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廣弘明集 (No. 2103_ 道宣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100] [Prev]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也。僕聞天列箕星地安泉郡。酒之爲物其來
尚久。銷愁適性獨可茲乎。所以嵇阮七賢。興
情於斗石之量。勛華兩聖。盛徳於鍾壺之
飮。管則藉此而談玄。于則因茲而斷獄。聞諸
往哲。未嘗不醼。但自持之於禮。何用阻衆獨。
清此先生之三蔽也。僕聞八政著民天之食。
五味資道器之身。降茲呼吸風霞餌飮芝露。
敢爲生類罔*不由之。自可飽食。用心無廢於
道業。何假持齋。倦力有乏於勤修。此先生之
四蔽也。先生若改斯蔽。僕亦慕焉。先生曰。吾
聞剛強難化固當爾耳。子之蔽乎。自不知其
蔽。吾之通也。子豈識其通。由此觀之。未可與
言道也。竊以鄙言無遜尚避至親。邪行不仁
猶慚先逹。然其男則纔離繦緥。羨雙飛以求
娶。女則僅辭乳哺。怨空房而感情。苟貪小樂
公行世禮。積習生常混然誰怪。此而無恥尤
類鶉鵲。勿將群小之制婚敢非高尚之敦雅。
且婚者昏也。事寄昏成。明非昌顯之裁範。
諒是庸鄙之危行。獨有展禽柳下之操。可以
厲婬夫。彭祖獨臥之術。可以養和性。斯固播
之於良書。美之於方策。況乃吾師之成教也。
弘淨行之宗經。豈復順彼邪風。嬰茲欲網。將
出六天之表。猶無携妓妾。既超四空之外。焉
可挾妻孥。*惟有二果白衣。繋業通許。一床
居士精而難混。但品物之生。自有縁託。何必
待我之相配方嗣。於吾師獨不聞同一化生
士無女業咸屏四大法喜資形。所謂一通也。
吾聞生死去來本同歩蠖。顯晦上下無異循
環。業之所運人畜何准。是以衞姫蜀帝之徒。
牛哀伯奇之類。狐爲美女狸作書生。抑亦事
歸難思。豈易詳也。竊以持戒無畏鬼龍。含徳
不懼蜂&T045758;。怖鴿投影猛虎越江。我善則報之
以明珠。人惡則應之以毒氣。諒由息之生殺。
豈禽獸*惟害物耶。雖復飛走別形。惜身莫
異。輪迴無始誰非所親。恕己爲喩亦何不忍。
詎可宰有生之血肉。充無用之肌膚。至若死
而歸土物我同致。所以黄不食黿。孔猶覆醯。
況吾仁慈之隱惻。孰甘美於肥鮮。但五律慚
開雙林永制。此吾所謂二通也。吾聞酒池牛
飮著乎在昔。雖百六數窮。亦亂國斯起。三
十五失。抑有由之。但今身酩酊。是焉可驗。
來生幽暗將復何已。至如文擧之鐏不空。玄
石之眠難悟。蓋惟耽酒之狂客。曷可以論至
道哉。但使深酣則過多。微醼則愆薄。欲言飮
而無災。未之有也。往賢之所嚴誡。良以此
乎。縱不關物命。亦無宜擧酌。此吾所謂三通
也。吾聞戒自禁心。齋唯齊志。可謂入道之初
行。教民之本法。但支立而已。身亦何知。若縱
情嗜欲。終爲難滿。所以節限二時足充四大。
覺翳螳之附後。見野狼之對前。危亡之期既
切。渇乏之情遂緩。自忻道勝而肥。何嗟食短
而倦。竊以帝王之祠宗廟。夫子之請伯陽。猶
須絶味辛葷清居齋室。況吾欲亡身而訪道。
寧復留心於美膳者哉。此吾所謂四通也。莫
謂子所不能謂吾爲蔽。吾之所辯幸子擇以
從之。公子於是接足叩頭。百體皆汗。魂飛
膽喪。五色無主。既如蹈虎。復似見龍。怳焉
若狂。莫知所對。先生摩頂勞曰。吾惟愍物。
子何怖耶。公子稍乃自安。泣而對曰。僕本生
下邑。無聞大覺之名。禀性疏野。翻踵外邪之
見。不遇先生幾將禍矣。比承下風之末。精義
入神。仰恃大慈追收前失。請容剃落。受業於
先生之門也。先生曰子悟。迷知返善矣哉
廣弘明集卷第四



廣弘明集卷第五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辯惑篇第
