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歴代通載 (No. 2036_ 念常集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愚。又上經既是老子所陳。道士應宜依而
學。佛何乃合氣爲道。專諷靈寶。試問三經
文明何義。道藏既不收攝。道士又不通明。
偸大聖之至詮。爲老君之極唱。正符涅槃
盜牛之喩。又同瞽者誤入金穴。雖得其寶
未知何用。又曰。懺悔三業至年月齋法。若
如是者。道士應通。且問懺悔是何語言。今
此懺悔。爲事懺耶。爲理懺耶。約功徳門而
滅罪邪。約逆生死心而滅罪耶能懺之心
宜有幾種。所懺之罪何處安排。懺悔二字
由尚罕知。則三業六根五逆十惡。戒善之
軌年月齋名。決不曉達。若是老子所説。道
士應合備。知既然一字不通。顯知偸佛
妄説。此同竊賊人物被主認著。猶不招
承。更生拒辯。焚經火板方乃慚惶。君子
悔前不至如此
老君結氣成字僞第八化云。聖紀經云。太上老
君。昔於龍漢之年。從元始天
尊。於中央大福堂國。説靈寶十部妙經。出法度人。又
於東極大浮&T023085;國。出法度人。以紫筆書於空青之林。
又於南極禪離界。以火煉眞文瑩發字形。又於西極衞
羅世界。北極鬱單國。皆出法度人。老君以五方眞氣
之精。結成寶字。大方一丈。八角垂芒。爲雲篆之形。
飛鳥之状。以立文章。又云。墳典自我而出。經籍自
我而
生也
辯曰。夫子字之聿興爰從上古。伏羲氏之
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
政。由是文藉生焉。故有青丘紫府三皇刻
石之文。緑檢黄繩六甲靈蜚之字。後有
蒼頡。因而増制。大篆起於史&MT03247;。小篆興
於李斯。飛白創於蔡邕。隷書變於程邈。秦
書八體漢字六形。痩金堆金。垂雲垂露。蔡
葉龍爪顏體坡書。皆循古以増成。近代而
改制。豈假眞氣而結。何關老子傳來。掩
竊他能衒賣己徳。放舒白眼不恥清流。上
云。龍漢起於初氣。何有老子而生。既言紫
筆書林。乃在蒙恬之後。牽今引古。欺我賢
人。孔安國云。伏羲神農黄帝之書。謂之
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
謂之五典。言常道也。易則三聖方定 詩則
群英之言。春秋孔子所修。禮則周公所定。
爾雅周公所纂。國語丘明所述。劉熙釋名。
許愼説字。埤蒼廣雅。桂苑珠叢。顧野王之
玉篇。陸法言之切韻。各有源系。非干老聃
而言墳典自我而出經籍自我而主。荒唐
謬談侮弄明哲亦猶相如上林説。盧橘夏
熟。楊雄甘泉賦。玉樹冬菁。聽其言則洋洋
美耳。究其事則杳杳空傳。矧乎國名虚設。
妄採他書。大福堂。改大堂而取名。東浮黎。
彷扶桑而立號。南禪黎。革重黎而標字。西
衞羅。竊於迦維羅衞。北方全收欝單越名。
十洲所不收。神異所不攝。地理無所紀。括
地絶形名。空闡五車了無一實。偸鈴掩耳
斯之謂與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二十一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二十二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周文王時爲柱下史僞第九 第十九化云。周
文王時老君爲燮
邑子。時帝紂荒虐天下塗炭。乃乘飛飈之輪。風伯前
驅。彭祖驂乘。降坡山之陽。西伯揖之拜爲守藏
吏。武王克商。遷爲柱下史。作赤精經。教文王以仁義
之道。作璇璣經。以授周公。成王康王之代。世爲
下史。昭王時。有黒氣之祥。老君以八天
隱文授昭王王。不用後成膠舟之難
辨曰。蓋
聞九頭五龍之紀。重瞳四乳之書。金秦
火漢之文。黄魏白晋之典。不聞文王師
於老子。璇璣訓於周公。但云文王師於太
公。武王師於&T073115;旦。群書具載。先儒盛談。何
違戻百家別張毛目。蓬心瞽唱睞目
生靈。夫欲聖人者。宜務其實。無稽之談自
招世誚。案史記別傳。老子生於定王之世。
與孔子相接。何乃妄爲西伯之時乎。既是
聖人。見紂荒淫宜盡力規諫匡其不逮。而
乃高乘飛輪棄而遠遁。爲忠臣者。固若是
乎。昔日過關。雇徐甲而爲御乘薄軬之車
今則乘飛颷輪。風伯前驅。彭祖驂乘。何
自高之不經乎。況彭祖此時已歿。風伯不
肯前驅。文王自公劉以來。世積仁孝。美化
行乎江漢。仁慈及於行葦。何待赤精之教
哉。周公制禮作樂。代臨天下。設金縢而
表誓。製周禮而流規。何用璇璣之教乎。昭
王時號明君。史無黒氣之變。妄改白虹之
兆。而云黒氣之言。授以隱文。又成孟浪之
説。前云。老君爲九天教主金闕帝君。建七
曜之冠。披九色之帔。乘八景玉輿。駕五色
神龍金闕之中坐玉帳之内仙童左奉玉女
右陪。萬聖擁隨千靈翊從。老子既有如此
高貴之位。而不肯居。返就守藏之職。屈
身爲臣。侍君之傍立柱之下。晨趨暮拜端
笏搢紳。捨喬木之高遷。投幽谷之賤地。翻
上倒下以何謬哉。燮邑之號。周書之所
不載金闕帝君。爰從道士虚張。有名無實
孰肯傳信栽。風求影種電尋根。此之謂
與。若以昭王不信故。感膠舡之難者。奏
皇求仙親臨海上。凌波渉險冀遇神仙。虚
想安期之名。不覩羨門之面。沙丘道死。鮑
臭薫人。漢武好仙。身著羽人之衣。口飮天
表之露。縱欒大之詭説。信少。君之詐術。而
身入茂陵竟無一補。魏太武。任寇謙之説。
建靜輪天宮。費竭人勞終感癘疾。用武帝。
口服丹藥身服黄衣。熱發晋陽失音而死。
唐武宗。師趙歸眞餌金丹藥。會昌不滿早
致崩亡。近宋上皇。信林靈素遊月宮。誦太
極之章佩驅邪之劍而亡國破家身死東
韓。此之數君。皆傾誠一志望享千年。而遘
患彌留竟無一驗。譏以膠船之難。不亦妄
求人過乎。幸人有災。君子不爲也
前後老君降生不同僞第十 第一化云。老子
生在五運之前。
第二化中。老子生在三氣之中。第六化云。老君姓
李。諱弘元曜靈。字光明。以上和七年歳在庚辰九月
三日甲子卯。時始育於北玄玉國天岡靈鏡山李谷之
間。玄靈聖母既誕之夕。有三日出於東方。九龍吐
水月妃散花。日童揚彩。年五歳體道凝眞。二十而有
金姿玉顔。棄家離親超迎風塵。後感元始下教。授
以鬱儀太章太洞眞經。紫微天帝玉清君。以瓊輿下
迎。賜丹璽符書。爲上清金闕後聖帝君。掌握十天
河海神仙。第十一化云。老君以清濁元年七月一日。
託玄神玉精。降太元玉女。千三百年。號無上老子。
一號大千法王。第十二化云。老君以清漢元年。寄九
天飛玄玉女。八十一年。號高上老子。第十三化云。
老君以清漢元年甲午九月九日。降元素玉女。七十
三年。號九靈老子。第十化云。老子以殷十八王陽甲
庚寅歳建午月。入於玄妙玉女口中。八十一年至武
丁九年庚寅歳一月十五日。聖母剖左腋攀李樹而生。
生即行九歩。歩生蓮花。九龍吐水。具七十二相八十
一好。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道獨尊。我
當闡揚無上道法。普度一切。又云。李靈飛。得修生
之道眞。妻天水尹氏於瀬郷晝寢見太上從天而下。化
爲玄銖。呑而有娠。八十 一年生而皓
首。曰老子。生李樹下。苗李爲姓
辨曰。夫星流貫昴。實標文命之祥。電繞樞
星。是顯軒皇之慶。虹流華渚少昊於是膺
期。星冠月輪。顓頊以之應瑞。赤龍&T029958;
言旌帝堯。雲屯鬱蒸實徴漢祖。此則聖人
神異譜牒具詳。未聞老子初生三日共出
九歩周行。月妃散花日童揚彩之事。且星
隕如雨。日有蝕之。春秋書之。以爲異事
李耳若有徴瑞。孔子何以不記乎。且魯陽
揮戈而返日。淮南子有。景公善言。而退熒
劉向
新文
貳師拔劍而泉流前漢
書中
耿恭拜井而水出
後漢
書中
於有奇相書爲美談。老既無文。事必
虚唱。倚他大聖取爲神奇。夫聖人現相雖
有多途。託化誕生事無兩體。世尊百億化
身大千世界一時頓顯。化縁事訖便入涅
槃老子隨代降生。以何大謬乎。本是李耳
妄。改其諱李伯陽而云光明。隱其本名而
加美號。史記眞文一詞不録。道書僞説百
種粧填。前之兩化。説在太易之前。後之
十重。紀在伏羲之後。尋虚摭僞誑惑後
人。前説五歳凝眞二十入道。後則八十一
歳生而皓首。自語矛循。何待他攻。亳州
瀬郷實而不認。北玄玉國虚而妄傳。聃耳
蓬頭。謬説心十二相。野合懷胎。諂云周
行九歩。採他釋瑞而爲老奇。將此薫蕕亂
彼蘭芷。北玄玉國。山海之所不紀。天岡李
谷。池里之所匪詳。王儉百家太尉王儉
有百家譜
弗聞
玉女之名。何姓氏苑。罕説玄妙之族。案道
士賈善翔高道傳序云。伯陽起迹於&T073115;周。
既云起迹於&T073115;周。則是老子不在商也。明
知陽甲之時。本無李耳。衰周之際。始見老
胡曾云。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老氏
却思天竺住。便將徐甲過流沙。斯則周末時人明矣
避亂入秦。死葬槐里。秦佚弔之三號而
出斯良證也。何更疑哉。史記本傳。莫知所
終。化胡浪語云。過流沙。將如來降誕之禎。
合老子過關之氣。汝雖巧會僞説孰憑。案
燉煌實録云。周桓王二十九年。幸閑
庭。與群臣對論古今。王曰。老聃父何如人
也。天水太守索綏對曰。老聃父姓韓名虔
字元卑。癃跛下賤胎則無耳。一目不明孤
單乞貸。年六十二無妻。與隣人益壽氏宅
上牧猪老婢子曰精敷。野合懷胎。八十一
年而生。老子生時皓首。故曰老君。此本
實跡蔽而不傳。偸竊他能欲張老聖。家有
弊帚享之千金。斯言信與
三番作佛僞第十一 第三十四化云。老君告胡
王曰。使我弟子爲佛。汝當
師之。即使尹喜變身爲佛。與胡人爲師。令作桑門
授以浮圖之法。説四十二章經。又云。老君至舍衞國。
自化作佛坐七寶座。身長百千萬丈。遍滿虚空。又云
老君將欲再整釋教。以周莊王九年。乃於梵天命煩
陀王老君弟子。乘月精託陰天竺摩耶夫人胎。至十
年四月八日右脇降生。後入雪山修行六年。道成類佛
陀衆。號末牟尼。至匡王四年解
化。太上命昇賈奕天。爲善惠仙人
辯曰。夫根深果茂。源遠流長。虎嘯風生。
龍吟霧起。聖人利見皆有深源。昔植善因
今感妙果。我佛世尊三無數劫積行累功。
六度無捨而求菩提。棄身命如恒河沙。捐
國城如微塵數。莊嚴世界誘掖群生。然
後應然燈記。補迦葉位。下生中印託化王
宮。七歩周行指天地而猶貴。三十二相映
日月而爭輝。四王捧足出塵寰。六年行滿
而成道。現身百億國土。説法四十九年。播
聲教於人天。摧外道於雙樹。化縁事畢却
返無爲。應物適時如是示現。何待老子始
化尹喜變身。掩他神功矜爲己勝。佛生周
昭之代。老降定王之朝。世隔一十七帝。年
經三百餘祀。化已滿於天下。教已滿於龍
宮。家仰仁慈之風。國遵釋氏之範。豈假
李耳重整煩陀再現。援前著後諂誑庸愚。
昔日過關。雇徐甲而爲從。奚有天人侍衞
乎。乘鹿柴車。何有七寶之座乎。廣顙聃耳。
焉有萬丈之身乎。狡佞不經欺賢誷聖。鯤
化爲鵬。蓋縁自變。蛇蛻爲雉。匪假他功。此
皆物理自然。陰陽感召。待時而發。非他使
然。老子自是凡人。身爲臣子。何能別生
神聖更使尹喜作佛。昧自心靈瞎他眼目。
悖禮慢聖殃報拔舌。善惠仙人將登八地。
遇然燈佛受無生記。此乃世尊往昔之號。
既然成佛功成果滿。化縁事畢入於涅槃。
遷神常樂之郷。永入無爲之境。豈可作佛
事畢更作善惠仙人。將後著前一何錯亂。
妄竊不眞壞人視聽。夫上天雖樂終是輪
迴。不免三災之殃。難逃五衰之苦。聖人超
出生死苦樂兩忘。高超三界之津獨歩六
塵之表。何返歸天上却入囂塵。雜汚我聖
人。欺謾我大覺。此同棄天子之尊嚴。慕
厮養之賤役。捨華堂之廣厦。悦蔀屋之
茅簷。汝欣賈奕之榮。我恥糞土之辱。
大臣楚國公楊素行經樓觀。見壁間畫像
問道士曰。此何圖也。道士對曰。老子化胡
成佛圖。素曰。承聞老子化胡。胡人不受。老
子變身作佛。胡人方受。是則佛能化胡。道
不能化。何言老子化胡也。道士不能加答。
善哉楊素之言。此通人之論云。若胡人不
先知有佛。詎肯受佛之化乎。以此考之。則
印土先有佛矣。而言尹喜作佛老子始變。
何欺吾門之深。乎 樓觀尹喜故宅在開之
南。今道士居之仍在
冐名僣聖僞十二第四十八化云。商太宰問夫子
曰。夫子聖人歟。孔子對曰。聖
則丘何敢焉。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太宰曰。三王
聖者歟。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知。太
宰曰。五帝聖者歟。孔子曰。五帝善任二義者。聖則
丘弗知。太宰曰。三皇聖者歟。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時
者。聖則丘弗知。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爲聖。孔子
動容有問。曰丘聞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丘疑
其爲聖人也。史志經云。孔子在魯。老子在周。以魯
望周之洛陽。故在西方。蓋指老子爲西方聖人
也。孔子問禮之時。先有猶龍之歎。故此指老子也
辯曰。夫自衒自媒。婦女之醜行。不矜不
伐。聖人之深能。是以舜美禹功。嘉有勳而
弗競。孔稱孟反孟之
猶退厚而居薄。由是美
譽播於千秋。謙放光輝於四海。上之所
引。具見列子仲尼篇中。古今通論。以謂此
夫子推佛爲西方大聖人之語也 唐琳法師
對太宗之
表。張丞相作護法論。皆
引此文佛西方聖人也
 未聞老子在周孔子在
魯故指老子爲西方聖人。竊名冒聖欺我
何多。僣聖人者不仁。言乖理者非智。且道
源之祖肇起黄帝。非干老子。老子師容成
子演五千文縱然説聖不能赶於軒轅。既
三皇五帝孔子不推爲聖。返指老子而爲
聖人。不亦過乎。蓋我世尊功圓萬行果證
十身。流光遍於刹塵。分身應於沙界。不可
以人事測。不可以處所求。實三界之大師。
是四生之慈父。寰中獨歩。爲王中之法王。
出世獨尊。爲聖中之大聖。故能高拱覺場
威行萬國。縱使周公之制禮作樂。孔子之
述易刪詩。卜偃之文章。端木之言語 馬遷
之辯博。葛洪之該通。輔嗣之玄談。左慈
之神化。並驅馳於域内。言未渉於大方。可
爲善世之高流。難作出塵之聖者。案天竺
聖方群賢所聚。過去諸佛共生於彼。范
漢書云後漢西域
傳史論文
其土則殷乎中土。玉燭和
暢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生。故古昔
賢能時有往者。老子西昇經云。聞道竺乾
今改爲開
道竺乾
有古皇先生。善入無爲。不始不終。
永存綿綿。是以西行。又古本化胡經云。我
生何以晩。泥洹一何早。不見釋迦文。心
中空懊惱。此則老子自指於佛。爲西方聖
人也。又黄帝夢遊華胥之國。其國在
州之西。王邵注云。此指西方天竺也。周穆
王時。聞西方有大聖人出世。心甚懼之。乃
使造父乘驊騮八駿。西上崑崙觀日所沒
厭其氣又西極有化人來。能返天易
地。聖力無方。千變萬化。不可窮極。穆王
敬之若神。築中天臺以居之。化人引穆王
神遊。斯須之間已如數載。又穆王五十二
年如來示滅。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
貫連夜不滅。王問太史扈多。是何祥也。
多對曰 西方有大聖人。衰相現爾 穆王喜
曰。朕常懼於彼。今無憂矣。此則竺乾勝方
聖人居彼。故得賢王西求化人東來也。又
張騫奉使。西窮河源至於大夏。聞雪山南
身毒國。其人奉浮圖。不殺罰。乘象而
戰。身毒即今印度也。此則仁慈之風詳於
漢史明也。上之所引。咸指印度以爲西方。
佛生於彼。故指佛爲西方聖人。豈説洛陽
以爲西方老子爲聖人也。又云。孔子先有
猶龍之歎。故此聖徳指老子者。意欲將孔
子一期問禮之事。便爲老子弟子。孔子曰。
吾無常師。主善爲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故學琴於師襄。問樂於萇弘。問官於
子。入太廟毎事問。有問稼曰吾不如老農。
有問圃曰吾不如老圃。此明孔子虚懷納
善汲汲於道爾。豈有一事便爲師焉。蓋當
時老子。爲守藏吏。掌周公之禮典。故孔子
問之若以問禮便爲孔子之師。則老農老
圃亦孔子之師哉。必不然矣。沽名衒世求
爲人師。君子不爲也
合氣爲道僞十三第一十三化云老子以周昭王二
十三年七月十二日。至凾關。
尹喜既見邀歸本第。説道徳經二篇五千餘言。尹喜
扣頭曰。願授其要。老君曰。善。乃爲解道徳之要曰。
道者。謂泥桓。泥桓者。天徳也。理在人頭中。紫氣
下降下至丹田。名堵。謂脾也。脾者。中黄太一也。黄
氣徘懼理中宮。萬物之母者。謂丹田也。丹田玄牝也。
居下元中。一夜之時。一氣下降周旋三宮。同出而
異名。謂精也。一曰精。二曰汗。三曰血。四曰液。故
曰異名。玄之又玄者。謂左右汗也。衆妙之門道可道
者。謂朝食美也。非常道者。謂暮爲屎。此依張道陵
解。道陵如此説也。有無相生。謂口與腹也。難易相
成。謂精與氣也。此老子授尹眞節要也。又授尹喜神
丹經金液經及八煉九還丹伏火之訣。其方云○金液
還丹仙華流。高飛雲翔登天丘。赤黄之氣成須臾。當
得雌雄分亂珠。可以騰變致行厨。靈童玉女我爲夫。
出入無間天同符。眞精凝霜善沈浮。汝其珍敬必來
游。又授九丹之名。及歌曰○圓三五寸一分。口四八
兩寸唇。長二尺厚薄均。腹三齊坐垂温。陰在上陽下
奔。首尾武中間文。始七十終三旬。内二百善調勻。陰
火白黄芽欽。兩湊聚輔翼人。
子處宮得安存。去來游不出門
辨曰。夫道貴清淨。徳尚無爲。恬憺内持謙
卑自牧。不依此道別唱多端。唯以行氣運
功而爲修養。失道徳之淳粹。乖自然之妙
門。虚設巧言妄加穿鑿。保丹田爲至道。守
兩腎爲重玄。鄙穢麁浮誑諕閭里。王喬
羨門之輩非好此方。白石赤松之流不依
此道。丹經煉訣不見延年。服餌飡芝罕曾
久視。周武服丹至日唖。唐武服丹而早
亡。誤他多少賢良。不守樂天之日。既道
徳眞訣。理極於此則道藏餘文不足貴也。
今之道士更騁淺術。或有扶鸞而亂書。秖
貪夜飮。或有驅邪而斷鬼。誑人除凶。或
有拘環牆而内守。此謂坐馳。或有惜言語
而不行。此謂癡默。或有熊經而鳥引擬彭
祖而齊肩。或有飮氣而息神効龜鶴而老
壽。或有運精而上腦門挽河車。或固丹
田而内封謂之保養 或有合氣而爲道
子聚麀。或有奪精而採神男女混雜。扣
齒謂之天鼓。嚥津謂之醴泉。呼男根爲金
菜。只圖強勁。呼女竅爲玉戸。潜隱醜名。呼
童女爲眞人。呼交搆爲龍虎。嬰兒姹女鉛
汞丹爐。故曰開命門抱眞人。嬰兒回龍
虎戲。三五七九天羅地網。故張道陵黄書
云。男女有和合之法。三五七九交接之道。
其通眞訣在於丹田。丹田者玉門也。唯以
禁忌爲急。不許泄於道路。道路者屎孔
也。又道家内朝律云。禮法男女至朔望日。
朝師入私房。詣師立功徳。陰陽並進。日夜
六時當立功徳。不得失内侍之序。不得貪
外道失中御之道。不得抄前排後失次第
之序。亦不得嫌醜愛美。又云。朔望之際。
侍師私房。情意相親男女交接。使四目兩
鼻上下相當。兩口兩舌彼此相對。陰陽既
接精氣遂通。故老子云。我師教我金丹經。
使我專心養玉莖。三五七九還陰精。呼吸
玉池入玄冥。行道平等昇太清。此等歌訣
義皆如是。將斯㛱媟以爲眞修。不思歸根
復命之言。維行合氣鄙薄之術。以此求道
枉陷人倫。以此超昇終身叵得。以斯滅罪
罪不可亡。以斯消災災不可退。以斯求福
福不可生。以斯出家家不可出。何異蒸砂
作飯。虚受劬勞。鏡裏眞尋。終無所獲。嗚
呼棄驪珠而拾礫。斡憂鼎而羨糠。自誤誤
他死沈苦海。哀哉哀哉
 偸佛神化僞十四 第四十二化。老子入摩竭國。
現希有相。以化其王。立浮
  圖教。名清淨佛。號末摩尼。至舍衞國。自化作神。
從天而降。天人侍衞。現身長百千萬丈。又至罽賓。降
胡王及王子。火不能燒。&T055114;不能煮。水不能溺。胡兵
百萬弓矢劍戟。一時摧落。飛電八衝。聲如霹靂。人馬
驚仆。化郭先生空中頭賛。又至條支國。手&T016254;大山。
至拘薩羅。降伏九十六種外道。至迦夷羅國。左手把
日右手把月。藏於頭中。天地冥暗。山飛石裂。海水
逆流。山川空行。又至于闐。於南渠山示故胡王。
令尹喜化作金人。身長丈六。項佩圓光。足踏蓮華。
從空而下。拜禮老君。謂胡王曰。此君弟子與汝爲
師。又留神鉢令得法味。又於毘摩城地變金色。放九
色神光遍照塵沙國。土即有赤靈眞人中黄丈人太一
眞君九宮六丁八卦神君青龍白虎散花玉女。浮雲而
至。老君坐七寶座。燒百合香。奏鈞天樂。又有八
十餘國諸王妃后。皆來聽法。留尹喜作佛。及鉢於毘
摩城却升天去。老君又於葱嶺降大毒龍。遍歴五天。
於耆闍山獨木樹下。化玉座與王説浮圖。度桑門二
千五百人。受以戒律。又六十六化云。于闐國毘摩
城伽藍。是老君化胡成佛之處。中有石幢刻記其事
云。東方聖人號老君來化我國。下引入學上議證其

