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鈔 (No. 2218_ 宥快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100] [Prev]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羅蜜讀誦問義正憶念。説法人懈惰不欲
爲説。當知。是菩薩摩訶薩魔事等。廣兩不
和合御釋有也。總&MT06279;智論六十八六十九
兩卷被廣釋也。付般若波羅蜜。智論
共不共般若重重見。自宗意密教名般
。若中台常心般若波羅蜜トシ。首楞嚴三昧&MT01302;
被名事。今疏末卷見タリ△如大品魔事品等
魔事品第二十卷。論六十八初被釋也。
兩不和合品經第二十一卷六十八半。并六
十九御釋有也。付之兩不和合兩不和合
品被ルヲ説今魔事品被讓事一旦難思。付之
一義云。兩不和合品所説ナレ&MT01302;兩不和合菩薩
魔事被説故品所説約以義兩不和合品
魔事品御釋有取義。例意得。法華六根淨
六根品御釋有ルニ可准知也。一
義云。兩不和合魔事説。彼摩事魔事品
被讓故無相違也。或一義云。大品經
魔事品兩不和合義有故疏主三藏
被指彼取義。或異本ニハ大品魔事中廣明トテ
字無也。依テハ此品指兩不和合品魔事
有御釋可意得也△亦是先世等矣。亦
法障先世ルニ對也。或言。障法等縁
ルニ對也△喜心生此障也此障者所知障
相當也。付之八萬四千塵勞八萬四千
聚門如對スルカ。今五障又五智功徳相待&MT06279;
意得也。所詮眞言行者究竟&MT06279;自心源底
覺知。如實自身數量證悟スル時煩惱業苦
實相自心實相覺。五種蓋障當體五智
功徳ステ以爲宗極談處也。故今疏末卷ニハ
除蓋障御釋有時於此障而得自
能住大日之光是即以褰霧即光
意也。或金剛般若開題。能斷者明得益。能
行此三昧之人 五障超三重
妄執。成就&MT06279;五智獲得スル三部故此意也
大日經疏第一


大日經疏第一末鈔卷第三十二
           下半二日

行者已得淨除五障三昧 上來便得除一切
蓋障三昧終至マテ喜心生此障也了簡畢。
已下行者已得淨除五障三昧ヨリ至乃至可得
成辨也一段。可有了簡。此一段文。初ニハ
若得此者乃至同等住釋。次ニハ當發五神通
釋。次ニハ獲得無量語言音陀羅尼釋。後ニハ知衆
生心行釋。大四段不同也
行者已得淨除五障三昧。爾時於自心中。常
見十方一切諸佛妙相湛然。如觀明鏡。乃
至於諸威儀去來睡寤皆不離如是佛會
因縁時諸聖者常以勝妙方便啓悟其心。
梵音慰喩爲決疑網。行者隨聞隨喜悟已網
障隨除。不久成就一切佛法。故云若得此
三昧者即與諸佛菩薩同等住。當知行人則
是位同大覺也。以其自覺心故便得佛名。
然非究竟妙覺大牟尼位。猶如淨月雖體
無増減然亦明漸漸増乃至第十五日方能
動大海潮也。此若得○同等住經文
。此中初正釋。以其自覺心故明非初
地之證理究竟事也△行者已得淨除五障
三昧被承來也△爾時於自
心中乃至則與諸佛菩薩同等住
所同佛菩薩皆行者心佛ナル。誠存心
外法不可成立諸佛菩薩同等義。眞言行
者自心照了一切事。菩提心論云。此觀
若成スレハ十方國土○滿足普賢一切行願
今疏末卷云十六以於行者自心之中。而
スルヲ佛會大海十方通同&MT06279;爲一佛土。唯
明了&MT06279;他所ナリ不見。故名祕密曼荼羅
此等意也△付之經ニハ諸佛菩薩同等住ルヲ
ニハ常見十方一切諸佛付勝先擧
諸佛兼菩薩可得意歟△一義云。自宗意。
付曼荼羅聖衆諸佛菩薩金剛二乘雜類等
不同雖分別スト&MT06279;皆稱佛。今疏末卷云。
三重曼荼羅所示種種類形皆是如來一種
法門身ナリ。是故悉名爲佛仍今ニハトモ
佛菩薩ニハ通一切諸佛御釋。一。同開見ルニ
自心圓明。地前纔見地上名常見事。
菩提心論云。當觀圓明乃至則入菩薩初地
今初地行相御釋アル故。云常見十方一切諸
佛等也。一。心内所見諸佛三身分別事。遍
明鈔ニハ報身取義。誠地前感見應身地上
感見報身。法身唯佛與佛境界故。今初地
菩薩三昧感見佛體報身義分明也。但實ニハ
初地菩薩心内四種法身一曼荼羅
徳不可闕減。故實ニハ不可限報身也。△如
觀明鏡者。行者圓明心地現諸佛妙色
世間明鏡ルニ一切色像御釋也。疏
三云。今此眞言門中以如來三密淨身
爲鏡。自身三密以爲鏡中因縁。有悉
地生&T069222;猶如面像又末卷第九云。性本ヨリキハ
猶如明鏡澄然清淨無有穢濁而能普現
衆像。當知此像不從鏡中生。不從外質
生。不共ヨリモ生。亦非無因縁有ナルニ。種種戲論
皆不相應。亦復不可執取。乃至當知即像
ナリ。即鏡是像。若能如是解即見
諸法實相知心自性本無染汚也。以此
如鏡之心鑑如心之鏡故。説心自見心
心自知心。智與境無二無別ナリ○若與此
相應時即於普門曼荼羅除蓋障三昧
能爲一切衆生作無比凡自心境中
佛身觀見スル事尤有深意。疏末卷十一云。於
鏡曼荼羅大蓮華王座深邃&MT06279;住三昧者又
此境中如有窟像。觀此窟甚深ナル中有如
來在此窟中深邃而坐玉フト。梵網開題
云。若能入スレハ觀早得無我大我。大我○深
△乃至於諸威儀○已下三業四威
儀皆不離佛慧因縁義釋。一。於初地菩
有睡窹不同歟事△一義云。睡眠是第
六識相應地上菩薩ニハ不可有之。隨
淄州釋云。除五蓋障故無睡眠今既初
地菩薩除五蓋障故仍不可有睡眠義。其
上睡眠是三界ニハ欲界繋法也。上二界尚
以不相應。然今去來睡窹御釋アル一切
不離佛會因縁被釋時且容有
也實不可有睡眠義也△一義云。今御釋
分明去來睡窹又智論七十三明&MT06279;阿毘跋
菩薩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乃至夢中
亦不行十不善道既云夢中。阿毘跋致ニモ
可有睡眠見。又高祖慧果徳行御釋アル時。若
行若座道場即變。在眠在覺觀智不離
和尚外迹阿毘跋致菩薩タリ。付法傳下
云。般若。所謂阿毘跋致之相即是當之
但三界分別。初地菩薩居欲界
時何無睡眠義哉。次淄州除五蓋障故
蓋障今非五障ニハ云云依眠得道事。不思
