來者。五佛
及無盡無餘諸佛也。又sarva一切具本性義。即
本性所具一切如來實蒙心佛示悟。非從外
來故。今且約心外有相觀故云滿此佛世
餘軌中云
空中諸佛
此佛世界者。指行者心土。此
謂此岸。行者穢心。第十八二十
九右
釋此妙敷地
胎藏世界云。言於此者即此素訶世界也
謂行者自心即是金剛界故云此佛世界也
猶如胡麻者。依諸軌中總有三説。一略出
云。諸佛遍滿虚空如大地油麻津膩滿中
涅槃第八云。若我常者應遍身中如胡麻
油間無空處。是喩諸佛遍滿義也。二三摩
地軌云。無數諸佛猶如大地滿中胡麻。是
喩數多義也。千手軌云。遍滿法界一一佛
身微細如胡麻。五字心陀羅尼云。無量諸佛
相好具足大如胡麻。是喩佛形細小也。今
經與略出義同也。胡麻梵云tila具如如
無相義。謂如如無相心王心數微細法身遍
滿金剛界中。故以胡麻喩佛身也。又普賢
行願讃梵本云。sasarva一切triloke三世也
常於三界。故知虚空遍滿佛身者。祕經所謂
常於三世不壞化身也
爾時一切下。三明警覺也 一切義成就者。
擧其異名顯普賢菩薩徳。故理趣釋云。一
切義成就者。普賢菩薩異名也 凡修此觀
者總名一切義成就。雖是凡夫修普賢行
如來行故。故諸儀軌初皆云想自身金剛薩
埵住薩埵威儀。即此義也。又諸佛境界經中
云。復應觀察釋迦如來成道之法。如釋迦
菩薩近菩提樹一由旬内修諸苦行。滿足
六年願成佛道。趣菩提樹坐金剛座入金
剛定。爾時毘盧遮那如來觀見是已。至菩
提樹金剛道場示現。無數化佛遍滿虚空猶
如微塵。各共同聲告菩薩言。善男子。云何
不求成佛之法云云 凡五相成道一切諸佛
成道通軌。且約現在擧釋迦尊。義與此不
違也 坐菩提場者。西域&T047368;第八云。菩提樹
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成與大地倶
起。據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極金輪。上侵
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歩。賢劫千佛坐之
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
曰道場。大地震動獨無動搖。是故如來將
證正覺也。歴此四隅地皆傾動。後正此處
安靜不傾。自入末劫正法浸動。沙土彌覆
無復得見。佛涅槃後諸國君王傳聞。佛説
金剛座量。遂以兩軀觀自在菩薩像南北標
界東面而坐。聞諸耆舊曰。此菩薩像身沒不
見佛法當盡。今南隅菩薩沒過胸臆矣。華
嚴大疏云。菩提道場者。菩提云覺。即能證
大智圓明究竟也。場者證菩提之處也西
方因菩薩名金剛場。東方普賢初發菩
提心
於西
方而成正覺。金剛道場菩薩者。即是證菩
提之處。其實行者自心。眞言行者初入潅頂
受菩提心戒而修五相觀。即是坐菩提場。
實是金剛不可壞座。豈有隱沒乎。祕密法軌
實可仰信矣 示現受用身者。是有相行者
心外所見本尊故。所謂加持受用身非他受
用身。故守護經云無量化佛。疏第一云。謂
以身平等之密印。語平等之眞言。心平等之
妙觀。爲方便故逮見加持受用身。如是加
持受用身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身。遍一切
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古師解爲他受用
身者不可。若是他受用何云如胡麻。他受
用身豈有多身乎。亦豈爲細小身乎 咸
作是言者。謂無量化佛異口同音告。正是警
覺也。境界經云。各共同聲告菩薩言。略出
經云。一切諸佛遍滿法界以彈指印令從
座起。三摩地軌云。無數諸佛舒金色臂彈
指而警作此告言云云 善男子云何等者。云
何兩字通冠於忍苦行已上。故略出經云。善
男子無上正等菩提速宜現説。汝若一切如
來眞實未能了知。云何堪忍能修一切苦
今此文有二。云何證無上正等菩提是
一也。云何不知一切如來眞實忍諸苦行是
一也 一切如來眞實者。此位菩薩尚心外
有相行。未知自心本初不生故云不知眞
實。下云觀察自心三摩地。即是眞實心也。大
日經云。如是眞實心古佛所宣説菩提心
論引此文證三摩地菩提心。應知眞實者。
自心所具正等覺心也 忍諸苦行者。忍謂
堪忍。即指釋迦尊六年苦行。如上引境界
經。吉慶第八賛釋云。此時菩薩已到苦行源
底。知無義利。受牧牛女人乳糜已。於河中
澡浴。相好圓滿。爾時去佛道漸近有無量青
萑之瑞云云涅槃第二十一北本云。捨至樹下。
具修苦行滿足六年。如是苦行不能得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復到阿利羅跋
提河中。受牧牛所奉乳糜。受已轉至菩提
樹下 時一切義成就下。三行者起定請佛
教示也。宋譯此文前有數語云。是故汝今於
此應起勇悍之意成所作故。爾時一切義
成就云云 阿娑頗娜伽三摩地者。義訣云。此
中云阿娑頗那伽者。阿之言無。娑頗那者識
也。三摩地平等持也。伽者身也。應云無識身
平等持也。入此定者能治攀縁散亂等障。
故云不應動心及身支節。唇齒倶合兩目似
開。息心攀縁勿令散亂也。問曰。入此定者
有何利益。答曰。若内識散亂外塵所牽。識
隨諸塵起種種妄見。隨見隨念即爲無量
諸垢之所纒縛。以是因縁淪溺生死。故以
此定而止息之。又問曰。此定唯止識不起。
不與世塵而相和合。如諸佛境界出世實
相百千三昧出入自在。動不動等。入有不
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一即無量。無
量即一。而復熾然廣大建立。常住其中不礙
不沒。如是智用勝妙功徳。自他利行云何得
之。答曰。前定門漸學大乘及小乘等。及於
外道同由此定。小乘以之爲畢竟。外道不
深。各各有異。漸學大乘者以爲方便。息攀
縁故。若頓入者亦不由之。一切色塵爲佛
事故。色相境界智所轉故。智性無礙無量用
故。若怖於塵境愛樂空寂智無所用愚拙之
深網也。如此之徒其類非一。或作聲聞。或
爲外道。非哉可愍。痛惜之甚。是故佛説其
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
知。若欲入者如下經中廣宣説耳問。阿
娑頗那伽三摩地者。與略出阿那婆那爲同
異耶。答。阿那婆那唐云數息觀是義
翻也
阿那正
翻云來。亦云入。婆那正翻云去。亦云出。是
數息義也華嚴大疏五十二云。梵語出息名爲
安那。梵誤入息名爲般那那。是息義
阿娑
頗那伽如前引義訣。兩異可見。瑜伽行者先
用數息觀。次入無識身定也。如儀軌云。應
結跏趺坐支節不動搖。拄舌於上腭止息令
微細者是數息觀也。次云。諦觀諸法性皆
由於自心。煩惱隨煩惱蘊界諸入等。皆如幻
與焔。如乾闥婆城。亦如旋火輪。亦如空谷
響。如是諦觀已。不見於身心。住寂滅平等
究竟眞實智者。無識三摩地也。又略出第二
二十四云。次須入觀止息出入息。初依瑜伽
安那般那繋念修習。不動身軀。亦不動支
分。名阿娑頗那伽法云云又瑜伽蓮花部念
誦法不空 云。若妄念多者應先數息數息法。
從一息至七息。又從一至七相續不絶。心
無攀縁即不須數息。深入清淨無所有處。
即觀諸佛遍滿虚空云云今經且約正所觀
但擧無識身定也。疏引義訣及聖位自判
云云恐似不得意。義訣云頓入者。謂直入
通達心證自心三摩地。故不由無識身定
也。然諸軌多用此三摩地。約漸次證入義。
謂三乘菩薩進入一乘。故檜尾軌指無識身
定云三乘究竟位。又經云忍諸苦行即是也。
依大日疏三劫段。三乘能寄齊菩薩名他縁
即今警
覺位也
漸進入第三劫即漸入也。又聖位所
明。直指眞言門頓入五相觀。義門大異耳。今
按總有四種警覺。一初劫警覺。菩提心論
云。有定性者難可發生。要待劫限等滿方
