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般涅槃經義記 (No. 1764_ 慧遠述 ) in Vol. 37

[First] [Prev+100] [Prev]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來述讃。於中有四。第一迦葉彰己先解明今
奉行。二如來述勸。三迦葉歎深。四如來述讃。
初中有四。第一迦葉彰己自知爲他故問。二
欲令如來下明己問意慶蒙佛答。三我亦安
下明己自行轉爲他説。四亦當證下明己自
證轉勸他人。就初段中先明自知。我爲已下
明問爲他。於菩提中決意求實名大勇者。我
爲此人問於無垢清淨行處。證實之智是其
無垢清淨之行。眞性三歸是其行處。第二段
中欲令如來爲菩薩等明己問意。眞性三歸
是奇特事。能詮之教名方等經。爲使如來分
別奇特稱揚方等。所以發問。如來悲下慶蒙
佛答。第三段中我亦安住明己自行。同佛稱
亦所説已下明爲他説。於中初言所説菩薩
清淨行處牒佛上言。即是宣説大涅槃經指
斥其相。我今亦下明己傳説。爲他宣説大涅
槃經故言我今廣爲衆生稱揚祕藏。説經同
佛是故言亦。第四段中亦當證知三歸依處
明己自證。同佛稱亦。若有生下轉勸他人。於
中初先勸他生信。其有宣下勸他宣説。是故
聲聞縁覺已下勸他歸依。勸他信中若有衆
生能信涅槃擧能信人。則能了達三歸依處
明信利益。何以下釋。以此祕藏涅槃經中説
有佛性。故信是經了三歸處。勸他説中其有
説者擧其説人。皆言身中盡有佛性明其説
相。如是之人則不遠求明説利益。何以下釋。
以己身有三歸性於未來世當成三寶。故不
遠求三歸依處。勸他依中言是故者。是我身
中有三歸性。未來即當成三寶故。聲聞縁覺
及餘凡夫皆應歸依我之眞性恭敬禮拜。起
修趣順名敬禮拜。亦可菩薩自説爲我。是我
身中有三歸性。是故聲聞縁覺衆生皆應於
我恭敬禮拜。與上文中亦令衆生於我身中
起塔廟想其言相似。上來第一迦葉奉行。自
下第二如來述勸。以是信經及與説經有大
益故。應當正學大乘經典。自下第三迦葉嘆
深。佛性不思嘆其性因。相好不思嘆所成果。
隨相似別實即眞性。是故不思。自下第四如
來述讃。善哉正嘆。汝成深智出其善事
涅槃經義記第三



涅槃義記卷第四
 隋淨影寺沙門釋慧遠述 
上來第一教示三歸趣入之始。自下第二教
其中道趣入之終。於中初先法説以教。如因
乳下喩説以教。法中有四。一許教趣入。二若
我住下正教趣入。三我與無我性無二下結
勸受持。四我先於下引説證成。初言我今更
爲汝説入如來藏許教入也。對前云更。更説
在後是以言當。委説名善。顯實令證名説入
藏。第二教中文別有四。一對凡夫斷常偏見
明法相二。二凡夫於中無疑已下對遣凡夫
有無二見明理無二。三若説苦下對二乘偏
見明相實二。四若言無明縁行已下對遣二
乘差別二見明實無二。第一第三兩二何別。
第一宣説生死涅槃法相之二。第三宣説因
縁法相實性之二。第二第四無二何別。第二
段中宣説法性有無不二。第四段中明其實
性前後不二。如乳酪等牛味不二。并顯諸法
相實不二。就初段中先明凡夫斷常偏見。以
是義下對破情見明法相二。明凡夫見中文
有五對。初對明過。中三正辨斷常二相。後一
明其見起所由。就初對中若我住者擧其常
見。常見之人説有神我住五陰中名爲我住。
即是常法不離於苦就之顯過。外道宣説神
我是常。故從其意説爲常法。五陰是苦。我住
陰中名不離苦。若無我者擧其斷見。斷見之
人説無生滅假名之我乃至涅槃眞我亦無通
名無我。修行無益就之彰過。以無我故無所
資潤。故無所益。中三對中初對約就我無我
見以別斷常。第二約就常無常見。第三約就
苦樂二見。就初對中若言諸法皆無有我牒
前無我。生死涅槃二倶無我故曰皆無。即是
斷見結斷異常。若言我住牒前我見。即是常
見結常異斷。第二對中若言一切行無常者
擧無常見。此説生死涅槃之法二倶斷滅故
曰無常。非是前後流變無常。即是斷見結斷
異常。諸行常者擧其常見。謂説五陰諸行皆
常。復是常見結常異斷。第三對中若言苦者
擧其苦見。此説世間假樂全無乃至涅槃眞
樂亦無通名苦見。即是斷見結斷異常。若言
樂者擧其樂見。説生死中定有眞樂名爲樂
見。復是常見結常異斷。下明二見起之所由。
由常起斷。由斷起常。於中初法次喩後合。法
中修常墮斷見者求常不得故生斷見。修一
切斷前常見者求斷不得故生常見。喩中因前
移後足者斷常二見互爲前後。合文可知。上
來第一明凡偏見自下第二對破偏見明法相
二。先辨後結。辨中三對。一苦樂相對以辨二
法。二我無我對。三常無常對。於中無常苦與
無我是生死法。常樂及我是涅槃法。生死法
中苦名不善是生死因。無我煩惱是生死縁。
無常財物是生死果。理實齊通。隱顯言之。涅
槃法中樂名爲善是其聖道。我名祕藏是其
涅槃。常名佛法僧正解脱是其菩提。理亦齊
通。隱顯故耳。就初對中以是義者。以是凡夫
偏取皆是斷常義故。理須並學修餘法苦皆
名不善修餘法樂名爲善者。學觀名修。苦是
生死。樂是涅槃。相對辨異是以言餘。不善苦
因。因從果稱故名爲苦。亦可苦果從因以目
説爲不善。善是樂因。因從果稱説之爲樂。亦
可樂果從因以名故説爲善。第二對中修法
無我是生死法。生死無實又不自在故名無
我。煩惱是其生死之縁。以有煩惱所受不實
不得自在。從果立稱故曰無我。亦可無我從
本以名説爲煩惱。又此煩惱性是不實不自
在法故名無我。是故無我即是煩惱。修餘常
者是涅槃法。此正是我擧常顯之。良以説我
喜同情取。法以常別名曰祕藏。正是涅槃。涅
槃眞我微隱稱祕。備徳曰藏。所謂涅槃斥其
體相。妙出諸有名無窟宅。修餘無常是生死
法。即財物者生死果報名爲財物。修餘常者
是涅槃法。謂佛法等斥其體相。此之佛法是
菩提耳。下次結之。當知如是佛法中道當相
正結。離二説眞顯其中義。離前凡夫斷常
二邊故名中道。非無二中。自下第二對遣
凡夫有無二見明理無二。於中有二。初明凡
夫二見乖中。二如四大下佛教無二。前中兩
句。初言凡夫於中無疑彰彼凡夫不識中道。
凡夫於彼無二中道無心攀縁故不生疑。尚
不生疑烏能識知。二羸病下彰彼凡夫建立
二相。初先立喩。病人喩凡。解劣稱羸。闇惑嬰
心説以爲病。飡受邪法名服蘇已。取有著無
名力輕便。蘇性軟弱。病人服之體無堅強。隨
物傾倚名力輕便。邪法如是。凡夫聽受取有
著無不能正住。如力輕便。有無不定合以顯
法。下明如來破遣情二教以無二。於中有四。
一對向後段有無之病許教除斷。二開示已
下對向前段。於中無疑許教趣入。三若言有
者智不應下對前第一正教除斷。四若言有者
不應默下對前第二正教起入。就初段中先
喩後合。喩中四大其性不同各相反者喩前
有無二見相反。良醫善知隨其偏發而消息
者喩明如來知過偏強而爲除斷。合中初句
四大不同略而不合。但合後句良醫消息。如
來亦爾於生如醫合前良醫。知諸煩惱體相差
別合前善知。而爲除斷合前偏發而消息之。
除斷之相如後文説。第二段中開示祕藏清
淨佛性常不變者對前凡夫。於中無疑許爲
開示令其趣入。開相如後。自下第三正顯向
前爲除斷相。若言有者智不應染教斷有見。
若聞法有。有智之人不應染著取爲定有。若
言無者即是妄語教捨無見。若説一切諸佛
皆無。乖違法理故是妄語。自下第四正顯向
前開示祕藏佛性之義。明其佛性非有非無。
若言有者不應默然明性非無以非無故應爲
他人説性實有。不應默然。彼云何有。分別有
二。一法佛性從本已來且過恒沙一切佛法。
如礦中金。二報佛性從本已來於其心中有
可出生一切徳義。如礦中金有可造作莊嚴
具義。亦復不應戲論諍訟彰性非有。云何非
有。分別亦二。一法佛性離一切相離一切性。
故名非有。云何離相。如淨醍醐。體雖是有而
無青黄赤白等相。亦如一切衆生心識。體雖
是有而無大小長短等相。佛性如是。體雖實
有而無一相。云何離性。如來藏中具過恒沙
一切佛法。不離不脱不異。是諸佛法同一體
性互相集成。未有一法別守自性。故言離性。
二報佛性本來但有可生之義而未有體。如
樹子中而無樹體。性既如是。於中執定無不
乖理。故勸捨之。文中初言亦復不應戲論諍
訟正勸捨有。捨有同前。是以言亦。前勸捨無
更勸捨有所以言復。若執定有言不應法。即
名戲論。執有乖空。是故勸捨。以有此過故勸
不應。但求了等教取正義。捨情專理故曰但
求。所求如理即是其論諸法眞性。凡夫已下
擧過勸捨。道言戲論諍訟不解即顯不者堪
能解也。問曰。今此説非有無。與彼向前第三
段中破有破無。有何差別更復重來。釋言。前
者爲破情見。今此所論爲明道理。又復前者
就彼世諦因縁法中破定有無。今此正顯如
來藏性非有無義。與前不同。所以更辯。自下
第三對彼二乘偏見之過明相實三。良以二
乘執相迷實。故佛就相辨實教之。文別有五。
前三就其染相顯實。後二就其淨相顯實。此
五番中例應有三。一擧佛昔説。二明愚人執
相迷實。三明智者解相知實。但今文中言有
隱顯或有具者有不具者。就初番中但有墮
二。略無第三。若説於苦是第一句擧佛昔言。
佛昔於彼小乘法中説身皆苦。愚人便謂身
是無常一切苦等是第二句。此名聲聞以爲
愚人或名凡夫。以不知實故名愚人。心不會
正故不名聖説爲凡夫。謂身無常苦之所以
説一切苦。正執爲苦。此明執相。復不能知身
有樂性彰其迷實應擧智者。翻前可知故略
不擧。第二番中三句備有。若説無常是第一
句擧佛昔言。凡計無常譬如坏器是第二句。
此名聲聞以爲凡夫。尋言執相故計一切皆
是無常。如坏喩顯。此文略少。准前應言復不
能知身有常性不知常性即是迷實。有智人
下。是第三句。應當分別總勸分別。不應已下
別教分別。不應盡言一切無常勸捨執相。何
以故下教令知實。言何以故徴前起後。何故
不應盡言無常。我身即有佛性種子正教以

第三番中若説無我是第一句擧佛昔言。凡
夫當謂一切無我是第二句。彰彼二乘執相
迷實。然此文中但明執相。略無迷實。智者已
下是第三句。明其智者解相知實。應當分別
無我假名勸其知相。勸知無我局在假名不
實法中。如是知已不應生疑勸其知實。知彼
無我局在假名不實法已。不應於彼眞實法
中疑謂無我。第四番中若言如來祕藏空寂
是第一句擧佛昔言。此説涅槃以爲祕藏。如
來昔於小乘法中宣説涅槃一向滅無故云空
寂。又佛昔於破相教中説涅槃法一向空無
亦名空寂。凡夫聞之生斷滅見是第二句。彰
彼二乘執相迷實。謂佛如來般涅槃後一向
斷滅。此明執相略無迷實。有智人下是第三
明其智者解相知實。應當分別如來是常
無有變易勸其知實。略無智相。若具應言應
當分別如來化滅實是常住無有變易。第五
番中若説解脱喩如幻化是第一句擧佛昔
言。此説菩提以爲解脱。如是昔於破相教中
説佛解脱幻化無實。故大品云若有一法過
涅槃者我亦説之如幻如化何況涅槃。故今
擧之。凡夫當下是第二句。彰彼愚人執相迷
實。謂佛所得眞實解脱猶如幻化終歸磨滅。
此明執相。略無迷實。有智人下是第三句。彰
彼智者解相知實。應當分別人中師子雖有
去來明其知相。名佛以爲人中師子。化生名
來。應滅稱去。常住無變明其知實。自下第四
對遣二乘差別二見明實無二。良以二乘未體
法實。見法流變便謂定別。故須破遣以明無
二。并遣二乘相實二見以明不二。以二乘人
聞前無常苦無我中有常等性。便謂彼性與
苦無我等相別體同聚。故須破遣以明無二。
文中六對。前之三對破遣二乘前後別見以明
無二。後之三對破遣二乘相實二見以明無
二。前三對中云何無二。如麥因果前後雖別
麥性不二。乃至一切乳酪等別牛味不二。諸
法像此。明無明等雖復別異實性不二。一眞
心體隨縁轉變爲諸法故。故下文言與諸結倶
名爲無明。與善法倶説之爲明。後之三對云
何無二。如人夜闇見繩爲蛇。同體義分體性
無二。亦如有人迷南作北。此南與北體性無
二。諸法如是。迷如來藏以爲生死。生死之體
是如來藏。故曰無二。前三對中初番結業相
對説二。約對此二以明無二。第二業果相對
説二。第三善惡相對説二。法相無量且擧此
三。餘類可知。就初對中若言無明因縁諸行
擧佛昔言。無明煩惱諸行是業。凡夫聞下明
其愚人定執爲二。此還名彼二乘爲凡。以未
證會無二實故妄心取相説爲分別。謂彼無
明與行定別名生二想。明與無明列其二名。
明猶是行。行中明勝。對彼無明彰二相顯。故
偏擧之。智者已下寄就智者明性無二。一眞
識體隨縁轉變爲明無明。故性無二如一水
性隨縁清濁水性無二。無二即實牒以結之。
行識相對文顯可知。第三對中若言善等擧
佛昔言。十善十惡擧其業體。可作不可作約
人辨業。十善可作。十惡叵作。善道惡道對果
辨業。十善通人至於人天名爲善道。十惡通
人到於三趣名爲惡道。白法黒法隨相辨業。
善業鮮淨名之爲白。惡業鄙穢以之爲黒。凡
二智一義同前釋。自下三對約就向前第三
段中相實之二以明無二。然上文中備有五
句。今且約就初之三句以明無二。餘類可知。
若言應修一切苦者擧上初句。凡謂二者此
猶名彼二乘爲凡。二乘之人聞前苦中有其
樂性謂全別體故言謂二。智者了達性無二
者寄智顯理。菩薩智者知實起相。相即是實
名了無二。無二即實牒以結之。若言無常牒
上第二。如來祕藏亦無常者。猶前文中凡夫
計身悉皆無常。聲聞之人於昔教中聞説無
常便謂生死乃至祕藏皆悉無常。故今擧之。
彼二乘人於昔教中未聞祕藏。云何説言謂
佛祕藏亦是無常。彼雖不聞而言一切悉是
無常。言無甄簡。祕藏亦是一切之限。故得説
言如來祕藏亦是無常。凡謂二者由彼二乘
昔謂一切悉無常故。佛前教之明無常性。彼
聞説常謂與無常一向別體故言謂二。智了
無二義同前解。一切無我牒前第三。如來祕
藏亦無我者。猶前凡謂一切佛法悉無有我。
彼二乘人於昔教中聞説無我。便謂生死乃
至佛法一切無我。故今擧之。凡謂二者由彼
二乘昔謂一切悉無我故。佛上教之無我法
中有眞我。彼聞設我謂與無我迢然別體。故
言謂二。智了無二義如上辨。上來四段合爲
第二正教趣入。自下第三結勸受持。句別有
四。一結嘆前義。二我今於下結嘆前教。三我
無我下勸持前義。四汝亦應下勸持前教。就
前句中我與無我性無有二牒擧前義。前義
衆多就後以牒。如來祕藏其義如是就之以
結。不可下嘆。第二句中我今於是一切功徳
成就經中皆悉説者。上來辯理能令衆生依
之成徳。故名一切功徳成經。此即是共嘆美
之辭。如來藏中所有語義於此經中具已説
竟名皆説已。此是結辭。第三句中據後以勸。
是故偏言我與無我無二應持。第四句中勸
持教法。同義稱亦。如我先下大段第四引説
證成。此應引彼大品經説證成此義。從上更
説入如來藏至此第一法説教入。自下第二
喩説教入。先擧喩事。如是酪性爲從乳下廣
辨喩相約之顯法。文別有四。一破定有無。顯
前第二有無不二。二是牛食噉水草已下明
乳酪等前後性同。顯上第四前後無二。三迦
葉白下廣前第一有無不二。四是牛食噉草
因縁下廣前第二前後不二。初中有四。一就
乳酪三句審定。從乳爲一。從自爲二。從他爲
三。二乃至下以前類後。三就前三句難破後
二成初乳生。四乃至下將前類後。初二可知。
第三段中難破自生明其非有。難破從他成
初乳生顯其非無。破從他中。若從他生擧其
異説。此名水等以之爲他。對破可知。次破從
自。若自生者擧他異説。宣説乳中先有酪性
還生後酪名爲自生。故今擧之。下對破遣。不
應相似相續生者。以酪自生破從乳生。酪
從酪生不從乳故。是乳不應相似相續而生
後酪。乳相似酪故言相似。酪生接乳名爲
相續。道其相似明乳酪因。云言相續明酪乳
果。若相續生則不倶者。以從乳生破酪自生。
以從前乳續生酪故。明知先無酪之自性。與
