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摩訶止觀 (No. 1911_ 智顗説 ) in Vol. 46

[First]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911[cf.No.1912]

摩訶止觀卷第一
 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門人灌頂記 
止觀明靜。前代未聞。智者。大隋開皇十四年
四月二十六日。於荊州玉泉寺。一夏敷揚二
時慈霔。雖樂説不窮纔至見境。法輪停轉
後分弗宣。然挹流尋源聞香討根。論曰。我
行無師保。經云。受&T040879;於定光。書言。生知者
上。學而次良。法門浩妙。爲天眞獨朗。爲從
藍而青。行人若聞付法藏。則識宗元。大覺
世尊積劫行滿渉六年以伏見擧一指而
降魔。始鹿苑。中鷲頭。後鶴林。法付大迦葉。
迦葉八分舍利結集三藏。法付阿難。阿難
河中入風三昧四派其身。法付商那和修。
修手雨甘露現五百法門。法付毱多。多在
俗得三果。受戒得四果。法付提迦多。多登
壇得初果。三羯磨得四果。法付彌遮迦。迦
付佛馱難提。提付佛馱蜜多。多授王三歸
降伏算者。法付脇比丘。比丘出胎髮白手
放光取經。法付富那奢。奢論勝馬鳴。剃髮
爲弟子。鳴造頼吒和羅妓。妓音演無常苦
空。聞者悟道。法付毘羅。羅造無我論。論所
向處邪見消滅。法付龍樹。樹生生身龍成
法身。法付提婆。婆鑿天眼施萬肉眼。法付
羅睺羅。羅識鬼名書降伏外道。法付僧佉
難提。提説偈試羅漢。法付僧佉耶奢。奢遊
海見城説偈。法付鳩摩羅馱。馱見萬騎記
馬色。得人名分別衣。法付闍夜那。那爲犯
重人作火坑令入懺悔。坑成池罪滅。法
付盤馱。馱付摩奴羅。羅分恒河爲二分。自
化一分。法付鶴勒夜那。那付師子。師子爲
檀彌羅王所害劍斬流乳。付法藏人。始迦
葉終師子二十三人。末田地與商那同時
取之。則二十四人。諸師皆金口所記。並是
聖人能多利益。昔王不立厩於寺。立厩於
屠。況好世値聖。寧無益耶。又婆羅門貨髑
髏。孔達者半者不者。達者起塔禮供得生
天。聞法之要功徳若此。佛爲此益付法藏
也。此之止觀。天台智者説己心中所行法門。
智者生光滿室目現雙瞳。行法華經懺發
陀羅尼。代受法師講金字般若。陳隋二國
宗爲帝師。安禪而化。位居五品。故經云。施
四百萬億那由他國人。一一皆與七寶又化
令得六通。不如初隨喜人百千萬倍。況五
品耶。文云。即如來使。如來所使行如來事。
大經云。是初依菩薩。智者師事南岳。南岳徳
行不可思議。十年專誦。七載方等。九旬常
坐一時圓證。大小法門朗然洞發。南岳事慧
文禪師。當齊高之世獨歩河淮。法門非世
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文師用心一依
釋論。論是龍樹所説。付法藏中第十三師。智
者觀心論云。歸命龍樹師。驗知龍樹是高祖
師也。疑者云。中論遣蕩止觀建立。云何得
同。然天竺注論凡七十家。不應是青目。而
非諸師。又論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
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云云天台傳南岳
三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三圓頓。皆是大
乘。倶縁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
彼梯蹬。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
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爲三根性説
三法門引三譬喩。略説竟。更廣説。漸初亦
知實相。實相難解漸次易行。先修歸戒翻
邪向正。止火血刀達三善道。次修禪定
止欲散網。達色無色定道。次修無漏止三
