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鐔津文集 (No. 2115_ 契崇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100] [Prev]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詩筆謾相親
  竊觀仲靈久雨詩且道余與公濟吟從之
意輒次韻奉和
詩興勾牽日日新。年光初破雨彌旬。舊遊已
得新工部。佳句今逢休上人仲靈文章大手。非特
休比。此比以詩言耳
雲外馳心關水石。江邊掻首望星辰。泥深未
愛尋山屐。誰與西庵杖屨親
  重次元韻
吟思那知歳月新。初鶯啼雨早經旬。娟娟野
竹通寒水。洗洗江梅冷照人。鷲嶺並遊勞夢
寐。虎溪一笑尚參辰。千金褎字形篇尾。迹未
相同意已親
  又次韻奉寄強令
冉冉流年年暦新。仲春春日未盈旬。何爲萬
里青雲士。來問雙峯白髮人。詩思雅驚含老
格。風神清爽惜芳辰。況聞傲令陶元亮。臘屐
須來與我親
  重次韻奉詶
千年支許事如新。欲寄前遊漫歴旬。雨帶黒
雲遮俗客。猿呼飛鳥伴幽人。從容劇論知何
日。感激佳篇慰此辰。四海聲光非鑿齒。道安
名重若爲親
鐔津文集卷第十八








鐔津文集卷第十九
  附録諸師著述
  序          釋懷悟述
昔賢首菩薩。於華嚴會中。以偈答文殊大士。
讃菩薩能示同世間云。雅思淵才文中王。歌
舞談説衆所欣。信乎文之能顯道濟物也。豈
獨今之然乎。自往古他方佛世。無不然耳。始
余年少時。走四方叢林尋訪師友務道專學。
有効古高世僧萬里求師之志。於稠人中沈
沈自策其氣志。若上將軍負所欲建立邦家
之意。前邁敵國而且戰且行。不遑食息也。聞
所謂東山明教禪師之高文卓行道邁識遠。
凡獲見其所著文畫莫不録敍而祕藏之。及
於錢唐靈隱山。得嘉禾陳令擧所撰師之行
業記石刻。末云。師自定祖圖而下謂之治平
集。又有嘉祐集。總六十萬餘言。而其甥沙
門法澄克奉藏之。以信後世。繼聞其廣本。
除已入藏正宗記輔教編外。餘皆在姑蘇呉
山諸僧室藏之。余固累遣人至彼山諸僧居
歴訪之。而寂然無知其所在者。往往所委不
得其人失於護藏。而爲好事者竊移他所也。
大觀初。余居儀眞長蘆之慈杭室。於廣衆中
得湖南僧景純上人者。入予室一日投一大
集於席間曰。此老嵩之全集也。祕之久矣。聞
師切慕其遺文。願以獻師。余獲之且驚且喜。
念茲或天所相而授我耶。若獲至珍重寶。自
皇極中庸而下總五十餘論。及書啓敍記辯
述銘賛武林山志與諸雜著等。約一十六萬
餘言。皆舊所聞名而未及見者。雖文理少有
差誤。皆比較選練詮次。幾始成集。庶可觀焉。
更冀善本較詳。莫由得也。後又遇周格非出
守虔州。回得其非韓文三十篇三萬餘言。又
縁兵火失之。遂未能就其集。近又得本於禦
溪東藍彦上人。乃與余昔於匡山所得別本