乃發生。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遇縁便迴
心向大。從化城起以爲超三界。謂宿信佛
故乃蒙諸佛菩薩加持力。而以方便發大
云云二第二劫警覺。即今經及守護經等所
説是也。三第三劫警覺。具如疏釋 禮一切
如來下。正請教示也。云何修行者。對前云
何忍諸苦行。而問起苦行若不成佛之法
修行何法也 云何是眞實者。對前不知一
切如來眞實而問起眞實法也
如是説已至眞言 第三諸佛教示。此亦有
二 當住觀察自心等者。對云何眞實問。謂
示汝所具自心即是眞實也。宋譯云。大士汝
應觀察自心三摩地。如是所行是眞實忍。
大日疏第一云。今眞言行者於發心時直觀
自心實相了知本不生故。即時人法戲論淨
若虚空。成自然覺不由他悟。當知此觀復
名頓悟法門也。又云。入佛智慧有無量方
便門。今此宗直以淨菩提心爲門。若入此
門即是初入一切如來境界 以自性成就
等者。對云何修行問。謂此經宗眞言爲門。
超入淨菩提心故持誦眞言爲所修行故
云也 自性成就眞言者。凡眞言中有ha@m
mi字等我義。皆名自性成就眞言。警發地神
眞言終有𦵧也痕我也句。故名自然成就眞
言。我謂内心大我。普賢圓因一切衆生本自
成就無有闕減。故云自性成就也 自恣
而誦者。略出云隨意念誦。宋譯云隨所樂而
誦。南海寄歸傳云。鉢刺婆刺拏隨意義。又自
恣義解云。不論數限隨意而誦也。二卷教
王經下十七云。端坐如儀則。應以金剛語。一
千或一百隨意而念誦。若深釋者。入無識身
定稱爲沈空。即空縛也。故義訣云。愛樂空
寂智愚拙之深網。今誦眞言即色塵佛事。出
入自在動不動等熾然廣大建立。故云自恣。
猶如比丘九旬已滿稱爲自恣。此亦如是。
從空定起自在轉故。其義即同也。又pravar@na
轉義易義見光明眞
言句義
前引涅槃六年苦行中云。
河中洗浴受牧牛所奉乳味。受已轉至菩提
樹下今此亦爾。行者從空定起轉誦眞
言故云自恣。自恣即轉義也
從此已下正明五相觀。菩提心論云。次五相
成身者。一是通達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剛
心。四是金剛身。五是證無上菩提。獲金剛堅
固身也按此相梵應是lak@sa。第二十卷
二十二廣明三密平等是洛叉畢云。如是三
相平等住實相。是三落叉義也。身實相是一
落叉。除一切身垢。語實相是二落叉。除一
切語垢。意實相是第三落叉。除一切心垢。三
垢除已三功徳生。即是分證如來功徳也。又
落叉是垛都義。是標義。如文殊經中明。學射
初雖遠垛後漸近之乃至任運中的。首楞嚴
三昧亦爾。以是因縁名落叉也。復次身印
口眞言意本尊即是三行。差別不同即是三
相。即此三相入阿字門故。離於三相一相
平等。如是照見是三落叉義。落叉者見也。故
云勿異。勿異者不得他觀也。復次前云三
句義。謂菩提心爲種子即因也。大悲爲根。
方便爲究竟。從首至終皆明此三事。或自
顯此三徳。或爲成他三行。言三落叉即與
此相應也是明三密平等是三落叉也。依
此言之。五相即五落叉也。五相差別即是相
義。入阿字門故離於五相一相平等。是爲
見義見道即是五智五佛三三昧也。又垛義
者。五相觀門即學射義。初從通達心漸漸近
之。乃至佛身圓滿即中的也。或可從地前
三賢乃至十地漸漸近之。第十一地即的中
也。應知五相是落叉義也 初通達心者。心
即菩提心故亦云通達菩提心。通達者。謂見
道也前云無識身定當他縁乘。應知
通達心即入第三劫是見道也
指事内山
亮惠
通達心是通達本有菩提
心。是見道位也
念誦結護金智擧此眞
言畢云。此名内證無漏究竟至極悟入一切
智海同於諸佛云云 大乘入道章釋通達位
云。通達者證會之義也。此位菩薩無漏智了
證眞如故名通達位。即唯識云。加行無間。
此智生時體會眞如&T047368;體者通也。
會者達也
此通達位即
是見道&T047368;即在初
地初入地心
唯識等云通達位者。謂菩
薩所住見道。見道名者即無漏智。照理名見。
故唯識云。初明理故亦名見道。道遊履義。行
人遊履超於極果。或通運義。通運行人至
極果故名爲道菩提心者。成身私&T047368;覺超
云。質多心月清淨瑩徹懸在胸臆汗栗駄心
間歟云云廣明二心相此義恐不爾。非啻
此經凡金剛頂部經軌中唯説質多不説汗
栗駄。何故爾者。胎藏因曼荼羅故説h@rta
蓮花藏。金剛頂果曼荼羅故説cita月輪。此
cita者。義即h@rta同。其體倶指第九識。故義
訣云。凡夫胸有干栗太心。有一肉團。體有
八分。状如蓮花。男仰女伏。觀爲妙法芬陀
利華。金剛頂觀此肉團爲月。上觀八葉蓮
應知菩提心者。指其言中質多言。通達
此心稱云通達菩提心也。又如意輪及青頸
軌等云。汝想心中所内惡字門以字徹於
云云解云。前所内惡字轉爲月輪云徹心。
故理趣會軌云。瑜伽經所説誦此眞言。前所
説内心惡字從字出無量赤光。右旋成日。
眞言曰唵質多云云 是明金剛薩埵三
昧故云成日也
菩提心論
云。八葉白蓮一肘間。炳現阿字素光色。禪智
倶入金剛縛。召入如來寂靜智。扶會阿字
者。揩是決定觀之。當觀圓明淨識。若纔見
者則名見眞勝義諦。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
地。若轉増長則廓周法界量等虚空。卷舒
自在當具一切智解云。見眞勝義者。謂見
道。常見者是修道也。應知前所内字轉成月
輪。見此月輪云通達菩提心。故次經云我
見自心形如月輪。月輪即cita心也。問。質多
者是慮知義。何爲第九識。答。約常途義如
言可爾。今此宗有淺略深祕二種義門。稱
第九識爲質多心。是深祕門。具如下辨。今
對大日經明其位次。所謂初法明道也。疏
釋云。法明者。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淨住。
生大惠光明。普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
之道。故云法明道也。又云。空性者。即是自
心等虚空性。上文無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覺
顯現即喩此心也即是見道位也
o@mcittaprativedha@mkaromi
引一 質多  鉢羅二合丁以切 微騰迦嚕弭
句義云。cita心也prativedha@m通達也
觀察也
karomi我作
ka
ra作也o@m
mi我也
總云。我通達自心也。解云。cita謂所
通達心。所謂佛性也。prativedha@m能通達心。pra
ti愛義觀義見供養會笑
菩薩眞言
修行義惠義見解脱
眞言
通達心者惠也。亦即修行也。無漏惠證眞如。
共爲一體。即是大染愛現法樂住。由此生
大歡喜。故名爲歡喜地也。vedha@m體與bodhi
同。又vidhya明也。故具覺義明義。即能通達
惠。是以帶業聲云dha@m也。omi我者。ma字爲
點以加o上則爲o@m字。本不生義。三身義。
無見頂相義智也如來毫相義功徳也ma心義
我義。大日疏云。此宗辨義即以心爲如來應
正等覺。所謂内心之大我也。略出云。普賢法
身遍一切。能爲世間自在主。又理趣經云。
普賢菩薩一切我故。應知我者普賢大菩提
心。即是内心大我也。又ma者謂如意珠也
具如第
四疏釋
又普賢印名如意摩尼。故知ma字大
我即是無障礙菩提心普賢圓明月輪。是此
大我一切衆生本性成就。故此眞言名自性
成就也。又此眞言有多名。蓮心軌云徹心
明。指歸云通達本心。或云通達自心。境界
經云法身求心眞言。微即通達也。故云徹
心。prati具本義自義。故云自心本心。又ka
romi我也。内心大我即法身也。prati具求義。
prayana求也千文故云法身求心也。又因辨。
prativedha@m能通義者。諸佛境界經中二紙世尊
