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鈔 (No. 2218_ 宥快撰 ) in Vol. 60

[First] [Prev+100] [Prev]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羅蜜讀誦問義正憶念。説法人懈惰不
爲説。當知。是菩薩摩訶薩魔事等。廣兩不
和合御釋有也。總&MT06279;智論六十八六十九
兩卷廣釋也。付般若波羅蜜。智論
共不共般若重重見。自宗意密教
。若中台常心般若波羅蜜トシ。首楞嚴三昧&MT01302;
名事。今疏末卷見タリ△如大品魔事品等
魔事品第二十卷。論六十八初被釋也。
兩不和合品經第二十一卷六十八半。并六
十九御釋有也。付之兩不和合兩不和合
品被ルヲ説今魔事品讓事一旦難思。付
一義云。兩不和合品所説ナレ&MT01302;兩不和合菩薩
魔事説故品所説約以義兩不和合品
魔事品御釋有義。例意得。法華六根淨
六根品御釋有ルニ准知也。一
義云。兩不和合魔事説。彼摩事魔事品
讓故無相違也。或一義云。大品經
魔事品兩不和合義有故疏主三藏
義。或異本ニハ大品魔事中廣明トテ
字無也。依テハ此品兩不和合品魔事
御釋意得也△亦是先世等矣。亦
法障先世ルニ對也。或言。障法等縁
ルニ對也△喜心生此障也此障者所知障
相當也。付之八萬四千塵勞八萬四千
聚門スルカ。今五障又五智功徳相待&MT06279;
意得也。所詮眞言行者&MT06279;自心源底
覺知。如實自身數量證悟スル時煩惱業苦
實相自心實相覺。五種蓋障當體五智
功徳ステ以爲宗極談處也。故今疏末卷ニハ
除蓋障御釋有時於此障而得
能住大日之光是即以褰霧即光
意也。或金剛般若開題。能斷者明得益。能
此三昧之人 五障三重
妄執。成&MT06279;五智スル三部此意也
大日經疏第一


大日經疏第一末鈔卷第三十二
           下半二日

行者已得淨除五障三昧 上來便得除一切
蓋障三昧終至マテ喜心生此障也了簡畢。
已下行者已得淨除五障三昧ヨリ乃至可得
成辨也一段。可了簡。此一段文。初ニハ
若得此者乃至同等住釋。次ニハ當發五神通
釋。次ニハ獲得無量語言音陀羅尼釋。後ニハ知衆
生心行釋。大四段不同也
行者已得淨除五障三昧。爾時於自心中。常
十方一切諸佛妙相湛然。如明鏡。乃
至於諸威儀去來睡寤皆不是佛會
因縁時諸聖者常以勝妙方便悟其心
梵音慰喩爲決疑網。行者隨聞隨喜悟已網
障隨除。不久成就一切佛法。故云若得
三昧者即與諸佛菩薩同等住。當知行人則
是位同大覺也。以其自覺心故便得佛名
然非究竟妙覺大牟尼位。猶如淨月雖
増減然亦明漸漸増乃至第十五日方能
大海潮也。此若得○同等住經文
。此中初正釋。以其自覺心故
地之證理究竟也△行者已得淨除五障
三昧承來也△爾時於自
心中乃至則與諸佛菩薩同等住
所同佛菩薩皆行者心佛ナル。誠
外法諸佛菩薩同等。眞言行
者自心了一切事。菩提心論云。此觀
若成スレハ十方國土○滿足普賢一切行願
今疏末卷云十六行者自心之中。而
スルヲ佛會大海十方通同&MT06279;一佛土。唯
明了&MT06279;他所ナリ見。故名祕密曼荼羅
此等意也△付之經ニハ諸佛菩薩同等住ルヲ
ニハ常見十方一切諸佛先擧
諸佛菩薩意歟△一義云。自宗意。
曼荼羅聖衆諸佛菩薩金剛二乘雜類等
不同分別スト&MT06279;皆稱。今疏末卷云。
三重曼荼羅所示種種類形皆是如來一種
法門身ナリ。是故悉名爲仍今ニハトモ
佛菩薩ニハ通一切諸佛御釋。一。同ルニ
自心圓明。地前纔見地上名常見事。
菩提心論云。當觀圓明乃至則入菩薩初地
今初地行相御釋アル故。云常見十方一切諸
