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No. 1916_ 智顗説 ) in Vol. 46

[First] [Prev]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憍慢嫉妬很戻諂誑讒賊邪見無信不識恩
義。或罪業多故造作五逆不敬三寶輕蔑善
人。世間衆生善者甚少弊惡者多。深觀如是
煩惱過罪應生厭離。如是不可親厚國土。過
罪者。如偈説
    或有國多寒 或有國多熱
    有國無救護 或有國多惡
    有國多饑餓 或有國多病
    有國不修福 如是無樂處
行者深觀欲界惡事如是無有樂處。乃至上
三界果報破壞時憂苦甚於下界。譬如極高
處墮落摧碎爛壞。經言。三界無安。猶如火
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若常觀是相則深生
厭離愛覺不生。是名世間不可樂想。六死想
者。行者若修上來諸想多少懈怠心生不能
疾斷漏。是時應須深修死無想。如佛説死想
義。有一比丘偏袒白佛。我能修死想。佛言。
汝云何修。比丘言。我不望一歳活。佛言。汝爲
放逸修死想者。復有比丘言。我不望七月活。
有比丘言。七日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活。
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想者。有比丘言。從
旦至食。有一比丘言。一食頃。佛言。汝等皆
是放逸修死想者。有一比丘偏袒白佛言。我
於出息不保入息。入息不保出息佛言。善哉
善哉。是眞修死想者。是眞不放逸行。若能如
是修死想者。當知是人破懈怠賊。一切善法
恒得現前。是名修死想也。七不淨想者。如前
通明觀。見身三十六物五種不淨。是中應廣
説。八斷想。九離想。十盡想者。縁涅槃斷煩惱
結使故名斷想。離結使故。故名爲離想。盡諸
結使故名爲盡想。問曰。若爾者一想便足。何
故説三。答曰。如前一法三説。無常即苦苦即
無我。此想亦如是。斷想有餘涅槃。盡想無
餘涅槃。離想二涅槃方便門。當知壞法人成
就十想。即成阿羅漢具足二種涅槃故説。九
想十想爲壞法道也。十想義種種分別。具如
摩訶衍中廣説。第三明趣道相者即有三種
一者漸次入壞法道。具如前説。二者非次第
壞法道。從初發心即具修十想斷諸結使得
阿羅漢果具足二種涅槃故。摩訶衍云。若於
煖頂忍世間第一法。正智慧觀離諸煩惱是
離想。得無漏道斷結使是斷想。入涅槃時滅
五受陰不復相續。是名盡想當知從初乾慧
地來即説離想等。此則異前所説三想併在
後無學道中也。三者隨分入道。若於十想之
中隨修一想善得成就。即能斷三界結使得
阿羅漢。證二種涅槃。故經云。善修無常能
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三界結使
永盡無餘。當知無常即是具足入道不煩惱
想。下九想亦當如是。一一分別趣道之相。復
次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時心廣大故。欲爲
一切衆生習甘露法藥。雖知諸法畢竟空寂。
而亦具足成就十想。是菩薩於一一想中。次
第入一切法門旋轉無閡爲衆生説。當知十
想即是菩薩摩訶衍也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九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十
 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弟子法愼記
弟子灌頂再治 
  釋禪波羅蜜修證第七之六
從背捨已去有六種法門。並屬不壞法道所
攝。利根聲聞具此六法發眞無漏。即成不壞
法大力阿羅漢。故摩訶衍云。不壞法阿羅漢
能具無諍三昧願智頂禪。今分此六種法門
即爲四意。謂觀練熏修。一者背捨及勝處一
切處。此三門並屬觀禪。故摩訶衍云。背捨是
初行。勝處是中行。一切處是後行。悉爲對治
破根本味禪中無明貪著及淨法愛也。二九
次第定即是錬禪。三師子奮迅三昧即是熏
禪。四超越三昧即是修禪。今釋第一觀禪即
爲二意。一先釋三番修觀禪方法。二明觀禪
功能。第一釋三番觀行方法者。一先釋背捨。
二次釋勝處。三釋一切處也。先釋八背捨。八
背捨者。一内有色相外觀色是初背捨。二内
無色相外觀色是二背捨。三淨背捨身作證
是三背捨。四虚空處背捨。五識處背捨。六
不用處背捨。七非有想非無想背捨。八滅受
想背捨。今釋背捨即爲五意。一釋名。二明次
位。三辯觀法不同。四明修證。五分別趣道之
相。第一釋名此八法門所以通名背捨者。背
是淨潔五欲離是著心。故名背捨。言淨潔五
欲者。欲界麁弊色聲香味觸。貪著是法沈沒
三塗名爲不淨五欲。欲界定未到地根本四
禪四空。是中雖生味著皆名淨潔五欲。今以
背捨無漏對治破除。厭離不著欲界根本禪
