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諸經要集 (No. 2123_ 道世撰 ) in Vol. 54

[First] [Prev+100] [Prev]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留難。便作木*灌堅固難破。令頭易入難出之
者。亦著井邊。然捉杖屏處伺之。行人飮訖。
野干主如前入飮。飮訖撲地不能令破。時婆
羅門捉杖打殺。空中有天説此偈言
    知識慈心語 佷㑦不受諫
    守頑招此禍 自喪其身命
    是故癡野干 遭斯木*灌苦
佛告諸比丘。爾時野干主者。今提婆達多是。
時群野干者。今諸比丘諫提婆達多者是。當
於過去時。已曾不受知識軟語。自喪身
命。今復不受諸比丘諫。當墮惡道長受苦痛。
頌曰
    思愼始終 務存正己 口無二言
    心無妄起 少欲知足 妄懷彼此
    戰戰兢兢 誡勗憂喜
諸經要集卷第



諸經要集卷第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六度部第十六度即
爲六篇
布施第一施別
七縁
  述意縁慳僞縁財施縁法施縁
擇施縁福田縁相對縁
述意縁第一
夫布施之業。乃是衆行之源。既標六度之初。
又題四攝之首。所以給孤獨食。散黄金而不
吝。須達拏王。施白象而無惜。尚能濟其厄難。
忘己形軀。故薩埵投身。以救飢羸之命。尸毘
割股。以代鷹鸇之飡。豈況國城妻子。何足經
懷。寶貨倉儲。寧容在意。俗書尚云。解衣推
食。摩頭至踵。車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輕財
重義。愛賢好士。且自財物無常。何關人事。苦
心積聚。竟復何施。四怖交煎。五家諍奪。何
有智人。而當寶翫。比見凡愚。吝惜家財。靡
有捨心。而喪軀命。但爲貪生。恒憂不活。遂使
妻兒角目。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絶。良
由慳因慳縁慳法慳業。乖菩薩之心。妨慈悲
之道。不生救護之意。唯起損惱之情。如是之
愆。寔由慳貪爲本也
慳僞縁第二
如菩薩處胎經。佛説偈言
    世多愚惑人 守慳不布施
    積財千萬億 稱言是我有
    臨欲壽終時 眼見惡鬼神
    刀風解其體 無復出入息
    貪識隨善惡 受報甚苦辛
    將至受罪處 變悔乞何及
又薩遮尼揵子經偈云
    貪人多積聚 得不生厭足
    無明顚倒心 常念侵損他
    現在多怨憎 捨身墮惡道
    是故有智者 應當念知足
    惜財不布施 藏擧恐人知
    捨身空手去 餓鬼中受苦
    飢渇寒熱等 憂悲常煎煮
    知者不積聚 爲破慳貪故
又分別業報經偈云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瞋怒
    不依正憶念 後作大力龍
又菩薩本行經云。若見乞者面目嚬蹙。當知
是人開餓鬼門
又大集經云。有四法障礙大乘。何等爲四。一
不樂惠施。二施已生悔。三施已觀過。四不念
苦施心。復有四法。一爲欲而施。二爲瞋而施。
三爲癡而施。四爲怖畏而施。復有四法。一不
至心施。二不自手施。三不現見施。四輕慢施。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菩薩布施遠離四惡。
一破戒。二疑網。三邪見。四慳吝。復離五法。
一施時不選有徳無徳。二施時不説善惡。三
施時不擇種姓。四施時不輕求者。五施時不
惡口罵。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
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選擇惡物持以施人。
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復有八事。施已不得
成就上果。一施已見受者過。二施時心不平
等。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讃歎。五説
無後乃與之。六施已惡口罵詈。七施已求還
倍。八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
得親遇諸佛賢聖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觸。
施於彼者。是名淨施
若偏爲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來得果
報時。不樂惠施
若人施已生悔。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
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
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
病苦
若人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
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
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
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又優婆塞戒經云。無財之人自説無財。是義
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
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
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
應食者。亦得福徳。若以塵糗施於蟻子。亦得
無量福徳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糗
耶。極貧之人。誰當赤露無衣服者。若有衣
服。豈無一線一針施人繋瘡。一指許財作燈
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現貧窮無其身者。
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執役掃灑。亦
得福報。故成實論云。掃一閻浮僧地。不如掃
一手掌佛地
又四分律。及彌沙塞律云。昔佛在世時。跋提
城内有大居士。字曰琝荼。饒財珍富有大
威力。隨意所欲周給人物。倉中有孔大如車
軸。穀米自出。婦以八升米作飯。飼四部兵及
四方來者。食故不盡。其兒以千兩金。與四部
兵及四方乞者。隨意施猶不盡。兒婦以一裏
香。塗四部兵并四方來乞者。隨意令足。香故
不盡。奴以一犁田耕七壟出米滋多。其
以八升穀。與四部兵人馬。食之不盡。家内
良賤共*諍。各是我福力。琝*荼詣佛請問。是
誰力耶。佛言。汝等共有。昔王舍城有一織師。
織師有婦。又有一兒。兒又有婦。有一奴一婢。
一時共食。有辟支佛來就舍乞食。各欲當分
捨與。辟支佛言。各減少許。於汝不少在我得
足。即共從之。辟支食已。於虚空中現諸神
變方去。織師眷屬捨命。生四天王天。至于他
化。展轉七反。餘福此生果報齊等。又淨業
障經云。若菩薩觀慳及施不作二相。持戒毀
戒不作二相。瞋恚忍辱。懈怠精進。亂心禪定。
愚癡智慧不作二相。是則名爲淨諸業障
財施縁第三
如大寶積經云。財施有五種。一至心施。二信
心施。三隨時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又菩薩地持論云。一切施者。略説有二種。一
内物。二外物。菩薩捨身是名内施。若爲食吐
衆生食已吐施。是名内外施。除上所説是名
外施。菩薩内地有二種。一隨所欲作他力自
在捨身布施。譬如有人爲衣食故。繋屬於人
爲他僕使。如是菩薩不爲利養。但爲無上菩
提。爲安樂衆生。爲滿足檀波羅蜜。隨所欲作
他力。自在捨身布施。二隨他所須。支節等
一切施與。菩薩外施復有二種。一隨其所求。
受用樂具歡喜施與。二奉事彼故。一切捨心
一切施與。菩薩内外物非無差別。等施一切。
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於衆生樂而不安。不
樂不安則不施與。若於衆生安而不樂。亦安
亦樂是則盡施
又大集經云。菩薩有四種施。具足智慧。何等
爲四。一以紙筆墨與法師。令書寫經。二種種
校飾莊嚴妙座。以施法師。三以諸所須供養
之具。奉上法師。四無諂曲心讃歎法師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
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
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
若以淨妙物施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
布。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名爲惡
若爲自身。造作衣服莊嚴之具種種器物。作
已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得如
意樹
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自食。若
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愧。如其不違。即是
微妙智慧因縁。如是施者諸施中最上。是人
亦得名上施主
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憐愍歡喜心與。未
來則得無量福徳。若復觀田倉中。多有鼠雀
犯暴穀米。恒生憐愍。復作是念。如是鼠雀因
我得活。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
無量。又大菩薩藏經云。菩薩爲得阿耨菩提
故。行陀那波羅蜜多時。所修布施。又得
種稱讃利益。何等爲十。一者菩薩摩訶薩。以
上妙五欲施故。獲得清淨戒定慧聚。及以解
脱解脱知見聚。無不具足。二者菩薩以上妙
戲樂器施故。獲得清淨遊戲法樂。無不具足。
三者菩薩以具足施故。感得圓滿法義具足。
趣菩提座無不具足。四者菩薩以手施故。感
得圓滿清淨法手。拯濟衆生無不具足。五者
菩薩以耳鼻施故。獲得諸根圓滿成就。無不
具足。六者菩薩以*支節施故。獲得清淨無染
威嚴佛身。無不具足。七者菩薩以目施故。獲
得觀視一切衆生清淨法眼。無有障礙無不
具足。八者菩薩以血肉施故。獲得堅固身命。
攝持長養一切衆生貞實善權無不具足。九
者菩薩以髓腦施故。獲得圓滿不可破壞等
金剛身。無不具足。十者菩薩以頭施故。證得
圓滿超過三界無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無
不具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爲得菩提行如
是施。攝受如是相貎。圓滿佛法。稱讃利益上
妙功徳。皆爲滿足*陀那波羅蜜多故。爾時世
尊。而説頌曰
    行施不求妙色財 亦不願感天人趣
    我求無上勝菩提 施微便感無量福
法施縁第四
述曰。此明財法相對校量優劣。故智度論云。
佛説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財施有量。法施
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出三界報。財施不能
斷漏。法施清升彼岸。財施但感人天報。法
施通感三乘果。財施愚智倶閑。法施唯局智
人。財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財
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聰人。財施但益色身。
法施能利心神。財施能増貪病。法施能除三
毒。故大集經云。施寶雖多。不如至心誦持一
偈。法施最妙勝過飮食
又未曾有經云。天帝問野干曰。施食施法有
何功徳。唯願説之。野干答曰。布施飮食。濟一
日之命。施珍寶財物。濟一世之乏増益繋
縛。説法教化名爲法施。能令衆生出世間

