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開元釋教録/附、入藏目録 (No. 2154_ 智昇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七輩人横死經一卷 七歳作善經一卷
八方萬物無常經一卷 八雙經一卷
九結經一卷 九惱經一卷
九道觀身經一卷 十部僧經一卷
十二意經一卷 十二阿練若高行經一卷
十二部經名一卷 三十二僧那經一卷
三十四意經一卷 五十徳相經一卷
六十品經一卷 六十二疑經一卷
七十二觀經一卷 百法經一卷
惟日三昧經一卷 月電三昧經一卷
無言三昧經一卷 阿和三昧經一卷
禪行法經一卷今疑是藏中禪
行法*想經
須彌山譬經一卷 日月譬經一卷
海水譬經一卷 藥草喩經一卷
功徳天譬經一卷 賢劫譬經一卷
金剛譬經一卷 寶藏譬經一卷
明珠譬經一卷 聚木譬經一卷
四大譬經一卷 五部威儀所服經一卷
五部
  僧服經高僧傳
云白法祖譯
結界文經一卷 沙彌離戒經一卷
五戒報應經一卷 六足阿毘曇一卷
雜譬喩經六卷或云諸
雜譬喩
譬喩經一卷祐云異出更有
一本今且存一
雜譬喩經一卷凡十
一事
  右三百七部三百四十卷唯初九部九卷
有本餘者並闕
並是
梁代沙門僧祐録中新集失譯諸經然僧祐
本録祐所新集。總一千三百六部一千五
百七十卷。今細檢括餘九百九十九部。一
千二百三十卷。多是諸別生經。或長房等
失譯録中已載。及有代録之中標其譯主。
除此之外有三百七部三百四十卷。檢括
長房等録皆未曾載。今新集於此以爲失
源。然祐録中但云失譯不標年代。今且附
於宋録之末。庶免遺漏焉
開元釋教録卷第五總録
之五




開元釋教録卷第六
 *庚午歳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經録上之六
齊蕭氏都建業亦云
南齊
自高帝建元元年己未至和帝中興二年壬
午。凡經七主二十四年。沙門七人。所譯經律
總一十二部三十三卷於中七部二十八卷
見在五部五卷闕本
蕭齊沙門曇摩伽陀耶舍一部一
卷經
沙門摩訶乘二部二
卷經律
沙門僧伽跋陀羅一部一十
八卷律
沙門達摩摩提二部
二卷經
沙門求那毘地三部六
卷經集
沙門釋曇景二部
卷經
沙門釋法化一部一
卷經
無量義經一卷第二出見
僧祐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曇摩伽陀邪舍。齊言法生稱。中印度
人。悟物居情導利無捨。以高帝道成建元三
年辛酉。於廣州朝亭寺譯無量義經一部。*邪
舍手善隷書口解齊言傳受經人。武當山沙
慧表永明三年齎至揚都。繕寫流布
五百本生經一卷見僧祐録祐云未
詳卷數房云一卷
他毘利律一卷齊言宿徳律見僧祐録
云未詳卷數房云一卷
  右二部二卷其本並闕
沙門摩訶乘。西域人也。栖心妙道結志弘通。
以武帝賾永明年中。於廣州譯五百本生經
等二部
善見律毘婆沙十八卷或云毘婆沙律亦直云善見
律見道*慧宋齊録及僧祐
  
右一部一十八卷其本見在
沙門僧伽跋陀羅。齊言衆賢。西域人。懷道放
曠化惠無窮。師資相傳云。佛涅槃後優波離
既結集律藏訖。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
恣竟。以香花供養律藏。便下一點置律藏前。
年年如是。優波離欲涅槃持付弟子陀寫倶。
陀寫倶欲涅槃付弟子須倶。須倶付弟子悉
伽婆。悉伽婆付弟子目揵連子帝須。目揵連
子帝須付弟子旃陀跋闍。如是師師相付至
今三藏法師
其名
三藏法師將律藏至廣州。
臨上舶反還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羅。
跋陀以武帝永明六年戊辰房云
己巳
共沙門僧禕。
於廣州竹林寺譯出。名爲善見律毘婆沙。因
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己巳歳房云
庚午
七月半受
自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華供養律藏訖即下
一點。當其年計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一年。
趙伯休梁大同九年於廬山値苦行律師弘
度。得此佛涅槃後衆聖點記年月訖齊永明
七年。伯休訪弘度云。自永明七年已後云何
不復見點。弘度答云。自此已前皆是得道聖
人手自下點。貧道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已。
不敢輒點。伯休因此算。至梁大同九年癸
亥歳。合得一千二十八年。昇依伯休所計推。
至大唐開元十八年庚午之歳。合得一千二
百一十六年。若然則是如來滅度遠近參差
未堪取行此墨點記與法顯所傳師子國佛牙精舍唱記
年歳全懸此云優波離集律藏竟自恣了
手自下點年年如是展轉相付流傳至今者此或不然尋此
善見婆沙非是波離所集乃是部分已後二十部中隨彼所
宗釋一家義撮要而解非全部毘尼也即此撰集已後年下
一點此或如然若言波離手自下點者未可即爲指南也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一卷今編入妙
法華在
五卷初沙門法獻於于填國得梵本來見道
*慧宋齊録僧祐録云於高昌郡獲梵本未詳孰正
觀世音懺悔 除罪呪經一卷永明八年十二月
十五日譯出見僧
  祐録及
寶唱録
右二部二卷提婆達多品見在
觀世音呪經闕本
沙門達摩摩提。齊言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
隨方啓喩。以武帝。永明八年庚午。爲沙門法
獻於楊都瓦官寺譯提婆達多品等二部。獻
時爲僧正。初獻以宋元徽三年遊歴西域。於
填國得經梵本并及佛牙。有迦毘羅神衞
護還宋。經至齊永明中共沙門法意譯出。佛
牙安置鍾山上定林寺佛牙可長三寸圍亦如之色
帶黄白其牙端&T032846;凸若今印
文而温潤光潔頗類珠玉謹按内經佛有四牙一在忉利天
一在龍王宮一在師子國一在烏萇國此即烏萇國牙也後
忽失之乃現于*填
於于*填請還
到梁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數人並執器仗。初
夜扣門稱臨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云。在佛牙
閣上請開閣檢視。寺僧從其言主帥至佛牙
座前。開函取牙作三禮*已。錦巾盛牙繞
山去。後尋却得還安定林。隋文併陳仍在鍾
岳。至仁壽三年内使令豫章王暕。從楊州將
獻文帝。其年五月十五日勅送東禪定寺供
養。佛牙靈異具如僧祐佛牙記。此不復廣。其
東禪定寺即今大莊嚴寺是也
須達經一卷一名須達長者經出中阿含第三十九卷
祐云建武二年出異譯見長房録
  及高僧傳
百喩經四卷亦云百句譬喩經或五卷天竺僧伽斯那撰
永明十年九月十日譯見僧祐録祐等並
  云譯成十卷此之
四卷百事足矣
十二因縁經一卷第五出與貝多樹下經等同本祐
云建武二年出見高僧傳及長房録
  右三部六卷前二部五卷見在
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求那毘地。齊言徳進。中印度人。弱齡從
道師事天竺大乘法師僧伽斯。聰慧強記勤
於諷習。所誦大小乘經十餘萬言。兼學世典
明解陰陽。其候時逢占多有徴驗。故道術之
稱有聞西域。建元初來至江淮止毘耶離寺。
執錫從徒威儀端肅。王公已下競相請謁。初
僧伽斯於天竺國。抄集修多羅藏十二部經
中要切譬喩。撰爲一部凡有百事以教授新
學。毘地悉皆通誦兼明義旨。以武帝永明十
年壬申秋九月。譯爲齊文即百喩經也。復出
須達及十二因縁。自宋大明已後譯經殆絶。
及其宣流法寶世咸美之。毘地爲人弘厚有
識度。善於接誘勤躬行道夙夜匪懈。是以外
國僧衆萬里歸集。南海商人悉共宗事。供贈
往來歳時不絶。性頗福積富於財寶。然營建
法事已無私焉。於建業淮側造止觀寺。重閣
層門殿房整飾。養徒施化徳業甚著。以中興
二年冬卒
摩訶摩耶經一卷第二出一名佛昇忉利天爲母説法
亦云摩耶經或二卷見王宗寶唱
  法上等
三録
未曾有因縁經二卷度羅睺羅沙彌序亦直云未
曾有經第二出見始興録
  右二部三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曇景。不知何許人。於齊代譯摩耶經
等二部。群録直云齊世譯出。既不顯年未詳
何帝
腹中女聽經一卷第五出與無垢賢女經
等同本房云見右録
  右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釋法化。以廢帝寶卷永元年中。誦出腹
中女聽經一部。衆録相承並云誦出。未詳誦
意依而列之。以有先譯故免疑失
又長房内典等録云齊時江州沙門道政刪改彌勒成佛經
一卷此或不然如後大乘録中廣述又房等復云齊代沙門
法度於楊都出灰河經一卷毘跋律一卷今以灰河經出雜
阿含其毘跋律隋法録云法度僞造以濫律名今廢不立房
等又云齊代沙門釋法尼譯益意經二卷今以此經即是齊
末梁初僧法尼閉目誦出者今見有本文理差舛不可流行
若言齊末出者祐録何故不載今編疑部正録不存房等又
云齊代沙門道備出九傷等經五部五卷群録並疑今依舊
爲定
梁蕭氏都建業亦云
前梁
自武帝天&MT01142;元年壬午至敬帝太平二年丁
丑。凡經四主五十六年緇素八人。所出經律
論及諸傳記等并新集失譯諸經。總四十六
部二百一卷於中四十部一百九十一
卷見在六部十卷闕本
沙門釋僧祐三部三十九
卷譜録集
沙門曼陀羅仙三部一十
一卷
沙門僧伽婆羅一十部三十
二卷經論傳
沙門釋寶唱二部五十四卷
經集尼傳
沙門釋明徽一部一
卷尼戒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一
卷經
沙門波羅末陀一十一部二
十四卷經論
沙門釋*慧皎一部一十四
卷僧傳
新集失譯諸經一十四部二十五卷經論集
釋迦譜十卷於齊代撰別有五卷本與此廣略異房云
四卷恐誤見僧祐録及長房内典等録合
  入齊録隨
人附梁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祐録自云十卷見有十五卷長
房内典二録云十六卷見僧祐長
  房内典等録
亦齊時撰
弘明集十四卷祐等三録並云十卷今見十
四卷見僧祐長房内典等録
  右三部三十九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僧祐楊都建初寺僧也。本姓兪氏。其
先彭城下邳人。父世居建業。祐年數歳入建
初寺禮拜。因踊躍樂道不肯還家。父母怜其
志且許入道。師事僧範道人。年十四家人密
爲訪婚。祐知而避至定林投法達法師。達亦
戒徳精嚴爲法門梁棟。祐師奉竭誠。及年滿
具戒執操堅明。初受業於沙門法頴。頴既一
時名匠爲律學所宗。祐迺竭思鑚求無懈昏
曉。遂大精律部有勵先哲。武帝衍深相禮
遇。凡僧事顧疑皆勅就審決。年衰脚疾勅聽
乘輿入内。爲六宮受戒。其見重如此。及齊竟
陵文宣王子良梁臨川王宏南平王偉儀同陳
郡袁昻永康定公主貴嬪丁氏等。並崇其戒
範盡師資之敬。凡白黒門徒萬有餘衆。祐洞
明律藏兼善文藻。搜集記録撰爲部帙。庶
尋覽之者功省而博達。實法門之綱要釋氏
之元宗也。自蕭齊末爰及梁代。撰釋迦譜
等三部。自外法苑集世界記師資傳等。以非
入藏故闕不論。並如三藏記等具顯
文殊師利所説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卷或一
卷亦
  直云文殊般若波羅蜜經初出與僧伽婆羅出者及大般若
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同本亦編入寶積當四十六會見李廓
録及續
高僧傳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二卷第二出今編入寶積當第
八會見李廓實唱二録及
  續高
僧傳
寶雲經七卷初出與陳代須菩提大乘寶雲經及唐達摩
流支寶雨經等同本異譯見東録及續高
  