較之。文字亦甚疏謬。乃以韓文條理而正之。
然師之著述不得其傳而散落多矣。如天竺
慈雲法師行状曲記。長水暹勤二師碑誌。行
道舍利述。匡山暹道者碑。定祖圖序。皆余
自獲石刻而模傳之。今總以入藏正宗記定
祖圖與今文集等會計之。纔得三十有餘萬。
其餘則蔑然無聞矣。如令擧所記謂有六十
萬餘言者。今則失其半矣。吁嗟惜哉。今以
令擧所撰行業記標之爲卷首。貴在見乎師
之世系嗣祖出世去留之迹。奇節偉行高才
勝徳邁世之風焉。乃以輔教編上中下爲前三
卷。以師所著之文。志在通會儒釋以誘士夫。
鏡本識心窮理見性。而寂其妬謗是非之聲
也。又以眞諦無聖論。綴于輔教編内壇經賛
後。以顯師之志在乎弘賛吾佛大聖人無上
勝妙幽遠淵曠之道。不存乎文字語言。其所
謂教外別傳之旨殆見乎斯作矣。故其賛末
云。示法非文字。故至人之宗尚乎默傳也。又
曰。聖人如春陶陶而發之也。至人如秋濯濯
而成之也。此謂終歸乎靜默焉。故眞諦無聖
論結云。凡聖知覺者眞諦之影響。妄心之攀
縁耳。然有志於外文字之學者。覽此二説。豈
不少警于中乎。其輔教集舊本以累經鏤板。
故雖盛傳于世。而文義脱謬約六十有餘處。
今皆以經書考正之。覽者可以古本參讀之。
則其疏謬可審矣。今自論原而下至于賛辭。
約爲十二卷。次前成一十五卷。昔題名嘉祐
集者是也。其非韓文昔自分三十章。今約爲
三卷。次前成一十八卷。又得古律及山遊唱
詶詩共一百二十四首。分之爲二。總成二十
卷。命題鐔津文集。示不忘其本也。然師嘗自
謂。人生世間閑爲第一。蓋其自得閒中之趣。
故其所爲之詩。雖不甚豐濃華麗。而其風調
高古雅談。至其寫志舒懷。有邁世凌雲之風。
亦可想見其人也。觀師與月公晦書。自言余
志在原教而行存孝論。余詳考其書。則功在
於原教非韓。行在於書僧即僧
也者
孝論。徳在於志
尚遠公。而題其影堂文道在於壇經賛眞諦
無聖論。其文之高拔勝邁絶出古今。則見乎
武林山志。故後敍謂因風俗山川之勝。欲抛
擲其才力。以收其景趣也。乃作武林山志。然
求世之知言審音者。不亦難其人哉。師自携
書謁天子宰相而下。凡所見則止以正宗記
輔教編而投之。至於文忠公則特獻之新撰
武林山志焉。嗚呼。文忠公謂文章如精金美
玉市有定價。非人輒可以口舌輕重之也。其
重讀徂徠集云。待彼謗焔熄。放此光芒懸。人
生一世中。長短無百年。無窮在其後。萬世在
其前。得長多幾何。得短未足憐。惟彼不可朽。
名聲文行然。讒誣不須辯。亦止百年間。百年
後來者。憎愛不相縁。公議然後出。自然見媸
妍。故師之於慶暦間。始以文鳴道於天下。然
當是時也。宗儒束教輩。是非之鋒謗罵之焔
紛然。而師終以是道發而著之。爲高文至論
乘風而殄之蔑如也。故後世學者。有聞其風
務其道而矚其文者。若脱冥遊望北辰仰昭
回也。然茲姑以師之經世文章。恢弘輔賛吾
如來至聖之教之道。渉人間世而然也。若其
自所履蘊操守。則瑩然若珠光玉采日精月
華。而不足以方其温潤高潔明淨也。故令擧
記其行業云。師之所以自得而樂諸己者。蓋
