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妙印鈔卷第六十一
 沙門阿寂紀 
  釋祕密曼荼羅品第十一之餘
八從異此下。明答第八問中。又二。一明牒經。
二明隨釋
初中。總牒可云。若異於此者乃至淨除一切
云云是即金剛手第八問云及淨諸弟子惟
願導師説。佛答之也
二從異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異此非淨地。
二明住分別故非淨地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
初中。異此非淨乃至非地者。經之若異乃至
清淨地二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若異下。明隨釋中。若異於此等者。如上
所説遠離諸相堅住淨菩提心。是即究竟清
淨之淨地。異此者非淨地也。故云若異於此
乃至非名淨擇其地也
二從以不下。明依分別故非淨地中。又二。一
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若住妄分別乃至淨除一切
云云
二從以不下。明隨釋中。以不能離於妄執分
別幻故者。若不住無相法界淨菩提心不能
離諸妄執分別。不離妄執分別故不能離一
切怖畏。是故住無相大菩提心故離妄分別。
離妄分別故無諸怖畏。於法界得最自在。是
名爲善淨曼荼羅地也。是故經云行者住分
別若作淨地者非淨祕密主離菩提心者。經
之若住妄分別乃至以離菩提心文。未會引
結也。若持誦者住在分別之中則非淨地也
者。重再釋住妄分別故非淨地之意也。如前
造壇中説劑一肘以來穿去惡土等者。言如
第二品所説擇地造壇者。擇靈地好處已。從
一肘以來穿堀之。除出土中惡虫沙礫毛髮
等之類。雖微細小虫瓦石猶不能宥免。一一
遍簡出。故云如前造壇中説乃至能一一遍
簡也。然一肘内雖淨。其外穢垢不能遍淨。何
令法界同體曼荼羅得究竟清淨耶。只是以
如來於法自在祕密表示方便故。標一切衆
生心地爲一肘量。所謂一肘量者一尺六寸
也。是即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蓮華臺八葉
八金剛是也。蓮華顯清淨不染即理也。金剛
表堅固不壞即智也。是即臺上無相法身悲
智二徳也。如此自證自然境智一切衆生平
等具足。與一切如來無有差別。雖然爲無始
間隔之所障蓋不能顯明。依之如來大悲爲
不堪直入祕密曼荼羅之根機。爲欲引彼令
入即事而眞之妙極故。五智圓滿之手取必
定師子吼之利器。穿堀一切衆生之心地。除
去虚妄分別之不淨。成本性清淨之妙地。所
a字本不生大地淨菩提心心地也。是即
以有相有縁之造壇。顯無相無縁之曼荼羅。
所以然者有相之外無無相。無相外無有相。
若以此祕密之惠。行擇地造壇者。一肘淨即
法界淨。法界淨即一肘淨。若異此行擇地造
壇者。徒費衆縁無有所成。故云又復一肘之
内乃至而得究竟清淨是故以治法雖治地亦
未成仍須少時住菩提心離此不成也。當知
若能淨等者。若能住淨菩提心故一切妄想
自然捨離。是名爲善淨其地。故云當知若能
淨乃至名善修其地也
九從當以大下。明答第九問中。又二。一明牒
經。二明隨釋
初中。當以大悲胎藏乃至分別之苦因也者。
經之我廣説法教乃至分別諸苦因二偈。未
會引之也。是即金剛手第九問云云何已淨
相故。佛答之也。但治定經文我廣説法教所
有曼荼羅者。指當品以下廣説曼荼羅也。是
中所先事者。彼曼荼羅之所先者。即爲淨衆
生心地令三平等大地正等圓滿也。然如此等
如來密意大方便。愚夫不能知解。故云是中
所先事愚癡不知解也。已上金剛手第八問云
及淨諸弟子惟願導師説云云疏釋此問云。云
何爲弟子作淨。願佛説。前問幾種弟子。今既
得弟子已。問先爲何事也云云如來答
云。是中所先事愚癡不知解者。言上來所廣
説所有曼荼羅。唯佛意偏先淨弟子心地以
爲先。然愚夫如解。而不此淨心
而佛答給也。是猶説前第八問之意也。然
第九問之意言云何已淨相故。欲説彼從來
因縁故擧前答之意也。所謂已淨相者淨心
地已。然後問行者可住何體念相故。佛答
之云。當以大悲胎藏而長養之。恐所説諸壇
闕法我次第廣説也云云故知已淨相者。既淨
心地已住菩提心。然後令ニハ此菩提心長養
ヘシト大悲萬行也。然上來所説曼荼
羅未圓備故有闕法行者速不能成無上願
故。我次第廣説之。爲令眞言行者速爲依法
修行成就大菩提之妙果也。此即先爲弟子
所應作事也。然愚夫如文取解不知先淨
故。未會經云當以大悲胎藏乃至愚癡故
不解也。如此第八第九答文相交通&MT06279;分別
故。疏云縁地事總答了也。然今第八第九答
次第列釋者非無其謂。所以者何。經云如汝
之所問持金剛我今略宣説云云疏釋此文云。
次即隨彼所問次第答之也云云故知如來如
金剛手所問次第。而一一次第説之。疏家亦
次第作釋。得此意其文相雖分別。隨
