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經傳記 (No. 2073_ 法藏集 ) in Vol. 51

[First] [Prev]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73

華嚴經傳記卷第一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
  部類 隱顯 傳譯 支流 論釋
講解 諷誦 轉讀 書寫 雜述
  部類第一
案此經是毘盧遮那佛法界身雲。在蓮華藏
莊嚴世界海。於海印三昧内。與普賢等海會
聖衆。爲大菩薩之所説也。凡一言一義。一
品一會。皆遍十方虚空法界及一一微塵毛
端刹土。盡因陀羅網微細世界。窮前後際一
切劫海。及一一念具無邊劫。常説普説無有
休息。唯是無盡陀羅尼力所持。非是翰墨之
所能記。此乃圓滿法輪稱法界之談耳。但以
本不離迹。是以處寄人天。時臨二七。以迹不
離本。九會即遍十方。二七該于十世。以本迹
無二。令無限即限限即無限。如此經中海雲
比丘所持。普眼修多羅。以須彌山聚筆大海
水墨。書一一品。不可窮盡。又如眞諦三藏云。
西域傳記説。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華嚴大
不思議解脱經。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
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
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
萬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竝非
凡力所持。隱而不傳。下本見流天竺。蓋由機
悟不同。所聞宜異。故也是以。文殊普賢親承
具教。天親龍樹。僅覩遺筌。小聖同坐而不
聞。大士異趣而先覺。聖教之行藏。器局之優
劣。斷可知矣。又爲佛去世遠。衆生報劣。色力
念慧悉皆減損。於此下本。無力具受。遂隨力
隨樂。分寫受持。或具十萬。大本猶在。或三萬
六千。如晋朝所譯。或餘四萬。此周朝所翻。或
分其品會。別成部帙。如支流所辨。或漸湮滅
不聞其名。皆由器致耳。亦如曦陽麗天明無
優劣。但眼淨具瞻目眩稍味盲絶不見。日豈
非朗耶。今此亦爾。廣略在器。本法無虧
  隱顯第二
依文殊般涅槃經。佛去世後。四百五十年。文
殊師利猶在世間。依智度論。諸大乘經。多是
文殊師利之所結集。此經則是文殊所結。佛
初去後賢聖隨隱。異道競興。乏大乘器攝此
經。在海龍王宮。六百餘年未傳於世。龍樹菩
薩入龍宮。日見此淵府。誦之在心。將出傳授。
因茲流布。開皇三寶録云。昔于闐東南二千餘
里。有遮拘槃國。彼王歴葉敬重大乘。諸國名
僧入其境者。竝皆試練。若小乘學則遣不留。
摩訶衍人請停供養。王宮内自有華嚴摩訶般
若大集等經。竝十萬偈。王躬受持。親執戸籥。
轉讀則開。香華供養。又於道場内。種種莊嚴。
衆寶備具。并懸諸雜幡。時非時果。誘諸小王
令入禮拜。又此國東南。可二十餘里有山甚
嶮。其内置華嚴・大集・方等・寶積・楞伽・方廣・
舍利弗陀羅尼・華聚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
般若大雲等。凡一十二部。皆十萬偈。國法相
傳。防護守掌。有東晋沙門支法領者。風範慷
慨。邈然懷拔萃之志。好樂大乘。忘寢與食。乃
裹糧杖策。殉茲形命。於彼精求。得華嚴前分
三萬六千偈。齎來至此。即晋朝所譯是也。今
大周于闐所進。逾四萬頌。於第一會所説。華
藏世界。舊譯闕略。講解無由。今文竝具爛然
可領。其十定一會。舊經有問無答。今本照然
備具。是以前有七處八會。今七處九會。雖望
百千而未備。然四萬之理亦無遺。且龍樹誦
具本以上昇。法領獲僅半以東度。雖凡聖不
一。而弘法無二。但以域壤有中邊。慧解有深
淺。遂使數萬里間。見聞懸隔。闕乎大半。可不
傷哉。大智度論云。不思議經。有十萬偈。攝大
乘論云。有百千偈。名百千經。釋論云。即華嚴
經十萬偈。爲百千也。又涅槃經。名此經爲雜
華。然百千擧數而標目。雜華即相以彰名。擧
數者失其源。即相者遣其主。不思議則推宗
有在。直造其庭。佛華嚴則以人標法。曲詳其
致。四名之中。後二爲得矣
  傳譯第三
  晋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唐魏國
西寺地婆訶羅。大周神都佛授記寺
實叉難陀
晋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此云覺賢。本姓
釋氏。迦維羅衞人。甘露飯王之苗裔也。
達摩提婆。此云法天。甞遊天竺。因以居焉。
父達摩修利耶。此云法日。賢三歳偏孤。
歳喪母。爲外氏所養。從祖鳩摩利。聞其聰
敏。憐其孤幼。乃迎還度爲沙彌。至年十七。與
同學數人。倶以習誦爲業。衆皆用功一月。賢
一日當之。師歎曰。賢一日敵三十夫也。及受
具戒。修業精懃。博學群經。多所綜達。少以禪