乳倶時而生後酪。若不倶生五種之味不一
時者將初類後若無酪性與乳倶時而生後
酪。是則乳中亦無生蘇乃至醍醐。是故五味
不得一時。雖不一下釋成初句明從乳生。雖
不得一時簡前自生。定復不從餘處來也簡
前他生。謂不從餘水草中來。當知乳中先有
酪相正明乳生。乳有酪性。酪性是其酪果家
相。如煖火相非有酪體。甘味多故不能自變
明假縁生。此言即是釋防外難。難意如何。若
乳有酪何故假縁。假縁生故明知乳中先無酪
性。無酪性故不從乳生。故今釋之。乳中實有
甘味多故不能自變。故假酢縁方始得生。下
第四段。以前類後。文顯可知。此初段意也。第
二段中初先立喩。後約顯法。喩中明能生所
生前後雖別性同不二。以類無明及諸行等前
後雖別實性無二。文中初言是牛食噉水草因
縁血變成乳明前後二。下約此二明性無二。
食甘乳甜食苦。乳苦食肥膩草純得醍醐明性
無二。食草與穀所出之乳色味各異。食穀乳
好食草乳惡明性無二。下約顯法。以明無明
生於二相合食水草。血變成乳明法相二。若
無明轉則爲明者合食甘草乳則甜等明性不
二。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以初類後。無有二相
結成二。無二之義亦如上辨。自下第三廣破
有無成前第一。先問後答。於前問中先難定
有。後難定無。由佛向説乳有酪相故難定有。
恐佛被難轉立無義。故難定無。前難有中如
佛所説乳中有酪是義云何牒以直問。下就
設難。難有四句。一以生難有。若言乳中定有
酪相細故不見擧佛有義。云何説下以生難
破。從乳新生明非本有。二若本無下立理重
徴。本無今有可名爲生。如其先有云何名生。
三若言乳中定有已下擧因類破。草是乳因。
擧彼草中先有性乳。類破乳中先有性酪。若
言乳中定有酪相重牒前有。草應有乳正類
破之。四如是乳中亦應有草擧果類破恐佛
被徴説草有乳。故今類破乳應有草。斯乃擧
果反類其因。下難定無。句別有三。以生破無。
言云何因乳而得生酪以生難破。從乳生酪
明非本無。二若本無下破無得生。先擧本無
得生之言。何故已下次以破之。若本無酪
而得生酪。本亦無草何故不生。乳不生草草
可本無。乳中生酪明酪非無。下佛答之。先列
三門明皆不可。不定有無正答前難。不從他
遍防異計。言不定有成初段中不自生義。
不定無者成初段中從乳生義。不從他者成初
段中非他生義。下廣顯之。先破定有。初牒次
破。若乳有酪體味應同。云何而得體味各異。
乳冷酪熱是其體異。乳甜酪酢是其味異。其
色亦異略而不辨。體味各異明非本有。是故
下結。次破定無。先牒次破。乳中何故不生兔
角。以無不生顯生非無。是義云何。若乳無酪
而得生酪。乳無兔角何故不生。乳無兔角不
可生角。乳生於酪明酪非無。置毒乳中酪則
殺人。以終驗始顯非本無。是故下結。次破從
他。先牒次破。若從他生。水是其他。何故於中
不生於酪。水不生酪明不從他。是故下結。自
下第四廣顯不二成前第二。初先立喩。明無
明下約之顯法。以是縁下結會前喩。佛性亦
爾擧法以帖。喩中有四。一就乳因果建立二
相。喩明無明法相之二。二是乳雖從草血出
下就乳因果明性無二。喩明無明實性不二。
三是乳滅下就酪因果建立二相。喩行識等
法相之二。四是故不得定言已下就酪因果明
性無二。喩行識等實性不二。初中是牛食草
因縁血則變白從因生果。牛喩衆生。心納惑
縁名爲噉草。起無明支喩況如血。無明起行
名血變白。草血滅已福力成乳。因謝果興亦
得名爲縁力生果。爲彰因果前後別異故説
滅已。犢子福力變血成乳。故言衆生福力成
乳。是義云何。牸牛喩於無明衆生。造業衆生
從前而起説爲犢子。以此衆生宿業熏習轉
前無明而起後行。如彼犢子福力成乳。第二
段中是乳雖從草血而出不得言二正明無
二。草血出乳是其別異。辨異兼一是以言雖。
轉前作後是故不得一向定二。唯得已下釋
成無二。唯從草血因縁生乳非餘處來。是故
不得一向定二。酪至已下以初類後。以是義
下結成無二。以是乳等從前生後。性無別故
同名牛味。牛味同故名爲無二。第三段中是
乳滅已因縁成酪正辨其二。前乳滅已更假
餘縁方得成酪。所以名二。何等下釋。是故下
結。是酪假於酢暖等生故名從縁。乃至已下
以前類後。第四段中是故不得定言乳中無有
酪相正明無二。是酪從於乳中生故。不得定
言乳中無酪相。而生後酪故性無二。從他生
者離乳而有無有是處破他定二。從他生者
擧異見人。離乳而有擧異見言。無有是處以
理正非。離乳有酪無是處故。明非定二。上來
立喩。下合顯法。但合初對。後類可知。明與無
明亦復如是。合前食草血變成乳明法相二。
若與煩惱諸結倶下合前是乳雖從草血不得
二等。於中初先正解無二。一佛性體與諸結
倶名爲無明。與善法倶名之爲明。明與無明
體性無二。何者性體。謂眞識心。故地經中説
十二縁皆眞心作如夢所爲皆報心作。是故
已下結成無二。以是因縁下結會前喩以明
無明二。因縁故我先宣説雪山膩草牛若食
者即成醍醐。佛性亦爾擧法以帖。此明佛性。
同彼膩草及與醍醐前後性一故云亦爾。由
性一故彼無明轉即變爲明。如是一切。四諦
至此正明證行。自下第二入證所依。於中有
二。一明菩薩依經見性。答上問中云何菩薩
見難見性。二種種異論皆佛説下明諸菩薩
依字解經。答上問中云何解滿字及與半字
義。初中有三。一明菩薩依經見性。二迦葉白
甚奇已下明二乘人依經見性。三迦葉白佛
非聖凡夫有生性下明凡夫人依經見性。初
之一分正答前問。後二乘辨。此三分中皆初
明其佛性難見後明能見。就初段中先明難
見。若刹利下明諸菩薩依經見性明難見中
句別有四。一略喩難見。所謂&T025693;牛衆生薄福
不見雪山肥膩之草。二佛性下合。三如大海
下廣喩難見。於中海喩喩妄含眞。雪山之喩。
喩眞含妄。四衆生下合。於中初先合喩明有。
所謂已下出其有體。恐畏世人執法同喩。故
説佛性非是作法。但爲已下明諸衆生不見
所由。此即明其難見義也。下明菩薩依經見
中。若刹利等斷除即見成無上道明諸菩薩
斷惑證見。菩薩處世不出四姓。故説刹利婆
羅門等。譬如已下明諸菩薩依經解見。先喩。
次合。後嘆勸學。喩中先順。若無下反就。順喩
中法身如空。震雷喩於大涅槃經。從眞現應
普覆世間名爲起雲。一切象牙喩衆生心。人
傳外國上象有三。一優鉢羅象。二拘物頭象。
三分陀利象。此等皆悉從牙以別。於天雷時
牙上有其優鉢羅華文像生者。説之以爲優
鉢羅象。餘二亦爾。以此等一切象牙喩衆生
心。衆生心中佛性顯了故言生華。下反喩中。
佛未宣説涅槃經時名無雷震。衆生心中性
不顯了名華不生。性不顯故唯得宣説衆生
無我。不得言我故無名字。合中有四。一明凡
不見合前反喩。二若得聞下明菩薩能見合
前順喩。三雖聞下明二乘不見合前反喩。四
聞是經下明菩薩能見合前順喩。就初段中
佛性如是合天雷時牙中華生。惱覆不見合
華不生。是故我説衆生無我合無名字。是諸
衆生惱覆不見故説無我。第二段中若聞是
經則見佛性合雷華生。明諸菩薩依經見性。
如象牙華擧喩以帖。此從凡夫進爲菩薩。第
三段中雖聞契經不聞是經不知如來微妙相
者重合無雷華則不生。此明二乘雖聞小乘
契經諸定以其不聞涅槃經故不知如來法身
體相。如無雷下擧喩以帖。第四段中聞是經
已即知佛性重合雷時象牙華生。明諸菩薩
依經見性。喩已下擧喩以帖。此從聲聞進爲
菩薩。下嘆勸學。於中五句。前四嘆勝。後一勸
學。前四句中初明由經得知佛性。二以是義
下結嘆經勝。以聞是經知佛性故。説大涅槃
爲祕密藏。三増長下明向由經増長法身。從
小至大名増法身。四以能長下結嘆經勝。以
能長養法身大義。故得名爲大般涅槃。下勸
學中。若有習學能報佛恩上順聖心。眞佛弟
子上順佛法。就明二乘見性之中先明難見。
迦葉白佛佛性微細云何肉眼而能得見下明
二乘人依經得見。前中有四。第一迦葉明性
難見。二乘不服不能聽受。證會在心故曰不
服。二如來述可。汝嘆性深二乘不服不違我
説。三迦葉請佛難見之相。四如來廣辨。於中
有二。一擧菩薩見性不了以顯二乘不能得
見。二所有佛性如是深下擧佛獨知彰彼二
乘不能得見。前中先明菩薩不了。如是菩薩
位階十下以大況小明小不見。就明菩薩見
不了中初明菩薩假佛少見。下因見傷嘆。前
中先喩。喩有四句。一自不見性喩。十地菩薩
各修十度説爲百人。因分所修未能見實故
説爲盲。二爲治目下請佛求解喩。爲治慧眼
請佛聽法名造良醫。三是時下佛爲説法。喩
諸佛良醫爲説涅槃。破其闇障開發慧眼。名
爲金錍抉其眼膜。四以一指下因説悟解喩。
經初一説名一指示。中間重説名二指示。初
聞未解如一指示盲答未見。重聞方解如以
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見。下次合之。先合初
句。大涅槃經如來未説亦復如是彰盲所由。
如醫未以金錍抉膜其人眼盲。無量菩薩雖
具足行諸波羅蜜乃至十住合彼百人。猶未
見性合上盲也。隨相修行故不見性。第二一
句爲治造醫略而不合。如來既説合第三句
金錍抉膜。即便少見合第四句二三指示乃
言少見。於中別論十地少見。餘者皆未。通則
歡喜乃至法雲未聞此經皆不見性。聞則倶
見。非唯十地。下傷嘆中見已咸言甚奇世尊
嘆佛能開。我等流下傷已宿盲不識眞我妄
爲虚法之所惑亂。上來廣明菩薩不了。自下
第二擧之以況小目不見。如是菩薩位階。十
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況聲聞等總擧況小。
復次已下別擧況小。有九復次。初復次中先
明菩薩見性不了。後況二乘。餘中但明菩薩
不了。略不況小。皆初立喩。後合可知。自下第
二擧佛獨知彰彼二乘不能得見。於中先明佛
性甚深唯佛能知。次明二乘不能知及。智者
已下結勸分別。上來廣明佛性難見。下明二
乘依經能見。迦葉先請佛性微細云何肉眼
而能得見。下佛答之。先明二乘依經信見。如
是佛性唯佛知下彰彼二乘不能證見。前中
先喩。次合顯法。是故已下結勸學經。第三明
凡見性之中初明難見。凡夫説我不當性故。
若有凡夫能善説下還明依經故能見性。前
中迦葉先問起發。問由前生。如來向説佛性
甚深唯佛能知二乘不及。故今問之。非聖凡
夫有衆生性皆説有我。是則凡夫亦能知性。
云何佛説唯佛能知二乘不及。下佛答之。明
凡説我虚妄不眞故不知性。於中初先辨妄
異眞明凡不見。今日如來所説我下簡眞異
妄彰性難見。前中先喩後合顯法。喩文有五。
一菩薩過去宣説眞我衆生得聞喩。二王子
後時捉持是下遷化他土喩。三於是貧人後
於他下尋名妄執喩。四傍人聞下聲聞四果
徴情責實喩。五先逃王子從他國下聖復本
化辨邪異正喩。初中二人共爲親者喩凡菩
薩。機感相順故名親友。一是王子一是貧賤
辨前二人。王子菩薩從佛王法之所化生故
名王子。貧賤喩凡。貧無善財。互相往反顯前
親友。物機順聖説之爲往。聖起稱反。貧凡之
人從聖聞我名見王子有一好刀。眞我無垢
説之爲淨。眞我離相故復稱妙。理中精上故
名第一。聞説愛樂名心貪著。第二段中王子
捉刀逃他國者。懷法在心名捉是刀。遷化異
境名逃他國。第三段中明諸凡夫於聖滅後外
道法中安心住意名於他家寄臥止宿。昏闇
心中妄説有我名眠。夢中寱語刀刀。第四段
中喩明四果徴情責實。前二別論。後二總擧。
就初果中傍人聞之收至王者。喩七方便攝
情詣實。凡夫我心未入聖來恒常成就。我心
雖成而於其中得起觀解。觀與惑倶故曰傍
人。自覺己心我想未除義説爲聞。須陀聖解
説之爲王。由觀轉増心中使性隨觀詣聖名
收至王。時王問下喩聖徴情。於中初先自徴
己心。即問臣下傍推他人。前徴自中文別有
三。一問得處彼具答之。二問刀相彼具答之。
三王聞怪笑。初中先問。答有四句。初言是人
具以上答正答見處。二王今設下明今實無。
於現身中總別推求我不可得。故言設使屠
割臣身分張手足刀不可得。三臣與王下重
辨見處。名聞爲見。四乃至下重明現在無之
所以。乃至不敢解心&T016114;觸況當證取爲是現
無。此初段竟。第二段中王問是刀相貎何類
喩問我相。見如羊角喩答不眞。第三段中初
聞怪笑。語言已下知虚放捨。知彼凡夫所説
之我有名無實。假名不實。不須窮斷。是故語
言隨意所至。彼至何處。至於世俗假名法中。
假名之我一切皆虚不須徴斷。故復告言莫
生憂怖。我庫藏下辨理呵情。謂於聲聞法藏
之中都無有我。何處當於菩薩邊聞。上來自
徴。下推他人。傍問他人見我以不名問群臣。
汝見刀不推窮未竟。須陀心謝名已崩背。尋
立已下明第二果徴情驗實。二果心現名立
餘子紹繼王位。斯陀含果從前習生故名爲
子。聖智現前統攝諸徳咸來歸屬名紹王位。
復問已下徴情責實。但問他人。文別有三。一
問見不彼答言見。二問見相彼具答之。三王
聞怪責故言何處有是相刀。次第已下明後
二果徴情責實。總擧而已。上來第四四果責
實。自下第五喩聖復化辨邪異正。待此衆生
道機熟時。先去菩薩還來現化名後數時先
逃王子從他國還來至本土。成佛度人名得
爲王。既登已下徴情責實。文還有三。一問見
不彼答言見。二問見相彼具答之。但諸衆生
計我非一。故今答者種種不同。三王聞怪笑。
卿等不見辨邪異正。下次合之。依前五段次
第以合。菩薩如是出現於世説我眞相合上
初段。説已捨去合第二段。喩如已下擧喩以
帖。凡夫已下合第三段。如彼貧下擧喩以帖。
聲聞已下合第四段。初先正合。菩薩已下擧
本顯今。是諸凡下明今由昔。前正合中先合
初問。聲聞縁覺合上四王。問生我相合問刀
相。次合前答。如是生下合王怪笑呵其不知。
先擧其法。下以喩帖。菩薩如是説於我等擧
本顯今。由本菩薩宣説眞我。故今凡夫種種
説我。是諸凡夫次第起見明今由昔。由昔凡
夫妄説有我相續至今。故今説我。爲斷已下
合第五段。初先正合。喩如已下擧喩以帖。上
來第一辨妄異眞明凡説我非是佛性故不見
性。今日已下是第二段簡眞異妄明今所説
佛性眞我非凡所見故性難聽。於中先出眞
我之體。如是性下辨法同喩。上來廣明佛性
難見。若有凡下明諸凡夫依經善説得名爲
見。於中初明能善説者言順佛法。後明説者
人是菩薩。從此已下答上云何解滿字等。解
經由字是以辨之。於中有四。第一如來略言
起發。二迦葉白下問答廣辨。三迦葉領解。四
如來述嘆。初中如來何因説言種種異論皆
是佛説。因前説我從菩薩聞。故類一切皆是
佛説。如來何意作如是語。欲使衆生習學文
字以知經法故發此言。第二段中初先問答辨
字半滿。何等名爲解了字下明解滿字半字
之義。前中先辨半滿之義然後釋文。半滿之
義汎論有三。一就字體以別半滿。彼悉曇章
生字根本説之爲半。所生餘章文字具足名
之爲滿。又十二章悉名爲半。自餘經書記論
爲滿。二約所詮以別半滿。宣説世法名之爲
半。説出世法以之爲滿。又出世中説小名半。
説大名滿。此義如前四相章説。三約所生以
別半滿。如下文説生煩惱者名爲半字生善
名滿。又生善中生世善者名之爲半。生出世
善説以爲滿。就出世中生小乘行名之爲半。
生大名滿。今此文中唯就初門及第三門初
義辨之。文中有四。一就字體以辨半滿。悉曇
一章名之爲半。餘皆爲滿。二是故半字於諸
經下結彼半字能爲滿本。三又半字義皆是
煩惱之根本下約就所生以辨半滿。生煩惱
者名之爲半。生善名滿。四如是一切經書記
論皆因半下結滿依半。初中有四。一迦葉略
問云何如來説字根本。二如來略答。於中初
明半字爲本。名悉曇章以爲初半。持諸已下
顯其本相。持諸記等明持世法。持諸陰等持
出世法。以持此等故名爲本持。義云何如。下
文説如地如山如雲如眼如母等也。凡夫人
