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新華嚴經論 (No. 1739_ 李通玄撰 ) in Vol. 36

[First] [Prev+100] [Prev]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一
 長者李通玄撰 
第三等一切諸佛迴向者。以忍波羅蜜爲體。
餘九爲伴。表法中以善財童子所見可樂城
東大莊嚴幢無憂林中無上勝長者是也。爲
城名可樂依主所行之行立其名故。爲明得
法成忍人見可樂住。城東者。爲明忍爲覺行
之首。爲表東方角亢氐房之位。主衆善之首。
房爲青龍。主吉慶位故。以東方爲陽。爲生萬
物之首。明忍爲萬行之首。生衆福故。故名城
東也大莊嚴幢者。忍隨違境不動也。是幢義。
無憂林者。明忍成行滿如林廣蔭也。號無上
勝者。衆行之中不勝忍也。衆行之中無忍不
成行故。餘廣如經説。二義如前
第一長科當段經意者。從此一段經中。約科
爲十段
一佛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等一切諸佛迴向已
下。至諸根清涼。有五行半經。明學佛迴向心
得自在清涼分
二佛子已下。至不變異樂。有七行半經。是菩
薩迴向佛樂分
三佛子已下。證薩婆若。此云一切智。有七行
經。明迴向菩薩行願分
四佛子已下。證一切智。有十行經。明迴向一
切衆生。令得離苦分
五佛子已下。至具足充滿。有兩行經。明菩薩
行由願廣大充滿分
六佛子已下。至迴向諸佛無上菩提。有十八
行半經明菩薩以本大悲處俗無染著分
七佛子已下。至如來究竟之地。有二十五行
經。明與畜生食願永離衆苦得樂分
八佛子已下。至第三等一切諸佛迴向。有十
四行經。明菩薩等一切諸佛迴向分
九菩薩摩訶薩已下。至心無所著。有六行經。
明菩薩入佛功徳深入法界善知菩薩修行次
第分
十爾時已下。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衆説
頌分
第二隨文釋義者。何故名爲等一切諸佛迴
向。爲此第三迴向成其忍門。無貪嗔癡三業
如佛。佛所行願皆悉願爲故。名等一切諸佛
迴向。令願行一如佛故。又前云不壞迴向。以
次等一切諸佛迴向。明次第合然已下。有四
十八行頌。兩行一頌。所頌前法如文具明。不
煩更解
第四至一切處迴向者。以精進波羅蜜爲體。
餘九爲伴。以善財見比丘尼。名師子頻申住
輸那國。此曰勇猛城。名迦陵迦林。此云鬥諍
時也。明此比丘尼能和斷鬥諍。此表第四迴
向行精進業利物之相。表比丘者。明離染清
潔。尼者慈音。明此精進行門離染慈悲以爲
行體。號師子頻申者。明已得四無礙智已得
四種無畏故。師子者。明智無畏也。頻申者。卷
舒自在也。明以清淨大智勇猛。自在卷舒説
法利生善和斷鬥諍皆悉從伏無量諸衆。見
聞不同廣如經説意表此第四迴向中行精進
之行。智悲相故。無染慈悲説法自在。表悲常
隨苦流智常無所染是尼義故。四無礙智者。
一義無礙智。二法無礙智。三辭無礙智。四樂
説無礙智。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
無畏。三説障道無畏。四説盡苦道無畏。二義
如前。第一長科此段經意。義分爲八段
一佛子云何爲菩薩摩訶薩至一切處迴向已
下。至無邊世界。有十二行經。明菩薩所修善
根如實際遍三世供養分
二佛子已下。至廣大威徳種性中。有十二行
經。明諸佛興世如法身遍往無差別廣大利
益分
三佛子已下。至護持一切諸佛教故。有六十
四行經。明菩薩以衆多無盡如法性供養雲
供養如法性無邊衆多如來普攝諸善根分」
四佛子已下。至以善方便修迴向道。有十六
行半經。明菩薩修迴向以無所得而爲方便
修一切善根分
五佛子已下。至具足一切功徳。有六行經。總
結已上供養功徳分
六佛子已下。至第四至一切處迴向。有六行
經。明都結已上遍一切處迴向所作令佛種
不斷廣嚴淨佛刹分
七菩薩摩訶薩已下。至能以善根如是迴向。
有十二行經。明住此迴向時得身語意業遍
十方一切處分
八爾時已下。有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衆
説頌分
第二隨文解義者。云何至一切處迴向。約位
有十一。一法身至一切處。二智身至一切處。
三大願至一切處。四供養諸佛至一切處。五
見聞聽受諸法至一切處。六遍現色身至一
切處。七開悟衆生至一切處。八不出毛孔至
一切處。九遍滿十方等于法界而無去來至
一切處。十入一衆生身心等一切衆生身心至
一切處。十一入一佛身毛孔等一切佛身毛孔
至一切處迴向。又迴向者。有十法。一以無作
法迴向有作法。二以有作法迴向無作法。三
以一法迴向多法。四以多法迴向一法。五於
諸有法迴向無法。六於無法迴向有法。七以
世間法迴向出世間法。八以出世間法迴向
世間法。九以一切自性無迴向以爲方便迴向
法。十以一切有迴向法。以爲自性無迴向法。
爲令滯有無者得自在故。生死涅槃無障礙。
得大神通無物拘留故。供養諸佛教化衆生。
一多同別皆得自在故。以誠實心起大願雲。
周覆法界虚空界。興種種供具供養三世一
切諸佛。皆願自他福徳圓滿故。是故名爲至
一切處迴向如世界種。即如華藏世界種是
也。約先徳云。數三千大千世界至一恒河沙
數。爲一世界海。又數海世界數至一恒河沙。
爲世界性。又數世界性至一恒河沙。爲一世
界種。如種種世界云衆雜多也。如轉世界者。
或圓形轉。或流轉如江河。是日月亦是皆無
住心名轉側世界。如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側
住仰世界。可知覆世界如蜂窠等。是亦如世
界成就品説。已下如經自具。大意以修得十
住十行之中法身理智。即依此法起大願大
悲。依無作理智起神通行。使不滯染淨。不爲
染淨二法所拘留。神通諸法性自離故。已下
有二十二行頌。兩行一頌。如文自具
第五無盡功徳藏迴向者。以禪波羅蜜爲體。
以善財童子所見婆須蜜女。以爲所行之人。
所住國土。名爲險難。城名寶莊嚴。以歎徳中
心無分別。普知諸法。一身端坐充滿法界。於
自身現一切刹。所明禪體遍周自在。爲明禪
與智悲會融無二體用自在故。以國名險難
者。以眞智會俗。城名寶莊嚴者。會俗體自眞。
明定亂兩融智悲不礙隨塵不染故。號名寶
莊嚴。婆須蜜女者。此云世友。能與世人爲師
友故。亦曰天友。能與諸天作師友。或曰易
寶。以此女善巧方便易取衆生一切智寶。此
女身金色目髮紺青。若聞説法。若暫見。若執
手。若坐座。總得三昧。爲明禪體遍周與智會
故。道合見者。總皆是禪體智慈相會之流。若
也別見之流。常對面不覩其容也。但爲定與