佛等也。一。心内所見諸佛三身分別事。遍
明鈔ニハ報身義。誠地前見應身地上
見報身。法身唯佛與佛境界故。今初地
菩薩三昧感見佛體報身義分明也。但實ニハ
初地菩薩心内四種法身一曼荼羅
徳不闕減。故實ニハ不可報身也。△如
觀明鏡者。行者圓明心地諸佛妙色
世間明鏡ルニ一切色像御釋也。疏
三云。今此眞言門中以如來三密淨身
鏡。自身三密以爲鏡中因縁。有
地生&T069222;猶如面像又末卷第九云。性本ヨリキハ
猶如明鏡澄然清淨無穢濁而能普現
衆像。當知此像鏡中。不外質
。不ヨリモ。亦非因縁ナルニ。種種戲論
皆不相應。亦復不執取。乃至當知即
ナリ。即鏡是像。若能如是解即見
諸法實相心自性本無染汚也。以
如鏡之心如心之鏡故。説心自
心自知心。智境無二無別ナリ○若與
相應時即於普門曼荼羅除蓋障三昧
能爲一切衆生無比凡自心境中
佛身觀見スル事尤有深意。疏末卷十一云。於
鏡曼荼羅大蓮華王座深邃&MT06279;三昧者又
此境中如。觀此窟甚深ナル中有
來在此窟中深邃而坐玉フト。梵網開題
云。若能入スレハ觀早得無我大我。大我○深
△乃至於諸威儀○已下三業四威
儀皆不佛慧因縁釋。一。於初地菩
睡窹不同歟事△一義云。睡眠是第
六識相應地上菩薩ニハ之。隨
淄州釋云。除五蓋障故無睡眠今既初
地菩薩除五蓋障故仍不睡眠義。其
上睡眠是三界ニハ欲界繋法也。上二界尚
以不相應。然今去來睡窹御釋アル一切
佛會因縁被釋時且容有
也實不可有睡眠義也△一義云。今御釋
分明去來睡窹又智論七十三明&MT06279;阿毘跋
菩薩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乃至夢中
亦不行十不善道既云夢中。阿毘跋致ニモ
睡眠見。又高祖慧果徳行御釋アル時。若
行若座道場即變。在眠在覺觀智不
和尚外迹阿毘跋致菩薩タリ。付法傳下
云。般若。所謂阿毘跋致之相即是當
但三界分別。初地菩薩欲界
時何睡眠哉。次淄州除五蓋障故
蓋障今非五障ニハ云云眠得道事。不思
疏下云。何以故。睡眠自作ルカ本尊三昧
故。本尊即是眞言ナル故。若如是睡
塵沙三昧睡得故。恒沙功徳睡得故。
恒沙功徳睡悟故。睡覺不佛海故。此
トハ即是金剛法界宮人也△皆不離如
是佛會因縁。若淺略ナラハ
佛菩薩親近スルヲ不離如是佛會因縁御釋可
意得。深祕義ナラハ不思議疏下。若深祕ナラハ
既自本尊。何レノ時離レン佛海此意
時諸聖者○此蒙心佛示悟方便スル
無量法門義釋△勝妙方便六塵境界
種種三業示行者義也△梵音慰喩
此無量勝妙方便先音聲一種
作釋也△行者隨聞○行者得
。隨喜即行者信心相也。釋摩訶衍論
十義釋中五者隨喜義。於他勝行起同
△網障者煩惱譬也。疏末卷第七
云。如天帝釋微細縛阿修羅王
忉利天。起ラント時五縛已
若息ムル念時除解スルカ。若彼旬羂網
於此百千億數ナリ。何況業煩惱無爲縛等
所詮以縛衆生煩惱被
也。即今五蓋障當也△付之得除蓋障
三昧初地菩薩如是聖者勝妙
便疑網網障等義相難得意者也△
之一義云。自元初地不極ナル故於初地
已上又如是有斷惑證理也。遍明鈔ニハ
順常途教門施設義。今云。於除蓋障三
昧已得位。得此三昧次第展轉&MT06279;
也。網障隨除等義正除蓋障三昧復重如
是決疑網網障等義不之△成就
一切佛法者初地證理也。一切佛法成就スル
故諸佛菩薩同等&MT06279;住也△故云若得○
經文△當知行人○結成。彼
梵網經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
已。眞是諸佛子本據此釋
見。不空御釋ニハ義決初發心便成正覺
佛乘智用無礙。能於十方大佛事。是
人即名眞住佛乘入佛位者。故梵網云。衆生
受乃至眞是諸佛子此意。位同大覺