下寄學顯本。學是半字知法非法故説爲本。
是法猶前諸記論等。凡夫知法必依於字。故
偏説之。三迦葉重問字義云何。四如來廣辨。
於中有二。一別解字義。二吸氣下總辨字相。
初中應先廣辨胡章然後釋文。胡章之中有
十二章。其悉曇章以爲第一。於中合有五十
二字。悉曇兩字是題章名。餘是章體。所謂噁
阿億伊郁憂咽野烏炮菴阿。迦佉伽&T004905;俄吒
咃荼袒拏多他陀彈那遮車闍饍若波頗婆滼
摩蛇囉羅啝奢沙娑呵荼。魯流盧樓。魯流盧
樓外國正音名爲億。力伊離栗離此是初章。
問曰。前後兩荼何別。前長後短。就此章中迦
佉已下三十四字是其字體。初十二字是生
字音。末後四字是呼字音。將初十二呼彼迦
等生字之時。有單有複。其單呼者依後四中
栗離二音。其複呼者用後億力伊離二音單
複呼中並有長聲短聲之別。故有四音。前後
合説有十六音。而經説言十四音者。前十二
中後二助音非是正音。故除此二説十四音。
初章如是。將初十二單呼迦等三十四字爲
第二章。用十二音呼一迦字生十二字即爲
一遍。乃至呼荼類亦同爾。三十四遍合爲一
章。就複呼中有其十章。相状如何。就彼三十
四字體中。前之五五二十五字是其毘聲。備
如下辨。蛇羅等九是其超聲。亦如下説。就毘
聲中有其五句。最初迦字歴配其餘三十三
字入十二音爲第三章。以迦配佉入十二音
生十二字以爲一遍。乃至配荼類亦同爾。是
則合有三十三遍爲一章矣。取初句中末後
俄字歴配其餘三十三字入十二音爲第四
章。第二句中最後拏字歴配餘字入十二音
爲第五章。第三句中最後那字歴配餘字入
十二音爲第六章。第四句中最後若字歴配
餘字入十二音爲第七章。第五句中最後摩
字歴配餘字入十二音爲第八章。就超聲中
具有九字。取前四字歴配餘字入十二音復
作四章。通前合爲十二章矣。若以諸字盡具
相配入十二音。通合應有三十六章。不能煩
廣。略擧斯耳。今此偏説悉曇一章以爲半字
半名字本。是義云何。今言半者。以悉曇章顯
此經中一切義體而未廣辨故名爲半。依於
此義廣開以爲一部之經方名爲滿。此半與
滿大乘不同。向前四相章中。小乘爲半。
乘爲滿。良以是中半亦是大。是故學之得解
此經。即此半字與廣爲本故名字本文中初
就噁阿等音以辨字義。次就迦佉伽&T004905;俄等
三十四字以辨字義。後就魯流盧樓四字以辨
字義。就初音中有十二字。而經文中云十四
音。義如前解。除却後二加後魯流盧樓四字
爲十四耳。文中初音有十四音名爲字義總
以摽擧所言字者名涅槃等總顯其義。字者
外國名阿察羅此方義翻名爲無盡。與彼涅
槃常義相同故名涅槃。問曰。此章是外國人
世俗所學用表世事。今以何故云涅槃法是
其字義。釋言。文字詮表不定。用表世事事爲
字義。用表佛法法爲字義。乃至此方急就章
等類亦同爾。故今宣説涅槃等法以爲字義。
下釋可知。是十四音名爲字本重復摽擧。噁
者已下別顯其義。上來第一別解字義。自下
第二總辯字相。句別有六。初吸氣等明發字
相。二長短等明字體相。初十二字是長短聲。
前之六字初短後長。後之六字前長後短。其
迦佉等二十五字是其毘聲。伽佉等五是喉中
聲。吒咃等五上腭中聲。多他等五是舌頭聲。
遮車等五是齒中聲。波頗等五是脣中聲。隨
其流類毘比夫必反一處故曰毘聲。今略不擧。
後蛇囉等九字是其超聲。不同毘聲故名超
也。三隨音解義明字本相。字爲義本。故令衆
生尋之解義。四皆因等明字所依。五如是下
明字功能。能令衆生口業清淨。六佛性下辨
性異相。於中初辨。何以下釋。是故下結。佛性
淨故衆生同歸。性理一故菩薩視生等無差
別。上來第一就其字體以別半滿。是故半下
是第二段結前半字能爲滿本又半字下是
第三段約就所生以別半滿。初先法説。生煩
惱者名之爲半。生善名滿。後以喩顯如是
一切經書已下是第四段結滿依半。於中初
明經書記論皆依半字。若言已下辨眞異相。
初先辨異。何以下釋。是故下結。迦葉初白言
來至此明字半滿。下次明解。於中有三。一正
明解。二若有隨下反擧不解令人捨離。三是
故汝今應離半下勸捨不解令習正解。初中
先問何等名爲解了字義。知下釋。知如來出
世滅半字者此如上説。生煩惱者名爲半字
故佛滅之。亦應知佛顯示滿字。文略不辯。是
故下結。明不解中初明隨逐半字之義。後明
隨逐無字之義。隨半字中生煩惱者爲半字
故。有人隨之不能解了如來之性。又詮世諦
爲半字故。有人隨之不能解知如來之性。又
詮小乘爲半字故。有人隨之不能解知如來
之性。隨無字中先問次辨。辨中初明隨逐惡
法無有善字。又無字下明隨小法不知大乘
名隨無字。我今已説隨逐無字總以結之。上
來第二反明不解。第三結勸。文顯可知。上來
第二問答廣辨解字半滿。第三領解。第四述
讃。文顯可知。四諦至此大段第二明其捨相
入證之行。自下第三明其證實成果之行。亦
名證實起用之行。於此分中具答四問。一答
云何共聖行如娑羅娑鳥及迦陵提。二答如
日。三答如月。四答如星。答此四問明佛果徳。
徳體難彰寄用顯示。用謂三業。答初一問明
佛意業起化作用。答後三問明佛身口起化
作用。答初問中以所依法常無常等。性不相
離。依之成徳。徳亦如之。是故如來無常共常。
常共無常。乃至苦樂類亦同爾。如彼諸鳥不
相捨離。文中有二一明如來不捨世間而入
涅槃無常共常苦共樂等。前中初略。迦葉下
廣。略中先喩鳥二總擧。迦陵鴛鴦列其名字。
遊止共倶顯其共義。同類不離非是鴛鴦不
離迦陵。下約顯法。苦無常等亦復如是合前
諸鳥不相捨離。此三與彼常樂我等不相捨
離。非直此三不相捨離。廣中迦葉初問發起
云何苦等如彼諸鳥。下佛答之。先辯共法。如
稻米下明其共義。是故我言異法常下總以
結之。就初段中明苦樂等互相簡別。故名爲
異。第二段中遍明無常共常之義。餘類可知。
於中五喩。一稻麻等喩。二菴羅樹喩。三金非
喩。四胡麻喩。五衆流赴海喩。五中前四喩明
行共。後之一種喩明法共。初中先喩。後合顯
法。喩中有二。一明喩同法。二迦葉白下簡喩
異法。明同法中先擧喩事。如是種下就之辨
共。始時轉變故名無常。果熟不變故説爲常。
以無常中即有常性。故無常轉即變爲常。何
以下釋。性眞實者彼稻麻等成熟不改故名
性實。由説稻等常而性實濫同於法故下辨
異。句別有四。一迦葉問此等若常同如來耶。
二如來答。先呵後教。呵中不應作如是説以
理直呵。何以故下將事類責。汝今不應結呵
令捨。教中唯除佛性涅槃簡法異喩。亦得名
爲簡眞異相。更無一下辨喩異法。亦得名爲
辯相異實。直以世下釋會前語。三迦葉領解。
四如來述讃。上來立喩。下約顯法。雖修一切
皆言無常合上萌芽至華無常。聞是經下合
熟名常。何以下釋。是名下結。下四喩中皆先
立喩後約顯法。結文可知。自下第二辯明如
來得大涅槃不捨世間常共無常樂共苦等。
於中有四。一我共無我。二佛法猶如鴛鴦共
下明樂共苦。三異法我下重復明其我共無
我。四同諸煩惱所造有下明常共無常。就初
段中先辯後結。辨中迦葉先問起發如來無
憂何故稱憂。於中先明如來無憂。夫憂悲下
廣擧憂悲明佛悉無。何故已下徴佛説憂。上
來何曾道佛有憂。今作此徴。佛前嬰孩喩
中云言。如女生子嬰孩得病是女愁惱。佛亦
如是。故今徴責。下佛答之。答中論法其唯
有二。一明佛無憂。二明隨化有憂。無憂是我。
有憂無我。喩別有七。一無想天喩。二樹神喩。
三非想天喩。四虚空舍宅喩。五衆生心喩。六
是幻喩。七上中下喩。經文有五。一擧無想及
樹神喩約之顯法。二擧無想及非想喩約之
顯法。三擧空舍衆生心識及無想喩約之顯
法。四擧幻喩約之顯法。五擧上中下人之喩
約之顯法。就初段中先喩後合。喩中先擧無
想天喩。後擧樹神類顯無想。前中初言無想
天者擧其喩事。名爲無想明其非有。若無想
下彰其非無。以是義下結無定處。以其無想
而有壽命故無定處。以此難知故下擧彼樹
神顯之。譬如樹神依樹而住擧其喩事。不得
定言依枝節等明其非有。雖無定下顯其非
無。無想如是約後顯前。下約顯法。句別有三。
初佛法亦爾甚深難解總嘆顯深。二如來實
無憂悲苦惱明實無愛即是有我。三而於生
下彰化有愛明共無我。第二段中初擧無想
及非想喩。下約顯法。句別有三。一明實無憂
即是有我。二若言已下彰化有憂明共無我。
於中三句破無顯有。三以是義下總嘆顯深。
佛不思等類嘆顯深。有憂無憂是佛境界正
嘆顯深。第三段中先擧空舍。衆生心識及無
想喩空舍喩中初明不住亦非不住。以是下
結。凡夫人下破其定住。於中先擧凡夫所見。
次破。後釋。心及無想類之可解。下約顯法。句
別百三。初言如來憂悲如是總明不有不無
之義。二若無憂下別明非無。三若言有下別
明非有。第四段中先擧幻喩。下約顯法。句別
有三。一明佛有憂。二明實無憂無有眞實正
明無憂。如來已入於涅槃等釋顯無憂。若謂
已下約就愚智取捨得失成佛無憂。三有愁
無愁無能知者總嘆顯深。第五段中先擧上
中下人之喩。下約顯法。句別有四。一擧二乘
齊知自地合前中人唯知中下不知於上。二
如來不爾合前上人能知於上及知中下。悉
知自地合知上也。及以他地合知中下。是故
如來名無礙智嘆以顯勝。一切悉知故曰無
礙。示現隨世顯無礙相。三凡夫下擧凡不知
合前下人。能知下法不知中上。文中偏合不
能知上。餘略不合。四有愁無愁唯佛能知重
合上人能知於上。上來廣辨我共無我。以是
下結。先結其法。後以喩帖。第二明樂共苦之
中文別有四。一明如來得樂共苦利益衆生。
二是名下結。三諸行苦下明諸衆生因佛教
化離苦得樂。四以是下結。初中佛法猶如鴛
鴦擧法同喩。是伽陵下辨喩顯法。喩有兩句。
一是得樂隨苦之喩。迦陵鴛鴦喩佛如來。五
濁増時名爲盛夏。煩惱熾盛名爲水長。佛選
正法化人令住名選高原安置其子。爲養結
之。二是捨苦歸樂之喩。息化歸眞故曰隨本
安隱而遊。下約顯法。如來如是化無量生安
住正法合上初句。如彼已下擧喩以帖。如來
亦下合向後句。是名下結。第三段中初先辨
出苦樂二門。諸行是苦。涅槃是樂。迦葉白下
明諸衆生捨苦得樂。先問起發。於中但問得
樂之義。略不問苦。下佛答之。苦樂具辨。意爲
明樂擧苦顯之。文中初先長行略答。次偈後
解釋。略中我説諸行和合名爲老死偏釋苦
義。擧前問中言有左右。但言諸行和合爲苦。
即知不合是涅槃樂。故不具論。偈中初偈明
苦樂果。前半樂果。後半苦果。後偈明其苦樂
二因。前半樂因。後半苦因。下廣釋中初先正
解。云何已下就人顯之。前正解中。若放逸者
名有爲法爲第一苦釋前偈下半。不放逸者
名涅槃等解前偈上半。若趣諸行是名死處
受第一苦釋後偈下半。若至涅槃名不死等解
後偈上半。若至涅槃則名不死受最妙樂解
不死處。若不放逸雖集諸行亦名常樂不破
壞身。解釋偈中不放逸者得不死處。隨化衆
生現集諸行實無罪過。是故亦名常樂不死。
就人顯中先問後辯。文中可知。以是下結以
前諸義。故苦異樂樂異苦也。自下第三重明
我共無我之義。何故重辨。前説如來我共無
我。未明宣説無我所以。故下辨之。於中初言
異法是我異法無我總以標擧。佛性是我。有
爲無我。下釋有三。一明衆生不見眞我。二是
故下佛隨其意爲説無我。三所以下釋。初中
先喩。人喩二乘。在煩惱中名爲在地。學求如
理名觀虚空。但見相空不見佛性名不見迹。
下合顯法。衆生合人。無天眼者喩中無文。非
是合前。別明衆生不見所由。以諸衆生無其
第一義天眼故不見佛性。在煩惱中合前在
地。仰觀虚空略而不合。不見自身有如來性
合不見迹。第二句中。言是故者是諸衆生不
見性故佛説無我。無我覆我名爲密教。第三
釋中先問後解。以無眼者不見眞我横計我
故。須説無我對以破之。因煩惱下是第四段
常共無常。於中先明衆生無常。精懃已下明
佛共之。前中因煩所造有爲正明無常。是故
下結。因諸煩惱所造有爲是無常故異於常
法。常不同此故異無常。下明共中先偈後釋。
偈文之中前偈上半明佛自住解脱山頂。即
是常義。下半見凡。即共無常。一切有爲生滅
理齊故説爲平。是凡住處目之爲地。凡未入
理故名曠野。佛於此處常見凡夫。就後偈中
初之三句明佛日住智慧臺殿除滅憂患。即
是常義。亦見生憂名共無常。由見衆生心常
憂念名見生憂。釋中有三。一略釋偈文。二問
答廣辯。三難解者問答重顯。略中如來悉斷
煩惱住智山者釋前偈中初之兩句及後偈中
前之三句。斷無量惱住智慧者釋後偈中初
三句也。言住山者釋前偈中初二句也。見生
常在無量煩惱釋前偈中後之二句及後偈中
末後一句。廣中先問。迦葉白佛所説不然牒
以直非何以故下顯不然相。先自徴問。後其
相顯難辭有二。一對後偈中初之三句以爲
徴問。難意如何。有憂喜人可須昇彼智慧臺
殿以防憂患。佛入涅槃無憂無喜。何須昇彼
智慧臺殿。二復當下對彼前偈及後偈中見
衆生憂而爲徴問。難意如何。住解脱者不見。
我人衆生等相。云何如來住解脱山而見衆
生。下佛答之。先解前難。釋意如何。智慧臺殿
正是涅槃。佛住是中故無憂喜。云何難言佛
無憂喜不應昇彼智慧臺殿。文中初明智慧
臺殿即是涅槃。後明如來住之無憂。於中初
明如來無憂。有憂愁下擧凡有憂顯佛無之。
須彌山下釋其後難。釋意如何。明佛雖住解
脱山頂隨化衆生所以見之。文中有三。一釋
前偈中初之二句明佛自住解脱山頂。二地
者下釋前偈中後之二句明見凡夫。三如來
愍下釋後偈中末後一句明見有憂。前中初
言須彌山者謂正解脱。解釋偈中山頂言也。
勤精進者喩須彌山無有動轉。解釋偈中精
勤勇者處於山頂。以無動轉故名爲住
第二段中句別有四。一解其地。謂有爲行。平
及曠野略而不論。二是諸凡下解釋凡夫。三
其智惠下解釋見義。佛智惠者正覺凡夫在
有爲地造作諸行故名爲見。四離有下釋於
常義。離有常住名曰如來。是故如來常見凡
夫。上來四句合爲一段。解前偈中後半偈竟。
第三段中具足應釋見衆生憂。直釋有憂。略
不解見。若更解見。不異前故。如來愍生爲毒
所中正解有憂。是故下結。第三問答重顯之
中迦葉先問。如來有憂不名等覺。下佛釋會。
皆有因縁總以釋通。隨有已下別以釋通。隨
有衆生應受化處於中示現釋成有憂。雖現
已下釋成無憂。如迦陵下擧喩對顯
上來明佛意業作用。下約日月星宿三喩明
佛身口二業作用。於中初約日月二喩明佛
身口化現之用。後約星喩明佛身口化滅之
用。就月喩中文別有六。一明如來體無起盡
示有生滅。二如此滿月餘見半下喩明如來
體無虧盈示有増減。三如滿月一切現下喩
明如來體無差別應物有衆。四如羅睺下喩
明如來體無衰損示受侵惱。五如月六月一
蝕下喩明如來體無脩促示有長短。六如明
月衆生樂見下喩明如來體無違順示有樂
厭。就初段中先喩後合。第二段中先喩次合。
如是衆生所見已下重辨前喩。如來身下重
約顯法。第三段中先喩後合。第四段中文別
有三。一正明如來體無衰損示受侵惱。先喩
後合。二如二人下明化受惱害者無罪。於中
先喩。次約顯法。如來如是於未來下結明化
意。三如良醫勤教子下明化所爲爲制戒律
故受侵惱。先喩後合。喩中有二。一當時善教。
二滅後得益。合中亦爾。先合現教。欲令比丘
於佛滅下合後得益。後兩段中皆先立喩。後
合可知。就日喩中文別有三。一喩佛身業。二
如來所説方等已下喩佛口業。三而如來性
實無下結。身中先擧三時之喩。後約顯法。口
中有三。一明如來所説大乘於未來世傳法
之人利益廣多猶如夏雨。二明如來所説小
法令二乘人多生厭離猶如冬雨多致冷病。
三明如來所説大乘微密教誨能令菩薩善芽
開敷猶如春雨多有出生。結中偏就身業以
結。身無長短。爲世間故示有脩促。實無長短。
即是諸佛眞法性身。下約星喩明佛化滅。喩
事有三。一是晝星不現之喩。二陰闇日月不
現之喩。三是彗星夜現之喩。於中初喩正答
上問。後二擧之助以顯法。晝星一喩喩佛滅
