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演奧鈔 (No. 2216_ 杲寶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密甚深之意。故云迴轉密意等也。今制十
人之限。是乃約事業壇世諦曼荼羅耳。然深
行阿遮梨。自開發本地曼荼羅。而其度人多
多益善。豈拘能覆方便。而可忘如來密意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一

  東寺觀智院僧都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苾芻淨嚴挍閲
疏第五卷釋經一
具縁品
偈云持眞言等者。弟子支分中大有二。一
弟子應度相。第四卷終釋之。二護持建立方
便。自此以後釋之。對彼應度文云弟子支
分中等也。一段經文大分爲二。初二十行
偈。説護持弟子次第行儀。後一段長行文。
説所授戒相至第六夜等者。明第六日夜
行事。其晝行事者。瞿醯經上召請品云。一日已
前。於晨朝看日出。方著表而記。以心布
置諸尊座位。依其本法所説。飮食如法淨潔。
意所愛樂。自及弟子應喫其食八右此文次
説夜行事云。於日沒時。澡浴清淨著淨白
衣。及與弟子持諸供具。詣前所淨曼荼羅
已上當段意同此文。但當經。第四日造白
檀曼荼羅故。云如前所造白檀漫荼羅處。瞿
醯。澡浴著衣持諸供具之時。未造彼白檀
壇。故只云漫荼羅處不云白檀也 當如
法加持等者。具支灌頂第四云。義釋云。至第
六夜詣前白檀曼荼羅處。當如法作。於攝
受前。亦加澡浴加護持誦。於供養前。加菩
提心云云今依安然意。當段疏釋。護持建立
方便中。出十四事。其中澡浴清淨加持自身
及道場地等手按持誦法及發菩提心法。經
文雖不出之。準餘處説。疏家加釋之也
自身道場等者。具支灌頂第三云。私謂。如法
加持自身道場者。如上警發地神之時。五
輪持身三輪成地也。其護弟子如下文灌
頂時者。如供養持誦竟喚入弟子灑淨。觀
弟子身作五輪。以五字持之。心置a
字便同大日。以三三昧耶印如次置頂心
臍。轉a阿爲va縛。結薩埵印印諸支分。
所謂五處等也已上嘉會壇第一注解當段
文云。私若出次第者。加持自身法。先初字
門三三昧耶及如來甲肉髻圓光無堪忍大護
五字持身百光無垢等之觀。是加持自身法
如前五
日法
加持道場地法。現前羅字淨除過患。
起三輪等觀。是加持道場法也。加持弟子
法。其加持弟子法。下灌頂時文云。喚入弟
子灑淨。觀弟子身作五輪。以五字持之。
心置a阿字便同大日。以三三昧耶印如
次置頂心臍。轉a阿爲va縛○已上 
下文等者。指第八卷所釋引入受者作法也
 時阿闍梨等者。嘉會壇第一。引當段文注
釋云。私謂。亦如前。先觀作寶蓮華臺寶王
宮殿乃至白檀位諸尊。而不動去垢。及請召
衆聖。示三昧耶。奉獻閼伽。幷修五供普供
法然後又觀白檀位諸尊。與密印相應。持
彼眞言而安誦已上次第法則此釋委悉。請
召聖衆法。當段雖不出之。理必可有之。依
之瞿醯上云。各以部心眞言奉請。加持諸
香華乃至飮食。而用供養八左部心眞言者。
指三部心眞言歟。或又白檀八位尊眞言。各
加召請句可用之歟。具支灌頂第三云。諸
戒儀中。多用奉請釋迦文殊彌勒三尊。而普
賢觀心地觀等。是釋迦佛化遺法。用此三
尊○豈更用應化佛儀○今於白檀前。宜
請壇中八位諸尊已上嘉會壇第二云。次應
請三師及傳戒師。義釋雖無此請師文。而
今準行儀出之已上義操・法全幷本朝諸師
三昧耶戒儀中。請三師五師六師等。其文令
準據普賢觀・心地觀經等所説也。安公宜
請白檀位八尊者。誠叶經説歟。但是胎藏
要尊。非兩部通用故。常途戒儀不載之歟
 觀白檀等者。明手按持誦法 密印者。
