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義 (No. 1716_ 智顗説 ) in Vol. 33

[First] [Prev+100] [Prev]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自有訶廢。聞雖不修而有恥小鄙劣。折
其取證之心亦是有益。又齊其斷結謂言
無益。迴心入大即是得益云云。八開麁位
顯妙位者。若破三顯一相待之意可得如
前。即三是一絶待之意。義則不爾。何者。昔
權蘊實如華含蓮。開權顯實如華開蓮現。
離此華已無別更蓮。離此麁已無別更妙。
何須破麁往妙。但開權位即顯妙位也。
開生死麁心者。明凡夫有反復。易發菩提
心。生死即涅槃無二無別。即麁是妙也。若
始從凡夫。發析體別圓四心者。亦是四位
初心。皆是因縁所生心。即此因縁即空即假
即中。與圓初心無二無別。諸初心是乳顯
妙。即是置毒乳中。即能殺人。殺有奢促。若
按位而妙。即成假名妙。若進入方便成相
似妙。若進入理即成分眞妙云云。若開六度
權位行者。檀即因縁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開
檀得見佛性。乃至般若亦復如是。亦名置
毒乳中即能殺人。按位即假名妙。若進方
便成相似妙。若進入理成分眞妙云云。方
便聲聞未入位者。開權顯實亦如是。三藏
斷結位。若未開權永無反復。如焦種無芽。
今開析空即假即中。如置毒酪中亦能殺
人。按麁即妙是相似位。若進入隨位判妙
也。次開通教二乘菩薩亦如是。出假菩薩
位者。決了此假假即是中。如置毒生蘇而
能殺人。按麁即妙是相似位。若進入隨位
判妙。若開別教十信位者同前。若開十住
者同二乘云云。若開十行位者。同通教出
假菩薩。若開十迴向伏無明位。即此而中。是
名置毒熟蘇即能殺人。按麁即妙是相似
位。若進入隨位判妙。若登地之位不決了
者。秖是拙度之位。今決此權令得顯實。即
是置毒醍醐而殺於人。按麁即妙。是十住
位。若進入隨位判妙。若決諸權或按位妙。
或進入妙。無麁可待同成一妙。其義已顯。
今更譬説。譬如小國大臣來朝大國失本
位次。雖預行伍。限外空官若大國小臣。心
膂憑寄爵乃未高。他所敬貴。諸教諸位決
麁入妙。雖得入流。欲比圓教八妙。猶是
從鈍中來。圓教發心雖未入位。能知如來
祕密之藏。即喚作佛。初心尚然何況後位乎
云云。九引涅槃五譬成四教位。若不將四
教釋譬。譬不可解。若非五譬判四教位。
取信爲難。若信經文則位義易曉解諸位
意彼譬冷然。彼此相須可謂兼美者也。彼文
云。凡夫如乳。須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蘇。
阿那含如熟蘇。阿羅漢支佛佛如醍醐。此
譬三藏五位。何者。凡夫全生未能除惑。菩
薩亦爾。但得如乳。須陀洹破見革凡成聖。
如乳變爲酪。斯陀含侵六品思。故如生蘇。
阿那含欲界思盡。故如熟蘇。阿羅漢支佛佛。
皆斷三界見思盡。故同稱醍醐。故釋論云。
聲聞經中稱阿羅漢地爲佛地。故共爲一
味也。問此經以三藏菩薩爲上草。彼經云
何以菩薩爲乳味。答經取化他邊強喩之
上草。此中自證力弱。同凡夫爲乳味云云
三十二云。凡夫如雜血乳。須陀洹斯陀含如
淨乳。阿那含如酪。阿羅漢如生蘇。支佛菩
薩如熟蘇。佛如醍醐。此譬通教五位也。凡
夫不斷惑乳猶雜血。二果侵思未多。同初
果如乳。三果欲思已盡故如酪。四果見思
倶盡如生蘇。支佛智利侵習小勝聲聞。故
共菩薩如熟蘇。十地名佛地即是醍醐。前
以菩薩同凡味。故知是三藏。今以菩薩同
支佛。故知是通。若不作通釋譬義。何由可
云云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五上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五下