義門之強次第列釋第八第九之答也
二從若人下。明隨釋中。但依前言次第法用
等者。指具縁品所説擇地造壇次第法用也。
猶有分別妄相等者。不淨自性清淨心地故。
猶分別有相無相。不離斷常一異之見。故云
未能捨苦因也。内外由心者。内謂師心地及
弟子心地也。外謂造壇之地也。上文釋第九
問云。此中問師問地問弟子三事三問也云云
爲淨菩提心者。經之應當爲弟子而淨菩提
心二句。未會引之也。爲者是所作事等者。隨
釋也。是即總就上之縁壇之事。阿闍梨勸誘
弟子觸事對縁淨其心地之菩提心也。故云
爲者是所作事也乃至即是住菩提心也縁地
事總答了也
十從既淨下。明答第十問中。又二。一明牒經。
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護以不動尊乃至無垢喩虚
云云是即金剛手第十問云云何而作護故。
如來如此答給也
二從既淨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二明
生後。三正明隨釋
初中。既淨菩提心竟者。總指上來作淨安住
等也
二從恐其下。明生後中。恐其退沒故須結護
者。言若淨心地適雖發大悲。若不作護者爲
四魔三障之所惱亂。恐退沒。故須結護也。故
云恐其退沒故須結護也
三從故經云下。正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不動。
二明降三世
初中。當取不動眞言之心者。即k@a@m唅字也。以
此字護持弟子淨菩提心之體。其義自可見。
故云當護弟子乃至即是一切智智之因傍
有長聲乃至不可移奪
二從若不下。明降三世中。此亦有方便者。此
尊種子用ha@h字。ha訶是一切智智因也。然入
a字門故。此因猶不可得。所謂本初不生體
無相法界大菩提心也。以是義故傍有二點。
即遠離因業證大寂涅槃也。更問者即此意
也。或用h@u@m字。其義自可見云云先住菩提心師
弟等者。如上作淨安住已。必先以此二尊隨
一護之。故云先住菩提心乃至以此二尊護
之也。若弟子能成此事等者。言若弟子不如
法作淨護持。有執著爲四魔之所動轉。若能
作之離妄想執著。爲四魔三障不所動轉也。
故云若弟子乃至當知一切智心亦復如是也
十一從次又加持地者下。明答第十一問中。
又二。一明結前。二明答加持地
初結前。自可見
二從初加下。明正加持地中。又二。一明牒經。
二明隨釋
初中。初加持地依於佛教者。經之初加持是
地依於諸佛教二句。未會引之也。是即金剛
手問云云何加持地事業誰爲初故。如來如
此答之也
二從佛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以a字加
持。二明以暗字加持
初中佛謂阿字也者。釋依於諸佛教之佛也。
此阿字是直毘盧遮那本地法身。故云佛謂
阿字也。謂阿字門當用等者。以此本初不生
本地法身之阿字。加三種地故。同無相法身
速成等正覺也。故云謂阿字門當用乃至以
此護心也
二從第二下。明以a@m暗字加持中。第二者非
謂第二字。是a字次用a@m暗字故云第二地
也。心自在者。此暗字境智具足故得最自在。
故云謂安點也乃至一切自在也。或加暗於
頂乃至是故得成自在之業也。更不應異此
教也者。經之唯此非餘教一句。未會別牒也。
言若異此加持地者不得自心自在。然三世
十方諸佛唯以一道一門而成佛。更無有異
路也。故云若異此者不得心自在乃至唯此
一門也。初依佛教發心即a字者。彼内之a
字也。是即從本有境而發本有智。自心自知
名爲初發心。即阿字也。後即成佛等於佛即
是暗字也者。既如實知自心已。等本地法身
之本果。故云後即成佛乃至即是暗字也
十二從前既下。明答第十二問中。又二。一明
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四種蘇多羅乃至置於道場
云云
二從前既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
二明作釋
初結前生後。自可見
二從綖者下。正明作釋中。虚空念者。經之第
五所應念一句別牒也。此念謂應念持等者。
言虚空能念持含藏一切色像故云爾也。餘
文自可見。凡合線時者。如具縁品所説。一一
色皆各依本法作淨之。備六種供具如法作
淨供養也。更問者即此意也。餘文可見。
云併有面授然後令童女合之乃至即能連持
衆行也更問也。虚空中等持者。經之空中而
等持一句。別牒也。此有二種一如空中等持
者。所言如者若也。言若持空時八方
空位也。故云一如空中等持也。等是普遍也
者。普遍於八方定空位故云爾也。持謂應如
是作者。先如此定空位。而知應作曼荼羅分
域廣狹。故云持謂應如是作乃至均等也。已
上先定空位也。第二以線者。如此定空位已。
然後絣定曼荼羅地位分域廣狹也。故云第
二乃至地位也。若是深行等者。言若深行阿
闍梨一一分位通達明了如對目前。雖然爲
度人之方便故用五色等也。故云若是深行
