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No. 1735_ 澄觀撰 ) in Vol. 35

[First] [Prev+100] [Prev]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成。此約悲門得果不捨因故。二以稱法
界發心故。不見初相方爲眞成。則無始
而有終。此約智説。三悲智合明不壞相故
不妨始終。前後諸文其例非一。四約稱性
之談。則無終無始故。天女云。但以世俗文
字數故説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故下大願精進夜神云。不可以生死中長短
劫數。分別菩薩智輪等。喩斯四句無有
障礙。欲成即念念成。常成常不成無有障
礙。四彰法名字先問後答。答云離憂安隱
幢者。此有二義。一以大悲高顯所以稱幢。
其有見者。離業惑苦不退菩提。是謂離憂
安隱。二者即智之悲渉苦安隱。即悲之智多
劫無憂。雙摧生死涅槃。特出凡小之外故
名幢矣。第四謙己推勝可知。第五指示後
友中。言海潮之處者。但約大悲攝物無
失。受童眞名故。不異前處國名那羅素
者。此云不懶惰。動刹持刹觀刹詣刹。無休
息故。仙人名毘目瞿沙者。梵言猶略。若具
應云毘目多羅涅懼沙。此翻名最上無恐怖
聲。亦云毘沙摩。此云無怖畏。烏多羅此云
上。涅瞿婆此云出聲。二譯大同。謂常出増
上無怖畏聲。安衆生故。彼住文云出廣大
遍滿音。以童眞清潔無漏故。寄仙人表之。
第八毘目仙人寄童眞住。六段初依教趣
求中。初念前友教。有十二句。前二總明順
前解行。後十依前増進勝心。前四約福。後
六約智。第二見一大下。見敬諮問中三。
先見次敬後諮問。今初分二。先見依報。
樹名波吒羅者。正如此方楸樹。尼拘律者。
如此方柳樹子以枇杷。餘如音義。後時善
財童子見彼下見正報。領徒一萬者。表萬
行故。二善財見已下設敬稱讃。於中三。
先身敬。次言讃。見夷險者。涅槃爲夷平。生
死爲險難。又二皆爲險。不住爲夷。餘可知。
後作是語已下重明身敬。將欲問故。三白
言聖者下諮問法要。第三時毘目下。稱讃授
法中二。先稱讃法器。後正授法要。今初中
四。一總讃發心。示徒衆者令敬學故。
次善男子此童子下。別讃發心之相。三時
諸仙衆下眷屬敬讃。言險易者。易亦平也。
四時毘目下述讃結果。第二時毘目瞿沙告
善財下。正授法要。文中有六。初示法名體。
童眞淨智變化自在。高出功用之表所以名
幢。相惑不動故云無勝。即此摧惑亦名幢
義。二善財白言下徴其境界。三時毘目下
授令證知。摩頂顯加持之相。執手表授與
之義。相攝有力故。所見可知。四爾時善財
童子爲菩薩無勝下。得解脱益文有十句
五對。謂爲五法照得五種益。能照皆是無
勝幢之別名。然初對爲總餘四爲別。展轉
相生。且初總對。由見彼眞智作用。即知是
法界體。上寂而遍照故云三昧光明。二即
上所得三昧光明。乃是能照之智作用。無盡
之寂照故。得所照十方智。總持之明鑑無
遺。三即上總持以智爲體。堅利圓滿由得
此故。能令自心障淨智明。爲寂照之光。四
得上淨智般若。則無行不嚴無徳不備爲
莊嚴藏。此光照心能照如來法性空中包
含圓滿。正受現前。五上虚空藏輪。即一切
佛法圓滿寂照。以此照心。則智窮三世無
盡法源。此約展轉釋。若約能照皆是總中
別義。則不相躡義不異前。而其所得即三
時中事。五時彼仙人放善財下。明捨加持
所作託故。還在本處者。不移本處而遍
十方處。既還本時亦多劫。未逾一日故。
近遠無礙念劫圓融。皆圓教善友法門之力。
是以善財一生能辦多劫之行。普賢位内或
經不可説劫。非但三祇。皆法力加持。不應
以時以處定斯玄旨。六時彼仙人告下。明
言承領可知。第四仙人言下謙己推勝。第
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伊沙那者。此
云長直。謂里巷徑永。表善知三際故長。
善知勝義故直。婆羅門勝熱者。於五熱中
成勝行故。表體煩惱熱。成勝徳故。不染
煩惱成淨行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六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七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第九勝熱善友寄王子住。義如前釋。文亦有
六。一依教趣入中二。初證前。後趣後。前
中二。初顯證所因。後住諸佛下正明證益。
於中二。先得自分益。後求一切智下得勝
進益。及於趣後文並可知。第二見彼勝熱
下。見敬諮問中三。先見苦行。四面火聚者。
更加頭上有日。即五熱炙身。今但云四者。
四句般若皆燒惑薪故。中有刀山者。無分別
智最居中道。無不割故。高而無上難可登
故。故智論云。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四
邊不可取遠離於四句。四句即四邊。取則
燒人離則成智。又火有四義。一燒煩惱薪。
二破無明闇。三成熟善根。四照現證理。投
身入火者。從無分別智遍入四句。皆無滯
故。又釋刀是斷徳無不割故。火是智徳無
不照故。投身下者障盡證理故。即刀山爲
能證。火聚爲所證故。此火等即是法門。不
須別表現所用故。稱性事故。此爲甚深難
解不可輕爾。二敬三問文並可知。第三婆
羅門言下。正示法界有六。一示法勸修。二
疑憚不受。三勝縁勸引。四疑盡悔愆。五誡
勸見容。六依教修證。今初。然刀山不可執。
火聚不可取。若能不住無分別智遍入四
句。則遠離四謗不滯空有何行不成。所以
要令入者破其見心。令解菩薩深密法故。
順相易解逆相難知故。此中示於邪見。無
厭足王示瞋。婆須蜜女示貪。顯三毒相並
有正法故。然有五義。一當相即空空故是
道。非謂此三即是佛法。諸部般若其文非