徳相見。其從初發心御釋アル故今又然
也。未卷十四云。如來意密之法唯佛與佛乃
能究了シ玉ヘリ。如者當知。是身口亦如是。
今此菩薩亦能知レハ之。當知是位同大覺
ント衆生故示ナル&T069222;菩薩 相起
スル初地祕密主徳也。太賢
迹。梵網位同大覺已經文ニハ發心滿位。即
十信滿位見。仍前義異。付之位同大覺
義相。若初地不極ナラハ分同得意
釋論&MT06279;十地菩薩一分智用與如來等
知彼。若即極義初地佛果所證同ナル
位同大覺御釋アリト得意△以其自覺心故
初地非究竟釋。於中法譬待對
分明也。付之若初地不極ナラハ初地
一分開故名佛。然&MT01302;究竟滿位ニハ故然
非究竟等御釋アリト意。經意。且初地
一分證理歎時説則與諸佛菩薩同
。雖然非醍醐妙果三密ニハ故釋然非
究竟等也。若無ンハ簡別因果相亂初地
極果謬可之。故被此御釋也。演
密鈔第三云。疏然非究竟等者此通妨也。謂
ルカラク云。既言自覺故便名爲佛。佛者
覺滿義。既稱覺滿神變
莊嚴耶。通釋云。然究竟妙覺○不
未滿徳執初心究竟。故云非究
竟等凡諸聖教説菩薩次位事。初後明昧
因果不同&MT06279;相亂也。十住心論第九所
清涼釋云。七地位者。乃至或
少爲スト今此意也。若初地即極ナラハ
自覺故便得佛名自證圓極ナル。今疏
末卷。謂覺自心從本已來不生即是成佛而
實無覺無成也是即菩提實義自證極位
以謂覺自心等釋。今以其自覺心故其意同
也△然非究竟妙覺大牟尼位者。初地一位
自證圓極スト成佛外迹所化
故。未衆生化他正覺故。然非究
竟等云也△猶如淨月此譬説智論意
見。付之譬説文准ルニ法説兩邊。若
不極ナラハ淨月増減。位本有
諸徳圓備義也。明漸漸ルハ十地轉昇義。
乃至第十五日第十一地所見圓極
意也。若初地即極義淨月増減
初地滿自證義也。可以其自覺心
故便得佛名。疏第二&MT06279;初地菩薩毘盧
遮那具體法身故此意也△然亦明漸漸者
二地已上化他勝進意也。上法
ニハ&MT06279;本有諸徳圓備義不之。何譬説
之乎。其上然起盡分明也。意。法以其
自覺心故便得佛名猶如無増減。法
然非究竟○位ニハ譬當然亦明漸漸等。智論九
十四云。如十四日十五日同爲月十
四日ニハ&T069222;大海水。菩薩亦如是。
實知慧清淨足諸佛法。故
一切十方衆生。月十五日光明盛
滿時能令&MT06279;大海水。菩薩成佛亦如是。
光能動十方國土衆生玉云。潮卓遙
海水逆上也十地十六生等配釋事
又行者猶如來共同等住。即能以方便
五神通 已下釋當發五神通經文
中初ニハ上承來則與諸佛菩薩同等住經
。即能以方便已下當發五神通
△能以○神通方便力能化方便。五神通
所化通力也。五通事。智論第五云。五通
者如意。天眼。天耳。知他心智。自識宿命トナリ
如意者神境通也。神力自在&MT06279;意作
。智論同卷云。云何如意。如意
。能到轉變自在聖如意。能到四種。一
者身能梵行スル&T069222;鳥無礙。二者移&MT06279;
往而到。三者此沒彼出。四者一念能至
轉變者。大能作小能作。一能
多能作。種種諸物皆能轉變外道軍轉
變極久能不七日。諸佛及弟子轉變自在
久近。聖如意者。外六塵中不愛不淨ナル
&MT06279;淨愛。淨物觀令不淨。是自
ナリ。唯佛獨有。是如意通四如意
生△天眼者。智論同卷云。問曰。若是諸
菩薩功徳勝リト云阿羅漢辟支佛者何以故讃
凡夫スル天眼小功徳。不諸菩薩慧眼
法眼佛眼。答曰。有三種天。一假號天。二生
天。三清淨天。轉輪聖王諸餘大王等是名
假號天。從四天王天乃至有頂生處是名
生天。諸佛法身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名
清淨天。是清淨天修得天眼是天眼通
