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No. 1735_ 澄觀撰 ) in Vol. 35

[First] [Prev+100] [Prev]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重讃其發心之徳。以爲物發心福之勝故。
有智之福爲福光。凡小不壞之福爲威力。能
生衆福爲福處。離障深廣爲淨海。四有五
偈廣教具答十一句問。初偈答二總句。謂
若見多佛聞法則能受學。於解持而修行。
次偈答次三句。謂若趣向見佛。成就大願
則能具行。具則行淨。次二句答入與成就。
謂證入眞空而不礙渉有。了達妙有而不
迷於空。是入方便。若如是入即住菩提。何
行不成。次二句答隨順問。若順佛學是眞
隨順。自然順於一切智法。次一偈答憶念。
謂刹塵諸劫相續修行。斯爲憶念。後一偈
答後二句。謂多時處修則増廣圓滿。大聖此
中總教諸法。顯十信中總相信故。下諸善
友各別教示。顯入位後別修證故。五有一
偈結益。第二長行總讃總教中。先讃。但言
發心已含前別義後善男子若欲下。教謂但
能求友離過則前諸問皆圓。於中先按定
上令求友不得猶豫。言善知識者。謂能
令於未知善法令知。未識惡法令識。或二
字並通。識約明解知約決了。眞爲揀似。然
知識有五。一知識世間善惡因果。而令修
斷。二厭世樂而欣涅槃。三有悲心相心修
度。四以無相慧令物修行。五令無障礙
修滿普賢行。此五前前非眞眞唯第五人能
行。此是人善友。若約法友。教理行果皆善友
也。後善男子求善知識下誡勸。隨順是勸。餘
皆爲誡。設有實過尚取法亡非。況權實多
端生熟難測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六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第三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於中二。初
擧友依正。後汝可往下勸往教問。今初。國
名勝樂者。次下知識寄當初住。勝過前位
是信所樂故。山名妙峰者。山有二義。一寂
靜不動義。二高出周覽義。以況初住。解心創
立依定發慧。寂然不動。智鑒無遺徹見果
原。下觀萬類山以表之。登此心頂便成正
覺。故曰妙峰。友名徳雲者。具徳如雲雲
有四義。一普遍。二潤澤。三陰覆。四注雨。以
四種徳如次配之。一定二福。三悲。四智。然
此徳義。就事就表通皆具之。而創出外凡。
故以比丘爲表。教問可知。第四爾時善財
下念恩辭退。慶聞後友故喜躍。悵辭徳
音故悲涙。下諸善友倣此可知。然後二
段。義雖屬後文屬前會。問大聖有智能演。
善財有機堪受。何不頓爲宣示。而別指他
人歴事諸友明此深旨略申十義。一總相
而明。爲於後學作軌範故。謂善財求法不
懈。善友説法無吝故。二顯行縁勝故謂眞
善友是全梵行。如闍王之遇耆域。猶淨藏
之化妙嚴等。三破愚執故。謂令不師愚
心虚己遍求故。四破見慢故。謂令不觀
種性不恥下問。遍敬事故。五破遍空執
故。謂不唯無求。無求之中吾故求之。六令
即事即行寧可少聞便能證入。不在多聞
而不證故。七爲破説法者攝屬之心。我徒
我資彼此見故。八爲顯寄位漸修入故。若
不推後。則位位中住無勝進故。九爲顯
佛法甚深廣故。善友尚皆謙推。凡流豈當臆
斷。十顯善財與友成縁起故。謂能入所入
無二相故。無善友之外善財。則一即一切
明善財歴位也。無善財之外善友故。一切
即一多位成就。皆在善財。由見卷舒自在
無礙。上之十義初一通於師資。次五多約
資説。第七約師後三約教。思之可知。大文
第二向勝樂國下有十善友。寄於十住即
爲十段。然下諸善友古徳科判。從一至十
雖皆有理。今略存一二。謂一依辯法師。科
爲三分。一聞名求覓是加行位。二受其所
説是正證法界三仰推勝進是後得位。或分
爲五分。一擧法勸修。二依教趣入。三見已
請敬。四正示法界。五仰推勝進。上二並約
位科故。取前段指示後友。以屬後段方便
以後友名屬後位故。約義甚善而文小不
便。今依意公及五臺論。約會科之分爲六
分。而名小異。一依教趣求。二見敬諮問。
三稱讃授法。四謙己推勝。五指示後友
六戀徳禮辭。而諸文多具其有増減。至文
科判。今初發心住文具斯六。初依教趣求
中見心陟位。故曰登山。智鑒位行爲十
方觀察。情懷得旨爲欲見徳雲七覺。助
道爲經七日。忘所住位方爲得旨故。見
在別山。見則定慧雙遊爲經行徐歩。徐即
是止。不住亂想故。行即爲觀。不住靜心
故。若約事説。即正修習般舟三昧故。二見
已往詣下即見敬諮問。於中四。一設敬儀。
人法故。二作如是下。申己發心明有
法器故。三而未知下正陳所問。彰己未知
請隨機説故。問中於前十一句擧初略後
是經家略。若善財略友云何領。四我聞聖者
下歎徳請説。有智善能有悲無吝。故應爲
説。誘謂誘喩。即是教授。以成前解。誨謂誨
示。即是教誡。以成前行。下皆倣此。前問但
問因圓。此中結期果滿。即發心所爲。第三
時徳雲下稱讃授法。即正入法界。於中二。
先讃器希有。後正示法界。今初。先標二難。
所以讃者。令自寶固欣聞法故。後所謂下
別牒前問。有十一句。初句牒總餘十牒別。
文小開合而皆案次。一境界即前趣菩薩行。
趣通能所境約所趣。二即前行。行則出故。
三即前淨。四即前入。入即不滯空有廣大
心故。五即成就六七及八。皆前隨順。其解脱