一。二約幻用攝生。亦非即是如淨名云。行
於非道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等。三在
惑用心如俗流輩。此在觀心爲道亦非即
道。四留惑潤生長菩薩道。亦非即是。如淨
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
寶等。五當相即道。不同前四不思議故。無
行經云。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
三法中具一切佛法。亦斯義矣。二時善財童
子作如是下。疑憚不受非惜身命恐失道
縁。示智未深故生此念。文中先明道縁難
具。於中離諸難者。非佛前後等。得無難
者。非生聾等。具諸根者。謂信進等。後此將
非下正疑魔壞。三作是念時下。勝縁勸引中
有十三衆。各述曾爲勝熱化益。故勸勿疑。
初一即色界梵天多是初禪。文中有三。一
總勸莫疑。二今此下彰其本意。智慧堅利
猶如金剛。燒諸惑薪發諸智焔。燒而常寂
爲三昧光。三善男子下自述蒙益。梵王最
初。生此餘衆念而後生。故生邪見。次五欲
天。次六雜類。各有復有以爲揀別。十三欲
界諸天衆。然此欲界即是一類。從地獄出
者。義通六天及前夜摩四天王。前所不列
皆在其中。第四爾時善財聞如是下。疑盡
悔愆。第五時婆羅下誡勸見容。上疑爲揀
其眞僞。此勸爲顯其實徳。魔亦能爲現勸。
何故聞即疑除。以此善友前友指來。況勸中
正説非魔能作。善財亦得超魔之眼故。若
爾何以生疑。以顯法故。如第八地中佛之
七勸。縱佛不勸豈容趣寂。又爲後代之軌
令審察故。第六爾時善財下。依教修證。
於中二。初正修證。未至得善住三昧者。上
不依山下不依火。正處於空即顯般若。
離於二邊無所住故。名爲善住寂靜樂。
神通三昧者。親證般若實體。即性淨涅槃
故。云寂靜樂。而大用無涯故云神通。觸者。
親證也。故淨名云。受諸觸如智證。二善財
白言下。自陳所得顯後得起説。第四謙己
推勝。謙己中云無盡輪者。有二義。一智
輪摧惑。照其本源無可盡故。二反常智用
用周法界無有盡故。圓轉不已所以名
輪。推勝可知。第五指示後友。師子奮迅者。
師子幢王所居。表振動照耀住持世界自
在無畏故。慈行童女者。知衆生根令其
調伏。慈爲行故。智中生悲便能處世無染。
是謂童女。以學如來十種智故已下六
十五經
十慈行童女寄灌頂住。文六同前。初依教趣
求中二。先修入前教。於中初二句重友解
生。次二句念乘思佛。次觀法下智證實際。
初句能觀智。現決定下所證窮極。後於一
切佛下離障自在。二漸次下趣求後友。於
中初至處。次聞名五百爲侍者。以一期位
滿總攝五位十十法門。互相渉入之法。而
相應故。第二善財聞已下。見敬諮問中亦
三。初見中先明遠見。表得門未證故。後善
財入已下。親覩依正等。二敬三問並可知。
第三時慈行童女下。正示法界中二。一令
觀親證。並依中見正。小大念劫皆無礙等。
十住位終故約報顯。二爾時善財下。以言
顯發於中二。先顯法名因。後彰法勝用。前
中初善財默請。後童女言答。答中初示名。
名般若普莊嚴者。有二義。一由般若照一
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無所
不現。般若中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
色。即其義矣。二由能證般若已具諸度莊
嚴故。所證所成亦莊嚴無盡。次下顯因云。
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此即其義也。
總攝三十六恒沙之別。歸於普門。則一嚴一
切嚴故名普嚴。言三十六恒沙者。住位既
滿。則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爲三十六。皆
恒沙性徳本覺中來。故云佛所求得。二善
財白言下顯法勝用。先問後答。答中先總。
後所謂下別。總中初明修習契證相應。後
得普門下。總明所得業用陀羅尼。以智爲
體。由得般若普嚴故能總持萬法。一持一
切持故云普門。以圓融十住。亦同十地所
得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又彼總此別。
但擧一持餘三昧等。略而不説。二別顯中
有百一十八門。略分十位。初八總知依正
理事持。二福徳下九門明願行持。三業下
九門明業持。四三昧下六門明正受體用持。
五心海下五門染淨諸心持。六知衆生下十
門知所化持。七普見十方下十七門知能化
持。八世界成下十七門明知刹海自在持。
於中言世界轉者。晋經云迴轉世界。九見
諸佛下二十五門知佛海自在持。十菩提心
下十二門明菩提因果持。自心清淨即性淨
菩提。總攝諸門不出於此。第四謙己推勝
可知。第五指示後友。國名三眼者。施爲行
首復開導自他。如目導餘根故名爲眼。
財施無著成於慧眼。無畏之施成於慈眼。法
施開於法眼故復云三。用上三眼見無不
善。又施行内成勝報外現。見者皆善故出
住之行。故以出家表之。又行本令物得出
離故。上明十住竟。大文第三善見已下有
十善友。寄十行位。位各一人。初善見比丘
寄歡喜行。文亦具六。初依教趣求中亦二。
先念前友教中有十三句。初總餘別。別分
爲三。初二約菩薩論深。一所證法界即事
而眞故。二入菩薩地智唯證相應故。次有
七句。約衆生辨深。一報類難知故。二妄想
爲因。即無性故。三染分行業。唯佛知故。四
感異熟識。若種若現恒轉如流不可知故。
五所變影像若内若外縁無性故。六名無
得物之功。而不失所名之物故。七文字言
説皆解脱故。後三句合辨前文。一染淨二分。
皆嚴法界而無嚴故。二上二分業不相知
故。三各自莊飾淨染世間果報無失。即
同眞故。總上二分。皆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
