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演奧鈔 (No. 2216_ 杲寶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經云繒幡蓋者是也。繪畫者。若白絹若紙等
作繪畫以造也 當用淨物等者。仁王念誦
軌云。莫用皮膠。用諸香膠。如無香膠。即
煎糯米汁。用和彩色七右光云。今疏言膠
者。即軌所謂皮膠也 若不能廣等者。若其
廣作。一一尊處各可置之。若不能廣造者。
最下分四方各可置一蓋也。問。曼荼羅何
處可用之乎。答。瞿醯中云。復於四面各竪
一門。於上懸鈴傘蓋及拂幷與花鬘十二右
依此釋者。第三重四門中心懸蓋。又第十
六有釋。如次下引。又瞿醯意曼荼羅八方安
竿。懸八色幡。彼經中卷云。其幡竿者。端直
及長。各於八方去處不遠。如法安置。東著
白幡。東南紅幡。正南黒幡。西南煙色幡。西方
赤色幡。西北方青色幡。正北黄色幡。東北赤
白幡。如是八色隨方而置。於竿頭上結絓
&MT04403;鵲鳩師云
鵷乎
尾。極令端正。或若不辦但於四
門而置。或但東方置一白幡十一左可知之。
問。當時庭儀灌頂庭上立幡。其本説如何。
答。八十花嚴第三十九云。佛子如轉輪聖王
所生之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轉輪王
令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幔。
建大幢幡。然香散花。奏諸音樂。取四大海
水置金瓶内。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
名受王職位。墮在灌頂刹利王數○菩薩受
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爲受
六右輪王即位灌頂儀式。張大網幔。建大
幢幡 法王傳法灌頂行事。準例之耳。又瞿
醯經中云。復於四面幔幕圍著十二右依此
文者。大壇四面可曳幔幕。今庭上幔亦準
之乎
門標鈴鐸等乃至所示之相者。第七明門標
莊嚴相。門標異形類等二句是也。凡門標支
分。先段已説之了。今於供養支分中。亦説
之。約莊嚴具故也。經言異形類者。第六
云。於大勤勇門偃月上。各置如意寶。金剛
手門偃月上。各置拔折羅。蓮花手門偃月上。
各置商佉十六右此隨方異。故云異形類也
 種種莊嚴等者。第十六入祕密漫
荼羅位品
云。然其處
非但五寶間錯其地。而莊嚴門標而已○
其門有柱。柱上横木。標知是門也○雜色
幡其相廣長而在門標之上。大寶蓋在上。都
覆之如壇法也。然此蓋者。此蓋之量遍覆
諸佛刹。故云大也。此標上又懸白拂寶鐸。
以爲莊嚴。前是綵幡。幡有寶鐸及幡拂之
類。並懸寶幡而間錯之也。並種種雜好綵
之束。即段束之是雜綵也。雜綵名衣懸垂周
二十
一左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四
光云。此卷本疏古讀亂脱曰
(一)以香遍塗(三)布食時○至第八
卷初
外華蘂中
 (二)凡獻○前也(四)若有力者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五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八卷釋經二
具縁品
經云或以心供養乃至隨意成就也者。第八
明運心供養法。或以心供養等四句是也。但
持眞言行者等二句。其意易知。故不用別釋
也 如世尊説等者。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離
此之外有四供養。遍通諸部一切處用。一謂
合掌。二以閼伽。三用眞言及慕捺羅光云此
曰印也
四但運心。此善品中隨力應作。或復長時
供養中。最無過運心。如世尊説。諸法行中
心爲其首。若能標心供養者。滿一切願明本
二之
十四
同經上供養
華品
云。若無如上華葉根菓獻者。
曾見曾聞獻供養華或自曾獻華隨所應令
想運供養。最爲勝上供養尊法。雖有如前
華菓等獻。若能至心虔恭合掌。頂奉供養本
尊華菓。如是心意供養最上更無過者。常應
作致如是供養。勿懷疑惑則得成就
明本一之
二十三右
蘇悉地儀軌下云。眞言幷手印運心
供養者。若當不辨塗香乃至燈明供養。但誦
如上奉塗香等眞言。及作手印。亦成圓滿
供養。次運心供養者。以心運想。水陸諸華○
如是等雲光云雲者諸部經軌所
謂雲海即廣大義也
行者運心遍滿
虚空。以至誠心如是供養最爲勝上五右
畏所譯尊勝上之十
五左
慈氏上之二
十右
二軌同之 如
前一一等者。運心供養亦有二法。一辨香華
等供具。而於此上加運心。二雖無事法供
具。就理供養用運心。今言如前一一等者。
明初法。亦言或觀大寶樹王等者。明後法
也 遍及法界者。五供養觀念云。我今所獻
諸供具一一諸塵皆實相。實相周遍法界海。
法界即是諸妙供菩提心義第二引此文畢云此偈高
野和尚復命上船之日大唐山師追
所馳
 末之三
十七左
以眞言祕印者。五供印明等也。
大師御作四種曼荼羅義問答云。將供養本
尊有多種。此中經云。或以心供養。一切
皆作之者。如世尊説。諸供養中心最爲上。今
約供養有内供養也。内供養者。以三密爲
供具也。於此三密亦有内外也。身口者。是
外供。所謂印契幷眞言讃歎種種舞戲等供
也。意者是内供。所謂以運心遍滿法界也。
此等是作心供耳也雖有内外二途。不思議
一也光云今考諸
本無所引文
 如供養次第等者。經第七
供養儀
式品
云次先恭敬禮。復獻於閼伽。如經説。
香等依法修供養。復以聖不動加持此衆
物結彼慧刀印普皆遍灑之。是諸香華等
所辦供養具。數以密印灑。復頻誦眞言。各
説本眞言及自所持明。應如是作已稱名而
奉獻二十右 或觀大寶樹等者。同經同品云。
復作心儀式清淨極嚴麗。所獻皆充滿平等
如法界。此方及餘刹普入諸趣中。依諸佛
菩薩福徳而生起。幢幡諸瓔蓋。廣大妙樓閣
及天寶樹王。遍有諸資具衆香華雲等。無際
猶虚空。各雨諸供物。供養成佛事。思惟奉
一切諸佛及菩薩。以虚空藏明普通供養印。
三轉作加持。所願皆成就二十
一右
 如華嚴菩提
樹王等者。六十華嚴第一云。其菩提樹高顯
殊特。清淨瑠璃以爲其幹。妙寶枝條莊嚴。清
淨寶葉垂布猶如重雲。雜色寶華間錯其間。
如意摩尼以爲其果。樹光普照十方世界。種
種現化施作佛事。不可盡極。普現大乘菩
薩道教。佛神力故常出一切衆妙之音。讃揚
如來無量功徳不可思議四右世間
淨眼品
八十華嚴第
一云。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爲身。瑠璃爲
幹。衆雜妙寶以爲枝條。寶葉扶疎垂蔭如
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復次摩尼而爲其
果。含暉發焔。與華間列。其樹周圓咸放光
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内有諸菩
薩。其衆如雲倶時出現。又以如來威神力
故。其菩提樹恒出妙音。説種種法。無有盡
初葉世主
玅嚴品
遍至一切等者。不思議疏下云。
誦持此者隨以一華奉獻令遍法界。上獻
一切賢聖。下施一切有情五右 當用虚空
藏等者。經第七供養儀
式品
云。虚空藏轉明妃曰
○由此持一切眞實無有異。作金剛合掌。
是則加持印十三左
次説吉祥瓶法乃至置華臺前也者。第九明
寶瓶法則。次具迦羅奢等二偈半是也。第六