舒五指按地。如警發地神印。爲説此義。
次引瞿醯文。是彼經上召請品文也。具文云。
初次於中央。以白檀塗香作圓漫荼羅。量
十二指。爲漫荼羅主座。故即以手按上。誦
彼眞言一遍。一誦一按乃至七遍。次復心念
及稱名號。諸大尊等。亦爲作前香漫荼羅
已上諸大尊者。當經七位尊除中胎
大日
也。問。按
地誦眞言之法。是名受持地。既在第五日
行之。何今重作之耶。答。私案之。第五日所
作。爲令地堅固也。第四卷釋受持地眞言
云。令得安固不動已上又云。能令畢竟不
傾動已上今第六日所作。爲令弟子柔軟其
心也。智論第八釋六種震動相云。是故世
尊。動此大地。令皆柔軟心得利益十二右
而思之。以何知者。前五日明作壇法。第六
日明弟子法故也。問。以上釋經持眞言行
者如是攝受已二句歟如何。答。一義云。釋
彼二句。其故初牒文云偈云持眞言行者。
作此釋故也。持者加持。眞言行者者弟子
也。持眞言行者訓之。指此句次云如是攝
受已也此義
不爾
一義云。不釋彼二句。持眞言行
者。阿闍梨也。上經云持眞言行者次發悲念
心。即第四釋云阿闍梨。今亦如是。如是攝
受已者。次上經説弟子應度相云。復次於餘
日攝受應度人若弟子信心○如是應攝取
又云。彼阿闍梨。亦當以大悲心立如是
誓願。爲度無餘衆生界故。應當攝受彼無
量衆生作菩提種子因縁已上指此等經文。
云如是攝受已。但初偈云。持眞言行者者。
牒偈初一句。示其起盡。從是以後。明弟子
支分中護持建立方便至第六夜以下。爲釋
命彼三自歸文。疏主豫明其前方便也。若經
釋配屬。以下釋可屬命彼三自歸句也此義
爲善
 次當爲諸弟子等者。以下正明受戒法。
此中有多門。具支灌頂第四云。第六日修三
摩耶戒。十四種事已上又云。經文次有攝受
三歸悔罪供養授戒齒木臂線慰喩好相勸發
十事具如經
文云云
初文授戒以前。加澡浴清淨等四
事。故云十四事。後文約正作法故云十事
也。又持誦不同第一云。授三昧耶戒法。初
爲諸弟子説法開導教彼三歸懺悔先
發菩提心皆如供養法説云云此文
加發菩提心。經雖不説之。疏家加釋之
故。又疏家準瞿醯説。加釋後供養法。仍經
説外加増二事。彼此總合爲十二事。以下疏
釋。可次第配屬之也。凡入佛法以戒爲
先導。故最初授戒以成法器。然後應入兩
部密壇習定慧法門胎藏定
金剛慧
守護國界經第九
云。其阿闍梨爲入壇者。先當授與三昧耶
戒以爲先導然後灌頂六左遺教經云。依因
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二右智論第
二十二云。譬如百穀藥木依地而生。持戒清
淨。能生長諸禪定實相智慧十九右理趣釋
云。初中後善者○初善者増上戒學。中善者
増上心學定也後善者増上慧學已上況復自宗
修行。一印一契。皆是心佛衆生三密平等法
門也。故非先住三平等句法門。則所修三
密。非是平等法門。故最初授三昧耶戒。使
安住生佛平等心地也。上經云身語意平
等句法門疏云平等法門則此經大意也。留
意思之 隨順説法等者。第一明説法開
導。若欲授戒。先可説法開導。説法開導者。
具支灌頂第三云。私謂。此中式戒儀云。夫欲
超有流海達本無生岸。要先捨惡進善。捨
惡者調身口意。進善者專修戒定慧。慧者
即一切陀羅尼門。定者即一切三摩地門。欲
入此二門者。要籍正戒以爲根本。而是三
門。如世i伊字。闕一不可已上大師三昧耶
戒序。玄靜阿闍梨胎藏受菩薩戒儀嘉會壇
第二等。廣載説法開導文。依繁不引 
彼三自歸依者。第二明三歸法。是釋命彼三
自歸句也。三自歸者歸依三寶也。如第十七
云。初授此戒時。阿闍梨先當授與三歸。此
中三歸者。即常住祕密之三寶。非是法僧別
住同於有餘不了義經二十
二左
問。常住祕密三
寶者。是諸大乘所宗一體三寶歟。答。不爾。
是密家不共三寶也。謂三寶者。佛蓮金三部。