後二乘不見。先喩後合。二乘倒想如彼日光
映障如來不能得見。陰闇彗喩佛滅後凡夫
不見。陰闇之喩正明滅時凡夫不見。先喩後
合。彗星之喩明辟支佛出現世時凡生滅想。
聞辟支佛出無佛世故生滅想。於中先喩。次
約顯法。而如來下明實不滅。上來教聖趣菩
提行。自下第二明教凡夫趣菩提行。於中有
二。一明法力得菩提義。二菴羅樹觀三寶下
明其修力得菩提義。前中有三。一明法力令
人發心。二如佛説不見義下法力起行。三如
大船下法力得果。後中亦三。至時當辨。法力
發心答上問中云何未發心而名爲菩薩。今
明經力令人發心故爲菩薩。於中有四。一明
經力滅罪發心。二迦葉白如佛所説大涅槃
光入毛孔下出其分齊除一闡提。三迦葉白
云何未發菩提心者作菩提因下就上初段明
經令人發心之相。四如空中興大雲下就前
第二廣顯發心分齊之相除一闡提。就初段中
先明經力令人滅罪。如日月光諸明最下明
經力故令人發心。前中四句。一經力滅罪。二
是大涅槃甚深已下嘆經深勝。三以是義下勸
人修學。四是故此經名無量下重嘆經勝。前
中初言譬如日中衆霧悉除喩經滅罪。後合
可知。第二嘆經。文相可解。第三勸中應於如
來生常心等勸人正知。是故應當多修是典
勸人勤學。是人不久常得已下明其正知勤
學之益。第四嘆中是故此經無量徳成嘆其
徳廣。以修習者當得菩提。故爲無量功徳所
成。亦名菩提不可盡者嘆其徳常。以前三寶
不斷滅故名不可盡。以不盡故名大涅槃以
常顯大。有善光下以廣顯大。善光用廣。身無
邊者明其體廣。具此二廣名大涅槃。上來滅
罪。第二令人發心之中先嘆經勝。初喩。後合。
何以下釋。令人發心故得爲勝。言入衆生諸
毛孔者。凡夫衆生善根狹小。受法之器猶如
毛孔。是故就名心毛孔。經亦入身中令其發
心。是故下結。以能廣益名大涅槃。第二發心
分齊之中迦葉先問。問中有二。一牒上後段
經力發心對彼四依而爲徴問。二又如佛下
牒上初段經力滅罪對彼四依弟子爲問。前
中初言大涅槃光入生毛孔作菩提因是義不
然牒以直非。何以下釋。先自徴責。後顯非意。
犯四禁等光明入身作菩提因與淨持戒有何
差別責下同上。此名四依爲淨持戒修諸善
者。犯罪聞經即能發心與彼何別。若無差別
如來何故説四依義以問責別。若無差別。如
來何故偏説四人爲物依止。不説犯禁五逆
等人爲世依乎。第二難中若聞涅槃一經於
耳則斷煩惱如來云何先説有人恒沙佛所發
菩提心不解義者擧此徴前。如來前於四依
章中宣説熙連乃至三恒佛所發心聞經不
解。故今對之而爲徴問。諸罪人等一聞涅槃
能滅煩惱。何故前説恒沙佛所發菩提心聞
經不解。若不解義云何能斷執前徴此。心不
見理烏能斷結。下佛答之。但答初難。後難自
遣。故不別解。答意如何。明今聞經能發心者
即是義趣。上品之人聞經能解一分之義。是
故經力能令其人除罪發心。非極凡下一闡
提等云何得知。唯是四依上品弟子。上
説有人四恒佛所發菩提心方能解於一分之
義。解義之人方能滅罪。今聞經者能滅重罪。
明知是善解義之人非。是餘者故下説爲大
菩薩矣。文中有三。一簡定其人除一闡提。餘
聞能作菩提因縁。闡提有三。一下品闡提斷
一切善。二中品闡提無出世善。三上品闡提。
雖少求出邪謗未捨今皆除之。二法聲已下
明由聞經得菩提果。由聞此經進入住分。是
故必定當得菩提。住分即是習種已上。問曰。
此人云何許聞定得菩提。如下第二功徳中
説不作聞相不作聲相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乃
至不取一切法相故得菩提。非取相聞堪能
得之。三何以下釋。釋中有三。一明久供多佛
善人得聞是經薄福不聞。問曰。供殖幾許諸
佛得聞是經。釋言。聞經義通始終。今此所論
是其解義能滅罪者。當應供養四恒諸佛方
得聞矣。二所以下釋顯前句。所以薄福不得
聽聞。此涅槃經是其大事。大徳之人能聞大
事。斯下不聞。是故薄福不能得聞。三何等下
辨前大事。先問。次辨以是下結。自下第三就
上初段明經令人發心之相。迦葉先問。云何
未發作菩提因。下佛爲辨。於中文別六句三
對。一明人違經。言我不用發菩提心誹謗正
法。二是人下明經益人。令於現在夢覩羅刹
發菩提心。後生餘道續復憶念。良以是中不
信爲過。是故夢覩羅刹怖之。下明經法爲良
醫中行犯爲失。是故令其夢墮地獄。此是初
對。三當知下明前被怖發心之人是大非小。
善趣中極故言是大摩訶薩也。四以是義下
結明經力益人之義。此第二對。五是名菩薩
發心因下結明菩薩發心所由。六以是義下
結嘆經法。是眞非僞以能益人。故知是經眞
佛所説。此第三對。自下第四就上第二廣明
發心分齊之相除一闡提。喩別有十。相從爲
八。第七第八共顯一義。第九第十共顯一義。
餘各爲一。是故言八。八中前四正明令人發
心之相除一闡提。後之四喩還成前四。就前
四中初一明共一闡提人無受法心。是故此經
不能令發。先喩後合。第二彰其善根難生。先
喩後合。第三明其惡心難清。先喩後合。第四
明其罪障難治。於中初明能益善人。後明不
能利益闡提。前中先喩。喩文有二。一明能治。
二不念下明無簡別一切普治。又復前段能治
惡業。後治煩惱。前中藥樹喩涅槃經。名曰藥
王藥中最勝喩此經勝。若和已下喩明能治。
獨法不治。要與行心相應乃治。是以説言若
和酪漿若蜜蘇等。此喩常樂我淨等觀。別觀
名末。總觀稱丸。塗瘡喩戒。熏身喩定。塗目喩
慧。聽聞名見。受行曰嗅。能除罪業故曰能滅
一切諸病。就後段中初不作念一切生等喩
無簡別。雖不生下喩明能滅一切煩惱。下合
顯法。先合初段。涅槃如是合前藥樹。能除一
切衆生惡等合和酪漿。乃至除滅一切諸病。
意惡名内。身口名外。此明滅惡。諸有未發菩
提心下明能生善。喩中無文別以論之。何以
故下合前藥王諸藥中勝。先合後帖。下合第
二。若有修習及不修者合不作念一切衆生
若取我根不取葉等。若聞敬信煩惱皆滅合
能除滅一切病苦。下明不能利益闡提。先法
後喩。自下四喩重成前四。從後向前次第成
之。初之一喩成前第四明一闡提無受藥器故
藥不治。先喩後合。其次一喩成前第三明一
闡提惡心難破故不可清。先喩後合。其次二
喩其顯一義成上第二明一闡提善根難生。於
中先明餘人善根可以還生不同闡提。先喩
後合。如佉陀下明一闡提善根叵生不同餘
人。先喩後合。末後兩喩共顯一義成上第一
明闡提人無受法心。先喩次合。後喩重顯。自
下第二明其法力令人成行。於中初明滅罪
之行。譬如蓮華爲日照下明其對治滅煩惱
行。前明滅罪。即是答上云何於衆而得無畏。
今明菩薩懺悔滅罪。故於闡提大衆之中獨得
無畏。文中有三。一明闡提可畏。二云何見下
明菩薩無畏。三從作惡不即受下明一闡提不
畏所以并教菩薩對治捨畏。初中迦葉先擧
昔偈請佛解釋。如佛説偈總以標擧。不見善
等正擧偈辭。初之兩句明可畏事。言不見者
明無正行。言唯見者明有邪解。惡可作者明
有邪行。第三一句結成可畏。末後一句喩顯
可畏。有何等義結請令答。下佛爲釋。前之兩
句一處釋之。先解初句。次解第二。文顯可知。
以是故下雙就前二明其不能趣向善法。於
中初先總明闡提無心趣善。何等已下別以
顯之。先明善法。趣涅槃下擧善顯惡明無趣
向。是處已下釋第三句。是處可畏謂謗正法
出所畏事。誰應已下出其畏人。何以下釋。何
故餘人不生怖畏唯是智者。以謗法人無有
善心及方便故。無有善心彰其無行。及方便
者明其無解。嶮惡已下釋第四句。謂向生死
有爲諸行。第二菩薩無畏之中迦葉初問如
佛所説總以標擧。云何見等正擧偈辭。初之
兩句明無畏行。見所作者是自利行。自見已
罪懺悔發露名見所作。云何得善是利他行。
何處不怖正明無畏。如王夷道喩以顯之。是
義何謂結請令答。下佛爲解。第二一句迴之
寂後。自餘三句在前解釋。見所作者牒擧初
句。發露下釋。但解所作略不解見。發露諸惡
從生死際悉皆發露隨相懺悔。至無至處滅
罪相懺。觀罪空寂究竟到於無所至處。是故
名爲至無至處。以是義下釋第三句。惡因既
盡故無所畏。如王已下釋第四句。先擧其
喩。後約顯法。復次已下釋第二句得善法義。
於中初先廣就闡提明其不見一切所作。若
菩薩下用已善根迴向攝取爲得善法。前中
有三。一明闡提不能自見已之所作。先明不
見。是一闡下明其不畏。以是義下彰無所得。
二假使下明諸如來亦復不見闡提所作。謂
不能作阿耨菩提。三又復下明一闡提不能
見於如來所作。先問後辨。所謂不見如來所
作總明不見。下別顯之。別中兩句。一不見佛
口業所作。説生有性闡提不見。先辨後結。二
不見佛身業所作。見應無常。不知眞身常存
不變。先辨後釋。下明菩薩迴向攝中初以已
善施與闡提。何以下釋。自下第三辨明闡提
不畏所以并教菩薩對治捨離。先擧偈文。作
惡不即受如乳即成酪辨明闡提不畏所以。乳
得醪煖交變成酪。作惡不爾。現在造作未來
方受。不能即時交受苦果如乳成酪。猶灰覆
火愚者輕蹈正明無畏。現報如灰。當苦如火。
現報隔障説之爲覆。愚人輕欺造惡臨逼名
之爲蹈。下釋有四。一明闡提詐説大乘誹謗
小乘以爲作惡。二如王使下教諸菩薩弘法
捨離。三有一闡提作羅漢下明一闡提詐説小
乘誹謗大乘以爲作惡。四是故當知大乘已
下嘆經殊勝令人習學對治前過。就初段中
先明作惡。下明所作不即受果如乳成酪。灰
覆愚蹈略而不論。前作惡中文別有三。一明
闡提實不見小無慧目故。二如羅漢下實不學
大。兩喩兩合。如阿羅漢不行生死喩一闡提
不學大乘。無目下合。如阿羅漢勤修慈心喩
一闡提勤捨大乘。一闡下合。三若人説下詐
説大乘誹謗小乘。先明謗小。信受大下詐説
大乘。初明説大。是人雖下明實不信。如是説
下結以顯過。如是惡人不速受果如乳成酪
釋第二句。自下第二教諸菩薩亡身弘法以
治前過。初先立喩。王喩如來。使喩菩薩。能宣
法化名善談論。善順物機名巧方便。受佛委
付傳化末代是故名爲奉命他國。傳佛眞言
亡身不改故云寧喪不匿王教。下合顯法。智
者亦爾合前王使。善論巧便略而不合。於凡
合前奉命他國。不惜已下合前寧喪不匿王
教。自下第三明一闡提詐小謗大。先明作惡。
就中初明詐小謗大。諸凡夫下明凡不識。謂
眞羅漢是大菩薩。是一闡下廣顯其過。初明
身過。見他得下明其心過。作是言下明其口
過。上明作惡。是人作下明不即受如乳成酪。
如灰覆火愚者輕蹈。自下第四嘆經殊勝令人
習學治捨前過。初先法説。是故當知大乘經
典必定淨者是謗大乘名邪惡故當知大乘必
定淨也。次喩後合。下明對治煩惱行中。初答
處濁不汚如花明人依法能離煩惱。後答云
何處惱不染明法資人能治煩惱。前中三喩。
一蓮華喩。二優鉢羅喩。三清風喩。蓮華一喩
正答上問。後二乘擧助以顯法。此三喩中初
喩生善。先喩。次合。是故我下擧説證成。彼一
闡提下彰其分齊除却闡提。第二明其所生
善法不爲惑染。先喩。次合。何以下釋。第三風
喩明能滅惑。先喩。次合。後除闡提。如良醫下
答上云何處惱不染。如醫療病不爲病汚。醫
師療病若不除愈汚其醫道。差則不汚。經法
如是。若不能治衆生煩惱汚經勢力。除則不
汚。此明經法資人滅惑。文中初別。後總結嘆。
別中經文有十復次。初八復次法爲良醫。後
二明其諸佛菩薩人爲良醫。意爲明法。法藉
人通。故説人矣。法中四對。初二復次大小相
對。擧小顯大。辨大過小。次二復次就其所生
解行相對。前一生解。後一起行。次二復次理
教相對。前一復次教能資理。後一復次理能
資教。後二復次就所攝化難易相對。前一復
次易化善人經能攝益。後一復次難化惡人
經能強益。就初對中前一復次擧小顯大。先
喩後合。喩中良醫喩小乘經。解八藥者正是
八術。八中有藥名解八藥。喩小乘中備合藥
法。滅一切病喩能治惑唯除必死彰其分齊。
明不能治犯四禁等。合中契經諸定如是合
前良醫。能治一切合滅一切。而不能下合
除必死。小乘力微不能廣治。故犯四禁五無
間等望於小乘齊名必死。不同大乘唯説闡
提爲必死耳。下一復次明大過小。先喩後合。
喩中良醫喩涅槃經。過八術者明大過小。能
除病苦喩治煩惱。不治必死除却闡提。合喩
可知。第二對中初明生解。先喩後合。喩中良
醫喩涅槃經。以藥治盲令見日等喩能生解。
唯不能下彰其分齊。合文可知。下一復次明
能起行。初先正辨。迦葉白下問答重顯。前中
初喩。次合顯法。後簡闡提。喩中良醫喩涅槃
經。善解八術喩備治法。下顯治能。先治煩惱。
女人産下明治惡業。治煩惱中句別有二。一
明經能治。二貧愚下明經強治。前中爲治一
切病苦出其所治。與種種等彰其能治。與種
種方授其教法。吐下諸藥授以行法。行能遣
障名吐下藥。塗身起戒。熏藥生定。灌鼻已下
明起智慧。受法灌鼻。別觀名散。總觀稱丸。下
強治中凡夫衆生無福稱貧。無慧曰愚。聞經
不受名不欲服。經能親益名賢愍念。令於夢
中觀見地獄名將還舍。地獄是其罪人歸處
故名舍宅。怖令信受名強與服。法力遣障名
所患除。明治業中三罪之人能生出世菩提
心子故説爲女。起菩提心名爲産時。三罪嬰
纒説爲兒衣。不能除遣故云未出。授以法藥
名與令服。三罪除遣名爲已出。除障行立名
令嬰兒安樂無患。合中涅槃亦復如是合醫解
術。所至之處合醫治病與種種方吐下藥等。
若至舍宅合貧愚人不欲服之。將還舍宅強
與令服除無量惱合以藥力所患得除。犯四
禁下合女産時兒衣未出與服即出。未發心
下合令嬰兒安樂無患。除一闡提彰其分齊
就下問答重顯之中先問。次答。後除闡提。迦
葉發問執小徴大。犯四禁等於小乘中名爲
極惡名斷多羅。云何能與作菩提因。下佛答
之。答意如何。犯四禁等其罪雖重。經之威力
能使其人夢墮地獄生悔發心。是故能與作菩
提因。文中有二。一明現益。二犯四禁下明其
當益。現中有五。一明經力益人之相能使其
人夢墮地獄。二因見生悔。三悟已生信。信知
此經有大果報益人之力。是其經法功用之
果名大果報。非餘果也。四如彼已下明心成
已領荷法恩寄喩顯之。菩提之心從障始出。
如彼嬰兒隨修増長名漸長大。知法神驗故
云常念是醫最良。信此經中具明治法名善
方藥。自念本昔在障未出名本在胎。發心之
人説之爲母。經法被人名與母藥。人得法故
出離苦患名身安穩。以人安故菩提之心堅
固不壞。故云以是我命得全。五奇哉下明心
成已領荷本昔修行者恩。起行酬報借喩顯
之。念本行者在重惡中而能發求出離之心。
是故嘆言奇哉我母。勤發大心名受大苦。多
時漸習名滿十月懷抱我胎。生心之後謹意
防護令其離過安住善法故言生後推乾去濕
除去不淨。聽法資助説之以爲乳哺長養。堅
守大心不令小乘異見沮壞名護我身。以是
義故理須酬報。依心起行令彼行者離苦永
安義云報恩。色養侍等顯報恩相。子於父母
和色瞻養名爲色養。菩提之心順益行人義
云色養。常隨行人説爲侍衞。起行利人名隨
供養。上來五句合爲現益。當益可知。如此得
益唯是善人故除闡提。第三對中前一復次
明教資理如呪呪藥。後一復次明理資教如
藥塗鼓。前中先喩。良醫喩此大涅槃經。醫子
喩佛。佛徳從於經法出生故名醫子。於此經
中辨義淵邃名知深奧。具明治法名知除毒
無上呪術。若惡毒等出其所治。蛇喩四重。龍
喩五逆。蝮喩謗法。下明能治。教法如呪。教顯
治法名呪藥良。用法資人名塗革屣。得法之
心能滅諸罪名觸毒虫毒爲之消。准合是中
文少不足。若具應言以呪藥力身得安樂。唯
除一毒彰其分齊。下次合之。涅槃如是合前
良醫。良醫之子略而不合。所知深奧乃至除
毒無上呪術亦略不合。若有衆生犯四重等
合惡毒蛇若龍若蝮。悉能消滅合以呪術呪
藥令良觸諸毒蟲毒爲之消。如藥下帖。未發
心下合前所少身得安樂。唯除一下合除一
龍。理資教中初先正辨。如闇已下嘆經殊勝。
