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No. 1796_ 一行記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於此祕密乘未曾修習。則造次聞之不能信
受。若傳法人。徒以善心差機爲説。或當増其
誹謗斷彼善根。故法花云。無智疑悔則爲永
失也。十方世界諸衆生。少有志求聲聞者。求
縁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
猶爲易。信此法者最爲難。故以普眼觀之。堪
受是法者。猶須彌大海之塵渧耳。既將護彼
意時乃説之。安得不略制造立名數乎。所云
無量門進趣者。即是兼釋漫荼羅名義。夫漫
荼羅者名爲聚集。今以如來眞實功徳集在
一處。乃至十世界微塵數差別智印輪圓輻
湊。翼輔大日心王。使一切衆生普門進趣。是
故説爲漫荼羅也。所云略此造立名數者。如
以阿字五轉。統如來無邊内徳。以字輪百明。
攝如來普眼法門。此則名之略也。以刹塵方
便開八葉之壇。以無極大悲制十人之限。此
則數之略也。然其學者。隨於一法明道而得
悟入。即是普入一切諸總持門。如從一門見
王。即是遍入千門萬戸。若不能如説而行。則
雖以種種文辭廣爲開示。無所益也。故第三
句。次明限略名數自不礙於廣。是以經云。彼
阿闍梨亦當以大悲心。立如是誓願。爲度無
餘衆生界故。應當攝受無量衆生。作菩提種
子因縁。謂造立此漫荼羅。是隨有見聞觸知。
下至擧手低頭一念隨喜。皆必定成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阿闍梨雖不得差機誤。
授爲作具支灌頂。然繋珠毒鼓之縁。豈當已
乎。故當運大悲心務令廣洽也。復次如人家
有祕寶。恐爲盜賊所闚故掩以蔽衣。今此
荼羅法門。亦復如是。以祕密之藏不可直宣
説故。迴轉密意覆以有相方便。今言限以十
人者。乃是世諦漫荼羅耳。然阿闍梨自當平
治心地。畫作大悲漫荼羅。普眼度人多多益
善。勿得如言而解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四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五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漫荼羅具縁品之餘
偈云持眞言行者。明弟子支分中護持建立
方便。至第六夜。師及弟子皆澡浴清淨。著新
潔衣齎持供物。詣如前所造白檀漫荼羅處。
當如法加持自身道場及諸弟子。其護弟子
方便。如下文入灌頂時所説。時阿闍梨如次
第法則具修供養。觀白檀位諸尊。與密印相
應持彼眞言。瞿醯云。手案中胎漫荼羅誦眞
言一遍。如是一誦一案乃至七遍。餘位亦爾
也。次當爲諸弟子。隨順説法開導其心。教彼
三自歸依懺悔先罪。既懺悔已。身心清淨猶
如明珠。堪能眞正發心。是故次令發苦提心。
皆如供養法中所説。次當授與塗香花等。教
令運心供養諸尊。然後爲受三世無障礙智
戒。此受菩薩戒法。別有行儀也。菩薩所以發
心攝受方便學處。皆爲成就如來清淨智慧。
於一念中了達三世諸法。無罣礙故。其有住
斯戒者。乃至初見心明道時。即有如是不思
議勢分。以此戒親能發生佛慧。又對二乘律
儀有限量故。以三世無障礙智爲名也。次當
授與齒木。令諸弟子嚼之。因即觀彼人成器
及非器相。所以爲此法者。亦是順彼方俗諦。
因用祕密方便而作加持也。印度國人。凡請
僧食乃至世人。相命皆先遺其齒木。以種種
香花嚴飾而授與之。當知明日請彼飯食也。
所以如是者。爲明愛敬之心。恐彼先有痰癊
宿食因縁。若受我供或令發動不安。故先以
善意將護而警發之。令彼先淨身器。或服呵
梨勒等。則明日隨意飮噉。無所犯觸身心安
樂也。今阿闍梨亦爾。授弟子楊枝時。即當寄
此方便爲説深法。我方當授汝佛性醍醐拯
無過味。已教汝發菩提心淨除三業宿障。以
三世無礙智調伏之牙。噬諸煩惱竟。欲復以
此祕密加持。滌除身心過患。汝又當淨其口
過。在所遊方勿妄宣傳。明日當貽汝不死甘
露皆令充足也。彼當取優曇鉢羅或阿説他
木端直嫞好者。不麁不細劑十二指量。凡一
切量法。皆用大拇指上節。側而相捻是。其正
數也。此二木。是過去佛菩提樹。若無者。當求
有乳之木。謂桑穀等。記木上下之別。皆以枝
末爲上根柢爲下。以香水灌洗。又復塗而薫
之。於其下末。以白線纒花用爲莊嚴。亦作標
誌。令上下易知故。當以手案則不動眞言加
之。或百遍或千遍。素令嚴備。既受戒已。師當
取一齒木奉献諸尊。餘者分授弟子令出壇
外。向東或向北。如法蹲跼嚼之。嚼已。令向所
面之方。而正擲之而驗其相。若嚼處向外者。
是人悉地不成。向身者悉地成就。若遠擲却
來近身。是不久成就之相。若首直竪向上。成
就更速。首向下者。是人當入修羅龍宮。若擲
在空中。當知此人先已成就也。又向北方東
方爲上成就。西方爲中成就。南方爲下成就。
雖如是。若人先向東擲。而嚼處向東。即是背
身。亦不得成就。餘准此方類而可知。餘如瞿
醯中説也。次當作金剛線法。凡作綖。當擇上
好細具縷。香水洗之極令清淨。令潔淨童女
右合之。合五色縷。當用五如來眞言各持一
色。然後以成*辨諸事眞言總加持之。造漫荼
羅綖亦爾。五如來色者。謂大日佛加持白色。
寶幢持赤色。花開敷持黄色。無量壽持縁色。
鼓音佛持黒色。阿闍梨先自取綖三結。作金
剛結。用繋左臂護持自身。次一一爲諸弟子
繋臂。如是攝受弟子。則入漫荼羅。是離諸障
難也。其金剛結法不可縷説。當從阿闍梨面
受之。復次五色綖者。即是如來五智。亦是信
進念定慧五法。以此五法貫攝一切教門。是
故名爲修多羅。古譯謂之綖經也。若見諦阿
闍梨。能以如來五智。加持弟子菩提心中五
種善根。貫攝萬行繋持於瑜伽之臂。使經歴
生死常不失壤。若能如是攝取弟子。乃名善
作金剛結也。阿闍梨言欲此夜作弟子法時。
其所供養當減第七夜之半。又當觀彼情機
讃揚密教。發生樂欲堅固其心。并爲分別十
種方便學處。然此三世無礙智戒。凡結縁者
皆令預聞。其四種根本及三昧耶又一偈。則
當耳語戒之。具支灌頂者。乃應聞耳。其所教
誡二偈。亦是阿利沙。能具誦梵本益善。列之
于左
阿儞也二合
今也
庾澁磨二合
汝也
鼻囉覩邏無對又
無等
羅婆引利
臈駄
摩訶怛麼
大我

薩婆一切
爾奈乎佛
喩延
娑補怛&T005754;
二合并
菩薩也
&MT01414;
赦娑泥
薩囉梅二合一
切也
&MT01414;蟻哩
係哆薩他二合
攝也
闍耶磨嚢

捺耶引辯
事也
帝曩喩延
摩訶夜泥

濕附
若哆醯明晨
生也
婆尾屣也

偈意云。汝從今以去。便爲已獲無等之利。位
同於大我。大我。謂諸如來成就八自在我。於
法自在者。及諸摩訶薩埵也。次云一切諸如
來。并此教中摩訶薩衆。一切皆已攝受於汝。
此教。謂此大乘祕教中。十佛刹土金剛菩薩
等也。次云成*辨於大事者。即是能成大事
能成*辨大事因縁。所謂開示悟入如來知
見。故經中會意言之次云汝等於明日。得大
乘生。謂入大悲漫荼羅。得灌頂已。生於一切
如來種姓之中。復次離縁業生得大空生故。
云大乘生也。時阿闍梨如是教誡印持竟。還
令次第於漫荼羅外東向而坐。阿闍梨復當
供養。以至誠心迎請諸尊言。我於明日。爲哀
*愍弟子供養諸聖尊。故建立大悲胎藏漫荼
羅。隨力供。養唯願慈悲憶念。當於明日。悉皆
降集漫荼羅而作加持。大意如此。餘如瞿醯
中説。彼至誠三請已。宣説金剛句偈稱歎諸
尊。然後如法發遣。復爲弟子廣説法要。教令
繋念思惟。藉吉祥草面向西寐。彼於夢中。若
獲種種境界。晨起皆當白師。則知行人悉地
成不之相也。若是見諦阿闍梨。自當住深瑜
伽。明見弟子本末根縁無有錯謬。設不作如
是事相。及隨順世諦行之。一切無咎。若未見
諦師。則當謹依法則勿令虧失也。經云。夢中
見僧住處者。謂所見清淨微妙種種嚴飾。身
入其中禮跪旋遶。遇諸慶善之事。園林者。謂
*所見滋榮殊特花果繁盛。或親自採掇。或
昇踐樹抄履空而行。堂宇。謂種種花房綺疏
殊異嚴好。而在於中自在受用身心適悦。樓
觀。謂層臺顯敞遠覿四方。見種種勝境神
情熙暢。凡如是比皆爲吉祥。是中法門所表。
亦如擇地中説。若與此相違。如見塔寺焚摧
荒穢之類。則非善夢也。幢謂旗幟寶幢。崇高
端麗而現其前。或用麾導衆人莫不從命。
建立大菩提心軌成萬行之像。蓋謂孔雀尾
等五色間錯。或在空中而蔭其上。或人授與
之執以遊行。是悲願普覆之像。摩尼珠亦謂
圓明照徹。或能出生衆物給施衆人。此是淨
心覺寶四攝利他之像。刀謂瑩飾鑒徹精剛
鋭利。或人授與或自執持。是慧性成就之像。
悦意花。謂種種水陸生花。隨其性類有上中
下。如色以鮮白爲上。味以甘醇爲上。皆善萌
開發之兆。當以意分別之。女人是三昧像。男
子是智慧像。亦取端正威徳人所愛敬之類。
密親謂父母等。善友謂傳法上人善知識等。
或見牸牛群牧乳味豐盈。或人搆之或自飮
吮。皆是大悲漫荼羅醍醐上味之像。或見經
夾淨白無垢。整齊嚴飾字色分明。記説種種
殊勝之事。則爲善相。若卷帙垢壞字義殘缺
之類。當知不善。或見諸佛親爲摩頂現前記
&T040879;。以微妙音而慰喩之。或見聲聞辟支佛等。
乃至住於虚空中示現無量神變。皆當隨事
甄擇。識其所爲因縁。諸果謂世所希有珍奇
妙果。或有人授與或從空下等。皆悉地之像。
或渡河池大海。乃至自夢飮之須臾皆盡。皆
爲吉祥。若漂流漂溺無所拯援之類。當知不
善。或聞空中有種種好聲。歌詠法音奏諸伎
樂。或稱揚三寶功徳。心所樂聞或言吉祥。或
言應當與汝意樂之果。如是等皆爲善夢。當
以上中下類而分別之。如寺宇等。則有依地
在空之別。其所見人。亦有男女聖凡之異。是
故經云。宜應諦分別之。若與如前善相相違。
或夢其身爲狂象等所逐恐怖危急。或乘駝
驢。或見可惡弊惡之人服飾弊壞。或自見身
轉臥青泥糞穢之中。或諸不淨從空而墮。皆
是相違相也。若是深行阿闍梨。自當於瑜伽
中。悉知彼所夢之事及所爲因縁。弟子晨起
白師時。當隨機勸發爲斷彼疑網也。若觀彼
人無有成辨之理。則不應具足傅法與之。恐
彼久無功効或生疑謗故也。或如瞿醯所説。
爲作寂災護摩得離諸障。然後召入。若見種
種殊勝境界。應以法言慰喩令得歡喜。所云
善住戒者。梵云謂之蘇嚩囉多。是弟子之美
稱。如言佛子之類也。經中説偈亦是阿利沙。
兼誦梵本彌善。亦具存之于左
翳沙
磨喇伽二合
道也
嚩囉
&MT01414;
引殊
勝也

摩訶引大
夜嚢
摩護
捺也
曳曩

儼弭灑所演

波費
設他
掲哆如來

焔部無自然
智也
摩訶
大龍
薩麼嚧羯世人

&T072184;敬如塔
相也
&T072184;二合
有也
那悉&T072184;二合
無也
尾也二合
倶也
&T072184;羯囒二合
嵐音

磨迦虚空

&MT00665;
底嵐
避囒深奧
薩婆二合一
切也
達謎鼻上法
&MT00666;鉢囉
世智不能
了知也
麼那羅閻無含
薩囉麼二合一
切也

半遮囉&MT01630;離一切戲
論妄想
鉢羅
半制平戲
論也
&MT00666;
無故
鉢囉半只單亦是戲論
重言也
薩婆一切
吃哩
所作
囉覩蘭無比
&T072184;二合
諦也
捺嚩
也也
磨設囉