俗之惑者大略有二。初惑佛爲幻僞善誘人
心。二惑因果沈冥保重身世。且佛名大覺照
極機初。審性欲之多方。練病藥之權道。故能
俯現金姿。垂丈六之偉質。流光遍燭。通大千
而闡化。致使受其道者獲證塵砂。内傾十使
之纒。外蕩八魔之弊。故能履水火而無礙。
攝龍鬼而怡神。三明六通。暢靈襟之妙術。
四辯八解。演被物之康衢。其道顯然差難備
叙。至於李叟稱道纔闡二篇。名位周之史臣。
門學周之一吏。生於厲郷死於槐里。莊生可
爲實録。秦佚誠非妄論。而史遷褒之乃云。西
遁流砂。漢景信之。方開東夏道學。爾後宗緒
漸布。終淪滯於神州。絶智守雌。全未聞於
寰海。蒙俗信度飾詐揚眞。乃造老子化胡
等經。比擬佛法四果十地劫數周循。結土爲
人觀音侍老。黄書度命赤章厭祝。斯言孟浪
無足可稱。方欲陵佛而誇法僧矯俗而爲尊
極。通鑒遠識者自絶生常。瑣學迷津者或同
墜溺。且道徳二篇涓子所説。伯陽爲尹而傳
是則述而不作。至於四果以下。全非道流。斯
乃後學門人廣開衢術。言輒引類翻累本宗。
故神仙傳云。無識道士妄傳。老子代代爲國
師者濫也。葛洪可謂生知之士。千載之一遇
也諸餘碌碌等駕齊驅。佛經無叙於李聃。道
書多渉於釋訓。人流慕上古諺之常言。惡居
下徒今俗之行事。所以隨有相状無不擬儀。
道本氣也。無像可圖。今則擬佛金姿。峙列天
堂地獄。連寫施行五戒十善曾無異迹。終是
才用薄弱不能自立宗科。竊經盜義倚傍稱
道。至如楊雄太玄迢然居異。抱樸論道邈爾
權。莊惠之流可爲名作。南華近出亦足命
家。豈若上皇之元密。取漢徹之號。剖生左腋。
用比能仁之儀。斯途衆矣。具如後顯。又俗惑
三際之業。時輕四趣之報。人死極於此生。生
亦莫知何至。由斯淪滯出竟無縁。若不統叙
長迷逾遠。深嫌繁委何得略之。又序曰。夫
解惑之生。存乎博見義擧。傳聞闇託信爲難
辯舟師。故四不壞淨位居入流之始。一正定
聚方稱渉正之域。餘則初染輕毛。隨風揚扇
不退。漆木雖磨不燐。是以*辯惑履正。開於
悟逹之機。宅形安道。必據稽明之徳。自法流
震旦。信毀相陵。多由臆斷師心統決。三際必
然之事。乃謂寓言。六道昭彰之形。言爲虚指。
夫以輪迴生死隨業往還。依念念而賦身。逐
劫劫而傳識。所以濠上英華。著方生之論。柱
下叡哲。稱其鬼不神。可謂長時有盡生涯不
窮。禹父既化黄能。漢王變爲蒼犬。彭生豕
見事顯齊公。元伯纓垂名高漢史。斯途衆矣。
難備書紳。無識之倫妄生推託。便言三后在
天。勸誘之高軌。陳祭鬼饗。孝道之權猷。斯則
乖人倫之典謨。越天常之行事。詭經亂俗不
足言之。若夫繋述遊魂之談。經叙故身之務。
昭穆有序祖尊重親。追遠愼終。由來之同
仰。踐霜興感列代之彝倫。安有捐擲所生。專
存諸己。横陳無鬼之論。自許有身之術。前集
已論今重昌顯。固須讐校名理尋討經論。卷
部五千咸經目閲。義通八藏妙識宗歸。若斯
博詣事絶迴惑。竊以六因四縁。乘善惡而成
業。四生六道。紹升沈之果報。茲道坦然非學
不逹。豈可信凡庸之臆度。排大聖之明略哉。
況復列十度之仁舟。濟大心於苦海。分四諦
之階級。導小智之邪山。三學以統兩乘。四輪
而摧八難。梗概若此。無由惑之。又以寺塔崇
華。糜費於財事。僧徒供施。叨濫於福田。過
犯滋彰。譏嫌時俗。通汚佛法咸被湮埋。故周
魏二武生本幽都。赫連兩君胤玁狁。郷
非仁義之域。性絶陶甄之心。擅行殲殄誠無
足怪。今疏括列代編而次之。庶或迷沒披而
取悟。序之云爾
梁弘明集*辯惑篇目録
  牟融*辯惑 亡名正誣論 宗炳難何
承天白黒論 何承天逹性論顏延之難
 釋道恒釋駁論 張融門律周顒難 
釋玄光*辯惑論 劉勰滅惑論 李森
難不現佛形論釋高
明答
 蕭子良釋疑惑書
唐廣弘明集*辯惑篇總目
  魏陳思王辯道論 晋孫盛聖賢同軌老
聃非大賢論 晋孫盛叙道反訊老子疑
問 南齊沈休文均聖論并難及解 叙
