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維摩經義疏 (No. 2186_ 聖徳太子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者。言菩薩雖現得佛道。而不菩薩之行
也。明佛而不菩薩即至中明矣。從
説是法時以下。正明問疾中。第三明時衆
得益
維摩詰經疏卷第下一


維摩詰經疏卷第下二

 上宮皇御製 
不思議品第六 此品明菩薩種種不思
議之事。故因爲品目。此是化上根中。第二
廣明不思議也。廣義即如上釋。就此品
開爲六。第一從初訖當於何座。明身子念
。第二從知其意以下訖五百天子得法眼
。譏身子有求仍明無求也。第三從文殊
仁者以下訖便得坐師子座。明座燈王
以應所求也。第四從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
以下訖窮劫不盡。明身子嘆廣明
佛菩薩有不思議權實二智能現不思議之
。第五從是大迦葉以下訖三萬二千天子
發菩提心。明迦葉自慨嘆絶分勸新學發
。第六從維摩詰語大迦葉以下訖品。淨
名述成迦葉上嘆。此六重皆是因空室
五論中第三論也。第一念座可見。就第二
有求自有四。第一先問身子來意。明
云何仁者爲法來耶。爲床座。第二身
子答。我爲法來。非床坐也。第三從維摩
詰言以下。正譏有求。第四從説此法時
下。明益。前二可見。就第三正譏中亦有
二。第一呵其念座。第二從唯舍利弗夫求
法者不著佛求以下。呵己爲法來。唯舍利
弗夫求法者不貪躯命何況床座者。明夫求
法者亡身致命而求。汝言既爲法來者。豈
座也。且汝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及三
界皆空。將安何身此座耶。就第二呵
法來自有四。第一正明理中無求。
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下。釋求。第三從
名寂滅以下。擧無相形顯釋。第四從是故
以下。結求也。夫求法者不三寶
四諦者。明理中無三寶可依。亦無
四諦可觀也。從所以者何以下第二釋可
見。第三形顯釋第四結可見。若求法者於一
切法應無所求者。明唯應無求求乃
眞好求法也。從説是語時以下。譏其有
中。第四明時衆得益也。從爾時長者維
摩詰以下。六大段中。第三明座燈王
所須也。就中即有六。第一明淨名問
殊何處有妙高坐。然所以問客者。文殊廣
化無方。即無所不致。必知妙高座之處
且求座本由於客。欲客情所樂。所以反
問也。第二從文殊言以下。明文殊答。第三
維摩詰現神通力以下。明淨名借座燈
。第四從即時彼佛以下。明燈王佛遣座。
第五從諸菩薩大弟子以下。叙大衆見
曾有之相。第六從爾時維摩詰語文殊以下。
淨名勸大衆就坐。就中自有二。第一
先勸大衆。第二別勸身子。身子是求坐之
主。所以別勸之也。就第一勸大衆亦有三。
第一勸。第二明神通昇。第三明新發
昇。即可見。就別勸身子亦有四。
第一勸。第二明身子辭能。第三明淨名
燈王。第四明大衆禮燈王昇。從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以下。六大段中。第四明
身子嘆仍廣明諸佛菩薩有不思議權實
二智能現不思議之迹也。就中亦有二。第
一明身子略嘆。第二從維摩詰言以下。明
淨名因身子嘆廣明不思議之迹。就中亦
三。第一將欲迹先擧其本。諸佛菩薩
解脱不思議也。解脱者則是權實二智
也。此二智倶出千累故言解脱。明諸佛菩
薩有此權實二智不思議之本故能現
種不思議之迹也。第二從若菩薩住是解脱
以下。廣明不思議之迹。第三從舍利弗我
今略説以下結也。苞山呑海。吸風服火。
聲改質。促長演短。皆是不思議之迹也。
然釋不思議三家。一云。須彌芥子同是虚
假故得相容也。二云。須彌非實入芥子中
但聖人神力令感者也。三云。實入不知。
亦不入。不其所以然。猶然故名
不思議也。從是時大迦葉以下。六大段中。
第五明迦葉自慨嘆絶分勸新學發心也。
中自有三。第一明經家叙迦葉聞不思
未曾有也。第二從謂舍利弗以下。正
慨嘆之事。第三從大迦葉説是語時
下。明三萬二千天子發心也。就第二正明
慨嘆自有四。第一明聲聞絶無成佛之
故如盲者。第二從智者以下。暢菩薩能
發心也。第三從我等何爲以下。明二乘所
失甚重。皆應號泣振三千也。第四從一切
菩薩以下。明菩薩得利處重應欣慶也。所
以然者。一聞此理。即超生死魔不嬈。
而況行應者乎。第三明得益則可見。從
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以下。六大段中。第六明
淨名述成迦葉嘆。迦葉上言若能信不思
魔無之何。而今現見新學菩薩。爲
擾亂。云何言如*之何。所以釋云皆是
不思議解脱菩薩。凡夫下劣。何得
也。就中即有四。第一正明菩薩爲
現作魔王。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下。釋
。第三從凡夫以下。明凡夫不能。第四從
