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苑珠林 (No. 2122_ 道世撰 ) in Vol. 53

[First] [Prev+100] [Prev]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唐邢州司馬柳儉。隋大業十年任岐州岐陽
宮監。至義寧元年。爲李密來抂被牽引。在大
理寺禁。儉常誦金剛般若經。下有兩紙未遍。
于時不覺眠。夢見一婆羅門僧。報云。檀越
宜早誦經遍。即應得出。儉時忽寤。勤誦不懈。
便經二日。至日午時忽有勅喚。令儉釋禁。將
向朝堂奉勅放免。又儉別時夜靜房外誦經。
至於三更忽然聞有異香。儉尋香及問家人。
處處求香來處不得。然常誦念晝夜無廢。至
於終日計得五千餘遍
唐遂州人趙文信。至貞觀元年暴死。三日後
還得蘇。即自説云。初死之日。被人遮擁驅逐
將行。同伴十人。並共相隨至閻羅王所。其中
見有一僧。王先喚師。問云。師一生已來修
何功徳。師答云。貧道從生已來唯誦金剛般
若。王聞此語。忽即驚起合掌讃言。善哉善哉。
師審誦般若。當得昇天出世。何因錯來至此。
王言未訖。忽有天衣來下引師上天去。王後
喚遂州人前。汝從生已來修何功徳。其人報
王言。臣一生已來不修佛經。唯好庾信文章
集録。王言。其庾信者是大罪人。現此受苦。
汝見庾信頗曾識不。其人報云。雖讀渠文章
然不識其人。王即遣人引出庾信令示其人。
乃見一龜。身一頭多。龜去少時現一人來。口
云。我是庾信。爲生時好作文章。妄引佛經雜
糅俗書誹謗佛法。謂言不及孔老之教。今受
罪報龜身苦也。此人活已。具向親説。遂州
之地人多好獵採捕蟲魚。遠近聞見者。共相
鑒誡永斷殺業。各發誠心受持般若。迄今不

唐貞觀元年。蓬州儀龍縣丞劉弼。前任江南
尉時。忽有一鳥於弼房前樹上鳴。土人
云。是惡鳥不祥之聲。家逢此鳥殺之不疑。
劉弼聞懼。思念欲修功徳禳之。不知何福爲
勝。夜夢一僧遍讃金剛般若經令讀誦百遍。
依命即讀。滿至百遍。忽有大風從東北而來。
拔此鳥樹隔舍遙擲巷裏。其拔處坑。縱廣一
丈五尺。過後看其風來處。小枝大草並隨風
迴靡。風止還起如故。知經力不可思議
雒陽賈道羨。博識多聞尤好内典。貞觀五
年爲青州司戸參軍事。爲公館隘窄無處置
經。乃以繩繋書案兩脚。仰懸屋上。置内經六
十卷。坐臥其下習讀忘倦。日久繩爛。一頭
遂絶。案仍儼然不落。亦不傾動。如此良久人
始接取。道羨子爲隰州司戸。説之云爾
唐呉郡陸懷素家。貞觀二十年失火屋宇總
焚。爰及精廬並從煙滅。有一函金剛般若波
羅蜜經獨存。經函及褾軸並盡。唯有經字竟
不被燒。爾時人聞者莫不驚歎。懷素即高陽
許仁則前妻之兄。仁則當時目覩。於後具
自言之七驗出
冥報
唐前大理司直河内司馬喬卿。天性純謹有
志行。到永徽中爲楊州戸曹。丁母憂居喪毀
瘠。刺心上血寫金剛般若經一卷。未幾於廬
上生芝草二莖。經九日長尺有八寸。緑莖朱
蓋日瀝汁一升。傍人食之味甘如蜜。去而復
生。如此數四。喬卿同僚數人。並向餘令陳
説。天下士人多共知之
顯慶中。平州有人。姓孫名壽。於海濱游獵。見
野火焔熾草木蕩盡。唯有一叢茂草獨不焚
燎。疑此草中有獸。遂以火燒之。竟不能著。壽
甚怪之。遂人草間尋覓。乃見一函金剛般若
經。其傍又見一死僧。顏色不變。火不延燎。
蓋由此也。信知經像非凡所測。孫壽親自説

唐隴西李虔觀。今居鄭州。至顯慶五年丁父
憂。乃刺血寫金剛般若經及般若心經各一
卷隨願往生經一卷。出外將入。即一浴身。後
忽聞院中有異香非常郁烈。隣側並就觀之
無不稱歎。中山郎餘令。曾過鄭州見彼親友。
具陳説之
唐曹州濟陰縣西二十里村中有精舍。至龍
朔二年冬十月。野火暴起非常熾盛。及至精
舍踰越而過焉。比僧房草舍焚燎總盡。唯金
剛般若經一卷儼然如舊。曹州參軍事席文
禮説之右四驗出
冥報拾遺
法苑珠林卷第十八



法苑珠林卷第十九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敬僧篇第八此有
四部
  述意部 引證部 敬益部 違損部
述意部第一
夫論僧寶者。謂禁戒守眞威儀出俗。圖方外