定喜樂。故言能背是淨潔五欲捨是著心名
爲背捨。復次多有人言。背捨即是解脱之異
名。今用摩訶衍意往撿此義不然。所以者何。
如大品經云。菩薩依八背捨入九次第定。身
證阿那含人。雖得九次第定。而不得受具足
八解之名。故知因中厭離煩惱名背捨。後具
足觀錬熏修發眞無漏三界結盡。爾時背捨
轉名解脱。如此説者義則可依。第二明次位
者解釋不同。若依曇無徳人所明。初二背捨
位在欲界。三淨背捨位在色界四禪。第四五
六七此四背捨位在四空。第八滅受想背捨
位過三界。若依薩婆多人所説。初二背捨位
通欲界初禪二禪。第三淨背捨唯在四禪。彼
云三禪樂多。又離不淨近故不立背捨。下五
背捨明位不異於前。復有師言。三禪無勝處。
四禪無背捨。此則與前有異。今依摩訶衍中
説。論言。初背捨初禪攝。第二背捨二禪攝。當
知此二背捨位在初二禪中。爲對治破欲界
故。皆言以是不淨心觀外色。第三淨背捨位
在三禪中。故論云。淨背捨者縁淨故淨遍身
受樂故。名身作證。三界之法若除三禪更無
遍身之樂。論文又言。是四禪中有一背一背
四勝處。如比上進退從容當知。位在三禪四
禪。苟而遍屬即互乖論。今若具以此義破射
於前及融通教意。甚自紜紜。下五背捨配位
不異於前。今依後家之釋以辯位次也。第三
釋觀法不同者。若曇無徳人明此八解脱觀。
並以空觀而爲體。若薩婆多人明此背捨不
淨觀。並是有觀厭背爲體。今此八背捨具有
事理兩觀。在因則名背捨。果滿則名解脱。亦
名倶解脱也。若偏依前二家所説。此則事理
互有不具。豈得受於倶解脱之名。此中觀行
方法與前二家不同。淺深之異在下自當可
見。第四明修證。行者欲修八背捨無漏觀行。
必須精持五篇諸戒極令清淨。復當精勤勇
猛大誓莊嚴心無退沒。及能成辦大事。所言
初背捨者。不壞内外色不内外滅色相。已是
不淨心觀色是名初背捨。所以者何。衆生有
二分行。愛行見行。愛多者著樂多縛在外結
使。見多者多著身見等諸見爲内結使縛。以
是故愛多者觀外身不淨。見多者觀内身不
淨敗壞。今明背捨觀行多先從内起。内觀既
成。然後以不淨心觀外。云何觀内。行者端身
正心諦觀足大拇指想如大豆脹黒。亦如脚
繭之相。於靜心中觀此相成即復想脹起如
梨豆大。如是乃至見一拇指脚如鷄卵大。次
觀二指三四五指亦然。次觀脚法復見腫脹
乃至脚心脚踵脚踝&T050509;膝髀臗悉見腫脹。次
觀右脚亦如是。復當靜心諦想。大小便道腰
脊腹背胸脇悉見腫脹。復當靜心諦觀左胛
臂肘腕掌五指悉見腫脹。乃至右胛亦復如
是。復當靜心諦觀頸項頭頷悉見腫脹。擧身
項直。如是從頭至足從足至頭。循身觀察但
見腫脹。心生厭惡。復當觀壞膿爛血汚不淨。
大小便道蟲膿流出。復既坼破見諸内臟及
三十六物臭爛不淨。心生厭惡。自觀己身甚
於死狗。觀外所愛男女之身。亦復如是。不
可愛樂。廣説如九想。但除散燒二想爲異耳。
行者修此觀時若欲界煩惱未息。當久住此
觀中令厭心純熟。若離食愛是時應當進觀
白骨。一心靜定諦觀眉間想皮肉裂開見白
骨如爪大。的的分明。次當以心向上裂開皮
肉。即見額骨及髮際。骨㘈然而開即見骨相。
復觀頂骨亦見皮肉脱落髑髏骨出。復當定
心從頭向下。想皮肉皆隨心漸漸剥落至足。
皮肉既脱但見骨人節節相拄端坐不動。行
者爾時即定心諦觀此骨從因縁生。依因指
骨以拄足骨。依因足骨以拄踝骨。依因踝骨
以拄&T050509;骨。依因&T050509;骨以拄膝骨。依因膝骨以
拄髀骨。依因髀骨以拄臗骨依因臗骨以拄
腰骨。依因腰骨以拄脊骨。依因脊骨以拄肋
骨。復因脊骨上拄項骨。依因項骨以拄頷骨。
依因頷骨以拄牙齒。上有髑髏。復因項骨。以
拄肩骨。依因肩骨以拄臂骨。依因臂骨以拄
腕骨。依因腕骨以拄掌骨。依因掌骨以拄指
骨。如是展轉相依有三百六十骨。一一諦觀
知大知小知強知軟共相依假是中無主無
我何者是身見。出入息但是風氣。亦復非身
非我。觀受觀心乃至觀法悉知虚誑無主無
我。作此觀已即破我見。憍慢五欲亦皆除滅。
爾時復當定心從頭至足從足至頭。循身諦
觀深錬白骨乃經百千許。遍骨人筋骨既盡
骨色如珂如貝。深觀不已即見骨上白光煜
爚。見是相已即當諦觀眉間。當觀時亦見白
光煜煜悉來趣心行者。不取光相但定心眉
間。若心恬然任運自住善根開發。即於眉間
見八色光明旋轉而出遍照十方皆悉明淨。
八色者。謂地水火風青黄赤白。普照大地見
地色如黄白淨地。見水色如淵中澄清之水。
見火色如無煙薪清淨之火。見風色如無塵
清風。見青色知金精山。見黄色如薝蔔華。見
赤色如春朝霞。見白色如珂雪。隨是色相悉
有光耀。雖復見色分明而無形質可得。此色
超勝非世所有。是相發時。行者心定安隱喜
樂無量。不可文載也。行者復當從頭至足深
錬骨人。還復攝心諦觀於額住心縁中。復見
八色光明旋轉而出。如是次第定心觀髮際
頂兩耳孔眉骨眼骨鼻口齒頷骨頸項骨。從
上至下三百六十諸骨諸節。悉見八色光明
旋轉而出。行者攝心轉細從頭至足從足至
頭。觀此骨人悉見遍身放光普照一切悉皆
明淨。若是菩薩大士咸於光中見諸佛像。若
行人善根劣弱。乃至四禪方得見諸佛像。行
者既光明照耀定心喜樂倍上所得。是名證
初背捨相。所以者何。内骨人未滅故。故名