右三部一十一卷其本並在
沙門曼陀羅仙。梁言弱聲。亦云弘弱。扶南國
人。神解超悟幽明畢觀。無憚夷險志存開化。
大齎梵經遠來貢獻。以武帝天&MT01142;二年癸未
屆于梁都。勅僧伽婆羅令共翻譯。遂出文
殊般若等經三部。雖事傳譯未善梁言。故
所出經文多隱質
文殊師利所説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第二出與前
曼陀羅出者
  及大般若曼殊室利分同本房
云少勝前曼陀羅所出二卷者
大乘十法經一卷初出與元魏覺定所出十法經同
本普通年譯亦直云十法經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第二出與元魏曇摩
流支入佛境界經同
  
八吉祥經一卷若人聞此八佛名號不爲一切諸鬼神
衆難所侵第四出與八吉祥呪及八陽
  神呪經
等同本
孔雀王呪經二卷亦云孔雀王陀羅尼經第七譯與唐
義淨大孔雀呪王經等同本見寶唱
  
舍利弗陀羅尼經一卷此呪有大神力若能持者雪
山有八夜叉王常來擁護所
  欲隨心第九譯與支謙所出
無量門微密持經等同本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亦直云文殊問經天監十七年於
占雲館譯袁曇允筆受光宅寺沙
  門法雲
祥定
菩薩藏經一卷
解脱道論十二卷亦云十三卷天監
四年於占雲館譯
阿育王經十卷或加大字第二出與西晋安法欽育王
傳同本異譯天監十一年六月二十日
於楊都壽光殿
譯見寶唱録
右一十部三十二卷。其本並在並見長房録續
高僧傳中都有
部數名
不備列
沙門僧伽婆羅。梁言衆鎧。亦云僧養。扶南國
人也。幼而頴悟早附法津。雖經論具探而
偏習對法。聲聞漸布垂譽海南。具足已後廣
精律藏。勇意觀方樂崇開化。聞齊國弘法隨
舶至都住正觀寺。爲天竺沙門求那跋陀弟
子。復從跋陀研精方等。未盈炎燠博渉多通。
乃解數國書語。値齊暦亡墜道教陵夷。婆羅
靜潔身心外絶交。故擁室栖閑養素資業。大
梁御㝢搜訪術能。以天&MT01142;五年被勅徴召。於
梁都壽光殿華林園正觀寺占雲館扶南館
等五處傳譯。即以天&MT01142;五年景戌至普通元
年庚子。譯文殊般若等經十部其梵本並是曼
陀羅獻者長房
等録復云婆羅更出育王傳五卷者
非也前育王經即是其傳不合重載
初翻經日於壽光
殿武帝躬臨法座筆受其文。然後乃付譯人
盡其經本。勅沙門寶唱慧超僧智法雲及袁
曇允等相對疏出。華質有叙不墜譯宗。天子
禮接甚厚引爲家僧。所司資給道俗改觀。婆
羅不畜私財。以其嚫施成立住寺。太尉臨川
王宏接遇隆重。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觀寺。
春秋六十有五
經律異相五十卷天監十五年奉勅撰録云并目録五
十五卷今闕其目但五十卷其目但
  纂篇題應無別事見
寶唱録及長房録
比丘尼傳四卷述晋宋齊梁四代
尼行新編入録
  右二部五十四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寶唱。*梁都莊嚴寺僧也。俗姓岑氏呉
郡人。僧祐律師之高足也。博識洽聞罕有其
匹。武帝甚相崇敬。天&MT01142;年中頻勅撰集皆愜
帝旨。十五年景申又勅撰經律異相一部。唱
又別撰尼傳四卷。房録之中復有名僧傳等
七部。非入藏故闕不論。餘竝備在續高僧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彌沙塞尼
戒本見寶唱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明徽。*梁都建初寺僧也。戒行精苦習
彌沙塞部。徽以宋代覺壽譯彌沙塞律。但出
比丘戒本而無尼戒。遂以武帝普通三年壬
寅。於大律内抄出尼戒一卷。即今見行者是
撰録者曰檢此戒中衆學之後無七滅諍律本雖略准義合
安豈可尼僧有諍不殄祇律正文與僧同有故彼律第四十
云衆學法中唯除汚草及水七滅諍法隨順法
並同比丘彼師不安理不通也
大乘頂王經一卷亦云維摩兒經與西晋法護方等
頂王及隨崛多善思童子經等同
  第三出見長房
録及續高僧傳等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王子月婆首那。中印度優禪尼國王之子此優
禪尼
國或云在南天竺亦云在西天竺未能定矣或可此國
據在中天之維博西近南故傳説差誤不定一方
知俊朗體悟幽微。專學佛經尤工義理。洞
曉音韻兼善方言。先於東魏興和年中譯經
三部。梁大同中從魏之梁武帝留住。勅遣總
知外國使命。因譯頂王經一部
金光明經七卷或六卷二十二品承聖元年於正觀寺
及楊雄宅出涼世無讖出四卷者有十
  八品眞諦更出四品足前成二
十二分爲七卷今在刪繁録
無上依經二卷梁紹泰三年丁丑九月八日於平固縣
南康内史劉文陀請令譯出見經後記
  房云陳代出者非也諸家年暦
並無紹泰三年如別録中會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檢諸
年暦太清不至四年已
  下並
決定藏論三卷中有梁言字是梁代譯
尋其文句是眞諦出也
大乘起信論一卷初出與唐實叉難陀出者同本承聖
二年癸酉九月十日於衡州始興
  郡建興寺出月婆首那等傳語沙
門智愷等執筆并製序見論序
如實論一卷初題云如實論*反質難
品房云太清四年
仁王般若經一卷承聖三年於豫章寶田寺譯第
三出與西晋法護等出者同本
彌勒下生經一卷承聖三年於豫章寶田寺譯
第五出與羅什等出者同本
十七地論五卷與唐譯瑜伽師地論同本翻得五卷遇
難遂輟見續高僧傳太清四年於富春
令陸元哲宅爲沙門
寶瓊等二十名徳譯
中論一卷房云太清
四年出
三世分別論一卷房云太清
四年出
  已上並見長房内典等録 右一十一部二
十四卷如實論上六部一十五卷見
在仁王經下五部九卷闕本
沙門波羅末陀。梁言眞諦。或云拘羅那他。此
曰親依。並梵文之名字也。本西印度優禪尼
國人。婆羅門種姓。頗羅墮景行澄明器宇清
肅。風神爽拔悠然自遠。群藏廣部罔不
懷。藝術異能偏素精練。雖遵融佛理而以通
道知名。遠渉艱關無憚夷險歴遊。諸國遂止
中天。梁武大同中勅直省張氾等。送扶南獻
使返國。仍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國。請名徳三
藏并求大乘諸論雜華經等。眞諦遠聞行化
儀軌聖賢。搜選名匠惠益氓品。彼國乃屈眞
諦并齎經論恭膺帝旨。既素蓄在心渙然聞
命。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達于南海。沿
歴險闊仍滯兩春。以太清二年閏八月始屆
都邑。武皇面申禮敬安置於寶雲殿竭誠供
養。帝欲傳翻經教不羨秦時。更出新文有逾
齊日。屬道銷梁季寇羯憑陵法爲時崩。不果
宣述乃歩入東土。又往富春令陸元哲創奉
問津將事傳譯。招延英秀沙門寶瓊等二十
餘人。翻十七地論適得五卷。而國難未靜側
附通傳。至大寶年爲侯景請還在臺供養。于
斯時也兵飢相接法幾頽焉。會元帝啓祚承
聖清夷。乃止于金陵正觀寺。與願禪師等二
十餘人翻金光明經。三年二月還返豫章。又
往新呉始興。復隨蕭太保度嶺至于南康。並
隨方翻譯栖遑靡託。諦於梁代所出經論總
十一部。梁末入陳復出經論如後所述
長房内典等録有十八部論一卷亦云諦譯。
今尋文句非是諦翻。既與部執本同不合再
出。今此刪之如別録中述。復有金光明疏等
六部二十六卷。並是眞諦所撰亦並刪之
長房内典等録復云天監十五年木道賢獻優
頻經一卷直云獻上不辯委曲且編疑録此刪不載
高僧傳十四卷序録一卷傳十三卷共成十四天
監十八年撰見長房内典二録
  右一部一十四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慧皎。未詳氏族。會稽上虞人。學通
内外博訓經律。住嘉祥寺春夏弘法秋冬著
述。撰涅槃梵網義疏。又以唱公所撰名僧頗
多浮冗。因遂開例成廣著高僧傳一部。始于
漢明帝永平十年終至梁天&MT01142;十八年。凡四
百五十三載。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見
者二百三十九人。都合四百九十六人。開其
徳業大爲十例。其序略云。前之作者或嫌以
繁廣刪減其事。而抗迹之奇多所遺削。謂出
家之士處國賓王。不應傲然自遠高蹈獨絶。
尋辭榮棄愛本以勵俗爲賢。若此而不論竟
何所紀。又云。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竊謂名之
與高如有優劣。至若實行潜光則高而不名。
寡徳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
高而不名則備之今録。故省彼名音代以高
字。謹詳覽此傳義例甄著文詞婉約。實可以
傳之不朽永爲龜鏡矣
新集失譯諸經
摩利支天經一卷或云小摩利支天經是陀羅尼集
*經第十卷初摩利支天經少分異
  
