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弘化之廣又倍於前。以昔被勅往理須返
命。慈恩梵本擬重尋研。龍朔三年還返舊
寺。所齎諸經。並爲奘將北出。意欲翻度。莫
有依憑。惟譯八曼荼羅禮佛法阿吒那智
等三經。要約精最可常行學。其年南海眞臘
國。爲那提素所化者。奉敬無己。思見其
人。合國宗師假塗遠請。乃云。國有好藥唯
提識之。請自採取。下勅聽往。返亦未由。
余自博訪大夏行人云。那提三藏。乃龍樹之
門人也。所解無相與奘頗返。西梵僧云。大
師隱後。斯人第一深解實相善達方便。小
乘五部毘尼外道四韋陀論。莫不洞達源
底通明言義。詞出珠聯理暢霞擧。所著大
乘集義論。可有四十餘卷。將事譯之。被遣
遂闕。夫以抱麟之歎。代有斯蹤。知人難哉。
千齡罕遇。那提挾道遠至。投俾北冥既無
所待。乃三被毒載充南役。崎嶇數萬頻歴
瘴氣。委命斯在。嗚呼惜哉
論曰。觀夫翻譯之功。誠遠大矣。前録所載
徳稱焉。斯何故耶。諒以言傳理詣惑遣
道清有由寄也。所以列代賢聖。祖述弘導
之風。奉信賢明。憲章翻譯之意。宗師舊轍
頗見詞人。埏埴既圓稍功其趣。至如梵
文天語元開大夏之郷。鳥跡方韻出自神州
之俗。具如別傳。曲盡規猷。遂有僥倖時譽
叨臨傳述逐轉鋪詞返音列喩繁略科斷
比事擬倫。語迹雖同校理誠異。自非明逾
前聖。徳邁往賢。方能隱括殊方用通弘致。
道安著論五失易窺。彦琮屬文八例難渉。
斯並古今通叙。豈妄登臨。若夫九代所傳。見
存簡録。漢魏守本本固去華。晋宋傳揚時
開義擧。文質恢恢諷味餘逸。厥斯以降輕
靡一期。騰實未聞講悟蓋寡。皆由詞遂
情轉義寫情心。共激波瀾永成通式充車
溢藏。法寶住持得在福流失在訛競。故勇
猛陳請詞同世華。制本受行不惟文綺。至聖
殷鑒深有其由。群籍所傳滅法故也。即事
可委。況弘識乎。然而習俗生常知過難改。
雖欲徙轍終陷前蹤。粤自漢明終于唐
運。翻傳梵本多信譯人。事語易明義求罕
見。厝情獨斷惟任筆功。縱有覆疎還遵
舊緒。梵僧執葉相等情乖。音語莫通是非
倶濫。至如三學盛典唯詮行旨。八藏微言
宗開詞義。前翻後出靡墜風猷。古哲今賢徳
殊恒律。豈非方言重阻臆斷是授。世轉澆
波奄同浮俗。昔聞淳風雅暢既在皇唐。綺
飾訛雜寔鍾季葉。不思本實。妄接詞鋒。
競掇芻蕘鄭聲難偃。原夫大覺希言絶世
特立。八音四辯演暢無垠。安得凡懷虚參
聖慮用爲標擬。誠非立言。雖復樂説不窮
隨類各解。理開情外詞逸寰中。固當斧藻
標奇文高金玉。方可聲通天樂韻過恒致。
近者晋宋顏謝之文。世尚企而無比。況乖於
此。安可言乎。必踵斯蹤時俗變矣。其中蕪
亂安足渉言。往者西涼法讖。世號通人。後
秦童壽。時稱僧傑。善披文意妙顯經心。會
達言方風骨流便。弘衍於世不虧傳述。宋
有開士慧嚴寶雲。世係賢明勃興前作。傳
度廣部聯輝絶蹤。將非面奉華胥親承詁
訓得使聲流千載。故其然哉。餘則事義相
傳。足開神府。寧得如瓶瀉水不妄叨流。
薄乳之喩復存今日。終虧受誦足定澆淳。
世有奘公。獨高聯類。往還振動備盡觀方。
百有餘國君臣謁敬。言議接對。不待譯人。
披析幽旨。華戎胥悦。故唐朝後譯不屑古
人。執本陳勘頻開前失。既闕今乖未遑
釐正。輒略陳此夫復何言
續高僧傳卷第



續高僧傳卷第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初 本傳十二 附見一十
  梁楊都安樂寺沙門釋法申傳一道達 慧命
梁楊都建元寺沙門釋僧韶傳二法朗 法亮
*梁楊都建元寺沙門釋法護傳三智遠 僧達
*梁鍾山宋熙寺沙門釋智欣傳四
*梁呉郡虎丘山沙門釋僧若傳五僧令
法度
*慧梵
*慧朗
*梁楊都宣武寺沙門釋法寵傳六智果 僧淑
*梁楊都靈根寺沙門釋僧遷傳七
*梁楊都莊嚴寺沙門釋僧旻傳八道超
*梁楊都光宅寺沙門釋法雲傳九
*梁南海隨喜寺沙門釋慧澄傳十*慧朗
*慧略
*法生
*慧武
*梁鍾山上定林寺沙門釋法令傳十一慧泰
慧纂
*梁鍾山開善寺沙門釋智藏傳十二
釋法申。本姓呂。任城人也。祖世寓居青州。
申幼出家。夙懷儒素廣學經論。妙思獨
遠彌歴年祀。規空畫有日夜惆悵。隱士平
原明曇聊嘲之曰。三陽在節明辰淑景。何
不飮美酒賦新詩。而終日竟歳瞪視四壁。
百年俄頃。知得成儒素以不。答曰。蓋是平
生鄙好。何論得失。頃之而大明成論。譽美
州郷値宋太始之初莊嚴寺法集。勅請度江
住安樂寺。累當師匠道俗欽賞。建元之中
遭本親遠喪。道途迴岨有礙北歸。因爾屏
絶人事杜塞講説。逮齊竟陵王蕭子良永明
之中。請二十法師。弘宣講授苦相徴屈。辭不
獲免。當斯之盛無與友者。兼又淳厚仁
*慧不出厲言。安閑守素不狎人世。以天
監二年卒。春秋七十有四。時復有道達*慧