智會。智與悲冥。隨根接俗。號之爲女。非即但
爲女也。十住中第五主禪門即俗士長者。號
爲解脱。明俗體本眞衆生身本來佛國故。長
者身含佛國。明衆生身亦然。但禪觀相應即
見。十行中即以寶髻長者。明禪門。以本自居
宅十層之閣。宅有八門。市上接俗引來宅内。
即以所行俗事。用彰智隨悲行處世染而不
汚。若也未悟俗塵爲業所留。要須戒定慧求
出世之智。若也達智業亡。要須處纒不汚方
便利生皆令解脱。一須知根接引不得惑亂
衆生。要須依根受藥。二義如前
一長科當經意者。於此段長科爲十三段
一佛子已下。至悉皆具足。有六十一行經。明
菩薩凡所隨喜迴向悉皆具足圓滿分
二佛子已下。至一切佛刹悉亦如是。有三十
行經。明菩薩以大願願菩薩衆海圓滿十方
莊嚴國刹分
三佛子已下。至轉無障礙不退法輪。有七行
經。明方便迴向分
四佛子已下。至超然出現。有五行經。明願清
淨佛刹至一切衆生界佛常超然出現分
五佛子已下。至入一切法界。有三行半經。明
菩薩達一切智知業果寂滅分
六佛子已下。至無有少法與法同止。有六行
經。明不分別不著取分
七佛子已下。得無盡善根。有十行經。是菩薩
得無盡善根分
八佛子已下。至一切境界悉無所有。有六行
經。明菩薩了衆生界無衆生於法無得證分」
九佛子已下。至令諸善根悉充足故。有五行
經。是菩薩無智入法無法入智分
十佛子已下。至修治諸行。有六行半經。是菩
薩成就功徳藏堪爲衆生福田分
十一佛子已下。至第五無盡功徳藏迴向。有
七行經。是菩薩福相處世無倫分
十二從菩薩摩訶薩已下。至十種無盡藏。有
十五行經。是菩薩得十無盡藏分
十二爾時已下。有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説
頌分
第二隨文釋義者。云何名無盡功徳藏迴向。
此位明禪與智冥。智與悲會。以無盡虚空爲
一道場。以無盡衆生無明行相。而爲佛事。身
恒承事無盡諸佛。而遍周法界化無盡衆生。
總成佛身表裏相亡始終情盡。遍知諸法不
壞無心。名無盡功徳藏經云。於一毛孔見阿
僧祇諸佛出興於世得入法無盡藏者。明心
性本無大小繋盡。身爲智影。國土亦然。智淨
影明大小相入。如因陀羅網境界喩是也。經
云。以佛智力觀一切法悉入一法者。明萬境
雖多皆一心而起。心亡境滅萬境皆虚。如淨
水中衆影也。水亡影滅。此約破有成無説。又
以境約智生。智虚境幻。多幻相入不離一虚。
幻不異虚處不異幻。幻虚無二。一異總虚。此
約以智幻處自在無礙門説。此皆借法。況説
如實所知唯亡。思者智會。其智會者。方可用
而眞不惑心境。以大願力隨智幻生等。衆生
數身如應攝化故。名無盡功徳藏。自餘如文
自具。不煩更解。已下有五十行頌。如文自具。
但如説修行
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者。此明般若
波羅蜜爲體。以善財知識名鞞瑟胝羅住善
度城。常供養旃檀座佛塔。以爲表法。名鞞瑟
胝羅。此云包攝。以身含佛刹爲名爾。住善度
國者。約化行爲名故。以此住智慧善度衆生
故。供養旃檀座佛塔者。明戒定慧解脱法身
爲座體。得佛不涅槃際者。明戒定慧體無滅
沒也。廣如經説。其座不安形像者。明無相理
會是佛義故。見座入法故。城名善度。身與空
合。名爲佛國。亦名包攝也。以明無相智慧是
佛不滅度法門。以智無生滅故
第一長科經意者。於此一段長科約作六十
四段如下。此段迴向長行中。有六十一段經。
總明行施。於段段中。皆有三義。一明行施心
成就。二明施已迴向菩提。三明各發十種願
皆願自他成佛。已下三段是總結所施之功。
及金剛幢觀衆説頌。一捨身肉手足國城妻
子悉捨行。二施食。三施飮。四施味。五施車
乘。六施衣。七施華。八施鬘。九施塗香。十施
床座。十一施房舍。十二施燈明。十三施湯藥。
十四施器。十五施種種寶嚴飾車。十六施象
寶。十七施師子座。十八施寶等。十九施寶蓋。
二十施寶幡。二十一施寶幢。二十二施寶藏。
二十三施種種妙莊嚴具。二十四施冠及髻
中珠。二十五施財寶妻子救衆生牢獄。二十
六捨身代命。二十七施蓮膚頂髻。二十八施
眼。二十九施鼻。三十施耳。三十一施牙齒。
三十二施舌。三十三施頭。三十四施手足。三
十五施血。三十六施髓肉。三十七施心。三十
八施肝肺。三十九施身。四十施支節骨。四十
一施皮。四十二施手足指。四十三施連肉爪
甲。四十四爲求法故投身火坑。四十五爲求
法。乃至一字一句。捨其王位國城妻子一切
所有。四十六菩薩爲自捨屠殺業。四十七見
殘忍損諸人畜。慈心救之。所謂去男形也。四
十八菩薩見佛出興普告衆生。捨我慢戲論。
四十九捨大地。五十捨僮僕。五十一捨身施
與一切衆生謙下離慢。五十二施身給侍諸
佛。五十三施土地一切諸物及捨世事。五十
四捨都城關防輸税。五十五捨妓女。五十六
施所愛妻子。五十七施舍宅。五十八施園林
臺榭。五十九施廣大施會。六十施一切資生
物。六十一隨諸衆生所須一切阿僧祇物施。
已上此一段迴向中。總有六十一種施。一一
施中十種大願。六十一願中有。十種迴向。以
表捨一切所著成一切無所著。諸性無作供
養諸佛。教化衆生。行無盡行故。從佛子是爲
菩薩摩訶薩。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
已下。至於諸法中而得自在。有六行經。都結
已下迴向之功。自爾時金剛幢菩薩已下有
六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衆説頌歎法分。今
上下長行及八十二行頌。於中文義自具不
煩更釋。且略釋迴向名目。云何隨順堅固一
切善根迴向。經云。佛子如是迴向時。即爲隨
順佛住。隨順法住。隨順智住。隨順菩提住。總
明行檀波羅蜜遍周刹海不壞法身智身成就
通化長大慈悲等佛所行。故爲名也。又釋以
理順行。以行順理。以智順悲。以悲順智。以方
便願力引生智海。成就悲門均調自在。名
爲隨順堅固善根迴向。論主頌曰
    法身理智無體性 平等清淨無造作
    方便以願力莊嚴 神通變化行充滿
    法無自性從縁生 縁生不失無作性
    設興迴向大願雲 周遍無邊一切行
    不離縁體性無生 智如影響充法界
    智體如願如普賢 迴向大願皆無實
    雖復無實不廢縁 雖復從縁性無作
    菩薩所興諸行雲 智無來去如影現
    假使教化諸群生 猶如化人度幻衆
大約如世造立宮室要以功成。論其現自施
功。功體各無自性。及至成功事畢。還以無功
而益人。設宮室有覆養之功。亦復不云養育。
此迴向大願亦復如是。爲理智雖有淨煩惱
之功。不興迴向大願。無覆育饒益大慈悲之
功。此之迴向從初發心住具足有之。但約昇
進勝劣言之。亦約説文廣狹言爾。亦以時不
遷論也。總五位一時説也。古今無前後義