如我解者。心心所法本來空寂。依何等法。求
成佛道。諸佛告言。心心所法和合之時。自覺
苦樂名自悟心。唯自能覺他所不悟。依止
此心立菩提心cita心立
菩提心可見
心地觀經第八
八紙云。善男子。以是因縁服於空藥。除邪
見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此覺悟心即菩提
心。無有二相。善男子。自覺悟心有四種義。
云何爲四。謂諸凡夫有二種心。諸佛菩薩
有二種心。善男子。凡夫二心其相云何。一者
眼識乃至意識。因縁自境。名自悟心。二者
離於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縁境。名自悟心。
善男子。如是二心能發菩提。善男子。賢聖
二心其相云何。一者觀眞實理智。二者觀一
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種名自悟心 解
云。第一義謂根境識三種和合而縁自境。是
通六識也。疏第十二十紙云。佛意又言。諸法
盡猶心有。如人眼見色者。眼根與色對不
能了知青黄赤白等。次眼識即生不定之
慮。此青黄耶。次意識即分別分拆。言此是青
黄赤白等種種衆相。當知但由心分別而有
二者離於五根者。謂凡夫觀心。且如
觀月輪是。故次經文云。善男子。凡夫所觀
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上
明朗而住。欲速得不退轉者。在阿闌若及
空寂室端身正念縛前金剛縛印。冥目觀察
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滿月輪五十由旬無
垢明淨内外澄徹最極青淨云云文中已云冥
目觀察pravive
dha@m義也
應知冥目者即離五根心心所
和合。意明唯第六識也。又賢聖二心中。初
是根本智。次後得智也。根本者。謂無漏心初
起正斷惑障證擇滅眞如理之智。唯會眞理。
不縁有爲事境。故云觀眞實理智也。後得
者。謂根本智後邊生。縁於有爲事境。了依
他如幻智。故云觀一切境智也。今此通達
心當初觀眞實智。此即第八識。所謂如智證
如也。前所引第十二疏次文云。次決定心歡
喜説名内心處者此心梵云只多。是應知心也。
又次干栗太者。是處中心也
如二乘入道。亦先須得決定心。此決定心
即三昧也。猶得決定心故心得悦樂。即是
内心自證現法之樂也。猶有定故即生實知
見。然三乘各有定。深淺不同。今此中意言。
若能證此心處心中之心此即訶
栗太
即是如來大
決定心謂三
昧也
猶有此定故得入阿字門云云
證此心處心中之心者。即如智證如。此眞言
正明此義。是名自悟心。所謂心自證心。心
自知心是也。自悟心者prati自也。vedha@m悟也。
cita心也。然安然菩提心義第八引心地觀
經廣釋云云余所不肯。讀者簡之。又梵字次
第云大師次通達菩提心o@masv@ah@ao@mcitta
prati通達vedha@m難量karomi。按此眞言加asv@a
h@a者是相傳説故。小野次第皆同此説。兒島
和鏡亦加此明。然榮海次第云不用之無軌
云云以軌無故云相傳説。何必皆悉依軌乎。
夫阿字者菩提心體。入阿字門照見心性
稱爲見道。疏第一擧聲聞見道而對明云。
眞言門菩薩亦如是。初觀陰界入時。即陰求
心。離陰求心。皆不可得。相在亦不可得。
故即時悟自心本不生際入阿
字門
於如來知見
大菩提道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又祕密
相經第一施護譯明通達心眞言畢云。復次頌
曰。眞言圓滿大清淨。其猶虚空無垢翳。一切
麁重悉蠲除。而復破遣邪分別。彼諸煩惱垢
淨故。復如朗月見所生。諸佛功徳聚無邊。
悉入阿字等妙相。其相云何。所謂阿阿
翳嗢汚哩黎哩黎伊愛鄔奧暗惡。又明修
菩提心眞言畢云。復次頌曰。隨此出生大悲
心。普攝衆生諸所作。一切善法悉周圓。一切
煩惱皆不著。月曼荼羅左右中。菩提心月爲
第二。所有諸佛功徳門。復入迦字等妙相。如
是入已。乃與諸法影像相應。其相云何。所
謂迦佉誐伽昂鼻音
輕呼
左蹉惹仁左
重呼倪也切
輕呼
叱姹挐尼轄切重呼平聲
輕呼
多他捺陀重呼
波頗末婆重呼輕呼耶囉羅嚩設沙薩乞叉。
此等文字即是菩提心月曼拏羅相解云。通
達心眞言是菩提心月體。故擧十六mata
月十六分。即是普賢大菩提體。故頌云圓滿
眞實大清淨等。次修菩提心明菩提心所具
功徳。故擧三十四字門以表其義。經結云。文
字即是菩提心。意明擧諸字門表菩提心體
相也。依此言之。相傳説擧阿字門總表字
輪菩提心義。阿字者是一切字根本。一切字
門皆從阿字生故。故擧一阿字攝一切字

時菩薩白至隨染隨成
釋曰。此明由誦眞言通達自心。此中有二。
初明通達心。次明諸佛教示令進後位。是初
也 我遍知已者。先總呈知見 我見自心
者。別呈知見相。我者。眞言云karomi。見謂
通達。眞言云prativedha@m。心即cita 形如月
輪者。擧喩示所見相也。cita者。所證心體。
説此爲月輪。此cita者與大日經所説h@r
da同。所謂摩訶薩意處普賢大菩提心。月輪
即蓮花。故菩提心論云。凡夫心如合蓮花。佛
心如滿月五重結護及藏&T047368;云。佛心如開
敷蓮花。應知月即蓮花。名異體同也。第三
二十二云。如眞言中有質多字。淺釋只名爲
心。若作深釋。質謂遮字帶三昧聲也。遮是
無遷變義。無遷變即是佛性。佛性亦名般若
波羅蜜。亦名首楞嚴三昧。是故定慧具足。多
字是一切法如如解脱不可得義。若如是説
心乃名妙極之語也。菩提心論云。令修行
者於内心中觀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
心堪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虚空無所分
別。亦名無覺了。亦名淨法界。亦名實相般
若波羅蜜海。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摩地。猶
如滿月潔白分明。何者爲一切有情悉含普
賢之心。我見自心形如月輪。何故以月輪
爲喩。爲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云云
解云。疏擧涅槃佛性有五名中之二種。以
明此心具定慧。慧謂觀照般若。定即實相
般若也。故蓮心軌云。藏識本非染。清淨無
瑕穢。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菩提心
論擧三種名明此心具三徳。無覺了般若也。
淨法界解脱也。實相般若法身也。即涅槃佛
性三義也。是名三摩地菩提心。三摩地即衆
生自心。亦即月輪也suma
月也
故禪要云。次應修
三摩地。所言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是一切
衆生自性清淨心。名爲大圓鏡智。上自諸
佛下至蠢動悉是同等無有増減。但爲無
明妄想客塵所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作
佛。又云。即此自性清淨心以三義故猶如
於月。一者自性清淨義。離貪欲垢故。二者
清涼義。離瞋熱惱故。三光明義。離愚痴故。
又月是四大所成究竟壞去。是以月世人共
見取以爲喩令其悟入。行者久久作此觀。
觀習成就不須延促。唯見明朗更無一物。
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得猶如虚空。
亦莫作空解。以無念等故説如虚空。非
謂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作意
