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文句 (No. 1718_ 智顗説 ) in Vol. 34

[First] [Prev+100] [Prev]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
徳。悲花云。願我行菩薩道。所化衆生皆於
十方先成正覺。令我天眼悉皆見之。我之
國土皆一生菩薩。悉令從我勸發道心。我
行菩薩道無有齊限。寶藏佛言。汝作功徳
甚深甚深願取妙土。今故號汝名文殊師
利。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
寶積佛。今猶現在。聞名滅四重罪。爲菩薩
像影響釋迦耳。觀心性理三徳祕密。不縱
不横故名妙徳。觀世音者。天竺云婆婁吉
底税。思益云。若衆生見者。即時畢定得於菩
提。稱名者得免衆苦。故名觀音。悲花云。
若有衆生受苦。稱我名者念我者。爲我天
耳天眼所見聞。不得免苦不取正覺。寶
藏佛云。汝觀一切衆生生大悲心。今當字
汝爲觀世音。此下文自釋名云云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二上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二下
 天台智者大師説 
觀心釋者。三智名觀。三諦名世。三觀是
語本故名音。得大勢者。思益云。我投足之
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
至。悲花云。願我世界如觀世音等無有
異。寶藏佛言。由汝願取大千世界故。今
當字汝爲大勢至。觀心釋者。三止爲足。投
三諦地動十法界。一切見愛所住之處皆悉
傾動云云。不休息者。思益云。恒河沙劫爲一
日夜。是三十日爲月。十二月爲歳。過百千
億億劫得値一佛。如是値恒河沙佛。行
諸梵行修習功徳。然後受記。心不休息故
名不休息。觀心者。觀空不住空。出假不住
假。而入中不住中雙照二諦名不休息。
寶掌者。普超云。被上徳鎧乃至佛無能沮
敗令釋大乘。若於夢中不志二乘。常以
實心諸通慧心。爲人講宣。於珍寶心無所
貪惜。故名寶掌。觀心者。不思議三諦名之爲
寶。一心三觀名之爲掌。以此觀掌執此諦
寶。自利利他故云寶掌。藥王者。悲花云。願
賢劫一千四佛初成道。我皆供養。諸佛入滅
我皆起塔。劫盡苦惱我皆救護。刀兵疾疫作
大醫王然後作佛。寶藏佛言。今當字汝爲
火淨藥王。在後作佛即樓至如來。觀心釋
云云。此下欠釋七菩薩。跋陀婆羅者此言善
守。亦云賢守。思益云。若衆生聞名者。畢定
得三菩提。故名善守。觀解者。中道正觀。於
諸善中最爲上首。故言善守。彌勒者此云
慈氏。思益云。若衆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
故名慈氏。賢愚云。國王見象師調象。即慈
心生。從是得名慈氏。悲花云。發願於刀火
劫中擁護衆生。今觀解者。中道正觀即是無
縁大慈。慈善根力令諸心數皆入同體大慈
法中離諸不善。故稱慈氏。又云慈乃姓也。
名阿逸多。此翻無勝。下文云云。此下欠釋
寶積。導師者。思益云。於墮邪道衆生。生大
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故名導師。觀解
者。三觀妙智導一切行不墜二邊。皆入正
觀。故名導師。未釋者俟後追註云云。六如
是下是結句也。第三列雜衆者。舊云凡夫
衆。此中有聖。舊云俗衆。此中有道。舊云天
人衆。此中有龍鬼皆不便。今呼爲雜衆。意
則兼矣。所謂五道二界八番。是故言雜。方等
經亦列地獄。中陰經亦化無色。此皆隨機
適現。不可一例作並。復不可定其次第。
舊云人是土主。讓諸客在前。無量義經。*秖
與此經同席。明國王國臣國士國女。不論
賓主相讓。出經家趣列在文。或有別意未
詳。今觀此文有八番。先標帝釋。次列四
王。前龍後鳥鬼神重出。爲此義故呼爲雜
衆。不可言其次第。又雜衆者。此中有得道
未得道者。雜果報與形服雜故言雜。其中
得二乘道者。無漏智與無明煩惱雜故言
雜。其中得菩薩道者。漚和與衆機雜故言
雜其中得佛道者。一法具一切法故言雜。
雜義如是。豈可以凡夫形俗判之。復不
可以五道人天等判之。故言雜也。此是