列王臣滯惑解 元魏太武廢佛法詔 
周高祖集僧論廢立 周沙門釋道安二
教論 周甄鸞笑道論 周高祖廢二教
詔 周武平齊集僧論廢立 周前沙門
任道林抗帝論 周前沙門王明廣請興
法表 唐傅奕上廢佛法表事 唐李
卿十異九迷論 唐沙門釋法琳上
破邪論并表啓 唐沙門釋明概上立
事 唐李師政内徳論 晋戴安釋疑并
姚主釋疑論及外問答
往反十首
 唐沙門釋慧淨折
疑論
廣弘明集*辯惑篇第二之一卷五
  *辯道論 魏陳思王曹植子建 聖賢同
軌老聃非大賢論 晋祕書監孫盛安國
老子疑問反訊 晋孫盛 均聖論 齊
常侍沈約陶隱居
難并解
  辯道論魏曹植
夫神仙之書。道家之言。乃云。傅説上爲辰
尾宿。歳星降爲東方朔。淮南王安誅於淮南。
而謂之獲道輕擧。鉤弋死於雲陽。而謂之屍
逝柩空。其爲虚妄甚矣哉。中興篤論之士。有
桓君山者。其所著述多善。劉子駿甞問人言。
誠能仰嗜慾闔耳目。可不衰竭乎。時庭中有
一老楡。君山指而謂曰。此樹無情*慾可忍。
無耳目可闔。然猶枯槁腐朽。而子駿乃言可
不衰竭。非談也。君山援楡喩之。未是也。何
者。余前爲王莽典樂大夫樂記云。文帝得魏
文侯樂人竇公。年百八十。兩目盲。帝奇而問
之。何所施行。對曰。臣年十三而失明。父母哀
其不及事。教臣鼓琴。臣不能導引不知壽得
何力。君山論之曰。頗得少盲。專一内視
不外鑒之助也。先難子駿以内視無益。退論
竇公便以不鑒證之。吾未見其定論也。君山
又曰。方士有董仲君者。繋獄陽死。數日
陷蟲出。死而復生。然後竟死生之必死。君子
所逹夫何喩乎。夫至神不過天地。不能使蟄
蟲夏遊震雷冬發。時變則物動。氣移而事
應。彼仲君者。乃能藏其氣。屍其體。爛其膚。
出其蟲。無乃大怪乎。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
致。甘陵有甘始。廬江有左慈。陽城有郄儉。始
能行氣導引。慈曉房中之術。儉善辟穀。悉號
三百歳。本所以集之於魏國者。誠恐斯人之
徒。接姦詭以欺衆。行妖慝以惑人。故聚而禁
之。甘始者老而有少容。自餘術士咸共歸之。
然始詞繁寡實。頗竊有怪言。若遭秦始皇漢
武帝。則復徐福欒大之徒矣。桀紂殊世而齊
惡。姦人異代而等僞。乃如此耶。又世虚然有
仙人之説。仙人者黨猱猿之屬。與世人得
道。化爲仙人乎。夫雀入海爲蛤。雉入海爲
蜃。當其徘徊其翼差池。其羽猶自識也。忽
然自投神化體變。乃更與黿鼈爲群。豈復自
識翔林薄巣垣屋之娯乎。而顧爲匹夫所
納虚妄之詞。信眩惑之説。隆禮以招弗臣。傾
産以供虚求。散王爵以榮之。清閑館以居
之。經年累稔終無一効。或歿於沙丘。或崩乎
五柞。臨時雖誅其身滅其族。紛然足爲天下
笑矣。然壽命長短骨體強劣。各有人焉。善養
者終之。勞擾者半之。虚用者殀之。其斯之謂

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也。初封東阿郡王。
終後諡爲陳思王也。幼含珪璋。十歳能屬文。
下筆便成。初無所改。世間術藝無不畢善。邯
鄲淳見而駭。服稱爲天人也。植毎讀佛經。輒
流連嗟翫以爲至道宗極也。遂製轉讀七聲
升降曲折之響。故世之諷誦。咸憲章焉。嘗遊
魚山。聞空中梵天之賛。乃摹而傳于後。則
備見梁法苑集。然統括道源精究仙録。詐妄
尤甚。故著論以詳云
  聖賢同軌老聃非大
  晋孫盛安國
頃獲閑居。復申所詠。仰先哲之玄微。考大賢
之靈衢。詳觀風流究覽行止。高下之辯殆
可彷彿。夫大聖乘時。故迹浪於所因。大賢次
微。故與大聖而舒卷。所因不同。故有揖讓
與干戈迹乖。次微道亞。故行藏之軌莫異。亦
有龍虎之從風雲。形聲之會影響。理固自然
非召之也。是故箕文同兆。元吉於虎兕之吻。
顏孔倶否。逍遙於匡陳之間。唐堯則天。稷偰
翼其化。湯武革命。伊呂賛其功。由斯以言。用