十二左所釋金剛日問有七種支分。第三供養
支分中。更開二問。一問奉食香華等。二問
寶瓶法則。上來答初問已。以下答後問也。
凡當段釋或經釋前後。或當經所不説。依
瞿醯蘇悉地等經補之。學者得意可消。經
文迦羅奢者。蘇悉地經奉請品曰。或於蓮華上
置滿迦羅&T049271;明本四
之三左
全眞唐梵文云kalaza
光云一本
karaka
梵語雜名云。澡罐矩抳又云迦羅
已上 當用金銀等者。蘇悉地經下本尊灌
頂品
云。復次先承事畢。若欲眞言主増加威徳。
故應灌之。取以金瓶或銀銅等或新瓦瓶
明本三
之二右
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天息
災譯
第一云。佛言。
金剛手閼伽之瓶當有七種。所謂金瓶・銀
瓶・銅瓶・玻瓈瓶・鐵瓶・木瓶・瓦瓶。如是等瓶
是爲七種。金剛手若爲息災増益及灌頂法。
可用金瓶玻瓈瓶瓦瓶。若爲降伏調伏光云
敬愛
亦曰
調伏
及作阿修羅法。可用銅瓶。若作諸忿怒
法。可用銀鐵及金等八左依此文者。灌頂
等法金瓶爲本。下至不可過銅瓶歟。又寶
樓閣經中云。以四金瓶滿盛香水於瓶中。
著七寶及諸香藥五穀○置壇四角。又以
四銀瓶。盛滿乳。安大壇四隅。若無金銀瓶。
以金銀圖瓶替之九左此説供養瓶也。於
灌頂瓶圖瓶難用也已上光云。明本作塗瓶。
今俗曰滅金類乎。然乃灌頂瓶最可用之。
和明二本之中明本爲佳 極令圓滿端正
者。瞿醯經中奉請供
養法
云。其應置瓶勿黒及以赤
色。端正新作勿令闕損。輕及端圓十一右 又
不洩漏者。依瞿醯勿令闕損文
  一 瓶分量
大曼荼羅經第一云。復次金剛手彼閼伽瓶。
高二十指。腹闊十六指。項高五指。口廣八指。
此等之量爲最上曼拏羅用○又降伏法瓶。
其項&T038599;細乃是吉祥九右陀羅尼集經第四云。
次取水罐一十三口。各受一升許。滿盛淨
水。於中少少盛著五穀。幷著少少龍腦香
鬱金香等。及石榴黄共前五寶裹中盛已
著於罐内十一左
如毘尼中等者。釋盛滿衆香水一句 灌漉
淨水者。薩婆多部律攝勝友造
義淨譯
第十一云。受用
有蟲水。學處第四十一。佛在憍閃毘國時。
闡陀苾芻受用水時。害衆生命。故制斯學
光云
戒也
若復苾芻知水有蟲受用者。波逸底
迦。言受用者。有二種受用。一内受用。謂供
身所須。二外受用。謂洗衣鉢等○作有蟲
想。心無慚恥。而不濾漉。於瓶等中。乃至
飮一掬便得墮罪○有五種眼。不應觀
水。一患瘡眼。二睛翳眼。三狂亂眼。四老
病眼。五天眼。由彼天眼與人事不同。故
不許觀○濾物有其五種。一謂方羅。二謂
法瓶。三君持迦。四酌水羅。五謂衣角○凡一
觀水。始從日出。迄至明相未出已來。咸隨
受用十左至
十二左
六物圖元照云。漉法者。薩婆多云。
欲作住處。先看水中。有蟲否。有者作餘
井。猶有者捨去。凡用水法。應清淨者。如法
漉置一器中足一日用。令持戒審悉者漉
竟。著淨器中向日諦視看。故有者如前説。
然水陸空界無非皆是有情依處。律中且據
漉嚢所得肉眼所見以論持犯耳二十
七左
南海
傳第一卷云。凡濾水者。西方用上白疊。東
夏宜將密絹。或以米柔。或可微煮。若是生
絹小蟲直過。可取熟絹十三左又云。又六月
七月其蟲更細。不同餘時。生絹十重蟲亦直
過。樂護生者理應存念。方便令免十四右
内五寶等者。釋備足諸寶藥一句 於瞿醯
中等者。彼經中奉請供
養品
云。其應置瓶○盛香
水滿。及置五穀五寶藥○其五穀者。謂胡
麻・小豆・大麥・小麥・稻穀。餘言一切穀者。應
知五穀。言五藥者。謂僧祇毘夜乞羅
提波娑訶提婆枳㗚羯餘言一切
藥者。應知五藥。其五寶者。謂瑚・頗・金・銀・
商佉。或珠或寶。餘言一切寶者。應知五寶
十一右蘇悉地經下備物品云。五穀謂大麥・小
麥・稻穀・小豆・胡麻。五寶謂金・銀・眞珠・螺貝・
赤珠。五藥謂乾託迦哩藥・勿哩訶底藥・娑訶
藥・沙訶提婆藥・税多擬里&MT04491;哩迦藥明本三
之十右
此五藥等者。如第四卷鈔已引法華軌
  一 藥種出處不同
南海傳第三云。又復須知。西方藥味與東
夏不同。互有互無。事非一&T019657;。且如人參・伏
苓・當歸・遠志・烏頭・附子麻・黄細辛。若斯之
流神州上藥。察問西國咸不見有。西方則
多足訶梨勒。北道則時有鬱金香。西邊乃阿
魏豐饒。南海則少出龍腦。三種豆蔲皆在
杜和羅。兩色丁香咸生掘淪國。唯斯色類是
同所須。自餘藥物不足收採十七右
又取如前等者。釋盛滿衆水餘義。何故名
香水者。塗香和水兼置龍腦牛黄故也。如
前所説者。指前第七卷塗香段也。石山本末
字下。以朱加香字。就之勘蘇悉地經。下卷
本尊灌
頂品
云。種種塗香或堅香末明本三
之二右
爾者塗香
末香同加之歟 於瓶口挿等者。釋枝條上
垂布等二句。瞿醯中同品云。幷著華菓枝葉。
亦著桂蘭散華十一右蘇悉地經下本尊灌
頂品
云。
挿諸嚲樹枝或乳樹枝明本三
之二右
慈氏軌下云。其
瓶五穀及五寶香末井華水濾用之。挿諸生
華菓穀。隨方五色綵二十
二右
 寶華者。天寶樹
華。故云寶華歟。或又如華嚴所説菩提樹
者。華體金銀等類。故云寶華歟已上光云。
上來二解竝非今意乎。何者經中所説灌頂
法則。皆約今日行事。豈論天界佛刹所有
耶。愚按。今言寶華者。此人間所寶生華。或
以金銀等寶所造華 以彩鏳等者。釋繋
頸以妙衣一句。石山幷寛智本作綵繒。寫生
誤歟光云石山本爲
佳彩鏳非今義
綵繒者。慈氏軌下。所謂隨方
五色綵二十
二右
嘉會壇第五云。以綵繒纒頭師説
繋五
色帛標五方
色 已上
五色綵帛是五佛幖幟。故中胎五瓶
尤相應之。自餘尊云何可分別耶。私今案
之。胎藏曼荼羅亦分五部。隨部可用各彩
色歟。其分部樣如別註之。大曼荼羅經第
一云。若爲息災法。用白色瓶。若増益法用
黄色瓶。若敬愛法用赤色瓶。若降伏法用極
黒色瓶。所有繋瓶繒帛一隨瓶色九右準此
文者。一曼荼羅可通用白繒歟。何者入曼
荼羅灌頂。是息災相應故也 幷繋華鬘者。
瞿醯中同品云。繒綵纒頭及纒華鬘十一右
悉地經下灌頂
壇品
云。安置吉祥瓶。所謂穀實藥
草華菓香樹枝葉華鬘及寶置於瓶内。新帛
繒綵用纒其頸十七右 塗以衆香者。釋塗
香等嚴飾一句 結護作淨等者。釋結護而
作淨一句 亦如供養等者。經第七供養儀
式品
云。
奉獻外香華燈明閼伽水。皆如本教説不
動。以去垢辟除使光顯。本法自相加及護持
我身。結諸方界等。或以降三世十五右 中
胎藏當安等者。釋或六二字。六瓶内先示五
瓶在處。中央瓶安大日前華臺上。餘四佛瓶
安華蘂上。四佛居葉上向大日故也 凡
獻中胎食等者。因示食安處也。些些疑問
云。獻中胎食時。四佛四菩薩各隨本座在
華臺内奉大日者。置華臺前已上文此置食
處未得分明已上雜抄第一云。凡獻中胎食
時○置華臺前也云云。華臺内及華臺前。的
指何處。又何故八葉在内供之。中胎者外。
其義如何已上此之疑問尤有其謂。會久古
來有兩傳。一最珍抄云。大日供置華臺前
者。尤可然也。可備佛前也。四佛四菩薩皆
對大日故。各各前即向内也。仍置華臺内
者各其前也云云已上依此傳者。華臺前者。
指佛前也。華臺内者。四佛瓶在華蘂。仍食
可置臺内也。二石山本注爛脱云。各隨本
座在華臺内。奉毘盧遮那者。置華臺前也。
若有力者云云已上兩傳用捨宜在學者意矣
已上光云。按石山亂各隨本座。置花臺前。捧
毘盧遮那。在花臺内也乎
若有力者乃至亦一一置之者。釋瓶數或増廣
一句。此句經在最後。而疏主因釋或六句。
多少相對有其便故。於此作釋也 其四門
處等者。瞿醯於出入門置二瓶。彼中云。於
其出入三重之門。各於當邊一一置瓶云云
十一右當段釋四門各置二瓶。具略隨宜非
相違也 通門外別等者。門前灑水瓶也 護
摩處又別等者。或義云。壇上安瓶多少隨宜
