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首楞嚴義疏注經 (No. 1799_ 子璿集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正法。乃至現比丘比丘尼及阿羅漢像。非法
説法。非毀戒律。自言得聖。惑亂世間。以此二
經。鑒于世間。稱聖毀戒者非魔而誰 二勅
勸弘宣
汝今未須先取寂滅。縱得無學。留願入彼末
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衆生。令不
著魔得正知見。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
語。名報佛恩 大聖深慈。勸不取滅。慇懃付
囑。正爲今時。若以今文望前發願。如一衆生
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斯則師資相成。悲
救一揆。四派入滅一何現權 三重示迷因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
互。故現斯事。衆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縁
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如文 四再勗流布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
令衆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
覆護成無上道 據弘此經。合魔宮震動。凡
夫不覺故也。如説四安樂行。正同此意。故文
殊問云。於後惡世云何能説此經。佛令住四
安樂行。廣説離譏毀等縁。豈非同此魔事耶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二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一
 長水沙門 子&MT01805;集 
  四破行陰三。一盡未盡相二。一明區宇
二。一想盡益相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
常。夢想消滅。寤寐恒一 想陰若存。寤即想
像。寐即成夢。今想陰盡。即無有夢。以想陰是
夢之元故。寤寐一者。雖有寤寐。以無想故。寤
亦如寐。寐亦如寤。故云恒一
覺明虚靜猶如晴空。無復麁重前塵影事
圓明心體。名爲覺明。離想浮動。故名虚靜。空
喩覺明。晴喩離想。麁重即煩惱也。以想陰是
煩惱濁故。前塵影事即所想境。能想既亡所
想不立。故云無復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
無蹤迹虚受照應 觀縁也。雖有根識縁諸
境界。而不想像繋念在意。故如其鏡照物無
迹。但虚受虚照虚應而已。亦可如鏡照於光
明雖鑒無影。故云虚受
了罔陳習。唯一精眞 了畢竟也。罔無也。陳
舊也。習妄想也。畢竟無有無始妄習。唯有一
靈眞如性也。又了謂了別。即諸識也。罔謂罔
象。陳習謂無始種子也。唯一精眞者唯一識
陰。也如下文云則湛了内罔象虚無微細精
想。以對行陰。故云精眞也。顯此行人得想
陰盡唯識陰及行陰在。今此行陰又現披露。
故名識陰爲精眞也 二行陰現相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衆生。畢
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
野馬熠熠清擾。爲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
爲行陰區宇 行陰是生滅元。以遷流造作
故。想盡行現。故云披露。畢殫其類者。殫盡也。
盡此十二類生皆從行出。以行是業體故。未
通各命者。雖已了知十二類生總從行出。而
未知衆生別種在識陰中。此即本識業苦種
子。是衆生各別性命因由端緒也。見同生基
者。同分生基即行陰也。十二品類。同以行陰
爲其基本。猶如野馬者。塵合陽氣鼓而爲之。
熠熠即光起閃爍。喩生滅也。清擾者。即此行
陰擾動生滅微細不停。以無想陰塵垢。故名
清也。爲浮根塵究竟樞穴者。門簨曰樞。門臼
曰穴此皆動轉之要處也。根塵生滅。皆以行
陰爲機紐處。了知此者正在行陰。故云區宇
 二明盡相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
波瀾滅化爲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衆
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爲其本 性入
元澄者。行陰若盡。遷流性澄。歸一藏識。名入
元澄。經云藏識海常住也。以觀行増勝。能純
生滅根元習氣。令其不動歸一識陰。猶如澄
水也。以行是衆生遷流業性故。此若盡即超
衆生濁也。行陰生滅微細難覺。故名幽隱
二正明現境十。一二無因論二。一標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
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
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
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止觀増勝想念不起。故云疑明正心。欲界
愛染不生。故云魔不得便。於此推窮生類之
本。唯一行陰幽隱清虚。以爲一切生滅之元。
今既披露。此外更無衆生之本。便執世間無
因而起。以不知善惡因由差別種子在識陰
故。即外道論因此而有。皆修行至此邪慧忽
生。名爲見發。非是本來別有外道 二釋二。
一計本無因二。一正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
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徳。見八萬劫所
有衆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秖見衆生輪迴
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
間十方衆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 生*基全
破行陰現也。八百功徳。謂由定力。發其眼根
本分功徳。百倍増勝。乘此通力。見八萬劫衆
生死此生彼。過此不知。亦是行陰勢力盡處。
不知識陰生因種子無明所熏感果差別。以
不知故。便執本來無因而有。如見飛鳥遠不
及處。便謂爲無。以眼根取塵本唯八百。世間
通力不越於此。若出世通過此無礙 二結

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如文 二計末無因二。一正辨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
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黒。鵠從來