辨曰。案後漢西域傳三國志魏隋書西域
圖六十卷。志四十卷。
合一百卷成西域志
並紀西天五印。有佛
聖跡。或幢或柱。咸勒其事。不説老君曾留
名字。初張騫西來。始傳浮圖之號。至於
今代。國使往還無慮百人。並不見老君西
化之説古谷皇帝西征盡海所到之地。唯
有佛僧。行近西北海。有一國土。城中佛塔
森然若林。彼國君王唯是和上。又唐王玄
策奉使西行。至摩竭陀國。於耆闍崛山及
佛成道處。咸述碑銘。讃佛聖化。未聞説有
老君之事上之銘賛在
王玄策傳中
又湛然居士扈從太
祖。西征于闐及可弗叉國。越天山過雪嶺。
風化具詳。亦未知有老子之事。即今
烈大王皇帝親弟鎭守西域。不尋思干西
南雪山之西使命往還來往不絶。除親諮
詢老化 並云無聞。則老子神異道書僞
出。既非通論。何足信哉○欽奉
 聖旨禁斷道藏僞經下項見者便
宜收取
  化胡經王浮
 猶龍傳 聖紀經 西昇經 
出塞經 九天經 赤書經 上清經 南
斗經 玉緯經 紀勝賦 辨仙論
&T018023;
齕邪論 三破論齊人張融
假托他姓
明眞辯僞論
 