乃至宛然明了也如對目前乃至定方位也。
若是淺行等者。若淺行者依次第法則。如絣
定方位可離凝滯。故云若是淺行乃至疑誤
也。此中云空中等者。重再釋前意也。其義如
具縁品所説。自可見。故云即是如上所説乃
至然後得絣繩畫一一也。若是等者。明深行
所見。自可見。故云若是瑜伽乃至而表出之

十三從一切諸佛子下。明答第二十問中。自
四。一明奉佛菩薩座。二明奉二乘座。三明奉
諸天等座。四明三藏口説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一切諸佛子諸智者乃至吉祥世稱者。
經之一切如來座乃至吉祥一偈。未會引之
也。是即金剛手第二十問云及諸聖天座。然
佛不依金剛手所問之次。因曼荼羅地分位
説之也。故次下疏釋前後意云。此中答或不
依問次。然皆依所問義於理不失也可知耳
云云
二從此次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
二明正作釋
初中。此次答座位表像也者。既絣定曼荼羅
地位已故。其次答説諸尊座位表像也。所謂
佛菩薩金剛天等各有其次位差別故也
二從謂一切下。明隨釋中。謂一切諸佛智者
諸佛子者。別牒初兩句釋成佛智子義也。所
謂歎菩薩從佛智生而能具佛智惠也。故云
歎菩薩具智惠也。世所歎以爲吉祥也者。假
令雖何花。世間普以所稱嘆名爲吉祥也。如
世人以蓮華等者。世間所有花中以蓮花爲
最勝殊。令悦可衆心故。世間以蓮華爲吉祥
也。今祕藏中以自性清淨心蓮華開敷爲最
深祕密大吉祥。故云如世人乃至坐此花臺
也。然世間等者。以世間淺近蓮花有種種大
小差別。喩出世深祕心蓮華有權實開合不
同。故云然世間乃至當知也。所言當知者。經
之當知所敷座是也。若是佛等者。判佛菩薩
差別也。當作八葉芬陀利者。純白清淨白蓮
華也。令正開敷圓滿。若菩薩ナラハ此半敷而未
正圓滿。故云若是佛乃至勿令極開也。但赤
色者是世間華在下者。四種蓮華中以青蓮
華爲第一。以赤蓮華爲最下。故云在下也。又
上中下三品悉地中以赤色爲下品。可思之」
二從若縁下。明奉二乘座中。又二。一明牒經。
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縁覺諸聲聞乃至芰荷青蓮
云云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或坐倶勿頭花葉上者。
下云倶勿頭有赤及青二種。倶勿頭是蓮華
青色者云云淺識縛者。夫二乘淺近識知生死
之繋縛。故云淺識縛也。是即佛之空智其一
分故。以爲一邊之智也。坐芰荷青蓮葉者。別
牒經之芰荷青蓮葉之一句也。此是青蓮華
者。言是但青色蓮而非青蓮華也。青蓮華別
種非此類。是故大論云。蓮花中青蓮華爲第
云云此別種青蓮華事也。此非二乘所坐青
色蓮也。故云然更別有蓮華種非此類也
三從若淨下。明奉諸天座中。又二。一明牒經
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世界諸天神乃至念居其地
云云
二從若淨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梵世分。二
明欲天等分
初中。若淨居等者五淨居天也。乃至者指三
禪二禪也。初禪天梵天等者。指初禪三種天
等也。已上四禪諸天皆坐赤蓮華中。故云若
淨居乃至坐赤蓮華中也。其色純赤等者。其
色純赤色。是即世間稱爲最上。故云其色純
赤世稱爲坐王也
二從若欲下。明欲天等分中。若欲天等者。六
欲天乃至樹神城神等。皆能隨其天位依其
分位。思察念持可献之。故云若欲界天乃至
念謂思念也念謂憶念不忘
四從復次下。明三藏口説中。三藏者指疏家
也。是即記者之語也
十四從次答下。明答第十三四五六七八問
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總牒可云。供養有四種謂作禮合掌乃
至各如其次第云云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然此中答或不依問
次者。言於此中而答金剛手六箇問。然隨其
義便不依問之次第。故云然此中答或不依
問次也。復次若依金剛手之問次第者。第十
三問云幾種修供養云云然如來第十三答説
金剛手第二十及諸聖天座之問故。兼結前
云然此中或不依問次也。然皆依所問義於
理不失也者。所謂如供養有四種等者。
答第十三供養有幾種之問也。如彼所
奉花等當自心献之若諸世天神應知在齊位
者。答第十四云献香花有何方法之問
也。如謂作禮合掌并及慈悲等世間與花
香從手發生花奉諸救世者乃至其餘世天等
各當散此花等者。答第十五云献佛用何花
并天等用何之問也。如如是塗香等亦隨
其所應等者。答第十六云香亦復如是等之
也。如眞語以加持三昧自在轉乃至
眞言性類乃至或金剛拳印若復蓮華鬘等者。
第十七云奉献花時復云何之問也。如
