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止觀輔行傳弘決 (No. 1912_ 湛然述 ) in Vol. 46

[First] [Prev+100] [Prev]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依於佛經以明法藥。皮肉汁果如其次第
以對四悉。根莖枝葉如次以對信戒定慧。
山海水陸以譬四門。以四門中各有四悉及
信等故。四方土地以譬四教。於一一教各
四門故。如一一方各有山等。采掘乾濕。通
譬四教各有權實眞俗定不定等。有定如
頓漸。不定如祕密不定。有入假菩薩用佛
正教於定不定用與不同。用苗爲采。用
根爲掘。用權爲苗用實爲根。根苗各有
乾濕不同。用眞如乾用俗如濕。又知下明
用藥所治不同。善知授法適時不差。入假
菩薩雖未能作眞祕密化。相似位中亦有
分似祕密之義。如一卷明或得不得等是
也。入假菩薩下合中。但合四悉。四悉在初
遍入諸教。擧初攝後咸在悉中。故下信等
略而不合。欲治下明法藥體遍。大醫者別出
假位。即十行是。又如大下次譬開權。即是菩
薩法藥所依依於大地。以隨病故。故有増
減。地無分別而用藥不同。法藥下合也。文
似於一説多。正當於多會一。何者。若未開
權不説多一。觀合大地。止合大河。又如下
復以四諦譬者。止觀所開不出四諦。乃至
前來世出世及上上等。不出四諦。故一一諦
皆云種種。湯飮等者復譬四諦設治不同。
一一四諦各有定慧。即是止觀。定慧是道。擧
道即知具足四諦。謂慧湯定飮。生滅中二。
慧吐定下。無生中二。定炙慧針。無量中二。定
丸慧散無作中二。則應須以教意釋出。入
假下合。合中先合四諦。苦集不同集諦也。
苦家之集名爲苦集。苦果不同即苦諦也。道
滅如文。種種下合四止觀具四四諦。設治
不同故云種種。復次下明出假菩薩造論
通經。先譬。次合。譬中先總擧譬。所以者何
下釋。初文云神農者。是黄帝時醫。後雖有
妙醫並則於神農。華他者。列傳云。字文化。
沛國譙人也。專遊學擧孝廉。避而不就。曉
養生之術。時人以其年且百歳。貌如二十。
精於方藥心解分劑。不假秤量。若鍼藥不
及則飮以麻湯。須臾如醉開腹取病。若在
膓中則便斷膓湔洗縫膓。膏傅二三日便
復。此例甚衆。扁鵲者。後語云。越醫也。因過
齊見桓侯云。王有疾在腠理。桓侯曰。寡人
無疾。如何欲治無疾爲功。五日後復見王
云。有疾在血脈。五日後見云。有疾在膓胃。
五日後扁鵲退走。桓侯使人逐之問其故。
扁鵲云。疾在腠理可湯熨。在血脈可鍼
炙。在腸胃可酒藥。過此後在骨髓。司命所
及不可治也。神農如佛。華他等如出假菩
薩。依經造論名爲作方。次釋中郷土等者。
諸土不同設藥亦異。如似中邊機見各別。
西方則大小乘局諸部抗行。此土則所習互
通以小助大。行事不壅稍順化儀。人有儜
健等者。利鈍根也。諸土各有利鈍故也。儜
病也。食爲病縁故醎淡各異。利根鈍根病因
各別。如大經云。或因解義而生憍慢。或因
讀誦而生憍慢。貴性顏貌。飮食利養。住處
新友。生慢不同。生慢既然。諸惑亦爾。藥
有濃淡者。頓漸也。漸中圓濃三淡。亦可展轉
迭爲濃淡。病有輕重者。一貪一瞋各有厚
薄。良由過現縁習不同。此中並釋造論意
也。佛初出下合神農。後代下合華他等。釋
論下引證造論意也。菩薩下明請佛加意。
爲成法眼大悲利物故也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之二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之三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三授藥中。亦先總擧藥病。衆生下別明授
藥。先明授世法藥中。如孔丘等者。姓孔名
丘字仲尼。周公姓姫名旦。制禮作樂五徳行
世。佛教流化實頼於茲。禮樂前驅眞道後
啓。元古混沌未宜出世者。佛教明劫不須
此名。且寄此土化初而説。我遣三聖等者。
亦云震旦具如前説。清淨法行經云。月光
菩薩彼稱顏回。光淨菩薩彼稱仲尼。迦葉菩
薩彼稱老子。天竺指此震旦爲彼。准諸目
録皆推此經以爲疑僞。文義既正或是失
譯。乃至今家所引像法決疑妙勝定等意亦