以發心。棄世間而立法。官榮無以動其意。親
屬莫能累其想。弘道以報四恩。育徳以資三
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玉。稱爲僧也。是知僧寶
利益不可稱紀。故經曰。縱有持戒破戒若長
若幼。皆須深敬不得輕慢。若違斯旨交獲重
罪。若待太公爲卿相。則千載無太公。要得羅
什爲師訓。則萬代無羅什。何得見一僧行過
上累佛宗。見一人戒虧便輕上法。止可以道
廢人。以人不弘道也。不可以人廢道。以道
是人師也。故釋迦佛等。是眞佛寶。金口所説
理行教果。是眞法寶。得果沙門。是眞僧寶。致
令一瞻一禮萬累氷消。一讃一稱千災霧卷。
自惟薄福不逢正化。頼蒙遺迹幸承餘蔭。金
檀銅素漆紵丹青。圖像聖容名爲佛寶。紙絹
竹帛書寫玄言。名爲法寶。&T061269;髮染衣執持應
器。名爲僧寶。此之三種體相雖假。用表眞容。
敬之永絶長流。篾之常招苦報。如木非親母。
禮則響逸千齡。凡非聖僧。敬則光逾萬代。是
知斯風已扇遐邇共遵。冥資含識神功罔測。
儻有所虧獲罪彌大。既許出家理宜革俗。如
宋朝無識初信邪惑駭動物情道俗驚怪。後
悟鍾釁還申禮敬。宋室則荊蠻齷齪江漢崎
嶇。詎得反比大國金輪聖御。且如禮云。介者
不拜。爲失豈同。去俗之人身被忍鎧。握節
白衣理所不可。三寶既同義須齊敬。不得偏
遵佛法頓棄僧尼。故法不自弘弘之在人。人
能弘道故須齊敬也
引證部第二
如梵網經云。出家人法不合禮拜國王父母
六親。亦不敬事鬼神。又涅槃經云。出家人不
禮敬在家人
又四分律云。佛令諸比丘長幼相次禮拜。不
應禮拜一切白衣
又佛本行經云。輸頭檀王與諸眷屬百官。次
第禮佛已。佛言。王今可禮優波離比丘等諸
比丘。王聞佛教即從座起。頂禮五百比丘
出家者。次第而禮
又薩遮尼乾經云。若謗聲聞辟支佛法及大
乘法。毀呰留難者犯根本罪令僧依大小乘經不
拜君親是奉佛教今
乃令禮反違佛教使拜跪俗人
即不信佛語故犯根本罪
又順正理論云。諸天神衆不敢希求受五戒
者禮。如國君主。亦不求比丘禮拜以懼損功
徳及壽命故
又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若有建立護持正法。
如是之人應從啓請。當捨身命而供養之。如
我於是大乘經説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亦如諸天 奉事帝釋
迦葉白佛言。若有長宿護持禁戒。從年少邊
諮受未聞。云何是人當禮敬不。若當禮敬。是
則不名爲持戒也。若是年少護持禁戒。從諸
宿舊破戒人邊諮受未聞。復應禮不。若出家
人從在家人諮受未聞。復當禮不。然出家
人不應禮敬在家人也。然佛法中年少幻小。
應當恭敬耆舊長宿。以是長宿先受具戒成
就威儀。是故應當恭敬供養
又中阿含經云。云何知人勝所謂比丘知有
二種人。有信有不信。若信者勝。不信者爲不
如也。謂信人復有二種。有數往見比丘。有
不數往見比丘。若數往見比丘者勝。不數往
見比丘者爲不如也。謂數往見比丘人復有
二種。有禮敬比丘。有不禮敬比丘。若禮敬比
丘者勝。不禮敬比丘者爲不如也。謂禮敬比
丘人復有二種。有問經。有不問經。若問經
者勝。不問經者爲不如也。又舊雜譬喩經云。
昔有國王出游。毎見沙門輒下車禮。道人言。
大王止不得下車。王言。我上不下。所以言上
不下者。今我爲道人作禮。壽終已後當生天
上。是故言上不下也
又善見律云。輸頭檀那王禮佛已白佛言。我
今三度禮如來足。一佛初生時。阿夷相曰。若
在家者應作轉輪聖王。若出家學道必得成
佛。是時地爲震動。我見神力。即爲作禮。第二
我出游戲有耕田人。菩薩在閻浮樹下。日時
已晡。樹影停住不移覆菩薩身。我見神力。即
爲作禮。第三今迎佛至國。佛虚作十八
變。如伏外道。神力無異。即爲作禮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
時釋提桓因欲入園觀。時勅御者令嚴駕千
馬之車。嚴駕以竟。唯王知時。天帝釋即下
常勝殿。東向合掌禮佛。爾時御者見則心驚
毛豎馬鞭落地。帝釋見已即説偈言
    鬼汝何憂怖 馬鞭落於地