故。所以思之。二趣求後友於市肆等處處
求者。顯隨縁造修無不在故。第二見在林
中下。見敬諮問中。先見次敬。後問。見中三。
先見身勝相。見在林者。行之初故。同佛相
者。如説修行順佛果故。於中七處平滿者。
兩手兩足兩肩及項。言其身殊妙如淨居天
者。準晋經即師子上身相矣。上下端直如
尼拘陀樹者。準晋經。云其身圓滿如尼倶
陀樹。此則但是一相。言諸相隨好者。上但
列十四故總結之。目視不瞬圓光一尋。復
是二相。都列十六耳。餘至瞿波處釋。二智
慧下明其心相。即止觀雙運。止過則沈。智
過則擧。不沈不擧則正受現前。不智不愚則
雙契中道。起念止觀皆成動轉。雙非再遣未
離戲論。雖止觀雙運而無心寂照。則一切
皆息。爲踐如來所行之道。隨所履道即是法
門。三無量下明諸侍從不無表法。恐
不説。敬問可知。第三善見答下正示法界
中二。初示依縁得法。後又善男子下顯
法業用。今初分三。初總序。初入行位故云
年少。創離十住之家。名爲出家。又近言我
此生者。略有二義。一念劫圓融故。如毘
目處説。二顯入解行生。非見聞生故。供三
十八恒沙者。過前位故。次或有下明所修
時分。後聽聞下所作成益。於中初自修願
智行。次見果用。後知佛修因。二顯法業用
中有十二句。各先辨業用。後出所由。然不
出願智行如文思之。總云一念者。以得
依無念智故。無法不現。第四謙己推
勝中。謙己結前。名隨順燈者。用無念之眞
智。順法順機無不照故。後如諸下推勝中。
初句爲總。亦別顯家族勝。上但云燈照未
必常。故今推之。明金剛智燈親證眞如爲
眞正。生則常照矣。不同解行生也。二報命
勝。由所證常故。即金剛義。三内智勝。如
於所證無盡滅故。即是燈義。四報體勝。
法性成身相不遷故。亦金剛義。五現於下明
業用勝。即對上隨順義。以是即體之用故。
皆不可壞餘並可知。指示後友次文當
説。第二自在主寄饒益行。初依教趣求。國
曰名聞者。能持淨戒現世果故。河渚
者。若持淨戒。生死愛河不漂溺故。又無量
福河常流注故。童子自在主者。三業無非
六根離過故得自在。則戒爲主矣。戒淨無
染故云童子。第二爾時善財下。見敬諮問。
中見聚沙者。恒沙功徳由戒積集故。第三
自在主言下。正示法界。於中二。初擧法門
名體。二善男子我因下明業用。今初文殊
所學者。有智能護戒故。書者。能詮止作分
明故。數者。表四重十重乃至三千威儀八
萬細行故。算者。一一之因感幾何果故。印
者。持犯善惡感果決定故。等者。等餘醫
方成五明故。上明所學下辨所悟。工巧神
通皆智所爲故。亦表修戒發定慧故。二
明業用中三。初總明。次亦能療下雜辨諸
明。三善男子下廣顯知算。於中初辨能算
之數。後善男子我以此下。算彼所算餘三段
可知。第三具足優婆夷。寄無違逆行。城名
海住者。近海而住故。安住於忍。如海包含
故。友名具足者。一器之中無不具故。忍器
遍容一切徳故。忍辱柔和故寄女人。文中
初依教趣求可知。第二善財聞已下見敬諮
問。初見中四。一見外依報。二見友正報。端
正可喜者。忍之報故。素服等者。忍華飾故。三
於其宅下見内依報。四復有下明其眷屬。
萬行皆順忍故。二敬三問並可知。第三彼
即下正示法界。於中二。初擧法門名體。器
中出物興福無盡故。稱法界福之所招故。
後能於如是下辨業用中三。初正顯業用。
次令見同益。三使其目驗。前中三。初益衆
生。次益二乘。後益菩薩。今初亦三初總明。
以是稱性之具。即一小器融同法界。無盡
縁起故。用無不應應無不益。而其法界體
無増減。又表忍必自卑故小。法忍同如一味
爲一。内空外假爲器。忍能包含無外。故隨
出無盡。次出生下別明出味。後如飮食下
擧一倒餘。二又善男子假使下明益二乘。
二乘雖不立忍名。亦忍盡無生理方成果
故。三又善男子東方下益菩薩。約事如
受於乳糜。約法謂餐上品寂滅之忍。得
菩提故。淨名香積與此大同。二善男子汝
見下令見同益。三且待下令其目驗。及後
三段文並可知。第四明智居士寄無屈撓
行。初依教趣求中。初依前修治。後漸次下
趣求後友。城名大興者。起大精進故。友
名明智者。進足必假智目導故。第二爾時
善財下見敬諮問中。先見於市四衢者。表
處喧不撓無不通故。敬問可知。第三長者
告下。稱讃授法中三。初歎發心勝能。二善男
子汝見下。示己所化發心眷屬。生如來家
者。同四住中生也。三善男子我得下正示
法界。於中二。先擧名。財法無盡蘊在虚空。
隨意給施故。名隨意出生福徳藏。亦表見
空無不備故。後凡有下顯業用。於中二。一
略擧。二善男子且待下。擧事現驗。於中先
見衆集。後爾時居士下。廣施財法。先施財。
後然後下施法。於施一食令成八行。初二
約施。餘六約食。食有五果。一得如諸法
即是慧命。二得喜悦即常安樂。三具相好
即是常色。四六即常力。五即常辨。言上味
相者。牙有甘露泉故。餘可準思。第四爾時
居士下。謙己推勝可知。第五善男子下指示
後友城名師子宮者。禪定無亂如彼深宮
處之。則所説決定。作用無畏故以爲名。
友名法寶髻者。綰攝諸亂居心頂故。定
含明智加以寶名。以喩顯法名法寶髻
已下六
十六經
第五法寶髻寄無癡亂行。六中初文
可知。第二見此長者下見敬諮問。市中見
者。表處鬧忘懷亂中常定故。第三爾時長
者下。授己法界。於中四。一執手將引。即授
法方便。顯加行智歸正證故。二作如是下
示其所住。即正授法界。三爾時善財見其下
正證法界。四爾時善財見是下。問答因縁
即後得智。初二可知。三中二。先總。後善財
入已下別。今初。十層八門者。如八角塔形。
層門各有三義。層別中解。門三義者。一通
約所修之道。以八正爲門。八正通入於諸
位故。二約所依之道。即以八識爲門。於
眼根中入正定故。根若能入境則可知。三
約教顯理。即四句入法。教理各四故有八
門。謂若失意有空倶泯。便成四謗。得意通入
並稱爲門。尋教得解即教四門。於理得解
即理四門。別中十層三者。一表十地。一施
食。顯初地行檀。二地持戒。以慚愧爲衣
服。三地忍行。以爲嚴具。四地。道品爲内眷
屬。精進可珍。五地。文顯。六地。般若現前故。
