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No. 1788_ 慧沼撰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蓮葉福智光明名稱滿譬如無價末尼珠我今
讃歎最勝者悉能成辦所求心眞實功徳妙吉
祥譬如蓮華極清淨身色端嚴皆樂見衆相希
有不思議能放無垢智光明於諸念中爲最勝
猶如師子獸中上常以八臂自莊嚴各持弓箭
刀槊斧長杵鐵輪并羅索端正樂觀如滿月
言詞無滯出和音若有衆生心願求善士隨念
令圓滿帝釋諸天咸供養皆共稱讃可歸依衆
徳能生不思議一切時中起恭敬莎訶此上呪。
頌是呪亦
是讃。若持呪
時必須誦之
下重以呪讃。文相可知
經若欲祈請辯才天依此呪讃言詞句晨朝清
淨至誠誦於所求事悉隨心 下喜讃中第三
結勸修學
經爾時佛告婆羅門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利益
衆生施與安樂讃彼天女請求加護獲福無邊
此品呪法有略有廣。或開或合前後不同。
梵本既多。但依一譯。後勘者知之
下第四世
尊讃成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五本尾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
卷第
五末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大辨才天女品第十五之二
經第八卷大辨才品餘
經爾時憍陳如婆羅門説上讃歎及呪讃法讃
辨才天女已 下第四陳如教請加被。前請
求辨才之法。此請求時加被令得。大分爲四。
初結前生後。二南謨下正教請被。三爾時辨
才下天女讃勸修行。四陳如歡喜頂受。初中
有二。此初結前
經告諸大衆仁等若欲請辨才天女哀愍加護
於現世中得無礙辨聰明大智巧妙言辭博綜
奇才論議文飾隨意成就無疑滯者 下生後
有三。初告衆。次仁等下標擧所求。後應當下
生啓請。標所求法中初總擧四辨及智。聰謂
能領。明謂能悟。智謂能決。巧妙下別擧四辨。
巧妙詞無礙。博綜法義無礙。論議文飾樂説
無礙
經應當如是至誠殷重而請召言 下生下。
如文
南無佛陀也南謨達摩也南謨僧伽也南
謨諸菩薩衆獨覺聲聞一切賢聖 下正教請
被有二。初請佛加被令得。後敬禮諸佛妙辨
才下請辨才天等加被令得。初復有三。初歸
敬三寶。次讃佛語等爲請所由。後敬禮敬禮
下。正請世尊加被令得。此初也
經過去現在十方諸佛悉皆已習眞實之語能
隨順説當機實語無虚誑語已於無量倶胝大
劫常説實語有實語者悉皆隨喜 下讃佛語
等爲請所由。初讃實語。次讃語具。後讃利益。
讃語有三。初讃因。次已於下讃果。後有實語
者下讃隨喜。明世尊等有喜無量不嫉生得。
故請加被
經以不妄語故出廣長舌能覆於面覆贍部洲
及四天下能覆一千二千三千世界普覆十方
世界圓滿周遍不可思議 下讃語具。初以
不妄語故讃因。出廣長舌以下讃果。此意佛
説令求定。得不妄故我今請
經能除一切煩惱炎熱 下讃利益。以能益
故所以請加願得佛所得。禮三寶故求語具
故重言敬禮。準下諸所有辨皆願求得。以佛
勝故是根本故先偏請求
經敬禮敬禮一切諸佛如是舌相願我某甲皆
得成就微妙辨才至心歸命敬禮諸佛妙辨才
諸大菩薩妙辨才獨覺聖者妙辨才四向四果
妙辨才四聖諦語妙辨才正行正見妙辨才
下請辨天等加被令得。於中有二。初禮所求
辨。後敬禮無欺下請加令得。初禮所求辨中。
初敬禮二字擧能敬。次世尊下二十二類辨
才是所禮求。後所有勝業下即請彼能成之
者資我令得。六頌中初一頌半聖者辨才。餘
天及神仙辨才。聖中初一頌能成之人。次半
頌明辨所説。略擧三類影一切法。正行有六
種。一最勝正行。二作意。三隨法。四離二邊。
五差別。六無差別。正行依行六度各有六正
行。如辨中邊論第三明。正見有十一。則於苦
諦觀爲如病如癰如箭如障。無常苦空無我
爲八見。觀集爲結見。觀滅爲離繋見。觀道爲
能離繋見。加上十一
經梵衆諸仙妙辨才大天烏摩妙辨才塞建陀
天妙辨才摩那斯王妙辨才聰明夜天妙辨才
四大天王妙辨才善住天子妙辨才金剛密主
妙辨才吠率怒天妙辨才毘摩天女妙辨才侍
數天神妙辨才室唎天女妙辨才室則末多
妙辨才醯哩言辭妙辨才諸母大母妙辨才訶
哩底母妙辨才諸藥叉神妙辨才十方諸王妙
辨才 下所餘。梵衆即仙以離欲故。或梵天
與仙各別。初解爲正。大天烏摩者此是欲界
大自在天女名烏摩。烏摩此云止。以女欲嫁
其父大天止而不許故云大天止。塞建陀者
此云蘊。西方呼腸及肩等名爲蘊。謂積物故。
摩那斯此云慈心。吠率怒此云多手。那羅延
天之別名。毘者此云種種。摩此云業。此則舊
云毘首羯摩天也。侍數天者。室利天此云吉
祥。室利末多此云吉祥慧。醯哩此無
可翻
訶里底
者此云青色
經所有勝業資助我令行無窮妙辨才 下請
加令得
經敬禮無欺誑敬禮解脱者敬禮離欲人敬禮
捨纒蓋敬禮心清淨敬禮光明者敬禮眞實語
敬禮無塵習敬禮住勝義敬禮大衆主 下二
十五頌請加令得。大分爲七。初十二頌歸禮
菩薩請加令得。次一頌半請聲聞加。次二頌
半請色界天加。次二頌請欲天加。次五頌請
八部加。次一頌請餘人天加。次一頌請法界
有情加。初中分三。初七頌請加令得菩薩辨。
次三頌請加令得如來辨。次二頌請加令得
佛及聲聞等辨。初中復二。初二頌半總禮讃
一切菩薩請加。次四頌半別禮天女請加。此
初總也。讃禮十徳。一離慢無誑徳。二證眞擇
滅徳。異二乘故。三不染五塵徳。四能離纒蓋
徳。五無漏恒行徳。六破愚生智徳。七説必契
境徳。八離諸習氣徳。九任運證眞徳。十將導
有情徳。十句經文如次配釋
經敬禮辨才天令我辭無礙願我所求事皆悉
速成就無病常安隱壽命得延長善解諸明呪
勤修菩提道廣饒益群生求心願早遂我説眞
實語我説無誑語天女妙辨才令我得成就惟
願天女來令我語無滯速入身口内聰明足辨
才 下別請天女。分文爲五。一請詞無礙。二
次一頌請無病延年。爲利有情不貪世命。三
次一頌請解明呪勤習菩提。四次一頌明己
實求請加令得。五次一頌請求天女入身加

經願令我舌根當得如來辨由彼語威力調伏
諸衆生我所出語時隨事皆成就聞者生恭敬
所作不唐捐若我求辨才事不成就者天女之
實語皆悉成虚妄 下請如來辨。文分爲三。
初二句請。次一頌半明求辨意。次一頌反成
天語不虚我求必就
經有作無間罪佛語令調伏及以阿羅漢所有
報恩語舍利子目連世尊衆第一斯等眞實語
願我皆成就 下請加令得佛及聲聞等辨。
初半頌請佛辨。一頌半請餘辨佛。調無間語。
羅漢報恩語。互相影擧一切諸語。言斯等者
或等餘羅漢。或等如前二十二辨
經我今皆召請佛之聲聞衆皆願速來至成就
我求心所求眞實語皆願無虚誑 下此請聲
聞加
經上從色究竟及以淨居天大梵及梵輔一切
梵王衆乃至遍三千索訶世界主并及諸眷屬
我今皆請召惟願降慈悲哀憐同攝受 下請
色界天加
經他化自在天及以樂變化覩史多天衆慈氏
當成佛夜摩諸天衆及三十三天四天王衆天
一切諸天衆 下請欲界天加
經地水火風神依妙高山住七海山神衆所有
諸眷屬滿財及五頂日月諸星辰如是諸天衆
令世間安隱斯等諸天神不樂作罪業敬禮鬼
子母及最小愛兒龍天藥叉衆乾闥阿蘇羅及
以緊那羅莫呼洛伽等我以世尊力悉皆申請
召願降慈悲心與我無礙辨 下請八部加。
初四頌標名。後一頌申請
經一切人天衆能了他心者皆願加神力與我
妙辨才乃至盡虚空周遍於法界所有含生類
與我妙辨才 下請餘人天及法界生
經爾時辨才天女聞是請已告婆羅門言善哉
大士若有男子女人能依如是呪及呪讃如前
所説受持法式歸敬三寶虔心正念於所求事
皆不唐捐兼復受持讀誦此金光明微妙經典
所願求者無不果遂速得成就除不至心時婆
羅門深心歡喜合掌頂受 下第三天女讃勸
修行有二。初天女讃歎。次若有男子下印勸
令修。後時婆羅門下第四陳如歡喜領受」
經爾時佛告辨才天女善哉善哉善女天汝能
流布是妙經王擁護所有受持經者及能利益
一切衆生令得安樂説如是法施與辨才不可
思議得福無量諸發心者速趣菩提 下品第
三大段如來讃勸。初讃天女。諸發心下勸依
修學
  大吉祥天女品第十六
大吉祥天女品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
解妨。言來意者修行流通有五。此令修福智
中第二與其衣服財物。若無福利恐外希求
妨其弘經。故教依經修學之時自得衣服。既
無外求之患。復得修於福智成斯勝行。故此
品來。釋名者梵云摩訶此云
室利此云
吉祥
提婆仳
此云天女總名大吉祥天女。此品明彼吉祥
天女事。故以爲名。解妨者前品益其辨才。後
品益其飮食皆不別分爲品。此益衣服何別
分耶。答。前後相準不應別分。但爲廣略有殊
故開合異。前品略明益辨。文少不可別開。與
求辨文合説。後品弘經即増地味。不説求已
方加。故亦不別。此益衣服初標益衣服。文既
廣長。故開爲二。問。倶益弘經何故辨才衣服
各待請已方増。後品益於地味不待求而即
得。答。化有萬途。理不一準。又益辨衣服爲難。
待求方得。増地味而爲易。故不待求。神自主
地故益爲易。問。持經之人自應供養所有四
事。何故求已方増資財。答。上行持經自應得
於四事。欲令成於福行故復令其請求。又自
專弘經者。未以求於四事。爲求四事者令使
行經。故待依經學求方與。問。此吉祥女爲天
趣攝爲鬼趣耶。答。眞諦三藏云。此初地菩薩
應作樹神王。領諸神隨所至處與他勝樂。勝
樂即功徳之果故名功徳天。外國呼神亦名
天也。準此所解即示鬼趣作樹神中王。今解。
準經但云天女不説爲神。如下地神。即名神
故。設有處説名樹神王者如四天王亦名四
天神王。以主神故名爲神王。非必鬼趣。天女
亦爾。是天趣攝
經爾時大吉祥天女即從座起前禮佛足合掌
恭敬白佛言世尊我若見有苾芻苾芻尼鄔波
索迦鄔波斯迦受持讀誦爲人解説是金光明
最勝王經者我當專心恭敬供養此等法師所
謂飮食衣服臥具醫藥及餘一切所須資具皆
令圓滿無有乏少。讃曰。與財物中分之爲
二。此初一品明弘經者應得四事 下之一品
明得之方。初分爲四。一見弘經者能供四事。
二世尊下辨能供因。并爲報徳。三若復下勸
應行學。四佛告下佛讃勸成。此即初也。復分
爲三。一請益儀。二白佛言下見修行。三我當
下與其益。益中有二。初與世間益。後亦得値
遇下與出世益。世益有二。初與現益。次復於
下與後益。現中初與財
經若晝若夜於此經王所有句義觀察思量安
樂而住令此經典於贍部洲廣行流布爲彼有
情已於無量百千佛所種善根者常使得聞不
速隱沒 下與法利。法利有二。一令行法者
得安樂住。二令教法爲久流行。有三。初令法
久住。次辨能信受因。後常聞不沒
經復於無量百千億劫當受人天種種勝樂常
得豐稔永除饑饉一切有情恒受安樂 下與
後益有三。一得勝身。二常得豐稔下常豐樂。
三一切有情下能利物
亦復値遇諸佛世尊於未來世速證無上
大菩提果永絶三塗輪迴苦難 下得出世益
有三。一値佛。二得菩提。三永絶三塗下證涅

經世尊我念過去有琉璃金山寶華光照吉祥
功徳海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具足我於彼所種
諸善根由彼如來慈悲愍念威神力故令我今
日隨所念處隨所視方隨所至國能令無量百
千萬億衆生受諸快樂乃至所須衣服飮食資
生之具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珊瑚琥珀眞珠等
寶悉令充足 下辨能供因并爲報徳有四。
一陳往遇佛。二我於下述昔殖因。三由彼下
念彼佛恩。四令我下令我能益故。我爲報昔
佛恩故。供養利益弘經之人故 下佛讃。汝能
如是憶念昔因報恩供養等。隨所念他心通
所縁。隨所視方天眼通所見。隨所至神境通
所至。此中八寶餘多説七。七寶説處亦復不
同。準佛地論隨方所重説七。有別故不相

若復有人至心讀誦是金光明最勝王經亦當
日日燒衆名香及諸妙華爲我供養彼琉璃金
山寶華光照吉祥功徳海如來應正等覺復當
毎日於三時中稱念我名別以香華及諸美食
供養於我亦當聽受此妙經王得如是福 下
勸應行學。若準眞諦前益法師。此益聽者。今
意通二。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有五。一勸自讀
誦。二亦當下教讀誦儀。三復當下復應供我。
四亦常下勸於聽。此意已解者勸讀誦。未解
者勸聽受。五得如是福結得利益
而説頌曰由能如是持經故自身眷屬離諸衰
所須衣食無乏時威光壽令難窮盡能命地味
常増長諸天降雨隨時節令諸天衆咸歡悦及
以園林穀果神叢林果樹並滋榮所有苗稼咸
成就欲求珍財皆滿願隨所念者遂其心 下
重頌有八。一身眷無衰。二衣食不乏。三威光
長壽。四地味増多。五雨降隨時。六天神歡悦。
七百穀滋茂。八所念皆成
經佛告大吉祥天女善哉善哉汝能如是憶念
昔因報恩供養利益安樂無邊衆生流布是經
功徳無盡 下佛讃勸成
  大吉祥天女増長財物品第十七
大吉祥天女増長財物品三門分別。來意如
前。釋名者。昔少有加多云増。先無令得稱長。
財謂七珍。物謂四事。若能弘經天女能令財
物増長。此品廣明。故云増長財物品。餘如前
解。三解妨者。問。此品亦能與其飮食。増其地
味。與後品何別。答。能與者異故。又眞諦三藏
云。此品正與衣服。珍財飮食是兼。後品正與
飮食。餘者是兼
經爾時大吉祥天女復白佛言世尊北方薜室
羅末拏天王城名有財去城不遠有園名曰妙
華福光中有勝殿七寶所成世尊我常住彼
下明其得法。品文分四。一明請求之軌。二我
於爾時下明其得益。三既得如是下教其受
用。四爾時下世尊讃益。就請軌中復分爲三。
一指住處。欲令標心有在
經若復有人欲求五穀日日増多倉庫盈溢者
 下二擧祈願人
經應當發起敬信之心淨治一室瞿摩塗地應
畫我像種種瓔珞周匝莊嚴當洗浴身著淨衣
服塗以名香入淨室内發心爲我毎日三時稱
彼佛名及此經名號而申禮敬南謨琉璃金山
寶華光照吉祥功徳海如來持諸香華及以種
種甘美飮食至心奉獻亦以香華及諸飮食供
養我像復持飮食散擲餘方施諸神等實言邀
請大吉祥天發所求願若如所言是不虚者於
我所請勿令空爾于時吉祥天女知是事已便
生愍念令其宅中財穀増長即當誦呪請召於
我先稱佛名及菩薩名字 下三示其方法。
於中復二。初標勸祈修必得願遂。二即當誦
呪下正教其法。此初標也。應淨室飾身供養
祈求。我必滿願。即下淨室爲壇。懺禮供養誦
呪敷座。非是前後所明各別。然準經文標示
正教。隨便即説不依行次。標中分七。一勸發
信心要由信心方能受行故。二淨治下標作
壇場。三應當洗浴下令嚴身體。四入淨室下
示行法處。五發心爲我下示其修法。修法有
五。一標心所爲。二毎日下修之分限。三稱彼
名下略示歸禮。四持諸香華下教供養。供養
有三。一供三寶。亦以香華下供養天女。三復
持飮食下令供養眷屬及一切神。五實言下
教令祈請。六于時吉祥下標因修得果。七即
當下教誦呪歸禮
經一心敬禮南謨一切十方三世諸佛南謨寶
髻佛南謨無垢光明寶幢佛南謨金幢光佛南
謨百金光藏佛南謨金蓋寶積佛南謨金華光
幢佛南謨大燈光佛南謨大寶幢佛南謨東方
不動佛南謨南方寶幢佛南謨西方無量壽佛
南謨北方天鼓音佛南謨妙幢菩薩南謨金光
菩薩南謨金藏菩薩南謨常啼菩薩南謨法上
菩薩南謨善安菩薩 下第二正教修法。準
依作法有十一種。初應先教誦呪令就。二作
壇場。三嚴淨其身。四應受八戒。五二時之中
爲自及天女供養三寶。及自供養天女。六爲
天女及以自身三時之中禮佛法僧。七自懺
己愆。八普爲迴向發所求願。九於天女前歸
禮請名。十正誦神呪。十一希天滿願。今文不
次。依文分九。一禮敬三寶。此經及寶華佛亦
應禮敬。以前標説此略不論。準前求辨才亦
禮敬三寶及諸天神皆請加被。今此不請者
以増財易故
經敬禮如是佛菩薩已次當誦呪請召我大吉
祥天女由此呪力所求之事皆得成就 下第
二教其誦呪者有五。初結前生後。二次當下
教其請召
經即説呪曰 南謨室唎莫訶天女 怛姪他
 鉢唎脯哷拏折囇 三曼&T058340; 達唎設泥
去聲下
皆同
 莫訶毘訶囉掲帝 三曼哆毘曇末泥
 莫訶迦里也 鉢喇底瑟侘鉢泥 薩婆頞
他婆彈泥 蘇鉢喇底脯囇 痾耶娜達摩多
 莫訶毘倶比帝 莫訶迷咄嚕 鄔波僧呬
羝 莫訶頡唎使 蘇僧近里 呬羝三曼
多頞他 阿奴波剌泥 莎訶 下三示所誦

經世尊若人誦持如是神呪請召我時我聞請
已即至其所令願得遂世尊是灌頂法句定成
就句眞實之句無虚誑句是平等行於諸衆生
是正善根 下四能行願遂。世尊是灌頂下
五歎呪功能有六。一灌頂法句明是勝人法。
如受王位國師乘象取四海水吉祥茅草以灌
其頂示吉祥相。此表得聞此陀羅尼當受佛
位。二定成就句者決滿所求。三眞實句者説
契眞故。四無虚誑者不誑他故。五平等行者
一切有情皆得行故。六正善根者世出世善
之根本故
經若有受持讀誦呪者應七日七夜受八支戒
 下第三教應受戒。此據在家二衆法説。出
家五衆不必須受
經於晨朝時先嚼齒木淨澡漱已 下第四教
嚴淨其身。亦應洗浴著淨衣服
經及於晡後香華供養一切諸佛 下第五教
修供養。言及於晡時者明晨朝亦爾。言供養
佛法及菩薩并吉祥天
經自陳其罪 下第六教自懺己愆
經當爲己身及諸含識迴向發願令所希求速
得成就 下第七普爲發願
經淨治一室或在空閑阿蘭若處瞿摩爲壇燒
栴檀香而爲供養置一勝座旛蓋莊嚴以諸名
華布列壇内 下第八教立壇場。立壇場法
有五。一依閑寂清淨之處。二瞿摩塗地。三畫
吉祥女形。四爲敷高座。五懸列旛蓋燒香散

經應當至心誦持前呪希望我至 下第九希
天滿願請召天女。示呪中明此至心言。即指
前説也
經我於爾時即便護念觀察是人來入其室就
座而坐受其供養 下第二大段依請得益有
三。一吉祥來應
經從是以後當令彼人於睡夢中得見於我
下二令夢得見
經隨所求事以實告知若聚落空澤及僧住處
隨所求者皆令圓滿金銀財寶牛羊穀麥飮食
衣服皆得隨心受諸快樂 下三正明得果
經既得如是勝妙果報當以上分供養三寶及
施於我廣修法會設諸飮食布列香華 下第
三大段教其受用有六。一應用上好爲自及
我而修供養。此中文倒。應云可用上分爲自
及我廣修法會。設諸飮食布列香華供養三