六字神呪王經一卷第二出與六字
呪王經同本
虚空藏菩薩問佛經一卷亦云虚空藏菩薩問七佛
陀羅尼呪經亦云七佛神
  呪經初出與隋譯如來
方便善巧呪經同本
三劫三千佛名經三卷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卷上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卷中
  來星宿劫千佛名經卷下見長房
入藏録彼爲三本經今合爲一部
牟梨曼陀羅呪經一卷或無
經字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一卷亦直
云阿
  吒婆拘
呪經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一卷
大普賢陀羅尼經一卷
大七寶陀羅尼經一卷
六字大陀羅尼經一卷
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一卷
菩薩五法懺悔文一卷亦名菩薩五
法懺悔經
陀羅尼雜集十卷
大乘五陰論一卷婆藪盤豆菩薩造見陳朝大乘寺藏
録初出與唐譯大乘五蘊論同本
此論闕
  右*一十四部二十五卷除五陰論餘並入
經房等失譯録中闕而不載。尋其文句
非是遠代。故編梁末以爲梁代失源云
魏元氏初都恒安。南遷洛陽後遷鄴亦云
後魏
始從道武帝皇始元年丙申即東晋太元
二十一年也
終東
魏孝靖帝武定八年庚午。凡一十三帝一百
五十五年五帝都恒安至孝文帝太和十八
年南遷七帝都洛陽一主都鄴
緇素一十
二人。所譯經論傳等。總八十三部二百七十
四卷於中七十三部二百五十五卷
見在一十部一十九卷闕本
元魏沙門釋*慧覺一部一十
三卷集經
沙門釋曇曜三部七
卷經傳
沙門吉迦夜五部一十九
卷經論傳集
沙門曇摩流支三部八
卷經
沙門釋法場一部一
卷經
沙門勒那摩提三部九
卷經
沙門菩提留支三十部一百
一卷經論
沙門佛陀扇多一十部一十
一卷經論
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一十八部九十
二卷經戒論
王子月婆首那三部七
卷經
沙門毘目智仙五部五
卷論
沙門達磨菩提一部一
卷論
賢愚經十三卷或十五卷或十六卷或十七卷亦云賢
愚因縁經見道*慧宋齊録及僧祐録
  右一部一十三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慧覺。一云曇覺。祐云曇覺涼州人。牆
仞連霄風神爽悟。戒地清拔慧鑒通微於于
闐國得經梵本。以太武皇帝太平眞君六年
乙酉。從于闐還到高昌國。共沙門威徳譯賢
愚經一部。見靖邁經圖按梁沙門僧祐賢愚經記云
河西沙門釋曇覺威徳等凡
有八僧結志遊方遠尋經典於于闐大寺遇般遮于瑟之會
般遮于瑟者漢言五年一切大衆集也三藏諸學各弘法寶
説經講律依業而教覺等八僧隨縁分聽於是競習胡音
析以漢義精思通譯各書所聞還至高昌乃集爲一部既而
踰越流沙齎到涼州于時沙門釋*慧朗河西宗匠道業淵博
總持方等以爲此經所記源在譬喩譬喩所明兼載善惡善
惡相翻即賢愚之分也前代傳經已
多譬喩故因事改名號曰賢愚
大吉義神呪經二卷或四卷見
法上録
淨度三昧經一卷第四出見竺道祖
録及續高僧傳
付法藏傳四卷第二出見菩提
支録及續高僧傳
  右三部七卷吉義呪經一部二卷見在淨
度經等二部五卷闕本
沙門釋曇曜。未詳何許人也。少出家攝行堅
貞風鑒閑約。以魏和平年中住北臺。昭玄
統。綏緝僧衆妙得其心。住恒安石窟通樂寺。
即魏帝之所造也。去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
山北面石崖就而鐫之建立佛寺。名曰靈巖。
龕之大者擧高二十餘丈可受三千許人。面
別鐫像窮諸巧麗。龕別異状駭動人神。櫛
相連三十餘里。東頭僧寺恒供千人。碑碣見
存未卒陳委。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眞君七年。
司徒崔皓邪佞謏詞。令帝崇重道士寇謙之
拜爲天師。珍敬老氏殘害釋種焚毀寺塔。至
庚寅年太武感致厲疾方始開悟。兼有白足
禪師來相啓發。生愧悔心即誅崔皓。埋之
都市以口爲厠令衆穢之。至壬辰年太武云
崩。孫文成立。即起塔寺搜訪經典。毀法七
載三寶還興。曜慨前陵廢欣今重復。以和
平三年壬寅故於北臺石窟集諸徳僧。對天
竺沙門譯吉義等經三部。流通後賢意存無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第五出與羅什莊嚴菩提
心經等同本見始興録及
  道*慧宋
齊録
稱揚諸佛功徳經三卷亦名集諸佛華經亦直名集
華經一名現在佛名經或四
  卷第三出與羅什等出者
同本見道*慧宋齊録
方便心論一卷或二卷凡四品第二出與東晋覺賢出
者同本見道慧宋齊録及僧祐録
付法藏因縁傳六卷或無因縁字亦云付法藏經或四
卷或云二卷見道慧宋齊録第
  三出與宋智嚴魏曇曜
出者同本亦見僧祐録
雜寶藏經八卷録云十三卷未詳今只有八
見道*慧宋齊録及僧祐録
  右五部一十九卷其本並在
沙門吉迦夜。魏云何事。西域人也。遊化在慮
導物爲心。以孝文帝延興二年壬子。爲昭玄
統沙門曇曜譯大方廣十地等經五部。劉孝
標筆受
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正始元年出
華嚴眷屬經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
亦名如來入一切佛境界經景明二年於白馬寺出第
一譯與梁僧伽婆羅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同本
金色王經一卷初出與瞿曇流支譯者同本正始四
年出法上録云菩提留支後更重勘
  右三部八卷前二部七卷見在
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曇摩流支。魏云法希。亦云法樂。南印度
人。棄家入道偏以律藏傳名。弘道爲務感物
而動。宣武帝世遊化洛陽。以景明二年辛巳
至正始四年丁亥。爲宣武帝譯信力等經三
部。沙門道寶筆受。見長房等録
辯意長者子經一卷或云辯意長者子所問經一
名長者辯意經見法上録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場未詳何許人也。亦以宣武帝時
於洛陽譯辯意經一部撰録者曰謹按高僧等傳並
云晋時道安出家數載方啓
師求經師創付辯意經一卷可五千言一覽便誦又安公
失譯復載其名准此東晋之時辨意已行於世如何至魏
宣武始云
法場出也
妙法蓮華經論一卷婆藪盤豆菩薩造亦云法華經
論侍中崔光僧朗等筆受見長房
  録初出與菩提留支譯者大同小
異題云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
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亦云寶性分別七乘増上論
或三卷或五卷於趙欣宅出
  見寶唱録第二譯與
菩提留支出者同本
寶積經論四卷第二出與菩提留支大乘
寶積經論同本見寶唱録
  右三部九卷前二部五卷見在
後一部四卷闕本
沙門勒那摩提。或云婆提。魏言寶意。中印度
人。學識優贍理事兼通。三藏教文凡誦一億
偈。偈三十二字。尤明禪觀意存遊化。以宣武
帝正始五年戊子初屆洛邑。遂譯法華論等
三部。沙門僧朗覺意侍中崔光等筆受。當翻
經日於洛陽内殿。菩提留支傳本。勒那扇多
參助。其後三徳乃徇流言。各傳師習不相
問。帝以弘法之盛略叙曲煩勅三處。各翻訖
乃參校。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時兼
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見寶唱等録所以
法華
寶積寶性等論
各有兩本耳
初寶意沙門神理標異。領牒魏詞偏盡隅隩。
帝毎令講華嚴經。披釋開悟精義毎發。一
日正處高座。忽有持笏執名者形如大官。云
奉天帝命來請法師講華嚴經。意曰。今此法
席尚未停止。待訖經文當從來命。雖然法事
所資獨不能建。都講香火維那梵唄咸亦須
之可請令定。使者即如所請。見講諸僧既而
法事將了。又見前使云奉天帝命故來下迎。
意乃含笑熙怡告衆辭訣。奄然卒於法座。都
講等四僧亦同時倶逝。凡所聞見歎未曾

毘耶娑問經二卷長房等録並云寶意於洛陽譯今
按經序乃云與和四年瞿曇流支
  於鄴都譯今移
在瞿曇録中
十地經論十二卷注云初譯論時未善魏言名器世間
爲盞子世間後因入殿齋見諸宿徳
  從弟子索器乃總授鉢襆因悟器是總名遂改爲器世間此
十地論長房等録勒那菩提二處倶載今按崔光論序乃云
菩提留支勒那摩提在洛陽殿内二人同譯佛陀扇多傳語
帝親筆受二録各存理將未可今合爲一本在留支録中
龍樹菩薩和香方一卷凡五十法今以非
三藏教故不録之
  上之三部今並刪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永平二年於胡相國第
譯是第二出僧朗筆受
  與秦世羅什及大般若第九會
能斷金剛分等同本見法上録
彌勒菩薩所問經一卷第二出與大乘方等要慧經
同本於趙欣宅譯覺意筆受
  今編入寶積當第四十一會
改名彌勒菩薩問八法會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神龜元年於洛陽譯是第
三出與法護持心羅什
  思益並同本異出見
法上録及續高僧傳
深密解脱經五卷全本初譯延昌三年於洛陽出僧辯
筆受與唐譯解深密經及相續解
  脱節經等並同本見
法上録及續高僧傳
入楞伽經十卷延昌二年譯是第三出與宋功徳賢四
卷楞伽及唐譯大乘入楞伽經等並同
  本僧朗道湛筆
受見續高僧傳
大薩遮尼乾子所説經十卷或加受記無所説字或
七卷或八卷一名菩薩
  境界奮迅法門經正光元年於洛陽爲司州牧
汝南王於第出第二譯與神通變化經同本
無字寶篋經一卷初出僧朗筆受與唐譯
大乘離文字經等同本
伽耶山頂經一卷亦云伽耶頂經第二出與羅
什文殊問菩提經等同本
謗佛經一卷第二出與西晋法護
決定總持經同本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一卷初出與覺定
轉有經同本
文殊師利巡行經一卷初出與隋崛多文殊尸
利行經同本覺意筆受
佛語經一卷初出與周世崛多出
者同本僧朗筆受
佛名經十二卷或云十三卷或分爲二十卷正光
年於胡相國第譯見續高僧傳
法集經六卷或七卷或八卷延昌四年於洛陽出
僧朗筆受見法上録及續高僧傳
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一卷亦云護諸童子請
求男女陀羅尼經
差摩婆帝受記經一卷正光年於
洛陽出
不増不減經一卷正光年於洛陽出
紙録云二卷者誤
十地經論十二卷或十五卷天親菩薩造釋十地經永
平元年四月於太極紫亭譯帝親筆
  受後付沙門僧辯等訖盡論
文至四年夏首畢見崔光序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五卷或六卷或七卷或十卷釋
彌勒所問經即寶積第四
  十一會是在洛
陽趙欣宅出
大乘寶積經論四卷第一譯與寶意出者同本釋單卷
寶積經即大寶積第四十三會普
  明菩薩
會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天親菩薩造永平二年
於胡相國宅出僧朗筆
  受第一譯與唐義淨所出能
斷金剛論釋等同本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二卷云伽耶山頂
經論婆藪盤豆
  菩薩造天平二年在鄴城
殷周寺出僧辯道湛筆受
法華經論二卷題云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或一卷曇
林筆受並製序第二出與前寶意出者
  同本初有歸敬頌
者是見續高僧傳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四卷或三卷普泰元年於洛
陽元挑湯宅出僧辯
  僧朗筆受録云十卷
應誤見續高僧傳
無量壽經論一卷題云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婆
藪*盤豆菩薩造永安二年於洛陽
  永寧寺出
僧辯筆受
十二因縁論一卷淨意菩
薩造
百字論一卷提婆菩
薩造
破外道小乘四宗論一卷提婆菩
薩造
破外道小乘涅槃論一卷提婆菩
薩造
寶性論四卷或五卷初出與寶意出者同本
已上並見長房録及内典録
  右三十部一百一卷前二十九部見在
寶性論一部闕本
沙門菩提留支。魏言道希。北印度人也。遍通
三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聽。遂挾道
宵征遠莅葱左。以魏永平之歳至止東華。宣
武下勅慇懃敬勞。後處之永寧大寺供待甚
豐。七百梵僧並皆周給。勅以*流支爲譯經之
元匠也。其寺本孝明帝熙平元年靈太后胡
氏所立。在宮前閶闔門南御道之東。中有九
層浮圖架木爲之。擧高九十餘丈。上有金刹
復高十丈。出地千尺去臺百里已遙見之。初
營基日掘至黄泉獲金像三十二區。太后以
爲嘉瑞奉信法之徴也。是以飾制瓖奇窮世
華美。刹表置金寶瓶容二十五斛。承露金
一十一重。鐵鎖角張。*槃及鎖上皆有金鐸如
一石甕。九級諸角皆懸大鐸。上下凡有一百
三十枚。其塔四面九間六窓三戸。皆朱漆
扉扇垂諸金鈴。層有五千四百枚。復施金
鐸鋪首。佛事精妙殫土木之工。繍莊金鋪
驚駭心目。高風永夜鈴鐸和鳴。鏗鏘之音聞
十餘里。北有正殿形擬太極。中諸像設金玉
珠繍。作工巧綺冠絶當世。僧房周接千有餘
間。臺觀星羅參差間出。彫飾朱紫繢以丹青。
栝柏楨松異草叢集。院牆周匝皆施㭬瓦。正
南三門樓開三道三重。去地二百餘尺。状若
天門赫奕華麗。夾門列四力士四師子。飾以
金玉莊嚴煥爛。東西兩門例皆如此。所可異
者唯樓兩重北門通道但路而置。其四門外
樹以青槐亘以淥水。京師行旅多庇其下。路
斷飛塵。不由渀雲之潤。清風送涼。豈藉
合歡之發。乃詔中書舍人常景製寺碑文。故
云須彌寶殿兜率淨宮莫尚於斯是也。外國
所獻經像皆在此寺。寺既初成。明帝及太后
共登浮圖視宮中如掌内。下臨雲雨上天清
朗。以見宮中事故禁人不聽登之。時有西域
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人也。越自西域
來遊洛京。見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
響出天外。歌詠讃歎疑是神工。自云年一百
五十歳。歴渉諸國靡不周遍。如此寺精廬閻
浮所無也。訖佛境界亦無有比。口唱南無
合掌連日。孝昌二年大風發屋拔樹。刹上寶
瓶隨風而墮入地丈餘。復命工人更安新者。
至永熙三年二月爲天所震。帝登陵雲臺望
火。遣南陽王寶炬録尚書長孫稚將羽林一
千來救。于斯時也雷雨晦冥霰雪交注。第
八級中平旦火起。有二道人不忍焚燼投火
而死。其焔相續經餘三月。入地刹柱乃至周
年猶有煙氣。其年五月有人從東莱郡至云。
見浮圖在於海中光明儼然。同覩非一。俄而
雲霧亂起失其所在。至七月平陽王爲侍中
&MT00100;椿所挾西奔長安。至十月而洛京遷
于漳鄴。先時留支奉勅創翻十地經論。厥初
命章宣武皇帝親自筆受。然後方付沙門僧
辯等訖盡論文。佛法隆盛英俊蔚然。相從傳
授孜孜如也。三藏留支從洛陽宣武帝永平
元年戊子。至鄴都孝靖帝天平二年乙卯。將
三十年相繼翻譯。出金剛般若等經十地等
論共三十部。帝又勅清信士李廓撰衆經録。
廓學通玄素條貫經論雅有標擬。故其録云。
三藏法師留支房内。經論梵本可有萬甲。所
翻新文筆受藁本滿一間屋。然其*慧解與勒
那相亞。而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兼工呪術則
無抗衡矣。嘗坐井口澡灌内空。弟子未來
無人汲水。*流支乃操柳杖聊撝井中。密加
誦呪纔始數遍。泉水上涌平及井欄。即以鉢
酌用之灌洗。傍僧具見莫測其神。咸共
歎大聖人也。留支曰。勿妄褒賞。斯乃術法外
國共行。此方不習謂爲聖耳。懼惑世間遂祕