文中三。初總。次所謂下別顯十五門。一照
體即寂而無不包。二即寂之照無機不鑒。
三外縁不轉。四内照無求。五惑境不摧。
六遍摧諸惑。七包含勝徳而甚深。八普見
法界而無礙。九一即無盡。十巧化無邊。十一
内證世間。十二外演勝辨。十三曲隨物欲。
十四事理交羅。十五觀縁授法。後説如是下
總結。七地有殊勝行。知種種教法故。云得
如響忍。八層之中含於二位。一八地無功用
之神通。三種世間自在。二即九地法師。一
音能演。九層亦二位。十地等覺倶可爲一
生故。十層即如來地。二表十行。以十行即
十度故。前七文顯。八大願所成神通等故。
九一生所繋力最上故。十唯至如來智方滿
故。此即當位自攝諸位。向攝十地。即攝後
諸位故。以十層雙表二義。還如海幢。當位
攝盡十位纔竟説成佛故。前寄第六位攝。
此寄第五位攝。前約正報攝。此約依報攝
者。皆顯位勝前故。三者總不表位。但此菩
薩以行就機。現居勝報漸次増勝。十顯無
盡。初四以物施。後後漸難。次二集法施。
前淺後深。次二得法。初陜後廣。後二現勝
徳先因後果。總上三義因果行位等法。以爲
長者之宅。四問答因縁中。先問後答迴向
三處者。謂離貧窮招前四層之報。二三兩果
即後六重。一九之微因願力故報勝。又表
萬行混融發起向佛。則隨一行無不具矣。
何果不階。第四善男子下謙己推勝。謙己
云菩薩等者。世寶三寶蘊積十重之中。故
云寶藏。常用無盡是爲無量福徳。後推勝
中當法顯勝故。功徳寶藏皆不思議。即是
總句。入無分別下別明。由無分別而具諸
法。故不思議。後二可知。第六普眼長者寄善
現行。國名藤根者。夫藤根深入於地上發
華苗。表善現行般若證深能生後得。後得
隨物而轉。故取類於藤。城名普門者。實相
般若無所不通故。長者名普眼者。觀照般
若無不見故。第一依教趣求中。言深入諸
佛無量知見者。無量有二義。一多故即權
智境。二無分量故即實慧境。境無量故智亦
無量。知見亦二義。一別。謂知即是智。見即是
慧。即照二境之智慧。二通者。謂知見二字
倶是如來能證。如實知彼義故。即無障礙
智。若爾何假重言。爲揀比知所以言見。
爲揀肉眼見所以云知。此如世親般若論
釋。悉知悉見。入謂證達餘句易了。第二然後
乃得下見敬諮問中。先見依正。百千聚落
周匝圍繞者。眷屬般若也。雉堞崇峻者。般
若防非高而無上也。五板爲堵。五堵爲雉。
堞即女牆。衢路寛平者。般若諸佛常行非權
逕。故蕩然無涯。第三長者告下稱讃授法。
先讃。後善男子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能
療病。即下化衆生。後善男子我又下。明能合
香上供諸佛。今初有二。先除身病。後治心
病。前中亦二。先治無不能。後善男子十方
下。來者皆治。兼與身樂。二然後合爲下治
心病。亦二。先明除惑義通大小。後爲欲令
其下令其成益。此唯大乘有十六句。初五
通顯大心行願。次十別明十度之因。感十
身之果。施滿他心故。相好悦物。戒遍止惡
故。淨身遍至。忍兼忍理故不思議。進策萬
行故無能勝。禪唯一心故無與等。般若照
理故顯法身。方便顯用色身可覩。願窮來
際住劫無窮。力不可搖悉過一切。智窮
事法故隨物成身。後一句總離諸惡。故究
竟淨妙。二上供佛行中二。初知香體。辛頭
者。即信度河也。波羅是岸。即彼河岸之香。
阿盧那跋底。此云赤色極。烏洛迦者。西域
蛇名。其蛇有毒繞此檀樹故。和合者。戒定
慧等融無礙故。次興供起願。後能成大供
文處並顯。第四謙己推勝中。謙己知一中。
謂身心病除成二世樂。故皆歡喜以香普供。
得佛十身。則何佛不見。餘並可知。第七無
厭足王寄無著行。第一依教趣求中。先念
教成益。後漸次下趣求後友。既入其國必
聞其政。言多羅者。此云明淨。幢者。建立
表無著行依般若淨明立勝行故。王名無
厭足者。如幻方便化無所著故。無疲厭心。
第二遙見下見敬諮問中。先見有四。一見
勝依正。二其前後有下覩其逆化。三善財
見已下不了生疑。四作是念時下空天曉
諭。於中二。先令憶前教眞實使不生疑。
後善男子菩薩善巧下。辨後行深玄令其信
入。然善財雖常憶教而生疑者。逆行難知
故。貪益此世不疑婆須。瞋癡現損故。勝熱
此王並生疑怪。言深玄者通達非道故。梁
攝論戒學中。明菩薩逆行殺等生無量福
得無上菩提。要大菩薩方堪此事。此有二
種。一實行。二變化。實行者。了知前人必定
作無間業。無別方便令離此惡。唯可斷
命使其不作。又知前人若捨命已。必生善
道。又菩薩自念。我行殺已必墮地獄。爲彼
受苦。彼雖現受輕苦必得樂果。瑜伽菩薩
地戒品之中。亦同此説。言變化者。即當此
文。下王自説。二時善財下敬問可知。第三
時阿那羅下。授己法界中二。初授法方便。
執手同坐示無間之儀。表攝彼加行令趣
眞故。二告言下正示法界。令證相應。於中
四。一擧果令入。二時阿那羅王告善財下以
實顯權。三善男子我得下示其所得。於中
初名如幻者。了生如幻故。以幻化幻。次我
此國下明法門業用。後我以如是下明法門
勝益。四善男子我身語下。直顯實徳慈
念之深。然諸位至七皆方便故。休捨觀自
在開敷樹華。多約慈悲。第四謙己推勝。推
勝云無生忍者。由了如幻方證此忍故。
又後位中當此忍故。第八大光王寄難得
行。第一依教趣求中。先念前。後漸次下趣
後。於中初推求得知。城名妙光者。前位悲
増。今得無住妙慧運衆生故王名大光者。
慈定之智無不該故。廣大願中皆徹照故。
後時善財童子下自慶當益。第二作是念已
下見敬諮問。初見中三。初見依報中二。
先所見殊勝。云十由旬者。欲明圓滿。既
有十億衢道道各無量衆生。豈世間十小由
旬之所能受。故此中事物皆應圓融。表法
如理思之。後爾時善財下能見無染。二漸
次下見王正報。處四衢道者。以四無量用
四攝法攝衆生故。二十八相者。因未滿故。
三於王座前下主伴攝生。於中亦三。先列
所施通情非情。六十四能義如別説。次一
一道下明能施人。即是助伴。後爲欲普攝
下明其施意。二三敬問可知。第三時王告