不與於此中間。雖以護法遭難。然其所謂珠
光玉采日精月華者。世雖見其有煙雲水火
焚溺蔽虧之患。而其光采精華固瑩如也。故
師之自携書西上獻之 天子。事畢將東歸
山林。而大覺璉禪師。賦白雲謠以將師之行
云。白雲人間來。不染飛埃色。遙爍太陽輝。萬
態情何極。嗟嗟輕肥子。見擬垂天翼。圖南
誠有機。去當六月息。寧知絪縕采。無心任吾
適。天宇一何遼。舒卷非留迹。然則師之風貎
聲容。其所以出處斷可見也矣。紹興改元之
四年甲寅重陽後一日。書于禦溪東郊草堂
之北軒
  又序
師自東來。始居處無常。晩居餘杭之佛日山。
退老于靈峯永安精舍。默視其迹。雖或出處
不定。然其所履之道高妙幽遠。而末路學者
器近不能曉悟。而師終亦不肯少低其韻。以
撫循其機。因而嘆曰。吾安能圓鑿以就方柄
哉。聞聖賢所謂得志則行其道。否則行其言
而已。言之行猶足爲萬世法。使天下後世學
者。識度修明遠邪見而游正途。則奚必目撃
而授之謂從己出耶。因却關著書。以考正其
祖宗所以來之之迹。爲十二卷。輔教編三卷。
又列定祖圖一面。書成携之京師。因内翰王
公素獻之 仁宗皇帝。又爲書以先之。上讀
其書。至臣固爲道不爲名爲法不爲身。歎愛
久之。旌以明教大師之號。賜其書入藏。書
既送中書時。魏國韓公琦覽之。以示歐陽文
忠公。修公以文章自任以師表天下。又以護
宗不喜吾教。及見其文。乃謂魏公曰。不意僧
中有此郎也。黎明當一識之。師聞因往見之。
文忠與語終日。遂大稱賞其學瞻道明。由是
師之聲徳益振寰宇。事竟遂買舟東下。終老
于山林。師雖古今内外之書無所不讀。至於
所著書。乃廣明外教皇極中庸之道。安危治
亂之略。王覇刑名賞罰之權。而終導之歸於
無爲寂默之道。當世聞人少見其比肩焉。而
痛以内教自律其身。端以儉素誠徳爲宿歸
之地。而慕梁惠約之爲人也。其所蘊至道淵
密。然以其所學較其所爲。而未見少差焉。所
著書觀當世士大夫。不顧名實而是己非他
謂以儒
而嫉佛
乃作輔教編。學者亡孝背義。循養
其所欲也。乃作孝論。尚綺飾辭章而不知道
本也。乃作壇經賛。苟合自輕而不自上以徳
也。乃題遠公影堂文。志其所慕。以風末世之
華侈也。乃作山茨堂序。因風俗山川之勝欲
抛擲才力以收其景趣也。乃作武林山志。其
明聖賢出處之際。性命道徳之原。典雅詳正。
汪洋浩渺。尤爲博贍。總號之爲論原。其如詩
書序賛記傳表啓銘誌題述評辯。是是非非。
所謂太山之毫芒耳。及後終於湖山而火化。
不壞者六物。天下聞其風莫不東首而長想。
嗚呼師雲行鳥飛於天地之間。視萬乘之尊。
其勢霄壤之遼也。顧王公貴人雲泥之異也。
一旦以其所爲之書。獻之天子。爲之動容。天
下靡然嚮風。而使其乃宗乃祖吾佛無上妙
道。明白於萬世。而卒酬其抱道輔教之志。非
其自信修誠之効歟。後之學者讀其書。必有
掩卷而三嘆者也嗚呼
  師之道譽聲徳。既其超邁。故後世學者或
當時在位道賛人主師表於天下後世者。
皆仰而慕之。若天雲日星焉。故有尋遺風