結支分生印而觀菩提心乃至彼所奉花
者。答第十八云献食等之問也。所以然
者結支分生印時。無量無邊飮食衣服等供
養。從此印而流出。遍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菩薩金剛天等前。又住菩提心時。一切萬行
具足。如云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説此中具萬
云云故知觀菩提心時。亦飮食衣服等無量
無邊不可説不可説供養雲海。充滿虚空法
界。供養一切佛菩薩金剛天等。亦如如意樹
王者。金銀瑠琉水精摩尼寶珠及飮食衣服
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未曾有供養雲海等。
從此如意樹王而流出。遍滿盡空法界海。供
養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等已。故知佛意所
樂結彼支分生印。及觀菩提心法界樹王時。
自微妙飮食有此中。故別不説之也。故疏云。
爲一大樹如天意樹無異。雨種種花雲花香
幡蓋等及飮食物。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普遍
一切如來之前也云云又如云彼所奉花等者。
所言等者是即多聲也。此之等諸飮
食雲海而答也。故經不別説也。故云然皆
依所問義於理不失也可知耳云云能能可思

問。若然者何故如來如金剛手所問次第不
答之。而如此交通答之有何意耶 答。今此
六箇問其義交通其意不相離故。如來如此答
之也 問曰。云何其義意不相離耶 答。先
初四種供養自餘五問之意。所謂奉
花香時。隨菩薩天等有上中下法則行儀。然
行此法則時。亦合掌住慈悲心觀菩提心而
作此法則。故第十三答第十四之問也。
又言佛菩薩何花天等ニハ亦献何花
佛答之時。從手發生花奉諸救世者諸佛也
其餘世天等亦當散此花云云是即第十三
&MT06279;第十五十六兩問之意而答也。又作
香花奉献之加持時。合掌觀菩提心。或結誦
本部印明等而運心供養故。是又第十三答
通第十十八問而答之也。如此前
。後亦交前答。其義意不相
離故。如來交通答之也。如此得心。然後如經
文次第釋之。隨應依義而可知六箇之答意。
故云從此次第説當知也。供養略有四種者。
夫内外供養其數雖無量。今擧四種供養攝
盡無量無邊内外供養也。所謂香花燈塗燒
閼等六種供具。及金銀珍寶飮食衣服臥具
醫藥等。一切珍寶資財等。皆是外供養也。合
掌慈悲運心等皆是内供養也。夫供養者。令
其身心歡喜悦樂名爲供養。依外供養故摧
破無始慳心住三平等地。此時十方三世諸
佛以同一本誓故。歡喜讃嘆摩頂加護。離四
魔三障之惱亂。令得至無上大菩提。故云外
供養也。依内供養故開發自然自證之無盡
莊嚴藏。令自性心蓮臺上曼荼羅聖衆歡喜
悦樂。故名内供養也。一是供養香花等者。釋
經之世間與花香句也。其義自可見云云二者
合掌者。合掌有十二種。如密印品所釋。彼十
二種合掌中説第七合掌云。第七次又令十
指頭相叉皆以右手相加於左手指上。如金
剛合掌也此云歸
命合掌
梵名鉢羅拏摩合掌云云此合
掌名歸命合掌者。所謂左五凡也。右五聖也。
以右手五指各置左手五指上。是即頂戴五
聖令歸命尊重之意也。依之成十界平等。令
至生佛一如之位故。諸佛大歡喜故名供養。
是故云二者合掌謂禮敬也此是印也。又有
更問
云云
三慈悲者。慈悲者是拔苦與樂義。依慈
悲故令一切衆生授苦與樂。見衆生拔苦與
樂諸佛歡喜故。名爲供養也。四運心者。釋成
經之從手發生花乃至常遍諸佛前等文也。
謂想香花遍法界運心等者。言今所献香花
等一一供養物。於刹那之頃。成遍法界供養
雲海。奉供養盡虚空遍法界帝網重重不可
説不可説不可説展轉兩部曼荼羅諸佛菩薩
諸尊聖衆。如香花者合掌亦如此。如合掌者
慈悲亦如此。故云謂想香花乃至三事皆運
心也。依之行者三密亦遍法界海。至一一諸
佛菩薩諸尊聖衆前。令恭敬供養尊重讃嘆。
所謂合掌身密也。依慈悲故説法利生是口
密也。運心是意密也。既能供養行者三密遍
法界無所不至也。所供養已成今成當成十
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諸尊聖衆身口意亦從
本際已來周遍法界。是故能供所供及供養
物三種。同共周遍法界。帝網重重無礙無障。
是故經云結支分生印而觀菩提心三昧自在
轉常遍諸佛前等也。花手發生者。從手發生
花一句。未會別牒也。花手此是者作釋也。都
牒合掌印也者。言合掌有多種不同。然上作
禮合掌是即第七歸命合掌也。所謂金剛合
掌也。今從手發生花者。彼十二合掌中第三
未開蓮合掌也更問故云花手此是都牒合掌
印也。發生此花從手發生也者。無盡大悲萬
行花雲。從此合掌印而發生。故云爾也。謂
作印作印已即運心供養也者。作此合掌印。
住大菩提心。作三平等觀已。然後普供養自