白。人天本竪。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黒非染
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
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
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 初二句標。何
以下出所以。今盡下正顯末無因義。以本無
因故末亦如是。八萬劫前不見菩提。八萬劫
後亦復如是。以見本無。末亦無也。知人生人
等者。人只生人。無因生鳥。鳥只生鳥。無因
生人。此皆不知新造異業感異類生。故成此
執 二結成
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
則名爲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二四遍常論
三。一標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
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
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 圓常者。行
陰生滅相續不失。故名常。由計四種遍一切
法。故名圓也 二釋四。一二萬劫常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
萬劫中十方衆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不曾散
失。計以爲常 於勝定中。以心境二法。爲所
窮處。由是觀成。知二萬劫十方衆生生滅循
環不曾散失。如水爲冰冰還成水。雖循環而
體不失。故名爲常 二四萬劫常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性。修習能知四
萬劫中十方衆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恒不曾散
失。計以爲常 此人觀中。以四大爲所觀處。
觀成能知四萬劫中衆生生滅咸皆體常。以
衆生皆以四大爲體四大既常衆生亦常。故
無散失 三八萬劫常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
元由處。性常恒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
衆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爲
常 梵云訖利瑟吒耶末那。此云染汚意。執
受者即第八識。窮此八識。性元是常。由是能
知八萬劫中衆生生滅不斷不散。以衆生無
不具有八種識故。八識既生滅不失。衆生亦
然。故名常也 四不生滅常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
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
所度。計以爲常 生理即行陰。以見想盡。想
能運動。今已息故。運動既無。不生滅理自然
是行。此於生滅計不生滅。故執爲常 三結
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
則名爲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正遍知即菩提
性。那倒分別故失正。唯局二四八萬劫中。餘
不能知。故失正遍。知遍知既亡。故成外道
邪論 三四一分常論三。初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
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
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
論 或執我能生他我常他無常。或執我從
他生他常我無常。皆計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二釋四。一我常彼無常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爲究
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
衆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爲
常。彼生滅者眞無常性 此人修定既未證
眞。有漏觀中。觀妙明心遍十方界。假想而見。
不知無明妄識變影似眞。執此妄心遍十方
界。以爲眞我凝明不動。定力持故。見諸衆生。
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即是無常。我不動者即
是常故 二劫壞劫不壞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恒沙國土。見
劫壞處。名爲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
竟常 此人定中乘通。見十方界。於中見界
未壞。便執爲常。見已壞處。執無常性。此雖觀
器。必帶正報 三我如微塵轉
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
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
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
性 我心如微塵者。以心性微密難見。故如
微塵。非謂其小也。此執微細心性。以之爲我。
我者自在。主宰爲義。故能流轉性無移改。却
能令此麁蘊色身有生有滅。以此麁蘊皆從
我心所流出故。所流出者名爲無常。能流出
者名爲常性 四行常餘無常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
爲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爲無常 行
陰披露現見遷流。故執爲常。想等。觀中暫伏
不起。故執無常。是故此身一分無常。一分常
也 三結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
菩提性。是則名爲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四
四有邊論三。一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
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
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想陰盡處。有四
分位。計此以爲有邊無邊 二釋四。一三世」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
爲有邊。計相續心。名爲無邊 此人心計。行
陰現今流注不息。名爲無邊。過未不見。名爲
