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傳法正宗論 (No. 2080_ 契蒿著 ) in Vol. 51

[First] [Prev]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80

傳法正宗論卷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著 
第一篇
隋唐來。達磨之宗大勸。而義學者疑之。頗執
付法藏傳。以相發難。謂傳所列但二十四世。
至師子祖而已矣。以達磨所承者非正出於
師子尊者。其所謂二十八祖者。蓋後之人曲
説。禪者或引寶林傳證之。然寶林亦禪者之
書。而難家益不取。如此呶呶。雖累世無以
驗正。吾嘗病之。因探二傳。竊欲質其是非。及
觀所謂付法藏傳者。蓋作於後魏出乎眞君
毀佛之後。梵僧吉迦夜所譯。視其各傳品目
而祖代若有次第。及考其文。則師資授受。與
其所出國土姓氏。殊無本末其稍詳者。乃其
旋採於三藏諸部。非其素爾也。大凡欲爲書
序人世數前後。必以其祖禰父子親相承襲
爲之効。又其人姓族州土。與其事之所以然。
皆不失端倪。使後世取信。乃謂之史傳。今其
書則謂之傳。其事則不詳。若其序彌遮迦多
佛陀難提比羅長老。至于婆修槃陀。摩拏羅。
鶴勒那。夜奢。與師子羅漢者七祖師。皆無其
師弟子親相付受之義。而佛陀難提鶴勒那
與師子三祖。最闕前傳。既不見所授。而後
之傳但曰次付次有復有某比丘云云。付受
果不分明詳備。又何足爲之傳而示信於後
世耶。其傳師子比丘。謂罽賓國王邪見。因以
利劍斬之。頭中無血。唯乳流出。相付法人於
此便絶。吾謂此説大不然也。嘗試評之。如其
爲迦葉傳曰。佛垂滅度告大迦葉云。我將涅
槃。以此深法用囑累汝。汝當於後敬順我意。
廣宣流布無令斷絶。然則後世者。既承佛而
爲之祖。可令其法絶乎。又掬多傳謂。其意
欲涅槃。特以提多迦未誕。待其生付法方化。
其傳迦那提婆謂。以法勝外道。遂爲外道弟
子所害。提婆乃忍死。説其夙報。以法付羅睺
羅方絶。今師子既如掬多提婆爲之祖。豈獨
便死而不顧法耶。夫承如來作出世之大祖。
非聖人不可預焉。今師子預之。是必聖人也。
安有聖人而不知死於夙報。知其死又奚肯
不預命。而正傳其法使之相襲爲後世之師
祖邪。縱其傳法相承之縁止此聖人。亦當預
知以告其絶。苟不知其死而失傳失告。又何
足列於祖而傳之乎。與之作傳。固宜思之。假
令梵本素爾。自可疑之。當留其闕以待來者。
烏得信筆遽爲是説起後世諍端以屈先聖。
可不懼乎傳燈録曰。昔唐河南尹李常者。嘗
得三祖璨師舍利。一日飯沙門落之。因問西
域三藏僧犍那曰。天竺禪門祖師幾何。犍那
曰。自大迦葉至乎般若多羅。凡有二十七祖。
若叙師子尊者傍出。達磨達之四世自二十
二人。總有四十九祖。若自七佛至此璨大師。
不括横枝。凡三十七世。常復問席間耆徳曰。
余嘗視祖圖。或引五十餘祖。至于支派差殊
宗族不定。或但空有其名者。此何以驗之。適
有六祖弟子號智本禪師者。對曰。此因後魏
毀教。其時有僧曇曜。於倉黄中單録乎諸祖
名目。持之亡於山野會文成帝復教。前後更
三十年。當孝文帝之世。曇曜遂進爲僧統。乃
出其所録。諸沙門因之爲書。命曰付法藏傳
付法藏傳。亦
云。曇曜所撰
其所差逸不備。蓋自曇曜逃難已
來。而致然也。以吾前之所指其無本末者。驗
今智本之説。誠類採拾殘墜所成之書。又其
品目曰。某付某果。所謂單録。非其元全本
者也。若寶林傳者。雖其文字鄙俗序致煩亂
不類學者著書。然其事有本末。世數名氏亦
有所以。雖欲竊取之及原其所由。或指世書。
則時所無有。或指釋部。又非藏經目録所存。
雖有稍合藏中之云者。亦非他宗之爲。余常
疑其無證。不敢輒論。會於南屏藏中適得古
書號出三藏記者。凡十有五卷。乃梁高僧
僧祐之所爲也。其篇曰薩婆多部相承傳目
録記。祐自序其端云。唯薩婆多部。偏行於齊
土。蓋源起天竺流化罽賓。前聖後賢重明疊
耀。自大迦葉至乎達磨多羅。凡歴二卷。總百
餘名。從而推之。有曰婆羅多羅者。與乎二十
五祖。婆舍斯多之別名同也其義見
於本傳
有曰弗
若蜜多者。與乎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同其名
也。有曰不若多羅者。與乎二十七祖。般若多
羅同其名也。有曰達磨多羅者。與乎二十八
祖。菩提達磨法俗合名同也其義見
於本傳
其他祖同
者。若曰掬多堀。或上字同而下異。或下字異
而上同。或本名反而別名合者。如商那和脩。
曰舍那婆斯之類是也。此蓋前後所譯梵僧。
其方言各異而然也。唯婆舍而下四祖師其
同之尤詳。其第一卷目録所列。凡五十三人。
而此四祖最相聯屬。而達磨處其末。此似示
其最後世之付受者也。其所列員數之多者。
蓋祐公前後所得諸家之目録。不較其同異。
一皆書之。雜以阿難師子尊者所傍出諸徒。
故其繁也如祐序曰。先傳同異。並録以廣聞。
後賢未絶。製傳以補闕。然其大略與寶林傳
傳燈録同也。若祐公者。以徳高當時。推爲
律師。學而有識。而人至于今稱之。然其人長
于齊而老*于梁。所聞必詳。今其爲書亦可
信矣。以之驗師子比丘雖死。而其法果有所
傳。婆舍而下四祖其相承不謬。不亦大明乎。
傳燈所載誠有據也。嗚呼祐之書。存于大藏
周天下。其幾百年也。而未始得其所發。將古
人之不見乎。而至人之徳其晦明亦有數耶。
然吾考始譯斯事者。前傳皆曰。初由中天竺
國沙門號支疆梁樓。甞往罽賓國。於其國之
象白山。會達磨達比丘。其人老壽出於常數。
乃師子祖傍出之徒。支疆因以師子之後其
法興衰問之。達磨達曰。如來之法傳大迦葉。
以至吾師子大師。然吾師知自必遇害。未死
預以法正付我同學南天竺沙門婆舍斯多。
亦名婆羅多那寶林傳云。北天竺則呼爲婆羅多羅。
與三藏記並同。此云多那。蓋譯有
楚夏
復授衣爲信。即遣之。其國其人方大爲
佛事于彼。支疆曰。然我識其人也。支疆遂以
前魏陳留王曹奐之世至于洛邑。初館白馬
寺。時魏室方危。奐憂之。數從問其興亡。支疆
皆以隱語答之。因會沙門曇諦康僧鎧輩。譯