奮迅王問經二卷
不必定入印經一卷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順中論二卷已上五部七卷長房等録並云菩提留支所
譯今按經初本譯序記並云瞿曇留支非菩
  提也今移在
瞿曇録中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
三具足經論一卷
轉法輪經論一卷已上三部三卷房等亦云菩提留支
所譯今按序記乃是毗目智仙故此
  三部亦
移彼録
衆經論目録一卷此是留支所撰非是梵本別
翻今目録中叙此不復存也
菩薩境界奮迅法門經十卷寶唱録云菩提留支譯
今以即是薩遮尼乾子
  經異名故
不別存也
十法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出第二譯與梁僧伽婆羅
出者同本今編入寶積當第九會名大乘十
  
無畏徳菩薩經一卷亦云無畏徳女經元象二年於鄴都
譯第五出與阿術達經等同本
  今編入寶積當第三
十二會曇林筆受
如來師子吼經一卷正光六年於洛陽出第一譯與
唐日照方廣師子吼經同本
銀色女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譯第二出與
西晋法炬前世三轉經同本
正恭敬經一卷一名威徳陀羅尼中説經或名正法恭
敬經元象二年於鄴都出第一譯與隋
  闍那崛多善
敬經同本
轉有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譯第二出與
菩提留支方等修多羅經同本
阿難陀目佉尼訶離陀隣尼經一卷第八譯與支
謙無量門微
  密持經
等同本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一卷正光六年於洛陽出第
一譯與隋崛多金剛場
  經同
攝大乘論二卷普泰元年於洛陽出與陳眞諦唐
玄奘所出攝論同本阿僧佉作
無字寶篋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出第二譯與留支
等出者同本上十部並見隋費長房
  録及唐内
典録等
右一十部一十一卷前九部十卷見在
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佛陀扇多。魏言覺定。北印度人。神悟聰
敏内外博通。特善方言尤工藝術。以孝明帝
正光六年乙巳至孝靖帝元象二年己未。於
洛陽白馬寺及鄴都金華寺。譯十法等經十
部。沙門曇林等筆受
得無垢女經一卷或無得字一名論義辯才法門興
和三年於鄴都出第三譯與寶積無
  垢施會及法護離垢
施經同本見長房録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三卷興和三年於鄴城金華
寺出曇林筆受第五譯
  或四卷與寶積善住意會及法護
如幻三昧經等同本見長房録
毘耶娑問經二卷初出與寶積廣博仙人會同本興和
四年七月七日於尚書令儀同高
  公第譯三十日畢沙門
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奮迅王問經二卷第二出與羅什自在王經同本興和
四年七月三十日於尚書令儀同高
  公第内啓挾創譯沙門
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一卷初出與唐義淨入定不
定印經同本興和四年九
  月十九日於尚書令儀同高公第
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一名一切法義王經第三出與諸
法勇王經等同本興和四年六月
  二十三日在竇太尉定昌寺譯
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初出與大威燈光仙人經同本興
和四年九月一日於尚書令儀同
  高公第譯沙門曇林
筆受見經前
金色王經一卷興和四年於金華寺出沙門曇林筆受
第二出與曇摩流支出者同本見長房
  
八部佛名經一卷亦云八佛名經興和四年於金華
寺出沙門曇林筆受見長房録
順中論二卷著菩薩造武定元年八月十日於尚書
令儀同高公第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
  
唯識論一卷一名破色心或云唯識無境界論在金華寺
出天親菩薩造第一譯與陳眞諦唯識論及
  唐譯二十唯識論
並同本見長房録
一輸盧迦論一卷龍樹菩薩造在金華寺出見長
房録録云伊迦輸盧迦論
正法念處經七十卷興和元年於鄴城大承相高澄
第譯曇林僧昉等筆授見長
  
無垢優婆夷問經一卷興和四年出
見長房録
解脱戒本一卷出迦葉毗部武定元年在鄴都侍中尚
書令高澄請出見經前序僧昉筆受并
  製序亦見
長房録
菩薩四法經一卷金華寺出曇林李希
義等筆受見長房録
寶意猫兒經一卷於金華寺爲高仲
密出見長房録
犢子道人問論一卷於金華寺爲高仲密
出李希義筆
  右一十八部九十二卷解脱戒上一十五部八十
九卷見在菩薩四法經下
三部三
卷闕本
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魏云智希。中印度波
㮈城淨志之種。少學佛法妙閑經旨。神
理標異領悟方言。以孝明帝熙平元年遊寓
洛陽。後京師遷鄴亦與時徙。以孝靖帝元象
元年戊午至武定元年癸亥。於鄴城内在金
昌定二寺及尚書令儀同高公第内。譯得
無垢女等經一十八部。沙門僧昉曇林居士
李希義等筆受
迴諍論一卷。業成就論一卷已上二論長房等録皆
云瞿曇流支譯今按經
  初本譯序記乃云毘目
智仙今依經記爲正
又續高僧傳云。當魏時有沙門菩提流支。與
般若流支前後出經。而衆録傳寫率多輕略。
各去上字但云流支。而不知是何流支。迄今
群録譯目相渉難得詳定。今搜訪實録件注
如前。餘所未見者俟諸後進耳
摩訶迦葉經二卷亦云大迦葉經或無大字興和三年
於驃騎大將軍左僕射内侍中司徒
  公孫騰第譯見經前序今
編入寶積當第二十三會
僧伽吒經四卷元象元年於司徒公孫
騰第譯見續高僧傳
頻婆娑羅王問佛供養經一卷興和三年出増一
阿含第二十六卷
  
右三部七卷前二部六卷見在
後一部一卷闕本
王子月婆首那。魏言高空。中印度優禪尼國
王子。以孝靖帝元象元年戊午訖興和三年
辛酉。於鄴都司徒公孫騰之第。譯迦葉等經
三部。沙門僧昉筆受。首那從魏之梁。及於
陳代更譯諸經。如別所述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題云寶髻經四法優波提
舍天親菩薩造興和三年
  九月一日在金華寺爲御史中尉高
仲密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三具足經論一卷題云三具足經優波提舍天親菩
薩造興和三年九月十三日在金
  華寺爲驃騎大將軍高仲密譯
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轉法輪經論一卷題云轉法輪經優波提舍天親菩薩
造興和三年八月十一日在金華寺
  爲開府儀同三司勃海高仲密
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
業成就論一卷天親菩薩造初出與唐譯大乘成業論
同本興和三年七月二十五日爲高仲
  密於金華寺譯沙門曇
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迴諍論一卷龍樹菩薩造興和三年三月二十日於金華
寺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
  勃海高仲密譯沙門曇
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右五部五卷其本見在
沙門毘目智仙。北印度烏萇國人。刹利王種
釋迦之苗裔。曩者毘流離王壞迦毘羅城誅
殘釋種。當斯時也有四釋子。忿其見逼不思
犯戒出外拒軍*流離遂退歸還本國城中不
受。告曰。吾爲法種誓不行師。汝退彼軍非吾
族也。既被放斥遠投諸國。本是聖胤競宗樹
之。四釋支離皆王一國。今烏萇梵衍王等並
其後也。嗣胤相承于今不絶。智仙法師即斯
王種。妙閑三藏最善毘曇。與瞿曇流支同遊
魏境。而瞿曇流支尊事爲師。以孝靖帝興和
三年辛酉。於鄴城内在金華寺。共瞿曇流支
譯寶髻論等五部沙門曇林筆受。驃騎大將
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爲檀
越啓請供養。並見經前序記。而智仙法師遊
方弘化。踰越沙險志在利生。既啓梵文應多
部卷。但余見淺狹尋覽未周。所覩五經件述
如右。後進儻遇幸希續補。使法門無謬豈不
善歟。自魏及唐傳録非一。智仙法師未蒙編
載。弘法之名莫著。高行之迹靡彰。傷哉悲哉
深可嗟矣
涅槃論一卷或云大般涅槃經論婆藪*盤豆
菩薩造略釋大經見内典録初出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達磨菩提此云法覺。内典録云。達磨菩
提譯涅槃論。不顯帝代而編魏末。今亦同彼
附於此中復有涅槃論三卷亦題達磨菩提
譯尋文乃釋前論或疑是人造也
齊高氏都鄴亦云
北齊
從文宣帝天保元年庚午至高恒無謚承光元
年丁酉。凡經六主二十八年。緇素二人。所出
經論八部五十二卷
高齊沙門那連提黎耶舍七部五十一
卷*經論
居士萬天懿一部一
卷經
菩薩見寶三昧經十六卷或十四卷天統四年於
天平寺出今編入寶積
  當第十
六會
大集月藏經十卷題云大集經月藏分或十二卷或
十五卷或直云月藏經天統二年於
  天平
寺出
大集須彌藏經二卷内題云大乘大集經須彌藏分第
十五或直云須彌藏經天保九年
  於天平
寺出
大悲經五卷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
大周録云涅槃支派
月燈三昧經十一卷或十卷天保八
年於天平寺出
施燈功徳經一卷亦名然燈經天保
九年於天平寺出
法勝阿毘曇心論經六卷大徳優波扇多造或七
卷或無經字或無法勝字
  或加別譯字或云法勝阿毘曇論河
清二年於天平寺出並見長房録
右七部五十一卷其本並在
沙門那連提黎耶舍。齊言尊稱。北印度烏
國人。正音應云鄔*茶音持耶反奘法師云烏
仗那唐翻云苑謂昔輪王之
苑囿
其王與佛同氏。亦姓釋迦。刹帝利種云土
田主也由
劫初之時先爲分地主因即
號焉今所謂國王者是也
舍年十七發意出家。尋
値名師備聞正教。二十有一得受具篇。聞諸
宿老歎佛景迹。或言某國有鉢某國有衣頂
骨牙齒神變非一。遂即起心願得瞻奉。以戒
初受須知律相。既滿五夏發足遊方。所以天
梯石臺之迹。龍廟寶塔之方。廣周諸國並親
頂禮僅無遺逸。曾竹園寺一住十年。通履僧
坊多値明徳。有一尊者深識人機見。語舍云。
若能靜修應獲聖果。恐汝遊渉終無所成。爾
日雖聞情無領悟。晩來却想悔將何及。耶舍
北背雪山南窮師子。歴覽聖迹仍旋舊壞。乃
覩烏場國主眞大士焉。自所經見罕儔其類。
試略述之。安民以理民愛若親。後夜五更先
禮三寶。香華伎樂竭誠供養。日出昇殿方覽
萬機。次到辰時香水浴像。宮中常設日百僧
齋。王及夫人手自行食。齋後消食習諸武藝。
日景將昳寫十行經。與諸徳僧共談法義。復
與群臣量議治政。瞑入佛堂自奉燈燭。禮拜
讀誦各有恒條。了其常業乃還退靜。三十餘
年斯功不替。王有百子誠孝居懷。釋種餘風
胤流此國。但以寺接山阜野火所焚。各相差
遣四遠投告。六人爲伴行化雪山之北。至于
峻頂見有人鬼二路。人道荒險鬼道利通。行
客心迷多尋鬼道。漸入其境便遭殺害。昔
有聖王。於其路首作毘沙門天王石像手指
人路。同伴一僧錯入鬼道。耶舍覺已口誦觀
音神呪。至百歩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呪力
得免斯厄因復前行。又逢山賊專念前呪便
蒙靈衞。賊來相突對目不見。循路東指到芮
芮國。値突厥亂西路不通*反郷意絶。乃隨流
轉北至泥海之旁。南距突厥七千餘里。彼
既不安遠投齊境。天保七年屆於鄴都。文宣
帝洋極見殊禮偏異恒倫。耶舍時年四十。骨
梗雄雅物議彈之。縁是文宣禮遇隆重。安
天平寺中請爲翻經三藏。殿内梵本千有
餘*甲。勅送於寺處以上房。爲建道場供窮珍
妙。別立廚庫以表尊崇。舍從文宣帝天保八
年丁丑至緯無謚天統四年戊子。於鄴城天
平寺譯菩薩見實等經七部。勅昭玄大統沙
門法上等二十餘人&MT01142;掌翻譯。昭玄都瞿曇
般若流支長子沙門達摩闍那齊言
法智
及居士萬
天懿傳語。舍於齊時大興正法弘暢衆心。文
宣重法殊異躬禮梵本。顧謂群臣曰。此乃三
寶洪基故我偏敬。其奉信推誠爲如此也。
耶舍毎於宣譯之暇時陳神呪。冥救顯助立
功多矣。未幾授昭玄都俄轉爲統。所獲供祿
不專自資。好起慈惠樂興福業。設供飯僧施
諸貧乏。獄囚繋畜咸將濟之。市𨴻鬧所多
造義井。親自漉水津給衆生。又於汲郡西山
建立三寺。依泉旁谷製極山美。又收養
疾男女別坊。四事供承務令周給。又往突厥
客館勸持六齋羊斷放生受行素食。又曾遇
病百日不起。天子皇后躬問起居。耶舍歎曰。
我本外客徳行未隆。乘輿今降重法故爾。内
撫其心愧懼交集。耶舍後至隋代更出諸經。
備在隋録具如彼述
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門陀羅尼經
一卷第三出與無崖際持法門經等同本或直云尊
勝菩薩所問經亦直云入無量門陀羅尼經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居士萬天懿。本姓拓跋。北代雲中人也。魏
分十姓因爲萬俟氏。世居洛陽故復爲河南
人也。後單稱萬氏。少曾出家師婆羅門。而聰
慧有志力。善梵書梵語兼工呪術。由是應召
得預翻傳之數。懿以武成帝湛河清年中。於
鄴都自譯尊勝菩薩所問經一部。見長房