第七等隨順一切衆生迴向者。以方便波羅
蜜爲體主大悲門。前六波羅蜜是修出生死
心。此第七已後四波羅蜜是方便。智入生死
中教化衆生。是故表法中善財知識觀世音
菩薩。以爲此第七隨順一切衆生大悲迴向
中行故。此新經翻爲觀自在菩薩。不可依也。
舊經名觀世音菩薩者。是爲十方世界共爲
一佛國。無別西方別有阿彌陀。是如來權設
引有爲小蒙方便。隨心專念攝餘惡心。隨心
念處得見化佛。稱自心量。諸徳謬解。謂此娑
婆世界無觀世音。此改舊經本作觀自在。云
觀自在者。但約名彰行中。但彰觀照世間出
世間無相理智自在非明慈悲之行也。觀世
音菩薩文殊普賢。此三法是古今三世一切
佛之共行。十方共同。文殊主法身妙慧之理。
普賢明智身知根成萬行之門。觀世音明大
慈悲處生死。三人之法成一人之徳。號毘盧
遮那。一切衆生總依此三法。號之爲佛。少一
不成。今此一位依舊不依新翻。又依梵云光
世音菩薩。明以教光行光大慈悲之光等衆
生而利物。即一切處文殊。一切處普賢。亦得
名一切處光世音。今言觀世音者。取正念心
成依心應現而立名也。不可以爲觀自在所
表法也。觀自在者。約名表法義中。是表第六
般若波羅蜜位也。非是方便波羅蜜入生死
同衆生行。以四攝四無量不斷煩惱之名。此
由翻譯者誤也。觀世音住居補怛洛迦。此云
小白華樹山。觀世音菩薩居之。爲諸菩薩説
慈悲經。此山多有小白華樹。其華甚香。經云。
住山西阿者。西爲金。爲白虎。主殺位。明於殺
位以主慈悲門正趣。菩薩東來以明智位。至
文方釋。經云。佛子云何爲菩薩摩訶薩等隨
順一切衆生迴向已下至説頌。長科爲二十