是名以下結。皆可見也
觀衆生品第七 此品明菩薩觀衆生。故
品目也。此下兩品爲中根人。即如
也。中根之人聞上問疾品即生四疑。上
問疾云。菩薩本無實病。但爲物病。中根
樂存即執。理中實有衆生。故現疾必以
本。二者又聞菩薩愛衆生世父母
之愛己子則生疑。世之父母愛子雖重。猶
是偏愛。菩薩若同此者。愛見未已。何能平
等化物。三者上慰喩云。菩薩雖無常。猶
生死苦濟物。又明調伏云。菩薩雖
受身之業。但爲化物猶受六道之身。設
身有苦。念惡趣衆生大悲心。中根生疑。
身生死苦濟物。唯上地所議。非是新
發可堪。又聞上擧菩薩種種中道之行
成調伏則生疑。理若應爲則爲。若不
則不爲。何其無定。如此踟蹰道門心不
。所以擧此品釋也。今遣此四疑故自
四重。第一從初訖菩薩觀衆生爲若是
菩薩觀衆生即空無實如幻如夢。以遣
第一實有衆生之疑執。第二從文殊師利言
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以下。明菩薩慈
則是無相之慈。以遣世父母偏愛之疑
第三從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
以下。廣明佛功徳之義。以遣第三留
身生死忍苦濟物唯在上地。非新發所
之疑。第四從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以下。
其何無定之疑。就第一明衆生空
凡擧三十譬釋。分爲三。第一初一幻譬
總開端。第二從如智者以下有十四譬。就
別門空。假實別明故言別。從如第五大
以下。明實空。第三從如無色界色以下有
十五譬。就通門空。通明假實故言通。
此三重皆有二。一正明空。二以爲若是結。
見。就第二明菩薩慈則是無相之慈
世父母偏愛之疑。即問答爲二。文
殊問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者。明
衆生可境皆空無實。云何行慈以被
。就第二淨名答中即有三。第一直答云。
菩薩明三空即以爲説衆生。令無相
終得極果。名眞大慈也。第二從行寂滅慈
以下。廣明無相慈體。第三結無相慈然此
中文殊發問。外文直因上三空而來。内心則
世父母偏愛之疑故來也。就第二
廣明慈體亦有四。第一借空理慈作
譬。第二從阿羅漢慈以下。借三乘人譬。
第三從行自然慈以下。借佛果譬。第四
行無厭慈以下。借因中萬行譬。就
一借空理譬中。凡有九句。初句行寂滅
慈無所生滅故者。明空理寂滅無生滅也。
慈寂滅無生滅亦如空理也。下八句例
同此釋。内者根。外者塵。明空理中無根塵
合也。就第二借三乘人爲譬中。自有
。初句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者。明慈如
能破結賊也。下三句亦同此。就第三借
佛果譬中。亦有四句。初句行自然慈無
因得故者。佛果無師故云自然無因得也。
慈無相故無因亦如佛果無因。下三句
例同可見。就第四就因中萬行譬中。亦
十一句。初句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者。菩
薩觀空無我物無厭。慈亦如此也。下諸
句例此可推。菩薩之慈爲若是也者。第三結。
又一解。皆作他得解。明菩薩慈令前人
寂滅之理故名菩薩慈寂滅慈也。無
所生故者釋。所以名菩薩慈寂滅者。令
前人得無生寂滅理故。名爲寂滅也。下諸
句類皆爾。分段不異也。又解。直云菩薩慈
寂滅也。所以名寂滅者。慈無所生故也。
次擧各一問答以明悲喜捨。則可見。從
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以下。
第三明佛功徳之義。以遣第三留身生
苦濟物唯在上地。非是新發所堪。今
復新發菩薩。住佛功徳之力。何其不
堪。就中凡有十二問答。即尋文自見。身爲
本者。言善惡必藉此五陰身而起也。貪者
行陰。分別者受心。顛倒者想心。無住者識心。
識前更無心。故云識爲無住。想以識爲本。
識前更無心。以何爲本。故云無住則無本
也。文殊師利從無住立一切法者。明識故
次第生乃至身也。或云。無住者謂空理。言諸
法皆以空理本也。從時維摩詰以下。第
四遣其何無定之疑。就中初開爲三。第一
經家叙天女現身以花散衆。將爲論端
第二從爾時天問以下。明天女正與身子
共論。顯定相中道之理。第三從爾時維
摩詰以下。明淨名讃嘆天女之徳。結成無
定之相。然天女即法身大士也。將欲
論義化物。故現爲天女耳。以花散者。
以生論。花有著不著者。亦是天女神力
所爲。欲大士不偏中之行新發及二
乘之分別偏執也。從爾時天問以下。第二
正共論義。問答雖多。今次第相生。但爲
。第一因花著不著論。第二從舍利弗
問天止此室其其已久如以下。因室久近
論。第三從舍利弗言善哉善哉以下。因
所證論。第四從舍利弗問天女汝於
三乘中爲何志求以下。因所求論。第
五從汝何不轉女身以下。因轉身論。
第六從舍利弗問天女汝於此沒當生何處
以下。因生作論。第七從舍利弗問天女
汝久如當得菩提以下。因得果論。今