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罣礙。一切妄想
貪瞋痴等一切煩惱。不假斷除自然不起。
性常清淨。依此修習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
無別理。此是諸佛菩薩内證之道。非諸二乘
外道境界應知三摩地者。即cita心。其月
三義即與菩提心論三徳同也。金剛頂説所
證菩提心體第九識cita心。即是佛性。佛性
即摩訶薩意處干栗太心蓮藏也。證於此心
云我見自心。所謂如智證如也。華嚴大疏十
下六九云。眞諦三藏所翻決定藏論九識品
云。第九阿摩羅識有二種。一者所縁即是眞
如。二者本覺即眞如智。能縁即不空如來藏。
所縁即空如來藏。若據通論此二並一眞如
爲體。故起信一心二門生滅門中説本覺眞
如門。體無二也又第三劫疏云。以心實相
智覺心之實相。境智皆是般若波羅蜜。故曰
無境界。心實相智謂觀照般若prati
vedha@m
心之實相
即實相般若cita。故云境智皆般若。即是如智
會如體無二也。第十二十五云。又此中云見
者。非是有得見以無垢故即能見我見自心
即此見也
見即是法界體也。如鏡淨故萬像自現。而不
作如是分別。我能見彼。彼是所見。亦不
分別去來之相。但縁合見耳云云然菩提心
義第八十三釋通達心中引心地觀經自覺
悟心文自釋云。又約第九識。第九淨識是所
通達心。第六意識是能通達心。恐不得意。
智者應知 一切如來下。次諸佛教示。令
進後位。此中擧二喩以勸示也 心自性
光明者。心是cita即前所見月輪。此心本自
具無量性功徳。是云光明。起信論三大章云。
復次眞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縁覺菩
薩諸佛無有増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
竟常恒心自性從本已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徳。
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
故。眞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
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
於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
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爲如來藏。亦名如來法
文光明體大是心自性。相大即光明也。又心
自性阿字菩提心體。光明即諸字輪如前引祕
密相經
諸字輪者。即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具如第
十九釋
此功徳莊嚴法身。故法華云。微妙淨法身具
相三十二又諸字輪者。即十力四無畏等無
量佛法。守護經稱之云菩提心眷屬。眷屬即
莊嚴義。所謂曼荼羅無盡莊嚴也。第十四十七
云。如上所説字輪欲表如來功徳也。故佛
於一一毛孔出妙音聲。遍於此界説是字
輪甚深義。第十七八丁云。菩提心即是如來正
謂心
王也
法謂心法。即是一切地波羅蜜自在力
等。以要言之。一切功徳之法皆是也。此法
皆是佛之眷屬。亦是菩提心之眷屬。如蓮花
之有葉蘂也應知光明即是字輪無量性
功徳也。是此自性功徳何縁證得。故次擧喩
勸示也 遍修功用者。勸令修菩提行。自性
功徳由行顯發。猶如造世間事功用不息
次第成立。功用即功行故。宋譯云。猶如遍
修功行隨作隨成素衣喩見自心。謂已見
圓明心月故。此心清淨無有垢穢。當以法
界不思議色染成曼荼羅無盡莊嚴。故次擧
染色喩。故宋譯云亦如白衣易成染色。此二
種喩皆次眞言中義也。發菩提心者。上求下
化二利之心。即是大悲萬行故遍修功用。又
bodhi覺也。cita種種色也。第十六二紙云。心
名質多。質多者猶如衆綵莊嚴積聚。名爲
質多。衆縁所成故即是無有自性。又第六釋
五色中云。以法界不思議色染衆生心同
一淨菩提味 應智bodhicita即是淨菩提
味淨。菩提味者。即曼荼羅無盡莊嚴也
時一切如來至月輪形見
釋云。此第二修菩提心。文分爲四。初明説
眞言所以。二正説眞言。三明眞言義。四呈
悟心。是即初也。修菩提心者。即修道位也。指
事云。修得菩提心即修道位也。自觀喜地
至第十法雲地也。入道章云。修習位者。亦
開二種。此位菩薩而更進修無分別智。斷
所餘障故名修習。唯識云。爲斷餘障證得
轉依。復數修習無分別智。是以此位名修
習也。二顯別名。又分爲二。初釋總地名。此
修習位能爲依持生長之義故名爲地。唯
識云。與所修行爲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
爲地今此中意。此眞言正發菩提心義故。
菩提心論云。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地
初地者。即入修道也。故檜尾決云證菩提心。
梵字次第云。修發起即是所謂證發心也。起
信云。證發心者。徒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
證何境界。所謂眞如。以依轉識説爲境界。
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眞如智名爲法身
發心有淺深異。故此中總攝十地。故第三疏
釋應發菩提心中云。當約一一地作深祕
釋。乃至毘盧遮那始名無盡法界發心耳
爲令自性等者。正明所以。爲故二字第五轉
聲。是所由義也 自性光明智者。指前通達
心。prati自性也。vedha@m光明也。cita心智也。即
所謂性功徳也 豐盛者。即増長義。故略出
經云。本性清淨心増長智故。以本性成就密
語應發菩提心。即説密語。意明爲令前
所見心本性功徳豐盛増長故説此眞言也。
菩提心論云。若轉漸増長則廓周法界量等
虚空。又依仁王經。初地菩薩修百法明門。
第二地修千法明門。乃至第十地修不可説
不可説法明門。是云増長。疏第七三十紙
到於修行地授不思議果中。廣明往見
o@m bodhicitta sutpa day@ami
引一菩提質多畝怛波二合娜夜弭
句義云vodhi覺也citta心也sutpada發生也y@a
mi我今也總云我今發生菩提心。解云。覺謂本
覺。所證菩提也。心謂能證。故此心地帶於業
聲。簡前徹心明所證心也。sutpadama第五
聲。合上tta字而成業聲。故略出經云質儋
欝多波陀。是能求心故加業聲也。utpada
起也。證也。故略出云發菩提心密語。蓮心軌
云證發心眞言。菩提心義潜眞云。求覺之心
名菩提者。六合釋中何釋意耶。答文云。發
求菩提之心名菩提心。依主釋也。以此性成
至發菩提心。第三明眞言義。此性成就眞言
者。總指眞言別指句中karomi義也。令發
菩提心等者。其義可知 時彼菩薩至月輪
形見。第四呈自所悟也 如彼月輪者。擧世
月輪以爲喩也。故宋譯云。如其所有淨月
 我亦如月輪等。高麗本作我亦如是。
今本恐脱。此月形者。謂所見心月輪。故宋譯
云。我亦如是得見自心淨月輪相。言如世
月輪我見自心亦復如是清淨無垢。蓮心軌
云。復白諸世尊。我以見自心。清淨如滿月。
離諸煩惱垢。能執所執等。略出經云。誦此
語時應結金剛縛契。以此密語。即想彼月
輪極清淨堅牢大福徳所成。於佛性菩提從
所生形状如月輪澄靜。清淨無諸垢穢。諸佛
