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光明經文句記 (No. 1786_ 知禮述 ) in Vol. 39

[First] [Prev]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分別門論尊特業。雖能雙空。且在別教但中
之慧。導諸相業。諸業不出前之六度。以知中
故非莊嚴莊嚴。乃能莊嚴第一義體。令彼衆
生効此修種。今見尊特無分齊身。三若以實
下釋法性業。實相者。中道理也。全中實理爲
能觀慧。名實相慧。實相即慧也。非別有慧。從
其所照得實相名。導成諸業者。諸業豈離前
之六度。以圓修故。一一即性故。無非實相。一
攝一切故。無非法界。故散脂云。安住一切法
如性。於一切法含受一切法。如是修之絶三
教之情。名不思議業。令彼衆生効此修之。今
見法佛同虚空相。二三身下據圓融即三。初
正融即。圓佛頓證三身三相。亦能頓示三種
修相。若其圓機能於一念。修三相業。能於一
身見三身三相。以了三身是祕藏。故生身必
具尊特法性。尊特必具法性生身。法性必具
生身尊特。見身既爾修業亦然。如是方祛縱
横一異之情想也。常樂我淨微妙寂滅此義
方成。金龍尊王昔是圓人頓修頓見。故於一
身讃三身相。欲彰三相是祕藏。故寄言讃後
絶言讃之。欲令衆生圓見圓修故也。二今經
下明巧讃。經之讃辭就三十二即示絶言。乃
顯能嚴即非莊嚴。嚴第一體。尊特身相豈不
然乎。亦可得云非生非法而生而法。上兼法
性下攝生身。其意在此。斯乃龍尊巧讃之意
也。三一一下明妙用。三相三業。據圓雖即。
被物成差。歴教分之即融而別。初安平相。生
身則表魔邪不動。魔謂愛惑。邪是見惑。既
往偏眞此二莫動。若尊特佛雙住俗中。即無
量四諦。故凡夫有二乘無。此二莫動。若法性
佛唯住中道。邪外三教一切二邊。當處皆中
何邊能動。最後肉髻兼無見頂。故以不禮而
爲所表。言法不禮者。謂法爾也。生身出離愛
一故。法爾不禮凡夫之人。尊特出離界内
界外二種塵沙。法爾不禮藏通之聖。法性身
佛究竟圓中。法爾不禮分證中道。初後既爾。
中三十相。論用可知。然不禮凡聖兼因而説。
非專果也。別有所出。及注云云者。指諸廣文
解相好處也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三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四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二依經釋義六。初讃七大相海。三十二爲
大。八十種好爲小。一一相好皆是法界。無邊
無底故稱爲海。謂初句是讃第十四金光微
妙。故云上色。次一句讃第十五身光。三一行
讃二十八梵音深遠。四一行讃小相中第七
十九髮色青珠。五一行讃二十二四十齒具
足。六一行讃二十九眼。七一行讃二十七舌
大薄覆面至髮際。八一行讃三十一眉間白
毫相。此八段中一是小相七是大相。二眉細
下讃兩小相海。初一行讃第三眉如月初。次
一行讃第二鼻高好孔不現。脩揚者。脩長也。
揚擧也。即是眉高而長也。面門口也。三兩
句遍讃大相海者。既云次第最上。即遍讃三
十二也。四得味下又讃四大相海。初二句讃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四句讃十
三毛向上青色柔軟右旋。三脩臂下四句讃
第九立手摩膝相。四圓光一尋下四句讃第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此言一尋是約佛説也。
手既摩膝即當面各一丈也。此既常光驗知
諸相皆是常相。云讃尊特者。故知不須身大
相多。但是業識依中理見即名尊特學者應
知。此丈六身若其量度即不得際。若不度之
所見如故。如淨名室但是一丈。而能容受百