出衆經及諸祖付受事跡。傳于中國。以此驗
知。中國先有祖事。非權輿於付法藏傳耳。然
支疆譯出其事。至乎拓跋燾誅沙門。歴百九
十餘年矣。而支疆之説固已傳*于世也。吾料
其百九十餘年之間。必復有傳其事而東來
者。祖數益添。已不止於二十五年矣。但不
辯其傳來何人耳吾近以禪經驗。
當時添祖數必矣
蓋吉迦夜
曇曜。當其毀教之後。資舊本先爲其書雜衆
經。以其國勢揚之。其時縱有私傳其事者。固
不如曇曜所發之顯著也。後之人不能尋其
所以。徒見其不存於藏中。即謂曲説。又後世
天下數更治亂。雖復得之者。或南北相絶。或
歳月益遠。其書既素無題目。或譯人之名亦
亡。以之爲書者。復文詞鄙俚飾説過當。故令
學者愈不信之。又云。有罽賓沙門那連耶舍
者以東魏孝靜之世至鄴。而專務翻譯。及
高氏更魏稱齊。乃益翻衆經。初與處士萬天
懿譯出尊勝菩薩無量門陀羅尼經。因謂天
懿曰。西土二十七祖亦尊此經。復指達磨其
所承於般若多羅。謂此土繼其後者法當大
傳。乃以讖記之。復出已譯祖事。與天懿正之。
而楊衒之名系集亦云。耶舍嘗會此東僧曇
啓者于西天竺。共譯祖事爲漢文。譯成而耶
舍先持之東來。然與支疆之所譯者。未嘗異
也。夫自七佛至乎二十五祖婆舍斯多者。其
出於支疆之所譯也。益至乎二十七祖與二
十八祖達磨多羅。西域傳授之事迹者。蓋出
於耶舍之所譯也。推寶林傳燈二書。至於曇
曜其始單録之者。其本皆承述於支疆耶舍
二家之説也。但後世人人筆削異耳。曰支疆
何以得如此之詳耶。曰支疆中天竺人也。其
去師子尊者之世至近。而相見婆舍斯多。又
得與達磨達論之。故其所知備也。若出三藏
記者。蓋別得其傳於齊梁之間耳。僧祐曰。薩
婆多部源起於天竺。而流化於罽賓。罽賓國
者。蓋師子祖所化之地。亦其遇害于此。祐
之言詳也。又曰。此部偏行於齊土者。祐齊人
也。是必西人先達磨東來。而傳之於齊。祐於
其國遂得之爲書。但亡其譯人之名耳。不然
則祐何從而傳耶。苟謂震旦禪者爲之。而祐
之時何嘗稍有達磨之徒耶。又何出乎薩婆
多部。而律者書之乎。大凡*辯事。必以理推
必以迹驗。而然後議其當否。反是雖有神明
如蓍龜。將如之何。昔神清譏禪者。迺曰。達磨
聞其二弟子被秦人擯之廬山。乃自來梁。梁
既不信。以望氣遂之于魏因引師子尊者死
時當此齊世。而達磨遣二弟子適屬乎晋。遂
以其年代相違而折之。夫師子之死也。乃當
前魏廢帝齊王之世以甲歴計之。當在丁
卯。寶林傳誤云己卯
齊王
者。亦魏王曹芳所封之號也。清輒以爲後之
南齊注清之書
亦曰南齊
其所謂被擯於秦人者。蓋佛馱
跋陀也。跋陀誠達磨法門之猶子也。謂聞其
被擯遂自來梁。夫祖師所來。乃順大因縁以
傳佛心印。豈獨以二弟子被擯而至耶。此言
非理。清安可輒取以資其相非。然斯不足裁
也。若清曰。但祖師之門天下歸仁焉。禪徳自
高。寧俟傳法然後始爲宗教者歟。清之言苟
簡也。昔如來將化。謂大迦葉曰。吾以正法
眼付囑於汝。汝宜傳之勿使斷絶。然則大聖
人欲其以正法相承。自我爲萬世之宗。以正
衆證。以別異道。非小事也。今曰寧俟傳法以
爲宗教。豈吾徒之謂乎。而必執付法藏傳。以
*辯二十八祖者。謂後世之曲説。又不能曉達
磨多羅是其法俗合名。以謂非今菩提達磨
者。何其未之思也。夫讀書不能*辯其道之眞
僞。究其事之本末。曷異乎市人鬻書。雖更
萬卷何益其所知。清自謂能著書發明而學
也。如是之不詳。豈謂高識乎。若寶林傳。其所
載諸祖之傳受相承名氏異同。與其所出之
國土者。大體與他書同。果是也。吾有取焉。但
其枝細他縁張皇過當。或煩重事理相反。或
錯誤差舛。殆不可按。是必所承西僧。泛傳不
審而傳去聲之者不能裁之。吾適略而不取也。
亦禪者朴略。學識不臻。乃輒文之迂疎倒錯。
累乎先聖眞迹不盡信於世。其雖欲張之。而
反更弛之。夫著書以垂法於無窮。固亦聖賢
之盛事也。安可妄爲後世之徒好欲自名。竊
取古人之物。而競爲其説。如此者何限。吾
常爲之太息。雖不能高文慷慨。皆欲剗衆煩
雜使大聖人之道廓然也。適以禪律諸家之
書。探其事實。修而正之。其理不當而其言冗
僞者。則削之。其舊雖見而不甚備者。則採其
所遺以廣之。斷自釋迦如來至此第六祖大
鑑禪師。總三十四聖者。如來則爲之表。次聖
則爲之傳。及大鑑之後法既廣傳。則爲分家
略傳諸祖。或横出其徒者。則爲旁出傳。其人
有論議。正宗得其實者。則爲之宗證傳。與其
前後所著之論。凡四十餘篇。并其祖圖。勒爲
十二卷。命曰傳法正宗記
第二篇此篇并後卷
二篇是續作
余昔引出三藏記所載四祖師者。以質付法
藏傳之謬。遂爲書。迄今七年矣。然出三藏記
所録者概見耳。猶恐其未能斷天下之苟諍。
適睹禪經及修行地不淨觀經序。而傳法衆
聖。果二十八祖備矣。婆舍斯多而下四祖師。
其名昭然若掲日月。僧祐所録誠有根本。而
吉迦夜闕傳。益不足考也。學者相黨其訩訩
亦可息矣。夫禪經者。蓋出於菩提達磨。而
佛馱跋陀羅所譯。廬山慧遠法師序之本經其
序。或
亡出遠名。進出三
藏記見之最詳也
不淨觀經其序亦宋僧慧觀
之所著。達磨者如來直下之相承者也。佛馱
跋陀羅乃佛大先之弟子。而達磨法門之猶
子也。慧遠法師蓋承於佛馱跋陀。慧觀又跋
陀之弟子者也。其所説其祖與宗固宜詳而
備之也。禪經曰。佛滅度後尊者大迦葉。尊者
阿難。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此即商那
和修也
尊者優波崛即掬
多也
尊者婆須蜜。尊者僧伽又
靈隱藏經。於僧伽下寫爲又字。初即取其又字之義。後
見他處經。寫曰僧伽羅叉。乃省前又字悟耳。然僧伽
羅叉。即吾宗師子祖旁出之祖
也。辯在吾解誣之文内甚詳
尊者摩拏羅吾嘗*辯
此。當是
稱二十五祖婆羅多羅。其謂又尊者。是必以二十五祖
又承二十四祖師子。其相繼未嘗絶也。今其經本或云。
達磨多羅。蓋後世傳寫之誤也。若達磨多羅即是其説經
之人。乃不若多羅傳法之弟子也。豈有弟子説法。而先
於其師自稱尊者邪。寫爲達磨多羅者。亦字與婆羅多羅
相近故也。古徳亦有辯此。謂是摩挐羅。恐亦未然。今
且從先
徳耳
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羅但多蜜字與傳