又大丈夫論云。財施者人道中有。法施者大
悲中有。財施者除衆生身苦。法施者除衆生
心苦。財施愛多者施與。財寶愚癡多者施與。
其法財施者。爲其作無盡錢財。法施者爲得
無盡智。財施者爲得身樂。法施者爲得心樂。
財施者爲衆生所愛。法施者爲世間所敬。財
施者爲愚人所愛。法施者爲智者所愛。財施
者能與現樂。法施者能與天道涅槃之樂。如
偈曰
    佛智處虚空 大悲爲密雲
    法施如甘雨 充滿陰界池
    四攝爲方便 安樂解脱因
    修治八正道 能得涅槃果
又月燈三味經云。佛言。若有菩薩行於法
施。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棄捨惡事。二能
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淨佛國土。五趣詣道
場。六捨所愛事。七降伏煩惱。八於諸衆生施
福徳分。九於諸衆生修習慈心。十見法得於
喜樂
又菩薩地持論云。菩薩知彼邪見求法智者。
不授其法。不與經卷。若性貪財賣經卷者。亦
不施與法。若得經卷隱藏不現。亦不施與法。
若非彼人所知義者。亦不施與。若是彼所知
義。於此經卷已自知義。則便持經隨所樂與。
若未知義自須修學。又知他人所有如是經。
示語其處。若更書與。菩薩當自觀心。少有法
慳者當持經與。爲法施故。我寧以法施現世
癡瘂。爲除煩惱猶尚應施。況作將來智慧方
便。又優婆塞戒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多聞智慧。若
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
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天
上得好上色。何以故。衆生聞法斷除瞋心。以
是因縁。未來世中得成上色。衆生聞法慈心
不殺。以是因縁。未來世中得壽命長。衆生聞
法不盜他財寶。以是因縁。未來世中多饒財
寶。衆生聞法開心樂施。以是因縁。未來世中
身得大力。衆生聞法離諸放逸。以是因縁。未
來世中身得安樂。衆生聞法除瞋癡心。以是
因縁。未來世中得無礙辯。衆生聞法信心無
礙。以是因縁。未來世中信心明了。戒施聞慧
亦復如是。故知法施殊勝過於財施。問既知
法施勝過財施。今時衆生。但學法施不行財
施。未知得不。答爲不解財施迷心而施。苟求
色聲人天樂報。恐墜三塗不成出世。所以聖
人慇懃歎法。令其悟解三事體空。而行財
施。速成菩提涅槃勝果。自餘戒忍六度萬
行。皆藉智慧開導成勝
又智度論云。前五度譬同盲人。第六般若事
同有目。若不得般若開導。前五便墮惡道。不
成出世。若聞法施過於捨財。愚人不解。即便
祕財。唯樂讀經。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捨
施一錢。勝過迷心讀經百千萬卷。是以如來
設教意存解行。若唯解無行。解則便虚。若唯
行無解。行則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若唯
解無行。如人有目無足不能遠渉。若唯行無
解。如人有足無目不能見道。又唯解無行。譬
同狂華不結子實。若唯行無解譬同子實
不依華發。是故要須解行雙行方成佛果也」
量施縁第五
述曰。謂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
觀前人。有益便施。無益不施。故優婆塞戒經
云。若見貧窮者先語言。汝能歸依三寶受齋
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及齋戒。後則與施
物。若言不能。復語言。能隨我語。念一切法無
常無我涅槃寂滅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如
其無財。教餘有財令作是施。若其愚人。貪著
財物不知無常。人物屬他戀著慳惜。菩薩見
此無益之物。即令急施。廢修道業故。大莊嚴
論云。若物能令起惱則不應畜。縱令寶翫要
必有離。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財寶亦如是。
又所施之財有是有非。非法之物。縱將布施
得福尠少。如法之財得福弘多。如大寶積經
云。所不應施復有五事。一非理求財不以施
人。物不淨故。二酒及毒藥不以施人。亂衆生
故。三罝羅機網不以施人。惱衆生故。四刀杖
弓箭不以施人。害衆生故。五音樂女色不以
施人。壞淨心故
又地持論云。菩薩亦不以不如法食施。所謂
施出家人餘殘飮食。便利涕唾膿血汚食。不
語不知。飯及麥飯。不如法和應棄者。謂不葱
食雜汚。不肉食。不酒飮雜汚。如是和合不
如法者。不以施人及
又智度論云。若人鞭打拷掠閉繋法。得財而
作布施。生象馬牛中。雖受畜生形。負重鞭策
羇靽乘騎。而得好屋好食。爲人所重。以人供
給。又如惡人。多懷瞋恚心曲不端。而行布
施。當墮龍中。得七寶宮殿妙食好色。又如憍
人多慢。瞋心布施。墮金翅鳥中常得自在。有
如意寶珠以爲瓔珞。種種所須皆得自恣。無
不如意。變化萬端無事不辦。又如宰官之人。
抂濫人民不順治法。而取財物以用布施。墮
鬼神中作鳩槃*荼鬼。能種種變化五塵自娯。
又如多瞋佷戻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墮
地夜叉鬼中。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飮食。又如
有人剛懮強梁。而能布施車馬代歩。墮虚空
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風又如有人妒心
好諍。而能以好房舍臥具衣服飮食布施故。
生宮觀飛行夜叉中。有種種娯樂便身之物。
若惱前人。強求人物而營福者。反招其罪。不
如靜心修治内心得利轉勝
又地持論云。若菩薩布施令他受苦。若彼逼
迫。若彼侵欺。及非法求。自力他力不隨所
欲。爲衆生故。寧自棄捨身命不隨彼欲。令
致逼迫則不施與。非是菩薩行淨施時。菩薩
外不施者。若有衆生。求女火刀酒媒行作戲
等。一切非法。來求乞者菩薩不施。若施與者
而多起惡。墮於惡道不到彼岸。若他來索我
之身分。即須施與。不須量他前人起退屈心」
又優婆塞經云。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
來雖得大報。身當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
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
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
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求不集。不能出
用。身多病苦。以此文證強役人物。營修福者
反招苦報。何名出益。今時末世道俗訛替。競
興齋講。強抑求財營修塔寺。依經不合。
招前罪。不如靜坐内修實行。出離中勝無過
於此。若有淨心爲人説法。前人敬誠求法捨
施。即須爲説令成福智。不得見有前判雷同
總撥。妄生譏謗抑遏前福。又無性攝論釋云。
謂菩薩見彼有情。於其財位有重業障。故不
施與。勿令惠施空無有果。設復施彼亦不能
受。何用施爲。如有頌
    如母乳嬰兒 一經月無倦
    嬰兒喉若閉 乳母欲何爲
    寧使貧乏於財位 遠離惡趣諸惡行
    勿被富貴亂諸根 令感當來諸苦器
又増壹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時
之施有五事益。云何爲五。一者施遠來人。二
者施遠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儉時施。五者
若初得新果蓏。若穀食等。先與持戒精進人。
然後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當念隨時施。若
應時淨施者。還得應時果報。謂隨時所宜淨
心而施。若寒時施温室氈被薪火暖食等。若
熱時施涼室輕衣水扇給物等。渇時與漿。
飢時給食。風雨時供送。天和請僧。如是隨時
應情令悦。未來獲福還受順報
福田縁第六
如優婆塞戒經云。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
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倍報。施外
道離欲人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
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
成佛亦無量報。我今爲汝。分別諸福田故作
是説。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於畜生。專心恭
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言百倍者。
得如願壽命色力安辯。施於彼者。施主後得
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各各百倍。乃至無量亦
復如是。故我於契經中説。我施舍利弗。舍
利弗亦施於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
也。或有人説。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不然。
何以故。施主施時爲破彼苦。非爲作罪。是故
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鍾已。不及施
主。問若施聖人得福多者。云何經説。智人行
施不簡福田。答今釋此意義有多途。明能施
之人有愚智之別。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
是貧苦。敬是三寶。悲是田劣而心勝。敬是田
勝而心劣。若取心勝施佛。則不如施貧。故像
法決疑經云。有諸衆生。見他聚集作諸福業。
但求名聞。傾家財物以用布施。及見貧窮孤
獨。呵罵驅出不濟一毫。如此衆生名爲顚倒
作善。癡狂修福名爲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
可憐愍。用財甚多獲福甚少。善男子。我於一
時告諸大衆。若人於阿僧祇。身供養十方諸
佛并諸菩薩及聲聞衆。不如有人施畜生一
口飮食。其福勝彼百千萬倍無量無邊。乃至
施與餓狗蟻子等。悲田最勝
又智度論云。如舍利弗。以一鉢飯上佛。佛
即迴施狗。而問舍利弗。誰得福多。舍利弗
言。如我解佛法義。佛施狗得福多
若據敬法重人。位修道。敬田即勝。故優
婆塞戒經云。若施畜生得百倍報。乃至須陀
洹得無量報。羅漢辟支尚不如佛。況餘類也。
若據平等而行施者無問悲敬。等心而施得
福弘廣。故維摩經云。分作二分。一分施佛
難勝如來。一分與城中最下乞人。福田無二

又賢愚經云。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佛已出
家。手自紡織。預作一端金色之疊。積心係
想唯俟於佛。既得見佛喜發心髓。即持此*疊
奉上如來。佛告憍曇彌。汝持此壘往奉衆
僧。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毎思念。故手
自紡織規心俟佛。唯願垂愍爲我受之。佛告
之曰。知母專心欲用施我。然恩愛心福不弘
廣。若施衆僧獲報彌多。我知此事。是以相

又居士請僧福田經云。別請五百羅漢。不如
僧次一凡夫僧。吾法中無受別請法。若有別
請僧者。非吾弟子。是六師法。七佛所不可。故
知施有三種。故不可以一概論也
相對縁第七
述曰。此別有五種相對。第一田財相對有四。
一田勝財劣。如童子施土與佛等。二財勝田
劣。如將寶施貧人等。三田財倶勝。如將寶施
佛等。四田財倶劣。如將草施畜等
第二輕重相對有四。一心重財輕。如貧女將
一*疊施大衆。得福弘多。二財重心輕。如王
夫人心慢多將寶物施衆得福尠下二
可知
第三空有相對。一空心不空境。如雖學空觀
然惜財不施。還得貧報。二空境不空心。知
財施得富恒多樂捨。得福増多下二
可知
第四多少相對。如法句喩經云。施有四事。何
等爲四。一者施多得福少者。如愚癡之人祭
祠。飮酒歌舞損費錢寶。無有福慧。是爲施多
得福少。二施少得福多者。如能以慈心奉道
徳人。衆僧食已精進學誦。施此雖少其福彌
大。是爲施少得福多。三施少得福少者。如慳
貪惡意施邪見外道兩倶愚癡。是故施少得
福亦少。四施多得福亦多者。若有賢者。覺世
無常。好心出財。起立塔寺精舍園果。供養三
尊。衣被履屣床榻厨饍。斯福如五大河流。
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斷。是爲施多其
報亦多
第五染淨相對。如智度論云。佛法中有四種
布施。一施者清淨受者不淨。二施者不淨受
者清淨。三施受倶淨。四施受倶不淨。且
解一句。餘類可解。何等二倶清淨者。如佛自
供養佛故。是爲二倶清淨。如東方寶積佛功
徳力所生華。寄十住法身普明菩薩。送此華
來上散釋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
是爲二倶清淨餘句
可解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若人有財。見有求者。
言無言拒。當知是人。已説來世貧窮薄徳。
如是之人名爲放逸。自説無財。是義不然。
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
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
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
得福徳。若以塵糗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徳
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糗耶。誰有一
不食三摶糗命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
半施於乞者。善男子。極貧乏人。誰有赤體
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線施人繋瘡。一
指許財作燈炷耶。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
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
厭。亦名施生。亦得福徳。或時有分。或有與
等。或有勝者。以是因縁。我受波斯匿王食時
亦呪願。王及貧窮人所得功徳。等無差別。
如人買香。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
人觸者買者量者等施無異。而是諸香不
失毫釐。修施之法亦復如是。若多若少。若麁
若細。若隨喜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
喜。其心等故。所得果報無有差別。若無財物
見他施已。心不喜信疑於福田。是名貧窮。若
多財寶自在無礙。有良福田。内無信心不能
奉施。亦名貧窮。是故智者自觀。餘一摶食。
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復多耶。
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乃至獲得阿
羅漢果。猶不能遮斷飢渇等。若房舍衣
服飮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縁。破戒
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
滿無所乏少。雖富有天地受無量樂。猶不知
足。是故我應爲無上樂。而行布施。不爲人天。
何以故。無常故。有邊故
若施主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上
族家。得人天樂至無上果。能離一切煩惱結