如次佛法僧也。亦則身口意三密也。是此三
部三密常住不變故。名常住三寶也。復次三
大各有三寶
  ┌地┐
  │水├佛─有體有色故
體大┤火┘
  │風┬法─言説故
  │空┘
  └識──僧─味和合故
  ┌大 佛     ┌身 佛
相大┤三 僧   用大┤口 法
  │法 法     └意 僧
  └羯 通三
如此三部三大。皆差而無差。無差而差故。
非法僧別住也。問。若爾第十七次文。何讓
涅槃鴦掘乎。彼二經是顯非密故。答。此有
二意。一云是準例也。非正讓彼。謂彼等經
分別一體別相之異故。今亦例彼。應分別
同別。二云。彼二經亦含密意故。故涅槃文字
品。就明a字字義云。阿者不破壞故。不
破壞者名曰三寶。譬如金剛○又復阿者。
名爲功徳。功徳者即是三寶。是故名阿南本八
十九左
a字者非是六大乎。四曼三密不出a
故。爾則彼經亦密含祕意。故非相違。若準
顯而釋者。祕密者如法華指如理云祕密
也。法界次第上云。大聖初成正覺。方因提
謂長者開授三歸之戒。翻邪歸正。以爲入
聖之根本。三乘行者歸宗進行。此爲初首
也。三歸之用。正破三邪濟三塗。攝三乘
出三有。佛法以此三歸爲本。通發一切戒
品及出世善法。豈同十善之舊法乎十六七
懺悔先罪者。第三明悔罪法。是釋經令説
悔先罪句也。凡懺悔有事理異。涅槃經第
十七。明闍王懺悔相。耆婆所教是事懺悔
也。如來所説是理懺悔也。其文太廣。披文
悉之。次懺悔得名者。不思議疏云。懺者此
云請受也。悔者解也。言對諸佛菩薩等請
受。解散於罪障也。復次在身云懺。在心云
悔。所謂身心發動。慚愧懺悔先罪也。故涅
槃經云。心悔熱故遍體生瘡下之二
十六
一切經音
義曰。懺除懺梵音也。具云賢聖戒清淨僧受
懺摩。此云請忍。謂請悔過已上
行願品
疏第四云。懺者梵具云懺摩。此云悔過。若
別説者。懺名陳露先罪。悔名改往修來。
除惡業障成淨戒善。是故文中偏名懺業。
實則三障四障。無不皆懺初右翻譯名義集
第四云。懺摩此翻悔過。義淨師云。懺摩西音
忍義。西國人誤觸身云懺摩。意是請恕願
勿瞋責。此方誤傳久矣。難可改張。應法師
云。懺訛略也。書無懺字。正云k@sama摩。此
云忍。謂容恕我罪也。天台光明釋懺悔品
不辨華梵。但直釋云。懺者首也。悔者伏也。
如世人得罪於王伏欵順從不敢違逆。不
逆爲伏。順從爲首。行人亦爾。伏三寶足下。
正順道理不敢作非。故名懺悔。又懺名白
法。悔名黒法。黒法須悔而勿作。白法須企
而尚之。取捨合論。故言懺悔。又懺名修來。
悔名改往。往日所作不善法。鄙而惡之。故
名爲悔。往日所棄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願
勤修。故名爲懺。棄往求來。故名懺悔。又懺
名披陳衆失。發露過咎不敢隱諱。悔名
斷相續心。厭悔捨離能作所作。合棄故言
懺悔。又懺者名慚。悔者名愧。慚則慚天。愧
則愧人。人見其顯天見其冥。冥細顯麁。麁
細皆惡。故言懺悔三十六 既懺悔已等者。
第四明發菩提心。當段經雖無其文。疏主
依餘經説加釋之。蘇悉地經上持眞言
法品
云。復
次廣説制戒持眞言法則。若依此戒。不久
當獲一切成就○應三時歸依三寶。三度
懺悔諸餘罪業。三時發菩提心。三時發願
願成勝事。若如是作。述得成就十三右瞿醯
經上簡擇弟
子品
云。先作護身。次受三歸發菩提
心。若已發者。重更憶念十左依此文明之。若
經釋配屬者。發菩提心釋。可屬令説悔先罪
句。依懺悔除罪障。罪障若除。本有菩提心
即時顯發。故如除雲月自顯也 猶如明珠
者。涅槃經第十九云。臣聞佛説智者有二。
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愚者亦二。