御者説偈白帝釋言
    見王天帝釋 爲舍脂之夫
    所以生恐怖 馬鞭落地者
    常見天帝釋 一切諸大地
    人天大小王 及四護世主
    三十三天衆 悉皆恭敬禮
    何處更有尊 尊於帝釋者
    而今正東向 合掌修敬禮
爾時帝釋説偈答言
    我實於一切 世間大小王
    及四護世王 三十三天衆
    最爲其尊主 故悉來恭敬
    而復有世間 隨順等正覺
    名號滿大師 故我稽首禮
御者復白言
    是必世間勝 故使天王釋
    恭敬而合掌 東向稽首禮
    我今亦當禮 天王所禮者
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爲自在王。尚恭敬佛
法等。比丘出家學道。亦應如是恭敬於佛。
彼天帝釋舍脂之夫敬禮法僧。亦復讃歎禮
法僧者。汝等已能正信出家學道。亦當復
讃歎禮法僧者
爾時帝釋從常勝殿來下。周向諸方合掌恭
敬。時御者見天帝釋從殿來下住於中庭周
向諸方合掌恭敬。見已驚怖馬鞭復落地。而
説偈言
    何故憍尸迦 故重於非家
    爲我説其義 飢渇願欲聞
時天帝釋説偈答
    我正恭敬彼 能出非家者
    自在游諸方 不計其行止
    城邑國土色 不能累其心
    不畜資生具 一往無欲定
    往則無所求 唯無爲爲樂
    言則定善言 不言則寂定
    諸天阿脩羅 各各共相違
    人間自共諍 相違亦如是
    唯有出家者 於諸諍無諍
    於一切衆生 放捨於刀杖
    於財離財色 不醉亦不荒
    遠離一切惡 是故敬禮彼
是時御者復説偈言
    天王之所敬 是必世間勝
    故我從今日 當禮出家人
又普達王經云。時有夫延國王。號名普達。典
領諸國四方貢獻。王身奉佛法未甞偏枉。常
有慈心愍傷愚民不知三尊。毎當齋戒輒登
高觀燒香。還頭著地稽首爲禮。國中臣民怪
王如此。自共議言。王處萬民之尊遠近敬伏。
發言人從。有何情欲毀辱威儀頭面著地。群
臣數數共議欲諫不敢。王勅臣下使嚴駕。當
行王即與吏民數千人始出宮。未遠忽見一
道人。王便下車却蓋住其群從。頭面著地爲
道人作禮。尋從而還施設飮食。遂不成行。群
臣於是乃諫言。大王至尊。何宜於道路爲此
乞丐道人頭面著地。天下尊貴唯有頭面。加
爲國主不與他同。王便勅臣下令求死人頭
及牛馬猪羊頭。臣下即遍行求索。歴日乃得。
還白王言。前被教求死人頭及六畜頭。今悉
已得。王言。於市賣之。臣下即使人賣之。牛馬
猪羊頭等皆售。但人頭未售。王言。賤貴賣之。
趣使其售。如其不售便以丐人。如是歴日
賣既不售。丐人又不取者。頭皆膖脹臭處不
可近之。王便大怒語臣下言。卿曹前諫言。人
頭最貴。不可毀辱頭面著地禮道人。令使
賣六畜頭皆售。人頭何故丐人無取者。王即
勅臣下嚴駕。當出到城外曠野澤中。王有所
問群臣人民莫不振悚。王即告群臣言。卿寧
識吾先王時有小兒常執持蓋者不。臣下對
曰。實識有之。王言。今此小兒何所在。對曰。
亡已久遠乃歴十七年。王言。此兒爲人善惡
何如。對言。臣等常覩其承事先王。齋戒恭肅
誠信自守。非法不言。王告諸臣。今若見此兒
在時所著衣服。寧識之不。諸臣對曰。雖自久
遠臣故識之。王顧使從。急還内藏取前亡兒
衣來。須臾衣至。曰此是不。對曰。實是其衣。
王曰。今儻見兒身爲識之不。臣下皆默然良
久。臣自弊闇卒覩不別。王始欲説本。前見
道人來到王所。王大歡喜。起頭面著地爲道
人作禮。臣下莫不歡喜。道人就座。王叉手具
白前縁。今故嚴出欲示本末。願爲此國臣民
開導愚癡令知眞法。道人即爲臣下説王本
變。欲知王者。本是先王持蓋小兒。常隨先王
齋戒一日不犯。其後過世魂神還生爲王作
子。今致尊貴皆由宿行。臣下大小莫不僉
然。曰吾等幸遇得覩道人。願遂哀愍。乞爲弟
子。道人告言。我師號曰佛。身具足相好。獨歩
三界教授不虚。佛今去此乃六千里。須臾語
頃。道人飛到舍衞國。具以啓佛。彼國人民甚
可愍傷。今皆誠心願欲見佛。唯垂大慈開示
眞道。佛便許可。明日到夫延國。佛爲王及臣
民等説法云。欲知普達王及道人本末不。阿
難言。願聞其事。佛言。乃昔摩訶文佛時。王爲