界獄。達涅槃道。次修慈悲止於自證。達菩
薩道。後修實相止二邊偏。達常住道。是爲
初淺後深。漸次止觀相。不定者。無別階位
約前漸後頓。更前更後。互淺互深。或事或
理。或指世界爲第一義。或指第一義爲爲
人對治。或息觀爲止。或照止爲觀。故名不
定止觀。疑者云。教境名同相頓爾異。然同而
不同不同而同。漸次中六。善惡各三。無漏總
中三。凡十二不同。從多爲言。故名不定。此
章同大乘同實相。同名止觀。何故名爲
差。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漸次中九不同。不
定中四不同。總有十三不同。從多爲言故
名不同耳。一切聖人皆以無爲法而有差
別。即其義也。圓頓者。初縁實相造境即中
無不眞實。繋縁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衆生界亦然。陰入皆
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
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
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
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法
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
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漸與不定置而不
論。今依經更明圓頓。如了達甚深妙徳賢
首曰。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
提堅固不可動。彼一念功徳深廣無崖際。
如來分別説窮劫不能盡。此菩薩聞圓法。
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徳而自莊
嚴。以圓力用建立衆生。云何聞圓法。聞生
死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脱。雖有三
名而無三體。雖是一體而立三名。是三即
一相。其實無有異。法身究竟般若解脱亦究
竟。般若清淨餘亦清淨。解脱自在餘亦自在。
聞一切法亦如是。皆具佛法無所減少。
是名聞圓法。云何圓信。信一切法即空即
假即中。無一二三而一二三。無一二三是
遮一二三。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無遮無
照皆究竟清淨自在。聞深不怖聞廣不疑。
聞非深非廣意而有勇。是名圓信。云何圓
行。一向專求無上菩提。即邊而中不餘趣
向。三諦圓修不爲無邊所寂有邊所動。不
動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圓行。云何入圓位。
入初住時一住一切住。一切究竟一切清淨
一切自在。是名圓位。云何圓自在莊嚴。彼經
廣説自在相。或於此根入正受。或於彼根
起出説。或於一根雙入出。或於一根不入
出。餘一一根亦如是。或於此塵入正受。或
於彼塵起出説或於一塵雙入出。或於一
塵不入出。餘一一塵亦如是。或於此方入
正受。或於彼方起出説。或於一方雙入出。
或於一方不入出。或於一物入正受。或
於一物起出説。或於一物雙入出。或於一
物不入出。若委説者。秖於一根一塵即入
即出。即雙入出。即不入出。於正報中一一
自在。於依報中亦如是。是名圓自在莊嚴。
譬如日光周四天下。一方中。一方旦。一方
夕。一方夜半。輪迴不同。秖是一日而四處見
異。菩薩自在亦如是。云何圓建立衆生。或
放一光。能令衆生得即空即假即中益。得
入出雙入出不入出益。歴行住坐臥語默作
作亦如是。有縁者見如目覩光。無縁不覺
盲瞽常闇。故擧龍王爲譬。竪遍六天横亘
四域。興種種雲震種種雷。耀種種電降種
種雨。龍於本宮不動不搖。而於一切施設