千人天。又能容於三萬二千師子之座。皆高
八萬四千由旬。其一丈量初無所改。良以
三脱不思議力。使之然也。今即常身歎尊
特相。義豈不然。微妙寂滅斯言得矣。經文除
此四大相外。或歎放光拔苦與樂行業之因
功徳之果。悉如經文。但須皆作十番益解。其
有二小相以文顯故。疏不指之即面貎如月。
乃第四十一面淨如滿月也。身無垢穢。即
十一身淨潔也。五臂傭下二句又讃一小相
海。即第十四指長纖圓也。傭丑凶切。均也。
直也。又音容。六手足下二句復讃一大相海。
即第四手足柔軟勝餘身分。三十二相八十
種好。具如法界次第。龍尊智巧雖略而周。
三從去下遍類讃。*三世塵數而言一者。過去
不滅。未來不生。現在不住。法身平等報應無
差。一不離多多即是一。生佛尚即佛佛豈
殊。是故讃一類於一切。此文復是讃尊特身。
何者。如前疏云。若見四佛同尊特身一身一
智慧。即是常身。弟子衆一故。若四佛不同
即是應化。弟子衆多故。知秖就一身一智及
常住義。是尊特相。不必須論現起大身也。文
殊問般若者。問字誤也。應作説字。今家依二
經明常坐三昧。一文殊説般若。二文殊問菩
提。今所引文是説般若文也。四從設下絶言
讃二。初分文。二而有下隨釋二。初絶言令兼
例絶心。三番者。仍就分別門。三身優劣。不
離分別有融即義。學者應知。五從下迴向。一
迴事向理即實際。二迴自向他即衆生際。三
迴因向果即菩提際。今闕實際菩提兼之。謂
無上道本性無上故也。二從如下發來世願
二。初分文立意。來在不久者。即下授記品。十
千天子從忉利天來者是也。二隨經釋義二。
初佛述。二若我下龍尊發來願五。初夜夢晝
説願。二我當下爲他取淨土願。不修六度不
拔衆生。土無由淨。當知四修及拔四相。令
於當世見我三身。三奉貢下同求記&T040879;願。以
鼓必具圓空鳴義。今讃如來一體三身。名爲
金鼓讃佛因縁。以此因縁趣向果地。名爲奉
貢。不論事相金鼓形也。四若有下下化願。
五我未下上求願。此之二願皆明滅惡生善
二益。在文可見。三從信下結會二世事。
空品二。初釋題二。初正釋題二。初約四教
詮空示。所言空者。破相爲義。故一代教四空
不同。若不辨之迷名昧理。此自分二初約部
列四二。初正判四空。滅色入空者。三藏教也。
且寄色言諸法皆滅。謂析破見愛陰乃不生。
既詮實有滅方入空也。即色是空者通教也。
體乎因果非四性生。既詮幻有故即色是空
也。滅邊入空者。別教也。中道爲空。不唯空有
亦乃空空。然不知中具於空有。是故次第滅
二邊已。方入中空也。即邊是空者。圓教也。中
道具徳何邊不中。唯假唯空三皆絶待。頓破
諸相名即邊空。二此經下約部須四。判教屬
通三乘同懺。前攝三藏後通別圓。導成之空
合論四種。故四空慧不得不明。二而今下定
品唯圓二。初直示唯圓二。初就理示。攝機
用四。此乃通塗。品在圓空斯爲的旨。是故中
空即邊而示二何故下引文示。諸部般若廣
示衍中三教空慧。復以三藏爲助道觀。斯爲
聞持利根之者。廣談空相。此空慧機義持雖
利。聞持根鈍。故不廣談四種空相。唯説即邊
一中空慧。二又空下略示圓相。中受空名意
彰蕩相。凡夫執有塊然質礙。二乘證無灰滅
歸寂。中觀絶念空。此兩邊令畢竟淨。約次
不次分於別圓。今不次也。二直作下約六句
對中簡二。初明用句意。若直説空是中道義
能空二邊。其如邪小及以別教。皆説雙非空
於有無。故迷名者謂與今同。何能超悟邊即
中空。又復恐謂若是圓實合談中道。那但名
空。空唯離有。豈此中道雙離二邊。爲防此計
故作相破相修相即三雙六句。而對辨之。若
諸法相名相濫者。無此六句莫辨異同。二空
破下正用句簡二。初列六句。雙非是中沒於
中名存雙非者。以中道名邪小稀立。若雙非
名處處皆有。故特用之。對今圓空辨於同異。
又外道二乘別教空句及雙非句。體是思議
可破壞法。圓教雙非及空若立諸義皆滅。是
以圓二互破諸二。又復諸二互修圓。二則二
酥中外道菩薩入圓者是。二乘初心亦有修
義。此之兩雙諸二對圓優劣有異。第三一雙