前中先喩。有人喩經。以雜毒藥用塗大鼓喩
理資教。以佛菩薩親所證理資成教法名雜
毒藥用塗大鼓。對衆宣唱若衆人中繋之發
聲。雖無心下彰其治能。唯除一人彰其分齊。
下合顯法。涅槃如是合如有人毒藥塗鼓。在
在處處諸行衆中合衆人中撃之發聲。爲有
行者宣説是經。是以説言諸行衆中。有聞聲
下合聞皆死。然向喩中直明無心欲聞皆死。
有心欲聞及不欲聞皆悉不論。今此合中具
以論之。初言有聞貪等皆滅明初地上上品
之人聞經滅惑。如彼衆中有心欲聞聞之皆
死。其中雖有無心已下明種性上中品之人
聞經滅惑。如彼衆中無心欲聞聞之皆死。彼
種性上雖不覺知涅槃經力能滅煩惱。法力
薫資冥使滅惑。犯四禁下明種性前下品之
人聞經滅惑。如彼衆中不欲聞者聞之亦死。
此下品人得益同前。言亦爲作菩提因縁漸
斷煩惱。除不横下合除一人不横死者。上來
正明理法資教。下嘆經勝。文有三喩。前二明
能利益善人。後一彰其不益闡提。就前二中
日喩明其起因之益。先喩後合。兩喩彰其得
果之益。先喩次合。如法華下指餘顯此。下明
不能益闡提中先喩後合。第四對中前一復
次明其有信易化善人經能攝益。後一復次
明其無信難化惡人經能強益。前復次中初
明經法能益善人。如聾人下明其不能利益
闡提。前中先喩。次約顯法。當知是人眞菩薩
下辯定其人。喩中如醫喩涅槃經。聞他人子
擧其所益。名佛如來以爲他人。佛所化衆名
他人子。以法對人義説爲聞。非人所持須益
所以。三罪嬰纒名非人持。尋以藥下喩經能
益。於中三句。一明教益。二卿若遲下明其理
益。三若彼下雙明理教二種利益。就初句中
尋以妙藥對治行法。并遣使者是其教法。從
理發教傳其對治行法授人義云遣使。攝化
之儀具彰在詮義稱勅使。起教專爲傳法授
人。故言卿持此藥與彼。彼人聞法罪障消除。
故言若遇諸惡鬼神以藥力故悉當遠去。第
二句中卿若遲晩教益不速吾自往者理顯物
心。有機必攝故言終不令彼枉死。第三句中
若彼見使牒上初句。及吾威徳牒第二句。苦
除得樂彰其利益。次合顯法。涅槃如是合上
良醫。若比丘等合他人子。有能受持如是經
典乃至爲作菩提因縁超合見使及吾威徳苦
除身樂。若犯四禁乃至毒持却合向前非人
所持。法從喩稱故説四重及五逆罪以爲邪
鬼。聞是經典諸惡皆滅合以妙藥并遣一使
乃至終不使彼枉死。如是醫下擧喩以帖。下
辨人中句別有四。一明前比丘乃至外道爲經
益者眞是菩薩。二何以下釋。先徴後解。以得
聞經及能念知如來常故。聞經即是向前見
使。念常即是向前見醫。三暫得聞下擧始況
終。暫得聞經尚得如是念如來常何況書等。
四除闡提下彰其分齊。除一闡提餘皆菩薩。
善趣已前通名闡提。下明不能益一闡提中
先喩次合。何以下釋。下一復次明無信人
經能強益。於中初益有道機者。知必死下簡
去闡提。前中先喩。良醫喩經。一切醫方無不
通達喩此經中具明治法。兼復廣知無量呪
術喩經威力。力用廣多故曰無量。是醫見下
明其治能。文有三對。一始化不信。於此經中
顯物機病義稱爲見。所化衆生自在如王。説
彼衆生過有重罪定墮地獄。故言王今有必
死病。下明不信。不信之情反經稱答。過往之
罪冥伏在身現不可覩。故言不見我腹内事
云何而言有必死病。二重勸不用。以法對機
義稱醫答。聞經不受名不見信。勸修治法是
故説言應服下藥。障除乃覺故言下後王自
驗之。彼聞不用名不肯服。三強化乃受。爾時
良醫重擧此經。以呪力者喩經威力。令王糞
門遍生瘡者令彼未來惡報相現。未來苦報
是彼罪人後分之果。是故説爲糞門瘡疱。夢
中覩見故名爲生。餓鬼畜生種種苦難夢中皆
現名爲兼下虫血雜出。覩之生畏名王見已
生大怖懼。讃彼已下荷恩讃嘆。下合顯法。涅
槃如是合前良醫乃至廣知無量呪術。於諸
衆生有欲無欲悉能令彼煩惱崩者合醫見王
乃至&T028791;下虫血雜出。此中唯化無欲衆生。有
欲前化今乘擧之。是諸衆生乃至夢下合見
生怖生乃至敬醫猶如父母。先合後帖。下簡
闡提。先喩後合。上來廣明經法爲醫。下二復
次以人爲醫。經由人傳是以論之。前一復次
通説諸佛菩薩爲醫。後一偏説佛爲良醫。化
凡之醫義通上下。故前通説諸佛菩薩以爲
良醫。教聖之醫局唯在上。故後偏説如來爲
醫。前中先喩。良醫喩於諸佛菩薩。善知八種
喩備化徳。悉能療等明其化能。唯不能下簡
去闡提。下合可知。後中先喩。次合顯法。後簡
闡提。喩中如醫喩佛如來。善知八等喩自知
法。善知八術喩知小乘後過八術喩知大乘。
下明教他。先教小乘。如是漸下喩教大乘。合
中如來合前良醫。應正遍知合知八術乃至
博達過於八術。下合教他。初明教小。先教其
子諸比丘等謂聲聞人。方便除惱教其離障
修學淨等教其攝治。修學淨身不堅固想教無
常觀。謂水陸下教其苦空無我等觀。先牒前
喩。下約顯法。水喩身苦如水上泡。陸喩身苦
如芭蕉樹。山澗喩於煩惱無我如澗空虚。下
明教大。如來如是教弟子等牒前生後。合上
漸漸教八事已。然後已下正明教大。爲其子
下合次教餘最上妙術。上來廣辨良醫之相。
是大乘下結歎顯勝。前所辨中有人有法。以
法爲主故偏嘆之。於中初先當法正嘆。當知
已下約喩顯勝。第三法力得果之中義別有
二。一明如來外化行果。二如蛇下辯明如來
自利行果。前明外化。即是答上生死大海中
云何作船師。今明如來得涅槃船周旋往返
濟度衆生。故能於彼生死海中得作船師。文
中有二。一明涅槃以之爲船佛爲船師正答上
問。二如人在海欲度已下乘説涅槃爲之爲
風。彼涅槃中有證有教。證能濟度故説爲船。
教能撃發故説爲風。前中有二。一明如來得
涅槃船能渡衆生。二如有船下明其化益本
末次第。前中先喩。船喩涅槃。從此至彼喩從
生死到大菩提。從彼至此喩從菩提還至生
死。次合顯法。如來如是合乘船人。乘大涅槃
正合前船。周旋往返合此至彼合彼至此。在
在已下辨明化益。以是下結。化次第中先喩
後合。就説涅槃以爲風中。文別有二。第一正
説涅槃爲風。二如人不遇風王已下明涅槃
風思求乃得不求不得。前中先喩。如人在海
乘船欲度喩須風人。若得順下明得風益。若
不得下明不得損。下合顯法。先合須人。若得
値下合得風益。若不値下合不得損。後中先
喩。如人不遇久住大海喩不値損。作是思下
喩求法心。如是念下喩得法益。作是言下喩
慶善辭。下合顯法。先合初句不遇之損。未遇
如是大涅槃下合求風心。是諸衆生如是求
下合得風益。方知眞下合慶喜辭。先生奇想。
次嘆善哉。後生淨信。下明自徳。即是答上云
何捨死如蛇脱皮。今明如來隨化示滅其實
不死故如蛇矣。文中有二。一明如來如蛇脱
皮其實不死正答上問。二如金師下乘明如
來得實起用體常不變。前中四句。第一如來
立喩反問。二迦葉正答。第三如來擧法反問。
四迦葉正答。文顯可知。後中先喩金師喩佛。
得好眞金喩得眞實縁起法身。作種種器喩
起化身。次合顯法。如來亦爾合前金師。於二
十五下合作諸器。初先正合。爲化已下辨眞
化意。是故下結。雖復示現常住不變合好眞
金。自下第二明其修力得菩提義。於中有三。
一起觀解二迦葉白云何當得不壞已下依解
起行。三如來爲生作父母下依行得果。前觀
解中初觀三寶趣實之詮。今此純陀猶有疑
下觀三乘性所入之理。如地持中。於八解處
而起觀解。今且説四。三寶爲三。三乘之性即
是彼中眞實之義。前觀三寶答上云何觀三
寶矣。今明三寶隨物轉變而實常在。如天意
樹隨天意轉而實不死。先觀佛寶。於中有四。
一如來立喩反問迦葉如樹三變實滅不耶。
二迦葉正答。第三如來約之顯佛。四迦葉述
讃。後觀法僧。於中但明法之盛衰。僧隨法説
更不別論。能興法者即是僧盛。能損法者即
是僧衰。故不別説。文別有三。一明經法興廢
所由。二無有不求男子身下就興廢時明經
有力無力之別。三如過夏名秋已下明廢興
處。初中先明法興所由。由有智者解佛密語。
如波羅奢下辨明經法衰廢所由。由無敬信
加情不學。前中初法。次喩後合。下總結之。法
中但彰如來密語甚深難解。略不明其智者
能解。喩合等中皆具論之。喩中先喩。如來密
語有智臣下喩智能解。前中告臣先陀婆來
總喩密語。王喩如來。臣喩菩薩。先陀喩佛一
切密語。非有所局。下別顯之。於中初先牒總
開別。次列四名。如是下結。先陀山名。於此山
中出好鹽器水馬等事。將處目事。是故四種
同名先陀。下次明其智人能解。智臣善知總
明能解。若王洗下別明能解。如是下結。合中
先合王之密語。大乘如是合先陀婆。準合求
之。彼先陀婆所況之法有總有別。總喩大乘。
別喩如來法僧解脱及與佛性。理實通喩一
切密語。且論斯耳。良以所況有斯總別。故今
合中總以大乘合先陀婆。下明智人能解之
中。擧佛法等五種之法合先陀婆。有四無常
合有四實。此大乘中具有八實。説佛法僧解
脱佛性權化之徳有無常苦無我不淨。説佛
法僧解脱佛性眞體常樂我淨等義。是爲八
實。若通空有具有十實。今此且擧無常等四
以合前喩。是故但言有四無常。蓋乃是其不
盡語也。四中唯一是其無常。今云何言有四
無常。釋言。辯義有二種門。一分相門。唯一無
常苦等則非。二攝相門。無常爲主統攝諸義
悉成無常。苦等亦然。今據攝相。是故四種倶
名無常。下次合其智臣能解。先合初總。次合
其別。後合結文。大乘智臣應當善知是合初
總。若佛出下是合其別。別中有五。一就佛寶
明解密語。二就法寶。三就僧寶。四就解脱。五
就佛性。此五種中皆有權實。權中具有無常
苦空無我等義。實中具有常樂我淨善有等
義。但今文中就前四種彰權隱實。就後一種
彰實隱權。文之左右。又前四中權義齊通。但
今文中就初佛寶偏説無常。就法説苦。就僧
偏説無我之義。就解脱中偏説空義。蓋亦是
其文之顯隱。就佛寶中若佛初出爲衆生説
如來涅槃合索先陀。佛涅槃中備含多義。雖
有多義總名涅槃。是故此言似總先陀。智臣
當知此是如來爲計常者説無常等合前智臣
奉水等也。菩薩智者能解佛語從喩名臣。下
皆同爾就法寶中或復説言正法當滅合索先
陀。正法滅中備含多義。雖有多義統名法滅
故似先陀。智臣應下合奉鹽等。由法滅故人
多造惡受諸苦報。故偏就之以明苦也。就僧
寶中或就我病衆僧破壞合索先陀。此正明
僧擧佛助顯。衆僧破中備含多義。雖有多義
總名僧壞故似先陀。智臣當知爲計我者説
無我等合前智臣奉器等也。衆僧破壞虚假
義顯。是故就之偏明無我。就解脱中或説空
者是正解脱合索先陀。智臣智下合奉馬等。
以正解脱離有相顯。是故就之偏明空義。前
辯空義彰其所解。下不動等出其所密。於
中有三。一明解脱是不動義。初擧。次釋。是故
下結。二明解脱亦是無相。初擧。次釋。故名下
結。三明解脱亦是其常不變易義。初擧。次釋。
是故下結。解脱之中備此多義。佛偏説空是
以言密。或説一切衆生有性合索先陀。於佛
性中備含多義。雖具多義總名佛性故似先
陀。智臣當知此是如來説於常法欲令修常
合奉水等。於多義中偏顯如來説常之意名
解密語。是諸比丘各解已下合後結文。於中
先合。如彼智臣義知王意擧喩以帖。上來合
竟。下次結之。先結密語。如是大王亦有密語
牒擧前喩。何況已下約之顯佛。是故已下結
成佛語難解之義。下次結其智人能解。唯智
能解簡聖異凡。非凡能信彰凡異聖。上明法
興。下彰衰廢。於中有三。一明衆生不敬故廢。
二如來正法將滅已下明諸衆生不學故廢。
三牧牛女下明諸衆生加情故廢。初中先喩。
波羅奢等値旱不生喩此經廢。水陸所生皆
悉枯等喩餘經癈。次合顯法。涅槃如是合波
羅等。不敬合旱。無威合後不生華實。水陸生
等略而不合。何以故下釋前不敬。以不知故。
者何已下釋前不知。以薄福故。第二段中初
明衆生不學故癈。唯菩薩下簡聖異凡。前中
初法。不知無解。懶墮無行。次喩。後合。哀哉
已下如來傷歎。當來可畏傷其學小。苦哉已
下傷不習大。聖簡下中初明菩薩自取實義。
後爲他説。第三段中先喩後合。喩中有四。一
妄加已情喩。二詣市已下妄説授人喩。三取
還家下薄淡無味喩。四雖復無下校量顯勝
喩。初中有其四重加水。人説種種。今且約就
一斗論之。初加二升。後三亦然。初牧牛女喩
其正法垂末衆生。餘牧牛女喩彼像法初時
衆生。近城女者喩彼像法垂末衆生。近於末
法故曰近城。城中女者喩末法時傳法衆生。
巧僞多故未必專定。大況麁爾。第二段中文
別四句。初詣市賣在衆宣唱喩。二有一人下
行者飡受喩。其眞修行者言爲子者爲於無
上菩提心子。言納婦者納諸行婦。當須好乳
瞻賓客者喩須好法以授衆生。詣衆聽受名
至市買。三是賣乳下多索利養喩。四是人答
下聽者別知喩。此第二竟。第三段中納法在
心名取還家。思惟簡擇名煮作糜。都無正理
名無乳味。第四句中雖復無味於苦千倍明
勝小乘。何以下釋。合中還四。合初段中先別
後總。別中初言我涅槃後諸惡比丘抄略是
經分作多分合初加水。如彼六卷小泥洹是。
是人雖讀滅除要義安置一世間莊嚴之語合
第二加水。抄前著後後著前等合第三加水。
先合後呵。受畜不淨言佛聽許合第四加。水
上來別合。如牧牛下總合顯過。先擧其喩。後
約顯過。雜以世語錯定是經令人不得正説正
學。是惡比丘爲利養故下合第二段於中但
合多索價數。餘略不合。如彼賣乳貧窮女下
合第三段。先牒前喩。後約顯法。雖無味下合
第四段。初先正合。如彼下帖。何以下釋。喩如
下帖。以是下結。上來第一正明癈興。自下第
二就癈興時明經有力無力之別。初就興時
明經有力。如蚊子澤不能令下。就衰癈時明
經無力。前中有三。一明世人無有不求男子
身者。今雖不求當必求之。二何以下廣顯女
過成男可求。於中初先總彰其過。女是衆惡
之所住處。如蚊子下有四復次別以顯之。三
以是義下勸人學經捨女成男。於中有五。一
正勸學經捨女成男。二迦葉領解。三佛述嘆。
四迦葉謙遜。五如來重讃。初中有四。一勸學
是經呵女求男。二何以下釋。以此經中有丈
夫相故勸修學以求男身。謂佛性者是佛法
身本體證之。然後成第一雄猛無上大夫。故
須修習求男子身。三若人下辯男女相。汎辯
有三。一就形分別。形相可知。二就心分別。剛
決爲男。柔弱爲女。三就解分別。解眞爲男以
正直故。不解爲女以邪曲故。今據後論。文有
四句。一明男子不知佛性則無男相。先辯後
釋。二明男子不知佛性佛説爲女。女則亡言。
三明女人能知佛性佛説其人有丈夫相。四
明女人能知佛性佛説爲男男。則亡言。此之
四句合爲第三。四是大乘下歎經勸學。先嘆
後勸。上來四段合爲第一。後四可知。下就癈
時明無力。先喩次合。如蚊子澤不能沾洽衆
生心地。下乘明其法滅盡相。此經先滅當處
不行名沒於地。當知已下明此滅時餘經悉
滅。自下第三明興癈處。此經遍盛在南天竺
先喩後合。癈在罽賓。句別有四。一正明滅處。
罽賓有王名彌羅堀。然付法中師子比丘傳
法人喪故令法滅。此小滅處。大滅在於拘腅
彌國。二明滅時人心不同有信不信。三明此
經滅盡之時餘經悉滅。何故而然。以此經中
具辨邪正彰其佛説魔説之別。有此經時邪
不濫正。故令一切諸經得住。此經滅後邪説
濫眞。故令一切餘經悉滅。四告得法菩薩令
知。欲使弘護所以告之。上明三寶。下次觀察
三乘之性。此文答上三乘無性云何得説。彼
問如何。若使三乘無別體性。云何而得別説
三乘。佛今答之。明三乘人同一佛性更無別
性。無別性故一乘之外無別二乘。故下文言
世若無佛非無二乘得二涅槃。一切世間唯
一佛乘故無二乘別得涅槃。此文雖答迦葉
上問。兼遣純陀無常之疑。由釋彼疑是故文
殊重問發起
文中有六。第一文殊擧純陀疑請佛釋通。二
佛遣出疑許爲除斷。三文殊正問。四如來釋
通。五文殊領解。六有難解者迦葉對佛問答
廣論。就初段中今此純陀猶有疑者總擧彼
疑。疑由何生。由前佛答五難而起。佛前答云。
未見佛性名無常身雜食身等。如來已於無
