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天台傳佛心印記 (No. 1938_ 懷則述 ) in Vol. 46

[First] [] 934 935 93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938

天台傳佛心印記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師
虎谿沙門 懷則 述 
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他師亦知具
惡縁了。他皆莫測。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
在性惡。若無性惡必須破九界修惡顯佛界
性善。是爲縁理斷九。非今所論。故止觀所明
十乘妙觀。觀於陰等十境三障四魔。一一皆
成圓妙三諦。此乃發心立行之體格。豈有圓
頓更過於此。初心修觀必先内心。故於三科
揀却界入。復於五陰又除前四。的取識陰爲
所觀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是爲總無明
心。若就總明別即第六識。如伐樹得根。灸
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殞。若不入者然後
歴餘一心例餘陰入。乃至九境待發方觀。不
發不觀莫不咸爾。方顯九界三道修惡。當體
即是性惡法門。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
得佛界性善。修惡既即性惡修惡無所破。性
惡無所顯。是爲全惡。是惡即義方成。是則今
家明即永異諸師。以非二物相合亦非背面
相翻。直須當體全是方名爲即。何須斷除煩
惱生死。方顯佛界菩提涅槃耶。又應須了此
性善惡。在諸大乘立名不同。廣略有異。立
名不同者。華嚴云。能隨染淨縁。遂分十法界。
迷則十界倶染。悟則十界倶淨。十法界離合
讀之三因具足。三字合呼九界。爲惡正因。佛
界爲善正因。十字獨呼法界。合呼即了因。十
法合呼界字。獨呼即縁因。法華云。諸法實
相不出權實。諸法是同體權中善惡縁了。實
相是同體實中善惡正因。九界十如即惡縁
因。佛界十如即善縁因。三轉讀之了正不缺。
涅槃經中。闡提善人二人倶有性善性惡。名
爲善惡縁因。三因既妙言縁必具了正言了
必具正。縁言正必具縁。了一必具三。三即是
一。毋得守語害圓誣罔聖意。若爾九界三因
性。染了因性惡縁因。染惡不二是惡正因。豈
唯局修。佛界三因性善縁。因性淨了因。善淨
不二即善正因。此性善惡亦名性淨性穢。或
名理明理暗。或名常無常雙寂之體。如請觀
音。或單名毒害。毒害即性惡。皆一體之異名
也。隨機利鈍廣略有異者。略則十界廣則三
千。故知善惡不出十界。十界性融互具成百
界。界十如則成千如。假名一千。五陰一千
國土一千。如此三千現前一念修惡之心。本
來具足非造作而成。非相生而然。非相含而
然。一念不在前。三千不在後。一念不少三千
不多。須知情可破法不可破。執法成病亦須
破。是則善惡淨穢是法門理體。體本明淨不
斷纖毫。是則斷證迷悟。但約染淨而論。往
人無擇法眼。情理不分藥病不辨。纔聞空中
名遮一相不立。便作斷滅而解假觀名。照三
千宛然。定謂三千立法。若三諦倶遮。又如
何立法耶。迷情須破。故用即空即假即中。達
此一念修惡之心。即是三千妙境。修惡既即
性惡。是理具三千。而此修惡便是妙事三千。
但觀理具倶破倶立倶是法界。自然攝得事
用三千。三千皆實相相宛然。事理本融非頭
數法。不屬所破寧非所顯。故曰諸佛不斷性
惡。闡提不斷性善。點此一意衆滯自消。問
曰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盡
修惡滿足。諸佛斷修惡盡修善滿足。問修善
修惡既是妙事。乃屬所顯何名所破。答修善
惡即性善惡。無修善惡可論。斯是斷義故。諸
佛斷修惡盡。闡提斷修善盡。修善惡既即性
善惡。修善惡何嘗斷。斯不斷義。斷與不斷
妙在其中。問闡提不斷性善修善得起。諸佛
不斷性惡還起修惡否。答闡提不達性善爲
善所染。故修善得起。廣治諸惡。諸佛能達於
惡。故於惡自在惡不復起。廣用諸惡化度衆
生。妙用無染名惡法門。雖無染礙之相。而