經既供養已所有供養貨之取直復爲供養於
我 已下二應貿供養餘更爲供養
經我當終身常住於此擁護是人令無闕乏隨
所希求悉皆稱意 下三成前勸令供養所以」
經亦當時時給濟貧乏不應慳惜獨爲己身
下四應給貧窮不獨供己
經常讀是經供養不絶 下五既得資縁應正
弘經
經當以此福普施一切迴向菩提願出生死速
得解脱 下六總以前福布施迴向
經爾時世尊讃言善哉吉祥天女汝能如是流
布此經不可思議自他倶益 下第四大段世
尊讃益
  堅牢地神品第十八
 堅牢地神品三門分別。一來意者。前雖益
其衣服。未得飮食資持。此益飮食資身安樂
故得弘法。故前品後有此品生。釋品名者。梵
云堅牢。是地義。即堅牢地之神。或復由神能
令地堅牢名堅牢地之神。亦依主釋。能堅牢
地。是神用故。三解妨者。天女益於財物標云
増長財物品。此地神加於飮食。何故不言地
神益飮食滋味品。答天女分成兩品。故増財
物簡之。地神品既不分無濫不言飮食
經爾時堅牢地神即於衆中從座而起合掌恭
敬而白佛言 下品文分二。初益飮食資持。
後白佛言下與呪現身加被。初中復四。初標
益弘經。二若有方處下正明得益。三爾時世
尊下佛重述成。四爾時堅牢下地神願護。標
中有二。初儀軌後標益。此初也
經世尊是金光明最勝王經若現在世若未來
世若在城邑聚落王宮樓觀及阿蘭若山澤空
林有此經王流布之處世尊我當往詣其所供
養恭敬擁護流通 下標益有二。初明弘經
時處。後世尊我當下標益弘經
經若有方處爲説法師敷置高座演説經者
下第二正明得益有三。初明供養弘經之人。
次既受如是下明得供養更廣弘經。後既聽
受已下明聞經得益。初復分五。一指弘經人
及處
經我以神力不現本身在於座所頂戴其足
下二明神頂敬
經我得聞法深心歡喜得餐法味増益威光慶
悦無量 下三明神蒙法利
經自身既得如是利益亦令大地深十六萬八
千踰繕那至金剛輪際令其地味悉皆増益乃
至四海所有土地亦使肥濃田疇沃壤倍勝常
日亦復令此贍部洲中江河池沼所有諸樹藥
草叢林種種華果根莖枝葉及諸苗稼形相可
愛衆所樂觀色香具足皆堪受用若諸有情受
用如是勝飮食已長命色力諸根安隱増益光
暉無諸痛惱心慧勇健無不堪能又此大地凡
有所須百千事業悉皆周備 下四益其供養。
供養有五。一益地味。益地味故令地所生皆
悉美好。二乃至下益分限。三亦復下明益百
穀。四若諸有情下益受用。若説法師及敷座
人聽法之衆咸得此益。故云若諸有情。五又
此大地下明益資具
經世尊以是因縁諸贍部洲安隱豐樂人民熾
盛無諸衰惱所有衆生皆受安樂 下五結得

經既受如是身心快樂於此經王深加愛敬所
在之處皆願受持供養恭敬尊重讃歎 下第
二明得供養更廣弘經。於中分三。初明説聽
加敬願持。次又復於彼下明其地神請説并
益。後是故世尊下後勸聽經。此初也
經又復於彼説法大師法座之處悉皆往彼爲
諸衆生勸請説是最勝經王何以故世尊由説
此經我之自身并諸眷屬咸蒙利益光暉氣力
勇猛威勢顏容端正倍勝於常世尊我堅牢地
神蒙法味已令贍部洲縱廣七千踰繕那地皆
悉沃壤乃至如前所有衆生皆受安樂 下明
地神請説并益復二。初請説。後世尊我堅牢
下與益。請説有三。初願請。次何以故徴。後世
尊下釋與益。可知
經是故世尊時彼衆生爲報我恩應作是念我
當必定聽受是經恭敬供養尊重讃歎作是念
已即從住處城邑聚落舍宅空地詣法會所頂
禮法師聽受是經 下後勸聽經有三。初念
報恩。次應作是念下起決心聽。後作是念下
往法會聽
經既聽受已各還本處心生慶喜共作是言我
等今者得聞甚深無上妙法即是攝受不可思
議功徳之聚由經力故我等當値無量無邊百
千倶胝那庾多佛承事供養永離三塗極苦之
處復於來世百千生中常生天上及在人間受
諸勝樂 下第三明聞經得益有三。初勸慶
相賀。次時彼諸人下傳説利他。後世尊隨諸
下明其得益。初中復五。一慶聞深法。二即是
下慶獲福廣。三由經力下慶當遇佛。四永離
下慶免三塗。五復於下慶當勝報
經時彼諸人各還本處爲諸人衆説是經王若
一喩一品一昔因縁一如來名一菩薩名一四
句頌或復一句爲諸衆生説是經典乃至首題
名字 下次傳説利他
經世尊隨諸衆生所住之處其地悉皆沃壤肥
濃過於餘處凡是土地所生之物悉得増長滋
茂廣大令諸衆生受於快樂多饒珍財好生惠
施心常堅固深信三寶作是語已 下明其得

經爾時世尊告堅牢地神曰若有衆生聞是金
光明最勝經王乃至一句命終之後當得往生
三十三天及餘天處若有衆生爲欲供養是經
王故莊嚴宅宇乃至張一傘蓋懸一繒旛由是
因縁六天之上如念受生七寶妙宮隨意受用
各各自然有七千天女共相娯樂日夜常受不
可思議殊勝之樂作是語已 下第三佛重述
成。於中有二。初述成聞經益。後若有衆生下
述成供養益。述聞生上得益。不言受樂者影
略故也
經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以是因縁若有
四衆昇於法座説是法時我當晝夜擁護是人
自隱其身在於座所頂戴其足 下第四地神
願護。於中有三。一願護法師
經世尊如是經典爲彼衆生已於百千佛所種
善根者於贍部洲流布不滅是諸衆生聽斯經
者於未來世無量百千倶胝那庾多劫天上人
中常受勝樂得遇諸佛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不歴三塗生死之苦 下二願護正法。
護正法者爲利有情。是諸衆生下三明令生
得益有二。初得樂果。後離苦報。樂果有二。初
受世果。得遇諸佛下得出世果下離苦報。可

經 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呪能利
人天安樂一切 下大段第二與呪現身加
被。於中分三。初啓白。次若有下説呪。後佛
讃。此初也
經若有男子女人及諸四衆欲得親見我眞身
者應當至心持此陀羅尼隨其所願皆悉遂心
所謂資財珍寶伏藏及求神通長年妙藥并療
衆病降伏怨敵制諸異論當於淨室安置道場
洗浴身已著鮮潔衣踞草座上於有舍利尊像
之前或有舍利制底之所燒香散華飮食供養
於白月八日布灑星合 下説呪復三。初標
告示法。次別説教之。後結勸令學。初中有三。
初總告。次隨其所願下述呪功能。後當治淨
室下示持呪法。法有六。一皆治淨室立壇場。
二洗浴嚴其身。三所居座。四對尊儀。五備供
養。六誦呪時白月八日。西方月法黒半左前
白半在後。與此不同。但依白月八日誦呪。布
灑星者即此鬼星也。然未知月大小殊。若爲
白八常鬼星合。準應但取白八與鬼星合日。
未必白八日常與鬼星合。先誦護身呪。次誦
見身呪。後誦共語呪
經即可誦此請召之呪 怛姪他 只里只里
 主嚕主嚕 句嚕句嚕 拘柱拘柱 覩柱
覩柱 縛訶縛訶 伐捨伐捨 莎訶 世
導此之神呪若有四衆誦一百八遍請召於我
我爲是人即來赴請 下別説教之。三呪即
爲三段。此初有三。初標次説後誦法。言即可
者。不是八日初即誦此誦名神呪。乘文便勢
説即可誦此。不爾護身呪何時説。故應先誦
護身呪
經又復世尊若有衆生欲得見我現身共語者
亦復如前安置法式誦此神呪 怛姪他 頞
折泥 頡力刹泥室尸達哩訶訶呬呬 區
嚕 伐囇 莎訶 世尊若人持此呪時應誦
一百八遍并誦前呪我必現身隨其所願悉得
成就終不虚然 下請共語呪文三如前。誦
法中云并誦前呪者。不是但誦請語呪時即
來共語。要先誦請現身呪方誦此呪。又非先
誦請現神呪一百八遍。後誦請語時復誦於
前一百八遍
經若欲誦此呪時先誦護身呪曰 怛姪他
 爾室里 未捨羯㨖&MT01332;㨖矩㨖 勃地 勃
地囇 底㨖婢㨖矩句㨖 佉婆 只哩
 莎訶 世尊誦此呪時取五色線誦呪二十一
遍作二十一結繋在左臂肘後即便護身無有
所懼 下教護身呪。三文如前
經若有至心誦此呪者所求必遂我不妄語我
以佛法僧寶而爲要契證知是實 下後結勸
令學
經爾時世尊告地神曰善哉善哉汝能以是實
語神呪護此經王及説法者以是因縁令汝獲
得無量福報 下後佛讃成也
  僧愼爾耶藥叉大將品第十九
僧愼爾耶藥叉大將品三門分別。言來意者。
五品益福智中前益四辨及以衣服飮食。今此
益其智慧。由有智力能正説法受用衣食。若
無智慧恐倒説法染著衣食。爲離此過與其
智慧有此品生。又解。前辨才益辨即智。天女
地神益衣食者是福。今爲雙益故此品生。此
神或是三地菩薩。得智光故。智光炎慧。名義
周故。或是五地。了達眞俗故。或第十地。難思
知。境能通達故。大集經第二十一明。此大士
過去尸棄等佛所願作鬼神。即舊經等云散
支大將也。釋品名者。僧愼爾耶此云正了知。
藥叉此云勇健。威攝諸鬼智異群神統領降
怨。故稱大將。今明。此將能益智慧故名此品。
解難者。問前與辨才亦是智慧。此云與智與
前何別。答雖倶是智而體用別。四辨明用。此
明體故。四辨後得智。此通根本故。此依初解
品來意。難依第二解總別有殊。亦無前妨」
經爾時僧愼爾耶藥叉大將并與二十八部藥
叉諸神於大衆中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
地合掌向佛 讃曰。此品分二。初以智慧益。
後爾時正了下更以呪力加。初段分三。初標
能擁護。次世尊何故下明能護所以。後以是
義故下明所護得益。初復分二。此請護儀」
經白言世尊此金光明最勝經王若現在世及
未來世所在宣揚流布之處若於城邑聚落山
澤空林或王宮殿或僧住處世尊我僧愼爾耶
藥叉大將并與二十八部藥叉諸神倶詣其所
各自隱形隨處擁護彼説法師令離衰惱常受
安樂 下明擁護有二。初護法師。後及聽者
下護聽衆等。護法師中有三。一所弘經及時。
二所在宣攝下弘經處。三世尊下明擁護
經及聽法者若男若女童男童女於此經中乃
至受持一四句頌或持一句或此經王首題名
號及此經中一如來名一菩薩名發心稱念恭
敬供養者我當救護攝受令無災横離苦得樂
 下明護聽衆等文亦有三。初聽受人。次於
此下所受持法。後我當下明擁護
經世尊何故我名正了知 下第二明能護所
以。於中有三。初徴。次此之因縁下釋。後世尊
如我下結。此徴也
經此之因縁是佛親證我知諸法我曉一切法
隨所有一切法如所有一法諸法種類體性差
別 下釋有二。初明佛證知。次世尊下自述
所以。此佛證也。初明能知二智。隨所有下明
所知法。知後得證知。曉本智曉達。隨所有者。
隨福所有一切種類。即盡所有性。如所有者。
如諸一切所有道理。即如所有性。前諸法體
事。後諸法道理。前俗諦法。後眞諦法。準解深
密。如所有性從勝義性但説眞如。如次即前
二智所行。上別明所知法。諸法種類下總明
所知諸法。若俗諦法有多種類體性差別。眞
諦雖無體性差別是彼眞性。隨彼能依説所
依義亦有差別。又準對法。盡所有即蘊處界。
如所有即四諦十六行等。故有差別
經世尊如是諸法我能了知我有難思智光我
有難思智炬我有難思智行我有難思智聚我
於難思智境而能通達 下自述所以有三。
初標。我能了者本智。我能知者後智。次釋能
了。智光後智。照了大乘教理行果。非下所測。
故曰難思。智炬本智。破無明闇。智行了差別
行。智聚了自體聚。後結能了。我於智境。而本
智能通後智能達。或智行即行解智用。智聚
即體性。故唯識論云。體依聚義名之爲身。身
即體也。餘如前釋
經世尊如我於一切法正知正曉正覺能正觀
察世尊以是因縁我藥叉大將名正了知 下
結成。初牒指前四智。知曉覺察如次配之。此
依前解。次世尊以是下結得名所以
經以是義故我能令彼説法之師言辭辯了具
足莊嚴亦令精氣從毛孔入身力充足威光勇
健難思智光皆得成就得正憶念無有退屈増
益彼身令無衰減諸根安樂常生歡喜 下明
所護得益復二。初法師益。後以是因縁下聽
者益。法師益中初牒所以。以我有四種智故
能益法師。能益法師有八。一益辨才。二亦令
下益身力。三益威光。四益智慧。且擧智光餘
智倶明故云皆得。五益念力。六益不退。七増
彼身下増壽無減。八諸根下益其安樂
經以是因縁爲彼有情已於百千佛所植諸善
根修福業者於贍部洲廣宣流布不速隱沒彼
諸有情聞是經已得不可思議大智光明及以
無量福智之聚於未來世當受無量倶胝那庾
多劫不可思量人天勝樂常與諸佛共相値遇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閻羅之界三塗極苦不復
經過 下益聽者。於中復二。初由益法師令
法久住。亦由聽受者於百千佛所殖諸善根
故感説法者及此經法。因縁所以義。以是得
智等所以能流布。及由聽受者善根力不速
隱沒。次彼諸下明聞法得益有六。一得前四
智。二及以下得成福智。三得生人天。四得値
諸佛。五證菩提。六離惡道。如文可解。以聽者
得此。影知法師亦得此益。以劣影勝。義準定

經爾時正了知藥叉大將白佛言世尊我有陀
羅尼今對佛前親自陳説爲欲饒益憐愍諸有
情故即説呪曰 南謨佛陀耶 南謨達摩
耶 南謨僧伽耶 南謨跋囉蚶火含
耶 南謨因達囉耶 南謨折咄喃 莫喝囉
闍喃 怛姪他 呬哩呬哩 弭哩弭哩瞿哩
 莫訶瞿哩 健陀里 莫訶健陀里達羅弭
雉 莫訶達羅弭雉 單荼曲勸第
 訶訶
訶訶訶 呬呬呬呬呬 呼呼呼呼呼 漢魯
曇謎瞿曇謎 者者者者 只只只只 主主
主主 旃荼欇之渉切 鉢攞 尸掲囉上音 尸掲
囉 嗢底瑟他呬 薄伽梵僧愼爾耶莎訶
若復有人於此明呪能受持者我當給與資生
樂具飮食衣服華果珍異或求男女童男童女
金銀珍寶諸瓔珞具我皆供給隨所願求令無
闕乏此之明呪有大威力若誦呪時我當速至
其所令無障礙隨意成就若持此呪時應知其
法先畫一鋪僧愼爾耶藥叉形像高四五尺手
執鉾鑹於此像前作四方壇安四滿瓶蜜水或
沙糖水塗香末香燒香及諸華鬘又於壇前作
地火鑪中安炭火以蘇摩芥子燒於罏中口誦
前呪一百八遍一遍一燒乃至我藥叉大將自
來現身問呪人曰爾何所須意所求者即以事
答我即隨言於所求事皆令滿足或須金銀及
諸伏藏或欲神仙乘空而去或求天眼通或知
他心事於一切有情隨意自在令斷煩惱速得
解脱皆得成就 下第二以呪力加被有六。
一請説顯意 二即説下正説呪。三若復下勸
修益。四若持此下示行法。五乃至下明得益
有三。一現身。二問答。三或須下隨與。一與七
珍。二與伏藏。三與神通。四與自在。五與解
脱。準前與辨才。此中得智亦應誦呪請現身
加令得智慧。略故不説。云令斷煩惱速得解
脱。是令求智意
經爾時世尊告正了知藥叉大將曰善哉善哉
汝能如是利益一切衆生説此神呪擁護正法
福利無邊 下六佛讃成也
  王法正論品第二十
王法正論品三門分別。言來意者。流通有三。
初十六品學行流通。中有五。此即第三品正
明持學。持學有二。初二擧昔。後一勸今。擧昔
有二。一爲増上生道。二爲決定勝道。此品爲
初。又解。以四天王護國品説人王若能尊人
重法正行弘經天等擁護。若不如是天等捨
離故。今此品擧昔人王正行弘經。勸勉時會。
有此品起。釋品名者。先離後合。王有三號。一
曰皇皇者天王也。二曰帝帝者主也。三曰王
王者歸也。爲衆所歸。亦通名君。又縱任自在
名之爲王。法謂軌則。正即簡邪。亦名聖也。如
愛語中起四淨語及八聖語。淨語即不妄語
等。聖語即見言見等。論謂決擇。循環研覈諸
法道理。王即能行法人。法正論者即所行法。
應云王正法正論。順天竺語云法正論。論是
能論。正法是所論。王之正法。正法之論。並依
主釋。今此正辨王之正法論。不欲別解王及
正法論也。解妨者。問地神請佛説王正法。何
不自説指住事耶。答欲明三世法皆同故。法
尊勝故。不自親説但擧往事。問若爾何故不
擧過去佛説而引力尊幢王耶。答理國依俗
事。故擧過去梵王所説。據實梵王亦佛邊聞
爲四王説。如下善生於寶積所聞金光明。不
云佛説。問往力尊王并子妙幢今誰是耶。答
有釋。妙幢即今妙幢。又云。即釋迦佛。詳此二
釋無文遮許。取捨任情
經爾時此大地神女名曰堅牢於大衆中從座
而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 讃曰。此之品文
大分爲三。初地神陳請。次世尊爲説。後大衆
喜行。初復分四。此一請儀
經白佛言世尊於諸國中爲人王者若無正法
不能治國安養衆生及以自身長居勝位 下
二擧所爲
經惟願世尊慈悲哀愍當爲我説王法正論治
國之要 下三陳所請
經令諸人王得聞法已如説修行正化於世能
令勝位永保安寧國内居人咸蒙利益 下四
明所益
經爾時世尊於大衆中告堅牢地神曰汝當諦
聽過去有王名力尊幢其王有子名曰妙幢受
灌頂位未久之頃爾時父王告妙幢言有王法
正論名天主教法我於昔時受灌頂位而爲國
主我之父王名智力尊幢爲我説是王法正論
我依此論於二萬歳善治國土我不曾憶起一
念心行於非法汝於今日亦應如是勿以非法
而治於國云何名爲王法正論汝今善聽當爲
汝説 下次世尊爲説有三。初對衆勅聽。次
過去下述昔縁起。後爾時力尊下陳昔正法。
述昔縁起有八。一能所教人。二爾時下明所
授之法。世主即梵王修四無量方爲世主。
教慈悲起必能拔苦與樂。三我於下明得法
之縁。四我之父下明得聞法處。五我依下明
我能行學。六汝於今下誡子隨修。七云何名
爲下聞勅請教。八汝今下勅聽許説。此意於
父邊聞復教其子者。明父子恩深教必實益。
故勸聞者敬重依行
經爾時力尊幢王即爲其子以妙伽他説正論
曰 下陳昔正法文分爲二。此佛標序
經我説王法論利安諸有情爲斷世間疑滅除
衆過失一切諸天王及以人中王當生歡喜心
合掌聽我説 下正陳彼説有七十三行頌分
二。初二頌力尊勅聽。後七十一頌爲陳正論。
勅聽中初一行述論益。次三句教所備。後一
句勅聽爲説。問前長行中但爲其子。云何勸
聽更有天主人王。答長行文略頌中廣故。又
解。正爲誡子。意謂。此論稱理廣益天主人王。
皆當歡喜。故汝今應合掌聽説
經往昔諸天衆集在金剛山四王從座起請問
於大梵梵主最勝尊天中大自在願哀愍我等
爲斷諸疑惑 下七十一頌爲陳正論。大文
分三。初二頌論起所因。次二頌發問生起。後
六十七頌正陳其論。初中有五。初二句衆集
處。次一句能請人。次一句所問者。次二句讃
彼論。次二句請爲説
經云何處人世而得名爲天復以何因縁號名
曰天子云何生人間獨得爲人主云何在天上
復得作天王 下發問生起總有四問。如文
可知。意各有三。一問其號依徳立。即并問立
號所由。所由則是問王行何正法得名王等。
若不爾者。四天但問其名。云何天主言問我
治國法。故薩遮尼乾子經第二云。王言。大師
彼諸王等何故名王。答言。大王王者民之父
母。以能依法攝護衆生令安樂故名之爲王。
此即總標。次則釋云。大王當知。王之養民當
如赤子移乾去濕不待其言。何以故。大王當
知。王者得立。以民爲國。民心不安國將滅矣。
是故王常當慮民如念赤子不離於心。當知。
國内人民苦樂水旱風雨飢飽老少病患獄訟
有罪無罪有功無功。如是知者名不離心。如
是知已以力將護。所應與者及時給與。所應
取者念當籌量。役使知時不奪人利。禁肅貪
暴人得安樂。是名護國。名之爲王。今此問答
意亦同彼。第三問意現在當來由何業行生
處人世得名爲天等。由何業行生在天上得
作天王。故下答云。由先善業力生天得作王
等。西方國法是物各有十名。今人王擧三。天
王擧一。以影於餘
經如是護世間問彼梵王已爾時梵天主即便
爲彼説護世汝當知爲利有情故問我治國法
我説應善聽 下六十七頌正陳其論有三。
初二頌序昔許説。次六十頌半天主正陳。後
是故汝人王下四頌半勸勉依學。初中分二。
初一頌力尊標序。次一頌天主許説誡聽
經由先善業力生天得作王若在於人中統領
爲人主 下天主正陳有二。初三頌答名及
業二問。即令修善更作來因。後三十三天主
下五十七頌半通答問得號所由。即陳正論。
即令修其現益。初復有二。初一頌答後二問。
後二頌答初二問。此初也
經諸天共加護然後入母胎既至母胎中諸天
復守護雖生在人世尊勝故名天由諸天護持
亦得名天子 下答前有二。初一頌半答第
一問。後一半答第二問。然由先善業力言亦
流至諸天共加護
經三十三天主分力助人王及一切諸天亦資
自在力除滅諸非法惡業令不生教有情修善
使得生天上人及蘇羅衆并健闥婆等羅刹旃
荼羅悉皆資半力父母資半力令捨惡修善諸
天共護持示其諸善報若造諸惡業令於現世
中諸天不護持示其諸惡報 下通答得號所
由陳其正論。文復分二。初五頌略標。後五十
二頌半廣釋標。中有三。初二頌標諸天助王
行正法他益。有三。初一頌天助。次一頌王化。
化中初半滅惡。後半生善。次一頌半標人神
共護自益。或亦是益他。由人神助力令王化
他捨惡修善共護自益。言羅刹旃荼羅者。旃
荼羅此云嚴幟執守惡者。即羅刹中執惡之
者。此意惡此尚護。況餘善者。後諸天共護下
一頌半標由令行善化人得諸天護。初半標
示。後一頌別示善惡所得因果。問造善可護。
造惡如何護。答由昔修善今得爲王。故造惡
時天示惡相護令改修
經國人造惡業王捨不禁制斯非順正理治擯
當如法若見惡不遮非法便滋長遂令王國内
姧詐日増多王見國中人造惡不遮止三十三
天衆咸生忿怒心因此損國政諂僞行世間被
他怨敵侵破壞其國土居家及資具積財皆散
失種種諂誑生更互相侵奪由正法得王而不
行其法國人皆破散如象踏蓮池惡風起無恒
暴雨非時下妖星多變怪日月蝕無光五穀衆
華果苗實皆不成國土遭饑饉由王捨正法
下五十二頌半廣釋分二。初三十五頌明王
違正法故禍臻。後十七行半明王依正法故
福臻。準瑜伽六十一及王法正理論明。王之
過失王之功徳王衰損門王方便門王可愛法
及能引發王可愛法各有多門。廣如彼辨。若
別配此行相稍難。問此名王法正論。彼瑜伽
同王法正理論名目相順。何不依彼以釋。答
理不一途。仁王般若薩遮尼乾子等皆明王
行治國之法非彼皆同。然配無違。且依此經
分之爲二。初三十行廣明違正論。後如是無
邊過下五頌結成違正法。廣明分三。初八頌
明見人造惡不遮失。次若王捨正法下九頌
明王自行非法失。後國中最大臣下十三頌
明見臣造過不除失。初中復四。初一頌明見
惡應遮。二若見惡下一頌不遮惡廣。三王見
國中下因茲天忿。四因此損國政下五頌遂
有禍生。禍生有五。一頌怨敵壞國。二財散相
侵。三禍起所因。四災變並現。五國土飢饉。
五行如次配準可知。第三禍因中初半因後
半喩
經若王捨正法以惡法化人諸天處本宮見已
生憂惱彼諸天王衆共作如是言此王作非法
惡黨相親附王位不久安諸天皆忿恨由彼懷
忿故其國當敗亡以非法教人流行於國内鬥
諍多姧僞疾疫生衆苦天主不護念餘天咸捨
棄國土當滅亡王身受苦厄父母及妻子兄弟
并姊妹倶遭愛別離乃至身亡歿變怪流星墮
二日倶時出他方怨賊來國人遭喪亂國所重
大臣枉横而身死所愛象馬等亦復皆散失處
處有兵戈人多非法死惡鬼來入國疾疫遍流
行 下王自行非失分四。初二句明王捨正
法。二次兩句天見心憂。三次兩頌諸天共議。
四次六頌災禍遂起。於中復九。初一頌鬥諍
等多。次半頌諸天棄捨。次一頌半違迫事生
國土滅求不得苦。王身受苦者即怨憎會苦。
父母等別離愛別離苦。乃至身亡即是死苦。
次半頌災怪並生。次半頌怨賊來侵。次半頌
大臣横死。次半頌畜産散失。次半頌人非法
亡。次半頌疾疫遍國
經國中最大臣及以諸輔相其心懷諂佞並悉
行非法見行非法者而生於愛敬於行善法人
苦楚而治罰 下十三頌見臣造過不除失分
四。一頌大臣造過。次一頌倒賞罰。次十頌有
惡果生。後若王作非法下一頌結其過失。此
初二也
經由愛敬惡人治罰善人故星宿及風雨皆不
以時行有三種過生正法當隱沒衆生無光色
地肥皆下沈由敬惡輕善復有三種過非時降
霜雹饑疫苦流行穀稼諸果實滋味皆損減於
其國土中衆生多疾病國中諸樹林先生甘美
果由斯皆損減苦澁無滋味先有妙園林可愛
遊戲處忽然皆枯悴見者生憂惱稻麥諸果實
美味漸消亡食時心不喜何能長諸大衆生光
色減勢力盡衰微食啗雖復多不能令飽足於
其國界中所有衆生類少力無勇勢所作不堪
能國人多疾患衆苦逼其身鬼魅遍流行隨處
生羅刹 下有惡果生。於中分五。初一頌三
事乖時。一星二風三雨。二次一頌三種過起。
一正法隱歿。二有情無光。三地肥沈減。三次
二頌復三惡生。一非時霜雹。二穀稼損減。三
衆生疾病。四次三頌外果衰微有三。一頌諸
果無味。一頌林樹皆枯。一頌食不資大。五
次三頌内報亦退有四。一頌形色飢羸尪微。
一頌身無勇勢。半頌疾患苦迫。半頌鬼魅流