如是。如涅槃後分本在僞目。至大唐刋定
始入正經。豈以時人未決便推入僞。大師
親證位在初依不應錯用。次授出世中。初
總明隨根授藥。乃與上上法藥合説。雖
合二文仍離四教。故知應以藏通而爲
出世法藥。別圓以爲上上法藥。故銷前文
須用四教一十六門。門門四悉。若不爾者
將何授人。次明別中以四教相望。作下中
上上上之名。如大經中四人觀因縁智。於
一根中皆具四義。秖是四悉。初三藏中初
明佛經。雖是下明菩薩論。並有標釋結。餘
之三根准此可知。菩薩論中樂聞即世界。生
善即爲人。破濁即對治。見眞即第一義。下
之三教准此可知。下去文略但有二段。先
明四悉即是佛經。次明四門即是論也。縱
無偏申一門之論。或兼或具。比望可知。若
入下總明授藥當宜中。初法。云十六道滅
者。一十六門。門門四諦。故有一十六道滅。
治一十六苦集。門門之中論四悉者。以十
六門有佛本經。菩薩出假更於四門。各申
佛意以利於他。即是假智之正意也。言隨
其類音等者。且以出假赴機善説名爲妙
音。非謂法身一音異解。乃至一雲亦復如
是。若從文意則是妙益。此之妙益。猶在下
文利益中明。是故此文且從竪説。如一雲下
雲現身也。雨説法也。天雨無私所禀各異。
三草二木得益不同。隨其見聞莫不蒙
益。故云生長。應知此中若全不兼文之元
意。如何次第出假之位。即能授他圓教四門
○次明入假位者。釋中先明位意。若專用
前三教下根破假之位。則使凡夫望崕自絶。
入空之時先見後思位行長遠。如七生思盡
若一往來。乃至如上破見破思重數無量。
則入空之位尚不可至。何況入假。故云迢
遞。是故須識諸教明位。權位下根入假未
期。實位上根一生可到。一思一見尚即法
界。況出假耶。崖者岸也。爾雅云。水濱也。又
云。崖重者曰岸。今當下正釋。初明三藏。於
中先二乘。次菩薩。初文先法。如文。譬如等
者譬二乘人。故大經二十六。師子吼難云。衆
生若有佛性。何故有退有不退耶。佛以喩
答。譬如二人倶聞他方有七寶山。山有清
泉其味甘美。若有能到永斷貧苦。飮服其
水増益壽命。唯路嶮難。其二人者一則莊嚴
一則空往。路値一人多齎七寶。二人便問。
彼方審有七寶山耶。答言。實有。我已獲得。
唯患路嶮多有賊盜砂礫荊棘乏於水草。往
者千萬達者甚少。聞是事已一人即悔。一人
復言。有人能到我亦能到。如其不達以死
爲期。於彼多獲如願服水。多齎所有還
其所止。供養父母供給親族。時悔還者見
彼心熱。彼達已還我何爲住。便渉路去。行
人下合。涅槃之山有佛性水。二人者。如二
菩薩行行不同。生死如嶮。逢人如佛。賊如
四魔。沙如煩惱。乏於水草如不修道。還
喩退轉。往喩不退。退者二乘人是。退大已
後鹿苑取小。至方等中見諸菩薩不思議
事。皆應號泣聲振三千。於此大乘已如敗
種。至法華中方生憂悔。悔不對前悔不
待後。怱怱取證今方得聞。若依此義法華
已前無出假事。但於般若義似出假。次明
菩薩中。云心又一轉者。不待經歴漸教座
席。本習所熏即能修習。次明通教中破
他解云一途之説者。於諸經中有此一往
隨機之説。未可遍該通方之意。古人不達
是故偏執。但佛下正釋也。謂二乘人鈍根菩
薩。至法華中方開入實。入實已後方運大
悲。名爲出假。若不來至法華座席。如是之
人多取滅度。唯識所計即是其流而於彼
土求佛智慧。則非彼論之所修也。若復有
人謂此法華偏被下根。判爲漸教。若爾法
華玄文釋用中云。迹門正爲生身未入者入。
旁爲生法兩身已入者進。本門正爲生法兩
身已入者入。旁爲生身未入者入。又本門
増道損生文後。有八世界微塵數人。初始發
心。既未遊漸此即頓人。豈從數千二乘之
人及鈍菩薩。而判妙教。況兩門得益數倍餘
經。何不推尋經之本文。正直捨方便。但説
無上道。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説。已今當
説最爲第一。不聞此經不名善行。開方
便門示眞實相。等賜諸子各一大車。草木
皆依一地一雨。如是等文不可具述。何不
凭茲爲頓教耶。若七地下引經斥下根人。
大品所訶何必思盡方始出假。思盡即與第
七地齊。故引大品。若入七地已墮二乘。故
爲諸佛菩薩所訶。有大鳥下擧譬也。大論
七十二問云。行空無相願。何以一人作佛一
作羅漢。答。所謂薩婆若心行於空等。是故