量劫來已見佛性。純陀向前還家辦供。路中
思量如來常住。以得知見佛性力者。無量劫
前未見性時應見無常。若本無常後亦應爾
故生此疑。對上五難故言猶有。純陀何故不
自請決令文殊問。文殊即是純陀導首。知疑
爲請正是其宜。何足可怪。如地經中解脱衆
首知衆深疑爲之偈請。於此相似。唯願分別
請佛釋通。第二可知。第三段中純陀心疑如
來常住以見佛性牒佛上言。下就設難。若見
佛性而爲常者本未見時應是無常以後推
前。若本無常後亦應爾將前類後。何以故下
擧事類徴。以是義下結以顯過。同皆無常故
與聲聞縁覺無別。文殊上來擧彼純陀佛上
之疑令佛解釋。文殊是中亦自有疑。疑彼凡
夫二乘人等爲當與佛一向定別。亦有究竟
無別之義。故下文言文殊師利將欲問我。我
知其意即爲宣説。文殊師利即得解了。又復
下言不但正爲純陀説偈亦爲文殊。故知文
殊今亦有疑。文殊玄知佛釋純陀疑心竟時
已疑亦遣。故默不問。第四釋中初擧偈正
答。本有今無本無今有自立道理。此之偈義
隨人不定。若就佛論。佛於過去無量劫前名
之爲本。即就彼時説之爲今。佛於過去無量
劫前有生死身名爲本有。當於爾時無常法
身説爲今無。佛於過去無量劫前無常法身
名爲本無。當於爾時有生死身説爲今有。若
就凡夫二乘論之。望於當果宣説未成佛前
爲本。還即説此未成佛前以之爲今。彼於現
在有生死身名爲本有。無常法身説爲今無。
又於現在無常法身名爲本無。現有生死無
常之身故曰今有。三世有法無是處者破他
定義。此言不足。若具應言三世無法亦無是
處。此偈隨人亦復不定。若就佛論。佛本所有
生死之身。三世恒有無是處故今已斷離。本
無法身三世恒無。無是處故佛今已得。若就
凡夫二乘論之。彼本所有生死之身三世恒
有無是處故當必除斷。彼本所無常住法身
三世恒無無是處故當必修證。以是義故。諸
佛菩薩聲聞縁覺亦有差別亦無差別就人結
答。以前偈中所辯義故諸佛菩薩聲聞縁覺
亦有差別亦無差別。將此偈義就佛解釋。交
異二乘故有差別。是義如何。如來本昔所有
生死三世恒有無是處故。無量劫來斷之已
竟。佛本所無常住法身三世恒無無是處故。
無量劫來修成已竟。此異二乘故有差別。將
此偈義就二乘解。當同如來故無差別。是義
云何。聲聞縁覺本有生死三世恒有無是處
故未來當斷。二乘所無常住法身三世恒無
無是處故未來當得。當斷當得與佛不異故
無差別。道言差別釋去向前純陀所疑。如來
生死三世恒有無有是處佛今斷竟。何得難
言佛本無常後亦應爾。常住眞法三世恒無
無是處故佛今證得交異二乘。何得難言如
來無常與彼二乘一向無別。道言無差。釋去
文殊自己所疑答并迦葉偈中之問。聲聞縁
覺當捨無常當證常法共佛無異。釋去文殊
心中之疑。二乘之人當同佛得。何得難言三
乘之人各別有性。第五文殊領解可知。自下
第六有難解者迦葉對佛問答重顯。有何難
解。向前雖説人有差別無差別義。佛性差別
無差別義猶自未顯。故下辯之。於中有二。一
問性無差如來廣釋。第二云何性差別下問
性差別如來廣解。前中有三。一明三乘佛性
無差別。二迦葉白若一切生有佛性者佛與
衆生有何差下明三乘人得果無別由性一故。
三我今始知差無差下迦葉領解。前中迦葉
先問起發。如佛所説佛菩薩等性無差別唯
願廣説利益衆生。下佛答之。先勅。後解。文
別有三。一約乳喩明性無差。二約金喩明性
無別。三於前義中有難解者重復明之。前中
先喩。喩有四句。一三乘差別喩。二是人後時
祀祠下就相辯性喩。三見其乳色同一白
下始見驚怪喩。四是人思下久思悟解喩。初
中長者喩佛如來。若長者子喩大菩薩已證
性者。多有諸牛喩三乘衆生。三乘相異名種
種色。付一牧人委行化者。守護將養令其攝
化。第二句中是人有時爲祀祠等釋有二義。
一約佛以解。言是人者謂長者人喩佛如來。
爲祀祠者謂以性理養諸賢聖。盡搆諸牛著
一器者盡説三乘同有佛性。顯在一詮名著
一器。二約所委菩薩以釋。言是人者謂牧牛
人喩修行者。爲祀祠者爲資菩提。盡搆諸牛
著一器者具觀三乘同有佛性。顯一觀心名
著一器。第三句中見乳同色尋便驚等釋有
二義。一對上初義就佛所化凡夫二乘以釋
其言。凡夫二乘聞佛宣説三乘性一名爲見
乳同一白色。執相疑性名尋驚怪牛色各異
乳云何一。二對上後義約就修行菩薩以解。
修行菩薩證性一味名見其乳同一白色。執
相疑眞故言尋怪牛色各異乳云何一。第四
句中是人思等釋有二義。一對上初義約就
凡夫二乘以解。凡夫二乘久後思量知由諸
聖顯性行同故令性一。如人思量犢子衆生
感乳業同故令乳一。二對上後義約就修行菩
薩以釋。修行菩薩久思由聖顯性行同故令
性一。此三句中雖各二義。准下合文初義應
善。下説聲聞凡夫疑故。下合顯法。聲聞縁覺
菩薩亦爾合初句中多有諸牛有種種色。第
二一句略而不合。同一性下合第三句。於中
先合見乳一色。同一佛性正合前喩。猶如下
帖。所以下釋。而諸衆生言佛以下合尋怪等
而諸衆生言佛菩薩聲聞縁覺而有差別合尋
驚性牛色各異。有諸聲聞凡夫之人疑於三
乘云何無別合乳云何皆同一色。是諸衆生
久後解下合第四句。先合後帖。第二段中初
先立喩。金鑛喩於三乘之人。陶錬滓穢消融
成金喩除妄染而得成佛。成佛可重名直無
量。次合顯法。聲聞縁覺菩薩亦爾合前金鑛
皆得成就。同一佛性合融成金。何以故下合
錬滓穢。先問起發。何故同一。除煩惱故釋同
所以。如彼金下擧喩以帖。是以下結。終成不
殊故始性一。自下第三重復顯前初段中義。
明前疑人久後思量得解所由。由聞涅槃祕
藏故解。於中初辯。如彼已下擧喩對顯。聲聞
凡夫後成佛時。如彼長者知乳一相而不怪
也。何以故下釋前知性同一所由。由斷煩惱。
自下第二明由性一得果無別。擧果無別成
無別乘。迦葉先難。難中有二。一難同使別。二
若諸衆生皆有性下難別使同。難同使別爲
彰二乘現無所得。難別使同爲顯二乘當同
佛得。前中若生有佛性者牒佛前言。佛與衆
生有何差別約性徴相。性理既同衆生共佛
有何差別。如是説下結以顯過。佛同衆生上
下混濫名多過咎。就後難中句別有二。一以
性同徴破別得。若諸衆生皆有佛性何因縁
故舍利弗等以小涅槃而般涅槃。乃至菩薩
於大涅槃而般涅槃。二以性同責不同得。如
是等人若同佛性何故不同如來涅槃而般
涅槃。亦有經言不般涅槃所謂不般二乘涅
槃。下佛答之。文還有二。一對上初難明佛
涅槃二乘不得故有差別。於中初辯。以是義
下結大異小。二乘已得數滅涅槃不名得佛
大般涅槃。故大般涅槃名爲善有。二世若無
下對向後難明二乘人無別得果當同佛得故
無別乘。於中還二。一對向初徴明舍利等無
別涅槃。二如汝言下對向後責明二乘人當
同佛得。前中初言世若無佛非無二乘得二
涅槃。反明二乘無別所得。若正應言一切世
間唯一佛乘故無二乘得二種涅槃。此猶經
中十方佛土唯一佛乘無二無三。迦葉言下
問答重顯。迦葉先問是義云何。下佛釋之。釋
意如何。明無量劫乃有一佛出現於世。由佛
難出。爲化衆生權開三乘而度脱之。非實有
三。所以言無。第二段中如汝所言菩薩二乘
無差別者牒前問辭。迦葉於向初番問中説
言菩薩聲聞縁覺性無差別唯願廣説。佛今
將欲述其所問辯明三乘所得無別。故今牒
之。我先於此已説其義諸阿羅漢無有善有
明二乘人現無別得。佛於向前四相章中説
諸羅漢所得涅槃猶如燈滅無有善有。故今
指彼明二乘人所得非有。亦可次前宣説如
來善有涅槃二乘不得。今指彼也。擧現無得
成其當來同佛得矣。何以故下正明二乘當同
佛得。言何以故徴前起後。何故羅漢現無善
有。諸羅漢下釋後顯前。以其當得大涅槃故
故現無之。於中初先正明羅漢當得涅槃。以
是義下結嘆涅槃爲畢竟樂。以諸羅漢究竟
所歸。故知涅槃有畢竟樂。是故已下結嘆涅
槃以之爲大。三乘同歸故得名大。自下第三
迦葉領解。前兩段中就後領之。迦葉初言始
知差別無差別義略言領解。聲聞縁覺現無
善有名爲差別。當同佛得名無差別。何以下
釋。遍釋無別。於中初法次喩後結。同證涅槃
故悉名常。以是義下結成差別無差別義
上來第一問性無差如來廣釋。自下第二問
性有差如來廣解。性體雖一約縁有異故須
辯之。於此文中有三問答。初問性差。如來遍
就聖人答之。第二迦葉就凡重問。如來爲辯。
第三以凡對聖爲難。如來爲釋。初問可知。如
來答中先別後結。別中約人就喩顯異。聲聞
如乳。縁覺如酪。菩薩如似生熟二蘇。地前如
生。地上如熟。亦可七地已還如生。八地已上
如似熟蘇。佛如醍醐。以是下結。就菩薩中生
熟兩分應有五階。合故云四。第二問中一切
衆生性相云何偏問凡夫。下佛還復約喩答
之。先喩後合。以此通前。喩別有六。始從雜
血乃至醍醐此六況法。前劫不定。凡有四別。
一義如向。第二如後迦葉中説。凡夫佛性如
雜血乳。須陀斯陀斷少煩惱如出血乳。那含
如酪。羅漢佛性如似生蘇。縁覺菩薩如彼熟
蘇。佛如醍醐。第三義者。凡夫二乘及大乘中
善趣佛性如雜血乳。種性解行如出血乳。初
地如酪。二地已上如似生蘇。八地已上如似
熟蘇。佛如醍醐。第四義者。解行已前如雜血
乳。初地佛性如出血乳。二地已上佛性如酪。
八地已上性如生蘇。後身佛性如似熟蘇。佛
如醍醐。末後二義義有文無。文雖不説理必
有之。第三番中迦葉初先擧凡對聖難佛所
説。如佛向説凡性不如聲聞性勝。凡性既劣。
如來何故説拘尸城歡喜旃陀賢劫作佛。聲
聞性勝。如來何故不記舍利及目連等速成
佛道。下佛答之。答意如。何彰彼歡喜雖爲
旃陀實是菩薩。佛於諸聖隨願遲速與記不
同。歡喜旃陀以發速願故與速記。非記凡夫
不得爲難。文中有三。一明如來隨願遲速與
記不同。有聲聞等願久護法則與遲記。若發
速願便與速記。二如商人下明隨化宜不得
授彼聲聞速記。三以是下結。就初段中文相
可知。問曰。聲聞縁覺之人安能速成而説速
願與速記乎。釋言。二乘定入大乘。於入大後
成有早晩故説遲速。第二段中先喩後合。喩
中四句。一佛説聲聞速疾成佛喩。商人喩佛
心。中備具菩提勝法是故説云有無價寶。名
聲聞衆以之爲市。以大菩提授聲聞人云其
速成。令使行因以筫其果名詣市賣。二愚人
見下聲聞輕笑喩。如世人言何處當有無價
之寶市中唱賣。所説如是。何處當有大菩提
果授聲聞人云其速成。三寶主唱下如來稱
讃喩。云授汝者是大菩提。四聞復笑下凡夫
輕笑喩。合中聲聞縁覺如是合第二句。初先
正合。如彼下帖。於未來下合第四句明凡輕
笑。以是義下第三結之。前兩段中就初以結。
上明觀解。下次起行。初明自行。迦葉復曰何
因縁下明利他行。前明自行答上云何得不
壞衆。文中迦葉初問起發。上雖爲問去問既
遙。將答重請上下多然。下佛答之。精勤護法
便與護法菩薩行同。不可求異名得眷屬不
可破壞。亦可是中唯明利他。上來一段明攝
人行。由勤護法物皆樂從故得眷屬不可破
壞。自下明其開化之行。此即答上云何爲盲
作眼目導。於中有二。一明衆生無法自沾脣
口乾焦菩薩須潤。二明衆生盲無惠目菩薩
須導。後之一段正答上問。前乘論之。前中先
問。下佛爲辯。於中初法次喩後合。後中四句。
一明凡夫不知佛常猶如生盲。二若知下擧
聖顯凡彰彼地前信行菩薩能知佛常。佛説
其人雖有肉眼而名天眼能見佛常。名爲第
一義天眼也。此前一對。三復次若有能知已
下擧大顯小。彰彼地上證行菩薩能知佛常。
佛説是等名爲天眼。四雖有天下明小異大。
彰二乘人不知佛常。雖有天眼而名肉眼。先
辯次釋。乃至不識自身手足明不自見佛性
眞我。佛性眞我是已體性名爲自身。眞性三
歸已所依用説爲手足。不能見此故名肉眼。
不令他識明不見他。以不見他眞身手足故
名肉眼。以是下結。此後兩句復爲一對
自下第三明行得果。於中有二。一明如來隨
類異説。二如人生下隨機巧説。隨類異説答
上云何示多頭矣。於中初明如來爲生而作
父母。所以下釋。種種形類以一音説各各得
解解釋有三。一就眞論一。如來以一法蠡聲
説。衆生於中各各得解。如一眞身衆生異見。
常寂之聲是法蠡聲於淨耳者無時不聞。於
不淨耳無時暫聞。故曰常寂。二約法論一。佛
説一苦衆生於中各各異解。集滅道等一切
皆然。故經説云佛以一音演説法衆生各各
隨所解。三約方言以論其一如來具作一梵
音説。衆生於中各各得解。餘亦如是。故經説
言佛以一音演説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今此
所明據後言之。以是下結自下第二隨機
巧説答上問中云何説者増如月初。准此驗
前前問顛倒。若正應言増如初月。亦復不足。
若具應言云何説者増長衆生如世父母教於
初生十六月兒。小兒初生十六月時言語未
了。父母爲教示同其言。佛亦如是。爲教衆生。
先同不正。後示正語。文中有四。一立喩反問。
二迦葉正答。三約喩顯法反迦葉。四迦葉正
答。先答後釋
一切大衆所問品者。上來廣明菩提之因。下次
明其涅槃之因。因諸大衆請以論之。就斯以
顯故云大衆所問品也。於此品中文別有三。
第一如來現相起發。二時天人阿修羅下明
諸大衆傷嘆爲由。三爾時世尊爲慰喩下對
之顯法。初中復三。第一如來催供起發。二爾
時世尊欲令一切衆生滿下受供起發。三爾時
樹林其地狹下食供起發。就催供中文復有
三。一放光直催。二因衆遮抑放光重催。三因
純陀請住口言更催。初中三句。一光照純陀。
二純陀遇光持供奉佛。三天人遮抑。初先身
遮。後便口抑。第二催中句別有六。一光照大
衆。二大衆遇光尋聽純陀。三大衆時供進詣
佛所求請如來聽比丘受四比丘知時執持衣
鉢欲受其供。五純陀爲佛莊嚴處所令三千
界如安樂國。六純陀重復啓請佛住。文皆可
知。第三催中。句別有二。一佛口催供。二大衆
聞已仰慶純陀傷已不果。上來催供。第二受
中句別有四。第一如來爲滿衆望化無量身
受大衆供。二釋迦自身受純陀供。三純陀大
衆見佛神變心生歡喜。四大衆念佛受供當
滅心懷悲喜。初段可知。第二段中初明釋迦
自身受供。次明純陀所供多少。純陀有力實
能多獻。爲顯佛力令衆尊敬。故獻斯耳。下明
佛力充足一切。依如餘經佛有三身。一者眞
身謂法與報。二者應身應現受形修道成佛。
三是化身依應起化。然今文中化身受供即
是化身。釋迦受供即是應身。下偈所説眞身
常住即是眞身。此第二竟。第三段中純陀先
喜。後類大衆。第四段中承佛聖旨作是念者。
因此悲念廣有發起。故承聖旨以興念也。旨
猶意耳。念佛受已當入涅槃是故生悲。慶蒙
受供所以歡喜。此第二竟。第三食中先明住
處小能容多。後明所食味無差別。此等皆是
涅槃法門縁起示現不可事取。故下大衆知
見此事名知法性受法樂矣。此初段竟。第二
大衆傷嘆之中。時天人等啼泣悲嘆總以標
擧。下出歎辭。而作是言乃至當復更供養誰
傷已更無値福之處。從今永離盲無眼目傷
已更無生智之處。自下第三對之顯法。於
此文中具答七問。答初一問明涅槃果。答後
六問明涅槃因。明涅槃果。答上問中云何復
示現究竟於涅槃。問意如何。如來今者究竟
入於盡滅涅槃。云何復常示現世間教化衆
生。佛今答之。明已終不究竟涅槃。故常示現
在於世間眞得名爲大涅槃矣。問曰。向前哀
嘆章中已具明其涅槃果竟。今此何故重復
明乎。解云。前辯涅槃體常。未曾宣説涅槃用
常。故須明之。又復上來明菩提因。今此若不
擧涅槃果對之顯因。因與前濫。爲別其因故
須標擧涅槃之果。又復上説菩提因中多皆
擧果對之顯因。是故前明得長壽中擧果顯
因。此亦似彼故須擧果。就明因中答前三問
明其證行。答後三問明其教行。契會常住是
其證行。通教權實是其教行。證行自利。教行
利他。就證行中初答云何示人天道正明證
體。第二超答云何離病明其得證除障之益
第三起答云何知性而受法樂明其得證生樂
之益。後教行中三問通答。文中從初盡偈已