及佛子稱名菩提心。既見智所成月。即以心
啓告顯發於諸如來。世尊我見彼月輪極清
 金剛縛印者。文殊五字陀羅尼云月
掌。應知縛即月輪。金剛縛眞言云vajrabandha
bandha者所謂菩提座現。菩提座現者即菩提
心顯現。今云見心月圓明相。即是菩提座現
故用縛印也
一切如來告言等
釋云。此第三成金剛心。境界經云堅固菩提
心。指事云證金剛心。金剛喩定初也仁王青龍
&T047368;云。於等
覺位有初後二
位。具如下辨
今云。此正金剛喩定現前位花嚴
等所
謂受識
三昧
即智度所明三種金剛中金剛三昧。論
四十七十八云。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諸法。
入無餘涅槃。更不受有。譬如眞金剛能破
諸山令滅盡無餘第六釋等覺三昧云。此
是究竟發菩提心。於一切三昧道中最爲牢
強精進。進入佛道。故云住佛地三昧道也
究竟發心者。對初地乃至第十地。牢強精進
者。正是獲得齊等金剛堅固義也。文分爲三。
初明如來教示二正説眞言。三菩薩呈所見。
初中云汝已發等者。指上發菩提心。三世諸
佛皆發此心。明佛佛道同故云一切如來
普賢心者。即菩提心也。意爲令前發菩提心
得金剛堅固故。次説此眞言。若論其位則
等覺位也 獲得下。正明教示。獲得齊等者。
謂等覺位也 金剛堅固。正指佛果。齊等佛
果即等覺也。菩提心論明佛身圓滿云。五證
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住此一切如來
等者。所謂究竟發菩提心。第六云。復次祕
密主。一生補處菩薩住佛地三昧道。離造
作知世間相。住於業地。堅住佛地者。此是
最上潅頂位。故先明之此中亦爾。住於業
地故云善住等 此一切如來等者。正是究
竟發心也。宋譯云。如善所行以一切如來
自普賢心出生堅固成所作因。成所作因
者。即是業地。第六云。住於業地梵音質言
之當云作地。即是學如來金剛事業。皆得
善巧。瓔珞亦云入重玄門學佛威儀也 於
自心月輪等者。次正説眞言。於中是先示
誦持眞言軌法也。於自心月輪者。前所證心
月輪。於此月輪上思惟金剛形。意爲前所
證菩提心堅固也。故蓮心軌云。菩提爲堅
固。復授心眞言云云 此金剛者謂五股也。略
出云。汝應善修習此一切如來普賢之心堅
牢故。於自心月輪中想金剛杵形像。純金
剛色具放光焔。即是無垢清淨佛智。又想其
杵具五叉股。持誦師承一切佛旨。以其五
叉股契想置其杵中而誦密語五股金
剛表清淨佛智。即是所謂金剛三昧。今成此
佛智故云成金剛心。心即智也。故前云自
性光明心智。即身義云。心則識智也
o@m ti@s@ta vajra
引一底瑟姹二合嚩曰囉二合二
句義云ti@s@ta安住也vajra金剛也總云安住金
剛也。解云。於月輪上安金剛故云安住金
剛。又prati@s@ta云成就故見第九所釋如
來舌眞言釋
亦名
成金剛也。即表安住等覺位金剛三昧也。
又因位成滿故云成就也。又ti@s@ta者加持義
出現義。即是金剛三昧現前也 菩薩白言
者。此第三呈所見。如文可知。境界經云。爾
時菩薩依前觀照而白佛言。我今已見。佛
言云何爲見。菩薩答言。見滿月中五股金剛
一切煩惱悉皆摧碎。如銷黄金其色煥然。如
是智慧最爲第一。即是諸佛一生不滅金剛
之身云云此文正與論金剛三昧同也。然略
出經。此次出廣歛二金剛。是三十卷第七所
説。教授大印智法四種明中第二三也按於四
無量心
前出此四明。恐是四禪眞言三
摩地蓮心二軌不出此明
梵字軌亦出此二
明。故行用次第皆用此義。又菩提心論云卷
舒自在。亦即此明義也。十地得十自在中。
第十地法自在亦是也。然觀自在王金智譯
及千手軌不空以此二明如次爲證金剛身
及佛身圓滿眞言。此是西天異説也
一切如來至如來爲自身
釋曰。此第四證金剛身也。指事云證金剛
身金剛喩定終也。仁王青龍疏下二ノ
四二
云。經善
男子金剛三昧現在前時。而亦未能等無等
等。解曰。然於等覺有初後位。此後位也。謂
此菩薩住第四禪大自在天宮有妙淨土。
如佛地論第一云。十地菩薩自心所變淨土
有二。若第八識所變淨土。是有漏識相分攝
故。雖無漏善力所資薫其相淨妙。是苦諦攝。
若隨後得無漏心變淨土影像。是無漏故從
無漏善種子而生。體是無漏道諦所攝。居此
土中所修學者。如瓔珞經云。等覺菩薩以
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千劫學佛威
儀。萬劫學佛化現也。自此已前明等覺位
所修行也。將成正覺起金剛三昧者。如
十地論第十二華嚴三十九皆云。菩薩摩訶
薩入受職位已。得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
前。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此三昧
現有大寶蓮花忽然出生。其花廣大量等百
萬二千大千世界。以衆妙寶間錯莊嚴。超過
一切世界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恒放光
明普照法界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花以
爲眷屬。爾時菩薩其身殊妙坐此花座。身相
大小正相稱可。無量菩薩以爲眷屬。各坐其
餘蓮花之上。周匝圍繞。一一各得百萬三昧。
向大菩薩一心瞻仰。此大菩薩并其眷屬所
有光明及以言者。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
世界咸悉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
薩靡不來集。乃至爾時諸佛及諸菩薩知某
世界某菩薩摩訶薩到受職位。彼諸菩薩皆
來觀察。即各獲得十千三昧。一切諸佛眉間
出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繞十匝示現佛
事。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匝右繞示現種種
莊嚴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得先未得
百萬三昧名爲已得受職之位。如轉輪王所
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王令太子坐
白衆寶妙金之座。網幔幢幡散花奏樂。取四
大海水置金瓶内。王執此瓶潅太子頂。是
時即名受王職位。廣如彼故。然金剛三昧現
前時者。即前經云得先未得百萬三昧中最
後三昧也。依此勝定起無間道斷微細障
解云。青龍所謂前位者。指等覺修行。所
謂千劫學佛威儀等是。其後位者。金剛三昧
現在前位。所謂百萬三昧中最後三昧也。依
青龍及華嚴疏等。金剛三昧現前即受職位。
體無別位。然今別爲二。成金剛心是金剛三
昧。證金剛心即受職位故。於此中而明潅
頂。經文分明應思之。若爾指事以前後位而
分別者。恐非經意矣。又境界經云。復次瑜
伽行者自觀我身金剛薩埵。并復結印持念
眞言金剛薩埵即是毘盧
遮那如來變化身
如諸化佛告菩薩言。
善男子。復有如金剛眞言曰云云即是。所謂
如金剛三昧。智度論四十七云。如金剛三昧
者。能破一切煩惱結使無有遺餘。譬如釋
提桓因手執金剛破阿修羅軍。即是學人末
後心。從是心次第三種菩提。聲聞菩提。辟
支佛菩提。佛無上菩提 解云。是菩薩最後
心故。從此進至無上菩提也。文分爲三。初
明諸佛告言。次正説眞言。後明眞言義。是
即初也。令堅固一切如來等者明藏本作金剛
心心字恐衍
指前安住金剛云一切如來普賢心金剛。
言爲令彼堅固故説此眞言也。宋譯云。諸如