經若王作非法親近於惡人令三種世間因斯
受衰損 下第四結其過失。三種世間者即
三界。由王依法増益人天。行非法故三界衰
損。或人畜百穀爲三世間。人疫畜損百穀不
熟。廣如上辨
經如是無邊過出在於國中皆由見惡人棄捨
不治擯由諸天加護得作於國王而不以正法
守護於國界若人修善行當得生天上若造惡
業者死必墮三塗若王見國人縱其造過失三
十三天衆皆生熱惱心不順諸天教及以父母
言此是非法人非王非孝子 下五頌大段第
二結成違正法有四。一頌結不罰惡。一頌結
不修善。一頌結善惡報。二頌結違教非人
經若於自國中見行非法者如法當治罰不應
生捨棄是故諸天衆皆護持此王以滅諸惡法
能修善根故王於此世中必招於現報由於善
惡業行捨勸衆生爲示善惡報故得作人王諸
天共護持一切咸隨喜 下十七頌半明依正
法故福臻。分之爲二。初四頌標行正法。後十
三頌半依標廣釋。標中有二。此二頌標罰惡。
罰惡有二。初頌罰惡人。後頌得天護。次二頌
標勸善。勸善有二。初一頌勸修善。後一頌得
菩提
經由自利利他治國以正法見有諂佞者應當
如法治假使失王位及以害命縁終不行惡法
見惡而捨棄害中極重者無過失國位皆因諂
佞人爲此當治罰若友諂誑人當失於國位由
斯損王政如象入華園天主皆瞋恨阿蘇羅亦
然以彼爲人王不以法治國是故應如法治罰
於惡人 下廣釋有二。初五頌半釋罰惡。後
八頌半釋行善。釋初有五。一頌見惡必治。次
一頌是不典捨。次一頌明罰所以。次一頌重
更成前。三句法一句喩。次一頌半結應治罰。
問行惡有幾。幾種治罰。答準薩遮尼乾子經
第四云。行惡衆生有五。一於王無益。二者造
作無利。三者起逆。四者邪行。五者邪命。於王
無益有十一種。一者返逆。二者教他返逆。三
與王毒藥。四奪王資生。五破所應作。六侵奪
王妻。七違王命。八出王密語。九覘伺國土。十
者罵王。十一毀訾。造作無利復有十種。一迭共
相殺。二迭相劫奪。三迭相侵妻。四虚誑證他。
五虚妄誑他。六壞他親友。七惡口罵他。八斗
稱欺誑。九迭相毀訾。十迭相焚燒。返逆衆生
者。謂諸邊地城邑小王聚落主等不順根本
大王教命。邪行者。謂諸無戒即諸惡律儀屠
兒獵師畜養猪羊鷄犬鵝鴨。諸損害他自恣
作惡。邪命者。種種非法求諸利養非法活命。
各各不能自活中住。治罰有三。一者呵責。二
者奪資生。三牢獄打縛呵罵驅擯。五種衆生
隨上中下三種治罰。返逆之者行法行王先
以善言如法開示。若聞王命即捨逆心請諸
罪王前者。王放大恩恕其重罪。依其國土王
領之處不減不奪不驅出。何以故。爲令知王
有三種事故。一者有信。二者有恩。三者大力。
未降伏者爲令降伏。已降伏者令不更作。欲
反逆者令不敢起。彼有罪人得免其罪。還復
王位人民安穩。彼如法王得福無量善名流
布。若聞命不伏罪。當重治。除不斷命不壞諸
根。盡奪資生國土人民。驅擯他處。何以故。爲
餘衆生不起逆故。是名行法行王治彼起逆
衆生之罪。邪行衆生唯呵責治罰。汝若更作
與汝重罪。邪命衆生應當隨順。如法僧衆僧
當和合喚令現前取其自言。隨犯輕重當如
法治拒。違僧命不從師友善知識語惱亂衆
僧不得修道者。若彼國王是法王者。僧當往
語令王教勅。王應喚彼破戒比丘善言勸喩
令順僧命。若其不從。當集二衆現前對實。若
得其罪。助如法衆治彼比丘。不得斷命。乃至
不得奪其資生。得呵責得驅擯。大王若二朋
黨諍訟。應當如法斷諍事。若王不知。當問國
内大徳沙門知法知義有大智悲當行正法利
益衆生善名斷諍能如法語者。問其正法知
犯非犯。如是知已如法爲滅。問準薩遮經第
五云。行法行王行八種心能護衆生。一者念
諸衆生如念子想。二者念於惡行衆生如病
子想。三者念受苦衆生生大慈心。四者念受
勝樂衆生生歡喜心。五者念於怨家衆生生
護過想。六者能於親友衆生生覆護想。七者
能於資生之中生如藥想。八者能於自身生
無我想。既具此八名法行王。云何得行禁閉
打縛驅擯等耶。答於諸非法惡行有情愍念
令悔方便治罰故不相違。故彼經第三云。譬
如父母於惡行子。爲念子故欲令改悔方便
苦治。除不斷命不壞諸根。餘打罵等從心苦
治。不名捨心不名惡心。以念子重爲令改悔
更不復作。而彼父母不名非法不失慈心。行
法行王亦復如是。爲令捨惡從善。令其餘惡
衆生不作非法。非常惡心捨此衆生。亦不故
心爲惱衆生而行惱切。以慈悲心行惡口等
治罰衆生。不名非法不失慈心。其經亦云。知
爲政者棄一惡人以成一家。棄一惡家以成
一郷。不知政者人物失所使天下怨訟。問行
法行王既有慈悲。以何等心治行惡人。答準
薩遮尼第三云。先起慈心智慧觀察思惟五
法。然後當治。一依實非不實。二依時非不時。
三依義非無義。四依濡語非麁穬。五依慈心
悲嗔心。謂依法詰問取自言依實過治。王有
力時應治其罪。無力不治從惡心作。當如法
治。非此不治。應知其過正説不穩善説苦言。
如是呵責。非不呵責。是名濡語。非但呵責斷
其罪過。除却斷命割截支體。依慈悲心繋閉
打縛呵嘖。奪財驅擯他方爲令改悔。非惡心
捨。問行法行王既無染慈心治罰惡人。何不
斷命割截諸根。答彼經云。以無染心無惡心
故。不能得起如是心念斷命截根。應觀衆生
至於死時自業過生嗔恨心死。已命斷生惡
道中。惡心隨逐長夜不斷。是故不應斷命截
根。斷命截根一作已後不可救故。繋閉罵等
非永棄故。是故佛聽。又彼經問云。所有臣佐
宰官禁司不慮國計。但求利己。或復私忿以
害公政。或云受貨賕以抂治之。増長百姓迭
相欺亂。以強凌弱。以貴凌賤。以富欺貧。以
曲抂直。富者獲甲。貧者受屈。諂佞掌政。忠
賢隱退。或時在朝懼罪自默。或行財貨以用
安己百姓貧苦不堪充濟。厭苦思亂不聞王
命。斯由臣吏不行忠節欺上亂下冐受王祿。
如是之人攝在何等衆生數中。答言。大王攝
在劫奪衆生數中。上品治罰。何以故。以其受
王名官重祿捨公念私不存公政。禍亂之生
莫不由之。此是國之最大惡賊。王是法王不
得斷命。是故攝在劫奪數中。上品治罰。廣有
多門。具如薩遮尼乾子經説
經以善化衆生不順於非法寧捨於身命不隨
非法友於親及非親平等觀一切 下八頌釋
行善有二。初一頌半釋行善。後六頌半釋得益。
初中復三。初半頌化人不順非法行。次半頌
修政不隨非法友。後半頌賞罰不簡親非親」
經若爲正法王國内無偏黨法王有名稱普聞
三界中三十三天衆歡喜作是言贍部洲法王
彼即是我子以善化衆生正法治於國勸行於
正法當令生我宮天及諸天子及以蘇羅衆因
王正法化常得心歡喜天衆皆歡喜共護於人
王衆星依位行日月無乖度和風常應節甘雨
順時行苗實皆成善人無饑饉者一切諸天衆
充滿於自宮 下釋得益有六。初一頌得名
稱普聞益。次一頌得爲天子益。次一頌當得
生天益。次一頌半諸天喜護益。次二頌護國
益。於中復四。半頌星辰依度益。半頌風調雨
順益。半頌人民豐樂益。半頌能護諸天益。能
令天衆常充滿故。問王能行善得諸天護。云
何能護諸天益。答王行正法即廣流佛教。國
泰人安常令修善。故多生天。又弘佛法天聞
得益。故薩遮經云。行法行王無量天護。云何
護天。由法行王能與諸天正法淨食。所謂爲
説如來正教甘露法門禪定解脱十善道等。
令其得離諸惡道苦。以是爲護。故法行王即
身能集無量功徳資益現在。未來復能集諸
善果。此下亦云。是故汝人王忘身弘正法。
應尊重法寶。由斯衆安樂。四王護國品亦廣
明之
經是故汝人王忘身弘正法應尊重法寶由斯
衆安樂常當親正法功徳自莊嚴眷屬常歡喜
能遠離諸惡以法化衆生恒令得安隱令彼一
切人修行於十善率土常豐樂國土得安寧王
以法化人善調於惡行當得好名稱安樂諸衆
生。讃曰。明正法中有三。已上第二廣陳正
論 下第三勸勉依學分三。初一頌勸弘法利
他。次半頌勸親法自利。後三頌明其利益有
四。初半頌眷屬離非。次半頌衆生身樂。次一
頌國豐人泰。次一頌得好名聞
經爾時大地一切人王及諸大衆聞佛説此古
昔人王治國要法得未曾有皆大歡喜信受奉
行 下品第三大段大衆喜行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五末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六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翻經沙門 慧沼 撰 
  善生王品第二十一
善生王品三門分別。言來意者。十六品學行
流通分有五。第四正明持學。持學有二。初二
品擧昔持學。後一品勸今持學。擧昔有兩意。
一爲世果。即増上生道。二爲出世果。即決定
勝道。初修久修二差別故。大悲大智兩行増
故。前品明他依教修行爲得世果。此品明自
持學此經求出世果。又解。前品成前護國品
中爲護國土應流通此經行。此品成前護國
品中爲得成佛轉法輪等流通經行。故此品
起。釋名者。梵云倶舍羅此云
唱婆婆此云生。
舊云善集義翻非正。此品明昔善生求法持
經之行。故以爲名。解妨者。問本意欲勸持經
擧其昔事以曉。此既明往善生求法。何不名
爲善生求法品。答應言求法。略故不論。又不
但求。亦得聞法供養行經。若言求法闕餘法
行。故但云善生。問第二僧祇初逢寶髻佛。云
何此品云寶髻佛涅槃善生王出。答寶髻佛
多。又復非必第二劫初善生王出。是餘時故」
經爾時世尊爲諸大衆説王法正論已復告大
衆汝等應聽我今爲汝説其往昔奉法因縁
賛曰。品文分三。此結前生後。次正述修行。後
大衆願學。此初也
經即於是時説伽他曰我昔曾爲轉輪王捨此
大地并大海四洲珍寶皆充滿持以供養諸如
來我於往昔無量劫爲求清淨眞法身所愛之
物皆悉捨乃至身命心無悋 下正述修行有
三十二頌。大分爲四。初二頌總標過去供佛
求法。次二十三頌別明過去修學。此經次兩
頌爲除衆疑結會古今。後五頌明修學益勸
勉諸衆。初中有二。初一頌親近諸佛。次一頌
爲求勝法
經又於過去難思劫有五遍知名寶髻於彼如
來涅槃後有王出世名善生爲轉輪王化四洲
盡大海際咸歸伏有城名曰妙音聲時彼輪王
於此住 下第二別明過去修學此經。於中
有四。初二頌求法人。次十六頌正求法。次一
頌因得聞。次四頌依修學。初求人有四。一明
求法時。二有王出下明求法人。三爲轉輪王
下明王化。四有城下明住處
經夜夢聞説佛福智見有法師名寶積處座端
嚴如日輪演説金光微妙典爾時彼王從夢覺
生大歡喜充遍身至天曉已出王宮往詣苾芻
僧伽處恭敬供養聖衆已即便問彼諸大衆頗
有法師名寶積功徳成就化衆生爾時寶積大
法師在一室中而住止正念誦斯微妙典端然
不動身心樂時有苾芻引導王至彼寶積所居
處見在室中端身坐光明妙相遍其身白王此
即是寶積能持甚深佛行處所謂微妙金光明
諸經中王最第一時王即便禮寶積恭敬合掌
而致請唯願滿月面端嚴爲説金光微妙法寶
積法師受王請許爲説此金光明周遍三千世
界中諸天大衆咸歡喜王於廣博清淨處奇妙
珍寶而嚴飾上勝香水灑遊塵種種雜華皆散
布即於勝處數高座懸繒旛蓋以莊嚴種種粖
香及塗香香氣芬馥皆周遍天龍修羅緊那羅
莫呼洛伽及藥叉諸天悉雨曼陀華咸來供養
彼高座復有千萬億諸天樂聞正法倶來集法
師初從本座起咸悉供養以天華是時寶積大
法師淨洗浴已著鮮衣詣彼大衆法座所合掌
虔心而禮敬天主天衆及天女悉皆共散曼陀
華百千天樂難思議住在空中出妙響爾時寶
積大法師即昇高座跏趺坐念彼十方諸刹土
百千萬億大慈尊遍及一切苦衆生皆起平等
慈悲念爲彼請主善生故演説微妙金光明
第二正求法有十一。初一頌因夢見聞。梵云
羅呾娜。此云寶。倶侘此云積。舊云寶明寶冥
者並訛。二次二頌覺已尋覓。三次一頌法師
住處。四次有兩頌善友引示。於中有三。半頌
至所居。半頌覩儀相。一頌陳名行。五次一頌
見已啓請。六次半頌法師許可。七次半頌衆
聞歡喜。八次三頌莊嚴道場有二。初王次八
部。王有二。初一頌莊嚴處所。次一頌莊嚴法
座。次天龍下一頌八部供養。九次半頌諸天
同集。十次二頌半法師赴會。於中有三。初半
頌起定感應。次一頌詣座法則。後一頌衆會
供養。十一次二頌昇座説法有三。半頌威儀。
一頌運想。半頌正説
經王既得聞如是法合掌一心唱隨喜聞法希
有涙交流身心大喜皆充遍 下一頌第三因
得聞
爾時國主善生王爲欲供養此經故手持
如意末尼珠發願咸爲諸衆生今可於斯贍部
洲普雨七寶瓔珞具所有匱乏資財者皆得隨
心受安樂即便遍雨於七寶悉皆充足四洲中
瓔珞嚴身隨所須衣服飮食皆無乏爾時國主
善生王見此四洲雨珍寶咸持供養寶髻佛所
有遺教苾芻僧 下四頌第四依修學法行有
十。此但一種謂初供養。供養有十。此即第六
倶供養也。以雨七寶普施衆生同供養故。於
中有四。初半頌所爲。次一頌半發願。次一頌
願遂。次一頌供養。初所爲中爲供此經即法。
此供養中即佛僧也。佛是説主。僧是學人。經
是所學。故倶供養。問何不供養寶髻世尊但
云所有僧耶。答佛已滅故。或上句供佛下句
供僧。若爾佛滅云何言供養佛。答知常住故。
或供佛形故
經應知過去善生王即我釋迦牟尼是爲於昔
時捨大地及諸珍寶滿四洲昔時寶積大法師
爲彼善生説妙法因彼開演經王故東方現成
不動佛 下兩頌結會古今有二。初會求經
人。後會説法者。何故如是。欲明説聽倶是
法行皆成佛故
經以我曾聽此經王合掌一言稱隨喜及施七
寶諸功徳獲此最勝金剛身金光百福相莊嚴
所有見者皆歡喜一切有情無不愛倶胝天衆
亦同然過去曾經九十九倶胝億劫作輪王亦
於小國爲人王復經無量百千劫於無量劫爲
帝釋亦復曾爲大梵王供養十力大慈尊彼之
數量難窮盡我昔聞經隨喜善所有福聚量難
知由斯福故證菩提獲得法身眞妙智 下五
頌第四明修學益有三。初兩頌明修法行得
出世果。次兩頌明修法行得世間報。後一頌
結由經力得獲菩提。菩提智相。法身眞妙智
智性。菩提菩提斷倶名菩提故。或菩提是總。
法身即眞如。妙智即四智
經爾時大衆聞是説已歎未曾有皆願奉持金
光明經流通不絶 下至大衆願學
  諸天藥叉護持品第二十二
諸天藥叉護持品三門分別。言來意者。學行
流通有五。此第四正明持學。復有二。一擧昔。
二勸今。擧昔有二。初擧他昔持。次一擧自昔
持。此品勸今衆持。又釋成前護國品中能持
經人及八部衆流通之行故此品起。釋名者。
諸天藥叉所勸假者。護持二字所學之行。護
即護行。持即持行。即勸四衆持勸彼八部護。
故品下但云。大吉祥天女及諸天等聞佛所
説皆大歡喜。於此經王及持經者一心擁護。
不言受持。又釋。即住持經令不斷滅名之爲
護。護即是持。如爲護法城。如仁王護國。如
言護十地行持國天王等。故此長行但令爲
奉獻。及欲解了佛深行處。應爲衆生敷演流
布。其聽法者應除亂想。不言勸護持經之人。
故護持言護持正法 下云常來護此人者。由
護持經故得諸天守護。故下經云。若此金光
明經典流布處有能稱誦者悉得如上福。明
護持經得利益故。又釋。護持含其二義。護
持於經護持經者故 下云於此經王及持經
者倶擁護故。此釋盡理。解妨者。問既言此品
正勸今衆令行學者。何故聞説但有諸天歡
喜擁護不説四衆及以修行。答文影略故。前
標告云即爲諸天及諸大衆 下文復云。及諸
天等聞佛所説皆大歡喜。喜歡即含修行義