 天台智者大師説 
第九卷。凡夫佛性。如牛新生血乳未別。聲
聞佛性如清淨乳。支佛如酪。菩薩如生熟
蘇。佛如醍醐。此譬別教五位
乳譬無明血譬四住。凡夫具此故言雜血。
十住已斷四住之血。與二乘齊。故言聲聞
如乳。十住後心理明智利。類支佛侵習故
言如酪。十行破塵沙如生蘇。十迴向破界
外塵沙如熟蘇。故言菩薩如生熟蘇。登地
破無明顯佛性。得一身無量身。百佛世界
八相作佛。故言佛如醍醐。二十五云。雪山
有草名爲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牛喩
凡夫草喩八正。能修八正即見佛性。名
得醍醐。此譬圓教。行大直道觀一切衆
生即涅槃相。不復可滅。圓信圓行不由歴
別。於一生中即入初住。得見佛性。如牛
食忍草。不歴四味卓出醍醐。故知圓教意
也。忍草譬境妙。牛譬智妙。食者譬行妙。出
醍醐譬位妙。此圓意也。牛食餘草血乳轉
變。歴四味已方成醍醐。餘方便教境智行
位皆麁意也。前四譬即有四處明醍醐。四
教明佛智各異。倶既稱佛。同指佛智
以爲醍醐。藏通二佛不明中道。但取果
頭佛二諦智爲醍醐。別教登地破無明。即
能作佛。以中道理智爲醍醐。圓教初住得
中道智。亦稱爲醍醐。纓珞云。頓悟世尊。即
此初住智爲醍醐也。前兩醍醐是權非實。
故有教而無人。別教醍醐名權理實。圓教醍
醐名理倶實。以是義故。前三位五味皆麁。
圓教一味皆妙。第二十七卷云。譬如有人置
毒乳中。則能殺人。乃至醍醐亦能殺人。此
譬兩用。一通約漸頓明不定教。處處皆得
見佛性也。二約行不定。行人心行譬之如
乳。實相智譬之以毒。毒有殞命之能。此智
有破無明之力。久遠劫來。説實相毒置於
凡夫心乳毒慧開發不可爲定。或於初味
發。或於後味發。不得次第往判。故言置毒
乳中。乃至醍醐遍五味中。悉有殺義。若衆
生始於凡地。得聞華嚴即便見理入佛慧
者。此是血乳殺人。若先得十住今華嚴得
悟。即是酪中殺人。十行悟者是生蘇殺人。
十迴向悟者。是熟蘇殺人。諸地更悟是醍醐
中殺人。若過去。先是圓教中假名相似之位。
今聞華嚴得悟者。亦是乳中殺人。亦是酪
生熟等蘇中殺人。若先是諸住諸行等位。今
更聞華嚴得増道損生。即是於醍醐中殺
云云。若歴三藏教中。凡夫及方便位。及菩
薩位。聞三藏教。於中即能密見中道。即是
乳中殺人。若四果位密見中道。即是酪中殺
人。顯露教中無此事也。若通教中。凡夫及
三乘方便位。若聞通教密見佛性。即是乳
中殺人。若入位者祕密而去。即是酪中殺
人。若菩薩道種智中去。即是生蘇殺人。九
地中去。即是熟蘇殺人。十地中去即是醍醐
中殺人。通教聲聞但有祕密中殺人。無顯
露不定殺也。若歴別教中。十信聞教去。即
是乳中殺人。三十心中去。即是酪殺人。生
蘇熟蘇等殺人。登地去。即是醍醐殺人也。
若圓教中發。始聞經即破無明見佛性。是
乳中殺人。六根清淨去。是酪生熟蘇等殺
人。若初住去是醍醐殺人。若有行人。歴諸
教四譬五味。過已方得入圓教醍醐中殺人
者。此是破三顯一相形待爲妙。若置毒乳
中。味味悉殺人者。此是開權顯實。於一切
法中即見中道。故文云。汝等所行是菩薩
道。不須更改途易轍而求眞實。即麁見
妙故以置毒爲喩。諸經悉有祕密置毒之
妙。而未有顯露歴味入妙。亦無顯露決麁
即妙。至此法華方有二意。同乘寶乘皆開
佛知見。顯露事彰。是故獨稱爲妙。其意在
此。次第入妙開麁即妙。各有兩意。按位開
入。有増進開入。若言決了聲聞法是諸經
之王。聞已諦思惟得近無上道。即是按位顯
妙。増道損生即是升進入妙。故法華獨稱
妙也。十明妙位始終者。眞如法中無詮次。
無一地二地。法性平等常自寂然。豈應分
別初後始終。良由平等大慧觀於法界無
有若干。能破若干無明。顯出無若干智慧。
約此智慧無始而始。即是初阿。無終而終即
是後茶。無中而論中。即是四十心。雖復差
別則無差別。故名不思議位也。如下文云。
聲聞縁覺如竹林。新發不退菩薩等。皆不能