律馳名。常與同學僧伽達多。遊處積年。達多
雖服其才徳。而未測其深淺也。後於密室閉
戸坐禪。忽見賢來。驚問所從。答曰。暫上兜
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達多方知是聖人
也。後屡見賢神變。乃至誠方知得不還果。常
欲遊方弘化。備觀風俗。會有秦沙門智嚴。至
罽賓。訪問彼國僧衆。誰能流化東土。咸云。有
佛馱跋陀羅者。本生天竺那可梨城。族姓相
承。世遵道學。聰明博贍。位行難測。童稚出家。
已通經論。受業於大禪師佛陀大仙。佛陀大
仙。時亦在罽賓聞嚴求人。乃謂嚴曰。可以振
維僧徒。宣授禪法者。佛馱跋陀其人也。嚴既
要請苦到。賢遂默而許焉。於是辭師。裹糧東
逝。渉路三載。寒暑備更。乃有層巖重蔭。連凍
千里。清旭啓旦則崎嶇陵嶮。潜晷告昏。則枕
廗氷雪。飛梯懸蹬。側足傍踐。援繩挂索。仰接
雲岸。自氷雪之外艱途萬數。糧用中竭。分粒
繼飡。爰憑聖祐。僅而得濟。既度葱嶺。略經六
國。國主矜其遠化。竝欣懷資俸。至交趾附
舶循海而行經一島下。賢擧手指山曰。可泊
於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調風難遇。不可停
也。遂行二百餘里。忽値返風吹舶。還至前島。
船人各悟其神。咸師事之。一禀其進止。後遇
便風。同侶皆發。賢曰。不可動。舶主乃止。既
而先發者一時覆敗。後於中夜。忽令衆船倶
發。無肯從者。賢自起收纜。一船獨發。俄爾賊
至。留者悉被抄害。次之達青州東莱郡。聞
鳩摩羅什在長安。欣然而來。則秦弘始十年
四月也。什大歡悦。共論法相。振發玄微。多所
啓悟。因謂什曰。君所解不出人意。而致高名
耶。什曰。吾年老故爾。何必能稱美談。什毎
有疑義。必共論決。沙門道才・曇暢・僧叡・慧
觀等。六百人倶禀禪訓。其所指授。莫非眞要。
自遺法東遷。四百餘年開發之深。無若此也。
其言理辨物。必求諸中。不苟適當時。不求勝
人之口。其所得。則辨明無遺。其所不知。則時
闕如也。秦太子泓欲聞賢説法。乃要命群僧。
進論東宮。羅什與賢。數番往復。文多不載。秦
主姚興。專志佛法。三千餘僧。竝預宮闕。盛修
人事。唯賢守靜。不與衆同。後語弟子云。我昨
見本郷有五舶倶發。後經歳許。遇外舶至。既
而訊訪。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見者也。傾境聞
之。競來禮事。其有奉施。悉皆不受。持鉢分衞。
無論豪賤。甞與弟子慧觀。次第乞食。至陳郡
袁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飽辭退。豹曰。
似未足。且復小留。賢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
所設已罄。豹即呼左右。益飯飯果盡。豹大慚。
既而問慧觀曰。此沙門何如人。觀曰。徳量高
邈。非凡所測。豹深歎異之。賢儀軌率素不同
華俗。而志韻清。遠雅有深致。法師僧弼。與沙
門寶材。書曰。鬪場禪師。甚有大心。便是天
主。何風流人也。到義熙十四年。呉郡内
史孟顗。右衞將軍褚叔度。則請賢出此經。乃
手執梵文。共沙門法業慧嚴等百有餘人。於
道場寺譯出。詮定文旨。會通方言。妙得經意。
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大教流傳。蓋其力
也。初譯經時。堂前池内。毎有二青衣。從池
中出。奉以香華。擧衆皆見。亦有神祇。營衞左
右。賢以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矣。手屈
三指。明得阿那含果焉
中天竺國三藏法師地婆訶羅。唐言日照。婆
羅門種。幼而出家。住摩訶菩提及那蘭陀寺。
三藏風儀温雅。神機朗俊。負笈從師。研精累
歳。器成琱玉。學擅青藍。承沙門玄奘傳教東
歸。思慕玄門。留情振旦。既而占風聖代。杖錫
來儀。載闡上乘。助光神化。爰以永隆初歳。言
屆京師。高宗弘顯釋門。克隆遺寄。乃詔緇徒
龍象。帝邑英髦。道誠律師。薄塵法師十大
徳等。於魏國西寺。翻譯經論之次時有賢首
法師。先以華嚴爲業。毎慨斯經闕而未備。往
就問之云。齎第八會文。今來至此。賢首遂與
三藏對挍。遂獲善財善知識天主光等十有
餘人。遂請譯新文。以補舊闕。沙門復禮執筆。
沙門慧智譯語。更譯密嚴等經論十有餘部。
合二十四卷。竝皇大后御製序文。深加讃述。
今見流行於代焉。三藏辭郷之日。其母尚存。
無忘鞠育之恩。恒思顧復之報。遂詣神都。抗
表天闕。乞還舊國。初未之許。再三固請。有勅
從之。京師諸徳。造緋羅珠寶袈裟。附供菩
提樹像。勅錫神鐘一口。及請幡像供具遵途。
以垂拱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體甚康体。告
門人曰。吾當逝矣。右脇而臥。無疾而終於神
都魏國東寺。會葬者數千萬人。聖母聞之。深
加悲悼。施絹千匹。以充殯禮。道俗悲慕。如喪
所親。香華輦輿瘞於龍門山陽。伊水之左。門
人修理靈龕。加飾重閣。因起精廬其側。掃灑
供養焉。後因梁王所奏請。置伽藍。勅内注名