舍影響之論。惟我與爾之談。豈不信哉。何者。
大賢庶幾觀象知器。觀象知器豫籠吉凶。豫
籠吉凶。是以運形斯同御治因應。對接群方
終保元吉。窮通滯礙其揆一也。但欽聖樂易
有待而享。欽冥而不能冥。悦寂而不能寂。以
此爲優劣耳。至於中賢第三之人。去聖有
間。故冥體之道未盡。自然運用自不得玄同。
然希古存勝高想頓足。仰慕淳風專詠至虚。
故有栖峙林壑若巣許之倫者。言行抗轡如
老彭之徒者。亦非故然理自然也。夫形躁好
靜質柔愛剛。瀆所常習愒所希聞。世俗之常
也。是以見偏抗之辭。不復尋因應之適。覩矯
誑之論。不復悟過直之失耳。案老子之作與
聖教同者。是代大匠斲駢拇枝指之喩。其詭
乎聖教者。是遠救世之宜違明道若昧之義
也。六經何常闕虚靜之訓謙沖之誨哉。孔子
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尋
斯旨也。則老彭之道以籠罩乎聖教之内矣。
且指説二事而不非實言也。何以明之。聖人
淵寂何不好哉。又三皇五帝*不下靡不制作。
是故易象經墳爛然炳著。棟宇衣裳。與時而
興。安在述而不作乎。故易曰。聖人作而萬物
覩。斯言之證。蓋指説老彭之徳。有以彷彿類
己形迹之處所耳。亦猶匿怨而友其人。左丘
明恥之。丘亦恥之。豈若於吾言無所不説相
體之至也。且顏孔不以導養爲事。而老彭養
之。孔顏同乎斯人。而老彭異之。凡斯數者非
不亞聖之迹。而又其書往往矛眉。粗列如左。
大雅搢紳幸祛其弊。盛又不逹老聃輕擧之
旨。爲欲著訓戎狄宣導殊俗乎。若欲明宣導
殊類。則左衽非玄化之所。孤遊非嘉遁之
擧。諸夏陵遲敷訓所先。聖人之教自近及遠。
未有輈張避險如此之遊也。若懼禍避地。則
聖門可隱商朝。魯邦有無如者矣。苟得其道
則遊刃有餘。觸地元吉何違天心。於戎貊如
不能然者。得無庶於朝隱而祈仙之徒乎
昔裴逸民作崇有貴無二論。時談者或以爲
虚逹勝之道者。或以爲矯時流遁者。余以
爲尚無既失之矣。崇有亦未爲得也。道之爲
物*惟怳與忽。因應無方惟變所適。値澄
淳之時則司契垂拱。遇萬動之化則形體勃
興。是以洞鑒雖同。有無之教異陳。聖教雖一
而稱謂之名殊目。唐虞不希結繩。湯武不擬
揖讓。夫豈異哉。時運故也。而伯陽以執古之
道。以御今之有。逸民欲執今之有。以絶古之
風。吾故以爲彼二子者。不逹圓化之道。各矜
其一方者耳
  老子疑問反晋孫盛
道經云。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故常有欲以觀
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
玄衆妙之門
舊説及王弼解。妙謂始。徼謂終也。夫觀始要
終覩妙知著。逹人之鑒也。既以欲澄神昭其
妙始。則自斯以已宜悉鎭之。何以復須有欲
得其終乎。宜有欲倶出妙門。同謂之玄。若然
以往復何獨貴於無欲乎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
斯不善已
盛以爲。夫美惡之名。生乎美惡之實。道徳
淳美則有善名。頑嚚聾昧則有惡聲。故易曰。
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又曰。美在其中。暢於
四支而發於事業。又曰。韶盡美矣。未盡善

然則大美大善。天下皆知之。何得云斯惡乎。
若虚美非美。爲善非善。所美過美。所善違中。
若此皆世教所疾。聖王奮誠天下。亦自知
之。於斯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人
盜。常使民無知無*慾。使知者不敢爲
又曰。絶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