作佛。自度心修故成羅漢。言大鳥者金翅
鳥也。能從一須彌至一須彌。在於諸天如
人間孔雀。所以不來人間者。翅有毒風
令人失眼。是鳥初出兩翅未成。意欲飛去
墮閻浮提。若死若死等苦中道心悔我欲
還天奢摩黎樹。以身大故翅翼未成不能
自擧。論合云。鳥身者菩薩也。身大者多習六
度。無翅者無方便智。須彌山者三界也。虚
空者無量佛法也。未應飛而飛者。功徳未
滿欲從菩薩三解脱門。遊於無量佛法空
中而欲退沒。雖欲作佛而不能得。若死
者。羅漢果也。死等苦者。支佛也。痛惱者。失
菩薩本功徳也。今文兩釋並是大師隨義轉
用。謂苦等於死名爲死名爲死等。而猶未
死故名爲等。故以方便及斷見位。名爲死
等以初果之人思惟全在。義同未死。是鳥
下借譬帖合。如人下重擧譬以顯法華之
功。先序所治病重。言不能五欲者。以不能
男者。通爲不能五欲。用譬二乘根敗心死。
閹者揜也。揜閉門也。亦曰黄門。黄者主
中。中謂聖人居天下中而通理萬民。主黄
家之門故曰黄門。亦曰黄昏閉門故曰黄
門。華嚴下欲顯法華。先序餘經。華嚴已來
至於大品。如世間藥不能治於被閹之人。
諸大乘經融通諸法。菩薩觀門願行該括。而
不能令二乘發心。等是融通何不融令二
乘作佛。但云在座如聾如瘂乃至自悲敗
種渇仰上乘。而不爲我説斯眞要。唯至法
華得記生喜遍尋法華已前諸教。實無二
乘作佛之文。及明如來文成之説。故知並
由帶方便故。若不爾者。豈部圓妙獨隔二
乘。問。若言方等不記二乘。何故楞伽第二
變化品中。大慧問佛如來何故授聲聞記。佛
言。三意故記。一爲入無餘界者。密勸修菩
薩行故。二爲此界他土菩薩樂求聲聞涅
槃者。勸捨此心修大行故。三變化佛授聲
聞記非法性佛。大慧。授聲聞記是祕密説。
判曰。今聞法華是顯露記。不同方等隱密
與記。若據斯理淨名大品皆應有之。何獨
楞伽。故方等云。第二第三授我等記。初意自
爲已入滅者。次第二義但爲斥於鈍根菩
薩。對彼説記何關二乘。第三判非法性佛
者。此是以實而隔於權。未若法華顯久遠
本。我土不毀而衆見燒。況法性之佛尚不
記菩薩。何獨聲聞。故知三義並異法華。當
知大慧發起密説。是故發問授記之事。故
知彼經義屬方等。與法華異豈待固論。數
數斥奪二乘等故。故法華中三周授記偏語
聲聞者。爲顯餘經所不説故。是故委授劫
國之名。菩薩授記處處有文。故但通途云當
作佛。乃至本門某生當得。法華稱妙斯言
可凭。又闡提下更將涅槃對法華教。彼亦
能治斷善闡提。而但名大不名妙者。一有
心易治無心難治。難治能治所以稱妙。二
者法華已開功非彼得。大陣既破餘黨不難。
雖同醍醐非無斯別。然復涅槃偏被末代。
帶方便説故復稍殊。別教可見。圓教六根
名下根者。出假名同功逾十向。此是相似
圓融三諦。不同次第出假之位。又五品下中
根也。又初心下上根也。初心即是五品之初。
大品下引大品文證上根者。且約通説。五
品之初亦約觀行論坐道場度衆生等。更
約六即良由於此。上來下結判如文。次料
簡中五重問答。初問意者。以空例假。謂情
下答中。先分別三根以例出假。以情爲上
似中眞下。情在五停四念處位。似在燸等四
善根位。眞在見道已上位也。情入者下重
釋上根。言觸人者。於似眞前念處位中縁
苦諦觀。未發相似。所縁之境全同法塵。與
此空想法塵相塵。亦得名爲情入空也。非
謂爾前凡情名入。然此四念人皆能入。故
曰觸人。恐濫外凡已前。故云非謂散情。或
云發八觸人方名情入。未審此意云云
爾下更難。但是情入於空何益。此有下答。亦
但情益。雖未證空與散情異。即此名益何
必似眞。爲通前難以辨三根。於實入空未
爲眞益。若益下更難。凡云益者。應異退
人。既云有益應當不退。不併退者答也。雖
未名爲不退之位。此位何必一切盡退。設
下縱釋。設使有退亦能數修。何以故。是人
以用五停治法。深重惑謝。故能數修四念
處觀。次問者。通別上根初心之時。即能入
假。當知即假復能入空。是則空假二觀相
即。以圓空假相即何別。答中列出三人不
同。通人雖即正出假時似即入空。此教始
終不能入中。故知不同圓教相即。別人雖
亦初心出假復即入空。教體終須先空次假。
習佛法備後方修中。故名次第。故此兩教
與圓永乖。況通別入空但照六界。兩教出假
長短不同。尚未能出佛法界假。豈能九界
見即中耶是故兩教與圓不同。況復初心
空假並用。一往似即二倶未滿。縱帶此