太上實録 十山論 青陽宮記 玄九内
傳 帝王師録 三天列記 十異九迷論
傅奕呂
玄卿
 歴代應現圖 佛道先後論 欽道
明證論唐員
半千
 輔正除邪論
 辟邪歸正論
杜光
 十二虚無經 藏天隱月經 赤畫
度命經 樓觀先生内傳 謗道釋經林靈
素杜
光庭撰造
破大藏經
 三教根源圖金天長觀
李大方撰
歴代帝王崇
道記 高上老子内傳 靈寶二十四生經
 混元生三清經 五公問虚無經 混元
皇帝實録
 聖旨就大都大憫忠寺。焚燒道藏僞經。
  除道徳經外。盡行燒毀。遂命大都報恩禪
寺林泉倫長老下火。謝恩畢拈香云。佛心
天子憫衆生。恐墮三途邪見坑。箇裏了無
偏黨處。就中朱紫要分明。所以道聖鑑無
私天機莫測。既來頌徳。敢不酧恩。此香端
爲祝延
大元世主當今皇帝。聖躬萬歳萬歳萬萬
歳。伏願。金輪與法輪同轉。福越三祇。舜
日共佛日齊明。壽延億劫。次擧火云。憶昔
當年明帝。時曾憑烈焔辨妍媸。大元天子
續洪範。顯正摧邪誰不知。嗟乎道教陰
佛書。自古至今造訛揑僞。盜竊釋經言
句。圖謀貝葉題名。謗毀如來贓誣先聖。醜
辭惡語何可言哉。無蒂狂談實難遍擧。始
自張陵杜撰。不遵老氏玄言。謬作醮書兼
集靈寶。詐道從空而得。妄言太上親傳。用
三張鬼法。以誑惑愚夫。設五運神符。而
魘奸匹婦。以此觀之。葛孝先徒搜要妙。陶
洪景謾述浮辭。杜光庭白拈巧偸。劫賊無
異。陸修靜外好裏弱。説客何殊。若非喫
苦不甘。爭肯説長道短。鮑靜被誅猶可。王
浮招報非輕。傅奕姜斌不堪齒録。張生焦
輩何足言論。寇謙之口舌瀾翻。損他利己。
林靈素機謀諂詐敗。國亡家。毀人祖兮。定
遭一時之辱。滅賢良兮必招三世之殃。因
果無差報應有準。嗚呼悲法琳不遇而遭
貶。嗟道世雖再而難爲。致令釋子傷心。幸
得皇天開眼。恭惟。我大元世主聖明皇帝
陛下。闢邪歸正。去僞存眞。恐衆生永墮
迷津。令萬姓咸登覺路。雪寃已竟。感謝皇
恩。粉骨碎身莫能酧報。遂以火炬打一
相云。諸仁者。只如三洞靈文。還能證此火
光三昧也無。若也於斯會得。家有北斗經。
枉教人口不安寧。其或未然。從此灰飛煙
滅後。任伊到處覓天尊。急著眼看。至元十
八年十月二十日。大都報恩禪寺林泉長
老。從倫奉勅下火
 ○對道士持論師徳一十七名
  燕京
圓福寺長老從超 奉福寺長老徳亨
藥師院長老從倫 法寶寺長老圓
資聖寺統攝至軀 大名府長老明津
薊州
甘泉山長老本璉 上方寺長老道雲
灤州 開覺寺長老祥邁
北京 傳教寺講主了詢
大名府 法華寺講主慶規
龍門縣 抗講主行育
大都 延壽寺主道壽 仰山寺律主相叡
資福寺講主善朗
絳州 唯識講主祖珪 蜀川講主元一

丁亥 閏二月。詔行至元鈔。以一准中統之五
戊子 正月二十一日大赦
 至元二十五年正月十九日。江淮釋教
  都總統楊輦眞迦。集江南禪教朝覲登對
宣上竺出班。聖旨問。講何經。答云。法華
經。次問。仙林講何經。奏云。百法論。即就
退位而立。引問徑山雲峯和上云。禪以何
爲宗。奏對云。禪也者淨智妙圓體本空寂
泉總統譯
云再説
復奏云。非見聞覺知之所可知。非
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又傳聖旨令更説。復
奏云。禪之爲宗。西天四七唐土二三。自
迦葉付之阿難。阿難傳之商那和修。商那
和修傳之優波毱多。由是展轉而至二十
八祖菩提達磨。菩提達磨即東土之初祖
也。祖得法後大破六宗之邪。望東震旦國
有大乘根氣。航海而來。見梁皇一語不契。
遂折蘆渡江。至少林山中面壁九年。得二
祖神光斷臂立雪。祖問。當何所求。光云。
我心未寧。乞師安心。祖云。將心來與汝
安。光云。覓心了不可得。祖云。與汝安心
竟。光得傳心法。後傳之三祖。三祖傳之
四祖。四祖傳之五祖。五祖本一栽松道者。
四祖云。汝已年老。可再來。吾當忍死以
待。五祖遂至濁港江頭。見一女問投宿。而
受孕托生。謂之黄梅無姓兒。既而傳法於
五祖。黄梅法席七百高僧。獨神秀上座
爲上首。祖以傳衣法時至。令各述一偈。秀
即書壁間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
時常拂拭。莫待惹塵埃。五祖云。此偈亦未
見性。蓋其尚滯名相。未脱知解。正在學地。
傳聖旨云。再擧一遍復擧畢。又奏云。盧行
者時在碓坊。爲衆負舂。五祖已知其素有
悟門。盧行者本不識字。遂倩人書一偈於
壁間秀師所書偈側云。菩提本無樹。明鏡
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乃開
析云。老盧此偈至本來無一物處。即是空
諸所有徹法源底。五祖即於夜半密付其
衣法。盧得衣鉢宵遁。至大庾嶺頭。爲明
上座追及。盧即置衣鉢於石上云。不可以
力爭。明乃盡其神力。鉢不能擧。明乃云。
本爲法來。非爲衣也。祖云。不思善不思惡。
正恁麽時如何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當下
大悟。秀歸河北。自稱六祖。然而知解未
亡。猶滯名相。故流於相宗。是以教盛西北。
能受正傳於曹溪。是以禪盛東南。謂之南
能北秀。此教禪所由分也。自是曹溪傳
之南岳懷讓讓本觀音大士分身。讓傳之
馬祖。謂之馬駒踏殺天下人。馬祖傳之百
丈。於侍立擧掛拂處。親遭一喝。當下悟
去。直得三日耳聾。百丈對黄蘗。擧此一
喝。黄蘗不覺吐舌。亦於言下洞明此喝之
旨。後臨濟至於黄蘗。三度問佛法大意。三
遭六十痛棒。後於大愚席下擧前話云。過
在什麽處。愚云。黄蘗得與麽老婆心切相
爲。更覓過在。濟大悟。遂於大愚肋下築三
拳。愚云。汝師黄蘗。非干我事。臨濟歸黄
蘗。便與三掌。自是流通此喝。謂之臨濟入
門便喝。此喝之所由生也。所謂徳山棒者。
即周金剛 泉總統
又傳又
 聖旨云。如何是周金剛。
奏云徳山本姓周。爲金剛經座主。滿車載
疏鈔遊南方。直欲摟破魔子窟宅。當恁麽
時。甚生氣概。於途中遇賣油糍婆子。買油
糍點心。婆云。汝是講金剛經座主。經中
有一段義。若答得白喫油糍不要錢遂問。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
可得。三心中點那箇心。座主無對。古云。假
饒講得千經論。一句臨機下口難。信知不
能徹法源底。則滿車之疏皆長語也。後
見龍潭。於侍立次。遇夜深辭去。見外面黒。
潭遂度紙燭與之。徳山方接得。潭便吹滅。
當下大悟。次日示衆云。窮諸玄辯。若一毫
置於太虚。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自
是據條白棒。佛來也打。祖來也打。此無
他。恐後人滯於名相。凡有所問。至支離處
便與一棒。此棒之所由生也。所謂徳山入
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夫棒喝者。豈徒施
也哉。奏至此。遂奏云。臣僧不敢多談。恐瀆
聖聽。傳聖旨。但説。不要怕又非姦偸屠販
之事。遂進奏云。釋迦牟尼世尊初生下時。
周行七歩目顧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所謂獨尊者。非爲
金輪王位之尊。所可尊者。我也。道也。法
也。心也正欲啓奏雲門大師一棒公案以爲佛祖雪
屈時靈隱長老淨伏牽衣云勿擧此話遂轉

四十九年三百餘會。所説之法。無非觀
根逗教。如一雨普沾。三草二木。各隨其
根器之大小。而爲之發機。末後云。始從鹿
野苑終至跋提河。於是二中間未甞談一
字。既是四十九年説法。因甚麽不談一字。
正恐後人滯於名相不離知解。所謂不談
一字者。熾然常説。以無説之説。是名眞説。
又於靈山會上百萬衆前。拈起一枝花。普
示大衆。獨有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摩訶大迦葉。謂
之教外別傳。傳此心也。印此法也。達磨西
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傳此心
也。印此法也。奉聖訓垂問曰。云那講主
看他長老所説教外別傳底。是耶非耶。上
竺出對云。是是。又仙林出云。南方衆生多
是説謊。所以達磨西來不立文字。正恐伶
俐的。説謊貪著語言文字。故有直指之語。
又奉聖旨宣進。榻前同仙林賜坐謝恩畢。
就坐。傳聖旨云。持論。仙林云。始從鹿野苑
終至跋提河。於是二中間未嘗談一字。既
是不談一字。五千餘卷自何而來。答云。一
代時教如標月指。了知所標畢竟非月。林
云。汝禪宗得法有多少人。答云。從上佛祖
天下老和上。盡恒河沙莫窮其數。林云。即
今是誰。答云。當面蹉過。林云。在什麽處。
答云。含元殿上更覓長安。林無語。又傳聖
旨。令泉總。統。問那講主問底。是甚言語。
林答。問他禪宗得道多少人。他云。恒河沙
數。又傳聖旨。汝講主家。莫看面皮。何得向
遠遠説來。林遂問。如何是禪。答以手打一
圓相。林云。何得動手動脚。答云。只這一圈
子便透不過。説甚千經萬論。林無語。又奉
聖旨云。俺也知爾是上乘法。但得法底
人。入水不溺。入火不燒。於熱油鍋中教坐。
汝還敢麽。答云。不敢奉聖旨。爲甚不敢。奏
云。此是神通三昧。我此法中無如是事。又
傳聖旨。如何都無輸贏。林云。道不敢。便是
輸。遂斥林云。不妨會得好。林無語。乃體聖
意。奏云。夫禪之與教本一體也。禪乃佛之
心。教乃佛之語。因佛語而見佛心。譬之百
川異流同歸於海。到海則無異味。又如我
萬萬歳皇帝。坐鎭山河天下一統。四夷百
蠻隨方而至。必從順成門外而入。到得黄
金殿上。親覩黄金面皮。方謂到家。若是教
家只依語言文字。未達玄旨。猶是順成門
外人。又如禪家未得徹證未得頓悟。亦在
順成門外。謂之到家亦未可也。皇情大悦。
遂以龍袖西拂。即謝恩下殿。奉御領。歸寢
殿賜食
己丑 ◎正月抄數戸計○庚寅九月日大赦
辛卯 五月二十三日詔改按察司曰肅政廉訪
  司
癸巳 十月二十二日大赦
 至元三十年。杭州徑山雲峯和上示寂。師
  名妙高。句之長溪人。父諱鼒家。世業儒。
母阮。夢池上嬰兒合爪坐蓮華心手捧得
之。覺而生師。因名夢池。神采秀徹。嗜書力
學。尤耽釋典。固請學出世法。父母以夢故
定奪。俾從呉中雲夢澤公受具戒。師
鋭意求道。首參癡絶冲。冲曰。此兒語
纚有緒。吾宗瑚璉也。尋又見無準於徑山。
準尤器愛。擬以侍職處。師嘆曰。懷安敗名。
吾不遍參諸方不止也。遂之育王見偃溪。
即請入侍室。掌職藏鑰。一日溪擧。譬如牛
過窓櫺。頭角四蹄倶過了。因甚尾巴過不
得。師劃然有省。答曰。鯨呑海水盡。露出珊
瑚枝。偃溪可之。會師遷南屏。携師與倶。尋
南興大蘆。遂爲嫡嗣。遷保安江陰教
忠霅川何山。雲衲四來。三堂皆溢。蒋山虚
次直指僉議無以易師。朝旨從之。歴十有
三載。衆踰五百。徳祐乙亥年。被兵革。軍士
有迫師求金者。師曰。此但有寺有僧。無金
與汝。俄以刃擬師。師延頸曰。欲殺即殺。吾
頭非汝礪刀石。辭氣雍容了無怖畏。軍士
感動擲刃去。丞相伯顏公見師加敬。舍牛
百齋糧五百。寺頼以濟。顏公又戒諸將。此
老非常人比。宜異目待之。以故寺得無
恙。至元庚辰。雙徑延請。師懇辭再三。乃前
寺罹回祿。草創纔什一。師悉力興建。且
捐衣盂自爲僧堂衆寮。不十年悉復舊觀。
戊子春。魔事忽作教徒譛毀禪宗。師聞之
嘆曰。此宗門大事。吾當忍死以爭之。遂拉
一二同列趨京。有旨大集教禪廷辨。上
問禪以何爲宗。師奏。淨智妙圓體本空寂。
非見聞覺知思慮分別所能到。宣問再三。
師歴擧西天四七東土二三。達磨諸祖南
能北秀。徳山臨濟棒喝因縁。大抵教是佛
語。禪是佛心。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趣最上
乘。孰過於禪。詞指明辯餘二千言。又宣進
榻前與仙林。諸教徒返復論難。林問。禪
宗得法幾人。師云。從上佛祖天下老和上。
盡恒河沙莫窮其數。林云。只這是誰。師
云。含元殿上更覓長安。又問。如何是禪。師
打一圓相。林不省。師曰。只這一圈透不過。
説甚千經萬論。林辭屈。上大説。衆喙乃熄。
禪宗按堵如初。陛辭南歸。示衆云。我本深
藏岩竇。隱遯過時。不謂日照天臨。難逃至
化。又云。衲帔蒙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
會。徑山輪奐甫備。延燎復盡。師謂衆曰。吾
負此山債耳。遂竭力再建。匯殿坡爲池。他
屋皆易置佳處。五年而成。癸巳六月初。小
參訓飭學者。十七日書偈而逝。師生於嘉
定己卯二月十七日。壽七十五。臘五十九。
葬於寺西之居頂菴
甲午 至元三十一年 上崩
 世祖皇帝潜龍時。出征西國。好生爲任。
  迷徑遇僧。開途受記。由是光宅天下統御
萬邦。大弘密乘尊隆三寶
帝潜龍時。命忠書記。叩六丁之靈。求治國
之道。出征江南。書記奏云。飛龍之時已至。
可速回轅。上然之猶是富有天下
帝問帝師云。施食至少。何能普濟無量幽
冥。帝師云。佛法眞言力。猶如飮馬珠
帝迎旃檀瑞像歸内宮。安奉萬歳山仁智
殿。爲見世之寶
帝嘗問帝師云。修寺建塔有何功徳。帝師
云。福廕大千。由是建仁王護國寺。以鎭
國焉
帝命帝師。齊竟天雨金花。繽紛而下。帝云。
何故有此祥瑞。帝師云。陛下心花内發。天
雨金花讃歎
帝命伯顏丞相。攻取江南不克。遂問膽巴
師父云。護神云何不出氣力。奏云。人不
使不去。佛不請不説。帝遂求請。不日而
宋降
定光佛塔毫光發現
帝命開視内有舍利。光耀人目。由是重建
寶塔
蜀僧元一遊西天回朝
帝。帝問云。西天佛有麽。元一奏云當今東
土生民主。何異西天悉達多
元一以西天琢成玉石佛像獻
帝。帝寶之於萬山供養
元一以西天貝多葉經獻
帝。帝貯以七寶函。嚴加信仰
忠書記僧中之傑
帝命以三奇之道爲輔。出號施令。帝加信
任。封爲太保
元一自西天持佛如來銕鉢獻
帝。帝悦寶之。以鎭庫藏
帝與帝師坐次。一亢二僧侍側。帝云。何不
遊戲三昧。亢以一年小云。從小至大爲次。
一遂云。海青身至小。天鵝身至大。海青徹
天飛。天鵝生懼怕。亢云。猪㹠身至小。象王
身至大。象見㹠來欺。擲向大千界。帝師
云。我以大千界。化爲一釜竈。煮爾四伴
物。大小都容了。帝大悦
帝問元一云。孔老徒衆何以至少。如來徒
衆何以至多。元一奏云。富嫌千口少。貧恨
一身多
帝問揀壇主云。何處有佛。揀奏云。我皇即
是佛。帝云。朕如何是佛。揀云。殺活在於
手。乾坤掌上平
帝問彌陀和上云。和上住在何處。奏云。住
在我王神州。帝云。恁麽則時時見彌陀
帝問僧元一云。和上還渉世縁麽。奏云。不
知法故犯。知法了應無
帝問帝師云。僧中還有通古今事底麽。時
有因和上。奏云。法自漢明帝至以火辯眞
僞。帝云。古今事且置。今再以火辯眞僞時
如何。因奏曰。我皇有護法之心。此經爭得
焚燒。帝悦其言
帝誕生太子。詔海雲國師。摩頂立名。奏
云。世間最尊貴。無越於眞金
帝命東宮圍場齋。帝師作懺悔。帝師云。衆
生度脱盡。仁王悲願深
帝設資戒大會。隨處放光。帝問帝師云。光
從何處來。帝師回奏云。感應道交佛光應