爲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雲。石像七龕。浮
圖八角。駕親遊幸。具題詩讃云爾
大周神都佛授記寺沙門實叉難陀。唐云
覺。于闐國人。智度弘曠。利物爲心。善大小
乘。兼異學論。天后明揚佛日。敬重大乘。以華
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斯梵本。發使
求訪。并請譯人。實叉與經。同臻帝闕。以天后
證聖元年乙未。於東都大内遍空寺。譯華嚴
經。天后親臨法座。煥發序文。自運仙毫。首題
名品。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淨。同宣
梵文。後付沙門復禮法藏等。於佛授記寺。譯
至聖暦二年己亥功畢。又至久視元年庚子。
於三陽宮内。譯大乘入楞伽經。及於西京清
禪寺東都佛授記寺。譯文殊授記等經。前後
總譯一十九都。沙門波崙玄執等筆受。沙門
複禮綴文。沙門法寶弘景等證義。太子中
舍人。賈膺福監護至長安。四年實叉。縁母年
老。請歸覲省。表書再上。方蒙允許。勅御史崔
嗣光。送至于闐。後和帝龍興。重暉佛日。勅再
徴召。方屆帝城。以景龍二年。達于茲土。帝屈
萬乘之尊。親迎於開遠門外。京城緇侶。備諸
幢幡。逆路導引。仍裝飾青象。令乘入城。勅於
大薦福寺安置。未遑翻譯遘疾彌留。以景雲
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脇疊足。終于大薦福寺。
春秋五十有九。緇徒悲噎。歎法棟之遽摧。俗
侶哀號。恨群生之失導。有詔聽依外國法葬。
以十一月十二日。於開遠門外古燃燈臺焚
之。薪盡火滅。其舌猶存。斯是弘法之嘉瑞也。
至十二月十三日。本國門人悲智。勅使哥舒
道元。送其餘骸及斯靈舌。遂歸于闐。起塔供
養。後人復於焚屍之所。起七層塔
  支流第四
兜沙經一卷是華嚴
名號品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讖譯
菩薩本業經一卷或云淨行品
經是淨行品
呉月支國沙門清
  信士支謙譯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亦是淨
行品也
西晋清信士
  聶道眞譯
菩薩本願行品經一卷亦是淨
行品也
亦是道眞重譯
  右件經竝是此經第二會中出
菩薩十住經一卷是十
住品
東晋西域沙門祇多密
  晋言訶支譯
菩薩十住經一卷是十
住品
西晋沙門竺法護譯
菩薩十道地經一卷似十
住品
聶道眞譯
十住斷結經十卷非十住品亦非十地
品以名同恐誤附也
後秦涼州
  沙門竺佛念譯
右件經竝是此經第三會中出
十地斷經十卷是十
地品
後秦沙門竺佛念譯
十住經十二卷是十
地品
西晋聶道眞譯
菩薩十地經一卷似十地
十住品也
西晋竺法護譯
大方廣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十
住品也
西域沙門吉迦夜
  譯
十地經一卷似十地
十住品
東晋訶支譯
十住經四卷具是十
地品
後秦羅什共罽賓三藏佛
  陀耶舍秦言覺明譯
漸備一切智徳經五卷具是十
地品
西晋月支國沙
  門曇摩羅晋言法護譯
菩薩初地經一卷似初地西晋清信士聶道眞
  譯
右件經竝是此經第六會中出
等目菩薩經二卷是十
定品
竺法護譯
顯無邊佛土功徳經一卷是壽
命品
唐三藏法師玄
  奘譯
如來興現經四卷是性起品無重頌偈仍將十
忍品次後編之亦不題也
西
  晋元康年竺法護譯
如來興現經一卷與法護譯題彼
品名廣略爲名
西晋沙門白法
  祖譯
大方廣如來性起經二卷序分是名號品現
正説即是性起品
失譯
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藏經二卷與前同
本異譯
西晋
  元康年出不現譯人
右件經竝是此經第七會中出
度世經六卷是離世
間品
西晋法護譯
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是離世
間品
呉代失譯
  右件經竝是此經第八會中出
羅摩伽經三卷是入法界
品文不足
西秦沙門聖賢或云
  堅公譯
又魏安法賢譯一本亦三卷 又北涼曇無讖
  譯一本一卷成。右件經竝是此經第九會
中出
大方廣華嚴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二卷或無
大方

  右是隋北天竺三藏闍那崛多隋言智徳譯
或云共
笈多譯
度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 梁扶南沙門僧伽
  婆羅梁言僧養亦云僧鎧譯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一卷 失譯
大方廣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二卷 大周于
  闐沙門實叉難陀譯
右件四經同本異譯竝云在普光法堂説
大方廣佛華嚴佛境界分一卷 唐載初年于
  闐三藏提雲般若譯