來言。汝堅固此一切如來大普賢心眞實金
剛。説是大明。解云。大普賢心者。即等覺地
也。眞實金剛者。指前眞言。眞實謂三密。故
守護經云三密眞實。普賢三密堅固不可破
毀猶如金剛。故云眞實金剛。五股杵者。即
是三密金剛也
o@m vajr@a tmakoha@m
引一嚩曰囉二合引怛麼倶
句義云vajra金剛也tmakoha@m我身也。jr@a引點a也。
合次句atmaka身也r@no
字點o也。
o@mha@m我也
總云我是金剛身也。解云。金剛
身者。謂金剛薩埵也。故境界經云。瑜伽者自
觀我身金剛薩埵金剛薩埵者。即是等覺
潅頂位也。理趣釋云。金剛手菩薩者。此菩薩
本是普賢。從毘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
金剛杵。即與潅頂。名之金剛手略出經眞
言云。唵涅哩荼底瑟吒跋折羅。是三十卷第
七所説四種明中第四明也。彼經云。堅固所
作遍一切三摩地智即安立d@rpha堅固義也。
言令前安住金剛堅固也 所有遍滿下。三
明眞言義。此亦有二。初正明眞言義也。言
遍虚空諸佛皆悉入金剛薩埵身唯爲一身。
堅固義故亦云堅固薩埵。眞言云我是金剛
身是也。所謂遍滿等者。前所謂遍虚空界油
麻佛身是也。其油麻佛者。五佛及無盡無餘
佛故云一切如來。故境界經云。觀五方諸佛
菩薩及其眷屬入自身中 一一諸佛身口
意密皆至第一實際妙極之境。身等於語
語等於心。猶如大海遍一切處同一鹹味。故
云金剛界。金剛界者。第一實際不二平等
義也 以一切如來加持者。謂諸佛加持護
念也。悉入薩埵等者。前見心外遍空諸佛。
今證金剛身故轉爲自身。故云悉入。第三
劫疏云。以行者得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
淨土不毀。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
等。從地誦出菩薩同會一處。修對治道者
雖迹隣補處然不識一人。是故此事名爲
祕密即此義也。諸佛境界經云。爾時菩薩
依前觀之白佛言。我今已見。佛言云何已
見。白言我身已成金剛薩埵。頭上寶冠有五
化佛。手執金剛以爲法主。利益安樂一切
衆生云云頭上寶冠有五化佛等。此明寶冠
潅頂。對今名號潅頂。應併思矣 則一切
如來下。次明潅頂也。問。前云薩埵金剛。今
云一切義成就。爲何異耶。答。前明眞言義
故云薩埵金剛。證金剛身即是薩埵金剛故。
是明五相觀行者入潅頂位故云一切義成
就。前明警覺中云。於一切義成就菩薩坐
菩提道場。即是五相觀行者也 以金剛名
等者。正明潅頂。所謂名號潅頂。仁王陀羅尼
釋云。如三藏所持梵本金剛頂經説。有五種
潅頂。所謂寶冠印契以水光明及以名號
號金剛界者。宋譯云。立祕密號號金剛界
言前云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界悉入薩埵
金剛。一切如來者。五佛及無盡莊嚴塵數佛
故。即是金剛界大曼荼羅。大曼荼羅諸尊入
自身故即爲曼荼羅身故稱云金剛界。胎
藏潅頂亦與此同。疏第八云。即持寶瓶徐遶
漫荼羅三匝已。復更如法加持至弟子所。先
用囉字爲火。焚燒其身悉成灰已。方用
四瓶次第潅之。潅已觀此灰中作嚩字門。
其色純白。從此出生五字。所謂阿鍐&MT01169;𤙖𤙖
欠。持其五字輪。次觀暗字在其頂上。轉成
中胎藏。又從此字生三重光焔。一重遍遶
咽上。隨所照及之處諸尊隨現即成第一院
漫荼羅。次一重光遍遶心上。諸尊隨現成第
二重漫荼羅。次一重光遍遶臍上。諸尊隨現
成第三重漫荼羅。爾時弟子都成漫荼羅身。
若更深釋即是普門法界身此理漫荼羅等
故云法界身。金剛界者即智之稱也 金剛
界潅頂時者。宋譯云。即以金剛大潅頂法而
爲潅頂 時金剛界菩薩等者。第三菩薩呈
所見也。既受潅頂故稱云金剛界菩薩也
 我見一切如來等者。謂自身即爲曼荼羅
身也。三摩地軌云。應當知自身即爲金剛
界。自身爲金剛堅實無傾壞。問。前云金剛
心。今云身者。謂前眞言明月輪上安五&T037992;
剛。五股杵者。表五佛及三十七智。智即是
心。故云金剛心。即是金剛三昧現前。華嚴大
疏三十九釋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
位文云。一切智者。佛無分別智也。論經重言
智者。兼後得智。二智平等名受位也
職二智即金剛三昧。故青龍云。金剛三昧現
前時者。即前經云得先未得百萬三昧中最
後三昧也 彼顯略故説金剛三昧。今祕密
故云五股金剛。即是表金剛三昧也。今此眞
言明入潅頂位爲曼荼羅身故云金剛身。金
剛身者即金剛界也
一切如來至薩埵金剛中
釋曰。此第五明佛身圓滿也。指事云。佛身
圓滿佛徳悉周備等同十方覺者故。以此位名等覺
位也。是自佛圓滿位也。又義云妙覺位也。文
今取妙覺義故菩提心論云。五是證無上菩
提獲金剛堅固身也。三摩地軌云。以證心
清淨。自見身爲佛。衆相皆圓滿。即證薩婆
文分爲五。初明諸佛教示。二正説眞
言。三演眞言義。四菩薩請加持。五明諸佛
加持 一切如來等者。是初也。是故者。踏
上起下。上云我見一切如來爲自身。指此
云也 摩訶薩一切薩埵等者。宋譯云。諸如
來言。大士薩埵金剛諸相具足今對此文。
一切薩埵之一切恐是衍。解云。摩訶薩者。嘆
徳標呼。薩埵金剛。正指所具人。具一切形者。
明所具徳。上云我見一切如來爲自身。自身
爲曼荼羅身故云具一切形 觀自身佛形
者。即前所入身中諸尊也。宋譯云。如理觀諸
佛影像是此諸尊行者所具心王心所故云
自身佛。非是心外有相觀。故宋譯云如理。
此等諸尊顯現稱爲成佛也。又觀自身佛形
者。即等覺大空三昧。依此觀行次入佛地
故。對次證自身如來云觀。意明尚隔一生
也。第六云。迄至第十地滿足未至第十一地。
爾時從一實境界具足發生一切莊嚴。唯少
如來一位未得證知。更有一轉法性生即
補佛處。故名一生補處。又云。堅住佛地即
是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名之爲住。與前住
字義殊。如人渇乏求水已經歴多時忽得
覩見清涼池。中間更無障礙。但一心進趣
無復異縁。是名補處三昧道。已到清涼池
希願盡息。亦爲佛地。故雖同名大空定而
義有差別也 以此自性成就等者。此眞言
亦有我義故名自性成就也。境界經云。善
男子有同三世諸佛眞言。即是眞言中義也。
菩提心論云。其圓明則普賢身也。亦是普賢
心也。與十方諸佛同之。亦乃三世修行證
有前後。及達悟已無去來今。凡夫心如合
蓮花。佛心如滿月。此觀若成十方國土。若
淨若穢。六道含識三乘行位及三世國土成
壞衆生業差別。菩薩因地行相。三世諸佛悉
於中現。證本尊身。滿足普賢一切行願。大
毘盧遮那經云。如是眞實心故佛所宣説。即
此義也
o@m yath@asarvatath@agata sta th@aha@m
引一也他薩嚩怛他誐多薩怛二合他唅
句義云yath@a如也sarva一切也tath@agata如來也
stath@aha@m我亦如
是也
總云如一切如來我亦如是。解
云。心佛顯現無盡眷屬圍繞莊嚴稱爲成佛。
是諸佛道同故云如一切如來今亦如是。古
佛今佛其義不異也。境界經云。爾時菩薩依
前觀之白言。已見。云何見之。答言。三世諸
佛及其眷屬微塵菩薩無數天龍。從十方世
界入於我身如五方色。青黄赤白及雜色。
是五方佛入我身中具三眞實總成我體。
乃至又作此想。三身妙果併三眞實我身之
中皆得圓滿。如是念念常觀。作此觀已習
彼眞言。復作是念。如斯觀門是佛境界。我
今始覺知心清淨。見身作佛衆相圓滿得成
菩提此文委悉於中。是約今日行者觀想。
今經直明成佛。此義雖異大意同耳
作是言已至自身如來
釋曰。第三明眞言義也 現證自身如來者。
前諸佛勸示云。觀自身形誦此眞言。菩薩