門是能隨順。示所作業即事業隨順順衆生
心即逐機隨順。此第八句亦是憶念。念衆生
故。九即増廣。謂不住涅槃是生死門。不住
生死即涅槃門。以不住道即能増廣。十即
速滿普賢行。若了爲無爲非一非異。而無著
者則速滿矣。亦即爲滿矣。第二善男子我得
下。正示法界即念佛三昧。於中二。先示體
相。後普觀下明其勝用。今初。先標名。後信
眼下釋相。今初。自在有二義。一觀境自在。
二作用自在。決定亦二義。一智決斷。二信無
猶豫。解即勝解亦有二義。一約爲信因於
境忍可。二爲作用因於境印持。近處爲遠
等。信智相資他境不動。故名爲力。即三昧
義。二釋相中信眼清淨。釋上解義。謂欲修
念佛三昧先當正信次以智決了。今由勝
解於境忍可故。於實徳能證信心淨了見
分明。故稱爲眼。次智光照耀釋上決定。謂
決斷名智。智故決定故。文殊般若明一行念
佛三昧先明不動法界。知眞法界不應動
搖。即是此中決定解義。然約寄位正是發心
住體。以本解性聞熏之力。今開發故是決
定解。二明勝用中亦是展轉釋成。於中二。
先約内用。後往詣下明其外用。今初。普觀
境界即信眼用。亦釋眼義。以如爲佛則無
境非佛。故云普觀。又若報若化一時觀故。次
離一切障釋清淨義。若沈若浮諸蓋諸取皆
三昧障故。次善巧觀察釋智光照耀謂於無
色相而觀色相。爲善巧觀。後普眼下結成
上義。謂信眼普觀境界名爲普眼。窮如法
界名曰明徹。如是離障見如。是謂具足
清淨一行三昧。一行者一法界行故。二明外
用者。以前即用之體。則以無心之覺契唯
如之境。不動法界窮乎寂照之原故。能即
體之用用無不窮。亦由前勝解於境印持。
隨心去住。於中三。初明不動而往。二常念
下不念而持三常見下明不往而見。於中三。
初標次。所謂下別顯所見數多。於中三千即
一佛刹。而重言佛刹微塵數者。準梵本中
脱十字故。應言十佛刹也。後一一方下明
所見事別。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
於中先謙己知。即結其自分。後豈能了
下推勝知多。即増其勝進。今初。一切諸佛
境界者。結其所觀。横通十力。竪該三世。故
云一切。即上普觀境界一行三昧。觀其法
身十方諸佛亦通報化。種種色相兼相海
故。次智慧光明者。結其能觀。即上智光照
耀。次普見法門即總收前二。以結其名。即
前普眼明徹。最初善友先明念佛法門者。
以是衆行之先故。故智論云。菩薩以般若
波羅蜜爲母。般舟三昧爲父故。依佛方成
餘勝行故。又初住中縁佛發心樂供養故。
二推勝中三。先總。次所謂下別。後而我下結。
今初。無邊智慧即下諸門。及所不説能觀之
智縁無邊境故。清淨行者。即下諸門離障
之心。而言門者。隨其一一入佛境故。二別
中有二十一門。各先標名。後釋相。並從業
用以受其名。準晋經一一皆云念佛三昧
門。今略無三昧字。理實應有。古徳判此。前
十念佛勝徳圓備。後十一念佛妙用自在。亦
是一理。剋實細論。一一皆念體用無礙之
佛。又此諸門當文標釋已自可了。細窮其
旨義乃多含。然其念佛三昧總相則一。別即
三身十身。修觀各別。且寄三身釋者。即總
分爲三謂念法報化。爲觀各別於三身中
各有依正。便成六觀。謂念法性身土爲
法身依正。念報身華藏等刹爲依。十身相
海等爲正。念餘淨土水鳥樹林爲化身依。
三十二相等爲化身正。又後二正中各分爲
二。謂念内功徳及外相好十力無畏等。爲
化身徳。如不思譏法品爲報身徳。三十二等
爲化相好。十蓮華藏等爲報相好。則成八
門。而初法身二門爲後六門之體。若體相無
礙成第九門。若融前諸門爲一致故。於一
細處見佛無盡。如是重重成帝網之境。則
入普賢念佛三昧之門。今此二十一門。通是
後一而隨相異。故有多門。與前十門互有
開合。一智光普照門。即通法身報化依正。
以此門爲總故。一切諸佛通於横竪通諸
佛國。故云種種嚴淨。如無量壽觀經。先觀
瑩徹琉璃之地瓊林寶樹。及作華藏觀者。
一一境界無盡莊嚴。無土之土方爲眞淨
等。二即觀色相身令見得淨故。而標名中
念佛門三字。既是通名。令一切衆生之言。未
知令作何事故。準晋經。應云令一切衆
生遠離顛倒。念佛門義方圓備。三念内徳。
四亦内徳無倒説。授菩薩見佛本爲得法
故。五通三身依正内徳外相。以十方諸如來
同共一法身故。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故
皆能隨本誓願化衆生故。餘等可思。即此
亦是一行三昧。隨念一佛等一切故。六即
第九事理無礙觀。以理融事故。隨一細境
見多神通。唯智眼境名不可見。七八皆約
時並通諸身土。而七約所念佛事無斷。八
約能念時分無間。九雙念依正。亦通報化。
十念即應而眞。過去諸佛安住不涅槃際。
未來諸佛亦已現成故。文殊般若云。今佛住
世。則一切諸佛皆住。以同一不思議故。又
約隨相門。即欲念何佛。佛便爲現。十一亦
即體之用。由了無非佛境故。境境佛現。
十二念應。十三亦念應。然上十一境中見佛。
或謂諸佛住於境中。今明知諸佛無住故。
遠離時處之想。則見一日念念而去。十四
念報身相好眼耳等。皆遍法界故。十五
念即體之用。前第六微細。顯依中有正。此
約正中有正故不濫前。十六念劫圓融故。
上二皆即體之用。十七念内徳。十八十九皆
念色相。二十念依。二十一通内外眞應等
一切身雲。如上出現品及上下文然。上就
所念辨異。成其十門。若與經文互開合者
爲門非一。二十一者。蓋略説耳。然約能念
心不出五種。一縁境念佛門。念眞念應若