大方廣佛境界經一卷 大周于闐三藏實叉
  難陀譯
右件二經同本異譯菩提樹下説
大方廣普賢所説經一卷説佛身内有不
可説世界事
 大周實
  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修慈分經一卷 唐載初年提
  雲般若譯
右已上不思議境界等經。現本華嚴内。雖
無此等品。然勘梵本。竝皆具有。固是此經
別行品會。爲梵品不題品次。不編入大部」
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 元魏南天竺三藏曇
  摩流支魏云希法譯
右件經。古徳相傳云。是華嚴別品。詳其文
句。始終總無華嚴流類。近勘梵本。亦無此
品。請後人詳究
鈔華嚴經一十五卷
  右昔南齊司徒。竟陵文宣王蕭子良者。天
機秀發。宅心眞境。望億劫而長驅。凌千歳
而獨上。若闡揚經教。開弘福業。莫不出自
裏行之身命。永明八年。感夢東方天王
如來。冥資聖授始撰淨住之法。又夢。沙門
自稱智勝。引對佛前。教其轉讀。因傳經唄
之則。又奬率朝賢。啓龍華三會之福。祇勸
士庶。受菩薩三聚之戒。竝祥瑞欝蒸。難得
而言者也。加以閲彼龍宮。仞斯象跡。毘賛
玄化。住持覺運。凡鈔如上等諸經。三百餘
卷。撰弘益文翰。一百餘卷。自手書經七十
餘卷。其所撰内。有華嚴瓔珞經二卷。標出
世之術。華嚴齊記一卷。叙法會之致。竝可
以垂鏡來葉。不刊之勝躅也
華嚴十惡經一卷
  右隋學士費長房三寶録注。入僞妄。恐後
賢濫齎。故此附出
  論釋第五
婆羅頗密多三藏云。西國相。傳龍樹從龍宮。
將經出已。遂造大不思議論。亦十萬頌。釋此
經既冥機未啓。不測其指歸也
十住毘婆沙論一十六卷 龍樹所造。釋十
地品義。後秦耶舍三藏。口誦其文。共羅什法
師譯出。釋十地品。内至第二地餘文。以耶舍
不誦。遂闕解釋。相傳其論。是大不思議論中
一分也
十住論一十卷 龍樹所造。後秦弘始年中
羅什法師譯
十地論一十二卷 婆藪般豆菩薩。此云天
親。於山中釋十地品。疊本經文。依次消解。菩
薩初造論成。感經放光明山振地動。其國主
臣民。倶來慶賀。歎爲希有瑞也
廣如本傳。至後魏。有北天竺三藏菩提留支。
魏云希覺。來此翻譯。初譯之日。宣武皇帝親
自筆受一日。又曰。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魏
云寶意。來此共流支。於洛水南北。各譯一本。
其後僧統慧光。請二賢。對詳挍同異。參成一
本。又別傳云。天親造華嚴經論既未獲具本。
此十地或是。隨得翻之。又云。無著菩薩往來
都率。彌勒菩薩教以華嚴等經。自彼宣流。亦
其力也。近問西來三藏梵僧。皆云。金剛軍菩
薩。造十地釋論。有一萬二千頌。翻可成三十
餘卷。又堅慧菩薩。亦造略釋。竝未傳此土。于
闐國見有其本。實叉歸日。已附信索。如得
亦擬翻出。又瑜伽菩薩地中住品内。廣寫此
經十地品文。次第兼釋。良以此經三賢十聖
位分最廣。既爲諸部龜鏡。是以造釋者非一

華嚴論六百卷 昔北齊大和初年。第三王
子。於清涼山。求文殊師利菩薩。燒身供養。其
王子有閹官劉謙之。既自慨形餘。又覩王子
焚躯之事。乃奏乞入山修道。有勅許焉。遂齎
此經一部。晝夜精懃。禮懺讀誦并心祈妙徳。
以希冥祐。絶粒飮水。垂三七日。形氣雖微而
丹抱彌著。忽感髮鬢盡生復丈夫相。神彩超
悟。洞斯幽指。於是覃思研精。爰造前論。始終
綸綜。還以奏聞。高祖信敬由來。更増常日。華
嚴一經於斯轉盛
隋淨影寺慧遠法師。晩年造此經疏。至迴向
品。忽覺心痛。視之乃見當心毛孔流血外現。
又夢。持鎌登大山。次第芟剪。至半力竭。不復
能起。覺已謂門人曰。吾夢此疏必不成。於是
而止。相州休法師。聽華嚴五十餘遍。研諷文
理。轉加昏漠。乃自喩曰。斯固上聖至言。豈下
凡所抑度哉。詳二賢博瞻。宏富振古罕儔。
於此陶埏。莫能窮照。而謙之尋閲。未盡數旬。
注茲鴻論。何其壯哉。蓋是大聖冥傳。不足
多怪。案此經菩薩住處品云。東北有菩薩住
處。名清涼山。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一萬
菩薩。常住説法。故今此山下。有清涼府。山之
南面小峯。有清涼寺。一名五臺山。以五山最
高其上竝不生林木。事同積土故。謂之臺也。
山周迴四百餘里。東連恒岳。中臺上有大華
池。湛然清徹。蒸多徴感。又有精屋石塔。北臺
上有鐵浮圖二并舍利。及文殊形像。中臺東
南下三十餘里。有大浮寺。漢明所立。既年代
久遠荒涼彌甚。遺基餘趾。尚能可識。中有
東西二堂。像設存焉。前在華園二三頃。綺繢
交錯。百種千名。爛同舒錦。赫如霞照。至於超
常絶聽之類。世所希聞者。至七月十五日。萬
品齊發。次北八九里。是前王子捨身之地。現
有表塔。昔北齊之日。大敝玄門。於此山中。置
伽藍二百餘所。又割恒定等八洲之税。以供
山衆衣藥之資焉。今神居寶地。往往而在。案
別傳云。文殊師利菩薩。常於彼講華嚴經故。
自古以來迄乎唐運。西域梵僧。時有不遠數
萬里。而就茲頂謁者。及此土道俗。亦塵軌相
接。或遇神僧聖衆。仙閣珍臺。靈光暐曄。妙
香芬馥。空鐘自響。寶偈遙聞。倏忽俄頃。抑揚
千變。如清涼山記具之。山去京一千六百里
代州之界。然地居邊壤。特甚寒烈。故四月已