帝命皇后娘娘。鎭國寺行香。后問衆僧云。
諸處放光。此處何無。言訖定光塔上毫光
燭天。終日不散
帝以衆綵女圍繞帝師。帝問云。還也動心
麽。帝師云。目前雖可看。爭奈老僧何。帝
大悦
帝問淵總統。還有眷屬無。回奏云。終日不
曾離。又問。還飡酒肉無。淵奏云。鉢盂常染
腥膻味。帝云。好老實人
新築京城。監築者謀毀海雲國師塔。兩
雉相合。奏帝欲去其塔。帝云。海雲高僧。
築城圍之。貴僧之徳千古不磨
帝一日曰。栴檀瑞像現世佛寶當建大刹
安奉。庶一切人倶得瞻禮。乃建大聖壽萬
安寺
帝命寫金字藏經。卷軸前圖像未定。帝云。
此經是釋迦佛説。止畫説主。庶看讀者知
有所自
帝詔遍天下。毎一歳中行布施度僧讀大
藏經。隨處放光現瑞。禎祥不一
帝詔講華嚴大徳。於京城大寺開演。彰顯
如來之富貴
帝設大會。七處放光。顯示華嚴七處之玄

帝問衆臣僚。毎日還不放閑也無。衆臣僚
無對。帝乃袖中出數珠示之。内外百官皆
歸至善
釋迦如來住世七十九年
帝至七十九歳。乃云。與佛同壽。不爲夭

帝詔十高僧内殿供養。帝端居不動。諸大
徳亦復默然。帝乃云。此是眞實功徳
帝詔僧大内念經行香。侍臣奏云。僧多有
不識字者。帝乃云。但教舒展拭去塵埃。
亦有功徳
糠禪背杖戒身見
帝。帝問曰。此杖何爲。回奏云。身有過失。
以杖責之帝曰。過失在心。鞭身何益。與其
責身。莫若責心
帝見僧有過。不加王法。止令閲教懺悔
帝詔東昌大師演教。帝大悦。賜以寶玉拄

帝平宋已。彼境教不流通。天下揀選教
僧三十員。往彼説法利生。由是直南教道
大興
帝建大聖壽萬安寺。帝制四方。各射一箭
以爲界至
帝大内皆以眞言梵字爲嚴飾。表行住坐
臥不離捨佛法也
帝賜講人紅僧衣。令説法人與佛齊等
蜀僧圓證
帝。帝問。汝何所習。回奏云。幼明三奇。長
習佛乘。上悦。賜以碧玉香鼎。命崇香火
帝萬機之暇。自奉施食。持數珠而課誦
帝建大聖壽萬安寺成。兩廊擬塑佛像。監
修官聞奏。帝云。不須塑泥佛。只教活佛

帝禦北征。護神現身陣前。怨敵自退
廣濟大師。皇宮親侍日久。禮誦不
帝深賞讃。賜以放光佛像。命敬侍供養
帝問相士山水。士奏云。善惡由山水所主。
帝問。太行山如何。相士奏云。出姦盜。帝
云。何以夫子在彼生。帝召僧圓證問云。此
人山水説得是麽。證回奏云。善政治天下。
天下人皆善。山水之説臣僧未曉。帝大悦」
舍羅薩張大師志慕出家
帝從其請落髮爲僧。賜七寶數珠。命供日

帝詔蜀僧圓證。明六神之術。上曰。髡髮
恐無靈驗。回奏云。此六者。天地日月水火
之神。菩提場中各説偈讃佛。得大解脱門。
爲華嚴之嚴衞。僧人昭事。神必欽依。髡髮
無傷。帝然之
帝詔元一與道士持論。元一攻其竊釋孔
之言。上悦
帝問僧佛牙眞僞。僧無對。帝云。眞僞自分
明。諸人休錯解
帝命僧念無量壽王陀羅尼經。能念者賜
疋帛稱賞
帝召東宮云。海雲是汝師。居住金田宜加
崇飾。由是鼎新慶壽大刹
帝出郊狩南花園云。此處宜建梵刹。段相
依命修造。出狩回駕。寺已刹圓
帝顯正摧邪。命除道徳經外。餘皆焚毀。以
絶其妄。宰臣奏。分揀道藏。檢出馬湘詩
云。樹連滄海水連雲。昔有殷周李老君。人
説是非皆不定。五千言外更無文。符合上
意。龍顏大悦。制焚之
帝頒行玉音。詔昊天講主云。聞朕在世誡
約學徒究明佛法。毋令減滅
峨嵋普賢道場。缺大藏經
命張大師。徑從驛騎遞相迎送。佛法流通
覃西蜀。上都道士等奏。與釋教定邪

帝云。勝負如何賞罰。道士云。義墮者斬首。
帝曰。不然。義墮者削髮爲僧
宋主以王位來歸。學佛修行
帝大悦。命削髮爲僧寶焉
聖安寶長老送瑞像至内。心不之悦
帝云。此是皇家佛。汝心何懊惱。帝回與三
十二錠白金。以表三十二相也
宋太后削髮爲尼。誦經修道
帝深加敬仰。四事供養
帝宣宋室二宮人至。皆祝髮爲尼。帝云。三
寶中人也。命歸山學佛修行。供送衣糧
帝設無遮會。詔信講主説總聖名目。帝云。
既號無遮。云何有數
宋主毳衣圓頂
帝命往西土討究大乘明即佛理
帝以金爲泥。命僧儒繕寫大藏經一藏。貯
以七寶琅函。流傳萬世
帝設資戒大會。避使長爲僧之人使見認
得欲取。帝叱云已爲佛弟子。誰復能爲
天竺進鉢
帝取食前珍味。碎置鉢中。内外侍從數滿
千人。各賜一粒。普令得沾如來鉢中之禪

帝至香山。山半有泉。問僧此泉足僧用否。
僧回奏云。日供一千僧。流注尚無竭。賜白
金一錠。命築亭蓋覆。貴其利濟宋鎭庫栴
檀方圓丈餘
帝曰。鎭庫無益。刻爲佛像利益人天
帝駕至香山栗園。其栗方熟。左右從駕萬
人餘。帝誡諭云。此爲三寶物。一箇不容

僧衆遠迎
帝駕。帝曰。往日僧人三詔不起。今日僧人
云以遠迎。僧無對
帝設大會。闍黎佛聲響亮。帝曰。如是佛音
聲。多少衆生生善心。乃賜白金一錠
弘法寺藏經板歴年久遠
命諸山師徳。校正訛謬鼎新嚴飾。補足
以傳無窮
帝一日云。三人護法。二已去了。惟朕一
人。當今佛法愈隆愈盛
帝命逸林上師。譯藥師壇法儀軌。爲天下
消八苦之災。増無量之壽
帝設十萬僧會。命十師對御説法。賜白金
十錠玉拄杖十條
外邦貢佛舍利
帝云。不獨朕一人得福。乃於南城彰義門。
高建門塔。普令往來皆得頂戴
帝命高僧。重整大藏分大小乘。再標芳號
遍布天下
帝一統天下。外邦他國皆歸至化。帝印大
藏三十六藏。遣使分賜。皆令得瞻佛日
帝命帝師云。去佛遙遠僧戒全虧。可選
諸路高僧。賜紅黄大衣。傳授薩婆多部大

帝云。菩薩戒本但解法師語者皆得傳受。
乃印造一千部。流通散施。普令大地衆生
皆奉如來寶戒
帝問揀壇主云。何處爲最上福田。回奏
云。清涼。帝云眞佛境界。乃建五大寺爲世
福田
帝於五臺運工建寺。有&T023311;水。興工之日。
段張沿&T023311;覓水。突然涌出。給濟不乏
臣佐奏。以天下僧尼一例同民
帝問。民籍若干。府庫若干。奏云。不知。上
曰。輔相治道固宜用心。此乃不理。而急於
飡菜餕饀之僧人。其事乃止
帝聞五教義。帝云。頓教即心是佛諸佛境
界。凡夫不修如何得到
帝見西僧經教與漢僧經教。音韻不同。疑
其有異。命兩土名徳對辯。一一無差。帝曰。
積年疑滯今日決開故有法
寶勘同
帝以佛教爲心。厭化胡僞造。歴代斷除莫
之遏絶。嚴行天下焚毀無遺
釋迦如來眞身舍利寶塔統御刹中計一十
九所。各頒錢帛。廣加嚴飾。大陳供養
帝嘗召群臣云。朕以本覺無二眞心。治天
下國家。如觀海東青取天鵝。心無二故
帝毎齋日。以南天竺佛𥁊。置七寶珍羞。澄
湛觀心。廣修供養
帝自有四海。天下寺院田産二税。盡行
蠲免。普令緇侶安心辦道
天下寺院山林樹木。遍諭玉音。嚴加護持
毋令斫伐。以嚴佛如來之境界
帝以俗制於僧失其崇敬。遍諭天下各主
綱維主掌教門護持佛法
臣下聞奏。有俗僧人。宜令同民。帝令修補
寺院以遮其過
帝主領天下頒降聖旨。諭一切僧人不揀
甚麽差發休當。遵依釋迦牟尼佛道子行

阿合麻丞相奏。天下僧尼頗多混濫。精通
佛法可允爲僧。無知無聞宜令例俗。膽巴
師父奏云。多人祝壽好。多人生怒好
帝云。多人祝壽好。其事乃止
帝靈駕經宣徳。現大圓光周遍天界。合
境僧俗悉皆瞻禮。蓋顯古佛示現之作用
已上百段
出弘教集
念常讃曰。華嚴云。菩薩住初地作大功徳。
王以法化衆生。慈心無損害。統領閻浮提。
化行靡不及。皆令住大捨。成就佛智慧。
若能廣分別。億劫不能盡。今觀弘教集。載
世祖皇帝實録百餘篇。字字句句。以弘教
爲己任。如有云。朕以本覺無二眞心。治天
下國家。如觀海東青取天鵝。心無二故。由
此論之。萬機之暇不離念佛念法念僧。苟