此七重往伏中。問答雖多。皆以無定宗。
則所謂結成上無相明矣。就第一因花生
論自有三。一天問身子。何以去花。二身子
答。非出家法故去也。第三天女呵身子
四。第一直呵此花不如法也。第
二釋。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耳者。明
此花即空無心。故本無去不去。仁言
如法更是分別也。第三從若於佛法出家
以下。明如法非法之義。第四從觀諸菩薩
以下。明華著不著之所以。言心存分別
著。無分別故不著。又心中有畏故著。無
故不著。且結習未已故著。結習盡故不著。
皆可見也。雖菩薩。七地以還猶未
。何但偏下二乘者。菩薩雖結習。而
發行之日即建一切餘習之心。且將欲
物不生死身在世。故言盡也。就
論。猶是未盡。二乘畏生死物。
只欲正使餘習。所以偏下之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以下。第二因
久近成論。亦有九重。第一身子問天女。住
室久近幾何。見天女呵己辭辨有淨名
必在此室久。數染淨名餘風故能如此。
所以致此問也。第二天女答。我止此室
耆年解脱所證。室中無久近之相也。第三
身子僻領謂是其得空解脱來年月答。言
此久也。第四天嘖。耆年所證解脱空中何
久相耶。第五經家叙身子嘿然。第六天
身子何故默然。年宿曰耆。十弟子中智慧
第一故。稱大智仁者。既具二義。何故嘿然
答。第七身子答。解脱無相不説故嘿
然也。第八天更責身子。身子但知解脱無
。未齊一。所以今呵者。理中爲論。言
即不言。不言即言。諸法皆然。故云言説文字
皆解脱相。解脱者不内者六根。不外者六塵。
中間謂六識。亦可。内爲生死。涅槃爲外。道
品爲中間。亦非内外者。内謂能説己身。外
謂所説法。中間謂音聲也。三處皆空。有
而不答也。第九身子問。若爾何故昔以
婬怒癡解脱耶。天女答。但爲
増上慢者。佛爲説煩惱解脱也。若不
有無増上慢者。佛説煩惱即解脱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以下。第三因
成論。聞上天女明空辨了。必應
極果故問之也。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爲證。
答中自有二。一正答。言我不存故無得證
也。二釋。言若見己有得。必輕他未得。然則
佛法中既爲増上慢。所以無得證也。從
舍利弗問天以下。第四因三乘中
求作論。復聞上無得無證應是行地悠悠
凡夫。故問三果中何志求也。又釋。
問答是大乘。故發此問。所以復致
也。答中有二初就迹爲答。明三乘
故我爲三乘。汝云何定問哉。亦汝云何專
大乘。第二舍利弗如人入贍匐林以
下。據本爲答。開爲二。第一先明有大無小
還以有大成結。第二從舍利弗吾止此室
以下。先明無小有大還以無小成結。或云。
人明有大。從吾止此室以下。第二先明
無少有大成結。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
説聲聞辟支佛法者。此明無小。從但聞菩
以下明有大。或云。吾止此室以下訖
佛之法。但就室明無小有大。從此室常現
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以下。就八未曾有
有大。或作四雙解釋。然今不須也。從舍利
弗此室常現以下。還以成結。或云。
通結唯有大無*少者也。故彼家大開
五重也。然上問室久近。決不其年
。只言耆年解脱使存而已。今此何
意自言十二。解言。上欲其存故不
。今則因上言耆年解脱。可不定之
。故以實爲答也。然何故止言十二年者。
二乘執十二年之事實故。止言
二年。或云。淨名現居方丈。于今或十二年
也。從舍利弗言汝何不轉女身以下。第五
轉身成論。今聞迹爲三乘。本即是
。然必積徳既深。理不女身。故問
女身。就中亦有三。第一就本身
答。第二從即時天女以下。轉身問答。第三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以下。復本身問答。
中第一本身問答中自有二。第一身子問。
第二天女答。答中有四。一直答。明眞諦中
本無男女之相。故我於十二年女身
得。當何所轉。二擧譬反問身子。三身子
譬。四天爲合譬諸法皆空無轉也。
即時以下。第二轉身問答。就中亦有四。
一經家叙二人轉身。二問身子何故不
女身。三身子答。我今不以轉爲女身
那得轉爲男也。亦可。此化非有法。空無
轉。四天女順教身子。有三句。初句汝既無
故無轉。一切女亦空故無轉。二句明
皆空故非女而現女。三擧佛語總證。從
時天女還攝以下。第三復本身問答。有
。一經家叙身復本。二天問眞子女色何
。三身子答本來無生滅故無在不在。四
天以理空諸法皆空無生。承佛語成證。
見。從舍利弗問天以下。第六因所生
成論。時人見神力自在欽仰情重。謂是隣
極之人。死後所生必當花妙。故問汝此沒
何所。身子問佛化生實非生滅。而汝
那得沒生乎。天答。衆生皆如佛不沒生
豈佛獨哉。或云。身子領意曰。若是如佛化
者。汝即非沒生也。故天則順答。衆生猶