一從初佛子已下至一切世間善根有十四行
經。明菩薩自集已上三十二種無邊善根分」
二佛子已下至修習一切善根有十四行經。
明菩薩如上所修三十二種無限福田善根迴
向爲一切衆生功徳之藏分
三佛子已下至永不退轉有六行經。明菩薩
念如上善根不離無作無依菩提心所積集憐
愍一切衆生分
四佛子已下至亦復如是有十一行半經。明
菩薩發願願如上所修無限善根所有果報。
盡未來劫所修。如上善根。悉以迴向一切衆
生。令十方世界衆寶充滿。惠施無限衆生

五佛子已下至常行惠施住一切智智心有五
行經。明菩薩無五種心常行惠施成五種心
分。如經自具無虚僞心爲首。已上五段結前
三十二種善根竟
六佛子已下至皆如是施有十八行半經。明
菩薩以如是等何僧祇象馬王妓女及自身等
十種不可數物盡不可數劫而常施分
七佛子已下至無有一彈指頃生疲倦心有六
行經。明菩薩以如上十種施。滿足無限衆生。
盡無限劫無一念疲勞分
八佛子已下至入一切智智心有六行經。明
菩薩以如上布施以十種無著解脱心爲施者

九佛子已下至得一切智有八行半經。明菩
薩以如上十種無限施。起十種無限願。願一
切衆生得一切智分
十佛子已下至於諸有中最尊勝故有一百一
十六行半經。明菩薩以如上兩段無限布施
業。普爲一切無限種種衆生起一百一十種。
廣大無限所爲衆生等所縁事業而行如上等
施願迴向故
此已下總結已前三十二種無限善根。以次
象馬等十種施等及大願迴向。及爲衆生等
境界竟
十一佛子已下至具足十力調伏衆生有二十
四行經。明菩薩爲慈愍衆生入苦同行以大
願接生分
十二佛子已下至不著無一切法有三行經。
明菩薩雖以施願迴向入苦利益衆生其心有
十種不著分
十三佛子已下至増長成就三世佛種有三行
經。明菩薩以如上一切善根願一切衆生得
智種分
云何得入佛智種有四法。一得清淨心。二智
慧明了。三内心寂靜。四外縁不動。如是修治。
能増長三世諸佛智種故
十四佛子已下至與諸菩薩等同一見有十七
行半經。明菩薩修行如上迴向之時。神通智
力陀羅尼門出過世所稱歎分
十五佛子已下至神通境界平等清淨有八
行經。明菩薩如是修行菩薩行時。功徳出過
思量。何況得成無上菩提。此段明功徳作法
報生猶尚無限出過思量。何況無作自在菩
提之理智。豈可不能成也。言功過也
十六佛子已下至不違菩薩行有十五行經。
明菩薩見法三世體相平等分
十七佛子已下至第七等隨順一切衆生迴向
有十行經。明菩薩如是迴向時。得法業刹三
世平等。已得承事一切諸佛。入一切清淨衆
會道場分
十八菩薩摩訶薩已下至等隨願一切衆生如
是迴向有九行經。明總歎如上迴向施願所
得之徳業用成就分
十九爾時已下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衆
説頌分。
二十其頌總有四十二行。文義自具。不煩更