經爾時世尊告大吉祥天女曰若有淨信善男
子善女人欲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以不可思
議廣大微妙供養之具而爲奉獻及欲解了三
世諸佛甚深行處 賛曰。品大分三。初略標
勸。次頌廣明。後衆願護。初中分三。初告天
女。次若有下標所欲行。後是人下勸弘此教。
此初二也。初廣供養修福行。解了行處修智
行。菩提資糧不過此二。甚深行處即二空如。
故下文云。欲入深法界。應先聽此經。法性之
制底甚深善安住
經是人應當決定至心隨是經王所在之處城
邑聚落或山澤中 下勸弘此經有三。初令
起加行。次隨是經王下弘經處。後廣爲衆生
下弘經行。言決定至心者。起決定思爲近加
行。敷演等者。即動發思正起行。至心之言
即是專念通加行及正行。審慮遠劣略而不
説。又決定者。即勇猛不退義。故瑜伽三十八。
云何求聞正法。謂諸菩薩爲欲令聽聞一善
説法。假使路由猛焔熾然大熱鐵地。無餘方
便可得聞是善説法者。即便發起猛利愛重
歡喜而入。何況欲聞多善言義等。此下亦云。
假使大火聚滿百踰繕那。爲聽此經王直過
無辭苦
經廣爲衆生敷演流布其聽法者應除亂想攝
耳用心 下弘行有二。一久學者能爲開演利
他行。二初學者即應聽聞自利行。十法行中
略擧此二以影餘八。或能説能聽二人雙勸。
又隨是經王所在之處。即擧有經卷及行經
處皆應供養修供養行。應除亂想等者。准瑜
伽三十八。聽法之中第三除散亂深聽説法。
式具如前明
經世尊即爲彼天及諸大衆説伽他曰若欲施
諸佛不思議供養復了諸如來甚深境界者若
見演説此最勝金光明應親詣彼方至其所住
處此經難思議能生諸功徳無邊大苦海解脱
諸有情我觀此經王初中後皆善甚深不可測
譬喩無能比假使恒河沙大地塵海水虚空諸
山石無能喩少分欲入深法界應先聽是經法
性之制底甚深善安住於斯制底内見我牟尼
尊悦意妙音聲演説斯經典由此倶胝劫數量
難思議生在人天中常受勝妙樂若聽是經者
應作如是心我得不思議無邊功徳蘊假使大
火聚滿百踰繕那爲聽此經王直過無辭苦既
至彼住處得聞如是經能滅於罪業及除諸惡
夢惡星諸變怪蠱道邪魅等得聞是經時諸惡
皆捨離 下第二頌廣明。總七十九頌分之
爲四。初二十三頌明説聽二行。次梵王帝釋
主下四十一頌明天神擁護。次於此南洲内
下十四頌明經威力。後一頌總結説聽。初中
分二。初十二頌明聽法行。應嚴勝高座下十
一頌明演説行。初後分五。初一頌標求福智。
二次一頌勸至法會。三次三頌讃經功徳。於
中有三。一頌讃生善滅惡。一頌讃法十徳。此
略擧四。即初中後善其義甚深以影餘六。五
文巧。六無雜。七具足。八清淨。九鮮白。十梵
行相。廣如瑜伽八十三攝事分釋。一頌喩明。
四次五頌勸應聽法。於中有五。一頌勸聽。法
性制底者。如爲法華經起一寶塔不須舍利
已有全身。此亦如是。能詮顯故即見法身。一
頌見報身。説相似故。一頌得善報。一頌令慶
喜。一頌令決聽。五次二頌聞經利益
經應嚴勝高座淨妙若蓮華法師處其上猶如
大龍座於斯安坐已説此甚深經書寫及誦持
并爲解其義法師捨此座往詣餘方所於此高
座中神通非一相或見法師像猶在高座上或
時見世尊及以諸菩薩或作普賢像或如妙吉
祥或見慈氏尊身處於高座或見希奇相及以
諸天像暫得覩容儀忽然還不現成就諸吉祥
所作皆隨意功徳悉圓滿世尊如是説最勝有
名稱能滅諸煩惱他國賊皆除戰時常得勝惡
夢悉皆無及消諸毒害所作三業罪經力能除
滅於此贍部洲名稱咸充滿所有諸怨結悉皆
相捨離設有怨敵至聞名便退散不假動兵戈
兩陣生歡喜 下十一頌明演説行。復分爲
五。初半頌嚴座。二次半頌法師儀軌。三次一
頌演説經。即教他書寫及誦受持。四次四頌
説法瑞相。五次五頌演法利益有十。一得吉
祥。二所作成。三功徳滿。四有名稱。五滅煩
惱。六除怨敵。七無惡夢。八消毒害。九滅諸
罪。十無怨酬。初三頌各三利。後二頌有一利。
如文可知
經梵王帝釋主護世四天王及金剛藥叉正了
知大將無熱池龍王及以娑掲羅緊那羅樂神
蘇羅金翅王大辯才天女并大吉祥天斯等上
首天各領諸天衆常供養諸佛法寶不思議恒
生歡喜心於經起恭敬斯等諸天衆皆悉共思
惟遍觀修福者共作如是説應觀此有情咸是
大福徳善根精進力當來生我天爲聽甚深經
敬心來至心供養法制底尊重正法故憐愍於
衆生而作大饒益於此深經典能爲法寶器入
此法門者能入於法性於此金光明至心應聽
受是人曾供養無量百千佛由彼諸善根得聞
此經典如是諸天王天女大辯才并彼吉祥天
及以四王衆無數藥叉衆勇猛有神通各於其
四方常來相擁護日月天帝釋風水火諸神吠
率怒大肩閻羅辯才等一切諸護世勇猛具威
神擁護持經者晝夜常不離大力藥叉王那羅
延自在正了知爲首二十八藥叉餘藥叉百千
神通有大力恒於恐怖處常來護此人金剛藥
叉王并五百眷屬諸大菩薩衆常來護此人寶
王藥叉主及以滿賢王曠野金毘羅賓度羅黄
色此等藥叉王各五百眷屬見聽此經者皆來
共擁護彩軍乾闥婆葦王常戰勝珠頸及青頸
并勃里沙王大最勝大黒蘇跋拏鷄舍半之迦
半足及以大婆伽小渠并護法及以獼猴王
針毛及目犬寶髮皆來護大渠諾拘羅栴檀欲
中勝舍羅及雪山及以婆多山皆有大神通雄
猛具大力見持此經者皆來相擁護阿那婆答
多及以娑掲羅目眞&T048124;羅葉難陀小難陀於百
千龍中神通具威徳共護持經人晝夜常不離
婆稚羅睺羅毘摩質多羅母旨苫跋羅大肩及
歡喜及餘蘇羅王并無數天衆大力有勇健皆
來護是人訶利底母神五百藥叉衆於彼人睡
覺常來相擁護旃荼旃荼利藥叉旃稚女昆帝
拘吒齒吸衆生精氣如是諸神等大力有神通
常護持經者晝夜恒不離上首辯才天無量諸
天女吉祥天爲首并餘諸眷屬此大地神女果
實園林神樹神江河神制底諸神等如是諸大
神心生大歡喜彼皆來擁護讀誦此經人見有
持經者増壽命色力威光及福徳妙相以莊嚴
星宿現災變困厄當此人夢見惡徴祥皆悉令
除滅此大地神女堅固有威勢由此經力故法
味常充足地肥若流下過百踰繕那地神令味
上滋潤於大地此地厚六十八億踰繕那乃至
金剛際地味皆令上 下四十一頌得天神擁
護。復分爲二。初三十九頌説聽得護。後二頌
明護所以。初得護有六。初十二頌護聽人又
有三。初四頌明天神敬喜。次六頌護聽經人
有四。一頌思觀行人。一頌見讃生天。三頌讃
勸聽經。一頌讃昔善根。後二頌明其衞護。第
二次五頌護説經人。吠率怒那羅延天之異
名。復形大故名大肩。第三次二頌復護聽人。
金毘羅者此云孔。賓度羅者此云孔雀。第四
次十二頌復護説經者。彩軍乾闥婆以著彩
衣爲軍衆。葦王者諸草神王。以珠貫頸。神項
頸青神。勃里沙婆此云牛。牛神王也。頌文窄
故略去婆字。蘇此云好。跋拏此云金。鷄舍此
云髮。是好金髮鬼神。半之迦云五。即五神。神
足似羊。大婆伽者此大威徳。小渠之神。諾呴
羅者正云鼠狼。神名也。舍羅此云屋。山名。神
依彼山以山爲名。娑多山者此云堪倒。阿那
婆答多此云無熱惱。娑掲羅此云鹹海。目眞
此云解脱。&T048124;羅葉即舊云伊蘭樹。婆稚此云
團圓。毘摩質多羅此云綺畫。母旨此云好。苫
跋羅此云食。亦非天名。亦云飮食神。訶利底
鬼母如前解。旃荼男聲呼藥叉。旃荼利女聲
呼。昆帝拘吒齒即齒長包者是。第五次三頌
護讀誦人。第六次五頌復護説經人
經由聽此經王獲大功徳蘊能使諸天衆悉蒙
其利益復令諸天衆威力有光明歡喜常安樂
捨離於衰相 下二頌明得護所以。擧聽經
人影持説者
經於此南洲内林果苗稼神由此經威力心常
得歡喜苗實皆成就處處有妙華果實並滋繁
充滿於大地所有諸果樹及以衆園林悉皆生
妙華香氣常芬馥衆草諸樹木咸出微妙華及
生甘美果隨處皆充遍於此贍部洲無量諸龍
女心生大歡喜皆共入池中種植鉢頭摩及以
分陀利青白二蓮華池中皆遍滿由此經威力
虚空淨無翳雲霧皆除遣冥闇悉光明日出放
千光無垢焔清淨由此經王力流暉遶四天此
經威徳力資助於天子皆用贍部金而作於宮
殿日天子初出見此洲歡喜常以大光明周遍
皆照曜於斯大地内所有蓮華池日光照及時
無不盡開發於此贍部洲田疇諸果藥悉皆令
善熟充滿於大地由此經威力日月所照處星
辰不失度風雨皆順時遍此贍部洲國土咸豐
樂隨有此經處殊勝倍餘方 下十四頌讃經
威力有八。初四頌由經威力百穀豐美。次二
頌池沼多華。次一頌空淨常明。次三頌日殿
増耀。次一頌蓮隨日剖。次一頌果藥恒盈。次
一頌風雨順時七耀依度。次一頌總結經力」
經若此金光明經典流布處有能講誦者悉得
如上福 下一頌總結説聽所得功徳
經爾時大吉祥天女及諸天等聞佛所説皆大
歡喜於此經王及受持者一心擁護令無憂惱
常得安樂 下第三大段大衆願護
  授記品第二十三
授記品二十三三門分別。言來意者。就學行
流通有五。此即第五成前諸品令學行意有
三。一爲授記。二爲除疑。三更重勸。此初也。
與記者。明行必得果果定因成。故護持後有
授記品。言釋名者。授者付也與也。記者分別
也驗也。爲其分別驗其當果而以與之故名
授記。言解妨者。問妙幢聞經曾未與記。如
何今言爲成前行有此品起。答非是正意與
其妙幢及二子等記。如法華經二類尼衆。爲
勸持經。彼欲聞記方能修學故與授記。非是
此時正令與記。前已記故。故彼經云。我先已
説一切聲聞皆得作佛。今此大衆亦復如是。
云若持經得作佛者。誰等是耶。有此疑心未
能決學。故爲令斷授妙幢等記。欲令時衆知
當作佛決定能行。不爾應前滅業障品後或
蓮華讃品後與其授記。彼時已悟。何不與記。
如法華會三周説法周周之後各各與記不在
後故。問若爾何前不與記。答妙幢菩薩已入
八地。先蒙記故令勸持經。故復重説。又解。應
前與記。此方記者含多義故。一與妙幢等記。
二復爲成前。又前十千時未赴會。亦顯一聞
皆得作佛況久修學不得佛耶故。此時記一
言多益。故亦無過。問十千暫聞即與授記。在
會大衆何不記耶。答彼根熟故。此未熟故。又
衆已聞持經作佛。此未聞。故又宜爾故
經爾時如來於大衆中廣説法已欲爲妙幢菩
薩及其二子銀幢銀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記 賛曰。品文分二。初衆集後與記。衆集
有二。初此結集序
經 時有十千天子最勝光明而爲上首倶從三
十三天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却坐一面聽佛説
法 下明衆集
經爾時佛告妙幢菩薩言汝於來世過無量無
數百千萬億那庾多劫已於金光明世界當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金寶山王如來應正
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
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 下後與記有二。初
與三士記。後與十千記。三士爲三。初復有五。
一標名。二記時。三記國。四記果。即無上菩
提。五記號。即金寶山等。號有通別。如文可
知。授記之義略以四門分別。一授記所由。二
能授記人。三所授記者。四授記差別。言所由
者三義。一由菩薩修多功徳證得法性故與
授記。故法華論云。彼聲聞等爲實成佛故與
記別。爲不成佛與授記耶。若實成佛者。菩薩
何故於無量劫修集無量功徳。論答云。彼聲
聞授記者得決定心。非成就法性故。此意即
明。由諸菩薩多劫修行無量功徳成就法性
故與授記。即八地已上。故瑜伽四十六云。又
諸菩薩三種決定。一種性定。二發心定。三不
虚行定。乃至云。依於最後墮決定位諸佛如
來授諸菩薩墮決定記。二除小菩薩不定姓
疑故。攝大乘論等云。爲引攝一類及任持所
餘一類不定姓聲聞所餘不定性菩薩。恐此
菩薩退大就小。故與授記言得作佛。三爲欣
佛者見此授記欣當自得。復顯聞經決得作
佛。持行此經修佛因故。故法華經云。大智舍
利弗今得授尊記。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
等。此經亦云。時十千天子聞三大士得授記
已。復聞如是最勝王經心生歡喜。清淨無垢
猶如虚空。此心喜無疑即欣作佛。信法修行。
二能記人者復有三義。一能記所依假者。二
能記體。三能記用。能記所依準瑜伽論四十
九説。能成就有六。一勝解行地。二増上意樂
地。三正行地。四決定地。五決定行地。六究竟
地。此之六位倶能授記。然究竟位佛菩薩殊。
佛有三身。唯他用變化二假者能爲對十地
地前別故。然究竟位中第十地菩薩及前五
位但總相記。不能知彼當作佛時國土名字
等 下人不能知上事故。若依總相觀因記果
言得作佛。菩薩亦能。故法華經中不輕菩薩
記彼四衆當得作佛。故能授記不過此六。或
不愚法定性二乘信有大乘亦得總記。如菩
薩戒經中説。昔有羅漢。將一沙彌。因發大心
遂生尊重。故得總記。二能記體者。謂後得俗
智知根性故。後得觀理亦不能記。此約聖者。
若是地前但比量智。三能記用者。所謂言教
詮表義故。三所授記者有二。一所記依。二所
記體。所記依者有四。一種性位。二發心位。三
不定二乘。四諸大菩薩。此據顯了。若隱密記
及平等意樂亦通定性及無性人。所記體者
即無漏善通現及種。并所得果。果通報化。除
法性身。就報身中多説他用。以有國土眷屬
等故。顯慈悲故。有差別故。四授記差別者。
首楞嚴經中佛告堅意菩薩。授記即有四種。
有未發心而與授記。有適發心而與授記。有
密授記。有得無生忍現前授記。是名四種。唯
有如來能知此事。寶雲經同瑜伽四十六説。
略由六相。蒙諸如來於無上菩提與授記別。
何等爲六。一安住種性未發心位。二已發心
位。三現在前位。四不現前位。此上四種同首
楞嚴經。彼密授記即不現前。在密處故。或得
無生忍名現前。未得者名不現前。或在座名
爲現前。身不在坐名不現前。五有定時限。謂
爾許時當證無上正等菩提。六無定時限。謂
不宣説決定時限而與授記。大莊嚴論第十
二説六種亦同。彼云。授記有二種。人別及時
別。人別即前四。時別即後二。彼論又云。轉
記及大記此復有二種。轉記者。謂彼菩薩後
於如是如來如是時節當得授記。大記者。在
第八地得無生忍。由斷自言我當作佛慢故。
及斷一切分別相故等。轉記即首楞嚴經初
三收。大記即第四攝。彼又説六。與首楞嚴經
及瑜伽論別。何者爲六。一刹土。二名字。三
時節。四劫名。五眷屬。六法住。今此妙幢等記
文中有三。於金光明界等刹土號。金寶山等
名字。汝於來世過無量無數等時節。略無劫
名眷屬法住
經時此如來般涅槃後所有教法亦皆滅盡時
彼長子名曰銀幢即於此界次補佛處世界爾
時轉名淨幢當得作佛名白金幢光如來應正
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
人師佛世尊 下第二大士記文亦爲五。初
記時。二牒名。三記處。即於此界下是四記國。
五記號亦有通別
經時此如來般涅槃後所有教法亦皆滅盡次
子銀光即補佛處還於此界當得作佛號曰金
光明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
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下第三大士記
文亦有五。一記時。二牒名。三記果即補佛處。
四記國還於此界。五記號
經是時十千天子聞三大士得授記已復聞如
是最勝王經心生歡喜清淨無垢猶如虚空爾
時如來知是十千天子善根成熟即便與授大
菩提記汝等天子於當來世過無量無數百千
萬億那庾多劫 下第二大段文分爲四。初
與記。二疑生。三爲斷。四喜信。初中有三。初
天子聞見心歡。次爾時如來下如來知彼根
熟。後即便下正與記別有八。初標序。二牒
名。三記時。然劫有多種。如法華論有五種。謂
晝夜月時年。或説飢饉疫病刀兵以爲三劫。
或説一増一減爲一劫。如二十住劫等。或説
八十増減爲一劫。即火災劫。或説七火爲一
劫。即水災劫。或説八七火一七水爲一劫。即
風災劫。或説無量風災爲一劫。即三大僧祇
劫。或説二八十劫爲一劫。如此賢劫。或説多
八十劫爲一劫。即星宿劫等。盡彼千佛出世
時量總名一星宿劫故。如法華經中所説劫
數。多約晝夜月時年等。如説十住等位各經
爾許劫者。即風災等劫爾。此云過無量無數
等者。即過増減或風災等。非大僧祇。修行成
佛不過三故。問修行根性有懃墮別。如何定
説三大僧祇。答取作意時。方便善心刹那刹
那相續時量經三大劫。非是通取修不修時
作不作意經爾許劫故。雖勤墮根性不同倶
説三祇。問若爾八地已去無漏觀心一切時
續。如何説有超劫事耶。如釋迦佛第三劫初
逢然燈佛。布髮掩埿超於八劫。第三祇滿修
相好業。初逢勝觀佛。亦云弗沙。翅足讃嘆
超於九劫。答有二解。一云。或有一類住遊觀
心多。或耽滅定久。對此有超。若爾如何復云
八地已去刹那刹那轉増進耶。答據八地上
住出已後長時而説。若爾如何云初地已上
入住出心各各齊等。答據不作意。即功力齊
不同地前。設作意時力用不等。若執皆齊。如
何得説智増悲増及於煩惱怖不怖別。一云。
悲増智増怖不怖類地地各齊。然説超者。以
智望悲増者説超。若爾智増望悲増者自得
成超。何須説彼布髮等耶。答此等超増。是故
偏説。或是化相方便説超。非是實爾。何以故。
八地已上他受土中何處有埿須髮掩。何有
石窟作佛安禪。若爾僧祇於智悲増何者而
説。答據智増者
經於最勝因陀羅高幢世界得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同一種姓又同一名號曰面目清淨
優鉢羅香山十號具足如是次第十千諸佛出
現於世 下四記國名。因陀羅梵語。此云帝
高幢界。次得成阿耨下五記果。同一種姓者
六記姓。七記號。八如是下記次
經爾時菩提樹神白佛言世尊是十千天子從
三十三天爲聽法故來詣佛所云何如來便與
授記當得成佛世尊我未曾聞是諸天子具足
修習六波羅蜜多難行苦行捨於手足頭目髓
腦眷屬妻子象馬車乘奴婢僕使宮殿園林金
銀瑠璃硨磲碼瑙珊瑚琥珀璧玉珂貝飮食衣
服臥具醫藥如餘無量百千菩薩以諸供具供
養過去無數百千萬億那庾多佛如是菩薩各
經無量無邊劫數然後方得受菩提記世尊是
諸天子以何因縁修何勝行種何善根從彼天
來暫時聞法便得授記惟願世尊爲我解説斷
除疑網 下第二疑生有二。一標二問。標中
有四。一擧來因。二云何下略徴問。彼爲聽來。
云何與記。三世尊我未曾下述疑心。四如餘
無量下顯疑意。次世尊下第二問有三。初總
問。次別問。後請答。以何因縁是總問所以義。
或自行名因善友爲縁修何勝行等別問。一
問修何勝行。即問修六度行。二問種何善根。
即問修福徳行。或能起修得當果義名行。能
生後善因義名根。或初起名根。後修名行。即
體無別。又十度名行。十供養名根。即義少別。
言從彼天來下通結問意。如問以何因縁從
彼天來便得授記。修何勝行種何善根從彼
天來等。又觀。或由聞而得授記。此即無疑。但
疑何因從天而下得聞此經因得授記。後唯
願世尊下請答
經佛告地神善女天如汝所説皆從勝妙善根
因縁勤苦修已方得授記此諸天子於妙天宮
捨五欲樂故來聽是金光明經既聞法已於是
經中心生殷重如淨琉璃無諸瑕穢復得聞此
三大菩薩授記之事 下第三佛爲答有三。
初印可問詞。次此諸天子下正答所問有二。
初略後二品廣。初中復二。初偏答現勝行。欲
顯前聞經必當成佛因。故有三行。一於妙天
宮下捨欲樂行。能趣法會故。二故來聽是下
聞經行。法正佛因故。三復得聞此下聞記隨
喜行。能願求故
經亦由過去久修正行誓願因縁是故我今皆
與授記於未來世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下後雙略答過去修勝行種善根二問。下
云過去聞佛名等名善根因縁故。後是故我
今下結答
經時彼樹神聞佛説已歡喜信受 下樹神喜