命。並以勤學顯名。達姓裴。河東聞喜人。住
廣陵永福精舍。少以孝行知名。拯濟危險
閏江濆。永明中爲南兗州僧正在職廉
潔雅有治才。罷任之日唯有紙故五束。*慧
命廣陵人。住安樂寺。開濟篤素。專以成實
見知
釋僧韶。姓王。齊國高安人。幼願拔俗。弱年
從志斂服。道俗恭敬師宗。美姿制善擧止。
情性温和韻調清雅。好弘經數名顯州壤。
專以毘曇擅業。元徽之初始來皇邑住建
元寺。寛厚閑澹不妄交游。宋季澆薄體裁
無准。物競目前榮枯俄頃。韶閑房自守。状
若無人。及齊氏開泰禮教夙被。白黒鑚仰講
説頻仍。後學知宗前修改觀。毘曇一部化流
海内。諮聽之徒常有百數。齊文惠及竟陵
王蕭子良。雅相欽禮。清河崔慧。親從北面諮
承餘誨。以天監三年卒于住寺。春秋五十有
八。時建元又有法朗。兼以慧學知名。本
姓沈氏。呉興武康人。家遭世禍因住建業。
大明七年與兄法亮。被勅紹繼慧益出家。
初住藥王寺。亮履行高潔經數修明。朗禀性
疎率不事威儀。聲轉有聞義解傳譽。集注
涅槃勒成部帙。而言謔調笑不擇交遊。高
人勝己見必齒録。並卒于天監中
釋法護。姓張。東平人。初以廉直居性不耐
貪叨。年始十三而善於草隷。其師道挹亦有
清風。撫其首曰。觀汝意氣必能振發遺法。
及至受戒仍遭父憂。居喪房内經渉四
載不預法事。禮畢羸瘠不堪隨衆。宋孝建
中。來都遊觀住建元寺。雅好博古多講經
論。常以毘曇命家。弗尚流俗言去浮華。
不求適會趣通文理。從其學者百有餘人。
齊竟陵王。總校玄釋定其虚實。仍於法雲
寺建竪義齋。以護爲標領。解釋膠結毎
無遺滯。物益懷之。遠有曠度不交榮俗
凡所遊往必皆名輩。齊侍中陳留阮韜。光祿
阮晦。中書侍郎汝南周顒。並虚心禮待未嘗
廢也。自從天子至于侯伯。不與一人遊
狎。皎然獨坐勗勵門徒。無營苟利。惟以經
數仁義存懷。以天監六年卒于住所。春秋
六十有九。時新安寺智遠。天保寺僧達。並以
勤學有功。遠幼懷清靜守志不競。講説
大乘好修福務。達平和開拓頗自矜尚
釋智欣。姓潘。丹陽建康人也。稚而聰警禀懷
變躁。率爾形儀過無修整。年七八歳。世間
近事經耳不妄。曾入栖靜寺正値上講。聞
十二因縁義。云生死輪轉無有窮已。便慨然
有離俗之志。他日即就栖靜僧審禪師求
出家焉。篤好博學多集近事。師訓之曰。
觀汝神明人非率爾。所可習學皆非奧遠
何耶。答曰。欲廣其節目耳。及具足後。從
東安寺道猛聽成實論。四遍雖周未曾注
記。結帙而反亭然獨悟。莫與爲群不交當
世。因得參其門者也。及至講説文
義精悉。四衆推服。聽者八百餘人。陳心序
事貴在可解不務才華有異流俗。客問未
申酬答已罷。皆美其豐贍名重四海。齊永
明末。太子數幸東田。携諸内侍亟經
寺。欣因謝病鍾山居宋熙寺。確然自得不
與富貴遊往。行不苟合交不委親。&T049514;
之物構改住寺。以天鑑五年卒。春秋六十
一。葬于山墓
釋僧若。莊嚴寺僧璩之兄子也。璩以律行清
嚴見之前傳。若少而廉靜。邑里推之。十五
出家。住虎丘東山精舍。事師恭孝與人友
善。性好勤學。出都住治城寺二十餘年。經
數通達。道俗器賞。太常卿呉郡陸惠曉左氏
尚書陸澄深相待接。年三十二。志絶風塵末
東返虎丘。栖身幽室簡出人世。披文翫古
自足雲霞。雖復茹菜不充單複不贍。隨宜
任運罕復經懷。瑯瑯王斌守呉。毎延法集。
還都謂知己曰。在郡頼得若公言謔大妄
衰老。見其比歳放生爲業。仁逮蟲魚愛及
飛走。講説雖疎津梁不絶。何必滅迹巖岫
方謂爲道。但出處不失其機。彌覺其徳高
也。天監八年勅爲彼郡僧正。親當元師。猶
肆意山内。故失匡救之美。致有貪慢之
謗。未必加諸己。要亦有貶暮齡。以普通
元年卒。春秋七十。復有僧令者。若之兄也。
亦以碩學知名。少而俊警長益廉退。經律
通明不永早世。復有法度者。住定林寺。沈
審其性言不卒暴。先行而後從焉。時莊嚴
寺又有*慧梵*慧朗。並以内外通博期標
聲譽。梵本呉氏。剡人。剛決強斷不事形名。
朗肌貌霜潔。時人目爲白朗。屡講衆經頗
入能例
釋法寵。姓馮氏。南陽冠軍人。後遭世難寓
居海鹽。少有絶俗之志。二親愛而弗許。執
志固請。乃曰。須待爲汝婚竟隨意所欲。
十八納妻。經始半年。捨家服道住光興寺。
成辦法式習學威儀。其後出都住興皇寺。
又從道猛曇濟學成實論。二公雅相歎賞。
日夜辛勤不以寒暑動意。呉郡張融與周
顒書曰。古人遺放故留兒女。法寵法師絶
塵如棄唾。若斯之志大矣遠矣。又從長樂
寺僧周學。通雜心及法勝毘曇。又從莊嚴
曇斌歴聽衆經。探玄析奧妙盡深極。高
難所指罕不倒戈。昔吐蘊藉風神秀擧。齊
竟陵王子良。甚加禮遇。嘗於西邸義集選
諸名學。事委*治城智秀。而競者尤多。秀謂
寵曰。當此應對卿何如我。答曰。先悦後拒
我不及卿。詮名定賞卿不及我。秀有慚
色。年三十八。正勝寺法願道人善通樊許