一者作罪。二者覆藏。雖先作惡。後能發露
悔已慚愧。更不敢作。喩如濁水置之明珠。
以珠威力水即爲清。如煙雲除月則清明。
作惡能悔亦復如是十五六 次令發菩提心
等者。金輪儀軌云。教發菩提心。授與佛性
二左受菩提心戒儀不空云。弟子某甲等。一
切佛菩薩。從今日以往乃至成正覺。誓發
菩提心。有情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誓願
集。佛法無邊誓願學。如來無邊誓願事。無
上菩提誓願成。今所發覺心。遠離諸性相
蘊界及處等能取所取執。諸法悉無我平等
如虚空。自心本不生。空性圓寂故。如諸佛
菩薩發大菩提心。我今如是發已上發菩提
心相。具如住心品經疏説 皆如供養法
中所説者。具支灌頂第三云。今撿供養法中。
唯有九方便中歸依・懺悔・發心伽陀眞言。故
知。此中宜用彼文已上持誦不同第一云。私
云。供養法中別無此法。當用九方便中三
法印明修之云云 次當授與等者。第五明
供養法。是釋奉塗香華等供養諸聖尊二句
也。持誦不同第一云。次當授塗香華等教
令運心供養諸尊私云。當代一切衆生修
五供等令獻諸尊十二右
嘉會
壇第二云。次應運心供養其五義釋云。次當
授與塗香華教令運心供養諸尊云云行儀
置之第二。今依釋次第此處出之。文云當
授塗華。須手授香華。而準行儀。受戒之後。
更有授與五供之法。此界雖無授文。而今
依金剛頂法下文可出故。此處暫用行儀運
心供養之文。或以香華授弟子手。運心供
養亦得。但彼出摩尼供養眞言。今且可用
此界普供養眞言已上問。瞿醯略出等經。唯
授弟子不云供諸尊。當段經疏。云供養諸
尊相違如何。答。具支灌頂第三云。私謂。義
釋五供供養諸尊。是別本法。瞿醯五供加持
弟子。是通行法。然金剛頂。唯授弟子不云
供佛。今據瞿醯補闕品云。凡隨所説一切
法事非遮増過。若闕不成。又云。殊異之法。
各依本法而作。若不説者必不應作
知。今此胎藏。宜須先用義釋別法次用瞿
醯通法。唯金剛頂宜用通法。彼中不説此
作別法也 然後爲受等者。第六明授戒
法。是釋經應授彼三世無障礙智戒二句也。
次下經文。佛對告住無戲論執金剛。所説戒
法是也。若依行儀次第。彼文應於此説
別有行儀者。持誦不同第一云。次爲受三世
無障礙戒。別有行儀私云。無畏説一行記。別
有一卷。此中用之已上
此文無畏説一行記者。指何書乎。安然持誦
不同。玄靜嘉會壇等中。處處引用行儀文。嘉
會壇第二云。此經十萬偈大本。具有授此
戒等方便。今未到此土。然金剛頂中自有
授法。與彼不殊。當出取之耳云云私依此
文。先後文中。處處即引彼行儀文足之矣
已上嘉
會壇
此書先後所引用行儀文。 與禪要幷
心地祕訣有異。可尋見本書。凡三昧耶戒
儀數部見行。具支灌頂第三云。今見目録都
有十本○此十本中。無畏三藏最上乘受菩
提心戒及心地祕訣。一行和尚所記。及以無
畏三藏受戒懺悔文。及禪門要法。慧警禪師
所集。此中最要。宜用彼文云云無畏三藏。
爲嵩嶽敬賢禪師。授祕密修禪要法。而一行
記之名心地祕訣。慧警記之名禪要。兩本
大同少異也。彼祕訣慧琳再詳之。彼訣終文
云。京大興善寺沙門慧琳。今再詳勘。頗謂備
云云禪要終文云。京西明寺慧警禪師。先
有撰集。今再詳補。頗謂備焉云云再詳誰人
乎可尋之。但此文意。慧警再詳之意歟。然
者先集亦是誰乎。若是一行歟。智證些些疑
文一行禪要云云可謂支證。就之案之。一行
所撰集。慧琳再詳稱心地祕訣。慧警再詳
號禪要歟。又大師三學目録律部中。被載
禪要幷金剛頂受三昧耶戒儀一卷。此中三
昧耶戒儀者。指何書乎。若是不空所譯受菩
提心戒儀歟。將又安然等所引行儀歟。可決
之。敬賢和上即一行也。見唐李石續博物志
七右。問。彼第十七云。金剛頂中自有授法。
與彼不殊。當出之者。是指無畏所出禪要