△天耳者。智論云。云何得天耳通修得スル&T069222;
常憶種種是名天耳通△宿命通
者。智論云。云何識宿命通本事ナリ。常憶念日
月年歳至胎中及過去世一世十世百
世千萬億世。乃至大阿羅漢辟支佛知八萬
大劫。諸大菩薩及佛知無量劫。是名識宿命
△他心通者。智論云。云何名知他心
。知他心。若有垢若無垢自觀生住滅
時常憶念故得タリ。復次觀他人喜相嗔相怖
相畏相此相然後知。是爲他心
初門△付之今六通中漏盡通
事。付之三義△一義云。十地有惑義故。
初地菩薩究竟&MT06279;微細妄執煩惱&MT06279;。故
漏盡通也。智論二十八云。通是菩薩
所得。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仁王經上卷
云。復有九百萬億菩薩摩訶薩。皆阿羅漢ナリ
實智功徳方便智功徳獨大乘四眼五通
三逕十方四無量心四辯四攝金剛滅定
一切功徳皆成就ナリ此意也。許分得菩薩
上可足六通。故大品般若菩薩住六神
△一義云。上除蓋障三昧是漏神通ナル
今除漏神通獲得五神通也△一義
云。眞言行者煩惱即菩提覺故別不
盡通。然六通事。煩惱即菩提ルヲ
神通也△又義云。今五神通者別&MT06279;天眼天耳
五神通。以五智通達五神通
也。大日經不捨於此身逮得神境通付。
彼神境通五通隨一神境通。眞言行者
即身成佛上起ルヲ神變不思議自在神通
大用クト神境通准知也△私云。道範
一義。今五神通クヲ六神通。然今
故五神通漏神通取歟。漏神通
自證斷惑故云云
本心諸佛刹。現種種身語意
種種供養雲。以無盡大願廣修諸度。 此
無盡應用然不實際釋。
疏末卷七云。不實際善巧方便以無
爲然&MT01302;所作。雖普門ヲ以異説。而但
佛之知見悟衆生大日經開題云。
實際方便。不&MT06279;法性能説
又末卷十四云。如毘盧遮那菩提心
體性種種現普門利益。種種變現無量
無邊ケリ。雖垂迹無ント窮盡能實ニハ常住不
動。亦無起滅之相猶如車輪運轉無窮
當中未嘗動搖。由不動故能制群動
窮極 又十四云。如師子王深窟
安住不動ナレ&MT01302;有時出穴頻申奮動。乃至安
シ玉ヘリ其深密藏之中。若非如來加持
神力則微妙寂絶不示現スル&T069222;。今乃示
現無盡身口意種種形聲。遍滿法界。即是
諸佛奮迅也所詮身心不動&MT06279;無邊
示現スル是則諸佛菩薩自在神通也。高祖當
開題。非有爲非無爲一心本法。及不二
力之中不二本法トハ乃至難思之本變化之深
△遊諸佛刹常途意者初地菩薩
百佛世界奮迅スル等也。自宗意無餘
也△現種種身語意乃至供養雲此三
業即供養雲意。上御釋無量身口
供養恭敬。爲聽法△以無盡大願
無盡大願者指十大願及百萬阿僧祇大願
也△廣修諸度者六度十度等無量度門也。
所詮現種種身語意等供養無量善知識義。
即當上求菩提。菩薩萬行此二利
之無盡大願即誓願位。即可菩提心
廣修諸度大悲萬行當也。疏二十地
段可交合
復由意根淨故 上承來。凡神通通用
也。故指五神通。意根淨御釋也。隨
ニモ不動本心遊諸佛刹彼本心者是意根
淨義也。當經開題。神變者。不ルヲ測曰神。異ルヲ
常名變。即是心之業用ナリ。始終難
天台等意。六根淨位相似即ヨリ之義
。然者地前十信之見。今初地菩薩
於釋此徳。誠六根清淨證理實地上
之。地前ニハ此義歟。實不
眞理清淨。仍地前比觀觀察
ナル。今疏末卷。以色心皆入阿字門故。即
知心性本寂猶如虚空。乃至對法華經即是
六根清淨位人。約涅槃經即是池珠影現
意。自宗初地見諦合法華
六根淨故。法華六根淨實義
初地タリ
次得無量語言音諸陀羅尼 此先總
獲無量語言音陀羅尼。經無量語言音
所知境陀羅尼能知&MT06279;總持不妄
意。智論九十七云。一切衆生言語三