有邊。此約流用生滅不息無有邊際。説無邊
耳 二衆生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衆生。八萬劫前寂
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爲無邊。有衆生處。名爲
有邊 雖八萬劫見於衆生。然有分劑。故曰
有邊。此外寂然不見有生。則無分劑。故執無
邊 三心性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
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
之心但有邊性 我能遍知一切衆生。一切
衆生現爲我知故我即得無邊心也。我曾不
知下。彼一切人雖有於知。此知且不現我知
中。以不現故。即是有邊 四生滅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
切衆生。一身之中。計其咸皆半生半滅。明其
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窮行
陰空者。想盡行露。今於觀中。研令取空也。以
研窮心。計度行陰。一切衆生一身之内即生
即滅。世界亦爾。生處有邊。滅處無邊。生現見
故。滅不見故 三結
由是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
則名爲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五四不死矯亂
論三。一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
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
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虚
論 此人於知見中。不能決擇。有人問者。皆
矯智亂答。言不死者。准婆沙説。外道計天常
住名爲不死。計不亂答得生彼天。若實不知
而輒答者。恐成矯亂。故有問時。答言祕密不
應皆説。或不定答。佛法呵云此眞矯亂 二
釋四。一八亦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爲變。見
相續處。名之爲恒。見所見處。名之爲生。不見
見處。名之爲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爲
増。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爲減。各各生
處。名之爲有。互互亡處。名之爲無。以理都
觀。用心別見 別義觀行也。於一生滅行陰。
分爲八義。別見謂常變生滅増減有無也。不
見見者見不見也。滅處不可見故。餘如文」
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
有亦無亦増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
前人遺失章句 約義答問。略擧六義也。以
不能定其道理。但兩楹答。故云亦生亦滅等。
令彼前人於章句中不得義理。故云遺失章
句 二唯無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
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
言説 念念滅處。名互互無。以心纔生即滅。
無體可得。行既如是。諸法亦然。故云因無得
證。故有問者。但答無耳 三只是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
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
言説 念念生處。名各各有。因是得證一切
皆有。有人來問但答是者。雖見其心念念有
生意計皆有。又見其滅。不敢答有。故但答
是。擬防其失 四倶見
四者。見人有無倶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
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
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此有無倶計也。
其境枝故其心亦亂者。以不定是一義。故成
亂也。以前二論但偏證有無。今此一論即有
無倶見也。亦有即是亦無者。意*計亦有之
中即有於無。得成有無計也。亦無之中不
是亦有者。雖於有中説無。二相各別。故云不
是亦有。無容窮詰者。若詰有即是無。又云無
中不是亦有。若詰無不是有。又云亦有即是
亦無。互相遮防。故難窮詰 三結
由此計度矯亂虚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
則名爲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虚
論 如是四論。長阿含云。一者若沙門婆羅
門等。作如是見。云不知善惡有報耶。若如是
問我。我不能答。有愧有畏。我當答言。此事異
此事不異。此事非異非不異。是爲初見。二以
他世有無問。亦作此答。三以何者爲善惡
問。亦作此答。第四愚冥暗鈍。若他有問。倶隨
言印可。但云如是。如有問云蘊有幾種。彼
反問云。汝意謂幾。他即答言我意謂五。彼
云如是。或云此事異等 六十六有相論三。
初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
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
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 無
盡流行陰也。今見行遷。却執於我。死後有相
者。以行是我所有故。行既遷流不息。故我死
後有相也 二釋二。初本計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見我圓含遍國土。云
我有色。或彼前縁隨我迴復。云色屬我。或復
我依行中相續。云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
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初約色蘊具出四
句。皆云死後有相。如是循環。例作後三陰十
二句也。固身者。固堅也。堅執現今形色是我
本體。色陰既爾。受想行等例此而作。成十六
句。問前三陰盡。唯行識二陰。何得更執前三
又不言識。答前之三陰。觀中雖破。但約觀法
増勝不被陰迷。善巧安忍不生過患。豈可都
無謂之破耶。今觀行陰。依止前三遷流相續。
故執三也。不言識者行陰覆故。由是通前而
不言識也 二別計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
不相觸 既十六相皆死後有。煩惱亦爾。以
是生死根故。菩提亦爾。以是覺元明故。眞妄
兩驅。畢竟無改。二皆有相也 三結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
則名爲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