惡相去何若
下章云。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盛以爲民苟
無欲。亦何所師於師哉。既相師資非學如何。
不善師善。非尚賢如何。貴愛既存則美惡不
得不彰。非相去何若之謂。又下章云。人之
所教我亦以教人。吾言甚易知。而天下莫能

又曰。吾將以爲教父原斯談也。未爲絶學。所
云絶者。堯孔之學耶。堯孔之學隨時設教。老
氏之言一其所尚隨時設教。所以道通百代。
一其所尚。不得不滯於適變。此又闇弊。所未
能通者也
道沖而用之又不盈。和其光同其塵。盛以爲
老聃可謂知道。非體道者也。昔陶唐之莅天
下也。無日解哉。則維昭任衆師錫匹夫。則
馺然授禪。豈非沖而用之光塵同彼哉。伯
陽則不然。既處濁位復遠導西戎。行止則
昌狂其迹。著書則矯誑其言。和光同塵固若
是乎。余固以爲知道體道則未也。道經云。
三者不可致詰。混然爲一。繩繩兮不可名。復
歸於無物。無物之象是謂*忽怳
下章云。道之爲物*惟怳與*忽。*忽兮怳兮其
中有象。怳兮*忽兮其中有物。此二章或言
無物。或言有物。先有所不宜者也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章執者失之爲者
敗之。而復云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或執或
否。得無陷矛盾之論乎
絶聖棄智民利百倍
孫盛曰。夫有仁聖必有仁聖之徳。迹此而
不崇。則陶訓焉融。仁義不尚。則孝慈道喪。
老氏既云絶聖。而毎章輒稱聖人。既稱聖
人則迹焉能得絶。若所欲絶者。絶堯舜周
孔之迹。則所稱聖者。爲是何聖之迹乎。即
如其言。聖人有宜滅其迹者。有宜稱其迹者。
稱滅不同吾誰適從
絶仁棄義民復孝慈
若如此談。仁義不絶則不孝不慈矣。復云。居
善地與善仁。不審與善仁之仁。是向所云欲
絶者非耶。如其是也。則不宜復稱述矣。如其
非也。則未詳二仁之義。一仁宜絶。一仁宜明。
此又所未逹也。若謂不聖之聖不仁之仁。則
教所誅不假高唱矣
退至莊周云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又曰。田常
竊仁義以取齊國。夫天地陶鑄善惡兼育。各
禀自然理不相關。梟鴆縱毒。不假學於鸞鳳。
豺虎肆害。不借術於麒麟。此皆天質自然。不
須外物者也。何至凶頑之人獨當假仁義以
濟其姦乎。若乃冒頓殺父鄭伯盜鄶。豈復先
假孝道獲其終害乎。而莊李掊撃殺根毀駁
正訓。何異疾盜賊而銷鑄干戈。覩食噎而絶
棄嘉穀乎。後之談者雖曲爲其義辯而釋之。
莫不艱屯於殺聖困躓於忘親也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上章云。聖人之在天下也。百姓皆注其耳目。
師資貴愛必彰萬物。如斯則知之者安得希
哉。知希者何必貴哉。即己之身見貴。九服何
得。實抗言云貴。由知希哉。斯蓋欲抑動
恒俗。故發此過言耳。聖教則不然。中和其詞
以理訓導。故曰。在家必聞。在邦必聞也。是聞
必逹也。不見善而無悶。潜龍之徳。人不知而
不慍。君子之道。衆好之必察焉。衆惡之必察
焉。既不以知多爲顯。亦不以知少爲貴。誨誘
綽綽理中自然。何與老聃之言同日而語其
優劣哉
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
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處其
實不處其華也
孫盛曰。老聃足知聖人禮樂。非玄勝之具。不
獲已而制作耳。而故毀之何哉。是故屏撥禮
學以全其任。自然之論。豈不知叔末。不復得