不同也。今護摩壇安一瓶。例如聖天壇也
云云。蓋此料簡曾無其謂。私案當段文勢。
上言育門外別有一瓶。對之而云護摩處又
別置一瓶。此知護摩處門外又別置一瓶。是
又爲灑水也 百餘瓶者。具縁品圖尊百
六十尊如第五
鈔明之
故云百餘瓶也 經云六瓶等
者。還釋或六句。若有力者可置百餘瓶。而
經云六瓶者。是最少之限也 當於中胎等
者。於前雖釋五瓶在處。四瓶方隅未明。
故今重釋之。謂四瓶置四方也 其門外等
者。於前唯釋五瓶。一瓶在處尚未明。故更
示之也 若用十八等者。釋或十八三字也
 中胎置一瓶者。大日瓶也 第二院大勤
勇處者。指上方遍智院三角形也 蓮華金
剛類主者。部者類義。謂蓮華部主觀自在。金
剛部主金剛手。右方觀音院主。左方金剛手
院主也 及門者。下方持明院通門處也
第二院四大菩薩者。文殊・虚空藏・地藏・除蓋
障四菩薩也 外院四門等者。第三重四門
中央。各置一瓶。四角各安一瓶。通門外別
置一瓶。以上合成十八瓶也。問。初以大勤
勇等云第二院。次以文殊等亦云第二院。
其意如何。答。石山本初第二院傍以朱注云。
疑第一歟云云。爾者初二字寫誤歟。但私案
之。就曼荼羅重數有三重四重異。四重者中
胎八葉爲第一重。大勤勇等爲第二重。文殊
等爲第三重。釋迦院爲第四重。三重者。中胎
八葉除之不入重數。大勤勇等爲第一。文
殊等爲第二。釋迦院爲第三。而今初第二院
者。此顯中胎爲第一院建立四重之意。次
第二院者。此明大勤勇等爲第一院建立
三重之義。影略互顯疏主巧便也 所欲灌
頂等者。瓶數以多爲吉。受者若多。各造一
瓶遍置諸尊處。不得闕少也。問。如上所
説受者已限十人。雖各造之。不可得遍
安諸尊處如何。答。制十人限此約傳法灌
頂。如學法結縁者。不限人數。爾乃非相違
歟。問。上來所明瓶數大論有二。一廣。二略。
廣中亦云。一毎尊處置之。二上首處安之。
略中亦二。一六瓶。二十八瓶。此外亦復有用
心乎。答。瞿醯中云。四方及四角諸門安置。
以爲吉祥。或若不辨如是等瓶爲灌頂者。
中置一瓶。及四門四角各置一瓶。於其出
入三重之門。各於當邊一一置瓶。於外當
門要置一瓶。假使不辦衆多瓶者。安置一
瓶。或安四瓶。其門外瓶必定勿闕十一右
文初言四方及四角等者。四方諸尊及壇四
角幷諸門各可安之。次言或若不辦等者。
安三十二瓶歟。中胎三重四門四角各一瓶
出入三重門各二瓶幷門外一瓶也。後言假
使不辦等者。此中亦出二瓶五瓶兩説。中胎
置一瓶。門外安一瓶。是二瓶也。或中胎之
四方若四隅安四瓶。加門外瓶成五瓶也。慈
氏軌下云。若八肘已下壇用十四箇寶瓶。香
爐亦準此數。若四肘壇者用五寶瓶香爐等。
若十肘已上壇用三十五瓶或二十一。諸物
準此二十
二右
此中言三十五瓶二十一瓶者。分
配未明。更可悉之。又寶樓閣經中云。於大
壇外食界道上。安置種種華種種味飮食種
種菓七種油餅三十二椀三十二瓶三十二香
爐。燒燈一百八盞。種種末香種種燒香○塗
香次應獻食飯。乳酪沙糖水石蜜水各盛八
瓶。乳粥八椀○十左當時行儀於最外四面。
辦備諸供物。符合此説。三十二椀者。方別
備八椀也 如香水瓶等者。因明獻閼伽
水。此事當經雖不説之。依瞿醯經等説明
之。彼經中同品云。入曼荼羅。執閼伽器。眞
言持誦。其器用金而作。或銀熟銅寶及娑頗
底迦。或白琉璃。或用木石商佉樹葉螺及新
瓦而作其器。勿令闕損。如法而作。中盛香
水。及置名華。以眞言寫垢。乃至清淨。後以
曼荼羅主眞言。持誦七遍。安置内院以爲
供養。餘處但灑即成供養十左蘇悉地經下
奉請品云。盛閼伽器當用金銀。或用熟銅。
或以石作。或以土木。或取螺作。或用束底
或用荷葉。以綴作器。或乳樹葉十一右蘇悉
地軌上云。盛滿香水隨其部類及上中下
而置諸華明本中
之三左
十一面軌中云。閼伽器中
盛滿香水及華。隨求四種事置四色華
十四
法華軌云。其閼伽器或金銀熟銅瑪瑙商
佉。如是之器悉皆應法。隨取一類皆滿盛
水淨妙香潔。上泛時華。幷著少許欝金十五
當段釋相此等意也。問。閼伽浮名華意如
何。答。帖決二十一云。遏伽浮華。或是水莊
飾料也。或是浴池水也。故池中蓮華表也。大
師上綱云。撿文殊八字軌。閼伽觀云。心想
寶池中蓮華莟萏未開貎現本一之
二十七左
或鈔云。悉
達太子六年苦行後。請牧牛粥。了於尼連禪
河沐浴。是諸天雲集。長壽天憶先佛沐浴儀
式。折妙華泛河流。莊嚴菩薩沐浴。是閼伽
水浮華之源由也。佛本行集經云。菩薩受
牧牛之乳糜。已到尼連禪河○澡浴身體
之時。虚空諸天以種種華雨水上已上
  一 閼伽翻名
翻譯名義集第三云。阿伽此云水。釋名曰水
準也。準平物也十九右攝眞實經下云。閼伽
唐云圓滿二十左帖決云。師曰。閼伽者。圓滿
義也。圓滿者。行者獻閼伽時祈求願。故所
求圓滿義也一之二
十九左
檜尾護摩法略抄備物法云。
言閼伽者。此云欝&MT04404;。煮香作水。令香氣
&MT04404;。故名欝&MT04404;水也十三左眞興金剛界私記
云。梵云閼伽。此云欝&MT04404;。令其香水澹澹之
已上私云。牟梨曼陀羅經云。遏迦樹木云
&MT04404;下之
八左
準此文者。欝&MT04404;翻名非無所據。
十八契印生起云。閼伽者。翻爲無濁。是清淨
三十
二左
光云。翻名之中曰水者。此約體也。曰
圓滿曰欝&MT04404;者。竝此約相也。曰無濁者。
此約徳也但閼伽義
未盡更問
又當於諸尊處乃至先後不次也者。第十明
奉獻衣服法。上首諸尊等已下一偈是也。第
六卷所釋金剛手發問中。雖無此一科。供
養支分中必可存之也。瞿醯經中奉請供
養品
 云。
所有諸尊一一奉施上妙新淨衣服。自餘
諸尊各奉一匹。或若不辨。各奉三部主
尊。用兩匹衣服。或若但以兩匹衣服。置
於箱中。而奉施内院。運心普施一切諸尊
十八左此文旨趣未是分明。今案。中臺幷第一
院置而不論。但出第二院第三院。意云。至
第二院第三院。所有上首一一奉施兩匹。自
餘眷屬各奉一匹也。所有諸尊者。主尊上首
也。自餘諸尊者。伴類眷屬也。兩箇或説其意
易知。今釋大體依此文也 如前所説等
者。指第七三十
三左
獻食段也 兼服者。上首尊
加衣服奉獻。故云兼也。或云。縑服事歟。糸
篇歟已上光云。兼服者。謂上好服也。孟子公
孫丑篇曰。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朱熹註兼
金好金也。其價兼倍於常者已上瞿醯所謂
上妙新淨衣服是也 箱篋者。經音義第十
七云。箱篋司羊反。下苦協反。盛衣器也八左
 凡獻中胎等者。明衣服安置處。不約飮
食等供具也。瓶幷食等安置華臺。其處狹故
衣服置中胎八葉外空界處也。至三重院衣
服者。供物處同安之。無其妨故不作別
釋。其不圖壇無名諸尊衣服可置界縁内也
已上光云。此章若非通達事相師者。豈能領
解之耶。凡曼荼羅於一一重。各分三分。一
行道。二食道。三尊位。此外皆作周匝界縁
也。鈔中言中胎八葉外空界處者。中院界縁
也。言無名諸尊等者。三院界縁也。第五卷
十六葉意如此 又供養時等者。已上明供物
種類。已下示奉獻次第。瞿醯經中奉請供
養品
云。
數奉獻閼伽。而作問訊之辭。次即禮拜。然
後次第作法。畢已方作供養。初獻塗香。次
即供養華燒香飮食。後獻燈明十二左蘇悉
地經下供養品云。應須辦供。先獻塗香。次施
華等復獻燒香。次獻飮食。次乃然燈明本二
之十三
當段釋依此等文也。是約六波羅蜜。而
作此次第也。檜尾金剛界口決云。問。六種供
具若有所擬法耶。答。六度相配。即頌曰。檀
水戒塗。忍辱華進焚。禪飯般若燈。精進遍六
置中間。上句兼獻上次第。下句別明燒香
安處也七左高雄御口決云。即配六度置之。
水施塗戒。華忍燒精。食禪燈慧也○香是精