若施主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識。多
饒財寶眷屬成就。能用能施。一切衆生喜樂
見之。見已恭敬尊重讃歎
大丈夫論云。若慳心多者。雖復泥土重於
金玉。若悲心多者。雖施金玉輕於草木。若
慳心多者。喪失財寶心大憂惱。若行施者令
受者喜悦。自亦喜悦。設有美食。若不施與
而食噉者。不以爲美。設有惡食。得行布施然
後食者。心中歡悦以爲極美。若行施竟。有餘
自食。善丈夫者。心生喜樂如得涅槃。無信心
者誰信是語。設有麁食。有飢者在前。尚不能
施與。況餘勝物而能與人。若人於大水邊。尚
不能以少水施與衆生。況餘好財。是人於世
間糞土。易得於水。慳貪之人。聞乞糞土猶懷
吝惜。況復財物
如有二人。一則大富。一則貧窮。有乞者來。如
是二人倶懷苦惱。有財物者懼其求索。無財
物者。我當云何得少財物與之。如是二人。憂
苦雖同果報各異。貧悲念者。生天人中受無
量樂。富慳貪者。生餓鬼中受無量苦。若菩
薩但有悲愍心已具足。況與少物。菩薩
悲心念施無有財物。見人乞時不忍言無。悲
苦墮涙。設聞他苦尚不能堪忍。況復眼見他
苦惱而不救濟者。無有是處。有悲心者。見貧
苦衆生無財可與。悲苦嘆息無可爲喩。救衆
生者。見衆生受苦悲泣墮涙。以墮涙故知其
受。菩薩涙有三時。一見修功徳人。以愛敬
故爲之墮涙。二見苦惱衆生。無功徳者。以悲
愍故爲之墮涙。三修大施時悲喜踊躍墮涙。
計菩薩墮涙已來。多四大海水。世間衆生。捨
於親屬悲泣墮涙。不及菩薩。見貧苦衆生無
財施時。悲泣墮涙。菩薩聞乞者聲爲之墮涙。
乞者見菩薩雨涙。雖不言與。當知必得。菩薩
見乞者來時極生悲苦。乞者得財物時。心生
歡喜得滅悲苦。菩薩聞乞言時。悲泣墮涙不
能自止。乞者言足。爾時菩薩。修行施已衆
生滿足。便入山林修行禪定。滅除三毒。財物
倍多無乞可施。我今出家斷諸結使
持戒篇第二
二縁
述意縁第一
竊聞。戒是人師。道俗咸奉。心爲業主。凡聖
倶制。良由三寶所資。四生同潤。故經曰。正
法住正法滅。意在茲乎。是以持戒爲徳。顯自
大經。性善可崇。明乎大論。或復方之日月。譬
若寶珠。義等塗香。事同惜水。越度大海。號曰
牢船。生長善牙。又稱平地。是以菩薩禀受。
微塵不缺。羅漢護持。纖芥無犯。寧當抱渇而
死。不飮水蟲。乃可被繋而終。無傷草葉。書
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代。言行忠信。戰戰兢
兢。豈可放縱心馬。不加轡勒。馳騁情猴。都無
制鎖。浮嚢既毀。前路何期。徳瓶已破。勝縁長
絶。或復要聚惡人。朋結兇黨。更相扇動。備造
愆瑕。無慚無愧。不羞不恥。日更増甚。轉復
沈浮。似若葶藶艾蒿。枝葉皆苦。訶梨果樹。
遍體尤甘。從明入闇。無復出期。劫數既遙。
痛傷難忍。於是&T055114;湯奔沸。猛氣衝天。鑪炭赫
曦。爆聲裂地。鎔銅灌口。則腹爛肝銷。銅柱
逼身。則骨肉倶盡。宛轉嗚呼。何可言念。如
斯等苦。*寔由毀戒也
勸持縁第二
如大莊嚴論云。若能至心持戒。乃至歿命得
現果報。我昔聞。難提跋提城有優婆塞。兄弟
二人並持五戒。其弟爾時。卒患脇痛氣將欲
絶。時醫語之。食新殺狗肉并使服酒。所患必
除。病者向言。其狗肉者。爲可於市買索食之。
飮酒之事願捨身命終。不犯戒而服於酒。
極困急。兄齎酒語弟。捨戒服酒以療其
疾。弟白兄言。我雖病急。願捨我身命不犯戒
而飮此酒。即説偈言
    怪哉臨命終 破我戒瓔珞
    以戒莊嚴身 不用殯葬具
    人身既難得 遭値戒復難
    願捨百千命 不毀破禁戒
    無量百千劫 時乃値遇戒
    閻浮世間中 人身極難得
    雖復得人身 値正法倍難
    時復値法寶 愚者不知取
    善能分別者 此事亦復難
    戒寶入我手 云何復欲奪
    乃是怨憎者 非我之所親
兄聞是已。答其弟言。我以親故不爲沮壞。弟
白兄言。非爲親愛乃是歿敗。即説偈言
    我欲向勝處 毀戒令墮墜
    捨戒乃如是 云何名親愛
    我勤習戒根 乃欲見劫奪
    所持五戒中 酒戒最爲重
    今欲強毀我 不時名爲親
兄問弟言。云何以酒爲戒根本耶。弟即説偈。
以答兄言
    若於禁戒中 不盡心護持
    便爲違大悲 草頭有酒滴
    尚不敢甞觸 以是故我知
    酒是惡道因 在家修多羅
    説酒之惡報 唯佛能分別
    誰有能測量 佛説身口意
    三業之惡行 唯酒爲根本
    復墮惡行中 往者優婆
    以酒因縁故 遂毀餘四戒
    是名惡行數 酒爲放逸報
    不飮閉惡道 能獲信樂心
    去慳能捨財 首羅聞佛説
    能獲無量益 我都無異意
    而欲毀犯者 略説而言之
    寧捨百*千命 不毀犯佛教
    寧使身乾枯 終不飮此酒
    假使毀犯戒 壽命百千年
    不如護禁戒 即時身命滅
    決定能使差 我猶故不飮
    況今不定知 爲*差爲不*差
    作是決定心 心生大歡喜
    即獲見眞諦 所患得消除
又大莊嚴論云。我昔曾聞。有諸比丘。與諸估
客入海採寶。既至海中船舫破壞。爾時有一
年少比丘。捉得一枚板。上座比丘。不得板故
將沒水中。于時上座恐怖惶懼。恐爲水漂。語
年少言。汝寧不憶佛所制戒。當敬上座。汝所
得板應以與我。爾時年少即便思惟。如來世
尊實有斯語。諸有利樂應先與上座。復作是
念。我若以板用與上座。必沒水中洄澓波浪。
大海之難極爲深廣。我於今者命將不全。又
我年少。初始出家未得道果。以此爲憂。我
今捨身用濟上座。正是其時。作是念已。便説
偈言
    我爲自全濟 爲隨佛語勝
    無量功徳聚 名稱遍十方
    軀命極鄙賤 云何違聖教
    我今受佛戒 至死必堅持
    爲順佛語故 奉板遺身命
    若不爲難事 終不獲難果
    若捨佛所教 失於天人利
    及以大涅槃 無上第一樂
既説偈已。即輸板與上座。既捨板已。于時海
神感其精誠。即接年少比丘罝於岸上。海神
合掌白比丘言。我今歸依堅持戒者。汝今遭
是危難之事。能持佛戒。海神説偈報曰
    汝眞是比丘 實是苦行者
    號爾爲沙門 汝實稱斯名
    我今當云何 而不加擁護
    見諦能持戒 斯事不爲難
    凡夫不毀禁 此乃名希有
    比丘處安隱 清淨自謹愼
    捨已所愛令 護持佛禁戒
    難爲而能爲 此最爲希有
又大莊嚴論云。我昔曾聞。有一比丘次第乞
食。至穿珠家立於門外。時彼珠師。爲於國
王穿摩尼珠。比丘衣赤。往映彼珠。其色紅
赤。彼穿珠師。即入其舍爲比丘取食。時有一
鵝。見珠赤色其状似肉。即便呑之。珠師持食
以施比丘。尋即覓珠不知所在。此珠價貴。珠
貧急。語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殺鵝
取珠。當設何計得免斯患。即説偈言
    我今護他命 身分受苦惱
    更無餘方便 唯以命代彼
    若言他持去 此言復不可
    設自得無過 不應作妄語
    我今捨身命 爲此鵝命故
    故縁我護戒 因用成解脱
爾時珠師。雖聞斯偈。語比丘言。若不見還汝
徒受苦。終不相置。比丘即向四望無可恃怙。
如鹿入圍。莫知所趣。比丘無救亦復如是。爾
時比丘。即自斂身端正衣服。彼人語比丘言。
汝今與我鬪耶。比丘答言。不共汝鬪。我自共
諸使鬪。又説偈言
    我捨身命時 墮地如乾薪
    當使人稱美 爲鵝能捨身
時珠師。即加打棒。以兩手并頭。並皆被縛。四
向顧望莫知所告。而作是念。生死受苦皆應
如是。又説偈言
    捨此危脆身 以取解脱命
    我著糞掃衣 乞食以爲業
    住止於樹下 以何因縁故
    乃當作偸賊 汝宜善觀察
爾時珠師。語比丘言。何用多語。遂加繋縛倍
更撾打。以繩急絞。耳眼鼻口盡皆血出。時彼
鵝者即來食血。珠師瞋忿打鵝即死。比丘問
言。此鵝死活。珠師答言。鵝今死活何足故問。
時彼比丘即向鵝所。見鵝既死涕泣不樂。即
向鵝説偈言
    我忍諸苦惱 望使此鵝活
    今我命未絶 鵝在我前死
    我望護汝命 受是極辛苦
    何意汝先死 我果報不成
珠師問比丘言。鵝今於汝竟是何親。愁惱乃
爾。比丘答言。不滿我願。所以不樂。珠師問
言。欲作何願。比丘以偈答言
    菩薩往昔時 捨身以貿鴿
    我亦作是意 捨命欲代鵝
    欲令此鵝命 久住常安樂
    由汝殺鵝故 心願不滿足
爾時比丘。更具説已。珠師即開鵝腹而還得
珠。既見珠已。便擧聲號哭。語比丘言。汝護鵝
命不惜於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即説偈言
    汝藏功徳事 如似灰覆火
    我以愚癡故 燒然數百身
    汝於佛標相 極爲甚相稱
    我以愚癡故 不能善觀察
    爲癡火所燒 願當暫留住
    少聽我懺悔 猶如脚跌者
    按地還得起 南無清淨行
    南無堅持戒 遭是極苦難
    能持禁戒者 爲鵝身受苦
    不犯於禁戒 此事實難有
又大莊嚴論云。有諸比丘曠野中行。爲賊劫
掠剥脱衣裳。時此群賊。懼諸比丘往告聚落。
盡欲殺害。賊中一人先曾出家。語同伴言。今
者何爲盡欲殺害。比丘之法不得傷草。今者
以草繋諸比丘。彼畏傷故。終不能得四向馳
告。賊即以草而繋縛之。捨之而去。諸比丘
等既被草縛。恐犯禁戒不得挽絶。身無衣服
爲日所炙。蚊虻蠅蚤之所唼嬈。從旦被縛至
於日夕。轉到日沒晦冥大暗。夜行禽獸交横
馳走。甚可怖畏。有老比丘語諸年少。説偈誡

    若有智慧者 能堅持禁戒
    求人天涅槃 稱意而獲得
    伊羅鉢龍王 以其毀禁戒
    損傷樹葉故 命終墮龍中
是諸比丘爲苦所逼。不得屈伸及以轉動。恐
傷草命。唯當護戒至死不犯。即説偈言
    我曾往昔來 造作衆惡業
    或得生人道 竊盜婬他妻
    王法受刑戮 計算不能數
    復受地獄苦 如是亦難計
    假使此日光 曝我身命乾
    我要持佛戒 終不中毀犯
    假使遇惡獸 爴裂我身手
    終不敢毀犯 釋師子禁戒
    我寧持戒死 不願犯戒生
諸比丘等。聞老比丘説是偈已。各正其身不
動不搖。譬如大樹無風之時。枝葉不動。時彼
國王遇出田獵。漸漸遊行。至諸比丘所繋之
處。王遙見之心生疑惑。謂是露形尼揵子等。
遣人往看。知是比丘。王聞是已深生疑怪。往
比丘所即説偈言
    青草用繋手 猶如鸚鵡翅
    又如祠天羊 不動亦不搖
    雖知處危難 默住不傷草
    如林爲火焚 &MT03116;牛爲尾死
説是偈已。往至其所。以偈問曰
    身體極丁壯 無病似有力
    以何因縁故 草繋不動搖
    汝等豈不知 身自有力耶
    爲呪所迷惑 爲是苦行耶
    爲自厭患身 願速説其意
於是比丘。即以偈答王曰
    守諸禁戒故 不敢挽頓絶
    佛説諸草木 悉是鬼神村
    我等不敢違 是以不能絶
    如似呪場中 爲蛇畫境界
    以神呪力故 毒蛇不敢度
    牟尼尊畫界 我等不敢越
    得聖之橋津 諸利之首目
    誰有智慧者 欲壞戒徳瓶
爾時國王聞説偈已。心甚歡喜。即爲比丘解
草繋縛。而説偈
    善哉能堅持 釋師子所説
    寧捨己身命 護法不毀犯
    我今亦歸命 如是顯大法
    歸依離熱惱 牟尼解脱尊
    堅持禁戒者 我今亦歸命
忍辱篇第三此*別
三縁
  述意縁勸忍縁忍益縁
述意縁第一
蓋聞。忍之爲徳。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能
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形殘而不恨。忍辱仙
主。受割截而無瞋。且慈悲之道。救拔爲先。菩
薩之懷。愍惻爲用。常應遍遊地獄。代其受苦。
廣度衆生。施心安樂。豈容微有觸惱大生瞋
恨。乃至角眼相看。惡聲厲色。遂加杖木。結恨
成怨。或父子兄弟。自相損害。朋友眷屬。反更
侵傷。惡逆甚於鴟鴞。含毒逾於蜂蠆。所以
歴劫怨讐。生生不絶也
勸忍縁第二
如成實論云。惡口罵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鳥。
惡口罵詈大人堪受。如華雨象。行者常觀前
人本末因縁。或於過去爲我父母。養育我身
不避罪福。未曾報恩。何須起瞋。或爲兄弟
妻子眷屬。或是聖人。昔爲善友。凡情不識。何
須加毀
又攝論云。由觀五義以除瞋恚。一觀一切衆
生。無問於我者恩。二觀一切衆生但念念
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三觀唯法無衆生。有
何能損及所損。四觀一切衆生皆自受苦。云
何復欲加之以苦。五觀一切衆生皆是我子。
云何於中欲生損害。由此五觀故能滅瞋
又報恩經云。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
爲此苦而發於惡心
又成實論云。行慈心者。臥安覺安。不見惡夢。
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又四分律偈