疏下云。何以故。睡眠自作ルカ本尊三昧
故。本尊即是眞言ナル故。若如是睡
塵沙三昧從睡得故。恒沙功徳從睡得故。
恒沙功徳從睡悟故。睡覺不離佛海故。此
トハ即是金剛法界宮人也△皆不離如
是佛會因縁可有二意。若淺略ナラハ
佛菩薩親近スルヲ不離如是佛會因縁御釋可
意得。深祕義ナラハ不思議疏下。若深祕ナラハ
既自作本尊。何レノ時離レン佛海可此意△
時諸聖者○此蒙心佛示悟方便轉入スル
無量法門義釋△勝妙方便成六塵境界
以種種三業開示行者義也△梵音慰喩
此無量勝妙方便先音聲一種
被作釋也△行者隨聞○明行者得
。隨喜即行者信心相也。釋摩訶衍論
十義釋中五者隨喜義。於他勝行發起同
心故△網障者煩惱譬也。疏末卷第七
云。如天帝釋以微細縛阿修羅王
忉利天。起念欲還ラント時五縛已在其
若息ムル念時除解スルカ。若彼旬羂網
過於此百千億數ナリ。何況業煩惱無爲縛等
所詮以繋縛衆生義煩惱被釋網
也。即今五蓋障當也△付之得除蓋障
三昧於初地菩薩如是聖者勝妙以方
便決疑網除網障等義相難得意者也△
付之一義云。自元初地不極ナル故於初地
已上又如是有斷惑證理義也。遍明鈔ニハ
順常途教門施設取義。今云。於除蓋障三
昧已得位。得此三昧次第展轉&MT06279;被作釋
也。網障隨除等義正得除蓋障三昧復重如
是決疑網除網障等義不可有之△成就
一切佛法者初地證理也。一切佛法成就スル
故諸佛菩薩同等&MT06279;住也△故云若得○
合經文△當知行人○結成。彼
梵網經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
覺已。眞是諸佛子爲本據被作此釋
見。不空御釋ニハ義決從初發心便成正覺常
住佛乘智用無礙。能於十方作大佛事。是
人即名眞住佛乘入佛位者。故梵網云。衆生
受乃至眞是諸佛子此意。位同大覺也
徳相見。其從初發心御釋アル故今又然
也。未卷十四云。如來意密之法唯佛與佛乃
能究了シ玉ヘリ。如意者當知。是身口亦如是。
今此菩薩亦能知レハ之。當知是位同大覺
爲欲ント衆生故示爲ナル&T069222;菩薩 相起
スル被釋初地祕密主徳也。太賢
迹。梵網位同大覺已經文ニハ釋發心滿位。即
約十信滿位見。仍前義異。付之位同大覺
義相。若初地不極ナラハ分同可得意。
釋論&MT06279;十地菩薩一分智用與如來等
可准知彼。若即極義初地佛果所證同ナル
位同大覺御釋アリト可得意△以其自覺心故
初地非究竟釋。於中法譬待對
分明也。付之若初地不極ナラハ於初地
一分開故名佛。然&MT01302;非究竟滿位ニハ故然
非究竟等御釋アリト可得意。經意。且初地
一分證理被歎時説則與諸佛菩薩同
。雖然非醍醐妙果三密ニハ故釋然非
究竟等也。若無ンハ簡別因果相亂以初地
爲極果謬可有之。故被作此御釋也。演
密鈔第三云。疏然非究竟等者此通妨也。謂
ルカラク云。既言自覺心故便名爲佛。佛者
覺滿義。既稱覺滿不作諸神變普
現莊嚴耶。通釋云。然非究竟妙覺○不
應未滿謂徳執初心爲究竟。故云非究
竟等凡諸聖教説菩薩次位事。初後明昧
因果不同&MT06279;爲不相亂也。十住心論第九所
清涼釋云。七令知地位者。乃至或
少爲足スト今此意也。若初地即極ナラハ以其
自覺心故便得佛名自證圓極可位ナル。今疏
末卷。謂覺自心從本已來不生即是成佛而
實無覺無成也是即菩提實義自證極位
以謂覺自心等釋。今以其自覺心故其意同
也△然非究竟妙覺大牟尼位者。初地一位
雖自證圓極スト成佛外迹待所化
熟故。未唱衆生化他正覺故。然非究
竟等云也△猶如淨月此譬説依智論意
見。付之譬説文准ルニ法説可有兩邊意。若
不極ナラハ淨月無増減。位約本有
諸徳圓備義也。明漸漸ルハ十地轉昇義。
乃至第十五日合第十一地所見圓極
可得意也。若初地即極義淨月無増減
初地圓滿自證義也。可當以其自覺心
故便得佛名。疏第二&MT06279;初地菩薩毘盧
遮那具體法身故此意也△然亦明漸漸者
二地已上化他勝進可得意也。上法
ニハ&MT06279;本有諸徳圓備義不明之。何譬説
擧之乎。其上然起盡分明也。意。法以其
自覺心故便得佛名當猶如無増減。法
然非究竟○位ニハ譬當然亦明漸漸等。智論九
十四云。如月十四日十五日雖同爲月十
四日ニハ不能令&T069222;大海水潮。菩薩亦如是。
雖有實知慧清淨未能具足諸佛法。故
不能動一切十方衆生。月十五日光明盛
滿時能令&MT06279;大海水潮。菩薩成佛亦如是。
放光能動十方國土衆生玉云。潮卓遙
海水逆上也十地十六生等配釋事
又行者猶與如來共同等住。即能以方便
力起五神通 已下釋當發五神通經文
於中初ニハ上承來則與諸佛菩薩同等住經
。即能以方便已下釋當發五神通
△能以○神通方便力能化方便。五神通
所化通力也。五通事。智論第五云。五通
者如意。天眼。天耳。知他心智。自識宿命トナリ
如意者神境通也。神力自在&MT06279;如意作法
。智論同卷云。云何如意。如意有三
種。能到轉變自在聖如意。能到有四種。一
者身能梵行スル&T069222;如鳥無礙。二者移&MT06279;令近
不往而到。三者此沒彼出。四者一念能至
轉變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
多能作一。種種諸物皆能轉變外道軍轉
變極久能不過七日。諸佛及弟子轉變自在
無有久近。聖如意者。外六塵中不愛不淨ナル
&MT06279;令淨愛。淨物觀令不淨。是自
ナリ。唯佛獨有。是如意通從修四如意
足生△天眼者。智論同卷云。問曰。若是諸
菩薩功徳勝リト云阿羅漢辟支佛者何以故讃
凡夫スル天眼小功徳。不讃諸菩薩慧眼
法眼佛眼。答曰。有三種天。一假號天。二生
天。三清淨天。轉輪聖王諸餘大王等是名
假號天。從四天王天乃至有頂生處是名
生天。諸佛法身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名
清淨天。是清淨天修得天眼是謂天眼通
△天耳者。智論云。云何得天耳通修得スル&T069222;
常憶念種種聲是名天耳通△宿命通
者。智論云。云何識宿命通本事ナリ。常憶念日
月年歳至胎中及過去世一世十世百