佛非生滅。豈我獨也。從舍利弗問天汝
久如當得菩提以下。第七因問得極果成
論。聞上第六云我如彼生。便謂是高行
之人。不久得菩提。所以致此問也。就中自
三。第一就無明無得。第二從舍利弗言
今諸佛以下。就有明無得。第三從天曰
下。通就有無無得。第一中亦有四。一身
子問。二天女答。言汝還爲凡夫我得菩提
三舍利弗言。我爲凡夫是處。四天曰。
我得菩提亦無是處。菩提空故無住處。今
行人亦空。無能得者也。從舍利弗言以下。
第二就有明無得。正有一問答。問言。若都
得。那得諸佛已得當得耶。答曰。皆以
世俗因縁中説。非菩提有去來今實有
也。從天曰以下。就空有無得三。
一天問身子。汝得阿羅漢耶。二身子答。無
所得故而得。就空即無得。就假明得。三天
女順答。諸佛菩薩亦然。就空即無得。就
得。無實得也。從爾時維摩詰以下。第
三明淨名讃嘆天女之徳成無相之義
也。就中亦有三。第一嘆往行。第二從已能
遊戲以下。嘆現徳。第三從以本願故以下。
現無方益物也。皆可見也
佛道品第八 此品明菩薩行以非通達佛
。故因爲品目也。此化中根中第二。即
上釋。中根聞上不思議品。十方世界作
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脱。菩薩以
便力化衆生現作魔王。即疑。如來之道
只應是弘是。不應以非通是。云何猶
魔王以通佛事耶。所以擧此品釋。
中開爲三。第一從初訖是爲通達佛道
先明内懷無相大悲外現行非。隨物機宜
方便度物。是名菩薩通達佛道。以遣
非通是之疑。第二從於是維摩詰問文殊
何等爲如來種以下。明塵勞爲如來種
證。第三從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
下。明淨名種種不思議之迹。結成行非通
是。就第一中。自有二*幡問答。初*幡定名。
正問答爲二。可見。後*幡正明非通
之相。亦問答爲二。答中自有四別。第一初
三行就惡果門非通是。第二從示現
貪欲以下。的就惡因門非通是。第三
示行諂僞以下 就雜門明非通是。
第四從文殊師利以下一行結。行五無間而
無惱恚者。明他人得惱恚也。下諸
句類如此釋。一解。直就當心釋。外雖
無間。而内心無惱恚也。下諸句亦同。就
第二因門中亦有二。初就三毒。後就六弊
三毒六弊而不三善六度也。第
三・第四可見。從於是維摩詰以下。第二類
證明塵勞爲如來種。一云。此重明所由來
者。衆生聞上行非通是。復疑。只欲物故
然。非是實也。正論成佛唯在於善。所以今
善由惡起。無善自生。是故塵勞猶爲
佛種何唯於善。就中有二。第一正明塵勞
如來種。第二從迦葉讃言善哉以下。迦
葉述成。就第一中。有二*幡問答。自爲二。
初一問答正明塵勞爲如來種。後一*幡更
塵勞爲如來種之意。就第一*幡中亦有
三。一問。二答。三結。然所以問文殊者。物
疑。淨名行非不是。故令淨名也。
第二答。有身爲種者。三有中身爲種也。五
蓋者。貪・瞋・睡眠・悼悔・疑。六入者六根也。七
識者。三禪・三空・欲界人天合爲一成七。第
四禪有相定。非非想有滅盡定。故不
之。三途可見知也。八邪翻八正也。九惱。
我善友我怨家我己身。就三世
九惱也。從以要言以下。第三結。從何謂
以下。第二番問答。明更釋塵勞爲如來
之意。即問答爲二。問不開。只問何謂
勞爲如來種。答中亦有三。第一擧法説
偏就不得邊釋。明二乘之人畏避塵勞
唯見無爲正位故。終不菩提大
。故云塵勞爲佛種也。所以一云。反釋明
得。第二從譬如高原陸地以下。擧譬并就
得不得邊釋。明二乘之人偏存正位。畏
煩惱故不菩提種。凡夫兩楹未
故。遇縁則能發心爲如來種。從是故當知
以下。第三結。即有法説・譬喩。可見。從爾時
大迦葉讃言善哉以下。第二明迦葉讃
文殊所説。兼復自慨分。就中亦有三。第
一總讃所説非虚。第二從塵勞之以下。
正述上語。第三從是故文殊以下結。可見。
反復者。言凡夫必得佛果能報佛恩。故云
反復。二乘無爾事。故無反復。從爾時會
中有菩薩以下。品中第三明淨名種種不思
議之迹成行非通是。就中開爲二。第一
普現菩薩問。第二淨名以偈答。此是因
五論中第四論也。第一普現菩薩問。
仁者既爲白衣。此室狹少亦無所有。父母親
屬及諸須具皆何所在也。然推尋斯問。内意
者。淨名本是不可思議。但應迹道中現同
。恐惑者見形不其道。故生斯問也。
第二淨名答中。凡有四十二偈分爲三。
第一從智度菩薩母以下訖勝幡那道場
十二行偈。就本明菩薩但以種種道品
屬。無世之眷屬也。第二從雖知無起滅
以下有二十七行偈。就迹明無而現有。斯
亦大士不思議之能。以正不思議其人之
也。第三從如是道無量以下有三行偈
結本迹。此中諸句或有文細釋。而今
文直釋。七淨者。一戒淨。二心淨。三見淨。
四度疑淨。五分別淨。六行淨。七涅槃淨。七
財者。信・戒・聞・捨・慧・慚・愧也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此品明菩薩入不
二法門。故因爲品目也。此下二品。凡擧
三根中第三化下根。上觀衆生品云。
菩薩觀衆生即空如第五大。下根聞之即