    忍辱第一道 佛説無爲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爲沙門
又遺教經云。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
又經云。見人之過口不得言。己身有惡則應
發露
又書云。聞人之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
口不得言
又經云。讃人之善不言己美
又書云。君子揚人之美。不伐其善
又經云。布施不望彼報。若得人惠毫髮已上。
皆當呪願慚愧奉受
又書云。公子有徳於人。願公子忘之。人有徳
於公子。願公子勿忘
又云。施人愼勿念。受施愼勿忘
又經云。恕己可爲喩。勿殺勿行杖
又書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知内外之教
其本均同。雖形有黒白。然立行無殊。若乖斯
旨便同鄙俗。何依内外。如經云。佛爲衆生説
法。斷除無明暗惑。猶若良醫隨疾授藥。是名
内教又書云。天道無親。唯仁是與。是名外教。
又若出家之人。能觀苦空無常無我。遠離生
死。志求出世。是爲依内。若乖斯行翻爲外俗。
在家之人。若能厭捨俗情。欣慕高志。專崇三
寶。修持四徳。奉行孝悌仁義禮智。貞和愛敬。
能行斯行翻同爲内。若違斯旨還同外道。在
俗之人。能隨内教。便悟眞理。心常會道。漸進
勝途至趣菩提。既知如是。欲行此行。唯須自
卑推徳與他。如拭塵巾。攬垢向己。持淨與人。
故經云。退而得者佛道也
故書云。君子讓而得之爲義。故常須進勝他
人。恒須剋責已躬也
忍益縁第三
如大寶積經云。忍辱有十事。一不觀於我及
我所相。二不念種姓。三破除憍慢。四惡來不
報。五觀無常想。六修於慈悲。七心不放逸。
八捨於飢渇苦樂等事。九斷除瞋恚。十修習
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當知是人能修於
忍。又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住於慈
忍。有十種利益。何等爲十。一火不能燒。二
刀不能割。三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五爲非
人所護。六得身相莊嚴。七閉諸惡道。八隨其
所樂生於梵天。九晝夜常安。十其身不離喜