下。授己法界中三。一總示法門。謂大慈首
出離染圓滿故。二善男子我於下明得法因
縁。問難是聞慧。以三種慧莊嚴此慈。三我
以此下明其業用。於中五。一以法攝化。二
我國土中下以無畏攝。三若有衆生下以財
寶攝。四此妙光城下隨機遍攝。五善男子
此國土中下以三昧攝。於中二。先以言告。
後時大光王下。正以定示顯定業用情與
非情咸成勝益者。謂同體大慈物我無二
故。如世間王徳合乾坤。則麟鳳來儀寶璧
呈瑞。況於出世慈力。不令草木屈膝耶。
第四時大光王從三昧下謙己推勝。先謙己
知一。慈本爲物名順世間。高出衆行故名
爲首。即是幢義餘並可知。第九不動優婆夷
寄善法行。自發心來於一切法無不得
定。煩惱二乘不能動故。亦令衆生心不動
故。以智修慈故。示以女居安住王都者。王
子位故。智契實法不爲縁壞名爲安住。第
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教。後趣求。前中有
五。一思修前法。二生歡喜下因修得益。無
濁約無他。清淨約自體。三如是思惟下推
功歸友。至此偏悲者修悲將滿故。四又作
是念下廣歎友能。五善財童子如是悲哀下。
勝縁印勸。於中先印。天字兩用。故晋本云。
如來使天隨菩薩天。隨菩薩天是已業行之
神。如來使天是佛力攝生神。但修行位已
著。皆有二天常隨其人。後汝可詣下勸
詣後友。二時善財童子從彼下。趣求後友可
知。第二入其宅内下。見敬諮。問見中分二。
先見依獲益。後善財童子前詣下見正超
倫。二爾時善財曲躬下。敬問可知。第三時
不動下稱讃授法。於中先讃。後善男子我得
下正授法界。於中二。先示法門名體。後善
財童子言下徴業用之境界。今初。不同前
例而擧五法者。亦同九地當法師位。須
廣知故。五中初二所持内徳。一智慧無覊
偏名解脱。有智則煩惱不可壞。取著無能
勝故云難摧伏。此智包容故名爲藏。二受
持堅固偏得行名。謂遇惡衆生而能堪忍。
遍生諸趣而心不迷。故云堅固。三即能持
深入法門。得法性地則無不持矣。四即外
化由正思佛法明照差別。故得辯才。能轉
法輪稱衆生欲。五即上求。一心求法故云
三昧。近佛無厭受法無足故。二徴業用
之境界。中四。一徴問二顯難。三重請四
廣答。答中二。先明得法因縁以彰深遠。釋
上難知。二善男子我得菩薩求一切下。顯
其業用以酬初問。今初分六。一擧往見佛
爲發心縁。二便從樓下内興觀念爲發心
因。先觀後念。念福智等即前五法之因。神通
自在是行堅固。三善男子爾時下佛勸發心。
能成前五有十種心。初二成智慧。次一成
總持。次二成神通。次二成三昧。後三成
辯才故。上來取斯十句釋五法門。四善男
子我於彼下。正明發心堅固。五我發是心已
來下。經久無違。六我從是來下彰發心勝
益。即前五因之果。二顯其業用中四。一許
現。即擧五法中二。二申請三正現。入一萬
三昧者。於一求法無厭三昧即入一萬。明
知。餘解脱等亦攝多門。四出定即述並可
知。第四優婆夷言下謙己推勝。第五指示
後友中。都薩羅者。此云喜出生。謂此城中
出生無量歡喜之事故。以智度圓滿則能
無所不生。友名遍行。巧智隨機無不行。
故名眞實行。示外道者。能行非道故。非
道不染故曰出家。餘可知已下六
十七經
第十遍行
外道寄眞實行。第一依教趣求。第二城東有
山下見敬諮問。見中中夜見者。智入生死
故。善財將入此位故。上云日沒入城。於山
頂者。表位極故。光明照者。以智慧光破於
生死及二邊闇故。第三遍行答言下稱讃授
法。先讃發心。後善男子下正授法界。於中
二。先彰名體有四者。智遍知故。四義雖別
而得相成。一化境。普周遍行之名亦從此
立。二入定觀機。三由無作神通故。能遍至
前處。四由普門般若故。能在定普觀。若約
別者。無作無依用而無住。普門般若無法
不窮。二善男子我普於下顯四業用。即分
爲四。一明至一切處用。二或住諸見下普
觀世間用。觀其所宜隨宜説故。三又善男
子此部薩羅下。明無作無依用故。云不知
從何而至。四善男子閻浮提内下。普門般若
用。九十六種皆能窮故。上來隨勝別配。實
則義通。大文第四有十善友寄十迴向。今
初。青蓮華長者。寄救護衆生離衆生相迴
向。在廣大國者。創入迴向故。迴向衆生
故廣。迴向菩提故大。迴向實際義通廣大。
言鬻香者。鬻者賣也。香質雖小。發氣彌布。
善根雖微迴向普周。又若賣若買二倶得香。
自他善根倶可迴向。青蓮華者。蓮華處淤
泥而不染。猶護衆生而離相。青蓮華爲
水中之最。救護爲入生死之尊。文亦分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先依教興願。以是迴向
大願之首故。後漸次下趣求後位。第二詣長
者下見敬諮問。第三長者告言下稱讃授法。
先讃後授。授中二。先總標所得。後所謂下別
顯業用。今初知世諸香以表法香。謂以戒
定慧慈悲等香。熏修生善滅惡習氣故。善知
一切香者。差別行也。亦知調合者。融通行
也。以金剛杵碎之。實相般若波羅蜜調和。
令純雜無礙。悲智圓融成迴向故。二別顯
業用中二。先總相顯知。後指事別顯。前中
四。一知香體異。二又善了下約類辨異。三
又善別下知力用異前。二約世此兼出世。
四如是等下明委窮本末。上四各有事理
思之。二人間有下。指事別顯中有十種香。
初象藏香具前本末十事。一但語香名必
有形相。二龍鬥爲生起。三興雲爲出現。四
雨雨爲成就。五金色爲清淨。六喜樂爲安
隱。七無病等爲方便。八慈心等爲境界。九
意淨爲威徳。其業用一種義通前七。十我
知下是根本。本爲菩提心故。若就菩提心
顯十義者。以菩提心香似如來藏。因善
惡相攻而生。若一發心興慈雲注法雨。心
所及者令歸眞淨。得法喜樂離惑業苦。展
轉興慈志願純淨。餘之九香皆應具法喩之
十。略故或二或三。摩羅耶者國名。國多此
香故。此即忍香瞋火不燒。三即進香魔軍
退散。次五如次是五分法身香。九即稱法
界香。先陀婆一名四實。此宜用鹽香似此
故。十忘能所香故名奪意。餘三可知。第
二船師婆施羅寄不壞迴向。婆施羅者。此