進也。即信不斷也。何故置第四者。此香遍
上閼伽塗香華三。故置第四也二十八右
三十二左
兩祖
口決符合。誠可貴也
  一 六種供養治六道
一字頂輪王一切時處念誦儀軌云。我由獻
塗香。當獲五法身。願從此等流五等漏塗
香。磨瑩熱惱者。脱彼諸地獄一切極炎熱。
獻華故當得四八大人相。復回向此福。成
妙覺華臺。舒光遍照觸。驚覺人天趣耽著
諸欲境。八苦所纒逼天樂變化苦。願彼諸天
人菩提心敷榮。獲普賢常樂。我由奉焚香。
得佛無礙智。悦澤具端嚴。回施此香雲。氛
馥寒氷苦。獻食獲法喜禪悦解脱味。回施
餓鬼趣。普兩諸微妙天甘露飮食。願飡加持
食。皆悉得充足。永離飢渇苦慳貪惡習業。
獻燈得五眼。以爲般若燈。照曜阿修羅。永
斷矯狂心恚癡好鬪諍。傍生鞭撻逼。互相害
食噉。願得慈惠心常生人天路。色無色界
天耽著三昧味。願脱此惑纒。獻閼伽香水。
證平等性智三界法王位。回施此降注金剛
甘露水。灌沐水居者。永離傍生趣。速獲淨
法身。及下徹無間一切諸地獄。苦具碎如塵。
皆成清涼池。受苦諸群品解脱生淨土九左
軍荼利軌三右大同此文
  一 壇供辦備次第
胎藏普禮五三次第云。先中瓶薫香置壇中
心。四瓶自艮方畢乾方。凡置供物。皆震方
始。又最初燒香閼伽塗香華。又燈粥飯羹小豆
不加
餅菓子多少隨力。凡置供先右後左。置
供畢者。置橛。次壇場五色糸引迴之。皆自
艮方始糸迴。甚勿急勿緩。糸最後引迴
壇場畢四十四又云。凡置初閼伽等時。一
一七遍二十一遍加持。薫燒香居之。燒香
必自行。辦供事是即承事也。但隨時令他
人。亦得之。念誦之時加名香之後。又左
方供奉供之。副加名香四十
六左
檜尾金剛界
口決云。次所有供布列之。於壇食道上寶生
草上

從艮維起首。維別置一瓶此賢
瓶也
中央亦安
之。又懸金剛線。如前艮角始。瓶莖一匝行
以末加
本上
次當於帝釋焔魔水提婆多聞羅闍所
各置一梵香。焚香右邊閼伽。次塗香採華及
飮食油燈。如次第陳列。左邊亦準之。皆從
東面始。順行極於北七左高雄御口決云。壇
物奉置法。初立金剛橛。次置瓶。次閼伽水。
次塗香。次華。次燒香。次飮食。次燈也○據
飮食中。初置粥。次薄餅。次羹飯。次菓子等。
最後即燈也二十
六左
已上文雖不約灌頂行儀。
爲準據引載之
經文先後不次者。當品中有先後兩文。謂上
説五供。華塗燒飯燈爲次第。下説六種眞
言。塗華燒食燈閼爲次第。前後兩文共不
約供養次。故云先後不次也。或又六種前
後不次。故云爾也。些些疑問云。又先奉閼
伽水○經文先後不次也已上此説雖如是。
今壇上排供次第似乖。以燒置門中。左右置
水。水次塗華飮食也。未知可否歟。示正説
已上此疑問以檜尾高雄兩口決意可會之
也。光云。問主已疑疏釋。何信兩決。今私會
之。壇上排供次第亦是隨便作説。所謂先
後不次者也。其供養時必當依今釋文。何者
如上引證。瞿醯悉地誠言如此。豈其疑乎。
復次若深祕釋者乃至當知例爾者。已下五
供深祕釋也。然明塗香中合釋閼伽。謂先
用閼伽水。洗滌垢穢。次塗無爲戒香。除熱
惱得清涼。譬如世間塗香先淨垢穢合閼伽
後除熱惱合塗香以六種供養配五大之時。
以閼伽塗香合爲水大功徳。即此由也已上
光云。一傳讀文亂脱則以閼伽爲始也 等
虚空閼伽者。閼伽眞言誐誐那者。是虚空義。
娑麽者。是等義也。第九云。以此大空性淨之
水。用浴無垢之身。是爲閼伽眞實之義也
二十
六左
 釋華中。即此淨心種子者。指前塗香。
塗香者。無爲戒亦名菩提心戒。菩提心爲
因。故云淨心種子也。此種子爲大悲萬行
所匠成萬徳開敷。是開敷華佛三昧也 釋
燒香中。如天樹王者。翻譯名義集第三云。波
利質多羅此云圓生。大經云。三十三天有波
利質多羅樹。其根人地深五由旬。高百由旬。
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其華開敷香氣周遍五
十由旬。又翻問錯莊嚴。衆雜色華周匝莊嚴。
法華文指此爲天樹王也三十
四左
 逆風順風
者。倶舍頌疏第十一云。其圓生樹盤根深廣
五十踰繕那。聳幹上昇枝條傍布。高廣量等
百踰繕那。挺葉開華妙香芬馥順風薫滿百
踰繕那。若逆風時猶遍五十十三右 菩提香
者。十四卷義釋。作菩提華亦爾五之六
十五右
或本
作香華無華字。是宜歟。次飮食燈明。是究
竟果位。故或云果徳。或云果地也。上來五
供若約三句。初閼伽塗香是菩提心句。閼伽
約遮情。塗香約表徳。次二是大悲句。華約
自證。燒約化他。後二是方便句。飮食涅槃。
涅槃此翻不生不滅。不生不死之味者。是涅
槃義也。燈明菩提。菩提即智慧爲體故也。若
配五點。塗香發心。華修行。云萬行開敷故。
燒菩提。云菩提香亦爾故。飮食涅槃如前。
燈明方便究竟。謂心障都盡遍照法界。是究
竟極處故也 若竪説者等者。竪横分別未
詳。或義云。一一地者。十地等位。此位皆具
五義。五義次第不亂淺深。故云竪也。一一
門者。即指五義。五義互具五義。故云横也。
私今案之。一一地所具五義爲竪。一一門
所具五義云横。謂地約人。門約法。人次位
淺深次第差降故云竪也。法一味平等無有
淺深故爲横也。從能具分竪横。非約五義
判竪横也 例如上文所明者。如第二曰
一一地具三句。一一地具五義。亦如第七
釋授不思議果文而曰一明門中開出十解
脱門。一一門具五義。故云例如上文也。又
撿古點本。例如上文一句爲下文表句。如字
自滋味不同反讀之。是指前段所明飮食
種類衆多也。此點宜歟。擧食味喩令例知
上法説故也已上光云。吾師例如等六字爲
上文結句。上文所明者。指第二第七卷。義爲
佳。是著眼例字也 諸食雖等者。十四卷
義釋作雖異適口五之六
十五左
遍明本加異字。徳
清本無異字。無異字歟。以下就五供明
禮一相異義。且約食云之。食以五味爲體。
雖一種五味。隨調膳人成衆味別。適口則
一者。約體一。然隨調膳等者。約相異。如云
食。香華等亦如是
若行者善能乃至觸物而生也者。正示其體
相。菩提心義第二云。問。且大日經供養行儀
軌中明幾供養。答。經及儀軌明六供養。謂
塗華燒飮燈五供及以心供養是爲六也。若
瞿醯經於飮食中。更明六種供養是密法故
此中不出
理趣釋云○供養門者多種。依蘇悉地教有
五種供養。又有二十種供養。於瑜伽教中
有四種供養。所謂菩提心供養・資糧供養・法
供養・羯磨供養。如前四種理趣門是。又有五
種祕密供養。又有八種供養。又有十六種大
供養。又有十七種雜供養○此等四五六七
八種。十六十七二十種供養。皆出祕法。此中
不出云云。問。且約五供何故有五。答。義釋
云。若行者善以五字門作金剛舞戲。普應
衆生○故知凡胎藏宗以五字門爲體性
故。供養相應體性故五末之三十四
至三十五
慈覺曼荼
羅問答云。此部唯用五種供養不用八供
印眞言等已上自宗意五大爲體。四曼爲相。
五大者。即五字門也。此五字法門綜該一切
諸法體性。而以爲五。謂五味五香等也。以
此五味五香等成衆味。作異香等。普應衆
生爲金剛無獻。此是四曼位也。如是體相
法性法爾無爲眞實功徳也。其義難了。是故
擧世間喩。以示其意。譬如和五味等文是
也。若再往論之。法譬即一眞俗不二也。次下
若以此中意趣等文。即顯此意也
  一 五供表示
  地a飮食   味塵   舌根
va@m塗香閼伽 觸塵聲應 身根耳根
ra@m燈明   法塵   意根
ha@m燒香   香塵   鼻根
kha@m華鬘   色塵   眼根
右六種供物中。閼伽塗香二種合爲一類。相
va@m字門。即當段釋文然也
  一 八供表示
h@u@m嬉香或華 菩提心供養 春
tr@a@h鬘華或香 資糧供養 雲
hr@i@h歌燈  法供養   秋
a@h舞塗  羯磨供養  冬