不同。菩薩亦如是。内自通達即空即假即
中不動法性。而令獲種種益得種種用。
是名圓力用建立衆生。初心尚爾。況中後
心。如來殷勤稱歎此法。聞者歡喜。常啼東請
善財南求。藥王燒手普明刎頭。一日三捨
恒河沙身。尚不能報一句之力。況兩肩荷
負百千萬劫。寧報佛法之恩。一經一説如
此。餘經亦然。疑者云。餘三昧願聞誠證。然
經論浩博。不可委引。略擧一兩。淨名云。始
坐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三轉法
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爲
證。三寶於是現世間。此即漸教之始也。又
云。佛以一音演説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或
有恐怖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
力不共法。此證不定教也。又云。説法不有
亦不無。以因縁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
者。善惡之業不敗亡。此證頓教也。大品云。
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此證漸也。又云。以
衆色裹摩尼珠。置之水中隨物變色。此
證不定也。又云。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
法輪度衆生。此證頓也。法華云。如是之人
應以此法漸入佛慧。此證漸也。又云。若不
信此法。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此證不定
也。又云。正直捨方便但説無上道。此證頓
也。大經云。從牛出乳乃至醍醐。此證漸也。
又云。置毒乳中乳即殺人。乃至置毒醍醐
醍醐殺人。此證不定也。又云。雪山有草名
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此證頓也。無
量義云。佛轉法輪微渧先墮淹諸欲塵。開
涅槃門扇解脱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次
降十二因縁雨灑無明地掩邪見光。後澍
無上大乘普令一切發菩提心。此證漸也。
華嚴曰。娑伽羅龍車軸雨海餘地不堪。爲
上根性説圓滿修多羅。二乘如聾如瘂。淨
名曰。入瞻蔔林不嗅餘香。入此室者但
聞諸佛功徳之香。首楞嚴曰。擣萬種香爲
丸。若燒一塵具足衆氣。大品曰。以一切種
智知一切法。當學般若波羅蜜。法華曰。合
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大經曰。譬如有人
在大海浴。當知是人已用諸河之水。華嚴
曰。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次照平
地。平地不定也。幽谷漸也。高山頓也。上來皆
是金口誠言。三世如來所尊重法。過去過
去。久遠久遠。邈無萠始。現在現在。無邊無
際。未來未來。展轉不窮。若已今當不可
思議。當知止觀諸佛之師。以法常故諸佛
亦常。樂我淨等亦復如是。如是引證寧不
信乎。既信其法須知三文。次第禪門合三
十卷。今之十軸。是大莊嚴寺法愼私記。不定
文者如六妙門。以不定意歴十二禪九想
八背。觀練熏修。因縁六度無礙旋轉縱横自
在。此是陳尚書令毛喜請智者出此文也。
圓頓文者。如灌頂荊洲玉泉寺所記十卷是
也。雖有三文無得執文而自疣害。論云。
若見若不見般若皆縛皆脱。文亦例然。疑
者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大經云。生
生不可説。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説。若通若別
言語道斷。無能説無所説。身子云。吾聞解