便生疑。若爾菩薩亦同二乘。以空爲宗。
何以菩薩尊也。故此品明菩薩不二觀
之行以遣此疑曰。雖同觀空。觀空亦不
同。何則二乘觀者心存空有。故捨有證空。
但求自度化他。是故雖觀空更
成相觀。菩薩觀者在有不空。在空成
。空即有。有即空。不有無。等會不二。故
名爲眞空觀。豈言便同二乘。以遣之也。就
此品中大開爲三。第一明淨名勸各説。第
二明諸菩薩各説。第三從説是語時以下
得益。就第二各説中。亦開爲三。第一明
諸菩薩寄言詮無言。第二從如是諸菩薩
以下。明文殊寄言遣言。第三從於是文殊
問維摩詰以下。明淨名寄無言以詮無言
此三皆顯無言理無深淺。但衆生聞諸菩薩
各以寄言詮無言。便謂理必可言詮。所
以文殊寄言以遣言。物復計理雖無言。應
能遣之言。所以淨名嘿然不言。以遣
遣之計也。生滅爲二者。明理本無生滅之
故不二也。下諸文類此可見也。一相無
相爲二者。一相即是無相。但欲二故云
一相也。而惑者執以爲二也。盡不盡爲二
者。有爲無常故盡。無爲常故無盡。就一空
論。即無二也。四種空種爲二者。四種四
大。空種空大。亦一空無二也。空無相無作爲
二者。三界一空行。但未達以爲三。福罪不
動爲二者。福是欲界善行。罪是十惡。不動者。
色・無色行。三行皆是一相無二也。從我與起
爲二者。從我即我也。起者彼也。亦不二。有所
得相爲二者。得在於我。相在於彼。我無
。誰有取捨也。如是諸菩薩以下。各
説中第二明文殊寄言遣言。自有二。一諸
菩薩問。二文殊答。從於是文殊問以下。第
三明淨名嘿然遣言。自有三。一文殊問。二
淨名不答。三文殊讃述。然若以無言極。
文殊亦應無言。何猶發言讃述耶。解言。理
實應爾。然若文殊不述者。惑心唯疑淨名
嘿然不答。猶不無言極。是故文殊
將欲物故發言讃述也。從説是不二
下。品中第三明得益
香積佛品第十 此是化下根人中之第二
也。下根之人聞上佛道品行非通是。便謂
但有言而非實。故今明揣食是累。而今請
飯香積佛土大作佛事。應非通是。信
在有徴也。因爲品目故云香積品也。就
大開爲二。第一正明食證非通
是。第二明得益。就第一中亦開爲十。第一
身子念食。第二從維摩詰知其意以下。
淨名致呵。第三從若欲食者以下。許所須
第四從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下。示
。第五從維摩詰問衆菩薩以下。明淨名
衆菩薩誰能堪往取食。第六從於是維
摩詰以下。明淨名遣化菩薩。第七從彼諸
大士見化菩薩以下。明衆香菩薩見化菩
未曾有。第八從於是香積如來以下。
香積佛惠飯令還。第九從維摩詰語舍
利弗以下。明淨名即以食施衆。正證
是也。第十從爾時維摩詰問衆香菩薩
下。明淨名與衆香菩薩更相問答。仍明
國化物方法。第一眞子念食者。佛法之制當
中乃食。故云日時已至也。此諸菩薩當於
何食者。自擧則難故稱菩薩也。第二致呵。
即擧八解呵。八解脱厭欲界亦能解
。仁既受行。云何以欲食心而聞法乎。第
三許所須。第四示食處。可見。就第五
淨名問誰能堪往。即有四意。一淨名問。
二文殊欲淨名之徳衆無答。三淨名
成故則言無乃可恥。四文殊欲
新學故引佛言勿輕末學。從於是維摩
以下。第六淨名遣化菩薩。就中亦有三。
第一明化菩薩。第二從而告之曰以下。
彼禮法。第三從時化菩薩以下。明
教昇上方。亦可見。從彼大士以下。第七
衆香菩薩見化菩薩未曾有。就中即
四。第一明衆香菩薩嘆未曾有即問
其世尊。第二從佛告之曰以下。明衆香佛
。第三從彼菩薩言以下。復問淨名之徳
第四從佛言甚大以下。佛答。明淨名神力
甚大化物無窮。從於是香積如來以下。第八
賜飯令還。就中自有七。第一明飯。
第二從時彼九百萬以下。明上方菩薩求
於佛。第三從佛言可往以下。許求。第四
時化菩薩以下。明與衆香菩薩倶來。第
五從維摩詰即化作以下。明淨名待賓之
。第六從化菩薩以下。明淨名受飯。第七
香飯普勳以下。明香妙氣則人天皆
來集。前二可見。就第三許往中自有二。一
直許。二教。教中亦有三。一教身香。二教
本形。三教輕淺。後四重亦可見。
維摩詰語舍利弗以下。第九明食施
衆正證非通是。就中亦有五。一明淨名
食。二從有餘聲聞以下。疑飯少。第三從
化菩薩曰以下。答無盡。第四從於是鉢飯
以下十二字。正明賜。第五從其諸菩薩
以下。正明飯者得利。從爾時維摩詰問
衆香菩薩以下。第十明淨名與衆香菩薩
相問答。仍明二國化物方法。就中即有八。
第一淨名問上方法。第二從彼菩薩以下。
衆香菩薩答但以衆香化也。第三從
諸菩薩以下。衆香菩薩問此問法。第四從
維摩詰言以下。淨名答此間衆生強剛難化
故。今以種種苦切之語調伏也。諸難處
者。八難處也。愚人處者。謂外道異習。無議語
者。謂以美言人者也。餘諸句皆可見。
第五從彼諸菩薩聞是説已以下。明上方菩
薩嘆此間化大士等。第六從維摩詰言
下。明淨名述成彼菩薩嘆。言一世在此以
十善法物令利。必勝彼百千劫脩行
中自有三。第一直述。第二從然其一世
以下。正明化功不此。第三從所以者何
以下。擧十善成釋。十善者。六度自爲六。
八難七。大乘法爲八。諸善根爲九。四
攝爲十。第七從彼菩薩曰以下。明上方菩
薩問淨名如言此土妨難甚多。菩薩修行何