之術。謂寵曰。君年滿四十當死。無可避
處。唯有祈誠諸佛懺悔先愆。趒脱或可冀
耳。寵因引鏡驗之。見面有黒氣。於是貨
賣衣鉢資餘。併市香供。飛舟東逝。直至海
鹽居在光興。閉房禮懺杜絶人物。晝忘食
息夜不解衣。迄年四十。歳暮之夕忽覺兩
耳腫痛。彌生怖懅。其夜懺禮已達四更。聞
戸外有人言曰。君死業已盡。遽即開戸都無
所見。明晨借問僉言黒氣都除。兩耳乃是生
骨。斯實懺蕩之基。功不虚也。末又從東夏
慧基聽其講導。言論往復旬日之間。文疑理
滯反啓其志。又鼓棹西歸住道林寺。開宇
&T031279;敞軒映水。解帙尋經毎自惆悵而不
能已。及東昏在位。多請遊於北山。因而移
寓天保寺。天監七年齊隆寺法鏡徂歿。僧
正惠超啓寵鎭之。勅曰。法寵法師造次擧動
不逾律儀。不侠性欲不事形勢。慈仁愷
悌雅有君子之風。匡政寺廟信得其人矣。
上毎義集以禮致之。略其年臘勅常居坐
首。不呼其名號爲上座法師。請爲家僧。勅
施車牛人力衣服飮食。四時不絶。寺本
小。帝爲宣武王修福。下勅王人繕改張
飾以待寵焉。因立名爲宣武寺也。門徒敦
厚常百許人。普通四年忽感風疾不能執
捉。舒經格上晝夜不休。赴諸法事坐輿講
説。未疾禮佛常以百拜爲限。後不能起
居。猶於床上依時百過俯仰虔敬。所懺所
願與本無異。後疾甚中使參候相望於道。
以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春秋七十四。皇
上傷悼道俗悲戀。勅葬定林寺墓。一切凶事
天府供給。舍人主書監視訖事。復有沙門智
果。管氏。呉人。住海鹽光興寺。清直平簡善
諸經術。又剡縣公車寺沙門僧淑。捃採衆師
並爲己任。隨問隨答思慮周廣。雖有徴覈
而未盡其要
釋僧遷。姓樂氏。襄陽杜人。幼出家。進忠退
儉早協州郷。晩遊都邑住靈根寺。却掃一
房淨若仙觀。潔整衣服塵水不染。從靈味
寺寶亮諮學經論。文理通達籍甚知名。性
方稜不撓高自崇遇。若非意得罕所賓接。
武帝以家僧引之。呉平侯蕭昺。亦遇之以
禮。天監十六年夏。帝嘗夜見沙門*慧詡。他
日因計法會。遷問詡曰。御前夜何所道。詡
曰。卿何忽問此。而言氣甚厲。遷抗聲曰。我
與卿同出西州倶爲沙門。卿一時邀逢天
接。便欲陵駕儕黨。我惟事佛。視卿輩蔑
如也。衆人滿坐詡有慚忒。其爲梗正皆類
此也。以普通四年卒。春秋五十九矣
釋僧旻。姓孫氏。家于呉郡之富春。有呉開國
大皇帝其先也。幼孤養能言而樂道。七歳出
家。住虎丘西山寺。爲僧回弟子。從回受五
經。一聞能記。精神洞出標群獨秀。毎與同
輩言謔及諸典禮。未嘗不慨慨然欲爲
己任。宋吏部郎呉郡張辯謂之曰。沙彌何姓
家在何處。旻曰。貧道姓釋。家于此山。辯甚
異之。特進張緒見而歎曰。松栢雖小已有
*陵雲之氣。由是顯譽。年十三隨回出都
住白馬寺。寺僧多以轉讀唱導爲業。旻風
韻清遠了不厝意。年十六而回亡。哀容俯仰
率由自至。喪禮畢移住莊嚴師仰曇景。景
久居寺任。雅有風軌。大小和從。寺給僧足。
旻安貧好學。與同寺法雲禪崗法開。禀學
柔次達亮四公經論。夕則合帔而臥。晝則
假衣而行。往返諮詢不避炎雪。其精力篤
課如此。大明數論究統經律。原始要終望
表知裏。内鑒諸己旁啓同志。前疑往結靡
不氷&T022132;。雖命世碩學有是非之辯。旻居中
振發曾無擁滯。光緒既著風猷弘遠。齊文惠
帝竟陵王子良。深相貴敬請遺連接。尚書令
儉。延請僧宗講涅槃經。旻扣問聯環言
皆摧敵。儉曰。昔竺道生入長安。姚興於逍
遙園見之。使難道融義。往復百翻言無不
切。衆皆覩其風神服其英秀。今此旻法師
超悟天體。性極照窮言必典詣。能使前無横
陣。便是過之遠矣。文宣嘗請柔次二法師。
於普弘寺共講成實。大致通勝冠蓋成陰。
旻於末席論議。詞旨清新致言宏邈。往復神
應聽者傾屬。次公乃放塵尾而歎曰。老
受業於彭城。精思此之五聚。有十五番以
爲難窟。毎恨不逢勍敵。必欲研盡。自至
金陵累年始見竭於今日矣。且試思之晩講
當答。及晩上講裁復數交詞義遂擁。次公動
容顧四坐曰。後生可畏。斯言信矣。年二十
六。永明十年始於興福寺講成實論。先輩
法師高視當世排競下筵。其會如市山栖
邑寺莫不掩扉畢集。衣冠士子四衢輻湊。
坐皆重膝不謂爲迮。言雖竟日無起疲
倦。皆仰之如日月矣。希風慕徳者不遠
萬里相造。自晋宋相承。凡論議者。多高談
大語競相誇罩。及旻爲師範。稜落秀上機
變如神。言氣典正。座無洪聲之侶。重又性
多謙讓。未常以理勝加人。處衆澄眸如
入禪定。其爲道俗所推如此。時人稱曰。
折剖磐隱通古無例。條貫始終受者易
悟。庶方蕩諸異論大同正法矣。於是名振
日下。聽衆千餘。孜孜善誘曾無告倦。晋安
太守彭城劉業。嘗謂旻曰。法師經論通博。何
以立義多儒。答曰。宋世貴道生。開頓悟以
通經。齊時重僧柔。影毘曇以講論。貧道謹