來答初兩問明涅槃果并顯證體。偈後長行
答次兩問明證利益。今者如來欲爲未來作大
明下答後三問明其教行。前中初言爲慰大
衆而説偈者明説偈意顯佛常住止其悲情名
爲慰耳。下明慰辭。依此文中有其二十一行
半偈。外國本中唯十三偈。初十四偈兩兩爲
一。即作七偈。次兩偈半復合爲一。通前八
偈。末後五偈各別爲一。故有十三。良以方言
不同故爾。外國偈法字句含多。此方略少。爲
是翻譯多少不等。於中隨義分以爲四。初之
兩偈許説涅槃。其次兩偈許爲説導。次十三
偈半正説涅槃。末後四偈正爲説道。前中初
半開曉衆心。中間一偈擧已所得常樂涅槃。
後半許説。第二段中初之一偈擧涅槃果説
爲説因。准驗此文。定知此品明涅槃因不須
致疑。中間半偈明説利益後半勸修。第三段
中十二行半合爲六偈。正説涅槃。前之十行
兩兩爲一。後兩行半合之爲一。一一偈中皆
先立其假設之喩。次約彼喩反明如來畢竟
涅槃。後翻彼喩正明如來不入涅槃。不入涅
槃是佛常住善有義也。末後一偈結勸止悲。
是佛常住不滅義故。應樂此法不應啼哭。第
四段中分之爲四。初一偈半教修正道。次有
半偈明修利益。次有一偈結勸修習。後之一
偈結嘆顯勝。前中初偈勸觀佛常。先勸後教。
後半教勸。法僧亦常。以前類後是故通言三
寶皆常。文顯可知。第二益中是獲大護法説
明益。眞常三歸能護衆生故名爲護。覆護中
勝是以言大。由正知故爲彼覆護是以言護。
如呪生果喩説顯益。三寶如呪。身如枯樹。歸
眞三寶能成行徳。如呪枯樹能生果實。第三
段中是名三寶是結詞也。餘是勸也。初勸聽
受。次勸生喜。後勸發心。第四段中初半牒前。
計猶勸也。三寶皆用眞諦爲體名同眞諦。下
半結嘆。此是出世菩提心體名上誓願。與地
經中願善體同。次下文中先答云何離一切
病。爾時天人阿修羅下答上云何知性受樂。
前中初明遠離心病。若有能知三法常下遠
離身病。見實除惑故離心病。證常滅苦故離
身病。前中四句。一明依前最上誓願而發願
者無有愚痴諸惑皆遣。痴爲患本故偏説之。
二明其人堪受物養。三明其人於世最上如
阿羅漢。此謂如佛阿羅漢也。四擧失顯得。不
能觀察三寶常住。以無常想壞滅三寶。是故
其人如旃陀羅。離身病中若有能知三寶常
住明治病行。離苦安樂明無内病。無嬈害者
明無外病。答知法性受法樂中文別有三。一
明大衆知性受樂。二明迦葉知性受樂。三明
純陀知性受樂。大衆知性證入初地。迦葉純
陀入第十地名爲受樂。明衆知中初正明衆
知法受樂。知佛常下荷恩供養。前中四句。一
明天人阿修羅等聞法身喜。二滅除垢障善
滅諸蓋。離煩惱障心無高下。遠離智障證實
平等。遠離分別染淨等心故無高下。三由滅
障威徳清淨。四由心喜顏貎怡悦。此即初觀
喜地相也。與法華中諸菩薩等聞佛壽量得
益相似。論釋彼中間説壽量得菩提者初地
證智。此得歡喜正與彼同。喜相在初故此論
之。後迦葉等知法性中更不明喜。就明迦葉
知法性中。如來初先試問起發。迦葉後答。已
見總答。下別顯之。於中八句。一見無量化佛
受供。二見佛衆住處無礙。三見大衆聞偈發
心。其文顛倒。若正應言復見大衆聞佛宣説
十三偈法悉發誓願。四知大衆各謂如來獨
受其供。五假使下知彼純陀所獻微少佛力
普充。六知此事唯菩薩知。七知此事如來巧
現。八知大衆悟解佛常。此等皆是依三昧心
入佛境界相應名見。非唯事相目覩而已
就明純陀知法性中文別有四。一如來問。二
純陀答。三如來爲辯。第四迦葉領解隨喜。純
陀答中實爾總答。下別顯之。於中四句。一見
前化佛相好嚴身。二今悉下見彼化佛變爲
菩薩體貎瓖異。亦可見前人天大衆聞偈發
心悉爲菩薩。三見釋迦身如藥樹。四見爲諸
菩薩圍遶。佛爲辯中初明向前所見諸佛是
已化作。爲益衆生令喜故爲。四明向前所見
菩薩行徳不思能作佛事。後明純陀所成行
位。迦葉喜中初爾佛語。後明隨喜
上明證因。自下明其教行之因。通教權實用
化衆生是其因也。於此因中答上三問。一答
説密。二答説竟及不畢竟。三答斷疑。云何不
定通答不別。文中有三。第一迦葉領前問後。
如來略答。二純陀文殊迦葉廣問。如來廣答。
三迦葉領解。如來述讃。初中迦葉先問發起。
今者如來欲爲未來作大明故説大涅槃是領
前也。一切契經説有餘義無餘義耶是問後
也。下佛答之。諸經所説有所不了名爲有餘。
顯義決了稱曰無餘。有餘答上密不畢竟。無
餘答上不密畢竟廣中先對純陀文殊明有
餘義。何等名爲無餘義下對彼迦葉明無餘
義。欲令已下總結説意。有餘義中七番擧偈。
人云六度。初偈是檀。次二是戒。次一是忍。次
一精進。次一智慧。後一禪定。求相微隱又不
次第。未必專依六度門説。但是經中有餘之
言汎擧會通初偈約就布施之言以明有餘。
於中合有八番問答。純陀初問布施一切皆
可讃嘆是義云何。如來答之。唯除一人餘皆
可嘆。二純陀重問云何除一。佛答如此經中
破戒。第三純陀問其破戒。佛爲辯之。謂一闡
提餘施可嘆。第四純陀乘言更問闡提云何。
佛爲辯之。於中初明向闡提人。唯除已下簡
義異惡。前中初明謗正法人趣向闡提。次明
四重五逆之人趣向闡提。後明謗無三寶之
人趣向闡提。第五純陀問非闡提破戒之相。
如來爲辯四重五逆謗法人是。第六純陀問
此破戒可救以不。下佛爲辯明其可救。於中
初總次別後總。有縁可拔是初總也。若被下
別。別中有三。一犯重可救。二謗法可救。三五
逆可救。前中先明犯重之人可救之行。行別
有五。一慚愧自責生改悔心。二起護法意。三
見護法者身往供養。四見讀誦者身往聽受。
五自通利已廣爲他説。我説已下明其可救。
於中如來先説其人不爲破戒。何以下釋。由
經滅罪故非破戒。初喩。次合。是故下結。就謗
法中初先明其懺悔可救。若犯已下明不懺
過。前中先明可救之行懺悔歸法。句別有四。
一略明悔過。二略明歸法。三自今已下廣明
悔過。四除此下廣明歸法。譬如世人依地而
倒還依地起。謗法亦爾。於法起謗還依法滅。
若能已下擧施得福成其可救。不懺過中道
言若犯如上惡者謗法之惡。犯已下至一月
半月覆藏不懺。施之福少。何況多時。就五逆
中初先明其懺悔可救。後明其人不悔之過。
前中先明可救之行。慚愧生悔起護法心。下
明可救。先説其人不名五逆。若施已下擧施
得福成其可救。不懺之過文顯可知。上來別
竟。下次總明前三罪人可救所以。於中初法
次喩後合。法中偏明四重可救合中通説。四
重五逆謗法一種略而不辯。法中犯重。汝聽
我説勅聽許説。應生已下教生善心。若施已
下擧施得福成其可救。喩中五句。一造過流
轉喩。二在一下依教生善喩。三聞其下懷善
歸本喩。四中路下逢苦不退喩。五命終下賞
善得果喩。初中如女喩三罪人。能生善子故
説爲女。内有道機名曰懷妊。道心將發故言
垂産。如來藏性是所依處説以爲國。造過迷
覆名國荒亂。流轉生死名逃他土。第二句中
天廟喩於大涅槃經。依經發心名在天廟即
便生産。第三句中聞説佛性常樂我淨名聞
舊邦安隱豐熟。懷善趣向名將其子欲還本
土。第四句中修時逢苦名路値河。苦切陵人
名水暴急。持善不失名負是兒。行修之始未
能免苦名不得度。賞善至死故云自念我今
寧與一處并命終不獨度。人喪道廢故言念
已母子倶沒。第五句中命終生天喩得菩提。
以慈念子欲令得度明果由因。而是下結。合
中四重五無間罪合上初句。生護法心合第
二句。雖復已下合第五句。第七純陀問彼闡
提能生悔者施得果不。下佛先呵。後爲辯釋。
釋中有二。一明闡提斷善根故不可得生。不
可生故不能自悔敬養三寶。二以是義下明
供其人不得大果。前中如來初先立喩。次問
純陀。後純陀答。下佛約之顯彼闡提。前立喩
中人喩闡提。闡提先斷方便之善名爲食果。
未斷生得故云吐核。猶成在心義言置地。而
復念下斷生得善。縁彼善中無因果理以爲
美勝。故言核中應有甘味。邪心縁善名爲還
取。謗無壞善名破嘗之。由斷善故名利斷絶。
衆苦皆集名味極苦。逢苦追變名心悔恨。畏
失現在得樂之國名失菓種。口還説有名即
收拾。念慮在心名種於地。數説有善名加修
治。又引三藏成有善義名蘇油乳隨時漑灌。
反問可知。純陀答中不也總答。下廣顯之。彼
人設續大涅槃經善亦不生故言假使天降甘
雨亦不生也。下佛約之以顯闡提。闡提如是
合前人也。燒燃善根合前食菓破核嘗等。當
於已下合種不生。初先正合。若生已下反以
合之。自下第二明施闡提不得大果爲辯斯
義。乘以通明一切布施果報差別。於中初總。
何以下釋。是故下結。總中初言以是義者以
彼闡提燒燃善根不可還生。布施其人無大報
故。一切所施非無差別。釋結可知。第八純陀
徴説所由。一切所施果報既別。如來何故昔
説此偈言一切施皆可讃嘆。下佛爲辯。於中
四句。一正明所因。二亦爲下兼明所爲。三如
斯偈下爲釋偈義。四當知下以理正勸。就初
句中有縁總答。王舍城下別以顯之。彼優婆
塞心無淨信。疑施無報。來問如來佛欲令其
修行布施。故説此偈。後三可知第二偈中
佛先擧偈。文殊次難。後佛釋通。初中如來昔
爲誡約波斯匿王妃后太子故説此偈。兩偈
上半誡約妃后。兩偈下半誡諸王子。以其慢
高故須誡之。一切江河必有曲者喩諸妃后諂
曲向王爲王寵愛不應慢高。一切叢林必名
木者喩王自在必受安樂。王子未同不應生
慢。女人必諂合前上半。自在必樂合前後半。
文殊難中從座起等啓諸方便。下出難辭。於
中有三。一直非前偈。二佛所説下總諸佛解。
三何以下別難前偈。言何以故徴前起後。於
此已下顯有餘相。先明前偈上半有餘。文別
有二。一擧事正徴。於此有河端直不曲擧事
徴言。如是河下明佛未説。唯願已下請佛解
釋。令諸已下明説有益。二譬如下責説不盡。
先喩。次合。雖作已下請佛會通。一切叢下明
其前偈下半有餘。先辯後釋。一切女下明其
後偈上半有餘。先辯後釋。一切自下明其後
偈下半有餘。先辯後釋。有自在者轉輪聖帝
如來法王不屬死王簡去樂者。十地所作轉
輪聖帝同法王不屬死魔可使安樂。釋梵已
下明餘無常不得言樂。若得常下擧常顯之。
如來釋中文別有三。一嘆問勅聽。二譬如下明
説爲物自言無過。三爾時下讃問所爲。初段
可知。第二段中初喩次合。以是義下結成有
餘。喩文有二。一量宜授法喩。長者喩彼妃后
太子。身嬰病苦喩起慢過。良醫喩佛。觀機名
診。爲説治法名爲合藥。病者貪多喩彼所化
過分求法醫語已下喩佛量之。二汝勿謂下自
言無失喩。合中還二。先合初段。文殊已下合
其後段。前中初言如來亦爾總合前醫。爲諸
王等合前長者。因波斯等合嬰重病。爲欲調
等合醫診之。故説偈等合爲合藥。合後段中
初勸文殊知佛無失。如此已下重顯無失令其
信受。結文可知。此第二竟。第三重嘆。文相
可知第三偈中文殊先問。文殊復説經家叙
列下顯問辭。辭中有四。一擧佛昔偈。此偈本
爲世王説之。阿闍世王爲調婆達教令殺父
還來責佛。云何如來聽其出家使其教我爲
此惡事。佛時偈答。於他語言隨順不逆教用
佛語如法悔除。亦不觀他作以不作遮抑世
王責佛之言。不須觀佛作與不作。但自觀身
善不善行。二如是説下總非佛語。三於他語
下隨別以徴。先徴如來。初之半偈於他不逆。
唯願正説請令正解。何以故下彰昔不正。言
何以故徴前起後。世尊常下顯不正相。佛毀
外道自嘆弟子。云何得名於他不逆。聲聞向
正嘆小乘人。若護戒等嘆大乘人。如來何故
於九部下徴後一偈。於彼小乘九部經中見
有毀他即便呵嘖。云何説言亦不觀他作與
不作。四如是偈下總以結請。佛答有二。一明
此偈不爲一切唯爲世王。二復次下明此兼
爲持戒人中見他過者不爲好心治他過者。
前中有四。一明此偈不爲一切唯爲世王。二
若無因下汎明諸佛非無因説將來類已。三
阿闍世下正明本昔説偈所因。世王害父不
自剋責反來責佛。如來有智熟見調達無量
世來常欲害佛。云何如來聽其出家。故我答
之。初先偈答。佛告已下直言呵嘖。四以是下
結説所爲。第二段中初明此偈爲持戒中見
他過者。若復已下明其不爲受他教誨轉教
他者第四番中初佛擧偈。如來本昔可誡
獵師故説此偈。次文殊問。後佛釋通。門中文
殊先反佛語。非一切畏杖非一切愛命直非
佛語。怒已爲喩勤作方便道佛無實勤作如
是。方便之言不盡道理。次明如來所説不盡。
何以故下顯不盡相。初先徴問下廣顯之。先
明初句畏杖有餘。彼阿羅漢轉輪王等無能
害者。云何説言一言畏杖。問曰。經説害阿
羅漢犯於逆罪。今云何言如阿羅漢無能害
乎。釋言。羅漢現在報身乃是凡夫分段業果。
理亦可殺。彼未來世變易法身不可殺害。今
論此也。勇士已下明第二句愛命有餘。若言
恕下明後半偈是其有餘。先牒偈文總顯有
餘。何以下釋。過有三種。一以已喩彼阿羅漢
人則有見已同凡之過。同彼凡夫有其我想及
以命想。若有此想則應擁護。不聽他人打罵
毀辱。二以已喩彼凡夫便有見阿羅漢同已
之過。見阿羅漢同已行人。凡夫造作生死諸
行故名行人。故上文言嶮惡道者謂諸行也。
若見羅漢同已行人則是耶見死入地獄。三以
已喩彼凡夫便有同羅漢過。云何同乎如阿
羅漢不害衆生。衆生亦應不害羅漢。而諸衆
生殺害羅漢。不同羅漢不害衆生。云何得名
以已喩彼。如來釋中文別有三。一述前問明
凡與聖不得相喩。我想在凡。無殺害想在阿
羅漢。二明昔日説偈所因。勿謂無因而逆説
者明非無因。昔日已下彰有所因。因於獵師
殺鹿請佛故説斯偈。説前一偈呪願獵師令
同佛壽。亦可此言呪願彼鹿。説後一偈呵誡
獵師令捨殺業。三嘆文殊能問密教第五
偈中文殊先問。如來後釋第六番中如來
先擧昔所説偈。此偈本爲女人説之。彼女厭
離屬夫之苦。故佛爲説。一切屬他則名爲苦
令厭女身。一切由已自在安樂令求男子。一
切憍慢勢極暴惡誡諸男子令捨慢高。賢善
之人一切愛念令諸男子修賢善行。次文殊
問。先總明佛所説不盡請説因縁。何以故下
隨別以徴。言何以故徴前起後。如長者下顯
不盡相。於中先明初偈有餘。文別有三。一擧
學以徴。二如王子下擧不學以徴。三是故下
結非昔説。初中三句。一擧學事審問如來。如
長者子從師學時爲屬師不。二若屬下約之
徴偈。若屬師者義不成就徴前半偈。明屬他
者苦義不成。由從師學得知見樂。云何説言
屬師則苦。若不屬下徴後半偈。明安樂者一
切由已自在不成。若不屬者亦不成就明安
樂者由已不成。此人所有知見之樂從師學
得則非不屬。不屬之義既不成就。如來昔言
由已安樂明是有餘。若得自在亦不成就明
安樂者自在不成。此人所有知見之樂從師
學得則非自在。自在之義既不成就。如來昔
言自在安樂明是有餘。三是故下結成有餘。
第二段中句亦有三。一擧世人不學之事。譬
如王子無所綜習明其自在。觸事不成彰有
闇苦。是亦自在結明初句。愚闇常苦結明
後句。二如是下約之徴偈。若言自在義亦
不成徴下半偈明自在者安樂不成。彼雖
自在愚闇苦故樂義不成。若言屬他義不成
者徴前半偈明有苦者屬他不成。此人雖有
愚闇之苦而不屬師。以是義故有苦之者屬
義不成。三以是義故結成有餘。此二段竟。
第三結非。文中可解。下次徴問後偈上半。
先牒偈文明是有餘。次辯。後結。下次徴問
後偈下半。先牒偈文明是有餘。次辯其相。如
人内犯四重禁等先惡後善。持法之人見已
不愛。若有賢等先善後惡。護法之人見亦不
愛。以是義下結非聖言。佛答有三。一明如來
有因縁故説有餘義。二有女下正明所因。三
善哉下嘆問所爲第七偈中文殊先問。文殊
復説經家叙列。下出問辭。問辭有二。一擧佛
昔偈。如來本昔爲羖羝徳而説此偈。彼習自
餓。佛欲教之修八戒齋。故説此偈。一切衆生
依飮食存。非彼外道習自餓法。一切依食云
何自餓。一切大力心無嫉妬佛自免過。佛非
外道。似有嫉妬。故自勉過明已大力。雖非
外道而非嫉妬。一切因食而多得病勸修齋
法斷數數食。一切修行而得受樂教修八戒。
二約之徴佛若言因食而得病者。佛今受彼