開元釋教録卷第




開元釋教録卷第七
 *庚午歳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經録上之七
周宇文氏都長安
從閔帝元年丁丑依古無號
直稱元年
至靖帝大定元年辛
丑。凡經五帝二十五年。沙門四人。所出經論
一十四部二十九卷於中六部一十一卷見
在八部一十八卷闕本
周沙門攘那跋陀羅一部一
卷論
沙門闍那耶舍六部一十
五卷經
沙門耶舍崛多三部八
卷經論
沙門闍那崛多四部五
卷經
五明論合一卷一聲論二醫方論三工巧論四
呪術論五符印論見長房録
  右一部一卷本闕
沙門攘那跋陀羅。周云智賢。波頭摩國人。雖
善達三藏而偏精律部。以明帝二年戊寅。於
長安舊城婆伽寺 共闍那耶舍譯五明論一
部。耶舍崛多闍那崛多等傳譯。沙門智僊筆
又長房等録云周武帝代天和四年己丑摩勒國沙門達
摩流支周言法希爲大冡宰晋蕩公字文護譯婆羅門
天文二十卷今以非
三藏教故不存
大乘同性經二卷亦名一切佛行入智毘盧遮那藏説
經一名佛十地經或四卷天和五年
  譯上儀同城陽公蕭吉筆受初
出與唐日照證契大乘經同本
大雲請雨經一卷内題云大雲請雨品第六十四房
云品第一者非也天和五年譯沙
  門圓明筆受初出與大雲輪請雨及
大方等大雲請雨二經並同本
寶積經三卷天和六年譯沙
門道&MT00096;筆受
定意天子所問經五卷天和六年譯沙門圓明筆受
出大集今疑與善住意經同
  