依經文。文玄則玄。文儒則儒耳。時竟陵王世
子蕭照胄。出守會稽。要旻共往。征虜別
之。旻曰。吾止講席。相識未嘗修詣。承其
得郡。便狼狽遠別。意所不欲。衆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勅僧局請三十僧。入華林園
夏講。僧正擬旻爲法主。旻止之。或曰何故。
答曰。此乃内潤法師。不能外益學士。非
謂講者。由是譽傳遐邇名動京師。瑯瑘王
仲寶。呉人張思光。學冠當時清貞獨絶。並投
分請交申以縞帶。年立之後頻事開解蔚
爲宗匠。九部五時若指諸掌。玄理伏難坦
然夷易。故緇素結轍華俗邀延往復屯萃
矣。時有令聞夙成負先來之風。耆年素望
懷新舊之恥。設伏者比肩翹關者間出。旻
隨方領會。弘量有餘。皆銜璧輿櫬響然
風靡者一人而已。値齊暦横流道屬昏詖。時
寵小人世嫉君子。因避地徐部。仍受請入
呉。法輪繼轉勝幢屡建。皆隨根獲潤有
聲南北。皇梁膺運乃翻然自遠言從帝則。
以天監五年遊于都輦。天下禮接下筵亟
深睠悦。勅僧正慧超銜詔至房。欲屈與
法寵法雲汝南周捨等。時入華林園
論道義。自茲已後優位日隆。六年制注
若經。以通大訓。朝貴皆思弘厥典。又請京
邑五大法師。於五寺首講。以旻道居其右。
迺眷帝情深見悦可。因請爲家僧。四事供
給。又勅於*慧輪殿講勝鬘經。帝自臨聽。仍
選才學道俗釋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
劉勰等三十人。同集上定林寺。抄一切經
論以類相從。凡八十卷。皆令取衷於旻。十
一年春忽感風疾後雖小間。心猶忘誤言語
遲蹇。旻曰。自登座講説已二十年。如見此
病例無平復。講事盡矣。乃修飾房内隔立
道場日夜禮懺。後呉郡太守張充。呉興太守
謝覽。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請。有勅給船
仗資糧發遣。二郡迎候舟&MT01132;滿川。京師學士
雲隨霧合。中途守宰莫不郊迎。晋陵太守蔡
撙。出侯門迎之歎曰。昔仲尼素王於周。今
旻公又素王於梁矣。天監末年。下勅於莊
嚴寺。建八座法輪。講者五僧以年臘相次。
旻最處後。衆徒彌盛。莊嚴講堂。宋世祖所
立。欒櫨増映延袤遐遠。至於是日不容聽
衆。執事啓聞。有勅聽停講五日。悉移窓
戸四出檐霤。又進給床五十張。猶爲迫迮。
桯摧折日有十數。得人之盛皆此類焉。
旻因捨什物嚫施擬立大堂。慮未周用
付庫生長傳付後僧。又於簡靜寺講十
地經。堂宇先有五間。慮有迫迮又於堂前
權起五間。合而爲一。及至就講寺内悉
滿。斯感化之來殆非意矣。少與齊人張融
謝眺友善。天下才學通人莫不致禮。雖
居重名不嘉榮勢。閑處一室簡通豪右。
衆人多恨之。唯呉郡陸倕。博學自居。名位
通顯早崇禮敬。旻亦密相器重。時爲太子中
庶。儐從到房。旻稱疾不見。倕欣然曰。此誠
弟子所望也。人皆推倕之愛名徳也。彌重
旻之不趣於世。曁普通之後。先疾連發彌
懷退靜。夜還虎丘人無知者。時蕭昂出守
呉興。欲過山展禮。山主智遷先知以告旻。
旻曰。吾山藪病人。無事見貴二千石。昔戴
顒隱居北嶺。宋江夏王入山詣之。高臥牖
下不與相見。吾雖徳薄請附戴公之事矣。
及蕭至旻從後門而遁。其年皇太子。遣通
事舍人何思澄。銜命致禮。贈以几杖鑪奩
褥席麈尾拂扇等。五年下勅延還移住開善。
使所在備禮發遣。不得循常以稽天望。於
路増劇未堪止寺。權停莊嚴因遂彌留以
至大漸。良醫上藥備于寺内。中使參侯相
望馳道。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卒于寺
房。春秋六十一。天子悲惜儲君嗟惋。勅以其
月六日。窆於鍾山之開善墓所。喪事大小隨
由備辦。隱士陳留阮孝緒。爲著墓誌。弟子
智學*慧慶等。建立三碑。其二碑。皇太子
湘東王。並爲製文樹于墓側。徴士何胤。著
文立於本寺。初旻嘗樂於禪默。乃依所立
義試遍安心。旬日之間遂得入定。問諸禪
師皆云。門戸雖殊造寂不異。又嘗於講日
謂衆曰。昔彌天釋道安。毎講於定坐後。常
使都講等爲含靈轉經三契。此事久廢。既
是前修勝業。欲屈大衆各誦觀世音經一
遍。於是合坐欣然遠近相習。爾後道俗捨物
乞講前誦經。由此始也。時有靈根寺道超
比丘。勤學自勵。願明解如旻。夢有人言。僧
旻法師毘婆尸佛。已能講説。君始修習。云何
可等。但自加功。不患不達。隨分得解。
後大領悟。旻嘗造彌勒佛并諸供具。朝夕禮
謁。乃夢見彌勒佛遣化菩薩送菩提樹與
之。菩薩曰。菩提樹者。梁言道場樹也。弟子
頗宣其言。旻聞而勗之曰。禮有六夢。正夢
唯一。乃是好惡之先徴。故周立占夢之官。
後代廢之。正以俗人澆薄亟多假託。吾前