有性具之相。博地但理名字。初聞觀行未顯。
驗體仍迷。六根似發。初住分見妙覺果成。究
竟明顯是則理須親證。其相方彰。如曹公相
隱解衣方見事可比知。如孫劉相顯瞭然在
目。又如全波爲濕全濕爲波。波相易識濕性
難彰。如此事理宛有三用。只一事理三千即
空性。了因即假性。縁因即中性。正因三諦
若不性具即義何由可成。非但三千即三諦
亦乃三諦即三千。故云中諦者。統一切法。眞
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三千即中。
以中爲主。即一而三。名爲本有所觀妙境。以
空假即中三皆屬性中。即空假還歸二修。三
千即空以空爲主。名全性起修。是爲因中能
觀妙觀。以假中皆空三皆屬觀空。即假中還
歸用。境三千即假以假爲主。名爲果上解脱
大用。以中空即假三皆屬用。假即中空還歸
境觀。只一三法。各對二明。論乎三境。三觀三
用不即不離。不縱不横即遮即照。二義同時
玄妙深絶。如三點伊。一不相混。三不相離。名
大涅槃。今就能觀論乎三觀。所觀即是三諦。
言三觀者。以即空故破染礙情。一相不立。顯
此三千同一性故。一切即一方能同居。一念
派之彌合故。如衆珠咸趣一珠。畢竟清淨非
斷無空。以即假故互具互攝。諸相宛然顯此
三千。不失自體一即一切。雖復同居一念即
之彌分故。如一珠影入衆珠。不可思議非頼
縁假。以即中故顯此三千。非一非一切。非分
非合。雙遮二邊。無有二相雙照二諦。空假
宛然。豈同但中。不具諸法一空一切空。三觀
皆空總空觀。一假一切假。三觀皆假總假觀。
一中一切中三觀皆中總中觀。是則終日破
相諸法皆成。終日立法纖塵必盡。終日絶待
二邊熾然。是爲即破即立。即立即破。非破
非立而破而立。亦名即遮即照。即照即遮。非
遮非照而遮而照。説雖次第行在一時。若爾
無理不立無情不破。豈與斷無之空頼縁之
假。出二邊中同日而語耶。故曰。唯佛與佛乃
能究盡。稻麻二乘恒沙菩薩。並不能知斯義
少分。如此三千通依諸部的在法華。蓋由昔
經。一有兼帶之過。二有隔偏之失。今經非但
純一無雜。復能開麁即妙。題稱妙法。良在茲
焉。是知用此絶待妙法爲觀體者。方譬日光
不與暗共。此乃終窮究竟極説。是爲佛祖正
傳心印。佛以是傳之於迦葉。迦葉以是傳之
於阿難。乃至二十四代傳之於師子比丘。師
子遇難不得其傳焉。是爲金口祖承。皆見而
知之者出付法傳。或有前加六佛後添四祖。
説偈付法。拈華微笑唱爲教外別傳經論無
憑。人皆不許。洎漢明夜夢佛法流東至北齊
之間。有慧文師。因探釋論悟一心三智。横
宗龍樹推而上之。即二十四祖中第十三師。
文師則聞而知之。以此授之南嶽。南嶽克證
法華三昧獲六根清淨。傳之於天台。天台靈
嶽親承大蘇。妙悟持因靜。發證不由他故。用
法華妙旨。結成三千絶待妙觀。傳之於章安。
章安結集法藏傳之於二威。威傳左溪。左溪
傳之於荊溪。荊溪廣作傳記輔翼大義。昭如
日星。復推而下之。皆見而知之者。一家教觀
光被四海。始則安史作難中因會昌廢除。後
因五代兵火教藏滅絶。幾至不傳。螺溪訪失。
舊聞網羅天下。錢王遣使高麗日本。教觀復
還無行江浙。傳至於四明。荊溪未記者記之。
四三昧難行者悉行之。中興此道。如大明在
天不可掩也。此亦聞而知之者。故翰林梁敬
之。謂之抗折百家超過諸説。員外柳子厚謂
之去聖逾遠。異端並起。唯天台大師爲得其
説。二賢者豈虚美而諂附之耶。諸宗既不知
性具惡法。若論九界唯云性起。縱有説云圓
家以性具爲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
惡故。雖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鼠喞
鳥空有言無旨。必須翻九界修惡。證佛界性
善。以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
指眞心成佛。非指妄心。故有人云。即心是
佛。眞心耶。妄心耶。答眞心也。又有人云。修
證即不無。染汚即不得。此乃獨標清淨法身。
以爲教外別傳之宗。揀云報化非眞佛。亦非
説法者。然大功大用非無報化。若解通報化
即滯染汚。縁非護念不能頓見法身。是皆不
出但中之義。尚未能知佛界。但中性具三身
豈能知九界三身耶。以善惡言之偏屬性善。
十界言之偏屬佛界。眞妄言之偏屬於眞。九
識言之偏屬眞常淨識。四教言之偏屬別教。