屬圓當教。名別體同。是故相即不言修破。
二空破下釋句相三。初釋相破句二。初空破
中二初略示。以理定詮不遭名惑。豈聞雙非
便是實理。蓋能了知。凡邪雙非體是見惑。二
乘雙非但證偏眞。別教雙非既存教道。未與
三融。圓空若立前諸雙非須皆銷殞。故云破
也。二凡邪下廣釋三。初破凡邪雙非二。初
泛示見相二。初正示。複四者。複由重也。謂
於一句更計有無。即執有是有執有是無。乃
至雙非是有。雙非是無。具足之見其計轉巧。
故於句句皆生四計。二雖單下結過。三種四
句雖轉巧細。以執一爲實餘皆妄語見愛尤
盛業苦無涯。浩然如海。二雖計下正破第四
二。初示所破邪計。雙非是惑不入眞中實是
虚妄。二故爲下明能破圓空。二破二乘雙非
二。初泛明證相二。初明證相。二乘雙非雖
非中實。而離斷常諦於眞理。未至寶渚已到
化城。寧不安隱。梵行等者。無學四智四中。
但闕我生已盡。以滅度等當之乃足。由保
此故不求遍知。二示四門。阿毘曇此云無比
法。詮有門觀法。拘隣五人千二百羅漢皆此
門入。成實論詮空門觀法。須菩提此門入。
昆勒此云篋藏。彼論詮於雙亦觀法。故大論
云。若不得般若波羅蜜多。入阿毘曇則墮有
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昆勒則墮有無
中。那陀等者。釋論明佛垂滅阿難問車匿。
佛答云。惡性車匿吾涅槃後心漸調伏。當爲
説陀那迦旃延經。即雙非門也。四門觀法假
人本無。四門不異而其實法四相不同。有門
則念念生滅。空門則三假浮虚。雙亦門則有
無從容。雙非門則有無倶遣。隨依一觀可以
發眞。三藏四門其意略爾。二離斷下正示破
中二。初示所破假名中。中道之名大略有二。
一離斷常稱爲中道。有名無體屬前二教。二
者佛性稱爲中道。此有實體屬後二教。今論
雙非斷常二見。得中道名。其實全非妙色妙
心。故無中體。故情想不忘保偏取證。此以沙
礫謂琉璃珠也。二故爲下示能破畢竟空。斯
乃今品即邊之空。若發此空假名中壞。是爲
空破非有非無。三破別教雙非門三。初示迷
門起失二。初擧意明失二。初擧意。別人望
圓其根名鈍。非四説四名爲權巧。筏喩者。四
門意在入理。箄筏意在度川。若執門起諍如
檐筏馳道。故筏喩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二不得下明失。失於融攝是一非三。二涅槃
下示四門相。亦色非色雙亦門也。非色非非
色雙非門也。二若各下明失故須破。此之執
諍非即邊空無由可破。三新本下引證示失
相。經談初地被於地前。悉有四門者。經云。
初地菩薩欲行有相道即有門於無相法多用
功力。即空門。一意欲入涅槃。一意欲入生死。
即兩亦門。微妙祕密之藏修行未足。即雙非
門。大經下明今之得。顯前之失。前屬別門執
諍邪見。非是外道邪見也。二非有下明中破
空。二明相修句二。初明諸空修圓中。凡邪空
見。二乘空證。別教空門既隨二邊若聞圓中
皆須即邊而觀中道。二諸雙非修圓空。若邪
小及別教門雖曰雙非。皆成取相。皆須修於
三諦倶空名畢竟空。由諸雙非及諸空句。非
究竟道是九界法。是故皆須修於圓教空中
妙觀。歸祕密藏。三釋相即句。雖諸經論説空
説中。名相多少中。若即邊空蕩三諦。此則
圓教一體異名是相即義。不須相破及互修
也。二初明圓教空中不二二。初直示不二。
二引般若結。實相觀照文字三種般若。即三
而一故是一法。即一而三立名何極。得此意
者。一切異名無不相即。二而不下明今品略
説名空文約義豐空無不盡。以被義持根利
之者。故以略名而標品目。二此品下明來意
二。初導成上品二。初正示二。初導二用。若其
不了即邊是空。懺非無生破惡不盡。讃非稱
性生善不深。善不深故豈成智徳。惡不盡故
豈成斷徳。鈍根之者於前未悟。故於今品圓
談空慧。導前懺歎令成二用。二亦是下成三
章。懺歎是用如向説之。導成宗者。萬行之
因。以無所得方證三身。非究竟空豈無所