前。七月以後。堅氷積雪。暠皓彌布。自非盛夏
之日。無由登踐。勗哉懷道之士。可不庶幾一
往乎
華嚴論一百卷  後魏沙門釋靈辨所造也。
法師大原晋陽人也。宿植妙因。久種勝善。幼
而入道。長而拔俗。常讀大乘經。留心菩薩行。
及見華嚴。偏加昧甞。乃頂戴此經。入清涼山
清涼寺。求文殊師利菩薩哀護攝受。冀於此
經義解開發。則頂戴行道。遂歴一年。足破血
流。肉盡骨現。又膝歩懇策。誓希冥感。遂聞。
一人謂之曰。汝止行道。思惟此經。於是披卷。
豁然大悟。時後魏熙平元年歳。次大梁正月。
起筆於清涼寺。敬造華嚴論。演義釋文窮微
洞奧。至二年初徙。居玄兌山嵩巖寺。注釋
同前。時孝明帝靈大后胡氏。重道欽人。
請就闕。法師辭疾。未見至夏首。重命固請。既
辭不獲免。至十六日。進入東柏堂。尋遷式乾
殿。後居徽音殿。緝論無輟。至神龜元年夏。詔
曰。大法弘廣敷演待人。今徽音殿修論法師
靈辨。徳器淵雅。早傳令聞。可延屈趣宣光殿。
講大品般若。於是四部交歡。十方延慶。講訖
勅侍中大傅清河王允懌。安置法師式乾殿
樓上。準前修論。夏則講華嚴。冬則講大品。法
師與弟子靈源。候時緝綴。忘寢與食。神龜三
年秋九月。其功乃畢。略經廣論。凡一百卷。首
尾五年。成就十帙。後屬時多疊。法音中歇。法
師息講全眞。避時養道。以正光三年正月八
日。在融覺寺。遷神化往。時年四十有六。於是
孝明皇帝勅曰。其論是此土菩薩所造。付一
切經藏。則上目録。分布流行。弟子道昶・靈
源・曇現等。慨先師夙逝。痛靈藉之將掩。乃
與清信君子。敬寫淨本。流布道俗。此論雖盛
傳汾晋。未流京洛。長安碩徳毎有延望。永淳
二年。有至相寺沙門。釋通賢及居士玄爽房
玄徳寺。竝業此經。留心讃仰。遂結志同遊。詣
清涼山。祈禮文殊聖者。因至并州童子寺。見
此論本。乃慇懃固請。方蒙傳授。持至京師。帝
輦髦彦。莫不驚弄。遂繕寫流通焉
華嚴經傳記卷第一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爲聽聞五
教章三十講。暫迻息栂尾高山寺之處。自
彼寺住侶惠日房辨清之手。借得華嚴傳五
卷點本之間。喜悦銘肝之餘。下向南都之後。
誂能書之輩令書寫。此傳之内。當卷者。表誂
中川玄蓮房。裏託春日山麓四恩院願忍房
覺玄。令書寫之彼院家院主如圓房朝海令
付假名并指姓等。此假名姓裏書者。土御門
大納言入道顯定卿之所記録也。即以彼禪
門自筆點本寫之可爲無雙之證本也而已」
文永十二年也
建治元年乙亥五月二十六日未時於當院尊
勝院新彌勒堂。合寫本等奉讀之畢。前權僧
正宗性。聽衆。良曉得業。慶實法師。賢性法
師。談義之後。即於當院家新學問所。爲後覽
記之。古筆華嚴宗未學愚老僧宗性。年齡七
十四。夏&T038558;六十二
抑此料紙者去文永三年之暦暮九月之候。
後嵯峨天皇所降賜也。不慮之朝恩。面目頓
餘身之間。漸漸取出之。以寫如此要書。以資
前院之御菩提。以祈法皇之御得脱。冥衆必
垂哀愍。所願畢得成就矣



華嚴經傳記卷第二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講解第六上
  東晋南林釋法業
宋京師中興寺求那跋陀羅
魏中天竺勒那摩提
魏北臺釋智炬
齊鄴下大覺寺釋慧光
齊鄴下大覺寺釋僧範
齊治州釋曇衍
隋相州演空寺釋靈裕
隋西京空觀寺釋慧藏
隋西京大禪定寺釋靈幹
釋法業未詳其氏族。幼而有超方之韻。脱屣
塵表。少年出家。風格秀整。學無常師。博洽覃
思。時輩所推也。雖遍閲群部。毎以爲。照極探
微。快然未足。後遇天竺沙門佛度跋陀羅。乃
請譯華嚴。親從筆受。籌諮義理。無替晨夕。經
數歳。廓焉有所悟。因顧其友人曰。聖教司南。
於是乎在。既躬受梵文。又陶冶精至。推宗扣
問。日有其倫。遂敷弘幽旨。欝爲宗匠。沙門曇
斌等數百人。伏膺北面。欽承雅訓。大教濫觴
業之始也。以希聲初啓。未遑曲盡。但標擧大
致而已。撰旨歸兩卷。見行於世。後不知所終。
先賢略其清範。悲矣
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徳賢。中天竺人。以大乘
學故。世號摩訶衍。本婆羅門種。初學五明諸
論。天文書&T033357;醫方呪術。靡不該博。後遇見阿
毘曇雜心。尋讀驚悟。深崇佛法焉則投簪落
飾。專精志學。及受具戒。博通三藏。須之辭
小乘師。進學大乘師。大乘師試令探取經匣。
即得華嚴。師喜而歎曰。汝於大乘有重縁矣。
於是讀誦講宣。莫能酬抗。進受菩薩戒法。既
而有縁東方。乃隨舶泛海。中途遇難。遂力念
十方佛。稱觀世音。一舶蒙濟。其誠感如此。元
嘉十二年至廣州。刺史車朗表聞。宋太祖遣
信。迎接既至京。勅名僧慧嚴慧觀。於新亭
郊勞。見其神情朗徹。莫不虔仰。雖因譯交
言。而欣若傾蓋。初住祇洹寺。俄而太祖延請。
深加崇重。琅耶顏延之通才碩學。束帶造門。
於是京師遠近。冠蓋相望。大將軍彭城王義
康丞相南譙王義宣。竝師事焉。須之衆僧共
請出經。於祇洹寺東安寺丹陽郡等諸處。集
義學沙門七百餘人。前後所出凡百餘卷。譙
王欲請講華嚴經。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