大聖慈念群生特垂化迹。能如是邪。使唐
虞再世。亦無以加矣。猗歟盛哉。敬録于前。
以曉來學云

乙未
 成宗完者篤欽明廣孝皇帝即位於甲午四
月十四
  日十五日大赦。
○改元貞元年
丁酉 二月廿七
日大赦改
大徳
己亥 正月遣使問民疾苦
壬寅 三月三日大赦
 大徳六年九月一日。五臺山大萬聖祐國
  寺眞覺國師歿。師諱文才。字仲華。楊氏。其
先弘農人。高曾以來世官壠坻。父靜義。金
季爲清水主簿。遂家焉。少孤事母孝。於書
無所不讀。性理之學尤其邃也。故約而爲
守。蔚而成文。辭氣雅健如古作者。爲人
沈厚若素不讀書者。至與士君子談接其
辭辯其事詳其理盡。出入經史。滔滔然若
河漢之決。莫窺其涘。其講授經論。得旨言
外。不屑屑於名數。嘗曰。學貴宗通言欲會
意。以意逆志爲得之矣。語言文字糟粕之
餘也。豈有餘味哉。彼狃於文字。味其糟
粕。徒騁知見以記問自多。殊不知支離其
知穿鑿其見愈惑多岐不能冥昝於道。聽
其説適足以熟耳而已。豈能開人惠目乎。
所著縣談詳略五卷。肇論略疏三卷。惠
集二卷。皆内據佛經外援儒老託譬取類。
其辭質而不華。簡而詣。取其達而已。隱居
成紀。築室樹松。將以終老。然以行修乎邇
徳加乎遠。雖自韜晦。其道愈彰。人尊其
徳不敢名。以松堂稱之。佛教之興始於洛
陽白馬寺。故稱釋源。其宗主歿。詔以師繼
之。世祖嘗以五臺絶境欲爲佛寺。而未果
也。成宗以繼志之孝。作而成之。賜名大萬
聖佑國寺。以爲名山大寺。非海内之望。不
能尸之。詔求其人於帝師迦羅斯巴。會師
自洛陽來見帝師。喜曰。佑國寺得其人矣。
詔師以釋源宗主兼居佑國。師見帝師以
辭曰。某以何徳猥蒙恩寵。其居白馬已爲
過分。安能復居佑聖。願選有徳者爲之。幸
怜其誠以聞於上。帝師不可曰。此上命也。
上於此事用心至焉。非女其誰與居。此吾
教所繋。女其勉之。居歳餘。大徳六年將如
洛陽。道眞定舘于某寺。疾作。九月一日歿。
年六十有二。火後獲舍利者數百粒。其徒
歸葬於五臺東山之麓
癸卯 三月十六日詔定賊罪條例爲十二章。及増給朝
官月俸外任公田祿米等○八月六日太原平陽地震
十一 大徳七年。膽巴金剛上師歿。師名功嘉
  葛刺思。此云普喜名聞。又名膽巴。此云微
妙。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幼孤依季父。聞經
止啼。知其非凡。遣侍法王上師。試以梵呪。
隨誦如流。曰此子宿積聰惠異。日當與衆
生作大饒益。年十二訓以前名。自是經科
哭式壇法明方。靡不洞貫。年二十四講演
大喜樂本續等文。四衆悦服。上師令巴至
西天竺國參禮古達麻室利習梵典。盡得
其傳。初世祖居潜邸。聞西國有綽理哲瓦
道徳。願見之。遂往西凉遣使請於廓丹大
王。王謂使者曰。師已入滅。有姪癹思巴。
此云聖壽。年方十六。深通佛法。請以應
命。至都旬日即乞西還。上召問曰。師之佛
法比叔如何。曰叔之佛法如大海水。吾所
得者以指點水於舌而已。問答允稱。上喜
曰。師年雖少種性不凡。願爲朕留當求
戒法。尋禮爲師。巴入中國。詔居五臺壽寧。
壬申留京師王公咸禀妙戒。初天兵南下。
襄城居民禱眞武。降筆云。有大黒神。領
兵西北方來。吾亦當避。於是列城望風欵
附。兵不血刃。至於破常州。多見黒神出入
其家。民罔知故。實乃摩訶葛刺神也。此云
大黒。蓋師祖父七世事神甚謹。隨禱而應。
此助國之驗也。乙亥師具以聞。有旨建神
廟於涿之陽。結構横麗神像威嚴。凡水旱
蝗疫。民禱響應。辛巳歳師得道藏化胡經
并八十一化圖。幻惑妄誕。師乃嘆曰。以邪
惑正如此者。遂奏聞。召教禪大徳及翰林
承制等。詣長春宮辯證辨僞
録明
詔下諸路除道
徳經外。其餘僞文盡令焚毀。至壬午師力
乞西歸。上不能留。初相哥受師戒。繼爲
帝師。門人屢有言其豪横自肆者。師責而
不悛。由是御之。逮登相位。懼師讜直必言
于上。乃先入巧言讃師。故有是請。首於
雲中。次至西夏。以及臨洮。求法益衆。未
幾權臣復譛。令歸本國。師至故里閲六寒
暑。己丑相哥遣使傳召還都。於聖安寺安
置。四月赴省聽旨。令往潮州。師忻然引侍
僧昔監藏。子身乘驛。即日南向。及出都
門。雷雨冥晦。由汴渉江洎于閩廣。所至州
城倶沾戒法。八月抵潮陽。舘于開元寺。有
樞使月的迷失。奉旨南行。初不知佛。其
妻得奇疾。醫禱無驗。聞師之道禮請至再。
師臨其家盡取其巫覡繪像焚之。以所持
數珠加患者身。驚泣乃甦。且曰。夢中見一
黒惡形人。釋我而去。使軍中得報喜甚。遂
能勝敵。由是傾心佛化。師謂門人曰。潮乃
大顛韓子論道之處。宜建刹利生。因得城
南淨樂寺故基。將求材。未知其計。寺先有
河。斷流既久。庚寅五月大雨傾注河流暴
溢。適有良材泛集充斥。見者驚詫咸
謂鬼輸神運焉。樞使董工興創。殿宇既完。
師手塑梵像。齋萬僧以慶賛之。嘗謂昔監
藏曰。吾不久有他往。宜速成此寺。後師還
都。奏田二十頃。賜額寶積焉。未幾召還。相
哥已伏誅矣。癸已夏五上患股。召師於内
殿建觀音獅子吼道場。七日而愈。施白金
五十錠。叙及相哥譛師之語。師以宿業爲
對。宰臣莫不駭服。上謂師曰。師昔勸朕五
臺建寺。令遣侍臣伯顏司天監蘇和卿等
相視山形。以圖呈師。師曰。此非小縁。陛下
發心寺即成就。未幾上宴駕。甲午四月成
宗皇帝踐祚。遣使召師。師至慶賀畢。奏
曰。昔成吉思皇帝有國之日。疆土未廣。尚
不徴僧道税糧。今日四海混同萬邦入貢。
豈因微利而棄成規。倘蠲其賦則身安志
專。庶可勤修報國。上曰。師與丞相完澤商
議。奏曰。此謀出於中書省官。自非聖裁他
議何益。上良久曰。明日月旦就大安閣釋
迦舍利像前修設好事。師宜早至。翌日師
登内閣。次帝師坐。令必闍赤朗宣勅旨。顧
問師曰。今已免和上税糧。心歡喜否。師起
謝曰。天下僧人咸沾聖澤。元貞乙未四月
奉詔住大護國仁王寺。勅太府具駕前儀
仗。百官護送。寺乃昭睿順聖皇后所建。其
嚴好若天宮内苑移下人間。是年遣使詔
師問曰。海都軍馬犯西番界。師於佛事中
能退降否。奏曰。但禱摩訶葛刺。自然有驗。
復問曰。於何處建壇。對曰。高梁河西北甕
山有寺。僻靜可習禪覯。勅省府供給嚴護。
令丞相答失蠻上親染宸翰云。這句當怎
生用心。師理會者師的句當。朕理會得也。
於是建曼拏羅依法作觀。未幾捷報至。上
大悦。壬寅春二月帝幸柳林遘疾。遣使召
云。師如想朕。願師一來。師至幸所就行殿
修觀法七晝夜。聖體乃瘳。勅天下僧寺普
閲藏經。仍降香幣等施。即大赦天下。上曰。
頼師攝護朕體已安。即解頸七寶牌爲施。
皇后亦解寶珠瓔珞施之。并施尚乘車輦
騾馬白玉鞍轡金曼答喇黄白金各一錠官
幣十八匹。御前校尉丁人爲師前導。三月
二十四日。大駕北巡。命師象輿行駕前。道
過雲州龍門。師謂徒衆曰。此地龍物所都。
或興風雨恐檠乘輿。汝等密持神呪以待
之。至暮雷電果作四野震怖。獨行殿一境
無虞。至上都。近臣咸謝曰。龍門之恐頼師
以安。癸卯夏師示疾。上遣御醫候視。師笑
曰。色身有限。藥豈能留。五月十八日。師問
左右。今正何時。對曰。日當午矣。師即斂容
端坐面西而逝。上聞悲悼不勝。賜沈檀衆
香就上都慶安寺結塔茶毘。王及四衆莫
不哀惻。是月二十九日。勅丞相答失蠻。開
視焚塔。見師頂骨不壞。舍利不計其數。輪
殊坐氈如故。回奏。加歎勅大都留守。率承
應伎樂迎舍利歸葬仁王寺之慶安塔焉。
世壽七十有四。僧臘六十二。祕密之教彼
土以大持金剛爲始祖。累傳至師益顯
十二
戊申
 故有金剛上師之號焉
  武宗曲律仁惠宣孝皇帝即位。改至大
十一月廿
五日大赦
瑞像計二千三百年矣
己酉 造至大銀鈔 十月詔鑄大元通寶錢及至大
通寶小錢。十月十七日大赦
十三 至大二年内翰趙孟頫奉勅譔臨濟正宗
  之碑
佛法大智慧破一切有。以大圓覺攝一切
空。以大慈悲度一切衆。始於不言而至於
無所不言。無所不言而至於無言。夫道非
言不傳。傳而不以言。則道在言語之外矣。
是爲佛法最上上乘。如以薪傳火薪盡而
火不窮也。故世尊拈花迦葉微咲。一*咲
之頃超然獨得。尚何可以言語求哉。自摩
訶迦葉。二十八傳而爲菩提達磨。始入中
國。居嵩山少林寺面壁坐者九年。達磨六
傳而爲能。能十傳爲臨濟。臨濟生于曹州。
遊學江右。事黄蘗問佛法的的大意。蘗便
打。如是三問三度被打。辭往大愚。理前
話云。不知過在甚麽處。愚曰。黄蘗恁麽老
婆爲汝得徹困。猶覓過在。師言下大悟歸
鎭州築室滹沱河之上。今臨濟院是也。因
號臨濟大師。師之於道。得大究竟。繇臨濟
而上。至於諸佛。諸佛之下。至於臨濟。前
聖後聖無間然矣。直指示人機若發矢。學
者聞之耳目盡喪。表裏無據。自能後禪分
爲五。唯師所傳號爲正宗。一傳爲興化奬。
再傳爲南院顒。三傳爲風穴沼。四傳爲首
山念。又五傳爲五祖演。演傳天目齊。齊傳
懶牛和。和傳竹林寶。寶傳竹林安。安傳海
西堂容菴。容菴傳中和璋。璋傳海雲大宗
&T077350;公。海雲性與道合。心與法冥。細無不
入。大無不包。師住臨濟院。能系祖傳以
正道統。佛法蓋至此而中興焉。當
世祖聖徳神功文武皇帝在潜邸。&MT02052;屈至
尊請問道要。雖其言往復紬繹。而獨以慈
愛不殺爲本。師之大弟子二人。曰可菴朗。
賾菴儇。朗公度蓽菴滿及太傅劉文貞。儇
公度西雲大宗師安公。師以文貞公機智
建。使事○世祖皇帝。當是時君臣相得
策定天下。深功厚徳祖於元元。卒爲佐命
之臣。皆自此賢之也 元貞元年○成宗
有詔。迎西雲住天都大慶壽寺。進承清問。
經歴三朝發撝玄言。得諸佛智。懸判三乘
如一二數。由是臨濟之道愈擴而大○今
皇帝欽承○祖武。獨明妙心。刻玉爲印。以
賜西雲。其文曰。臨濟正宗之印。獨加師榮
祿大夫大司空。領臨濟一宗事。仍詔立碑
臨濟院。且命臣孟頫爲文。稱揚佛祖之道。
以示不朽。臣孟頫既叙其所傳授。又系之
銘。銘曰。佛有正法。覺明妙心。二十八傳。
至于少林。赫赫少林。師我震旦。使爲佛
種。不鍥而斷。傳十世後。而得臨濟。爲道坦
然。如指而示。又十六世。是爲海雲。坐祖道
場。能紹厥聞。維我○世祖。誕膺天命。威震
九有。維佛是敬。聞師之名。若古賢聖。嘗進
一言。深入聖聽。不殺之仁。其利甚弘。俾
大弟子。爲帝股肱。至西雲公。能嗣其業。據
獅子座。爲衆演説。聞者讃歎。信者郷風。
得者如寶。悟者如空○今皇帝聖。深契道
要。曰臨濟宗。繄爾能紹。即心即佛。時廼世
守。傳不以言。而以心受。皇帝萬年。正法永
傳。尚廸後人。勿昧其原
勅賜乞台薩里神道碑。趙子昂爲文。其略