者。得是三昧故能解一切衆生語言
此意也。付之瑜伽佛地論等文義忍呪
四種陀羅尼。其中今云解無量語言音。故
先約陀羅尼意歟。但次御釋皆曉其
旨趣爾者廣通文義意。法華義疏第
五云。般若ルヲハ聲聞道品。有菩薩
陀羅尼。在佛心薩般若。故知陀羅
尼即般若。般若即一乘所詮陀羅尼者菩
文義等一切總持任持憶持&MT06279;不忘
陀羅尼
且如一世間中 此釋無量語言音陀羅尼
。先擧一世界無量言音。如一世界等
明餘世界
三十六倶胝趣 此有二義△一義云。三十
六倶胝趣但可欲界。今疏末卷十一云。
大乘。欲界三十六處。謂寒熱地
八。共成十六也。又四大州アリ。此四州
又各有隨州合十二州。竝
前二十八
及六天并傍生
ナリ合三十
六。文
此意大乘&MT06279;欲界ニハ三十六趣
見。又上御釋毘婆娑ニハリト五道。摩訶
六道。如是廣衍レハ乃至此世界
已有三十六倶胝衆生趣。何況十方
切世界耶此等御釋末卷三十六倶胝
分別本得意。皆約欲界内意也。
隨次下以如是衆生嗔行偏多性相意。皆
嗔唯欲界釋故三十六倶胝限欲界義分明
也△又一世界欲界。疏末卷云。
此是摩醯首羅天。於一世界中大勢力
三千世界ニハ此意非一世界言指
三界△一義云。今三十六倶胝通三界
意。演密鈔第二云。三十六倶胝者。起信
云。問。六道如環巡歴行相如何。答。共&MT06279;
十五種。所謂三途四州六欲天。此界十三處
并色界十八天處無色界四天處。如是三十
五處生死輪轉。今開修羅即三十六倶胝ナリ
此意通&MT06279;三界之。一世界言欲色無色三
總一世界意。一大三千界他三
千界一世界也。但末三十六倶胝
別。彼分明欲界御釋アル故無異義。今三界中
&MT06279;欲界。凡三十六處分別兩邊
末卷欲界三十六處。通三界
三十六倶胝見。爾者邊邊性相顯歟。
何限欲界哉。隨上御釋分明大小乘五道
六道分別。如是廣衍乃至此世界中已有
三十六倶低衆生趣三界六道。已
中開三十六倶胝見。但嗔行偏多等
&MT06279;貪嗔等三毒御釋故嗔假限&MT01302;
可成相違。其上成實等ニハ上二界亦
嗔判。仁王經ニハ滅三界嗔等煩惱
相違。此事論義也別有
彼上中下性種類若干方俗言辭各各差
別 此常刹利波羅門毘舍首陀等
種性勝劣。依上中下有不同彼言辭又釋
差別義。若干方俗者於天竺五天方俗
不同ナル等也
皆曉其旨趣隨類之音 此各各同
彼言音義也
一世界者一切世界亦如是也 上一世
界限欲界ナラハ一切世界色無色等
若又上一世界通三界他世界三界
意也
梵本嚕多是大聲。囉尾多是小聲 此大聲
小聲長聲等分別御釋文シキ
意。依之智證ニハ此一段文其意未
學者ニハ一切世界無量言音中先擧梵本
言音大小等無量差別義△嚕
多乃至大少分別也
𣵀瞿衫者是長聲。又兼多聲 此一種
長聲多聲スル一義。付多聲△一
義云。涅瞿衫長聲。先一義云。此外具スル
衆多。具擧云又兼多聲也△一
義云。多聲者諸物等義也。意。𣵀瞿衫者
一切スル梵音也。常曳南曩等梵語
多聲△或一義云。上大聲小聲等スル
一音可之。此中第二義宜也
以具足言之。欲總持境界無
之一義云。此上大聲小聲長聲多聲等
不同具足&MT06279;御釋アリト義。意。總持
智慧一切故爲此義所知言音
大聲小聲等種種音聲云事也
此方文字以具翻也 凡梵字梵語
一字無邊故對震旦語法
義也△或一義云。具足言等者。意。別&MT06279;
云時言音大聲小聲等不同
&MT06279;是諸音無量語言音故是云
足言之。總持境界了スル一切故。所知境界
無量語言音。故欲顯總持境界等
也。對此方文字等者別別具翻云意
也。故經ニハ總束&MT06279;無量語言音云意也
陀羅尼故能知一切衆生心行 已
下釋知衆生心行經文。以得陀羅尼故
是上承來。能知一切衆生心行者覺知衆