伊能奴痕反
此也
呾儞夜二合

無渇

室㘑
瑟咤閑反
殊勝也
羅避
得也
二合
他捺曳
&MT01761;二合
住也
凡梵本説偈了
皆加助句聲云
&T072184;
初半偈稱歎祕密乘道。殊勝願者所謂一切
智願也。若入此淨菩提門。則照見心法明道。
所謂古佛大菩提道。故云此殊勝願道也。大
心義如前摩訶薩埵中説。過去未來現在諸
大心衆。無不乘是寶乘直至道場。故云大心
摩訶衍也。次一偈。讃歎行人發菩提心功徳。
即以一切如來必定法印。爲授大菩提記。故
云汝今能志求。當成就如來。自然智大龍。世
間敬如塔也。自然智。是如來自覺自證之智。
昔所未聞未知之法。自然了了現前無所罣
礙。故以爲名。摩訶那伽是如來別號。以況不
可思議無方大用也。制底翻爲福聚。謂諸佛
一切功徳聚在其中。是故世人。爲求福故悉
皆供養恭敬。汝今發菩提心。亦能攝受一切
如來無邊福聚。是故世間。應當敬如塔想也。
次有一偈半。顯示淨菩提心如實相印。即是
開佛知見使得清淨也。有無悉超越者。即是
從衆縁生不可思議中道。出過斷常非有非
無。一切心量所不行處。故名無垢虚空金剛
智印也。諸法甚深奧者。以心性甚深故。當知
陰界入等乃至一切種智。皆亦甚深。以一切
法不出心實相故。如是實相。唯佛與佛乃能
知之。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云甚深奧也。
世智不能了者。言此心性。非一切世間聰慧
利根者所能思議。假令長爪梵志等諸大論
師。以種種因縁譬喩。莊嚴比況量度。終自非
其境界。苦思惟求徒令發狂。獨有信力堅固
者。依此祕密方便乃能入之耳。無含藏者。所
云難可了知者。正在如是無含藏處。以如實
知蘊阿頼耶本不生故。無所執受亦無含藏。
爾時一切心意識妄想戲論。皆悉清淨。法界
圓照如秋月在空。故次句云離一切妄想也。
梵本云離一切戲論妄想。今以偈中語略。又
意義無異故不具存。次句云戲論本無故者。
若具存梵本應言戲論無戲論故。以一切戲
論。皆悉從衆縁生無有自性。無自性故。即是
本來不生。是以釋前句。云即此戲論自無戲
論也。今以會意言之。故曰本無。次有二句。明
此淨菩提心究竟方便。以出過一切妄業。即
能成就如來智業。普門導利。無非大事因縁。
是故一切所作。皆無倫匹。故云一切業無比
也。次轉釋前句。統論權實之大綱。故云常依
於二諦。即是論云諸佛説法常依二
諦也。然此經宗。作種種具支方便皆隨世諦。
由此因縁。得一切智智印即是眞諦。是故世
諦爲因眞諦爲果。因如四味皆悉無常。果如
醍醐是則爲常。然以十縁生句觀之。世諦實
相即是第一義諦。是故權實相即倶不可思
議也。此二句文雖簡略。能令行者。於一切如
來方便無復餘疑。故當觸類而長。使貫通一
部文義耳也。已略開示大菩提道竟。又結勸
印持故。云是乘殊勝願汝當住斯道。亦是重
明授記之意也。爾時住無戲論執金剛。白佛
言。願説三世無礙智戒。無菩薩住此者。令諸
佛菩薩皆歡喜故者。上文但説受三世無障
礙戒。未顯其相。是故住無戲論金剛乘。開
發問也。復次世尊所以待問方説。亦爲法門
眷囑相發明故。今此淨戒。正以住無戲論金
剛智印爲體。所以特告此尊。欲令人法相應
流傳有寄也。阿闍梨復言。此戒相亦是加持
句。若傳授時。先當誦持梵本。然後以方言釋
之彌善也。今具列于左
室哩呶能矩反
諦聽也
矩羅補怛囉二合族
姓子也
怛慘沫無渇
彼戒
怛囉二合
若也
矩羅補怛囉二合族
姓子也
耶嚩岌莽
娜娑身語
意也
謎羯怛囉
儞吃鎩
布那&MT01169;合爲
一也
阿吃&MT01414;
不作
薩囉麼
磨赦平一切
諸法也
迦哆麼者婆云何
名也
也阿怛莽
觀諸自
身也
&MT01414;怛也
捨奉
獻也
勃駄菩提
薩哆吠
&MT01762;佛菩薩
等也
咀羯娑摩
睇覩引何以
故也
哩庾&MT01630;何以
怛麼
平若自
身也
&MT01414;
&T072184;
&T072184;捨施
諦娜嚩薩覩
&MT01414;
彼三
物也
&MT01414;&T072184;
羯單
&T072184;捨作
羯哆莽室

嚩怛入二
窣堵怛囉
云何名
三物也
也弩哆
嚩岌莽娜伊&T072184;謂身語
意也
怛薩瞞
&MT01414;二合是
故也
倶羅補怛囉二合善
男子也
邪嚩岌莽
娜三嚩囉三勿㗚
帝那受身語
意戒也
菩提薩怛吠

菩薩
婆尾怛勿焔二合當
得也
怛羯娑摩
睇覩
引何以
故也
㗚曩
邪嚩岌莽娜珊&MT01414;