云自在。謂於佛法海。已善通達於生死海。
能善運度。於一切法深信不壞。故名自在。
在樓閣城者。由此迴向令菩提心轉更増
長。悲智相依而勝出故。文中第一依教趣求
中。先依教觀道。於迴向道初得不壞故。
佛道爲高餘皆是卑。生死涅槃爲夷險。障
無障爲淨穢。二乘爲曲菩薩爲直等。後漸
次下趣求後位而興勝念。謂菩薩道因人
得故。即於菩薩法師得不壞信。於中先正
明。後徴釋可知。第二既至彼下見敬諮問。
見在海岸者。若佛法海以生死爲此岸。不
捨生死故。若生死海。以大悲修因而爲此
岸。住大慈悲令離因故。第三船師告言下。
稱讃授法分二。先讃問。讃其發心。後能問
法文有十句。前五能問果因。後五能問
因因。故云道因。三昧旋者。旋謂深澓沈而
不流。二乘沈寂動八萬劫故。能遠離是菩
薩道。二善男子我在此下授己法界中二。
先標名體。謂大悲超出爲物所歸故。
我觀閻浮下。辨其業用中二。先明於陸化
生令知有海。後我知海中下善知海相。於
海化生於中二。初明善知。後彰化成益。今
初此寶洲等。生死法海義皆有之。且約生
死海釋文中。略擧知五種事。一知寶。寶即
是智故。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得一切
智寶。於中有十二句。一生死海中湛寂不
動。謂之寶洲。二空不空如來藏爲寶處。三
恒沙功徳皆寶類。四佛性爲寶種。此上皆
約本有。次四約修成。以淨戒頭陀等爲能
淨以縁起智爲能鑚。以發一切智心爲
出因。聽聞爲能作。後四爲寶用。謂三乘等
器智慧有殊。照理斷惑所用各別。所縁境界
萬品階差。破愚顯明各各不等。二我知一
切龍下。即生死中瞋貪癡之三毒。部多此云
自生。亦如夜叉。但不從父母生故喩多
癡。三亦善別知旋澓下。即知心識相色無
色等依識心定。劫數淺深。七識波浪染習遠
近。隨善惡縁心水色異。四亦善別知日月等
者。即能知時。謂機之生熟。如是時中宜
修定慧等。五亦知其船。即知萬行不同。有
方便爲堅無方便爲脆。曾修爲滑不曾則
澁。水之大小者。謂生死有邊與無邊。風之逆
順者。八風四順四逆。又謂修行有住與無住
故。若開第三第五。各有三事。則總具十
二。我以成就下彰化成益。既列十海則知
前海。準此應思。前四自利後六利他。後三
文顯。第三無上勝長者。寄等一切佛迴向。
以得勝通無過上故。等於諸佛。更無勝
故。在可樂國者。由等佛迴向不見美惡。皆
得清淨歡喜悦樂故。文中第一可知。第二
見無上勝下見敬諮問。初見。在城東者。啓明
佛日故。處無憂林者。同佛迴向無愛憎故。
商人等圍遶者。佛爲商主菩薩爲商人。法
財外益功歸己故。次爾時善財下設敬。後
白言下諮問稱名者。聲名久聞。表重法之
器。冀有聞故。第三時彼長者下。稱讃授法。
授法中先標名體。由無作無依故能遍至。
遍至是用廣。無依是體勝。無依者。不依他
故。無作者。離加行故。二善男子云何下徴
釋業用。釋中明至一切處廣説法故。文中
先擧三千。後如於此三千下類顯十方。第
四謙己推勝中。加清淨法門者。遍至本爲
説法故。即前所説。後二可知。第四至一切
處迴向。善友名師子嚬申者。舒展自在無
不至故。比丘尼者。純淨之慈合善遍故。
國名輸那者。此云勇猛。勇猛之力。能使善
根無不至故。又以十度明義。義當進故。
城名迦陵迦林者。以義翻。爲相鬥戰時。
謂因鬥勝而立城故。表此迴向願。以信解
大威力故。廣大智慧無障礙故。令修善根
無所不至義同戰時。文中第一依教趣求。
言勝光王捨施日光園者。準律。尼之頭陀
多在王園。藉外護故。表因實際勝光。令
其善根遍法界之園苑故。並皆即智故有
光名。第二時善財童子即詣下。見敬諮問
中三。先見次敬後問。前中二。初見依。後
見正。今初有六。一無漏林樹無漏法行而建
立故。文中有八。各有所表思之。二園中復
有下明八解泉流。八功徳者。謂輕冷濡美
淨而不臭。調適無患。三無量寶樹下敷法
空座。而隨法嚴異。於中有標列及結可知。
四此大園下雜明諸嚴。萬行非一故。五爾時
善財下出其所因。六三千下明果用自在。
二爾時善財見師子下。明見正報中四。初
總明遍坐勝徳顯彰。二別明所遍。演法各
異。三總結多類聞法發心。四通顯所因釋
成自在。今初婆樓那者此云水也。此天
能滿人願故。二或見處座下別明所遍中
有三十處分三。初十六爲八部人非人等。
次二爲二乘。後十二爲菩薩。今初中先有
七處爲天。一爲淨居天。説無盡者。治彼
那含求盡身智故。二梵王。普應。但於己衆
廣及三千。爲説普門則無不應。梵音清妙
但是世間。爲説法界勝流方爲淨妙。三他
化天。令得出世淨心超世自在故。四化樂。
樂具莊嚴不及善故。五旋歸如來藏心。則
眞喜足故。六遍嚴法界方盡時分之樂。七
釋天。耽欲甚故。次一爲龍。龍能通變耀電
雨莊嚴故。三夜叉。性好飛空害物故
乾闥婆衆。能奏樂喜樂故。上三亦四王衆意
存八部。故闕南西。五修羅。善幻爲莊嚴
故。六迦樓羅。動海怖龍故。七緊那羅。是
歌神。以佛行光明破其著故。又頭有一角
亦云疑神。令同佛覺離疑光明故。八摩睺
羅伽。多瞋毒故。上來八部。除第一第七及
夜叉衆摩睺羅伽。約對治説。餘皆約隨便
宜。隨其世能轉入出世故。緊那羅衆通其
二義。第十五一座爲人。人多行不善行。設
行仁義亦非勝故。故令起出世勝行。十六
一座爲羅刹。則是非人。亦治多殘害故。次
二爲二乘者。聲聞智劣故。縁覺修福止百劫
故。縁起智光未能亡縁故。後十二爲菩
薩分三。初一爲地前。説定慧之光。次十爲
地上。初發心者。證發心也。發十大願故。五
地妙華藏者。華謂十種平等淨心故。晋經
云淨心華藏。華藏者。以眞俗雙修。於難得
勝爲因含藏故。餘八可知。後一義當等覺
説金剛喩定壞散塵習故。既爲等覺而説
明此位非小。言迴向者。約寄位耳。他皆
倣此。第三善財童子見如是下總結多類聞
法發心可知。第四何以故下總顯所因。釋
成自在有二。一由能化具般若故。二此日
光下由彼所化根已熟故。二時善財童子下
設敬。於中三。初覩勝發心。次放光攝受。後
正申敬儀。三白言下問法。第三比丘尼言下。