約教釋云云。釋提桓因因陀羅。或云旃提羅。
此翻能作。作忉利天主。忉利此翻三十三。
四面各八城就喜見城合三十三。共居須彌
頂。須彌此翻安明。四寶所成。高廣三百三十
六萬里。此是欲天之主故前列。雜阿含四十
云。有一比丘問佛。何故名釋提桓因。答本
爲人時行於頓施。堪能作主故名釋提桓
因。何故名富蘭陀羅。爲人時數數行施故。
何故名摩伽婆。本爲人時名故。何故名娑
婆羅。本爲人時此衣布施故。何故名憍尸迦。
本爲人時姓故。何故名舍脂鉢低。舍脂是婦
鉢低是夫。何故名千眼。本爲人時聰明。於
一時坐思千種義。觀察稱量故名千眼。何
故名因提利。爲三十二天主。瓔珞第三云。天
帝名拘翼。教門者。阿含中帝釋是阿那含。般
若明十方難問般若者。皆名釋提桓因。別
圓中明釋提桓因得首楞嚴三昧。内證不同。
過賢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號無著世尊
。本迹者。十住行向即三十。十地爲一。等覺
爲二。妙覺爲主。同棲第一義天。共服實相
甘露即本也。居須彌頂迹也。觀心解者。自
行十善勸他隨喜。此三十善皆空皆假皆中。
即是三十三觀門也。名月等三天子。是内臣
如卿相。或云是三光天子耳。名月是寶吉祥
月天子。大勢至應作。普香是明星天子。虚空
藏應作。寶光是寶意日天子。觀世音應作。此
即本迹釋也。觀解者。三觀即二智。三智即
三光。從三諦生三智。諦即天智即子云云。四
大天王者。帝釋外臣如武將也。居四寶山。
高半須彌。廣二十四萬里。東提頭頼吒。此云
持國。亦言安民。居黄金山領二鬼。揵闥婆
富單那。南毘留勒叉。此云増長。亦云免離。
居琉璃山領二鬼。薜茘多鳩槃茶。西毘留
博叉。此云非好報。亦云惡眼。亦云雜語。居
白銀山領二鬼。毒龍毘舍闍。北毘沙門。此
云種種聞。亦云多聞。居水精山領二鬼。羅
刹夜叉。各領二鬼不令惱人故稱護世。本
迹者。本爲常樂我淨四王護持佛法。不令
外人取其枝葉斫截破壞。常王護東方常無
常雙樹。樂王護南方樂無樂雙樹。我王護西
方我無我雙樹。淨王護北方淨不淨雙樹。枝
榦喩常。華喩於我。果喩於樂。茂葉喩淨。護
此華果。常能利益一切衆生故。迹爲四王
而護世也。觀解者。觀四諦智即是四王。一
諦下除愛見二惑。即是護八愛見也。次忉
利上有焔摩。此翻善時。大論云妙善。去
忉利三百三十六萬里。善時上有兜率陀。此
翻妙足。去焔摩如地遠。而不列者略耳。何
者。下天鈍上天著樂。尚知來集。況不著不
鈍而不來耶。自在即第五。大自在即第六。
自化五欲他化五欲云云。有人言。是色界頂
大自在。此不應超至彼也。本迹者。此兩天
本住自在自在王等定。迹爲兩天耳。觀心
者。入空是自在觀。入中是大自在觀云云。次
列色界天。娑婆此翻忍。其土衆生安於十
惡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爲忍。悲花經
云。云何名娑婆。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
惱故名忍土。亦名雜雜九道共居云云。梵
者此翻離欲。除下地繋上升色界故名離
欲。亦稱高淨。尸棄者此翻爲頂髻。又外國
喚火爲樹提尸棄。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
界惑。從徳立名。然經標梵王。復擧尸棄。
如兩人。依釋論正以尸棄爲王。今經
擧位顯名。恐目一人耳。住禪中間内有
覺觀外有言説。得主領爲王。單修禪爲梵
民。加四無量心爲王也。初禪有梵衆梵輔
大梵。今擧王攝諸也。光明者二禪也。此有
少光無量光光音。三禪有少淨無量淨遍淨。
四禪有密身亦無挂礙無量密亦受福密果
亦廣果無想密亦無想。又有五那含。不煩不
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亦大自在即摩醯首羅。
經文存略不具出。但等等此諸天也。例
有教門本迹觀心自思之。次列八龍者。
難陀名歡喜。跋名善。兄弟常護摩竭提。雨
澤以時國無饑年瓶沙王年爲一會。百姓
聞皆歡喜。從此得名。即目連所降者也。居
海中。本迹解者。本住歡喜地。迹居海間。觀
解者。三觀即中道生法喜也。娑伽羅從居
海受名。華嚴所稱。舊云因國得名。本住
智度大海。迹處滄溟。和修吉此云多頭。亦
云寶稱。居於水中。本住普現色身三昧。迹
示多頭也。觀者。入假之觀。分別無量法