爾也二合捨離彼
身語意也
釋叉釳囉
訶赦平應當
學也
無寒
&T072184;
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伊&T072184;
菩薩摩訶薩也
&T072184;是助句聲
初句言佛子諦聽者。梵云矩羅。是族義部義。
補怛羅是男子義。若世諦釋。於四姓中生。皆
名大族。故名族姓子。今得生如來家。於諸族
中最爲殊勝。故名族姓子。阿闍梨言。宜會意
云佛子。於義爲著也。經云。若族姓子住是
戒者。當以身語意合而爲一者。此戒梵云三
嚩羅。是共縁共成此戒之義。所謂慧方便等
之所集成。若尸羅者。但是清淨義也。又三
嚩羅是平等義。佛言以身口意合爲一者。即
是住三平等法門。所以得名三世無障礙戒
也。如佛爲諸聲聞略説教誡。則云此三業道
淨是大仙人道。從十二年後。稍演其義成種
種律儀。今此持明略戒義亦如是。若行人三
業方便。悉皆正順三平等處。當知即具一切
諸佛律儀也。復次裂諸想網。是三嚩羅義。
謂戲論諸見之網。經緯相成重複交絡。故名
爲網。今行者觀身口業自無別體。統末。歸本
唯是一心。而此心實相常是平等法界。是故
住此戒時。種種身口意業皆同一相。無量見
網皆悉淨除。是故得名住無戲論金剛印也
經云。不作一切諸法者。種種五陰依於煩惱。
煩惱依於業。是種種業皆由身口意生。如約
身口意分爲十種善惡業道。究其條緒則無
量無邊。是故三業凡所修行。則有進趣之行。
失進趣者則爲倒想。由倒想故有無量相生。
爲此諸相所礙。不得佛無礙智。今行者深觀
十縁生句。了知三業畢竟不生。法性自爾常
無動作。是名住無爲戒也。如是淨戒尚非如
來所作。況住斯戒而造作諸法耶。經云。云何
爲戒。所謂觀察捨於自身。奉獻諸佛菩薩。何
以故。若捨自身則爲捨彼三事。何等爲三。謂
身語意。次明持無作戒具足慧方便也。行者
觀身實際之中身不可得即是如來解脱。是
磬捨此身。用施一切如來。從此以後。動
止施爲凡有所作。皆爲如來解脱。非爲己身
也。雖種種熾然萬行。莊嚴佛土成熟衆生。法
性自爾非所造作也。其能如是奉修者。是名
無邊福聚。是名無盡福河。隨造涓滴善根。以
投法界海中故。受至拯衆生界亦無窮竭。阿
闍梨言。梵本誦中有偈云。若有解脱人。持
此解脱法。供養解脱者。此福最爲勝。若眞言
行人。不曉如是淨戒。則雖口誦眞言身持密
印心住本尊三昧。具修次第儀式供養諸尊。
猶名造作諸法。未離我人之網。云何得名菩
提薩埵耶。故經次云。是故族姓子。以受身語
意戒。得名菩薩。所以者何。離彼身語意故。菩
薩摩訶薩應如是學。此中應學。舊譯名爲式
叉迦羅尼。猶如第五篇戒。總攝毘尼揵度威
儀行法。大乘學者亦如是。當持此戒方便。普
入一切眞言行中。苟戒有虧而得成菩薩行。
無有是處也。經云。次於明日。以金剛薩埵加
持自身。爲世尊毘盧遮那作禮者。即是受戒
之明日。謂第七日暮也。作造漫荼羅諸作務
時。皆當用金剛薩埵加持自身。謂觀自身即
是執金剛也。是中方便。如下品經文及供養
次第中説。若見諦阿闍梨。則是住於金剛薩
埵心。所謂無等等菩提心也。以此祕密加持
故。諸有所作無能阻壞之者。次當如前運
心。爲大日如來作禮。然後持誦降三世眞言
加持淨瓶。此亦是成辨諸事眞言也。先當取
如法淨瓶汲清潔之水。如法觀漉。中置五寶
五穀。又取種種香水衆妙花果枝挿中。種種
莊嚴。用鮮淨帛綵繋頸。皆應依供養次第辟
除去垢。淨以法界心字然後加持也。大凡眞
言遍數無有定限。應以字計之。如蘇悉地中
説。又彼中隨作三部漫荼羅。各用部心或部
母眞言加持。今此經中。通用辦事眞言加持。
其眞言又兼廣略故。不具論遍數。當以意裁
之。若極大者誦至百遍。次者五百遍。少者
令至千遍也。既加持竟。當置在白檀。先所規
檀門之外。欲入漫荼羅者。當先以此灑
之。令彼宿障淨除。方得見漫荼羅也。又於別
器調和香水。以鬱金龍腦旃檀等種種妙香。
亦以眞言加持。授與令飮少許。此名金剛水。
以祕密加持故。乃至地獄重障皆悉除滅。内
外倶淨堪爲法器也。阿闍梨言。此即名爲誓
水。亦順世諦猶如盟誓之法。令於一切衆聖
前。噬此香水自誓其心。要令不退大菩提願
也。復次以無礙戒香。和合嚩字門清白心水。
諸有飮觸之者。皆必定成於無上菩提。如此
清淨其心。則堪入祕密漫荼羅也。爾時執金
剛祕密主以偈問佛以下。明造立漫荼羅支
分。偈中先讃歎佛。唯願一切智。諸説法中最
第一者。説彼時分也。此時分。即是初畫漫荼
羅迄事竟以來。時分限劑。次云大衆於何時。
普集現靈瑞者。謂大悲胎藏中一切普門隨
類身。於何時普集道場現前。神力加持示現
威驗也。若弟子諸根淨利應度機深。或於此
時。即親覩無邊聖衆。如靈山會坐者。同見
三變淨土分身諸佛。無有異也。當知爾時即
是漫荼羅阿闍梨。傳持誠諦之語行如來事
時。故云慇懃持眞言也。説此偈已。爾時世尊
告持金剛慧者言。常當於此夜。而作漫荼羅。
謂於此第七夜中。使法事都畢也。是中從日
沒後。至明相出以來。總名爲夜。初入夜分。即
當圖畫諸位安置諸供養具。明相未出已前
使發遣竟。若違此法則生障礙。乃至令所依
住處亦不吉祥也。然深祕密釋中。正以道機
嘉會爲時。或以加持方便。促百劫爲一夜。或
演一夜爲百劫。脩短在縁無有定限也。若淺
行阿闍梨。則須具依於法則。於晝日分。即當
規畫界域。以白檀等。草定諸尊形位分段。至
日將夕。預備香花燈燭等。皆合素辦。瞿醯
云。於漫荼羅北面一處。以白色規畫。辦事眞
僻除諸難。置諸供具也。阿闍梨言。若不
能於一夜中遍畫諸尊者。從第五日受持地以
後。漸次作之。於理無妨。又別有尊形印字三
種方便。如下文所説也。經云。傳法阿闍梨。已
知時分即明造立軌儀。至日入時。阿闍梨及
助伴弟子。各如法澡浴已。著新淨衣興大悲
心。齎持供物往詣漫荼羅所。先應一一具法
加持。如供養次第中説。次當如法護持自身。
呼所度弟子。爲彼作護灑以香水。皆令一處
次第而坐。然後阿闍梨至道場門前。普遍運
心。稽首頂禮十方一切諸佛亦如上説。然後
持五色線。向漫荼羅位立而頂戴之。次觀自
身作毘盧遮那。經所謂大毘盧遮那而自作加
持也。所以然者。以大日如來是此大悲胎藏
阿闍梨。是故行者。若行阿闍梨事時。即應以
自身作毘盧遮那。若作縁漫荼羅諸作務時。
即以自身作金剛薩埵。其加持方便。如下文
及供養法中説也。復次行者應知護方八位。
凡所造作漫荼羅隨此而轉。東方因陀羅次
第隨轉至。南方焔摩羅。西方嚩嚕拏北方毘
沙門。東北伊舍尼東南爲護摩。西南涅哩底。
西北爲嚩庾。其上方諸尊。多依帝釋之右。下
方諸尊多依龍尊之右。上謂空居。下謂地居
也。又環中胎藏三重界城。皆已預爲摽誌。
使方隅均等圖位素定。要令大日之位。當五
種寶聚之心。至此圖衆相時。阿闍梨先至因
陀羅方如法作禮。次住火方北向而立。助伴
弟子在伊舍尼。對持修多羅准定於外界。弟
子次當右遶至涅哩底。師亦右迴西向而對
持之。阿闍梨次復右遶至嚩庾方。弟子亦右
迴北向而對持之。弟子復右遶至伊舍尼。師
亦右迴東向而對持之。凡一周竟。皆令當齊
在虚空中均等平正已。至第二周亦如前右
轉。次第絣之以爲界道。次復准定四維。阿闍
梨復當右遶至涅哩底。弟子先在伊舍尼。右
迴相向持之。弟子次復右遶至嚩庾方。師即
右轉至護摩方。弟子亦右迴相向持之。皆令
臍而在空中准定其位。弟子次復右遶至
涅哩底。師即右轉至伊舍尼相對絣之。弟子
次復右遶至護摩方。師即右轉至嚩庾方亦
相對絣之。阿闍梨言。其正四方十字界道。經
雖不言理必有之。亦須右旋相對絣定也。如
是已定外界及八方相竟。次當入中先定中
胎外界。亦如前旋轉絣作四方相。其八方相
已定。更不復作也。次定第一重外界。次定第
二重外界。亦同中胎法則。其廣狹之量。皆當
展轉相半。假令中胎藏縱廣八尺。第一重當
廣四尺。第二重當廣二尺。第三重當廣一尺。
阿闍梨言本法如此。若恐大少相懸者。稍以
意均調之。於理無失也。如是分竟。復於一一
重重更分爲三分。其最向裏一分。是行來周
道。故云佛子所行道。次一分是安置諸供養
物處。次外一分是安置諸尊座位。故此二分
皆是聖天之位處也。次於此外復作周匝界
縁。於此虚空位之中。當運心觀察隨其方面。
分位相應諸尊皆都請供養。所以爾者。爲阿
闍梨臨事有所忘誤。安置諸尊或不周悉。其
應請召而無位次者。皆當運心於此中供養
也。分此三分位法。先於第一重外界之裏。隨
取少分用作界縁。其闊狹之量。當以意裁之。
趣得稍通座位也。於此界縁之内。作三分
均分之。當先定諸尊座位内界分了。次定行
道供養中間界分。如是第一重竟。次於第二
重。亦從外向裏漸次分之。次分第三重亦如
是上文所説。從大日如來臍以下光明。是此
第三重位。自臍以上至咽所出光明。爲第二
重位。自咽以上乃至於頂相之光。爲第一重
位。其中胎藏。即是毘盧遮那自心八葉花也。
所共建立漫荼羅金剛弟子。須善通達眞言
法要。亞近於師。則能更相佐助無所遺失。若
不得如是人。但取已曾如法灌頂者。臨事指
授行之也。又無此人者。當置橛爲之。先於火
方師位下橛。次伊舍尼方亦置之引線。即師
先心記火方橛此是師位。然後從伊舍尼引
線至涅哩底。餘准此行之可知也。阿闍梨又
云。欲共引線。要須取所欲灌頂弟子耳。先以
加持香水灑之與共行事。所畫檀位等。且以
物覆之勿令見也。方等有四門者。謂重重院
皆設四門。使中正均等。開西向一門以通出
入。餘門以線界横斷之。瞿醯云。凡諸方開門。
皆隨彼方隅廣狹。准爲九分。取中一分爲門。
其餘八分。則於門之左右各得四分。所出入
門稍令闊作。自餘諸門。以白色末作畫閉
之。阿闍梨言。用金剛線作界横斷竟。猶如金
剛不可越之。越者犯三昧耶。又經文通門西
向。若有因縁向餘方開之。於理無咎也。餘如
下文所説。誠心以殷重。運布衆聖尊者。謂圖
畫時先住瑜伽。觀此漫荼羅大衆會一一形
色相貎威儀性類座位諸印。皆悉現前具足
明了。然後以無量殷懃恭敬心。而綵畫之。乃
至大小疏密之度。亦令均停相稱。故云如是
造衆相。均調善分別也。内心妙白蓮者。此是
衆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花祕密摽幟。花臺八
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此蓮花臺是實
相自然智慧。蓮花葉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
藏。言大悲胎藏漫荼羅之體。其餘三重。是從
此自證功徳流出。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正
方四葉是如來四智。隅角四葉是如來四行。
約此現爲八種善知識。各持金剛慧印。故云
遍出諸葉間也。如是十六法。一一皆等法界。
乃至無有少分不平等處。故其摽相亦與冥
符。略攝如來萬徳以爲十六指。申而長之則
無量無邊。故此漫荼羅。極小之量劑十六指。
大則無限也。鬢蕊。是一切三昧門陀羅尼門
六度十八空等。如大般若之所説。從此一一
*鬢蕊。以加持神力故。現出三重漫荼羅中一
種莊嚴眷屬也。此是如來祕傳之法。不可形
於翰墨。故寄在圖像以示行人。若得深意者。
自當默而識之耳。從此實相花臺中。則表
大日如來加持之相。其義已如前釋。其所餘
祕密八印下品及圖説之。次於東方内院。當
大日如來之上。畫作一切遍知印。作三角形
其鋭下向純白色。光焔圍之在白蓮花上。即
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大勤勇印也。亦名諸
佛心印也。三角是降伏除障義。謂佛坐道樹
以威猛大勢。降伏四魔得成正覺。鮮白是大
慈悲色也。如來師子奮迅大精進力。正爲是
事因縁。乃至放大悲光常遍法界。故云普周
遍也。次於大勤勇北。至於北維置虚空眼。即
是毘盧遮那佛母也。佛母儀如般若經佛母
品中廣説。眞金是如如實相之體。畢竟淨句
是彼教門之外飾。故曰縞素以爲衣。一切戲
論滅時。心日光明無所不照。故曰遍照猶日
光。恬怕一心人乃能見此。故其*摽幟。猶如
天女住於正受之像也。次復於大勤勇南。至
於南維作一切諸佛菩薩眞陀摩尼印。此是
淨菩提心無邊行願之所集成。常能普雨世
出世間一切財寶。諸救世者。皆從性淨蓮花
臺中現如是寶。故云住於白蓮上。阿闍梨
言。此是通一切印。亦可於諸方面皆置之。若
諸佛菩薩。經中不言所持印相者。亦執此無
價寶珠。皆得也。大凡此第一重。上方是佛身
衆徳莊嚴。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來部
門。右方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名