此過生淨土。第八從維摩詰
以下。淨名答。有八法。在此菩薩修行此
。能得過往彼淨土。就中自有二。第一
總答。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下。列八法。饒
衆生而不報。代一切衆生諸苦惱
者。大悲。所作功徳盡以施之者。大慈。此二
合爲一法。等心衆生謙下無閡二。於諸菩
之如佛三。所聞經聞之不疑四。
聲聞而相違背五。不彼供
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六。常省己過
彼短七。恒以一心諸功徳八。從
摩詰文殊説是法時以下。第二大段明大衆
得益
菩薩行品第十一 此品佛爲衆香菩薩
菩薩行。故因爲品目也。從此品以下。入
阿閦佛國擧衆皆見以來。正説中之第二
菴羅佛共明菩薩種種妙行。證成方
丈之説。何則此上六品中所説皆是難信難
受之要行。淨名本是不可思議。但一化之迹
現同世俗居士弟子。恐惑者見形不
悉信其所説。所以方丈事畢。即就菴羅
印可於極人。更相與佛共明菩薩種種妙行
成方丈之説。令物生信也。一云。此經正
體唯在方丈所説。從此品以下既出方丈
故應流通説。然今不須。就此品中大開
六。第一從初訖爲此瑞應。明將欲
先現瑞相於菴羅。第二從於是維摩詰語文
以下。正共詣佛致敬。第三從爾時阿難
白佛言以下。因阿難請問香氣。直明香飯
能益物之力。第四從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
以下。如來因阿難嘆廣明佛事不同之
。第五從菩薩入此門者以下。對阿難
切上方菩薩。第六從爾時衆香世界菩薩來
以下盡品。明上方菩薩請佛説法宮。
第一現瑞中自有三。一現瑞。二阿難
佛瑞所由。三佛答。可見。就第二詣
敬中亦有二。一詣佛致敬。二從於是
世尊以下。如來如法慰問。就第一致敬中
三。一淨名唱就。二文殊述唱。三正
敬。皆可見。今正是時者。謂化與物機
相稱時也。就第二佛慰問中亦有三。一慰。
二佛問眞子見不。三身子答已見。亦可見。
第三因阿難問香氣直明香飯能益
之力。又開爲七。第一阿難問佛是何香
二佛直答菩薩毛香。三身子語阿難我毛亦
此香。四阿難問香所從來。五身子答。六
阿難問淨名香與飯氣力久近。七淨名答。
見。但就飯力三。第一就資身
答。二從若聲聞以下。就資道答。三
譬如有藥以下。擧譬結答。尋文皆可見。
七日勢消飯常法也。入正位者内凡。心解脱
者羅漢果。至發意者。明大乘人得内凡。無
生忍者七地。補處者十地。第三結即有開合
見。問曰。上方菩薩毛香・眞子身香皆是一
香耶異耶。若是一者。今佛何意唯稱上方菩
。若異者。今阿難所聞者是誰香也。釋曰。
香即故是一香。然今佛唯稱上方菩薩者有
二。一者上方菩薩是香飯之本。二者欲
眞子自顯己利。因令大衆發心。又問。衆香
菩薩將來時。其香積佛已有三戒。一攝
身香。二捨汝本形。三莫輕淺。其所戒者
何香也。若故是今毛香者。則衆香菩薩既違
其佛所戒。釋有二。一云。所戒者。謂生
香。非今入道之香也。所以生煩惱香隨
教攝而不放。然當佛戒時。但直言汝身
。不二香。且上方菩薩何須方有
。所以不此釋。一解言。香即故是入
道一香。但其放攝必有宜時。何者大衆未
香飯之先。放此身香。恐物生著或起
。故戒令之。今即大衆既食香飯。各見
自利皆發道心。故隨宜而放共佛事。此
亦皆是其佛本意。豈違其佛所戒。從阿難
白佛言以下。品中第四明阿難嘆如來
廣明佛事同。就中亦有二。一先明
是通是。二從阿難有此四魔以下。明
非通是正證上佛道品行非通達佛道
之旨。二皆有結。可見。擧善中即有十三事
其縁類出於餘疏。今不&T047368;也。從菩薩入此
門者以下。品中第五明阿難切上方
菩薩。就中有三。第一先誡上方菩薩莫
勝劣之想。明菩薩入此門者見淨而不憙。
穢而不憂。但於諸佛未曾有。諸佛平
等無二。但爲物故現土不同。汝等上方
菩薩亦應彼勝此劣之想也。第二從
阿難汝見以下。對阿難地與空二譬。釋
諸佛功徳智慧平等無二。第三從阿難白佛
以下。因阿難答我境界。仍明是之事
唯菩薩乃可證也。此是亦證成上佛道品
迦葉自慨分。於如來道。猶如敗種之言
也。從爾時衆香菩薩來者以下訖品。第六
衆香菩薩請法還宮。就中又開爲三。第
一從初訖當念如來。明過請法。第二從
佛告諸菩薩以下。明佛爲説法。第三從
時彼諸菩薩以下。明衆香菩薩奉教還宮。
然失而悔者。三誡皆亦應悔。何但悔此生
劣想之過者。香與形美誡不失。故但
劣想也。且上釋迦撃切中但擧勝劣
切。故雖失不失。隨勅而悔過也。從佛告諸
菩薩以下。第二佛爲説法。就中有四。第一
直勸盡無盡二種法門汝等當學。有爲
是相故名盡。無爲無相故名無盡。第二從
何謂以下。出有盡無盡體相。第三從如菩
薩者以下。教行。第四從何謂不盡有爲
下。釋不盡不住之相。前三可見。但就第四
不盡不住三。第一就功徳門
盡有爲。第二就智慧門不住無爲。然功
徳・智慧者云何取別者。功徳是萬行之都名。
智慧是達理之深號。有中亦有照境達是
。即名方便功徳門。然推尋不盡不住
但勸有行。既云菩薩觀空方得結。空・有