内有色相。見外八種光明及欲界不淨境故。
故言以是不淨心觀外色。外色有二種。如欲
界不淨此是不淨外色。八種清淨之色是出
世間色界之色。故名外色。行者見内外不淨
色故。背捨欲界心不喜樂。見八種淨色故。即
知根本初禪無明暗蔽虚誑不實境界麁劣。
即能棄捨心不染著故。論言背是淨潔五欲。
離是著心故名背捨。復次如摩訶衍中説。初
禪一背捨。當知背捨即是無漏初禪。若是初
禪即便具有五支之義。今當分別。如行者從
初不淨觀來乃至錬骨人光耀。即是觀禪欲
界定相。次攝心眉間泯然定住。即是觀禪未
到地相。八種光明旋轉而出覺此八色。昔所
未見心大驚悟。即是觀禪覺支之相。分別八
色其相各異非世所有。即是觀支。慶心踊躍
即是喜支。恬憺之法怡悦娯心。即是樂支。雖
覩此色無顛倒想三昧不動。即是一心支。今
略事分別此無漏觀禪五支之相。當知與上
根本特勝通明中五支條然有異。二背捨者。
壞内色滅内色相。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以
是不淨心觀外色是第二背捨。所以者何。行
者於初背捨中骨人放光既遍。今欲入二禪
内淨故。壞滅内骨人取盡欲界見思未斷故。
猶觀外白骨不淨之相。故云以是不淨心觀
外色。今明修證。行者於初背捨後心中。不受
覺觀動亂。諦觀内身骨人虚假不實内外空
疎。專取壞散磨滅之相。如是觀時漸漸見於
骨人腐爛碎壞猶如塵粉。散滅歸空不見内
色。是時但攝心入定。縁外光明及與不淨。一
心縁中不受觀。覺於後内心豁然明淨三昧
正受與大喜倶發。即見八種光明照從内淨
出明十方倍勝於上。既證内法大喜光明。即
知根本二禪虚誑麁劣厭背不著。故名背捨。
亦名無漏第二禪。是中具有四支推尋可見。
三淨背捨身作證者。如摩訶衍中説。縁淨故
淨。遍身受樂故名身作證。所以者何。行者
欲入是三背捨。於二背捨後心即不受觀外
不淨。悉皆壞盡散滅無有遺餘。亦不受大喜
勇動。但攝心諦觀八色光耀之相。取是相已
入深三昧。錬此八色極令明淨住心縁中即
泯然入定。定發之時與樂倶生。見外八色光
明清淨皎潔。猶如妙寶光色。各隨其想𦸸晃
明照遍滿諸方。外徹清淨外色照心。心即明
淨樂漸増長。遍滿身中擧體怡悦。既證此法
背捨根本心不樂著。是則略説證淨背捨相。
亦名無漏三禪。是中具足五支深思可見。乃
至四禪淨色亦復如是。皆淨背捨所攝。但以
無遍身樂爲異耳。問曰。若爾從初背捨來悉
有淨色。何故今方説爲淨背捨耶。答曰。是中
應用四義分別。一者不淨不淨。二者不淨淨。
三者淨不淨。四者淨淨不淨。不淨者如欲界
三十六物之身性相。已是不淨。不淨觀力。更
見此身胮脹膿爛青瘀臭處。此則不淨中更
見不淨。不淨淨者如白骨本是不淨之體。諦
心觀之膏膩既盡如珂如貝白光煜爍。此則
不淨中淨也。淨中不淨者。從初背捨來雖有
淨光。但此光明有三種不淨因縁。一者出處
不淨。謂從骨人出也。二者所照不淨。謂照
外境也。三者光體未被錬故不淨。譬如金不
被錬滓穢未盡光色不淨。以是因縁初禪雖
有光明不名縁淨故淨。二禪雖無白骨光從
内淨而出。猶照外不淨而未被錬。及大喜故
亦得名爲縁淨。今言淨淨者八色光明本是
淨色。今於此地又離三種不淨故。淨言淨淨。
亦名縁淨故淨。既淨義具足。所以説爲淨背
捨也。四虚空背捨者。行者於欲界後已除自
身皮肉不淨之色。初背捨後已滅内身白骨
之色。二背捨後已却外一切不淨之色。唯有
八種淨色。至第四禪此八種色皆依心住。譬
如幻色依幻心住若心捨色色即謝滅。一心
縁空與空相應。即入無邊虚空處。此明滅色
方便異於前也。證虚空處定義如前説。行者
欲入虚空背捨當先入空定。空定即是背捨
之初門。背捨色縁無色故。凡夫人入此定名
爲無色。佛弟子入此定深心一向不迴。是名
背捨。云何名深心。善修奢摩他故。云何名一
向不迴。於此定中善修毘婆舍那空無相無
作無願故。能捨根本著心。即不退沒輪轉生
死故名一向不迴。復次佛弟子當入無色定
時即有八聖種觀。如癰瘡等四種對治觀故。
即能厭背無色之法。無常等四種正觀故。即
破無色假實二倒能發無漏。八聖種觀行方
法並如前離虚空定修識定時説。但彼欲離
虚空故方修八聖種。今行人即入虚空定時
即修八聖種。雖住定中而不著虚空定故名
背捨也。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有想非無
想處背捨。亦當如是一一分別。八滅受想背
捨者。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是名滅受想背
捨。所以者何。諸佛弟子厭患散亂心故。入定
休息似涅槃法安著身中。故名身證行者修
是滅受想背捨。必須滅非想陰界入及諸心
數法。云何滅是。非想中雖無麁煩惱。而具
足四陰二入三界十種細心數法。所謂一受。
二想。三行。四觸。五思。六欲。七解。八念。九定。
十慧。云何爲受。所謂識受。云何爲想。所謂識
想。云何爲行。所謂法行。云何爲觸。所謂意
觸。云何爲思。所謂法思。云何爲欲。謂入出
定云何爲解。所謂法解。云何爲念謂念於三
昧。云何爲定。謂心如法住。云何爲慧。謂慧
根。慧身及無色愛無明掉慢心不相應諸行