門也云云。徳叉迦此云現毒。亦云多舌。或
云兩舌。本住樂説無礙辯法門。迹示多舌。
阿那婆達多。從池得名。此云無熱。無熱池。
長阿含十八云。雪山頂有池。名阿耨達池。
中有五柱堂。從池爲名。龍王常處其中。閻
浮提諸龍有三患。一熱風熱沙著身。燒皮
肉及骨髓以爲苦惱。二惡風暴起吹其宮
殿失寶飾衣等。龍身自現以爲苦惱。三諸
龍娯樂時。金翅鳥入宮。搏撮始生龍子食
之。怖懼熱惱。此池無三患。若鳥起心欲往
即便命終。故名無熱惱池也。本住清涼常
樂我淨。迹處涼池。觀者三觀妙慧。淨五住
之煩唼。免二死之熱沙云云。摩那斯此云
大身。或大意大力等。修羅排海淹喜見城。
此龍縈身以遏海水。本住無邊身法門。迹
爲大體。觀者中道正觀其性廣博云云。漚鉢
羅此云黛色蓮華池。龍依住從池得名。本
住法華三昧。迹居此池。觀者三觀即是修
因。因即蓮華也。正法念經云。龍爲諸天保
境。修羅興兵前與龍鬪。故知爲天所管也。
次列四緊那羅。亦云眞陀羅。此云疑神。似
人而有一角故號人非人。天帝法樂神。居
十寶山。身有異相即上奏樂。佛時説法。諸
天弦歌般遮于瑟而頌法門。舊云。法緊奏四
諦。妙緊奏十二因縁。大緊奏六度。持緊總
奏前三。今言奏四教法門也。本住不可思
議。不起滅定安禪合掌。以千萬偈讃諸法
王。迹寄弦管歌詠十力。觀者。觀音聲即空
即假即中。隨順三諦即是讃佛也。四乾闥
婆此云嗅香。以香爲食。亦云香陰。其身出
香。此是天帝俗樂之神也。樂者幢倒伎也。樂
音者。鼓節弦管也。美者幢倒中勝品者。美
音者弦管中勝者也。阿修羅者此云無酒。四
天下採花醞於大海。魚龍業力其味不變。
瞋妬誓斷故言無酒神。亦云不端。彌天安師
云。質諒質諒直信也。此神諂曲不與名相
稱。有二種鬼道攝者。居大海邊。畜生道攝
者。居大海底。婆稚者此云被縛。或云五處
被縛。或云五惡。物繋頸不得脱故云被
縛。亦云有縛。爲帝釋所縛。本能五繋繋魔
外道。迹爲此像耳。正法華云最勝觀者。以
三觀智。縛五住惑入實際中。佉羅騫駄此云
廣肩胛。亦云惡陰。涌海水者。正本云寶錦。
本住權實二智。慈荷衆生故。迹爲廣肩胛。
觀者。三觀能鼓覆五住生死大海也。毘摩質
多此云淨心。亦云種種疑。波海水出聲。
名毘摩質多。即舍脂父也。觀佛三昧云。光音
天生此地。地使有欲入海洗不淨。墮泥變
爲卵。八千歳生一女。千頭少一。二十四手。
此女戲于水水精入身。八千歳生一男。二
十四頭千手少一。海水波音名爲毘摩質多。
索乾闥婆女生舍脂。帝釋業力令其父居七
寶殿。納爲妻。後讒其父遂交兵。脚波海
水手攻喜見。帝釋以般若呪力不能爲害。
正本云燕居。本者色心本淨。迹爲此名。觀
者正觀中道即是淨心。羅睺羅此云障持。
障持日月者也。是畜生種身長八萬四千由
旬。口廣千由旬。寶珠嚴身。觀天女天園
林。若四天下人孝養父母。供養沙門者。諸
天有威力。上空雨刀。若不爾諸天入宮
不出。又日放光照其眼不能得見。擧
手掌障日世人咸言日蝕怪險種種邪説。
掩月亦如是。或作大聲。世人言天獸吼險
亂王衰。種種*邪説。怖日月時倍大其身氣
呵日月。日月失光來訴佛。佛告羅睺莫呑
日月。羅睺支節戰動身流白汗即放日月。
日月力衆生力佛力。衆因縁故不能爲害。昔
有婆羅門聰明廣施。四千車載食。於曠野
施。有一佛塔惡人所燒。即以四千車載水
滅火救塔。歡喜發願願得大身欲界第一。
既無正信好鬪愛戰喜施故生光明城。作
羅睺羅。修羅主也。正本云吸氣。本觀云云。次
列四迦樓羅。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
下大樹上。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有人
言莊子呼爲鵬。鵬行衆鳥翼之。亦稱爲鳳
皇。私謂鳳不踐生草噉竹實棲乳桐。金翅
噉龍云何是類。大威徳者。威勝群輩。又威
攝諸龍也。正本云具足。大身者大群輩也。
大滿者。龍恒充滿己意也。如意者頸有
珠也。正本云不可動。迦樓鳥有神力。雄化
爲天子。雌變爲天女。化己住處有寶宮。亦
有百味。而報須食龍。胎能噉胎。不能噉
三。卵能噉二。濕能噉三。化能噉四。觀佛三
昧經云。正音迦樓。一日山東噉一龍王五百
小龍。三方亦爾。周而復始壽八千年。臨終
失勢欲噉龍子。龍母&MT05497;嘇之不得食。即
嗔從金剛山透海。穿地輪過。不能過風
輪。風彈之從故孔湧到金剛山如是七返
還山頂命終。肉裂火起將燒寶山。難陀