二行爲菩薩。如鳥二翼。何意但勸有行。釋
曰。理即然也。而二乘人唯以空爲證。絶
有中化物。故明身生死平等化物。乃當
佛意。亦是行中最上。以勸之也。所謂如
二翼。即智慧門中自明也。然此中所説。皆是
大士留身生死苦度物。明義同慰喩調
伏之説。所謂證方丈之説明矣。慈悲是菩薩
外化之本。故先出之。發心求佛果一切智
是自行之本。故不忘也。下諸句可見。莫
輕末學敬學如佛者。慈下敬上天之大義也。
所以外老亦云。不善人善人之資。不
其師。雖智大迷。又書云。予示
。匹夫匹婦一能勝予。又百行云。愚人一徳
智者之師。此四但言少異。内意皆同。然則憍
是惡中之極明矣。莫著己樂者。莫己功
唯擧人善。欲物故。觀生死如園。以
人。還能益我。故云爲善師想。非但法施
財食亦然。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者。
因如彼以成己佛土也。生死無數劫
意而有勇者。言處苦化物無厭疲也。若己
身不清。不能化物。故先出己身於三界。常
求無念智慧。解有二。一云。八地以上時免
三退故云無念。二云。無漏心無相而行境。
皆名無念。少欲知足者。言不分。外老云。
禍莫足。咎莫於欲得。知
辱。知止不殆。又春秋傳曰。雖鞭之長
馬腹。而不捨世法者。言己雖能然莫
世自異也。外論云言遜危行。斯之謂也。不
壞威儀者。道威儀也。言教物令天報。亦
可。自現爲梵主佛説法。從何謂菩薩不
住無爲者以下。就智慧行不住無爲。二
乘觀無常則入涅槃。菩薩不然。從又具福
以下。第三竝就功徳智慧二門結釋。就
中亦有三。初就功徳智慧二門結釋。後就
自行外化二行結釋。從集衆法寶以下是。
諸正士以下。第三結勸學。可見。從爾時
彼諸菩薩以下。第三奉教還宮也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令衆見彼國。因爲
。然若隨文爲目。亦可觀如來身品。而今
得益爲目故云見阿閦國品。此品初訖
擧衆皆見以來。入正説。此品末從佛告舍
利弗以下。入流通。即如上釋。就中開爲
四。第一從初訖若若觀者名爲耶觀以來。
佛身無相不見。第二從爾時舍利弗
問維摩詰以下。因眞子問淨名本處。更明
理本無生滅物封執。第三從是時佛告
舍利弗以下。如來明理中雖生沒。俗諦
道中亦有生沒。爲説淨名本處。第四從
時大衆渇仰以下。因大衆渇仰正令
名本國也。今第一明法身無相不見。而
此説來意者。上菩薩行品初。淨名語文殊可
共見佛。大衆不理中無佛可見。亦不
本迹之義。見迹便謂實有佛身
見。所以今此更使淨名明佛身無相不
見出於百非。遣物執迹迷本之惑。佛
淨名。汝將欲何相如來耶。淨名
答。答中有三。第一直答妙本無相不見。
第二從我觀以下。就境事別明不可見。第
三結不可見。此是近則爲釋法身無相不
見。遠則證成上觀衆生品。何則佛與淨名
既爲法主。且是一極之人。而然者猶即所化
衆生空明矣。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者。以
自身空佛妙本。法身亦然。無相不見。
此中法身。解有四。一云。是常住身。何則此
經雖常。經之正體唯在方丈所説六
。所以序及流通明常。亦無慊。二解
言。此經未常住。猶是七百阿僧祇身。所
言無相不見者。是謂理無相也。尚非
無相。雖常無常不見。則法身之常法非
是常住也。三云。不序正流通。直云
此經略明常住。故外文雖理無相。内意
即指常住法身。然但疑就理作論。略明
何但此經。於初教亦已出焉。四云。此經
已明化主身是常住。但未一乘及正因之
。從我觀以下。第二就境事別明不可見
中有三。第一先就三世不可見。第二
不觀色以下。就五陰不可見。第三從
非四大起以下。就百非不可見。此皆擧
本不可見。遣其執迹并本只是之惑。或云。
我觀以下不觀識性。明應身不可見。從
非四大起以下。明眞身不可見。前際謂未
來。此中諸句。若就眞諦不可見。即明
諦即然。故不可見。若就妙本無相不可
。亦即明妙本法身法即然也。此岸生死。
彼岸涅槃。中流道品。從爾時舍利弗問維摩
以下。第二因眞子問淨名本處。更明
本無生沒物疑執。何者此明佛身中。淨
名既言我觀佛身無相不見。如自觀
實相見。因此物疑。若自身空不
見。今自生爲居士何也。所以今此更明
本無生沒。假説設雖復生沒。菩薩之生唯爲
物。非結業而生也。近縁雖爾。遠則
成上觀衆生品天女生沒無定之旨。何者
上眞言天女無生沒。故此佛前明淨名無
生沒證也。假説設雖復生滅。菩薩之生
唯是應生。非結業而生沒。就第二正明
理本無生沒亦有二。第一擧法説
生沒。第二擧譬説問答
生沒。可見。從是時佛告以下。第三如來明
理中雖生沒。俗中非無。以顯其本。就
三。第一如來正顯其本。第二眞子嘆
曾有。第三淨名・眞子作二番問答。明
俗中非生沒。菩薩之生唯是應生。非
結業而生。從爾時大衆渇仰以下。第四因
大衆渇仰其本。近縁雖爾。遠則證成
上不思議品之説。就中有四。一佛勅
見。二淨名奉勅令見。三佛勸大衆發心。四
本。就第三勸發中三。一直勸。二大衆
發心。三如來賜&T047368;。可見。得益至此而止。故
知正説至此而已也。從佛告舍利弗汝見妙