想遐迹。瞻頌稱讃不已。有若前所記。淨因
大覺璉禪師將師之白雲謠。若江西洪覺
範之禮師之骨塔詩。若南海楞伽山端介
然弔師之古詩凡百韻者。西蜀住龍舒天
柱山靜禪師遙慕詩而序賛者。若靈源惟
清禪師之跋詩二手帖而伸賛之者。今皆
筆之于此。或詳或略。以備研覽。而發季
世學佛者之志操焉。其淨因大覺璉禪師
送師之白雲謠者。已見前之後序中。此不
煩録矣
  今既以陳令擧所著之記爲前敍舊得一敍。不書名。
不知何人所作。或云。瑩道温觀其 文藻美麗。或近
似之他輩不能爲也。而中間敍其爲文之所以。而
不甚流類。不免隨爲。葺正之。仍舊綴于集末云
  禮嵩禪師塔詩三十
乙韻
  石門釋惠洪作
吾道比孔子。譬如掌與拳。展握故有異。要之
手則然。晩世苦陵夷。講習失淵源。君看投迹
者。紛紛等狂顛。韓子亦儒衣。倔強稱時賢。憑
陵作詬語。到死不少悛。後世師韓輩。冗長猶
可憐。趨名不自信。泛逐工詞言。譁然皇祐初。
飛聲鬧喧闐。田衣動成群。怒癭空自懸。縮首
不暇息。兀坐如蹲猿。堂堂東山公。才大徳亦
全。齒牙生風雷。筆陣森戈鋋。隱然湖海上。長
庚横曉天。作書肆豪猛。揮斥莫敢前。群兒
雖貎敬。臆論已不專。書成謁天子。一日萬口
傳。坐令天下士。欲見嗟無縁。功成還山中。笑
語答雲煙。我來不及見。山水自明鮮。入門寂
無聲。修竹空滿軒。永懷翛然姿。骨目聳清堅。
僮奴豈知此。住茲亦彌年。指余以石塔。草棘
北峯巓。再拜不忍去。聽此遶澗泉。吁嗟末運
中。那復斯人焉。文章亦細事。清苦非所便。但
愛公所守。遠拍諸祖肩。遲遲哦公詩。落日滿
晴川。願持折脚鐺。結茅西澗邊。歳時邏松檜。
來此掃頽磚
  吊嵩禪師詩
 南海楞伽山守端述
  建中靖國改元辛已冬十一月既望。余抱
遠公文集。自廬嶽而東。圖入木錢唐布流
天下。乃特詣師故居永安精舍之後。嶺端
蒙雪霜排榛莽。於所藏闍維不壞之五相
舍利小石塔前。恭備香羞茗燭等。作禮以
供焉。因抽鄙思爲五言古詩。凡一百韻。長
跪端想誠百其心。粲若有對。遂作南音。稽
然以諷之。庶不忘其本而聊爲攀慕悼之
之誠也。禪師平日有詩云。異郷風俗客不
惡。但欲南音來耳邊。余連與藤東西交徼。
最爲密邇。禪師遷寂在於熙寧五年之夏。
余纔八歳。其實忝師里中之晩生。所作南
音不得不爾。苟不離正受。庶其裁擇焉
覺城否復隍。慧日書有食。苟無明哲士。曷
以救顛仄。緬惟東山師。降靈自天徳。申甫寧
加諸。奮身若葡蔔。吾法傾不綱。蒼黄莫之測。
詵詵排佛徒。岩岩侍君側。適操權衡者。兼
領辭翰職。率意務品藻。庶形在埏埴。唐書預
之修。韓語例増飾。竊自比丘軻。拒我過楊墨。
惜彼述至言。曾之通皇極。廢道專以人。訐惡
肆其力。坑焚必有待。伐削豈容刻。愚俗初易
欺。聖主終難惑。當時禪講輩。動類百千億。獨
誰敢枝梧。縮手俟徽纒。唯師奮然作。感憤形
諸色。一言塗腦肝。萬卷羅胸臆。人爵猶唾遺。
冥鴻詎籠得。蠢蠢嗟東人。遲遲別南國。歴楚