燈録諸説異耳
持法者。以此慧燈次第傳授。我今如其所聞
而説是義。若夫禪經所稱尊者大迦葉者。此
吾正宗之第一祖者也。其曰乃至尊者不若
蜜多羅者。此吾正宗之第二十七祖者也。與
其弟子説經之者達磨多羅者。乃吾正宗之
第二十八祖者也。以寶林傳燈衆説。所謂二
十八十祖者。相與較其名數未曾差也。禪
經不以其次第。而一一稱乎諸祖之名者。必
當時欲專説法。略之而然也。但示其首末之
人。則餘祖在乎其中可知也。修行地不淨觀
經序曰。傳此法至罽賓罽賓。即師子
祖所化之國也
轉至富若
蜜多即不如
蜜多也
富若蜜多亦盡諸漏。具足六通。
後至其弟子富若羅即般若
多羅也
亦得應眞。此二人
於罽賓中爲第一教首按寶林傳燈云。此二尊者。
盛化東天竺南天竺。此云爲
罽賓教首。必罽賓僧從。推仰其人。爲承
法之宗首也。或恐二人亦嘗來往罽賓國也
富若蜜多
去世已五十餘年。弟子去世二十餘年慧觀乃
跋陀弟
子也。此二人。同終於宋。今慧觀經序。推其承法宗
祖。與跋陀廬山所譯並同。但其經題目輒異。又推富若
蜜多富若羅二祖。師入滅之年。與寶林傳燈二書。前
後相差。詳此或慧觀於跋陀之後重譯其經之文。而自
序之。或承其泛傳。謂富若羅入滅。遂以書之。或寶
林慧觀所聞於西僧者。其部類宗計各不同。或五竺泛
傳不的。或傳至此土。年代賖遠。重經滅教。而傳寫
者。誤至其差舛耶。但取其承法宗祖眞正入滅之年。雖
稍差亦不甚妨。如衆家説佛生日不等。豈可便謂非吾佛
也。按慧皎傳云。跋陀終在元嘉六年。而慧觀元嘉十
三年方製勝鬘經序。
知慧觀沒在跋陀之後
曇摩多羅菩薩即達磨
多羅也
與佛
陀斯那即佛大
先者也
倶共諮得高勝宣行法本。佛陀
斯那化行罽賓爲第三訓首其序亦與遠公序皆見
於出三藏記第九卷
若慧觀所謂富若蜜多者。亦吾正宗之二十
六祖也。所謂富若羅者。亦吾正宗之二十七
祖也。所謂曇摩多羅菩薩者。亦吾正宗之二
十八祖也。所謂佛陀斯那者。即菩提達磨同
禀之佛大先者也。其所謂傳此法至罽賓。轉
至富若蜜多者。蓋謂二十四師子祖始傳至
於罽賓。而更自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展轉
而至乎二十六祖矣。其不必皆列乎。師子斯
多二祖師之名者。文欲略也。但二書文字稍
異。或具或略。與今宗門衆説小差。蓋其譯有
楚夏耳。*按慧皎高僧傳云。佛馱跋陀羅。受
業於大禪師佛大先者也傳或爲光
等誤也
始在罽賓。
以僧智嚴所請。遂與之東來。初詣羅什於長
安。毎與什議論。相得甚善。嘗謂什曰。君所釋
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邪。什曰。吾年老故爾。
何必能稱美談。尋爲秦僧以事苟排跋陀。遂
來廬山遠法師。爲其致書解擯。因從之譯出
禪經。僧祐出三藏記傳跋陀亦曰。於廬山與
遠公譯出禪數諸經。今國朝印本禪經。其端
題曰東晋三藏佛馱跋陀羅譯。此明其與遠
公同譯是也。所謂跋陀受業於大禪師佛大
先者。佛大先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受法之
弟子。與菩提達磨蓋同嗣之弟兄也。故遠公
序禪經曰。今之所譯出。自達磨多羅與佛大
先。其人西域之雋禪訓之宗。寶林傳曰。佛大
先乃跋陀之弟子。菩提達磨始亦學小乘禪
觀於跋陀。後與大先皆禀法於般若多羅。若
夫大小乘互爲其師弟子。如鳩摩羅什般頭
達多之類。西域多有。豈達磨等始亦稍問禪
觀於跋陀。其後跋陀却悟大法於達磨耶。而
致二書之言如是也。然彼雖小法。亦恐聖人
示必有師承耳。若記傳謂達磨乃觀音垂跡。
方七歳即知四韋陀典五明集慕法。遂博通
三藏。尤工定業。又何必資學於人耶。夫寶
林傳之説。與禪經誠相近。但其序致似倒耳。
或寶林西僧傳之者未精乎。以禪經斷之。理
無師傳其弟子之經也。今跋陀傳譯達磨禪
經。而跋陀乃達磨之徒。吾固以慧皎遠公之
言爲詳。推此則跋陀果佛大先之弟子。而達
磨之法姪。慧觀經序亦曰。曇摩羅以是法要
傳與婆陀羅也婆陀羅。即跋陀羅也。寶林傳但稱
跋陀。指般若多羅。現在南天竺。
未見其傳法。
寶林未可爲據
今佛馱跋陀。傳其諸父之經。列其
祖師之名氏。固亦親矣不謬也。寶林傳曰。佛
馱跋陀嘗謂遠法師云。西土已有二十七祖。
而不若多羅方化于南天竺國者。此其効也
不若多羅尚在達磨未
繼世作祖故未稱之
佛馱跋陀傳云。跋陀既爲
秦僧所擯。遂與其弟子慧觀等四十餘人倶
發。神智從容初無異色。驗此則慧觀序述其
宗祖。抑亦得之於跋陀也。詳其序意。則不
淨觀經宜與禪經一也。但未見其元本。不即
裁之。考跋陀譯經之時。方在晋安義熙七八
年之間。而菩提達磨來梁。適在普通之初。其
歳數相前後。不啻百年。是蓋達磨壽考出於
常數而然也。故梁武碑達磨曰。厥壽百五十
續高僧傳
亦如此云
梁帝蓋以人事而言之耳。若其死
葬而復提隻履西歸。又安可以歳數而計其
壽考邪。吾嘗推跋陀譯經之年。而達磨當是
方二十七歳耳。酌其演説禪經。固在其已前
矣。序曰。西域之俊禪訓之宗者。是必跋陀知
其聖人與世有大因縁當襲禪祖。預與遠公
言之也。然跋陀自亦不測之人。宜其知達磨
之聖人也。若非傳法衆聖。其事迹始自支
疆梁樓譯出爲書曰續法傳。會拓跋燾毀教。
支疆之書遂逸。其後有曇曜吉迦夜輩。復綴
成書。其所載或全或闕。更後世周武唐武
宗毀教。其書又亡。又後世者雖復採拾各以
爲書。而全*闕益差。古今辨此雖衆。援引煩
雜皆不足斷。不若以今禪經與慧觀之序證
之爲詳。然世之所執以諍吾宗門者其最推
付法藏傳耳。今考其書。蓋成於後魏延興之
二年。而佛馱跋陀所譯禪經。乃出於晋安義
熙七八年之間。而義熙前於延興已六十二
載矣譯禪經在義熙七八年。蓋按僧祐出三藏記跋陀
傳云。至廬山自夏迄冬。譯出禪經。即以義熙
八年。遂適荊州。慧皎高僧傳亦云。跋陀至廬山停歳
許。復西適江陵。付法藏傳後出於延興二年。即見於其
書之
如此則禪經誠先見於南朝。而付法藏
傳後出於北朝毀教之後耳。今獨執其一方。
後出補亡之書。以抗其先見之全本者。可爲