等。苦集法和合因縁則有非想。前於非想背
捨中。雖知是事不著非想故名背捨。而未滅
諸心數法。今行者欲入滅受想背捨故。必須
不受非想。一心縁眞絶陰界入則非想陰入
界滅。一切諸行因縁悉滅。受滅乃至慧滅。愛
無明等諸煩惱滅。一切心數法滅。一切非心
數亦滅。是名不與凡夫共非是世法。若能如
是觀者是名滅受想。以能觀眞之受想。滅非
想苦集之受想。今行者欲入滅受想之背捨。
復須深知能觀眞之受想亦非究竟寂靜。即
捨能觀之定受慧想。捨此縁眞定慧二心故。
云背滅受想諸心數法。譬如以後聲止前聲。
前聲既息即後聲亦如是能除。受想既息因
此心與滅法相應。滅法持心寂然無所知覺。
故云身證想受滅。此定中既無心識。若欲出
入但聽本要期長短也。第五分別趣道之相。
行者修八背捨入道有三種不同。一者先用
背捨破遮道法。後則具足修習勝處乃至超
越三昧事理二觀。具足方發眞無漏證三乘
道。二者若修八背捨時是人厭離生死欲速
得解脱。是時遍修縁諦眞觀等。即於八背捨
中發眞無漏證三乘道。亦名具足八解脱也。
當知此人未必具下五種法門。問曰。若爾此
人未得九次第定。云何已得受八解脱之名。
答曰。是義應作四句分別。一者自有九次第
定非解脱。自有是解脱非次第定。自有次第
定亦是解脱。自有非次第定非解脱。而是八
背捨。三者若人厭離生死心重。但證初背捨
時即深觀四諦眞定之理無漏。若發便於此
地入金剛三昧證三乘道。當知是人亦復未
必具上七種背捨。菩薩摩訶薩心如虚空無
所取捨。以方便力善修背捨。具足成就一切
佛法度脱衆生。當知背捨即是菩薩摩訶衍。
次釋八勝處法門。八勝處者。一内有色相外
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一勝處也。
二内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
見。二勝處也。三内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
醜。是名勝知見。三勝處也。四内無色相外觀
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見。四勝處也。五青
勝處。六黄勝處。七赤勝處。八白勝處若依纓
絡經用四大爲四勝處。今明勝處即爲四意。
一者釋名。二明階位。三辯修證之相。四明趣
道。第一釋名。此八法通明勝處者則有二義。
一者若淨若不淨。五欲得此觀時隨意能破。
故名勝處。二者善調觀心。譬如乘馬撃賊非
但破前陣。亦能善制其馬故名勝處。此則有
異背捨。經亦説爲八除入。若因勝處斷煩惱
盡。則知虚妄陰入皆滅。爾時勝處變名八除
入也。第二明次位者今但依摩訶衍中説。初
二勝處位在初禪。次第三第四勝處位在二
禪後。四勝處位在四禪。所以三禪不立勝處
者。以樂多心鈍故。前二禪離欲界近。欲界
煩惱難破。雖位居二禪猶觀不淨破下地結。
四禪既是色中之極。故色勝位極於此。四空
既無色故。亦以破地煩惱薄故。故不立勝處。
第三明修證所以言内有色相外觀色少者。
縁少故名少。觀道未増故觀少因縁。觀多畏
難攝故。譬如鹿遊未調則不中遠放。云何名
觀少。行者自觀見己身不淨。亦觀所愛之人
不淨脹爛白骨。心甚厭惡。如初背捨中説若
好若醜者。觀外諸色善業果報故名好。惡業
報故名醜。復次行者從師所受觀法觀外縁
種種不淨。是名醜色。行者或時憶念妄生淨
想。觀淨色是好色。復次行者自身中繋心一
處。觀欲界中色有二種。一者能生婬欲。二
者能生瞋恚。能生婬欲是淨色名爲好能生
瞋恚者是不淨色故名醜。勝知勝見者。觀心
淳熟於好色中心不貪愛。於醜色中心不瞋
恚。但觀色四大因縁和合而生。如水沫不堅
固。智慧深達假實之相。行者住是不淨門中。
婬欲瞋恚諸結使來能不隨故名勝處。勝是
不淨中淨顛倒諸煩惱故。復次好醜者。不淨
觀有二種。一者見自身他身三十六物臭穢
不淨。是名醜。二者除内外皮肉五臟。但觀
白骨如珂如雪乃至流光照耀。是名爲好。行
者見不淨時即知虚假心不畏沒。見淨色時
知從縁生心不愛染。是名勝知勝見。復次行
者於少縁中隨意觀色轉變自在。亦能善制
觀心故名勝處。二内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
若醜。是名勝知勝見者。行者觀心既調。爾時
不滅内骨人。更於定中廣觀外色。所謂諦觀
一死屍乃至十百千萬一國土。乃至十百千
萬國一閻浮提。乃至一四天下等。皆見悉是
死屍。若觀一胮脹時悉見一切胮脹。乃至壞
血汚膿爛青瘀剥落亦如是。行者既廣見死
屍不淨心甚厭惡。次當諦觀一死屍。脱除皮
骨但見白骨。如是乃至一切死屍悉除皮肉
皆見白骨遍滿世界。此觀如禪經廣明。是中
應具説。行者外骨觀既成。復當定心諦觀内
身白骨。錬使明淨如珂如貝。當自觀骨時見
外一切骨人。悉皆起立行行相對羅列擧手
而來。行者於三昧中即知此諸骨人皆是隨
想而來。無有定實。心不驚怖。復當心默念訶
此骨人。咄汝諸骨人從何而來。如是訶時悉
見骨人悉還躄地。如是或至多反。行者深觀
内骨即見光明普照十方。一切骨人爲光所