  除病品第二十四
除病品二十四三門分別。言來意者。此爲除
疑。前品爲成。勸勉説受。倶當作佛故有授記。
二士先曾聞經爲記。時衆不惑。十千創始至
會得記。故有疑生。前雖略答。往因總陳恐聞
難解。此下更爲廣説。故有除病流水品生。然
差別者。將説十千往因故先述其縁起。即有
除病品。又恐病苦妨説聽經。兼明爲除令得
依學。縁起既彰。次須正辨故流水品起。眞諦
釋云。此除病品正明授記因成授記品。傍顯
釋迦修行成壽量品。後捨身品正明釋迦之
因成壽量品。傍顯弟子修行成授記品。然治
病爲遠縁。流水爲近縁。今謂義雖可爾文勢
稍疏。壽量之因前已廣明十度等訖。何故今
者復正明因。同一生修。何分遠近。爲下中上
義則不妨。或既勝劣勢力分遠近亦復不違。
然判以爲正壽量因即文疏遠。釋名者。諸大
違損云病。藥能對遣曰除。此品廣明名除病
品。解妨者。問前壽量品妙幢思惟。如來行長
壽因慈悲不害。云何命短唯八十年。前雖云
壽無邊。未釋慈悲不害之行。今此三品正明
此行。何非正宗。答妙幢但疑行因應得長壽。
不疑長壽由昔何因。此品又云十千天子本
願因縁今爲汝説。不云爲説長壽因縁。又流
水品云。由聞寶髻十二因縁聽聞此經。以此
善根因縁今得授記。不云由此得壽命長。故
在流通非正宗也
經佛告菩提樹神善女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是十千天子本願因縁今爲汝説 賛曰。以
下二品第二廣明十千得記因縁有二。此品
明得起縁起。流水正明得記因縁。縁起分二。
此初勅聽許説
經善女天過去無量不可思議阿僧企耶劫爾
時有佛出現於世名曰寶髻如來應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
世尊善女天時彼世尊般涅槃後正法滅已於
像法中 下正陳縁起有十二。一明時節有
三。初總明劫。二明佛。三明時。爾時下別明
經有王名曰天自在光常以正法化於人民猶
如父母 下第二明國界
經是王國中有一長者名曰持水善解醫方妙
通八術衆生病苦四大不調咸能救療善女
天 下第二明菩薩父有四。一住處。二有一
長者下徳號。三名曰持水指名。四善解下明
醫能。八術如下
經爾時持水長者唯有一子名曰流水顏容端
正人所樂觀受性聰敏妙閑諸論書畫算印無
不通達 下明菩薩子有五。一名。二顏容端
政者形貎。三人所樂觀者思慧。四受性聰敏
者根性。五好閑法術等者伎藝
經時王國内有無量百千諸衆生類皆遇疫疾
衆苦所逼乃至無有歡喜之心善女天爾時長
者子流水見是無量百千衆生受諸病苦起大
悲心作如是念無量衆生爲諸極苦之所逼迫
我父長者雖善醫方妙通八術皆療衆病四大
増損然已衰邁老耄虚羸要假扶策方能進歩
不復能往城邑聚落救諸病苦今有無量百千
衆生皆遇重病無能救者我今當至大醫父所
諮問治病醫方祕法若得解已當往城邑聚落
之所救諸衆生種種疾病令於長夜得受安樂
 下第四明習醫縁有六。一時衆病生。二善
女天下菩薩悲起。三我父下思父年邁。四今
有無量下念患無醫。五我今當至下我求妙
方。六若得解已下念往療疾
經時長者子作是念已即詣父所稽首禮足合
掌恭敬却住一面即以伽他請其父曰慈父當
哀愍我欲救衆生今請諸醫方幸願爲我説云
何身衰邁諸大有増損復在何時中能生諸疾
病云何啗飮食得受於安樂能使内身中火勢
不衰損衆生有四病風黄熱痰癊及以總集病
云何而療治何時風病起何時熱病發何時動
痰癊何時總集生 下第五詣父諮受有二。
一請問之儀。二即以伽他下正以頌請。五頌
分二。初一頌求哀願説。次四頌正請有五。初
半頌問得病因。次半問病生時。次一頌問將
養之方。次一頌問醫療之法。後一頌問病起
時節。前問初起時。此問病已發動時節。然有
二時。一約四時問。二約食前後時問
經時彼長者聞子請已復以伽他而答之曰我
今依古仙所有療病法次第爲汝説善聽救衆
生三月是春時三月名爲夏三月名秋分三月
謂冬時此據一年中三三而別説二二爲一節
便成歳六時初二是華時三四名熱際五六名
雨際七八謂秋時九十是寒時後二名冰雪既
知如是別授藥勿令差當隨此時中調息於飮
食入腹令消散衆病則不生節氣若變改四大
有推移此時無藥資必生於病苦醫人解四時
復知其六節明閑身七界食藥使無差謂味界
血肉膏骨及髓腦病入此中時知其可療不病
有四種別謂風熱痰癊及以總集病應知發動
時春中痰癊動夏内風病生秋時黄熱増冬節
三倶起春食澁熱辛夏膩熱鹹醋秋時冷甜膩
冬酸澁膩甜於此四時中服藥及飮食若依如
是味衆病無由生食後病由癊食消時由熱消
後起由風準時須識病既識病源已隨病而設
藥假令患状殊先須療其本風病服油膩患熱
利爲良癊病應變吐總集須三藥風熱癊倶有
是名爲總集雖知病起時應觀其本性如是觀
知已順時而授藥飮食藥無差斯名善醫者
下第六父爲解釋。此初結集標擧。次我今依
古仙下三十二頌父正頌釋分三。初一頌許説。
次三十頌正釋。後一頌總結。正釋中復三。初
四頌定時節。三三而別説者。謂三月三月爲
一時結前四時。二二爲一節者。謂二月二月
爲一節標後六時。次十三頌正答問。後復應
知下十二頌重料簡。然答問中初一頌標令
調息。次三頌答初問。於中初一頌正答病生
因。兩頌令知病處。一味界者。梵云阿羅婆。
在脾胃間。飮食至此分爲二分。一佉羅界即
質成大小便。二味界即津味委資身分。二
血三肉四膏五骨六髓七腦。界次兩頌答第
二問。明病體數并生時。準此五行推之。痰是
水。風屬木。熱是火。水六月胎正月死。木九月
胎五月死。火十二月胎八月死。故將衰病死。
暴時發亦於此時可以治也。亦兼答第五問
中初四時問。次兩頌答第三問。次一頌答第
五問。次四頌答第四問。問何故問答次第不
同。答因答第三食飮將養。乘便即明發動時
節。故答與問次第不同。就答療法中分三。初
一頌標。次二頌療治法。後一頌結
經復應知八術總攝諸醫方於此若明閑可療
衆生病謂針刺傷破身疾并鬼神惡毒及孩童
延年増氣力先觀彼形色語言及性行然後問
其夢知風熱癊殊乾痩少頭髮其心無定住多
語夢飛行斯人是風性少年生白髮多汗及多
瞋聰明夢見火斯人是熱性心定身平整慮審
頭津膩夢見水白物是癊性應知總集性倶有
或二或具三隨有一偏増應知是其性既知本
性已準病而授藥驗其無死相方名可救人諸
根倒取境尊醫人起慢親友生瞋恚是死相應
知左眼白色變舌黒鼻梁欹耳輪與舊殊下脣
差向下訶梨勒一種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
無忌藥中王又三果三辛諸藥中易得沙糖蜜
酥乳此能療衆病自餘諸藥物隨病可増加先
起慈愍心莫規於財利 下十三頌重料簡分
五。初二頌教祕術中一頌標一頌釋。八術者。
一療被針刺法。二療破傷法。三療身疾。即前
四病四鬼損。五中毒藥。六療孩童。七延壽。八
養身。二次五頌半教識病體。於中初一頌標
示。次四頌辨體。後半頌結法。三次驗其無死
相下兩頌半教觀死相。四次訶梨下示其妙
藥。此説其總不説別治。初一頌破藥。次一頌
補藥。涅槃經第四云。六味一苦二醋三甘四
辛五鹹六淡。西國此藥最爲其上。應是解深
密經所説毘涅縛藥。三果者。一訶梨勒迦。
二阿摩洛迦。亦云阿無羅迦。即舊云菴摩羅
果者訛。三仳仳得迦。似阿無羅而稍大也。三
辛者。一干薑。二胡椒。三畢鉢。并沙糖等十易
得補治。五次一頌指例誡勸
經我已爲汝説療疾中要事以此救衆生當獲
無邊果 下第三總結
經善女天爾時長者子流水親問其父八術之
要四大増損時節不同餌藥方法既善了。知自
忖堪能救療衆病 下第七忖已學成
經即便遍至城邑聚落所在之處隨有百千萬
億病苦衆生皆至其所善言慰喩作如是語我
是醫人我是醫人善治方藥今爲汝等療治衆
病悉令除愈 下第八隨告能療
經善女天爾時衆人聞長者子善言慰喩許爲
治病時有無量百千衆生遇極重病聞是語已
身心踊躍得未曾有以此因縁所有病苦悉得
蠲除氣力充實平復如本 下第九衆聞療愈」
經善女天爾時復有無量百千衆生病苦深重
難療治者即共往詣長者子所重請醫療 下
第十病深重請
經時長者子即以妙藥令服皆蒙除差 下十
一蒙藥皆除
經善女天是長者子於此國内治百千萬億衆
生病苦悉得除差 下十二總結病差
  長者子流水品第二十五
長者子流水品二十五三門分別。言來意者。
十千得記天女疑生。前授記品末雖爲略陳
未能明解。故除病流水二品更爲廣辨令衆
深知。前品廣其縁起。此品正説記因。故有此
品。故下云。因我往昔以水濟魚與食令飽。爲
説甚深十二縁起并此相應陀羅尼呪。又爲
稱彼寶髻佛名。因此善根得生天上。今來我
所歡喜聽法。我皆當與授菩提記。釋名者。云
長者子標父以明子。表種姓尊。流水者。以行
彰名。明其行勝。又自亦是長者爲簡其父復
稱爲子。以有養人長魚之徳故號長者。流水
二義一能流水。二能與水。從行爲名。此乃徳
行雙彰。此品廣明其事故以爲名。解妨者。問
何故不名救魚品。答流水義廣。因爲救魚亦
沾餘類。故不獨名救魚品
經爾時佛告菩提樹神善女天爾時長者子流
水於往昔時在天自在光王國内療諸衆生所
有病苦令得平復受安隱樂時諸衆生以病除
故多修福業廣行惠施以自歡娯即共往詣長
者子所咸生尊敬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大長者
子善能滋長福徳之事増益我等安隱壽命仁
今實是大力醫王慈悲菩薩妙閑醫藥善療衆
生無量病苦如是稱歎周遍城邑 品文分
四。一歎結醫能。二善女天下明救魚行。三爾
時佛告下結會今古。四爾時大衆下領悟依
學。初中復四。初結衆病除。次時諸衆生下明
衆増福業。次即共往詣下衆往禮讃。次如是
稱歎下總結名聞
經善女天時長者子妻名水肩藏有其二子一
名水滿二名水藏 下明救魚行文亦爲四。
初明菩薩眷屬。二是時流水下明其救魚。三
爾時世尊下諸天聞讃。四佛告善女天下明
魚報恩。此即初也
經是時流水將其二子漸次遊行城邑聚落過
空澤中深險之處見諸禽獸豺狼狐玃鵰鷲之
屬食血肉者皆悉奔飛一向而去時長者子作
如是念此諸禽獸何因縁故一向飛起我當隨
後暫往觀之即便隨去見有大池名曰野生其
水將盡於此池中多有衆魚流水見已生大悲
心時有樹神示現半身作如是語善哉善哉善
男子汝有實義名流水者可愍此魚應與其水
有二因縁名爲流水一能流水二能與水汝今
應當隨名而作是時流水問樹神言此魚頭數
爲有幾何樹神答曰數滿十千善女天時長者
子聞是數已倍益悲心時此大池爲日所暴餘
水無幾是十千魚將入死門旋身宛轉見是長
者以有所希隨逐瞻視目未曾捨時長者子見
是事已馳趣四方欲覓於水竟不能得復望一
邊見有大樹即便昇上折取枝葉爲作蔭涼復
更推求是池中水從何處來尋覓不已見一大
河名曰水生時此河邊有諸漁人爲取魚故於
河上流懸險之處決棄其水不令下過於所決
處卒難修補便作是念此崖深峻設百千人時
經三月亦未能斷況我一人而堪濟辨時長者
子速還本城至大王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合
掌恭敬作如是言我爲大王國土人民治種種
病悉令安隱漸次遊行至其空澤見有一池名
曰野生其水欲涸有十千魚爲日所暴將死不
久唯願大王慈悲愍念與二十大象暫往負水
濟彼魚命如我與諸病人壽命爾時大王即勅
大臣速疾與此醫王大象時彼大臣奉王勅已
白長者子善哉大士仁今自可至象廏中隨意
選取二十大象利益衆生令得安樂是時流水
及其二子將二十大象又從酒家多借皮嚢往
決水處以嚢盛水象負至池瀉置池中水即彌
滿還復如故 下明其救魚有八。一父子遊
方。二見諸禽獸下明覩異相。三時長者子下
菩薩思念。四即便隨去下念已尋觀。五見有
大池下遂見枯魚。六流水見已下即起悲心。
七時有樹神下樹神勸救。於中有三。一現身
爲急難故。二作如是語下讃歎引冀發心故。
三善男子汝有實義下勸救符名義故。於中
復三。初標勸。次有二因縁下釋勸。汝今應當
下結勸。八是時流水下依請爲救。於中復六。
一問數幾許。二樹神答曰下答有十千。三善
女天下轉益慈悲。四時此大池下明魚受苦。
五見是長者下衆魚希救。六時長者子下慈
悲正救。於中復二。初悲心救苦。後復更思惟
下慈心與樂。故經云演説正法樂。能爲後世
受樂因故。初救苦有二。初與水。後善女天時
長者下施食。與水有十一。此初遍求無水。二
復望一邊下且爲作涼。三復更推求下尋覓
池源。四時此河邊下見源被決。五便作是念
下念難修補。六時長者子下求象於王。七爾
時大王下王勅急與。八時彼大臣下掌官任
選。九是時流水下得象遂意。十又從酒家下
假借酒嚢。十一往決水處下運水添池還復
得滿
經善女天時長者子於池四邊周旋而視時彼
衆魚亦復隨逐循岸而行時長者子復作是念
衆魚何故隨我而行必爲饑火之所惱逼復欲
從我求索於食我今當與爾時長者子流水告
其子言汝取一象最大力者速至家中啓父長
者家中所有可食之物乃至父母食啗之分及
以妻子奴婢之分悉皆收取即可持來爾時二
子受父教已乘最大象速往家中至祖父所説
如上事收取家中可食之物置於象上疾還父
所至彼池邊是時流水見其子來身心喜躍遂
取飯食遍散池中魚得食已悉皆飽足 下悲
心救苦中第二施食有十二。初長者巡瞻。二
時彼衆魚下魚亦隨視。三時長者子下長者
觀念。四必爲飢火下知魚所惱。五我今當與
者慈心念與。六爾時長者子下令子取食。七
爾時二子下子詣祖陳。八收取家中下得食
而返。九是時流水下長者心歡。十遂取餅食
下即遍施魚。十一魚得食已下魚因飽足」
經便作是念我今施食令魚得命願於來世當
施法食充濟無邊 下第十二長者發願
經復更思惟我先曾於空閑林處見一苾芻讀
大乘經説十二縁生甚深法要又經中説若有
衆生臨命終時得聞寶髻如來名者即生天上
我今當爲是十千魚演説甚深十二縁起亦當
稱説寶髻佛名然贍部洲有二種人一者深信
大乘二者不信毀訾亦當爲彼増長信心 下
慈悲正救中第二慈心與樂有二。初内自思
惟。後時長者子下外行利樂。初中復三。初念
昔所聞。次我今下思爲魚説。後然贍部下兼
亦利人。即下文中由魚得益報長者恩。王臣
等聞因發深信故也。三文如次
經時長者子作如是念我入池中可爲衆魚説
深妙法作是念已即便入水唱言南謨過去寶
髻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
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此佛往昔修菩薩行
時作是誓願於十方界所有衆生臨命終時聞
我名者命終之後得生三十三天 下外行利
樂有二。初思欲入池作是念下正爲饒益中
復有二。初爲稱佛名。爾時流水下爲説深法。
亦即未信令信。已信令解。初中初稱佛名。此
佛往昔下釋爲稱此佛之所以
經爾時流水復爲池魚演説如是甚深妙法
下爲説法有二。初顯説後密説。或初説法令
解。後説呪爲護。初中復二。初總標次別釋。此
標也
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下有二釋。初
明雜染縁起。即是依流轉生死次第。後此滅
故彼滅下明清淨縁起。即是依還滅斷除次
第。然二類縁起各有順逆二種觀行。此各依
順説影彰二逆觀。初中復二。初別標。所謂下
別釋。此初也。準雜集論第四説有三縁生。一
無作縁生。二無常縁生。三勢用縁生。初二縁
生通一切有爲。第三縁生約有情法。然諸處
文多約十二縁起支辨。是根本故。言此有故
彼有等者。如次初二。對法云此有故彼有者。
明無作縁生義。唯由有縁故果法得有。非縁
有實作用能生果法。此爲破諸外道横執大
梵神我有實作用能爲物因故。云非縁有實
作用能生果法。亦破外道無因妄計故云此
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者。明無常縁生義。非
無生法爲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此破外
道常法爲因能生諸法。亦遮未來。化地部等
執有十二縁起支無爲。能令縁起生無雜亂
故。云亦非無生法爲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
立。言甚深者有五種。云因甚深故。相甚深故。
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轉甚深故。是甚深義。廣
如彼釋
經所謂無明縁行行縁識識縁名色名色縁六
處六處縁觸觸縁受受縁愛愛縁取取縁有有
縁生生縁老死憂悲苦惱此滅故彼滅所謂無
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
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
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
生滅則老死滅老死滅則憂悲苦惱滅如是純
極苦蘊悉皆除滅 下別釋縁起。此即第三勢
用縁生也。諸有爲法因縁別故各有勢用。故
對法云。雖復諸法無作無常。然不隨一法爲
縁故一切果生。諸法功能各差別故。十地經
云。死別離時意根相對名憂。五根相對爲苦。
出聲啼哭名悲。愚人心熱名惱。此依雜染生
起次第。言此滅故彼滅下明清淨順觀除滅
次第。文有三。初標。次釋。後如是純極下別結
也。此縁起義略以四門分別。一出體。二釋名。
三觀行。四問答。初無明支體。煩惱障中正支
取分別中能發感總別報。或唯感總報者。爲
無明支體。兼支即通倶生分別。無明爲體故。
成唯識第八云。此中無明唯取能發正感後
世善惡業者。又云。正發業者唯見所斷。助者
不定。此通相應不共纒及隨眠。行支體者。通
善不善身語意業。唯感總報及通感總別二
業爲性。唯感別報即非行支。故唯識云。即彼
所發乃名爲行。由此一切順現受業別助當
業皆非行支。亦通現種。假通身語二業表色。
實唯是思。識支體者。唯取第八異熟識種。故
唯識論云。此中識種謂本識因唯取行支所
感異熟第八識種。初結生故。總報主故。不通
現行及餘轉識。有處説通現行及六識者。汎
明識支。非正出體。及依當來現起分位説通
現行故。唯識論云。因時定無現行義故。乃至
受支亦復如是。名色支體。唯識論云。除後三
因餘因皆是名色種攝。後之三因如名次第
即後三種。此説五支不相雜亂。於一刹那爲
行所集實縁起説。據實。因中識等五支亦無
次第。唯識論云。依當現行次第而説。若據現
行不唯業感非實支體。約分位説。異熟六根
種名六處支。異熟觸受種爲觸受支。除此四
外諸異熟法皆名色支。然契經言名謂非色
四蘊色謂羯剌藍等者。亦依當現及汎名色。
非正名色支。如説識與名色更互爲依猶如
束蘆。亦依當現及汎名色。説名中通説第七
爲名。不爾束蘆喩不成故。又復據實。名色支
體名但二蘊。受爲受支。識爲意處。論説名色
六處非假非雜故。又云除後三因故。若爾如
何云名謂非色四蘊。此亦不違。前已會訖。論
又釋云。或名色種總攝五因。於中隨勝立餘
四種。六處與識總別亦然。故經中云名謂四
慈。即約總名。若分五支即據別説。愛支正
體亦唯倶生。助潤不定。故唯識云。正潤生者
唯修所斷。又瑜伽云全界煩惱皆能潤生。即
通助説。又取迷事。雖通縁内外法。然論多説
縁外境生名爲愛支。取支正體通用一切倶
生煩惱。助通分別。有處唯説愛増名取者。唯
識論云。雖取支中攝餘煩惱。而愛潤勝説是
愛増。且依初後分愛取二。實攝餘惑。愛取二
支倶通種現。有支即前行及識等五果種爲
愛取潤轉名爲有。有處唯説業名有支者。唯
識會云。此能正感異熟果故。有處唯説識等
五名有支者。唯識論云。親生當來生老死位
識等五故。此唯種子不通現行。生支體者。成
唯識云。始從中有至本有中未衰變來皆生支
攝。老死支體。唯識論云。諸衰變位總名爲老。
身壞命終乃名爲死。此二支體皆通五蘊。唯
是現行。異熟果攝。十地論云。十二有支皆有
子時果時。即倶通種現。等者。縁起經解云。能
所引生一時而有。次第宣説。義類無別。唯識
論亦云。依已潤位引生同時。潤未潤時必不
倶故。此約相從。非實剋體。皆通種現。憂悲苦
惱因老死起。非是支攝。二釋名者。但釋總名
不解別名。如縁起經及對法論各有多釋。今
依瑜伽略爲四釋。一云。由煩惱繋縛往諸趣
中數數生起故名縁起。此依縁字起字而釋。
二云。依詫衆縁速謝滅已續和合生故名縁
起。此依刹那生滅義釋。簡大衆部等是無爲
法。亦簡正量部一期四相。三云。衆縁過去而
不捨離依自相續而得生起故名縁起。如説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餘義如前解。四
云。於過去世覺縁性已等相續起故名縁起。
如世尊説。我已覺悟等起宣説。即由此名展
轉傳説。故名縁起。三觀行者有二觀別。一依
觀雜染。二依觀清淨。二觀各有順逆兩類。故
對法第四云。雜染順逆故清淨順逆故。雜染
順者依流轉次第説。謂無明縁行乃至生縁
老死。此即生死次第相生。雜染逆者依安立
諦説。有二不同。一見道前遠方便觀作七十
七智。二近方便觀即作四十四智。或資糧加
行二道別故。或倶加行但前後別。且七十七
智觀者。謂縁現老死由誰而有。謂由現生而
有老死。又觀非不由現生而有老死。現在自
身自己作故便成二智。縁過未世老死亦爾。
各二成六觀。無始來一切老死皆縁於生。未
來雖未起容有雜染還滅義。故今觀雜染。亦
成二智。三際之中初由生支而有老死。觀果
有因。推因之智。第二又觀非不由生而有老
死。審因之智。初破無因生。後破自然等生。離
諸外道妄計度故。第七又觀支所不攝諸有
漏智。遍知義故即名法住智。遍知三世縁起
教法名支不攝。前六縁理如實而知。是思修
慧名眞實智。第七縁教。是聞慧故名法住智
亦名假智。合成七智。如觀老死有其七智。乃
至行支亦有七智。唯除無明。無明無因智。因
闕故成七十七。異生聖者亦同共有。四十四
智者。謂觀老死即苦諦。觀老死集老死滅老
死趣滅行。乃至觀行支苦行集行滅行趣滅
行。十一各四成四十四。無明無因故非四十
八。此有漏觀故名雜染。或觀體有漏。或觀有
漏法。即通聖智。經文有順而無逆。觀清淨順
者。謂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順
次第觀。此依斷位次第而説。逆觀者。謂由誰
無故老死無。由誰滅故老死滅。乃至由誰無
故行無。由誰滅故行滅。此依得果究竟位觀
逆次第説令成熟故。四問答分別者。問何故
諸處説縁起支或現或種或總或別有多差別。
答所有差別多如成唯識論第八會訖。今此
出體據實大乘正縁起説。餘説不同。或就當
來現起分位假實合説。非現起位次第皆是
業所感故。或有就三乘通説。如倶有根名色
無間滅意名名等。問觀次之中如有處言。觀
縁起支齊識退還者何。答依染逆中初修習
位作安立諦近方便觀作如是説。何者。如觀
老死苦老死集老死滅老死趣滅行。乃至隨
應歴觀諸諦。由老死支苦諦所攝。於縁起中
先逆觀察。以三種相觀老死支。一細因縁。二
麁因縁。三非不定感生因縁。細謂愛取有。麁
謂生支體。由此二生而有老死。此中意約二
世合觀雜縁起説。觀當老死。細生爲因即愛
取有。現法老死麁生爲因。即生支是。除此二
生餘定無能與老死果名非不定。此亦審因
名非不定。準知二生爲老死因即推因也。此
觀老死集。雖觀老死集諦至愛。於後際苦并
彼集諦未爲喜足。遂復觀察後集因縁現在
衆苦。謂遍逆觀受觸六處名色與識觀未來
苦。是當苦諦觀。彼集因是當集諦觀。未來苦
之集諦由誰而有。知由從前集所生起識爲
邊際。現法苦有既知從先集所生起。不應復
觀此云何有。又識名色譬如束蘆展轉相縁
無作者等。是故觀察齊識退還。故不至於行
無明支。如是觀察苦集十支。次觀滅諦。始
從老死乃至無明云何當滅。由不造彼無明
爲縁新行支故彼苦方滅。次第尋求證此滅
道。憶昔師友授縁起法。世間正見令得現起。
如是數觀令見増長。是染逆觀。此觀老死滅
及趣滅行即至無明。此中且約現未二老死
支及因略不言過去老死及因。又復已滅不
求斷彼。由作四諦故合觀察。若作七十七智
即三世別。又解。或縁現老死觀近遠因。因皆
過去。即至愛支。若觀未來老死。從有至愛。
若愛已前是未來苦。約當起次第。不爾種子
非展轉縁。若依前解現未老死即合觀。因即
別觀。此解因合觀老死別觀。非但老死支逆
觀。觀未來集苦亦是逆觀。問或有處説。從觀
無明至生即止者何。答約機欲性尋因果説。
老死無果。但至生支。問或有逆觀至名色支
者何。答據業種爲識支説。以識攝在名色中