空即十界假。既無法性的非圓融。何須難
云與圓何別。從圓人去辨圓異別。而言
一心亦能作別者。謂勝能兼劣能別能圓。
謂多入下次釋圓人次第之相文列五句但
成四句。以第五句與初句同。但是文誤應
無別意。義推應有六句不同。前四如文。
除初同句更加假中與空相對。以爲兩句
謂多入空少入假中。多入假中少入空。
文無者略。若爾下難向六句。雖有多少三
觀倶時。何名圓人能觀次第。故云則非次
第之別。然下答。如向六句即是勝別。別教
次第名爲劣別。圓觀自在勝劣倶能。是故以
勝而況於劣。二明出假利益者。欲明出假
眞實利益。必在別圓初地初住。是知三根雖
益而微。此是第四示文妙旨。故知明益正
示文意。次第假相利益非無。於中且先總
序眞應。於中先明眞應之由。文云眞應
復云法眼。故此法眼必非地前。以不思議
假爲法眼耳。次應以下略明應益以格藏
通。驗知此益定在法身。三藏下歴教正釋。
判前兩教菩薩之人。非眞起應。縱約佛者
尚非眞應況復菩薩。言佛非者。亦且約於
當分教道。准彼教門未明法身。是故當教
無眞應義。若開顯説即是法身。與誰相形云
無眞應。即是玄文跨節義也。應有下明眞
應相以斥藏通。如釋迦過去過去久得法
身。於六道中與物結縁。今於王城出家成
道。是故名爲應有始終。別教地前尚非眞
應況復藏通。別教下正明眞應。即登地已上
乃至妙覺。深水曰淵。水本曰源。見衆生
病知病根本。如人見水知水源底。覩諸法
藥識藥内實。如人見藥知藥體性。印謂符
印。以銅爲之使天下同。今亦如是。使用
諸教與機不差。故名爲同。是則無明爲病
淵源。中道爲藥府藏。眞種智知如印不差。
不思議眼所見無失。和光下釋現身也。同
四住塵處處結縁。作淨土因爲利物之始。
衆生機熟八相成道。見身聞法終至實益。
仍存教道以約初地。次明圓教。證道不別。
是故但云乃至亦復如是。若得下對邪料簡。
魔亦能爲故須決擇。所以者何下釋簡邪
也。言以有漏形作無漏像者。如優波毱多
調伏魔竟。欲見如來在日之形。謂魔曰。汝
爲我現。魔曰。如教。但現相之時莫爲作
禮。便於林中放大光明。八部導從乘空而
出。毱多見已生希有心。不覺作禮以偈讃
曰。快哉清淨業。能成是妙果。非自在天生。
亦非無因作。面如紫金色。目淨若青蓮。端
正超日月。奇妙勝華林。湛然若大海。不動
逾須彌。安歩猶師子。顧視同牛王。無量百
千劫。淨修身口意。以是故獲得如此殊妙
身。怨見尚歡喜。況我不欣慶。魔被作禮更
復本形。大經四依品云。若魔變爲佛形。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是莊嚴來向汝者。汝
當檢挍定其虚實。世尊。魔等尚能化作佛
形。況不能作阿羅漢像。邪正品云。天魔波
旬爲壞法故。作四衆像四果佛像。老子等
者。彼化胡經乃是道士王浮僞造今且縱之。
借使老子化作佛者。亦是以有漏形作無漏
像。亦同天魔化身之例。況復彼經自化十
胡。何關五印。變釋爲羊等者。大經三十
五文。具如釋籤第三所引。尚非三藏五通
者。未斷惑故無無漏通。所得神通亦依根
本期心異故通用亦勝。彼諸外道尚無念處
煖頂等法。故云世智。如是現者。但是如意
身通少分。如何得比三藏五通。尚劣三藏
豈同別圓。化語下責奪也。雷同者。如陰陽
發雷同生萬物。亦作靁字字義同前。故知
下示眞應益。三結破法遍者。准文次第
破無明盡方可云遍。亦是取意不次第説。
先寄三諦以意斥文。次擧要以結示。初三
諦中先約眞諦。前明文相。於文相中又先
出凡情。未破見位尚未次第入眞。況不次
第入實。初獨擧見意則兼思。故此次文見
思並擧。譬中略引三譬。如盲問乳。具如前
引。若繩若杵者。大經如來性品云。譬如有王
令一大臣牽一白象示諸盲人衆盲各各
以手觸象。王問衆盲象爲何類。其觸牙者
言象如莱茯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
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脚者言象如臼。其
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
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次合喩云。或有