千變萬化者。法苑林章第七云。轉換舊形名
變。無而忽有名化。變與化異。是相違釋本之
二右
 當知是人等者。總結也。若如上來所明而
生解人。能解五供三昧義。亦解五種陀羅
尼義。五種陀羅尼者。此五供總持無盡法門。
故立陀羅尼名。不約眞言陀羅尼也。又義
云。當品終説五供眞言。約句義字義釋種
種法門。解此義。故云陀羅尼義也 以如
是等者。明解法門供養如來諸尊歡喜也
 供養心王等者。五供養觀念云。淨心爲塗
香。萬行爲妙華。功徳爲焚香。果徳爲飮食。
智慧爲燈明。供養自心中心王大日尊心數
曼荼羅。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以心供
養佛。色心不二故已上 若以此中等者。示
即俗而眞之用心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五本畢
光云。此卷本疏有亂脱曰 (一)次第中説
(三)中胎藏○華蘂中 (七)凡獻○前也(五)
有○者也 (二)經云○闕之 (四)若用○適
足 (六)所欲○置之 (八)又當以下如文
  已上本卷
 又云 (一)具足結界 (三)其灌頂○諸尊
 來往 (二)又結界時○至十右心者 (四)
 文密語以下如文
  已上末卷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二十五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挍閲
疏第八卷之餘釋經二
具縁品
經云如是修供養乃至作次第説之者。以下
答七種支分中第四加持教授支分第五護
摩支分也 如是修供養者。結前 次引應
度者者。生後也 云何引弟子等者。經第一
云。云何引弟子。云何令灌頂。云何供養師。
願説護摩處二十
七右
 此文中云何引弟子等者。
第四加持教授中三問也。願説護摩處者。問
第五護摩支分也 於前卷中等者。經第一
明圖曼荼羅。是第七夜法也。畫曼荼羅已。
即可明引入弟子法。而圖曼荼羅後別明
所要支分。彩色支分乃至三昧支分等也。是
故文勢間斷次第難知。而今疏主承躡前文
示其次第也。但當段經正説引入弟子相。
然引入以前有種種作法。經文雖不説之。
三藏得意具擧之耳
阿闍梨既畫乃至眞言作之者。光云。此躡前
文作次第説也 如法灑淨者。以門前瓶
水灑淨自身也 如前運心者。指第四卷
所明驚發地神禮之釋也 普禮一切如來
等者。出九方便中四方便。一歸命。二懺悔。
三歸依。四自淨三業也。嘉會壇第四云。私云。
且依上文。但出四方便。若具九方便亦可
已上此中言上文者。即指當段文也 然
後依供養法等者。謂依第七供養法卷。結誦
三部三昧耶印明。以護其身也 其諸供養
等者。同卷供養儀
式品
云。次應供養華香等。去垢
亦以無動尊。辟除作淨皆如是十一左 又當
被服等者。次前三部三昧耶。可作擐金剛
甲印明。供養物去垢辟除。因出之。非作法
次第也 金剛甲者。經第七増益守護
清淨行品
説三部
三昧耶已云。次以眞言印而擐金剛甲。當
觀所被服遍體生焔光。用是嚴身故。諸魔
爲障者及餘惡心類。覩之威四散十右 阿闍
梨言等者。疏鈔二云。其如來甲金剛甲者。何
等印耶二十
二左
些些疑問云。如來身時○轉換用
已上文何無蓮華甲。又約瑜伽中合有五
部甲否。若有之如何已上雜抄第一云。又有
金剛甲如來甲者。合有菩薩甲否。此義如
已上草本雜鈔云。今此中有如來甲。未見
金剛甲。若指迦嚩遮眞言。爲金剛甲否已上
當品終説如來甲幷金剛鎧金剛甲
異名也
今私察疏
主意。上來處處作阿闍梨事時。成毘盧遮那
身。作曼荼羅事時。成金剛薩埵身。當段如
來甲金剛甲口傳。專約此意。爾乃成蓮華
身。法則非今所用歟已上光云。鈔主口傳是
東寺正意也。其疑問雜鈔主未得眞言的傳
可觀。 而非餘處無蓮華甲也 又準蘇悉
地等者。嘉會壇第四云。又準蘇悉地等。以
如來肉髻圓光諸相。而自嚴身尤善。私撿蘇
悉地軌。無有肉髻圓光眞言已上悉地儀軌
有數本倶無此眞言。本經亦無。就之學者
一傳意云。準悉地結髮等方便。以肉髻圓光
眞言。自嚴身尤善也。圓光眞言當品終説
之。肉髻眞言無之。攝大廣大二軌亦雖説
圓光眞言。不説肉髻眞言。嘉會壇四云。供
養法以ra字爲如髻珠。即在甲明之次。故
出彼文。囉字色鮮白空點以嚴之。如彼髻
明珠。置之於頂上已上此説以羅字觀爲肉
髻歟。私案。當品終有如來頂相眞言。第九
二十
六左
譯爲髻。圓城寺胎藏次第云。如來頂相
亦名
肉髻
云云已上肉髻髮髻是一相異名也。蘇悉
地經軌所説。頂髮即肉髻印明也。具如第九
抄考之 諸相者。如來舌・如來語・如來牙等
諸相也 或可通用等者。嘉會壇四云。或可
通用供養法用無
堪忍大護
或成辨諸事眞言作之瞿醯
云。要
用枳利軍荼利橛牆鉤欄等五尊眞言。
普通諸部作護身。降伏諸難。已上
現流布兩本義釋。作或可通用成辨諸事。持
誦不同第一三左所引同之。嘉會壇所引本
有二或字。就之嘉會壇意以無堪忍爲通
用。以瞿醯所説五尊爲成辦諸事眞言。私
案。通用者。上來所明三昧耶金剛甲肉髻圓
光等。皆悉可通用之。或略如此法。以成
辨諸事眞言護身也。成辦諸事者。不動降三
世也已上光云。案文起盡。又當被服金剛甲
等。至成辦諸事眞言作之。此明護身法。然
乃鈔主私案誠盡美矣 如是作已乃至即在
身中者。以上於門前蹲踞作之。以下入壇
内跏坐行之。一義云。第七卷説九方便了
曰。心性如是離諸垢。身隨所應以安坐八左
當段依準此説。禮佛懺悔三昧耶。護身甲冑
圓光等竝是門内作法也。雖然先方便故。是
禮拜起居等而非正坐行法。自此以下正行
法故經云以安坐也。如金剛界四無量心觀
初云然後結跏趺坐也已上光云。此一義最
足信用
  一 阿闍梨行法坐處異説
十三大會生起云。念誦時行者在所亦有三
説。一者坐中臺。二者坐般若菩薩位。三者
坐外院西門内也。此三説中以外院爲最
勝。論理者四重曼荼羅聖衆併住在行者身
中。而其身爲曼荼羅故也。謂事者行者是凡
夫也。外院既爲異類雜居所。尤行者可居
外院也已上慈覺曼荼羅問答云。問。觀樓閣
時行者在其内耶。爲當在殿外耶。答。道場
觀時未爲如來。只行者前觀之建立。若念
誦時可想。我身只與海會諸尊同坐曼荼
羅内。竝想七寶行樹等在樓閣四方已上
曼荼羅抄別卷覺超云。問。曼荼羅置何處。行
者住何處作此觀耶。答。具縁品疏明白檀
曼荼羅位中云。正西是通門處。即阿闍梨所
住修供養瑜伽處也云云。但經云。持誦者。
思惟而住於佛室。疏云。在二明王中間私云。
不動
降三
名爲住佛室云云。是行者住處也。問。彼
是塗壇時事也。 作竟以後不可住本尊壇
中。又彼中只説中胎第一重。不説餘二重。
故不可以彼文而判行者住處也。故彼疏
即云。至畫曼荼羅竟時。阿闍梨移座位。出
壇門外。當此佛室置所樂尊。或置般若經
數珠杵等云云。若爾畫曼荼羅竟當住何
處耶。答。所難可爾。但今世學者以此爲行
者住處。故且作此説。然彼疏既云正西是通
門阿闍梨主處。故知彼之意以正西通門爲
行者住處也。若爾畫竟雖出門外。正西通
門爲行者座。故疏光云此
義釋也
第十云。造了時阿闍
梨先在門外坐。住法界兼菩提心。此菩提
心即是法界生也。向東方而作金剛印壇門
向西
開故師面
向東也
造壇了當壇面向東坐。想同於佛。
佛即是法界體也。既同諸佛。然後作度人事
業也。作事金剛謂作諸事金剛即是三股跋
折羅也此文要也
故廣引之
又私云。此是立作畫作時之
事也。立畫處狹故。又順事相故。不可住本
尊壇中。故畫竟移座。若觀作時心境無礙。
又親對大日作不二觀。故隨便宜亦可得
觀住彼佛室已上覺
超抄
私云。阿闍梨修瑜伽在