當乎。説者曰。支疆梁樓先作續法傳。元有二
十五祖。至婆舍斯多。謂傳法之人不自師子
比丘即絶。又曰。吉弗煙與曇曜。同時別修
此爲五明集蓋廣乎付法藏傳者也。
吉弗煙亦吉迦夜也
亦謂有二十
七世。不止於師子祖而已矣。其所以*闕者。
蓋曇曜初遇魏武毀法之難。倉卒單録奔竄
山澤。而亡之也。以今禪經與慧觀之序所備
二十八祖。驗其所謂元有之者。果是而相傳
不謬也。其過誠由曇曜之所致也。五明集亦
不復見。雖有稍得之者。或別命其名目。如寶
林傳。聖胄集之類。又不列譯人之名氏。後世
復不能考其實。但以曇曜先綴集者。輒與吉
迦夜兩出其名。然迦夜之書非其正本。固可
見矣。學者不識但視其書曰。師子比丘爲罽
賓國王邪見。因以利劍斬之。頭中無血唯乳
流出。相付法人於此便絶。乃以爲然。殊不料
昔之學輩黨宗。故爲此説相蔑。以起後世者
不信。假令其實無相付法之人。而識者直筆。
但不書其承法之者。而人亦自見其闕矣。何
必輒書其便絶耶。然其言酷且俗。誠滅教之
後不逞者。幸其前傳亡本。因師子之事。而妄
爲之嗣。託乎梵僧吉迦夜之名以行。然吉迦
夜亦名吉弗煙。諸家謂其嘗著五明集。不止
乎二十四世。以此驗付法藏傳。託之迦夜不
其然乎。縱曇曜當時不爲亦周武毀教之後。
而其人輒作必矣。不爾則禪經與出三藏記
皆備。而此何特無耶。吾謂其謬書可焚也
即付法
藏傳
傳法正宗論卷



傳法正宗論卷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著 
第三篇
客有謂余曰。我聞正宗以心傳心而已矣。而
子必取乎禪經何謂也。曰吾取禪經。以其所
出祖師名數備有微旨合吾正宗。廬山大師
祖述正宗尤詳。而慧觀之序亦然。吾書之推
以爲證耳。吾非學禪經而專以爲意也。客曰。
祖師之名數則見之矣。而廬山祖述尤詳者
何謂也。曰按僧祐出三藏記所録曰。廬山
出修行方便禪經統序釋慧遠述。及考其序
求其統之之意者。有曰。夫三業之興。以禪智
爲宗。有曰。理玄數廣道隱於文。則是阿難曲
承音詔其經本。或寫爲音韶。蓋後世傳寫者之筆誤
耳。余考遠公匡山集。見禪經統序。實云旨詔
圭峯普賢行願疏。亦稱旨詔。此必圭峯按周唐沙汰已前
古本經序也。既言曲承旨詔。曲則細密之謂也。若云音
詔。則其義豈爲微密耶。慧觀法師不淨觀經序亦云。曲
奉聖旨。不淨觀經即禪經也。愚初未敢輒改大藏國本之
文。此後乃取旨詔爲詳。
請爲百世之定準也
遇非其人。必藏之靈府。
何者心無常規。其變多方。數無定象。待感
而應。是故化行天竺。緘之有匠。幽關莫闢。罕
闚其庭。從此而觀。理有行藏。道不虚授。良有
以矣。如來泥洹未久。阿難傳其共行弟子末
田地。末田地傳舍那婆斯。此三應眞。咸乘
至願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經所不辯。必闇軌
元匠元匠喩
佛也
孱焉無差。其後有優波崛。弱而
超悟。智終世表。才高應寡。觸理從簡。八萬法
藏所存唯要。五部之分始自於此。因斯而推。
固知形運以廢興自兆神用。則幽歩無跡妙
動難尋渉麁生異。可不愼乎可不察乎。自茲
以來感於事變懷其舊典。五部之學並有其
人。咸懼大法將頽。理深其慨。遂各述讃禪經。
以隆其業讃禪經。非經之文。
乃其經之法要也
有曰。尋條求根者
衆。統本運末者寡。或將曁而不至。或守方
而未變。有曰。原夫聖旨非徒全其長。亦所以
救其短。若然五部殊業。存乎其人。人不繼世。
道或隆替。廢興有時。則互相升降。小大之目
其可定乎。又達節善變出處無際。晦名寄跡
無聞無示。若斯人者復不可以名部分。既非
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外。別有宗明矣。有
曰。今之所譯。出自達磨多羅與佛大先。其人
西域之俊禪訓之宗。搜集經要勸發大乘。有
曰。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於
法身。歸宗一於無相。靜無遺照動不離寂者
哉。今推此數端之説。豈非以阿難掬多曲承
旨詔待其人而密相傳受。所謂功在言外經
所不辯者。統吾釋迦文佛之一大教。其經者
律者論者。其人之學是三者。莫不由此而爲
之至也。僧祐所謂統序者。此其所以然也。慧
皎高僧傳。謂佛馱跋陀去秦。而會遠公於廬
山。譯出禪數諸經。僧祐出三藏記傳跋陀亦
曰。嘗與遠公譯此禪經。而遠公乃自跋陀傳
其法要。跋陀則受之於達磨。故其序述乃如
此之廣大微妙祕密者。蓋發明其經主之心
耳。此所謂識吾正宗之詳者也。大宋高僧傳
論禪科曰。夫法演漢庭。極證之名未著。風
行廬阜。禪那之學始萌。佛馱什秦擯而來。般
若多晋朝而至。時遠公也密傳坐法。深斡玄
機漸染施行。依違祖述。其所曰依者。謂其依
法要也。違者謂其違教跡也。驗此而遠公傳
縣要於跋陀。豈不果爾耶傳家所用佛馱般若。此
二人似皆至廬山。則遠
公密傳者。果得之於誰。以僧祐慧皎二傳所列。亦不見
有般若同至之説。然傳家所引。彼書恐未端審。寧公亦
少思之。今以其譯經斷。而遠公當傳於跋陀。跋陀則得
於達磨。慧觀序明之詳。然其般若多似與二十七祖名相
近。以傳記證則二十七祖未聞來晋。亦只滅在天竺。
若其聖人忽來忽往。果先曾以通而來。爲達磨禪宗張
本。此在聖人則不可測也。不然則實自有一般若多。或
諸祖支派者。先來露此禪旨也。後或有以此事迹論。請以
吾注
正之
當遠公之時。達磨未至。密傳極證之説。
而華人未始稍聞。廬山雖自得之。輒發則駭
衆而謗生。料不可孤起。會其出經遂因而發
之。然其説益玄。與其經之文或不相類。其
意在其經之祕要耳。不宜專求於區區三數
萬文字之間而已矣。若其曰阿難曲承旨詔
不類其經。而首稱大迦葉者。是必特欲明阿
難傳佛經教之外而別受此之玄旨也。不爾
則何輒與經相反耶。慧觀之序。其大概雖與
廬山之説同。而其經題目與始説經之人。曖
昧不甚辯。吾不盡推以爲篤論但善慧觀。備
殊祖師名數與吾正宗類。又以其曰阿難曲
奉聖旨流行千載。又曰曇摩羅以此法要傳
與浮陀羅。浮陀羅與佛陀斯那。愍此旃丹無
眞習可師。遂流此法至東州。此似最近吾宗