法界他法界已成當成一切諸佛菩薩等。故
云謂作印作印已即運心供養奉一切佛也。
結一切支分生印觀菩提心者。此一切支分
生印者前已有眞言者。指字輪品也。而云未
有印也當檢之者。言上來諸品及當品等中
雖説其名字。未説其印相。故云而云未有印
也當檢之也。如是以下者。以如是眞言如是
印加持諸供養物已。然住菩提心運心可供
養也。故云如是以印乃至以此爲供養也此
運心也。各各一切諸佛及彼所生子乃至諸
佛前等者。經之各各諸如來乃至常遍諸佛
前之文。未會別牒也。謂從諸佛菩薩等者作
釋也。各各依彼眞言及印等者。言總以支分
生印觀菩提心。然後以一一各各印言。加持
所供養物奉献之。故云謂從諸佛菩薩乃至
而供養之乃至當以眞言及印加持。然後運
心。此花香美無諸過惡。如供養花即用花眞
言等也。心若不住定。何由得然。故云三昧自
在轉也。願生勝妙復多猶如乃至各以本尊
眞言及印加持也。此文意答金剛手第十七
問言奉献花時復云何之問也。但不遮餘問
義交通也。已上説佛菩薩供養加持法也。又
卑此諸天等者。經之其餘世天等乃至是謂吉
祥印之文。可交牒也。從諸佛菩薩以下上首
諸天。各如本教。與彼印明相應可供養也。故
云又卑此諸天神乃至如忿怒用赤等也。次
卑於此者謂八部等者。謂從上界諸天以下
地居天及遮文荼等。是亦隨其本類。以眞言
及印加持供之也。故云次卑於此乃至用眞
言及印也。然此諸尊或經中有眞言及印等
者。言如此等諸經中或有印言。若無印言者。
以普印加持之。所謂小三古印也。故云然此
諸尊或經中有眞言乃至悉用加之皆得成
也。設本尊等者。若其尊本印言臨時廢忘之
者。以普印加之無咎。故云諸本尊乃至亦得
也。其香花等眞言者。指具縁品所説眞言也。
如般若經所説等者。大品經中住能供所供
供養物三種不可説故。成到彼岸義。得檀波
羅蜜名。若微塵許分別能施所施之物之相。
皆悉有相生滅無常變異之相。故只得檀施
名無波羅蜜義。是故此施無能到無上大菩
提彼岸也。今亦如此。以一花一香供養。結支
分印觀淨菩提心。住三平等運心供養。離能
供所供供物三相。成平等法界大供養。其功
徳遍滿法界海。無有窮渇之期。故云如般若
經乃至不可窮盡是也。若不作普通等者。言
不作普印者隨其部類。若金剛部天等者作
金剛拳印。若蓮華部天等者作蓮華部。若佛
部尊者作不動尊等印。或兩手作之。或半印
作之。皆亦得。故云若不作普通乃至加物亦
得也。已上説明王天等供養加持法也。然供
養時先用印加已等者。經之彼所奉花等乃
至各如其次第文。可交牒也。然供養時等者。
作釋也。其文義自可見。如上有四種等諸尊
者。如字輪品等所説者。從頂至咽爲八葉中
臺藏。從咽至心爲第一重。從心至齊爲第二
重。從齊以下爲第三重。今亦如此。隨其尊次
位可量身上中下分也。故云如上有四種等
乃至以配當曼荼位也。已上文意者答金剛
手第十四問言献香花方法云何之問意也。
但亦不遮自餘問意交通也。然有二師等者。
明淺深二師之所行。其義自可見。已上從第
十三問至第十八問六箇問。不次第交通而
答畢 問。何故此中委細科段不分別耶 
答。如來交通而説。疏又不分折。聊有深祕之
意故。不分別之也更問
十五從次答護下。明答第十九問中。自爲三。
一明總表二種護摩。二明説内護摩。三明説
外護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護摩有二種。所謂内及外
云云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
二明二種。三明護摩義
初結前生後。自可見
二從應知下。明表二種。亦可見
三從護下。明護摩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業生得解脱。復有牙種生
云云
二從護下。明隨釋中。護摩是燒義也者。hom@a
是梵語也。此云燒云焚。謂能焚燒一切煩惱
罪障。令解脱生死業縛故云焚燒也。若釋字
義者。ho者因業。所謂無明妄想顛倒因業也。
然入a字門故因業即不生也。以不生故損
減生死因業。故加損減點。轉聲云ho護。所謂
畢竟不生大菩提心也。m@a是吾我義。入a
字門故即無我也。傍有修行點。是即大菩提
心之上大空無相行也。故云從於何處得解
脱耶乃至所謂自淨菩提心也
二從若能下。明説内護摩中。又二。一明牒經。
二明隨釋
初中。若能燒業者名曰内護摩者。經之以能
燒業故説爲内護摩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世間下。明隨釋中。如世間之火等者。
言世間之火燒薪尚殘灰燼。今如來法界心
ra字智火。燒一切無明煩惱無有遺餘。故云
如世間之火乃至無有遺餘也。而亦即從此
中等者。如此燒淨煩惱已。還生牙種所謂自
性清淨大菩提之種牙也。故云而亦即從此
中乃至當知約菩提心得生種子也。此中如
前所説者。指成就悉地品也。如此觀時者。如
上觀想淨燒煩惱塵垢已。然後當觀va@m鑁字。