照悉亦明淨。此觀成時於一切怨親中人及
諸好醜。其心平等無有愛恚。是名若好若醜
勝知勝見。好醜勝知見義如前説。復次行者
住此觀中。能見一骨人遍四天下皆是骨人。
是名爲多還。復攝念觀一骨人故名勝知勝
見。隨意五欲男女淨潔相中能勝故。故名勝
處。又能善調觀心。雖知能觀之心性無所有。
而於縁中自在迴轉觀諸境界無有障閡。故
名勝處有義。如摩訶衍中廣説。復次有師言。
若但觀一切人見不淨白骨是名少。若作大
不淨觀是名多。大不淨觀者。爲破一切處貪
愛故。何謂一切觀。觀象馬牛羊六畜飛禽走
獸之屬。悉見爲死屍胮脹。復次觀飮食皆如
蟲如糞。衣服絹布猶如爛皮爛肉之段臭處
可惡。錢財金寶如毒蛇蚖。斯須死變臭爛不
淨。穀米如臭死蟲。宅舍田園國土城邑大地
山川林藪。皆悉爛壞臭處不淨流溢滂沱。乃
至見白骨狼藉一切世間不淨如此甚可厭
患。行者於三昧中隨觀即見迴轉自在。能破
一切世間好醜愛憎貪憂煩惱。故名内有色
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勝知勝見。問世間資
生既不淨。悉是皮肉筋骨之法。云何悉見不
淨爛壞。答曰。此爲得解之道心力轉變非實
觀也。所以者何。一切非實是淨。淨倒力故
遂悉見淨而生貪愛。一切雖非悉不淨。今不
淨觀智慧力皆見不淨。破諸煩惱復有何過。
譬如劫燒火起一切大地有情無情若干種類
皆成火焔以火力故。今以不淨心。觀一切世
間悉見不淨亦如神通之人轉瓦石爲金玉。
當知者法有何定性。彼師如是明。第二勝處
深思此意義理觀行悉可依用也。次明第三
第四勝處。觀行方法不異於前但以内無色
相爲異。滅内色方法前二背捨初門説。今行
者爲欲界煩惱歎破故。於第二禪中重修此
二勝處。對治除滅下地結使令無遺餘。亦以
重轉變觀道令利熟増明。牢固不失工力轉
勝也。次釋青黄赤白四勝處者行者不受三
禪身證之樂。入第四禪時念慧清淨四色轉
更光顯如妙寶光明。勝於前色故名勝處復
次行者於四禪中用不動智慧錬此四色少
能多多能少轉變自在。欲見即見欲滅即滅。
故名勝處。復次行者於三昧中見是勝色結
漏未斷。或時法愛心生。爲斷法愛諦觀此色
知從心起。譬如幻師觀所幻色知從心生則
不生著。是時背捨變名勝處。第四明趣道之
相亦爲三意。一者先用勝處調心。然後具足
修習超越等法。發眞無漏證三乘道。二者此
八勝處具足成就深入四諦眞觀。第四禪中
發眞無漏。具足三十四心斷三界結證三乘
道。三者自有行人得初勝處入初禪時厭畏
心重。即作念言。我今何用事中諸禪但須疾
取涅槃。作此念已即於此地深觀四諦十二
因縁中道實相。若發無漏即證三乘聖果也。
下七勝處亦當一一如是分別。菩薩摩訶薩
雖知諸法畢竟空寂。憐愍一切衆生故。深修
勝處。於勝處中發大神通。摧伏天魔破諸外
道度脱衆生。當知勝處即是菩薩摩訶衍。次
釋十一切遍處法門。十一切處者。一青二黄
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此
十通名一切處者。一一色各照十方遍滿故。
名一切處。乃至空亦如是。前背捨勝處雖有
八色所照既狹。未能普遍。是以不得受一切
之名。復次經中有時説爲十一切入。有人解
言。此猶是一切處之異名。今則不爾。初名以
一色遍照十方名一切處。後心轉善巧能於
一切遍照。色中一一互得相入無相妨閡。故
處立一切入名。今明十一切處即爲二意。一
明階位。二辯修證。第一明階位者。十一切處
初八色一切處位在第四禪中。次第九空一
切處位在空處。第十識一切處位在識處。所
以前三禪中不立一切處者。行者初學彼三
地中有覺觀喜樂動故。不能令色遍滿停住
上無所有處定無物可廣。亦不得快樂。佛亦
不説無所有處。無量無邊故不立一切處。非
有想非無想處心鈍難取想。廣大故不立一
切處。第二次明修證。行者住第四禪中以成
就自在勝色。爾時應用念清淨心捨七種色
直念青色。取少青光焔相如草葉大。一心縁
中即與少青相應。觀心運此少青遍照十方。
即見光明隨心普照。一切世間皆見青相遍
滿停住不動如青世界。是名青一切處。餘七
一切處修觀之相亦當如是一一分別。自有
師言。修一切處縁取草葉等相因外色起相
遍滿普照。如此説者非唯乖失觀門之法。亦
與摩訶衍所説都不相關。行者既已成就以
一切處欲入虚空一切處。當入虚空背捨。但
背捨縁狹。未名一切處。今更廣縁十方虚空
故。名虚空一切處。欲入識一切處者。當亦
先入識處背捨。於識定中廣觀此識。遍滿十
方皆見是識。故名識一切處。行者若欲修一
切入既得一切處成。當以一切處爲本。然後
用善巧觀心於青一切中。令黄赤白等皆入
其中不壞青之本相。而能於青色之中具見
餘色。是則略説一切處一切入竟。問曰。何
故不於一切處中分別趣道之相。答曰。一切
聲聞經中。多説一切處是有漏縁。但是修通
法。既於發無漏義劣故不分別。若依摩訶衍
義欲分別者。類如前背捨勝處中説。今菩薩
爲欲令神通普偏成就普現色。具足一切法
界中事故。修是一切處。故大品經亦説名一
切處波羅蜜第二明觀禪功用之法者。佛弟
子既得此三番觀行。若欲爲化衆生現希有
事令心清淨。應當廣修一切神通道力。所謂