説言色是佛性或有説言受是佛性。想行識
我亦復如是。各執倶非故云何關。離此無
象方知各是。是故總云不即不離。不即故凡
夫豈是。不離故離凡復無。是故各計皆名爲
見。以色等六合牙等七。故七喩通不須的
對。囈言等者應作此寱。睡中言也。大經第
十八云。譬如二人共爲親友。一是王子
是賤人
如是二人互相往反感應
是時貧人
邪我
名貧
見是王子有一好刀淨妙第一
心中
貪著愛樂
佛法
王子後時執持是刀逃至他國菩薩
捨應
也。感應事密故云逃至。
轉化餘方故云他國
貧人於後寄宿他舍
受五
道身
即於夢中寱言刀刀無明暗寱妄謂有我。
從此已下聲聞施化。
即以似一
名爲旁人
旁人聞已收至王所。時王問言。汝言
刀者。爲何所似可以示我。是人具以上
事白王
王今設使屠割臣身分裂手
足欲得刀者。實不可得
臣與王子素
爲親友曾受
小化
共在一處機感
相應
雖曾眼見

乃至不敢以手棠觸
況當故取修慧
唯得
聞慧無
思修故
王復問言。卿所見刀相貌何似。答言。
大王刀者如羖羊角刹利計
神黄色
王聞是已欣然
而笑。語言。汝今隨意所趣勿生憂怖。我庫
藏中都無是刀。況汝曾於王子邊見。王問
群臣汝曾見不言已便終。尋立餘王紹繼
王位。復問諸臣汝於庫藏曾見刀不。臣答。
曾見。問言。何似。答言。如羖羊角。如是展轉
至第四王登位即第
四果
復問諸臣皆答言見。
王復問言。相貌何似。答言。如優鉢羅華
婆羅門
計神白
復有説言其色紅赤如火聚毘舍計
神赤色
有言。猶如黒蛇首陀計
神黒色
王聞大笑。卿等悉皆
不見我刀眞相。已上注文並是章安疏釋。
經自合云。説已捨去如王子逃。凡夫説我
如彼暗囈。聲聞縁覺問諸衆生我有何相。
或有説言如母指。或言如粟米等住在身
中熾然如日。如來出世爲斷我相言無是
刀。貝粖雪鶴摸象囈言並喩邪常。雖云佛
性而皆執我故屬見攝。故今引之。破見思
遍但是入空。就文字下説意也。附文但是
破見思遍故云如此。若論元意一見一思
無非法界。不同次第故曰意則不然。見思
即是下正出文意。若從文説見思障眞無明
障中。若從意説。見思之外無別無明。無
體性既即法性。當知見思亦即法性。若見見
思無明法性。是約名等五即論遍。若取見
性應唯第五第六。今通論破何須必至分
證究竟名遍。次寄從空出假者。亦先明文
相次顯文意。故云亦爾。初文相中既是次
第。且約法眼論遍不遍。六根已下次明文
意。文意本在不次第假。不次第假雖即從
初不次第破。復約不次而論次位。即是六
根麁惑先除。發得相似不思議假。相似即是
中道前相。即是遍位之氣分也。障通下約中
道觀以示破遍。中道既是破遍之法。是故直
約雙照論遍。不須復於文外論意。即指
無明爲障不思議化道神通之惑。此惑若
破任運雙照。雖復文中不論文相。然此中
道居二觀後。復當次第文相故也。故擧要
下更總明文旨。謂不次第。具如前文。即觀
見思即見法性。不復更論三惑三觀前後
次第。如此結要乃名遍耳。前觀法下示結
遍意。結遍應在中道文後。如何於此預明
破遍。但後文明遍理數而然。秖恐見前空
假二觀觀法重沓。迷於文旨。言文旨者。向
之重沓不出一心。故於此中且先略示。見
思尚乃即是法性。豈有塵沙在見思外。豈
有無明在二觀後。三惑既即三觀必融。此是
第五示文旨也
次釋中道四門不同。於中先更牒前空
假擧後入中。三文相對以顯圓妙。生不生
等者。次第非實並云一往。自他及以雙照
自他。並非文旨。言同意殊故皆名似。生
不生更牒前從假入空。即不生生等是述文
意。自即不自等者。重述前文次第行意。意
本在於不次第也。依文次第空是自行。即
此自行即是化他。即非自他。不生生更牒
前出假。不生不生引後入中。假中二文比
入空説。可以意得。故以三文展轉相即。
使空成妙空乃至假中成妙假中。此即第
六示文旨也。種種下結前説意 意雖若
是還且附文次第而説。故釋中道復開四
章。四章初文明中觀意者。於次第中初
文復先説於文旨。今雖次第即是圓教二惑
先除。除非本意意在初心圓修三觀。故歴
四教簡其觀相前之兩教但中尚無。何況圓
妙。別雖聞中如眼暗者。是故三教非今所
論。三藏可見。次通教中初明理同三藏故
無別理可觀。雖無等者。此教無中假立中
號。亦云不生不滅故也。故知他約縁生色
心作三諦名。不能出此。亦得下雖明遠