懷愧歎。則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遂
夢有人。白服持劍。&T016254;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
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所多憂。即以
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迴轉曰。得無痛耶。答
曰。不痛。豁然便覺。心神喜悦。則備領宋言。
於是遠近道俗。服其精感。請令就講。遂講華
嚴。數十餘遍。元嘉末。譙王屡有怖怪夢。跋陀
答曰。京師將有搰亂。未及一年。元凶搆逆。
至若丞相陰謀。預陳三諫之略。世祖遙望。懸
知一怪之言。策杖江中。神童忽至。焚香樓下。
山鬼自移登御座。而齊尊。居釣臺而拯物。若
斯感徳。未暇詳擧。而自幼已來。恒執香爐。未
甞輟手。毎食輟分施飛鳥。鳥或馴之。集手
而食。到太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悆。便與太宗
及公卿等告別。臨終之日。延佇而望云。見天
華聖像。隅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太宗深
加痛惜慰贈甚厚。公卿會葬。勞哀備焉
勒那摩提。魏云寶意。中天竺人也。博贍之富。
理事兼通。誦一億偈。偈有三十二字。尤明禪
法。意在遊化。以正始五年。始屆洛邑。譯十地
等論二十四卷。初意神理標異。慧悟絶倫。領
牒魏詞。遍盡隅奧。帝毎令講華嚴經。披釋開
悟。精義毎發。一日正處高座。忽有持笏執名
者。形如太宮云。天帝命來請法師。講華嚴
經。意曰。今此法席。尚未停輟。待訖經文。當
從來命。雖然法事所資。獨不能建。都講燒香。
維那梵唄。咸亦須之。可請今定。使者則如所
言。講席諸僧咸悉同見。既而法事將了。又見
前使者云。奉天帝命故來下迎。意乃含笑。熙
怡告衆。辭訣奄然。卒於法座。都講等僧亦同
時殞。魏境聞見。無不嗟異之
釋智炬。姓劉氏。少事神僧曇無最。器局融明。
學藝優博。先讀華嚴經數十遍。至於義旨。轉
加昏瞙。常懷怏怏。曉夕増其懇到。遂夢。普
賢菩薩。乘白象放光明。來語曰。汝逐我向南
方。當與汝藥。令汝深解。忽覺向同意説之。而
恨不問南方處所。同意者曰。聖指南方。但當
依命。何憂其不至乎。遂束裝遄邁。行三日。見
一清池中有昌蒲。莖葉殊偉。意悦而掘之。其
根盤薄數尺。劣同車轂。炬中心豁然以爲。聖
授服之。數日聰悟倍常。昔年疑滯。一朝通朗。
而超超入神之趣。特出於先賢矣。遂周流講
説五十餘遍。有疏十卷。年七十終於北臺
釋慧光。姓揚氏。定州盧人也。年十三隨父入
洛。四月八日往佛陀所。從受三歸。陀異其眼
光外射如焔。深惟必有奇操也。苦邀留之。且
令誦經。光執卷覽文。曾若昔習。傍通奧義。備
盡微旨。至夏末度而出家。所習經誥。便爲人
説。詞既清靡。理亦高暢。時人號之聖沙彌也。
然所獲利養。轉以惠人。讃毀之來。聲色無
誤。衆中益器其遠度也。陀曰。此沙彌非
常人。若受大戒。宜先聽律。律是慧基。非智不
發。由是多習律行。及進受具足。博聽奉行。四
夏將登。講僧祇律。方事紙筆。綴述所聞。兼以
意量。參互銷釋。陀以他日。密覩其文。乃呼而
告曰。吾之度子。望傳聖果。何乃區區。方事世
語乎。可爲高明法師。道務非子分也。會佛陀
勒那初譯十地。光乃命章開釋。獨最其功。又
四分一部。亦其草創。後更聽華嚴。深悟精致。
研微積慮。亟渉炎涼。既而探蹟索隱。妙盡隅
奧。乃當元匠。恒親講授。光以爲。正教之本莫
過斯典凡有敷揚。備申恭肅。毎講必中表潔
淨。至於聽衆亦同之。履&MT10782;竝脱之階外。各嚴
香華。顒顒合掌。敬法之勤。千歳罕儔矣。有疏
四卷。立頓漸圓三教。以判群典。以華嚴爲圓
教。自其始也。若涅槃維摩十地地持。竝疏其
奧旨。爲時所尚。司徒高教曹僕射高隆之。
及朝臣司馬令孤子儒等。齊代名賢。重之如
聖。甞遇亢旱。以聞光。乃就嵩岳池邊燒香請
雨。尋則流霔原濕利之。其感致幽現爲若此
也。初在京任國僧都。俄轉爲國統。將終前日。
乘車向曹。行出寺門。屋脊自裂。既坐判事。塊
落筆前。尋視無從。知乃終相。因斯乖悆四旬
有餘。奄化於鄴城大覺寺。春秋七十矣。常願
生佛境。而不定方隅。及氣將欲絶。大見天宮
來下。遂乃投誠安養。溘從斯卒。所著。玄宗
論。大乘義律。仁王七誡。及僧制十八條。竝文
旨清肅。見重當世
釋僧範。姓李氏。平郷人也。幼曾遊學群書。年
二十三。備通流略。至於七耀九章天文筮術。
竝無與抗衡。從學者千餘人。而年華色美。都
無伉儷之心。思附法門。燒指而充供養。年二
十九。聞講涅槃。輒試一聽。乃知佛經祕極也。
遂投鄴城僧。始而出家。初學涅槃。願盡其致。
後向洛下從獻公。聽法華華嚴。又就沙門慧
光。更採新致。久之乃出遊開化。利安齊魏。毎
法莚一擧。聽衆千餘。膠州刺史杜弼。於鄴
現義寺。請範冬講。至華嚴六地。忽有一
雁飛下。從浮圖東順行入堂。正對高座。伏而
聽法。講散徐出。還順塔西。爾乃翔逝。又於此
寺夏講。雀來在座西南伏聽。終於九旬。又曾
處濟州。亦有一鴨。飛來入聽訖講便去。斯