大姓家子。其父供養三尊。父命子傳香。時有
一侍使。意中輕之不與其香。罪福響應故獲
其殃。雖暫爲驅使奉法不妄。今得爲王。道
人本是侍使。時不得香人。雖不得香其意無
恨。即立誓言。若我得道當度此人。福願果合
今來度王并及人民。王聞佛説其本末。意解
即得須陀洹。國中人民聞經。皆受五戒十善
以爲常
又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見一七歳沙彌
將至屏處而爲作禮。語沙彌言。莫向人道我
禮汝。時沙彌前有一澡瓶。沙彌即入其中。從
澡瓶中復還來出而語言。王愼莫向人道沙
彌入澡瓶中復還來出。王即語沙彌言。我當
現向人説不復得隱。是以諸經皆云。沙彌雖
小亦不可輕。王子雖小亦不可輕。龍子雖小
亦不可輕。沙彌雖小能度人。王子雖小能殺
人。龍子雖小能興雲。由興雲故致雨雷電霹
靂。感其所小而不可輕也
又付法藏經云。昔佛涅槃一百年後有阿育
王。信敬三寶常作般遮于瑟大會。王至會日
香湯洗浴著新淨衣。上高樓上四方頂禮。遙
請衆僧。聖衆飛來凡二十萬。王之信心深遠
難量。見諸沙門若長若幼若凡若聖。皆迎問
訊恭敬禮拜。時有一臣。名曰夜奢。邪見熾
盛無信敬心。見王禮拜而作是言。王甚無智。
自屈貴徳禮拜童幼。王聞是已便勅諸臣。各
遣推覓自死百獸。人仰一頭。唯使夜奢獨求
人首。得已各勅詣市賣之。餘頭悉售。夜奢人
頭見者惡賤。都無買者。數日欲臭。衆人見
已咸共罵辱。而語之言。汝今非是旃陀羅人
夜叉羅刹。云何乃捉死人頭賣。夜奢爾時被
罵辱已。來詣王所而白王言。臣賣人頭反被
罵辱。尚無欲見。況有買者。王復語言。若無買
者但當虚與。夜奢奉教重齎入市唱告衆人。
無錢買者今當虚與。市人聞已重加罵辱無
肯取者。夜奢慚愧。還至王所合掌白王。此頭
難售。虚與不取反被罵辱。況有買者。王問夜
奢。何物最貴。夜奢答王。人最爲貴。王言。若
貴何故不售。夜奢答王。人生雖貴死則卑賤。
王問夜奢。吾頭若死同此賤不。夜奢惶懼怖
不敢對。王即語言。施汝無畏。汝當實答。夜
奢惶怖俛仰答王。王頭若死亦同此賤。王語
夜奢。吾頭若死同此賤者。汝何怪我禮敬衆
僧。卿若是吾眞善知識。宜應勸我以危脆頭
易堅固頭如何今日止吾禮拜。夜奢爾時聞
王此語方自悔責。改邪從正歸敬三寶。以
是因縁衆生聞者。若見三寶應當至心恭敬
禮拜
又四分律云。賓頭盧羅漢。本是優填王臣。由
精勤苦行。王放出家得阿羅漢果。王後毎出
城參禮。寺去城二十里。諸佞臣見賓頭不
起迎王。惡心諫王。王於後取佞臣諫危欲殺
之。賓頭盧見王後來入門。便下床七歩迎之。
王怒曰。大徳由來難動。今避席迎何耶。答
曰。王前有好心來故不起迎。今懷惡心來。若
不起迎恐當見殺。王歎曰。善哉。弟子愚戇
妄受佞言。不識凡聖。王請悔過雖免地獄。然
賓頭盧記王。由僧起迎故却後七日必失王
位。恰如依記。被他隣國興兵來捉。經十二年
鎖脚囚禁自外
云云
述曰。以是義故特須敬愼。不得自高恐損來
報。比見俗人微受官位不生信心。妄起高慢
呵罵僧尼。種種毀辱。或立廳前身處高床遣
人拖牽非理耻撻。敗善増惡無過此等。雖犯
王法亦須以理。外法雖行内須省愧。道俗同
凡居住三界。未得入聖已來誰之無過。然出
家之人。雖内無實行。交現&T061269;髮身被法服。
覩相生善見者生恭敬。破戒僧尼亦能昇座
種種説法利益群生。前人聞見修持六度。展
轉相化。因修善行。未來生處。近得人天。遠成
聖果。得此聖已復更展轉利益無窮。譬如一
燈然百千燈明終不盡。量此無盡之法。皆由
前破戒僧尼説法化功得斯大利。既有此益
各須自愼。縱欺得百千萬出家之人。未能現
獲一毫之益。唯加惡名流布四海。未來生處
歴劫受殃。故經曰。一念之惡能開五不善門。
如後述
又雜寶藏經云。月氏國王。名旃檀罽尼吒。聞
罽賓國尊者阿羅漢。字祇夜多。有大名稱。思
欲相見。即與諸臣往造彼國。於其中路心竊
生念言。我今爲王。王於天下一切人民靡不
敬伏。自非有徳何能任我供養。作是念已遂
便前進。彼國有人告尊者言。月氏王與諸群
臣從遠來相見。唯願整其衣服共相待接。
尊者答言。我聞佛語。出家之人道尊俗表。
唯徳是務。豈以服飾出迎接乎。遂便靜默端
坐不出。於是月氏王至其住處。見尊者祇夜