處有三説。一傳云。第三院西門廂曲中向東
坐也。一傳云。準白檀曼荼羅。持明院中位
爲坐處也。一傳云。於壇外門前坐。以上三
傳中。初傳宜歟。第二傳違理。第三傳違文。
先違理者。白檀曼荼羅唯圖中胎幷第一重
要尊。故以第一重通門爲坐處。三重曼荼
羅悉圖作時。何可住第一院乎。對一曼荼
羅尊位修供養瑜伽。第三院通門尤應理
歟。次違文者。次下釋神供云。又出外施○
次入於内六左至
七右
若元坐壇外者。何云出外。
亦云入内乎。光云。阿闍梨修瑜伽在處三
傳。合前十三大會生起三説。總有四義。一
中臺。二持明院般若座位。三外院西門廂曲
中。四壇外門前。然此四説中。生起主幷鈔主
共以第三院西門中之義爲勝。今案。此義
未得痛快。況於其論理事亦辨文理。太疎
略也。此泥日東當時行事。而失西天昔日本
式。若依本式則以般若座位之説爲佳。故
第四卷曰。正西是通門處。即阿闍梨所住。修
供養瑜伽處也二十右又曰。而在二明王中
間。名爲住於佛室也二十
二右
又曰。就阿闍梨
座位。東面而坐○至法事夜。亦準此可知
二十
五右
竝此指彼般若座位也。因判舊解外
院西門爲勝疎略。初生起主論理而云。四重
聖衆併住在行者身中故。若爾此理局外院
西門中。而於餘處可不觀之乎。謂事而
云。行者是凡夫尤可居外院。若爾爲灌頂
阿闍梨。而作凡夫觀乎。吾曾所傳但作自
身即大日觀耳。次鈔主違理難云。三重曼荼
羅悉圖畢時。何可住第一院乎。此泥當時
大壇。經疏圓壇諸院各分三位。而皆有行道。
豈不可到第一院耶。違文難云。若元坐壇
外。何云出外。亦云入内乎。此難可然。而所
取義尚不可也。且夫東曼荼羅鈔解第四卷
二十
二左
阿闍梨移座位出壇門外之文。意未爲快
乎。此一段文別有師口。更問。若依當時行
事。則坐壇外門前也。但此章曰隨其所應
而坐。又經第七卷曰身隨所應以安坐。恐是
有深意乎 住於瑜伽等者。已下文且依嘉
會壇意。分爲二段。初住觀成身法文。言住
於瑜伽先用羅字門遍淨其心是也。後觀曼
荼羅法文。言次復淨道場地以下是也。又於
初中以字燒字十二支句經第五入祕密
曼荼羅法品説
五輪成
第七
卷説
等觀法出之。是準廣大儀軌説也。若
依大師次第幷法全儀軌光云。指青
龍玄法軌
等。淨心地
與淨道場地合爲一法也。次下釋供養作
法。已於念誦分始五字嚴身百光王等觀法
出之。所以當段令略此等觀門歟。凡胎藏
數本儀軌。本朝諸師次第等。行法生起其不
一途。具如別鈔 先用羅字門等者。經第七
供養儀
式品
云。現前觀囉字。具點廣嚴飾。謂淨光
焔鬘赫如朝日暉。今聲眞實義。能除一切
障解脱三毒垢。諸法亦復然。先自淨心地。
復淨道場地。悉除衆過患。其相如虚空。如
金剛所持。此地亦如是十二右大師梵字次第
云。次普印心及道場各觀ra@m字。淨自心道場
地。一念守齋種子心令平正名治地已上
師胎藏略法次第云。次自於已座前相去一
肘許可觀ra@m字。熾焔朝日暉。念聲眞實義
能除一切障。先自淨心地。幷地等共燒了
已上此次第正本
在三寶院經藏
此等文心地與道場地合觀也。
又無畏廣大儀軌上云。欲淨有情界。先以
法界生印明在心位。諦觀自性慧。體中有
羅字。遍身成智火。諸垢不可得○先燒妄分
別識藏因業盡。大及蘊處界皆令性寂滅○
諸法本不生。自性寂滅故。是爲淨心地五右
又云。次淨器世界。如前法界生印轉在心
位。三稱彼明已以印想。燒地水火風有爲。
一切如劫燒。成無爲空界。二界同一空○故
名淨二界七左此軌則分依正二報。二段説
之 然後以訶字等者。示器界觀。是三輪世
界也。經第七攝大軌説三輪世界。廣大軌法
全軌等説五輪世界。大師數本次第不一途
也。經第七供養儀
式品
云。最初於下位。思惟彼風
輪。訶字所安住。黒光焔流布○次上安水輪。
其色猶雪乳。嚩字所安住。頗胝月電光○復
於水輪上觀作金剛輪。想置本初字。四方
遍黄色○是輪如金剛。名大因陀羅。光焔淨
金色普皆遍流出。於彼中思惟導師諸佛子。
水中觀白蓮。妙色金剛莖。八葉具鬚蘂○
其上復觀想大覺師子座十二右
至十三
此文言妙色
金剛莖八葉具鬚蘂者。此當妙高山王。疏主
得意。改言云妙高山也。嘉會壇四云。若依
此文者。八葉蓮華以爲妙高山。於理通歟
而些些疑問云。即用阿字門。起金剛地妙
高山王。此壇在其上。如供養次第中已上文
瑜伽中觀妙高山。此胎藏中師傳欠之。道理
如何已上妙高山有八峯。表八葉蓮華。其意
在祕藏記下之
十一
智大師疑還如何。第五云。畫
了作法事時。如法次第起金剛地。觀此寶
王宮殿。在須彌山頂。所有一一莊嚴皆如
下品中説三十
二右
持誦不同第三嘉會壇第四。竝
引此文以合當段。可知之 如供養次第
等者。經第七供養儀
式品
云。其上復觀想大覺師子
座。寶王以挍飾在大宮殿中。寶樹皆行列。遍
有諸幢蓋。珠鬘等交絡垂懸妙寶衣。周匝
香華雲及與衆寶雲。普雨雜華等。繽紛以厳
地。諧韻所愛聲。而奏於音楽。宮中想淨妙
賢瓶與閼伽。寶樹王開敷。照以摩尼燈。三
昧總持地自在之綵女。佛波羅蜜等菩提妙
嚴華。方便作衆伎。歌詠妙法音。以我功徳
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養而住。虚
空藏轉明妃曰○十三右 次於一一等者。此
明諸尊轉字法也。第四於白檀曼荼羅。明
此法廣中略三觀示之。已釋云。至法事夜。
應亦皆効此二十二右
至二十五右
但當段明廣略二觀。不
出中觀。披彼卷可悉之 爾時以方便
等者。此示自身本尊一體觀也已上光云。即
入我我入觀也
阿闍梨言乃至即觀本尊已者。因示造壇大
意。就中約淺深二種阿闍梨。作二段釋。其
意易知。第五云。阿闍梨言。凡行者不住瑜
伽。不合爲人建立曼荼羅也。初欲畫時。
先用字門。轉作諸尊○即觀如是大悲藏
即是我身。方起手畫之。如是深行阿闍梨。
則於一切時常不離如是佛會也三十
一左
此中
淺深兩釋。即與當段全同。蓋事相中此觀緊
要。是故處處釋之而已 同彼十縁生句等
者。第三云。毘盧遮那即以此十縁生句不思
議法界作無盡莊嚴藏○一切如來智業由
此具。故曰出生種種工巧大智慧十三右
次更運心乃至有此彼之相者。明召請法。此
中有三 初。作種種寶乘等者。明送請車輅
法。先運心作種種寶乘。謂以種種寶飾之。
故云種種寶乘歟。或又隨尊觀多車。故云
種種寶乘歟。以不動印明。加持此乘。然後
送衆聖之本處。又迎請之。故云奉迎衆聖。
送車輅請車輅印明如蘇悉地軌中之
五左
説 次
及淨治道路者。明治路法。嘉會壇第四云。次
淨治道路出悉地欲奉請時。先執香爐。誦眞
言淨治空中道路。然後奉請。淨路眞言
末注云。金剛部淨治路眞言。通三部用然又別
有佛部蓮華部治眞言。今且用通 已上
阿閦軌
云。行者持香爐即淨虚空道。眞言誦三遍。
壞裂魔羅網九右烏芻澁摩軌云。次復執香
爐。誦治路明曰○空中有關鍵。及障難皆除
五左八字文殊軌云。先當淨道路。二手捧香
爐。念修祕密句。淨治空中路。後乃請聖尊。
想香至彼宮。念彼眞言曰○若作此妙法。
其空中關鑰。悉皆自開解。亦成辟除障乃
至清淨等十六右或鈔云。阿修羅爲防天帝。
四天下空中悉張鐵網。閉關鑰。故諸尊召
請之時。以此印明淨治來降之路已上 後。
次作請召等者。正明請召法。第十三云。請
諸尊法。用二種使者成辦諸事眞言即得
也。若最捷疾慧。一一用本眞言印。別請亦
七左二種使者。不動降三世二明王也 瞿
醯云等者。彼經中奉請供
養品
云。辦供養已。然後
方作奉請之法。執持如前所辦閼伽。各以
本眞言奉請諸尊。或復都用曼荼羅主眞
言。都請諸尊。或依本法所説。如是奉請。於
佛部中。用輪王佛頂明王及以部母眞言。而
請本部諸尊。於蓮華部。用濕縛婆訶明王
及吉祥部母眞言。而請本部諸尊。於金剛