入如來智不思議經三卷見翻經圖第二出與度
諸佛境界智光嚴經等
  同本建徳
元年譯
佛頂呪經并功能一卷保定四年譯學士鮑永
筆受五部見長房録
  右六部一十五卷請雨經上二部三卷見在寶
積經下四部十二卷闕本
沙門闍那耶舍。周言藏稱。亦曰勝名。中印
度摩伽陀國人。專修宴坐妙窮定業。共二弟
子耶舍崛多闍那崛多。以武帝保定四年甲
申。至建徳元年壬辰。爲大冡宰晋*蕩公宇文
護。於長安舊城四天王寺。譯大乘同性經等
六部。桂國平高公侯伏壽爲總&MT01142;檢校
金光明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經五卷
聖寺
  譯智僊筆受此五卷金光明經非是今譯但於曇
無讖四卷經中續壽量大辯二品今在刪繁録
十一面觀世音神呪經一卷於四天王寺譯上儀同
城陽公蕭吉筆受初出
  與唐譯十一面神
呪心經等同本
須跋陀羅因縁論二卷於四天王寺譯沙門圓
明筆受並見長房録
  右三部八卷前二部六卷見在
後一部二卷闕本
沙門耶舍崛多。周言稱藏。優婆國人。共小同
學闍那崛多。於武帝時爲大冡宰宇文護。於
四天王寺及歸聖寺。譯金光明經等三部
靖邁經圖中又有大雲請雨經一卷亦云稱藏所譯今以此
經即是與前闍那耶舍共出之者不合別上二處倶存者誤
妙法蓮華經普門品重誦偈一卷在益州龍淵寺
譯今編入第八
  卷普
門品
種種雜呪經一卷或無經字呪總二十三
首在益州龍淵寺譯
佛語經一卷第二出與元魏菩提留支譯
同本在益州龍淵寺譯
金色仙人問經二卷於長安舊城四天王寺譯
蕭吉筆受並見長房録
  右四部五卷前二部二卷見在
後二部三卷闕本
沙門闍那崛多。周言志徳。北印度揵達國人。
師徒同遊來達茲境。以武帝時於四天王寺。
譯金色仙人問經。後隨譙王宇文儉往益州。
於龍淵寺復譯普門偈等三部。崛多入隨更
廣翻譯。備如後述
  陳陳氏都建業
自武帝永定元年丁丑至煬帝禎明三年己
酉。凡經五主三十三年。緇素三人所出經
律論及集傳等。總四十部一百三十三卷
 於中二十六部八十九卷見
在一十四部四十四卷闕本
陳沙門拘羅那他三十八部一百一
十八卷經律論集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七
卷經
沙門須菩提一部八
卷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第三譯與姚秦羅什元
魏留支等出者同本
解節經一卷是解深密經初五品異譯出第一卷
此經非是全部眞諦略出以證義耳
遺教經論一卷釋遺
教經
十八空論一卷
攝大乘論三卷無著菩薩造第二出與元魏佛陀扇多
等譯者同本天嘉四年於廣州制旨寺
  慧愷
筆受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世親菩薩釋亦云釋論或十二
卷與*隨笈多等出者同本
  第一譯天嘉四年於廣州
制旨寺出慧愷筆受
佛性論四卷天親菩
薩造
中邊分別論二卷婆藪盤豆造或三卷於臨川郡出
第一譯與唐譯辯中邊論同本
顯識論一卷内題云顯識品從無相論
出題云眞諦譯新附此
轉識論一卷即出前顯識論中題
云眞諦譯新附此
唯識論一卷天親菩薩造初云修道不共他在臨川郡
譯第二出與元魏般若流支等出者同本
寶行王正論一卷
三無性論二卷出無相論
或一卷
無相思塵論一卷初出與唐譯觀所縁論同
本見靖邁經圖及内典録
解捲論一卷初出與唐義淨掌中論同
本見靖邁經圖及内典録
廣義法門經一卷第三出與漢安高所出普法義經等
同本題云是中阿含一品別譯天嘉
  四年十一月十日
於廣州制旨寺譯
佛阿毘曇經二卷亦云論録云九卷今只二軸未詳所
以又内典録中更載佛阿毘曇一
  卷非
律二十二明了論一卷亦直云明了論出正量部波
羅提木叉論中覺護法師造
  大二年正月二十日於
廣州譯沙門*慧愷筆受
阿毘達磨倶舍釋論二十二卷婆藪*盤豆造第一
譯與唐譯倶舍論
  同本天嘉四年正月二十五日於制旨寺出至&T055472;十月十
日訖至五年十二月二日更勘至光*大元年十二月二
十五
隨相論一卷或云求那摩諦隨相論徳
*慧法師造或二卷
立世阿毘曇論十卷題云立世毘曇藏或無論字亦云
天地記經永定三年出録云十五
  卷未
四諦論四卷婆藪
摩造
部執異論一卷亦名部異執論第二出與
十八部論及宗輪論同本
婆藪*盤豆法師傳一卷此曰天親
第二出
金七十論三卷外道迦毘羅仙人造明二十五諦謂數
論也或二卷長房等録別存僧佉論三
  卷者非也謂梵名
僧佉此翻爲數
金剛般若論一卷
大般涅槃經論一卷或無般字
第二出
反質論一卷今疑即藏中如實論是故
彼題云如實論反質難品
墮負論一卷
成就三乘論一卷
正説道理論一卷
意業論一卷
大空論三卷於豫章栖
隱寺出
僧澁多律一卷陳言
總攝
倶舍論偈一卷初出與唐譯倶舍頌同本
天嘉四年於制旨寺出
倶舍論本六卷據其論本即前偈是
今復言本未詳所以
翻外國語七卷一名倶舍論因
縁事一名雜事
修禪定法一卷除四部外餘三十
四部見長房録
  右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金七十論上二十
五部八十二卷見
在金剛論下一十三
部三十六卷闕本
沙門拘羅那他。陳曰親依。或云波羅末陀。此
云眞諦。並梵文之名字也。本西印度優禪尼
國人。以梁武太清二年屆于建業。頃屬梁季
崩亂不果宣傳。雖翻經論栖遑靡託。逮陳武
永定二年七月還返豫章。又上臨川晋安諸
郡。眞諦雖傳經論道缺。情離本意不申。更觀
壤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國。道俗虔請結誓
留之。不免物議遂停南越。便與前梁舊齒重
覈所翻。其有文旨乖競者。皆鎔冶成範始
末倫通。至文帝天嘉四年。楊都建元寺沙門
僧宗法准僧忍律師等。並建業標領欽聞新
教。故使遠浮江表親承芳問。諦欣其來意乃
爲翻攝大乘等論。首尾兩載覆疏宗旨。而飄
寓投委無心寧寄。又汎小舶至梁安郡。更裝
大舶欲返西國。學徒追逐相續留連。太守王
萬奢述衆元情重申邀請。諦又且循人事權
止海隅。伺旅束裝未思安堵。至三年九月發
自梁安汎舶西。引業風賦命飄還廣州。十二
月中上南海岸。刺史歐陽穆公顧延。住制
旨寺請翻新文。諦顧此業縁西還無指。乃對
沙門慧愷等翻廣義法門經及唯識論等。後
穆公薨沒世子紇重爲檀越開傳經論。時又
許焉。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測。嘗居別所四絶
水洲。紇往造之嶺峻濤涌未敢陵犯。諦乃鋪
舒坐具在於水上。加坐其内如乘舟焉。浮波
達岸既登接對。而坐具不濕依常敷置。有時
或以荷葉&T042090;水乘之而度。如斯神異其例甚
衆。至光*大二年六月。諦厭世浮雜情弊形
骸。未若佩理資神早生勝壤。遂入南海北山
將捐身命。時智愷正講倶舍聞告馳往。道俗
奔赴相繼山川。刺史又遣使人伺衞防遏。躬
自稽顙致留三日。方紆本情因爾迎還止于
王園寺。時宗愷諸僧欲延還建業。會楊輦
顧望恐奪時榮。乃奏曰。嶺表所譯衆部多明
無塵惟識。言乖治術有蔽國風。不隷諸華可
流荒服。帝然之。故南海新文有藏陳世。以太
建元年遘疾少時。遺訣嚴正勗示因果書傳
累紙。其文付弟子智休。至正月十一日午時
遷化。時年七十有一。明日於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准等各齎經論還返匡山。自
諦來東夏雖廣出衆經而偏宗攝論。故討尋
教旨者通覽所譯。則彼此相發綺繢鋪顯。故
隨處翻傳親流疏解。諦從陳武永定二年戊
寅。至孝宣太建元年己丑。更譯金剛般若經
等三十八部。微附華飾盛顯隋唐。見曹毘別
歴及隋費長房録唐内典録等。餘有未譯梵
本書。並多羅樹葉凡有二百四十甲。若依
陳紙翻之則列二萬餘卷。今見譯訖止是數
*甲之文。並在廣州制旨王園兩寺。是知法
寶弘博定在中天。識量玼瑣誠歸東夏何以
明之。見譯藏經四千餘卷。生便棄擲習學全
希。用此量情情可知矣。初諦傳度攝論宗。愷
歸心窮括教源銓題義旨。遊心既久懷敝相
承。諦又面對闡揚情理無伏。一日氣屬嚴厲
衣服單疎。忍噤通宵。門人側席愷等終夜靜
立奉侍諮詢。言久情諠有時眠寐。愷密以衣
被覆足。諦潜覺知便曳之于地。其節儉知足
如此。愷如先奉持逾久逾親。諦以他日便
喟然憤氣衝口者三。愷問其故。答曰。君等
欵誠正法實副參傳。但恨弘法非時有阻來
意耳。愷聞之如噎良久聲涙倶發。跪而
曰。大法絶塵遠通赤縣。群生無感可遂埋耶
諦以手指西北曰。此方有大國非近非遠。吾
等沒後當盛弘之。但不覩其興。以爲太息耳。
即驗往隔今統敷揚有宗。傳者以爲神用不
同妄生異執。惟識不識其識不無慨然
無上依經二卷准經後記云梁
代譯今編梁録
又長房内典等録。
復有正論釋義等一十三部一百八卷。今
並是經論義疏眞諦所撰。非梵本翻故刪不
録。又内典録中梁陳二代倶載起信論者非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初出與大般若
第六會同本
  右一部七卷其本見在
王子月婆首那。陳言高空。中印度優禪尼國
王之子。從魏之梁譯業無輟。以梁太清二年
六月。有于闐沙門求那跋陀陳言
徳賢
齎勝天王
般若經一部梵文凡十六品始洎建業。首那
忽見徳賢有此經典。敬戀冥懷如對眞佛。因
從祈請畢命弘宣。徳賢嘉其雅操虚心授與。
那得保持以爲希遇。屬侯景作亂未暇翻傳。
戴東西諷持供養。民之所欲天必從焉。遂
屬陳朝覇於建業。首那負笈懷經自遠而至。
江州刺史儀同黄法&MT00101;。渇仰大乘護持正法。
以文帝債天嘉六年歳次乙酉七月辛巳朔
二十三日癸卯。勸請首那於州廳事略開題
序設無遮大會。四衆雲集五千餘人。匡山
釋僧果及遠邇名徳。並學冠百家博通五部。
各有碩難紛綸靡不渙然氷釋。到其月二十
九日還興業伽藍。揵搥既響僧徒咸萃。首那
躬執梵文譯爲陳語。楊州阿育王寺釋智昕
暫遊彭匯。伏膺至教耳聽筆疏。一言敢失再
三循環。撰爲七卷。訖其年九月十八日文句
乃盡。江州僧正釋慧恭博通三學始末&MT01142;掌。
具經前序及長房等録。那雖一身而備經渉
歴元魏梁陳相繼宣譯。後不測其終
大乘寶雨藏八卷第二出與梁世曼陀羅七卷寶雲
及唐譯十卷寶雨並同本見一乘
  寺藏
右一部八卷本闕
沙門須菩提。陳言善現。或云善吉。亦云善業。
扶南國人。解悟超群詞彩逸俗。化物無倦遊
方屆茲。於楊都城内至敬寺。爲陳主譯大乘
寶雨經一部
隋楊氏都大興
自文帝開皇元年辛丑。至恭帝義寧二年
寅。相承三帝三十八年。緇素九人所出經論
及傳録等。總六十四部三百一卷於中六十二
部二百八十
  七卷見在二部
一十四卷闕本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一部一
卷經
沙門毘尼多流支二部二
卷經
沙門那連提黎耶舍八部二十
卷經
沙門闍那崛多三十九部一百
九十二卷*經
沙門釋法經等二部一十二
卷經録目
沙門釋寶貴一部八
卷合經
沙門菩提登一部二
卷經
翻經學士費長房一部一十五
卷三寶録
沙門達摩笈多九部四十
六卷經論
業報差別經一卷開皇二年三月譯房云第二出與罪
業報應經大同小異者全乖也見長
  房録及續
高僧傳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優婆塞達磨闍那。隋云法智。姓瞿曇氏。即元
魏般若流支長子。本中印度婆羅痆斯國人。
婆羅門種。流滯東川遂郷華俗。父子相承祖
習傳譯。高齊之季爲昭玄都。齊國既平佛法
同毀。智因僧職轉任俗官。册授洋州洋川郡
守。隋受周禪梵牒即來勅召智還使掌翻譯。
智既妙善隋梵二言。執本自翻無勞傳度。以
開皇二年壬寅。譯業報差別經一部。成都沙
門釋智鉉筆受。文詞銓序義體。趙郡沙門
彦琮製序長房等録並云於興善寺譯業報差別經今謂
不然此經二年季春譯出季夏有詔始遷大興
  云興善寺翻小
譯審也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或無乘字開皇二年七月譯
第二出與西晋法護濟諸方
  等學經同本
長房録
象頭精舍經一卷開皇二年二月譯第三出與羅什
文殊問菩提經等同本見長房録
  右二部二卷其本並在
沙門毘尼多流支。隋言滅喜。北印度烏萇國
人。不遠五百由旬振錫巡方來觀盛化。至止
便召入令翻經。以文帝開皇二年壬寅。譯方
廣總持等經二部。給事李道寶般若流支次
子曇皮二人傳語。長安沙門釋法纂筆受爲
隋言。并整比文義。沙門彦琮並皆製序長房
等録
亦云於興善寺出此
亦不然過如前述
大方等大集日藏經十卷或十二卷或十五卷題云
大乘大方等日藏分經與
  大集日密分同本當第四出開皇四年五月
起翻五年二月訖沙門智鉉費長房等筆受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開皇五年正月出沙門*慧獻筆
受是大雲經第六十四品第二出
  與周世闍那耶舍大雲請雨經及
*隨崛多方等請雨經並同本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一名文殊師利神通力經亦名勝
金色光明徳女經開皇三年正月
  出第三譯與法護大淨法門
經等同本沙門智鉉筆受
徳護長者經二卷一名尸利崛多長者經開皇三年六
月出沙門僧琨筆受第四譯與法護
  月光童子
經等同本
百佛名經一卷開皇二年十二月出沙
門*慧獻筆受第二出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開皇五年十月
出費長房筆受
蓮華面經二卷開皇四年三月出
沙門*慧獻筆受
堅固女經一卷開皇二年十二月出沙門*慧獻筆
受亦云牢固女上八部並見長房録
  右八部二十三卷其本並在
沙門那連提黎耶舍。隋言尊稱。北印度烏萇
國人。先於齊國爲昭玄統。共昭玄都沙門法
智譯經七部。備在齊録。建徳之季周武克齊。
佛教與國一時平殄。耶舍外假俗服内襲三
衣。避地東西不遑寧息。五衆彫窘投厝無所。
儉餓溝壑者減食施之。老病扶力者隨縁濟
益。雖事力匱薄拒諫行之。而神志休強説導
無倦。屯負留難便歴四年。有隋御㝢重興
三寶。開皇之始梵經遙應。爰降璽書請來弘
譯。二年七月弟子道密等。侍送入京住大興
善寺。其年季冬草創翻業。勅昭玄統沙門曇
延等三十餘人令對翻傳。主上禮問殷繁供
奉隆渥。年雖朽邁行轉精勤。曾依舍利弗陀
羅尼具依修業。夢得境界自當作佛。如此靈
祥雜沓其例非一。後移住廣濟寺煬帝名廣改爲
弘濟今復避諱
爲崇
濟焉
爲外國僧主。存撫羈客妙得物心。忽一旦
告弟子曰。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及今明了
誡爾門徒。佛法難逢宜勤修學。人身難獲愼
勿空過。言訖就枕奄爾而化。時滿百歳。即開
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初耶舍先逢善相者
云。年必至百亦合登仙。中壽果終其言驗矣。
登仙冥理猶難測之。然其形貌瓌奇。頂如肉
髻。耳長而聳。目正處中。有異常倫特爲殊相。
固是傳法之碩徳也。法主既傾哀驚道俗。紹
隆之事將漸墜焉。凡於隋代譯經八部。即大
集日藏大雲輪大莊嚴法門等經是也。並沙
門僧琛明芬給事李道寶學士曇皮等。僧俗
四人更遞度語。沙門智鉉道邃*慧獻僧琨奉
朝請庾質學士費長房等筆受。昭玄統沙門
曇延昭玄都大興善寺主靈藏等。二十餘徳
&MT01142;護始末。至五年冬勘練倶了。並沙門彦琮
製序。尋耶舍遊渉四十許年。國五十餘。里十
五萬。瑞景靈迹勝寺高僧駛水深林山神海
獸無非奉敬。並預懲降事既廣周未遑陳叙。
沙門彦琮爲之本傳。具流於世
護國菩薩經二卷見内典録今編入
寶積當第十八會
移識經二卷今編入寶積當第三十九會改名賢護長者
會初出與唐譯顯識經同本開皇十一年
  十月出十二月訖學士
費長房筆受見長房録
發覺淨心經二卷初出與寶積發勝志樂會同本開皇
十五年九月出十月記沙門僧琨
  等筆受見
長房録
虚空孕菩薩經二卷大集第十六分第四出與虚空藏
經及虚空藏神呪經等同本開皇
  七年正月出三月訖沙門僧
曇筆受彦琮製序見長房録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五卷或六卷題云大方等大
集經賢護分亦云賢護菩
  薩*經第七譯與般舟三昧經等同本開皇十四
年十二月出十五年二月訖沙門明芬等筆受
大集譬喩王經二卷或無大集字是大集別品開皇十
五年五月出六月訖沙門道密等
  筆受兼前賢護
經並見長房録
佛華嚴入如來徳智不思議境界經二卷
  第三出與度諸佛境界智
光嚴經等同本見内典録
四童子三昧經三卷或直名四童子經第二出與法
護方等泥洹同本開皇十三年五
  月出七月訖沙門僧
琨筆受見長房録
妙法蓮華經添品七卷或八卷二十七品寶塔天授
連之爲一故二十七仁壽元
  年因普曜寺沙門上行所請崛多笈多
二法師重勘梵本闕者添之具經前序
善思童子經二卷第四出與大方等頂王經及大乘頂
王經等同本開皇十一年七月出九
  月訖學士費長房筆受沙
門彦琮製序見長房録
金光明經銀主陀羅尼品囑累品一卷曇無讖出
四卷眞
  諦七卷周世崛多五卷並無此二品檢梵本有故復出之見
長房録後十七年沙門寶貴取前後譯合成八卷故不別存
大方等大雲請雨經一卷内題云大方等大雲經請
雨品第六十四第三出與
  大雲請雨及大雲輪請雨二
經竝同本異譯見内典録
諸法本無經二卷第三出與諸法無行經等同本開皇
十五年六月出七月訖學士劉憑
  等筆受見
長房録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一卷第二出與第一義法勝
經同本開皇六年正月
  出二月訖沙門道邃筆受
沙門彦琮製序見長房録
入法界體性經一卷或無體性字第二出與寶積三昧
文殊問法身經同本開皇十五
  年七月出八月訖沙門
道密等筆受見長房録
希有希有校量功徳經一卷或云希有校量功徳經
初出與唐譯最無比經
  同本開皇六年六月出其月訖沙門僧曇筆受沙門
彦琮製序見長房録
善敬經一卷亦名善恭敬經一名善恭敬師經第二
出與正恭敬經同本開皇六年七月出
  八月訖沙門僧曇等筆
受彦琮製序見長房録
文殊尸利行經一卷第二出與文殊巡行經同本開皇
六年三月出四月訖沙門僧曇筆
  受沙門彦琮製
序見長房録
八佛名號經一卷第五出與八吉祥神呪八陽神呪經
等同本開皇六年五月出六月訖沙
  門道邃等筆受彦
琮製序見長房録
不空羂索呪經一卷亦云不空羂索觀世音心呪經初
出與唐譯不空羂索神呪心經等
  同本開皇七年四月出五月訖
僧曇等筆受彦琮序見長房録
十二佛名神呪經一卷題云十二佛名神呪校量功
徳除障滅罪經初出與唐譯
  稱讃如來功徳神呪經同本開皇七年五月
出其月訖僧琨等筆受彦琮序見長房録
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第十譯與無量門微密持經
等同本開皇五年十一月出
  十二月訖沙門僧曇等筆受
沙門彦琮製序見長房録
金剛場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與金剛上味陀羅尼
經同本開皇七年六月出八
  月訖沙門僧琨等筆受沙
門彦琮製序見長房録
如來方便善巧呪經一卷第二出與虚空藏菩薩問
佛經同本開皇七年正月
  出二月訖沙門僧曇*等筆受
沙門彦琮製序見長房録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一卷題云東方最勝燈王如
來遣二菩薩送呪奉釋
  迦如來助護持世間經第四出與
持句神呪經等同本見内典録
大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開皇十二年四月出十四
年六月訖沙門道邃*等
  筆受見
長房録
大威徳陀羅尼經二十卷開皇十五年七月出十六
年十二月訖沙門僧琨等
  筆受見
長房録
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開皇十三年八月出十四年
九月訖沙門僧曇等筆受見
  長房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開皇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出五
月二十五日訖學士費長房等筆
  受見長
房録
無所有菩薩經四卷見内
典録
月上女經二卷開皇十一年四月出六月訖學士劉
憑筆受沙門彦琮製序見長房録
出生菩提心經一卷開皇十五年十月出其月訖
學士劉憑等筆受見長房録
主天子所問經一卷或無所問字開皇十五年
八月出九月訖學士費長
  房等筆受
見長房録
諸法最上王經一卷開皇十五年五月出七月訖
沙門明芬等筆受見長房録
大乘三聚懺悔經一卷見内
典録
起世經十卷第五譯是長阿含記世經異出見經題
上云崛多笈多二法師共出新編入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開皇七年七月出十一年二月
訖沙門僧曇學士費長房劉憑等
  筆受沙門彦琮
製序見長房録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四卷第六出與如幻三昧經
及寶積善住意會等同
  本開皇十五年四月出沙
門道邃等筆受見長房録
諸佛護念經十卷開皇十四年十月出十二月訖
沙門僧曇等筆受見長房録
  右三十九部一百九十二卷本行集上三十七
部一百七十八卷
見在聖善住下二
部一十四卷闕本
沙門闍那崛多。隋云志徳。北賢豆賢豆本音因陀
羅娑陀那此云
主處謂天帝釋所護故也賢豆之音彼國之訛略耳身毒天
竺此方之訛稱也而彼國人總言聖豆而已約之以爲五方
也唐西域記云正音印度印度者唐翻爲月月有多名斯其
一稱言諸群生輪迴不息無明長夜莫有司晨其猶白日既
宵燭斯繼雖有星光之照豈如朗月之明苟縁斯致因
而譬月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
謂之印度印度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門特爲清貴從
其雅稱傳以成俗無云經界之別總謂婆羅門國焉
揵陀
囉國人也隋云香
居富留沙富邏城隋云
夫宮也
刹帝
利種。姓金
隋云項也謂如孔雀
之項彼國以爲貴姓
父名跋闍邏
隋云金
剛堅也
幼懷遠量長垂清範位居冡宰燮
理有經。崛多昆季五人身居最小。宿殖徳本
早發道心。適在髻年便求出離。二親識其誠
量仍爲賛成。即入大林伽藍因蒙度脱。其郁
波弟耶隋云常近受持者今所謂和上此乃于闐之訛
略也奘法師云中天正音鄔波拕耶唐云親教亦
云依
名嗜那耶舍隋云
勝名
專修宴坐妙窮定業。其
阿遮利隋云傳授或云正行即所謂阿闍梨也亦近
國之訛略耳奘法師云阿遮利耶唐云軌
範亦云
名闍若那跋達囉隋云
智賢
遍通三學偏明
律藏。崛多自出家後孝敬專誠。教誨積年指
歸通觀。然以賢豆聖境靈迹尚存。便隨本師
具得瞻奉。時年二十有七受戒三夏。師徒結
志遊方弘法。初有十人同契出境。路由迦臂
施國淹留歳序。國王敦請其師奉爲法主益
利頗周。將事巡歴。便踰大雪山西足。固是
天險之峻極也。至厭怛國既初至止。野曠民
希。所須食飮無人營造。崛多遂捨具戒竭力
供待。數經時艱冥靈所祐幸免災横。又經渇
囉槃陀及于闐等國。屡遭夏雨寒雪暫時停
住。既無弘演栖寓非久。又達吐谷渾國漸至
鄯州。于時即西魏後元年也。雖歴艱危心
逾猛厲。發蹤跋渉三載于茲。同伴十人唯存
四箇。以周明武成之歳初屆長安止草堂寺。
師徒遊化已果來心。更登淨壇再受具足。精
誠從道尤甚由來。既處京華漸通隋語。名聞
稍遠時輩所欽。被詔延入後園共論佛法。殊
禮別供充諸禁中。思欲通法無由自展具情
上啓。即蒙別勅爲造四天王寺聽在居住。自
茲已後乃翻新經及接先闕。既非弘泰羈縻
而已。會譙王宇文儉鎭蜀復請同行於彼。三
年恒任益州僧主住龍淵寺。建徳墮運像教
不弘。五衆一期同斯俗服。武帝下勅追入京
輦。重加爵祿逼從儒禮。秉操鏗然守死無懼。
帝愍其貞亮哀而放歸。路出甘州北由突厥。
遇値中面他鉢可汗慇重請留。因往復曰。周
有成壞勞師去還。此無廢興幸安意住。資給
供養當使稱心。遂爾併停十有餘載。闍梨
智賢還西滅度。未久之問和*上遷化。隻影孤
寄莫知所安。頼以北狄君民頗弘福利。因斯
飄寓隨方利物。有齊僧寶暹道邃智周僧威
法寶僧曇智照僧律等十人。以武平六年相
結同行採經西域。往返七載將事東歸。凡獲
梵本二百六十部迴至突厥。聞周滅齊併毀
佛法。退則不可進無所歸。遷延彼間遂逢至
徳。如渇値飮若暗遇明。因與同居講道相
翫。所齎新經仍共尋閲請翻名題。勘舊録目
轉覺巧便有異前人。律等内誠各私慶幸。獲
寶遇匠得不虚行。同誓焚香共契宣布。大隋
受禪佛法即興。暹等齎經先來應運。開皇元
年季冬屆止。勅付所司訪人令譯。二年仲春
便就傳述。季夏詔曰。殷之五遷恐民盡死。是
則以吉凶之土制長短之命。謀新去故如農
望秋。龍首之山川原秀麗卉木滋阜。宜建都
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茲可域。城曰
大興城。殿曰大興殿。門曰大興門。縣曰大
興縣。園苑池沼其號並同。寺曰大興善也。於
此寺中傳度法本。于時崛多仍住北狄。至開
皇四年大興善寺沙門曇延等三十餘人。以
躬當翻譯音義乖越。承崛多在北乃奏請還
京。帝乃別勅追延。崛多西歸已絶流滯十
年。深思明世重遇三寶。忽蒙遠訪欣願交并。
即與使乎同來入國。于時文帝巡幸洛陽於
彼奉謁。天子大悦賜問頻仍。未還京闕尋勅
敷譯。新至梵本衆部彌多。或經或書且内且
外。諸有翻傳必以崛多爲主。僉以崛多言識
異方字曉殊俗。故得宣辯自運不勞傳度。理
會義門句圓詞體。文意粗定銓本便成。筆受
之徒不費其力。試比先達抑亦繼之。五年勅
令崛多。共婆羅門沙門若那竭多。開府高恭。
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羅門毘舍達等道俗
六人。令於内史内省翻梵古書及乾文等。于
時廣濟寺唯獨耶舍一人譯經。別勅崛多使
兼翻經。兩頭來往到十二年。翻書訖了合得
二百餘卷進畢。爾時耶舍先已終亡。仍勅崛
多專主翻譯。移法席就大興善寺。更召婆羅
門沙門達摩笈多。并勅高天奴高和仁兄弟
等同傳梵語。又増置十大徳沙門僧休法粲
法經慧藏洪遵慧遠法纂僧暉明穆曇遷等。
&MT01142;掌翻事銓定宗旨。沙門明穆彦琮重對梵
本再審覆勘整理文義。崛多曾傳。于填東
南二千餘里有遮拘迦國。彼王純信敬重大
乘。宮中自有摩訶般若大集華嚴三部大經。
並十萬偈。王躬受持親執鎖鑰。轉讀則開香
華供養。又道場内種種莊嚴。誘諸小王令入
禮拜。此國東南二十餘里山甚巖險。有深淨
窟置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伽方廣舍利弗華
聚二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八部般若大
雲經等凡十二部。咸十萬偈。國法相傳防
衞守護。又有入滅定羅漢三人窟中禪寂。毎
至月半諸僧就山爲其淨髮。此則人法住持
有生之所憑頼。崛多道性純厚神志剛正。愛
徳無厭求法不懈。博聞三藏遠究眞宗。遍學
五明兼閑世論。經行得道場之趣。總持通神
呪之理。三衣一食終固其誠。仁濟弘誘非關
勸請。勤誦佛經老而彌篤。強識先古久而逾
詣。士庶欽重道俗崇敬。隋滕王遵仰戒範奉
以爲師。因事塵染流擯東越。又在甌閩道聲
載洽。身心兩救爲益極多。至開皇二十年便
從物故。春秋七十有八准添品法華序仁壽元年
辛酉崛多笈多二法師於
大興善寺重勘梵本闕者添譯既在仁壽之元出此添品即
非開皇二十年卒又内典録云仁壽之末崛多以縁他
事流擯東越續高僧傳即云開皇二十
年卒傳録倶宣所撰而自相矛盾何也
崛多自從西
服來至東華循歴翻傳。自開皇五年訖仁壽
之末出護國等經。總三十九部合一百九十
二卷。並詳括陶冶理教圓通。文明義結具流
於世。見隋唐二録護國菩薩經佛華嚴入如來徳智
經大方等大雲請雨經東方最勝
燈王如來經無所有菩薩經大乘三聚懺悔經已上六部内
典録云崛多所譯靖邁經圖云笈多出今依内典爲正大集
譬喩王經移識經法炬陀羅尼經已上三部經圖之中崛多
笈多二録倶載者誤也今並載崛多之録笈多録内除之
衆經目録七卷開皇十四年五月十日勅興善寺
翻經所撰至七月十四日畢
  別録六卷總録一卷
總別成七見長房録
衆經目録五卷仁壽二年勅請興善寺翻經沙
門及學士等撰見續高僧傳
  右二部一十二卷其本並在
沙門釋法經等。並大興善寺翻經大徳也。開
皇十四年甲寅。文帝勅撰一切經録。法經
等二十大徳緝撰成之。總標綱記位爲九録。
區別品類有四十二分。合有二千二百五十
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揚化寺沙門明穆。區
域條分指蹤紘絡。日嚴寺沙門彦琮。覶縷緝
維考校同異。見長房録。又至仁壽二年勅所
司。請興善寺大徳與翻經沙門及學士等。披
檢法藏詳定經録。隨類區辯總爲五分。單本
第一重翻。第二別生。第三賢聖集傳。第四
疑僞。第五見闕。都合二千一百九部五千五
十八卷。別生疑僞不須抄寫。已外三分。入藏
見録。並沙門彦琮綜理裁定。見續高僧傳
合金光明經八卷二十四品開皇十七年合當第
四本見長房録沙門彦琮製序
  右一部八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寶貴。大興善寺僧也。開皇十七年丁
巳合金光明經一部。貴即周世智度論師道
安之神足。翫閲群典見昔晋世沙門支敏度
合兩支兩竺一白五家首楞嚴爲一部作八卷
今准祐録及合經記
四本合成無白延也
又合一支兩竺三家維摩爲
一部作五卷。又沙門僧就合四家大集爲六
十卷。諸此合經文義宛具。斯既先哲遺蹤。貴
遂依承以爲規矩。遂合涼世法豐四卷十
八品者
朝稱藏續演壽量大辯
二品分爲五卷
梁時眞諦更出四品謂三身
分別品業障滅品
陀羅尼最淨地品依空滿願品通
前十八成二十四分成七卷
隋代志徳復出銀主陀
羅尼品及囑