陰等十境言之屬菩薩境。未離三障四魔。何
名圓頓心印。故知諸師言即指眞即眞。非指
妄即眞。是則合云菩提即菩提。涅槃即涅槃
也。既非即陰而示。又無修發之相。偏指佛
界眞心一破一立。若非別教縁理斷九推與
何耶。又復不了性惡即佛性異名。煩惱心生
死色。皆無佛性。煩惱心無佛性。故相宗謂
定性二乘。極惡闡提不成佛。生死色無佛性
故。彼性宗謂牆壁瓦礫不成佛。須破九界煩
惱生死修惡。顯佛界性善佛性故。但知果地
融通。不了因心本具。若爾非但無情無性有
情亦無。何者須約眞如心説唯心。則成遮那
有佛性眞常色。説唯色則成寂光有佛性。何
關有情煩惱心無情生死色耶。具如金錍中
説。問有人云。南嶽天台令依三諦之理修三
止三觀。教義雖是圓妙。然其趣入門戸次第。
亦只是高僧所修四禪八定。諸禪行相唯達
磨所傳頓同佛體。今此所明何相反耶。答良
由他人見今家。立第六識爲所觀陰境。乃謂
權教所詮。觀第九識方同佛體。如斯指斥謬
之甚矣。前雖已辨今更評之。若論境者唯尚
近要。即以第六識心。以爲所觀之境。知妙
三識未嘗暫離一見一思。雖唯一識未嘗不
以三識爲觀。未嘗不以三識爲境。若直以此
心縁於佛界實相理者。如用蕅絲懸山徒増
分別絶念無由。何者。此第六識既是見思熏
起。能起忻厭分別作善惡因。即是修惡體。此
修惡即是性惡。是爲能觀觀法。復是所顯法
門。故荊溪云。忽都未聞性惡之名。安能信
有性徳之行。以由修惡即性惡故。三觀十乘
無惑可破無理可顯。方名無作妙行。乃至果
上普現色身。垂形九界遊戲六道。全性惡起
得名無謀而應。若也翻惡爲善斷惡證善。因
中行成有作果上。作意神通何異外道。如此
稱爲頓同佛體。乃認魚目作明珠。指山鷄爲
鸞鳳。雖三尺童子亦知其謬。若以性惡對乎
性善。約十界次第迭論者。六界爲惡二乘爲
善。八界爲惡菩薩爲善。九界爲惡佛界爲善。
此之九一乃是惡之際善之極。故今所辯蓋
就極論圓人性具善惡。故如君子不器。善惡
倶能體用不二。別人不具性惡。故如淳善人
不能造惡。爲無明所牽方能造惡也。釋論云。
婬欲即是道。癡恚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
切佛法。婬欲癡恚修惡也。具一切佛法即性
惡也。又經曰。彈指散華低頭合掌皆成佛道。
彈指等修善也。皆成佛道者即性善也。夫如
是莫不咸使法界有情。復此本有自性而已
矣。故得山林之下草澤之士。精究佛乘弘宣
聖化。或於師門耳提面命見而知之。或於經
疏研幾索隱聞而知之。見聞之間兩心相照。
玄領默契名之爲傳。我心本具不從他得名
爲不傳。心雖本具點示方知是爲傳。此不傳
之妙如印即心是名心印。知此者名妙解。行
此者名妙行。證此者名妙果。如此則能事畢
矣。如上所論且在自行未渉化他。何者迦葉
於譬説中一聞即悟不假修持。具領五時施
化故。曰説法據此故施開自在。遂蒙如來述
成授記。故知迦葉傳此心印的在法華。聞譬
者妙解也。悟入者妙果也。故曰。今法王大寶
自然而至。迦葉既爾餘可例然。金口既然今
師亦爾。北齊一披其文朗然大悟。南嶽九旬
乃證。天台二七方克。故知從聞而思。思修而
證。根性不同證有遲速。若論化他名爲付託。
亦曰囑累。仍有通別。通該四衆。別在迦葉。如
勸持讀誦囑累流通。乃至餘深法中示教利
喜。聲聞則具有八千。菩薩則無量無數。別
則唯在迦葉。付囑不局一處。故涅槃中雖不
在會。欲令四衆咸知敬信有在。乃曰我今所
有無上正法。以付摩訶迦葉。又付法傳云。化
縁將畢垂當滅度。告大弟子摩訶迦葉。如我
今者將般涅槃。以此深法用囑累汝。汝當於
後敬順我意。廣宣流布無令斷絶。若爾經必
有文不盡度耳。所以獨付迦葉者有三意故。
一者如來縁謝迦葉縁興。二者迦葉苦行能
令佛法久住。三者附於小果化導易行。例如
淨明徳佛付囑一切衆生喜見菩薩。廣令流
布是也。蓋由縁不在彼。是以付託於斯豈傳
佛心印。獨在迦葉餘皆不了耶。世人昧此欺
罔聖賢妄生戲論。未能知此自行化他的傳
之旨也。嗚呼。是爲一家古今絶唱佛祖正傳。
但白雪陽春唱高和寡耳。則幸逢嘉運不辭
鄙陋。輒憑紙墨以廣見聞。効法華若田若里。
涅槃若樹若石。或生謗毀。庶幾強毒如獸渡
河。豈敢顧於濡尾者也
天台傳佛心印記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934 935 93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