歟。其故者禪要云。今者且依金剛頂經設
一方便。作斯修行云云心地祕訣云。今依金
剛頂經祕密方便修行云云二部共依金剛頂
作法故。彼此符合。爾者當段文別有行儀者。
可謂當禪要歟如何。答。披禪要幷祕訣。受
戒作法有二重。初列菩薩三聚淨戒四攝十
無盡戒等。後諸佛内證無漏清淨戒也。後内
證無漏戒者。祕密持明爲體。金剛頂方便修
行者指之也。然如第十七所釋。十萬偈大
本有授戒方便。其戒相未到此土云云與禪
要同異難知。安然等所引用。受菩提心戒
行儀歟。尋本書悉之 菩薩所以發心等
者。釋三世無障礙智戒名。就中有二。正釋
三世無障礙智所成。戒能成也。成三世無障
礙智之戒故。名三世無障礙智戒也 方便
學處者。下方便學處品所説十善戒也。具支
灌頂第三云。亦有十種方便學處。即十善也
云云依攝受此戒。成就三世無礙智故。云
皆爲成就如來清淨智慧也。具支灌頂嘉會
壇。出七種戒相中。爲方便學處品十戒與
無障礙戒是別。是七種中初二戒也。私案方
便學處十戒與無礙智戒。約戒相者。離二
處別説。約法體是同戒歟。其故者下釋云。
幷爲分別十種方便學處。然此三世無礙智
四右然字所指爲一種戒也。且又第十七。
釋方便學處十善戒云。佛前説入漫荼羅
時。爲弟子授戒時。即合説此戒法要。先
受此戒已住斯學處。然後合聞如來祕密
之行。此戒未造漫荼羅前。即合爲説也

又云。菩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二出家。此
二衆中復有二種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
今此十戒。是菩薩修行戒也。以是是善性故。
一切菩薩應行之二十
三右
又云。佛前説入漫荼
羅時。爲正説入漫荼羅方便故。未及説
之。故金剛手騰前事復問二十
一右
此等釋意。入
漫荼羅前方便。可説授十善戒顯然也。依
之玄靜受菩薩戒行儀同嘉會壇小島式。幷
靜譽闍梨鈔等。第六日戒儀中。列此十善戒
也。平城灌頂文云。十善戒通五種。隨其廣
狹有淺深耳云云御遺誡云。如是諸戒。十善
爲本。若上上智觀。即身成佛徑路云云可思
之 又對二乘等者又釋此釋意三世無障
礙智即戒也。第一云。如聲聞淨戒。要由白
四羯磨衆縁具足。方始得生。又須方便守
護。如防利刺。一期壽盡。戒亦隨亡之。此戒
則不如是。世世生處恒與倶生。不假受持。
常無失犯已上演密鈔亦引此文合當段釋
也 次當授與齒木乃至瞿醯中説也者。是
第七明齒木法。釋經次當授齒木等十句
也。此中或前後經文互雜釋。或加釋他經説
也。南海傳義淨第一云。其齒木者。梵云憚哆
家瑟詫。憚哆譯之爲齒。家瑟詫即是其木
十五右授齒木有二意。一令弟子嚼之。二
觀器非器。初正作後因作故云因也 所以
爲此法等者。釋作此法之所由也。於中有
二。初略釋。後印度國下廣釋。廣釋中 初
明俗法中先淨身器者。以楊枝令除口
垢。諸經要集第二十云。十誦律云。時有比
丘不嚼楊枝。口中氣臭。白佛佛言。聽嚼
楊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
風。四除熱病。五除痰癊。復有五事利益。一
除風二除熱三口味四能食五眼明三十
五左
薩婆
多部律攝第十一云。用齒木法事亦應知。
謂於晨旦嚼用之得五種利。一決除熱水。
二能蠲冷癊。三令口清淨。四樂欲飮食。五
能明眼目。齒木有三種。長者十二指。短者
八指。二内名中○若嚼了已。水洗方棄○此
由苾芻於前生中曾作毒蛇。嚼齒木時不
洗而棄。有蟲附近中毒而死。由斯世尊。制
洗方棄八九釋氏要覽第一云。嚼楊枝。僧祇
律名齒木。嚼一頭。碎用剔刷牙齒中滯食
七十右南海傳第三云。若依俗論病。乃有
其三種。謂風熱癊。癊重則與痰體同。不別