正若依。設但稱名亦是境故。故上諸門多是
此門。二攝境唯心念佛門。即十八十九二門。
十八即總相唯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十
九雖隨我心。心業多種見佛優劣故。三心境
倶泯門。即前遠離念佛門。及不可見門之一
分。及如虚空門。四心境無礙門。即如初門。
雙照事理存泯無礙。故云普照。五重重無
盡門。即稱前第十門而觀察故。如微細等
門。亦是此門中總意。若約十身各以二門
而爲一身。後一總顯。謂願智法力持意生化
威勢菩提。及福徳相好莊嚴身。以念佛之
門諸教攸讃。理致深遠世多共行故。略解
釋無厭繁説。三結可知。第五善男子南方
下指示後友於中二。初正示善友。後歎友
勝徳。今初。即治地住善友。海門國者。彼國
正當南海口故。表觀心海深廣。爲治心地
之門故。比丘海雲者。觀海爲法門。以普眼
法雲潤一切故。表治地中觀生起十種心。
深廣悲雲故。後海雲比丘下。歎友勝徳。於
中十句。先一總歎。後善男子下九句。別就
益當機歎。句各一義。即預指後説。初一即
竟得益。二即聞化宿因。三即歎發心處。
四即聞彼受持處。五六及七皆普眼法門所
證。八聞依正莊嚴。九即顯發心之相。至文
自見。第六爾時善財下。戀徳禮。辭生難遭
想故。戀喜見後友故辭。第二海雲比丘。寄
治地住善友文亦有六。第一依教趣求中
二。初依教正觀。此明温故。後漸次下趣求
後友。意欲知新。又前即學而能思。後即思
而能學。然思前猶屬前文。謂上來近友。次
聞正法。今辨正念思惟及如説修行。即涅
槃四近因縁。今以前義屬後進趣。後義屬
前指來。互爲鉤鎖顯主伴交參。且從會判
屬於後耳。下皆準此。今念前中有十一句。
初總餘別。別中皆云正念觀察者。不沈不
擧寂照變流故。十中一即是前觀境自在。
二即前作用解脱。三即一行三昧體。及推勝
中諸三昧門。四念前種種衆會。五即前見
佛。六即前十方。七即壽命神通等。八即通
觀佛遍。九即種種成正覺。十即隨種種衆生
心樂。後趣求可知。第二向海雲下見敬諮問。
於中三。初設敬。次自陳發心可知。後而
未知下諮問法要。於中言願輪者。願窮三
際無有終始。故對生死以立輪名。餘文自
顯。第三時海雲下讃示法界。於中二。先讃
法器。後正授法。前中三。先本問。以發心者
難故若不發心不堪授法。非法器故。次
善財下答。非虚妄故。後海雲言善男子若諸
下正讃。於中二。先讃因縁難具故。發者爲
希。後發菩提心者下。顯發心相勝故。發者
難得。今初。先友讃。後要得下順讃。事友爲
縁餘皆是因。通有十句。初句爲總。即宿植
普賢法門成種性故。二具眞下別。初得眞
如三昧智光。名具眞實道。此即了心寂照
生佛徳故。餘可知。二顯發心相中有十一
句。前五即大慈悲心。初二總餘三別。次四
深心修行大願盡空界故。後二直心不
違法性證果智故。又此十心多同治地自
分十心。恐繁不會。第二善男子我住下正
授法要。謂觀法海覩佛聞法。次前念佛
而明此者。顯聞法弘傳次爲要故。於中二。
先明修觀。後善男子我作是下觀成利益。
前中二。先託事顯詮。二善男子我思惟下
欲忘詮求旨。今初。先總標。言十二年者。
一紀已周。表過十千劫已入第二住故。亦
表總觀菩薩十二住十二入故。後所謂下別
顯皆託事表法。智海十義如十地説。今是
悲海。二忘詮求旨爲見佛親因。可知。第二
觀成利益中二。先明見佛。後得聞法。今初。
即見法界無礙依正。於中先見依後見正。
前中三。一總標體相。以深觀心海法海。
則心華行華自然敷榮。無漏性徳無不備故。
二百萬阿修羅下外相爲嚴。三此大蓮華下
擧因顯勝。第二我時見彼下明見正報。謂
心行既敷。則本覺如來忽然現故。於中先明
徳相圓備。後又念下因圓用廣可知。第二時
此如來下明得聞法。所以海中説者。表
從悲智海之所流故。於中三初演説。次受
持。後轉授。今初先總標。普眼者詮普法故。
普詮諸法故。得此法者。一法之中見一切
故。後開示下別顯所詮可知。二我從於彼
下明受持。於中二。先總顯所持法多。以是
一多相即無盡法門故。後善男子下別顯持
多之相。於中先標長時。千二百歳表義同
十二年。後於日日下別顯能持所持有十種
持。初一聞持餘皆義持。二契本寂智方能入
故。三於一義中旋轉無量故能普入。四地地
義殊。故能分別。五威力者普攝在懷故。若
約所詮明攝。即以威力攝諸衆生。同九
地中威徳陀羅尼説。六如華開引果。今開
發於教引於果故。又華開見實以爲莊嚴。
今開發言教見其旨故。七可知。八如空無
相而包含一切。顯明妙理示法相故。九以
多智光聚於一法。則義理増廣故。十若海
含十徳各辨析故。諸持經者應倣此文。第
三若有衆生下明其轉授可知。第四善男子
我唯下謙己推勝。謙己結前推勝進後。我
唯一海豈得與彼同年者哉。第五善男子從
此下指示後友。六十由旬者。修六度行淨
六根故。聚落名海岸者。是往楞伽山之道。
次南海北岸故。然楞伽梵言。此云難往。又
含四義。一種種寶性所成莊嚴殊妙故。二
有大光明映日月故。三高顯寛廣故。四
伽王等居。佛復於此開化群生。作勝益事
故。然體即是寶具斯四義。名無上寶存以
梵音。此山居海之中四面無門。非得通者
莫往。故云難往。表修行之住。是入智海
絶四句。離分別之道故。比丘善住者身住
虚空故。表此住中觀一切法如虚空無處
所故。亦比丘者。入道未久宜依僧故。又初
念佛次聞法今依僧。修三寶吉祥爲所依
故。第六時善財下戀徳禮辭。第三善住比丘
寄修行住。文亦具六。一依教趣求中二。先
念前友教有十句。初一通念示教人法。次