世千萬億世。乃至大阿羅漢辟支佛知八萬
大劫。諸大菩薩及佛知無量劫。是名識宿命
△他心通者。智論云。云何名知他心
通。知他心。若有垢若無垢自觀心生住滅
時常憶念故得タリ。復次觀他人喜相嗔相怖
相畏相見此相已然後知心。是爲他心
初門△付之今六通中漏盡通不擧
事。付之三義△一義云。十地有惑義故。
初地菩薩究竟&MT06279;不盡微細妄執煩惱&MT06279;漏。故
不擧漏盡通也。智論二十八云。通是菩薩
所得。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仁王經上卷
云。復有九百萬億菩薩摩訶薩。皆阿羅漢ナリ
實智功徳方便智功徳行獨大乘四眼五通
三逕十方四無量心四辯四攝金剛滅定
一切功徳皆成就ナリ此意也。許分得菩薩
上可具足六通。故大品般若菩薩住六神
△一義云。上除蓋障三昧是漏神通ナル
今除漏神通被説獲得五神通也△一義
云。眞言行者煩惱即菩提覺故別不立漏
盡通。然六通事。煩惱即菩提ルヲ號漏
神通也△又義云。今五神通者別&MT06279;天眼天耳
非五神通。以五智通達義號五神通
也。大日經不捨於此身逮得神境通付。
彼神境通非五通隨一神境通。眞言行者
云即身成佛上起ルヲ神變不思議自在神通
大用クト神境通可准知也△私云。道範
一義。今五神通クヲ可見六神通。然今
故五神通漏神通不取歟。漏神通
自證斷惑故云云
不動本心遊諸佛刹。現種種身語意興
種種供養雲。以無盡大願廣修諸度。 此
雖不現無盡應用然不動實際釋。
疏末卷七云。不動實際雖善巧方便以無
所不爲然&MT01302;所作。雖普門ヲ以異説。而但
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大日經開題云。
不動實際巧施方便。不&MT06279;法性能説假
又末卷十四云。如毘盧遮那住菩提心
體性種種示現普門利益。種種變現無量
無邊ケリ。雖如垂迹無ント窮盡能實ニハ常住不
動。亦無起滅之相猶如車輪雖運轉無窮
當中未嘗動搖。由不動故能制群動而
無窮極也 又十四云。如師子王在深窟
中安住不動ナレ&MT01302;有時出穴頻申奮動。乃至安
シ玉ヘリ其深密藏之中。若非如來加持
神力則微妙寂絶不可得示現スル&T069222;。今乃示
現無盡身口意種種形聲。遍滿法界。即是
諸佛奮迅也所詮身心不動&MT06279;無邊
示現スル是則諸佛菩薩自在神通也。高祖當
開題。非有爲非無爲一心本法。及不二
力之中不二本法トハ乃至難思之本變化之深
△遊諸佛刹依常途意者初地菩薩
百佛世界奮迅スル等也。自宗意可盡無餘
也△現種種身語意乃至供養雲此三
業即供養雲可得意。上御釋以無量身口
意供養恭敬。爲聽法故△以無盡大願
無盡大願者指十大願及百萬阿僧祇大願
也△廣修諸度者六度十度等無量度門也。
所詮現種種身語意等供養無量善知識義。
即當上求菩提。菩薩萬行不出此二利
付之無盡大願即誓願位。即可屬菩提心。
廣修諸度大悲萬行可當也。疏二十地
段可有交合
復由意根淨故 上承來。凡神通通用
也。故指上五神通。意根淨有御釋也。隨
ニモ不動本心遊諸佛刹彼本心者是意根
淨義也。當經開題。神變者。不ルヲ測曰神。異ルヲ
常名變。即是心之業用ナリ。始終難知付之
天台等意。六根淨位相似即ヨリ得之義
。然者地前十信得之見。今初地菩薩
於釋此徳。誠六根清淨證理實地上
可有之。地前ニハ可有此義歟。實不證
眞理不可得法清淨。仍地前比觀觀察
可分ナル。今疏末卷。以色心皆入阿字門故。即
知心性本寂猶如虚空。乃至對法華經即是
六根清淨位人。約涅槃經即是池珠影現
意。自宗初地見諦被對合法華
六根淨義故。法華六根淨實義可有
初地見タリ
次得解無量語言音諸陀羅尼 此先總釋
獲無量語言音陀羅尼文。經無量語言音
擧所知境陀羅尼能知&MT06279;總持不妄
可得意。智論九十七云。一切衆生言語三
者。得是三昧故能解一切衆生語言
此意也。付之瑜伽佛地論等文義忍呪
四種陀羅尼。其中今云解無量語言音。故
先約陀羅尼可得意歟。但次御釋皆曉其
旨趣爾者廣通文義可得意。法華義疏第
五云。般若ルヲハ聲聞心名道品。有菩薩
心名陀羅尼。在佛心名薩般若。故知陀羅
尼即般若。般若即一乘所詮陀羅尼者菩
文義等一切總持任持憶持&MT06279;不忘
云陀羅尼也
且如一世間中 此釋無量語言音陀羅尼
義。先擧一世界釋無量言音。如一世界等
例明餘世界也
三十六倶胝趣 此有二義△一義云。三十
六倶胝趣但可限欲界。今疏末卷十一云。
如大乘説。欲界有三十六處。謂寒熱地
八。共成十六也。又四大州アリ。此四州
又各有二隨州合十二州。竝
前二十八
及六天并傍生
ナリ合三十
六。文
此意大乘&MT06279;欲界ニハ開三十六趣
見。又上御釋毘婆娑ニハ説有リト五道。摩訶
説六道。如是廣衍レハ乃至此世界
已有三十六倶胝衆生趣。何況十方
切世界耶此等御釋末卷三十六倶胝
分別爲本得意。皆約欲界内可得意也。
隨次下以如是衆生嗔行偏多性相意。皆
嗔唯欲界釋故三十六倶胝限欲界義分明
也△又一世界可約欲界。疏末卷云。
此是摩醯首羅天。於一世界中有大勢力。
非三千世界ニハ此意非一世界言指
三界△一義云。今三十六倶胝通三界
可得意。演密鈔第二云。三十六倶胝者。起信
云。問。六道如環巡歴行相如何。答。共&MT06279;
十五種。所謂三途四州六欲天。此界十三處
并色界十八天處無色界四天處。如是三十
五處生死輪轉。今開修羅即三十六倶胝ナリ
此意通&MT06279;三界釋之。一世界言欲色無色三
總一世界可得意。一大三千界對他三
千界云一世界也。但末三十六倶胝
別。彼分明欲界御釋アル故無異義。今三界中
&MT06279;不云欲界。凡三十六處分別有兩邊中
末卷欲界釋開三十六處義。通三界開
三十六倶胝義見。爾者邊邊性相被顯歟。
何限欲界哉。隨上御釋分明大小乘五道
六道分別。如是廣衍乃至此世界中已有
三十六倶低衆生趣攝三界爲六道。已
中開三十六倶胝見。但嗔行偏多等
&MT06279;貪嗔等三毒御釋故嗔假限&MT01302;
界不可成相違。其上成實等ニハ上二界亦
應有嗔判。仁王經ニハ滅三界嗔等煩惱