返自然之道。直欲申己好之懷。然則不免情
於所悦。非注心救物者也。非*惟不救。乃奬
其弊矣。或問。莊老所以故發此唱。蓋與聖
教相爲表裏。其於陶物明訓。其歸一也。盛
以爲不然。夫聖人之道廣大悉備矣。猶日月
懸天。有何不照者哉。老氏之言皆効於六經
矣。寧復有所愆之俟。佐助於聃周乎。即莊周
所謂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者。至於虚誑譎
儌詭之言。尚拘滯於一方。而横稱不經之
奇詞也
王侯得一以爲天下貞。貞正也
下章云。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爲奇。善復爲

尋此二章。或云天下正。或言無正。既云善人
不善人師。而復云爲妖
天下之善一也。而或師或妖。天下之正道一
也。而云正復爲奇斯反。鄙見所未能通也。盛
字安國。仕晋爲給事中祕書監。少遊渉墳
而以史籍爲懷。故曰。賢聖玄邈得諸言表。而
仁愛自我陶染庶物。漸漬之功莫過乎經史。
著晋陽春秋三十餘卷。評老氏中賢之流。故
知爲尹述書。乃祖承有據嵇子云。老子就涓
子學九仙之術。尋乎導養。斯言有徴。至於
聖也。則不云學。故語曰。生知者上。學知者
次。王何所位典逹鴻猷。故班固序人九等之
例。孔丘等爲上上。類例皆是聖。李耳等爲
中上。類例皆是賢。聖有至聖亞聖。賢有大賢
中賢。並以神機有利鈍。故智用有漸頓也。盛
叙老非大賢。取其閑放自牧不能兼濟於天
下。坐觀周衰遁於西裔。行及秦壤。死於扶風。
葬於槐里。非遁天之仙信矣
  均聖論齊沈約休文
自天地權輿民生攸始。遐哉眇邈無得而言。
焉無得而言。因有可言之象。至於大虚之
空曠。無始之杳茫。豈唯言象莫窺。良以心慮
事絶。及天地蕞爾來宅其中。毫端之泛
海。方斯非譬。然則有此天地以來。猶一念
也。我之所久莫過軒犧。而天地之在彼太
虚。猶軒羲之在彼天地。齷齪之徒*惟謂赫
胥爲遠。何其鎖鎖爲念之局耶。世之有佛莫
知其始。前佛後佛其道不異。法身湛然各由
應感。感之所召。跨大千而咫尺。縁苟未應。雖
踐迹而弗覩。娑婆南界是曰閻浮。葱嶺以西
經塗密邇。縁運未開自與理隔。何以言之。夏
殷*以前書傳簡寡。周室受命經典備存。象寄
狄鞮隨方受職。重譯入貢總括要荒。而八蠻
五狄莫不愚鄙。文字靡識訓義不通。咸納贄
王府登樂清廟。西國密塗厥路非遠。雖葉書
横字胡華不同。而深義妙理於焉自出。唐虞
三代不容未有。事獨西限道未東流。豈非區
區中國縁應未啓。求其會歸尋其旨要寧與
四夷之樂同日而語乎。非爲姫公所遺。蓋由
斯法宜隱故也。炎昊之世。未火未粒肉食皮
衣。仁惻之事弗萌懷抱。非肉非皮死亡立至。
雖復大聖殷勤思存救免。而身命是資理難
頓奪。寔宜導之以漸稍啓其源。故燧人火化
變腥爲熟。腥熟既變。蓋佛教之萌兆也。何者。
變腥爲熟其事漸難。積此漸難可以成著。迄
乎神農復垂汲引。嘉穀肇播民用粒食。嗛腹
充虚非肉可飽。則全命減殺於事彌多。自此
以*降矜護日廣。春蒐免其懷孕。夏苗取其害
穀。秋獮冬狩所害誠多。頓去之難已備前説。
周孔二聖宗條稍廣。見其生不忍其死。聞其
聲不食其肉。草木斬伐有時。麛卵不得妄犯。
漁不竭澤。佃不燎原。釣而不網。弋不射宿。
肉食蠶衣皆須耆齒。牛羊犬豕無故不殺。此
則戒有五支。又開其一也。逮乎酣醟于酒。
婬迷乎色。詭妄於人。攘濫自己。外典所禁無
待釋教。四者犯人。人爲含靈之首。一者害獸。
獸爲生品之末。上聖開宗宜有次第。亦由佛
戒殺人爲業最重也。内聖外聖義均理一。而
蔽理之徒封著外教。以爲烹羊豢豕理固宜
然。或者又云。若如釋氏之書。咸有縁報之
業。則禹湯文武並受刳剔。周公孔子倶入鼎
&T055114;。是何迷於見道若斯之篤耶。試尋斯證。
可以有悟矣
  華陽先生難
鎭軍均聖論  山民陶隱居仰諮