經説是法已復爲説十二縁起相應陀羅尼曰
 怛姪他 毘折儞毘折儞 毘折儞 僧塞
枳儞 僧塞枳儞 僧塞枳儞 毘爾儞 毘
爾儞毘爾儞 莎訶 怛姪他 那弭儞那
弭儞 那弭儞 殺雉儞 殺雉儞 殺雉儞
颯鉢哩設儞 颯鉢哩設儞 颯鉢哩設儞莎
訶 怛姪他 薜達儞薜達儞 薜達儞窒里
瑟儞儞 窒里瑟儞儞 窒里瑟儞儞鄔波地
儞 鄔波地儞 鄔波地儞 莎訶怛姪他
婆毘儞婆毘儞 婆毘儞 闍底丁里切
下同
 儞
闍底 儞 闍底儞 闍摩儞儞闍摩儞儞
闍摩儞儞莎訶 下第二密説縁起。初結前標
擧。次正説呪
經爾時世尊爲諸大衆説長者子昔縁之時諸
人天衆歎未曾有時四大天王各於其處異口
同音作如是説善哉釋迦尊説妙法明呪生福
除衆惡十二支相應我等亦説呪擁護如是法
若有生違逆不善隨順者頭破作七分猶如蘭
香梢我等於佛前共説其呪曰 怛姪他 呬
哩謎 掲睇健陀哩 旃荼里地囇 騷代囇
 石呬伐囇 補囉布囇短末底 崎囉末底
達地目契 寠嚕婆母嚕婆 具荼母嚕健提
 杜嚕杜嚕毘囇 翳泥悉 泥沓徒洽切
下同
 達沓媲鄔悉怛哩 烏率吒囉伐底 頞剌
娑伐底 鉢杜摩伐底 倶蘇摩伐底 莎訶
 下救魚行中第三諸天聞讃有三。初標。次
時諸大衆下大衆同歡。後時四天王下別讃
有二。初讃佛説。後説呪願護。初讃佛説復二。
初標次讃。後我等亦説呪下是第二願擁護
有三。初二句標。次四句誡勸。後我等於佛前
下説呪
經佛告善女天爾時長者子流水及其二子爲
彼池魚施水施食并説法已倶共還家是長者
子流水復於後時因有聚會設衆妓樂醉酒而
臥時十千魚同時命過生三十三天起如是念
我等以何善業因縁生此天中便相謂曰我等
先於贍部洲内墮傍生中共受魚身長者子流
水施我等水及以飯食復爲我等説甚深法十
二縁起及陀羅尼復稱寶髻如來名號以是因
縁能令我等得生此天是故我今咸應詣彼長
者子所報恩供養爾時十千天子即於天沒至
贍部洲大醫王所時長者子在高樓上安隱而
睡時十千天子共以十千眞珠瓔珞置其頭邊
復以十千置其足處復以十千置於右脇復以
十千置左脇邊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積
至于膝光明普照種種天樂出妙音聲令贍部
洲有睡眠者皆悉覺寤長者子流水亦從睡寤
是時十千天子爲供養已即於空中飛騰而去
於天自在光王國内處處皆雨天妙蓮華是諸
天子復至本處空澤池中雨衆天華便於此沒
還天宮殿隨意自在受五欲樂天自在光王至
天曉已問諸大臣昨夜何縁忽現如是希有瑞
相放大光明大臣答言大王當知有諸天衆於
長者子流水家中雨四十千眞珠瓔珞及天曼
陀羅華積至于膝王告臣曰詣長者家喚取其
子大臣受勅即至其家奉宣王命喚長者子時
長者子即至王所王曰何縁昨夜示現如是希
有瑞相長者子言如我思忖定應是彼池内衆
魚如經所説命終之後得生三十三天彼來報
恩故現如是希奇之相王曰何以得知流水答
曰王可遣使并我二子往彼池所驗其虚實彼
十千魚爲死爲活王聞是語即便遣使及子向
彼池邊見其池中多有曼陀羅華積成大聚諸
魚並死見已馳還爲王廣説王聞是己心生歡
喜歎未曾有 下救魚中第四明魚報恩文有
十四。一三士還家。二是長者子下長者子醉
臥。三時十千魚下魚逝生天。四起如是念下
念知宿業。五是故我今下議恩應報。六爾時
十千下報恩。於中復三。初下天。次時長者子
下報徳。後便於此沒下事訖還天。報徳中有
三。初報長者恩。次於天自在光王下報國王
恩。以王借象復護佛法令我得聞。後是諸天
子下報生處恩。七天自在光王下王問瑞應。
八大臣答言下諸臣具答。九王告臣曰下王
令使喚。十時長者子下長者赴命。十一王曰
下王親自問。十二長者子言下長者具對。十
三王曰何以下撿驗虚實。十四王聞是以下
生信喜歡
經爾時佛告菩提樹神善女天汝今當知昔時
長者子流水者即我身是持水長者即妙幢是
彼之二子長子水滿即銀幢是次子水藏即銀
光是彼天自在光王者即汝菩提樹神是十千
魚者即十千天子是因我往昔以水濟魚與食
令飽爲説甚深十二縁起并此相應陀羅尼呪
又爲稱彼寶髻佛名因此善根得生天上今來
我所歡喜聽法我皆當爲授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記説其名號善女天如我往昔於生死
中輪迴諸有廣爲利益令無量衆生悉令次第
成無上覺與其授記汝等皆應勤求出離勿爲
放逸 下品第三段結會今古有四。一結會
菩薩父子。二彼天自在下結會樹神。三十千
魚下結會天子。於中復三。初結會人。次因我
下結會法。後因此善根下結成善因得記所
以。四善女天下勸信令修
經爾時大衆聞説是已悉皆悟解由大慈悲救
護一切勤修苦行方能證獲無上菩提咸發深
心信受歡喜 下第四領悟依學。問此品既
云爲除大衆疑諸天子得記所因。如何領云
大衆悟解由大慈悲行諸苦行方得菩提。答
準結會中但結天子。明知但爲除大衆疑天
子得記所以。云解由行大慈悲等得菩提者。
是傍義故。又知十千亦行苦行等後方得菩
提。故皆行學
  捨身品第二十六
捨身品三門分別。言來意者。就學行流通中
有五。第五成前諸品令學行意有三。此即第
三更重勸勉説此捨身。何以故。恐諸聞説行
自利行當得成佛。猶不能習。故擧薩埵爲利
於他當捨身命。何不爲自修行此經。故説捨
身。故下經云。我爲汝等説往昔利他縁。如是
菩薩行成佛因當學等。又恐聞説少行成佛
情生輕慢。故擧捨身勸衆依學。故下經云。菩
薩勝徳相應慧勇猛精勤六度圓。常修不息
爲菩提。入捨堅固心無倦。前是正意。此是兼
明倶來意也。釋名者。爲求大覺悲智常修。遇
苦良田誓捐身命不保尊位。俯救倒懸難施
能行。標爲品號云捨身品。釋妨難者。問此之
捨身於三祇内何劫捨耶。答未見正文。傳云。
於第三僧祇中捨。以初劫中行猶劣故。不能
行此捨身命故。準此應可通後二僧祇。問準
瑜伽論等。第三僧祇定受變易。云何得有捨
身餘骸。答是化身也。問若爾何不化作餘肉
以施餓虎。化捨身耶。答化自身施益物多故。
問若爾何故舊金光明云捨身飼虎超十一
劫。答亦是化也。問若爾云何佛藏經等云。彌
勒佛在釋迦前四十劫發菩提心。賢劫經等
云。釋迦由精進故超過彌勒四十劫在前成
佛。答爲所化生根熟前後故。二菩薩説有超
劫。不爾云何言八地去刹那刹那位増進耶。
倶倍増進。何得有超。又釋。倍増進者。望於以
前及自利行。於他利行未必倍増。故説利他
不欲行障入九地斷。又解。合前二義故得説
超。問利他障斷在第九地。云何釋迦三祇修
滿於百劫内逢弗沙佛翹足讃歎超於九劫。
答爲生所宜。故無有過。問何故捨身非成如
來壽量之果。云擧苦行勸勉持經修自利耶。
答準前妙幢菩薩但疑壽命。不稱長壽之因。
不疑壽長修何行得。故不須成
經爾時世尊已爲大衆説此十千天子往昔因
縁 賛曰。就此品文大分爲四。一述昔捨身。
二復告阿難陀下會於今古。三我爲汝等説
下勸勵修學。四爾時世尊下衆聞得益。初中
分三。初結前引後爲起説之端。次爾時世尊
下次爲現制底作陳捨身之序。後復告阿難
陀下談昔捨身正利時會。此初復三。此初經
家結前
經復告菩提樹神及諸大衆我於過去行菩薩
道非但施水及食濟彼魚命乃至亦捨所愛之
身如是因縁可共觀察 下次世尊引後有四。
初標告時機。二非但下指前説略。三乃至下
更廣勝因。四如是下誡勸時衆
經爾時如來應正等覺天上天下最勝最尊百
千光明照十方界具一切智功徳圓滿將諸苾
芻及於大衆至般遮羅聚落詣一林中其地平
正無諸荊棘名華軟草遍布其處佛告具壽阿
難陀汝可於此樹下爲我敷座時阿難陀受教
敷已白言世尊其座敷訖唯聖知時 下後爲
起説之端有二。一讃佛徳尊現光集衆。二將
諸苾芻下將導時會詣於道場。言般遮羅者
此云總集。亦謂以籠籠師子等名般遮羅。即
此處人捕師子等以籠。籠故因立此名。人所
聚居名爲聚落。落亦庭院。準西域傳。在呾叉
始羅國。是北印度境。當迦隰彌羅國西北。此
捨身處在始羅國北界。渡信度河東南行二
百里度大石門。薩埵王子於此捨身飼餓虎
烏徒。其中土地洎諸草木微帶絳色。猶血染
也。人履其地若負芒刺。無云疑信。莫不悲愴。
三佛告具壽下佛勅阿難令嚴法座。初佛勅
次奉旨後啓請
經爾時世尊即於座上跏趺而坐端身正念告
諸苾芻汝等樂欲見彼往昔苦行菩薩本舍利
不諸苾芻言我等樂見世尊即以百福莊嚴相
好之手而按其地于時大地六種震動即便開
裂七寶制底忽然涌出衆寶羅網莊嚴其上大
衆見已生希有心爾時世尊即從座起作禮右
遶還就本座告阿難陀汝可開此制底之戸時
阿難陀即開其戸見七寶函奇珍間飾白言世
尊有七寶函衆寶莊校佛言汝可開函時阿難
陀奉教開已見有舍利白如珂雪拘物頭華即
白佛言函有舍利色妙異常佛言阿難陀汝可
持此大士骨來時阿難陀即取其骨奉授世尊
世尊受已告諸苾芻汝等應觀苦行菩薩遺身
舍利而説頌曰菩薩勝徳相應慧勇猛精勤六
度圓常修不息爲菩提大捨堅固心無倦汝等
苾芻咸應禮敬菩薩本身此之舍利乃是無量
戒定慧香之所熏馥最上福田極難逢遇時諸
苾芻及諸大衆咸皆至心合掌恭敬頂禮舍利
歎未曾有時阿難陀前禮佛足白言世尊如來
大師出過一切爲諸有情之所恭敬何因縁故
禮此身骨佛告阿難陀我因此骨速得無上正
等菩提爲報往恩我今致禮 下爲現制底作
陳捨身之序。於中復分爲十八段。初問衆情
欲。二諸苾芻言下衆答樂觀。三世尊即以下
佛現神通。問何不直爾令塔涌現手按方昇。
答若不手按直令塔現。大衆不知佛之神力。
有三。初手按地。二地動。三地開。四七寶制
底下寶塔涌現。言制底者梵語。通目佛之堂
塔。若別目者。佛堂云制多。此云靈厝。舊云支
提者訛。塔云窣堵波。此云高顯。舊云佛塔塔
婆輪婆等並訛。此中有三。初制底涌出。二衆
雜莊嚴。三大衆覩見。問捨身之塔何不隱空
而沒於地。答欲顯因中法身舍利由障所覆
不得顯現。由佛方便方能得顯。故隱在地按
地方昇。五爾時世尊下報恩敬禮。其由餓鬼
鞭死屍諸天禮枯骨。此意令衆修因故報昔
恩。六告阿難陀下勅令開塔。七時阿難陀下
受命奉開。此中有二。初開塔次覩函。八白言
世尊下依見啓白。顯如來藏具性功徳故嚴
寶函。九佛言下更勅開函。十時阿難下慶喜
依教有二。初開函。後所覩表理性淨非物所
染如白蓮華。十一即白下阿難重曰。十二佛
言下佛命持來。十三時阿難下慶喜奉獻。十
四世尊受已下佛受説縁有三。一佛受二勸
觀三頌讃。十五汝等下世尊教禮。於中有二。
初令禮後釋所以。五分法香擧三例二。戒即
別脱。定道無表定。慧如名。解脱即勝解數。解
脱智見即縁無爲慧。廣如雜集大莊嚴等辨。
十六時諸下依教禮讃。十七時阿難下問佛
禮由。十八佛告下答敬所以
經復告阿難陀吾今爲汝及諸大衆斷除疑惑
説是舍利往昔因縁汝等善思當一心聽阿難
陀曰我等樂聞願爲開闡阿難陀過去世時有
一國王名曰大車巨富多財庫藏盈滿軍兵武
勇衆所欽伏常以正法施化黔黎人民熾盛無
有怨敵國太夫人誕生三子顏容端正人所樂
觀太子名曰摩訶波羅次子名曰摩訶提婆幼
子名曰摩訶薩埵 下談昔捨身正利時會。
文分爲三。初勅聽許説。二衆樂欲聞。三正爲
開演。於中復二。初長行後重頌。長行有十。一
陳往眷屬。二是時大王下述昔歡遊。三第一
王子下遇苦悲生。四爾時薩埵下思應捨命。
五爾時王子下捐身救濟。六是時大地下瑞
感人天。七是時餓虎下虎遂能食。八爾時大
王下眷屬號戀。九爾時大王下爲立制底。十
阿難下結示利生。陳往眷屬有三。一明時節。
二述父母。三説兄弟。文段可知。云摩訶波羅
者。此云大渠。摩訶提婆者。此云大天。摩訶
薩埵者。此云大勇猛。求大菩提發大勇猛。不
憚處時捐身捨命求法益物常無悋退。故云
大勇猛。故下頌云。王子名勇猛。常施心無

經是時大王爲欲遊觀縱賞山林其三王子亦
皆隨從爲求華果捨父周旋至大竹林於中憩
息 下述昔歡遊文中有三。初王出遊觀。次
臣佐皆隨。後子別追賞。問既言王出遊觀王
子隨從。何故聞子捨身云在宮内。答準舊所
譯。但王子出。略不論父。此捨周旋。略無還
駕。據實子隨從。王在前還。故聞捨身在宮無