太祖皇帝。既受天命略定西北諸國。回鶻
最彊最先附。遂詔其主亦都護第五子。與
諸皇子約爲兄弟。寵異冠諸國。自是有一
才一藝者。畢效於朝。至元大徳間。在位之
臣非有攻城戰野之功。斬將搴旗之勇。而
道包儒釋學際天人。寄天子之腹心。繄生
民之休戚者。惟趙國文定公而已 今上
皇帝臨御之七年始。行褒䘏之典。於是贈
公祖父官爵勳封。越明年復賜碑墓道。命
臣孟頫爲之文。當世祖時。公爲平章政事。
臣爲兵部郎中。趨走省闥識公爲舊。承言
論政知公爲詳。敢不祇奉
十四 明詔。公諱乞台薩里。早受浮圖法於智
  全末利可吾坡地沙。圓通辨悟。當時咸推
讓之。累贈純誠守正功臣太保儀同三司
上柱國追封趙國公。謚通敏。又從國師八
思馬學密乘。不數月盡通其書。旁達諸國
及漢語。世祖知其材俾習漢文書。領
之遂通諸經史百家。若陰陽暦數圖緯方
技之説。靡不精詣。會國師西還。携與倶。
歳餘乞歸省。師送之曰。以汝之學非爲我
佛弟子者。我敢受女拜耶。勉事聖君。相泣
而別。比至門。師已上書薦之○裕宗。得
召入宿衞。日以筆札侍左右。至元二十
年冬有二僧西來見。自言知天象。上召通
象胥者。數輩與語。莫能解。有脱烈者言。
公可。使立召與語。僧乃屈謝不如。上大悦。
明年夏擢朝列大夫左侍儀奉御秋置集賢
舘。命公領集賢。公請以司徒撒里蠻領之。
乃以公爲中順大夫集賢舘學士。兼太史
院事。明年夏遷嘉議大夫。明年春升集賢
大學士。中奉大夫。明年春進資徳大夫尚
書右丞。並兼太史院事。冬拜榮祿大夫平
章政事兼集賢大學士太史院使。廿八年
乞解機務。以爲集賢大學士。三十年加領
太史院事。自初授官。至是凡八遷並兼左
侍儀奉御。明年○世祖登遐○裕聖皇后
命公。帥翰林集賢太常禮官。備禮册立○
成宗即皇帝位。明年春以翌戴功加守司
徒。大徳三年復拜平章政事。十一年春○
成宗宴駕。哀慟成疾。秋八月十有七日。薨
于大都發祥里第。年六十三。以是月日葬
城西南岡子原
十五 勅賜佛國普安軀禪師塔銘。侍書奎章
  閣虞集撰。其略曰。師諱至軀。字其玉。一
號全一。邢州郝氏子也。幼聰敏異常。兒年
六歳。其母携之至龐馬村。見寂照和尚於
淨土院。寂照曰。汝其爲釋氏乎。師心許之。
會寂照避亂去隱遼西。廼禮寂照弟子辨
菴訥而祝髮焉。無還富公主淨土。涖衆甚
嚴。師不以爲忤。庚寅之歳無還開法萬壽。
師與十僧同往佐之。萬松某公以青州辨
公宗旨開示法要。門庭高廣。四方尊之。師
見萬松始以才氣過人。稍不容於衆。然而
博記多聞論辨無礙。百家諸子之言。多所
渉獵又善草書。有顛素之遺法。年才十
有五。爲萬松侍者。凡萬松偈頌法語。一聞
輒了之。遂得法焉。常以侍者代應對。談鋒
之利不可犯。時人已深期之。故太保劉文
貞公。長師一歳。少時相好也。劉公厭世。故
思學道。師勸之爲僧。同參西京寶勝明公。
既而爲○世祖知。遇侍幃幄。爲謀臣。薦師
可大用。得召見。與語大悦。將授以官。弗受
曰。天下佛法流通。臣僧之願。富貴非所望
也。留王庭多有賛益。居三歳遣還。出賜金
資。日用不計其費。時○憲宗命海雲主釋
教○詔天下作資戎會。師持○旨宣布中
外。而輔成之○世祖征雲南還。劉公請承
制。錫師號曰佛國普安大禪師。總攝關西
五路河南南京等路太原府路邢洛磁懷
孟等州僧尼之事。刻印以賜師。鋭意衞教。
凡僧之田廬見侵於豪富及他教者。皆力
歸之。馳馹四出周於所履。必獲其志乃
已。自其門人或勸之少憩弗懈也○憲宗
末年。僧道士有諍。各爲違言以相危○上
命聚訟於和林剖決眞僞。師從少林諸師
辨之。道士義墮剃鬚髮者十七人。道宮之
復爲者以千百計。中統建元釋教大盛。僧
衆頼之甚思師之功焉。而師遂納印辭職。
毎歳官賜金修寺之外。世味泊如也。至元
丁卯五月二十二日。以疾終於桓州之天
宮寺西向右脇而化。當暑儀形如生。更有
異香三日。火浴之心舌牙不壞。衆庶掊其
地深數尺。猶得舍利云。世壽五十一。僧
臘四十。臣聞 世祖皇帝聖度如天。善馭
豪傑自在 潜邸。至於混一海内。天下之
人材大小畢至。以足其任使。故其功業之
盛。巍巍然赫赫然。三代而下帝王未有或
之及也。浮圖氏以寂滅爲宗。而材器文辨
如軀公。亦豈常人之流哉。敢叙而表之。
以見夫興王之運其人如此。銘曰。維昔世
皇。始理開平。作其潜藩。有宮有城 顧瞻東
隅。泉甘土厚。蜿蜒來止。屬垣負阜。命建仁
祠。龍光是名。權輿來尸。僧有豪英。氣如虹
霓。辨若風雨。縱横凌厲。莫敢余侮 世皇
有爲。群策是稽。名見從容。出其端&MT02053;。善
則利器。俾反初服。報徳不回。屹若孤鵠。林
林釋徒。禀教以居。孰爲紛更。入主出孥。天
子有命。存完去駁。我馳我驅。立折其角。燕
趙之間。至於陝關。我田我廬 匪歸匪艱
世皇御一。民用寧一。而釋之門。既振既
息。時龍光師。燕居弗馳。散其緒餘。爲書爲
詩。詩揚宗風。書縱逸趣。沛將有述。棄而遽
去。維時名僧。至於公卿。有誄有辭。失之若
驚。垂八十年。英標如在。誰知表之。嗣者七
代。義擧有聞。天子喜之。史臣屬辭。以係遐

庚戌 正月行使歴代舊錢○十月十八日大赦」
  大師魯國忠武王木華黎。身長七尺。虎首
虬鬚黒面多謀略。雄勇冠一時。與博爾朮
博爾忽赤老軀。倶以忠勇佐 太祖。時號
掇里班曲律。猶漢言四傑也 太祖行次
東印度 鐵門關侍衞者。見一獸鹿形馬
尾緑色而獨角。能爲人言。曰汝軍宜早迴
 上怪問耶律晋卿楚才。奏曰。此獸名角
&T047252;日行一萬八千里。解四夷語。是惡殺之
象。蓋上天遣之。以告陛下。願承天心
此數國人命。寔陛下無疆之福。即日下詔
班師右出本朝
功臣事略
  ◎辛亥 正月五日。以上年十一月廿三日。郊
祀大赦
三月十八日。登極大赦。賜高年帛○四月
禁使新舊銅錢及至大銀鈔
十六 革罷僧道衙門
  論曰。望五位以升階。轉二依而就果者。
上乘菩薩也。以四向一坐而證成三生百
劫而彰號者。縁覺聲聞也。聖賢品級教有
明文。唯妙悟自心入佛知見者。千聖尚不
爲。何階級之有。大教東被三百五十餘年。
後魏以趙郡沙門法果。爲沙門統。供施之
不足。又官品之。遂授輔國宜城子忠信侯。
尋進公爵曰安城。封官自果始也。梁以惠
超爲壽光殿學士。後周選僧道中學問優
贍者。充通道觀學士。仍改服色。隨以彦
琮爲翻經舘學士。唐中宗神龍二年。造
聖善寺成。惠範惠珍法藏大行會寂元壁
仁方崇先進國。九人加五品並朝散大夫。
蓋以營像修造之功也。尋加惠範正議大
夫上庸郡公。寺主至銀青光祿大夫。俸料
房閣已上同職官給。玄宗卜平内難。僧清
潤封官三品。醫寧王疾愈。僧賜緋袍。代宗
加不空三藏。至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食
邑三千戸。辭讓數四不允。空曰。吾以法濟
世。不意垂死濫汚封爵故秩。唯空爲極矣。
宋金兩朝南北殊風而封釋官秩頗存典
故。然猶遵律印信未聞。迨我皇元世祖皇
帝混一海宇。條綱制度一出睿思。謂以俗
制於僧殊失崇敬。諭天下設立宣政院僧
録僧正都綱司。錫以印信。行移各路。主掌
教門護持教法。頼聖天子不負佛囑也。然
而稗販之流。好爵縻賢恃其所貴而貴之。
奔走伺候處汚不羞。以敲朴喧囂牒訴倥
偬爲得志。不奪不厭。致有嚢加巴僧録
取栲栳山僧錢罔咈律行。可謂師子身蟲
也。仁宗皇帝居儲宮日。目撃其弊。降旨。
除宣政院外。一例革之。是亦不負靈山付
囑也。於戲朝廷尚行於爵秩。釋子乃競
於官階。官階無盡期。貪愛無滿分。胡不養
其妻子跪拜君親。何異織女七襄牽牛負
軛者耶。識達於此無取焉。盛矣乎不空。粉

十七 大教有功。猶媿濫汚。今何人而欲假名
  器哉
壬子 仁宗文英武章皇帝○十月廿九日。以
  諸王入覲大赦。改皇慶
癸丑 十月十八日。詔科場。以經義取士
十八
甲寅
 正月廿二日。改延祐。大赦○十一月遣使
經理江西江
  浙湖廣
田糧
 弘教佛智三藏法師入寂。公積寧
氏。諱沙囉巴觀照。事上師著栗灻學佛氏
法。善吐番文字。頗得祕密之要。世祖皇帝
嘗受教於帝師發思巴。詔師譯語。辭致明
辨允愜聖衷。詔賜大辯廣智法師。河西之
人。尊其道而不敢名。止稱其氏。至呼其子
弟皆曰此積寧法師家。其爲見重如此。公
昆弟四人。公其季也。總丱之歳。依帝師發
思巴薙染爲僧。學諸部灌頂之法。時有上
士名刺軀卜。以焔曼徳迦密乘之要。見稱
於世。帝師命公往學此法。軀卜以公器偉
識高非流輩比。悉以祕要授之。於是王公
大人凡有志茲道者皆於公師而受焉。帝
師迦囉思巴幹即哩。以公之能薦之世祖。
詔譯諸祕要。俾傳於世。時僧司雖盛風紀
寖蔽。所在官吏既不能干城遺法抗禦外
侮。返爲諸僧之害。桂蠹乘癰雖欲去之。莫
能盡也。頽波所激江南尤甚朝廷久選能
者欲使正之。以白帝師。僉謂諸色之人豈
無能者。必以爲識時務孰與公賢。以詔授
江浙等處釋教總統。既至削去煩苛務從
寛大。其人安之。既而改授福建等處釋教
總統。以其氣之正。數與同列乖迕而不
合。公謂天下何事。況教門乎。蓋吾人之庸
自擾之耳。夫設官愈多則事愈煩。今諸僧
之苦。蓋事煩而官多也。十羊九牧。其爲苛
擾可勝言哉。建言罷之。以聞。詔罷諸路
總所。議者稱其高。公既得請廼遁迹壠坻。
築室種樹蓋將終焉。至大中以皇太子令
召至京師。詔授光祿大夫司徒。仁宗皇帝
龍徳淵潜之日。嘗問法於公。知公之賢。既
踐天位眷遇益隆詔給廩既舘於慶壽寺。
詔公所譯皆板行之。公幼而頴悟。諸國語
言皆不學而能。自爲兒人皆以爲必成大
器。既長果能樹立。致位三公。雖以徳藝。
抑亦遭遇於時也。其始爲佛誦其言觀其
義。既渉其涯遂厲於深。爲人好賢愛能。尤
能取諸人。以爲善。談論之際發其端已。得
過半之思。故其所有皆以好問而致。是以
名勝之流皆從之。游以師友相處。延祐
元年十月五日歿。年五十有六。其始疾也。
詔賜中統鈔萬緡俾求醫藥。太尉瀋王
往眎疾焉。既歿。又賜幣萬緡以給葬事。遣
使驛送其喪歸葬故里。門弟子相與建塔
以表其藏。壽安山雲麓洪公。作銘有謂。佛
法之傳必資翻譯。故譯梵爲華。或敵對名
物。或唯以義。必博通經論。善兩方之言。始
能爲之。是以道安嘗謂。翻譯微言有五失
本三不易。故非能者不足以有爲也。所以
傳列十科。翻譯居首者。豈非以其爲之難
功之大乎。予嘗以詔與京邑諸公校讐藏
典。歴觀自古翻譯之家。以義譯經如秦之
羅什。譯論唐之奘公。十數人之作。所謂禹
吾無間然矣。其餘或指義曖昧。或文辭疎
拙。夫義之曖昧。蓋譯者之未盡文。或疎拙
潤色之失也。因思安公之言。以謂以彌天
之高。尚稱不易。今之譯者何其易哉。自
季葉以來。譯場久廢。能者蓋寡。豈意人物
凋殘之際乃見公乎。觀其所譯可謂能者