脱之中無有言説。故吾於此不知所云。淨
名云。其所説者無説無示。其聽法者無聞
無得。斯人不能説斯法不可説。而言示
人。然但引一邊不見其二。大經云。有因
縁故亦可得説。法華云。無數方便種種因
縁爲衆生説。又云。以方便力故爲五比丘
説。若通若別皆可得説。大經云。有眼者爲
盲人説乳。此指眞諦可説。天王般若云。總
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此指俗諦可説。又
如來常依二諦説法。淨名云。文字性離即
是解脱。即説是無説。大經云。若知如來常
不説法是即多聞。此指不説而是説也。思
益云。佛及弟子常行二事。若説若默。法華
云。去來坐立。常宣妙法。如注大雨。又云。若
欲求佛道常隨多聞人。善知識者是大因
縁。所謂化導令得見佛。大經云。空中雲雷
生象牙上華。何時一向無説。若競説默不
解教意去理逾遠。離説無理離理無説。
即説無説無説即説。無二無別即事而眞。
大悲憐愍一切無聞。如月隱重山擧扇類
之。風息太虚動樹訓之。今人意鈍玄覽則
難。眼依色入假文則易。若封文爲害。須
知文非文達一切文非文非不文。能於一
文得一切解。爲此義故。以三種文作達
一門也。已略説縁起竟。○今當開章爲
十。一大意。二釋名。三體相。四攝法。五偏圓。
六方便。七正觀。八果報。九起教。十旨歸。十
是數方不多不少。始則標期在茶。終則歸
宗至極。善始令終總在十章中矣。生起者。
專次第十章也。至理寂滅無生無生者。無
起無起者。有因縁故十章通是生起。別論
前章爲生。次章爲起。縁由趣次亦復如是。
所謂無量劫來癡惑所覆。不知無明即是明。
今開覺之故言大意。既知無明即明不復
流動。故名爲止。朗然大淨呼之爲觀。既聞
名得體。體即攝法攝於偏圓。以偏圓解起
於方便。方便既立正觀即成。成正觀已獲
妙果報。從自得法起教教他。自他倶安同
歸常寂。秖爲不達無生無起是故生起。既
了無生無起。心行寂滅。言語道斷。寂然清淨。
分別者。十章功徳如嚢中有寶。不探示人
人無見者。今十章幾眞幾俗幾非眞非俗。幾
聖説聖默非説非默。幾定幾慧幾非定慧。幾目
足幾非目足。幾因果非因果。幾自他非自他。
幾共不共非共非不共。幾通別非通別。幾廣
略非廣略。幾横竪非横竪。如是等種種應自
在作問。初八章即俗而眞。果報一章即眞而
俗。旨歸章非眞非俗。正觀聖默。餘八章聖
説。旨歸非説非默。正觀一分是定。餘八章及
一分是慧。旨歸非定非慧。大意至正觀是
因。果報是果。旨歸非因非果。前八章自行
起教化他。旨歸非自非他。大意至起教是
目。方便至果報是足。旨歸非目非足。大意
至正觀共。果報起教不共。旨歸非共非不
共。大意一通八章別。旨歸非通非別。大意
略八章廣。旨歸非廣非略。體相竪餘八横。
旨歸非横非竪。料簡者。問。略指大意同異
云何。答。通則名異意同。別則略指三門。大
意在一頓。問。約顯教論顯觀。亦應約祕
教論密觀。答。既分顯祕。今但明顯不説
祕。問。分門可爾任論得不。答。或得或不得。
教是上聖被下之言。聖能顯祕兩説。凡人宣
述秖可傳顯不能傳祕。聽者因何作觀。
或得者。六根淨位。能以一妙音遍滿三千
界。隨意悉能至則能傳祕教。若修觀者。發
所修顯法不發不修者。發宿習人得論密
觀。問。初淺後深是漸觀。初深後淺是何觀相。
答。是不定觀。問。初後倶淺是何觀相。答。小
乘意非三止觀相也。問。小乘亦是佛説。何
意言非。若言非者不應言漸。答。既分大小
小非所論。今言漸者從微至著之漸耳。小
乘初後倶不知實相。故非今漸也。問。示三
文者。文是色。色是門爲非門。若是門者。色
是實相更何所通。若非門者。云何而言一
色一香皆是中道。答。文門並是實相。衆生多
顛倒少不顛倒。以文示之。即於文達文非
文非文非不文。文是其門於門得實相故。
文是其門門具一切法。即門即非門即非門
非不門○解釋者釋十章也。初釋大意。嚢
括始終冠戴初後。意緩難見今撮爲五。謂
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云
何發大心。衆生昏倒不自覺知。勸令醒悟
上求下化。云何行大行。雖復發心望路
不動永無達期。勸牢強精進行四種三昧。