通論被接者。是故當教終無第三。次別教
中初約諦離合中。言元知中者。但知而已。
初雖未觀然異通教後心方知。故云元知。
照此二諦等者。既以有無爲俗諦以佛
法中而爲眞諦。有異於小故曰從容。雖
合眞俗以之爲俗眞諦不出中道理體。通
教雖作三諦之名。實無中體。此理下約觀
譬顯眞因分齊。初法。次譬。如眼暗等者初
標也。云何下釋也。亦是合喩。雖標心本眼。
以眼暗故但穿旁眼。旁實無眼謂旁有眼。
別教菩薩亦復如是。雖初知常而行次第。中
理之外實無眞俗謂有眞俗。名爲旁眼。是
故此教先破二惑。邊外無中期心邊外。當
知三諦倶名旁眼。例如下擧例也。方便如
二諦見諦如見中。次明圓教有法譬合。初
法中云。先破兩惑等者。秖是圓觀麁惑先
除。故知一生初住可獲。故南嶽云。望入銅
輪領衆太早。但淨六根。次第行者。借使一
生兩惑先除。雖不經歴亦成次第。或圓接
別或別圓接通或解圓行漸。並兩惑先除倶
非今意。今意一向專在於圓。次譬中初約
用兵以譬能所。次以治鐵別譬於能。器械
譬止。身力譬諦。智謀譬觀。械者兵器通名。
兵即五兵也。設弓刀槊戈殳也。殳音殊。長
丈二兩刃。戟有柄也。故淮南子云。用兵如
決積水於千刃之隄。轉圓石於萬丈之&MT03184;。即
兵利也。今以身壯譬圓三諦。兵利譬圓三
上也。權多譬圓三觀也。智械並依身力
故也。一日者一生也。兩鐵譬者。約教説之
乃有種種燒治故也。次修中觀縁者。初正
釋五縁。五名雖同義與假異。一者假中五
事具足方能出假。今此爲具五事應須入
中。又期心五事方可修中。入空五縁意亦
如是。次釋中初云無縁慈悲者。具足三慈
方名無縁。此慈下結成雙非三諦相也。大
經十四梵行品文。品初云。慈有三種。一縁
衆生。二縁於法。三者無縁。衆生縁者。縁一
切衆生如父母親想。法縁者。見一切法皆
從縁生。無縁者。不住法相及衆生相。大論
二十亦云。慈有三種。衆生縁者。謂縁十方
無量怨親中人。法縁者。謂縁無漏羅漢支
佛諸佛聖人。破吾我相。但觀四縁空五衆
法。無縁者。不住有無唯諸佛有。與大經文。
文意大同須釋出之。大論第五明悲亦有
衆生等三。故知將三慈悲以對三諦義甚
子。今從勝説但云無縁。若得無縁必
具前二。故知明於究竟慈悲。不辨此三實
未周具。上兩與菩薩共者。比斥。乃與藏通
兩菩薩共也。法縁亦與二乘共也。是故更
須第三觀也。慈若有無等者。結成三諦。大
經梵行品云。慈若有無非有非無如是之慈。
非諸聲聞縁覺境界。非不異於諸偏菩薩。
但偏菩薩聞法易轉仍有少分。二乘全闕故
獨對之。乃至十二因縁七覺八正。十力無畏
諸佛神通。無不皆以慈爲根本。是故經中
遍歴諸法皆悉結云。慈即如來如來即慈。迦
葉下明慈具徳。上慈下結成。手出師子等
者。明慈有折伏之用。梵行品云。提婆達多
教阿闍世。放護財醉象。欲害如來及諸弟
子。爾時踏殺無量衆生。象聞血氣狂醉倍
常。見我翼從被服赤色。謂呼是血。復來奔
趣我弟子中未離欲者四散馳走。城中人民
謂我終沒。調達歡喜快哉適願我於爾時
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於五指出五師
子。是象見已而生怖畏。失大小便投身禮
我。善男子。我於爾時手指實不出五師子。
慈善根力令彼調伏。乃至下文擧石空中。力
士驚怖。現作莊嚴降諸外道。令狂女人見
如己子。患瘡女人得藥平復。如是皆是
無縁慈力。如磁石等者。明無縁慈有攝受
用。故大經三十師子吼中。明無縁慈任運能
吸猶如磁石任運吸鐵。經擧六譬以譬慈
義。猶如猛火不能燒薪。火然薪壞故名爲
燒。葵藿隨日芭蕉因雷等。其義不別。即是
異法相應如磁能攝。夫鐵下釋修中意。今
明慈等具破立義。所言破者。石本不吸火
本不燒。如來亦爾本不度生。所言立者。無
情尚能異法出生。況復法身依本誓力。不能
任運吸衆生耶。若無明未破。理雖具足如
石隔障不能吸鐵。如水生火等者。明慈有
能斷惑之用。大論三十五釋火性不定中云。
若火實熱云何有人入火不燒。人身中火不
燒人身。雲中起火以龍力故。水不能滅。
以火照之其火則滅。今無明亦爾。因於二
觀而生無明。二觀之水所不能滅。還用中
道智火滅之。爲滅無明。是故須明第三
觀也。又大論四十九云。若心著善破者則
易。若心著空破者則難。是故著空還須有
破。如火起草中得水則滅。若起水中無