十九 秦州普覺法師卒。教自隋唐之後。傳者
  各宗其説。遂派而爲三。由止觀之門。觀
假而悟空。觀空而趣中。以入於實相者。爲
天台宗。會縁入實。即俗而明眞者。爲賢首
宗。窮萬有之數。昭一性之玄。有空殊致而
同歸乎中道者。爲慈恩宗。師爲慈恩宗者
也。姓趙氏。諱英辯。垂髫爲驅烏。甫弱冠資
二百五十戒。二十有五得傳於柏林潭公
爲座主。凡爲僧六十有一年。年六十有八。
延祐元年六月庚戌終於景福寺。煥異景
於易簀之夕。標奇迹於火葬之餘。以其
年月日塔於普覺寺之後。師爲性眞純。如
美玉含璞。雖不加雕繪。而人自愛重之。至
於悍卒武夫。亦能敬其人。謂無佛之世足
爲佛也。毎得錢蔽悉以剏佛祠。食守道之
侶。故君子高其風
乙卯 三月遣使宣撫問民疾苦○ 平寧都寇○十
一月廿七日以
  星芒大
赦天下
丙辰 禮公哥羅古羅思監藏班藏卜。爲帝師
二十 勅建旃檀瑞像殿記。翰林承旨程鉅夫
  撰。文曰。蓋聞道非有象。作易者必擬諸形
容。法本皆空。度世者暫資於色相。謂如
指空爲鏡。不若以鏡而喩空。即樹占風。將
使識風而忘樹。是以雙林付囑舍利。以凡
聖而偏分。千輻經行足跡。亘古今而常在。
非炫神通於幻境。實開方便於迷津。所謂
由自以會心。即心而即佛者也。旃檀瑞
像者佛之眞像也。其猶萬影沈江如如不
異。孤光透隙一一皆圓。夫豈擇地而容。蓋
以隨縁而應。望梅林而止渇。靡不同沾。泛
竹葉以言歸。誰堪共載。惟我聖天子道躋
先聖慈等覺皇。祝長樂之春秋。恒依佛地。
企如來之歳月。坐閲人天。爰命集賢犬學
士李術及教禪耆徳。叙具本末。乃云釋迦
如來淨飰王太子。生於甲寅四月八日。是
爲成周昭王二十四年。既生七日。佛母摩
耶夫人往生忉利。至四十二年。太子棄位
出家修道。穆王三年癸未道成。八年辛卯
思報母恩遂升忉利天爲母説法。優闐王
自以久失瞻仰欲見無從。乃刻旃檀爲像。
目犍連慮有缺陋謬。躬以神力攝三十二
匠升忉利天。諦觀相好三返。乃得其眞。既
成。國王臣民奉之猶眞佛焉。及佛自忉利
天復至人間。王率臣庶同往迎佛。此像騰
歩空中向佛稽首。佛爲摩頂授記曰。我滅
度千年之後。汝從震旦廣利人天。由是西
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龜茲六十八年。涼
州十四年。長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
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復至江南。二
十一年。汴梁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居
今聖安寺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儲慶寺二
十年。南還燕宮内殿居五十四年。大元丁
丑歳三月。燕宮火。尚書石抹公迎還聖安
寺居。今五十九年而當世祖皇帝至元十
二年乙亥。遣大臣孛羅等。四衆備法駕仗
衞音伎奉迎萬壽山仁智殿。丁丑建大聖
萬安寺二十六年己丑。自仁智殿奉迎於
寺之後殿。世祖躬臨大作佛事。計自優
闐王造像之歳至今詔述延祐三年丙辰。
凡二千三百有七年。噫四大海中。頓覺業
風之息。一彈指頃。不知賢劫之過。嘉與
含靈從茲安隱。於是集賢大學士。臣顥以
所述上聞。有旨授臣鉅天爲之記。夫謹奉
詔言曰。古之聖人教民報本。追遠之道。而
於祭祀之禮。廟則木爲之主。祭則孫爲之
尸。後也乃有像設焉。而不知其所由始。由
斯觀之。其原於西域之俗也。與夫佛爲世
出世間之尊。又何竣於賛述。然欲知佛之
爲佛。固不在於色相。而況於其似色相者
乎。然苟不自其似而求之。又將無所措其
歸向之心。是故法身無相。必假相以表眞。
至道絶言。亦因言階妙。若於粗者猶拳拳
而怠焉。則其進也殆庶幾乎。陛下考百王
之度。酌群言之蘊。上以惇孝。下以施仁。蘄
於厚天下者。無所不用其極。至於軌仁於
善以輔政教之所不逮。亦因天下之心而
爲之。而非若彼内祠祕祝者之爲也。夫以
金石之桿堅。猶未能必可久。今以一木之
爲而綿歴若此。然而佛之自衞固甚周。而
人之保之也。抑豈一手足之功哉。嗟夫遡
延二千有奇至於陛下。然後發徳音經紀
鴻烈非緩也。熙明之治至是而始隆。雖典
祀之外。猶必以斯文文之也
二十一 然則化之漸被者廣矣。不其盛與。記
  洛陽之伽藍。筆多慚於董史。頌西方之無
量壽。共祝於堯年。莫測眞如徒欣聖際。謹
記。是年封普庵禪師加號。其詔曰。上天
眷命皇帝聖旨。朕聞。佛氏以空寂爲宗。則
凡學所遵者。寧欲建名號殊稱謂以示天
下後世哉。而國家非此無以昭尊徳樂道
之意也。朕自即位以來。聞袁州路南泉山
慈化禪寺普菴寂感妙濟眞覺昭貺大徳惠
慶禪師。紹臨濟之緒。超華嚴之境。徳映當
代澤被方來。其道甚尊。顯心切慕之。既累
錫大謚。唯塔號未稱。可加定光之塔。曰定
光靈瑞之塔者。主者施行
丁巳 正月十日大赦○勅加東林遠法師號妙覺
寂光宏辨大師都省咨文
二十二 京都崇恩福元謙講主卒。公諱徳謙。
  姓楊氏。寧州定平人。幼爲勤策。從僧讀佛
氏書。長時周游秦洛汴汝。諮訪先徳。學苾
芻之道。又逾河而北。觀風齊魏燕趙之郊。
初受般若於邠州寧公。瑞應於原州忠公。
又受幽賛於好畤仙公。圓覺於乾陵一公。
後受唯識倶舍等論於陝州&T058274;公。首楞嚴
四分律疏於陽夏聞公。凡六經四論一律。
皆辭宏旨奧。窮三藏之蘊。而數公並以識
法解義。馳聲四遠。公皆親熏而炙之。躋其
堂而噬其胾。故年未逾立。已有盛名於
時。後至京師。受華嚴圓頓之宗於故大司
徒萬安壇主揀公之門。揀以公博學多能。
甚器重之。初以詔居萬寧寺後。又以詔居
崇恩寺。萬寧成宗所剏。崇恩武宗所剏也。
兩居大寺前後一紀。道徳簡於宸衷。流聲
洋於海隅。本嘗以寵遇顯榮爲之志而改
其素。甞語人曰。畦衣之士抗塵世表。苟不
媿於朝聞夕死可矣。尚何慕於外哉。自以
重居官寺久佩恩榮。而浮圖之道。恬退爲
高。乃以讓其弟子。退居幽僻謝絶人事。括
嚢一室以樂其道。延祐四年。正月廿八日
終於隱所。世壽五十有一。爲僧四十三夏。
宰臣以聞。皇太后錫鏹五千緡賻葬。勅有
司備儀衞。集京畿諸寺幡蓋鼓樂以送之。
火後獲舍利數十顆。其徒建塔於南城之