蓮華部。左方是如來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
故名金剛部也。是故入阿字門一切諸法不
生。是法身義。入娑字門一切諸法無染著。是
蓮花義。入嚩字門一切諸法離言説。是金剛
義。如下字輪品中。以此三字統攝百明。意在
此也。經云。大日右方置大精進觀世自在者。
即是蓮華部主。謂如來究竟觀察十縁生句。
得成此普眼蓮華。故名觀自在。約如來之行。
故名菩薩。頂現無量壽者。明此行之極果。即
是如來普門方便智也。此像及菩薩身。皆作
住現法樂熙悦微笑之容。觀自在身色。如淨
月或如商佉。即是上妙螺貝。或如軍那花。其
花出西方亦甚鮮白。當總此三譬。言其光鮮
潤徹白中之上也。次於觀音右邊。畫多羅菩
薩。凡諸聖者皆面向大日。今言觀音右邊。即
是座西。他皆放此。此是觀自在三昧。故作
女人像。多羅是眼義。青蓮華是淨無垢義。以
如是普眼攝受群生。既不先時亦不後時。故
作中年女人状。不太老太少也。青是降伏
色。白是大悲色。其妙在二用之中。故令二
色和合。以是義故不青不白也。其像合掌。掌
中持此青蓮。手面皆向觀音。如微笑形。通身
圓光如淨金色。被服白衣。首有髮髻作天髻
形。不同大日髮冠也。觀音左邊置聖者毘倶
胝。其身四手。右邊一手垂數殊鬘。一手作施
願印。左邊一手持蓮花。一手執軍持。面有三
目。如摩醯首羅像。首戴髮冠。如毘盧遮那髮
髻冠形。所云持者。如言地持萬物。即是載承
之義也。其身潔白圓光圍之。光中具有黄赤
白三色。不純白純赤純黄。故云無主。凡黄爲
増益色也。白者寂災色。赤者降伏色。以此三
昧光中兼具三力。是故用爲*摽幟也。次近毘
倶胝左邊。畫得大勢尊。如世國王大臣威勢
自在名爲太勢。言此聖者。以至得如是大悲
自在之位故以爲名。所以持未敷蓮者。如毘
盧遮那實智花臺既成果已。復持如是種子。
普散一切衆生心水中。更生未敷蓮花。此尊
迹同是處。亦能普護一切衆生潜萌之善。使
不敗傷念念増長。即是蓮花部持明王也。次
於明王左邊。畫明妃耶輸陀羅。譯云持名稱
者。身眞金色。以諸瓔珞莊嚴令極端嚴。如
女天之像。右手持鮮白妙花枝。果葉相間長
條茂好。其花或有初皰。或有欲開或有正開
敷者。若五若十乃至數十。左手持鉢胤遇。亦
是西方勝上之花。以得大勢明王。主安立一
切衆生菩提種子。而此明妃。主含藏出生此
中種種功徳。故其被服*摽幟。皆與此義相應
也。多羅之右置半拏囉嚩悉寧。譯云白處。以
此尊常在白蓮花中。故以爲名。亦戴天髮髻
冠。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從此最白淨
處出生普眼。故此三昧名爲蓮花部母也。次
於觀自在菩薩下。置何耶掲唎婆。譯云馬頭。
其身非黄非赤。如日初出之色。以白蓮花爲
瓔珞等。莊嚴其身。光焔猛赫奕如鬘。指
甲長利雙牙上出。首髮如師子項毛。作極吼
怒之状。此是蓮花部忿怒持明王也。猶如轉
輪王寶馬巡履四洲。於一切時一切處去心
不息。諸菩薩大精進力。亦復如是。所以得如
是威猛之勢。於生死重障中不顧身命。多所
摧伏者。正爲白淨大悲心故。故用白蓮瓔珞
而自嚴身也。已如法建立觀音諸眷屬竟。次
於大日如來左方。安置金剛部明王。所謂執
金剛能滿一切願者。其色如鉢胤遇花。是淡
黄色也。或如緑寶。是緑靺羯寶。猶如虚空顯
色也。以淨法界色與金剛智禮和合。是故其
身黄白。如是智身。猶若虚空不可破壞。一切
無能降伏之者。故用虚空顯色以爲*摽幟。此
意言。若法乃至少分猶如極微。是可得者。則
爲無常變易諸行所隨。是故畢竟空智。於堅
固性中最爲第一。所持密印。即是五股金剛
也。五如來智。皆兼權實二用。而以金剛慧手
執持其中。故云左執拔折羅。此印當以光鬘
普遍圍遶。故云周環起光焔也。首戴三峰寶
冠形若山字。峰間如仰偃初月之形。以種種
微妙雜寶一切瓔珞。莊嚴其體。此意言。般若
波羅蜜至果地心中。轉名一切種智。故云首
戴衆寶冠。以此妙慧廣歴一切諸法。自在旋
轉出生無量法界莊嚴。故云間錯互嚴飾。廣
多數無量也。次於金剛部主之右置忙莽鷄。
所謂金剛部母。亦持金剛智杵。以諸瓔珞嚴
身。此是出生金剛智力三昧。所謂金剛三昧
也。次於部母之右置大力金剛針。素支譯云
金剛針。持一股拔折羅以爲幖幟。此拔折
羅。是一相一縁堅利之慧。用此貫徹諸法無
所不通。故名金剛針也。其下有二使者皆女
人形。胡跪微笑而瞬仰之。其状卑而充滿淺
黄色。以金剛爲標。是彼摧壞重障三昧也。次
於執金剛之左。置金剛商羯羅。譯云金剛
鎖。其印執持連鎖。兩頭皆作拔折羅形。鎖下
亦有二女使。與金剛針使者無異。以此智印。
攝持一切剛強難化衆生。使不退於無上菩
提。故以爲名也。次復於執金剛下。置忿怒持
明。降伏三世一切大作障者。號月黶尊。面有
三目四牙出現。如夏水雨時雲色。作大笑之
形。以金剛寶爲瓔珞。此是持金剛者。以無量
門大勢威猛。攝護衆生三昧也。以無量眷屬
而自圍繞。皆悉卑而充滿。作忿怒形。乃至
一身具百千手。操持種種器械。竪立森然。若
不可盡畫者。要作一二使者乃至五六。皆應
住蓮花上。意明此蓮花心中。法爾成就一切
勇健大精進力。不從餘處來也。已建立金剛
薩埵諸眷屬竟。次往西方畫如來持明使者
及諸執金剛衆。有種種形色性類種種密印
*摽幟。皆於圖中出之。是一一尊大慧光明悉
遍法界。所現身口意密亦遍法界。故云普放
圓滿光。爲諸衆生故也。於此下位依涅哩底
方。畫不動明王。如來使者。作童子形。右持大
慧刀印。左持羂索。頂有莎髻。屈髮垂在左肩。
細閉左目。以下齒嚙右邊上脣。其左邊下
脣。稍翻外出。額有雛文。猶如水波状。坐於石
上。其身卑而充滿肥盛。作奮怒之勢極忿之
形。是其密印*摽幟相也。此尊於大日花臺。
久已成佛。以三昧耶本誓願故。示現初發大
心諸相不備之形。爲如來僮僕給使執作諸
務。所以持利刃以羂索者。承如來忿怒之命。
盡欲殺害一切衆生也。羂索是菩提心中四
攝方便。以此執繋不降伏者。以利慧刃。斷其
業壽無窮之命。令得大空生也。若業壽種除。
則戲論語風亦皆息滅。是故緘閉其口。以一
目視之意。明如來以等目所觀一切衆生無
可宥者。故此尊凡有所爲事業。唯爲此一事
因縁也。鎭其重障盤石。使不復動。成淨菩提
心妙高山王。故云安住在盤石也。復次於下
方西北隅際。作降三世忿怒持明王尊。首戴
寶冠持五股金剛印。瞻仰毘盧遮那。如請受
教勅之状。偈云不顧自身命者。謂應圖作至
極忿怒奮不顧命之容。謂欲攝召法界衆生。
皆使順從法王威命。此亦是成辦諸事眞言
也。爲此五如來智大自在力之所滌除摧滅
者。皆悉至於果地莊嚴。非唯無所障礙偏證
但空而已。是故持五股印。首戴寶冠而在風
輪之中。即法花經。諸有所作。皆爲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之意也。已安立第一漫荼羅上首
諸尊竟。次往第二院畫釋迦牟尼。阿闍梨言。
此中第二是隱密語耳。若從中向外。當以釋
迦牟尼眷屬爲第三院。今則以毘盧遮那法
門眷屬爲第一。釋迦牟尼生身眷屬爲第三。
諸菩薩在悲智之間上求下化。故爲第二。所
以如此互文者。此是如來密藏。爲防諸慢法
人不從師。受者。變亂經文。故須口傳相付也。
於東方初門中。先置釋迦牟尼。身眞金色。并
具光輝卅二相。所被袈裟作乾陀色。坐白蓮
花作説法之床。謂以左手執袈裟角。如今之
阿育王像。右手竪指。以空水輪相持。是其
*摽幟也。此白蓮花。即是中台淨法界藏。世
尊爲令此教廣流布故。以此生身*摽幟而演
説之。然與本法界身無二無別。故云住彼而
説法也。次於世尊北邊。安置佛眼。亦是釋迦
牟尼佛母。此方譯爲能寂母也。當作世間樂
見端嚴無比之身。通身皆有圓光喜悦微笑。
此是如來。出生隨類生形三昧。此三昧。正
以大慈普眼爲體。觀察應度衆生而導利之。
慈眼之光無所不遍。故云遍體圓淨光也。次
於佛母之北。畫如來白豪相印。住蓮華中作
商佉色。身有圓光手執蓮花。如半敷之状。内
有如意寶珠。此是如來無邊福業之所集成。
如觀佛三昧等經廣説。能滿足一切衆生願
也。次於釋迦師子之南。置如來五頂。第一白
傘佛頂。第二誓耶譯爲勝頂。第三微誓耶。此
用多聲呼也譯爲最勝頂。第四諦殊羅施。譯
云火聚頂。經云衆徳者。正譯當云大分。是具
大徳義也。第五微吉羅拏。譯云捨除頂。是棄
捨一切煩惱義。亦是摧碎義也。此是釋迦如
來五智之頂。於一切功徳中。猶如輪王具大
勢力。其状皆作轉輪聖王形。謂頂有肉髻形。
其上復有髮髻。即是重髻也。餘相貎皆如菩
薩。令極端嚴歡喜。所持密印如圖也。次於東
方。最近北邊布列五淨居衆。第一自在天子。
第二普花天子。第三光鬘天子。第四意生天
子。第五名稱遠聞天子。當次第列之。其印相
具如圖説。阿闍梨言。此是五那含天子耳。過
此已上。有菩薩受佛職位處。亦名淨居天。多
是一生補處菩薩。是第二院所攝。非此中所
明也。此天次南豪相之右。復畫三佛頂。第一
名廣大佛頂。第二名極廣大佛頂。第三名無
邊音聲佛頂。其形相皆同五頂。是如來三部
衆徳之頂也。其五種如來頂。有五種色。所
謂眞金色。鬱金色。淺黄色。極白色。淺白色。
是中眞金鬱金二色相似。然眞金光淨。鬱淨
色稍重也。三佛頂則有三色。謂白色黄色赤
色。此是兼具寂災増益降伏色。此八佛頂
皆周身有光。光極廣厚。以諸瓔珞嚴身。由如
來本誓願力故。悉能滿足一切願也。東南隅
右列諸火天衆。住火焔中。額及兩臂各有三
灰畫。即婆羅門用三指取灰。自塗身象也。一
切深赤色。當心有三角印。在焔火圓中。左手
持數珠右手持澡瓶。此是普門之一身。爲引
攝火祠韋陀梵志。方便開示佛圍陀法。故示
此大慧火壇。淨修梵行之*摽幟也。次於
直大日之南。作焔摩法王。手執檀拏印。
印相。猶如棒形上有人首。作極忿怒之状。
以水牛爲座。身作黒玄色。阿闍梨言。少時
當因重病困絶神識。往詣冥司覩此法王。與
后同共語言。貎甚慈忍。然此檀拏印。以忿
怒形撿効生來所犯。口出大光至爲嚴切。及
驗出家以後功業。便爾寂然不復有言。焔摩
王及后。尋即降階善言稱歎。慇懃致敬求受
歸戒。因放却還。比至蘇後。其兩臂繩所繋
持處猶有瘡痕。旬月方愈也。閻摩之西作閻
摩后及死后。亦是閻摩后也。東邊作黒夜神
及七摩怛里。譯云七母皆女鬼也。其形悉皆
黒色。次於西南隅。畫涅哩底鬼王。執刀作可
怖畏形。是護方羅刹王。嚩嚕拏是西方護方
龍王。持羂索爲印也。於東方五頂之南。當畫
因陀羅釋天之主。坐須彌山天衆圍遶。首戴
寶冠。身被種種瓔珞持伐折羅。及餘諸眷屬。
謂舍脂夫人。及六欲天等。具如圖中所示也。
釋天眷屬之南。置日天衆。在八馬車輅中。并
二妃在其左右。所謂誓耶微。誓耶。譯云勝無
勝也。日天眷屬布諸執曜。盎伽在西。輸伽
在東。勃陀在南。勿落薩鉢底在北。沒儞沒遮
在東南。羅睺在西南。劍婆在西北。計都在
東北。又於南緯之南置涅伽多。謂天狗也。北
緯之北置嗢迦跛多。謂流火也。釋天眷屬之
北近淨居天。置大梵王。戴髮髻冠。坐七鵝車
中。四面四手。一手持蓮花。一手持數珠。已上
是右手。一手執軍持。一手作唵字印。此上是
左手也。印當稍屈頭指。直申餘指。側手案之
而作語状。是名淨行者吉祥印。所餘四禪諸
天皆列其左。無熱等五淨居天列在其右。毘
尼所謂觀淨居天被服儀式。制齊整著三衣
内衣戒是也。西方近門置地神衆。次北置薩
囉薩伐底。譯云妙音樂天。或曰辨才天次。
北并置其妃。又次置微瑟紐。舊譯謂之毘紐。
此是那羅延天也。并置商羯羅天。此是摩醯
首羅。於一世界中有大勢力。非三千世界主
也。經中下文更有嚕捺羅。即是商羯羅忿怒
身。從事立名。又置塞健那天。即是童子天也。
皆於其側置妃。阿闍梨言。此是天衆。當於釋
梵王左右序列之耳。最西北隅。置護方風天
眷屬。西門之南。與日天相對應置月天。乘白
鵝車。於其左右置廿七宿十二宮神等。以爲
眷屬。次於北門。當置毘沙門天王。於其左右
置夜叉八大將。一名摩尼跋陀羅譯曰寶賢。
二名布嚕那跋陀羅譯曰滿賢。三名半只迦
舊曰散支。四名娑多祁哩。五名醯麼嚩多即
是住雪山者。六名毘灑迦。七名阿吒嚩迦。八
名半遮羅。及訶栗底母功徳天女。經文闕之。
阿闍梨言。功徳天隨毘沙門合在北方。若本
位亦可置在西方也。凡此等諸大天神。皆是
衆所知識。世間衆生各各隨性欲因縁。宗奉
供養。毘盧遮那爲欲普門攝衆生故。遍一切
處示同彼身。即以世間共識之*摽幟。爲出世
間祕密之*摽幟。猶如帝釋之像安住妙高山
王。如來因陀羅三昧。亦復不移此處。開出淨
菩提心妙高山王。自餘法門例皆如是。不可
詳説。但行者隨彼一一乘中。功行成就自當
開解耳。又釋迦牟尼座下。應作忿怒持明。右