聞已如理觀想且誦眞言故。即今現證自身
如來。即是眞言義也。眞言云我亦如是者。
如諸佛證悟我亦證自身如來也。其義可
見。宋譯云。以一切如來即是己身將成正
覺。向一切如來遍頂禮已作是白言。意明
蒙加持已具足五智而方成佛。今正請加
持時故云將成正覺等。兩文義少異耳
盡禮一切至菩提堅固
釋曰。第四請加持也 令此現證等者。明
請加持本意。言爲令所證菩提金剛堅固故
請加持也。宋譯云。唯願世尊一切如來加持
於我。我所現成正等正覺令得堅固一切所

作是語已至薩埵金剛中
釋曰。第五明諸佛加持也。是即當諸軌中
諸佛加持也。三摩地軌云。定中遍禮佛。願
加持堅固。一切諸佛聞。金剛界言已。盡入金
剛中。便説金剛心。唵薩婆怛他蘖多引二
三菩提涅里二合麼折囉二合底瑟姹
二合五諸佛大名稱。纔説是明已。等覺金剛
界。便證眞實智。時彼諸如來。加持堅固已。
還從金剛出。普住於虚空。行者作是念。
已證金剛定。便具薩婆苦。我成正等覺
依此文意。佛身圓滿爲等
覺位。即指事所謂初一義也
一切如來者。謂能加持
佛。金剛界如來者。即所加持佛。前在潅頂
位故云金剛薩埵。今已現證自身如來故。
改號云金剛界如來。即毘盧遮那之異名也。
彼薩埵金剛者宋譯無
彼字
即行者本名。一切行者
皆金剛薩埵故。諸佛入身中即是加持義。故
上云以一切如來加持悉入於薩埵金剛。又
matacita通同故。sata即心月輪。一切諸
佛入心月輪云薩埵金剛。前引菩提心論
云。此觀若成十方國土乃至三世諸佛於中
而現。即是也
時世尊至正遍知
釋曰。此明由諸佛加持故圓滿四智具足
三號也。是當蓮心軌等所説四如來三昧耶
印契。文云。次結四如來三昧耶印契。各以
本眞言而用加持身。不動佛於心。寶生尊
於額。無量壽於喉。不空成就頂。眞言曰云云
三摩地軌云。爲令入佛地故當結金剛三
昧耶云云 此軌唯出阿閦印言
餘三尊不出也
世尊者。先嘆徳
也。金剛界如來者。宋譯云爾時具徳金剛菩
按前已云金剛界如來。今云菩薩恐是
寫誤。現證等覺。梵云abhisa@mbodhi。是能證智
也。理趣分疏云。現等覺門者。現謂顯現。現前
明了親證之義。等者遍義。覺謂照義。此意即
顯無分別智明了親能遍照法性。現等覺體
即無分別智一切如來平等者。是所證智。所
謂金剛平等智。即是大圓鏡智也。理趣經云。
所謂金剛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金剛堅
固故諸佛皆具此智故云一切如來下皆
准知
平等智者。宋譯明南方智中云金剛平等
智。今經梵本恐脱金剛兩字。平等之言通四
智在。諸佛等具故云平等。若無金剛語何
縁成東方智。應思之。又解。上明上方智
云殊勝三昧耶智。今翻云平等智。即是東方
菩提心戒也。復解爲正。聖位經亦云證得一
切如來平等智故。宋譯云。一切如來平等智
現成正覺已然疏現證等覺爲法界智。一
切如來平等智爲大圓鏡。恐是不可。何者理
趣經及出生義。現等覺言皆通四智。何爲中
智。又宋譯迴在于平等智下。豈是法界智乎。
又此中明具四智。諸軌説分明。何云具五
智乎 入一切如來智者。謂平等性智也。一
切如來如前。平等智者。謂平等性智。三昧耶
者曼荼羅之異名見理趣釋入曼荼羅者。即入潅
頂義也。故上云獲得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
王潅頂也。是潅頂智故云入。對上現等覺
其異可知。宋譯云。即入一切如來金剛平等
最上智印三昧。聖位亦云。即入一切如來金
剛平等智三昧耶 證一切如來法平等
智等者。謂成妙觀察智也。理趣經云。法平
等現等覺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證得一
切法本性清淨故。稱西方智云法智。即妙
觀察智。是成菩提三昧故云證。對入之言。
其異可知。宋譯全同 則成一切下。謂成成
所作智也。此智無分別爲自性故云平等
自性。平等即無分別義故。大樂經云。一切業
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
謂不分別淨妙國土及雜染世間任運無
功用無分別能作佛事生事。是云平等自性
已上三智皆自證故但云智。是化他故顯其
智用云光明智藏。潅頂光眞言。北方句云
jvara此云
光明
jvara即字輪。所謂遍光遍照。字輪
即諸佛法財。藏梵云garbha。流出爲義。謂流
出無量法財。猶如大寶藏流出資財無有
窮盡。即是北方羯磨智大寂中之事業也。宋
譯經無藏字。如來應具正遍智者。宋譯云。是
故成滿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此經梵本恐有
闕脱。言由四佛加持故佛身圓滿具足三號。
故踏上諸佛加持義云是故也。劫初物名
皆具千名。後略爲十名。亦略爲三名。今擧
三名即此義也。具如上辨。三名義如大日
疏釋恐繁不引
時一切如來至毘首羯磨
釋曰。已上明自受用成覺自證圓滿。理趣釋
第二段云。於色界頂第四禪色究竟天成等
正覺。又大日疏所謂菩提實義也。從此已下
明自證已滿現他受用身而赴化他。所謂成
佛外迹也。此中有二。是初明欲至須彌頂
轉法輪故先流出四大輪。理趣釋第二章釋
@a@h字畢云。此四字是毘盧遮那自覺聖智四
種智解脱如上所明成
四智是也
外現四大轉輪王菩薩。
所謂第一金剛薩埵。第二金剛寶菩薩。第三
金剛法菩薩。第四金剛羯磨菩薩是也又第
三段云。於須彌頂三十三天金剛峯樓閣中
毘盧遮那佛轉法輪。輪有四種所謂金剛輪
寶輪法輪羯磨輪應知今所流出四菩薩
即四大轉輪王也 時一切如來者。前所入薩
埵金剛中能加持佛。已加持竟。亦流出四大
輪故云時一切如來疏云。前入薩埵今始
出故云復。此釋恐不解此中意。今云。出者。
明從金輪而出寶輪。其義大異。又前云入
者。且約始覺。故境界經。我今始覺心清淨見
身作佛。始覺既成。無複出理。應思之。又云
復者。但是語之辭。故宋譯云即。又宋譯云
薩埵金剛中。准上文今亦當有中字耳。今
此四菩薩次第相生。謂從金剛薩埵出虚空
藏。由空藏潅頂發生法智。由法智安立羯
磨智。故聖位經。除去以字云一切如來從
薩埵金剛出虚空藏大摩尼寶。以潅其頂
令發生觀自在法王智。安立一切如來毘首
羯磨善巧智 上三菩薩自證眞諦。第四業
智化他俗諦。故云安立。安立即俗諦也。一切
如來薩埵金剛者。已蒙加持具四智故云
一切如來薩埵金剛。意明五智圓滿也
由此往詣至四方而坐
釋曰。次明須彌頂轉法輪也。文分爲三。初
明往詣須彌。二明中央如來坐師子座。三演
四方如來坐各各座。是即初也。然疏依聖位。
科文。經意與聖位不同。至文當悉。今成佛
處正是色究竟天。内成五智外流出四大轉
輪王。自證化他圓滿成就。由此即往須彌盧
頂而轉法輪。利益有情故云由此往詣。夫
須彌者。三世諸佛説法之處。境界經第一云。
時薄伽梵住妙高山頂三十三天帝釋宮中
摩訶摩尼最勝樓閣三世諸佛常説法處。其地
柔軟如兜羅綿白玉所成也。色如珂雪。有
妙樓閣七寶莊嚴云云 義訣云。想鉢羅二合
吽鍐等三字放雜寶色光成妙顯山舊云妙
名堅勝法界座種也其相如
經説
今人共號爲須
彌座者。從此立名。非是須彌盧山四寶所
成者。此妙座高顯猶如彼山。故以喩之。山
有八面面各有門。於中空同八大菩薩常
所居宮也。而諸菩薩各據一面而演説法。
於其室内乃有十方諸佛微塵大會云云 今
按須彌者。大菩提心不動搖義。即一切衆生
心月輪也。謂之堅勝法界座ma堅也。ma
也。ru法界也
sumi
suma月也體同。即心月輪也。又sa愛著義。
ma是我義。一切衆生著我當相。即是普賢大
菩提心圓明月輪境界經云。白玉所成色
如珂雪。應思之
是云三
世諸佛説法處。又sumisamadhi菩提心也。
禪要云。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但是衆生自