六通十四變化四辯無諍三昧願智頂禪自在
定錬禪十八變化等諸大功徳。皆應住此背
捨勝處一切處中學。既學得已令多衆生覩
見歡喜信伏得度故修神變。次釋六神通。六
通者。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
通五如意通。六漏盡通 皆言神通者神名天
心通是智慧性。以天然之智慧徹照一切色
心等法無閡。故名神通。今約此諸禪後釋六
通即爲三意。一明得通因縁不同。二正明修
通方法。三明變化功用。第一明得通因縁不
同者自有三種。一者報得。如諸天大福徳淨
土中人受生即得報得五通也。二者發得。若
人但因懺悔。或深修上所説禪定。雖不作取
通方便而神通自發。故經云。深修禪定得五
神通。三修得者。行人雖證上所説諸深禪定。
而未斷障通無知則神通終不發。若於禪定
中更作取通方便。斷障通無知神通即發。今
正約此明義。第二次明修通法者。經論所説
乃各不同。今但取摩訶衍中意以略明修通
方法。一修天眼通者。行人深心憐愍一切。發
願欲見六道衆生死此生彼之相。爾時當住
色界背捨勝處一切處及四如意足中。正念
修習具足四縁即生天眼通。何等爲四。一光
明常照晝夜無異。二諦觀世間隔障悉如虚
空無有覆蔽之相。三專心先取一易可見境
以心縁之。常勤精進善巧修習欲見前境。四
於禪定中發四大造清淨眼根成就。是名具
足四縁和合。因此生清淨識。即見十方六道
衆生死此生彼苦樂之相。若明暗近遠障内
障外麁細之色。徹見無閡了了分明。是名天
眼通。二次明修天耳通。行者既見色已。若
欲聞其聲。當於禪定中諦取障外可聞細聲。
一心聽之願欲得聞。若心明利發得四大造
清淨色耳根。即聞障外障内一切六道音聲
苦樂憂喜言辭不同。是名天耳通。三明修他
心通。行者既聞聲已。若欲知衆生心所念事。
當即於禪定中觀前人喜相瞋相怖畏等相。
悉知依心而住。借此等相諦觀其心所縁念
法。一心願欲知之。若心明利因此發通。隨所
見衆生即知心所念事。是名他心通。四次明
修宿命通。行者既知他心已。若欲自知己
宿命及他宿命百千萬世所作事業。即當於
禪定中自憶己所。於日月歳數中經作之事。
乃至歌羅邏時所作之事。如是憶念一心願
欲知之。若心明利便發神通。即自知過去一
世乃至百千萬世劫數中宿命所作事業之相
了了分明。乃至知他宿命亦如是。是名宿命
通。五次明修身如意通。行者既知宿命。若欲
得身通變化。當於三昧中繋心身内虚空滅
麁重色相。常取輕空之相發大欲精進心。智
慧籌量心力能擧身未籌。已自知心力已大
能擧其身。譬如學跳之人常自輕擧其身。若
觀心成就即發。身如意通有三種。一者能到。
二者轉變。三者自在。所言能到者即有四種。
一者身能飛行如鳥無閡。二移遠令近不往
而到。三此沒彼出。四一念能到。二次明轉變
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
種種諸物皆能轉。三聖如意者。外六塵中
受用不淨物能觀令淨。可受淨物能令不淨。
是自在法。如意神通從修勝處一切處四如
意足中生。是名證身如意通。行者得是身如
意通故。即能隨意變現。若欲自得解脱及度
衆生。必須斷除心病。是時應修無漏通。修無
漏通下明諦觀中當廣分別。問曰。修下六次
第一向如前所説耶。答曰。此約一途論次第。
若行人隨所樂通前學即得。未必皆如前辯。
第三明變化者。十四變化能生神通。亦因神
通能有變化。云何名十四變化。一者欲界初
禪。成就二變化。一初禪初禪化。二初禪欲界
化。二者二禪成就三變化。一二禪二禪化。二
二禪初禪化。三二禪欲界化。三者三禪成就
四變化。一三禪三禪化。二三禪二禪化。三三
禪初禪化。四三禪欲界化。四者四禪成就五
變化。一四禪四禪化。二四禪三禪化三四禪
二禪化。四四禪初禪化。五四禪欲界化。是
爲十四變化。若人成就此變化即具十八變
化。一切神通力觀行功徳無量無邊。是事微
細豈可以文字具載。今但略出名目。欲令學
者知一切神通變化皆從觀禪中出。此諸神
通若在菩薩心中名神通波羅蜜。次釋九次
第定。九次第定者。離諸欲離諸惡不善法。有
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如是次第入二禪
三禪四禪空處定識處定不用處定非有想非
無想處定滅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釋九次
第定即爲三意。一者釋名。二明次位。三明修
證。第一釋名。今此九法皆轉名次第定者。上
來諸法門既觀行未熟。入禪時心有間故。不
名次第定也。行者定觀之法先已成就。今於
此中修錬既熟能從一禪心起。次入一禪心
心無間。不令異念得入。若善若垢。如是乃
至滅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亦名錬禪。所以
者何。諸佛弟子心樂無漏先得諸味禪。今欲
除其滓穢以無漏禪錬之。皆令清淨如錬金
之法問曰。説九次第定中錬法。與阿毘曇人
明熏禪之法。有何等異。答曰。有同有異。彼
以無漏錬有漏。今亦以無漏錬有漏故同。彼