論 七八無相論三。初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
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
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
倒 見前三陰已滅。當知行陰亦應還滅。即
計死後斷滅。總名無相 二釋二。初本計」
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繋。知
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
受想。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云
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
有八無相 此約四陰。現在因亡。未來果滅。
都成於八 二別計
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
竟斷滅 陰既因果皆無。涅槃因果亦皆斷
滅。斯則有爲無爲染淨諸法因果倶無。故云
一切皆空 三結
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
則名爲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
論 八八倶非論三。初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
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
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倶
非起顛倒論 此先將已滅三陰。例現存行
陰。得四箇非有偏句。又將行存一陰。例前已
滅三陰。得四箇非無偏句。前後相望。毎陰皆
得非有非無。成四倶非。現在既爾。死後亦然。
現在未來共成八也。故云死後倶非也 二
釋二。初本計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内觀無不無。如
是循環窮盡陰界。八倶非相。隨得一縁。皆言
死後有相無相 色等三陰先雖是有。而今
破盡。故云非有。例行亦爾。此四非有也。行遷
流内觀無不無者。若將行陰。例前爲無。現且
念念遷流不斷。此又非無。行既非無。前三亦
爾。此四非無也。如是循環窮盡陰界者。現將
四陰。循歴相例。一一皆見非有非無。故云循
環。推至死後。故云窮盡陰界。隨得一縁者。即
此四陰隨擧一陰。皆悉死後非有非無。今言
有無者。有即非無。無即非有也 二別計」
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倶非。虚
實失措 此但現見行陰遷變。生中有滅。故
非有。滅中有生。故非無。由是通悟一切皆是
非有非無。何啻於八。虚實即無有也。有不
定有。實何曾實。無不定無。虚何曾虚。擧著
皆非。故云失措 三結
由此計度死後倶非。後際昏&MT02774;無可道故。墮
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八外道立五
陰中死後倶非心顛倒論 後際下釋死後非
義。無可道者。言有不有。言無不無。有無二途
倶道不得也。現在尚爾。豈況死後不覺不知
而言有無耶。故云昏&MT02774; 九七斷滅論三。初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
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無生計
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 是人見行陰念
念滅處。名後後無。設生七處。後皆斷滅。故成
此論 二釋
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
極捨滅。如是循環窮盡七除。現前銷滅。滅已
無復 或計身滅即欲界人天也。同界地故。
欲盡即初禪。苦盡即二禪。極樂即三禪。極捨
即四禪及無色也。現前銷滅者。三陰已滅。
行陰亦爾也。七處皆現斷滅。死後不復生也
 三結
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
則名爲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
論 十五現涅槃論三。初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
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
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 行陰滅而復生。
故云後後有也 二釋
或以欲界爲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
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
三禪。極悦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
迴生滅性故 以欲界爲正轉依者。因修觀
行。發欲界未至定。於觀心中。見圓明相。不捨
欲界即是涅槃。爲正轉依。或以初禪性無憂
者。已離欲染。無復憂心。得輕安樂故。或以二
禪心無苦者。即是極喜也。或以三禪極悦隨
者。即極樂也。或以四禪苦樂二亡。即捨受也」
迷有漏天。作無爲解。五處安隱爲勝淨依。如
是循環。五處究竟 不識教相。得此四禪及
欲界定少分安樂。便計涅槃。執有漏天作無
爲解者。因修正定。忽發此禪得少輕安。非是
究竟。便妄執計以爲涅槃 三結
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
則名爲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
論 三結勸弘宣二。初結前諸境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
互。故現斯悟。衆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
前以迷爲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此十種境。乃是邪見因修正定而忽發生。
故云狂解。由三陰滅。覺至行陰用心差異。故
云交互。苟能深入禪定。以慧照察唯心境界。
不取不著。自然消歇。若以爲證。即墮邪見成
地獄因 二勅勸弘宣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
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T008862;。保持
覆護。消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眞義於無上