仍騁呉。百城慕知識。義龍雲之天。禪虎角而
翼。誅茆靈峯西。殺簡仙源北。著書傚龍猛。護
法掌司直。正宗序昭穆。原教辯離即謂儒釋二
教雖殊皆
相資而
化物也
筆峯迴崷&T010322;。詞海彌湢&T021991;。紛葩若輝
散。宏麗尚典實。匠媧補穹旻。効禹導溝洫。動
或幾百卷。經世爲模則。斯文千古雄。斯義萬
夫特。據理從所征。處戰無弗克。吾皇遇唐虞。
吾相遭禹稷。抱書乃西獻。乘時闢凶塞。喜
覽明光殿。撫念加歎息。賞其繋表才。鬱爲天
下式。謂嘗獵英雋。忽此遺彀弋。小避三公位。
高憑四依軾。慧日昏復明。禪經亂還緎。智林
久宜茂。福田廣須植。大信過豚魚。至仁周動
植。良可班諸藏。尋即遵所勅略去
五韻
飛章類席
卷。横議同鏡拭。舂喉那補爨。樹口拑拱默。始
知猛陵翁即師里名。彼多
獮猛陵男子故
原筮無遺慝。金湯義
存存。涇渭情湜湜略去
二韻
既而謂東歸。湖山夢
還憶。列戸翠可染。當窓秀堪織。風尚清散爲。
僧年白駒逼。孰貴秉燭遊。鼓缶欹呉日。林遠
爭追隨。宗雷苦凄惻。禪誦心稍隙。騷雅興仍
亟。道行愈峻卓。徳聲轉輝赩略去
七韻
宴坐君無
何。遺偈見敦飾。大梅鼯鼠聲。匪我相囚福
師臨終偈云。不似大
梅老。貪隨鼯鼠聲。云
奄然遂長往。休徴難具仂。
明發鷲峯下。闍維火初熄。五相堅不化。鮮柔
光燿翌。燦若金出&T054547;。瑩如玉分玏。式旌無妄
犯。奉法剛而㥶。靈山衆咸覩。望林加渇醷。剋
奇冠前籍。景仰動殊域。王公競嗟駭。士庶増
悃愊略去
二韻
共收鶴林骨。合葬鷲山肋略去
三韻
澗猿
徒自號。書魚蠹誰蝕。僧史半十料。工歌全九
略去
六韻
致我來呉楚。慕師自岐嶷。獲記楞伽
遊。誦味踰鱠職師有遊吾湟川燕嘉
亭。及楞伽山寺記也
哲人既云
殂。至道亦將踣。已乎三十年。臨弔徒深剋。妙
峯高爲塔。梵天廣成國國或
作異
萬物備蒸嘗。五雲
爭輔翊。乾坤或幾息。海山有時泐。師其道與
名。勃然長觺觺
  命研味其詩。雖風調氣韻高爽酋勁。而中間凡
用事綴韻過于迂辟。今略取其辭意簡雅超邁之
句。次成七十三韻。亦可
見其才志向慕之誠至焉
賛明教大師
 龍舒天柱山修靜述
始余讀嵩禪師輔教編。愛其文落落有奇偉
氣。而能發揮釋氏之道。以諭夫當世名儒釋
子之不知教本者。俾之達性命之奧。見聖賢
所以施教敷化之心。而不淪於是非相戰之
中間敍繁
處。皆略之
若夫統之有宗而窮深及微。則尚
恐二家之學者或未易曉其邊徼。況能究其
道而見其全乎。及其示寂後闍維而五物不
灰。然此雖師之糠秕而以歿故已方見信於
其徒。則其所蘊精粹要妙。而不獲見知於人
者多矣。嗚呼道之難傳也若是乎。予甚悲之。
其道雖能化當世名儒。而不能盡化其徒。故
師歿後其眞風勝軌不甚章章絢爛於世。茲
或希世之才黄鍾之音不投於里耳。小器哉。
予晩路末學不遑洒掃于庭宇而覘望餘光。
徒臨風揮涕有胡不萬年之歎也。今採其遺
芳稽首長想。系之以賛云
藤山之東。紫雲浮空。爰有僧龍。名配維嵩。自