論云。前佛後佛其道不異。周室受命象寄狄
鞮隨方受職。西國密塗厥路非遠。唐虞三代
不容未有。事獨西限道未東流。非爲姫公所
遺。蓋由斯法宜隱。燧人火粒變腥爲熟。蓋
佛教之萌兆。周孔二聖宗條稍廣。見生不忍
其死。聞聲不食其肉。草木斬伐有時。麛卵不
忘犯。又戒有*五支。四者犯人。人爲含靈
之首。一者害獸。獸爲生品之末。内聖外聖義
均理一。諮曰。謹案佛經。一佛之興動踰累劫。
未審前佛後佛相去宜幾。釋迦之現近在莊
王。唐虞夏殷何必已有。周公不言。恐由未出。
非關宜隱。育王造塔始敬王之世。既閻浮有
四。則東國不容都無。夫子自以華禮興教。
何宜乃説夷法。故歎中國失禮。求之四夷。亦
良有別意。且四夷之樂。裁出要荒之際。投諸
四裔。亦密邇危羽之野。禹迹所至不及河源。
裳白雉尚稱重譯。則天竺罽賓久與上國
殊絶。衰周*以後時或有聞。故鄒子以爲赤縣
㝢内。止是九中之一耳。漢初長安乃有
浮圖而經像眇昧。張騫雖將命大夏。甘英遠
屆安息。猶弗能宣譯風教闡揚斯法。必其發
夢帝庭。乃稍就興顯。此則似如時致通閡。非
關運有起伏也。若必以縁應有會。則昔之淳
厚群生何辜。今之澆薄群生何幸。假使斯法
本以救澆者。夫爲罪莫過於殺。肉食之時殺
孰甚焉。而方俟火粒甫爲教萌。於大慈神力
不有所躓乎。若粳糧未播。殺事難息。未審
前時過去諸佛。復以何法爲教。此教之萌起
在何佛。兼四戒犯人。爲報乍輕。一殺害獸受
對更重。首輕末重亦爲未逹。夫立人之道。曰
仁與義。周孔所云。聞聲不食。斬伐有時者。蓋
欲大明仁義之道。於鳥獸草木。尚曰其然。況
在乎人而可悖虐。非謂内惕寡。方意在縁報。
覩迹或似。論情頓乖。不審於内外兩聖。其
事可得是均以不。此中參差難用頓悟。謹備
以諮洗。願具啓諸蔽
難云。釋迦之現。近在莊王。唐虞夏殷何必
已有。周公不言。恐由未出。非關宜隱。育王
造塔。始敬王之世。閻浮有四。則東國不容都
無。答曰。釋迦出世年月不可得知。佛經既無
歴注記。此法又未東流。何以得知是周莊
之時。不過以春秋魯莊七年四月辛卯恒星
不見爲據。三代年既不同。不知外國用何暦
法。何因知魯莊之四月。是外國之四月乎。若
外國用周正耶。則四月辛卯長暦惟是五日
了非八日。若用殷正耶周之四月殷之三月
用夏正耶周之四月夏之二月。都不與佛家
四月八日同也。若以魯之四月爲證。則日月
參差不可爲定。若不以此爲證。則佛生年月
無證可尋。且釋迦初誕。唯空中自明。不云星
辰不見也。瑞相又有日月星辰停住不行。又
云。明星出時墮地方行七歩。初無星辰不現
之語。與春秋恒星不現。意趣永乖。若育王造
塔是敬王之世。閻浮有四此道已流東國者。
敬王*以來至於六國。記注繁密曾無一概。育
王立塔非敬王之時。又分明也。以此而推。則
釋迦之興不容在近周世。公旦之情何得未
有。難云。夫子自以華禮興教。何宜乃説夷法。
故歎中國失禮。求之四夷。亦良有別意。答曰。
弘教次第前論己詳。不復重
難云。四夷之樂裁出要荒之際。投諸四裔。亦
密邇危羽之野。禹跡所至不及河源。越裳白
雉尚稱重譯。則天竺罽賓久與上國殊絶。衰
周*以後時或有聞。故鄒子以爲赤縣於*㝢
内。止是九州中之一耳。漢初長安乃有浮圖
經像眇昧。張騫雖將命大夏。甘英遠屆安
息。猶弗能宣譯風教。必其發夢遆庭。乃稍
興顯。此則似時有通礙。非關運有起伏也。答
曰。本以西域路近而大法不被。此蓋由縁應
未發。非謂其塗爲遠也。其路既近而此法永
不東流。若非縁應未至。何以致此。及後東被
皆由縁應。宜發通礙。各有其時。前論已盡

難曰。若必以縁應有會。則昔之淳厚群生何
辜。今之澆薄群生何幸。假使斯法本以救澆
者。夫爲罪莫過於殺。肉食之時殺孰甚焉。而
方俟火粒甫爲教萌。於大慈神力不有所躓
乎。若粳糧未播。殺事難息。未審前時過去諸
佛。復以何法爲教。此教之萌起在何佛。兼四