云何感大果。雖不求梵天梵天自應。稱
揚妙報慰悦其心。云何裂大網。種種經論
開人眼目。而執此疑彼是一非諸。聞雪謂
冷乃至聞鶴謂動。今融通經論解結出
籠。云何歸大處。法無始終法無通塞。若
知法界法界無始終無通塞。豁然大朗無
礙自在。生起五略顯於十廣云云。○就發
心更爲三。初方言。次簡非。後顯是。菩提者
天竺音也此方稱道。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
心。即慮知之心也。天竺又稱汚栗馱此方
稱是草木之心也。又稱矣栗馱此方是積
聚精要者爲心也。今簡非者簡積聚草木等
心。專在慮知心也。道亦有通有別。今亦簡
之略爲十。若其心念念專貪瞋癡。攝之不
還拔之不出。日増月甚起上品十惡。如五
扇提羅者。此發地獄心行火途道。若其心
念念欲多眷屬。如海呑流如火焚薪。起
中品十惡。如調達誘衆者。此發畜生心行
血途道。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
稱揚欽詠。内無實徳虚比賢聖。起下品十
惡。如摩犍提者。此發鬼心行刀途道。若其
心念念常欲勝彼不耐下人。輕他珍己
如鴟高飛下視。而外揚仁義禮智信。起下
品善心行阿脩羅道。若其心念念欣世間
樂。安其臭身悦其癡心。此起中品善心行
於人道。若其心念念知三惡苦多。人間苦樂
相間。天上純樂。爲天上樂關六根不出六
塵不入。此上品善心行於天道。若其心念
念欲大威勢。身口意纔有所作一切弭從。
此發欲界主心行魔羅道。若其心念念欲
得利智辯聰高才勇哲。鑒達六合十方顒
顒。此發世智心行尼犍道。若其心念念五
塵六欲外樂蓋微。三禪樂如石泉其樂内重。
此發梵心行色無色道。若其心念念知善
惡輪環。凡夫耽湎賢聖所呵。破惡由淨慧。
淨慧由淨禪。淨禪由淨戒尚此三法如飢
如渇。此發無漏心行二乘道。若心若道其
非甚多。略言十耳。或開上合下。或開下合
上。令十數方足而已。擧一種爲語端。強
者先牽。如論云。破戒心墮地獄。慳貪心墮
餓鬼。無慚愧心墮畜生。即其義也。或先起
非心。或先起是心。或是非並起。譬象魚風
並濁池水。象譬外魚譬内。風譬並起。又象
譬諸非自外而起。魚譬内觀羸弱爲二
邊所動。風譬内外合雜穢濁混和。又九種
是生死如蠶自縛。後一是涅槃如獐獨跳。雖
得自脱未具佛法。倶非故雙簡。前九是世
間不動不出。後一雖出無大悲倶非雙簡
也。有爲無爲有漏無漏。善惡染淨縛脱眞俗
等。種種法門亦如是。又九法約世間苦諦。
後一非苦諦。雖非苦諦曲拙灰近故雙非
簡却。次有爲有漏約集諦。後一非集諦。雖
非集諦曲近灰拙亦雙非簡也。次善惡染淨
約道諦。後一是道諦。雖是道諦亦如前簡。
次縛脱眞俗約滅諦。後一雖是滅諦亦如
前簡。若得此意。歴一切根塵三業四儀生
心動念。皆此觀察勿令濁心得起。設起速
滅。如有明眼人能避險惡道。世有聰明人。
能遠離衆惡。初心行者若見此意。堪爲世
間而作依止。問。行者自發心他教發心。答
自他共離皆不可。但是感應道交而論發心
耳。如子墮水火。父母騷擾救之。淨名云。其
子得病父母亦病。大經云。父母於病子心
則偏重。動法性山入生死海。故有病行嬰
兒行。是名感應發心也。禪經云。佛以四隨
説法。隨樂隨宜隨治隨義。將護彼意説悦
其心。附先世習令易受行。觀病輕重設
藥多少。道機時熟聞即悟道。豈非隨機感
應利益。智度論四悉檀。世法間隔名世界。
隨其堪能名爲人。兩悉檀與四隨同。亦是
感應意也。更引論五復次。一明菩薩種種
行故。説般若波羅蜜經。二令菩薩増念佛
三昧故。三説跋致相貎故。四拔弟子惡邪
故。五説第一義故。説般若波羅蜜經。此五
復次與四隨四悉皆不異。又與五因縁同。
若不隨機惱他故。説於彼無益。若大悲雷
雨得從微之著。論云。眞法及説者聽衆難
得故。如是則生死非有邊非無邊。實相非
難非易非有非無。此名眞法。能如此説聽
名眞説聽。有三悉檀益名有邊。第一義益
名非有邊非無邊。故知縁起能辦大事。則
感應意也。然四隨四悉五縁名異意義則同。
今説之。四隨是大悲應益。悉檀是憐愍遍施。
蓋左右之異耳。言因縁者。或因於聖縁於
凡。或因於凡縁於聖。則感應道交。當知三