雨雨滅之。肉爛心衝風輪亦七返。墮山上
成如意珠。龍得之即爲王。人王亦感此珠
者也。次列人者。韋提希母也。翻思惟。頻婆
娑羅。此翻模實父也。阿闍世者未生怨。或
呼爲婆留支。此云無指。内人將護呼爲善
見。善見之名本也。無指之稱表迹。大經云阿
闍名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則
煩惱怨生。煩惱怨生故不見佛性。不生煩
惱即見佛性。又阿闍*者名不生。世名世
法。以世八法所不汚故。故名阿闍世。此是
本義也。普超經云。阿闍世從文殊懺悔。得
柔順忍。命終入賓吒羅地獄。即入即出生
上方佛土得無生忍。彌勒出時復來此界。
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號淨界如來。其迹
既爾本豈可量。説法華時預清淨衆。至涅
槃時引逆罪者。何異迦葉於法華受記於
涅槃不堪付囑。不可迷迹而惑其本也。
觀解者。貪愛母無明父。害此故稱逆。逆即
順也。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問佛在人中説
法。列人衆何少。答文略不載人實不少。文
云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無量義中列四輪
王國王國臣國民士女其衆則廣。問天人龍
鬼皆見佛聞法。地獄一道無色一界何意不
列。答此義今當辯。夫諸道升沈由戒有持
毀。見佛不見佛。由乘有緩急。然持戒有麁
細。故報有優劣。持乘有小大。見佛有權實。
且略判戒乘各爲三品。依涅槃一句開爲
四句。釋之其義則顯。一戒乘倶急。二戒緩乘
急。三戒急乘緩。四戒乘倶緩。若通論戒乘。
一切善法。一切觀慧。皆得稱戒。亦皆是乘
人天五乘即是其義。道共等戒悉是通意也。
今就別判。三歸五戒十善八齋出家律儀。乃
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惡道果得人天報者。
名之爲戒。若聞經生解。觀智推尋四諦十
二縁六度生滅無生滅等。智能破煩惱。運
出三界者。名之爲乘。故大品云。有相之善
不動不出。無相之善能動能出。即此義也。
若戒乘倶急者。持下品戒。戒急報在人中。
持小乘乘急。以人中身。於三藏教時見佛
聞法。持中乘乘急。以人報身。於通教大乘
乃至帶方便諸大乘經時。見佛聞法。持上
乘乘急。以人報身於華嚴法華等教及諸
教中圓。見佛聞法。預列爲同聞衆者是也。
若持中品戒急。報在欲界天。持小乘乘急。
以欲界天身。於三藏時見佛聞法。餘如上
説。若持上品戒急。加修禪定報在色無色
天等。持小乘乘急。以色無色天身。於三藏
中見佛聞法。餘如上説。釋第一句竟。若
戒緩乘急者。三品戒皆緩報墮三途。持小
乘乘急。以三途身。於三藏中見佛聞法。
餘如上説。釋第二句竟。若戒急乘緩者。三
戒急故。受欲界人天及色無色天身。三乘緩
故。佛雖出世説三乘法。愛著樂報耽荒五
欲。不見佛不聞法。舍衞三億家。及諸不見
聞者。三界著樂諸天等是也。釋第三句竟。
若戒乘倶緩者。受三途報不見佛不聞法
也。釋第四句竟。此文不列地獄者。以其
戒緩苦重報隔上乘又緩不能於法華見
佛聞法。餘經有列者餘乘急耳。又不列無
色天者。上戒急故受天身著定味。上乘緩
故。不能於法華見佛聞法。餘經有列者。
有餘乘急耳。若得此意。一一勘天龍八部。
皆識本縁緩急。來不來義悉可解。廣釋如
淨名疏。又識權者引實。本迹義轉明。將此
勘已觀行。三世因果朗然可識。各禮佛足
者。總結衆集也
爾時世尊下。訖品名別序。文爲五。一衆
集。二現瑞。三疑念。四發問。五答問。光宅逆
順生起。由衆集故現瑞。乃至由問故答。答
由於問。乃至瑞由衆集。此乃翻覆縁起。鉤
鎖相連。序於正意竟自未顯。直是因縁一
釋尚自不明。況二三四縁了無趣向。今明五
序序正中四一。集衆叙人一。現瑞叙理一。
疑念叙行一。問答叙教一。此則因縁釋也。
約教者。此序序正。非三藏非通非別。乃是
序於圓正耳。約本迹者。若以序序壽量中
本地四一者。此義自可知不復記。觀心可
云云。就衆集又二。初衆集威儀。次衆集供
養。法華論目此。爲威儀如法住。四衆者。舊
云。出家在家各二合爲四衆。此名局意不
周。今約一衆。更開爲四。謂發起衆當機衆
影響衆結縁衆。發起者。權謀智鑒知機知時。
撃揚發動成辦利益。如大象躄樹使象子