知。除諸菩薩衆信力堅固者。聲聞縁覺所
不能知。此簡三藏通教兩種二乘也。三藏
菩薩縁眞不及聲聞。聲聞尚不知此菩薩
那得知。通教菩薩入眞之智。與二乘不殊
二乘不知彼菩薩亦不知。今標二乘不知。
兩處菩薩亦不能測。發心不知。即指別教
十信。不退不能知。即指別教三十心。十住
位不退。十行行不退。十迴向念不退。此三不
退皆不能知。三藏中不退。尚不及二乘。通
教中不退止等二乘。二乘不知豈重擧菩
薩。今標發心不退者。則擬別教中人也。信
力者是假名位。堅固者是鐵輪位。如此等位
聞經即解。故得爲妙似位之始也。初開佛
知見。乘是寶乘遊於東方。即是眞位之始
也。三方是中位直至道場。過茶無字可説。
即是終位也。如此諸位乘何等乘。乘有三
種。謂教行證。若言是乘從三界出。到薩婆
若中住。住有二義。一取證故住。即通教意
也。二所乘極故住。即別圓意也。初心憑教所
詮。信教立行得出三界。無明未破未有
所證。故不見眞。但乘教乘來至此耳。我
圓教中其誰是耶。謂五品弟子。能善發大心。
長別三界苦輪海。即其人也。教乘既息證乘
未及。以似解慧進修衆行。則以行爲乘。
從方便三界中出。到初住薩婆若中住。我
圓教中其誰是耶。謂十信心六根淨者。即其
人也。初住乃至等覺更増道損生者。此以證
爲乘。從因縁三界。乃至無後三界中出到
妙覺中。過茶無字可説。故言到薩婆若中
住。前來諸乘猶有上法。不得稱住茶無上
法。是故言住。住無住處即妙位之終。復次
別教十住破見思。是行三百由旬。十行破
塵沙爲四百。十迴向伏無明爲五百。十地
斷無明。此分見中道即爲寶所也。圓教六
根清淨時。是行四百。破無明入初住。是行
五百。二乘聞經破無明惑。開佛知見得記
作佛者。即是決了諸麁位。過五百由旬來
入初住。即是妙位之始得於證乘遊於東
方也若至本門中増道損生。更乘證乘遊
於南方。是進入十行位也。西方是進入十
迴向。北方是進入十地也。又如文云。説是
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
河沙人。得無生法忍。即是十住。復千倍菩
薩。得聞持陀羅尼即十行。復有一世界微
塵數菩薩。得樂説辯才即十迴向。復有一
世界微塵數。得旋陀羅尼即初地。三千大千
微塵。得不退即二地。二千國土微塵。能轉
清淨法輪即三地。小千國土微塵。八生當
得菩提即四地。七生當得即五地。六生當
得即六地。五生當得即七地。四生當得即
八地。三生當得即九地二生當得即十地。一
生當得即等覺。過此一生即是過茶無字。
即是妙覺地妙位之終也。將前列位中。引
法華經文。入此中共作一科者。即不煩

○第五三法妙者。斯乃妙位所住之法也。言
三法者即三軌也。軌名軌範。還是三法可
軌範耳。此即七意。一總明三軌。二歴別明
三軌。三判麁妙。四開麁顯妙。五明始終。六
類三法。七悉檀料簡。一總明三軌者。一眞
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名雖有三秖是
一大乘法也。經曰。十方諦求更無餘乘。唯一
佛乘。一佛乘即具三法。亦名第一義諦。亦
名第一義空。亦名如來藏。此三不定三三
而論一。一不定一一而論三。不可思議。不
並不別伊字天目。故大經云。佛性者。亦一非
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一切衆生悉一乘
故。此語第一義諦。非一者。如是數法故。此
語如來藏。非一非非一數非數法不決定
故。此語第一義空。而皆稱亦者鄭重也。秖
是一法亦名三耳。故不可單取不可複取。
不縱不横而三而一。前明諸諦。若開若合若
麁若妙等。已是眞性軌相也。前明諸智若開
若合若麁若妙。是觀照軌相也。前明諸行。若
開若合若麁若妙。已是資成軌相也。前明諸
位。秖是修此三法所證之果耳。若然何以
重説。重説有三義。一者前境智行。是因中所
乘之三軌。今明乘是大乘。已至道場證果