京城大普慶寺實相圓明光教律師入寂。
師諱法聞。嚴氏。陝西人。按姓氏略。嚴與莊
&T039734;姓。楚莊王之裔。以謚爲氏。避漢明諱
改氏爲嚴。公年七歳從禪徳輝公學。十有
五薙染爲僧。年二十受具戒。於是游汴汝
河洛。歴諸講肆研究教乘。從大徳軀公學。
法華般若唯識因明及四分律。軀以公任
重道遠克振吾宗。託以弘傳之寄。嘗對佛
像灼肌然指。庸表克誠。刺血書經。以彰
重法。遂隱於臺山不踰閫者六載。讀藏教
五千卷者三番。是以業進行修。身藏名著。
帝師亦憐。命公講説般若。指授因明之要。
因顧謂其徒曰。孰謂漢地乃有此僧耶。三
輔之人勸輝致書。勗以兼善毋忘郷梓。請
歸長安。公以弟子於師義猶君父。父師之
命敢不敬承。況父母之邦。郷里之義。可遂
忘乎。迺抗策而西。既至耆老皆驩呼而言
曰。吾郷之人。得所師而承教矣。尋以安西
王命。居城南之義善寺。唐初神僧杜順示
迹之地也。邠岐涇渭四序講筵不絶。從而
學者蓋千數焉。天子聞之。徴至闕庭。詔
居大原教寺。授榮祿大夫大司徒。未幾詔
居大普慶寺。加開府儀同三司大司徒銀
章一品。賜遼世金書戒本。求戒者皆從公
而師受焉。王公大臣皆仰止高風。猶景星
鳳凰之瑞於明時也。延祐四年三月廿四
日跏趺而逝。以聞。上惻然久之。賜幣數萬
緡以葬。詔大臣護喪有司備儀衞旌蓋送
之。世壽五十八。戒臘四十三。弟子奉遺骨
舍利建塔焉
二十四
戊午
 特賜三藏佑聖國師達益巴入寂。佛
  法流於中國久矣。三乘之教風靡九州。其
道至焉。唐宋間始聞有祕密之法。典籍雖
存猶未顯行於世。國初其道始盛西鄙。統
元中天子以大薩思迦法師有聖人之道。
尊爲帝師。於是祕密之法日麗乎中天。波
漸於四海。精其*法者皆致重於天朝。敬
慕於殊俗。故佛氏之舊一變於齊魯。國師
名達益巴。少爲苾芻。凡事帝師十有三年。
出而從入而侍。聽言論於左右。觀道徳於
前後。陶熏滋久欝成美器。凡大小乘律論
及祕密經籍。部以十數。皆耳於口授。目於
手示。得乎理之所歸行之所趣。帝師西還。
送至臨洮。以久勞侍從弗堪跋渉之勤。見
留於洮。師留是十有九年。依大士綽思吉
翫卜。覆所既聞。受所未傳。切磋琢磨。於是
義逾精道益明矣。是以譽延兩京道重三
朝。事二聖於潜。竭勤逾紀。從屬車往返二
都。雖雨夕風朝。恒在宮壺。逮武宗踐祚。
上處春闈。眷藩邸之舊。錫賚以千萬計。初
師在臨洮。秦人請居古佛寺。至是乞歸以
所賜大厥宇。謀老汐上。未幾以太后詔
徴還兩宮之賜。視前有加。錫金印駝紐。封
號弘法普濟三藏大師。延祐五年八月十
六日。化于京師。年七十有三。以聞。上惻焉
興歎久之。兩宮賜幣以葬。皇太子遣使至
奠。勅有司備儀衞送之都門之外。謚佑聖
國師。給乘騎歸葬成紀焉
是年六月再立行宣政院。參用常選職官
己未 勅建大永福寺即青
塔寺
○一月朔日食
二十五 京師大寶集寺妙文講主卒。姓孫氏。
  蔚州人。妙文諱也。九歳爲浮圖。年十有八
畦服游學。跋渉雲朔之墟。觀風燕趙之邦。
二十一預苾芻戒。抵京師依大徳明公。學
圓頓之道。陸沈于衆者積年。三十有二以
衆勸請之殷。乃始赤服陞&T026180;。就傳明之列。
其涵養冲挹無欲速成名。不躁進求達類
如此。四十有八居薊之雲泉。勤節儉用。老
者懷其徳。少者嚴其教。故衆睦而寺治。比
再稔廩有餘粟。歳荒以賑飢民。薊人稱焉。
世祖聞其道。召見之。顧謂侍臣曰。福徳僧
也。詔居寶集。時禪學浸微。教乘益盛。性相
二宗。皆以大乘並驅海内。相學之流囿於
名數滯於殊途。蔽情執之見。惑圓頓之旨。
師獨大弘方等。振以圓宗。使守株於文字
者。有以盪滌情塵融通寂照。是以龍象蹴
踏。競附一乘之駕焉。年逾八十。益倦于勤。
以寺任諸弟子。退居逸老專念佛三昧。延
祐六年 月 日卒。年八十有三。告終之
日。誡弟子高聲唱佛名。遽起跏趺結三昧
印。泊然長逝。塔于平則門外
庚申 正月朔。日有食之
二十六 三月十一日。登極大赦
辛酉 英宗格堅皇帝 改年至治
  詔各路立帝師殿。追謚曰
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
徳普覺眞智祐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
大元帝師班彌怛拔思發。是年
二十七 勅建帝師殿碑 光祿大夫大司徒大
  永福寺住持釋源宗主法洪奉 勅。撰翰林
學士趙孟頫書。參議中書省事元明善
篆額
古之君天下者皆有師。惟其道之所存。不
以類也。故趙以圖澄爲師。秦以羅什爲師。
夫二君之師其人也。以其知足以圖國。言
足以興邦。徳足以範世。道足以參天地賛
化育。故尊而事之。非以方伎而然也。皇元
啓運北天奄荒區夏。世祖皇帝。舊神武之
威。致混一之績。思所以去殺勝殘躋生民
於仁壽者。莫大釋氏。故崇其教以敦其化
本。以帝師拔思發有聖人之道。屈萬乘之
尊。盡師敬之節。諮諏至道之要。以施於
仁政。是以徳加於四海。澤洽於無外。窮島
絶嶼之國。卉服魋結之氓。莫不草靡於化
風。駿奔而効命。白雉來遠夷之貢。火浣獻
殊域之琛。豈若前代直覊縻之而已焉。其
政治之隆而仁覆之遠。固元首之明股肱
之良。有以致之。然而啓沃天衷克弘王度。
寔頼帝師之助焉。皇上重離繼明應乾承
統。以爲法位久曠道統將微。以師猶子之
子公哥祿魯斯監賛。嗣帝師位俾修其法。
斂時五福祐我家邦。有河西僧高沙刺巴。
建言於朝。以爲孔子以修述文教之功。世
享廟祀。而光帝師徳俟將聖師表一人。製
字書以資文治之用。迪聖慮以致於變之
化。其功大且遠矣。而封號未追廟享不及。
豈國家崇徳報功之道哉。大臣以聞。詔郡
國建祠宇。歳時致享。師薩思迦人。族欵
氏。祖朶栗赤。當吐蕃之盛。相其君伯西
海。後十餘世。皆以學徳爲國宗範。師生八
歳。誦經數十萬言。又能約通大義。國人
以爲聖。故稱拔思癹。長而學富五明。故又
稱班彌怛。其所師而學焉。友而問焉者。數
十人。皆有盛名於時。故其所有汪不可涯
矣。其所撰述皆辭嚴義偉制如佛經。國人
家傳口誦。寶而畜之。夫敏者怠於博學。貴
者恥於下問。才高而位重。則矜己而驕物。
此人之恒也。師以生知之明。爲天子師。可
謂敏且貴矣。而乃博學無厭下詢遺老。人
有一法不遠千里而求之。雖硜硜之諒。佼
佼之庸。苟有可取無遺焉。負絶世之材。材
莫大焉。處帝師之位。位莫重焉。而乃孜孜
於道。循循誘物。惟恐徳之不修。道之不弘。
未嘗以多能自聖而有滿盈之色。曠若空
谷靜若深淵。遠若雲霞。重若丘山。豈非至
徳。其孰能與於此哉。其道之所被。徳之
所及。猶杲日麗乎天。明無不照。陽和煦於
物。氣無不浹。其高如天。不可階而升也。
其大如海。不可航而渉也。以不言而民信。
不勸而物從。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匪天縱
之將聖。孰能與於此哉。故天子法天地尚
徳右功之道。著皇王之盛典。崇廟享之報
宜乎。龜趺螭首刻頌遺烈昭示無極
狂斐猥承明詔。序而銘之。其銘曰。佛道弘
大。洋海無際。滔天沃日。並育萬類。於彼
將聖。象罔得一。推厥緒餘。以匡王國。烈烈
皇祖。草昧天造。奠是南紀。功格蒼昊。天錫
睿哲。俾翊我后。敦彼薄俗。化于仁厚。汪濊
漏泉。波及無外。航濬梯阻。萬邦咸會。郡邪
鴟揚。維鳩之競。式遏詭類。率俾吾正。赳赳
武夫。蚩蚩嚚鄙。徳訓所及。風振草靡。惟月
之恒。惟日之升。惟師之道。罔或不承。欒欒
清廉。惟時享之。有偉其貌。惟時仰之。莫高
匪山。莫深匪淵。刻銘頌烈。永世無遷
廿八 五臺山大普寧寺弘教大師性講主卒。
  公諱了性。號大林。武氏。惟古因生賜姓。
胙土命氏。公之先莫詳世系。然考之命氏
之原。武子姓。其後邑于宋。宋武公之後。以
謚爲氏。公少好學。聰叡之性。殆天啓之。依
耆徳安公爲浮圖。既登具。歴諸講庠。探
頤經論研精祕奧。始遇眞覺國師。啓悟初
心。既而周游關陝河洛。歴汴汝唐鄧。放予
襄漢。尋幽覽勝以博其趣。所至必訪其人。
詢至道之要。其所師而學者。如柏林潭公。
關輔懷公。南陽茲公。皆以義學著稱。及歸
復見眞覺於壠坻。逾見墻仞之高。堂室
之奧。乃曰。佛法司南其在茲乎。後從眞覺
至臺山。眞覺歿北游燕薊。晦迹魏闕之下。
悠悠如處江海之上。與世若相忘焉。然以
壁之美被褐而莫掩。名既喧於衆口。聲
遂聞於九重。會萬寧既建。詔公居之。至大
中太后剏寺臺山。寺曰普寧。以茲擅天下
之勝。住持之寄。非海内之望。莫能勝之。
故以命公。公居此山十有餘年而歿。公爲
人剛毅。頗負氣節。不能俛仰隨世嬪悦於
人。雖居官寺。未嘗至城府造權貴之門。或
謂公少和氣。公曰。予以一芥苾芻。天子不
以人之微處之大寺。惟竭誠夙來匪懈。圖
以報國而已。夫何求哉。必有臧倉毀鬲之
言。蓋亦營營青蠅止于棘樊耳。顧予命之
不遭。道之不行。納履而去之。何往而不得
於道乎。時國家尊寵西僧其徒甚盛。出入
騎從擬迹王公。其人赤毳峨冠岸然自居。
諸名徳輩莫不爲之致禮。或磬折而前。摳
衣接足匈其按頂。謂之攝受。公獨長揖而
已。或謂公傲。公曰。吾敢慢於人耶。吾聞君
子愛人以禮。何可苟屈其節而巽于床自
取卑辱乎。且吾於道。於彼何求哉。彼以
其勢自大而倨。吾苟爲之屈焉。非諂則佞
也。焉有君子而爲佞諂之行哉。識者壯其
氣。以謂如佛印元公之遇高麗王子。可謂
識大體而得乎禮矣。至治元年九月三日。
歿於普寧寺。既火化以舍利。塔于竹林之

廿九
壬戌
 故榮祿大夫司徒大玉山普安寺住持。
  幻堂嚴講主卒。公康氏成紀人。諱寶嚴。字
士威。號幻堂。父某以罹喪亂棄俗爲僧。昆
弟六人。公其季也。少以邁往之氣不樂處
俗。與其弟金薙染。從佛求出世之道。毎逢
名徳啓講。必往聽而問焉。嘗謂學而不思。
思面不學。君子所憂。雖通其説而不通其
宗是學而不思也。豈稱達者哉。況文字之
學。守株象迹惑於多岐。焉能渉同歸之海。
造圓頓之奧乎。聽其説固辯矣。觀其所得
則未也。於是既問而學之。以博其趣而益
致其思焉。是其所以造詣。蓋得之繋表。故
其講説深有宗通理味。後嗣眞覺國師。傳
賢首宗教。以師承既高見解益明。其方寸
之地。湛如止水。瑩若明鏡。物我相形。輒影
見於中。雖以天資之高而徳器之美。抑亦
師友玉琢蘭薫而致及眞覺以詔居大白馬
寺。公與金從至洛汭。及居大萬聖佑國寺。
又從至臺山。眞覺歿。詔以公繼其位。後公
以太后詔居大普安寺。詔以金繼公居佑
國寺。公於至治二年七月某日歿。年五十
有一。詔復以金居普安寺。金以公之喪葬
東封谷之口。建塔以修祀事焉
三十
癸亥
 至治三年八月十四日。天目山中峯卒。
  勅謚普應國師法雲之塔。奎章學士虞集
奉勅撰銘。其略云。天目之山有師子岩。高
峯妙禪師居之。設死關以辨決。參學之士
望崖而退者衆矣。得一人曰本公是爲中
峯和上。師生有異徴。爲童兒嬉戲必爲佛
事。稍長閲經教然指臂。求佛甚切。晝夜彌
勵。困則首觸柱以自儆。期必得乃已。及
入死關密叩心要。誦金剛經。至荷擔如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處。恍然開悟。自謂
所證未極。勵精勤苦咨訣無怠。及觀流泉
乃大發明。師亦閟而不聞。自是説法無礙。
高峯將戢化權。遂書眞賛屬諸師云我相
不思議。佛祖莫能視。獨許不肖兒。見得半
邊鼻。其授受不虚若此。著書若干卷。行于
世。仁宗皇帝聞而聘之。不至。製金紋伽黎
衣賜之。號之佛慈圓照廣惠禪師。賜師子
院。名曰正宗禪寺云云。師諱明本。宋景定
癸亥歳生錢塘孫氏。年六十一。僧臘三十
五。化於其山之東岡
是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于河西○詔僧
儒金書藏經○八月四日上崩
甲子 改泰定
丁卯 帝師公哥羅於十月某日涅槃
戊辰 九月十四日即位。年改致和爲天暦元
  年○禮公哥羅亦中納思監臧班臧卜文國公爲師。是
年革行宣政院設立十六處廣教總管府以攝僧
己巳 勅建崇禧萬壽寺於蒋山
庚午 改至順元年○詔改建康爲集慶路○勅
  建大龍翔集慶寺
壬申 亦輦眞班皇帝九月即位
三十一 大都妙善寺比丘尼舍藍藍八哈石卒。
  師諱舍藍藍。高昌人。其地隷北庭。其地
好佛。故爲苾芻者多。太祖皇帝龍飛漠北。
其王率所部以從。帝嘉其義。處之諸國君
長之上。待以子壻之禮。海都之叛國人南
徙。師始八歳。從其親至京師。入侍中宮眞
懿順聖皇后。愛其明敏恩顧尤厚。成宗之
世。事皇太后於西宮。以侍從既久勤勞之
多。詔禮帝師迦羅斯巴斡即兒爲師。薙染
爲尼。服用之物皆取給於官。又胝宮官例
繼以既廩。武宗繼統。仁宗以太弟監國。師
朝夕於太后之側入而侍出而從。所言必
聽。所諫必從。睠寵之隆。猶子姪焉。内而
妃主外而王公。皆敬以師禮。稱曰八哈石。
北人之稱八哈石。猶漢人之稱師也。仁宗
之世。師以桑楡晩景。自謂出入宮掖數十
餘年。凡歴四朝事三后。寵榮兼至。志願足
矣。數請靜退居於宮外。求至道以酬罔極。
太后弗聽。力辭弗已。詔居。妙善寺。以時入
見。賜予之物不可勝紀。師以其物。剏寺於
京師。曰妙善。又建寺於臺山。曰普明。各置
佛經一藏。恒業有差。又以黄金繕寫番字
藏經般若八千頌五護陀羅尼十餘部及漢
字華嚴楞嚴畏元字法華金光明等經二
部。又於西山重修龍泉寺。建層閣於蓮池。
於吐蕃五大寺高昌國旃檀佛寺京師萬安
等。皆貯鈔幣。以給然燈續明之費。又製僧
伽黎文數百。施番漢諸國之僧。其書寫佛
經。凡用金數萬兩。剏寺施捨所用幣數以
萬計。其積而能散。施予不吝。期積福於
來生。必至於佛地者。皆人所不能也。英
宗之明。以其有靜退之高眷遇尤至。毎稱
之賢以爲知幾。文宗即位今皇太后居中
宮以皇妣魯國太長公主。愛重於師有兄
弟之。義尤加敬焉。至順三年二月廿一日
歿。年六十四。葬南城之陽。賜號眞淨妙惠
大師
三十二 臨壇大徳律師汶公卒。姓張氏。諱惠
  汶。歸徳之偃武人也。驅烏之歳。依耆宿
釭公爲浮圖。二十而進具。從大徳軀公受
菩薩戒。嗣法壇主恩公。既而行業日隆道
益著。從學者益衆。佛制凡爲苾芻。雖大節
不虧而細行必謹。非法不服非時不食。居
處動作皆有軌則。所以戒昏墮而防逸徳
也。公齋戒既嚴。護衣惟謹。鷄鳴而興坐以
待旦。乾乾終日惟佛是念。雖道行旅宿三
衣一鉢必與身倶。制行雖高而無矯飾之
節。操存雖固而無詭徼之迹。是以言而人
莫不信。動而人莫不敬。兩河之間三監舊
邑從化者。蓋以萬數。緇素相率而求戒法
者。幢幢接跡於途。承一訓言莫不歡心。感
戴説法數十餘年。升壇授戒四十餘會。大
臣接以師敬之禮。至順三年十一月廿二
日歿。年七十有三
癸酉 今上皇帝萬萬歳 六月初八日登寶位。
  改元統元年。禮請公哥兒監臧班臧卜。爲
帝師

旃檀瑞像自周穆王庚寅○───┐        ┌─○二千三百二十四年
世尊示滅自周穆王壬申○─○─┤止元統元年計○─┼─○二千二百八十二年
大教東被自東漢明帝戊辰○──┘        └─○一千二百六十六年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二十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