授己法界中三。初標名。一切智者同佛智
故二善財言下徴釋其體。一念普照故。三善
財白言下辨其業用。先問後答。答中二。先
明通用。後明智用。前中亦二。先辨用所依。
謂由一切智能入王三昧故。王三昧者。智
論第八云。一切三昧皆入中故。體即如如。
如體本寂眞智契此。故名三昧。以一切智
言有其二義。一遍知三世一切事故。二對
於種智名根本智。知一切事皆一實故。以
即權之實智。契即事之實理故。一切三昧
皆入其中。又由王三昧體無不遍故。意生
身隨類能成。二往十方下辨能依業用可
知。二善男子我見下明其智用。又前即差別
智用。今即無分別智用故。觸境無取已下六
十八經
第五無盡功徳藏迴向。善友名婆須蜜多者。
此云世友。亦云天友。隨世人天方便化故。
國名險難者。逆行非道下位不能行故。城
名寶莊嚴者。逆隨世行能生無盡功徳藏
故。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教成益。謂由
聞一切智光故。思修趣入得二種益。一得
見實法性益。由前實智故。二得了知下得
權智益。由前窮。三世差別智故。二漸次下
趣求後位。於中四。一專心尋覓。二城中下
淺識致疑。逆行難知故。不自疑者。貪順於
悲。障行劣故不同前二。又於前二已調伏
故。此中不疑。三其中有人先知下深智讃教。
先讃。後善男子婆須下教示所在。市者喧雜。
北主於滅。自宅即畢竟空寂。謂在欲行禪。
處喧常寂故。在市&MT01163;之北等。四時善財下
依教往詣。第二見其下見敬諮問。見中先
見依報。畢竟空中無徳不具故。廣顯其嚴。
後爾時下見正報具有主伴徳用。二爾時善
財前詣下。敬問下知。第三彼即告下授已
法界。於中三。先標名。離貪欲際者。凡夫染
欲二乘見欲可離。菩薩不斷貪欲而得解
脱。智了性空欲即道故。如是染而不染。方
爲究竟離欲之際。二隨其下顯業用。於中
先身同類現。後若有衆生下。以法益生
中有十種三昧。皆隨受欲便宜。得斯甚深
三昧。思之。三善財白言下得法因縁。先問
後答。一寶錢施者有二義。一寶而能捨故
得離貪。二一錢雖微。以菩提心故。成斯
自在。第六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善友名鞞
瑟胝羅者。此云纒裹。義當包攝。塔中包攝
一切佛故。或云攝入。攝諸善根入平等
故。城名善度者。無一善根不度到究竟
故。常供佛塔者。善根中最故。未詳何縁偏
供此塔。有云。以塔中空有栴檀之座。爲
欲普供無盡佛故。亦是一理。文中第一依
教趣求。闕無念法第二詣居士下見敬諮問。
第三居士告下正授法界。於中四。一標名。
不般涅槃際者。般者入也。窮諸如來不入涅
槃之實際故。故出現品云。如實際涅槃如
來涅槃亦如是。二善男子我不生心下顯體。
謂心契實際知佛常住。三唯除下釋疑。並
如出現品辨。楞伽亦云。無有佛涅槃。無有
涅槃佛。四我開下顯其業用。於中二。先辨
用所依。亦是證前不涅槃義。擧現見故。佛
種無盡者。佛種從縁起。佛縁理生。見理湛
然故見佛無滅。以佛化身即是常身法身
故。後善財白下問答境界。第四謙己推勝
推勝中長者。雖知三世不滅。未能一念而
知及能所平等。第五於此南下。指示後友
中。先長行後偈頌。以大悲菩薩衆尊重故。
偏加於頌。言海上有山者。大悲隨順入生
死海而住涅槃山故。即南印度之南。第七
等隨順一切衆生迴向。善友名觀自在者。三
業歸向必六通赴縁。攝利難思名觀自在。
由此能遍隨順衆生。在補怛落迦山者。此
云小白華樹。山多此樹香氣遠聞聞見。必欣
是隨順義。又觀自在者。或云觀世音。梵云
婆盧枳底。觀也。濕伐羅。此云自在。若云攝
伐多。此云音。然梵本之中自有二種不同。
故譯者隨異。而法華觀音品中云。觀其音聲
皆得解脱。即觀世音也。若具三業攝化即
觀自在故。彼中初語業稱名除七災二身業
禮拜滿二願。三意業存念淨三毒。而今多
念觀音者。以語業用多故。又人多稱故。今
取義圓故云自在。然觀即能觀。通一切觀。
世是所觀通一切世。若云音者。亦通所觀。
即所救一切機。若云自在。乃屬能化之用。
文中但有五段。闕第六禮辭。第一依教趣
求。第二見其西面下見敬諮問。先見有三。
初見勝依正。在西面者。西方主殺顯悲救
故。又令歸向本所事故。二善財見已下彰
見之益。以得勝念熏心故。善知識者。則是
如來者。引至究竟同於佛故。三爾時觀自
在下。友垂讃攝大悲深厚。隨順攝受故。二
爾時善財下敬問可知。第三菩薩告言下稱
讃授法。先讃後授授中三。初標名。二我以
此下總顯體相。亦是釋名。平等教化即是
大悲。以同體悲故云平等。相續不斷即是
行門。又門即普門。普門示現曲濟無遺故。三
善男子我住此下廣顯業用。於中二先約普
門以顯業用。後約大悲。前中先總明。以上
同如來妙覺眞心故。常在一切諸如來所
下。與衆生同大悲體故。普現一切衆生之
前。普現即普門示現。然大聖久成正覺號
正法明。示爲菩薩。義言等佛耳。後或以布
施下。別明普現之義。有十一句。方法華經
三十五應。乍觀似少義取乃多。彼三十五
應。但是此中或現色身及説法耳。二善男
子我修行下約大悲行以顯業用。救諸怖
畏故。於中三。初離世怖有十八種。初三
約煩惱即是因怖。餘皆約果。縛殺貪三不
活開出。黒闇已下皆五怖中事。上約所離。二
復作下即能離因。念即是意。三業皆益故。
三我以此下。今進大心方能究竟。離二死
怖。第四我唯下謙己推勝。久成正覺尚不
失謙。第五爾時東方下指示後友。於中
二。初後友入會。從東來者。後位如相智明
方證故。名正趣者。正法遍趣化衆生故。
以智正趣眞如相故。從空來者。智體無依
方契如故。智輪圍上者。如依妄惑顯故。
足動界者。以定慧足除雜惡故。同前會
者。不離隨順衆生得如相故。又以智會
悲成無住故。後時觀自在下。前友指示以
在此會故闕禮辭。第八正趣菩薩寄眞如
相迴向。善友文中具六。初二可知。第三正
趣菩薩言下授己法界分二。先標名體。十
方無際故名普門。一念超多故云速疾。二