喜世界及不動佛不以下。經中第三大段流
通説也。就中開爲二。第一從此訖法供養
以來。名流通縁由。第二囑累一品正付囑
流通。就第一縁由中。亦開爲二。第一從
法供養品中則爲供養去來今佛。正嘆
。在人即人尊。在地則地貴。受持者功深。
流通者報重。勸覓流通之人。第二從法供養
品中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以下盡法供養品
財供格量明法供養之尊。就
一正嘆經中亦有二。第一身子嘆。盡此品
是。第二帝釋嘆。從法供養品初則爲供
養去來今佛是。就第一眞子嘆中亦有五。
第一佛問眞子見不。所以問者。欲
其所見仍明流通。第二直答唯然已見
第三從世尊願使以下發願。第四從世尊我
以下。嘆經人。法由人弘故嘆人。第五
其諸衆生以下。正嘆經。就中亦有二。第
一總明經七品功深。第二從若有手得
以下。別列其報輕重之相。即有六句。初句
手得。二從若有讀誦以下。明深得。三從
其有供養以下。明人即人尊。四從其書
以下。明地即地貴。五從若聞此經
下。明隨喜功深。六擧少證上句
法供養品第十三 此品明法者悕悦聖
。故因爲品目也。從此品初則爲供養
去來今佛。正嘆經中第二帝釋嘆。就中亦開
四。第一先嘆所通之法。明理相決定分
明無疑。第二從如我從佛以下。明
經七品功報之相。第三從世尊以下。明
經之人。第四從佛言善哉以下。明
述成。第一皆可見。從天帝正使三千大
千世界以下。流通縁由中。第二擧財供養
格量明法之供養。就中開爲二。第一
初訖以是因縁福不可盡。正格量明財供
法之供養。第二從佛告天帝過去
下。引古證今。就第一格量中亦有三。第一
佛作格量天帝。第二從釋提桓因言
以下。明帝釋順答。第三從佛告天帝以下
結會。就第二引古證今中開爲三。第一正
古事。第二從天帝時王寶蓋以下。會
古今。第三從如是天帝當知以下結勸。就
第一正引古事三。第一先出法供養之
。第二從佛言善男子以下。正出所供養
法體。從第三佛告天帝以下。明報利。第一
見。但就第二出所供養法體二。第
一先出法體。第二從聞如是經以下。出
供養之相。或云。從初訖所共嘆譽。出其法
正體。從能令衆生以下。出其用。亦好。難信
難受者。非凡夫心可得。非但分別之所能得
者。明直由智慧分別能知。要修功徳
資乃可得。一云經理深微不分別
可得。菩薩法藏所攝者。明經含菩薩大
乘法藏也。陀羅尼者。此言總持。明經以
持印之。不亡不退及六度也。一云。從
此以下皆明能益物。明無相印物胸
亡得不退成就六度也。善分別義
順菩提法者。嘆深經之爲也。一云。使物爾
也。衆經之上者。明三藏十二年中。方等爲
上也。入大慈大悲者。嘆經入大慈大悲也。
一云。令行者入大慈大悲。離衆魔事及諸邪
見者。嘆深經離絶諸非也。一云。皆化令
道。順因縁法者。明法從因縁生故無自性
無我衆生壽命者。假名空。空無相起作者。實
法空。明深經順無相空理也。一云。使物解
此理。從能令衆生以下。等二明用。言體有
何用能益物之用。從若聞如是以下。第
二明其供養之相。就中亦有二。第一先就
七品功徳其相。言<#0064_1/>脩此七品是名
供養。第二從<#0064_2/>又諸法以下。就説修行
得。明其相。言非但修此七品功徳
法供養。復能如説修行。解因縁假實二空
又不四依之境。亦能業行同亡。是名
上法之供養。依於義不依語者。謂依無常
外道常語也。依於<#0064_3/>知不依識者。謂
無常之知。莫外道邪常之知也。依<#0064_4/>了
經不依不了義經者。謂依無常。莫
外道説常教也。依法莫依人者。謂依無常
。莫外道説常之人也。從佛告天帝
下。正明本事中。第三明法供養時得益
中自有四。第一明法報恩。第二從
佛言以下。發誓護請。第三從佛知其意
下。如來賜&T047368;。第四從天帝以下。正明得益
自有二。第一明自月蓋比丘益。第二從
蓋比丘以下。明他益。從天帝時王寶蓋
下。引古證今中第二會通古今。從如是天
以下。第<#0064_5/>四結勸也
囑累品第十四 此品明佛憂累而囑之。
且以累阿難故。因爲品目也。此是流通
説中第二正付囑流通也就中開爲三。第一
彌勒。第二付阿難。第三明諸人歡<#0064_6/>憙奉
。就第一付彌勒亦有四。第一正付。第
二彌勒奉旨。第三從佛言善哉以下。如來
述成。第四從於是一切菩薩以下。明餘諸
菩薩亦奉旨發誓流通。就第一正付中
三。第一正以經付囑。第二從如是輩經
以下。勸流通。第三從彌勒當知以下。明
通所除過。凡擧三種二事誡。可見。從
勒菩薩以下。第二彌勒奉旨。就中亦有三。
第一奉上第三誡惡。第二從奉持如來
以下。奉第一正以經付囑。第三從若未來
以下。奉上第二勸流通。第三如來述成
開。就第四餘能者誓流通即有二。第
一明諸菩薩誓流通。第二明四天王誓
經人。從是時佛告阿難以下。品中第二
囑阿難。就中亦有三。第一佛付。第二奉
旨請經名。第三佛爲説。從佛説是經已
下。品中第三明諸人歡喜奉行
維摩經疏下卷<#0064_7/>大尾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