諸祥感衆矣。自非道洽冥府。何能與此。
正講華嚴。輒有一僧加毀。當夜有神。特致
鞭楚。死而復蘇。因是見聞者。皆深敬。異甞宿
他寺。正逢布薩。有僧昇座。將欲竪義。乃曰。
竪論法相。深會聖言。何勞説戒。僧常聞耳。忽
見一神形高丈餘。貌甚雄峻。來到座前。問竪
義者。今是何日。答曰。是布薩日。神則以手
搨之。曳于座下。委頓垂死。次問上座。搨曳
同前。由是自勵。至終僧事私縁。竟無説欲。乃
至疾重。輿而就僧。將終之日。延象入房。下床
跪悔。唯陳宿觸而已。時當正午。遺誡而卒於
鄴下東大覺寺。時春秋八十。即天保六年三
月二日也。初範背儒入釋。崇信日増。寂想空
門。永扗先習。言不及利。容無喜怒。毎留意華
嚴。爲來報之業。夜禮千佛。爲一世常資。末歳
年事既隆。身力不齊。猶依六時。叩頭枕上。
自有英達。罕能方駕。焉著華嚴疏五卷。十地
地持維摩勝鬘。各有疏記
釋曇衍。姓夏候氏。南兗州人。初生而有牙齒
具焉。七歳從學。聰敏超絶。十八擧秀才。
聽光公法席。即禀歸戒。年二十三。投光出家。
光即爲受戒。聽渉無暇。乃損食息。然於藏旨
有疑。諮詢碩學。皆反啓其志莫之能通。遂開
拓寰宇。造華嚴經疏七卷。講事相仍毘賛玄
理。聲辨雄亮。言會時機。自齊鄭燕趙。皆履法
化。常隨義學千僧有餘。出家居士。近於五百。
光終之後。華嚴大教。於茲再盛也。趙郡
高元海。膠州刺史杜弼。竝齊朝懿戚重臣。留
情敬奉。僕射祖孝徴。奏爲國都。緝諧道政。不
墜玄網。以開皇元年三月十八日。忽告侍
人。無常至矣。便誦念彌勒佛。聲氣倶盡。於時
正中。旁僧同觀顏色怡悦。時年七十有九。衍
毎財之所拯。貧病爲初。法之所被。如行先授。
但見經像。必奉禮迎送。道遇貧陋。必悲憐垂
泣。又恒樂聽戒往來兩闕。辛醒臭物。曾不目
臨。下氣逼流。身出戸外。以清淨僧房不爲熏
教故也。未終之前。有夢見衍。朱衣螺髮。
垂於背。二童侍之昇空。而西北高逝。尋爾便
終。時共以爲。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所求第三
十二善知識。婆沙婆陀夜天之状也
釋靈&MT10778;。俗姓趙氏。鉅鹿曲陽人也。年在童幼。
毎見形像沙門。則知迴向。聞屠殺聲相。愴然
改容。六歳便隨母受戒。父強止之。誓心無毀。
年七歳啓父出家。父以愛念。未之許也。&MT10778;
歎曰。不得七歳出家。一生壞矣。遂從師教訓。
學業日新。十五丁父憂。苫塊毀瘠。杖而能起。
服闋默往趙郡應覺寺。投寶禪師。求出家焉。
寶觀其神彩。乃辭曰。吾爲汝縁。吾非汝師。可
往勝處也。遂赴定州。而受具足。則誦四分僧
祇二戒。自寫其文。八日之中書誦竝了。後南
障隆。於隱公所。遍學四分。又依憑公。獨
聽十地。晨夕幽撿。發奇剖新。者咸共推之涅
槃地論。皆博尋舊解。穿鑿新異。唯大集般若
出自生知。雜心成實。皆窮巣穴。夏居十二。鄴
京創講。名節既著。言令若新。預聽歸依。遂號
&MT10778;菩薩也。皆從受戒。三聚大法自此廣焉。
至於華嚴一部。彌深留心。研鏡旨趣。時稱令
家。會齊后染患。願聞斯典。照玄諸統擧&MT10778;
當之。時有雄雞一頭。常隨衆聽。逮于講散。乃
大鳴高飛。西南樹上。經夜而終。俄而疾遂有
瘳。斯亦感通之明應也。内宮由是。施袈裟三
百領。&MT10778;受而散之。齊安東王樓叡。致敬諸僧。
次至&MT10778;前。不覺怖而流汗。退問知其異度。即
奉爲戒師。寶山一寺。&MT10778;之經始。叡爲施主。傾
撤金具。其潜徳感人。又此類也。周氏滅齊。二
教淪沒。乃潜形世壤。衣以暫衰三升之布。
頭絰麻帶。如喪考妣。誓得佛法更始方襲舊
儀。引同俗二十餘人。居於聚落。夜談正理。晝
讀俗書。大隋運興。載昌釋教。&MT10778;徳光先彦。即
預搜揚。帝下詔曰。敬問相州大慈寺靈&MT10778;
師。朕遵崇三寶。歸向情深。願闡揚大乘。護持
正法。法師梵行精厚。理義淵遠。弘通聖教。開
導聾瞽。道俗欽仰。思作福田。京師天下具瞻。
四方輻湊。故遠召法師。共營功徳業。宜知朕
意早入京也。法師乃歩入長安時。年七十有
四。勅遣勞待。令住興善。仍詔所司。盛集僧望。
評立國統。衆議咸屬。莫有異詞。&MT10778;乃固讓。確
乎不拔。遂抗表請還。帝即聽許。僕射高頴等。
又表請留。帝則下勅令宜住此。&MT10778;曰。一國
之主。義無二言。今復重留。情所未可。因告門
人曰。王臣親附久有誓言。進則侮人輕法。退
則不無遙敬。故吾斟□向背耳。尋復三勅固
邀裕較執如上。帝語蘇威曰。朕知&MT10778;師剛正。
是自在人。誠不可屈節。乃勅左僕射高頴。右
僕射蘇威等諸公。詣寺宣旨。代大帝受戒悔
罪。并送綾錦衣服絹三百段。助營山寺。御自
注額。可號露泉寺。既至本郷。勅問重沓。後
聞鄴下唱言。自知別世。乃示誨善惡。勵諸門
人。授筆制哀速終悲永殞詩二首。至于三更。
忽覺異香滿室。内外驚之。靜慮口縁念佛。相
繼達于明相。奄終于演空寺焉。春秋八十有
八。即大業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哀動山世。
即殯於寶山靈泉寺側。起塔崇焉。初&MT10778;清貞
潔己。正氣雲霄。高山景行。動成摸揩。甞母病