無相違。此事論義也別有之
隨彼上中下性種類若干方俗言辭各各差
別 此常刹利波羅門毘舍首陀等隨
種性勝劣。依上中下有不同彼言辭又釋
差別義。若干方俗者於天竺中五天方俗
不同ナル等也
皆曉其旨趣應以隨類之音 此各各同
彼言音義也
如一世界者一切世界亦如是也 上一世
界限欲界ナラハ一切世界可指色無色等。
若又上一世界通三界他世界三界可
得意也
梵本嚕多是大聲。囉尾多是小聲 此大聲
小聲長聲等分別御釋文シキ難得
意。依之智證ニハ此一段文其意未詳
學者ニハ一切世界無量言音中先擧梵本
顯言音大小等有無量差別義取義△嚕
多乃至大少分別也
𣵀瞿衫者是長聲。又兼多聲 此一種
明長聲多聲スル一義。付云多聲△一
義云。涅瞿衫爲長聲。先一義云。此外具足スル
衆多義。具依難擧云又兼多聲也△一
義云。多聲者諸物等取義也。意。𣵀瞿衫者
一切スル梵音也。常曳南曩等梵語
多聲△或一義云。上如大聲小聲等含スル
聲一音可有之。此中第二義宜也
所以具足言之。欲顯總持境界無所不了
付之一義云。此上大聲小聲長聲多聲等
不同具足&MT06279;御釋アリト取義。意。總持
智慧了一切故爲顯此義付所知言音
大聲小聲等擧種種音聲云事也
對此方文字難以具翻也 凡梵字梵語
一字含無邊義故對震旦語法難具
翻義也△或一義云。具足言等者。意。別&MT06279;
云時於同言音雖有大聲小聲等不同
具足&MT06279;如是諸音説無量語言音故是云具
足言之。總持境界了スル一切故。所知境界
説無量語言音。故欲顯總持境界等有御
釋也。對此方文字等者別別難具翻云意
也。故經ニハ總束&MT06279;譯無量語言音云意也
以得陀羅尼故能知一切衆生心行 已
下釋知衆生心行經文。以得陀羅尼故
是上承來。能知一切衆生心行者覺知衆
行相義也
謂如是衆生嗔行偏多而貪性薄。或如是衆
生貪行偏多而嗔性薄。乃至通塞之相無量
差別 是正釋衆生心行差別ナル義。就其初
菩薩所知心相廣可通染淨。仍當品
經文如實遍知一切心相就彼心相言。上&MT06279;
窮無盡法界下盡&MT06279;衆生界擧種種染淨
相然今就貪嗔等妄心被作釋意如何。答。
一義云。今先被得所化生界心相時擧妄
心。所度生界是爲妄心故。一義云。且
衆生心行先妄心爲本故雖被擧貪嗔
ニハ廣可通染淨。故如釋論道種智中廣
彼道種智意廣明人天三乘等
也。智論二十四云。性智力者。佛知世間
種種別異。乃至是多欲ナリ。是多嗔。是多欲
嗔。此多癡。是多癡。是多嗔癡&MT01319;。是多欲嗔癡。
薄煩惱。是厚煩惱此論釋貪嗔癡三毒
具被擧之。今擧貪嗔二種。乃至癡煩惱
乃至八萬塵勞具悉可得意也。乃至染淨
心行ヲモ廣可得意也△通塞者。此衆生
法門可得悟。以何法門不可得悟。
隨機根量不同ナルヲ云通塞也。天台止觀第
七云。識塞者亦名知徳失彼止觀廣釋
横竪通塞等。可見彼
如釋論道種智中廣明。 智論八十四云。佛
告須菩提。薩般若是一切聲聞辟支佛ナリ
道種智是菩薩摩訶薩ナリ。一切智是諸佛
ナリ。乃至道種智者是諸菩薩摩訶薩智
云。智道有四種。一者人天中受福樂道。所
謂種福徳并三乘道爲四。菩薩シト
導衆生者。大道中若住入大道者ヲハ
ク可二乘中。若不住入涅槃者人天福樂
ス可涅槃因縁。世間福樂是十善布
施諸福徳ナリ。三十七品是二乘道。三十七品
六波羅蜜是菩薩道。菩薩應了了知是
諸道。菩薩以佛道自ニシ&MT06279;人。以餘三
道但爲衆生。是菩薩道種智&MT01319;
是菩薩非但意根能得知。乃至視聽臭觸亦
皆互用無礙 此知衆生心行總釋六
根互融義△視聽臭觸者如次眼耳鼻身
也。不擧舌根事獲無量語言音陀羅尼
有舌根義故今不擧歟△一義云。付五
分別離中知合中知義時眼耳鼻
智也。舌身合中*智。共取觸故。
今觸合論可得意。凡此一段御釋付
二義△一義云。付知衆生心行經文自元
六根互融ナル故意根スル五根用故意
根所具五根互融顯也△一義云。經
説意根。然疏家加顯&MT06279;眼耳舌身等無礙
御釋也。六根互融事。一ニハ。一種根取多
種境也。是又二師異見ナリ。一一根處有各諸
根起各各。以一種非取一切境
唯識樞要了義燈彼可見
又能觀彼根縁。○ 此知衆生心行
利他行相△觀彼根縁者。衆生心行根欲等

爲除蓋障 菩薩利他皆衆生爲除
障令同自所證也
以種種方便 可有身口意種種方便。或
順逆方便也
成就衆生莊嚴佛刹 爲成就センカ所化衆
莊嚴變化等佛土義也。或成就&MT06279;衆生
令開見衆生心内佛國莊嚴佛刹云也。此
一義ナラハ可通法身佛刹ニモ
行如來事 衆生利他如來事云也
當知眞言門行者乃至一生可得成辨也
除蓋障三昧種種功徳成辨スル一生
也△一。當知眞言門等可付何經文哉。
答。見聞鈔云。知衆生心行經文可付。△一。
守護經云。獲得此三昧已一切佛及得
一切衆生語言音陀羅尼三昧。復隨順諸衆
生心陀羅尼門依此意上明語言陀羅
。知衆生心行明陀羅尼見タリ
大日經疏第一


大日經疏第一末鈔卷第三十三
           下半三日

復次如上所説諸功徳 上來知衆生心行
終至マテハ當知眞言行者乃至一生可得成
辨也料簡畢。已下釋ヨリ住無爲戒
不假受持常無失犯マテノ付一段文可有交
合。此一段文。初ニハ諸佛護持釋。復次行
雖處生死而無染著爲法界衆生不辭
勞倦釋。後極堅固性已下成就住無爲戒
釋。三節分明也。委細因文可聞
復次如上所説諸功徳。一切衆生皆悉如其
本性等共有之。但以無明障蓋不レハ自了
知未能起發如是祕密神通之力。今此眞
言門修行諸菩薩以見法明道故即生獲除
一切蓋障三昧。得此三昧故即能與諸佛菩
薩同住發五神通。以五神通故獲一切衆
生語言陀羅尼。獲此陀羅尼故。能知一切
衆生心行而作佛事。以能廣作佛事不斷
如來種故。則於一切時一切處常爲十
方諸佛之所護持。猶如嬰童始生父母愛心
偏重常不捨離。當知如是諸句皆悉次
第相釋也。此一段正釋諸佛護持經文。
於中初擧上來諸徳。爲諸佛護持因由。以
能廣作佛事已下正諸佛護持釋。是則次
第相釋意也△復次如上所説諸功徳等
正被釋諸徳具足義。取其初ニハ本有性徳
。今此眞言門已下修生頓證釋。如上
所説諸功徳所指。知衆生心行已上諸徳
相當△付之法相等本有本覺不談。