三念前聞佛説法事。次三思入海觀事。後三
證理治障攝法觀修。二漸次下趣求後位
可知。第二見此比丘下明見敬諮問。於中
三。初見。次時善財童子下敬。三作如是言下
諮問。於中二。先自陳發心。後而未知下正
陳請問。於中二十句問。文分爲三。初十
句總問。於法起行故。佛法言通一切行法。
於中淨治者對治淨故。深淨者契理遍淨
故。餘可知。二我聞下結前請後。欲顯後問
異前問故。三菩薩云何不捨見佛下。十句別
問行起勝用故。十句中所行各別。於中初
三句明不離三寶行。次二句不捨二利
行。次二句攝佛依正行。次一句悲智無住行。
後二句攝法證入行。皆言不捨者。無暫
捨離故。第三時善住下稱讃授法。於中二。
先讃後授。前中佛法是總。一切智法約智。
然唯局果。自然者法約性通果及因。後善
男子我已下。授法中二。先總標所得二若
來若去下別示其相。今初。無礙有二義。一
智慧於境無礙。以證無障礙法界故。二神
通於作用無礙由内證故。所以次前明此
法者。聞法受持。意令於境無障礙故。顯
此住中善觀衆生等十種界故。二別示其
相中二。先明修習得法。由一切威儀順法
思修。故能獲得。言究竟無礙者。若事若理
無少礙故。後得此智下顯法功用。於中三。
初通明智用無礙。次何以下總相徴釋。三
善男子我以下別明通用。今初。有十二句。
初一他心。次四兼三明。謂現未劫事含漏
盡故。次四三業化物。次二知時。一知時分。
二知流轉。案倶舍論。時之極少名一刹那。
百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名一
臘縛。臘縛即是羅婆。三十羅婆爲一牟呼栗
多。牟呼栗多即是須臾。三十須臾爲一晝夜。
言時分者。西域記第二云。五牟呼栗多爲
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亦有處説。晝夜初
分時等。又黒分白分六時四時等。又準仁王
經。九百生滅爲一刹那。九十刹那爲一念。
此則刹那非時極促。以刹那之中生滅唯佛
智知故。小乘中略而不説。後一即神足通。
二總相徴釋。以不住不作故無礙也。三別
明通用多顯神足通十八變相。且分爲三。
初於空現變。二或一念下十方遍供。三如是
一切下現形益物。並可知。言十八變者。一
於空行住等即所作自在。二或隱。三或顯。
四或現一身即卷。五或現多身即舒。六穿
度下往來。七入地下轉變。八遍身下熾然。九
或時下振動。十或時以手下。即衆像入身。
高大故。十一或現燒下放大光明。皆悉
廣大彌覆十方。成上放光起下遍滿。十二
或一念下遍滿。十三一一佛下顯示。十四一
一如來所有宣説下。施他辯才。由能受持
故。十五如是一切下施他安樂。菩提爲眞
樂故。十六彼諸世界下所往同類。十七若
有衆生親近下。施他憶念。十八由總具無
作通力。故能伏他神通。三段之中具矣。第四
善男子下謙己推勝。於中先謙己知一一
念遍往故云速疾。現形益物爲成就衆生。
後如諸菩薩下仰推勝進。而皆明戒者。意
顯上得無礙解脱。皆由持別解脱戒爲依
地故。非戒不能修治心故。有二十句。初
十一句明具勝徳戒。一本爲益生故。二自
行勝故。三具二利故。上三異小。四道共故。
五無能令不持故。六定共故。七不失行本
故。八順法不謗故。毘盧遮那經第六云。有
四根本罪。乃至活命。亦不應犯。謂一謗法。
二捨菩提心。三慳吝。四惱害衆生。今此七
八不犯初二。無損無濁不犯後二。九縁果
智故。十稱法性故。十一般若相應故不住
三界。次六句明離過戒。一無過失。謂不自
貢高言我能持戒。見破戒人亦不輕毀。令
愧恥故。二不損惱。謂不因於戒學咒術
等損衆生。故。三無缺犯。謂具足受持十善
業道及威儀故。四無雜穢。不著邊見故。
五無慳貪濁不現異相彰有徳故。六無
悔恨。謂不作重罪不行諂詐故。後三顯
清淨戒。一忘能所持究竟淨故。二不染六
塵故。三無心垢故。第五善男子從此下。指
示後友。即生貴住善友。國名達里鼻茶。
此云消融。謂從聖教生消謬解故。城名自
在。於三世佛法了知修習得圓滿故。言有
人者。晋經云。彼有良醫名彌伽者。此翻爲
雲。演輪字門含潤雨法故。以三世聖教法
雲雨一切故。第六禮辭可知已下六
十三經
第四
彌伽寄生貴住。亦具六分。第一依教趣求
中二。先念前友教。十句初總。即前所得法
門。深信已下皆別起觀修。文顯可知。後漸
次下趣求後友。第二乃見其人下。見敬諮問
中三。初見次敬。後而作下諮問。於中二。先
自陳發心。後而我下正問。有十二句。初二
句總。餘十句別。釋通横竪。横釋可知。竪配
十地。一證發心故不退。二不誤犯故。三
得禪定故。四精進故。五入俗故須總持。
六般若現故。七權實雙行爲甚深義。得觀察
智慧地故。具足辯才。八無功用方爲正念。
九力増上故。十智増上故。第三爾時彌伽
下。稱讃授法中二。先稱讃法器。後授己法
門。前中二。初審定。二彌伽遽即下敬讃。於
中二。先敬。後然後起立下讃。今初。所以師
資者。以菩提心是佛因故。能廣出生諸
功徳故。故法界無差別論云。敬禮菩提心
者。如人禮白分初月不禮滿月。以希現
故。滿月由此故。又發心畢竟二不別。如
是二心先心難。是故我禮初發心人。況未
説法未定爲師。後授己法方升本座。不
乖重法。前諸知識而不爾者。爲僧敬俗事
不便故。後讃中二。先讃發心。後善男子應
知菩薩下。讃其求友。前中二。初總讃。二善男
子若有下別讃。於中三。初有十句因徳深
廣。斯徳終成功歸初發。而汝能發是謂希
奇。其相多同初發心品。此中亦具深直悲