則但明錬四禪爲防退轉轉鈍爲利。現法樂
及生五淨居故。唯錬四禪。無色界則無錬法。
今明從初禪乃至非想悉皆錬之。令一切諸
禪清淨調柔増益功徳。故爲異也。尋下修證
自當可見。第二明階位者。此位雖一往約四
禪四空及滅盡定。然實位通諸禪。所以者何。
如上所説特勝通明背捨勝處悉有四禪四
空。未必但是根本。今修錬之法悉應普入諸
禪令心無間。不可的約根本世間禪以爲次
位也。故大品云菩薩依八背捨逆順出入九
次第定。若依成論毘曇義但用無漏心入八
禪。縁眞入滅以爲九次第定。今用大品摩訶
衍論所明九次第定。意往望彼則大有鬪闕。
習者尋上來所説言意叵類。同異之相冷然
可見。第三明修證者行者既具足諸禪。今欲
入九次第定者。先當從淺至深修錬諸禪。定
觀之法極令調柔利熟。然後總合定觀二種
法門。一心齊入善斷法愛自識其心。從初調
心入一禪不令異念間雜。如是乃至滅受想
定。所以者何。行者於根本禪中定多而智少
則心不調柔。故入禪有間。背捨禪等觀多而
定少故。心不調柔。入禪有間。譬如車有二
輪若一強一弱則載不安穩。亦如刀刃強軟
不調則無利用。此亦如是。今修此定既定觀
均等。定深智利。定深故在縁則不散。智慧
利故則進入捷疾無閡。是故從一禪起入一
禪時利疾。心心相次無諸雜間。隨念即入亦
名無間三昧。行者若用此心遍入諸禪非但
次第調柔心無雜間。亦復増益諸禪功徳轉
深微妙。如錬金光色更増價直亦倍。故説此
定名曰錬禪。問曰是中亦有欲界未到中間。
何故但説九定。答曰雖有此法既不牢固。又
聖人所得大功徳不在邊地。是故不説。復次
上來入禪心鈍故。於方便中間經停則久。是
故分別有未到中間之相。今此九定定慧心
利欲入正地隨念即入。既不久住方便中間。
是故不説若分別趣道之相。具如前背捨勝
處中説。故不別明。次釋三三昧。三三昧者。
一有覺有觀三昧。二無覺有觀三昧。三無覺
無觀三昧。所以次九定後明三三昧者。此二
種禪名雖有異而法相孱同。所以者何。九定
既通錬諸禪而自無別體。三三昧亦如是。此
義在下自當可見。釋三三昧即爲三意。一釋
名二辯相三名出生三昧。第一釋名覺觀等
三法名同次位。已如前根本禪中説。三昧今
當分別。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爲三摩提。秦言
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已來常曲不端。得是
正心行處心則端直。故名三昧。譬如蛇行常
曲入筒則直。此亦如是。問曰。若言禪定攝
心名三昧者。根本禪定與此有何異。答曰有
異彼則但明根本攝心。今遍約一切諸禪中
明攝心。當如此則定深而廣。豈得不異。復
次根本禪但是縁事攝心。未斷邪倒不名端
直。今明三昧並據縁理攝心能斷邪倒之曲。
故以心端直處爲三昧也。第二次辯相者。此
三三昧義同九定既無別體。但約諸禪以辯
相也。一明有覺三昧。如上所説。根本初禪乃
至特勝通明背捨勝處等初禪。各有覺有觀
相應心數及諸功徳。行者入此等諸初禪時
住正心行處。皆名有覺有觀三昧。二如上所
説。諸禪中間乃至特勝通明背捨勝處。各有
中間與觀相應心數法及諸功徳。行者以正
心行處。入此等諸禪中間。皆名無覺有觀三
昧。三如上所説。根本二禪乃至有頂。及特
勝通明背捨勝處等。各有二禪。從二禪已去
乃至有頂。及滅受想定有無覺無觀相應法
并諸功徳。行者正心行處。入此等諸禪功徳。
皆名無覺無觀三昧。當知。此三三昧更無別
體。但是總諸禪以爲三分。大聖欲令衆生雖
聞廣説諸禪。而不失根本故。總以三法收攝
諸禪。罄無不盡。譬如數法若至百萬總爲一
億。此亦如是第三明出生三昧之相者。則有
二種。一者出生二乘三昧。所以者何。如上
所説。諸有覺有觀初禪等。悉發念處三昧。乃
至八聖道。空無相無作。十六行。十二因縁。暖
頂忍。世第一。等三昧。電光三昧。金剛三昧。
乃至佛智無諍等三昧。此諸法門涅槃經中。
悉説名三昧也。若於諸初禪中發此等三昧。
即證二乘若道若果。故名有覺有觀三昧。乃
至無覺有觀無覺無觀。亦當如是一一分別。
二者如上所説。諸有覺有觀禪各發大乘諸
三昧者。如觀佛三昧。二十五三昧。般舟三
昧。首楞嚴等諸菩薩三昧。百則有八。諸佛
三昧不動等。百則有二十及八萬四千諸三
昧等。皆因有覺有觀三昧發。乃至無覺有觀
無覺無觀。亦當如是一一分別。菩薩摩訶薩
得此諸三昧故。即入菩薩位。亦能現身。如佛
度一切衆生。三三昧義。如摩訶衍中廣分別。
次釋師子奮迅三昧。今明師子奮迅三昧者。
如般若經中説。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師子奮
迅三昧。云何名師子三昧。離欲離不善法。有
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如是次第入二禪
三禪四禪。空處識處不用處。非有想非無想
處。入滅受想定。從滅受想定起。還入非有
想非無想定。從非有想非無想處起。還入不
用處。如是次第還入識處入空處。入四禪入
三禪。入二禪入初禪。是名師子奮迅三昧也。