又私呵三昧經云。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
何等爲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三得意力。四
得神足力。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又六度集經云。復有四種忍辱。具足智慧。何
等爲四。一於求法時忍他惡罵。二於求法時
不避飢渇寒熱風雨。三於求法時隨順和
阿闍梨行。四於求法時能忍空無相無願。又
比丘避女人惡名經偈云
    雖聞多惡名 苦行者忍之
    不應苦自言 亦不應起惱
    聞聲恐怖者 是則林中獸
    是輕躁衆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當堪耐 下中上惡聲
    執心堅住者 是則出家法
    不由他人語 令汝成劫賊
    亦不由他語 令汝得羅漢
    如汝自知已 諸天亦復知
又五分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阿練若
池水邊有二雁。與一龜共結親友。後時池水
涸竭。二雁作是議言。今此池水涸竭。親友必
受大苦。議已語龜言。此池水涸竭。汝無濟理。
可銜一木。我等各銜一頭。將汝著大水處。銜
木之時愼不可語。即使銜之。經過聚落。諸
小兒見皆言。雁銜龜去。雁銜龜去。龜即瞋
言。何預汝事。即便失木墮地而死。爾時世尊。
因此説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斫身
    由其惡言 應毀反譽 應譽反毀
    自受其殃 終無復樂
佛言。龜者調達是也。昔以瞋語致有死苦。今
復瞋罵如來墮大地獄
又法句喩經云。昔者羅雲。未得道時。心性
麁獷言少誠信。佛勅羅雲。汝到賢提精舍中
住。守口攝意。勤修經戒。羅雲奉教作禮而去。
住九十日。慚愧自悔。晝夜不息。佛往見之。羅
雲歡喜趣前禮佛。佛告羅雲曰。澡槃取水爲
吾洗足。羅雲受教。爲佛洗足訖已。佛語羅雲。
此水可用食飮以不。羅雲白言。不可復用。此
水本淨。今以洗足受於塵垢。故不可用。佛
語羅雲。汝亦如是。雖爲吾子國王之孫。捨世
榮祿得爲沙門。不念精進攝身守口。三毒垢
穢充滿胸懷。亦如此水不可復用。縱棄槃水。
*槃亦不堪盛食。曾受不淨故。汝亦如是。口
無誠信心性剛強。不念精進。曾受惡名。亦如
澡槃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撥槃自跳數返。汝
惜之不。羅雲白佛。洗足之器雖惜不慇。佛語
羅雲。汝亦如是。雖爲沙門。不攝身口。多所傷
衆。身死神去輪轉三塗。賢聖不惜。亦如汝言。
羅雲聞之。慚愧怖悸。感激自勵。剋骨不忘。精
進柔軟。懷忍如地。即得阿羅漢道
又羅雲忍辱經云。爾時羅雲。向一不信婆羅
門家乞食。吝惜不與。羅雲被打頭破血出。復
撮沙鉢中。羅雲含忍心不加報。即持鉢至河。
洗頭鉢已自説云
我自行分衞。無事横忓我。我痛斯須間。奈
長苦何。猶利劍割臭屍。臭屍不知痛。非
劍之不利。又如天甘露。飼彼癡溷猪。溷猪
捨之走。非是甘露之不美。我以佛眞言訓世
兇愚兇愚不思。豈不然乎。還已白佛。佛言。是
己之衰。命終當入無擇地獄。獄鬼加痛毒無
不至。經八萬四千歳。其壽乃終更受蟒身。毒
還自害。復受蝮形。常食沙土。萬歳乃畢。以瞋
恚意向持戒人故。受毒身。以沙土投鉢中
故。世世食沙土而死。罪畢爲人。母懷之時當
有重病。家中日耗。兒生鈍頑都無手足。其親
驚怪。皆曰。何妖來爲不祥。即取捐之著四衢
路。來往愕然。競以瓦石刀杖。撃頭陷腦。窮苦
旬日乃死。死已魂靈即復更生。鈍頑如前。經
五百世重罪乃畢。後生爲人常患頭痛。所生
之處不値佛世。常在三塗
又新婆沙論云。曾聞過去此賢劫中有王。名
羯利。時有仙人。號爲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
行。時王除去男子。與内宮眷屬遊戲林間。經
久疲眠。内宮諸女。爲華果故遊諸林間。遙見
仙人於自所止端身靜思。便馳趣之皆進其
所。到已頂禮圍遶而坐。仙人即爲説欲之過。
諸姊生厭。王寤不見諸女。便作是念。將無有
人誘奪去耶。即拔劍處處求覓。乃見諸女在
仙人邊圍遶而坐。生大瞋恚。是何大鬼誘我
諸女。即前問言。汝是誰耶。答言。我是仙人。
復問。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作是
念。此人見我瞋故。便言修忍。我今試之。復問
言。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答言。不得。如
是次第責問。乃至汝得初靜慮耶。答言。不得。
王倍瞋忿語言。汝是未離欲人。云何恣情觀
我諸女。復言。我是修忍辱人。王言。可申一
臂。試能忍不。爾時仙人便申一臂。王以利劍
斬之。如斷藕根墮於地上。王復責問。汝是何
人。答言。我是修忍人。時王復令申餘一臂。
即復斬之。如前責問。仙人亦如前答。如是次
斬兩足。復截兩耳。又割其鼻。一一問答。皆如
前説。令仙人身七分墮地。作七瘡已。王心便
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厭。假使斷我
一切身分。猶如芥子乃至微塵。我亦不生一
念瞋忿。終無有二。復發是願。如汝今日。我實
無辜而斷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瘡孔。我未來
世。得阿耨菩提時。以大悲心不待汝請。最初
令汝修七種道。斷七隨眠。當知爾時忍辱仙
人者。今釋迦牟尼佛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壽
憍陳那是。憍陳那見聖諦已。佛以神力除彼
闇障。令其憶念過去世事。憍陳那聞已。極懷
恥愧合。掌恭敬
精進篇第四此*別
三縁
  述意縁怠惰縁策修縁
述意縁第一
夫忍行之情猶昧。審的之旨未顯。所以策
惰。令心不懈。是故經曰。汝等比丘。當勤精
進。十力慧日既已潜沒。汝等當爲無明所覆。
又言。闡提之人屍臥終日。當言成道。無有是
處。釋論云。在家懈怠失於俗利。出家懶惰喪
於法寶。是以斯那勇猛。諸佛稱揚。迦葉精奇。
如來述證。書云。夙興夜寐。竭力致身。乃曰。
忠臣方稱孝子。故知放逸懈怠之所不尚。精
進劬勞無時不可。豈得恣其愚懷縱情憍蕩。
致使善根種子不復開敷。道樹枝條彌加枯
萃。況復命屬死。王名繋幽府。奄歸長夜頓
罷資糧。冥曹拷問將何酬答。當於此時悔情
何及。是故今者。勸諸行人。聞身餘力預備
資糧。常須檢校三業。勿令違於六時。毎於晝
夜。從旦至中。從中至暮。從暮至夜。從夜至
曉。乃至一時一刻。一念一刹那。檢校三業。幾
心行善。幾心行惡。幾心行孝。幾心行逆。幾心
行厭離財色心。幾心行貪著財色心。幾心行
人天善根業。幾心行三塗不善業。幾心厭離
名聞著我心。幾心貪求名聞著我心。幾心欣
修三乘出世心。幾心輕慢三乘深樂世間心。
如是善惡日夜相違。行者常須檢校。勿令放
逸墮於邪網。恒省三業。遞相誡勗心口相訓。
心語口言。汝常説善莫説非法。口還語。心汝
思正法莫思非法。心復語身。汝勤精進莫行
懈怠。如是我心自制。我口自愼我身自禁。如
是自策。足得高升。何勞他控。横起怨憎。故經
曰。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定生善道。身行
惡。口行惡。意行惡。定生惡趣。又如快馬顧
影馳走。不同駑畜加諸杖捶。若不自誡。要假
他呵。反憎觸惱。益罪尤深也
懈惰縁第二
如菩薩本行經云。佛告阿難。夫懈怠者衆行
之累。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産業不擧。出家
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苦。一切衆事。皆由精
進而得興起。是時帝釋便説偈言
    欲求最勝道 不惜其軀命
    棄身如糞土 解了無吾我
    雖用財寶施 此事不爲難
    勇猛如是者 精進得佛疾
又増一阿含經云。若有人懈惰種不善行。於
事有損。若能不懈惰。此最精妙。所以然者。彌
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我以精進力勇
猛之心。使彌勒在後成佛。是故當念精進。勿
有懈怠。又譬喩經云。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
倶爲沙門。兄持戒坐禪。一心求道而不布施。
弟布施修福。而喜破戒。兄從釋迦出家。得阿
羅漢果。衣常不充食常不飽。弟生象中。爲象
多力能却怨敵。國王所愛。金銀珍寶瓔珞。其
身封數百戸邑。供給此象隨其所須。時兄比
丘。値世大儉。遊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後得少
麁食。劣得存命。先知此象是前世弟。便往詣
象。手捉象耳而語之言。我昔與汝倶有罪也。
象思比丘語。即識宿命已前因縁。愁憂不食。
象子怖懼。便往白王。王問象子。先無人犯此
象不。象子答曰。無他異人。唯一沙門。來至象
邊須臾便去。王即遺人覓得沙門。問言至象
邊何所道耶。沙門答曰。我語象云。我與汝倶
有罪耳。沙門白王具説如上。王意便悟。即放
沙門
又佛説馬有八態譬人經云。佛告諸比丘。馬
有弊惡八態。何等爲八。一態者。解羈韁時便
掣車欲走。二態者。車駕跳踉欲齧其人。三
態者。便擧前兩脚掣車而走。四態者。便&T050460;
軨。五態者。便人立持軛摩身抄車却行。六
態者。便傍行邪走。七態者。便掣車馳走。得
値濁泥止住不行。八態者。懸兜餧之熟視不
食。其主牽去欲駕之時。遽含噏噬。欲食不得。
言。人亦有弊惡八態。何等爲八。一態者。
聞説佛經便走不欲樂聽。如馬解羈韁掣車。
走時。二態者。聞説經意不解不知語所趣向。
便瞋跳*踉不欲樂聞。如馬駕車跳*踉欲齧
人時。三態者。聞説經便逆不受。如馬擧前兩
脚掣車走時。四態者。聞説經便罵。如馬&T050460;
軨時。五態者。聞説經便起去。如馬人立持軛
摩身*抄車却行時。六態者。聞説經不肯聽。
伭頭邪視耳語。如馬傍行邪走時。七態者。
聞説經便欲窮難。問之不能相應答。便死抵
妄語。如馬得濁泥便止不復行。八態者。聞説
經不肯聽。反念婬劮多求不欲聽受。死入
惡道時。乃遽欲學問行道。亦不能復得行道。
如馬懸*兜餧之熟視不肯食。其主牽去欲駕
之。乃遽含噏噬。亦不得食。佛言。我説馬有八
態惡。人亦有八惡態如是。比丘聞經歡喜作
禮而去
策修縁第三
如譬喩經云。羅閲祇國沙門。坐自誓曰。我不
得道終不起。欲睡眠。作錐長八寸刺兩髀。痛
不得眠。一年得道。又薄倶羅經云。薄倶羅稱
言。我從出家*以來。八十年中。未曾偃臥脇
一著床背有所倚
又遺教經云。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
者。是故汝等常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
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鑚火未
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又智度論云。身精進爲少。心精進爲大。外精
進爲少。内精進爲大。復次佛説。意業力大故。
如仙人瞋時。能令大國磨滅。復次身口作五
逆罪。大果報一劫在阿鼻地獄。受意業力。得
生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亦在十方
佛國。壽命無量。以是故。身口精進爲少。意精
進爲大。如是諸經廣歎精進。一心正念速得
道果。未必要須多聞。又毘婆沙論云。如二人
倶至一方。一乘疾馬。一乘鈍馬。雖乘鈍馬。以
前發故先有所至。信解脱人。勤行精進先至
涅槃。即是周利等也
又六度經云。復有四種精進。具足智慧。何等
爲四。一勤於多聞。二勤於總持。三勤於樂説。
四勤於正行
又六度集經云。佛告弟子。當勤精進聽聞諷
誦。莫得懈怠陰蓋所覆。吾念過去。無數劫時。
有佛名一切度王。是時衆中有兩比丘。一名
精進辯。二名徳樂止。共聽法。精進辯者。聞經
歡喜。應時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徳樂止
者。睡眠不覺獨無所得。時精進辯謂徳樂止
言。當勤精進。如何睡眠。時徳樂止聞其教
招。便即經行。復住睡眠不能自定。詣泉側
坐。欲思惟定。復生睡眠。時辯以善權往而
度之。化作蜂王飛趣其眼。如欲蜇之。時止
驚覺而坐。畏此蜂王。須臾復睡。時蜂飛入
腋下蜇其胸腹。止驚心悸不敢復睡。時泉水
中有雜色華種種鮮潔。時蜜蜂王飛住華上。
食甘露味。時止端坐視之。畏來不敢復睡。蜂
王食味不出華中。須臾之頃。蜂王睡眠墮汚
泥中。身體沐浴已。復還飛住其華上。時止便
向蜂説偈言
    是食甘露者 其身得安隱
    不當復持歸 遍及其妻子
    如何墮泥中 自汚其身體
    如是爲黠慧 毀其甘露味
    又如此華者 不宜久住中
    日沒花還合 求出則不能
    當須日光明 爾乃復得出
    長夜之疲冥 如是甚勤苦
時蜂王。向止説偈報言
    佛者譬甘露 聽聞無厭足
    不當有懈怠 無益於一切
    五道生死海 譬如墮汚泥
    愛欲所纒裹 無智爲甚迷
    日出衆花開 譬佛之色身
    日入華還合 世尊般涅槃
    値見如來世 當勤精進受
    除去睡陰蓋 莫呼佛常
    深法之要慧 不以色因縁
    其現有著者 當知爲善權
    善權之所度 有益不唐擧
    而現此變化 亦以一切故
時徳樂止。聞其所説。即得不起法忍。逮得陀
羅尼。佛告阿難。爾時精進辯者。今我身是。徳
樂止者。彌勒是也。我於爾時倶與彌勒共聽
法故。彌勒睡眠獨無所得。我不行善權而救
度者。彌勒至今在生死中未得度脱
又法句喩經云。昔者外國有清信士。供養三
寶初無厭極。時有沙門。與共親友逮得神通。
生死已盡。時清信士。得困疾痛醫藥加治。
不能得差。時婦在邊。悲哀辛苦。共爲夫婦
獨受斯痛。卿設無常我何所依。兒女孤單何
所恃怙。夫聞悲戀應時即死。魂神還在婦鼻
中化作一蟲。婦甚啼哭不能自止。時道人往
與婦相見。知婿命過鼻中作蟲。故欲諫喩令
捐愁憂。婦見道人來増益悲哀。奈何和*尚。
夫婿已死。時婦洟涕鼻蟲便墮地。婦即慚愧。
欲以脚蹈。道人告曰。止止莫殺。是卿夫婿化
作此蟲。婦白道人。我夫奉經持戒精進難及。
何縁壽終墮此蟲中。道人答曰。因卿恩愛悲
哀呼嗟。起恩愛心。因是壽終即墮蟲中。道人
爲蟲説經。應生天上在諸佛前。但坐恩愛墮
此蟲中。亦可慚愧。蟲聞其言。心開意解
自剋責。即時壽終。便得上生。是以省己爲
人。不得懈怠自損來報
禪定篇第五此*別
二縁
述意縁第一
夫神通勝業。非定不生。無漏慧根。非靜不
發。故經云。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心在一縁。
是三昧相。書亦有言。當使形如枯木。心若死
灰。不充屈於富貴。不隕穫於貧賤。栖神冥
漠之内。遺形塵埃之表。故攝心一。處便是
功徳叢林。散意片時。即名煩惱羅刹。所以
曇光釋子。降猛虎於膝前。螺髻仙人。宿巣禽
於頂上。是知。大士常修宴坐。不斷煩惱而
入涅槃。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又能觀察此
身。從頭至足。三十六物。八萬戸蟲。不淨無常
苦空非我。但衆生心性。譬若獮猴。戲跳攀縁
歡娯奔逸。不能冥目束體端心勤意。剛強難
&T014461;戻不調。習近五塵流轉三界。黏外道
之黐。貫天魔之杖。於是永淪苦海。長墜嶮獄。
皆由放散情慮擾亂心神。似風裏之燈。譬波
中之月。搖漾輕動。浮游汎濫。影既不現。照豈
得明。所以衆惡頼此而興。福善由斯併廢。
良由不修斷惑常起貪瞋。未服無知偏
樂受。遂令障定之惑重沓*諍來。妨靜之縁
交加競集。五蓋覆心禪門已閉。六塵在念亂
想常馳。類狂象之無鉤。似戲猿之得樹。故須
念念策心。新新集起。豈前念皆惡。遂剋苦而
靜塵。後念起善。便縱意而揚惡。所以論美四
時。經歎一慮。然後方能正想革絶凡懷。若違
此理。聖亦不可。今萬境森羅不能自觸。要須
因倚諸根。内想感發。何以知然。今有心感於
内。事發於外。或縁於外起染於内心。故知内
外相資。表裏遞用。君臣心識。不可備捨。故經
云。心王若正。則六臣不邪。識意昏沈。則其
主不明。今悔六臣。當各慚愧。制馭六根。不
令馳散也
相縁第二
如法句經心意品説云。昔佛在世時。有一道
人。在河邊樹下學道。十二年中。貪想不除。走
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聲。鼻香口味。身受
心法。身靜意遊。曾無寧息。十二年中不能得
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門。往至其所樹下共
宿。須臾月明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有
水狗飢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噉龜。龜縮
其頭尾及其四脚。藏於甲中。不能得噉。水狗
小遠。復出頭足。行歩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
脱。於是道人問化沙門。此龜有護命之鎧。水
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門答言。吾念世人。不如
此龜。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
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所造。
宜自勉勵求滅度安。於是化沙門。即説偈言
    藏六如龜 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勝則無患
又大寶積經云。菩薩修定。復有十法。不與二
乘共。何等爲十。一修定無有吾我。具足如來
諸禪定故。二修定不味不著。捨離染心。不
求己樂。三修定具諸通業。爲知衆生諸心行
故。四修定爲知衆心。度脱一切諸衆生故。五
修定行於大悲。斷諸衆生煩惱結故。六修定
諸禪三昧。善知入出過於三界故。七修定常
得自在。具足一切諸善法故。八修定其心寂
滅。勝於二乘諸禪三昧故。九修定常入智慧。
過諸世間到彼岸故。十修定能與正法。紹隆
三寶使不斷絶故。如是定者。不與聲聞辟支
佛共
又佛言。若有菩薩。樂於頭陀乞食。有十種利
益。何等爲十。一摧我慢幢。二不求親愛。三不
爲名聞。四住在聖種。五不諂不誑。不現異
相。又不驁慢。六不自高擧。七不毀他人。八斷
除愛恚。九若入人家。不爲飮食而行法施。
十有所説法。爲人信受
又智度論云。三昧有二種。一佛三昧。二菩薩
三昧。是諸菩薩。但於菩薩三昧中得自在。非
於佛三昧中得自在。又諸佛要集經中説云。
爾時文殊尸利。欲見佛集。不能得到。諸佛各
還本處。文殊尸利到諸佛集處。有一女。近
彼佛坐入於三昧。文殊尸利。入禮佛足已。白
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
文殊尸利。汝覺此女人令從三昧起。汝自問
之。文殊尸利即彈指覺之。而不可覺。以大聲
喚亦不可覺。捉手牽亦不可覺。又以神足動
大千世界。猶亦不覺。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
我不能令覺。是時佛放大光明。從下方世界。
是中有一菩薩名棄諸蓋。即從下方出來到
佛所。頭面禮佛足。一面而立。佛告棄諸蓋菩
薩。汝覺此女人。即時彈指。此女人從三昧起。
文殊尸利白佛言。以何因縁。我動三千大千
世界。不能令此女起。棄諸蓋菩薩。一彈指便
從三昧起。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發
菩提意。是女因棄諸蓋菩薩。初發菩提意。以
是故。汝不能令覺。汝於諸佛三昧中。功徳未
滿。是棄諸蓋菩薩。於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
中。始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述曰。且略引一二經文。歎修定法。自外具明
坐禪。大小乘觀法儀式。備存十卷觀門内。學
者別尋。非此明了
智慧篇第六此*別
二縁
述意縁第一
夫二種莊嚴。慧名最勝。三品次第。智曰無愚。
故經言。五度無智似若愚盲。所以波若勝出
世間。破除諸有。釋論又言。佛是衆生母。波若
能生佛。是則智爲一切衆生之祖母。故外書
云。叡哲欽明。乃稱放勛之徳。仁義禮智。方曰
宣尼之道。當惟智慧之法。不可不修。出世之
因。無宜弗習。能排巨暗。譬滿月之照三途。
巧遣衆毒。似摩柢之除萬惡。豈可任其恒
沒守此長迷。取相交纒。我心縈結。常多有愛。
恒富無明。未達因縁。不修對治。所以鬱鬱慢
山殆高嵩華。滔滔愛水遂廣滄溟。或横執斷
常。偏論即離。神黄神白。我見我知。一脚恒
翅。五邊長炙。食草學牛。噉糞如犬。或盛談下
諦。寧識中道之宗或封執四違。豈悟大乘之
旨。或謂冥初生覺。其外不知。世間定常唯
此爲貴。或復言非。有想是證涅槃。計自在天
能成世界。愚戇昏&MT02774;。庸昧頑疏。看指求月。
守株求兎。薫蕕未辯。寧分菽麥。雖知歡笑。
&MT04932;&MT04932;而不殊。徒識語言。與狌狌而不異。
良由不識空理常處無明。凡是倒心。皆名邪
見。五住煩惱未減一毫。百八使纒森然尚在。
是故大士。爲求八字。不惜*軀命。恐在縁中
逢苦即退。故自剋心。以牢其志也
求法縁第二
如華嚴經云。菩薩爲求法故。能施法者。
是言。若能投身七刃火坑。當與汝法。菩薩
聞此歡喜無量。作是思惟。我爲法故尚不惜
身命。於阿鼻地獄諸惡趣中。受無量苦。況入
人間微小火坑。而得聞法
又集一切功徳三昧經云。釋迦過去久遠。作
五通仙人。名曰最勝。又依智度論云。釋迦文
佛。本爲菩薩時。名曰樂法。時世無佛。不聞善
語。四方求法。精進不懈。了不能得。爾時魔變
作婆羅門。而語之言。我有佛所説一偈。汝能
以皮爲紙。以骨爲筆。以血爲墨。書寫此偈。當
以與汝。樂法即時自念。我世世喪身無數。不
得是利即自剥皮暴之。令乾欲書其偈。魔便
滅身。是時佛知其至心。即從下方踊出爲説
深法。即得無生法忍
又涅槃經云。菩薩爲法因縁&MT04376;身爲燈。*疊纒
皮肉。酥油灌之燒以爲炷。菩薩爾時受是
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於地獄苦。
百千萬分猶未及一。汝於無量百千劫中。受
大苦惱都無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輕苦。云何
而能於地獄中救苦衆生。菩薩摩訶薩。作是
觀時。身不覺苦。其心不退。不動不轉。菩薩爾
時應自深知。我定當得阿耨菩提。菩薩爾時
具足煩惱。未有斷者。爲法因縁。能以頭目髓
腦手足血肉。施於衆生。以釘釘身。投巖赴火。
菩薩爾時雖受如是無量衆苦。其心不退不
動不轉。菩薩當知。我今定有不退之心。當得
阿耨菩提
又大集經云。菩薩爲於一字一句之義。能以
十方世界珍寶。奉施法王。一偈因縁捨於身
命。雖於無量恒河沙等劫修行布施。不如一
聞菩提之事心生歡喜。於正法所樂聞樂説。
常爲諸佛諸天所念。以念力故。世間所有經
典書論。悉能通達
又大方便報恩經云。菩薩常勤求善知識。爲
聞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義。三界煩惱。皆悉
萎悴。菩薩至心求佛語時。渇法情重不惜身
命。設踐熱鐵猛火之地。不以爲患。菩薩爲一
偈故。尚不惜身命。況十二部經。爲一偈故。尚
不惜命。況餘財物聞法利益故。身得安樂。深
生信心。直心正見。見説法者如見父母。心
無憍慢。爲衆生故。至心聽法不爲利養。爲衆
生故。不爲自利。爲正法故。不畏王難飢渇寒
熱。虎狼惡獸盜賊等事。先自調伏煩惱諸根。
然後聽法
又華嚴經云。菩薩如是方便求法。所有珍寶
無貴惜者。於此物中不生難想。若得一句未
曾聞法。勝得三千世界滿中珍寶。得聞一偈。
勝得轉輪聖王釋提桓因梵天王位處。菩薩
作是念言。我受一句法故。設令三千大千世
界大火滿中。上從梵天而自投下。何況小火。
我尚盡受一切諸地獄苦。猶應求法。何況人
中諸小苦惱。爲求法故發如是心。如所聞法
心常喜樂。悉能正觀
又増一阿含經云。若不成就六法。則不能遠
塵離垢得法眼淨。何等爲六。一不樂聞法。二
雖聞法不攝耳聽。三不爲知解。四未得法不
方便勤求。五所得法不善守護。六不成就順
忍。反此六種。則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又未曾有經云。昔毘摩國徙陀山。有一野干。
爲師子所逐。墮一丘野井。已經三日開心分
死。自説偈言
    一切皆無常 恨不貽師子
    奈何死厄身 貪命無功死
    無功已可恨 復汚人中水
    懺悔十方佛 願垂照我心
    前代諸惡業 現償皆令盡
    從是値明師 修行盡作佛
帝釋聞之。與八萬諸天。到其井側曰。不聞聖
教久處幽冥。向説非凡。願更宣法。野干答曰。
天帝無訓。不識時宜。法師在下自處其上。初
不。修敬而問法要。帝釋於是以天衣接取。叩
頭懺悔。憶念我昔曾見世人。先敷高座後請
法師。諸天即各脱寶衣。積爲高座。野干升座
曰。有二大因縁。一者説法開化天人。福無
量故。二者爲報施食恩。報無量故天帝白曰。
得免井厄。功徳應大。云何恩不及耶。答曰。生
死各宜。有人貪生。有人樂死。有愚癡人。不知
死後更生。違遠佛法。不値明師。貪生畏死死
墮地獄。有智慧人。奉事三寶。遭遇明師。改惡
修善。如斯之入惡生樂死。死生天上。天帝曰。
如尊所誨。全命無功。志願聞施食施法。答曰。
布施飮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者。濟一世
之厄。増益生死。説法教化者。能令衆生出世
間道。得三乘果。免三惡道。受人天樂。是故佛
説。以法布施功徳無量。天帝曰。師今此形。爲
是業報。爲是應化。答曰。是罪非應。天帝曰。
我謂是聖。方聞罪報。未知其故。願聞因縁。答
曰。昔生波羅柰國波頭摩城。爲貧家子。刹利
之種。幼懷聰朗。特好學習。至年十二逐師於
山。不失時節經五十年。九十六種經書。靡所
不達。皆由和*尚之恩。其功難報。由先學慧
自識宿命。由受王位。奢婬著樂。報盡命終。生
地獄畜生自下云云
略而不述
時帝釋與八萬諸天。從受
十善。今還天宮。和*尚何時捨此罪報得生
天上。野干曰。剋後七日。當捨此身生兜率
天。汝等便可欲生。彼天多有菩薩説法教化。
七日命盡生兜率王宮。後識宿命。行十善
道。又賢愚經云。佛在波羅柰國。於林澤中。爲
諸天人四輩之類。顯説妙法。時虚空中有五
百雁群聞佛音聲。深心愛樂。迴翔欲下。獵師
羅。雁墮其中爲獵師所殺。生忉利天。處
父母膝上。若八歳兒。端嚴無比光若金山。便
自念言。我何因生此。即識宿命愛法果報。
即共持華下閻浮提。至世尊所。禮足白言。我
蒙法音。生在妙天。願重開示。佛説四諦。得須
陀洹果。即還天上此略出歎法功徳。若廣明求法
方軌。具在上第二卷敬法中
頌曰
    川路舟航 彼岸津濟 欲超生死
    先資福慧 鏡徹三輪 珠清六蔽
    在馭成勒 爲金則礪 抗迹流水
    齊鏕草繋 五忍必階 四勤無替
    心波洞潔 情塵卷翳 業途既坦
    道場斯詣
諸經要集卷第