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爲足作大覺王
清淨標指 &T008862;災也。想陰未盡猶引外魔。今
想陰盡行陰明露。但於所覺境界。別生異見。
執此爲是。故云心魔。故令覺察善能消息。不
失正見。能至無上。故深付囑。傳而示之。俾修
行者無入邪網失正覺路。枝歧邪道也 五
破識陰三。一盡未盡相二。一明區宇二。一行
盡益相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
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墮裂。沈細綱紐
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絶 前三句標
人。諸世下正明行盡。世間性者。行陰即是世
間體性。世間有二義。一有生滅。二性有漏。
三可破壞。既墮世間。同以行陰生滅爲性也。
隱密故幽。離想故清。擾即是動。同分生機。前
是基本。今是機要。忽爾而破。故云倏然墮裂。
沈細下重釋盡義。網上大繩曰綱。衣領結處
曰紐。皆喩其要也。十二類生。如網如衣。行陰
貫通微細結要。加綱如紐。補特伽羅云數取
趣。即總指十二類也。行陰能持此類生故。故
云沈細綱紐。綱紐是業因。伽羅是果報。業因
亡則孰爲引果。果報息則誰作能酬。因果既
亡。故絶感應。深脈亦喩行陰幽隱也
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鷄後鳴瞻顧東方已
有精色 涅槃名爲第一義天。得無生忍名大
明悟。明悟在近。故名曰將。將當也欲也。如鷄
後鳴者。鷄第二鳴天將曉也。五陰在如全夜。
陰都盡如大明。色受二陰破如鷄初鳴。天全
未變。今想行又除。唯有識陰。明悟在近。即
如鷄後鳴天有精色。若約位説。此當第二漸
次人也。彼文云。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
生相殺之業。偸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
不還宿倩。即是今文酬業深脈感應懸絶。彼
文又云。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
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等。即此文云。瞻顧
東方已有精色。此則正得似位。相似通發也
 二識陰現相
六根虚靜。無復馳逸。内内湛明。入無所入
由定所攝。無行陰使。雖存六根。識不馳散。故
云虚靜無復馳逸。唯專内境。定心内照。故云
内内湛明。又内内者深深寂照也。窮到識陰。
更無所見。名入無所入
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
類不召 受命元由即是識陰。今觀識陰既
是類生種子元由。不起煩惱。不作新業。由是
執持不令起果。無受生分。故云諸類不召」
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祕。此
則名爲識陰區宇 既知識是生類元由。故
十方界依之與正。皆識所變。同一識體。斯則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先雖信教。今觀中明見
也。精色不沈所觀境現也。由觀力故境界明
白。故云不沈。發現幽祕者似通發也。未至
此位。諸根暗昧不能遠觀。故云幽祕。今由觀
力。六根清淨。不由天眼徹見諸界等。故云發
現 二明盡相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
見聞通隣互用清淨 初二句指在識陰中
也。若於此中。以定慧力。銷磨根隔。令其開通
合成一體。則見聞覺知互相爲用。斯則明不
循根。寄根明發也。故云互用清淨。此識盡獲
證。是第三漸次證無生法忍也。故文云。如是
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於外六塵不多流
逸。因不流逸旋源自歸。塵既不縁。根無所偶。
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既云六用不行。即是銷
磨六門。既云返流全一。即是合開成就互用
清淨也。彼説由戒。故與此異
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瑠璃。内外明徹。名
識陰盡 世界身心皆唯識現。今識陰盡。唯
是覺體。覺體明妙如淨瑠璃一無障礙。名内
外明徹。身心爲内。世界爲外。倶無所得。故云
明徹。前文云。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瑠璃
内懸寶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
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
法忍。即知識陰盡者是隨分覺也。文殊亦云。
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消。成圓
明淨妙
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虚無顛
倒妄想。以爲其本 命體即識陰也。以命煖
識三倶時而轉。識既已離。命煖隨亡。故超
命濁。罔象虚無者。此是覺明初起影象之相。
攬此妄想虚無影象以爲識體。即業轉二相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一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之二
 長水沙門子&MT01805;集 
  二正明現境十。一因所因執二。一約其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
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行陰雖盡已
滅生滅。返識循元未歸寂滅。故云精妙未圓。
以識未破。正在細生滅故。精妙即精眞妙明

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
知通淴能入圓元 觀中暫爾也。暫於觀中。
似開根隔。未全互用也。諸類通覺者。於此觀
中。已見十方衆生及與我身。同一覺性。互相
融合無知覺殊。此即能入圓元也。此之境界
全是識影。未爲寂滅。故前文云。而於寂滅精
妙未圓
若於所歸。立眞常因。生勝解者 正生計也。
於此所入通覺之境。認爲眞常。便立爲因。能
生一切。即爲所歸究竟之處。決定不謬。故云
勝解 二判屬邪徒
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婆毘迦羅所歸冥諦成
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一立所
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於所因識陰。執爲眞常是萬法之因。故云
因所因執。萬法無因。虚妄生滅。今計有因是
眞常性。即與外道所執冥諦是常能生一切。
無有差別。此即計阿頼耶識未形兆前冥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