也。然當慧觀之時。佛法入震旦。已三百七十
餘載矣。其所傳來者洪經大論殆亦備矣。何
藉一不淨觀經而爲之師耶。其謂無眞習可
師。正以中華未始眞有極證祕密之法。爲此
學教者之師軌耳。曰何謂禪經有微旨合吾
之正宗乎。曰禪經曰。佛言。欲求阿鼻三摩耶
元注云。此是
見道之名也
當作達磨摩那斯伽邏。常觀
實義。以聖行刀斷除陰賊。莫如劣夫不能報
讐爲彼所害。乃至一切賢聖。皆應勤修如是
正觀。爲現法樂故。爲後世作大明故。斷一
切苦本故。饒益衆生故。況於凡夫空無所得。
而自放逸不勤修習。其下乃解曰。達磨謂世
間第一法也。摩那斯伽邏謂一經心。譯者義
言思惟。夫禪經凡二卷。自初及終皆華言。唯
此見道與世第一法一經心者。獨用梵語。祕
而不譯。吾意經家如是乃含佛微旨。特欲以
祕密感悟超拔。其循此而思惟道者耶。故其
次此即列佛勅曰。常觀眞實義。若其所謂當
以聖行刀斷除陰賊者。按智度論云。十六聖
行刀。其義不離三解脱門也。然三解脱門通
大小乘。但以其所縁爲優劣耳。大乘之三解
脱門者。所縁諸法實相。小乘則異於是。今
此果縁眞實義。而使以聖行刀驗其所觀者。
誠大乘之妙微密法矣。又其經之勝道決定分
結句曰。我以少慧力。略説諸法性。如其究竟
義。十力智境界。又其下卷之末説偈曰。方便
治地行。乃至究竟處。無上法施主。施是傳至
今。其結又曰。惟彼已度者。然後乃究竟。此
豈不謂其究竟處。乃佛佛妙微密心。不可以
情識状。唯以此證者乃相應耳。此其與吾正
宗合者也。昔涅槃經時。諸比丘既聞其離四
倒之説。遂更求佛久住于世。以爲其教導。如
來將正其知見乃曰。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
已付囑摩訶迦葉。是迦葉者當爲汝等作大
依止。猶如如來爲諸衆生作依止處。智度論
曰。佛將入涅槃。北首臥時。先告阿難。若今現
前若我過去後。比丘當自依止法。夫自依止
法者。謂内觀身常念一心智慧勤修精進云
云。蓋教不餘依止。次謂以戒經爲師。及其所
集法寶藏之事涅槃後
分經亦
然夫涅槃。所謂無上
正法者。乃是直指如來所證法性。已付大迦
葉矣。欲衆學法之者。依以爲其所正之處耳
然資其主教法於後世。非付法印使持之。則
何以爲之主耶。今其謂已付大迦葉者。豈非
使其以法而軌正印證乎奉教而修證者耶。
又其經曰。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
爲依止。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又曰。能
解如來密語及能説故。是豈不然哉。大論先
教依止法者。其意與四依相近也。禪經謂。大
迦葉相承吾佛。佛滅後以此次第傳之。固亦
驗矣。遠公曰。曲承旨詔。與夫所謂密語豈遠
乎哉。學者必以心通。則其付無上正法之深
旨可求也。此固與其經他卷以法付于王臣
四部之衆者。事同而意異也。又大論囑累品
問曰。更有何法甚深勝般若者。而以般若囑
累阿難。而餘經囑累菩薩餘經。即其論前文云。
法華經諸餘方等經。囑
累喜王諸
菩薩等
答曰。般若波羅蜜非祕密法此豈不
謂祕密
法乃勝乎般若耶。比明龍本離經而又傳其祕密之旨必
矣。安可以教部論。余奏記後。蓋見其微意。不敢輒改
已奏之文。更出此
實。欲學者省之耳
而法華等諸經。説阿羅漢受
決作佛大菩薩能受持用。譬如大藥師能以
毒爲藥。若其論始尊大乎。般若曰。摩訶般
若波羅蜜經。諸經中第一大。又曰。般若波羅
蜜名三世諸佛母。能示一切法實相。又曰。諸
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又曰。除諸法實相。
餘殘一切法相。盡名爲魔。又涅槃經曰。摩訶
般若成祕密藏。今其於囑累乎聲聞菩薩衆
經之後。乃特曰。般若波羅蜜非祕密法。是豈
非龍本本字避御名
其下倣此
承大迦葉阿難爲傳法大
祖。而經外又眞得其實相。欲席此而稍發之
耶。不爾何輒以大般若而爲非祕密法乎。吾
研其能以毒爲藥之喩者。益見其玄旨有在
此。又未易以教部斷之其論又云。以細微妙虚
妄法治。譬如有毒能治
衆毒。又古徳云。四教皆是權巧化物。乃引經云。
空拳誑小兒。爲證此可求其以毒爲藥之義也
遠公序曰。阿難曲承旨詔。遇非其人。必藏之
靈府。又曰。功在言外經所不辯。是亦龍*本
之意耳。曰子前謂涅槃付囑摩訶迦葉者。乃
傳其祕密之法。與此囑累阿難不亦同矣。何
故涅槃之時不皆言耶。曰阿難在弟子爲次。
又專傳佛經論。苟越次顯稱阿難。則不別乎
經外。而曲有所傳也。指之迦葉。乃專乎付長。
而所以尊其祕密心傳之謂也。雖囑之阿難。
當此固亦存而不言耳。傳燈録曰。并勅阿難。
副貳傳化。豈非專在乎大迦葉耶。然此大經
大論。與夫禪經所謂佛滅度後尊者大迦葉
尊者阿難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羅諸持法者。
以此慧燈次第傳受。又與乎遠公慧觀二序
曰。阿難曲承旨詔藏之靈府。遇其人而後傳
者。固亦同矣。今以此五者之説。而驗乎寶
林傳燈。所謂如來將化。乃命摩訶迦葉云。吾
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今
付於汝。汝當護持。并勅阿難。副貳傳化無令
斷絶。又近世李令公遵勗。廣燈録稱。大迦葉
謂阿難曰。婆伽婆未圓寂時。多子塔前以正
法眼藏密付於我。我今傳付於汝。而其本末
何嘗異耶。古今所謂言教之外其別傳正法
者。豈不灼然至是乎。客曰。子所推詳也。且
若禪經所見但三十七品四念處。此皆小乘
行相耳。而子謂其出於菩提達磨。豈其宜耶。
吾甚疑之何如。曰夫三十七品四念處者。固
通乎大小乘。子且善聽。按智度論曰。佛説四
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三藏中亦不
説三十七品。獨是小乘法。又曰。六波羅蜜三
十七道法中。生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是