經第一王子作如是言我於今日心甚驚惶於
此林中將無猛獸損害於我第二王子復作是
言我於己身初無悋惜恐於所愛有別離苦第
三王子白二兄曰此是神仙所居處我無恐怖
別離憂身心充遍生歡喜當獲殊勝諸功徳時
諸王子各説本心所念之事 下第三遇苦悲
生。於中有三。初述先想念。此中復二。初三
子各陳。後時諸王子下經家總結
經次復前行見有一虎産生七子纔經七日諸
子圍遶飢渇所逼身形羸痩將死不久 下次
見虎飢羸。問見虎生子。寧知七日。答眞諦三
藏二解。一云。段食所資唯至七日。過此便死。
虎飢如是故知七日。一云。于時應有鬼神道
之。但經家不出。亦如捨身發願。無人聞知。後
天神報。如樹神道池中魚數
經第一王子作如是言哀哉此虎産來七日七
子圍遶無暇求食飢渇所逼必還啗子薩埵王
子問言此虎毎常所食何物第一王子答曰虎
豹豺師子唯啗熱血肉更無餘飮食可濟此虎
羸第二王子聞此語已作如是言此虎羸痩飢
渇所逼餘命無幾我等何能爲求如是難得飮
食誰復爲斯自捨身命濟其飢苦第一王子言
一切難捨無過己身薩埵王子言我等今者於
自己身各生愛戀復無智慧不能於他而興利
益 下後悲傷共議。此中有七。初太子見苦
哀憐。二薩埵王子下薩埵問其所食。三第一
王子下太子答食肉血。四第二王子下大天
聞生悋怖。五第一王子下太子述捨身難。六
薩埵王子下薩埵進退商議。於中有三。初責
自無能。次推他有力。後心念省察。初責自無
能有三因故。一有貪著。二復無智慧下無大
智故。三不能於下無大悲。有貪著故不能生
厭離有爲心。無大智故不能生求菩提心。無
大悲故不能生饒益有情心。由此不能捨身
益物
經然有上士懷大悲心常爲利他忘身濟物
下推他有力。此亦有三。一有大智即有上士
是。二有大悲懷大悲心等是。三忘身濟物即
無貪能厭離有爲
經復作是念我今此身於百千生虚棄爛壞日
無所益云何今日而不能捨以濟飢苦如捐洟
唾 下心念省察。於中有三。初念昔虚棄身
命無窮。次云何今日下忖今何不能捨益物。
後如捐洟唾下應生厭離猶如洟唾。捨無常
色獲得常色等故
經時諸王子作是議已各起慈心悽傷愍念共
觀羸虎目不暫移徘徊久之倶捨而去 下七
諸子悲傷俛仰而去
經爾時薩埵王子便作是念我捨身命今正是
時何以故我從久來持此身臭穢膿流不可愛
供給敷具并衣食象馬車乘及珍財變壞之法
體無常恒求難滿難保守雖常供養懷怨害終
歸棄我不知恩復次此身不堅於我無益可畏
如賊不淨如糞我於今日當使此身修廣大業
於生死海作大舟航棄捨輪迴令得出離 下
第四思應捨命有六。一廢命念起。二何以故
下策以作意。即入善法欲爲根本作意所生
故。即如理作意思四念住。初二句思不淨。次
三句思無常。次二句思有苦。恒求難滿。求不
得苦。難保守者。愛別離苦。懷怨害者。老病死
苦。次一句思無我。心雖希樂不由於我。終歸
棄我五趣輪迴棄不知恩。故無我也。三復次
下厭捨忻求有二。初因後果。因中有三。初厭
離有爲即觀四念住。此身不堅無常也。於我
無益無我也。可畏如賊無樂也。不淨如糞不
淨也。次我於今日下求菩提。後於生死海下
饒益有情。即以此身作業利生故名在因修。
若後生已去且名爲果
經復作是念若捨此身則捨無量癰疽惡疾百
千怖畏是身唯有大小便利不堅如泡諸蟲所
集血脈筋骨共相連持甚可厭患是故我今應
當棄捨以求無上究竟涅槃永離憂患無常苦
惱生死休息斷諸塵累以定慧力圓滿熏修百
福莊嚴成一切智諸佛所讃微妙法身既證得
已施諸衆生無量法樂是時王子興大勇猛發
弘誓願以大悲念増益其心 下明忻果亦三。
初厭離有爲。準解脱道論有十不淨想。一膖
脹。二青瘀。三爛。四棄擲。五鳥獸食噉。六身
肉分張。七斬斫離散。八赤血塗染。九虫臭。十
骨想。此十唯不淨。今此文中通説四念。癰疽
等無樂也。唯有大小便利等不淨也。不堅如
泡無常也。諸虫所集等無我也。然彼論説。身
自性六十間有八萬虫。故云諸虫所集。次是
故我今下求菩提。菩提菩提斷倶名爲菩提。
摩訶般若解脱法身倶大涅槃。倶通智理故。
此中初明涅槃。以定慧力下明菩提。後既證
得已下明饒益有情。斷智恩徳因果二文各
如次配。菩提修求不過此故四是時王下悲
願逾切
經慮彼二兄情懷怖懼共爲留難不果所祈
下五恐有難生
經即便白言二兄前去我且於後 下六善修
方便
經爾時王子摩訶薩埵還入林中至其虎所脱
去衣服置於竹上作是誓言我爲法界諸衆生
志求無上菩提處起大悲心不傾動當捨凡夫
所愛身菩提無患無熱惱諸有智者之所樂三
界苦海諸衆生我今拔濟令安樂是是王子作
是言已於餓虎前委身而臥由此菩薩慈悲威
勢虎無能爲菩薩見已即上高山投身于地復
作是念虎今羸瘠不能食我即起求刀竟不能
得即以乾竹刺頸出血漸近虎邊 下第五大
段捐身救濟。文中有四。一修途詣虎。二脱去
衣服下起前方便。三作是誓下發菩提心。初
二句總後六句別。別中初二句厭離有爲心。
次二句求菩提心。後二句饒益有情心。四是
時王子下正捨身命。於中復六。一委身飼虎。
此由菩薩下二虎不能食。三菩薩見已下爲
墜高山。四復作是念下更思虎劣。五即起求
刀下復起方便。六漸近虎邊下流血使食
經是時大地六種震動如風激水涌沒不安日
無精明如羅睺障諸方暗蔽無復光暉天雨名
華及妙香末繽紛亂墜遍滿林中爾時虚空有
諸天衆見是事已生隨喜心歎未曾有咸共讃
言善哉大士即説頌曰大士救護運悲心等視
衆生如一子勇猛歡喜情無悋捨身濟苦福難
思定至眞常勝妙處永離生死諸纒縛不久當
獲菩提果寂靜安樂證無生 下第六瑞感人
天。於中有二。初現瑞有三。一地振六動。二日
月無光。三天雨香華遍林供養。爾時虚空下
衆覩亦三。初覩見二隨喜三讃歎。讃歎有三。
初二句讃悲平等。次二句讃其布施。後四句
讃當得果。得果中初兩句雙讃菩提涅槃。依
三種常倶得名常。後兩句別讃菩提涅槃。寂
靜即涅槃。或能所寂倶名寂靜。無生者涅槃

經是時餓虎既見菩薩頸下血流即便舐血啗
肉皆盡唯留餘骨 下第七虎遂能食
經爾時第一王子見地動已告其弟曰大地山
河皆震動諸方暗蔽日無光天華亂墜遍空中
定是我弟捨身相第二王子聞兄語已説伽陀
曰我聞薩埵慈悲語見彼餓虎身羸痩飢苦所
纒恐食子我今疑弟捨其身時二王子生大愁
苦啼泣悲歎即共相隨還至虎所見弟衣服在
竹枝上骸骨及髮在處縱横流血成泥霑汚其
地見已悶絶不能自持投身骨上久乃得甦即
起擧手哀號大哭倶時歎曰我弟貎端嚴父母
偏愛念云何倶共出捨身而不歸父母若問時
我等如何答寧可同指命豈得自存身時二王
子悲泣懊惱漸捨而去 下第八眷屬號戀有
三。一兄弟悲啼。二時小王子所將下侍衞追
見。三爾時國大夫人下父母哀歎。初中有六。
初覩瑞共商。二時二王子下悲歎尋覓。三見
弟衣服下見屍狼藉。四見已悶絶下悶絶悲
號。五即起擧手下兄弟嗟傷。六時二王子下
哀泣而去
經時小王子所將侍從互相謂曰王子何在宜
共推求 下侍衞追覓
經爾時國大夫人寢高樓上便於夢中見不祥
相被割兩乳芽齒墮落得三鴿鶵一爲鷹奪二
被驚怖地動之時夫人遂覺心大愁惱作如是
言何故今時大地動江河林樹皆搖震日無精
光如覆蔽目瞤乳動異常時如箭射心憂苦逼
遍身戰掉不安隱我之所夢不祥徴必有非常
災變事夫人兩乳忽然流出念此必有變怪之
事時有侍女聞外人言求覓王子今猶未得心
大驚怖即入宮中白夫人曰大家知不外聞諸
人散覓王子遍求不得時彼夫人聞是説已生
大憂惱悲涙盈目至大王所白言大王我聞外
人作如是語失我最小所愛之子王聞語已驚
惶失所悲哽而言苦哉今日失我愛子即便抆
涙慰喩夫人告言賢首汝勿憂慼吾今共出求
覓愛子王與大臣及諸人衆即共出城各各分
散隨處求覓未久之頃有一大臣前白王曰聞
王子在願勿憂愁其最小者今猶未見王聞是
語悲歎而言苦哉苦哉失我愛子初有子時歡
喜少後失子時憂苦多若使我兒重壽命縱我
身亡不爲苦夫人聞已憂惱纒懷如被箭中而
嗟歎曰我之三子并侍從倶往林中共遊賞最
小愛子獨不還定有乖離災厄事次第二臣來
至王所王問臣曰愛子何在第二大臣懊惱啼
泣喉舌乾燥口不能言竟無所答夫人問曰速
報小子今何在我身熱惱遍燒然悶亂荒迷失
本心勿使我胸今破裂時第二臣即以王子捨
身之事具白王知王及夫人聞其事已不勝悲
噎望捨身處驟駕前行詣竹林所至彼菩薩捨
身之地見其骸骨隨處交横倶時投地悶絶將
死猶如猛風吹倒大樹心迷失緒都無所知時
大臣等以水遍灑王及夫人良久乃甦擧手而
哭咨嗟歎曰禍哉愛子端嚴相因何死苦先來
逼若我得在汝前亡豈見如斯大苦事爾時夫
人迷悶稍止頭髮蓬亂兩手搥胸宛轉于地如
魚處陸若生失子悲泣而言我子誰屠割餘骨
散于地失我所愛子憂悲不自勝苦哉誰殺子
致斯憂惱事我心非金剛云何而不破我夢中
所見兩乳皆被割牙齒悉墮落今遭大苦痛又
夢三鴿鶵一被鷹擒去今失所愛子惡相表非
虚 下眷屬號戀中第三父母哀歎。於中有十
一。初夫人驚異有八。初寢夢不祥。二地動之
時下地動驚覺。三作如是言下説其惡相。四
夫人兩乳下感激乳流。五時有侍女下侍女
聞言。六心大驚怖下走入馳告。七時彼夫人
下母聞愁惱。八至大王所下悲涙向王。準頌
具説前徴。此中文略。第二王聞語已下父遂
悲惶。第三即便捫涙下王慰夫人。西國恒法
相見稱讃呼爲賢首。第四王與大臣下王臣
出覓。準下頌中應先是臣覓次後王共妃出。
今文總略但云出覓。於中復七。一四散推求。
二未久之頃下大臣來白。三王聞是語下父
聞悲歎。四夫人聞已下母重嗟傷。五次第二
臣下臣至王問存亡。六第二大臣下大臣嗚
咽不答。七夫人問曰下夫人荒迷催報。第五
時第二臣下得子委由。準頌應有二臣各報。
此長行中略一臣也。第六王及夫人下知已
悲噎。第七望捨身處下詣捨身所。第八見其
骸骨下覩見崩摧。第九時大臣等下臣從水
灑。第十王及夫人下蘇已嗟歎。十一爾時夫
人下母泣陳悲。初經家敍。次母悲陳。於中二
頌述悲傷。二頌敍惡相
經爾時大王及於夫人并二王子盡哀號哭
瓔珞不御與諸人衆共收菩薩遺身舍利爲
於供養置窣堵波中 下第九大段爲立制

經阿難陀汝等應知此即是彼菩薩舍利復告
阿難陀我於昔時雖具煩惱貪瞋癡等能於地
獄餓鬼旁生五趣之中隨縁救濟令得出離何
況今時煩惱都盡無復餘習號天人師具一切
智而不能爲一一衆生經於多劫在地獄中及
於餘處代受衆苦令出生死煩惱輪迴 下第
十大段結示利生有三。初結歸舍利。次復告
阿難陀下略示往因。雖言兼於得失具煩惱
等爲失。然能修行爲得。此意勵勸具煩惱者
令其修行。即初練磨。亦勸聖者。我昔處凡尚
爲益物。汝等證聖。何不精勤。後何況今時下
述今能利。即隨感應形皆爲益物。此意尚能
代生受苦令其出離。故今所説定爲利樂方
便之因。汝等應當流通修學
經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頌言我念過去
世無量無數劫或時作國王或復爲王子常行
於大施及捨所愛身願出離生死至妙菩提處
昔時有大國國主名大車王子名勇猛常施心
無悋王子有二兄號大渠大天三人同出遊漸
至出林所見虎飢所逼便生如是心此虎飢火
燒更無餘可食大士覩如斯恐其將食子捨身
無所顧救子不令傷大地及諸山一時皆震動
江海皆騰躍驚波水逆流天地失光明昏冥無
所見林野諸禽獸飛奔喪所依二兄怪不還憂
慼生悲苦即與諸侍從林藪遍尋求兄弟共籌
議復往深山處四顧無所有見虎處空林其母
并七子口皆有血汚殘骨并餘髮縱横在地中
復見有流血散在竹林所二兄既見已心生大
恐怖悶絶倶躄地荒迷不覺知塵土坌其身六
情皆失念王子諸侍從啼泣心憂惱以水灑令
甦擧手號咷哭菩薩捨身時慈母在宮内五百
諸婇女共受於妙樂夫人之兩乳忽然自流出
遍體如針刺苦痛不能安欻生失子想憂箭苦
傷心即白大王知陳斯苦惱事悲泣不堪忍哀
聲向王説大王今當知我生大苦惱兩乳忽流
出禁止不應心如針遍刺身煩惋胸欲破我先
夢惡徴必當失愛子願王濟我命知兒存與亡
夢見三鴿鶵小者是愛子忽被鷹奪去悲愁難
具陳我今沒憂海趣死將不久恐子命不全願
爲速求覓又聞外人語小子求不得我今意不
安願王哀愍我夫人白王已擧身而躄地悲痛
心悶絶荒迷不覺知婇女見夫人悶絶在於地
擧聲皆大哭憂惶失所依王聞如是語懷憂不
自勝因命諸群臣尋求所愛子皆共出城外隨
處而追覓涕泣問諸人王子今何在今者爲存
亡誰知所去處云何令得見解我憂惱心諸人
悉共傳咸言王子死聞者皆傷悼悲歎苦難裁
爾時大車王悲號從座起即就夫人處以水灑
其身夫人蒙水灑久乃得醒悟悲啼以問王我
兒今在不王告夫人曰我已使諸人四向求王
子尚未有消息王又告夫人汝莫生煩惱且當
自安慰可共出追尋王即與夫人嚴駕而前進
號慟聲悽感憂心若火然士庶百千萬亦隨王
出城各欲求王子悲號聲不絶王求愛子故目
視於四方見有一人來被髮身塗血遍體蒙塵
土悲哭逆前來王見是惡相倍復生憂惱王便
擧兩手哀號不自裁初有一大臣匆忙至王所
進白大王曰幸願忽悲哀王之所愛子今雖求
未獲不久當來至以釋大王憂王復更前行見
次大臣至其臣詣王所流涙白王言二子今現
存被憂火所逼其第三王子已被無常呑見餓
虎初生將欲食其子彼薩埵王子見此起悲心
願求無上道當度一切衆繋想妙菩提廣大深
如海即上高山頂投身餓虎前虎羸不能食以
竹自傷頸遂啗王子身唯有餘骸骨時王及夫
人聞已倶悶絶心沒於憂海煩惱火燒然臣以
栴檀水灑王及夫人倶起大悲號擧手搥胸
臆第三大臣來白王如是語我見二王子悶絶
在林中臣以冷水灑爾乃暫甦息顧視於四方
如猛火周遍暫起而還伏悲號不自勝擧手以
哀言稱歎弟希有王聞如是説倍増憂火煎夫
人大號咷高聲作是語我之小子遍鍾愛已爲
無常羅刹呑餘有二子今現存復被憂火所燒
逼我今速可至山下安慰令其保餘命即便馳
駕望前路一心詣彼捨身崖路逢二子行啼泣
搥胸懊惱失容儀父母見已抱憂悲倶往山林
捨身處既至菩薩捨身地共聚悲號生大苦脱
去瓔珞盡哀心收取菩薩身餘骨與諸人衆同
供養共造七寶窣堵波以彼舍利置函中整駕
懷憂趣城邑 下説頌有五十六頌分二。初
二頌總標修行。後五十四頌別頌捨身。前長
行有十段。今頌大段略不頌第四思應捨命
第七虎遂能食第十結示利生。即分爲七。初
一頌半頌第一陳往眷屬。次半頌頌第二述
昔歡遊。次一頌頌第三遇苦悲生。次一頌頌
第五捐身救濟。次二頌頌第六瑞感人天。次
四十六頌半頌第八眷屬號戀。次一頌半頌
第九爲立制底。初五段準文可知。頌眷屬號
戀中長行有三。初二兄怪不還下六頌頌兄
弟悲啼。細分可知。略不頌侍衞追覓。菩薩捨
身時下四十頌半頌父母哀歎。前長行有十
一。無先遣臣出。今頌中有。然無第十。第十
一母泣陳悲。第三王慰夫人在第四王臣出
覓中。故但分十。初十一頌頌夫人驚異。次半
頌頌第二王遂悲惶。次因命諸群臣下十四
頌頌第四王臣出覓。次王復更前行下五頌
半頌第五得子委由。次時王及夫人下七頌
頌第六知已悲噎。次我今速可之山下下二
頌頌第七詣捨身所。次半頌頌第八覩見崩
摧。就夫人驚異中分五。初一頌宮内歡樂。次
一頌半感激乳流。次六頌半頌悲涙白王。前
長行中寢夢不祥・侍女聞言・走入馳告・母聞
愁惱・總在此白王中更不別頌。以文影略離
煩重故。次一頌白已悶絶。次一頌婇女憂惶
王聞如是語下頌第二王遂悲傷。因命諸群
臣下十四頌王臣出覓。前長行有七。今頌分
三。初半頌命臣追覓。長行中無。次九頌頌初
四散推求。於中初三頌臣佐尋求。次爾時大
車下四頌頌前第三王慰夫人。以文便故。又
長行中悲涙白王不言悶絶以水灑蘇。今頌
中有文影略故。後王即與夫人下二頌頌王
出推求。初一頌王。次一頌臣。王求愛子故下
四頌半頌王臣出覓中第二大臣來白。於中
分三。初一頌半頌王見使來。次一頌擧手招
問。後二頌大臣進白。王復更前行下五頌半
頌前第五得子委由。於中分四。初半頌王見
臣來。次一頌白二子存。次半頌報薩埵亡。次
三頌半述其死由。時王及夫人下頌第六知
已悲噎。於中分四。初一頌父母悶絶。次一頌
臣佐水灑。次三頌又臣重報。次二頌父母號
歎。次二頌第七詣捨身所。次半頌第八覩見
崩摧。次一頌半大段第九爲立制底
經復告阿難陀往時薩埵者即我牟尼是勿生
於異念王是父淨飯后是母摩耶太子謂慈氏
次曼殊室利虎是大世主五兒五苾芻一是大
目連一是舍利子 下品中第二大段會於今

經我爲汝等説往昔利他縁如是菩薩行成佛
因當學菩薩捨身時發如是弘誓願我身餘骨
來世益衆生此是捨身處七寶窣堵波以經無
量時遂沈於厚地由昔本願力隨縁興濟度爲
利於人天從地而涌出 下品中第三大段勸
勵修學。於中初一頌指昔勸修。後三頌結示
制底意
經爾時世尊説是往昔因縁之時無量阿僧企
耶人天大衆皆大悲喜歎未曾有悉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復告樹神我爲報恩故致禮
敬佛攝神力其窣堵波還沒于地 下品第四
大段衆聞得益文分爲三。初牒前所説。次無
量阿僧祇耶下明得益多少。次復告樹神下
答問總結。準前長行。但阿難問佛禮塔由。此
中即答樹神所問。故前問中應有樹神同問
禮由。但略不説。後佛攝神力下明塔歸故。以
事訖故
  十方菩薩讃歎品第二十七
十方菩薩讃歎品三門分別。言來意者。流通
有三。謂學行讃重付屬三別。令其後代依法
修行。獲益既多。故申慶讃。故前品後有此品
生。釋名者。讃者稱也。歎者吟也。即稱揚吟
詠。應言觸事美徳云讃是理諭揚爲歎。初人
後法。或通人法倶稱讃歎菩薩能讃之人。十
方説其來域。欲令有情慇重。故擧十方遠來。
勝人尚自諭揚。劣者何不歌詠。又彰勝者能
故非下劣者。欲令慕勝増進修故。故下品云。
令未知者隨順修學。釋難者。問何故舊經總
爲一品。今者新翻別爲四品。答準梵本經。毎
一品頭書一菩薩。或復點記。今依梵本四人
讃歎各別書記。故今分四。舊人以見同是讃
佛故合爲品。又解。舊文脱無其記。且如讃歎。
新經四人。舊經即無大辨才讃。故開合異。問
準舊本經。無量菩薩從此世界至金寶蓋山
如來國土禮讃彼佛。新經即云。各從本土詣
鷲峰山。禮世尊已同音而讃。如何乖反。答舊
錯今是。何者。是處聞經合讃此佛。又準上來
即有十方菩薩。何故倶往金寶山國讃彼佛
耶。若云説經由其信相。信相後時當得成佛
名金寶山。故往讃彼者。此亦不爾。何者。現
寶山佛非信相身。彼佛又非説授之主。又後
不言此諸菩薩從彼土來。如何得言承彼佛
力。故請雖由妙幢能説即釋迦佛。聞法來此
亦倶釋迦力。彼妙幢師故讃釋迦。新文爲正。
文段分三。初菩薩雲集。次正申禮讃。後如來
歎印
經爾時釋迦牟尼如來説是經時於十方世界
有無量百千萬億諸菩薩衆各從本土詣鷲峰
山 下此即初段。初經家序。二於十方世界
下菩薩雲集
經至世尊所五輪著地禮世尊已 下申禮
讃。初身禮後語讃。此初也。能發身語即是意
業。三業禮讃表敬深也
經一心合掌異口同音而讃歎曰 下申讃。
初標次讃。此初也。於境專念云一心。尊重情
深故合掌身殊故異口齊讃故同音
經佛身微妙眞金色其光普照等金山清淨柔
軟若蓮華無量妙彩而嚴飾三十二相遍莊嚴
八十種好皆圓備光明炳著無與等離垢猶如
淨滿月 下讃有十一頌分二。初十頌讃三
身。後一頌結略發願。讃三身中初八頌讃化
身恩徳。次一頌讃報身智徳。後一頌讃法身
斷徳。讃恩徳中初二頌讃現身。次一頌讃説
法。次一頌讃福智。次四頌讃利生。讃現身中
初一頌所依總身。次一頌相及隨好具如前