遍滿身上中下分。從一一毛孔。流出白色清
淨甘露淨水。周遍普門法界海。冥一切
衆生之心蓮花臺上大菩提心之種子
滋長開敷。是即以va@m字大悲之水。灑一切
衆生a字之頂上也。可思之。是潅頂也。但彼
品中説a@m暗字。是又潅頂之字也。可思之。故
云如此觀時乃至故名内護摩也
三從次釋下。明説外護摩中。又二。一明牒經。
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外用有三位乃至世間勝護
云云
二從次釋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三位相望。
二明三位各有三位。三明三業道通。四明三
事觀字各異。五明結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外用有三位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有三。表列釋也
初二。自可見
三明釋三種中。一本尊者。所謂依三種法等
所崇重本尊也。於爐中觀此本尊曼荼羅位
等是也。故云本尊也爲供養乃至是曼荼羅
位也。更問者即此意也。但如此一一尊得&T069222;
本尊者。依具彼自性清淨本覺之體故。皆
悉名本尊名也。故祕記云。我本來自性清淨
理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云云
眞言者爐置火處也者。是即火爐也。故云自
身口爲爐也。此即眞言者。本尊及爐并自身。
此三位相望釋之時。本尊者所崇之尊也。眞
言者爐也。印者自身也。故指爐而云眞言也。
三印者印也即是阿闍梨坐處自身即是印也
者。擧手動足皆成密印意也。令此三位正相
當也者。言本尊火爐自身。此三位相望不
&T069222;也。是即身口意三密也。且約行者
者。自身者身密也。爐者口密也。本尊者意密
也。若約大爐者。火爐者身密也。爐者意密也。
行者者口密也。如此三位相望。淨身口意三
業。成息災増益降伏三事也。故云令此三位
正相當也。三位謂身爐本尊。此三亦是淨三
業義。淨三業成三事也謂息災
等也
尊是意業。眞言
是口業。師身之印是身業云云
二從三位各下。明三位各有三位中。又二。一
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三位三中位云云
二從三下。明隨釋中。三位各有三位者。本尊
三密爐三密行者三密也。如此三三九密平
等平等無二無別故。本尊身爐身行者身同
一故。本尊所顯得佛部聖衆即是行者所顯
佛部聖衆也。本尊之口爐之口行者之口同
一故。本尊所顯蓮花部聖衆即是行者所顯
蓮花部聖衆也。本尊智慧爐之火行者智慧
同一故。本尊所顯金剛部聖衆即行者所顯
金剛部聖衆也。依此三平等故。圓滿即事而
眞妙智。無始倶生我執煩惱罪垢。爲此智火
之所焚滅。唯有本來成就三部妙業。故云
位謂本尊眞言印也由此因縁能淨三業成三
事謂息災増益降伏
三從道下。明三業道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成就三業道云云
二從道下。明隨釋中。道是會義等者。言道能
通爲義故。以成三業平業故。一一三業與如
實之理相應。同會入實際。故云道是會義乃
至同歸一致也
四從又三下。明三事觀字各異中。又二。一明
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世間勝護摩云云
二從又下。明隨釋中。又三事者息災等三種
也。觀字各異者。隨三事用可轉其字故云爾
也。所謂息災觀ra字作白色。ra字是塵垢也。
以有塵垢故一切災殃起。入a字故即無塵
垢也。以無塵垢故災殃即時不生也。故觀ra
字也。白色無塵垢本淨大菩提心之色。可思
云云増益想佉字黄等者。kha佉字是水輪種
子也。所謂十二眞言王中以kha字爲佛部水
輪之種子。可思之。水大能潤生諸法。是即諸
佛本有大悲水能潤衆生之乾地。令生長本
初不生之萬徳。故云増益想佉字也。黄色是
金剛不生色也。一切諸法草木等始出生増
長時皆悉黄色也。可思之。降伏想訶字等者。
ha字是一切因業也。入a字門故一切因業
即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即是本初不生大菩
提心也。此金剛不生大菩提心能降四魔三
障無有待對之法。故云降伏想訶字也。黒是
大寂涅槃之色。諸法住此黒色時不生不滅。
故爲降伏色。赤是火大色。降伏一切可思之。
本尊及自身色亦如是者。本尊火爐自身。此
三種亦隨其法。以白黄黒赤等可相應。故云
又三事觀字乃至相應即成也。如此相應作
外護摩故。以即事而眞故。同内護摩成殊勝
事業也。故云就中復有上中下差別乃至令
作外護摩耳也
五從若異下。明結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