所夢乃心想耳。汝勿傳之。以莊嚴寺門及
諸牆宇古製不工。又呉虎丘山西寺朽壞日
久。並加繕改事盡弘麗。旻所造經像全不
封附。須者便給。放生布施未嘗倦廢。弟子諮
曰。和上所修功徳誠多。未始建大齋會。恐
福事未圓。旻曰。大齋乃有一時發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難得盡理。又且米菜醤酢樵
水湯灰踐踰澆炙。信傷害微蟲豈有數量。
慮有此事故不敢爲也。始復求寄王
官府有勢之家。使役雖多彌難盡意。近識
觀之藉此開悟。智者窺人有求名之誚。
要請法俗侵星早到。若不專至有乖素
心。若現斯言猶渉譏笑。故吾不爲也。旻
美言笑善擧止。吐納膏油自生顧眄風
飈滿室。凡所施爲不爲名利。勤注教勗形
於言晤。先人後己常若不及。常有餘師
言弟子不恭者。旻呼與相見爲設飮食。方便
誘喩遂成善士。生無左道卜筮。不妄同惑
凡人。又不假託奇怪以誑近識。貴人君子
皆景慕焉。營居負販者亦望風而畏敬。聞其
名者僞夫正鄙夫立。所著論疏雜集。四聲指
歸詩譜決疑等。百有餘卷流世
釋法雲。姓周氏。宜興陽羡人。晋平西將軍處
之七世也。母呉氏。初産在草。見雲氣滿
室。因以名之。七歳出家。更名法雲從師
住莊嚴寺。爲僧成玄趣寶亮弟子。而俊朗英
秀卓絶時世。年十三始就受業。大昌僧宗
莊嚴僧達。甚相稱讃。寶亮毎曰。我之神明殊
不及也。方將必當棟梁大法矣。齊永明中。
僧柔東歸。於道林寺發講。雲諮決累日。詞
旨激揚。衆所歎異。年小坐遠聲聞難叙。命
置小床處之於前共盡往復。由是顯名。
與同寺僧旻。等年臘齊名譽。歴採衆師且
經且論四時遊聽寒暑不輟。或講前講末初
夜後夜覆述文義。間隙遊習於路思義。輒
不自覺行過所造。其勤勵專至類皆如此。
曾觀長樂寺法調講論。出而顧曰。震旦天子
之都衣冠之富。動靜威儀勿易爲也。前後法
師或有詞無義。或有義無詞。或倶有詞義
而過無威儀。今日法坐倶已闕矣。皆由習學
不優未應講也。及年登三十。建武四年夏。
初於妙音寺開法華淨名二經。序正條源
群分名類。學徒海湊四衆盈堂。僉謂理
言盡紙卷空存。及至爲賓。構撃縱横比類
紛鯁。機辯若疾風。應變如行雨。當其鋒
者罕不心務。賓主咨嗟朋僚胥悦。時人呼
爲作幻法師矣。講經之妙獨歩當時。齊中
書周顒。瑯瑘王融。彭城劉繪。東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貴。並投莫逆之交。孝嗣毎日。見雲
公俊發自顧缺然。而性靈誠孝勞於色養。及
居母憂毀瘠過禮。累日不食殆不勝喪。
僧旻謂曰。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賢者企
及。且毀不滅性尚出儒宗。況佛有至言。欲
報生恩。近則時奉顏儀使物生悦。遠則
啓發菩提以道神識。又云。恩愛重賊不
可寛放。寛放此者及所親愛墮於惡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則惠兼存
沒入諸善趣矣。宜思遠理使有成津。何
可恣情同於細近耶。雲乃割裂哀情微
進飮粥。永元元年。曾受毘陵郡請。道俗傾
家異端必集。弘振風猷道被京城。鼓舞知
歸巾褐識反。及梁氏高臨甚相欽禮。天監
二年。勅使長召出入諸殿。影響弘通之端
&T005678;揚利益之漸。皇高亟延義集。未曾不勅
令雲先入後下詔令。時諸名徳各撰成實
義疏。雲乃經論合撰。有四十科爲四十二
卷。俄尋究了。又勅於寺三遍敷講。廣請義
學充諸堂宇。勅給傳詔。車牛吏力皆備足
焉。至七年制注大品。朝貴請雲講之。辭
疾不赴。帝云。弟子既當今日之位。法師是
後來名徳。流通無寄。不可不自力爲講也。
因從之。尋又下詔禮爲家僧。資給優厚。勅
爲光宅寺主。創立僧制雅爲後則。皇太子
留情内外。選請十僧入於玄圃。經於兩夏
不止講經。而亦懸談文外。雲居上首偏加
供施。自從王侯逮于榮貴莫不欽敬。至
於吉凶慶弔不避寒暑。時人頗謂之遊侠。
而動必弘法。不以此言關懷。中書郎順
陽范軫。著神滅論。群僚未詳其理。先以奏
聞。有勅令雲答之。以宣示臣下。雲乃遍與
朝士書論之。文采雖異而理義倫通。又與
少傅沈約書曰。主上令答神滅論。今遣相
呈。夫神妙寂寥。可知而不可説。義經丘而
未曉。理渉旦而猶昏。至人凝照。有本襲道。
赴機垂審。臣下旨訓周密。孝享之祀既彰。
桀懷曾史之慕。三世之言復闡。紂綴波崙
之情。預非草木。誰不歔欷。同挹風猷。共
加弘賛也。約答曰。神本不滅深所伏膺。
神滅之談良用駭惕。近約法師。殿内亦蒙勅
答一本。歡受頂戴尋覽忘疲。豈徒伏斯外
道可以永離衆魔。孔釋兼弘於是乎在。實
不刊之弘旨。百代之舟航。弟子亦即彼論
微厝疑覈。比展具以呈也。雲以天監末年。