脱襁褓。居仁由孝。冰雪其躬。律儀是傚。遠覽
高翔。遊呉曁梁。道繼佛祖。欲隱彌彰。適丁祇
園。謗焔四起。縱筆成書。蓋不得已。既而撲
滅。曇花重榮。嘉祐之間。獨飛英聲。帝澤屡
霑。公卿折節。咄嗟吾徒。反肆駃舌。遂賦歸
歟。安於覆盂。少林食毒。異軌同途。小智自
賢。所在成市。頎然誰儔。理固宜爾。太阿出
匣。斬蛟戮螭。用之補履。曾不如錐。答焉云
逝。遺迹莫繼。凛乎眞風。永蠲氛翳。嗟乎鯫
生。不克祇承。毎一念至。氣填于膺。竟何能
爲。只益慚怍。聊筆清芬。式告來學
  題明教禪師手帖後
   靈源叟
吾佛大法。蓋世出世間千聖萬靈道徳性命
之本源。源深本妙非思議可及。其應縁揚化
也。當必資開士因王臣之力啓物信而禦外
魔。開士出。蓋視法運之通塞。決與世致益。不
苟然也。藤州明教大師嵩和尚其人歟。妙達
玄宗博極世解。出皇祐至和間。見外黨有致
吾法之瘡疣者。則曰。予竊菩薩權。爲如來使。
辯而明之。以度彼惑。俾歸正趣。實所任職矣。
於是著書聞奏蒙
仁宗皇帝嘉賞。勅入經藏。班行天下。於是魔
雲廓而佛日輝也。和尚既建功徳於教門。其
英聲茂實壯飾其曹。稍蘊知識擧知欽慕。而
比年法値下衰。人根鄙劣。喜剃染之便。爭變
形服。竊入吾家。紛情世塵。濫厠僧倫者。皆是
見聞思慮不脱俚俗。何高徳勝義之能講慕
哉。寶因擇言上人當此時能竦所聞而矜所
慕其賢於濫厠之流者故可稱也。雖久游禪
林服業祖道。而於弘教大士知開導耳目起
&MT02341;之志也。故在京師。聞律僧有上世與明
教相厚善者。乃訪問之。彼爲道前事。且出
此帖示之。擇言苦求得之。珍收南來以示余。
若有異獲。因語之曰。汝企其人而重其遺迹。
以彼名耶實耶。以名則於彼外矣。徒可資於
談柄。無益乎己。以實則明教之至論可考。以
發覆致遠者甚多。汝宜尋而究之。且想彼標
致以自勉激。則終有益也矣。年月日
  又帖
明教大師嵩和尚。自稱藤州東山沙門。乘夙
悲誓出于皇朝。始以天下縉紳先生。或未究
我法大道之源。而域守所習跡佛教爲夷狄
之法而篾視之。至加毀滅謂無使混害中國
周孔之道。和尚惜彼循枝而遺根背源而向
派。非徒謂暗乎此。其學周孔之道也。可得
謂能自其明而極其誠。由其誠而盡其道。以
成天下大本大公。包博無外純全之妙神者
耶。由於不自知。所以不知人矣。和尚博極古
今儒釋教道之本。會通聖賢理事論議之跡。
若振綱張網擧領提裘。目分毛斂。見者皆明。
義貫理融感會神府。乃知凡聖人所出之方
所示之言。特其教之跡矣。使知識之明者。由
此自返所以跡所以言者。以内照之則靈于
廓然。無内外無彼此。豈華夷儒釋之可辯耶。
乃著之書號輔教編。以開諭縉紳先生之徒。
奏之 天子。上嘉歎之。勅與班行。而名卿鉅
儒至如歐陽文忠公諸豪。覽其書莫不歎服
敬而禮之。復縁淺識講解輩毀其宗門。故撰
正宗記定祖圖以辯其説。亦奏上行之。既而
還東呉示滅。靈迹甚異。具如傳記。其牆岸法
門啓迪信路。雖古高僧之雄者。不過爾耳。禪