邊號無能勝。左邊號無能勝明妃。並白色持
刀印。觀佛而坐其間。所云地神者。即前所説
西門中地神。當捧持寶瓶虔恭長跪。其瓶中
置種種水陸諸花。餘如圖説。并於通門。第二
重廂曲之中置二龍王。右曰難陀。左曰跋難
陀。首上皆有七龍頭。右手持刀。左手持羂索。
乘雲而住。此皆漫荼羅中所要。故云眞言行
者。當以不迷惑心。依次作之也。經云。所餘釋
種尊。眞言與印檀。所説一切法。師應具開
示者。如釋迦部中佛鉢錫杖印等。其類甚多。
經不具出。但隨此方空缺處。採擇餘經所説。
逐便安置之。設令缺之亦無過咎。但經中所
出上首諸尊等。必應一一如法畫之。不得遺
謬。其蓮花部金剛部等諸方。亦例此可知也。
經中。次説第三院菩薩眷屬。當釋迦之内正
東門中。畫文殊師利。身鬱金色。頂有五髻作
童子形。左持泥盧鉢羅。是細葉青蓮花。花上
有金剛印。極熙怡微笑坐白蓮花臺。此其祕
密*摽幟也。阿闍梨言。鬱金即是閻浮金色。
用表金剛深慧。首有五髻者。爲表如來五智
久已成就。以本願因縁故。示作童眞法王子
形。青蓮是不染著諸法三昧。以心無所住故
即見實相。金剛智印。能以常寂之光遍照法
界。所以坐白蓮者。意明不異中胎藏也。文殊
北邊當畫光網童子菩薩。身眞金色。執持寶
網。以種種瓔珞莊嚴。坐寶蓮花中。文殊持無
相之妙慧。而光網持萬徳莊嚴。如智度所説。
以鹽調和諸食。倍増其味而不可空噉。故行
人失般若方便。單修空慧則墮斷滅中。純修
福徳則墮有所得中。所以觀佛長子者。意在
此也。次作文殊五使者。一名髻設尼。二名優
波髻設尼。三名質多羅。四名地慧。五名請召。
於妙吉祥左右次第列之。蓋各持文殊一智
也。髻設尼是髮端嚴義。鄔波是其亞者。文殊
以五髻徴表五智。故此使者。亦以美髮爲名。
質多羅是雜色義。其五使者下。各作一奉教
者。皆跪向使者。如承受音告之形。悉是文殊
三昧故經云。侍衞無勝智也。次於第二重。大
日如來左方畫除蓋障菩薩。西方俗法。東向
而治故。以東爲初方。南爲右方。西爲後方。北
爲勝方。今此漫荼羅壇。門向西故當大日左
方也。圖中除蓋障菩薩。左手持蓮華。華上置
摩尼寶珠。右作施無畏手。此菩薩及諸眷屬。
皆是大慈悲拔苦除障門。正以此菩提心中
如意寶珠。施一切衆生無畏。滿其所願也。經
云。捨於二分位當畫八菩薩者。謂除蓋障之
側。當作二使者。然後如其次第置八菩薩。凡
列諸眷屬。皆令最初者在右。第二者在左。第
三復在右。第四復在左。如是一左一右。次第
置之。今於此八菩薩中。先以除疑怪在除蓋
障之右。施一切無畏在左。次復以除一切惡
趣在除疑怪之右。以救意慧在施無畏之左。
次復以悲念菩薩在除惡趣之右。以慈起菩
薩在救意慧之左。次復以除一切熱惱在悲
念之右。不可思議慧在慈起之左。諸餘位布
例。皆放此也。次於北方畫地藏菩薩。於種
種間飾雜寶莊嚴地上以金銀頗胝水精四寶
爲蓮花座。亦令窮極巧麗。其菩薩在花座上。
光焔周遍其身。如在胎藏。故云處於焔胎也。
此聖者。主持寶王心地中性起功徳無邊寶
藏。故其*摽幟。以一切珍奇雜寶綺錯莊嚴
也。其餘眷屬菩薩。義亦同之。當於地藏之右
置寶處菩薩。地藏之左置寶掌菩薩。次於寶
處之右置持地菩薩。寶掌之左置寶印手菩
薩。持地之右又置堅固意菩薩。如是上首諸
尊。又各各於其左右。畫諸眷屬以自圍遶也。
次於西方畫虚空藏菩薩。被鮮白衣左手持
蓮花。花上有大刀印。刀印上遍生焔光。及諸
眷屬皆坐正蓮花上。此菩薩持如來等虚空
慧。所以持大刀者。利慧之*摽幟也。被服白
衣明白淨無垢。是其教門外飾也。譬如虚空。
無所分別亦無積集。而世間萬像依之以生
今。此法門亦爾。於畢竟空中。出生不思議自
在之用。無有窮盡。如大集虚空藏經中廣明。
故名虚空藏也。此中法門眷屬。所謂虚空無
垢菩薩。虚空慧菩薩。清淨慧菩薩。行慧菩薩。
安慧菩薩。亦如前次第左右列之。所以皆云
等者。明此上首諸尊復各有無邊眷屬也。其
形相皆如圖説。此偈末云。略説大悲藏。漫
荼羅位竟。此二句是傳度者以義結之。非經
中本文也。如上所説。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
方便爲究竟者。即是心實相花臺大悲胎藏
開敷。以大悲方便。現作三重普門眷屬。以是
義故。名爲大悲胎藏漫荼羅也。如於一世界
中。普現六趣隨類之身。於一切世界中。亦復
如是。於彼彼衆同分中。最爲上首。其所説法。
亦於彼法之中微妙第一。復由此義。普能攝
受無盡衆生故。毘盧遮那名爲法界王也。今
此上首諸尊。同共集會印持如是法。故彼一
切同類衆生。各各生希有心言。我之所尊無
與等者。亦復在此衆中。當知此法甚爲希有。
以生希有心故。隨於一切法界門而種善根。
乃至長夜興不善根。欲破壞正法者。既至道
場。見彼所宗奉大天。又蒙不思議法食之施。
惡心即滅棄捨魔事。或生一念隨喜之心。以
生一念淨心故。便可於中開出大悲胎藏漫
荼羅也。復次此漫荼羅種種法門。雖同一法
界。然其功用淺深各有差別。如一地所生一
雨所潤。然諸藥草性分不同。若醫王觀之。則
知如是藥草。於某病中非對治所宜。然於
某病則勢力珠勝。若於此等普門方便中。一
一分別不謬。乃堪作大阿闍梨也。十萬偈大
本中。彼諸聖尊。各自宣説自所通達法界門。
種種異方便法。今此略本。但擧其普通趣道
之要法耳。若行者如法修行不虧法則。蒙不
思議加被時。自當曲示方便無所不通也。阿
闍梨言。凡行者不住瑜伽。不合爲人建立漫
荼羅也。初欲畫時。先用字門轉作諸尊。座位
形色性類一一相應。即觀如是大悲藏即是
我身。方起手畫之。如是深行阿闍梨。必則於
一切時。常不離如是佛會也。畫了作法事時。
如法次第起金剛地。觀此寶王宮殿。在須彌
山頂。所有一一莊嚴。皆如下品中説。如是明
了已。方可請召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五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六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漫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
阿闍梨所傳漫荼羅圖位具列如左
  上方右方左方下方
○如來如意寶△能授一切尊滿一切
願也
□妙金剛IMAGE降三世尊
○如來甲冑□蓮花部女奉教者
○如來羂索□蓮花部奉教者□青金剛
□如來怖魔□蓮花三股戟□金剛蓮□金剛鐸IMAGE
○如來臍□蓮花戟
□如來馬藏□蓮花尊□寂靜金剛
○如來脣□金剛蓮□大迅利金剛□金剛羂索
□如來十力□蓮花輪
○如來牙□蓮花刀□金剛牙□金剛刀
□如來大護□蓮花徳菩薩□那弭荼金剛因立名
又云短也
△無所畏大護者IMAGE□大水吉祥□赤體金剛
○如來無所畏□大吉祥□佛奉教者
□如來鈴鐸□僧吉祥IMAGE
○如來商佉□佛吉祥□越無量虚空
□如來三昧耶金剛□金色菩薩△月黶尊IMAGE
○如來正勤□名稱慧菩薩IMAGE
□如來三昧耶□白色菩薩□難降大護者 女○
形○
○如來舌△壞諸怖畏大護者IMAGE□金剛部生
□如來豪相□大勢至菩薩
○一切如來座□毘倶胝菩薩IMAGE□金剛連鎖IMAGE□不可越護門者IMAGE
□如來大勤勇□觀世音菩薩□執金剛
□如來眼□多利尊IMAGE
○如來心□觀音母□金剛母IMAGE
□如來鑠底□大白菩薩
○無堪忍如來無
堪忍
□資財主菩薩□金剛針
□水自在尊□遍觀菩薩□金剛鉤□相向守護門者IMAGE
□如來念處□吉祥菩薩△金剛無勝大護者IMAGE△如來使者
○如來刀□帶塔徳菩薩
□如來輪□寶徳菩薩△軍荼利金剛IMAGE□金剛拳
□如來蓮花□鹿皮衣形
□如來頂□蓮花軍持△大力金剛IMAGE□無戲論金剛
○如來結界□蓮花鬘
□如來施願□蓮花斧□虚空無垢金剛□金剛斧
○如來平等説□蓮花索
□如來口□蓮花鐸□素囉多金剛
○如來腰□蓮花螺□大身金剛□金剛輪
□如來焔光□蓮花部使者□大勝金剛□金剛捧
□如來鉤□蓮花部使者
△馬頭觀世音
□廣眼金剛
□虚空眼□蓮花捧□拔折羅金剛*IMAGE聖不動尊
  右第一重竟
  □無垢光童子IMAGE□賢劫菩薩IMAGE○大慧菩薩IMAGE□賢劫菩薩
□光網童子IMAGE□寂慧菩薩IMAGE□金光菩薩
□男奉教者IMAGE△行慧菩薩IMAGE△無垢慧菩薩IMAGE○金色菩薩
△寶徳菩薩
□男守衞者IMAGE○勝妙天菩薩IMAGE○無盡意菩薩IMAGE□賢徳菩薩
□男使者IMAGE○花幢菩薩
□女使者IMAGE□寶嚴菩薩IMAGE□不思議慧菩薩IMAGE△計都菩薩
△六面尊△大慈起菩薩IMAGE□無垢光菩薩
△寶印手菩薩IMAGE△無像菩薩IMAGE
△降閻摩尊
○救意慧菩薩IMAGE
□地慧童子IMAGE△清淨慧菩薩IMAGE
○寶掌菩薩IMAGE
□優波計設尼IMAGE□施一切無畏菩薩IMAGE□虚空慧菩薩IMAGE
IMAGE文殊師利□地藏菩薩IMAGE△除一切蓋障菩薩IMAGE○虚空藏菩薩IMAGE
□計設尼IMAGE□虚空無垢菩薩IMAGE
□質多羅IMAGE○寶作菩薩IMAGE□除疑怪菩薩IMAGE△法慧菩薩IMAGE
□請召者IMAGE○除一切惡趣菩薩IMAGE○慧歩菩薩IMAGE
○持地菩薩IMAGE
□女使者IMAGE △悲念菩薩IMAGE亦名大
悲纒
□剌泥弭菩薩無牆
□男使者IMAGE□賢意菩薩△泥弭菩薩
□女守衞者IMAGE○寶冠菩薩IMAGE□除一切熱惱菩薩IMAGE○寶幡菩薩
□女奉教者IMAGE△發心即轉法輪菩薩IMAGE○海慧菩薩IMAGE□金光菩薩
△光明菩薩
□寶冠童子IMAGE
□善住意菩薩IMAGE△妙慧菩薩IMAGE○妙幢菩薩
□月光童子□無邊幢菩薩
□善財童子□賢劫菩薩□賢劫菩薩IMAGE□賢劫菩
  右第二重竟
  △火天護方神□伊舍那護方神△涅哩底護方神*IMAGE風天護方神IMAGE
△火天□鳩槃荼衆眷屬△女羅刹IMAGEIMAGE風神后
△火天后□阿名掲拏羊耳
△婆私瑟吒大仙□阿濕嚩掲拏馬耳△羅刹衆IMAGE△迦樓羅女IMAGE
△竭伽大仙□戍婆掲拏箕耳□賢劫菩薩△迦樓羅IMAGE
△未建荼大仙□雜寶藏神IMAGE○童男菩薩
△瞿曇大仙△荼吉尼IMAGE
△荼迦IMAGE
○比丘衆△非人眷屬
△一切人眷屬
△迦葉大仙□童男菩薩○日光菩薩
△諸執曜神等□比丘衆□西南日輪遍照勝徳佛童男菩薩
□比丘衆
△毘逝耶后□離塵勇猛菩薩
△日天子□東北方定勝手徳佛○菩薩衆□寶勝菩薩
△逝耶后□菩薩衆○比丘衆□西北方一寶蓋佛
□那羅延并眷屬□比丘衆○童女菩薩□比丘衆
□魔天他化自在天□童女菩薩△苾&T005319;蟻㗚知□*童女衆
□化樂天□女部多IMAGE
□兜率陀天□部多藥叉類IMAGE毘那夜迦□賢劫菩薩
□焔摩天□住雪山藥叉將IMAGE△摩訶迦羅黒神○小訖㗚瑟怒二龍王
○訖西瑟拏二龍王
東方提頭頼吒天
王并揵闥婆衆
□娑多祁哩藥叉將IMAGE
IMAGE
○優婆路係多二龍王
□舍支夫人IMAGE□半遮羅藥叉將IMAGE△毘盧遮十眷屬IMAGE○路係多二龍王
□帝釋三十三天□毘灑迦夜叉將IMAGE
IMAGE
○優婆臂多二龍王
□童子菩薩□痾吒嚩迦藥叉將IMAGE△毘舍支十眷屬IMAGE
□比丘衆□毘沙門子藥叉將IMAGE○優婆束訖勞二龍王
□歡喜菩薩○束訖勞二龍王
□上方歡喜徳菩薩□摩尼拔陀羅神IMAGE沙伽羅龍王
□菩薩衆□護方神后IMAGE△寒冷地獄○阿那婆達多龍王
□童女菩薩□倶吠囉護方神毘沙門IMAGE△熱惱地獄○得叉迦羅龍王
□吉祥功徳天○摩迦斯龍王
□阿難陀□滿賢藥叉將IMAGE□毘樓博叉王IMAGE○矩利迦龍王
□須菩提□訶栗底母男五
女五
○羯句吒迦龍王
□舍利子△閻摩歿㗚底后○和脩吉龍王
□大目連□散支大將IMAGE△閻摩后○阿難陀龍王
□大迦葉□童男菩薩△閻摩但荼大蓮花龍王
波頭花龍王
□無量音聲佛頂□比丘衆△閻摩羅法王○商佉龍王
□廣大佛頂□勝授菩薩△質呾羅笈多訊獄者○縛嚕拏后IMAGE
○嚩嚕拏龍王IMAGE
□火聚佛頂□北方勝徳佛△夜黒天□毘樓勒叉護方天王IMAGE
□勝佛頂□菩薩衆□辨才天IMAGE
△如來錫杖□比丘衆□童男菩薩○優婆遜那守門者IMAGE
○如來鉢□童女菩薩□比丘衆 通門
○如來牙□賢劫菩薩□離優菩薩○遜那守門者IMAGE
□豪相□主田農神□南方無優徳佛○地神IMAGE
△無能勝尊□主象馬廏神□菩薩衆○龍王并后眷屬IMAGE
□釋迦牟尼佛□比丘衆○童男菩薩
△無能勝妃□主王庫藏□童女菩薩○比丘衆