譬如師子奮迅之時。非但能前進奮迅而去。
亦能却行奮迅而歸。一切諸獸所不能爾。行
者入此法門亦復如是。非但能心心次第。從
於初禪直至滅受。亦能從滅受想定却入非
想。入至初禪。此則義同師子奮迅。上來諸
禪所不能爾。故説此定爲師子奮迅三昧。行
者住此法門。即能覆却遍入一切諸禪。熏諸
觀定悉令通利。轉變自在。出生諸深三昧種
種功徳。神智轉勝亦名熏禪。譬如牛皮熏熟。
隨意作諸世物。此亦如是。分別次位此同九
定。但有却出無間之異。是中用心巧細。修習
之相略知大意。不廣分別也。次釋超越三昧。
今明超越三昧者。如般若經中説。行者因師
子奮迅三昧。逆順出入超越三昧。云何超越
三昧。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入初禪。從初禪起。超入非有想。非有想起
入非無想處。非無想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
想定起還入初禪。從初禪起入滅受想定。滅
受想定起入二禪。二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
想定起入三禪。三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
定起入四禪。四禪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
起入虚空處。虚空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
定起入識處。識處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
起入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起入滅受想定。滅
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有想起入非無想處。
非無想處起入滅受想定。從滅受想定起入
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
還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有想起
入非無想處。非無想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
起入第四禪中。第四禪中起住散心中。散心
中起入第三禪中。第三禪中起住散心中。散
心中起入第二禪。第二禪起住散心中。散心
中起入初禪。初禪起住散心中。是超越三昧。
今明超越之相。自有超入超出相。如前二番
經文説。超入出中各有四種。一者順入超。二
者逆入超。三者順逆入超。四者逆順入超。超
出亦如是。復次此超越三昧中。復有傍超。傍
超亦有四種。類如前説。譬如師子有四種趠。
一者前擲四十里。即譬順超之相。二者却擲
四十里。即譬逆超之相。三者右傍擲四十里。
即譬傍超入根本禪定之相。四者左傍擲四
十里。即譬傍超入觀禪之相。復有二種超越。
一者具足超。二者不具足超。具足超即是菩
薩超越。如上所説。不具足超即是聲聞超越
三昧。不能自在。遠超入故。故摩訶衍云。譬
如黄師子白師子二倶能趠。若黄師子趠則
不遠。若白師子則能遠擲。聲聞之人入超越
三昧。但能從初禪超入三禪。尚不能超二何
能超三。此則如黄師子之超。菩薩不爾。從
於初禪逈能超入滅受想定。隨意自在。此則
如白師子之超。若三乘行人入此三昧。具足
修一切法門。是時觀定等法轉深明利。更復
出生百千三昧。功徳深厚神通猛利。故名觀
禪。亦有錬禪自在定。錬禪如上説。自在定者。
於諸法門自在出入住。轉變見八自在也。亦
名頂禪。於諸禪中最爲高極。則能轉壽爲福
轉福爲壽。故復名佛智三昧。欲知隨願即知
三世事。二處攝。謂欲界四禪。復有無諦三
昧。令他心不起諦。五處攝。欲界及四禪。復有
四辯。諸詞辯二處攝。謂欲界初禪。義辯樂説
辯九地攝。謂欲界四禪無色定。復有五神通
十四變化心十八變化。皆如前説。若禪中欲
聞見觸時。皆用梵世識。識滅則止。復次是諸
禪中。皆有三十七品。三解脱門。四諦十六行
觀。十一智。三無漏根。如是等智行。在下當分
別。若二乘人具此諸禪者即是倶解脱。事理
具足成就無累。故亦名不壞解脱。具足成就
出世間諸禪定法。故具足三明六通。及八解
脱等一切諸大功徳故名大力阿羅漢也。若
是菩薩於正觀心中入此三昧。得諸法等相
即得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住王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是時亦名禪波羅蜜滿。
此則略説三乘共禪行行法門竟。是中法門
無量。令欲更詮入道要行。豈得具説耶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