得。是故圓空導於萬行成果徳宗。導成體者
深廣法性遍一切法。二種我故生死浩然。今
以二空導一切法。顯成經體。二故釋下引證。
論明一切以體宗用攝無不盡。二又常下開
悟鈍根。圓空具徳一切清淨。故談常宗及顯
悟體。懺歎二用。皆是究竟清淨之法。豈有一
句暫離圓空。如云一切衆生皆是般若。即此
意也。利根聞上已解空義。今爲鈍根未解
之者。特論生法境觀皆空俾成上義。
釋文二。初分文。二隨釋二。初釋欲説空
二。初釋八。初釋餘經廣説二。初總示相顯
意二。若指下別明指前義二。初約部次相違
問大經云。從生酥出熟酥。譬從方等出摩訶
般若。故知般若在方等後。此經既屬方等。
豈得指般若爲已説耶。二約後分至終。答二。
初正答通二。初引教答通二。初總立意。以
此經是方等後分故。信相聞佛入滅唯三月
在。所以懷疑。故指般若名爲已説。二且擧
下引三經三。初引阿含二。初正引前佛而去
者。七日前入滅也。均頭沙彌是身子弟子。二
此下結示二。引方等。即方等陀羅尼經。先
於靈山唯法華授聲聞佛記。二豈非下結示
三引。大品二。初正引二。當知下結示二。以此
下詳定結斥二。此經下示非妨二釋略而解
説二。初示教門名義廣略二。初示二門。二應
作下明四句二。初直示三句。十八空等者。
空體唯一遍蕩諸境隨境立名。如火是一隨
所燒物乃有異名。名下之義不得不異。是故
因亡内法乃名内空。因亡外法乃名外空。亡
十八境名十八空。二十空二十四空亦復如
是。故名義倶廣立一空名。唯詮泯蕩故名義
倶略。若法性等立名衆多。但詮本性之義耳。
二委示第四三。初標示。二迄從下證釋。
秖立二空是名略也。此名召義遍乎十界。從
凡至佛皆有衆生及五陰故。問位至聲聞生
法已空因。何釋論至佛猶有衆生及法。豈
獨不無。又稱無上其義何耶。答小乘談空終
歸灰斷。故入無餘生法永絶。大乘談空其體
常住。又非獨一覺性常住。須知生法一切皆
常。故生法未空則凡鄙微劣生法。若空則高
勝廣大。是以極果生法無上。斯乃空之究竟
也。故荊谿云。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三千闕何
生法依報耶。二今言下明今品名略義廣三。
釋衆生根鈍二。初定廣略利鈍二。初約聞持
立。宜廣爲利宜略爲鈍。二此語下約義持翻。
身子初遇阿鞞説偈詮三諦義。謂苦集滅令
速證。故不言道諦。身子一聞即悟初果。及
其轉爲目連説之。再聞方悟。一説是略再説
是廣。豈非義持略利廣鈍耶。二此經下示今
機利鈍二。初明經意。自就不能廣持詮空名
數。故曰鈍根二示今機。若論義持聞略能悟。
乃稱根利。無見經云。衆生根鈍便謂今機不
能悟。於無量空義尟於智慧。亦約聞持智也。
此同起信論説尋於廣論文多爲煩。但樂少
文而攝多義者。故造此論。又末爲諸佛甚深
廣大義。我已隨順總持説此品。略説無量空
義。同彼總持説深廣義也。四釋無量空義二。
初約眞中揀偏眞斷滅不具色心。是有量空
義。中道具足妙色妙心。出生不竭融攝無遺。
是無量空義。二就此經示。既談法性性則不
改。此乃常徳實相者。中實之相。此品云。求
於如來眞實法身。新本云。法身是常是實。
實是我徳自在何窮。既具常我豈虧樂淨。四
徳彌彰無量空義也。五釋異妙方便。六釋起
大悲心。七釋今我演説。八釋知衆生意皆
可見耳。二正説空二。初分文立意二。初分
文二。立意二。初直示無境等者。生法之境皆
妙三諦故曰二空境生法之觀。皆妙三觀故
曰二空觀。妙境發觀其觀方正。妙觀照境其
境方顯。具明境觀令正令顯。二引證十番檢
境智者境謂十境智。謂十乘。言十境者。一陰
入境。二煩惱境。三病患境。四業相境。五魔事
境。六禪定境。七諸見境。八増上慢境。九二乘
境。十菩薩境。陰乃現前九則待發。若現若發。
一一境界皆須修於十乘觀智。言十乘者。一
觀不思議境。二依境發菩提心。三巧安止觀。
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調道品。七對治助開。