性徳性具明。經論ヲハ皆當成スト取義。意
可修得四智三身道理具足スト成義。是則
始覺宗ナルカ故也。性宗レモ談本有性徳義。
其中三論天台等在纒本有位理性
具足スト成義。故天台三千在理。因名無
明。三千果成。減稱常樂判。華嚴意眞妄交
徹事事無礙スル故。衆生在纒心中本有
性徳スルノミニ非。出障圓明智徳容融。如來
智海煩惱波浪ヲモ交徹スル談。故清涼情
有經。智海無釋。又若秦鏡之互照スルカ
猶帝珠之相。重重交光歴歴&MT06279;。故
タリ圓至切於傾谷見&T069222;佛境於塵毛。諸佛
心内衆生漸漸作佛。衆生心中諸佛念念
證眞但性宗已上テハ如是雖明本性徳。
ニハ縁起因分境界&MT06279;不談不二性海果徳。
今自宗不二性徳圓滿界果海
盡莊嚴法然性徳談故。顯密二教差別。
因果二分建立。大不同也。大日經疏第九云
世尊普遍加持&MT06279;一切衆生。皆作平等種子
竟。即時入於遍法界胎藏三昧。觀此一一
種子皆是蓮華臺上毘盧遮那ナリ。普門眷屬
無盡莊嚴亦與大悲曼茶羅等&MT06279;無有異
又三昧耶四義中平等被釋時。言平等
者。謂如來現證此三昧時。見玉フ一切衆生
身語意悉皆與如來等。禪定智慧與實
身亦畢竟&MT06279;シト此等意分明也。此外本
來具足三身徳經文。并一切衆生自心中金
剛胎藏曼荼羅遠離因果法然具等解釋。皆
本性被開示見。如是諸文非一也△付
其今如上功徳所指。初地菩薩所證ナルカ
第十一地所見圓極普門果徳具足&MT06279;
深明昧可有歟。但自宗意以初地自證
得意義故。初地外別&MT06279;有内證性徳
不可得意△但以無明障蓋等是不顯現
本性功徳義釋。凡依無明一念本性
隱覆。還源不起事處處釋文分明也。高
性靈集第七御釋云。法身在ンカ不遠即
ナリ。智體云何カンソ我身&MT06279;甚近。本ヨリ無去&MT06279;ヘニ
滿月之宮 不生&MT06279;常恒ナリ赫日之臺
攝下之迹不息。自用之歡メン。乃至
念雲蔽ホウテ菟業霧籠烏。久迷方於還源。長
乎歸舍又疏末卷第九云。除障者。如
來見一切衆生悉有如來法身。但由一念
無明故常在&MT01302;前而不覺知第九云。
言驚覺義者。如來以一切衆生皆在無明
睡故。於如是功徳不自覺知此等意也。
當卷上云。雖衆生自心實相即是菩提ナリ。有
佛無佛常自嚴淨ナリト。然不如實自知故即是
無明△取其除五種蓋障顯得スル徳故。
能覆五蓋障具可被擧。然但以無明障
御釋有。五蓋障煩惱障ラルル事。一旦
不審也。但五種蓋障無明爲本故。無明
蓋障被擧可得意也△未能起發自心
所具性徳不發起義分明也△付之祕密
神通之力指法體。一義ニハ即與諸
佛菩薩同等住當發五神通取義。祕
者諸佛菩薩同等住義也。疏第二第三劫
能超眞言行者被釋時。以ステニ行者得此
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壽量
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涌出
薩同會スト一處。修對治道者雖迹隣
。然不識一人ヲモ。是故此爲祕密
此意諸佛同會一處名祕密。今此義也
△神通者當發五神通意也。上來諸徳
&MT06279;二徳クル。諸佛菩薩同等住自證。
當發五神通化他也。故自證化他二徳
取義△一義ニハ表指如上所説諸功
。如是祕密神通之力御釋有故。此菩薩
淨心門已下諸徳總通&MT06279;祕密神通之力
釋有取義。凡祕密神通廣可通諸徳。
祕密主名字被釋時。然是中深義言夜
者即是如來身語意密ナリ。唯佛與佛乃能
玉ヘリ之。乃至彌勒菩薩等テハ如是祕密
神通力所不及。祕中最祕&MT01319;。所謂身密之
ナルカ故曰祕密主是指三密名祕密神
。又三句所攝被釋時。以此三句
悉攝スル&T069222;一切佛法祕密神力甚深之事故
一切佛法無邊萬徳祕密神力釋。爾
者諸佛菩薩同等住當發五神通二句不限。
上來諸徳スト可見歟△今此眞言門
上明本有具徳義。已下修生頓悟。疏
末卷第九云令諸衆生隨我方便カン此誠
實言時。乃至於一生中獲無垢眼蓋障都
盡。故名三昧耶也此意也。即身成佛義ニハ
若有人不闕法則晝夜精進スレハ。現身獲得
○入佛位如是頓證釋文彌綸セリ△以見
法明道故已下上來諸句次第相釋。一
義分於前段事舊畢。付之而作佛事
マテノ上來經文承來。以能廣作佛事已
正釋諸佛護持△以能廣作佛事
○次第相釋也已下正釋諸佛護持義。此
ニハ法説。猶如嬰童已下譬説。當知如是
上來總結△付之以能廣作佛事不斷如
來種故承來&MT06279;諸佛護持起因トス。凡菩薩大
所作佛事皆爲不斷佛種故。起信論ニハ
本趣スト&MT06279;。爲欲令衆生除疑捨邪執起大
乘正信佛種不斷故疏上ニハ慈氏内證
釋時。慈氏菩薩者。謂佛四無量心&MT01319;。今以慈
爲稱首。此從如來種性中生&MT06279;能令一
切世間不斷佛家故曰慈氏此等意也
△則於一切時一切處是於一切時處蒙
諸佛加持義分明也。是正釋諸佛護持
文。一切時約三世。一切處横約十方。凡
菩薩大士最初發心ヨリ無上大果。度脱セント
無邊有情願スル故。爲諸佛菩薩被護持事。
菩提心論云。我今志求阿耨乃至十方諸佛
皆悉證知初地菩薩諸佛護持
△付之諸佛護持。疏末卷第九以十
諸佛共護持シ玉フヲ故。猶如金剛城重固高
不可昇。又環ルニ以湯池深不可越。是故一
諸障不能侵凌スル&T069222;△付之於初地
者。諸佛菩薩乃至外金剛部等一曼陀
諸尊皆可護持。然ルヲ付勝被擧諸佛ヲノミ
事。疏末卷。汝若能發如是願於一切處一
切時。爲報正法大恩宣布セン佛之恩徳。即
是如來所便如來事。是故一切持金剛皆
護念汝也。復次汝之心王於初法明道
成就轉法輪時。已有無量無邊金剛智印。
周旋翼輔&MT06279;共護持之。何況毘盧遮那究竟心
成佛時所有威勢ヲヤ一切持金剛者
護持。第三劫經文ニハ初地菩薩
スト&MT06279;。釋提桓因等親近敬禮諸天護持
△猶如嬰童等是擧譬説。諸佛甚深
愛護持。世間淺喩父母愛心以被顯也
△當知如是諸句等是總結上來。△付之
諸句所指。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已下七種