諸經要集卷第十一
 *西明寺沙門世*集 
業因部第十九此有
五縁
  述意縁發業縁罪行縁福行縁
雜業縁
述意縁第一
悲夫。迷徒障重。棄三車而弗御。漂淪苦海。任
燋爛而不疲。若螥蠅之樂臭屍。似飛蛾之投
火聚。良由迷因謬果不識善惡。所以樂造苦
因。隨縁起業。備歴艱辛。具受塗炭。迄今燒煮
知休息。如來大悲不忍永棄。示其苦樂。
令其欣厭也
發業縁第二
問曰。云何名業道義。答曰。身口七業。即自體
相爲名業道。餘三者意相應心。又即彼業能
作道果。名爲業道。問曰。若即業名道。皆能趣
地獄等者。何故餘三非是業道。答曰。如彼七
業。此三能作彼根本故。以相應故。不能如彼
業。故不名業道如對法論云。復次有四種諸
業差別。謂黒黒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黒白黒
白異熟業。非黒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黒黒
異熟業者。謂不善業。由染汚故。不可愛異熟
故。白白異熟業者。謂三界善業。不染汚故。可
愛異熟故。黒白黒白異熟業者。謂欲界雜業。
善不善雜故。非黒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者。
謂於方便無間道中。諸無漏業。以方便道無
間道是彼諸業對治故。非黒者。離煩惱垢故。
白者。一向清淨故。無異熟者。生死相違故。能
盡諸業者。由無漏業。爲永拔得黒等三有漏
業與異熟習氣故。又優婆塞戒經云。若善男
子。有人不解如是業縁。無量世中流轉生死。
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三
惡道。故佛告善男子。一切模畫無勝於意。意
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
又阿毘曇雜心業品偈云
    業能莊飾世 趣趣各處處
    是以當思業 求離世解脱
    身口意集業 在於有有中
    彼業爲諸行 嚴飾種種身
    身業當知二 謂作及無作
    口業亦如是 意業當知思
又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云。此十不善業道。一
切惡法。皆從貪瞋癡起。如依三毒起殺生者。
若依貪心起者。或爲皮肉錢財故。斷生命等。
是名依貪起。若依瞋心起者。或以瞋心殺害
怨家等。是名依瞋起。若依癡心起者。或有人
言。殺蛇蠍等。以生衆生苦惱故。雖殺無罪。
或言。波羅斯等。言殺却老父母及重病者。則
無罪報。是名依癡起。如依三毒起偸盜者。若
依貪心起者。或爲自身。或爲他身。或爲飮食
等。是名依貪起。若依瞋心起者。或於瞋人邊。
及瞋人所愛。偸盜彼物等。是名依瞋起。若依
癡心起者。如有婆羅門言。一切大地諸所有
物。唯是我有。何以故。以彼國王先施我故。以
我無力故。爲餘姓奪我受用。是故我取即是
自物。不名偸盜。是名依癡心起
如依三毒起邪婬者。若依貪心起者。或於衆
生起貪染心。不如實修行等。是名依貪起。若
依瞋心起者。或依他守護資生。依瞋心故起。
或婬怨家妻妾。或婬怨家所愛之人等。是名
依瞋起。若依癡心起者。或有人言。譬如碓臼。
熟花熟果。飮食河水及道路等。女人行婬無
罪。或如波羅斯等邪婬母等是名依癡起。如
依三毒起妄語者此三
可解
如是兩舌惡口綺語皆亦
如是
依貪心起者。依貪結生。次第二心現前。如是
名爲依貪起。依瞋結生者。名爲依瞋起。依癡
結生者。名爲依癡結起。如貪瞋與邪見。皆亦
如是應知
問曰。於業道中何者是前眷屬。何者是後眷
屬。答曰。若起殺生方便。如屠兒牧羊。或以物
買將詣屠所。始下一刀。或二三刀。羊命未斷。
所有惡業。名前眷屬。隨下何刀。斷其命根。
即彼念時。所有作業及無作業。是等皆名根。
本業道。次後所作身行作業。是名殺生後眷
屬業。乃至綺語皆亦如是。應知自餘貪瞋邪
見業中。無前眷屬以初起心即時成就根本
業道
又身口意。十不善業道。一切皆有前後眷屬。
此義云何。如人起心。欲斷此衆生命。因復更
斷餘衆生命。如欲祭天殺害衆生。即奪他物。
欲殺彼人復婬其妻。生如是心。還使彼妻自
殺夫主。復以種種鬪亂言説。破彼親屬。無時
非實。於彼物中生於貪心。即於彼人復生瞋
心。爲殺彼人故。生如是邪見。増長邪見以斷
彼命。復欲殺其妻男女等。如是次第。具足十
種不善業道。如是等業。名前眷屬。一切十不
善業道。皆亦如是應知
又離善道非方便。修行善業道是方便。以遠
離根本故。及遠離方便故。言方便者。如彼沙
彌。欲受大戒。將詣戒場。禮衆僧足。即請
尚。受持三衣。始作一白。作第二白時。如是悉
皆名前眷屬。從第三白至羯磨竟。所起作業
及彼念起無作業。是等皆名根本業道。次説
四依。乃至不捨所受善行。身口作業及無作
業。如是等悉皆名後眷屬
述曰。上來雖引經論明業因多種。至時斷罪
未明輕重。故別引優婆塞戒經。辨業不同。別
有四例。一將物對意有四。二輕重不同有八。
三上中下不同復八。四依薩婆多論。有心無
心不同復八。臨時判罪並皆攝盡。故經第一
云。有物重意輕。有物輕意重。有物重意重。有
物輕意輕。第一有物重意輕者。如無惡心殺
於父母者是。第二物輕意重者。如以惡心殺
於畜生者是。第三物重意重者。如以極惡心
殺所生父母者是。第四物輕意輕者。如以輕
心殺於畜生者是
第二如是惡業。復有八種輕重不同。何等爲
八。一有方便重根本成已輕。二有根本重方
便成已輕。三有成已重方便根本輕。四有方
便根本重成已輕。五有方便成已重根本輕。
六有根本成已重方便輕。七有方便根本成
已重。八有方便根本成已輕。物是一種。以心
力故得輕重果。如十善業道。有其三事。一方
便。二根本。三成已。若復有人。能勤禮拜供養
父母師長*和尚有徳之人。先意問訊。言則柔
軟。是名方便。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歡喜不
悔。是名成已。作時專著。是名根本。十善既
爾。十惡亦然
第三是十業道。復有三種。謂上中下。或方便
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
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綺互作八
准前可知
第四依薩婆多論。方便根本成已。有心無心
綺互作八
准前可知
自下依三界六道。發業多少有異。
第一就地獄明起不善。依毘曇論云。有五業
道。一惡口。二綺語。三貪。四瞋。五邪見。於中
惡口綺語及瞋。彼受苦時。三種現行。惡罵獄
卒故。惡口現行。即此惡口語不應時。違法非
正。即落綺語。爾時忿怒。即是瞋恚。此三不
善。地獄現行。若論貪業及與邪見。成就在心
而不現行。以彼麁凡未斷煩惱。故貪邪見成
就在心。彼處男女各恒受苦。無有男女共行
邪事。是故無此貪心現行。以常受苦心識暗
鈍。不能推求因果有無。是故亦無邪見現行。
自餘殺盜妄語兩舌。彼處不行一向是無。問
若地獄不有現行貪及邪見業道者。云何説
彼成就。此二若煩惱心法未斷已來。雖不現
行。性恒成就。不同身口七支色業。是麁作法。
發動方成。無造作處則不説成。故雜心論云。
地獄之中。無相殺故無殺業道。無受財故無
盜業道。無執受女人故。無邪婬業道。異想説
故名妄語。彼無異想故無妄語。常樂離故無
兩舌。爲苦所逼故有惡口。不時説故。故有綺
語。貪及邪見。成就不行。第二第三。明鬼畜道
中。十惡具有。而無身口七支惡律儀也。問今
畜生中不知。言者。雖有音聲成口業不。答彼
起瞋時。發聲則別。雖非言辯亦成口業。故成
實論云。畜生音聲是口業不。答雖無言説之
別。從心起故。亦名爲業。亦可言具十者。多是
龍王。辯人意志故。具十業道。自餘癡鈍畜生。
但可具身三意三六種。餘四不具。以口不解
語故。若據劫初畜生解人語者。此亦可具十