第二隨文釋義者。何故名爲等隨順一切衆
生迴向。爲明第七方便波羅蜜主大悲門。以
波羅蜜中所修智慧之力。入於生死海隨一切
衆生根品。同行利生故。故名等隨順。如十住
中第七住大悲位休捨優婆夷云我有同行眷
屬八萬四千那由他常居此園者是。大意云。
同一切衆生八萬四千及不可説煩惱悉同行
故。是此義也。亦是此位第七迴向與善財所
見觀音。是此位也。可知。如此一段迴向總有
二十段經文。餘十九段。文義自具顯現。不煩
更釋。如第十六段。得知法業平等三世互不
相違。約作略釋。經云。一切佛刹平等清淨。一
切衆生平等清淨。此約理智説。一切善根平
等清淨。乃至四行經總明。約理智説。如第十
七段中。衆生不違一切刹者。明依報相似。刹
從心業起故。衆生心差別。如世界成就品具
明。思不違心者。以思從心生。即思是心。餘心
倣此知。業不違報者。報從業生報是業果。餘
倣此知。如業不違業道者。明來生受生與現
世作業相似。餘倣此。法性不違相。爲無性爲
相。無相爲相。無性中實相即如來身色及妙
境。是衆生不了無性妄計之相。即天人龍鬼
畜等。是各隨心。自心所生業相稱餘倣此。生
不違性。明以生是無生無生爲生故。刹平等
不違衆生平等。此約理無淨穢。已下例然。一
切衆生安住平等。不違離欲際平等者。明衆
生報居之境與解脱涅槃際無二理性同時。無
二性故。過去不違未來。總明三世性故。三世
無體。可相違故。餘例知。佛平等不違菩薩平
等者。明以佛理智及菩薩體用不離無性。菩
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業平等。得報平等。
如是十平等法。明以迴向發願力莊嚴自報
得此十平等果故。表法中如善財知識十住
第七。以優婆夷休捨表慈悲位。十行第七位。
表慈悲以滿足。王自化其身作諸罪逆。自化
其身捉來殺罰。以息衆生惡逆。此十迴向第
七。即以觀世音表慈悲位也。夫大教玄悠
芳文義廣。法門名句明白宛然。十十之數相
從。萬萬千千次第。不可以將小池而添巨海。
未足以致其深。炷微燈而益日光。焉能資其
遠照。此經義弘言修理具詞豐。且略釋其大
意。密智幽潜。聊申少趣。不可加餘經之法相
滯此妙章。若得意修行者。理由定發。智以理
明。悲藉願興。行成願發。理弘智博。願廣悲
寛。佛種因此而生。法界以斯縁濟。都結如此
餘義後文
第八眞如相迴向者。以願波羅蜜爲體。明此
位同第八地智増勝以願引生智業成大悲故
以願防智爲智體淨故利化不弘。表法中如
善財童子見東方正趣菩薩是其行也。從空
中來至娑婆世界者。明法空智應現普周亦
無來去。觀世音指東方正趣。及至見時與觀
世音同會而見。表以願會悲智令悲智圓滿
故。東方表智。西方表悲。日出照明春陽發生。
青龍吉祥表智。日入昏迷秋霜凋零白虎殺
害。明以智入悲處苦流濟益衆生故。第八願
波羅蜜。明防智體性淨以願會悲成普賢行
昇進。隨其行位和會知之。二義如前。第一長
科經意者。自初佛子已下至頌已來。長科爲
十段
一佛子已下至普能往詣一切佛土有三十五
行經。明菩薩入此眞如相迴向位中以自所
得善根。更加迴向發願所縁成位昇進分
二佛子已下至顯示安隱住處有十行經。明
菩薩觀衆生惡道苦如身願速出離分
三佛子已下至心不動搖無障礙故有十行
經。明菩薩以如上迴向有十爲令衆生得十
種大利分
四佛子已下至普於世間現成正覺有四十六
行半經。明菩薩見勝妙國土及一切妙境。以
無量大願願一切衆生皆盡普得生在其中并
獲衆益分
五佛子已下至廣大善根有五行經。明菩薩
已上迴向善根自増善根分
六佛子已下至圓滿一切清淨智慧有一百八
十九行半經。明以如上迴向。皆以無性無著
眞如爲迴向分。上一百八十九行半經。明約
以眞如爲迴向體。以眞如遍世間一切法。迴
向還遍世間出世間一切法。何以然者。爲以
迴向爲方便興起無作眞如中大智大悲大陀
羅尼門大神通道力令稱眞如無作大自在作
用恒寂故。若不如是以大願大悲大智慧無
限迴向。但依無作眞如用淨煩惱。即同二乘
樂寂及三乘六通菩薩。但生一方淨國。不入
法界之眞門。居門外之權乘。且止草菴之位。
當知滿十方之差別種智。皆由大願力而發
生圓法界之行門。藉迴向而興起。故立斯教
網。用接有縁。明知軌度而踐其蹤。使學者省
功而不錯謬者也
七佛子已下至第八眞如相迴向有十二行半
經。明以如上眞如相迴向自獲義利分
八菩薩摩訶薩已下至善根隨順眞如相迴向
有十三行半經。明如上迴向已得同如來成
道分
九爾時已下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説頌歎
法分
十已下有五十八行頌。明以頌重頌前法分」
第二隨文釋義者。於自餘文義經文自足。如
此一段。經云。一身充遍一切世間。得佛無量
音聲。於一毛孔中普能容納一切國土。得佛
無量神通。置諸衆生於一毛孔。此約十住初
心見道之後入實知見。然爲凡夫有信士。略
釋少分。以開心目。非入禪定觀智會融方親
見爾。論主頌曰
    了知毛孔大小性 十方國土無表裏
    智境含容十方刹 刹土體相本皆幻
    智身體淨相無礙 毛孔微塵亦復然
    國土因心虚妄生 無妄智境恒相納
    衆生心淨無表裏 乃了自身毛亦然
    心無分別自他情 一切塵毛含佛刹
    是故如來説迴向 廣興願行融自他
    願他得樂與己同 心淨佛國恒相入
    以廣大願興大智 同體智悲充法界
    無功理智起身雲 隨類現形聲亦爾
    能以自他同體智 衆生身中現佛國
    以衆生智轉法輪 衆生心迷不知覺
    以衆生智是佛智 佛智本是衆生智
    迷者佛智作衆生 悟者衆生是佛智
    如是了達體同別 堪與衆生作依止
約釋第八眞如相迴向竟
第九無著無縛解脱迴向者。以力波羅蜜爲
體。以善財所見天神爲所表此位之行也。所
居之城名墮羅鉢底。神號大天。城名墮羅鉢
底者。此曰有門城。此是此界乾神。以乾爲天
門。以後次第見地神。以此二位明和會此十
迴向位之智極悲終。天神表法空妙智之極。
地神表大慈悲王極。厚載萬物育含生故。像
如父母位也。天神無量種衆寶。積聚如山。地
神放光地震嚴。地爲淨刹。衆多寶藏自然踊
現。明天地神隨業養育濟物之徳廣大。至文
方明。略擧會通表法之意。令後學者易見其
意。不迷教行。不迂修行。表法中明智淨稱天
之性。即法財充滿功徳寶出現如山。若純淨
大悲育載萬物。如地無勞故。地體本唯淨土。
此唯智悲之淨極故。即佛國莊嚴淨也。此明
神智應眞徳會天地濟育物也。亦是天地之
神靈。是菩薩約位所堪治眞俗之行。此位天
神表之。明昇進理智幽微像天靈。而不測神
功。萬有以不作而爲之。二義如前。第一從佛
子至説頌已來。長科爲七段
一佛子云何爲菩薩摩訶薩無著無縛解脱迴
向已下至隨順忍可有八行經。明因中種善
根生十種尊重分
二佛子已下至生無所依智生一切佛法智已
上可十五紙經。明修初十種善根。修十種尊
重行無著無縛解脱迴向得入普賢微細智境