前後所出。共二十四品分爲八卷。沙門彦
琮重覆勘校品部究足。始自于斯文號經王。
義稱深妙願言幽顯。頂戴護持又長房録云
招提寺沙門僧
就開皇六年合大集經成六十卷者今尋就所合經難爲憑
准中有差舛如後大乘録及刪繁録中具述故此録中存其
  別本合部之
者刪之不存
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云出六根聚經亦云大乘
實義經亦名地藏菩薩*經
  亦直云
占察經
右一部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菩提登。外國人也。不知何代譯占察經
一部。長房録云。此經檢録無目。而經首題云。
菩提登在外國譯。似近代出。今諸藏内並寫
流傳。而廣州有一僧行塔懺法。以皮作二枚
帖子。一書善字一書惡字。令人擲之。得善者
好得惡者不好。又行自撲法以爲滅罪。青州
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開皇十三年有人告
廣州官司云是其妖。官司推問。其人引證云。
塔懺法依占察經。自撲法依諸經中。五體投
地如太山崩。廣州司馬郭誼來京向歧州具
状聞奏。勅不信占察經道理。令内史侍郎李
元操共郭誼就寶唱寺問諸大徳。沙門法經
等報云。占察經目録無名及譯處。塔懺法與
衆經復異不可依行。勅云。諸如此者不須流
行。今謂不然。豈得以己管窺而不許有博見
之士耶。法門八萬理乃多途。自非金口所宣
何得顯斯奧旨。大唐天后天册萬歳元年。勅
東都佛授記寺沙門明佺等。刋定一切經録
以編入正經訖。後諸覽者幸無惑焉
開皇三寶録十五卷開皇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上
内題云歴代三寶紀見内典録
  及續高
僧傳
右一部一十五卷見在
翻經學士費長房。成都人也。房本出家。周廢
僧侶。及隋興復仍習白衣。時預參傳筆受詞
義。以歴代群録多惟編經至於佛僧紀述蓋
寡乃撰三寶。履歴帝年始自周莊魯莊至於
開皇末歳。首列甲子傍列衆經。翻譯時代附
編綜。號爲開皇三寶録。撰成陳奏下勅行
之。其序略云。今之所撰略准三書以爲指南
顯茲三寶。佛生年瑞依周夜明。經度時祥承
漢宵夢。僧之元始城塹棟梁。毘賛光輝崇於
慧皎。其外傍採隱居歴年國誌典墳僧祐集
記諸史傳等僅數十家。摘彼翠零成斯
翮。扇之千載風於百王。共秉智炬之光。照時
昏暗。同傳法流之潤洽世燋枯。闡我皇猷導
開厥始。昔結集之首並指在某國城。今宣譯
之功理須各宗時代。故此録體率擧號稱爲
漢魏呉及大隋録也。失譯疑僞依舊注之。人
以年爲先經隨代而次。有重列者猶約世分。
總其華戎黒白道俗合有一百九十七人都所
出經律戒論傳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
三十五卷。位而分之爲十五軸。一卷總目。兩
卷入藏。三卷帝年。九卷代録。代録編鑒經翻
譯之少多。帝年張知佛在世之遐邇。入藏別
識教小大之淺深云云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四卷第七譯與如幻
三昧及聖善
  住意經等同本見内典録今
編入寶積當第三十六會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十卷第二出與宋
功徳直菩薩
  念佛三昧經同本是
大集別分見内典録
縁生初勝分法本經二卷初出與唐譯分別縁起
經同本亦直云縁生經見内
  典録大業十二年十月出至十
三年九月兼論並訖見經前序
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第二出與灌頂第十二卷
及唐譯藥師本願功徳經等
  同本見内典録大業十一年十
月八日於翻經館譯訖沙門行矩製序
金剛般若論二卷無著菩薩造
見内典録
菩提資糧論六卷聖者龍樹本比丘
自在釋見内典録
攝大乘論釋論十卷第二出與眞諦譯者及唐譯世親
攝論並同本世親菩薩釋見内典
  