心。可以意得。次則爲一切下十王敬護。後則
今一切衆生界下。外益衆生。第二讃求友
中。以菩薩難遇而能求能遇。故知善財是
深法器。亦預誡求友之心故。解脱處歴十
二年。不生疲厭。於中二。初總讃機應難得。
二菩薩爲下別讃善友。於中二。先法後喩。
有十三喩。初二喩恃怙。次四喩拯濟。次君
喩依處。餘喩救護。第二彌伽如是讃歎下。
授己法門中二。先現通益物。令其目覩。後
彌伽於是還升下。升座説授令其聽聞。今
初。言輪字品莊嚴法門者。賢首引日照三
藏解云。輪有多義。一約字相。楞伽中云。字
輪圓滿猶如象迹等。二約所詮。盡理圓備
如輪滿足。三約用。謂妙音陀羅尼有轉授
義滅惑義。如法輪等。即輪字教法詮示莊嚴。
此釋已佳。今更依毘盧遮那經第五。別有字
輪品。彼經云。是遍一切處法門。謂菩薩若住
此字輪法門。始從初發妙菩提心。乃至成
佛。於是中間。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種種事業。
皆得成就。如是初阿字。即是菩提之心。
若觀此字而與相應。即同毘盧遮那法身之
體。謂此阿字輪。猶如孔雀尾輪。光明圍
繞行者而住其中。即是住於佛位。又阿平聲
長呼
娑嚩三字總攝三部。阿字如來部。娑字蓮華
部。嚩字金剛部隨一部中皆有五字。所謂
字輪者。從此輪轉而生諸字輪。是生義。
如從阿菩提字即轉生四字。謂一阿字上聲
長呼
是修行輪。既已發心必修諸行。二闇字是
成菩提輪。既修行已必證菩提。三噁字是大
寂滅涅槃輪。即菩提所至。四惡字
是方便
輪。而阿字當中四字繞之。從下次第右旋
亦如輪相。擧一爲例。餘字準之。若行者如
是了達。則能入陀羅尼門。旋轉無礙故名
字輪品。種種布列員位故名莊嚴。餘如
彼釋。其字下深義。至衆藝中當廣分別。所
以次前而辨斯者。前無礙解脱即無相智光。
今將入俗兼存有無。寄字表義。又爲總
持令不失故。既爲醫人亦以字輪消伏
障故。聖教中生宜持字故。第二升座説授。
妙音陀羅尼者標名。能分別下顯用。此妙
音持即前輪字法門。然字即四十二字。音即
十四音。謂哀阿億伊等。以十四音遍入諸
字故。出字無盡。若於音窮妙。則善萬類之
言究聲明之論耳。二處互擧理實相成。第
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中二。先謙己
結前。言光明者智鑒妙音故。後如諸下仰
推勝進。別有十四句。前四可知。五詮深密
故。六無餘説故。七法融時法故。八勝故。九勝
中勝故。次三可知。十三十四即前所得。而言
際者窮理盡性故。第五善男子從此下指
示後友。住林者方便具足住。衆徳建立故。年
耆徳艾事長於人。故稱長者。於其身内現
無邊佛境。定用自在故名解脱。表此住位所
修善根。皆爲度脱一切衆生。乃至今證大
涅槃故。第五解脱長者。寄具足方便住分
六。初依教趣求中二。先思念前教於中亦
二。初十一句思修前法。初總餘別。後誓願堅
固下顯修之益。二漸次下趣求後友。十二
年者。昔云自分勝進。各修六度故。亦顯遍
觀十二住故。亦表不住十二縁故。故云
遊行。若不住縁則得解脱故。下云得見。
第二既得見已下見敬諮問中三。初明見敬。
而自慶者。希望多年故。二聖者我已下自陳
發心中。先總。後爲欲下別陳發心之相。於
中三。初欲上窮佛境。二爲欲聞一切下。欲
罄盡法源。三爲欲與一切下。欲齊菩薩行。
亦僧寶境。文並可知。三聖者我今下方陳
請問。於中亦三。初結前生後。謂結前發心
之相。便爲請問之端故云以如是心至聖者
所。二我聞聖者下讃能誘誨。三唯願聖者下。
請説所疑。第三時解脱下。正示法界分二。
初入定默示。後出定言答。前中所以此中
入定示者。亦顯此位定増上故。文中三。初
彰入定因縁。宿善爲因表自修故。後二爲
縁主佛威力表本覺故。文殊念力顯信智
故。已彰善財因文殊故。二即入下擧定名
體。謂普攝諸刹在於身中。由唯心之智
稱性總持。令如體用旋轉無礙。故以爲名。
三入此三昧下明定業用。即普攝等義。於
中三。初總明普攝。次種種形下別彰廣多。
三彼諸如來所有言下。令善財聞見。第二爾
時解脱下。出定言告中四。一明起定二告善
財下示定名體。名如來無礙莊嚴者。總有
五義。一一切如來各具一切無礙莊嚴。二一
一如來互遍無礙。三一切如來莊嚴。悉入
長者之身。四長者徹見十方佛海。五長者智
持不以爲礙故。無礙言兼得旋持。不違上
文經家所序。三善男子我入出下明定業用。
四善男子我見如是下彰定體相。即無來去
唯心觀故。所以次前顯此定者。唯心之觀
亦其要故。亦顯此位知衆生界無量無邊皆
心現故。於中二。一結前所見體無來往。二
我若欲見下廣顯隨心見佛體相。於中
四。一明隨心念佛諸佛現前。二然彼如來
下。正顯唯心念佛觀體。三善男子當知下。
以唯心觀遍該萬法。四是故善男子下結
勸修學令證唯心。初中既了境唯心。了心
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何難見哉。二
觀體中。初總明相無來往。知一切下釋其
所由。所以上言普見諸佛又無來去。其故何
耶。了彼相虚唯心現故。於中前別顯。後結
成。別中文有四對。意含通別。謂通顯唯心。
喩無來往。別喩唯心。兼明不出入等。一如
夢對。般舟三昧經云。如夢見七寶親屬歡
樂。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此