三佛子已下。至不分別。若法若智有七行經。
明得無別分
四佛子已下。至第九無著無縛解脱迴向。有
十五行半經。明修此迴向得三業無著無縛。
同三世佛迴向自在分
五菩薩摩訶薩已下。至成就菩薩自在神通。
有九行經。明此修迴向得善根不壞。所生値
佛得自在神通分
六爾時金剛幢菩薩已下一行經。明金剛幢
菩薩觀衆説頌分
七已下有一百二行頌。文義自具。兩行一頌
第二隨文釋義者。云何爲無著無縛解脱迴向
爲無性。理智無依。即一切無著一切無縛。是
故經云。甚微細智。修菩薩行。住普賢道。若文
若義皆如實智生。如影智生。如夢如幻如響
如化如空。乃至無所依等智生也。經云。菩薩
摩訶薩於一切善根心生尊重者。擧十種意。
在無盡所謂者。欲論及所陳之法。謂於出生
死心生尊重者。三乘中出分段生死。得變易
生死。爲有厭生死忻寂靜故。得入變易生死。
不同一乘以智生身遍周刹海任根應現非生
死性。乃至同於世法非生死性。諸見道者
應如是知。若論自報智合行同方能覩也。如
是出生死性生尊重故。經云。於攝取一切善
根心生尊重者。即攝善法戒。於希求一切
善根心生尊重者。十信有漏所求。十住已去
無漏希求。總須心生尊重。於悔諸過業心生
尊重者。是悔往業也。已下隨文義可知。如是
令尊其因故。果便不退。如十層之閣下固而
上存。已上一段以尊重因竟。自佛子菩薩摩
訶薩於彼善根皆生尊重隨時忍可。至生無
所依智生一切法智。有十五紙經。總明成就
三世諸佛果徳及普賢果行諸微細法。如是
微細法門約立十種微細。略以示之。餘皆倣

一佛身微細。如佛報身中。於一佛身中及一
衆生身中。有不可説不可量佛身。一切佛身
一切衆生身。總爾
二佛智微細。於一智慧中遍虚空界衆生隨
樂之法皆差別知
三佛受生微細。盡十方一切佛刹。皆末爲塵。
於一一塵中一時受胎。一時初生。一時趣道
場。一時轉法輪等。而亦不壞起隨類身對現

四攝世一切衆生微細。於一切佛刹塵中具
普賢行。一一衆生前隨類現形説法教化。各
各差別重重無礙
五國土微細。於一一塵中皆有無量等虚空
廣大國土。一一國土互相參入。重重無礙如
華藏海是
六菩薩衆海微細。於如上佛刹塵中一一佛
所。有如虚空量等廣大道場。菩薩衆海皆悉
充滿。如是一切刹塵之内。總皆如是。如是道
場。如是衆海。皆相參入。重重無礙。如光如

七菩薩見佛微細。隨其十住十行十迴向十
地。皆見如來如對目前。説隨自位法。見隨自
位身
八佛音聲微細。如來音聲。不從心出。不從身
出。常有音聲。恒遍十方。隨聞之者皆使得