善財言下顯其業用。於中四。一申問。雖有
三問意在速疾。二告言下顯深。三善財下
承力請説。四正趣菩薩言下正答前問。於
中五。初答得法處。謂從自本智如來藏界。
普生萬善本覺而來故。行能速遍知一切法。
不離心性萬行頓成。二從彼發下答時久
近。三一一念中下答處近遠。以多時發多
歩則知遠矣。即是速疾。四一一佛刹下顯其
成益。五如從東下類顯十力。後三可知。第
九無縛無著解脱迴向。善友名大天者。現大
身故。無縛無著智淨自在。故名爲天。稱理
普應故名爲大。妙用難測故名爲神。在墮
羅鉢底城者。此云有門。謂有此無縛等微
妙法門。爲法師故。初二可知。第三爾時
大天下。授己法界中二。先授法方便。後正
授所得。今初現相。讃友難遇令欣入故。
長舒等者。約事則發心難遇。淨目而觀散
華而供故。約表謂展四無礙解手。取所證
勝流相應法門。先當自淨以洗身心。後因
利他故云華散。亦表四攝遠展攝取四衆
故。二我已成下。正授法界中二。先名體。謂
以六度大悲。如雲覆潤如網羅攝故。後善
財下問答業用。四攝攝生故。先問後答。答
中二。先現寶令施教以檀攝。後如我爲汝
下類餘通教。及利行攝。如是等言亦兼愛
語同事。後三段易知。第十入法界無量迴向。
善友名安住地神者。地爲萬法所依。即所
入法界。安住即入義。在菩提場者。所入法
界即得菩提之處故。菩提是本。前南有所
表。從本之南。今攝末歸本之法界故。不
云南矣。又地上證如亦同本故。今迴向終
故攝歸此。文亦有六。第一依教趣。求第二
百萬地下見敬請。法於中五。初友見稱讃。
既云友見則已含見友。二時安住下。嚴
處攝生以顯勝徳。三時安住告下。許示昔
善引其問端。四爾時下設敬陳請。五以足
按下正示昔因。第三善男子我得下示己法
界。於中四。一標名體用。謂一念之智冥乎
法界。則不可壞。此中則無所不生故名爲
藏。由賢位既滿。總會三賢。爲入地之因
故。顯善財之福常隨地神之智不壞。是則昔
因不失能入證矣。常以此下略明其用。二善
男子我憶下別顯業用。由智不壞故常憶
等。三乃往古世下顯得法時處。四我於此下
總結純熟。後三段可知。十迴向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七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八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入法界品入六十
八經
自下大文第五有十善友。寄十地位。即分
十段。第一婆珊婆演底夜神寄歡喜地。城
名迦毘羅者。此云黄色。往昔黄頭仙人依此
處故。黄是中色表契中道故。又此是佛生
之城。表初地生佛家故。婆珊者。此云春
也。婆演底者。此云主當。以於春時主當苗
稼故。謂顯初入地能生長萬行。護衆生
故。地上多見夜神者。證智玄妙雜相破闇
故。下九天神準梵本。皆是女神。瞿波亦女
者。地上證於同體慈悲女之状故。第一依教
趣求中。先依前修證。後漸次下趣求後友。
於中先至時處從東門入者。開明之初。顯
入證之始故。見日沒者。是夜神故。表分別
見日皆已亡故。後心念下生渇仰心。第二作
是念時下。明見敬諮問。於中二。初見友依
正。於空見者。城表教道空表證道。宗説兼
通。如日處空故服朱衣者。證智明顯故。法
門星像。不離一身如體。化生作用。不離一
毛之性。二善財童子見聞下設敬諮問。第
三時彼夜神下稱讃授法中二。初稱讃。後善
男子我得下授己法界。於中三。一標名體。
二顯業用。三得法久近。今初。一切衆生癡暗
者。即所破二愚。法光明者。即是能破二無我
智。又破衆生闇爲悲。法光明是智。悲智具
故。二我於惡慧下明業用中二。先長行後偈
頌。前中二。先興救物之心。二我於夜闇下。
正明對縁救攝。於中十門。初一總明。爲海
難下別顯。今初有四種。一夜等爲救時。二海
等爲救處。三遭盜等爲所救。四種種方便爲
能救。後九門別顯中。文皆有二。先救世苦
令得世樂。後以迴向大願。令其究竟離苦
得樂。九中一救海難衆生。二爲在陸地下
救處陸衆生。三一切衆生下救求不得及行
山險衆生。四救樂國土衆生。五救著聚落
衆生。六救闇夜衆生。七是諸衆生無有智下。
救惑業衆生。八或病所纒下救八苦衆生。
九入見稠林下救惡見衆生。文並可知。二偈
頌中二十一頌分四。初一頌法門名體。二
有四頌擧因勸修。即四無量。三有十頌顯
果令入。即六處殊勝。四有六頌明業用廣
大。三得法久近中。先興二問後還兩答。
答中有二。先答發心時節。後答得法久近。
今初有六。初總顯本事因縁。二時彼城東下
明初佛興世。三蓮華城内下善友勸發。四令
王夫人下正發大心。五時王夫人下結會
古今。六我於彼佛下發心成益。二過此劫
已下答得法久近。於中二。初總顯得法因
縁。後我纔見佛下正明得法。於中三。初得
方便三昧。謂上見諸佛下化衆生。次以聞
法故下得此解脱。後得此解脱已下廣顯業
用。第四謙推可知。第五指示後友。云菩提
場内者。得無誤犯。由契理故。理即菩提
場。友名普徳者。最勝法界無徳不具故。淨
光者。正智證入離誤犯之垢故。即前淨月。
故云本從發心。第六爾時善財下戀徳禮辭。
於中二。先以偈讃表戀徳之深。於中十偈
分四。初四讃身心超勝。次三明大用無涯。
次二益物不虚。後一結徳無盡。二時善財
下作禮辭退已下六
十九經
第二普徳淨光夜神。寄離
垢地。善友義如前説。文則具六。且分爲四。
第一依教趣求。第二見敬諮問。第三稱讃
授法。第四戀徳禮辭。今初。先念前法有
十一句。初一念發心餘十念得法。第二頂
禮下見敬諮問。第三夜神答下稱讃授法。先
讃後授。授中二。先長行後偈頌。長行中三。第
一正授法門。第二謙己推勝。第三指示後
友。初中二。先總答所問。後別示己法。今初。
有標徴釋結。釋中有十句。初總餘別。別中
三。是智法光明。四放光利益。五常光發焔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