喩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無來去。又云。如
舍衞國有女。名曰須門。聞之心喜夜夢從
事。覺已念之。彼不來我不往。而樂事宛然。
當如是念佛。此正喩體無來往。但隨心
變。二水影對中。若月滿秋空隨水而現澄
潭。皎淨則月影圓明。水濁波騰則光昏影散。
有水月現曾何入來。無水影空未曾出去。
雖水中見月誰能執持。心之定散準喩思
擇。三如幻對。如幻非實則心佛兩亡。而不
無幻相則不壞心佛。正喩空有無礙故。即
無來去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四
如響對。以心爲縁而佛響應。佛無分別以
佛爲縁。而心見佛心何去來。此但總喩縁
成之義。後結成唯心故。無量壽觀經云。是心
是佛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般
舟三昧經結云。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
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
心。是我心見佛。上方攝境歸心。下又拂云。心
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爲癡。無想
即泥洹。是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爲。設有念
亦了無所有空耳。此即喩中意已具矣。第三
心該萬法。謂非但一念佛。觀由於自心。菩
薩萬行佛果體用。亦不離心。如有偈云。諸
佛從心得解脱。心者無漏名清淨。五道鮮潔
不受色有。稱此者成大道。第四結勸修學
中。既萬法不離自心。但修自心萬法行備。
亦遣愚人妄解之失。謂有計云。萬法皆心任
之是佛。驅馳萬法豈不唐勞。故今廣明心。
雖即佛久翳塵勞。故以萬行増修。令其瑩
徹。又但説萬行由心。不説不修爲是。又
萬法即心修何礙心。文有十句。一如彼病
人非杖不起。煩惱病重假善相資。二若無
法水法芽不生。三對境忘心。即六塵不染。
四舊善不雜新善進修。可謂堅固。五違順不
干則坦然寛廓。六寂照内證皎然無瑕。七觸
境了如無不鑒達。八六自在王性同於佛。
開塵發用知見分明。九與佛同如體周法
界。十以調生十力察獲疏遺。如是修心則
圓前佛法。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
不住涅槃際生下。當知餘文相顯。第五從
此下指示後友。閻浮提畔者。此洲南際表
將隣不退。故亦云所得。般若六度後邊故。
摩利伽羅。晋經譯爲莊嚴。比丘海幢者。業用
深廣而高出故。正心不動如海最高勝故。
第六海幢寄正心住。文但有五。初念教趣
求文顯可知。第二乃見其人下。見敬諮問
中二。先見敬。後善財童子讃言下諮問。今
初。小異前來。謂便見其入定體用。即同前
文正示法界下諸夜神類多如是。文中有
五。一見入定相。二覩定勝用。三瞻敬證入。
四所經時分。五覩從定起。今初。此通二定。
一即滅受想定。謂無別思覺。七轉已息唯
第八識持身定。前加行誓願力故。令於定
身起諸業用。若圓教中融攝法界。自在無
礙故。業用無方未曾起念。是以六地能入
滅定。而起通用住似地故。淨名云。不起
滅定而現諸威義。正當此也。二者即第四
禪。以起用多依彼故。四禪無出入息。亦無
覺觀。内淨喜樂諸思覺故。通表此位心定
不動故。又經行地側。是動之所。而滅思
覺者。表即動而寂故。而言側者不住行
故。二從其足下見定業用中二。先別明身
分作用處別。後海幢比丘又於其身下。總
顯毛孔光明業用。今初。總十四處作用不同。
總相而明。從下至上漸漸増勝。別則各表不
同。一足出長者等者。足有二義。一最初故。多
顯施行萬行首故。二行住義長者行之長故。
居士得安處故。婆羅門淨行故。成就菩提
是利行故。二膝出刹帝利等者。土田帝主屈
申自在故。行由於膝故出淨行。次前二
攝故。説愛語同事。三腰出仙人者。腰謂臍
輪之下。氣海之間是吐故納新。出仙之所
故。梵本云那髀曼陀羅。此云臍輪。四脇
出龍者是旁生故。五於胸徳相出脩羅
者。胸是能生能滅憍慢幻術之所故。又明
徳相能降魔故。六背出二乘者。背大乘故。
七肩出夜叉等者。肩是可畏勇力之所故。
又是荷負之所故。爲守護業。八腹出緊那
羅等者。鼓腹絃歌音樂之所故。九面門出
輪王者。布十善令向佛法故。十目出日輪
目。等日照故。十一眉間出帝釋者。於地
居中最尊勝故。中道般若化衆生故。令
離五欲得淨法故。十二額出梵王者。梵
超欲故。次於眉上。又是稽顙請法之所故。
十三頭出菩薩者最上首故。説十度行並顯
可知。十四頂出佛者。尊極無上故。文中三。
初總顯所出身語之相。次所謂下別彰法
雨不同。後如是下一句總結。就別彰法雨
中。總有三十二種。前十二法雨爲菩薩。餘
爲雜類。今初。一普知平等法雨者。略有三
等。一始覺同本。無始本之異故。二等諸佛
故。三生佛一性故。得此三等則轉成妙覺。
二普門法雨者下。十法雨即十住者。圓教位
中十住位滿。便成佛故。此前更無別位。此
約以位攝位非一乘宗。餘無此説。然此十
法皆是勸學。十法已住自分勸勝進故。普門
即三世等。十種智慧勸佛灌頂。令其進修。
下皆倣此。三令普學法王善巧等爲莊嚴
故。四令學知刹動刹等。皆無能壞最高出
故。五令學説一即多説多即一等。十種廣