人寶智得其遺帖求跋。故援毫信手。愧不能
述其萬一也。靈源叟書
至聖至言。回偏樹正。皇天皇覺。決淺賾深。大
哉善哉。福霑諸後。重刊所疏。續繼斯云

鐔津集重刊疏
夫明教大師。乃是大乘菩薩。知佛法有難。於
是乘大願輪復生世間。著書輔教者也。昔宋
之鉅儒縉紳先生嘗評其文曰。不惟空宗通。
亦乃文格高。斯言是矣。歐陽子云。不意僧中
有此郎耶。當時排佛之心。已廓然熄滅而無
餘矣。古今僧中之爲文者多。而未嘗有出其
右者。所謂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自昔兵變已
來。書板磨滅。後之學者無所見聞。爲可憂也。
茲欲重刻呉中。所費繁夥。於是綴疏仰謁群
賢同道學者。覩茲勝事得無慨然賛助者乎」
爲因縁而出現世間。咸宗鷲嶺。以文章而黼
黻聖諦。惟尚鐔津。深窮萬法之原。同入三乘
之藏。讀之可以開人天之眼目。統之可以掃
儒釋之藩籬。好書而不好此書。孰謂好學。明
道而不明斯道。豈曰明心。欲重刻雲間益廣
傳于天下。致永叔黎明之見。名重一時。遭
仁宗天縱之資。功垂萬古。群賢既遇。勝事當

洪武甲子春天台松雨齋沙門原旭撰
右松雨老和尚爲琦首座製疏。重刊宋明教
大師文集於雲間。既以化行開至二十餘版
矣。適琦公疾作。不克成其事。茲以天全叡首
座愍邪法増盛。發堅固志繼其芳猷。一日持
此卷過余堅密精舍。命題于後。余雖不敏。覩
此勝因。不覺踴躍而喜。此集湮沒久矣。若使
竭力成就。大行于世。正所謂掲慧日于中天。
耀昏衢於叔世者也。天全其勉之
永樂三年冬嘉興府僧綱司都綱天寧弘宗書
重刻鐔津文集後序
學有及物之功。文爲載道之器。學而不能利
乎物。徒學也。文而不能衍乎道。空文也。若
夫推其道發於文章。肆其學以援斯人。宋明
教嵩禪師其人歟。嗟夫吾佛之教法心法也。
生靈同而有焉。但爲虚妄所蔽。不能顯現。汨
四生淪六趣。何由得已哉。而吾佛愍之。以此
心法隨器而諭。俾各得乎本有。或者不仰恩
懷徳反生譏毀。是則自毀其心非毀其教法
也。教中所謂世智辯聰八難之一。且不信而
毀。又非虚妄所蔽。若虚妄所蔽。或能了妄即
眞。不信而毀則自昧其心。自昧其心猶種之
敗芽之焦。不復有發生之日矣。得不尤可愍
哉。而明教性禀生知。能體佛意。學則必欲援
世。非徒學也。文則必在明道。非空文也。況是
時天下學士。宗韓氏以拒我。故勸書原教諸
文不得不作焉。學者總稡號鐔津文集。斯文
行世。眞救世明道之要術也。可一日而無哉。
舊版湮沒。人皆痛惜。嘉禾天寧首座天全獻
公。乃東海慧眼弘辯禪師之弟子。施衣資重
梓流行。其亦明教之心也歟。板既成。請敍其
後。蒙晩生。讀其文集有不得執筆從游之歎。
今獲厠名于後。不亦大幸乎。不亦大幸乎
永樂八年歳在庚寅夏四月初吉
  淅江杭州府徑山禪寺住持沙門文琇
鐔津文集卷第十九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