十八左痰毛韻云。痰徒甘切。液所以養筋。
血濇不行。則痰聚於鬲上。而手足弱已上
氏要覽一引僧祇律云。若口有熱氣及生
瘡。應嚼楊枝咽汁七十右 或服呵梨勒者。
爲瀉宿食也。最勝王經第九除病品云。訶梨
勒一種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無忌。藥
中王云云十
五左
南海傳第三云。又訶梨勒。若能毎
日嚼一顆咽汁。亦終身無病二十右名義集
第三云。訶梨勒新云訶梨怛鶏。此云天主持來。
此果爲藥。功用至多。無所不入
記第十二云。訶梨怛鶏果名。舊云訶梨勒訛
十五左唐本草蘇恭曰訶子。又名訶梨勒。出
交州及廣州已上 今阿闍梨下示祕法之
中。我方當授等者。指第七日灌頂事。如俗
明日飯食 佛性醍醐等者。三種悉地儀軌
云。此是眞言。一切如來無生甘露之珍漿。醍
醐佛性之妙藥也云云可思之 教汝發菩提
心者。如愛敬心 淨除三業宿障者。如除
宿食縁 以三世等者。以右牙嚼彼楊枝。
牙爲三世無礙智戒。戒者梵云毘尼。此翻
調伏。以前所授之無礙智調伏牙。嚼諸煩
惱之表示也。略出經云。復以摧破一切衆生
煩惱隨煩惱云云灌頂軌同之。是則以楊枝
喩煩惱。以牙比調伏也。噬玉篇視制切齧
噬也。易曰。頤中有物曰噬嗑 欲復以此
等者。楊枝爲能治。過患爲所治。如世以楊
枝除齒垢身心安穩。 汝又當淨等者。前
總約除身心垢。此別約淨口過。妄宣傳法
是口過也。密教中殊誡之。故別出之也。又
第十七云。此是如來祕藏之要。在所遊方不
得妄宣傳也五右法華第二云。汝舍利弗我
此法印○在所遊方勿妄宣傳譬喩品疏釋
依準此經文也 明日當貽者。次下所出教
誡偈云。汝等於明日當得大乘生云云除三業
過患已成法器。是第六日受戒功能也。至
第七日。方得甘露灌頂故。云明日等也
不死甘露者。或口傳云。不死者a字。甘露者
va字。示兩部密言不二義。問。如云噬諸煩惱
者。以楊枝爲所治。如云滌除過患者。以
齒木爲能治。相違如何。答。深教意迷悟不
二。徳患全收故。云所治者皆所治也。云能
治者皆能治也。理趣經説能殺能成。瑜祇經
説能成能斷。準而知之 彼當取優曇等者。
釋經若優曇鉢羅等二句。幷端直二字。優曇
鉢羅阿説他二木。處處出之。略出經第四云。
烏曇鉢羅阿説他等樹枝。以爲齒木已上瞿醯
經上云。先須備具優曇婆羅木或阿修他木。
取無病者無蟲食。而作齒木已上阿闍梨灌
頂軌云。加持烏曇阿説他已上優曇鉢羅者。
孔雀經壇場畫像法式云。烏曇跋羅木此方所
無。宜
以桑棗木
替之亦得
佛本行集經三十一云。udava
ra羅此言水願九右善見律三。爲倶那含牟
尼佛菩提樹心地觀經六十六増一四十四
十七十不善品同之。演密鈔五。云優曇鉢羅
合昏樹也二十
六右
非也。尸利沙此云合昏。又云
合歡。和名禰無里乃木 阿説他木者。傳教
大師七日行事鈔中。引當段文云。阿説他木
楊樹也密鈔第五云。阿説他木櫨木也二十
六右
梵語
雜名云白楊阿引殺拏二
合縛云云
小野敦造紙下云。阿説
他樹此云無罪樹。謂繞三匝能滅罪障。此菩
提樹也。又名畢鉢羅樹。此云榕樹。在嶺南
可知已上法藏疏云。榕樹畢波羅樹也。一年
三華已上又大乘心地觀經六。云阿尸婆多
樹。是毘舍浮佛菩提樹。觀佛三昧經一十八
爲釋迦佛菩提樹。阿魯力經。云阿輸伐駄木
以夜合代九右烏樞瑟麼明王經。云阿説他
廣府有之。凡阿説他・阿輸陀・阿修他・阿尸婆
多・阿輸伐駄。皆一種梵語。&T049271;切廣略也。心覺
鈔云。阿説他木事。或云説字用
悦音
山王院些些疑
文云。十卷金光明阿説侍多。以何音讀説
字。或用悦音愚未肯之。外書悦音多用其
訓。今此梵語何用悦讀。或説云。阿説侍之説
字者。即以説字本音讀之。令知不可用
入聲。此亦如何已上 嫞玉市庸切
嬾也
胡故切好
貎。楚辭
曰嫭目宜
笑或作嫮