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若異此作者乃至捨離眞言
云云
二從若異下。明隨釋中。謂不依所説方軌等
者。言不依如上内外護摩祕觀方便次第法
則作之者。以捨離眞言不思議之作寂平等
方便智慧故。世間果猶不成。何況能成就出
世無上悉地耶。故云若異此作者乃至故云
不得果也云云
十六從次答色下。明答第二十一問中。又三。
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略表三部顯形色。三明
説三部顯形色
初結前生後。自可見
二從然下。明略表三部顯形色中。然大略有
三部者。今曼荼羅雖有無量部類。略擧三部
而攝五部等無量部類也。故云爾也。毘盧遮
那等者。指中胎藏身也。次觀世音是阿彌陀
佛等者。是擧蓮花部因果而攝無量蓮花部
部類眷屬也。金剛藏即是釋迦等者。是擧金
剛部因果亦攝無量金剛部部類眷屬也云云
 問。此中表顯色。何不表形色耶 答。擧其
人時。形色自然在之。故不別表也
三從佛下。明説三部顯形色中。又三。一明説
顯色。二明説形色。三明説形像相貌
初中。又四。一明説佛部顯色。二明説金蓮部
顯色。三明三部各有一事。四明三部各有三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説諸眞言及諸佛所説者。經之如來
部眞言及諸正覺説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上言下。明隨釋中。上言佛者。治定本云
如來。未會本云佛。是即指初句之初佛也。是
擧佛如來部中諸眞言者。治定本如來
會本兼擧佛如來部中也。諸眞言者。
於此佛部中有諸佛菩薩天等眞言故云諸眞
言也。部謂從佛所生等者。釋治定本如來部
之部字也。言從佛所生菩薩天等皆是佛所
許可故爲佛部之部類。故云部謂從佛所生
乃至皆是佛部也云云下云諸佛等者。治定本
云及諸正覺説。未會本云及諸佛所説故。指
此句云下云諸佛也。直是諸佛所説等者。直
是大日如來自證自覺所説眞言也。然云諸
佛者。三世十方諸佛同一本誓故云爾也。此
眞言不通菩薩天等故云不通菩薩以下也。
此二種皆具二種色者。指次上通不通二種
眞言也。然各具白黄二色故。云此二種乃至
謂白黄也。諸部下諸佛所説眞言謂毘盧遮
那所説也者。言諸部者。指上之如來部眞言
之句也。下者非而謂ニハ。及
諸正覺説次下也。然言
諸部者上句佛部中一切諸尊眞言。故
諸部下乃至所説也。次第應當知者。當知
白與黄一句。未會別牒也。此但云應當知等
者。隨釋也。然未會本次第應當知者。白爲
而兼黄故次第應當知
二從金剛下。明説金蓮部顯色中。又二。一明
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金剛手乃至隨事分者。經之金剛具衆
色乃至隨事遷等三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雜色下。明隨釋中。雜色謂具五色也者。
五色兼雜。故云金剛具衆色。是即虚空無垢
大菩提心智體色也。故云雜色謂具五色也。
白隨事業分者。經之鈍素隨事遷一句。未會
別牒也。觀音等者。言白是衆色本也。故隨色
縁轉成衆色。今觀音白色亦如此。雖純白。然
隨所用之事可轉變也。故云觀音純白然其
部中乃至其色當白謂隨事分別而用之也」
三從佛部下。明三部各有一事中。佛部一向
是息災用者。如上佛部一向息災用也。蓮華
部一向是増益用等者。其義可見云云
四從亦隨下。明三部各有三事中。亦隨一部
中等者。於三部各具三部用。故云亦隨一部
中白有三事分別乃至當知蓮華金剛類可
也。白事分者。是重牒純素隨事遷
也。言此文兩向可得心取也。所謂説三部各
有一事中。此一句是蓮華部中隨事轉也。如
白色爲衆色本隨事轉易。此蓮華部亦爾也
而釋成スル也。是即以各有一事之意。如此釋通
也。次爲説三部各有三事。重純素隨事遷
ニテ&MT06279;之而云白事分者也。此意者隨事遷
之三言。亘三部。於各各部中事業
而轉變&MT06279;。各可三部妙用。故云白事分者
謂隨色類而分其事也。觀自在諸眞言者此
中諸聲即是擧蓮華部以例佛及金剛部也
者。此一段義易文難。能能經疏可斷簡也云云
二從次説下。明説形色中。又二。一明牒經。二
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四方相重普乃至而説形亦
云云
二從次説下。明隨釋中。次説曼荼羅形計合
息災在前等者。若依法次第者可云圓方。然
隨言便故云方圓等也。故云計合息災在前
乃至増益在前也。經云四方普者是擧一例
諸者。言擧方壇一種例知餘二種壇也。故云
擧一例諸也。所謂中壇方者第二第三重等
皆可作方也。故云如中壇方乃至外院皆方
也。若中壇圓者第二第三重同圓。故云若中