故須菩提。菩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世界成就衆生。當學六波羅蜜三十七道
法。又曰。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爲
學六波羅蜜。爲學四念處。如是學爲學盡諸
學道。如是學爲學佛所行處。如是學爲開甘
露門。如是學爲示無爲性。須菩提。下劣之人
不能作是學。佛意其如此也。孰謂三十七品
四念處唯是小乘行相乎。今菩提達磨方以
大菩薩僧。傳法爲祖。演禪經行其大乘之法。
正其宜矣。又何疑哉。借令四念處唯是小乘
之道。而其論又曰。須菩提。菩薩如是學一切
法中得清淨。所謂聲聞辟支佛心。又曰。菩薩
如是爲了知一切衆生心所趣向。又曰。三十
七品是聲聞辟支佛涅槃道。佛勸菩薩應行
是道。如此則菩薩亦得以聲聞法而進人明
矣。今禪經演之。豈不奉佛意耶。何謂而不可
也。況其未果以小乘而待人乎。夫禪經乃達
磨祖師。初以方便教化乎三乘之修行者。欲
因其淺而導之深耳。其經云。如來境界不可
思議。此之例是也。遠公序曰。撮諸經要勸
發大乘詳矣。曰若爾則禪經首列乎傳法諸
祖。豈古諸祖亦傳乎經教耶。曰是也。古之傳
法所以證其行教也。而以教入道者。必以祖
師所傳爲之印正矣。禪源詮謂。傳法諸祖初
以三藏教乘兼行。後之祖師觀機乃特顯宗
破執。益更單傳其心印也。客曰。吾又聞般若
多羅唯以大法藥付之達磨。令其直接上機。
乃在乎經教之外。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成究
竟覺。未聞其復循大小乘行相以爲其説乎。
曰然。般若達磨之付受者。此誠佛祖之正傳
者也。然學者亦當更求先聖囑累之本末究
其行化機宜之意也。不應白執其一時之言
而相發難。夫以大法藥直接上機。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成究竟覺者。此蓋般若多羅初誡
達磨。宜遊方觀機以行其正傳之法耳。意謂
須其滅度後般若多羅滅
度之後也
更六十七年。震旦國
始有上機者。與達磨縁會。其時乃當施大法
藥直接此機之人也。今禪經自達磨未入中
華百餘載已前。方在西域。以其正傳之時未
至上機者少。且順彼人機方便傍大小乘。而
義説之耳寶林傳亦云。達磨先在南天
竺。以小乘法化道若干人
此亦達磨
且行其前。所謂菩薩爲盡諸學道。爲了知一
切衆生心所趣向者也。而祖師之道非止乎
是而已矣。若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而接上
機者。禪經一但蘊之。而未始發。及其時適至。
達磨乃翻然東來。乘震旦有大乘氣。所謂其
正傳者。遂大振於梁魏之世矣。學者淺悟。徒
見其在文字談説三乘止觀。即謂非菩提達
磨之言。何其易也。若禪經其勝決定分結句
云。我以少慧力。略説諸法性。如其究竟義。十
力智境界。此蓋祖師自謙意謂。今經乃我聊
略説此法性耳。若其究竟之理。則佛之境界
祕密微妙。非文字義説可宣。必密傳妙證可
以至矣。又其經之末説偈曰。方便治地行。乃
至究竟處。最上法施主。施是傳至今。其結句
又曰。惟彼已度者。然彼乃究竟。其曰方便治
地行者。乃其且以義而演禪經之謂也。其曰
乃至究竟處者。蓋其正傳大法直接上機之
謂也。其曰最上法施主施是傳至今者。乃達
磨自謂。其承佛所傳。而迄至于今也。其曰
唯彼已度者然後乃究竟者。蓋謂此法祕密
無言無示難信難到。唯是以此己證之者。然
後乃知其所以爲究竟也。如此其意豈非經
之外而自有旨哉。豈非不假文字而待人直
以心證乎。洎乎遠公承達磨之徒。而密傳之。
乃序禪經曰。阿難曲承旨詔。遇非其人必藏
之靈府。又曰。功在言外經所不辯。又曰。若斯
人也無聞無示。別有宗明矣。如此而遠公所
得亦何嘗在乎經教語言文字之間耶。嗚呼
末學寡識。安知古徳先傳此禪經。乃達磨正
統之張本也。得以爲吾宗衰微之明證乎。曰
他宗之師亦有名乎達磨多羅者。今子謂達
磨多羅。即禪宗之菩提達磨。何以爲之正耶。
曰吾前論以禪經二十八祖數證之已詳。又
達公序曰。達磨多羅西域之俊禪訓之宗。此
非吾祖師誰歟。他宗之同名者。安得轍預此
耶。然其發揮禪經者。乃跋陀三藏與廬山大
師。而慧觀亦預焉。此三人者皆謂其具大乘
圓頓之意。其言豈繆乎。若遠公者乃古今天
下所謂安遠者也。吾佛教大盛於中國。蓋自
此二公之始。尤大法師也。吾嘗謂。遠公識最
高量最遠。其爲釋子有文有質。儀形僧寶而
其風烈卓然。乃爲儒之聖賢百世景伏。在古
今高僧遠公絶出。是蓋不可測之人也。跋陀
尊者該通三藏尤彊記。在西域謂博極其内
外經書。號爲異僧。僧肇乃尊曰。大乘禪師。慧
觀其義學才俊。當時與生肇融叡等夷。亦古
有名之法師也。而其三人者如此皆尊夫禪
要。而達磨之道恐亦至矣。吾又聞智度論曰。
禪最大如王。言禪則一切皆攝。佛菩薩諸三
昧及佛得道捨壽。如是等種種勝妙功徳皆
在禪中。而化卷又謂此義曰。解脱禪三昧皆
名爲定。定名爲心其所謂心者。乃諸禪祖之
所傳者也。古者謂禪門爲宗門。此亦龍木祖
師之意耳。亦謂吾宗門乃釋迦文一佛教之
大宗正趣矣。但其所謂宗門之意義者散在
衆經。隱覆古今。未始章章見于天下也。吾平
日嘗考此斷。自如來付法入滅而來。所見於
大藏之間者。適且以遠公統序與禪經智度
論涅槃經四者之説。推其奧旨。而驗覈之。然
斯佛法大事。豈余下士而輒以臆裁。幸且發
乎前世賢聖之所蘊耳。識者以謂何如。若遠
公曰。夫三業之興以禪智爲宗。是豈非謂禪
爲經律論三學者之所宗乎。又曰。毎慨此大
教東流。禪數尤寡。三業無統。斯道殆廢。是豈
非謂戒定慧必統於禪要乎。又曰。達節善變
出處無際。晦名寄跡無聞無示。若斯人者不
可以名部分。既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
外。別有宗明矣。是豈非謂聖乃達節變而通
之純以密證妙用別爲衆部之宗乎。又曰。八
萬法藏所存唯要。是豈非謂雖佛八萬四千
法聚莫不以此密傳極證爲之眞要乎。又曰。