多。覩其威徳倍生敬信。即前稽首却住一面。
時尊者欲睡。月氏國王不覺前進授唾器。時
尊者即語王言。貧道今者未堪爲王作福田
也。胡爲躬自枉屈神駕。時月氏王深生慚愧。
我向者竊生微念已知我心。自非神徳何
能爾也。即便爲王略説教法。王來時道好。
去如來時。王聞教已即便還國。至其中路群
臣怨言。我等遠從大王往至彼國。竟無所聞
然空還國。時王報言。向尊者爲我説法。來
時道好。去如來時。卿等不解此耶。以我往
昔持戒布施修造功徳以殖王種。今享斯位。
復修積善。當來之世必重受福。故誡我言。王
來時道好去如來時。群臣聞已稽首謝言。臣
等下愚竊生妄解。大王神徳妙契玄旨。積徳
所種故享斯位。群臣歡喜言已而退
又十誦律云。爾時世尊説本生因縁語諸比
丘。過去世時。近雪山下有三禽獸共住。一鵽
鳥。二獼猴。三象。是三禽獸初互相輕慢無恭
敬行。同作是念。我等何爲不相恭敬。若前
生者應供養尊重教化我等。爾時鵽鳥獼猴
問象言。汝念過去何事。時是處有大蓽
樹。象言。我小時行此樹在我腹下過。象鵽
問獼猴言。汝憶何事。答言。我憶小時。坐地捉
此樹頭按令到地。象語獼猴。汝年大我。我
當敬汝爲我説法。象獼猴問鵽鳥言。汝憶何
事。答言。彼有大蓽*茇樹。我噉其子。於此大
便。乃生斯樹。長大如是。是我所憶。獼猴語
鵽。汝年大我。我當供養汝。汝當爲我説法。爾
時象恭敬獼猴。從聽受法。爲餘象説。獼猴
恭敬鵽鳥。從聽受法。爲餘獼猴説法。鵽鳥
爲餘鵽鳥説法依四分律鳥騎猴上猴乘
象上處處遊行化説法
此三禽
獸先喜殺盜婬妄語。後相誡止。即捨此過命
終皆生天上。爾時世人見獸廣行善法不侵
人穀。各自相誡云。畜生尚能恭敬。何況我
等。爾時世人皆相恭敬奉行五戒。命終之後
皆得生天。佛語比丘。爾時鵽者則我身是。獼
猴者舍利弗是。象者目連是。佛言。畜生無
知。尚相恭敬自利利他。何況汝等。以信出家
不相尊敬。爾時世尊即説偈言
    若人不敬佛 及佛弟子衆
    現世人訶罵 後世墮惡道
    若人知敬佛 及佛弟子衆
    現世人讃歎 後世生天上
佛種種因縁讃歎恭敬法已。語諸比丘。從今
先受大戒。乃至大須臾時。是人應先坐先受
水先受飮食
敬益部第三
如寶性論云。三寶有六義。故須敬也。一者希
有義。如世寶物貧窮之人所不能得。三寶如
是。薄福衆生百千萬世不能値遇。故名爲寶。
二者離垢義。如世眞寶體無瑕穢。三寶如是。
絶離諸漏。故名爲寶。三者勢力義。如世珍
寶除貧去毒有大勢力。三寶如是。具不思議
六神通力。故説爲寶。四者莊嚴義。如世
寶能嚴身首令身姝好。三寶如是。能嚴行人
清淨身故。故説爲寶。五者最勝義。如世珍
寶譬諸物中勝。三寶如是。一切世中最爲殊
勝。故名爲寶。六者不改義。如世眞金燒打磨
練不能變改。三寶如是。不爲世間八法所
改。故名爲寶。又具六意。故須敬也。一佛能誨
示。法是良藥。能傳通。皆利益於我。報恩故
敬。二末代惡時傳法不易。請威加護。故須致
敬。三爲物生信禀承故敬。四示僧尼敬事儀
式。五令樂供養法得久住故敬。六爲表勝相
故敬。故成論云。三寶最吉祥。故我經初置
違損部第四
如像法決疑經云。乃至一切俗人不問貴賤。
不得撾打三寶奴婢畜生及受三寶奴婢禮
拜。皆得殃咎。故薩遮尼揵經云。若破塔寺。或
取佛物。若教作助喜。若有沙門身著染衣。或
有持戒破戒。若繋閉打縛。或令還俗。或斷
其命。若犯如是根本重罪。決墮地獄受無間
苦。以王國内行此不善。諸仙聖人出國而去。
大力諸神不護其國。大臣諍競四方咸起。水
旱不調風雨失時。人民飢餓劫賊縱横。疫
疾病死亡無數。不知自作而怨諸天
又仁王經云。國王大臣自恃高貴。滅破吾法。
以作制法。制我弟子。不聽出家。不聽造作
佛像。立統官制等。安籍記録僧。比丘地立
白衣高座。又國王太子横作法制。不依佛教
因縁。破僧因縁。統官攝僧。典主僧籍。苦相攝
持。佛法不久
又大集經云。佛言。所有衆生於現在世及未
來世。應當深信佛法衆僧。彼諸衆生於人天
中常得受於勝妙果報。不久當得入無畏城。
如是乃至供養一人爲我出家。及有依我*&T061269;
除鬚髮著袈裟片不受戒者。供養是人亦得
功徳。乃至入無畏城。以是縁故我如是説。若