八知次位。九安忍。十無法愛。此十都爲十種
境絶於思議。是故五品得觀行絶。十信乃得
相似論絶。四十一位分證論絶。妙覺乃能究
論絶也。下文即是散脂自説名密之義。乃名
境智倶不思議。新本言法即是境也。如者不
異也。皆重言者。蓋以境智本來不異以情異
故。今復不異故。東陽大士云。一是本性如。二
是滅結如。智不異境故曰如如法。境不異智
故曰如如智。斯皆明於不思議意也。二明空
下隨文釋義二。初明空境二。初分文立意
二。初分文。二立意五。初直示二相。言實法
者。對下假想淨爲不淨。乃是事觀。今於五陰
及以假人。皆直觀理故名實法。身雖下出假
想義。二亦名下示二異名。行行者慧行之上
加修事行故。名行行。助道者。以不淨想破
事中貪。資於正觀破障理惑故名助道。三小
乘下明大小皆修二。初明小三種解脱。不言
無疑解脱。以倶脱人達内外典籍得無疑名。
今論正助故。且明二。二明大薩婆若。大論翻
一切智遊戲神通。以於三界得自在故。名遊
戲。以修得通多於九想背捨等起。故以假想
爲助道也。法華大車具度白牛名爲正道。儐
從爲助。涅槃正慧遠離十相。即色聲香味觸
生住壞。男相女相能離深故。所離非輕。又
諦下明助道也。想白骨等觀等事禪。即用三
觀於事禪境破三惑障。顯出我性成王三昧。
正助合修名爲達禪見禪法界也。四衆經下
明經論有廣略。五明今品二義即倶略也。二
實法下隨釋二。初明實法境二。初分文。二隨
釋二。初明苦果境三。初生空境二。初釋。是
身虚僞。二初體妄計故虚。二初計攬陰有身
攬陰成身者。五陰和合假名爲身。如攬五指
故有拳名。凡夫不了執此假名而爲我等。廣
有十六。一我。二衆生。三壽者。四命者。五生
者。六養者。七衆數。八人。九作者。十使作者。
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
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今略云五我者。於陰
等法中若即若離計我我所之實人者。於陰
中妄計我人。衆生者則於陰五衆妄計我生。
壽者則陰等法中妄計我受一期報。壽命者
則於陰等法中妄計我命根連持不斷。以執
此故計有我身名身見得起。二若體下體本
虚叵得。妄執有生生實不生。故生名虚僞。
既本不生故見身寂滅。叵猶不可也。二又檢
下檢原由了僞二。初正檢二。初檢假名。由
一念妄想者。謂男託胎時見母爲所取境。見
父是所競境。於母起貪於父起瞋。父流謂
是己有。乘茲妄念故得託胎。女人反是。委如
大經。假名始者。男女之名由此妄想而爲始
也。二此赤下檢實法由二。初五陰赤白即遺
體也。三性者。謂善惡無記也。二又精下六大
五陰。六大是所依實法原由。若是二觀此下
結示。身是幻質名是假名。既由妄想及從精
血以驗所成身名虚僞。二釋猶如空聚。無明
業力業即是行。乃無明縁行也。或初作業時。
或託胎時。如向所明男女之識。於父母起貪
瞋。以父母流謂是已有。乘茲妄念故得託胎。
體即遺體謂赤白也。二從六下體法空境二。
初立意分文。二初立意二。分文。二隨釋三。
初釋六入四。初釋六入三。初釋二名。二檢
其下檢三事。命煖識者。大集云。歌羅邏時即
有三事。出入息者名爲壽命。不臭不爛名之
爲煖。即是業持火大故。地水等色不臭爛也。
此中心意名之爲識。即是刹那覺知心也。三
法和合從生至長無増無減。七日一變者。謂
在胎也。一七名雜穢状如凝酥。二七名皰状
如瘡皰。三七日名凝結状如就血。四七名凝
厚漸堅硬故。五七名形位四支差別故。六七
名毛髮爪齒位。七七名具根位五根圓滿故。
今云五皰即形位也。三結成下明六數五根。
并前識是意根。則六根具足。二識依下釋村
落。三塵從下釋。結賊所止由塵起結。能害慧
命故云結賊。四眼見下釋不相知伺候也。二
從眼下釋十二入四。初約開辨數。開色
爲十者。五根五塵也。少分者。法入攝二種法。
一者心法除心王。但取相應諸心數也。二者