當。若即與諸佛菩薩同等住當發五神通
&MT06279;爲一句。可當六種△或一義ニハ
八葉内證スト取義。此時七種
徳體爲一。總別合&MT06279;爲八種歟。華嚴
九世總世十世ルニ可得意。若又即
與諸佛菩薩同等住諸佛菩薩トノ二句
八種可見歟△次第相釋者。字輪旋陀
羅尼門順觀旋轉義也。故法明道除
蓋障三昧同時證得法也云事明也。其故
次第相釋同時相應次第相釋故也
復次行者以内具如上功徳外爲諸佛護
持。是故處於生死而無染著。猶如蓮華出
水不爲淤泥之所染汚 已下雖處生
死而無染著已下文釋。於中初上承來&MT06279;
起因△以内具如上功徳者知衆生心行
已上六種。外爲諸佛護持者經諸佛護
△付之内外分別以自心爲内
諸佛爲外 内外分別有重重事△是故處
於生死乃至染汚是正無染著經文釋。於
中初法説。猶如譬説也。上内因外縁具
スルカ故。不染著生死涅槃義也。處於生死
者不住涅槃義。而無染著者不住生死
也。凡此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雖顯密不
ナリト。菩薩大士用心&MT06279;二乘凡夫過失對治
不住生死凡夫住著生死過失對治。不
住涅槃故二乘妄取涅槃過失對治。依此
二種不住心自利利他萬行成就スル也。唯識
第十。無住處涅槃時。四無住處涅槃。
謂即眞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處輔翼。由
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
常寂故名涅槃又釋摩訶衍論第五云。發
起隨順法界性行。不取涅槃ヲモ不念生
ヲモ又第七卷。般若成就無住門テテ。不住
生死不住涅槃被釋時。言般若成就無
住門者。所謂觀察一切諸法從本已來不
生不滅畢竟寂滅&MT06279;皆無所有。不住生死
又云。言大悲成就無住門者。所謂觀察
一切諸法因縁和合故因果不空カラ業報亦
トリト。縁無量無邊衆生界之海。爲究竟&MT06279;
セントカ不住涅槃故此等意也。但初地
菩薩徳相故是則金剛薩埵五祕密内證
。金剛頂經理趣釋云。説語密瑜伽
時。同一蓮華同一圓光&MT01319;。體不異故輔翼
悲智不染生死不住涅槃是則同一蓮
故不染生死ニモ。同一月輪故不住涅槃ニモ
義也。此蓮華月輪等義門。尤内證相應深意
可有歟。今但擧蓮華一種譬トス。是又於義
無相違。△猶如蓮華是譬説也。付之於蓮
華出水義開敷義此二義有。今其一義也△
付之凡ソハ今生死スル&MT01302;無染著。譬喩ニハ
蓮華不染可取。然ルヲ出水譬喩被擧
事一往難得意。但世間易解譬説故。泥中
不染人難知故。出水取譬也。大綱自證
化他分別セハ。諸佛護持已上經文先約内證
故。諸佛護持已上經文次第相釋釋。
雖處生死已下正生死遍滿スル化他顯。
復次&MT06279;各別被作也。菩薩利他
皆從空出假ナルカ故。化他無住。而
無染著被釋也
常以四攝方便拔苦衆生。乃至無量無邊阿
僧祇劫常在無間獄中。身心精進熾然不息。
無有退沒不辭勞倦。何以故。淨菩提心其
性法爾如金剛故。已下爲法界衆生不辭
勞倦經文。是正化他行相也△付之先
被擧四攝方便事。此四攝菩薩大士
行體根本也。故高祖第六住心四量
四攝齊他利行判。又唯識等付菩薩行體
自利利他分別スル時。四攝ヲハ利他行。唯識
論第九云。依別相説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
利行攝。四種攝事四無量等一切皆是利他
行攝。入道章云。同菩提分法及四攝等皆
是功徳所修之法&MT01319;。二利等ニハレノ所攝ソヤ
答。據増相説。菩提分法自利行。四攝
事等利他行攝若依實言。皆通二利
菩提心論。菩薩行願大悲利他被釋時。
又於大悲門中乃至方便引進是則四攝
體也。仍此四攝顯密菩薩大悲利他
行願也。又入道章菩薩行體通修別修
分別スル時。四攝六度菩薩通修行體見。入
道章云。菩提分法四攝六度トハ并通相&MT01319;
一。四攝得名事。入道章云。釋別名者。一者
布施。運心普稱之爲布。 己惠人
名爲施。二者愛語。音聲屈曲表スルヲ名語。
聞者悦樂故自爲愛。三者利行。行是所修
之行。即是因ナリ。利是所得利益ナリ。即是果
&MT01319;。故方云由此能令於現法得身
ナル&T069222;。於後法中般若涅槃等トノ如。此現輕安
般若涅槃トヲ皆竝名利。有所益故。四者
同事。同者等也。事者事業。謂與有情等
行業。故名同事付之此四攝約菩薩
證時。三十七佛鉤索鎖鈴四菩薩三昧
也。是又法身如來化他三昧也。故金剛頂
開題ニハ。四攝宰輔識分他利スト性靈集
第七云。四攝使天遍四生以饒益仍四攝
名字ナレ&MT01302;。顯密淺深不同也。顯大悲利
行體。曼荼諸尊内證ナル不知。今自
。三十七尊四菩薩内證法門種三
尊等一一深義可有之。大綱四攝者。此
法界有情&MT06279;。菩提大果令至故云
四攝也△拔苦衆生等大悲拔苦化他
ナルカ故云拔苦衆生。苦衆生者經爲法界衆
△付之一義云。經爲法界衆生
十地滿ヨリマテノ六趣衆生因人。其
中或六趣或擧三途衆生。疏ニハ若衆生御釋
有也。爲顯菩薩大悲愍念深重。殊苦衆生
。乃至無間等受苦被擧也。苦者三苦
八苦等△一義云。至ルマテ顯十地菩薩皆可名
衆生。故經疏衆生言不可有寛狹
△乃至無量無邊等不辭勞倦釋也。
菩提薩埵三世時十方濟度利生
行常恒不休息。仍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在無間獄者處。處深極切
ナル苦所。猛利悲願也。今
第三阿闍梨攝化衆生大悲被釋時。二
爲除阿闍梨悋心故。乃至無間火聚ニモ
ラハモノ流通亦當往赴フス。況遇良縁ルニ
而不ンヤメクマ此意也。一無間得名事。
超悟疏。無間者謂趣報無間&MT01319;。前念人間後
墮獄。中無間隔故名無間。又身形無間&MT01319;
一人墮スルニ獄其身長八萬由旬ナリ。設有多人
レハ相妨礙。名爲無間。又受苦無間&MT01319;。一生レハ