○佛母□主外道福處神
□別異地獄○行慧菩薩
○如來鑠底印△主嚴穴神□賢劫菩薩○西方寶焔佛
□童男菩薩□主伏藏神△遮悶拏○菩薩衆
○比丘衆
□比丘僧□主磧神△嬌吠唎○童女菩薩
□普光菩薩□主尸林神△吠瑟拏味○主平相侵神
□東方寶性佛□主波池神○主日歴神
□菩薩衆□主龍泉神△嬌唎○主時分神
□比丘僧□主井神△燕捺唎○主業作神
□童女菩薩□主空中宮菀神△嗟捺唎○主宿神
□佛袈裟□主宮室神△未囉弭○主宿對神
△佛軍持□主海神□緊那羅妃IMAGE○主夜神
□白傘佛頂□主室宅神
□主巷曲神
□緊那
○童男菩薩
□主月神
○主日神
□最勝佛頂IMAGE方神○比丘衆○六時神
□摧碎佛頂IMAGE□主街陌神○蓮花手菩薩○主直神
□主河神○東南蓮花勝徳佛○主廿八宿神
○主十二宮神
□最高佛頂□主道神○菩薩衆○月后名赤色
□辟支佛□主曠野神○比丘衆○月后名月
 □主郊野神○童女菩薩○月天子
□大梵并明妃眷屬□主痁肆神△慕訶嚢○月后名月
□四禪天□主城神△闕名火神○童男菩薩
□無色天
□淨居自在天子□主村神△劫微○比丘衆
□普花天子□主洲神△芒嚢娑○蓮花勝菩薩
□光鬘天子*IMAGE主鳥神△訖灑也○下方蓮花徳佛
 □主山神△社吒囉○菩薩衆
□意生天子□主悉地物神△句&T005579;誕嚢○比丘衆
□名稱遠聞天子□主悉地神△沒栗拏○童女菩薩
○賢劫菩薩
□大自在妃并眷屬□主仙藥神△露係多□阿修羅女眷屬IMAGE
□大自在天并眷屬□主藥計神△芒嚕多□阿修羅眷屬IMAGE
□摩醯首羅子及妃□主藥神△捺嚕迦
□持明妃□悉地持明妃IMAGE娑摩醯捺羅○摩睺羅伽女IMAGE
持明仙□悉地持明仙IMAGE△諸火仙等○摩睺羅