九時劫微細。以三世不可説劫一切諸佛不
出。一念普在如今。如今現前諸佛還居未來
過去。一時三世參入。劫劫重重無礙。十神通
道力微細。以法性遍故智身亦爾。以無依住
智對現色身。十方響應而無往來。亦無變化
造作之心。以智隨本願法應如是。及一切塵
中境界亦復如是。重重無盡。如是已上安立
十種法門。釋此位中迴向之法。大況如是。明
此無著無縛迴向位中菩薩堪如是入故。餘
文可知。大意以無作法身無住智以十迴向
大願。調和令得成就大慈悲利衆生之行海。
令使一切思分別便爲智用。令使一切知見
總爲禪門本來不動。令使理性本寂定門起
差別智身慧身變易。令使一毛孔中安立一
切佛刹衆生刹。悉皆無礙。令使有爲無爲爲
一法界自在故。如是迴向
第十等法界無量迴向者。以智波羅蜜爲體。
表法以善財童子所見安住地神。是女神。如
此坤神分位在西南方。又處中宮而治四季。
明處智行悲圓滿故。其地神住摩竭國者。是
如來成道之國。明此位昇進至中道同如來智
悲圓滿位故。摩竭國是此閻浮之中心。是中
宮位。若隨當方有帝王所居處。即是。若隨位
昇進。修行中智悲圓滿行是。若望迴向。表位
會融中。前天神表智。此地神表悲。二位會融。
以成一位。養含生之道。成徳化之門。如百萬
地神放大光明遍三千大千世界者。以智行
悲。百萬行門慈光照燭遍也。大地震吼者。悲
心感應也。種種寶物處處莊嚴者。明大悲行
滿現業果報。擧本位因果報得所嚴也。廣釋
至位方明。又表智悲成滿可以説教利生。須
當其智如神其心如地載育萬物不以爲勞。
如地能生能養能載終始不移焉。二義如前。
第一長科當位者。從初佛子已下至三十三
卷中説頌已來。長科爲二十六段
一佛子已下至令其善根増長成就有十一行
經。明此位菩薩智悲圓滿堪爲法師施法利
生分
二佛子已下至無恚梵行有二十一行經。明
菩薩以法利生自餘修梵行分
三佛子已下至亦令衆生安住正法有二十五
行經。明菩薩自在梵行分
四佛子已下至悉得成就一切智故有二十二
行經。明如上法施所生善根迴向願得爲一
切衆生演説三世佛法入無礙辯及音聲無礙

五佛子已下至得如我無異有十一行經。明
菩薩令諸清淨以如上法施及迴向發願善根
又迴向願見等法界如來出興於世調伏等世
界無盡衆生分
六佛子已下至不失壞諸清淨行有十五行
經。明菩薩迴向善根如法界無量分
七佛子已下至於一切法永不忘失有十六行
經。明以法界等無量善根迴向願令一切衆
生得見佛心清淨分
八佛子已下至無差別性迴向有六行經。明
如法界性無起無遷迴向分
九佛子已下至成就菩薩説法願力有二十七
行經。明菩薩願如上法施迴向善根又願一
切衆生得入佛法師位分
十佛子已下至不以取著利益衆生故迴向有
六行經。明以無取著以爲迴向分
十一佛子已下至無礙光明恒不斷故迴向有
二十二行經。明不爲世法不爲二乘法但令
一切衆生入佛智故迴向分
十二佛子已下至入佛廣大門故迴向有三十
行經。明一切善根但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
成大菩提分
十三佛子已下至自在神通無有休息有二十
三行經。明以如上等善根迴向爲一切衆生
住大悲大喜大捨及永離二種著成滿佛智慧
分。二著者。著有。著無。是非自他彼此内外能
所都爲二
十四佛子已下至應以修習善根迴向有六行
經。明菩薩如是迴向時於三有五欲境界不
應貪著以無貪瞋癡善根故修習善根分
十五佛子已下至設大施會有四行經。明菩
薩捨惡成善離衆魔業設法施會分
十六佛子已下至覺悟一切衆生長夜睡眠音
有二十五行經。明菩薩自得無礙音聲普遍
願令一切衆生音聲圓滿分
十七佛子已下至正念智慧辯才有十行半
經。明願一切衆生得離過惡得清淨分
十八佛子已下至一切智身有十四行半經。
明菩薩以如上善根迴向願得浮智身分
十九佛子已下至安住修菩薩行有十四行
經。明菩薩法施善根如是迴向願隨住一切
刹無有休息見者獲益分
已上十九段明法施迴向善根饒益自他行門

已下三十三卷中。明莊嚴佛刹迴向分。此等
法界無量迴向中。通有此三十二三十三兩
卷經
二十佛子已下至廣大智寶究竟圓滿有三紙
半經。明以如上法施功徳寶迴向莊嚴無量
佛刹皆令清淨分
二十一佛子已下至如是廣説有十一行經。
明菩薩願以菩薩身遍諸佛刹及寶莊嚴位過
前百千倍分
二十二佛子已下至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
根普爲一切衆生如是迴向有二十八行經。
明菩薩總爲衆生如是迴向分
二十三復以此善根已下至咸令歡喜故迴向
有十九行經。明菩薩以如上迴向但欲令説
法及行安樂一切衆生令圓滿如法界分
二十四佛子已下至如來衆會道場平等迴向
有二十二行經。明菩薩以如上法施及大願
莊嚴廣願化衆生總令住法界平等故迴向