其中苦苦相續&MT06279;。間無暫クモ樂故名無間
△身心乃至勞倦是猛利悲願被釋時擧
精進徳顯之。六度精進爲體。故祖師
御釋精進遍六置中間疏家末卷第三精進
徳被釋歎時。復次精進是一切善法之根本。
能發動前世福徳如雨&MT06279;種能令必生。
若無勤勇之心則雖有宿殖之業無由發
起。乃至今世利樂尚不可得トリ。何況菩提ヲヤ
△付之。身心精進事。若約セハ自證
大菩提スルヲ難行事名身精進。於法理
スルヲ心精進名。若約セハ化他。餓虎
キハ是身精進也。悲愍心無休息者是心
進也。釋摩訶衍論第七本文以知法性無身
心相離レタリト慢怠故。隨順&MT06279;修行毘梨耶波羅
可准知。凡於精進。釋摩訶衍論ニハ
有障修行精進門無障修行精進門二門
唯識論等ニハ三種精進明。瑜伽論等ニハ五種
釋。一一可有交合。梵網古迹上。雖恒
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
故菩薩大悲利他猛利悲願
衆生代。常無間火聚&MT01302;大菩提&MT06279;
障大事因縁スル也△何以故淨菩提心
不辭勞倦所由明。法譬待對分明也。意
淨菩提心堅固安住故。於化他事業不
辭勞倦義也△其性法爾凡於法爾
有兩篇。一云。水濕火熱以法爾故一云。
古今常住名爲法爾義也。即淨菩提
心法然法爾義也△如金剛故者是擧譬。疏
三種金剛釋及金剛頂經顯密金剛釋。
可見之
如是極堅固性即是不從師得住無爲戒。
無垢無濁不可破傷。戒者梵云尸羅。是清
冷義也。譬如水性常冷雖遇薪火因縁則
能灼爛諸物。然其自性終不可遷。若除薪
息火自然清冷如本。已下住無爲戒
釋。於中初ニハ無爲戒。如聲聞淨
下受持初總表。譬如水性已下
別釋。別釋。初譬説。眞言行者已下法説
也△如是極堅固性者。上承來&MT06279;無爲戒
釋。以淨菩提心體性名無爲戒&MT01302;。又稱
提心戒&MT01302;。或名金剛佛戒&MT01302;。或號三昧耶戒&MT01302;。又
稱三世無障礙智戒&MT01302;也。一處御釋云。所謂
佛戒者三昧佛性戒是。亦名發菩提心戒
又云。此本性尸羅具一切智智名菩提心
故。亦名菩提心戒又云。眞言祕藏超三
自以難聞。金剛佛戒過十地而叵得
提心論ニハ勝義行願三摩地三種菩提心
名戒。是則菩提心爲戒體義分明也。仍
指淨菩提心堅固性住無爲戒被釋也△
付之今無爲戒佛性三昧耶戒同異事。
釋文左右也。先今無爲戒。無師自然戒體&MT06279;
不假受持見。三昧耶佛戒對阿闍梨受
スト見。故可各別ナルタリ。隨一義。三昧耶佛
戒。持明禁戒。方便學處。十善戒。并今無爲
ヘテ。自宗四種戒相可取義。但三昧
耶佛戒或名佛性戒。或名菩提心戒故。即
無爲戒同體見。但無爲戒無師自然
體。三昧耶戒作法受得タルハ別非相違。其
故本有無垢戒體且受持軌則スト
可得意也。隨作法受得三世無障礙智戒
被釋時。疏卷云第五今行者深觀十縁生
句。了知三業畢竟&MT06279;不生&MT01319;法性自爾&MT06279;常無動
作。是名住無爲戒也受持戒體
住無爲戒。仍無相違。又云。三世無障礙智
以對二乘律儀被作釋時。又對二乘
律儀有現量故。以三世無障礙智戒爲名
當段如聲聞淨戒已下御釋待對全同
也。仍無爲戒三昧耶戒同義旁分明也。疏十
七云。今此十善成不共戒。不與聲聞外道
等共。故經云善巧修行也。此經十萬
具有授此戒等方便。今未到此土。然
金剛頂自有授法。與彼不殊當出之
耳。如聲聞ルヲ四重禁於此中乃偸蘭
&MT01319;。非重禁也。所以者何。此十善戒
&MT06279;將護二乘外道故。以善巧方便而具持
之。然菩薩自有根本重禁。此中所謂殺盜
婬妄但是偸蘭。非彼菩薩極重ニハ也。如前
三世無障礙戒。先令不捨三密。又令不
捨菩提之心。此即菩薩四重禁也一。
於三昧耶佛戒有多種事。攝&MT06279;末歸本但
雖一心ナリト。然約義分之時三聚四重十無盡
戒等不同在之。委可尋之。凡佛性三昧耶
。教相ニハ委細不可談之也。一持明禁
戒是戒也。是可名三昧耶佛戒
歟事。可沙汰アル也。△無垢無濁不可破傷
無爲戒。淨白純善堅固不改菩提
以爲戒體故。無垢無濁不可破傷御釋
有也。菩提心論。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
淨性衆行皆備レリ。其體極微妙&MT06279;皎然明
白。乃至輪迴六趣亦不變易此意也△
戒者梵云等一字釋。凡於戒毘尼。
尸羅。波羅提目叉三種有。其中尸羅
也△是清冷義也者尸羅翻名。一處御釋
云。能觀此義息三業之非惡證三密本迹。
即尸羅義又云。諸佛無有熱惱。清冷
寂靜&MT06279;本性善故名尸羅意也。一。
梵語ニハ有多種事。一毘那耶云。此ニハ調伏
翻。二尸羅翻清冷。三波羅提目叉此翻別解
脱戒。此三種得名餘教ニモ廣見タリ。此今疏
末卷沒栗多梵語出。制戒スト見△譬如水
已下譬説也。水性清冷者本性清冷
也△雖遇乃至諸物者遇惡因縁時。隨縁
義也△然其自性者。本性清淨故息
因縁時歸本性義。上淨菩提心本性
清淨被釋時。譬如虚空ヨリスニ八功徳
水。乃至未曾變異可准知。智論第三
十一云。譬如水性自冷ナレ&MT01302;假火故熱。止火
亭久ナレハ水則還冷。諸法性亦如是。未生ニハ
空無所有。如水性常冷。諸法衆縁和合故
有。如水得火成熱。衆縁若少カケ若無則無有
法。如火滅&MT06279;湯冷以此論文意處處
被釋也
眞言行者亦如是。獲除蓋障三昧時心之
本性即是尸羅。非造作法不由他得。故言
住無爲戒也。如聲聞淨戒要由白四羯磨衆
縁具足。方始得生。又須方便守護如妨利
刺。一期壽盡戒亦隨亡之。此戒則不如是。
世世生處恒與倶生。不假受持常無失犯。
 已下法説也。意初地淨菩提心
除蓋障三昧スル時至自心源底開覺本
尸羅義也。前セハ若除薪息火自然
清冷。雖遇薪火等譬説&MT06279;非今
故。法説不釋之。疏末卷十七。又定慧等
合爲ルヲ一名爲等引。能住如此眞實乃至等
。即是住佛戒也今除蓋障三昧
住無爲戒クル等。就其餘教テハ戒定道
別解不同立。別解脱戒者。別別防非故名
別解脱戒釋。身口七支二百五十戒