非心法即過去未來色法。及心不相應諸行
及三無爲法也。今云少分。即非心法中過未
色也。開心爲二者。謂意入也。及法入也。然於
法入亦秖少分。謂於法入二種中。但攝心法
耳。今云二者。且擧全數。二塵入下明通別名。
三當一下釋各各自縁。四他根下釋不行他
縁。三從心下*釋十八界二。初辨數釋名二。
隨文釋義三。初明識遍諸根。追縁過去預念
未來。馳騁猶奔走也。如人下擧例也。端坐
一室而心思天下。愛染塵縁名曰坐馳。自非
妙空莫息馳想。以愚下釋六賊所害也。如大
經者。徳王品云。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
篋。令人瞻養。若令一蛇生瞋恚。我當準法戮
之。都市其人怖畏捨篋逃走。王時復遣五旃
陀羅拔刀隨後。一人藏刀詐爲親善。其人
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隱匿。既入聚中不見人
物。即便坐地聞空中聲云。今夜當有六大賊
來。其人恐怖復捨而去。路値一河其水漂急。
即取草木爲筏截流而去。既達彼岸安隱無
患。菩薩亦爾。聞涅槃經觀身如篋四大如蛇。
五旃陀羅即是五陰。詐親即貪愛。空聚即六
入。六賊即外六塵。河即煩惱。筏即道品。
到於常樂涅槃彼岸。二心常下明識常在。根
塵即對即覺者。對塵便覺也。引釋論證即覺
義。既云心欲聞則知識在根。經隨行平聲。
三心處下明識常去還。乍出乍入者。對塵故
乍出不對即乍入。出入間關者。應法師云。謂
出入也。亦設置之貎。莊子云。小智間間隔
礙也。啄一捨一者。捨一網目復啄一網目。
隔礙難出得論常在者。以塵對即覺故。三從
身下結二境二。初標示。二身空下牒釋二。初
釋初二句結生空境。長養即十六中養育見
也。妄計我能養育於他。又是計我爲父母養
育。二亦無下釋後二句結法空境。二初超
釋無主二。初別檢。心主必能制及得自在。
既爲他惱二義不成知心非主。二或時下互
推主。四微色香味觸也。大論云。地有色香
味觸重故自無所作。水少香故動作勝地。火
少香味故勢勝於水。風少色香味故動作勝
火。心無等者。心望四大以不藉微勝故爲主。
若論被惱復不成主。二追釋無諍。因縁和合
雖成諸法。本無思念有何諍訟。皆由情計故。
四大如蛇六塵如賊。若觀本空則諸法寂爾。
有誰諍訟。故以無諍結法空境。二從諸下明
集因境二。初分文。對辨二。初分文。二前三下
對辨二。初對假想辨。前三者。即此集境自立
三科。謂集起相等。是慧行正觀之境。後一
即假想是行行助道觀境。此九行經文既相
連。又倶言四大似難分別故。以前三對於後
一。而論正助以區別之。又前一者。即以集境
三中。初一對後假想而論生滅。以前一云從
諸因縁和合而有。及云地水火風合集成立。
後一乃云水火風種散滅壞時。豈非四大生
滅相耶。而言生滅皆從種無明者。彰此生滅
不離迷妄也。故前生云。妄想故起至後滅云
散。滅壞時此乃死。支合云憂悲苦惱。斯是無
明之果。復是無明之因。故論云。老死有果所
謂無明。無明有因乃指老死。是故生滅皆
從無明。二若直下對小乘辨。如上所論無明
生滅。何教不然。若欲了知須論小衍。小明四
大實從無明生實從無明滅。衍明四大而有。
三教通教四大體本自空故。本不生滅。由無
明故見有生滅。如幻之生如幻之滅。別教四
大體是佛性。由無明故四大生滅。性無生滅
相有生滅。圓教四大體亦佛性。而性本具九
界四大故。九四大若生若滅皆是法界。是故
性相倶不生滅。乃不思議論生滅也。故法華
明世間相常其義既爾。則衍三教皆得明於
本不生而生本不滅而滅。生滅不二而二。今
非通別的就圓論。二從諸下隨文釋義三。初
明集起相二。初通約生法釋三。初揀苦從集。
苦是世間果集是世間因。此之因果皆因縁
生。今之所辨雖然渉苦果。其意乃明集之因
縁。二前三下分句對義。三小乘下破小因縁
二。初敍小。倶舍云。極微微金木兔羊牛隙塵
等。小乘有門謂極微。始有十方分故不破隣