  右第三重竟
阿闍梨言。第一院東方如來鉤。乃至如來甲
等。皆是毘盧遮那三昧。一一作天女形。如漫
荼羅方圓以辨其色。坐白蓮臺上。手中復持
蓮花。花上各以物像用爲*摽幟。如鉤輪刀槊
商佉鈴鐸羂索甲冑等。皆依本相畫之。頂相
豪相口舌牙脣等。准例推可解。如來臍於蓮
上圖作連環圓好之相。如來腰亦頗旋曲如數
珠鬘形。如來藏如輪王馬寶藏相不現之形。
如來施願當作與願手。如來法及辨説等或
持經藏或作説法手。念處十力等皆是止觀
相應法。作寂然三昧之容。三昧耶當作佛頂
相。如來頂相具攝一切功徳。凡手中無物可
幖幟者。皆應置之。若漫荼羅不作尊形但
示祕密印者。於金剛座上作蓮華臺。臺上如
前畫作*幖幟。其作字漫荼羅者。經中有種子
字。當如法置之。如經不載。當取梵名中最初
字爲種子字。或可通用阿字也。北面蓮花部
諸尊。若經中不説形相者。通作紅蓮花色或
淨白色如金色尊等。則依名辨之。所持印相
亦如佛部中説。然用蓮花爲*幖幟。如蓮花輪
像。當以四蓮花葉如十字之形用爲輪輻。
輻外作刃環圍之。蓮花刀當於蓮上置刀。刀
鋒上又用蓮花以爲摽幟相。金剛杵戟等皆
亦如是。蓮花羂索以蓮華爲兩茸。鐸則以蓮
花爲繋。鬘則貫穿蓮花以莊嚴身。或於所持
花上置之。戴塔吉祥於頂髻上置窣堵波。或
在所持花上。蓮花尊則於花上重置蓮花。寶
徳尊蓮花上有寶。能授一切願明王能滿一
切希願。其状非一如觀世音手持蓮花。花上
或置如意寶。隨息災増益降伏事。在彼相應
壇中。大吉祥二手各持蓮花。水吉祥或蓮中
出水或手垂出水。被鹿皮尊當以鹿皮嚴身。
如梵天像。其契印漫荼羅例同前説。通用娑
字爲種子也。南面金剛部諸尊亦可依經。初
所列名者皆具置之。隨作方圓三角半月等
壇。身色亦爾。或持一股拔折羅。或持三股五
股。上下二鋒等種種金剛標相。如經中所説
隨意置之。其刀斧鉤針等。皆以金剛爲*摽
幟。刀則刃鋒柄飾。皆作金剛杵端銛鋭之形。
羂索連鎖兩端皆如三股拔折羅像。輪以十
字金剛爲輻輞。利刃環遶圍之。鐸以一股金
剛爲上繋十字金剛爲舌。餘皆例推可解。契
印漫荼羅。亦於金剛座上置白蓮花。花上各
表其物。若作字漫荼羅。執金剛所統眷屬通
縛字。餘金剛通用𤙖字爲種子也。第二院
諸菩薩衆。若經中具載形相者。一一如其本
教畫之。無文者通用眞陀摩尼印。當持蓮花。
花上置如意寶。周匝焔鬘圍之。或隨彼名中
義趣以表其相。如寶冠菩薩即於花上置冠。
寶網菩薩則於花上置網。寶掌菩薩掌中
寶。發心轉法輪印手中持論。所有諸闕位
處。皆置賢劫菩薩。其使者奉教等。皆作卑
下之容。其使者操持刀捧状如夾門守禦。奉
教者或執持於*捧印或瞻仰所尊。若受指麾
教勅。守護者則如守門通信有所諮白。各隨
其類也。降閻摩尊是文殊眷屬具大威勢。其
身六面六臂六足。水牛爲座面有三目。色如
玄雲作極忿怒之状。當撿文殊梵本具足圖
之。凡此等諸尊。若餘經中具説形相者。亦可
依彼圖畫入曼荼羅時中。此諸尊。毘盧遮
那經不載眞言手印。即別出餘經者。當依彼
經授與眞言手印。令依此經供養次第法行
之也。第三院十方佛等。各依常相圖之。若作
契印當以如來頂相。種子則以阿字。聲聞縁
覺一同比丘儀式。是中縁覺小差別者。謂或
有肉髻等大人之相。若契印當用鉢袈裟錫
杖等。其種子字如經中眞言所説。東方日天
之前或置摩利支天女。如陀羅尼集出之。北
方夜叉八將圖中闕少者。其形大抵相似。皆
被甲冑持伽駄印。身相圓滿端正。以彼趣所
求無乏常快樂自恣故也。羊耳馬耳象耳等。
皆是鳩槃荼眷屬。其形不同夜叉。皆露身垂
毛作非人之像。耳同畜獸。圖云持明仙者。是
餘藥力等所成。悉地持明仙者。皆是專依呪
術得悉地人。直言諸仙者。皆圍陀事火之
類。勤修苦行成五通神仙。又有夜叉持明。是
彼類中福徳最勝。天趣之所攝者。與世仙又
殊也。其山海河池林樹穀藥城邑道路等神。
各以本名爲摽幟相。山神坐山河神在河。其
樹藥等或手執持或依其上。當以義類推之。
花嚴中更有足行神身衆神。是護諸跂行之
類及護身神。亦可依次列之。西方非人趣者。
當知毘盧遮那普門身中。純是雜類鬼神傍
生等。圖中無別名相者多在其中。所攝最多
也。路係多是赤色。辟多是黄色。訖嘌瑟拏
是黒色。其青色亦是中攝。若依此方中明義。
則當各別出之。訖勞是白色。皆是一類龍王。
各依本色畫之。若加鄔波字者其色稍淺。遜
那鄔波遜那亦是護門大龍王。皆右手持刀
左持羂索。主年月時分神等皆作天女形。執
持花枝等以爲標相。若主善事者。其花亦令
色相圓備。若主惡事者。則持萎萃花果等。其
主六時神。亦可持六枝之花。作隨時榮落之
像以表其事。主晝夜者。亦可以花敷花合明
之。他皆放此。南方苾陵吃*嘌知。是摩醯
首羅子。身極枯痩。以常降伏怨敵。假使骨肉
消盡要令得勝。故爲此形。私謂即是智度所
云。常修苦行割肉祀火。感生諸惡神者。所以
位在南方。其十二火天。經中略説形像。有一
神闕名者。但依諸火天總相形。餘如圖中所
示也。經云。爾時執金剛祕密主。於一切衆會
中。諦觀大日如來。目不暫瞬者。時佛如所示
現普門漫荼羅。演説諸尊圖位竟。祕密主以
普眼觀此一一諸尊。皆不見根本亦無住處。
悉是蓮花臺藏實相之身。出生種種方便不
可窮盡。爾時深自慶幸發希有心。倍於此法
生難遭想。將欲更問深義。故先説偈也。初
偈意言。一切智慧者。出興於世間。如彼靈瑞
花。時時乃現一耳。佛優曇花雖則難遇。然
此眞言法要倍復難遇之。何以故。此是如來
祕藏。長夜守護不妄授人。苟無頓悟之機則
不入其手。世尊在世猶多怨嫉。況末代乎。復
此經。自釋難現因縁。若衆生一見此漫荼
羅者。無始以來惡業重障。摧滅無餘。必定得
大菩提記故。非鈍根薄福之人所能遭也。一
見尚難。何況次第修行。當知是人轉復希有。
常爲普門海會之所稱歎名聞十方。又同大
日如來有種種名號。故曰無量稱也。經云。
行此無上句者。即是修行無上菩提句。此阿
字門爲一切眞言之王。猶如世尊爲諸法之
王。故曰眞言救世者。次二句明救世之業。所
爲能令行人成金剛性。止斷諸惡趣一切苦
不生也。經云。若修如是行。妙慧深不動者。若
具存眞本。應言慧極深不動。如大海之心以
極深廣故。又極遠離二邊故。乃至大風起時
不能搖動。若行者入此眞言大海心時。亦復
如是。以妙慧甚深無量。又極遠離二邊故。一
切諸法不能動搖。如娑竭羅龍王降雨六天
時。於自宮三業都無動作。若解如是義者。則
知漫荼羅種種方便。皆悉住於實際也。經云。
時普集會一切大衆。及諸持金剛者。以一音聲
讃歎金剛手者。彼諸大衆。聞佛廣演曼荼羅
圖位竟。欲問此中法界幖幟及金剛事業。敬
重世尊故未敢發言。以金剛手能觀察衆心乘
機説偈。必知欲決疑網。普利無量衆生。是故
稱讃證明勸令發問。又十佛刹微塵衆等以
一心一味。令一人誦此法音。非謂人人倶時
別説也。偈云善哉善哉大勤勇。汝已修行眞
言行。能問一切眞言義。我等咸有意思惟者。
眞言行即是三平等法門。汝於持三密人中
最爲上首。故能問世尊普門深義。如仁者所
欲問佛義。我等亦皆有是思惟。今悉同心
欲當速陳説也。次言。一切現爲汝證驗。依住
眞言之行力者。言我等初發心時。由住此無
上句故。乃至能於金剛慧海甚深不動。是故
必定師子吼。於汝前所説偈現作證明。我等
諸有所作。皆由住眞言行依眞言勢力。而
得成就。若汝諮問如來祕密方便者。諸有求
大乘人。當於眞言行法皆得通達。以通達故
不久勤修。亦與我等無異。以見如是利義故。
以一音聲同心勸助也。爾時祕密主蒙大衆
勸發已。即説伽他廣問世尊。初一偈問綵色
義。有四句。第一句問云何是綵色義。第二句
問當以何色。第三句問云何安置此色。先於
何處。内耶外耶。第四句布色時以何色爲先。
此是造漫荼羅時一種支分也。次偈問諸門
摽相。有三句偈。第一句問門旗形量。第二句
問門廂形量。第三句問建立諸門法度形量。
如是種種祕密摽幟。阿闍梨皆應善通達之。
又是一支分也。次有二偈。大凡有八問。第
一句問云何奉食及花香等。第二句問寶瓶
法則。當知一切諸供養具皆在其中。阿闍梨
當隨事相辦其性類。又是一種支分也。第三
句問云何引召弟子入漫荼羅。第四句問云
何作灌頂法。第五句問云何儭奉所尊。然此
中復有二種。若初心行人依世諦漫荼羅。云
何召入灌頂奉獻阿闍梨。若已修習瑜伽作
祕密灌頂。云何召入灌頂奉獻阿闍梨。正作
法時。所有加持教授方便皆此中攝。又是一
種支分也。第六句問護摩處所。亦有淺密二
釋及息災増益降伏等諸異方便。第七句問
眞言部類字義句義。第八句問三昧門淺深
差別之相。凡阿闍梨未善通達如是法者。不
應建立漫荼羅。又成三種支分也。如是問竟。
大寂法王告執金剛言。汝當一心諦聽。次説
偈言。最勝眞言道。出生大乘果者。大乘果即
是佛無上慧。要由如是方便得生。由汝善言
能請問我故。今普爲諸摩訶薩。開示演説也。
初一偈答色義云。染彼衆生界。以法界之味。
古佛所宣説。是名爲色義者。猶如世間染色。
能染淨疊使同味故。以味解色。如云袈裟味
者。即染作袈裟色也。今此漫荼羅色義亦
然。以法界不思議色染衆生心。同一淨菩提
味。復次如世間染衣先以。灰水洗。則易受染
色。今以囉字門焚燒弟子心垢。使成灰燼。然
後以嚩字門大慈悲水洗之。使純一清白離
諸戲論。然後染作法界漫荼羅。令種種普門
身。皆同實相色也。次有兩偈通答三問。問中
云當以何色。今此答中具用青黄赤白黒五
色也。偈云。先安布内色。非安布外色者。是答
云何布色。何處先起何處後起也。潔白以爲
初。赤色爲第二。如是黄及青。漸次而彰著。一
切内深玄。是謂色先後者。是答是色誰爲最
初也。潔白是毘盧遮那淨法界色。則一切衆
生本源。故最爲初。赤是寶幢如來色。既發菩
提心於明道中。降伏魔怨滅除蓋障。故第二。
黄色是娑羅樹王色。以成正覺時。萬徳開敷
皆到金剛實際。故第三。青是無量壽色。既到
金剛實際。即以加持方便。普現大悲漫荼羅。
如淨虚空中具含萬像。故第四。黒色是鼓音
如來色。所以垂普門之迹。皆爲顯本。本者即
是如來自證之地。住大涅槃。若捨加持神力。
則一切心量衆生非其境界。是故其色幽玄。
而最居後也。復次如世間淨帛。先受染色故。
最後黒是染色之極。以最深故不可復加。是
以居後。漫荼羅色義亦然。白是越百六十
心垢義。此名信色故最初。赤者大勤勇義。
是精進色故第二。黄謂一念相應時。定慧均
等七覺開敷。是名念色故第三。青者大空三
昧義。是名定色故第四。黒者謂大涅槃義。即
是如來究竟之慧。是名慧色故名第五。或有
説言白色最初。黄爲第二。赤爲第三。青爲第
四。黒爲第五者。此約受染淺深有容有上之
義。又白是信義最初。黄者猶如金剛不可俎
壞。即是進義故第二。赤謂心障淨除光明顯
照。即是念義故第三。餘如上釋。法門所表各
殊也。復次白是寂災色如來部義。故最初。黄
是増益色蓮花部義。故第二。赤是降伏色金
剛部義。故第三。青是成辦諸事亦出生隨類
之形。故第四。黒是攝召義。即諸奉教忿怒等
所爲衆務。故第五也。復次如世間綵畫不過
五色。然更相渉有種種深淺不同。巧慧者善
分布之。出生萬像無有窮盡。法界不思議色
亦復如是。統而言之不過五字門。然亦更相
發揮。成種種差別智印。如來以普門善巧。圖
作悲生漫荼羅。乃至出生世界微塵數隨類
之形猶不窮盡。若瑜伽行人若得此中意者。
當觸類而長自在施爲。寂滅眞如中當在何
次。如偈中所説。且擧一途法門提其綱領耳
經云先安布内色。非安布外色者。凡圖畫法。
當先建立内心祕密蓮花藏竟。次造第一重
伊字三點諸内眷屬。次造第二重四菩薩等
諸大眷屬。以及第三重一切世天眷屬。又諸
界道。中央及第一重當具五色。先以白色爲
周界竟。次於其外布赤色界。次外又布黄色。
次外又布青色。最外次布黒色。其第二重。亦
依如上次第布白赤黄三色。第三重周界。但
布純白一色。皆極令均調正直。漸次右旋布
之。其行道及供養處外縁等。隨作一純色界。
瞿醯云。但用白色也。所以先白色從中向外
者。明此菩提心五種根力漸次増廣。乃至住
於大般涅槃。則遍一切處無所不在故。黒色
最居外也。若從淺至深自迹歸本。則世尊
同六趣爲初門眷屬開發淨菩提心。若衆生
入此明門超百六十心時。則已出過世間上
菩薩位。故第三漫荼羅。唯以白色爲界也。第
二漫荼羅。於白之上更加赤色黄色者。赤是
勤勇。菩提心中進修萬行。黄是如來念處萬
徳開敷。爾時即入重玄門居寂光土。乃至
居補處猶故不識一人。故於第二重。但以三
色爲界也。第一重漫荼羅。於三色之上更加
青色黒色者。青是大空三昧。所謂如來身口
意密無盡加持故。作大虚空色。黒謂如來壽
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畢竟無像。故作深玄
色。此二句是如來祕藏。非普爲一切衆生。故
名眷屬也。又入此深玄者。即是如來自
證中胎花藏。爾時見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
何有淺深之殊。而諸衆生。有漸入者有超昇
者有頓入者。然其所趣畢竟同歸。故云一切
内深玄也。經云。建立門*幖幟。量同中胎藏。
廂衞亦如是。花臺十六節者。漫荼羅夾門。皆
竪幢旗以爲*幖幟。謂之門*幖幟。二摽相距
尺量。令與中胎正等。上置横括。其廣亦然。幢
竿上皆置偃月。月下置旗幟像。取繒帛裁令
正方。可隅角破之以爲兩幟。各附幢竿之外。
上鋭下垂也。四維際亦置幢竿并偃月。其摽
幟兩向置之。於大勤勇門偃月上。各置如意
寶。金剛手門偃月上。各置拔折羅。蓮華手門
偃月上。各置商佉。其四維上亦皆置寶也。夾
門廂衞處如亞字形。而於中間通道。毎於曲
際皆置金剛撅。撅首如一股拔折羅形。其下
銛鋭。一箱六撅兩邊總十二撅。四門并四角
總二十八枚。三重例爾。并備五色線。皆以不
動眞言或降三世眞言。加持一百八遍或一
千八十遍。阿闍梨正作法夜。既畫*曼荼羅
竟。先觀中胎及第一院知無闕少。即下金剛
撅。其金剛撅。以金剛線周匝圍之。至通門
處。則止不須横斷。三重皆如是置之。若不能
爾者。其第三院。必應具依此法勿得闕少。至
通門處。當擧線隨門摽。屈曲而上使不閡頭。
既結界竟。當依門出入不得輒越餘處。毎出
入時。仍須誦不動眞言。若是瑜伽阿闍梨。
亦可周匝以線圍斷。若須出入時。想擧此線
而於下過。過已即還如故。或去門遠急須出
入者。當觀自身作毘盧遮那以無罣礙身。勿
生越線之想。隨意出入無咎也。六撅間迴屈
處。皆令尺量均停。仍須通行道往來界院。最
外門廂衞兩邊。亦與中胎正等。故云廂衞亦
如是也。花臺是灌頂處。蓮花壇規製。大同中
胎八葉之藏。極小者劑十六指。餘義下當更
説之。但開一門。其門令向大壇也。偈云。應知
彼初門。與内壇齊等。謂第一重門相。當准約
九分令廣狹正齊。使門之中道正當花藏之
心。所餘第二第三。亦以此爲率分之。自然漸
次増廣各得其所。於第二重門廂曲中。置二
龍王兄弟。難陀在南拔難陀在北。其餘衆寶
莊嚴。大同祕密漫荼羅位品。阿闍梨言。若作
深密釋者。四面方相正直均平等。是四念處
義。四門是四靜慮。亦是四攝法。門摽是四梵
住。廂曲是四正勤。四維是四眞諦。金剛線即
是修多羅。以此連持三十七品作法門分
也。所以外門摽相長短廣狹之量。皆與中胎
正等者。明如來一一法門。皆與法界相稱。乃
至無有毫氂増減。又合所行中道。正當蓮花
臺實相之心。其普門之迹遠而逾廣。故云智
者於外院。漸次而増加也。偈云。略説三摩地。
一心住於縁。從此以下。答漫荼羅中三昧支
分。若未修瑜伽者。不得作阿闍梨。以闕支分
故法事不成也。經中。初略釋三昧名義。次深
廣説之。初略釋者。謂心係縁一境而不馳散。
是等持義。故偈云略説三摩地一心住於縁
也。且就有相瑜伽。自有上中下三種。上謂觀
毘盧遮那等諸如來身。中謂觀文殊師利等
諸菩薩身。下謂觀因陀羅等隨類之身。一一
如漫荼羅所示。色像威儀祕密摽式或印或
字。但一心住縁不復馳散。即是彼尊三昧門。
以要言之。如漫荼羅海會佛刹微塵數一一
善知識。皆一種入法界三昧門。若總觀如是
普門大衆。一心住縁而不馳散。即是普眼三
昧門。亦名普門世界三昧門。如一門及一切
門者。或但入正遍知部三昧門。或但入蓮花
部三昧門。或但入金剛部三昧門。或以文殊
眷屬普皆集會爲一三昧門。餘三菩薩亦爾。
隨行人心量大小。種種不同也。行者修習瑜
伽。或觀本尊或觀祕密印或觀眞言時。有種
種境界現前。不與本觀相同。皆是邪觀也。如
於定中。或見日月衆星光明粲麗。或見大蓮
花王遍滿空中。或見寶樹樓閣殊勝莊嚴。猶
如天宮及諸淨刹。或復豁然不復有身心。相
或見諸佛菩薩無量大衆。或聞種種異聲。或
見懸崖巉絶至無間獄。以不依本所縁故。皆