戒相明。是則別解脱戒也△道具戒者。
聲聞初果已上乃至菩薩初地以上證道時。
自然身口是也△定*具戒者。修定時
自然身口不起是云定*具戒。今得除
蓋障三昧時。本性尸羅顯發スル義相。彼定具
相似。又初地證理住無爲戒
故道具戒ニモ相同。但彼定道二戒
防非止惡功能有ルヲ名戒。今不然。淨
菩提心以本性體無爲戒名。此戒體
初地開顯故。只防非止惡一邊假立&MT06279;クル
ニハ異也△非造作法不由他得無爲戒
無爲釋。即本有菩提心ナルカ故。非造作法。
本性清淨故由他不得也。付之譬説ニハ清冷
釋。法説ニハ無爲明。此本性尸羅則
無爲戒故。如是法譬影顯スル也△如聲聞
&MT06279;小乘明受持不同。就其顯密對辨&MT06279;
淺深セハ。廣擧諸大乘勝劣可被判。
ルヲ今小乘戒體所對。其意趣難意得
△付之一義。實ニハ&MT06279;諸乘其淺深可意得。
蟭螟大鳳相望。且擧小乘
所對也。高祖一處御釋。廣約十住心戒
スル彼釋云。隨其人差別。教亦無量。隨
不同。戒亦不同。三歸五戒八戒十善。聲聞
縁覺菩薩等戒。及三昧耶佛戒是也。以戒
防惡以テス修善。戒受不同得報亦別&MT01319;。顯
如進途所乘各殊ナレハ初後不同。或乘牛羊。
或乘象馬。或乘舟筏。或乘神通。所乘各
ナレハ遲速隨又云。言戒者。龍猛菩薩
住論。戒有五種。一凡夫戒。二聲聞戒。
三縁覺戒。四菩薩戒。五無上佛戒。初凡夫
戒者。人天乘&MT01319;。期三界果修十善等是。
聲聞戒者。依四諦教修別解脱戒。期阿羅
漢灰身滅智以爲究竟。縁覺戒者。乘十二
觀修十善業道。亦以灰身滅智以爲
究竟。菩薩戒者。乘&MT06279;六度四攝等修三聚戒。
言妄慮絶一道清淨以爲其果。所謂佛戒
者三昧耶佛性戒是亦名發心戒△一義
云。殊擧聲聞戒事。作法受得戒體殊小乘
トス釋律儀一戒不異聲聞。戒律小乘爲本
故擧之也。不空三藏御釋ニモ聲聞小乘登壇
學處菩薩大士灌頂法門是則戒被對辨
御釋也。今又然也△要由白四羯磨是正
明佛法受得。白四羯磨事。羯磨經云。白
羯磨三十八法同疏第一云。亦以一白
三羯磨通爲四濟縁起記第一云。律云。
有三種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
磨。據名異&MT01302;無差降所詮一白三羯磨
&MT06279;云白四羯磨也△就其羯磨リニスル
事諸師異義不同也。一師。第三羯磨
時。戒體スト成△一師云。羯磨リノ
是持スト。委細別有。一羯磨
者。行事鈔云。明了論翻爲業也。所作是
ナレハ亦翻爲所作。百論云。事也衆縁具足
者。年滿二十三衣鉢具等十縁具足スルヲ。衆縁
具足云也△又須方便上明受持義。已下
明護持義△如防利刺者。七支譬利
△一期壽○亡者。聲聞戒盡形壽戒故
一期壽盡等云也△此戒則不如是已下
戒相釋。此戒者上無爲戒也。即不如是
者上聲聞戒衆縁具足詞也△世世生處
恒與倶生者聲聞盡形壽。付之眞言
行者一生頓悟故。世世生處義不可有之。
然者如何△答。一義云。戒功能スル容有
也。一義云。約化他業用世世生處釋。濟生
利物時六趣同故△不假受持常無失犯
正佛性常住戒體ナル釋。付之常途ニモ聲聞
菩薩戒體不同時。小乘盡形壽戒。菩
未來盡。梵網古迹上云。如本業經
切菩薩凡聖スヲ爲體。是故心盡レハ
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大乘戒體
世世生處等相似セリ。但彼因分戒體。
自宗性徳果海無爲戒故。淺深大可不同ナル

大日經疏第一





大日經疏第一末鈔卷第三十四
           下半四日

又由住斯戒故實智等 上來成就住無爲
釋畢。已下遠離邪見通達正見ヨリ
無量功徳皆得成就終。付一段可有料
簡。此一段文。初遠離邪見等釋。次滿足一切
佛法釋。後以要言之等經文釋。三節分明

又由住等 已下遠離邪見通達正見釋。
於中初大意&MT06279;經文。迦葉亦云下別釋。
此中初邪見釋。今此菩薩下正見
又由住斯戒故實智増明逮見不思議中
道甚深縁起。制止八顛遠離二邊 已下
釋也△付之又由住斯戒故住無爲
承來&MT06279;爲釋起因。實智増明等通達正見
義。制止八顛等。遠離邪見義也。經文邪正
次第スレ&MT01302;先正見。後遠離邪見釋。是
則破邪顯正邪正次第。釋正見
必可遠離邪見故。先通達正見。後
遠離邪見釋。仍經疏前後共可有由△付
之由戒實智増明スル事。凡戒定智慧三學相
次第意時。依戒得定依定生慧。然
者依住戒慧スル事尤相成次第也。但三學
各別相成次第スルハ常途淺略意也。今
無爲戒心之本即是尸羅御釋有故。指自
本性名戒。凡自心レハ佛心及衆生
。此三心平等ナルヲクル故。戒體即衆生
心一切智智徳也。故住戒即實智増明スル
分明也△實智増明○縁起是正釋通達正
。付之實智増明能縁智。不思議中道
甚深縁起所縁境也。能縁實智事。
依常權實二智分別正體智得名可意
得。中道能縁尤可正體智ナル。依智論
分別可當一切種智。一切智眞諦能縁
智。道種智假諦能縁智。一切種智中道能
智也△一義ニハ今疏意。必實智名義。正後
二智分別時非限正體智。正後二智共不倒
不謬智體故。實智名義スルト取義。凡ソハ自宗
意於五如來智自證化他差別平等等
智用スル故。今實智指五智
得意△不思議中道者絶顯乘因人思議阿
字不生一實中道境界故云爾。意。三乘
中道一乘圓頓中道等超絶スル非中
二果海中道不思議中道スル也△甚深縁
起者。今疏ニハ阿字不生縁起甚深縁起
ラハ高祖御意。六大法界縁起甚深縁起
可得意。何レモ顯乘六因四縁縁起。頼耶
縁起。眞如本覺和合縁起。乃至法界縁起等
淺略。甚深縁起義分明也。但一字即
五字五字即一字故。疏家a字不生縁起。
高祖五大法性縁起開合不合&MT06279;非違背
ニハ。付之不思議中道甚深縁起事。當經ニハ
起甚深難可見説。今疏卷第三云。善巧
修行般若波羅蜜者即是深修觀察&MT06279;十縁生
句。見甚深中道照不可得空又當段
當知是心從縁起故。即是不生而生生而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