物能滅。是故還須以火滅之。今亦例爾。若
著二惑二智能滅。若著二邊二智所不能
滅。又律云。本謂水能滅火。不意水中生水。
今亦如是。本謂二智滅惑。不意二智生惑。
是故須用中智之火滅二智火。次滿本誓
誓即四弘。四弘亦依四諦而起。枝葉即譬
前之二觀所斷苦集。所未知斷即是無明。故
以無明譬於根本。次以燈炬譬前二觀所
修道滅次雖修下。斥遍四諦以顯無作。百
川者如前二觀所修四諦。娑伽下顯正。一霔
者如今無作所修四諦。中道下合譬無作體
遍義也。三求佛智中初明智體。智必有眼
故兼明眼。眼智即是能顯廣大。能顯既廣所
顯必深。深竪遠横皆以眼智覺了周遍。從
因至果究竟具足。上兩下以譬比斥。若修
下以譬兼合。即是中觀之功能也。目足者譬
圓解行也。形前兩觀眼智盲跛。解行闕故終
不契中。到池等者。解行所契形前墮墜等
也。飮服等者。親餐理味四徳之水。水體不
異而有冷等四性不同。佛性理一而有常
等四徳差別。見池相等者。遍池是水全水是
池。池涅槃也。盡果徳邊窮佛性底。名見池
相。見法横周名見方圓。見理竪極名見
深淺。同體權實名爲方圓。四即不同故云
深淺。見即佛眼見也。飮即佛智知也。知見體
一。池水不二。法性無染名爲清淨。四學大
方便者。初文通序依體起用。無謀等者大
智也。不假先念故曰無謀。住首楞者。大定
也。不可思議下總歎智定善巧之用。善巧秖
是體内方便。應理稱機適時化用。示空風
等者。借事顯用。風界無色示令可見。世間
之火尚能燒草。能入劫火而令不燒。得中
體故有斯巧便。故此方便名之爲大。爲大
用故學斯方便。如彌勒下寄於二聖以顯
善巧。淨名彈訶彌勒受折。二聖皆依同體善
巧。何者彌勒蒙佛授一生記。若記一生定
生兜率。故彼天子預來修敬。彌勒位居偏
教不退。天子宿發圓菩提心。彌勒以偏誡
諸天子。不鑑天子圓機方成。故感淨名正
熟諸天。旁折彌勒。先約三世折云。過去耶
未來耶現在耶。三世無住。如何自謂得一
生記。淨名次以如理而訶。如無生滅云何
言得菩提記耶。注云云者。經中有並。謂
以衆生草木聖賢而爲並詰。如通凡聖及
情非情。若彌勒如得授記者。一切衆生小乘
賢聖無情草木。亦應記耶。若衆生等不得
記者。彌勒亦然。何獨衆生及賢聖等有得不
得。如不應同。如體既同記何不等。却覆並
決理妙辭窮。所化機成能化久鑑。默受彈折
状似招譏。是故譏云。勿起此見。三教菩提
見心既破。淨名爲説圓實菩提。隨要略明
二十五句。遍一切法無非菩提。故云寂滅
是菩提等。應約六即以釋發心。而明寂滅
及不二等。是諸天子聞菩提已。咸悟無生。
是二大士更叩等者。彌勒用權以隱實。大士
用實以隱權。故彌勒以説不退轉行。如槌
叩淨名之砧。淨名以訶一生補處。如槌叩
彌勒之砧。互爲槌砧成天子器。故得法忍
由聞菩提。令難悟者等者。諸天著樂名難
悟者。妙理微密。名難悟法。難悟之人悟偏
漸法已自爲難。聞圓菩提得無生忍。若非
二聖槌砧之巧。焉令天子妙位斯獲。豈獨
高位初心例然。以此而觀彈訶不易。泛爾貶
挫傷他善萌。等不知機應順安樂行。猶須
待問答以大乘。深愛法人尚誡多説。説必
有軌無違化儀。被寂忍衣。居大慈室。坐
妙空座。方可能爲善巧利他。如是利他名
字位中已有巨益。何待五品乃至無生。又如
來等者。次寄佛化小以明善巧。且據鹿苑
而爲漸初。一往稱爲不即説大。言種種
者。四時七教盈縮不同。引導皆令離偏小
著。無不咸使歸會一乘。乃可名爲大巧方
便。文中語略但云種種。意該鹿苑至法華
前。離著之言通七方便。故云然後開佛知
見。是故已下更述化意。種種方便意在眞
實。眞實得顯方有所歸。更以等者重述善
巧用權之意。故前三教是異方便。莫不皆
爲顯於法華。佛智等者。歎佛同體權謀叵
測。權中之實難可思議。實權體融無能逮
者。故以去重牒前文用方便意。結令鈍根
菩薩來至法華皆悉入實。是則彌顯善巧
之功。言寰中者。謂法界爲域法王所都。
法王無偏理性無外受化契理。名悟寰中。
若作此環如莊子注。以圓環内空體無際。
名爲環中。今亦如是。如理無相無始無終。
會此環空故云妙契。上二下。次寄文殊化
外以明善巧。寶篋經下卷。因舍利弗歎文
殊師利神力智慧不可思議。時富樓那語舍
利弗。我亦曾見彼之所爲。一時佛在毘舍離
城。時尼乾子有六萬眷屬。我入三昧見百
千尼乾應當受化。往爲説法。反見輕笑出