疏嫞字若濫嫭歟。可見證本也
不麁不細等者。瞿醯上云。量十二指。非麁非
細。灌頂軌云。齒木十指量已上僧祇律三十
四云。極長十六指。極短四指已上二十
三左
玄應一
切經音義第十六云。齒木長者十二指。短者六指
也。多用竭陀羅木。作
之。今此多用楊枝
爲無此木也十五左
 凡一切量法等者。因明指
量也。指量有五分七分異説。檜尾御口訣
云。言指者。大指初分上文稍廣處。是爲指
量也云云法三宮金剛界護摩鈔上云。禪林
云。長十二指者。左大指節。取横徑爲一指
或云。長十二指者六寸也。或云。一指者
七分也已上法
三鈔
建立深祕略記云。一指半寸也
已上成尊僧都所造。白檀五指量愛染像三寸
五分云云是依七分説也。護摩養生鈔云。七
分相諧歟云云私推量云。案五分七分兩説。
取大拇指上節横量七分。取大母指側量
五分也。禪林等傳。依横量故七分説相諧
歟。若依當段文。取側量故五分説可相諧
歟。諸師多用五分説也 此二木等者。如
上言。優曇跋羅木。倶那含牟尼佛菩提樹也。
大孔雀明王經上十六左善見律三十四右増一
阿含四十四十七心地觀經六十左十住毘婆沙
二十右皆同。又阿説他樹。心地觀經。爲毘
舍浮佛菩提樹。觀佛三昧經一十八爲釋迦佛
菩提樹。十住毘婆沙四二十左亦同之。故云
此二木等也 記木上下等者。釋經順本末
三字。以末爲上。以本爲下也。灌頂要鈔引
當段文了云。故知。以細枝末爲上。以麁根
柢爲下也云云以香水灌洗者。依瞿醯説。
彼經上云。以香水洗已八左灌頂軌云。香水
已上 又復塗等者。釋香華以莊嚴句。瞿醯
上云。於其木根頭。以白線纒華。復以香
塗。及燒香薫八左灌頂軌云。塗熏纒華於根
已上當段幷軌。唯擧塗香。瞿醯塗燒竝説也
 於其下末者。都卒僧都寺家灌頂記云。私
云。下末未明云云 山門圖云
IMAGE
[IMAGE]
或説云。於其下與末纒華。次上釋上下別。
枝末爲上。根柢爲下已上今下者根柢也。末
者枝末也。於兩處纒華故。云於其下末等
云云今謂。於下之末小野僧正
點本如此
纒華。下者根
柢也。於根之頭纒華之故。云於其下末。仍
瞿醯經灌頂軌其意不違也。當時行用野澤
一同也 用爲莊嚴等者。纒華有二相。一
爲莊嚴二爲標誌。問。若依或傳意者。兩處
纒華者。以何爲上下之誌乎。答。以華之下
上。向木之本末纒之爲其誌也 當以手
案等者。釋經結護而作淨句。瞿醯上云。以
手按木。持誦部心眞言。誦數多遍。或七遍。
隨弟子數木數亦然。皆須一向根頭齊置
略出經四云。復以摧破一切衆生煩惱隨
煩惱。諸佛甚深智慧金剛劍密語。加其齒木
十一
灌頂軌同之。當段不動眞言慈救
一呪
加持之。
瞿醯用部心眞言隨三部灌頂。可
用各部心明歟
 既受戒已
等者。明獻尊授資之法。獻尊當經幷瞿醯
不説之。略出經粗所見也。彼經第四云。復
令弟子。以掌中所受得華。令供養一切如
來部中尊上首者。次授齒木。師自私記勿
令差錯。令而向東嚼之十一右案文意。供
尊齒木。以華飾之。授資不飾之。當時行
用亦如是。所受得華者。爲簡弟子齒木。從
飾華齒木直云華歟。又灌頂軌云。以一奉
獻一切諸佛。餘與行者云云是又依略出文
歟。但案當段經疏幷瞿醯説。所與弟子齒
木亦可飾之。當時行儀猶以難思歟。問。當
段別安既受戒已言其意如何。答。上來明
作齒木法。從此以後。正明授弟子法故。
爲顯次前授戒行此法。殊安此詞也 
令出壇外等者。釋東面或北面等四句也。
壇者白檀曼荼羅也。下釋灑水法云。當置
在白檀先所規畫壇門之外。欲入曼荼羅
者。當先以此灑之十三右齒木亦準知之。瞿
醯經上云。其弟子等。令面向北坐。次弟子
授與前辦齒木。還面向東坐。而嚼齒木十一
此經唯説東面不説北面。略出同之。如
次上引。當經説東北二方也。其嚼法瞿醯上
云。嚼其小頭八左古徳式文。教嚼小頭以
右牙也已上次嚼已洗齒木之法。當經幷瞿