尋條求根者衆。統本運末者寡。或將曁而未
至。或守方而未變。是豈非謂其先末而後本。
惡夫學者之倒錯執方而不知圓變乎。又曰。
原夫聖旨非徒全其長。亦所以救其短。是豈
非謂佛之聖旨不唯全其妙本之優長亦乃極
救其徇末者之闇短乎。又曰。此三應眞咸冥契
于昔。功在言外經所不辯。是豈非謂迦葉阿
難與掬多者却以迦葉掬多。而釋乎三
應眞者。廣其冥契之意耳
曲奉默傳
皆契合乎吾佛昔之妙微密心。而超然出乎
經教之外耶。禪經摩那斯伽邏一經心祕而
不譯者。其下曰。乃至一切賢聖。皆應勤。修如
是正觀。是豈非謂大凡其人預吾教者盡當
務此祕密極證乃爲之正見乎。涅槃曰。我今
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是迦葉
能爲汝等作大依止。是豈非謂而今而後皆
可依止乎迦葉無上妙微密法而爲之正
乎。又曰。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爲
依止。是四人即名如來。何以故。能解如來
密語及能説故。是豈非謂代代四依之人出
世者乃據是妙心密語以爲後之明證乎。若
智度論曰。般若波羅蜜非祕密法者。其旨亦
驗在禪中矣。適且略之不復解也。校此則大
聖人遺意。豈不果以妙微密清淨禪爲其教
之大宗也。欲世世三學之者資之以爲其入
道之印驗標正耶。古者命吾禪門謂之宗門。
而尊於教迹之外殊是也。然此禪要既是吾
一佛教之宗則其傳法要者。三十三祖。自大
迦葉至乎曹溪。乃皆一釋教之祖也。而淺識
者妄分達磨曹溪。獨爲禪門之祖。不亦甚謬
乎。夫道固無外。法與文字未始異也。孰爲
表裏。但且略其言方語本十二部之云云者。
直截以全心性人。蓋提本以正其迹。示親以
別其疎也。使其即茲極證。不復弊其毫髮迂
曲矣。然此未易以口舌辯。未可以智解到。
猶圓覺曰。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悉
皆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豈不
然哉。昔馬鳴曰。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龍
樹曰。不可説者是實義。可説者皆是名字。
斯亦二祖師。尊其心證之親密。以別其循迹
而情解者也。欲人軌此而爲之正矣。隋智者
稱。如來嘗命諸弟子。使各述其昔爲維摩詰
所訶之言。而佛乃默印正之。然此固與淨名
默印乎三十二大士之聖説法者同也。*按是
則大聖人。果以其正宗默證微密。遺後世爲
其標正印驗者。固亦已見於佛之當時矣。學
者亦可尊而信之也。嗚呼今吾輩比丘。其所
修戒定慧者。孰不預釋迦文之教耶。其所學
經律論者。孰不預夫八萬四千之法藏乎。乃
各私師習。而黨其所學。不顧法要。不審求
其大宗正趣。反忽乎達磨祖師之所傳者。謂
不如吾師之道也。是不唯違叛佛意。亦乃自
昧其道本。可歎也夫。若今禪者之所示。或語
或默或動用。皆先佛之妙用也。但不可輒見。
雖其本源有在。吾省煩不復發之。然此妙用
恐聖意獨遺屬吾密傳之宗。乃得發明耳。何
則以其相宜故也。不然奚自達磨祖師已來而
其風大振耶。經曰。正言似反。誰其信者。昔
龍*樹祖師大論所現曰。持戒皮禪定肉智慧
骨微妙善心髓。夫微妙心者亦其承佛而密
傳者也。及達磨祖師品其弟子所證之淺深。
乃特引之曰。汝得吾皮得吾肉得吾骨汝得
吾髓。於此而佛之心印益効也。其不言戒定
慧妙心與其義者。此故略之。而存其微旨耳。
其後垂百年。隋之智者顗禪師。因其申經乃
更以義而分*辯此四者之説。至乎微妙善心
髓。謂是諸佛行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
一不二微妙中道也。然而龍樹達磨其道。及
智者論之。而益尊且*辯矣。斯心微密。眞所
謂不可思議也。非言非默。識識所不及也。智
知所不到也。吾少嘗傳聞於先善知識。謂道
育云。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
可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而達磨曰汝得吾
骨。及二祖拜已歸位而立。乃曰。汝得吾髓。旨
乎其尤極矣祖師之言也。茲所以爲縣學之
宗也。唐僧神清譏禪者輒曰。其傳法賢聖。間
以聲聞。如大迦葉。雖即回心尚爲小智。豈能
傳佛心印乎。清何其不思耶。涅槃曰。我今所
有無上正法。悉已付囑摩訶迦葉。如清之言。
則大聖人乃妄付其法耳。此吾記内拒之已
詳。不復多云。驗神清淺謬。不及智者之藩籬
遠矣。世稱神清善學豈然。學所以求大道。路
所以通天下。及其迷學而蔽道迷路而忘返。
夫學與路亦爲患矣。故至人不貴多學。不欲
多岐也。而後學之者愚陋。或妄評乎達磨祖
師所謂得吾髓者。何其瀆亂夫智者之説耶
第四篇
客曰。教既載道。何必外教而傳道耶。又聞。夫
圓頓教者。教與證一也。今乃教道相異。豈爲
圓乎哉。曰子未心通。宜善聽之。古所謂教證
一者。蓋以文字之性亦有空分與正理貫耳。
非謂黄卷赤軸間言聲字色摐然之有状者直
與實相無相一也。若夫十二部之教。乃大聖
人權巧應機垂跡。而張本且假世名字語言
發理。以待人悟耳。然理妙無所教。雖説及而
語終不極。其所謂教外別傳者。非果別於佛
教也。正其教迹所不到者也。猶大論曰。言似
言及。而玄旨幽邃。尋之雖深。而失之愈遠。
其此謂也。昔隋之智者顗公。最爲知教者也。
豈不曰。佛法至理。不可以言宣。豈存言方語
本十二部乎。*按智度論曰。諸佛斷法愛。不
立經書。亦不莊嚴語言。如此則大聖人其意
何嘗必在於教乎。經曰。我坐道場時。不得一
法。實空拳誑小兒。以度於一切。是豈非大聖
人以教爲權而不必專之乎。又經云。修多羅
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是豈使人執其教迹耶。又經曰。始從鹿野苑
終至跋提河。中間五十年。未曾説一字。斯
固其教外之謂也。然此極此奧密。雖載於經