綿篤。追赴已終。中路即還。其割愛弘道如是。
甞向一處。敷演將半。忽見講主仍畜韭園。&MT10778;
曰。弘法之始。爲遣過源。惡業未傾。清道焉
在。此講不可再也。宜即散。之便執錫持衣。徑
辭而出。講主曰。法師但講。此業易異除耳。
便即借請村人犁具。一時耕殺四十畝韭。斯
可謂。如聞而行。或大徳同集。間以言謔。
&MT10778;之臨席。無不肅然自持諠鬧欣靜。所以下
座尼衆。莫敢面參。而性剛威爽。服章麁弊。
貴達之與斯下。承對一焉。去來自彼。曾無
迎送。故鄴下諺曰。衍法師。伏道不伏俗。&MT10778;
師。道俗倶伏。誠其應對無思。發言成論故也。
自前後行施。悲敬兼之。袈裟爲惠。出過千領。
病苦所及。醫療繁多。但得厚味。先命奉僧。身
預倫伍。片無貯納。講授之際。正面西方。凡所
涕唾。一生無棄。身無擇行。口無擇言。人畜訓
誨。絶於呵捶。乃至責問童稚。誡約門人。皆自
述己名。號彼仁者。苦辭切斷。無不涙流。若言
行有違。即不同止。非律所許。寺法不停。女人
尼衆。誓不授戒。及所住房。不令登踐。斯勵格
後代之弘略也。沙彌受具。和上徳難。故盡報
不行。自餘師證。至時臨衆。若授以三聚。則七
衆備傳故。使弘法之時方聽女衆入寺。竝後
入先出。直往無留。致有法席清嚴響傳宇内
者供給不預沙彌。身服清修。不御綾綺。垂
裙則踝上四指。衫袖則僅與肘齊。祇支極長
至脛而已。誤見衣制過度。則處衆割之。故方
裙正背。大氈被褥皮革。上色錢寶物等。竝不
入房。祇支五條。由來以布。縱有繒帛。終以惠
人。餘則敗納而已。自年三十。即在著述。造
華嚴疏及旨歸合九卷。自餘内外章疏傳記
等總百餘卷。現行於代。然東夏法流。化儀異
等。至於立教施行取信千載者。&MT10778;其一焉
釋慧藏。姓郝氏。趙國平棘人。十一出家。未登
具戒。則講涅槃。後聽智論十地華嚴般若等。
博見之擧。罕不伏焉。年踰不惑。乃潜千鵲
山。枕石漱流。澄心玄奧。毎研味群典。而以華
嚴爲本。雖洞盡幽微。而謙虚自退。仰詫聖助。
希示是非。登時夜降靈感。空中有聲。言是是。
既聞斯告。因撰義疏。躬自傳揚。往預學流。
普皆飡攝。齊主武成降書。邀請於大極殿。
開闡此經。法侶雲繁。士族咸集。時共榮之。爲
大觀盛也。自爾專弘此部。傳習彌布。屬周毀
經道。剗迹人間。迻息煙霞。保護玄納。隋初
開法則預出家。文帝曩敬徳音。遠遣徴請。
蒲輪既降。謁帝承明。遂陳玄奧。允副天旨。則
六大徳之一也。有勅。加之殊禮。故二紀之内。
四時不墜焉。以大業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遘疾卒于空觀寺。春秋八十有四。臨終屬使
露骸。弟子奉遵遺訣。陳屍林麓。掩骸修塔。
樹于終南至相寺之前峯焉
釋靈幹。姓李氏。金城狄道人。祖相封於上黨。
遂隨封而遷焉。年十歳志樂聞法。情欣背俗。
親弗違之。十四投鄴京大莊嚴寺衍法師爲
弟子。晝夜遵奉。無怠寸陰。而毎入講堂。想處
天宮無異也。十八覆講華嚴十地。初開宗本。
僉共美之。周武滅法。居家奉戒。隋開佛日。則
當高選。幹毎講此經。亟延涼燠。四方進結。塵
接相望。開皇七年。勅令住興善寺。爲譯經證
義沙門。至十七年。遇疾悶絶。唯心不冷。未敢
藏殯。後醒云。我往兜率天。見休遠二法師。竝
坐華臺。光暉絶世。謂幹曰。汝與我諸弟子。後
皆生此矣。因爾覺悟。重増故業。端然觀行。絶
交人物。及大業三年。置大禪定。有勅擢爲道
場上座。僧徒一盛。匡救有功。至八年正月卒
於寺。春秋七十有八。乃火葬於終南之陰。初
幹志奉華嚴。常依經本。作蓮華藏世界海觀
及彌勒天宮觀。至于疾甚。目精上視。不與人
對。久乃如常。沙門童眞問疾在側。幹謂眞曰。
向見青衣童子引至兜率天宮。而天樂非久。
終墜輪迴。蓮華藏是所圖也。不久氣絶。須臾
復通。眞問。何所見耶。幹曰。見大水遍滿。華
如車輪。幹坐其上。所願足矣。尋爾便卒
華嚴經傳記卷第二
  文永十二年
正月中旬之候。爲聽聞五教
章三十講。暫栖息栂尾高山寺之處。自彼
寺住侶惠日房辨清之手。借得華嚴傳五
卷。點本之間。喜悦銘肝之餘。下向南都之
後。誂能書之輩令書寫。此傳之内。當卷者。
誂中川本淨房阿闍梨良立。表裏同所令
書寫之也
春日山麓四恩院院主如圓房朝海令付假
名并指姓畢。此假名姓裏書者。土御門大
納言入道顯定
之所記録也。即以彼禪門
自筆之點本寫之。可爲無雙之證本也而

建治元年
五月二十八日
於東大寺尊
勝院新彌勒堂。令寫本等奉讀之畢。前權
僧正宗性。聽衆。良曉得業。談義之後。即於
當院家新學問所。爲後覽記之。右筆華嚴
宗末葉桑門侶宗性。年齡七十四。夏&T038558;
十二
抑此料紙者。去文永三年之暦暮秋九月
之候。後嵯峨天皇所降賜也。不慮之朝恩。
面目頓餘身之間。漸漸取出之。以寫如此
之要書耳



華嚴經傳記卷第三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講解下
  唐并州武徳寺釋慧覺
唐越州靜林寺釋法敏
唐襄州神足寺釋慧眺
唐蒲州普齊寺釋道英
唐襄州寒陵寺釋道昂
唐京師大慈恩寺釋靈辨
唐終南山至相寺釋智儼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