第四就人中起罪行者。人中即有四天下。南
閻東弗西耶此三方人。起惡多故皆具十惡。
然東西則輕。南方最重。以有受惡律儀故。若
就北單以論罪者。彼方唯有四不善業。一綺
語。二貪。三瞋。四邪見。由有歌詠故有綺語。
貪瞋邪見成而不行。問北方有行欲事。云何
言無邪婬業道。答彼方無夫妻共相配匹。雖
有婬事無相陵奪。故。無邪婬。問既有行婬。即
貪欲現行。云何而言但成不行。答彼起婬貪。
非俗能裁。雖數現行。聖説無罪。但此貪心所
起之婬。尚非罪業。不牽苦報。何況内心能起
之貪。如世夫妻。貪愛非制。問北方之人。既有
歌詠等。此不應法。即是妄語。云何不説有妄
語業。答彼人淳直不行姦僞。無誑他心。故非
妄語。彼定千歳故無殺命。彼方衣食地有粳
米樹有寶衣。自然而出。無有守掌。故無偸盜。
彼人和柔。故無兩舌惡口等業。故雜心論云。
鬱單有四不善業道。壽命定故無殺生。無
財故無盜。無雜愛女人故無邪婬。無欺他故
無妄語。常和合故無兩舌。以柔軟故無麁言。
有歌歎故有綺語。若論意業道。雖成就而不
現行
第五就天起罪行者。此欲界六天。有殺盜等。
於中雖有十不善業。而無身口七種惡律儀。
故雜心論云。欲界六天。有十業道。離不律儀。
雖不害天。而害餘趣。如害修羅。亦有截手足
斷而復還生。若斬首則死。展轉相奪。乃至十
業道一切皆有。亦有薄福諸天。乏少資縁。更
攬竊。故有盜業。或有諸天。自薄所受婬
他美天。故有邪婬。自餘七業。文顯可知
依十善分別者。如毘曇論説。於彼地獄趣中。
唯有意地三善業道。然但成就而不現行。北
方亦同。自餘一切皆具十善。文顯可知
若論色無色天。依阿毘曇則無不善。據理而
言。亦有輕微三業不善。謂彼意地有邪慢等。
身口業過。如初禪中。婆伽梵王。語諸梵衆。汝
得住此。我能令汝盡老死邊。汝等不須詣瞿
曇所。黒齒比丘往彼問言。初禪三昧。依何三
昧生。從何三昧滅。梵王答言。我是諸梵中尊
者。黒齒比丘言。我不問梵王尊卑。但問。初禪
三昧。依何三昧生。從何三昧滅。彼不能答。即
捉尊者。牽出衆外。語尊者言。我不能知初禪
三昧。從何三昧生。從何三昧滅。汝何忍在梵
中損辱我也。此是諂詐不善煩惱。言佛不能
令汝解脱。即是謗佛綺語惡口。上界唯有此
諂詐。發動身口微不善業。然不於他人起麁
違損。以生上者曾修得定。盡離欲界麁貪瞋
等。故得彼報。還能修定。雖有煩惱。唯是癡
心。以迷道故。起愛慢等。樂修善行法。望得勝
他。此等煩惱爲定所壞。故不損物。不相違
害。若依毘曇。上界煩惱非是不善。説爲無記。
此細貪等能汚淨心。雖是無記體是染汚。不
同報生色心苦樂及威儀等。白淨無記故。論
説爲穢汚無記。是汚穢故。潤業受生。若此煩
惱不潤業者。業種則燋永不牽報。上界衆生
不應更生。由能潤業故得更生。問上界煩惱。
既能潤業潤生得報。何故非記。答上界煩惱
雖復潤業。唯得總報受生而已。不由此惑正
感樂果。亦不招苦。故是無記。不同下界不善
煩惱感得總報及別報苦
若依成實論。上二界中所起邪見。皆名不善。
如彼論説。人在色無色界謂是涅槃。臨命盡
時。見欲色中陰即生邪見謂無涅槃。謗無上
法。當知彼中有不善業。又論説。彼上界邪見
是苦因縁。道理上界據其位判。衆生心細。所
起惑微。多不成業。故名無記。若據通論。不妨
於中有起麁邪。成不善者。毘曇所説義當前
判。成實所論義當後通。又據望理。彼細煩惱。
皆違理起。悉是不善。准依成實。不善惡業三
界通起。唯有多少増微爲異
述曰。向來就凡。明諸罪障依身口發業竟。若
論聖人。如須陀洹等。出觀失念。容有起意輕
微不善。生惡願等。具欲結者。貪瞋雖強。片
似餘凡。唯可直起。貪欲瞋慢。不更思審。起
邪見心。亦不起殺盜等心。如依毘曇。得有眷
屬。加拳等事輕不善業。若依成論有意不善。
設動身口不成業報。如滴水熱𨫼。雖濕

罪行縁第三
述曰。此明聖者。就後福行。説有罪行者。但此
罪行。妄見境染。執定我人。取著違順。便令自
他皆成惡業。是以經云。貪欲不生滅。不能令
心惱。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見者。是人爲貪欲。
將入於地獄。是故心外雖無別境。稱彼迷情
強見起染。如夢見境起諸貪瞋。稱彼夢者謂
實不虚。理實無境唯情妄見。故智度論説。如
夢中無善事而*善。無瞋事而瞋。無怖事而
怖。三界衆生亦復如是。無明眠故。不應瞋而
瞋等。故知心外雖無別境。稱彼迷情妄見起
染。心外雖無地獄等相。惡業成時妄見受苦。
如正法念經云。閻魔羅人非是衆生罪人見
之謂是衆生。手中執持焔然鐵鉗。彼地獄人。
惡業既盡。命終之後。不復見於閻羅獄卒。何
以故。以彼非是衆生數故。如油炷盡則無有
燈。業盡亦爾。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如閻浮提
日光既現則無暗冥。惡業盡時。閻羅獄卒亦
復如是。惡眼惡口。如衆生相可畏之色。皆悉
磨滅。如破畫壁畫亦隨滅。惡業畫壁亦復如
是。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可畏之色。以此文證。
衆生惡業應受苦者。自然無中妄見地獄問
曰。見地獄者。所見獄卒及虎狼等。可使妄
見。彼地獄處。閻羅在中判諸罪人。則有此境。
云何言無。答曰。彼見獄主亦是妄見。直是罪
人惡業熏心。令心變異無中妄見。實無地獄
閻羅在中。故唯識論云。如地獄中。無地獄主。
而地獄衆生。依自然業。見地獄主與種種苦。
而起心見。此是地獄處。此是夜時。此是晝時。
我以惡業故。見狗見烏。或見山壓。以此文
證。善惡熏心令心異見。實無地獄。是故心外
雖無地獄。惡業成時強自妄見。問曰。此苦業
報既非善事。寧不直爾説善令習。何須稱情
説苦業耶。答曰。善惡因果。法須相對。若不説
其貪等是過。何由得顯施等是善。若不宣説
三塗是苦。無由得顯人天等樂。是故須説凡
夫罪行。令人識知厭離歸善。若鈍根者。聞此
苦業。生厭離時。即求世樂。因此轉心修諸福
業。若利根者。聞此苦業。生厭離時。即求解
脱。因此轉心能修道觀。便於惑中得起出世
因。故經説言。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故知苦業
厭離之本。起善之縁。是故須説。若不説此惡
業罪行。衆生不識。常行不斷。雖稱情見説諸
過惡。然實心外無別業苦。唯識無境心體恒
淨。故經説言。雖説貪欲之過。而不見法有
可貪者。雖説瞋恚之過。而不見法有可瞋者。
雖説愚癡之過而知諸法不癡無礙。雖示衆
生墮三惡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獄餓鬼畜
生之相。以此文證知罪行因果唯心無外。凡
愚不解。稱情方便。須説業苦向來兩門。就其
實教説罪體眞無別可破。以愚未解須定説
罪。此是別明愚人迷眞妄解故須定説罪行
意也
福行縁第四
述曰。此明福行者。對前罪行説此福行。先明
凡夫修欲界善者。但使亂心修諸事福。而生
下界。名欲界業。五道之中。皆悉得起。先就地
獄述者。依毘曇説。地獄之人。亦有三善業。即
是意地三善根。此唯成就非是現行。以是難
處多不聞法思量趣道。故無現行。若論生得
善根。地獄亦有。如仙譽國王。殺五百婆羅
門。生地獄中。發生信心。生甘露國。故知現
行。若依成論。亦説地獄有善現行。雖無力勵
方便起善修獲聖道。然有生得善根起善。謂
諸衆生無始已來。曾修世間信進念等。未起
邪見謗無因果。此善不滅。生便得之。名爲生
得善。依此善根得起善心。若有宿業感縁強
者。大聖現化令苦止息。爲説道法。得修方便。
第二畜生龍等。亦有修善。如涅槃經。佛説義
時。無量鳥獸發菩提心。生於天上。若依毘曇。
鬼畜十善非律儀攝。以其身口七善律儀。普
於一切衆生處起。以鬼神不能受故。故薩婆
多論。畜生以癡鈍故。不發律儀。若依成論。鬼
神畜等亦有得戒
若就人中。北單越人。唯成意地。三善業道而
不現行。不斷善故。至劫盡時人皆修禪。彼獨
不能離欲非分。自餘三方皆有十善。有不具