戒犯人爲報乍輕。一殺害獸受對更重。首輕
末重亦爲未逹。夫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周孔
所云。聞聲不食。斬伐以時者。蓋欲大明仁義
之道。於鳥獸草木尚曰其然。況在乎人而可
悖虐。非謂内惕寡。方意在縁報。覩迹或似。論
情*頓乖。不審於内外兩聖。其事可得是均
以不。此中參差難用頓悟。謹備以諮洗。願
具啓諸蔽
答曰。民資肉食而火粒未啓。便令不肉教豈
得行。前論言之已具。不復重釋。衆生縁果所
遭各有期會。當昔佛教未被。是其惡業盛時。
後之聞法是其善業萌時。善惡各有其時。何
關淳厚之與澆薄。五支之戒各有輕重。非殺
戒偏重四支並輕。且五業雖異而互相發起。
犯人之戒。人重故先出。犯獸之戒。獸輕故後
被。訓記之道次第宜然。周公孔子漸弘仁
惻。前論已詳。請息重辯。若必以釋教乖方
域之理。外此自一家之學所不敢言
廣弘明集卷第五









廣弘明集卷第六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辯惑篇第二之二
  列代王臣滯惑解上
有唐太史傅奕者。本宗李老猜忌釋門。潜圖
芟剪用逹其鄙。武徳之始上書具述。既非經
國當時遂寢。奕不勝其憤。乃引古來王臣訕
謗佛法者二十五人。撰次品目名爲高識傳。
一帙十卷。抄於市賣欲廣其塵。又加潤飾増
其罪状。至於張魯據於漢中黄巾反於天下。
斯並李門勃逆。皆覆而不顯非。謂篤論之文
乎。若夫城高必頽木秀斯拔。惟我清峻。故
有異道嫉之。不足怪其鄙吝。未見廝徒。皂隷
有加惱辱。明非目翳何事屏除。故因其立言
仍隨開喩。此則古來行事釋判天分。未廣見
者謂爲新致。聊陳舊解略顯由途。資此神開
可稱高識。又傅氏寡識才用寄人。集叙時事
廢興。太半坑殘焚蕩之事。可號非政所。須沙
汰括撿之條。斯寔王化之本。故僧條俗格。
代代滋彰。此乃禁非豈成除毀。傅氏通入廢
限。是謂披毛之夫終淪塗炭。可悲之甚矣。奕
學周子史意在誅除。搜揚列代論佛法者。莫
委存廢。通疏二十五人。大略有二。初則崇
敬佛法恐有婬穢。故須沙汰務得住持。二
則憎嫉昌顯危身挾怨。故須除蕩以暢胸襟。
初列住持王臣一十四人。傅奕高識傳。通列
爲廢除者。今簡則是興隆之人
  宋世祖唐高祖王度顏延之蕭摹
之周朗虞愿張普惠李&MT03415;衞元
嵩顧歡邢子才高道讓盧思道
二列毀滅王臣一十一人。傅奕高識傳。列爲
高識之人。今尋乃是廢滅者
  魏大武周高祖蔡謨劉晝陽衒之
荀濟章仇子陀劉惠琳范縝李緒
  傅奕減省除
滅半之
王文同
初序沙汰僧衆者。夫以稊稂之穢青田。榮華
之弊白首者。良有以也。故六群之過興舍衞。
十濫之僞起毘離。大聖因立條章。無學由而
正犯。遂有七擯量其小失。四法拔其大&MT01891;。張
網目而示三千。顯律儀而陳八萬。故得正像
咸稱有道内外同號無塵。自法漸王門。金科
之刑無墜。僧羅海岳。藏疾之隙滋章。擧統
以法繩之。烹鮮之儀可覿。隨機以時勸勉。握
泥之喩自隣。人誰無過。垂珠之誡有津。醜迹
易欣。掩耳之夫難覩。所以宋唐兩帝王顏等
賢。鑒物性之昏明曉時縁之淳薄。縱釋門之
紛蕩。則淄澠一亂。彈僧徒之得失。則涇渭殊
流斥貪競之鄙夫。毀藏積之僧滓。存高尚之
道徳。廷重惠以攝人。至如漢魏齊梁之爲政
也。恢恢天網取漏呑舟。察察王政事兼苛濫。
所以大弘佛法通濟於五乘。該洽明時陶漸
於清濁。使濁者知歸令自新於大造。清者容
養悟適化之多方。其猶大赦天下。逋逃因之
改容。忘瑕納衆。群小以之遷善。堯舜豈非聖
主而化不及丹朱。漢祖焉樂亂階而亮貫高
之逆。孔門季路雖僻而預升堂。釋種逹多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