大深法故名海藏。六令學一切法無相無
體等。既一切皆然名普境界。七知衆生無
邊。乃至知衆生無自性。皆是自性門。以無
邊等亦入自性故。八了知圓滿三世佛法。
皆是隨順世間故。九遍觀察衆生界等爲
悲愍故。十誦習多聞虚閑寂靜。近善知識
等皆爲積集包藏於法行故。創治心地故
名新學。十一令其勤供養佛。主導世間爲
攝衆生。若作十地等釋類可思準。十二即
十信菩薩。令普縁如來及普賢無盡境界。而
生信心。分明現前進入位故。後爲色界下。
二十法雨。普爲人天雜類。一總爲色界衆
生捨外住内。令得心境無礙故曰普門。
二偏語初禪。以宿習多慈而偏己眷屬。今
令慈普含福無窮。三即他化自在天轉世
自在。生十力自在。四就他化中分出魔衆。
魔好摧他自高。今令得慈心法幢摧其邪
慢。五隨念化樂但汚自心故。轉令淨念。六
雖於世樂知足宜生出世之意。七世樂時
時稱快。不及法喜之歡。八地居之極羨空
居爲勝。不及福智嚴法性空。九夜叉性多
暴害。故令歡喜於含生。此約對治明喜。前
夜摩天約隨便宜。十以彼善奏樂音。上徳
聲聞亦爲摧壞。今令得金剛智。無所不摧
無不圓滿。十一彼恃大身而生憍慢。令
見法身稱法界境。十二彼以淨眼觀海。意
欲呑龍。令以慈眼智光遍照機感。十三
隨彼善歌。令得即空渉有殊勝世智。十四
人王著樂故偏對治。十五龍多恚毒故爲説
喜。有熱沙等怖。説法幢能摧。十六蟒多毒
害。又爲蟲唼食無休故。説内休毒心外苦
休息。十七地獄衆生身受無邊苦。心念無邊
惡。若以正念三寶爲嚴。則頓脱衆苦。十八
畜生多癡故。十九焔魔鬼卒互相怖畏。乃
至王身。亦有熱鐵鎔銅等怖故。二十諸難
者。所謂八難及在人間獄囚繋閉等。而多不
安故普安慰悉令得入賢聖衆會。翻彼難
處。後結周遍稱性用故。二總顯毛孔光明
業用可知。上來見定相用竟。第三爾時善
財童子一心下。瞻敬證入中十句。初句思
人證人法界。餘句思法證法法界於中初
一句總。謂三昧是體解脱是用。體用合明。二
別思彼體。次二句別思彼用。一益生廣多。
二無思普遍即用而寂故。次二句思前體用
所因。一内智淨故。二外縁加故。後三句思
其勝進。依前體用進益後三故。第四如是
住下所經時分。六月六日者。第六住中滿
第六度故。以法味資神故。身心都忘不覺
時久。第五過此已下。明出定者所作訖故。
第二正明諮問中二。先讃後問。今初分二。
初標讃深勝。後以能除滅下出讃所因。由
具此下諸因故。上云甚深廣大等。其中云
能令増長有爲樂者。不捨有爲故。出有樂
者不染有故。又上句爲凡夫。次句爲二乘。
下云引發菩提。即爲大器。第二聖者此三昧
者下。正問有二問答。先問名後問用。初中
先問後答。今初。上既修入何更問名。其猶世
人得大王膳。雖餐勝味何必知名。答有三
名者。初一從智立。次一雙就境智。後一雙
融境智立名。普眼捨得者。般若之智照一
切法故名普眼。皆無所得故云捨得。若有
所得。不能即寂而用。以無所得即無所
不得。菩薩無得心無罣礙。諸佛無得則得
菩提。昔云障無不寂曰捨。理無不證曰得。
非無此理而未造玄。二合稱中般若清淨
故。境界清淨。清淨之境皆般若境故。三雙融
立稱者。般若了境無境非般若。何所不嚴。
故智論云。説智及智處倶名爲般若。是則
若般若清淨若境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
斷故。故一莊嚴一切莊嚴。名普莊嚴。及攝
眷屬可知。二善財童子言聖者下向境界
中。先問後答。問云唯如是者。上所目覩頗
已修入視聽之外。更希異聞。後答中皆
上來之所不及。於中三。初明於器世間無
礙。次見一切佛下於智正覺世間無礙。後大
悲攝受下於衆生世間無礙。其中見佛亦爲
攝生故。文並可知。第三謙己推勝中。初謙
己知一。後如諸下推勝中二。先擧彼所知。後
而我下顯不能測。第四指示後友中。處名
海潮者。但言有處。則猶是前國顯方便行
不離般若故。言海潮者。謂潮所至處。顯
方便就機不過限故。亦將入生死海以濟
物故。能知三世佛法海故。故上法門名爲
海藏。園名普莊嚴者。約相廣有衆嚴故。
約表以生死爲園苑。萬行爲莊嚴故。又文
義相隨等莊嚴總持無漏法故。友名休捨
者。此云意樂。亦云希望。亦云滿願。謂隨衆
生意樂希望。得圓滿故。亦能圓滿性相法
故。前般若了眞故寄比丘。此以慈心方便
入俗故。寄優婆夷矣已下六
十四經
第七休捨優婆
夷寄不退住文中具六。第一依教趣求中
二。先念前友教文有十句。前五集經者序。
後五正陳所念可知。二漸次下趣求後友
亦可知。第二見普莊嚴下。見敬諮問中三。
初見次敬後諮。問前中二。先見依報殊勝。
有十事莊嚴。一寶牆圍繞。二一切寶樹下林
樹行列。三其地下堂閣崇麗。四一萬浴池下
浴沼清華。五其中復有百萬陂下。映帶池流。
六園中復有廣大下。嚴敷殿座。即別明善
友所坐。先殿後座可知。七園中復有下羅
以帳網先帳後網。八有百萬大光下耀以光
明。九常雨下雨散雜嚴。十百萬天子下凡
聖欣敬。二時休捨下明見正報端嚴。於中
四。一正報殊常。二百千億下十方雲仰。三
其有見此下業用難測。四爾時善財入下正
見身儀。二往詣其所下設敬。三白言聖者
下諮問法要。文並可知。第三休捨告言善
男子下。稱讃授法。略無稱讃。但有正示法
界。於中四。一擧法門體用。二窮因淺深。三
顯果久近。四彰法名字。今初分二。先總
擧體用名。下當顯用約不空。二善男子若
有下別明勝用。於中三。一明益物不空用。
先反後順。見皆不退者。顯若得方便至不
退住故。二善男子東方下。諸佛被益用。以