若就欲界六天以論。即無出家別解脱戒。但
有十善及在家戒。故成論云。如天帝釋多受
八戒。龍等亦受。不局在人。若論色界諸天。以
論依毘曇。生上失下。上界不起下界善業。以
其界地因果斷故。身生上界。下地法斷。此據
有漏。在下成上。生上失下。便不修起。若依成
論。上得成下。亦得寄起下界善業。如諸梵天。
見佛禮拜。發言讃歎。即是散善。此是寄起欲
界善業。若依毘曇毘婆沙論等。梵天禮讃非
欲界善。是其初禪威儀心起。據此所依無記
非善。據外身口。是上色業。此明欲界亂善福
業依身起處竟
第二明色界四禪定業。依身起處。若鬼畜中。
値聖強縁能悟道者。亦得修起。以其無漏依
禪起故。縱無根本深定正體。必有麁淺未來
禪心。此未來禪是色界業。依此未來斷欲結
時。此業則招初禪梵果。若就人天以論。修色
界業。除北單越無修禪者。自餘三方及欲界
天。皆得修起色界十善。謂得禪者。意地有三
所。謂無貪無瞋正見。若論身口七善業者。謂
依定心發得禪戒。禪戒則是身口七善。故得
禪時有色十善。若就無色諸天以論。依毘曇。
無色界天不得修起色界定業。生上捨下界
地斷故。若依成論。凡生無色。亦得起下色界
中業。此明色界禪定福業十善業道依身起
處。若論無色四空定業依身起處。三界人天
皆得修起。上來明諸福行依身起處竟。若論
聖人起福。非關凡夫希故不述
雜業縁第五
曰。此行名聖説不定。所謂罪行。諸經
説名黒黒業及不善業。凡夫福行。諸經或説
名黒白業及以善業。名雖種種行體無殊。行
體云何。如智論説。殺害等是不善業。布施等
是善業。此則是説罪福二行。言殺等者。等取
十惡齊名罪行。言施等者。等取事中戒定等
業。同是世善。倶名福行。此世善中。八禪定
者。望欲界亂善。名不動行。若望出世理觀智
慧。此縁事住。則名福行。如説六度前五度中
所有禪定。通亦名福。但諸罪福人行不同。或
專修福。或唯造罪。或復有人。罪福倶行。專修
福者。所謂淨心。爲益他人行施戒等。唯造罪
者。謂無慈潤。動身口意皆爲損他。罪福倶者。
謂修福時内心不淨。或兼損物。此則是其欲
界雜業。非純淨故。亦名不淨。若論罪行。麁顯
可知。若論雜業。與淨福行有同有異。稍隱難
知。謂諸修福據其外相。事中信樂所作皆同。
若據内心。爲自爲他所求各別。精麁不等。以
諸修福外同内異故。有純雜二業不同。若能
調心慈悲愍物。隨所施爲皆成大善。若不守
念。視相修福。内麁外細。唯成雜業。稱彼愚
情雖謂過世理實違道。亦非淨福。以修福時
不觀生空。我倒常行遍通三性。所有作業與
倒相應。是假取性。是故迷道。以不著心多求
世報。又多求名。故非淨福。以此純雜世俗多
迷。今略偏論令人識行。先論雜業後明淨福。
但諸雜業自有麁細。麁者爲惡兼損他人。細
者自爲唯求世報。先論麁雜。若就施論。或有
非法取財施者。如盜他物以用布施。此感來
報還常衰耗。施已生悔得果亦然。故優婆塞
經云。若人施已生於悔心。若劫他財持以布
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或有爲施
兼損他者。謂若施時不正念善。或生瞋恚。或
起高慢。當墮惡道。雖得福報畜中別受。不感
人天。故分別業報經偈云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瞋怒
    不依正憶念 後作大龍身
    能修大布施 高心陵蔑人
    由斯業行生 大力金翅鳥
若爲修福求世報者。如捨財時自求來報。或
恐身財無常故捨。或爲名聞專求自益。此非
慈悲爲濟貧苦。猶如市易。非純淨業。是以經
中名不淨施。如百論説。爲報施者。是名不淨
施。如市易故。報有二種。現報者。名稱敬愛
等。後報者。後世富貴等。名不淨施。譬賈客遠
到他方。雖持雜物多所饒益。然非憐愍衆生。
以自求利故。是業不淨。布施求報亦復如是。
以此證知。無實慈愍自求名稱。或爲來報。縱
雖廣施皆非淨業。業非淨故得報不精。故分
別業報經云。若爲生天施。或復求名聞酬恩。
及望報恐怖故行施。獲果不清淨。所受多麁
澁。施行既爾。戒等諸善不淨同此。故百論
云。不淨持戒者自求樂報。若持戒求天上與
天女娯樂。若人中富貴受五欲樂。爲婬欲故。
如覆相者。内欲他色。外作親善。是名不淨。此
外細心不淨持戒。如阿難語難陀。説偈云
    如羝羊相觸 將前而更却
    汝爲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開心專爲益他。得福則多。又於施境有貧有
病。或有知法而乏所須。若施令彼得益長善。
所施有宜獲福則多。故賢愚經云。佛讃五施
得福無量。所謂施遠來者。遠去者。病痩者。於
飢餓時施於飮食。施知法人。如是五施。現世
獲福。此施有宜現獲多福。不同求名。施非要
處。雖多割捨不得淨報。又隨喜他施者。若望
諸極麁造不善者。是其細罪。亦得名善。若望
離欲及專爲他。此之雜業則是其罪。故智度
論云。麁人有麁罪。細人有細罪。故此雜業罪
福倶行。望心非純。是不淨業。上來明其罪福
倶行是其欲界不淨雜業竟。若論淨業。翻前
可知。故百論云。淨施者。若人愛敬利益。得福
亦多故因果經偈云
    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布施
    見他修施時 而生隨喜心
    隨喜之福報 與施等無異
又大丈夫論偈云
    悲心施一人 功徳大如地
    爲己施一切 得報如芥子
    救一厄難人 勝餘一切施
    衆星雖有光 不如一月明
若諸凡夫造其罪福。不解因果善惡無性。是
爲迷事。取性常繋三有故。智度論云。譬如蠅
無處不著。唯不著火焔。衆生愛著亦復如是。
是善不善法中皆著。乃至非想亦著。唯不著
般若波羅蜜性空大火。以此證知。無善惡性
常輪五道。即當無佛性衆生也。此略明凡夫
罪福二行迷事取性所依經論竟
又雜寶藏經云。昔佛在世時。波斯匿王有其
一女。名曰善光。聰明端正。父母憐愍擧宮愛
敬。父語女言。汝因我力擧宮愛敬。女答父言。
自有業。不因父王。王聞瞋忿而語之
言。今當試汝有自業力。即遣左右。覓一最
下貧窮乞人。以女付之。王語女言。汝自有業
不假我者。從今可驗。女猶答言。我有業力。即
共窮人相將出去。婦問夫言。有父母不。夫答
婦言。我父母先此舍衞城中第一長者。父母
居家都已死盡。無所依怙。是以窮乞。婦復問
言。汝今頗知故宅處不。答言知處。但宅毀壞
遂有空地。夫婦相將往至故舍。周歴安行。
隨其行處伏藏自出。即以珍寶雇人造宅。未
盈一月宮宅悉成。宮人伎女奴婢僕使。不可
稱計。王卒憶念。我女善光。云何生活。有人
答王。善光女郎。宮室錢財不減於王。王女即
日遣其夫主。往請於王。王即受請。見其家
内宮宅莊嚴。歎未曾有。王往問佛。此女先世
作何福業。得生王家。身有光明。佛答王言。乃
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有槃
頭王以佛舍利起七寶塔。王大夫人。見即便
以天冠拂飾。著像頂上。以天冠中如意寶珠。
著塔棖頭。因發願言。使我將來身有光明。紫
磨金色尊榮豪貴。莫墮三惡八難之處。昔夫
人者今善光是。後於過去迦葉佛時。復以餚
饍供養佛僧。而夫遮斷。婦即勸請。我今已請
使得充足。夫還聽婦。爾時婦者今善光是。爾
時夫者今日夫是。由昔遮婦。恒常貧賤。以還
聽故。要因其婦得大富貴。無其婦時後還貧
賤。以是因縁。善惡之業逐身受報。未曾違

又雜寶藏經云。佛在世時波斯匿王。時於眠
中聞二内官共諍道理。一人説言。我依王活。
一人答言。我自依業。不依王也。王聞可彼依
王活者。而欲賞之。即遣直人。語夫人言。我今
當使一人往者。重與財物。尋即遣。彼依王活
者。持所飮酒送與夫人。此人出戸。鼻中血出
不得前進。尋即倩彼依業者送。夫人見已。
重賜錢財衣服瓔珞。來到王前。王見深怪。即
便喚彼依王活者。而問之言。我使汝去。云何
不去。彼即向王具白情事。王聞歎言。佛語眞
實。自作其業還自受報。不可奪也。由是觀善
惡報應自業所引。非天非王之所能與。要須
自作自得。起於正見。言業果報。近獲人天。遠
招佛果。若違聖教具受前苦。頌曰
    尋因途乃異 及捨趣猶并
    苦極思歸樂 樂極苦還生
    豈非罪福別 皆由封著情
    若斷有漏業 常見法身寧
諸經要集卷第十



諸經要集卷第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欲蓋部第二十此有
三縁
 四生部第二十一
  述意縁 五欲縁 五蓋縁
述意縁第一
竊尋經論。行者修道。皆云五欲是障道本。若
不學斷。無由證聖。欲知根本。略述三種。一自
内五根。二外諸五塵。三所生五識。由此三故
能生染欲。故涅槃經云。善男子。譬如惡象心
未調順。有人乘之不隨意去。遠離城邑至空
曠處。不能善攝此五根者。亦復如是。將人遠
離涅槃城邑。至於生死曠野之處。善男子。譬
如佞臣教王作惡。五根佞臣亦復如是。常教
衆生造無量惡。譬如惡子。不受師長父母教
勅。則無惡不造。不調五根。亦復如是。不受師
長善言教勅。無惡不造。善男子。凡夫之人不
攝五根。常爲地獄畜生餓鬼之所賊害。亦如
怨盜害及善人。又遺教經云。五根賊。禍殃及
累世。爲害甚重。不可不愼。是故智者制而不
隨。持之如賊。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也。夫論蓋者。是蔭覆義。謂覆障行者。令志性
昏沈。定慧不明。隱沒善人。是修道正障。故名
爲蓋。故對法論云。此蓋能令善品不得顯了。
是蓋義。覆蔽其心。障諸善品。令不得轉。故名
蓋義。前之五欲從外五塵而生。此之五蓋從
内五根而發也
五欲縁第二
三縁
第一欲繋苦者。夫論五欲者既有其根。便發
五欲。繋縛衆生不得解脱。故涅槃經云。凡夫
之人五欲所縛。令魔波旬自在將去。如彼獵
師。擒捕獼猴擔負歸家。善男子。譬如國王。安
住己界身心安樂。若至他界則得衆苦。一切
衆生亦復如是。若能自住於己境界。則得安
樂。若至他界。則遇惡魔受諸苦惱。自境界
者。謂四念處。他境界者。謂五欲也。五欲者。
男女身上色聲香味觸等是也。即此五欲希
須爲義。貪著五塵名爲欲也。并意識觸縁之
境。名曰法塵。此之六塵非直名爲魔所行處。
復得惡賊之名。故涅槃經云。如六大賊。能劫
一切人民財寶。六塵惡賊亦復如是。能劫一
切衆生善財。如大六賊。若入人舍。則能劫
奪現家所有。不擇好惡。令巨富者忽爾貧窮。
是六塵賊亦復如是。若入人根。則能劫奪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