欲報施主之恩。於秣陵縣同下里中造寺
一所。勅以法師建造。可仍以法師爲名。即
禪崗之西山也。郊郭内地實爲爽塏。結
孤巖北面城市。懷澗隱嶺。窮人野之致。
終日論談曾無休廢。天監將末。扶南國獻
經三部。勅雲譯之。詳決梁梵。皆理明意顯。
状若親承。帝抄諸方等經。撰受菩薩法。
構等覺道場。請草堂寺慧約法師以爲智
者。躬受大戒以自莊嚴。自茲厥後。王侯朝
士法俗傾都。或有年臘過於智者。皆望風
奄附啓受戒法。雲曰。戒終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受者誠非所異。有若趣時。於是固
執。帝累勸奬毎加説喩。答曰。當先發願。若
相應然後從受。雲欲發起。中表菩提之
心。捨己身外嚫施之物。通啓於華林園光華
殿設千僧大會。分此諸物爲五種功徳。上
帝隨喜警梵從時。鏘金候旭百和&MT90127;氳。衆妓
繁會觀者傾城莫不稱歎。普通六年勅爲
大僧正。於同泰寺設千僧會。廣集諸寺知
事。及學行名僧。羯磨拜授置位羽儀。衆皆見
所未聞。得未曾有。爾後雖遘疾時序。而
講説無廢。及於扶接登座。弊劇乃止。至御
幸同泰開大涅槃。勅許乘輿上殿
聽講。及遭父憂由是疾篤至于大漸。以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卒于住房。春
秋六十有三。二宮悲惜爲之流慟。勅給東園
祕器。凡百喪事皆從王府。下勅令葬定林
寺側。太子中庶瑯瑘王筠。爲作銘誌。弟子周
長胤等。有猶子之慕。創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東王蕭繹各爲製文。初雲年在息慈雅
尚經術。於妙法華研精累思。品酌理義
始末照覽。乃往幽巖獨講斯典。竪石爲
人松葉爲拂。自唱自導兼通難解。所以垂
名梁代誠績有聞。而文疏稠疊前後繁映。
致依講誦有阻恒功。嘗於一寺講散此
經。忽感天華状如飛雪。滿空而下延于堂
内。昇空不墜訖講方去。有保誌神僧。道超
方外。罕有得其情者。與雲互相敬愛。呼爲
大林法師。毎來雲所輒停住信宿。嘗言。欲
解師子吼。請法師爲説。即爲剖析。誌便彈
指讃曰。善哉微妙微妙矣。儀同陳郡袁昂云。
有常供養僧學雲法華。日夜發願望得
解等之。忽夢有異僧曰。雲法師燈明佛時
已講此經。那可卒敵也。毎於講次有送
錢物乞誦經者。多獲徴應。及得善夢如
別記述。夷陵縣漁人。於網中得經一卷。是
泥洹四法品。末題云。宋元徽二年。王寶勝
敬造奉光宅寺法雲法師。以事勘校。時雲年
始十歳。名未遠布寺無光宅。而此品正則。
初云弘法次斷魚肉。驗今意行頗用相符。
其有機神變化。人莫敢競其類者。雲得此
告彌深弘演云爾
釋慧澄。姓蘭氏。番禺高要人。十四出家。依
和上道達住隨喜寺。而在性貞苦立素齋戒。
魚肉葷辛畢世未視。當齊氏之季。百工輟
業。澄閉戸禮誦不修聞達。天監初建開闡
學校。白黒樂求皆得其志。澄深懷願望以
日爲歳。世始廓清南路猶梗。負笈踟蹰欲
前未進。親舊諫曰。何不就饒聚糧貨待
路好通。爲爾栖栖横生憂苦。澄曰。榮華賄
貨此何見關。日月如電時不待人耳。於是
行寄託遂至京室。憇莊嚴寺。仍從僧旻
以伸北面。勤苦下帷專攻一事。且經且律
或數或論。十餘年中鉤深索隱。猶晦迹下
筵而名聞日遠。桂陽王蕭象。聞風欽悦延請
入第。頂禮歸依求屈講説。親自飡服遂使遠
近投集。聞者斐然。後桂陽出鎭南岳。請與同
行。瀟湘道俗重増歸敬。法席繼興善誘忘倦。
澄以違親歳久誓暫定省而番禺四衆向
風欽徳。迎請重疊年年轉倍。以普通四年
隨使南返。中途危阻素情無憚。食値飢客
盤施之。船人更辦不肯復受。又見單
薄解衣賑之。及至南海復停隨喜。七衆屯
結其會如林。讃請法施頻仍累迹。理喩精
微淺深無隱。新舊學望如草偃焉。於斯五
載法利無限。未及旋都遇疾而卒。春秋
五十有二。即大通元年也。時復有慧朗慧略
法生慧武等。皆從僧旻受學。雖復廣綜諸
部。並以成實擅名。朗居貧好學博達多通。
久當師匠巧於傳述。略聰明俊警宣講有
則。品別支條分籍甚有嘉譽。生尋訪異聞。
博述經論。銓次祕奧物益奇之。武振揚文
義省約不繁。宣流未廣蘭摧中葉。年
十餘卒。
釋法令。姓董氏。未詳何人。家遭世禍因寓
建康。少出家住定林上寺。立操貞堅廉和寡
欲。博覽經論多所通達。善涅槃大小品。尤
精法華阿毘曇心。登師子座發無畏辯。先
標綱要却泒條流。言約旨遠馳名京學。兼
好禪寂以息攀縁。但多疹瘵亟爲廢替。自
責先身執相分別起諸違害今受殃咎。因
誦大品一部用袪封滯。清淨調和隨從梵
行。足不下山三十三載。葷辛不食弊衣畢
世。以天監五年卒。春秋六十有九。時寺復
有慧泰慧纂。並以學聞。泰剋己修身篤