法言味相符。則意同。隨樂欲偏語修因所
尚。世界偏語受報間隔。蓋因果之異耳。便
宜者選法以擬人。爲人者觀人以逗法。此
乃欣赴不同耳。又五因縁者。衆生信樂爲因
佛説一法一切法。大菩提心也。於經是樂
欲。於論是世界。衆生有大精進勇猛佛説
一行一切行。則四三昧。於經是便宜。於論
是爲人。衆生有平等大慧爲因感佛説一
破一切破。獲勝果報及通經論。於經論倶
是對治。衆生有佛智眼爲因感佛説一究
竟一切究竟。得説旨歸寂滅。於經論倶是
第一義也。又五縁五復次者。菩提心是諸行
本。論擧種種行蓋枝本之異耳。四三昧是通
修念佛是別修。蓋通別之異耳。勝報備説依
正習果報果。跋致偏擧習果入位之相。蓋雙
隻之異耳。除經論疑滯者。經論是起疑執
處。拔弟子惡邪者是起過人。人處異耳。本
末究竟等與第一義名同易見。所以不異
是爲義同。又聖説多端。或次説或不次説。
或具説或不具説。或雜説或不雜説。衆生
禀益不同。或次益不次益。或具益不具益。
或雜益不雜益。或四悉檀成五縁。五縁成四
悉。或四悉成一因縁。一因縁成一悉。或一
一因縁皆具四悉。四悉具五縁。如是等種
種互相成顯。還以三止觀結之。可以意知。
又以一止觀結之。發菩提心即是觀。邪僻
心息即是止。又五略秖是十廣。初五章秖是
發菩提心一意耳。方便正觀秖是四三昧耳。
果報一章秖明違順。違即二邊果報。順即勝
妙果報。起教一章轉其自心利益於他。或
作佛身施權實。或作九界像對揚漸頓。
轉漸頓弘通漸頓。旨歸章秖是同歸大處
祕密藏中。故知略廣意同也○顯是更爲三。
初四諦。次四弘。後六即。四諦名相出大經聖
行品。謂生滅無生滅無量無作。生滅者苦集
是世因果。道滅出世因果。苦則三相遷移。
集則四心流動。道則對治易奪。滅則滅有還
無。雖世出世皆是變異。故名生滅四諦也。
無生者。苦無逼迫一切皆空。豈有空能遣
空。即色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故無逼
迫相也。集無和合相者。因果倶空。豈有因
空與果空合。歴一切貪瞋癡亦復如是。道
不二相無能治所治。空尚無一云何有二
耶。法本不然今則無滅。不然不滅故名
無生四諦也。無量者。分別校計苦有無量
相。謂一法界苦尚復若干。況十法界則種種
若干。非二乘若智若眼所能知見。乃是菩薩
所能明了。謂地獄種種若干差別。鈹剥割截
燒煮剉切。尚復若干不可稱計。況復餘界種
種色種種受想行識。塵沙海渧寧當可盡。故
非二乘知見。菩薩智眼乃能通達。又集有無
量相。謂貪欲瞋癡種種心種種身口集業若
干。身曲影斜聲喧響濁。菩薩照之不謬耳。
又道有無量相。謂析體拙巧方便曲直長短
權實菩薩精明而不謬濫。又滅有無量相。
如是方便能滅見諦。如是方便能滅思惟。
各有若干正助。菩薩洞覽無毫差也。又即
空方便正助若干皆無若干。雖無若干而
分別若干無謬無亂。又如是方便能析滅
四住。又如是方便能體滅四住。如是方便
能滅塵沙。如是方便能滅無明。雖種種若
干彼彼不雜。又三悉檀分別故有若干。第
一義悉檀則無若干。雖無若干從多爲論
故名若干。稱無量四諦也。無作四諦者。皆
是實相不可思議。非但第一義諦無復若干。
若三悉檀及一切法無復若干。此義可知
不復委記。若以四諦竪對諸土有増有
減。同居有四。方便則三。實報則二。寂光但
一。若横敵對者。同居生滅。方便無生滅。實報
無量。寂光無作云云又總説名四諦。別説名
十二因縁。苦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
支。集是無明行愛取有等五支。道是對治因
縁方便。滅是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故大經開
四四諦。亦開四十二因縁。下智觀故得聲聞
菩提。中智觀故得縁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
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又中論偈云。
因縁所生法。即是生滅。我説即是空。是無生
滅。亦名爲假名。是無量。亦名中道義。是無