虚。以此爲因縁也。二今明下斥非。細塵亦
盡者。隣虚亦破二塵既破。因縁不成。二言
因下別約生法釋二。初假名因縁三。初釋。
從諸因縁此中宜用起信論説。無明爲因生
三細。境界爲縁生六麁方盡。疏意言三細者。
業相轉相現相。即根本不覺。熏習眞如生三
種相。故云無明内惑爲因也。言六麁者。謂
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繋
苦相。即枝末不。覺於外境界。起智相等生
法二執。名爲染愛。於外觸處染著。以二不覺
熏二執心。成起業相。故云。無明潤愛集業得
起。忽都不辨。迷一法界爲無明。内惑等者。豈
能顯今中道空慧耶。二以業下釋。和合而有
以業起者。即起業相也。則有下即業繋苦相
也。此云苦果即是攬陰成假名人也。三此一
下釋。無有堅實由無明愛者。二不覺爲因。
即能生心也。一念託胎是不覺果。名所生心。
計此因果名爲本末。既皆不覺豈是眞實。故
云都虚無堅實也。二妄想下實法因縁亦是
妄想。一念託胎與前不異。但前成於假人今
則成於實法。假實和合成一報身。修二空故
破於二執故分二境。機關主者。如機關木偶
假人轉動。主即弄機關人也。故以業因喩所
弄木偶。以陰果喩之色。陰如木偶形質故云
機關具。三陰如木偶動作去來。識陰如看人
故云以自娯樂也。二隨時下明集相呑噬二。
初因果對釋四。初釋。増減殘害竪約十時者。
大經云。一歌羅邏得異。二阿浮陀時異。三
閉手時異。四皰時異。五初生時異。六嬰孩時
異。七童子時異。八年少時異。九壯盛時異。
十老死時異。又念念生滅雖在於心。須知四
大亦隨増減。又新諸根謂生時故。諸根死
時又飮食資益血肉爲新目涙耳矃等爲故。
二譬如下釋四蛇同篋二。初明四蛇二初約
蛇報明四相。蛇有力敵羸絶等報。可譬身有
生老病死増減四相。二如此下約蛇因明四
分。四分煩惱皆有毒害即是蛇。因此因能感
四大四相二。初別示四分感報二。初明生四
大。二瑞應下明致四相。經出三相。疏以等
分例致生相。二總結集業致苦。上釋四蛇雖
言苦報。意明集因縁故。總結云集業相噬。
令大増損推功歸集。是經正意。二明同篋二。
初約身爲篋。螫知列切。又音釋音郝。謂行
毒也。經擧四蛇以喩四大。意彰四分有毒害
義。一分具足二萬一千。四分共具八萬四千。
無量劫來法身慧命喪壞由此。大經所明身
持四大大不起集蛇無毒義如鳥在籠者。次
文再擧。疏粗釋之故注云云。二又用下約業
爲篋。宿業尚存故四大未散。重擧籠鳥以明
業篋。須知今疏。擧業持大意顯集因。故云
心鳥。鳥喩四分外馳六塵。常求生死非安法
身。若人念念思破戒事。乃求地獄永滅五分。
宿人業謝泥犂長往。三釋其性各異二。初約
一身釋。性別等者。雖云四大和合成身。大性
既異那可合成。此顯成中當處即壞。妄情不
了於壞執成保著生集。四大對四方者。顯内
四大有四方性。四方升降驗大相違。對時對
維其意皆爾。良由内體與外時方其性本一。
故依正色心感召義成。是故今經特以四大
明乎集業也。二或言下約六根釋。以其六
根倶是四大造色故也。四釋悉滅無餘。比
至必利切。及也見人死滅四大分散。便
謂息風煖氣已歸於上。骨肉血汗必歸於下。
及至推尋都無去處。以本不來故。若有來去
非今教境。二若果下結由集業。經擧四大升
沈尤甚。正明集境善惡殊塗。以其四大不獨
是惡亦通漏善也。三明集善惡境。*三初釋
心識。學斯宗者。要知境觀。若論觀者須明三
識。謂第九菴摩羅是不動識。當正因佛性。
可爲中觀。第八阿刺耶是無記無明識。無明
之性即了因佛性。可爲空觀。第七阿陀那是
分別識。是惑性故當縁因佛性。可爲假觀。此
之三識既與三徳無二無別。是祕密藏。何法
不收何處不遍。修圓觀者。必能了知一心一
塵無非三識。即是所顯妙理復是能觀妙觀。
若論境者唯尚近要。秖以第六見思之識。而
爲境界。知妙三識未始暫離一見一思。故即
此心爲妙三觀。顯妙三諦。雖唯一識未嘗不
用三識爲觀。未嘗不以三識爲境。若謂今宗
不明三識。但於第六顯三諦理。今之釋題及