復有人爲我出家不持禁戒*&T061269;除鬚髮著袈
裟片。有非法惱害此者。乃至破壞三世諸佛
法身報身。乃至盈滿三惡道。故佛言。若有
衆生爲我出家。*&T061269;除鬚髮被服袈裟。設不
持戒。彼等悉已爲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復出
家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惱亂。罵辱毀
以手刀杖打縛斫截。若奪衣鉢及奪種種資
生具者。是人則壞三世諸佛眞實報身。則挑
一切天人眼目。是人爲欲隱沒諸佛所有正
法三寶種故。令諸天人不得利益墮地獄故。
爲三惡道増長盈滿故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而白佛言。若
有爲佛*&T061269;除鬚髮被服袈裟不受禁戒受已
毀犯。其刹利王與作惱亂罵辱打縛者。得幾
許罪。佛言。大梵。我今爲汝且略説之。若有人
於萬億佛所出其身血。於意云何。是人得罪
寧爲多不。大梵王言。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得
無間罪。尚多無量不可算數。墮於阿鼻大地
獄中。何況具出萬億諸佛身血也。終無有能
廣説彼人罪業果報。唯除如來。佛言。大梵。若
有惱亂罵辱打縛爲我*&T061269;髮著袈裟片不受
禁戒受而犯者。得罪多彼。何以故。是人猶能
爲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於三寶中心
得敬信。勝於一切九十五道。其人必速能入
涅槃。勝於一切在家俗人。唯除在家得忍辱
者。是故天人應當供養。何況具能受持禁戒
三業相應。其有一切國王及以群臣諸斷事
者。如其見有於我法中而出家者作大罪業
大殺生大偸盜大汚梵行大妄語及餘不善。
但擯出國。不聽在寺同僧事業。亦不得鞭打。
亦不應口業罵辱加其身罪。若故違法而謫
罰者。是人便於解脱退落受於下類。遠離一
切人天善道。必定歸趣阿鼻地獄。何況鞭打
爲佛家具持戒者
又十輪經云。佛言。族姓子。有四種僧。何等爲
四。一第一義僧。二淨僧。三瘂羊僧。四無慚愧
僧。云何名第一義僧。諸佛菩薩辟支及四沙
門果。是七種人名爲第一義僧。在家得聖果
者。亦名第一義僧。云何名爲淨僧。諸有能持
具足戒者。是名淨僧。云何名爲瘂羊僧。不知
犯不犯輕重微細罪可懺悔。愚癡無智不近
善知識。不能諮問深義是善非善。如是等相
名爲瘂羊僧。云何名無慚愧僧。若有爲自活
命來入佛法。悉皆毀犯。破和合僧不畏後世。
放縱六情。貪著五欲。如是人等名爲無慚愧
如是四僧
並須恭敬
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於我法中但使性是
沙門。汚沙門行。自稱沙門。形似沙門。當有被
著袈裟衣者。於此賢劫彌勒爲首。乃至最後
盧遮如來。彼諸沙門如是千佛。於無餘涅槃
界。次第當得入般涅槃無有遺餘。何以故。如
是一切諸沙門中乃至一稱佛名一生信者。
所作功徳終不虚設。阿難。我以佛智測知法
界。非不測知。阿難。所有白業得白報。黒業得
黒報。若有淨心諸衆生等。作是稱言南無佛
者。彼人以是善根必定得近涅槃。何況値佛
親承供養
又十輪經云。佛言。若諸比丘依佛法出家。一
切天人阿脩羅皆應供養。若護持戒不應謫
罰閉繋刖其手足乃至奪命。悉無是法。若
有破戒比丘如敗膿壞。非梵行而言梵行。退
失墮落聖道果證。爲諸煩惱結使所壞。猶能
開示一切我龍人非人等無量功徳珍寶伏藏。
是以依我出家。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聽輪
王大臣宰相不得謫罰繋閉加諸鞭杖截其手
足乃至斷命。況復餘輕犯小威儀。破戒比丘
雖是死人。是戒餘力猶如牛黄。是牛雖死人
故取之。亦如石香死後有用。能大利益一切
衆生。惡行比丘雖犯禁戒。其戒勢力猶能利
益無量天人。譬如燒香。香體雖壞熏他令香。
破戒比丘亦復如是。自墮惡道能令衆生増
長善根。以是因縁一切白衣不應侵毀輕蔑