作。又解。因縁即集。所生即苦。滅苦方便是
道。苦集盡是滅。又偈言因縁。因縁即無明。
所生法即行名色六入等。故文云。爲利根弟
子説十二因縁不生不滅相。指前二十五
品。爲鈍根弟子説十二因縁生滅相。指後
兩品。當知論偈總説即四種四諦。別説即四
種十二因縁也。已分別四四諦竟。諸經明
種種發菩提心。或言推種種理發菩提心。
或覩佛種種相發菩提心。或覩種種神通。
或聞種種法。或遊種種土。或覩種種衆。或
見修種種行。或見種種法滅。或見種種過。
或見他受種種苦而發菩提心。略擧十種
爲首廣説云云推理發心者。法性自天而然。
集不能染苦不能惱。道不能通滅不能
淨。如雲籠月不能妨害。却煩惱已乃見
法性。經言。滅非眞諦因滅會眞。滅尚非眞
三諦焉是。煩惱中無菩提菩提中無煩惱。
是名推生滅四諦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發
菩提心。推無生四諦發心者。法性不異苦
集。但迷苦集失法性。如水結爲氷無別
水也。達苦集無苦集即會法性。苦集尚
是。何況道滅。經言。煩惱即是菩提。菩提即是
煩惱。是名推無生四諦上求下化發菩提
心。推無量者。夫法性者名爲實相。尚非二
乘境界況復凡夫。出二邊表別有淨法。如
佛藏經十喩云云是名推無量四諦上求下
化發菩提心。推無作者。夫法性與一切法
無二無別。凡法尚是。況二乘乎。離凡法更
求實相。如避此空彼處求空。即凡法是
法。不須捨凡向聖。經言。生死即涅槃。
一色一香皆是中道。是名推無作四諦上求
下化發菩提心。若推一法即洞法界達邊
到底。究竟横竪事理具足。上求下化備在
其中。方稱發菩提心。菩提名道。道能通到
横竪彼岸。名發心波羅蜜。故於推理委作
淺深事理周遍。下去法法例爾
摩訶止觀卷第一



摩訶止觀卷第一
 隋天台智者大師説
門人灌頂記 
觀佛相好發心者。若見如來。父母生身
身相昉著。明了得處輝麗灼爍。毘首羯磨所
不能作。勝轉輪王相好纒絡世間希有。天
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願我得
佛齊聖法王。我度衆生無數無央。是爲見
應佛相好上求下化發菩提心。若見如來
知如來無如來。若見相好知相好非相好。
如來及相皆如虚空。空中無佛況復相好。
見如來非如來即見如來。見相非相即見
諸相。願我得佛齊聖法王。我度衆生無數
無央。是爲見勝應相好上求下化發菩提
心。若見如來身相一切靡所不現。如明淨
鏡覩衆色像。一一相好凡聖不得其邊。梵
天不見其頂。目連不窮其聲。論云。無形第
一體非莊嚴莊嚴。願我得佛齊聖法王。是
爲見報佛相好上求下化發菩提心。若見
如來。知如來智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一一相好即是實
相。實相法界具足無減。願我得佛齊聖法
王。是爲見法佛相好。上求下化發菩提心
云云云何見佛種種神變發菩提心。若見如
來。依根本禪。一心作一不得衆多。若放一
光從阿鼻獄上至有頂。火光晃耀天地洞
明。日月戢重輝天光隱不現。願我得佛齊
聖法王云云若見如來依如來無生理。不
以二相應諸衆生。能令衆生各各見佛獨
在其前。願我得佛齊聖法王云云若見如
來。依如來藏三昧正受。十方塵刹起四威
儀。而於法性未曾動搖。願我得佛齊聖法
云云若見如來。與諸神變無二無異。如
來作神變神變作如來。無記化化。化復作
化。不可窮盡。皆不可思議。皆是實相而
作佛事。願我得佛齊聖法王云云云何聞
種種法發菩提心。或從佛及善知識。或從
經卷。聞生滅一句。即解世出世法。新新生
滅念念遷移。戒慧解脱寂靜乃眞。願我得佛
能説淨道云云或聞生滅。即解四諦皆不生
不滅。空中無刺云何可拔。誰苦誰集誰修誰
證。畢竟清淨能所寂然。願我得佛能説淨
云云或聞生滅。即解生滅對不生滅爲
二。非生滅非不生滅爲中。中道清淨獨
拔。而出生死涅槃之表。願我得佛能爲衆
生説最上道。獨拔而出如華出水如月處
云云或聞生滅。即解生滅不生滅非生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