心也云云菩提心論三摩地段。廣明三十七尊
流出相。即是本具三十七尊。所謂三十七尊
住心城是也。又須彌頂三十三天加四天王
即成三十七。應知須彌即是衆生心也。覺
心本不生稱云成佛。佛與衆生迷悟雖異
本是一心。佛雖覺心衆生尚迷。衆生未淨。
諸佛法界亦未純淨。是以從本不生際赴
差別之境。是云往詣。即是差無差不二而論
往詣耳。金剛摩尼等者。義訣云又想鍐等五
字者。謂於臺上以此五字上隨位而安布
之。五字放光和合共成四方大殿。於大殿
中隨於字位結成五峯樓閣。名爲五峯大
殿也今云。此即衆生所具四智也。金剛者。
h@u@m字即東方金剛智也。摩尼者。tr@a@h字即南方
寶智也。寶峯者。hr@i@h字是西方法部功徳法門。
峯云ku@ta。與gu@na功徳通同。彌陀賛云。麼護
麌拏囉怛曩二合 大功徳
寶也
即是也。樓閣者。a@h
北方業智。虚空庫眞言亦名樓閣眞言。即是
羯磨智也。合此四智而爲中智。即va@m字法
界塔。故義訣云。想va@m等五字。va@m字總故。法界
塔者。即是金剛摩尼寶峯樓閣之總名也。至
已等下。二明中央佛安住師子座也。金剛界
如來者。一切義成就菩薩。五智圓滿故云金
剛界如來。即毘盧遮那之異稱也 以一切如
來加持等者。宋譯云得一切如來加持已。解
云。一切如來前所入身中虚空遍法界諸佛。
是能加尊。此等諸佛加持始覺金剛界如來。
故云得一切如來所加持已。然聖位云。於是
毘盧遮那加持一切如來 與今經其義大
異。然疏依聖位以解此文。恐不當也 於
一切如來師子座等者。宋譯云。於一切如來
師子座中隨諸方面如理安住。解云。師子
座者。是中央金剛界如來座。中央總具五智
故云一切如來師子座也。略出經云。於如
來部輪中想三種子。中央想心字。其字左
右想阿引聲字。以此三字成就天之微妙四
面方等師子座。義訣云。於五座中。鍐字輪中
種子所變成師子座者。師子者。諸獸中王。
於諸獸中遊行無畏故。盧舍那佛亦復如是。
諸法之王。於諸法中變化無礙故。是故據
師子座也。一切面安立者。一切面者謂四方
也。故宋譯云隨諸方面。略出經第一十五云。
又想四面毘盧遮那。以諸如來眞實所持之
身。及以如上所説一切如來師子之座而座。
義訣云。即於師子座上月輪中。想有四面
毘盧遮那以諸如來所持之身坐彼座上
又云。初云四面毘盧遮那者。釋曰。所謂鍐
字輪鍐字輪中法身如來四面圓滿向四方
作三昧相也。是四面大日故云一切面安
立。夫四面者。以事表理。面及以門倶云mu
kha。四面即四門。所謂a@aa@ma@h因行證入四
門。中央總具四智故稱云四面毘盧遮那。
第十一疏釋四阿正等覺眞言云。聲門者。所
出聲處名爲門。此聲門即是阿等四字也。以
從此阿字而出聲故名門也。乃至從如來
心出此平等妙音。分爲四處。如從無熱大
池生四大河流注無竭。此眞言依處亦如
是。以一妙音能表無盡法界。展轉相生無
有窮已。此四處者。謂四字四徳四色四與願
也。從法佛性心四徳開敷。此中以事表理
云云應知四面者。即表四徳開敷。從四門出
聲遍滿法界而爲佛事也。又藏品帝釋眞
言釋云。釋迦是百福徳義。以因中曾百度修
福。所謂一百遍作大無遮施會。普施衆生
故得成此勝生。又第十七云。帝釋因百施
得成也。百度開四門廣施也。釋是百。迦落
是勇施也解云。四阿爲門。從此之門流
出百字輪無盡法財施諸衆生。云百度開
四門廣施。今四面毘盧遮那於須彌頂轉法
輪者。即是開四門廣施也。智者深思。安立
者。即安住也。寶樓閣經下八紙眞言中。地瑟
二合牟梨經云建立建立亦云
安立
ti@s@ta亦云住
千文應知安立即安住也。然聖位云施設四
方座師子座。與今經大異。疏依聖位科云
二明施設諸方座。恐不得經意耳 時不動
如來等。三明四方如來坐各各座。一切如來
者。指上四佛云一切如來。故宋譯云。爾時
不動如來乃至不空成就如來。是諸如來
四方佛。依聖位等即他受用身。聖位云。毘
盧遮那佛於内心證自受用四智。外令十
地滿足菩薩他受用故。從四智中流出四
佛。各住本方坐本座。菩提心論云。於是印
成法界體性中四面
大日
流出四佛也。以一切如
來等者。一切如來謂能加佛。即上四面大日
也。自身者。如上所列四方如來。是所加體
也。言加持四佛令坐各各方面座也。華嚴大
疏第六十三釋云。何是諸佛加持文云。佛加持
者。謂佛勝力任持令有所作。鈔然不出三
類。一如加持化身及舍利等。二如加耆域入
火不燒等。三如加非情作佛事等。此與神通
寛陿不同。謂六通中唯神境一有加持故。今
此加持即是神力 此中加持亦當准知。如
來神力加持四佛。令有化他之所作也。聖
位云。不動如來乃至不空成就如來。復加持
毘盧遮那佛。與今經其義大異。然疏依聖
位解云。此三明四佛加持大日。前既蒙加
持故今獻答謝非今經意。智者應知。婆
伽梵下。正明坐各各方座也。婆伽梵者。先
嘆佛徳。宋譯云世尊。然前云具徳金剛界
大菩薩。前後異。翻譯者有意。何者釋迦牟尼
者。爲調伏世間外道故現八相成道。故以
世尊嘆也。疏云。三方如來稱婆伽梵。北方。
不空號爲釋迦云云此解難依。讀者可簡。釋
迦牟尼如來者。今是於須彌頂轉法輪故。
四佛皆入釋迦三昧也。宋譯云。乃至不空成
就如來成一切如來所加持身。一切平等善
通達故。向一切方普遍觀察。於其四方隨
方而坐。此文甚明。以四佛入釋迦三昧。故
云成一切如來所加持身也。又理趣經。於
第二章明色究竟天自受用成覺。次第三
段明毘盧遮那於須彌頂轉四大法輪。其四
種輪攝二輪中。所謂正法輪教令輪。正法
輪者即釋迦身。而今四佛入正法輪三昧。
故云以釋迦牟尼如來等。又第十八二十
八左
云。釋迦牟尼者。即是不空見之身。普入世
間而作佛事故。此所示即是牟尼身也。佛
作佛事。即此釋迦從毘盧遮那字輪而出。
然無二無別皆遍一切處。以此一字a@m
於大空本不生故。當知百字之身亦如是也。
解空。a@m字者。當今四面大日。是能生體也。釋
迦即百字輪。za百也。ka字也。故云百字之
身。凡字輪者。四a爲體。四a即四佛也。故
知今四佛入釋迦三昧而轉法輪。即與從
a@m字所出釋迦身同。字輪者。謂三轉法輪義
具第十
九釋
今約四智故云四大法輪。一切平等
善通達故者。釋迦四輪爲體四輪即羯磨。羯
磨總具四智。故云一切平等等。一切方平等
觀察者。四佛四智入一釋迦輪。不泯四而
一。即一而四故云一切方平等。四方而坐者。
正明坐各各座。意寄方顯智也。略出經云。
於其東方如上所説象座。想阿閦鞞佛而
坐其上。於其南方如上所説馬座。想寶生
佛而坐其上。於其西方如上所説孔雀座。
想阿彌陀佛而坐其上。於其北方如上所
説迦樓羅座。想不空成就佛而坐其上云云
具如義訣釋。已上明往詣須彌頂五方如來
坐各各座畢。准理趣釋及金剛壽命經等。
於此處當有轉四種輪及降魔義。今深探
文意釋出此義。後學簡之。具引其文以明
之。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不空云。我依金
剛頂瑜伽經。毘盧遮那報身佛於色界頂第
四禪成等正覺。即下須彌頂金剛峯樓閣。盡
虚空遍法界一切如來皆悉雲集前後圍遶。
異口同音。惟願世尊轉微妙法甚深祕密四
種輪。所謂金剛界輪。降三世教令輪。遍調伏
法輪。一切義成就輪。如是四輪從毘盧遮那
如來心出。一一輪皆有三十七聖者。一一眞
言。一一三摩地。一一印契威儀執持大悲願
力。於雜染佛世界淨妙佛世界或隱或顯。轉
輪利樂度諸衆生各各不同。毘盧遮那佛受
諸如來請已。欲轉法輪時即入三摩地。
觀見魔醯首羅天等剛強難化執著邪見。非
我寂靜大悲之身堪忍調伏。於時世尊入忿
怒三摩地。從胸臆五峯金剛菩提心流出四
面八臂威徳熾盛赫奕難覩降三世金剛菩薩
云云又宋譯教王第三十八紙明此義。往閱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