麁惡言。於三月中無受化者便捨之去。爾
時文殊化爲五百異道師徒。往尼乾所頂禮
白言。我承名徳自遠而至。汝是我師我是
弟子。願。見哀納。令我不見沙門瞿曇。不
聞彼法。答言。善哉。汝已純熟不久當解我
調伏法。尼乾告衆。與此摩納和合共住。互
相問訊。彼有所説汝專聽受。次第而坐用
尼乾法。文殊師利威儀殊特。於時讃説三寶
功徳。亦讃尼乾所有功徳。令彼親附。後於
異時知衆已集。即便語言。我等所行呪術
經書。若讃誦時瞿曇所有功徳。入我經中
來者。是瞿曇實功徳。何以故。是瞿曇父母
眞正轉輪王種。百福嚴身。生時地動梵王扶
侍。自行七歩口自宣言。一切衆中唯我爲
尊。乃至廣讃一代化物。漸次開解示其正
法。五百外道得法眼淨。八千外道發無上
心。時文殊所化五百弟子五體投地言。南謨
佛陀南謨佛陀。彼外道中未信解者。亦皆相
效供養文殊。文殊領來至佛所已。佛爲説
法無不得益。如文殊鑑機先同後異。方得
名爲大巧方便。五明大精進者。初文略出。
即以佛乘名爲佛事。依乘起行名大功力。
法華下引證也力能趣實故云勇健。依理
起進故云難事。令佛輪王解權賜實。不動
下引金光明果上精進。以況於因。不爲二
邊所動。永不退入三惡不失實相正理。
方名菩提薩埵。薩埵者。薩埵王子也。彼經本
縁能投身餓虎不惜身命。況餘財物以此
爲因成無上道。雖得佛果精進不休。故
於衆中起禮身骨。故云雖得菩提猶尚不
息。況餘凡下端拱成耶。故不共法中有精進
無減。上兩觀下。重約賜珠比決開權以明
精進妙功能也。故佛輪王見小乘衆破見思
賊有微功者。賜事禪定無漏田宅。若見大
士應破大惑獲大智勛。故云功蓋天下。於
實法界頂開同體權髻。與實相明珠得法
王記&T040879;。法賜之極極在佛記。故云賞窮。施
化之意意在開權。故云解髻。如此皆由大
精進力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之三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之四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第三正修中觀者。初文先擧難知難觀。
若云初心直令觀中。破細無明顯於實相。
凡尚不識欲界無明。故云懸絶。非前四眼
二智所及。豈肉眼見情慮知耶。文中隔字故
云眼慮見知。二智四眼既未知見中道之
理。是故斥之非眼慮等。例如下例釋。例易
況難引難從易故以空假二觀況於中觀。
何但中道難觀。二觀應知不易。雖曰不易
亦由觀成。故知中觀亦可例之。初擧眞況
云。觀眞之時。亦無色像方所可觀。但觀現
在麁陰入心。止觀研窮三假四句。漸生燸
解發眞無漏見眞分明。名眞智發。如是所
見良由觀陰。次以假況者。恒沙佛法無量
三昧。云何可觀。爲發眼智但觀眞空。於
空心中漸思諸法。諸法漸發漸深漸廣漸利
漸明。洞曉藥病種智開發。故俗智發但由
研眞。今觀下正擧中觀。例前二觀今使
可觀。但研二智漸見中理。何者。夫見中
道須識無明。二智之體既是無明。以觀研
之中理可顯。即下三重觀法是也。但觀二
智體是無明。無明法性非一非異。觀之不
已。自然雙亡自然雙照。如此竪説。中尚非
遙。況觀陰入一切皆實。故知二智能破所
破。並是中道所觀之境。於中先釋智障。言
智障者。有三重釋。初重釋者。二智即是中
智家障。故名智障。次又此智障下。明中智
被障名爲智障。次又能障下。明能所相對
得智障名。初重釋者。智障兩字全屬能障。
次重釋者。智障兩字全屬所障。後重釋者。障
字屬能智字屬所。至此卷末引達磨欝多
羅雖有多解不出此三。準文合在此中
引釋。彼解稍煩恐妨文旨。故在後明。云何
下欲觀中道先審觀意。云何觀此二智無
明。以觀審之知非智相。既非智相即是無
明。故下用觀雖分三別。秖是爲破無明
顯中。觀此下正明用觀。先列三番。三番秖
是三假異名。一一假中亦用四句推檢研覈。
初觀無明即成因成假。言空假之智與心相
應者。法性爲因二智爲縁與心相應。名所
生法。法即無明。即重立無明以爲觀境。觀
此下正用觀也。四句推檢二智叵得。問。既
云二智即是無明。應以自他推此無明。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