部。用遜婆明王及莽麽 計部母眞言。而請本
部諸尊。或復唯以曼荼羅主之根本眞言或
心眞言。用請一切内外諸尊。或以常部主根
本眞言或心眞言。奉請本部諸尊。或以各各
本眞言。奉請諸尊。若先誦得者。應一一請
十二右此文明四法。一各以本等者。以各眞
言請都壇諸尊。二或復都用等者。大日眞言
請都壇尊。三或依本法等者。依諸尊本部儀
軌所明奉請法。如是者。即指下之詞也。諸
部經軌説相非一。或以三部明王幷部母眞
言請之。或以一門曼荼羅主根本眞言心眞
言請之。或以部主本眞言請之。或以一門
曼茶羅各各本真言請之。四若先誦得等者。
以自所持眞言請一一尊也 兼用召請等
者。謂可兼用大鉤召印明也。大日經第七
供養儀
式品
説彼印明云。次以眞言印而請召衆
聖○諸佛救世者。以茲召一切安住十地
等大力諸菩薩及餘難調伏不善心衆生十五
攝大軌云。召用三部心。風鉤再加請九左
軌初以部心眞言。請三部諸尊。後以大鉤
召。都請一曼荼羅尊也。都別重重請法雖是
多端。大師梵字次第法全儀軌等。同通用大
鉤召一印言也 又此經宗等者。光云。鈔主
以此章屬下科。而今改攝上科。何者此所
召請諸尊來集之祕釋也 即於本座等者。
下文云。請時但觀諸尊不動本座而來降
臨。事了時亦以無去相而還本處十三左
智軌云。奉送聖會。雖約眞言門儀軌奉送。
常恒思惟。一切聖衆同一法界。無來無去。
願力成就常在法界宮中光云。明本作常在靈
鷲山中。二十六右
雄御口決云。坐於他方佛奉請至等云云乃至
奉還等者。皆是就事。云云即淺略之意也。今
就深祕意者。本覺遍滿法界。無去無來也。
然解結界者。是歸於解脱也。言結界還宮
等者。歸本覺也十六右禪林僧正五年記云。
取華示方。各令坐本覺位。無來故而無去。
所以者何。心本覺故已上凡一曼荼羅聖衆皆
是自心本覺功徳故。雖依三密加持因縁
示往來攝入之相。只是一心一智而無來無
去也。不可同彼心外情有之麁相也。第二
十云。亦如方諸向月而水降。圓鏡向日而
火生。因縁相應而無思念。此法亦可爲喩。
非是諸佛有心行。而同凡夫之赴應十二右
可思之 不來相而來等者。本文出維摩經。
中論疏第四去來品釋云。淨名經云。不來相來。
不去相去。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即是今意。
涅槃經云。瑠璃光來。佛問云。汝爲至來。爲
不至來。答云。至亦不來。不至亦不來。至是
已來不來。不至是未來不來。我觀是義。都
無去來。次大品經常啼疑佛去來。而法尚
反折之云。炎中水從東海西海而來。南海
北海而去。常啼答云。炎中尚無水。云何有
去來。因此則悟法身無來去義○問。且置
餘經。淨名既云不來相來。此就何義釋之。
答。成論師云。實法無來。相續有來。故云不
來相來。又云。世諦有來。眞諦無來。故云不
來相來。大乘人云。法身無來。應身有來。故
云不來相來。地論師云。法界體無來。用即
有來。中假師云。中道無去來。假名有去來。
今悉不同此説。直須讀經。只來宛然而實
無所來。不得分爲二片也本之
六右
不同麁方
便等者。又云。計去來者乃復無窮。略明七
種。一世間人取耳目所見。言實有人之動
靜寒暑往來。二者外道謂。從自在天來爲
來。來還反爲去。復云無因而來無因而去。
三者二世有部。從未來來現在。從現在謝
過去。四者二世無部。未來未有。而假縁故
來。縁離則去。五者成實大乘義云。從無明識
窟流來入三界。初起一念善因爲來。反原
而去。六者昔地論師義。乖眞起妄爲來。息
妄歸眞故去。七者攝大乘師明。六道衆生皆
從本識來。以本識中有六道種子。故生六
道也。從清淨法界流出十二部經。起一念
聞熏習附著本識。此是反去之始。聞熏習漸
増。本識漸減。解若都成則本識都滅。用本識
中解性。成於報佛。解性不可朽滅。自性清
淨心即是法身佛。解性與自性清淨心。常合
究竟之時。解性與自性清淨心相應一體。故
法身常報身亦常也。如此等人竝計來有所
從去有所至。必定封執。言有去來者。則五
眼不見。故無此去來○本之
五右
大衆集已乃至
唯垂納受者。此中有三法。初除遺從魔法。次
即示三種下。示三昧耶法。後次當奉下。獻水
敷座法也。慈氏軌云。既奉請入。已誦明七
遍。便辟除毘那夜迦。示三昧耶。依請而住
上之
十三
蘇悉地軌下云。次除遺從魔法者。若有
毘那夜迦逐至諸尊。請尊至已。即用枳哩
枳里眞言及印。而除遺之○次視三昧耶者。
作除遺已。于時即以右手視印。誦此眞言
令住一右 光云。明本
中之八右文少相違
大師胎藏梵字次第云。
次不動順逆除遺從魔。可加入佛三昧耶。
如上文。除遺從魔。恐佛還本宮歟普禮五三
次第同之
此等文先除遺從魔後示三昧耶也。意云。召
請本尊時魔類等爲眷屬。而從來。爲却彼
魔作辟除法。其時本尊與魔同去。故更結
誦三昧耶印眞言。而令本尊憶念本誓安
止道場也。又大師胎藏別本次第。入佛三昧
耶後出不動尊順逆加持。被注除遣從魔。
此與前説先後有異也。又不空供養儀式出
不動劍印云。以慧手避從魔。定手作鉤留。
即是留本尊也明本
六左
此文左右同時作二法
也。凡辟除印明諸儀軌中所出多途。今出不
動。此尊五部總結界也。又胎藏辦事明王。故
特出之。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若成就諸餘
事者。應當撥遣諸爲障者。若不遺除。後恐
傷及。所以先須作遣除法誦忿怒眞言。或
用當部成就諸事眞言。遣除障。已次應誦
本部尊眞言而眞言水遍請明本二之
十四左
底哩三
昧耶經中云。是名不動劍。結護方隅界。拔
刀左遶之。辟除一切魔。持劍右旋轉。下指
金剛結。上結虚空界。復誦祕密明○慈救呪
誦三遍或七遍。以印右旋結護。左轉辟除。及
以上下。是明威力能大擁護十方大界。及以
護身。幷淨除處所。乃至三界猶能防護。況
一方所。作是法時隨行者心念。明印所及
之處。能令種種類及難調魍魎之屬。皆見熾
然金剛威怒如大火聚周遍其處。此印功能
甚難説。若人住於世窮劫説其功能。亦不
可盡。是名無動金剛劍。此印明亦通五部
護身結界用九右金剛智念誦結護四左同之。
又示三昧耶經第七十六右唯出入佛三昧耶。
當段通作三部三昧耶也 次當奉閼伽水
者。經第七供養儀
式品
云。所獻閼伽水先已具嚴備。
用本眞言印如法以加持。奉諸善逝者。用
浴無垢身。次當淨一切佛口所生子。閼伽
眞言曰○當誦二十五遍。以不
動尊印示之 十六左
瞿醯經中奉請品
云。執閼伽器眞言持誦○瀉垢乃至清淨。後
以曼荼羅主眞言持誦七遍。安置内院。以
爲供養。餘處但灑即成供養○依法請已。
即當奉獻般地夜二合香水。又數奉獻閼伽。
而作問訊之辭。次即禮拜十左至
十二左
普禮五三次
第云。次閼伽以不動印明加持去垢。百字
明閼伽明。投誠獻之○以ak當額中左
右。是獻三部之三十
二左
 及與敷座者。經第七
云。次奉所敷座。具密印眞言。結作蓮華臺。
遍置一切處。覺者所安坐證最勝菩提○
如來座眞言曰○十七右嘉會壇第四引此文
了註云。今依一師説。而奉座之後更有以
刀印示坐位。而供養法閼伽眞言末注云。
以不動尊印示之。私恐彼注可在敷座字
下歟已上光云。獻座之後示三昧耶。或者有
之。辨閼伽注太失經旨。不見。異譯要略念
誦經金剛智曰。用不動印如遏迦器已上
知以不動印奉閼伽也 而作是言等者。
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既奉請已作如是言。
善來尊者愍我等。故降臨道場。復垂哀愍
當就此座坐受微獻供。成本願故。而見降
臨。非我所能啓請本尊明本二之
十三左
蘇悉地儀軌
下云。次言。善來世尊由本願力而來降赴。