經其聲清徹甚微妙如師子吼震雷音八種微
妙應群機超勝迦陵頻伽等 下讃説法。八
種微妙聲者三經不同。依梵摩喩經云。一最
妙聲。二易了。三深遠。四濡軟。五不妄。六不
誤。七尊慧。八調和。二中陰經云。一非男。二
非女。三非長。四非短。五非貴。六非賤。七非
苦。八非樂。三依十住斷結經云。一不男。二不
女。三不強。四不軟。五不清。六不濁。七不雄。
八不雌。初二經小乘。十住斷結大乘。見聞異
故。迦陵頻迦等者妙音鳥也
經百福妙相以嚴容光明具足淨無垢智慧澄
明如大海功徳廣大若虚空 下讃福智。初半
福次半智。一一相好各百福嚴。前讃身光據
總身。此讃光明即別相好。言百福者。準大毘
婆沙論第一百七十七。云何謂百福。答此中
百思名爲百福。何謂百思。謂如菩薩造作増
長足善住相業時。先五十思修治身器令淨
調柔。次起一思正牽引彼。後起五十思令其
圓滿。乃至頂上烏瑟膩沙相業亦復如是。由
此故説佛一一相百福莊嚴。何爲五十思。答
依十善業道各有五思。一離殺思。二勸道思。
三讃美思。四隨喜。五迴向。謂迴所修向菩提
故。乃至正見亦爾名五十思。有説。十業各起
下中上上勝上極五品善思如雜修靜慮。有
説。十業各起五思。一加行淨。二根本淨。三後
起淨。四非尋所害。五念攝受。有説。縁佛一一
相起五十刹那未曾習思。相續而轉。不有評
家。然準道理。初説爲善。若下中上等如雜修
靜慮。應有相好勝劣不同。若説加行根本後
起等五。即應方便後起同感無別。許同感者。
應三時何別。若勝劣異。相好亦應爾。若云起
五十未曾習思。何因不許或有増減。若依大
乘。雖未見文傳有二釋。云如十善業互相資
即爲百業。又云如一一業各有十種。謂一自
作。二教他。三慶慰。四隨喜。五少分。六多分。
七全分。八少時。九長時。十盡壽。故爲百業」
經圓光遍滿十方界隨縁普濟諸有情煩惱愛
染集皆除法炬恒然不休息 下讃利生。初
一頌總讃爲利生故現身説法。初句身。第二
句爲利。第三句讃淨。第四句法。即中二句通
於身法
經哀愍利益諸衆生現在未來能與樂常爲宣
説第一義令證涅槃眞寂靜佛説甘露殊勝法
能與甘露微妙義引入甘露涅槃城令受甘露
無爲樂 下別讃。初二頌讃所説法能得涅
槃。後一頌讃所説法能得菩提。得涅槃中一
頌令得。一頌重成。所説所得皆能除苦安樂
故如甘露
經常於生死大海中解脱一切衆生苦令彼能
住安隱路恒與難思如意樂 下一頌令得菩
提。即八正道名安穩路
經如來徳海甚深廣非諸譬喩所能知於衆常
起大悲心方便精勤恒不息 下一頌讃報身
智徳。以大悲故常利有情不入涅槃恒不休
息。故辨中邊頌云。勝故無盡故由利他不

經如來智海無邊際一切人天共測量假使千
萬億劫中不能得知其少分 下讃法身斷徳」
經我今略讃佛功徳於徳海中唯一渧迴斯福
聚施群生皆願速證菩提果 下結略發願」
經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善哉善哉汝等善能
如是讃佛功徳利益有情廣興佛事能滅諸罪
生無量福 下如來歎印。初讃。後汝等下印
無染心故讃。稱理益物故印
  妙幢菩薩讃歎品第二十八
妙幢菩薩讃歎品來意同前。釋名者。梵云鴝
嚧只囉。此云妙。鷄頭此云幢。即勝智迥秀喩
修高幢。獨超塵累故稱爲妙。幢即稱妙。名爲
妙幢。持業釋也。從喩立稱名曰妙幢。舊云信
相。相者梵云耶瑟致。今既云鴝嚧只囉。故翻
名幢。信性是淨。妙義相似。幢者高顯。故謬云
相。釋難者。問聞法得記不唯妙幢。何故讃歎
獨擧斯士。答以是首故
經爾時妙幢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
地合掌向佛 下品文分三。初讃人儀軌。次
而説讃曰下正陳讃歎。後佛告妙幢下世尊
歎印。此即初也
經而説讃曰牟尼百福相圓滿無量功徳以嚴
身廣大清淨人樂觀猶如千日光明照焔彩無
邊光熾盛如妙寶聚相端嚴如日初出映虚空
紅白分明間金色亦如金山光普照悉能周遍
百千土能滅衆生無量苦皆與無邊勝妙樂諸
相具足悉嚴淨衆生樂覩無厭足頭髮柔軟紺
青色猶如黒蜂集妙華 下讃歎有八頌半分
三。初四頌讃變化佛。次大喜下三頌讃受用
佛。後如來金口下一頌半通二佛。略不讃法
身。以深隱故。讃其能依影所依故。初化身中
分四。初一頌讃身。次一頌讃光。次一頌合讃
身光。初半讃能周遍。後半讃能利益。次一頌
讃相好
經大喜大捨淨莊嚴大慈大悲皆具足衆妙相
好爲嚴飾菩提分法之所成如來能施衆福利
令彼常獲大安樂種種妙徳共莊嚴光明普照
千萬土如來光明極圓滿猶如赫日遍空中佛
如須彌功徳具示現能周於十方 下讃受用
身通自他受用分四。初半讃四無量。次半頌
讃相好。云菩提分法之所成者。讃相好因故。
次半頌讃利益。次一頌半讃身及光。身及光
中初半總。後一頌別。初中上句讃身通五蘊。
下句讃光亦通智色。如來光相下別讃。初半
讃光。次半讃身
經如來金口妙端嚴齒白齊密如珂雪如來面
貎無倫匹眉間毫相常右旋光潤鮮白等玻璃
猶如滿月居空界 下通讃二佛相之與好」
經佛告妙幢菩薩汝能如是讃佛功徳不可思
議利益一切令未知者隨順修學 下如來歎

  菩提樹神讃歎品第二十九
菩提樹神讃歎品來意同前。釋名者。準西域
傳云。樹本名畢鉢羅樹。在金剛座上。其金剛
座昔賢劫成與大地倶起。據三千大千世界
之中 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
歩。賢劫千佛座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
焉。畢鉢羅樹佛座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
菩提樹焉。莖幹黄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彫光
鮮無變。毎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彫落。項之
復故。大地菩薩現爲天女作此樹神。即主菩
提樹之神。依主釋也。釋難者。問何不明餘
神耶。答最先見佛故常不離佛故。問菩提樹
神與大地神爲一爲別。答有説是一。有説是

經爾時菩提樹神 下品文分三。初出能讃
人。次亦以伽他下述其讃詞。後爾時世尊下
如來歎印。此初也
經亦以伽陀讃世尊曰敬禮如來清淨慧敬禮
常求正法慧敬禮能離非法慧敬禮恒無分別
慧 下讃詞總有十一頌。大分爲二。初五頌
讃。後六頌發願。讃中初一頌讃智體。後四頌
讃智用。體中初一句總讃智體。離障智圓名
清淨慧。次二句讃慧能。能令衆生修善故云
常求正法。不爾果滿更何所求。能令衆生捨
惡故云離非法慧。雖能如是。三輪淨故恒無
分別。或初一句讃果。後三句讃因。因中初句
加行智。次句本智。次句後得智。離邪分別故
云無分別。或如次常能進善能離諸惡。常順
無爲恒無分別。或初句通法報。餘三句唯讃
報。讃用即化身故。舊經云南無清淨無上正
覺甚深妙法故。清淨慧通法身也
經希有世尊無邊行希有難見比優曇希有如
海鎭山玄希有善逝光無量希有調御弘慈願
希有釋種明逾日能説如是經中寶哀愍利益
諸群生 下讃智用。初二頌利他用。後二頌
自利用。利他中初一句讃具行希。次一句讃
出現希。次一句現身希。身處大衆如妙高山
鎭於大海。次一句光無量希。次一句弘願希。
次一句種姓希。日炙種生世尊故云明逾日。
次一句説此經希。次一句能利生希。即具八

經牟尼寂靜諸根定能入寂靜涅槃城能住寂
靜等持門能知寂靜深境界兩足中尊住空寂
聲聞弟子身亦空一切法體性皆無一切衆生
悉空寂 下二頌讃自利用。化相住寂能入
涅槃等。以言牟尼及聲聞弟子故。或通受用
自利之用。言諸根定住等持門等故。然眞諦
三藏云讃法身者。文勢稍疏。二頌分三。初一
頌讃自利住寂徳。次半頌讃能住寂所由。後
半頌結成所以。以法體空自性皆寂故住空
寂。由住空寂故能靜諸根能入圓寂。能住寂
定能證寂境。故無垢稱經云。其輪能寂本性
寂也。又解。初頌前讃住寂。後頌讃得四平等。
一法平等。二衆生。三所化。四佛體。準文配

經我常憶念於諸佛我常樂見諸世尊我常發
起殷重心常得値遇如來日我常頂禮於世尊
願常渇仰心不捨悲泣流涙情無間常得奉事
不知厭唯願世尊起悲心和顏常得令我見佛
及聲聞衆清淨願常普濟於人天佛身本淨若
虚空亦如幻焔及水月願説涅槃甘露法能生
一切功徳聚世尊所有淨境界慈悲正行不思
議聲聞獨覺非所量大仙菩薩不能測唯願如
來哀愍我常令覩見大悲身三業無倦奉慈尊
速出生死歸眞際 下發願有六。初半頌憶
念願所住常見。次半頌慇重願所生常遇。次
一頌供侍願恒供無厭。次半頌願恒加護令
見。應云見等。以頌文窄略去等字。次一頌半
願恒利有情。言人天者。據能證悟。説本淨如
空法身。如幻等受用變化身。次二頌願得見
證。於中初一頌歎勝妙。所行境即法性身。慈
悲正行即悲智倶不思議。大仙菩薩即等覺
菩薩。次半頌願加被。次半頌顯修得證
經爾時世尊聞是讃已以梵音聲告樹神曰善
哉善哉善女人汝能於我眞實無妄清淨法身
自利利他宣揚妙相以此功徳令汝速證最上
菩提一切有情同所修習若得聞者皆入甘露
無生法門 下歎印。初歎。善女天下印有二。
初印所讃。次以此功徳下印所願
  大辯才天女讃歎品第三十
大辯才天女讃歎品來意同前。具足菩薩四
辯才故名大辯才。有自在故名天。現爲天女。
即持業釋也。或簡餘天女。大辯才之天女。亦
依主釋。問何不明餘此天女讃。答以諸神中
具辯才勝故不明餘
經爾時大辯才天女即從座起合掌恭敬以直
言辭 下品文分三。此初標能讃人有三。初
指人。次威儀。後以直言詞者顯異。不以頌讃
云直言詞
經讃世尊曰南謨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身
眞金色咽如螺貝面如滿月目類青蓮脣口赤
好如玻&MT03608;色鼻高修直如載金鋌齒白齊密如
拘物頭華身光普照如百千日光彩映徹如贍
部金所有言辭皆無謬失示三解脱門開三菩
提路心常清淨意樂亦然佛所住處及所行境
亦常清淨離非威儀進止無謬六年苦行三轉
法輪度苦衆生令歸彼岸身相圓滿如拘陀樹
六度熏修三業無失具一切智自他利滿所有
宣説常爲衆生言不虚設於釋種中爲大師子
堅固勇猛具八解脱 下讃歎有二。初讃徳。
二願以此福下發願。讃中有三。初申禮。次別
讃。後我今隨力下結略。別讃有十。一身眞金
色下讃相好。二所有下讃語無失。十八不共
法中説法利勝故偏讃語。三示三解脱門下
讃所説法外化徳有二。一示三解脱門即涅槃
門。二開三菩提路。即三佛菩提。所餘二乘依
此故有。四心常下讃四清淨内證徳。四清淨
者。一自性淨。二離垢淨。三得此道淨。四生此
境淨。即逆次配。由心清淨所流教法能生一
切菩提分法。即能所生一切清淨故。無垢稱
經云。隨其心淨即有清淨佛土。隨其清淨佛
土即有清淨法教。乃至云。清淨功徳意樂即
得此道淨。佛所住即離垢眞如法身所住。性
相分二。故勝鬘經云。在纒名如來藏。出纒名
法身。所行境即自性淨。一眞法界是佛行境
故。無性攝論第五説。此四清淨是圓成實。又
解。此是四一切相清淨。準無性攝論第九云。
所依清淨即依止靜慮。二所縁清淨即變化作
一切諸色。三心清淨即隨其所欲三摩地門
自在而轉。即是自在入出諸定。四智自在者
如其所欲陀羅尼門住持自在。此心清淨第
三。意樂即第四。所住即第一。所行第二。又解。
心即心王。意樂即勝解。擧此勝解例餘心所。
所住即眞如。所行即俗境。五離非威儀下讃
永秡。習即氣故。無性攝論云。遍一切行住者。
謂於聚落城邑乞食往返經行。身四威儀寂
靜而住。又身無失四威儀中常爲利物故。無
垢稱經云。如來所有進止威儀無非佛事。咸
令所化有情饒益。六六年苦行等讃現八相。
八相之中且擧苦行轉法輪二相。爲度苦生
下讃現相。意令歸彼岸。以例餘相。七身相圓
滿者讃身相。八六度熏修者讃修行。九三業
無失讃三業不共徳。擧三例餘。十具一切智
下讃智徳。初總標。所有宣説下別釋。別釋中
初利他。於釋種下自利。據實現生皆爲利他。
約相而言云自利也
經我今隨力稱讃如來少分功徳猶如蚊子飮
大海水 下結略
經願以此福廣及有情永離生死成無上道
下發願
經爾時世尊告大辯才天曰善哉善哉汝久修
習具大辯才今復於我廣陳讃歎令汝速證無
上法門相好圓明普利一切 下歎印。歎中
初總歎。汝久修習下別歎。別歎中初歎因。以
久修習具辯才故。後歎果。今復能讃。令汝速
證下印發願
  付囑品第三十一
付囑品二門分別。言來意者。四天王品已下
明流通分有其三種。上既令學行流通。衆聞
所説心生喜讃。故今第三次當付屬令更護
持傳之末代。故前品後有此品生。釋名者。付
者授也。囑者託也。以法託之授令護持流通
末代。故云付囑
經爾時世尊普告無量菩薩及諸人天一切大
衆汝等當知我於無量無數大劫勤修苦行獲
甚深法菩提正因已爲汝説 下品文分四。
初佛募護持。二爾時衆中下衆聞願護。三爾
時世尊下佛重讃勸。四爾時無量下聞教喜
行。初中有二。初普告大衆結前所説
經汝等誰能發勇猛心恭敬守護我涅槃後於
此法門廣宣流布能令正法久住世間 下普
令大衆募其護持
經爾時衆中有六十倶胝諸大菩薩六十倶胝
諸天大衆異口同音作如是語世尊我等咸有
欣樂之心於佛世尊無量大劫勤修苦行所獲
甚深微妙之法菩提正因恭敬護持不惜身命
佛涅槃後於此法門廣宣流布當令正法久住
世間 下第二衆聞願護有二。初總。後爾時
諸大菩薩下別。總中有四。初擧衆數。二異口
同音下述欣願心。三於佛世尊下誓自護持。
四佛涅槃後兼傳末代
經爾時諸大菩薩即於佛前説伽陀曰 下別
有十一。此即第一菩薩願護有二。初經家序」
經世尊眞實語安住於實法由彼眞實故護持
於此經大悲爲甲冑安住於大慈由彼慈悲力
護持於此經福資糧圓滿生起智資糧由資糧
滿故護持於此經降伏一切魔破滅諸邪論斷
除惡見故護持於此經護世并釋梵乃至阿蘇
羅龍神藥叉等護持於此經地上及虚空久住
於斯者奉持佛教故護持於此經四梵住相應
四聖諦嚴飾降伏四魔故護持於此經虚空成
質礙質礙成虚空諸佛所護持無能傾動者
下陳願護有八頌分二。初四頌見利益故自
願護。於中一頌知佛語實故。次一頌知佛大
悲故。次一頌知具資糧故願。次一頌知能滅
障故願。次有四頌見他護隨喜。於中初一頌
見梵釋八部護。次一頌見地空等神護。次二
頌見佛自護。初一頌讃佛徳具護持此經。次
一頌顯護決定。此意見佛及梵釋等一切皆
護深生隨喜。故願自護。問若見梵釋等護持
此經生隨喜者。何故下文方説梵釋等願護。
答見前四天王護持品及藥叉等護持品中説
故生隨喜。又解。即見前長行總願護中六十
倶胝諸天大衆恭敬護持。即梵釋等故見無

經爾時四大天王聞佛説此護持妙法各生隨
喜護正法心 下第二四王護持亦有二文。
初聞教生欣。次一心同聲下同心説護。此初
也。問前説護持。是諸菩薩。云何得言聞佛説
此護持妙法各生隨喜護正法心。答聞前佛
勸護持妙法故云聞説
經一時同聲説伽陀曰我今於此經及男女眷
屬皆一心擁護令得廣流通若有持經者能作
菩提因我常於四方擁護而承事 下同心説
護。初經家序。次説護。護中二頌。初頌護法。
後頌護人
經爾時天帝釋合掌恭敬説伽陀曰諸佛證此
法爲欲報恩故饒益菩薩衆出世演斯經我於
彼諸佛報恩常供養護持如是經及以持經者
 下第三護初標能護人。説伽陀下説護持
二頌。初一頌述護所由。後一頌陳護法。佛昔
聞法得成菩提。爲報經恩爲菩薩説。我今得
聞。亦應報恩受持流布
經爾時覩史多天子合掌恭敬説伽陀曰佛説
如是經若有能持者當住菩提位來生覩史天
世尊我慶悦捨天殊勝報住於贍部洲宣揚是
經典 下第四初標能護人。説伽陀下説護
持二頌。初一頌述利益。後一頌陳護法
經爾時索訶世界主梵天王合掌恭敬説伽陀
曰諸靜慮無量諸乘及解脱皆從此經出是故
演斯經若説是經處我捨梵天樂爲聽如是經
亦常爲擁護 下第五文段同前
經爾時魔王子名曰商主合掌恭敬説伽陀曰
若有受持此正義相應經不隨魔所行淨除魔
惡業我等於此經亦當勤守護發大精進意隨
處廣流通 下第六文亦同前
經爾時魔王合掌恭敬説伽陀曰若有持此經
能伏諸煩惱如是衆生類擁護令安樂若有説
是經諸魔不得便由佛威神力我當擁護彼爾
時妙吉祥天子亦於佛前説伽陀曰諸佛妙菩
提於此經中説若持此經者是供養如來我當
持此經爲倶胝天説恭敬聽聞者勸至菩提處
爾時慈氏菩薩合掌恭敬説伽陀曰若見住菩
提與爲不請友乃至捨身命爲護此經王我聞
如是法當往覩史天由世尊加護廣爲人天説
爾時上座大迦葉波合掌恭敬説伽陀曰佛於
聲聞乘説我鮮智慧我今隨自力護持如是經
若有持此經我當攝受彼授其辭辨力常隨讃
善哉爾時具壽阿難陀合掌向佛説伽陀曰我
親從佛聞無量衆經典未曾聞如是深妙法中
王我今聞是經親於佛前受諸樂菩提者當爲
廣宣通 下第七文亦同前。陳護法中初頌
護持經人。後頌護説經者。由護人故亦即護
法。初各述能。後方陳護。第八妙吉祥文亦同
前。陳護法中初述經利。後明護法。爲倶胝天
説是護法。恭敬聽聞者是護人。第九慈尊文
亦同前。陳護法中初頌護人。後頌護法。第十
文亦同前。陳護法中初一頌護法。後一頌護
人。第十一文亦同前。陳護法中初一頌讃。後
一頌護。樂菩提者護人。爲廣宣通護法
經爾時世尊見諸菩薩人天大衆各各發心於
此經典流通擁護勸進菩薩廣利衆生讃言善
哉善哉汝等能於如是微妙經王虔誠流布乃
至於我般涅槃後不令散滅即是無上菩提正
因所獲功徳於恒沙劫説不能盡若有苾芻苾
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善男子善女人
等供養恭敬書寫流通爲人解説所獲功徳亦
復如是是故汝等應勤修習 下品第三大段
佛重讃勸文分爲三。初讃。次汝等下印。若有
苾芻下勸。勸中初勸四衆。若能護法獲福同
前。行十法行倶是護法。此十法行中略擧四。
一供養。二書寫。三流通者即施他。四解説者
即開演也。聽聞披讀受持諷誦思惟修習皆
恭敬攝。由恭敬法故聽聞等。是故下結勸大

經爾時無量無邊恒沙大衆聞佛説已皆大歡
喜信受奉行 下聞教喜行。依文殊問經論
云。有三種義。是故歡喜。一説者清淨。以於諸
法得自在故。此意以無染著得説自在故。二
所説法清淨。以如實證知清淨法體故。三依
所説法得果清淨。以得妙境界。此意以依所
説證入眞理得涅槃故。説契機理叶果符因。
所以得一句者欣夕死於朝聞。故覩全章者
即積慶而行學
諸佛最妙法 大慈悲所流 爲利於群生
甚深難可測 今憑衆加護 隨力讃斯經
獲福益自他 共成無上覺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六
  寶永三年丙戌霜月穀日壽于梓
平安城宣風坊書林井上秋閑藏版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