純陀飮食將無如來怖畏病苦。佛答有四。一
略反前偈明非一切二釋答前難。若諸衆生
因食得病。即令如來同之有病。汝得病苦
我亦應得。汝得病苦而我不得。世間衆生因
食得病。云何令我同之畏病。三何以下廣顯
前偈非一切義。言何以故徴前起後。我以何
故言非一切。下對顯之。先明偈中非一切生
皆依食存。句別有三。一總明如來及聖弟子
悉皆不食。問曰。羅漢辟支佛人云何不食。釋
言。此等現在報身是其凡夫分段業果猶須
食資。度此身後未來所受變易之報更不須
食。又阿羅漢有實有化。實者須食。化則不須。
故下文言我諸弟子不可思議。故不須食。二
若言下別明如來身無羸痩得金剛身故無所
食。三我弟子下別明弟子不可思議故無所
食。下次明其非一切大力心無嫉妬。先牒偈
文明其有餘。如世人下反以顯之。無嫉妬人
不妨無力。大力之人何妨有妬。次明偈中非
一切因食而得病苦。先牒偈文明其有餘。亦
見有下即事顯之。下明偈中非一切淨行悉受
安樂。先牒偈文明其有餘。世間亦下即事顯
之。以是義下總結前偈悉是有餘。此第三竟。
四明説所因。欲受第四八戒齋者。有言於彼
明六齋中受第四齋。亦可於彼小乘法中有
二種戒。一者盡形。二者日夜。盡形戒中有其
五戒十戒具戒。約對彼故。宣説八戒以爲第
上來第一廣明有餘。自下第二明其無
餘。迦葉先問。何等名爲無餘義者正問無餘。
云何復名一切義乎簡去有餘。自有諸法望
上有餘望下無餘。義有兩兼不名一切。今所
問者問其一向無餘之法不雜有餘。故云一
切。下佛答之。唯除助道常樂善法是名一切
亦名無餘名正對前問。其餘諸法亦名有餘
亦名無餘擧非顯是。此言除者是其除取。非
是除去。如世人言何物能見答言除眼餘皆
不見。此亦似彼唯除助道常樂善法一向無
餘。自餘一切亦名有餘亦名無餘。助道是因。
常樂是果。此等一向是其無餘。故云一切亦
名無餘。自餘諸法望深有餘。望淺無餘。欲令
已下總結説意。前略次廣自下第三迦葉
領解如來述讃
長壽至此廣明學法自下第二明其學行。於
中先明顯行由序。聖行已下正明行體。序中
有五。第一迦葉問經功徳如來嘆深不肯宣
説。二大衆偈請。彼迦葉等猶故未至唯願小
住除斷我疑。佛答迦葉及阿難等能斷衆疑
不須我住。第三大衆以佛不許謂佛交滅設
供奉佛。佛時現疾示欲取滅。第四迦葉知衆
心殷請止病言。如來因請身現無病。第五大
衆知佛無病請佛説法。如來欲説口現無病。
五中前三望上流通。望後爲序。良以望前爲
流通故此品明之。後二唯得望後爲序故在
後品。初中先請。唯願説是大涅槃中所有功
徳。下佛答之。明其聞經名字功徳唯佛能知
餘不能説況受持等。何由可説。然此經中乃
至依經修成功徳。亦名受持讀誦書寫。故下
文中名十功徳。以爲受持書寫功徳。第二請
中大衆先請。時諸天等標列請人。異口同音
顯其請相。請心同故發言不異。下列請辭。前
三偈半啓請佛住。後之半偈請佛説法。就請
住中初偈擧彼三寶難思彰佛去留無礙請
住。後兩偈半擧其有縁未至請住。請説可知。
下佛答中初之一偈正答前請明迦葉等能斷
衆疑不須我住不須我説。後一偈半釋去衆
疑。佛前説言阿難勤進能斷衆疑。大衆便念
阿難向來不聞此經云何能得斷一切疑。故生
愁惱。佛今釋遣。阿難多聞自然解了常及無
常能斷衆疑不須憂惱。第三番中大衆初先
設供奉佛發心獲益。下佛現病示將滅相。文
別有四。一與文殊迦葉等記。二誡勅大衆自
修其心愼莫放逸。三彰已背病委法文殊及
迦葉等。四現有疾右脇即臥
現病品者。向前爲病人皆謂實。此品廣明如
來無病方顯前病應現爲之。名現病品。此品
兩請備如向判。然今迦葉先請如來止其病
言。後佛因之身現無病。前中初先長行直請。
後偈頌重請。直請有七。一明如來無病因果
不應言病。二有二因下明佛曠修無病之行
不應言病。三世有病人或坐臥下明無病相
不應告病。四諸菩薩凡所施下明佛曠修無
病之願不應言病。五世有病人不能坐下明
佛唱病生於世人盡滅之想不應言病。六世
有病人身羸損下説病生於外道誹謗不應言
病。七世有病人四大増下辯明如來諸力具
足不應言病初中有三。一明如來無其病
果。二有四毒下擧無病因成前無果。三今日
下結呵病言。初段可知。第二段中先擧病因
貪等列名十使。皆是以此四種縁事而生現
能發業招集病果故偏擧之。次明生果。後明
佛無第二明修無病行中有二因縁則無病
苦總以標擧。次列其名。先問後列。一者憐愍。
所謂慈悲利衆生心。二給施等明其四攝益
衆生行。如來往下明佛具攝不應言病。常行
愛語是愛語攝。利益衆生不令苦惱是利行
攝。施病醫藥是布施攝。略無同事。何縁結呵
第三明佛無病相中先擧世人病患之相。次
約責佛。後呵説病。責中四句。前三呵佛不教
善人。後一責佛不治惡人。就前三中初句呵
佛不教聲聞學大乘行。二何縁下呵佛不教
起大乘解。三何故下呵佛不教堅菩提願。餘
文可知第四明修無病願中有十一句。初
施醫藥施與衆生求一切智。二爲除衆生三
障重病。先列三名。次辯其相。辯煩惱中依如
毘曇唯有十使十纒六垢。依成實論煩惱無
量。此同成實。依此説煩惱故。就明慢中具
應有八。今此文中略無大慢。故但有七。又此
憍慢成實論中名爲慢。八中五種約人以別。
初言慢者如成實釋。縁於下人及等處起。於
等計等此過輕故直名爲慢。此無所陵。何故
名慢。成實釋言。是中有其取我相過故説爲
慢。若無我想終不自高亦不計等。所少大慢
其唯縁於等境界起。於等自天名爲大慢。慢
慢不如慢及與憍慢縁上境生。他實過已自
謂勝彼。此過最重慢中之慢名曰慢慢。他人
過已分齊玄絶。便言我今少不如彼。陵他多
邊名不如慢。於其父母師長等邊不能尊敬
名爲憍慢。亦名傲慢。餘有三種約法以別。報
我陵人名我慢。此我是其八慢之體。無徳自
高名爲邪慢。又復恃其惡法陵人名爲邪慢。
未得上法自謂已得名増上慢。餘皆可知。就
業障中五逆罪重故偏説之。就報障中謗法
闡提應是業障何故名報。以此二種多世積
習方始成就故説爲報。如是三下總以結之。
餘願可解第五生世滅盡之想第六生彼
外道謗中皆先立喩。次合顯法。後呵説病
第七明佛諸力具中初明如來身力具足。世
界成下徳力具足。今者何故右脇臥下總以
結呵。就初段中先明世人病患無力。如來四
大無不和下彰佛不同。於中有三。一明如來
無不和適身力具足。二如十小牛下挍量顯
勝明佛力具。三一切凡夫身中節下辯其身
相成力不等。就明如來徳力具中文別有二。
一略明如來坐金剛座逮得十力不應如彼嬰
孩小兒。愚無智下廣顯不應。於中先明小兒
愚癡無智無能隨意偃側無人譏呵。下明如
來智徳殊勝不應同之。句別有五。一明如來
有智異凡。二人中龍下有通異凡。三無上仙
下明無惑異凡。永斷疑網無見諦惑。已拔毒
箭除修道惑。四進止止威儀異凡。五具足下
明無畏異凡偈頌請中文有七偈。前六正
請後一結請。正中初偈頌上文中第七諸力
具足以請。次有三偈頌上文中第五第六凡
夫外道謂滅以請。於中初偈明諸凡夫覩化
謂實中間一偈明不見眞。第三一偈擧聖顯
凡。後之兩偈頌上文中第二第四曠修無病行
願以請。三世世尊大悲爲本擧佛本因。如是
慈悲今何所在以昔徴今。今捨衆生入般涅
槃似無慈悲故言何在。若無大悲則不名佛
准行驗人。佛若涅槃則不名常以應徴眞。下
結請中前之三句結爲餘人。末後二句結爲外
下佛因請身現無病。文別有三。一身現
無病。二放光益物。三心無疑下出華益物。初
中世尊大悲熏心起化所因。知生各念起化
所縁。知衆並有求法之心名各各念。將順利
益起化所爲。前説學法是少分益。後説學行
是畢竟益。爲順如是。畢竟利益故現無病。即
從臥下正現無病。第二放光益物可知。第三
出華益物之中初明世尊心無疑慮。不慮大
衆不堪受法。次以相好莊嚴其身。後於身上
出妙蓮華。文別有三。一明出華。二於華中放
光出聲濟拔三塗。三華中現佛利益人天。初
段可知。第二段中先救地獄。次救餓鬼。後救
畜生。救地獄中文別有四。一放光救濟八大
獄中苦惱衆生。二出音聲説如來藏。言生有
性令生人天。三放光救濟眷屬獄中苦惱衆
生。前八地獄各別有其十六眷屬。謂八寒氷
及八炎火。彼一一獄面各有四。謂二寒氷及
二炎火故有十六。然今文中偏擧寒氷無八
炎火。八中前四就聲彰名。阿波波等並是寒
聲。優鉢羅等就色彰名。凍諸罪人身體紅赤
似優鉢羅即以爲名。餘亦如是。此等遇光皆
悉除滅。四出音聲説如來藏令生人天。下救
餓鬼畜生之中皆先放光。後出音聲。以如來
藏衆生體實故偏説之。衆生聞之故離三塗
得生人天。第三華現化佛益中初明化佛相
好嚴身。次明化佛現通説法利益人天。先現
神通。或説陰下明其説法。或有世尊左脇出
下重明現通。或有世尊師子吼下復明説法。
爾時於此閻浮提下明諸衆生見聞獲益
自下第五大衆請説。佛將爲説口現無病。前
中爾時一切天等標列請人。悉共同下見佛
無病讃喜共請。先讃。次喜説。己踴躍明其心
喜。或歌口喜。舞等身喜。次供下請。先列請辭
偈。後明其聲及遠近。請辭之中四句爲偈。有
七偈半。隨行説偈有十五偈。前十四偈是其
正請。正請之中初之兩偈擧彼如來能知以
請。次二擧佛本願以請。次八擧佛能益以請。
後二擧佛不滅以請。明能益中初之四偈明
諸衆生不知有損。後之四偈明佛能益。前四
偈中初二正明不知之損。後二出其所不知
事。後四偈中初二明佛當能利益。後二明佛
已能利益。餘皆可知。下佛將説口現無病。先
嘆迦葉。將述其言故先嘆之。我於往下正顯
無病。嘆迦葉中善哉總嘆。汝已下別。是故能
問總以結嘆。初中先嘆迦葉智慧。已曾供下
嘆其福徳。具二莊嚴方始能問。故並嘆之。前
嘆智中初嘆迦葉内具證智。汝已成就樂説
辯者嘆其教智。具此二智方堪諮問。是以並
嘆。證中汝已具足深慧嘆成深智。證實稱深
雖相曰妙。不爲諸魔外道破壞嘆具堅智。以
智堅故邪人不壞。汝已安住不爲諸邪惡風
傾動嘆具正智。以智正故邪法不動就下
正顯無病之中還述迦葉請中七義以顯無
病。文別有五。第一述上第一復次明已久來
無病因果。二過去下述前第四復次明已曠
修無病行願。三我今實無一切疾下對前第
五第六復次凡夫外道生盡滅想明已實無一
切病苦。四汝先所問如來何故倚臥已下述
前第三明無病相。五世有三人病難治下述
前第七明已徳具不同餘人所以無病就初
段中無量劫來已除病根明無病因。永離倚
臥明無病果第二段中明已過去爲無上勝
如來弟子受持是經迴向菩提。以是力故今
無諸病。先明所修。我從是下彰其所離。於中
明離三對因果。煩惱業縁是其惡因。惡道苦
果。誹謗法等復是惡因。受黄門等復是苦果。
反逆父等復是惡因。諸苦是果。此諸過患皆
未曾有第三段中初先彰已實無諸病。所
以下釋。久離故無。是諸衆生不知已下彰彼
凡夫外道衆生不知密語。謂佛實病。如言已
下廣顯病言是密非實類以顯之。先擧其類。
類有十一。前之十句就佛彰密。後一汎就餘
人顯密。前十句中道如言者指斥之辭。如佛
昔言故曰如言。非是汝言。若經本中有汝言
者宜須治故。末後一句中云何爲密。道理人
死身心倶滅。而佛昔説修善之人死時心去。
不盡道理。所以名密。於中先擧昔時密言。而
是心下辯實顯密。上來擧類。下約顯病。我今
言病亦復如是總約顯病。如來密教顧命文
殊別約顯病。如來正覺實無病實等彰實無
病。亦不畢竟入涅槃下擧佛不滅成前無病。
是大涅槃即佛深定辯大涅槃成前不滅
四段中先牒問辭。虚空之性亦無起下明已
如空故無病相。先喩後合第五段中辯明
如來徳行窮滿諸過已盡超過餘人故無有病
於中有二。第一汎擧三種病人。二從迦葉有
五人下就前三中廣辯第二。對之以顯如來
無病。前三人者。凡夫爲一。二乘爲二。菩薩爲
三。先明凡夫。世有三人其病難治總以標擧。
謗等列名。如是三下顯難治相。於中初法次
喩後合。次明聲聞。先喩後合。下明菩薩。先
喩次合。後辯具相。問曰。此是何處菩薩。下師
子中宣説是其六住菩薩。如地持説。種性初
住。解行第二。淨心第三。行跡第四。決定第
五。畢竟第六。此六是其定聚所攝。故値善友
不値善友。若得聞法若不聞法。定得菩提。若
復通論。善趣亦是。故爲怖畏利養諛諂誑他
等事書寫是經自下第二廣就向前中品病
人別爲五門對之顯佛。何故偏擧中品顯佛。
以其中品是小乘人。小乘是其大乘家對。擧
小彰大明大義顯。所以偏擧。於中初先總擧
五人於大有病。非是如來據小羅漢辟支無
病今對於大亦得有病。何等已下別顯五人對
之顯佛。先徴後辯辯初人中句別有六。一
明其人斷結多少。謂斷三結。所謂身見戒取
及疑。問曰。經説須陀洹人所斷煩惱如四十
里水。其餘在者如毛一渧。今以何故偏言斷
三。此義如後迦葉中釋。二明所得。得須陀果
義如下解。三明所離不墮三惡。四明其人得
滅遠近。人天七返得入涅槃。七返是其十四
生死。若通中陰二十八生便得入於小乘涅
槃。五是名下結。六明其人趣大遠近。過八萬
劫得大菩提。所謂得於性地菩提。問曰。菩提
應在極果云何性地已名菩提。釋言。菩提有
通有局。局在後際。通該始終。故大品中宣説
菩提有五種別。所謂發心伏明出到及與無
上。發心在於善趣位中。伏心在於種性已上。
明在地上。出到在於七地已去。無上在佛。故
種性上得名菩提第二人中先總標擧。下
辯其相。句別有五。一明其人斷結多少。斷前
三結加薄三毒。二明所得。得斯陀果。此名住
薄。亦曰頻來。三得滅遠近。欲界人天一往一
來便得涅槃。四是名下結。五趣大遠近第三
人中先總標擧。下辯其相。句亦有五。一斷結
多少。斷五下結。三結如上。加斷貪欲瞋恚爲
五。所斷身見戒取及疑。准依成實。具有兩義。
名爲下結。一是人下凡夫所起。二障下果故
名爲下。唯障初果。若依毘曇唯有一種。人下
名下。彼説三結唯凡起故。非障下果名爲下
結。彼説三結或障初果或障第二或障第三。
不唯障於須陀下果。是故不得説障下果名
爲下結。是義云何。若次第人所斷三結障於
初果。超越斯陀所斷三結障第二果。超越那
含所斷三結障第三果。是故不唯障於下果名
爲下結。貪欲瞋恚以界下故名爲下結。二明
所得得那含果。義如上釋。餘三可知第四
人中先總標擧。下辯其相。句別有五。一斷結
多少。永斷三結。餘處宣説斷五上結。色無色
染癡慢掉戲是其五也。二明所得。得阿羅漢
是有爲果。煩惱無餘入涅槃者是無爲果。三
簡異縁覺。假師得度。不同辟支獨一之行。四
是名下結。五趣大遠近。問曰。須陀斯陀那含
此之三人向無學果時無多校。何縁向大爾
許階降。釋言。此等進至無學然後向大。所挍
無多。若彼三人不求無學徑向大者心有殘
結。障道力強。道行難成。故有如此。又須陀等
儻生上界方至無學。時亦不少。故挍多劫
第五人中先總標擧。辟支有因道同羅漢。故
不別論。又此利根一入聖道至果方出。中無
出理。故不別説。但明其果。下辯其相。句別有
六。一斷結多少。與羅漢同。二明所得。得辟支
道是有爲果。辟胡故語。此曰縁覺。斷有二義。
一就所觀法門以釋。此人觀察十二縁法。從
縁得覺。故名縁覺。二就得道因縁以釋。藉
現事縁而得覺悟。故名縁覺。煩惱無餘入涅
槃者得無爲果。三眞是下簡別羅漢。辟支獨
成不假師度。如彼騏驎單有一角。故曰麒麟
獨一之行。四是名下結。五趣大遠近。六是名
下簡異如來。名有病行非如來也。據終云非。
類前皆爾。故略不論
涅槃義記卷第四
  應永三年五月二日加修復拭老眼書補闕
字了
 法師權大僧都賢寶生年六
十四
 



涅槃義記卷第五
 隋淨影寺沙門釋慧遠述 
聖行品者。上來第一顯行由序。下正辯行。行
別有三。初盡十徳明其隨縁造修之行。二師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