得飽。所謂發起令集發起瑞相。乃至發起
問答等。皆名發起衆。當機者。宿植徳本縁
合時熟。如癰欲潰不起于座聞即得道。此
名當機衆。影嚮者。古往諸佛法身菩薩。隱
其圓極匡輔法王。如衆星繞月。雖無爲
作而有巨益。此名影嚮衆。結縁者。力無引
導撃動之能。徳非伏物鎭嚴之用。而過去根
淺覆漏汚雜三慧不生。現世雖見佛聞法。
無四悉檀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縁。此名結
縁衆。比丘衆既爾。餘三衆亦然。合十六衆。類
如大通智勝佛時。王子覆講即彼時發起衆。
聞法得道即彼時當機衆。聞法未度而世世
相値。于今有住聲聞地者。即彼時結縁衆。
彼佛世時尚有四四十六衆。今佛道同寧得
無耶。此是圓教十六衆。約三教亦例可知。
本迹可解。觀心者研境作觀。在名字觀行
位中。即成結縁衆。入相似位即成當機衆。
入分眞位即成發起影嚮衆云云。圍遶者。佛
初出世人未知法。淨居天下化爲人像。到
已右旋旋已敬禮。禮已却坐聽法。因於天
敬人以爲楷。此因縁解也。圍遶者。行旋威
儀也。表四門機動倶見圓理。以圓對偏例
有四義。即教門解也。又佛身周匝相好莊嚴。
四旋瞻仰増念佛定。即觀心解也。若觀佛色
身。得見法身即本迹解。供養者通三業皆
是供養。別論卑謹虔禮名恭敬。至念專注
名尊重。發言稱美名讃歎。施其依報名供
養。此中文略。具辯應如無量義經廣説。天厨
天香天鉢器等即是供養。大莊嚴菩薩。及八
萬大士。合掌叉手即是恭敬。一心瞻仰即是
尊重。説七言偈即是讃歎。今論衆集指彼
文者。彼經衆集説法竟儼然不散。即彼座席
仍説法華。故知三業供養不得有異。用彼
廣釋此略於義無咎。從爲諸菩薩説大乘
經。下訖以佛舍利起七寶塔。是現相序。瑤師
明七瑞。此土開六他土總一。光宅此彼各六
瑞。此六者動則説法度人。靜則入定觀理。
動靜爲一雙。上天雨四花。下地六種動。上
下爲一雙。大衆内懷歡喜。如來外放光明。
内外爲一雙。今謂尋文起盡如光宅。若取
名義便易。表報之意並自未彰。今明智定
因果感應爲三雙。智則指一説多。定則諦
縁義處。因則四位天花。果則六處地動。感則
大乘機發。應則圓毫照之。此六皆稱瑞相
者。文云今相如本瑞。瑞秖是相耳。人情分
別。以密報爲瑞奇異爲相。相何所報。妙理
玄賾説之至難。人情悠悠不能尊重。先以
異相駭變常情。常情既變而生欽渇。故以
異釋相。以報釋瑞。略明六瑞表報十妙。感
應妙中已説今更道。説法瑞。表報説法妙智
妙。入定瑞。表報行妙。雨花瑞。表報位妙。地
動瑞。表報境妙乘妙。衆喜瑞。表報眷屬妙利
益妙。放光瑞。表報感應妙神通妙。是故六種
倶名現相序。説大乘經者。善戒經有七大。
一法大。謂十二部毘佛略也。二心大。謂求
於菩提也。三解大。謂解菩薩藏也。四淨大。
謂見道淨心云云。五莊嚴大。謂福徳智慧
也。六時大。謂三僧祇行行也。七具足大。
謂以相好自嚴得菩提也。六是因大。七是
果大。大因大果合爲大乘經也。今將十妙
義捒經應可解。生師云。無相空理大乘之
本。封三來久頓説無三不能取信。故説
無相爲法華序。觀師意同。若爾般若淨名皆
應是序。何獨無量義耶。彼釋云。如此由五
時故後教得起。更問。若爾無量義與諸經
皆通途相生。非關別序。基師云。空理無形
故云無量。序意同前難亦如是。印師云。無
相善有成佛義故言無量。又云彼經不説
有三無三有異。大品非法華所指。指者不
來秦地。今謂此經是宋元嘉三年慧表比
丘。於南海郡朝廷寺。遇曇摩耶舍受此本。
還武當山。永明三年始傳於世。經既已來豈
可送還天竺。光宅云。無量義以萬善同歸
能成佛道。法華正明無二無三破三與一
爲異。故即爲序。若言萬善同歸。二三何不
同歸。二三若歸序正不異。若言破二破
三何不破萬。破二破三則無二無三。既
其破萬是則無序。取經互擧意爲異者不
成異也。異意不顯序義亦不成也。劉虬注
云。無相爲本無相一法含義不貲。若含義
不貲。即是有相何謂無相。尋諸師各偏一
種。若言有相之善有成佛義。此三藏意耳。
若言無相之善有成佛義。此通教意耳。若
言含法不貲。此別教意耳。並他經所明皆
非序法華意耳。若法華論列十七種。皆
法華之異名。無量義者。即法華之一名也。今
申論意佛直説此名而入此定。故得爲
序。大品金光明涅槃。皆先唱名於序無妨。
今經文殊引古佛。亦名無量義。又云當説
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此亦序中唱名。與論