彼妙玄示其三識爲妙三法。將何用耶。於一
識心以何而爲三諦三觀。故無通見難議圓
宗。今明集境故引論文通小之説。但於第六
辨心意識一法三能立三名字。對數名心者。
對通大地等一切數故。名曰心王也。能生名
意者。意是依義。依之能起一切因果。以具
三性故也。分別名識者。以能了別所縁之境。
故名識也。又言下雖秖一識。約三時異而立
三名。不同前釋秖約一時有對數能生分別
之義也。前是横釋。此乃竪釋。初起極微。次起
漸著。後起彌顯。豈非竪耶。二釋二性。夫性有
二義。一眞理不變名性。二隨縁染習名性。此
言性異約染習性也。此之二性遍心意識一
一皆二也。三釋躁動二。初正釋躁動二。初
約王數釋。二又如下約業牽釋二。初明業牽
二。明兩牽。二亦是下例釋隨業即當四句也。
若了兩牽即知受報。二水火下明假想境二。
初正釋相二。初釋散滅壞時。二釋大小不淨。
能破欲情令正觀立。故名助道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四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四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二若正下明功能二。初明破欲助正二。初
略示。二廣示三。初引釋論明助正。三解脱者。
謂空無相無作。從三證果名解脱門。解脱涅
槃二名一體。道品是開門法者。小乘則以十
六行觀爲三脱門。今品則以即空假中爲三
脱門。欲此門開。須以道品調試修之。如以念
處四種修於即空假中正勤四種。乃至八正
調試修之。亦復如是。小乘三脱七科調試
其義亦然。倶以道品爲開門法。九想者。一脹
想。二壞想。三血塗漫。四膿爛。五青瘀。六噉。
七散。八骨。九燒。若約小乘有二種人。一壞法
人但求斷苦即至燒想。成慧解脱人。二不壞
法人。來住骨想不進燒想。得有流光等功徳
具足。成倶解脱人。今明菩薩見禪實相。名
修達禪永異於小。大小雖異倶以不淨助開
三解脱。於助開中不淨九想破欲先鋒故名
初門。二示進修明力大。初修不淨進入八背
及大不淨。所言大者。但觀自他正報名小
不淨。即九想觀。若兼觀依報名大不淨。所
謂舍如丘墓。錢如死蛇。羹如屎汁。飯如白蟲。
衣如臭皮。山如肉聚。池如膿河。園林如枯骨。
江海如注穢。名大不淨。亦名大背捨。背謂背
是淨潔五欲捨謂捨是著心。三引大經顯治
欲得解觀對治力強速發無漏。二此不下明
二空助正三。初據義總示。二引經別示八色
流光者。謂地水火風青黄赤白八種色也。法
界次第云見地色如黄白淨潔之地。見水色
如深淵澄清之水。見火色如無煙清淨之火。
見風色如無塵迥淨之風。見青色如金精山。
見黄色如薝蔔花。見赤色如春朝霞。見白
色如珂貝雪。三此就下結成助正爲治欲故。
修於事禪而以二空正觀了達不淨境。是法
界故於骨於光不見假人及以實法。此正助
合而修之。方是大乘助開之法。二明生法二
空觀二。初分文立義二。初分文。二立義三。
初明諦縁本大二。初明通大四。初約專小問。
今説圓空。那得却用聲聞四諦支佛因縁。二
約通大答。佛説諦縁通被大小二乘菩薩。通
四教故。如世大道群小同遊不定屬小。三
重問即通意云何四字也。四涅槃下廣釋二。
初明四諦通。我昔等者。佛與三乘昔在凡時。
不見四種四諦眞理。故又流轉分段生死。偈
文未畢今具引之。故注云云。凡夫有苦無
諦者。雖遭大苦不以爲患。以不審諦知是苦。
故聲聞有苦有苦諦。此當三藏不了無生。故
云有苦。能審知故名有苦諦。菩薩等者。通等
三教倶達如幻。倶能解苦當處無苦。而有眞
諦者。章安疏云。眞是眞實。故知即是次第
不次第二種眞實也。諸佛等者。佛果圓極究
竟實也。是知四教智雖淺深皆依四諦。所
以下更引勝鬘兩種四諦。釋成前意。二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