行相義也
謂如是衆生嗔行偏多而貪性薄。或如是衆
生貪行偏多而嗔性薄。乃至通塞之相無量
差別 是正釋衆生心行差別ナル。就其初
菩薩所知心相廣可染淨。仍當品
經文如實遍知一切心相彼心相言。上&MT06279;
無盡法界下盡&MT06279;衆生界種種染淨
然今就貪嗔等妄心釋意如何。答。
一義云。今先被所化生界心相時擧
。所度生界是爲妄心故。一義云。且
衆生心行先妄心故雖貪嗔
ニハ廣可染淨。故如釋論道種智中廣
彼道種智意廣明人天三乘等
也。智論二十四云。性智力者。佛知世間
種種別異。乃至是多欲ナリ。是多嗔。是多欲
嗔。此多癡。是多癡。是多嗔癡&MT01319;。是多欲嗔癡。
薄煩惱。是厚煩惱此論釋貪嗔癡三毒
具被之。今擧貪嗔二種。乃至癡煩惱
乃至八萬塵勞具悉可意也。乃至染淨
心行ヲモ廣可意也△通塞者。此衆生
法門得悟。以何法門得悟
機根量不同ナルヲ通塞也。天台止觀第
七云。識塞者亦名徳失彼止觀廣釋
横竪通塞等。可
釋論道種智中廣明。 智論八十四云。佛
須菩提。薩般若是一切聲聞辟支佛ナリ
道種智是菩薩摩訶薩ナリ。一切智是諸佛
ナリ。乃至道種智者是諸菩薩摩訶薩智
云。智道有四種。一者人天中受福樂道。所
謂種福徳并三乘。菩薩シト
導衆生者。大道中若住入大道ヲハ
ク可二乘中。若不涅槃者人天福樂
ス可涅槃因縁。世間福樂是十善布
施諸福徳ナリ。三十七品是二乘道。三十七品
六波羅蜜是菩薩道。菩薩了了
諸道。菩薩以佛道ニシ&MT06279;人。以餘三
但爲衆生。是菩薩道種智&MT01319;
是菩薩非但意根能得知。乃至視聽臭觸亦
皆互用無礙 此知衆生心行總釋
根互融義△視聽臭觸者如次眼耳鼻身
也。不舌根獲無量語言音陀羅尼
舌根義故今擧歟△一義云。付
別離中知合中知義時眼耳鼻
智也。舌身合中*智。共故。
今觸合論意。凡此一段御釋付
二義△一義云。付知衆生心行經文
六根互融ナル故意根スル五根用故意
根所具五根互融顯也△一義云。經
意根。然疏家加顯&MT06279;眼耳舌身等無礙
御釋也。六根互融事。一ニハ。一種根取
種境也。是又二師異見ナリ。一一根處有各諸
各各。以一種一切境
唯識樞要了義燈彼
又能觀彼根縁○ 此知衆生心行
利他行相△觀彼根縁者。衆生心行根欲等

蓋障 菩薩利他皆衆生
所證
種種方便 可身口意種種方便。或
順逆方便也
就衆生嚴佛刹 爲センカ所化衆
變化等佛土義也。或成&MT06279;衆生
令開見衆生心内佛國莊嚴佛刹云也。此
一義ナラハ法身佛刹ニモ
如來事 衆生利他如來事云也
知眞言門行者乃至一生可成辨
除蓋障三昧種種功徳スル一生
也△一。當知眞言門等何經文哉。
答。見聞鈔云。知衆生心行經文。△一。
守護經云。獲得此三昧一切佛及得
一切衆生語言音陀羅尼三昧。復隨順諸衆
生心陀羅尼門此意上明語言陀羅
。知衆生心行陀羅尼タリ
大日經疏第一


大日經疏第一末鈔卷第三十三
           下半三日

復次如上所説諸功徳 上來知衆生心行
終至マテハ當知眞言行者乃至一生可得成
辨也料簡畢。已下釋ヨリ住無爲戒
不假受持常無失犯マテノ一段
。此一段文。初ニハ諸佛護持釋。復次行
雖處生死而無染著爲法界衆生不辭
勞倦釋。後極堅固性已下成就住無爲戒
釋。三節分明也。委細文可
復次如上所説諸功徳。一切衆生皆悉如
本性等共有之。但以無明障蓋レハ自了
發如是祕密神通之力。今此眞
言門修行諸菩薩以法明道故即生獲
一切蓋障三昧。得此三昧故即能與諸佛菩
同住發五神通。以五神通故獲一切衆
生語言陀羅尼。獲此陀羅尼故。能知一切
衆生心行而作佛事。以能廣作佛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