勤禪智偏能談授。纂心性清率不務形
骸。貞實抱素雅有國士之器
釋智藏。姓顧氏。本名淨藏。呉郡呉人。呉少
傅曜之八世也。高祖彭年司農卿。曾祖淳錢
唐令。祖瑤之員外郎。父映奉朝請。早亡其
母嘗夢。出繞呉城一匝。密雲四布而天中
開朗。衆星墜地取而呑之。因而有娠焉。及
生藏也。少而聰敏。常懷退讓。果食衣服爰
及威儀皆新華。先讓而處下末。由此撃譽
郷閭敬而尚重。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以
泰初六年勅住興皇寺。事師上定林寺僧遠
僧祐天安寺弘宗。此諸名徳傳如前述。藏禀
依訓範敬義弘隆。嘗遇師疾甚不食多日。
藏亦從之。待師進飮藏還進飮。乃至平復
方從師好。自是戒徳堅明學業通奧。衆所
知識超於夷等。當時柔次二公玄宗蓋世。
初從受學。挹酌經論統辯精理。及其開
關延敵。莫能渉其津者。藏洞曉若神微
言毎吐。預有比蹤罔不折伏。於是二僧歎
揖。自以弗及之也。齊太尉文憲王公。深懷
欽悦爰請安居。常歎相知之晩。太宰文宣
王。建立正典紹隆釋教。將講淨名選窮上
首。乃招集精解二十餘僧。探授符策乃得
於藏。年臘最小獨居末坐。敷述義理罔或
抗衡。道俗翕然彌崇高譽。先是會稽愼法
師。志欲宣通妙法。乃請文宣方求講匠。
以藏名稱普聞允當僉屬。遂流連會稽多
歴年祀伏膺鼓篋寔繋有徒。但以律部未
精重遊京輦。信同瓶喩有似燈傳。俄而十
誦明了諸部薄究。未還呉郡道流生地。
學人裹糧隨之不少。永元二年重遊禹穴。
居法華山結衆弘業。及齊徳將謝。王室
大騷。天地既閉經籍道廢。遂翻然高擧。欲
終焉禹穴。逮有梁革命。大弘正法。皇華繼
至。方遊京輦。天子下禮承修。榮貴莫不
敬。聖僧寶誌遷神。窀穸于鍾阜。於墓前建
塔。寺名開善。勅藏居之。初藏未受具戒。
遇誌於定林上寺。遂推令居前。垂示崇敬
之迹。識知徳望有歸告之先見矣。時梁武
崇信釋門。宮闕恣其遊踐。主者以負扆南
面域中一人。議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
沙門一不霑預。藏聞之勃然厲色。即入金
門上正殿踞法座抗聲曰。貧道昔爲呉
中顧郎。尚不慚御榻。況復迺祖定光。金輪
釋子也。檀越若殺貧道即殺。不慮無受生
之處。若付在尚方。獄中不妨行道。即拂
衣而起。帝遂罷勅任從前法。斯跨略天子
高岸釋門。皆此類也。有野姥者。工相人也。
爲記吉凶百不失一。謂藏曰。法師聰辯蓋
世天下流名。但恨年命不長。可至三十一
矣。時年二十有九。聞斯促報講解頓息。竭
精修道發大誓願足不出門。遂探經
藏得金剛般若。受持讀誦畢命奉之。至
所危暮年香湯洗浴淨室誦經以待死至。俄
而聞空中聲曰。善男子。汝往年三十一者。
是報盡期。由*般若經力得倍壽矣。藏後出
山試過前相者。乃大驚起曰。何因尚在世
也。前見短壽之相。今了一無。沙門誠不可
相矣。藏問。今得至幾。答云。色相骨法年六
十餘。藏曰。五十爲命。已不爲夭。況復過
也。乃以由縁告之。相者欣服。竟以畢年辭
世。終如相言。於是江左道俗。競誦此經。多
有徴應。乃至于今日有光大。感通屡結。逮
梁大同中。敬重三寶利動昏心。澆波之儔。
肆情下達。僧正憲網無施於過門。帝欲自
御僧官維任法侶。勅主書遍令許者署
名。于時盛哲無敢抗者。匿然投筆。後以
疎聞藏。藏以筆横轢之告曰。佛法大海非
俗人所知。帝覽之不以介意。斯亦拒
略萬乘季代一人。而帝意彌盛。事將施行
於世。雖藏後未同。而勅已先被。晩於華光
殿設會。衆僧大集。後藏方至。帝曰。比見僧
尼多未誦習。白衣僧正不解科條。俗法
治之傷於過重。弟子暇日欲自爲白衣僧
正亦依律立法。此雖是法師之事。然佛亦
復付囑國王。向來與諸僧共論。咸言不異。
法師意旨如何。藏曰。陛下欲自臨僧事。實
光顯正法。但僧尼多不如律。所願垂慈矜
恕此事爲後。帝曰。弟子此意豈欲苦衆僧
耶。正謂俗愚過重。自可依律定之。法師乃
令矜恕。此意何在。答曰。陛下誠欲降重從
輕。但末代衆僧難皆如律。故敢乞矜恕。帝
曰。請問諸僧犯罪。佛法應治之不。答曰。竊
以佛理深遠教有出沒。意謂亦治不治。帝
曰。惟見付囑國王治之。何處有不治之
説。答曰。調達親是其事。如來置之不治。
帝曰。法師意謂。調達何人。答曰。調達乃
誠不可測。夫示迹正欲顯教。若不可不
治。聖人何容示此。若一向治之。則衆僧不
立。一向不治亦復不立。帝動容追停前勅。
諸僧震懼相率啓請。帝曰。藏法師是大丈夫
心。謂是則道是。言非則道非。致詞宏大。
不以形命相累。諸法師非大丈夫。意實不
同言則不異。弟子向與藏法師碩諍。而諸
法師默然無見助者。豈非意在不同耳。事
遂獲寢。藏出告諸徒屬曰。國王欲以佛法
爲己任。乃是大士用心。然衣冠一家子弟十