二十五佛子已下至第十等法界無量迴向有
十一行半經。明以如上迴向一切善根時得
如是身口心業及十種安住法界清淨分
二十六菩薩摩訶薩已下至到於彼岸有二十
四行經。明菩薩以如上法施等善根迴向皆
願一切衆生得見佛入佛知見同佛所得分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一



新華嚴經論卷第二十二
 長者李通玄撰 
此已上是正釋十箇迴向門竟。長科第十三
段中佛神力故已下。復分爲五段。一佛威動
地分。二諸天興供分。天興供中有二義。一香
華幡蓋供。二諸天歌讃禮敬放光等供。三從
如於此兜率天已下。至悉亦如是。是都結十
方同然分。四十方同號金剛幢菩薩倶來證
法分。五明金剛幢菩薩觀衆説頌分
第二隨文解釋者。云何爲等法界無量迴向。
釋曰。如法界無中邊迴向。心亦無中邊。如法
界無作者迴向。心無作者。法界無去來遠近
迴向。心無去來遠近。法界如虚空迴向。智如
虚空。法界不思議迴向智不思議。法界無所
依迴向智無所依。法界一切諸佛之所共住。
迴向智一切佛之所共住。法界非三世及一
切生滅時分所攝。迴向之智。非三世時分所
攝。法界圓滿三世事業。在於現前。迴向之智
圓滿三世事業在於現前。法界有無自在。迴
向之智有無自在。爲令自他皆如法界無礙
自在如諸佛故。以是名爲等法界無量迴向。
大意令一切發菩提心者一如法界。諸徳用
自在圓滿廣大無限。離大小性不屬一二三
百千萬等有限量故等。無限量法。世間出世
間大智大悲喜捨等法界衆生界故。若不如
是迴向設求菩提。但得二乘住寂菩提菩薩
樂生淨土。皆住門外三車。露地白牛不當其
分。此十迴向諸三乘皆得出世心者。令達世
間生死之性。自性法界令起大悲。與一切衆
生皆得令見衆生性是法界智故。得平等悲
門。入普光明圓智之宅故。不令久住草庵化
城。即如維摩居士所説一期法門。是令三乘
迴向之小分法華露地白牛之乘。略陳一分
之寶所。總興法界門普光明大智佛果普賢
行海。是普終畢也。如此當部經中十迴向門。
爲迴十住十行中大悲大智法身萬行功徳莊
嚴自他滯障悲敬不眞知見不廣悲心不普心
不廣大不稱無限法界。將此迴向均治令等。
稱法界無礙無限自在住故。若不如是以無
限迴向發願。普爲無限法界衆生。即自住眞
門偏生淨土。不依法界無礙垢淨平等無限
同體大悲。不成佛果故。如是十迴向均十信
十住十行及十地十一地行門。總在其中。此
義十地位中更不別配佛果。但取此位十箇
佛果上名。總同。同名爲妙菩薩名號。十地位
中菩薩上名。與此十迴向位菩薩。總名金剛。
但幢與藏別。明妙用之佛果及所行之法與
此無殊。但蘊積功終大悲功滿。名之爲藏。非
是異此迴向位外別法也。是故善財十迴向
中善友即長者天神地神。所表十地知識
九箇夜天。總是女衆。一箇如來爲大子時
妻。以表純修大悲之位。明十住十行智位。十
迴向以願力均融。令智悲等進十地蘊修令
大智大悲深廣成備故。以十箇女衆表之。十
一地悲智滿成普賢行門。即明以悲興智。即
以佛母摩耶爲十一地初善知識。能生一切
諸佛爲表。母是悲位。佛是智故。以悲生智故。
云摩耶生佛故。得幻生法門。此明悲智徳成
普賢行滿故。明其進修次第如是安立。若以
修行一時同進。即如善財十住位中第二海
門國海雲比丘是。成就初發心住悲智門。以
此義故。於中有阿脩羅王等十王。是表入生
死之行故。又海雲是此迴向位中能入生死
大海故。又生死海即佛海故。故云有佛出現
説普眼經。著十王等。表萬行自在也。乃至十
住第七住休捨優婆夷等亦是。但以成熟慣
習増降處論之。又此五位法門。總不出一刹
那際。始終成故。總無前後之義故。如第二十
段。以法施善根迴向莊嚴佛刹中。此是願力
莊嚴。有義隱者。釋之可知者如文。如延袤言
樓閣相連延長無限。寶窓牖者。大曰窓。小曰
牖。寶多羅形如半月者。是西域樹名。如此葼
櫚樹。以寶爲體。以半月寶用嚴其樹。不可言
樹形如半月。無非如來善根所起者。以願力
如佛善根所起莊嚴而用莊嚴佛國故。阿僧
祇寶海法水盈滿者。言水説法。阿僧祇寶芬
陀利華常出妙法芬陀利聲者。此是百葉白
蓮華也。還能出百種音聲。説百種法故。阿僧
祇寶須彌山智慧山王秀出清淨者。明以願智
慧業超勝報得。出過餘法名秀出。能清衆業
名清淨。須彌云妙高。山名爲止。以艮爲山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