亦但説耳。聖人驗此故命以心相傳。而禪者
所謂教外別傳乃此也。當是可謂教證一乎
非耶。圓哉非圓歟。曰夫十二部者。皆佛實語。
豈盡權而果可外乎。曰汝悟乃自知之也。曰
若古之禪徳者。有盡措經像而不復務之何
謂也。曰此但毀相泯心者。亦猶經曰。唯除
頓覺人并法不隨順。吾前所謂初諸祖師亦
兼經教而行之者。佛子自宜以此兩端量力
而處之可也。若祖師以正宗而入震旦。與乎
義學之者。息其爭鋒競鋭之心者有之矣。與
乎學者直指其心。而免其章句之勞者有之
矣。與夫學者他悟。而正驗其是否者有之矣。
與其專以正宗而得法喜者。五百餘載其人
固不可勝數也。而如來遺後世標正印驗。其
微旨不亦効乎。祖師徳被於世。其亦至矣。然
正宗至微至密。必得眞道眼乃見。苟以意解
而強辯。雖益辯益差也。吾無如之何。龍*樹
論曰。若分別憶想。即是魔羅網。不動不依止。
是則爲法印。待子潔清其分別戲論之心。始
可信吾教外所傳乃眞佛法印也。曰既謂教
外別傳。則與教不相關也。而子必引涅槃之
言爲據。豈其宜耶。曰然。其意雖教外別傳。而
其事必教内所指。非指自佛教之内。則何表
乎佛於教外而別有所傳者耶。故如來示其事
於垂終之言。亦謂其妙心吾已甞傳之矣。孰
謂不與教相關耶。而吾引涅槃不亦然乎。遠
公曰。既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外。別
有宗明矣。此言可思也。曰子謂必世世傳受
心印。永以爲標正印驗。何古之相承者。至乎
曹溪而其祖遂絶耶。曰祖豈果絶乎。但正宗
正旦。至曹溪歴年已久。其人習知此法。
其機縁純熟者衆。正宗得以而普傳。雖其枝
泒益分。而累累相承。亦各爲其祖。以法而
遞相標正印驗。何甞闕然。亦猶世俗百氏得
姓各爲其家。而子孫相承繼爲祖禰。則未始
無也。但此承法雖有支祖。而不如其正祖之
盛也。曰吾以教而亦能見道。何必爾宗所傳。
乃以爲至乎。曰子必以教而見道。是見説也
非見道也。夫眞見道者。所謂窮理者也。窮則
能變。變則能通。善爲變通乃爲見道也。夫
變而通之者。其始發於吾之正宗耳。佛子苟
能變通。即預乎吾宗矣。何謂何必爾宗乃爲
至耶。況子輩未始知變。豈爲見道乎。遠公曰。
或將曁而不至。或守方而未變。蓋子之謂乎。
若其世世之帝王公侯卿士大夫儒者之聖
賢。服膺而推敬此宗門者。不可殫紀。其略如
吾宋之太宗眞宗。皆閲意最深。而章聖皇帝
爲之修心詩曰。初祖安禪在少林。不傳經教
但傳心。後人若悟眞如性。密印由來妙理深。
迄于今也而上留神。益專以此爲偈爲頌。方
布滿天下又益爲祖師傳法授衣之圖。以正
其宗祖者也。唐書曰劉昫唐
書也
達磨本以護國出
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自釋迦文佛相傳有
衣鉢爲記。以世相傳受。斐相國休爲唐之圭
峯傳法碑曰。釋迦如來最後以法眼付大迦
葉。令祖祖相傳別行於世。非私於迦葉而外
人天聲聞菩薩也。自迦葉至于達磨。凡二十
八祖。達磨傳之又至于能爲六祖矣。昔李華
吏部嘗習知乎天台止觀。及湛然禪師與諸
僧命李爲左溪朗師之碑。而其文首引菩提
達磨。謂二十九世相承。大迦葉傳佛心法。未
聞有非之者。而隋之智者顗公。亦嘗引此禪
經四隨之義。以證其教之四悉檀者。若智者
特能區別四教。乃不世之大法師也。苟曇摩
多羅其道不至。其人非祖。彼豈肯推其言而
爲據乎。永嘉大師玄覺。本學天台三觀。義
解精修。其殆異僧也其學三觀所證。見天
台四教儀及永嘉集
及其
著證道歌乃曰。明明佛勅曹溪是。清涼國師
澄觀大法師也。其嘗謂曰。果海離念而心傳。
圭峯乃釋之曰。此即達磨以心傳心。不立文
字之意也。禪源詮祖圖云。觀公嘗參問大禪
徳曰。浮盃或曰。又學于五臺亡名禪師者。故
其言乃爾也。維揚法愼大律師也亦曰。天
台止觀包一切經義。東山法門是一切佛乘。
色空兩忘慧定雙照。不可得而稱也。苟吾正
宗其道不大至。而我朝之三大聖人。豈肯從
事如是之盛耶。自昔預其從者。若牛頭融祖。
若安公秀公一行大師嵩山珪公。若南陽國
師江西大寂。如此諸公不可勝數。皆道風天
下。徳貫神明。雖萬乘拜伏師敬而不自喜。巍
巍乎柱礎。佛氏萬世光賁大教。是亦可以卜
其法之如何耳。而縱其道極玄。彼學者不能
見之。胡不稍思。今至聖天子與夫隋唐諸大
義學之師。其所爲意者以自警乎。初宣律師
以達磨預之習禪高僧。而降之已甚復不列
其承法師宗者。蒙甞患其不公。而吾宗賛寧
僧録。繼宣爲傳。其評三教乃曰。心教義加
謂三乘經律論。爲顯教。謂瑜珈五部曼荼羅法。
爲密教。謂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爲心教也
其論習禪科。尤尊乎達磨之宗曰。如此修證是
最上乘禪也。又曰。禪之爲物也。其大矣哉。諸
佛得之昇等妙。率由速疾之門。無過此也。及
考寧所撰鷲峯聖賢録者。雖論傳法宗祖。蓋
亦傍乎寶林付法藏二傳矣。非有異聞也。然
其所斷浮泛。是非不明。終不能深推大經大
論而驗實佛意。使後世學者益以相疑。是亦
二古之短也。方今宗門雖衰師表者混濫鮮
得其人。而彼學之者有識。自當尊奉先佛聖
意。豈宜幸其衰乘其無人不顧其大宗大祖
而瀆亂乎法門事體。是可謂有識乎。世書曰。
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是亦不忘其聖人
之道者也。彼學之者亦少宜思之。始達磨道
顯於魏。而梁之武帝遺魏書曰。共頼觀音分
化。又曰。聖胄大師慧遠法師。序其禪經曰。非
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於法身。
歸宗一於無相。如此則達磨果聖人也。以梁
武之尊遠公之賢聖。其所稱之亦可信矣。吾
見其輒以達磨而爲戲者。何其不知量也。若
達磨出於如來之後世。而乃稱禪經者。蓋其
採衆經。始欲以佛言爲量以發後人之信心
耳。故遠公序曰。撮諸經要勸發大乘。此其證

傳法正宗論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