數。未必稱意。況復衆僧。五方混雜未易
辯明。正須去其甚泰耳。且如來戒律布在
世間。若能遵用足相綱理。僧正非但無益
爲損弘多。常欲勸令罷之。豈容賛成此
事。或曰。理極如此。當萬乘之怒何能夷然。
藏笑曰。此實可畏。但吾年老。縱復荷旨附
會。終不長生。然死本所不惜。故安之耳。後
法雲謂衆曰。帝於義理之中未能相謝。
一日之事眞可愧服不久勅於彭城寺講
成實。聽侶千餘。皆一時翹秀。學觀榮之。又
勅於慧輪殿講波若經。別勅大徳三十人
預座。藏開釋發趣各有清拔皆著私記擬
後傳習。天監末年春捨身大懺。招集道俗。并
自講金剛般若以爲極悔。惟留衣鉢。餘
者傾盡一無遺餘。陳郡謝幾卿。指掛衣竹
戲曰。猶留此物尚有意耶。藏曰。身猶未滅
意何由盡。而尚懷靖處託意山林。還居開
善因不履世。時或勅會。乃上啓辭曰。夙昔
顧省心惑不調。欲依佛一語於空閑自
制。而從縁流二十餘載。在乎少壯故可推
斥。今既老病身心倶減。若復退一毫。便不
堪自課。故願言靜處少自營衞。非敢傲世
求名。非欲從閑自誕。是常人近情。懼前
逕之已迫耳。帝手勅喩曰。求空自閑依空
入慧。高蹈養神實是勝樂。不違三乘。亦以
隨喜。惟別之際能無悵然。岐路贈言古人
所重。猶勸法師。行無礙心。大悲爲首方便
利益。隨時用舍不宜頓杜。以隔礙心行菩
薩道無有是處。勅往反頻。仍久之然持操
不改。帝將受菩薩戒勅僧正牒老宿徳望。
時超正略牒法深慧約智藏三人。而帝意在
於智者。仍取之矣。皇太子尤相敬接。將致
北面之禮。肅恭虔往。朱輪徐動鳴笳啓路。
降尊下禮就而謁之。從遵戒範永爲師傅。
又請於寺講大涅槃。親臨幄坐爰命諮質。
朝賢時彦道俗盈堂。法筵之盛未之前聞。又
於北閣更延談論。皆歎曰。陪預勝席未曾
有也。藏任吹虚舟眞行平等。毀譽不動榮
利未干。宴坐空閑毅然山立。雖神寓凝隔
風韻清高。其應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可
謂望儼即温。君子之變者矣。自現處巖岫
晦形人世。又於寺外山曲別立頭陀之舍
六所。並是茅茨容膝而已。皇太子聞而遊
覽。各賦詩而返。其後章云。非曰樂逸遊。
意欲識箕潁。藏結心世表。常行懺悔。毎於
六時翹仰靈相。口云。理味深玄淺思斟酌自
抱疑礙。恐乖聖意多僻。因而懇惻詞涙倶
發。嘗宿靈曜寺。夜行暫用心。見有金光照
曜。一室洞明。人問其故。答曰。此中奇妙未可
得言。是旦遘疾至于大漸。帝及儲君中使
相望。四部白黒日夜參候。勅爲建齊手
願文。并繼以醫藥。而天子不整。唯増不
降。臨終詞色詳正。遺言唯在弘法。以普通
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春秋六十有五。
勅葬獨龍之山。赴送盈道同爲建碑。墳所
寺内各一。新安太守蕭機製文。湘東王繹製
銘。太子中庶子陳郡殷鈞爲立墓誌。初藏
常夢見金粟如來入室共談執二塵尾。其
一寶裝。其一者素。留素者與藏。又徴士廬
江何胤。居呉郡虎丘。遇一神僧。捉一函
書云。有人來寄語頃失之。及開函視全
不識其文詞。後訪魏僧云。是大莊嚴論中
間兩紙也。時人咸謂藏之所致。又彭城劉混
之罪當從戮。藏時處後堂。爲帝述四等義。
外奏聞之。帝曰。今爲國事不得道四等
義如何。藏曰。言行乘機也。今機發而不中。
失在何人。四等之擧義非徒設。帝遂捨而不
問。竟以獲免。劉氏終亦不委斯由。其潜濟
益被率多如此。凡講大小品涅槃般若法
華十地金光明成實百論阿毘曇心等。各著
義疏行世
續高僧傳卷第



續高僧傳卷第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二 正傳二十一 附見一十
  梁大僧正南澗寺沙門釋慧超傳一
梁國師草堂寺智者釋慧約傳二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釋曇巒傳三
梁蜀郡龍淵寺釋慧韶傳四
*梁會稽嘉祥寺釋慧皎傳五
魏洛陽釋道辯傳六曇永 亡名
魏恒州報徳寺釋道登傳七
梁楊都莊嚴寺釋僧密傳
*梁楊都湘宮寺釋曇准傳九智深
*梁楊都靈基寺釋道超傳十慧安
梁楊都龍光寺釋僧喬傳十一慧生
*梁楊都彭城寺釋慧開傳十二曇儁
*梁楊都建初寺釋明徹傳十三
*梁餘杭西寺釋法開傳十四
*梁楊都瓦官寺釋道宗傳十五法敞
魏洛下廣徳寺釋法貞傳十六僧建 慧聰
道寂
梁益州羅天宮寺釋寶淵傳十七法文
法度
法護
本闕
*梁楊都治城寺釋僧詢傳十八道遂
道摽
本闕
*梁楊都靈根寺釋慧超傳十九*本闕
齊鄴中天平寺釋眞玉傳二十
後梁荊州大僧正釋僧遷傳二十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