醯不説之。略出説之。當時行用亦作之。略
出四云。令面向東嚼之。淨洗漱已十一左
分律云。有諸比丘用楊枝竟不洗。蟲食而
死。佛言。不應爾。用竟淨洗乃棄二十七
之九右
嚼楊
枝。百一羯磨八云。嚼楊枝須在屏處。不得
顯露及往還潔淨處。或棄齒木。先以水洗乃
謦欬。或彈指警覺。方可棄於屏處。若其異
者得越法罪十五左
略鈔
嚼已洗齒木等因縁。上
引薩婆多部律攝也 嚼已令向等者。瞿
醯上云。嚼已勿碎。莫擲左右側邊。直向前
十一右略出四云。所嚼齒木當面擲之十一
 而驗其相等者。略出第四云。師應觀其
齒木頭所向處。以所嚼處爲頭。隨所向
方多是其部。若向四隅。多是毘盧遮那部。
若有立者。當知是最吉祥相十一左瞿醯上
云。其所嚼頭。或對向身。及向上竪。應知
得上成就若嚼頭背身向東。應知中成就。
若向北者及餘方横墮。應知得世間及出世
間成就。若嚼頭著地直竪者。應知入修羅
宮成就十一右陀羅尼集經第十三云。若其柳
枝嚼頭向身。即爲大吉。若向南者。即爲不
吉。若其嚼頭向餘方者。即知平平十左已上
經經異説。或同或異。難可會同。入曼荼羅
靜譽第五云。又疏與瞿醯略出經其意終
別也瞿醯略出二經。諸方皆許悉地相。疏意
若背身。皆不成相也。約不背身。論四方悉
地耳。此即依大日經意矣已上先達既云終
別。末學何勞會釋乎。論文經經異説不須和
會者。即此意也 雖如是等者。次上北方東
方爲上成就。雖然又釋非成就相故。云雖
如是也。謂向北方擲。嚼頭向東方爲上成
就。向東方擲。嚼頭向北方同爲上成就。若
向東擲。向東非成就。向北擲。向北方非
成就。準而可知。故云餘準此方類而可知
也 餘如瞿醯中説者。瞿醯經上召請品第
五。簡擇弟子品第六説之。上來所勘載也。
具文披可見之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一本畢
 光云。此卷所解本疏師傳讀亂脱曰
(一)別有行儀也 (二)菩薩所以○無罣礙故
 (五)其有住斯戒者○堅固其心 (三)幷爲
分別十種方便學處 (四)然此三世無礙智戒
○應聞耳 (六)其所教誡二偈以下如文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一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苾芻淨嚴校閲
疏第五卷之餘釋經一
具縁品
次當作乃至金剛結也者。是第八明金剛線
法。釋經三結修多羅等四句也。當經意。齒
木後作金剛線法。若依略出經者。先授金
剛線。次與五供。後行齒木。若依瞿醯經者。
第五日作結線法。安公以之爲金剛線法。
如上引但安公以彼經結線屬第六日。今
屬第五日。是又如第四卷鈔料簡
當時行
用次第。依略出意。兩經文如左載。略出經
第四云。令諸弟子各隨尊卑依次而坐。以
清淨恭敬不亂散心。合掌而住。其師或以密
語加其線索。繋其左臂。或以塗香。或以心
念。以此密語而護持之。密語曰十右瞿醯上
淨地品用童女合線。以辦事眞言各持誦
七遍。以心觀念一一弟子。及稱名號更持
誦七遍。一誦一結乃至七結。如是受持弟
子無諸障難七八 凡作綖等者。明作線
之法。具如第十五卷釋 上好等者。白&T073554;
麻絲等類也。受者臂線界道繩線。皆以同也。
蘇悉地經下祈請品云。用白&T073554;縷或布線縷。
令童女合索。一眞言一結當結七結。復眞
言七遍。隨繋左肘上已上成諸物
相品
云。若欲
成就護身線者。取白&T073554;縷。細細三合爲股。
復三股合索已上瞿醯中云。其界道繩。令童
女搓。圓牢淨潔及以堅密。其繩五色。而用白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