不應取。但如常一心意。雖得與定境相應。
應須深修觀察十縁生句。不應味著也。若見
異境界以爲殊妙而取著之。名爲我慢定。亦
名慳執定。但與正觀相應時。自然得見倶胝
佛刹。此中佛。謂百千衆事刹爲淨處也。如是
相應時。即知承前已來種種事相非無因縁。
以如是如是因縁故。有如是如是事相。不由
他悟而無所罣礙也。復次深祕釋者。諸於一
一善知識法門身眞實相中。心住於縁。不生
妄想戲論。是等持義。如入阿字門一念法界。
是毘盧遮那三昧。於法蓮花印一心不亂。是
觀自在三昧。於金剛慧印一心不亂。是祕密
主三昧。乃至梵釋諸尊。各於一法界門而得
自在。若於彼解脱身一縁不亂。各彼淨天眼
三昧。若於大悲藏雲海中一心不亂。名普眼
三昧。亦名普現色身三昧。若使如來於無量
阿僧祇劫。演説是中廣義。猶不窮盡。今欲以
兩偈攝之。使究盡無餘。故云廣義復殊異。大
衆生諦聽也。此中復二。初明如來三昧印。次
明三昧道中差別印。偈云佛説一切空者。即
是入阿字門。乃至無有少法而可得者。亦無
定相可名三昧。住如是一心法界。名爲正覺
之等持也。所以然者。若出此心性。外有境界
可縁。即非常住之境。爲四相所遷時。住縁
之心亦復隨境界流。云何名爲定耶。是故正
覺三昧。覺諸法本不生故。唯是心自證心心
自知心。從久遠以來。常如實際無有變易。即
以如是心自住如是縁故。得名爲等持也。此
正是毘盧遮那本尊。所現無盡莊嚴藏。亦不
離如是本尊。若他觀者。皆名邪觀。故次説必
定印言。三昧唯證心。非從異縁得。若據梵本
質言之。當言彼更無異得。意言。更不從餘處
得之也。次云。彼如是境界。一切如來定者。如
大般涅槃經明。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
佛性即名首楞嚴定。亦名金剛三昧。亦名
般若波羅蜜。佛佛道同更無異路。若行人初
發心時。能如言正觀心性者。亦即名爲入如
來定。豈煩漸超四處。方至究竟乎。復次瑜伽
行人。若蒙諸佛威神加被故。乃至於三昧中。
具見十佛刹土微塵衆等。無量聖尊三種密
印。互不相雜。或復一心不亂轉成自身。雖
則奇特難思。尚以有相有縁故。名爲世間三
昧。若此三昧現前時。行者觀察十縁生句。淨
除一切妄相戲論。與空寂相應。即悟如是漫
荼羅海會。皆悉從衆縁生。如鏡像水月乾城
等觀無性相。是名出世間三昧。然尚以空病
未空故。未得名爲大空。及坐道場自證心性
時。即知如是等加持境界。皆是心之實際。
爾時心不住相亦不依空。而照見空與不空。
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住此
三昧者。即是住於佛無礙慧。佛説是人一切
智智究竟圓滿。所以經云。故説爲大空。圓滿
薩婆若也
本第二卷初云。爾時毘盧遮那世尊。與一
切諸佛同共集會。各各宣説一切聲聞縁覺菩
薩三昧道者。如來已説究竟三空三昧印。爲
令普門進趣者無留難故。復説三昧道中差
別印。三重漫荼羅所示種種類形。皆是如來
一種法門身。是故悉名爲佛。此等一切諸佛。
各於本所流通法門。自説彼三昧道。若現世
天身者。則説彼天三昧道。若現聲聞身者。則
説聲聞三昧道。若現辟支佛身者。則説辟支
佛三昧道。若現菩薩身者。則説菩薩三昧道。
若現持金剛身者。則説金剛三昧道。當知此
中偈頌。如是無量刹塵。非世間結集經卷所
能具載。然諸行人。若深入瑜伽境界三昧時。
自當了了聽聞。如正説時無異。是以故名爲
佛加持日也。經云。時佛入於一切如來一體
速疾力三昧者。謂入此三昧時。則證知一切
如來皆同一法界智體。於一念中。能次第觀
察無量世界海微塵等諸三昧門。知如是如
是若干衆生。於彼彼三昧門中。應得入道。知
彼善知識。已爲若干衆生作種子因縁。未爲
若干衆生作種子因縁。或有衆生入如是法
門。可得超昇成佛。入餘法門。久遠稽留不得
成佛。如是等種種根性不同。進趣方便皆亦
隨異。乃至遊戲其中。次第修習出入超世間。
於一一門。各得能成就無量衆生。故名一體
速疾力三昧也。爾時世尊遍觀察已。了知種
種三昧道。同歸一體皆是佛乘。復爲執金剛。
説一切三昧道中成菩提印。初有二偈。明成
佛之外迹謂我初坐道場。以此一體速疾力
三昧。降伏天魔軍衆。然是中更有難降伏處。
所謂煩惱等魔。無有形相方所亦無足迹。難
可覺知。於一念中亦皆殄滅。故云降伏四魔
也。以大勤勇聲者。謂佛以誠實言告魔波
旬。我於無量無數劫。爲調伏衆生故。棄捨身
命不可稱數。而今悉已成就。有入道之機
故。我將證菩提。爲彼等衆生開發淨眼。汝之
勢力何能留礙耶。適發此聲時。一切衆生怖
畏悉除。天魔迷悶擗地尋皆退散。若有衆生
受持如是三角印者。乃至除無間獄中無量
怖畏。何況天魔鬼神等怖耶。故言以大勤勇
聲。除衆生怖畏。爾時地神歡喜展轉稱説。乃
至聲及淨居。爾時大梵天等八部衆生。徒見
此伏魔之外迹。是故有名稱生號爲大勤勇
者。然我實成佛處。則非彼等所能測量也。故
次有二偈明菩提實義。我覺本不生者。謂覺
自心從本以來不生。即是成佛。而實無覺無
成也。一切衆生不解如是常寂滅。想分別妄
云有生。淪迴六趣不能自出。今雖聞正法
音。還於種種有爲事迹中。推求挍計冀望成
佛。何有得理耶。出過語言道者。從此已下皆
是轉釋阿字門。覺本不生即是佛。佛自證之
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亦不可傳授與人。
智度謂之言語盡意不行處也。諸過得解脱
者。一切妄想分別。名之爲過。即是生滅斷常
去來一異等種種戲論。以不知諸法實相故。
悉皆可破可轉。若了諸法本無生際。即於如
是一切過失。皆得解脱。是故金剛之身。遠離
百非也。遠離諸因縁者。若法界體有生滅之
相。則有因有縁可得宣説。而今法從縁生。則
無自性。若無自性。則是本來不生。因縁和合
時亦無所起。因縁離散時亦無有盡。是故如
淨虚空常不變易。大經亦云。唯有如來離諸
因縁也。知空等虚空者。本來不生即是畢竟
空義。以自性淨無際無分別故。同於大虚。是
故以世間易解空。譬不思議空也。如實相智
生者。心之實相。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處。佛
坐道場如法相解時。種種不如實見悉滅無
餘。是故薩婆若慧與虚空等也。已離一切暗
者。於一切法相不如實知。即是無明。是故覺
本不生時。即生遍法界明。以一切種觀一切
法。無不見聞觸知也。第一實無垢者。此最實
事更無過上。名爲第一實際。所謂自性清淨
心。以離一切暗故。佛之知見無復垢汚。皆
是轉釋本不生義也。次有二句結云。諸趣唯
想名佛相亦復然者。言六趣衆生與毘盧遮
那。本無二體。但隨衆生種種妄想。立種種名
耳。佛亦如是。一切世間徒。見我降魔成道方
便度人之迹。隨彼心相而稱説之。或云大沙
門。或云大勤勇。乃至花嚴所説。於一世界中
有無量異名。非謂自證法中。如其所説而可
表示也。次一偈復釋通世諦。明起教所由。故
云。此第一實際。以加持力故。爲度諸世間。而
以文字説。謂以佛眼觀之。如是種種名言。
復不出第一實際。而諸衆生入道因縁。種種
不同。若應以文字語言得度者。則如來不動
實際。以自在神力。加持彼彼聲字而演説之。
若衆生如法修行。得與三密相應時。則知世
諦不異第一義諦也。經云。爾時執金剛具徳
者。得未曾有開敷眼。頂禮一切智。而説偈言
者。具徳。謂具足一切如來祕密莊嚴之徳。如
連花増長具足時。蒙日光所照。自然開敷端
嚴可愛。執金剛亦爾。心蓮花眼遇菩提印光。
朗然開敷萬徳皆備。美暢於内彰於外容。亦
有青蓮花目開敷之相。而説伽他領解前旨
也。初云。諸佛甚希有。權智不思議者。具存梵
本。應云一切諸佛希有智方便不思議。智謂
領解前偈中覺本不生。方便謂領解前偈中
加持神力。復次智謂心蓮花臺具足。方便謂
葉蕊開敷。二種具不可思議。故云希有也。次
云離一切戲論。法佛自然智。是廣歎不思議
智。而爲世間説。滿足衆希願。是廣歎不思議
方便。若法依師而得。從於衆因縁生。即是戲
論生滅相。非法性佛自然之慧。若是自然之
慧。則非修學可得。亦不可授人。如内證天甘
露味。假令種種方便爲未嘗者説之。終不能
解。然佛大方便力。以無相法身。作種種名相
加持。令諸衆生以因果法。證得非因非果法。
是故權實二慧具不可思議也。次云。眞言相
如是。常依於二諦者。是結成不思議二智。領
解。上文施設二諦之意。以知名相即實際故。
能以實際加持而作名相。以知淺略即是深
祕故。能以深祕爲淺略。隨衆生所成義利。皆
實不虚。若能解此世諦時。自當通達第一義
諦。故云諸佛説法常依二諦也。次有一偈。明
信解佛菩提印得無量福聚。故云。若有諸衆
生。知此法教者。世人應供養。猶如敬制底。
制底是生身舍利所依。是故諸天世人福祐
者。皆悉供養。若行人信受如是義者。即法身
舍利所依。堪受一切世間供養恭敬也。復次
梵音制底。與質多體同。此中祕密。謂心爲佛
塔也。如第三漫荼羅。以自心爲基。次第増加。
乃至中胎涅槃色。最居其上。故此制底甚
高。又從中胎八葉。次第増加。乃至第三隨類
普門身。無處不遍。故此制底極廣。蓮華臺達
磨駄都。所謂法身舍利也。若衆生解此心菩
提印者。即同毘盧遮那。故云世間應供養
敬制底也。經云。時執金剛説此偈已。諦觀
毘盧遮那。目不暫瞬。默然而住者。時執金剛。
已聞畢竟三昧印。欲問三昧道中差別印。若
以語言白佛恐乖至理。是以默然觀佛一心
而住。即是甚深發問也。復次執金剛默然住
者。欲表如來照機義故。如常教所傳。云佛於
晝夜三時。觀可化衆生而度脱之。此隨聲聞
心量。自作如是説耳。若佛眼觀而後見。不觀
則無所見。觀時則智慧生。不觀則智慧不生。
是則生滅明暗之境。不得名爲平等大慧也。
以如來無相無分別慧法爾無礙。常照法界
根縁。如大海潮終不過限。是故金剛手適有
可傳之機。如來即爲演説。不待問而後答也。
復次金剛手。了知世諦即是第一義諦。所行
處不異畢竟處。是故默然無言。如來了知第
一義諦即世諦。畢竟處不異所行處。是故廣
分別説。爲令衆生通達二諦相故。更相發明。
而實同歸一致也。就如來答中。略有四句。
第一句云。復次祕密主。一生補處菩薩。住佛
地三昧道。離於造作知世間相。住於業地堅
住佛地者。此是最上灌頂位。故先明之。如餘
經所明。此是一生所繋菩薩。從此上生兜率
天宮。次繼佛位。故名一生補處也。今此經
宗。言一生者。謂從一而生也。初得淨菩提心
時。從一實之地。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門。
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増長。當知亦爾。迄至第
十地滿足。未至第十一地。爾時從一實境界
具足。發生一切莊嚴。唯少如來一位未得證
知。更有一轉法性生即補佛處。故名一生補
處。此是究竟發菩提心。於一切三昧道中。最
爲牢強精進。進入佛道。故云住佛地三昧道
也。離諸造作者。作謂修治地業。乃至莊嚴佛
土成就*衆生。以有智分別心。猶是世間之
相。今此菩薩。正行大空三昧。遠離從縁生法
微細戲論。故云離造作也。如世間相。謂實知
世間實際。畢竟不異涅槃際。而能不動實際。
悉見世間本起因縁。是故住此三昧道中。念
念進趣如來地。住於業地。梵音質言之。當云
作地。即是學如來金剛事業。皆得善巧。瓔珞
亦云入重玄門學佛威儀也。堅住佛地。即是
於如來堅固不動。名之爲住。與前住字義
殊。如人渇乏求水。已經歴多時。忽得覩見清
涼池。中間更無障礙。但一心進趣無復異縁。
是名補處三昧道。已到清涼池中希願盡息。
亦爲佛地。故雖同名大空定。而義有差別也
經云。祕密主八地菩薩三昧道。不得一切諸
法。離於有生知一切如幻。是故世稱觀自在
者。如上已説十地道。若次第而進當説佛地。
若漸下者當説第九地。何故説八地耶。以一
切菩薩初度第七地時。上不見諸佛可求。下
不見衆生可度。謂是住大涅槃。於萬行休息。
爾時十方佛。以此三昧道發起其心。得度菩
提心難地。是故別説。從此進入九地中無別
説。從此過患難故。不須別説行處印也。從初
發意以來。深觀十縁生句。入此地時得度性
空彼岸。故云不得一切諸法離於有生。復以
善巧方便。於如如不動中。起十縁生無邊大
用。以如幻三昧。遍至十方佛刹。親近種種善
知識。普學無量度人門。隨諸衆生應以何等
像類言音而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説法。是
故世間見如是事迹故。號爲觀世自在者。是
初入蓮花三昧之異名也。此中自在。梵本正
翻是富貴義。如人得大勢位具足財寶。隨心
所欲自然成就。此菩薩亦爾。假令十方世界
一切有情。希求世出世間種種資具。隨其性
欲種種不同。能以如幻三昧一時給與。各得
滿其所願。然未能絶起用之迹。使諸有所作
皆如金剛。故分爲二印耳。復次此中。應
初法明門三昧道。於上品中已説。故不重言。
又如上所説一生補處及八地三昧。是約教
道法門。作如此説耳。然祕密乘人於世諦中。
即能通達第一義諦者。從初發心時。即具行
大空三昧。其謂不然。則於一生之中。不能頓
滿諸地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六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七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漫荼羅具縁品第二之餘
經云。復次祕密主。聲聞衆住有縁地。識生
滅除二邊。極觀察智得不隨順修行因。是名
聲聞三昧道者。如阿毘曇。明九想八念背捨
勝處一切入三三昧等。皆名住有縁地。依此
等三昧爲方便故。令其心恬然而靜。得正觀
察。覺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有因有縁。世間以
集爲因。以苦爲果。出世間以道爲因。以滅
爲果。如阿含中廣明。毘尼中擧要言之。所謂
諸法從縁起。如來説是因。彼法因縁盡。是大
沙門説也。以知因縁生滅故。滅有無見遠離
斷常二邊。得眞諦智生。故名極觀察智。以能
極觀察故不倒不謬。故名爲諦也。從無明至
老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乃至輪迴無
際。若隨此而輪。名之爲順。既見四眞諦已。
背生死流隨行聖道。乃至能自記説我生已
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不隨
順。如是種種不隨順行。要三昧爲因。故曰得
不隨順修行因。聲聞三昧。雖復諸部異説種
種不同。但合如是法印者。即名正行。若無如
是印者。是名邪行也。經云。祕密主。縁覺觀察
因果。住無言説法不轉無言説。於一切法證
極滅語言三昧。是名縁覺三昧道者。因果即
是十二因縁法。如聲聞極觀察智解了唯蘊
無我。以厭怖心重故。疾斷煩惱自證涅槃。不
能分折推求十二因縁實相。辟支佛智慧深
利故。能以總別之相深觀察之。見一切集法
皆是滅法。此與聲聞異也。阿含云。十二因縁
者。有佛無佛法位常住。龍樹亦云。此中
法位即是如之別名。此是一切世間最難解
處。故世尊始成道時不樂説法。意在於此。
辟支佛所入漸深。故云住無言説法。言不轉
者。謂住此第一義時無有聲字。故不可轉以
授人也。世尊得無礙知見於法自在。能於無
言説法中。爲作名字轉受衆生。辟支佛智慧
有礙。是故不能演説。復次辟支佛。觀一切集
法皆悉如涅槃相。於種種有爲境界中。皆亦
戲論風息不知所云。故名證極滅語言三昧。
修瑜伽與此相應。是名縁覺三昧也。此二種
三昧。皆是菩提心難處。然但是所行道中一
種心相。非謂不思議心性。可有如是三乘定
相。是故行人。以此法印自印知已。便當直過
無礙。若不善知識知。則爲所留礙也。經云。
祕密主。世間因果及業若生若滅。繋屬他主
空三昧生。是名世間三昧道者。謂一切世間
三昧。以要言之。至於究竟之處。皆滅壞因果
及從因辦果時所有作業。謂此三事若生若
滅。皆繋屬於他。他謂神我也。所以然者。若行
人不解正因縁義。而修證諸禪。必當計著自
心以爲内我。彼見世間萬法因心而有。則謂
由神我生。設令不依内我必依外我。即是自
在梵天等也。若深求此中至賾。自然撥除因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