圓者乃至外院次第皆圓謂方則普皆方爲圓
亦如是次第也三角等亦然者云云護摩作爐
亦爾等者。如壇方圓三角等作火爐亦爾也。
故云護摩作爐乃至餘皆例知耳也
三從次明諸形像下。明説形像相貌中。又二。
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初應知色像乃至智智證常
云云
二從次明下。明隨釋中。次明諸形像等者。金
剛手問諸尊顯形色云何。疏&MT06279;
顯謂諸尊青黄赤白等形謂坐立大小之事色
謂相貌也謂喜笑忿怒寂靜住之類。此三問
也。如來答之如來部眞言乃至純素隨事遷
一偈半顯色。次四方相重普等一偈
形色。次初應知色像等二偈色像忿怒寂
靜等相貌也。然經云色像。疏家意以相貌爲
正。形像色像等爲傍。故云次明諸色像乃至
亦可謂色像也。初謂我今等者。言雖有多色
貌。而男女二類皆攝之故。先初説男女身也。
故云初謂我今説也色像乃至女是三昧爲
次之云云或一切處隨顯形色等者。言此經
中及金頂蘇悉地等經中説隨類應現之色
貌。其相不可思議。是即從如來不思議智生。
故云或一切處乃至故名不思議也。然見白
色知息災用見黄色知増益用。見赤黒等知
降伏用。見男形知智惠像。見女形知三昧像。
是即見其色像知其所用。是定法也。故云各
各不同乃至即知所用處也。然若本尊等雖
白色。而欲作増益事者。觀作黄色而得増益
之用。降伏増益等亦爾也。故云實不思議智
生者乃至故得然也。今謂法界之色等者。釋
經之智智證常一之文也。言一塵即法界全
也。與此塵境相應一念能觀之智亦法界全
也。如此境智平等平等得自在應用。故云今
謂法界之色乃至得如是自在而用也。然境
既無量故智亦無邊。雖然自性清淨本源至
理無二。是故實智亦唯一也。故云爲除無智
故乃至現一切智也所云證智者即是佛也乃
至如函大蓋亦大云云 一校了
妙印鈔卷第六十一
  御本云元徳三年辛未三月十一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六十二
 沙門阿寂紀 
  釋祕密曼荼羅品第十一之餘經第五
疏第十五餘
十七從前問下。明答第二十二問中。又二。一
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乃至心廣博乃至以及諸天
云云
二從前問下。明隨釋中。前問本尊形量大小
者。結前句也。今次答之者生後句也。言説諸
尊形量大小等不同。既令遍滿法界已。次之
答座及印亦遍法界也。然佛普門示現等者。
猶是釋前本尊形量隨量而轉也。故云然佛
普門示現乃至大小無有定量也。密迹力士
經未詳之。若勘之。前問尊形量中兼問坐及
印者。金剛手第二十及二十一問云。身相顯
形色。惟次第開演。所尊之密印。及與自敷坐
云云然今言前問尊形量中者。指身相顯形色
一句也。兼問坐及印者。指所尊之密印及與
自敷座二句也。然既答身相顯形色句已。故
其次可答印及坐也。故云今亦答之也。諸尊
身形隨智力廣博故遍滿法界。其座及印豈
不爾耶。故云身既無有定量乃至如其次第
謂其大小也令本尊與座相稱云云又次第
者從佛至天亦然者。呼經之以及之兩言。未
會引牒也。言如此形量色相印及座位等。隨
智力大小淺深廣狹。上從諸佛下至天等。皆
悉隨行者心智廣狹而轉也。故云又次第者
從佛至大亦然也
十八從次答此印下。明答第二十四問中。又
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如諸佛所生。印等同彼生
云云此中金剛手之問ニハ何故名爲印先問。
是印從何生次問。今如來答ニハ者。是印從
何生之問先答之。何故名爲印之問後答也」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又二。一答言印從何
處生之問。二答言説此印復作何用之問
初中。次答此印從何生等者。答彼妙印生處
也。佛言如佛所生處者。指上如來發生偈同
之也。所謂從自性清淨法界而生也。故云
亦如是從於彼生也乃至印從法界生
二從次答此印作下。答言説此印復作何用
之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以此法生印。印持諸弟子
云云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次答此印作何用等
者。言牒問之意也。以此法界印等者。言所以
説此印者。以此法界自性印印持弟子身故。
同一切如來而成大人相。譬如國王以王印
印之故。國内一切人等信受奉行不敢違越。
故云以此法界印印於弟子也。以法界印而
印弟子乃至即是大人相印也。此印即是印
生死門等者。以此印指生死流轉從縁生之
諸法。令印持決定心蓮花臺上無盡莊嚴之
萬徳。故云此印即是印生死門開法界路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