意同也。今按彼經釋。無量義者從一法生。
其一法者所謂無相。無相不相名爲實相。從
此實相生無量法。所謂二法三道四果。今
釋此文。無相者。無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
槃相也。涅槃亦無。故言不相無相。指中道
爲實相也。二法即頓漸。頓謂華嚴頓中一
切法也。漸謂三藏方等般若一切法也。三
道即三乘。四果即羅漢支佛菩薩佛。此等諸
法名爲無量。實相爲義處從一義處出無
量法。得爲無量法入一義處作序。譬如算
師從一算下諸算除諸算歸一算由下
故除下爲除序。從一派諸收諸歸一。開爲
合序亦復如是。如此消釋不違彼經論。
亦與此經合云云。復次無量義讃偈明法
身百非洞遣應爲丈六紫金輝。普賢觀。明常
樂我淨四波羅蜜住處。前後兩文皆明常。豈
有中間壽量而是無常耶。他難云序已説常
正何所道。今反難之。涅槃以純陀是序。已
開常宗正何所道。他又例淨名序金剛無爲
無數而正説不明常。法華亦應爾。今還反
難之。純陀序常涅槃正應無常今論序常。
正常何疑也。教菩薩法者。無量義處用教
菩薩也。義處即諦理也。下文普令一切衆亦
同得此道。又云。若我遇衆生。盡教以佛道。
即此意焉。佛所護念者。無量義處是佛自
所證得。是故如來之所護念。下文云佛自
在大乘也。雖欲開示。衆生根鈍。久默斯
要。不務速説。故言護念。佛説經已入無量
義處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禪不智須先入
定。非智不禪故先説法。即智而定即定而
智。先後入出無有隔礙。疑者云。若未説無
量義可入斯定。説此經已何故入定。釋
言。先入此定後説此經可解。説此經竟
而更入者。是爲法華作序耳。何者。若不先
開則後無所合。先入開定爲合定作序。
稱爲瑞相即此義焉。若作次第者。先入無
量義三昧已。應入法華三昧。若明文彰顯
時衆則知。何俟彌勒殷勤文殊靳固。故知作
序其義轉明。身心不動者。與所縁之處相應
也。身之本源湛若虚空。心之理性畢竟常寂。
大通智勝身體及手足。寂然安不動。其心常
憺怕。未曾有散亂。身若金剛不可動轉。
心若虚空無有分別。無量義處三昧法。持
於身心故不動也。稱爲無量者。此定寂而
常照能知世間。從此一法出無量法也。若
作序義。身法體動運。今令不動運。心法體
分別。今令不分別。序義明矣。問瑞相本論
奇異。説法入定佛之恒儀何得爲瑞。答説法
雖竟時衆不散。肅有所待。故知前之説法。
擧衆來集待於後聞。此事奇特與常説異
何意非瑞。雖入開定意在合定。與常入
定有異。何意非瑞相耶。又文殊引古佛六
瑞皆有此事。若昔非瑞相。何以證今今古
同然。豈可以凡情而非之耶。天雨四花
者。舊云小大白小大赤。正法華云。意花大意
花。浦嚮花大浦嚮花。釋論九十九云。天花妙
者名曼陀羅。又七十九云。八百比丘成佛國
土。常雨五色曼陀羅花。舊雨小大白。表在
家二衆。小大赤表出家二衆。表其昔來因而
未果。今謂此解狹而不當。直論四衆。收三
藏中十六衆尚不盡況復四十八衆。是故爲
狹。夫花相密報其因。四衆昔來已是因何
俟花報。若報其果天應雨實。何故雨花
故云不當。今言雨花明其昔因非佛因。三
藏中因是二乘因。通中因是共因。別中是菩
薩因皆非佛因。今天雨花報其當獲佛因。
佛因者即四輪因也。小白表銅輪習種性開
佛知見也。大白表銀輪性種性十行示佛知
見也。小赤表迦輪道種性十迴向悟佛知
見也。大赤表琉璃輪聖種性十地入佛知見
也。四輪皆同是因。是因由中而生。故從天
而雨。由是因位故以花表之。但因有趣果
之義故而散佛上。如此因果誰當感剋。秖
是此會時衆。故言及諸大衆也。下文殊釋
疑。吹大法蠡等四句。又正説中開示悟入。又
與大車中遊於四方。節節相承皆是位義。故
知花表因位也。問四輪是別位義。那得釋
圓位耶。答名通義圓尚無所失。況名別義
圓而不得用耶。問別義賢聖圓亦有耶。答已
如玄義。若言四花倶從天雨表四衆當同
成一因。如此釋者。出三藏義未出通義。
若言四衆同是菩薩因者。此釋出通義未
出別義並非佛因。皆非法華意也。法華意
如前説。普佛世界地六種動者。舊云。動三
乘人因果決定六執者。此破三藏家三乘六
執。未破通教三乘六執。通教約法三人因
果同。若約人三人因果異。此之同異倶被
破。而舊家破意不破此也。別教無三乘名
則無六執。舊所不破。今明別家因時三法
縱横。果時三法亦縱横此則須破。今釋地六