破戒比丘。皆當守護尊重供養。不聽謫罰繋
閉其身乃至奪命。爾時世尊而説偈言
    瞻蔔華雖萎 勝於諸餘華
    破戒諸比丘 猶勝諸外道
又大集經。世尊説偈云
    *&T061269;頭著袈裟 持戒及毀戒
    天人可供養 常令無有乏
    如是供養彼 則爲供養我
    若能爲敬法 歸依而*&T061269;
    身著袈裟服 説彼是我子
    假使毀禁戒 猶住不退地
    若有撾打彼 則爲打我身
    若有罵辱彼 則爲罵辱我
    是人心欲滅 正法大明燈
    爲財共鬪諍 刹利同生瞋
又十輪經云。譬如過去有王。名曰福徳。若
人有犯罪過乃至繋縛。王不欲奪命將付狂
象。爾時狂象捉其二足欲撲其地。而見此人
著染色衣。故狂象即便安徐置地不敢損傷。
共對蹲坐。以鼻舐足而生慈心。族姓子。象
是畜生。見染衣人尚不加惡生於害心。乃至
未來世有旃陀羅王。見我法中有人出家堪
任法器及不成法器。故作逼惱。或奪其命。命
終之後必墮阿鼻地獄
頌曰
    經行林樹下 求道志能堅
    既有神通力 振錫達乘煙
    一燈四弘誓 至道莫能先
    不貪曠劫壽 何論延促年
感應縁略引
十驗
魏沙門釋曇始 晋沙門釋道開 晋司空何
弱 晋廬山七領聖僧 晋沙門釋僧朗 
晋沙門釋法相 晋沙門釋法安 宋沙門
釋慧全 齊沙門釋慧明 神州諸山聖僧
前魏太武時。沙門曇始甚有神異。常坐不臥
五十餘年。足不躡履。跣行泥穢中奮足便淨。
色白如面。俗號曰白足阿練也。至赫連昌破
長安。不信佛法刑害僧尼。始被白刃不傷。由
是僧尼免死者衆。太武敬重。死十餘年形色
不改
西晋沙門單道開。燉煌人。出家山居。服練
松柏三十年。後唯呑小石子。行歩如飛。不
耐人樂幽靜。在抱腹山多年。石虎時來自西
平。日行七百。至鄴周行邑野救諸患苦。得
財即散。徒行而已。石氏將末。與弟子來建
鄴。又南羅浮遂卒山舍。袁彦伯。興寧中登
山禮其枯骸
東晋司空何充弱而信法。於齋立坐數年。以
待神聖設會於家。道俗甚盛。坐中一僧容
服垢汚神色低陋。自衆升坐拱默而已。一
堂怪之。謂在謬僻。充亦不平形於顏色。及行
中食僧飯於坐。事畢提鉢而出堂。顧充曰。何
侯勞精進耶。即擲鉢空中凌虚而逝。充乃
道俗目送天際。追共恨稽悔累旬右三
驗出
梁高
僧傳
晋廬山七嶺。同會於東共成峯崿。其崖窮絶
莫有升者。晋太元中。豫章太守范甯。將起
學館。遣人伐材。其山見人著沙門服。凌虚
直上。既至則迴。身踞其峯。良久乃與雲氣倶
滅。時有採藥數人。皆共瞻覩。當時能文之士
咸爲之興。沙門釋曇諦廬山賦曰。應眞凌雲
以踞峯。杪翳景而入冥者也
晋沙門竺僧朗者。戒行明嚴華戎敬異。甞與
數人倶受法請。行至中途忽告同輩曰。君等
留寺衣物似有竊者。同侶即反。果乃盜

晋太元中。於奉高縣金輿山谷。起立塔寺造
製形像。苻堅之末降斥道人。唯敬朗一衆
不敢毀焉。于時道俗信奉。毎有來者。人數多
少未至一日輒已送知。使弟子爲具。必如言
果到。其谷舊多虎。常爲暴害。立寺之後皆如
家畜。鮮卑慕容徳以二縣調充其朝中。
至今號其谷爲朗公谷*云
晋沙門梁法相。河東人也。常獨山居精苦爲
業。鳥獸集其左右。馴若家獸。太山祠大石
函以盛財寶。相時山行宿于其廟。見一人玄
衣武冠令相開函。言終不見。其函石蓋重過
千鈞。相試提之飄然而開。於是取其財寶
以施貧民。後渡江南住越城寺。忽遨遊放蕩
俳優滑稽。或時裸袒干冐朝貴。鎭北將軍
司馬恬。惡其不節招而鴆之。頻傾三鍾。神
氣清怡恬然自若。年八十九。元興末卒
晋沙門釋法安者。廬山之僧遠法師弟子也。
義熙末陽新縣虎暴甚盛。縣有大社樹下有
築神廟。左右民居以百數。遭虎死者夕必一
兩。法安甞游其縣暮投此村。民以懼虎早閉
門閭。且不識法安不肯受之。法安徑之樹下
坐禪通夜。向曉有虎負人而至。投樹之北。見
安如喜如跳。伏安前。安爲説法授戒。虎踞地
不動。有頃而去。至旦村人追死者至樹下見
安大驚。謂其神人故虎不害。自茲以後而虎
患遂息。衆益敬異。一縣士庶略皆奉法。後
欲畫像山壁。不能得空青。欲用銅青而又無
銅。夜夢人迂其床前云。此中有兩銅鍾。便
可取之。安明即掘得。遂以成像。後遠法師鑄
像。安送一勸助。餘一武昌太守熊無患借觀