與三寶同住故。與我住皆悉不空。三善男
子我此下引證不空。現與同住皆不退故。
亦表方便入俗。則八萬塵勞皆成波羅蜜
故。二窮因淺深中。先問後答。答中二。先約
因縁答。婆樓那者。此云水也。總三十六恒
者。近佛既多發心已久。而要言三十六者。
顯已過前六位。位位具修六度。六六三十
六。皆是恒沙性徳故云爾耳。涅槃亦有此
數。後善男子菩薩初發心下。約心量答。意
顯發心稱法界故。亦等衆生。衆生亦無
初際。從癡有愛。而菩薩發心癡愛無初。心
亦無終故。三顯果久近中。亦先問後答。答
中明無齊限故。不應作久近之問。文中
三。初反釋無齊限。於中先別明二十四句。
初八化生。次六供佛。次四嚴刹。後六持法。
後如是略説下總顯。二欲教化調伏一切衆
生下。順釋無齊限。亦有別有總可知。三善
男子菩薩行普入下。總結無盡此同初地十
無盡句。衆生無盡故。成佛無期。若爾豈都無
成耶。因此略辨成不成義。勒爲四句。一
以向約因縁厚薄。對今無盡則有始而無
成。此約悲門得果不捨因故。二以稱法
界發心故。不見初相方爲眞成。則無始
而有終。此約智説。三悲智合明不壞相故
不妨始終。前後諸文其例非一。四約稱性
之談。則無終無始故。天女云。但以世俗文
字數故説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故下大願精進夜神云。不可以生死中長短
劫數。分別菩薩智輪等。喩斯四句無有
障礙。欲成即念念成。常成常不成無有障
礙。四彰法名字先問後答。答云離憂安隱
幢者。此有二義。一以大悲高顯所以稱幢。
其有見者。離業惑苦不退菩提。是謂離憂
安隱。二者即智之悲渉苦安隱。即悲之智多
劫無憂。雙摧生死涅槃。特出凡小之外故
名幢矣。第四謙己推勝可知。第五指示後
友中。言海潮之處者。但約大悲攝物無
失。受童眞名故。不異前處國名那羅素
者。此云不懶惰。動刹持刹觀刹詣刹。無休
息故。仙人名毘目瞿沙者。梵言猶略。若具
應云毘目多羅涅懼沙。此翻名最上無恐怖
聲。亦云毘沙摩。此云無怖畏。烏多羅此云
上。涅瞿婆此云出聲。二譯大同。謂常出増
上無怖畏聲。安衆生故。彼住文云出廣大
遍滿音。以童眞清潔無漏故。寄仙人表之。
第八毘目仙人寄童眞住。六段初依教趣
求中。初念前友教。有十二句。前二總明順
前解行。後十依前増進勝心。前四約福。後
六約智。第二見一大下。見敬諮問中三。
先見次敬後諮問。今初分二。先見依報。
樹名波吒羅者。正如此方楸樹。尼拘律者。
如此方柳樹子以枇杷。餘如音義。後時善
財童子見彼下見正報。領徒一萬者。表萬
行故。二善財見已下設敬稱讃。於中三。
先身敬。次言讃。見夷險者。涅槃爲夷平。生
死爲險難。又二皆爲險。不住爲夷。餘可知。
後作是語已下重明身敬。將欲問故。三白
言聖者下諮問法要。第三時毘目下。稱讃授
法中二。先稱讃法器。後正授法要。今初中
四。一總讃發心。示徒衆者令敬學故。
次善男子此童子下。別讃發心之相。三時
諸仙衆下眷屬敬讃。言險易者。易亦平也。
四時毘目下述讃結果。第二時毘目瞿沙告
善財下。正授法要。文中有六。初示法名體。
童眞淨智變化自在。高出功用之表所以名
幢。相惑不動故云無勝。即此摧惑亦名幢
義。二善財白言下徴其境界。三時毘目下
授令證知。摩頂顯加持之相。執手表授與
之義。相攝有力故。所見可知。四爾時善財
童子爲菩薩無勝下。得解脱益文有十句
五對。謂爲五法照得五種益。能照皆是無
勝幢之別名。然初對爲總餘四爲別。展轉
相生。且初總對。由見彼眞智作用。即知是
法界體。上寂而遍照故云三昧光明。二即
上所得三昧光明。乃是能照之智作用。無盡
之寂照故。得所照十方智。總持之明鑑無
遺。三即上總持以智爲體。堅利圓滿由得
此故。能令自心障淨智明。爲寂照之光。四
得上淨智般若。則無行不嚴無徳不備爲
莊嚴藏。此光照心能照如來法性空中包
含圓滿。正受現前。五上虚空藏輪。即一切
佛法圓滿寂照。以此照心。則智窮三世無
盡法源。此約展轉釋。若約能照皆是總中
別義。則不相躡義不異前。而其所得即三
時中事。五時彼仙人放善財下。明捨加持
所作託故。還在本處者。不移本處而遍
十方處。既還本時亦多劫。未逾一日故。
近遠無礙念劫圓融。皆圓教善友法門之力。
是以善財一生能辦多劫之行。普賢位内或
經不可説劫。非但三祇。皆法力加持。不應
以時以處定斯玄旨。六時彼仙人告下。明
言承領可知。第四仙人言下謙己推勝。第
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伊沙那者。此
云長直。謂里巷徑永。表善知三際故長。
善知勝義故直。婆羅門勝熱者。於五熱中
成勝行故。表體煩惱熱。成勝徳故。不染
煩惱成淨行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六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七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第九勝熱善友寄王子住。義如前釋。文亦有
六。一依教趣入中二。初證前。後趣後。前
中二。初顯證所因。後住諸佛下正明證益。
於中二。先得自分益。後求一切智下得勝
進益。及於趣後文並可知。第二見彼勝熱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