縁生論一卷聖者鬱楞伽造與縁生
經同時出見内典録
起世因本經十卷第六出與長阿含第四分記世經及
樓炭經等同本亦直云起世經見内
  
右九部四十六卷其本並在
沙門達摩笈多。隋云法密。亦云法藏。本南印
度羅囉力加
*反
國人也内典録及翻經圖並云北
天竺烏場國人者非也
刹帝利
種。姓弊邪伽囉隋云
虎氏
有弟四人。身居長子。
父母留戀不聽出家。然以篤愛法門深願離
俗。年二十三往中印度界鞬挐究撥闍城
隋云
耳出
於究牟地隋云黄
華色
僧伽囉磨隋云衆園舊云
僧伽藍者訛略
笈多於此寺中方得落髮。改名法密。年二
十五方受具戒。其郁波弟耶名佛馱笈多。
隋云
覺密
阿遮利夜名舊拏達多隋云
徳施
又一阿遮利夜
名爲普照。通大小乘經論咸能誦説。行賓
夜法謂行乞食者舊爲
分衞訛略也
入第耶那隋云念修舊爲禪
那及持訶那並訛

恒入此觀以爲常業。笈多受具之後。仍
住三年。就師學問。師之所得略窺戸&T025172;。後以
普照師爲吒迦國王所請。從師至彼經停一
載師還本國。笈多更留四年。住於提婆鼻何
隋云天遊也天謂國王遊謂僧處其所王立故名天遊舊
以寺代之寺乃此土公院之名所謂司也廷也又云招
提者亦訛略也世依字解招謂招引提謂提携並浪語也此
乃西言耳正音云招鬪提奢此云四方謂處所爲四方衆僧
之所依
住也
於是歴諸大小乘國及以僧寺聞見倍
多。北路商人頗至於彼。遠傳東域有大支那
國焉舊名眞丹振旦者並非正音無義可
譯*惟知是此神州之總名
初雖傳述不
甚明信未作來心。但以志在遊方情無所繋。
遂往迦臂施國六人爲伴。仍留此國停住王
寺。笈多遂將四伴於國城中二年停止。遍歴
諸寺備觀所學。遠遊之心尚未寧處。其國乃
是北路之會雪山北陰。商旅咸湊其境。於商
客所又聞支那大國三寶興盛。同侶一心屬意
來此。非*惟觀其風化。願在利物弘經。便踰
雪山西足薄佉羅國沙多叉*挐國達摩悉鬚
多國。此諸國中並不久住。足知風土諸寺儀
式。又至渇羅槃陀國留停一年。未多開導。
又至沙勒國。同伴一人復還本邑。餘有三人
停在王寺。謂沙勒王之所造也。經住兩載。
仍爲彼僧講念破論有二千偈。旨明三印多
破外道。又爲講如實論亦二千偈。約其文理。
乃是世間論義之法。又至龜茲國亦停王寺
又住二年。仍爲彼僧講釋前論。其王篤好大
乘多所開悟留引之心旦夕相造。笈多係心
東夏無志潜停。密將一僧間行至烏耆國。在
阿蘭*挐寺講通前論。又經二年。漸至高昌客
遊諸寺。其國僧侶多學漢言。雖停二年無所
宣述。又至伊吾便停一載。値難避地西南。路
純砂磧水草倶乏。同侶相顧性命莫投。乃以
所齎經論權置道旁。越山求水冀以存濟。
求既不遂勞弊轉増。專誦觀世音呪。夜雨忽
降。身心充悦尋還本途。四顧茫然方道迷失
踟蹰進退。乃任前行遂達于瓜州。方知曲取
北路之道也。笈多遠慕大國跋渉積年。初契
同徒或留或歿獨顧單影屆斯勝地。靜言思
之悲喜交集。尋蒙帝旨延入京城。處之名寺
供給豐渥。即開皇十年冬十月也至止未淹
華言略悉。又奉別勅令就翻經。移住興善執
本對譯允正寔繁。所誦大小乘論並是深要。
至於宣解大弘微旨。此方舊學頻遣積疑。然
而慈恕立身柔和成性。心非道外行在言前。
誡地夷而靜。智水幽而潔。經洞字源論窮聲
意。加以威容詳正勤節高猛。誦響繼晨宵。
法言通内外。又性好端居簡絶情務。寡薄嗜
欲息杜希求。無倦誨人有踰利己。曾不忤顏
於賤品輕心於微類。遂使未覩者傾風暫謁
者欽敬。自居譯人之首*惟存傳授。所有覆
疎務存綱領。煬帝定鼎東都敬重隆厚。至於
佛法彌増崇樹。乃下勅於洛水南濱上林園
内置翻經館。搜擧翹秀永鎭傳法。登即下
徴笈多并諸學士並預集焉。四事供承復恒
常度。致使譯人不墜其緒成簡無替。於時及
綱云頽郊壘煙構。梵本新經一時斯斷。
笈多蘊其深解遂闕陳弘。始於開皇中歳屆
于京師。即與崛多共參傳譯。于時崛多控權
令望居最傳度梵隋。時*惟稱美至於深義莫
不反啓斯人。而容範滔然無渉世路。所以傳
譯聲望抑己揚人。仁壽之末崛多以縁他事
流擯東越。笈多乘機專主傳譯。從大業初年
終大業末歳。譯大方等善住意等經九部。並
文義澄潔華質顯暢。沙門彦琮明則行矩等
筆受。至大唐武徳二年終于洛汭。沙門彦琮
爲之作傳。初笈多翻金剛斷割般若波羅蜜
經一卷及普樂經一十五卷。未及練覆値僞
鄭淪廢不暇重修。今卷部在京。多明八相等
今謂大唐日照三藏翻方廣大華嚴經一十二卷與舊
普曜梵本是同於中亦明*八相等事與此普樂經亦應
  梵本
同也
開元釋教録卷第七總録
之七



開元釋教録卷第
 *庚午歳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經録上之八
大唐李氏都長安。自高祖神堯皇帝武徳元
年歳次戊寅。至開元神武皇帝開元十八年
庚午之歳。兼天后代凡經一百一十三載。傳
譯緇素已有三十七人。所出經律論及傳録
等。總三百一部二千一百七十卷於中二百八十
一部二千一百
  四十三卷見在一十
部二十七卷訪本未獲
大唐沙門波羅頗迦羅蜜多羅三部三十八
卷經論
沙門釋法琳*一部一十卷集論
沙門釋玄奘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
卷經律論記傳
沙門釋道宣八部八十一卷
譜録傳集
沙門釋玄應一部二十五卷經音義
沙門釋靖邁一部四卷圖
沙門釋智通四部五卷經
沙門伽梵達摩一部一卷經
沙門阿地瞿多一部一十二卷經
沙門釋玄惲一部二十卷經集
沙門釋彦悰一部六卷集議
沙門那提三部三卷經
沙門若那跋陀羅一部二卷經
沙門地婆訶羅一十八部三十四卷經論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