之。遂留不改。宋孝明。江陵長沙寺沙門慧
遠者。本名黄遷。即禪師慧印之弟子也。印毎
入定見。遠是印之先師。雖應爲蒼頭故度爲
弟子。常寄江陵楊家行般舟。勤苦歳餘頗有
感變。一日十會通見遠身。而般舟之處行道
如故。自剋終日。至期果卒。久之現形多寶寺
僧曇珣曰。明年二月二十三日。當與天人相
迎。言已不見。珣於是日設大法會。建捨身
齋。其日苦氣。自知必盡。三更中聞空中
聲香煙甚異。珣曰。遠公之契至矣。尋爾神

宋沙門釋慧全。涼州禪師也。開訓教授門徒
五百。有一弟子。性頗麁暴。全常不齒。後忽自
云。得三道果。全以其無行永不信許。全後
有疾。此弟子夜來問訊。時戸猶閉如故。全頗
驚異。欲復驗之。乃語明夕更來。因密塞窓
戸加以重關。弟子中宵而至。徑到床前謂全
曰。闍梨可見信來。因曰。闍梨過世當生婆
羅門家。全曰。我坐禪積業。豈方生彼。弟子
云。闍*梨信道不篤。兼外學未絶。雖有福業
不能超詣。若作一切會得飯一聖人。可成
道果耳。全於是設會。弟子又曰。可以僧伽
*梨布施。若有須者勿擇長幼。及會訖施衣。
有一沙彌就全求衣。全謂是其弟子。全云。吾
欲擬奉聖僧。那得與汝。迴憶前言不得擇人。
便以歡施。他日見此沙彌問云。先與汝衣著
不大耶。沙彌曰。非徒不得衣。亦有縁事。愧不
豫會。全方悟先沙彌者聖所化也。弟子久乃
過世。過世之時無復餘異。唯塜四邊時有白
光。全元嘉二十年。猶存居在酒泉右六驗出
冥祥
齊始豐赤城山有釋慧明。姓康。康居人。祖世
避地于東呉。止赤城山石室。於是栖心禪誦
畢命枯槁。後於定中見一女神。自稱老嫗
云。常加護衞。或時有白&T026260;白鹿白蛇白虎游
戲階前。馴伏宛轉。不令人畏。齊竟陵文宣
王聞風挹。頻遣三使殷勤敦請。乃暫出
山至京師到第。文宣敬以師禮。少時辭還山。
苦留不止。於是資終發遣。以建武之末卒於
山中。春秋七十矣
仰尋震旦海曲神州諸山伽藍泉巖石室有修
道人所居聖寺。時有行者。咸見非一。且述
三五用爲實録。餘之不盡不可備論
昔晋太元初有燉煌沙門竺曇猷。乞食坐禪
強志勤業。游會稽剡縣赤城山有群虎來前。
猷爲説法。一虎獨眠。乃以如意杖打頭。有
十圍蛇繞之都無怖色。又山神捨宅與之作
寺。又往赤城山宴坐。此山與天台瀑布四明
連屬。父老云。天台山有聖寺。猷往尋之。石
橋跨谷青滑難度。衡石斷路無由得達。旬
宿橋首聞彼行道唱布薩聲。便潔齋自勵。忽
見*衡石澗開。猷便前度具覩精舍。神僧燒
香。中食畢謂曰。却後十年自當來此
齊鄴下大莊嚴寺沙門圓通者。感一神僧夏
中聽講。夏罷自恣。就辭云。在竹林寺邀通過
之。通具問道經來年尋至。在彼山東鄴之
西北神僧迎接。具見門開房宇華敞林木
大。經宿周流。意言道合。便有終焉之思。神僧
爲諮大和上。乃不許之。及還舊路三里之外。
反望莫覩。後之往者不知其處
近鄧州有沙門名道勤者。於州北倚立山巖。
追訪具見周循歴覽。實爲住寺衆具皆備。但
不見人却下重尋。便失歸路。乃於道次築室。
擬尋汾州東南介山抱腹巖者。山居之僧數
見沙門乘空來往。又涼州南洪崖窟沮渠蒙
遜所造碑寺見存。有塐聖僧。常自行道。人
來便止。人去尋行。故旁側足跡納納示現然
徒衆不可見之述曰。如名僧傳三十卷梁高僧傳
五卷唐高僧傳四十卷。及百家史
傳。凡聖碩徳數千餘僧積功殊異道俗所欽。
或散配諸篇或文繁不録且列少多示知僧徳
法苑珠林卷第十九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致敬篇第九此有
六部
  述意部 功能部 普敬部 名號部 
會通部 儀式部
述意部第一
原夫上聖垂慈至人利物。意欲導四生於寶
所。運三有於大車。師弟異軌而同歸。法俗殊
途而一致。所以立像表眞彝訓常俗。寄指筌
月出道常規。但以妄著我人墮慢沿流。隨
業漂淪無思悛革。良由對迷累劫不識三尊。
戇頑執罕逢十聖。是故命如風燭難可駐
留。形同石火豈容長久。況復五濁交侵四蛇
常逼。而能安忍翫茲虚幻。故使大聖慈悲
悲適化陶誘。行中要切無過禮懺行道。故龍
樹十住論云。菩薩晝夜各有三時。於此六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