種動。表圓家六番破無明。無明磬&MT01197;未曾
侵毀方將破壞。故動地以表之。無明若轉
即變爲明。故普佛世界六種震動也。六種表
住行向地等妙六番也。優婆塞清淨行經云。
菩薩生時動地。示此生已盡無復煩惱。一
切衆生應得道者。煩惱將滅故動。即此義
也。本迹解者。如文殊釋疑引古佛爲答。密
得此意即是識本。非謂他佛昔現斯瑞。而
我世尊本亦斯瑞。非今一反也云云。觀行者
動六根也。地相堅固如六根氷執未曾入
大乘之道動難動之地。表淨未淨之根。東
涌西沒者。東方青主肝。肝主眼。西方白主
肺。肺主鼻。此表眼根功徳生鼻根煩惱互
滅。鼻根功徳生眼中煩惱互滅。餘方涌沒
表餘根生滅亦復如是。六動者。動起涌震
吼覺。一一中又有三。謂動遍動等遍動直動
爲動。四天下動爲遍動。大千動爲等遍動。
餘五亦如是。合十八種動。此即表淨十八
界也云云。次明大衆心喜瑞者。衆見雨花地
動。知甘露將降欣躍内充。表大機當發感
於勝應。問喜怒人之常情何得爲瑞。答天花
悦眼地動震心。大經云。動時能令衆生心
動。花地是外瑞。心喜是内瑞。非常之喜。昔
雖曾有。而不爲喜所動。而能一心觀佛。
何得非瑞。若言歡喜動陰心者。人天義也。
喜動眞諦無漏心者。藏通義也。若喜
動即假心者。別義也。喜動實相心者。圓
義也。次明佛放光瑞。即表應機設教破
惑除疑。白毫具種種功徳。觀佛海三昧經
云。佛初生時。牽長五尺。苦行時長一丈四
尺。得佛時長一丈五尺。其毫中表倶空如白
琉璃筒。内外清淨從初發心。中間行行種種
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徳皆現毫中。毫
在二眉之間。即表中道常也。其相柔軟表
樂。卷舒自在表我。白即表淨。放光破闇
表中道生智慧。光照此土他土。表自覺覺
他。復次二乘雖達二諦不知中道。如有
二眉而無白毫。別教雖知三諦。不能毫中
具一切法。當知從初至後。法界中事悉現
毫内者。即表圓教之意。復次衆經明放光
不同。大品從足下千輻輪相。乃至頂髻。一
一各放六萬億光明。如彼廣説。大經面門放
光。此經白毫放光。縁宜不同耳。又收光
不同。育王經云。收從背入欲記過去事。收
從前入欲記未來事。而不見記現在事。私
謂脇入應記現在事也。足入記地獄。踝入
記畜生。脚指入記鬼。膝入記人。左掌入記
鐵輪王。右掌入記金輪王。及記諸天。臍入
記聲聞。口入記縁覺。白毫入記菩薩。肉髻
入記佛。而今經放白毫光。而未見收光之
文者略耳。又解云。放光照現在事。收光明
將來事。此經正論此土他土諸佛道同。故正
論放光。若解諸佛道同。即開示悟入。任運獲
記則放光爲正收光是傍。故略而不説耳。
若丈六佛放光者。三藏義也。若尊特佛與丈
六佛共放光者。通義也。若尊特佛獨放光
者。別義也。若丈六佛即毘盧遮那法身放光
者。圓義也。舊云此土六瑞訖至膩吒天。今尋
文從照東方萬八千土下。即是他土六瑞之
文。蓋斟酌由人耳。舊云實照十方。照東方
者。表一乘因果是諸因果之上。萬是數圓表
果位滿。八千數缺表因果未足。若照東方
義已足。更照九方復何所表。今明東是方始。
表十住是位始迹門説法生身菩薩朗然見理
入於十住開佛知見。擧初即知中後。故云
靡不周遍者。當知諸方亦然。諸位亦然。若
就本門説法。四方佛集即表本門説法法身
菩薩増道損生四位増長也。觀解萬八千者。
約十八界。論百法界千性相。即有一萬八
千。此等境界佛慧未開今應當開。故以數
表之耳。文云從阿鼻獄上至有頂。即六法
界也。又見諸佛菩薩比丘等。十界具足。故文
云靡不周遍。即此意也。若分文屬此土第
六相。若屬他土即是總相照他土文。次明
光照他土六瑞者。一見六趣二見諸佛。即
是上聖下凡爲一雙。三聞佛説法。四見四
衆得道。即是人法一雙。五見菩薩行行。六
見佛涅槃。即是始終一雙。既有可化衆生。
即有能化之佛。有佛即有説法。説法即有
弟子。弟子即是行始。行始必致終也。若此土
六瑞。總報衆生當獲自覺。彼土六瑞總報
衆生當獲覺他。又此彼六瑞。表此彼諸佛
道同。從盡見彼土六趣衆生下。至行菩薩
道者。是現彼土已與此同。從復見諸佛下
至七寶塔者。是現此土當與彼同。略説竟。
更廣説者。從又見六趣衆生。是現彼佛爲
五濁故出現於世。此佛亦然。二土出世意
同也。及聞諸佛所説經者。是現彼佛初從
無相一法非頓而頓與此土初説華嚴意
同也。從并見諸比丘下。是現彼佛非漸而
漸與此土佛次説三藏意同也。從復見諸