願垂加持受斯所請。幷受我所辦諸供養。
起大慈悲惟垂納受三左明
本無文
曼荼羅問答云。
獻閼伽幷座時。用蘇悉地經中頌耶。答。師
説不必然。但今用之無妨。凡以國土詞申
志者。此即其意而已已上
時阿闍梨乃至又當更用也者。以下明結界
法。經第七供養儀
式品
云。復次當辟除自身所生
障。以大慧刀印聖不動眞言○智者當轉
作金剛薩埵身。眞言印相應遍布諸支分○
次應一心作摧伏諸魔印。智者應普轉眞
語共相應十七左至
十八左
此經説三法。一不動。二金
剛薩埵。三降魔亦名
怖魔
當段釋依此文也。又曼
荼羅問答云。華座後辟除以大慧刀者。可用
耶。答。此只可用降伏從魔之處已上依此口
決。不動辟除印法已於先段行之。至此可
略之也 仍以慧刀等者。正明作法。此亦
有四。一以不動劍印結之。二以結大界印
言結之。三以四大護各護一方。四以無堪
忍普護四方也 阿闍梨言等者。明結界
用心也 即用不動等者。經第七云。不動以
○持我身。結諸方界等。或以降三世十五右
第五云。持誦降三世眞言。加持淨瓶。此亦
是成辦諸事眞言也十二左 護持是地者。謂
劑壇地界量而作護持。是又結界攝也 曼
荼羅外者。大壇外也 内界相通者。大壇通
門與兩壇門相對。而令其道相通。是則爲
請大壇諸尊於兩壇也。内界者。指大壇也
竝置者。灌頂護摩兩壇各置出入門。故云竝
置也 曼荼羅外界等者。大壇外界引線有
二樣。一三方以線圍斷。通門以線纒擧門
標以爲出入門也。二四方皆以線圍斷。第
六云。至通門處則止不須横斷○若是瑜
伽阿闍梨。亦可周匝以線圍斷十六左初説
諸尊往來曾無其妨。今且就後説示用心
也 又結界等者。此示結界作法有本座行
遶之異也 若欲行遶等者。些些疑問云。若
欲行遶一匝而結周界者。亦皆成就已上文
行遶結界其行儀如何。印明竝如常用否已上
疑問尤要。此依新譯教王經説可解之歟。
佛説瑜伽大教王經法賢譯第一云。時阿闍梨
先用結界法。依法儀則擁護己身。及用一
切莊嚴之具嚴飾其身。然後作忿怒。顧視
本身。忿怒明王。右手擲金剛杵。左手執金
剛鈴。震動作金剛歩。旋繞而行曼荼羅地。
口誦吽字。然後告言。我今撥遣一切諸魔乃
至天人阿修羅等。言已復想。本身如忿怒明
王。即誦此眞言。曰○時阿闍梨誦此眞言
三遍。已如前作金剛歩。旋遶而行結界。撥
遣諸魔。成金剛地四左至
五左
微妙大曼荼羅經
天息
災譯
第四云。其阿闍梨手擲金剛杵。自北方
面南。東邊作金剛歩。次行南方。作金剛寶
歩。西方作金剛蓮華歩。次北方作金剛羯磨
歩。如是以各各方。作本方本族行歩。及念
眞言。而作分布。常求諸佛聖賢。而作覆護
七左
  一 辟除結界時時用之
陀羅尼集經第九云。若大道場法壇之會。皆
須如是三遍七遍印呪結護。第一先當擇
得勝地。未立規墎即爲一遍結界辟除。第
二治地平正堅實。香泥塗地。且將少分名
香好華供養之時。又作一遍結界辟除。第三
竪立柱額規墎。懸諸幡蓋鈴珮等已。又將
少分名香好華。而爲供養。行道之時又作一
遍結界辟除。第四布置色粉華座。開諸位
地。又作一遍結界辟除。第五將燈入壇安
已。又作一遍結界辟除。第六將於水罐華香
飮食蘇蜜胡麻税米等供所有一切供養之
物。盡入道場總安置訖。亦作一遍結界辟
除。第七欲請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未
請以前復作一遍結界辟除。結界中間一一
皆結大身法印。把跋折羅護界。降伏大魔
衆已。次第而作一一身法。次以右手把於
香爐。右遶三匝作結護界。心標供養。一切
動止威儀皆須具請法相○是結界去猶如
國王人王動止法用威儀。一種無異六左
  一 暫時解界
祕藏記云。結界有期行者不解界。若進供。
若退供。及掃壇時。暫解不動降三世等一
一結界。餘者不解。願云。諸尊暫住虚空。了
即又願今還住壇上。即更結前所解界末之
九左
次當作禮奉閼伽水乃至供物例爾者。經第
供養儀
式品
云。次先恭敬禮。復獻於閼伽。如經
説。香等依法修供養。復以聖不動加持此
衆物。結彼慧刀印。普皆遍灑之○一切先遍
置清淨法界心。所謂囕字門二十右當段釋依
此文也。問。雜鈔第一云。次當作禮奉閼伽
水。以大慧刀遍灑供具何故兩度奉閼伽
水。其意如何已上些些疑問云。次當作禮奉
閼伽水已上文何以重重獻水。其由如何已上
兩文意同。此疑尤有其謂如何。答。最珍抄
云。前供養之時兩度獻閼伽。次第依此文
歟。但案此説。上奉請之時閼伽。浴聖衆之
足。今重獻之爲塗香。總浴聖身歟已上
云。疑難會通共未得意。奉獻供養豈有限
數。古師不見。瞿醯中奉請品曰。又數奉獻閼
伽。而作問訊之辭。次即禮拜十二左蓋是數
奉表其誠至也已 若獻塗香等者。初先明
加持供物法。經第七云。是諸香華等所辨供
養具。數以密印灑。復頻誦眞言。各説本眞
言及自所持明二十右不思議疏下云。各説本
眞言者。香等眞言是也。及自所持明者。念誦
者本尊眞言也十三左依此文者。或以香等
眞言加持。或以自所持明加持也 次第供
養時等者。後正明供養法。一一供養明加彼
尊眞言誦之。故云又一一加等也。供養明
者。普供養眞言虚空藏
轉月妃
或唵一字也。經第七云。
應如是作已稱名而奉獻二十右應如是作
者。指加持。稱名而奉獻者。明供養。稱名者。
稱一一尊名歟。加以彼尊眞言者。即此意也。
但不思議疏下云。稱名者。香等也十二左五供
眞言各稱其名。故云爾也。法全供養護世八
天法云。次應供養淨瓶香水。葉上以獻。眞言
曰。曩莫三曼多沒馱印捺羅二合耶遏
鉗。次以中名指彈。獻少塗香以獻。即言獻
淡。次以一華置之於座。以獻華名補澁
補甘反焚薫陸香置之座前。梵語燒香
號之度補甘二合次㪻一杓粥。置於葉上。
又言末臨。次用蝋燭。挿在粥上。梵云儞
補甘二合
已上
檜尾護摩抄云。凡獻物法皆表其
名。啓白而獻三十
六左
可知之 或通或別者。或
以曼荼羅主眞言。普通供養諸尊。或隨部
誦其主眞言。供養當部諸尊。故云通。亦誦
彼彼尊眞言供養。故云別也。又料簡云。又
一一等者。毎尊誦其眞言。或通者。曼荼羅
主眞言。或別者。三部各別眞言也 自所持
者者。行者本所尊眞言也 復當作心乃至
諷讃歎者。經第七供養儀
式品
云。復作心儀式等
如上
 持以虚空藏明者。曼荼羅問答云。若此
部中得廣大摩尼供養明耶。答。虚空藏轉月
妃是其意也。相換用之無妨已上 金剛阿利
沙等者。經第七云。又以持金剛殊勝之諷詠。
供養佛菩薩。當得速成就。執金剛阿利沙
偈曰○説十偈右此偈即同眞言。當誦梵本
二十
二右
不思議疏釋云。不得梵文。依唐文得
意。亦同誦持下之十
六右
今言金剛阿利沙偈者。
指無等無所動等十偈讃。是兩部灌頂通用
大讃也。金剛手阿利沙偈讃一卷大日經第七略出
經第四。同用供
養法 下
之十六
胎藏對受記第二云。又其大讃出大
日經第七卷中及金剛頂四卷六卷本經。竝皆
唐翻。今玄法寺兩卷三卷儀軌出其梵文。慈
覺大師傳其詠曲已上胎藏作禮方便次第
六左具載大讃梵本。此次第成尊僧都自筆本
moghasamudra記。爾乃此讃根本大師御傳。
詠曲其相承斷絶歟。又玄靜嘉會壇第四註
當段疏文云。私云。可誦梵音大讃或五讃
已上大讃者。如前。五讃者。胎藏蘇悉地等
專所用也。蘇悉地經下供養品云。應起誠心
讃歎於佛。次法次僧次歎觀自在。次歎明
王大威金剛明本二之
十九左
此文次説漢語五讃也。
廣大軌上云。次陳五讃歎。一讃佛。二讃法。
三讃僧。四讃普賢。五歎金剛手二十
五左
此文次
説梵語五讃也。大師御作胎藏梵字次第被
載梵字讃六首中。初五讃全同蘇悉地也
大日經演奧鈔第二十五末畢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