菩薩下。是彼佛三藏之後。説方等般若衆
經。與此土佛三藏之後意同也。從復見諸
佛下。至起七寶塔。是現彼佛般若之後開權
顯實收無量法還入一法唱入涅槃息化
起塔。光照彼土始終究竟炳然在目。當知
此土從一出無量。非頓而頓非漸而漸其
事已竟。必當收無量法還入一法開權顯
實息化歸眞與彼土同也。復次種種因縁
者。昔善爲因今教爲縁。又別説者。正是三
藏之後。明共不共般若爲因。助道戒定慧
等爲縁。約三人即有種種因縁。又就共不
共人種種因縁。種種相貌者。共不共各四門。
一一門復有無量相貌。五百比丘各説身因。
即其義也。不共四門亦如是。故知因縁相貌
種別無量。皆是彼與此同。彼明此相因縁相
貌還入一因一縁一相一貌。當知此土亦與
彼同。爾時彌勒作是念。訖今當問誰。是疑
念序。文爲兩。一彌勒疑念。二大衆疑念。彌
勒有三念。一正念六瑞。二念問誰。三念文
殊。文殊念起第二念除。唯初念在。但成一
疑也。神變者。神内也變外也。神名天心。即
是天然内慧。變名變動。即是六瑞外彰。首楞
嚴云。佛住不二法能作神通。法王法力超
蓋一切。彌勒不測外變。亦不知内慧。故興
念至此。若夫庸人不知術者。散人不知定
者。凡人不知聖者。小聖不知身子。身子不
知菩薩。菩薩不知補處。補處不知尊極。
此就極處亦不知也。又彌勒値佛植善既
多。何容不髣髴知。應須隱明示闇權言不
知也。大衆有兩念。一正念六瑞。二念問
誰。若將下偈望此。亦得有三念。偈云四衆
欣仰瞻仁及我。無第三念何事瞻仁。而此
中無者。欲推補處居先也。舊解先有三意。
一是補處。二有三念。三能發問。爲此義故
大衆闕一念也。問文殊彌勒徳位相亞。何故
一問一答。答夫機有在無。位雖齊等賓主
異宜。聖人承機非問者不能答也。又法門
有權實。權補處須問實者須答。又迹有久
近近問久答。又名有便易。彌勒名慈。慈爲
衆生應須問。文殊名妙徳。徳應須答。此即
四種消文意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二下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三上
 天台智者大師説 
從爾時彌勒欲自決疑下訖偈。即是發問
序。文爲二。長行偈頌。長行中經家述自疑
他疑發問。問中此土他土如文。何意有偈
頌耶。龍樹毘婆沙云。一隨國土天竺有散
花貫花之説。如此間序後銘也。二隨樂欲
不同。有樂散説或樂章句。三隨生解不
同。或於散説得解。或於章句得解。四隨
利鈍。利者一聞即悟。鈍者再説方悟。又表佛
殷勤重説。又爲衆集前後故有偈也。偈有
六十二行文爲兩。初五十四行頌上問。後
八行請答。就問爲兩。前四行問此土。後
五十行問他土。長行總問此土六瑞。偈中
長有香風地淨。無説法入定。觀文謂言盈
縮尋義不然。説法是慧性。入定是天心。由
天心慧性。能作動地放光。擧末即能知本
故。縮非縮也。他不見此意。謂彌勒不問
兩事。便不以爲瑞。今反難之。若彌勒不問。
文殊何故而答。又問指何處爲問。今指長
行總問是也。若更顯其別問。秖導師兩字是
也。良以説法入定能導於人。既稱導師。即
是問説法入定也。是故非縮。他云風由檀
林故香。地加之嚴淨盈長兩事。今謂非盈。
風本無香而香。爲奇特故以成瑞。夫天花
至妙豈有色而無香。此表因運至果。如花
有香風。花既集地地則嚴淨。因若趣果果
則嚴淨。金光明云。聚集功徳莊嚴佛身。故
以二事顯成四花。盈非盈也。眉間光下。
次有五十行。頌問他土六瑞。舊云頌中不
問三乘四衆。不問佛涅槃。今教廢三那
忽問三。方説壽量那問滅度。於義不便
故不問也。嗚呼不解消文。抑經就情。
今明頌中具問他土六瑞。文爲六。初三行
問六趣衆生。二四行問見彼佛及説法。三
三行問他土四衆。次一行半結前開後。
三十一行半。問他土修菩薩行。次七行
問供養舍利。即是問佛涅槃也。初三行
問六趣。驗此頌。知上文光照東方是總照
他土意也。此頌頌上總問。六趣衆生是
能趣之人。生死是所趣之處。善惡業縁是趣
因。好醜是趣果也。從又覩諸佛下。第二四
行問見彼佛土。直見佛説法。此廣明説法
之相。謂説頓教逗大根性。聖主師子即如
此土現盧舍那像也。演説經法微妙第一
者。即如此土先照高山演華嚴教也。教諸
菩薩者。即如此土七處等會無聲聞人也。
照明佛法開悟衆生者。即如此土始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