所住之三軌也。二者前作境智等名別説。今
作法名合説。三者前直爾散説不論本末。
今遠論其本即是性徳三軌。亦名如來之
藏極論其末即是修徳三軌。亦名祕密藏。
本末含藏一切諸法。從性徳之三法。起名
字之三法。因名字之三法。修觀行之三法。
因觀行之三法。發相似之三法。乃至分證之
三法。究竟之三法。自成三法化他三法。爲是
義故宜應重説也。私謂一句即三句。三句
即一句。名圓佛乘。記中既從如來藏一句
出諸方便。此乃別判例應通開。非一者數法
故。指此爲如來藏。開出三藏中三乘事相
方便。非一非非一不決定故。指此一句爲
第一義空。開出通教三人即事而眞。亦一
者。一切衆生悉一乘故。指此一句爲第一
義諦。開出別教獨菩薩乘。此諸方便悉從圓
出。故經言。於一佛乘分別説三。即此義也。
二歴別明三法者。先須識如來開合方便。
然後乃解總攬三法爲一大乘也。佛從何
法開諸權乘。如大經明佛性非一。如是數
法説三乘故。當知。諸乘數法爲如來藏所
攝。佛於此藏。開出聲聞縁覺。及諸菩薩通
別等乘。何者。諸乘既是方便如來藏。又是事
從事出方便故。言諸權爲如來藏攝耳。又
依經故。大經云。聲聞僧者名有爲僧。又云。
六波羅蜜福徳莊嚴。又云。聲聞之人定力多
故不見佛性當知。定力即是福徳。福徳秖
是有爲。勝鬘稱爲有漏。例如界内見思未
破爲有起作。故名有爲。取理不當故名
有漏。非智慧法故名福徳。今以下望上亦
應如是。二乘未破變易猶是有爲。無明未
脱故言有漏。非中道智故名福徳。以是故
知。方便諸乘悉爲資成所攝。皆從大乘一
句偏出。非究竟法故。云於一佛乘分別説
三。即此意也。亦是於一佛乘分別説五。亦
是分別説七。亦是分別説九。若依此釋。如
來藏句。開出種種方便諸權乘法也。次歴
四教各論三法者。三藏中以無爲智慧名
觀照軌。正爲乘體助道成乘具。名資成軌。
正助之乘斷惑入眞。眞是眞性軌。教來詮
此故以教爲乘也。縁覺亦爾。菩薩以無常
觀爲觀照。功徳肥爲資成。坐道場斷結見
眞爲眞性。此教詮眞乘是教乘從三界中
出。到薩婆若中住。言教已盡故無教乘。眞
不能運故證非乘故。有索車之意云云。二
通教。以眞性軌爲乘體。何以故。即色是空
事中有理。此理即眞。故爲乘體。以即空慧
爲觀照。衆行爲資成。此教詮眞乘是教乘。
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中住。菩薩出三界已。
用行爲乘。淨佛國土教化衆生。乃至道場
乃可名住。亦是有教無人。無誰住者。亦是
教謝證寂。無復運義。亦有索車之意云云。三
明別教三法者。以縁修觀照爲乘體。諸行
是資成。以此二法爲縁修智慧。慧能破惑
顯理。理不能破惑。理若破惑。一切衆生悉
具理性。何故不破。若得此慧則能破惑。故
用智爲乘體。故大經云。無爲無漏名菩薩
僧。即是一地二地。乃至十地智慧。名智慧莊
嚴。以此智慧運通十地。故爲乘體。然攝大
乘明三種乘。理乘隨乘得乘。理者。即是道前
眞如。隨者即是觀眞如。慧隨順於境。得者
一切行願熏習。熏無分別智。契無分別境。
與眞如相應。此三意一往乃同於三軌。而
前後未融。何者九識是道後眞如。眞如無事。
智行根本種子。皆在梨耶識中熏習成就。
得無分別智光成眞實性。是則理乘本有。
隨得今有道後眞如。方能化物。此豈非縱
義。若三乘悉爲黎耶所攝。又是横義。又濫
冥初生覺。既縱既横與眞伊相乖。元夫如
來初出便欲説實。爲不堪者。先以無常遣
倒。次用空淨蕩著。次用歴別起心。然後
方明常樂我淨。龍樹作論申佛此意。以不
可得空洗蕩封著習應一切法空。是名與
般若相應。此空豈不空於無明。無明若空
種子安在。淨諸法已點空説法。結四句相。
此語虚玄亦無住著。如病除已乃可進食。
食亦消化那得發頭。據阿黎耶出一切法。
本之見慢全自未降。封此新文若長冰添
水。故知。彼論非逗末代重著衆生。乃是界
外一途法門耳。又阿黎耶。若具一切法者。
那得不具道後眞如。若言具者。那言眞如
非第八識。恐此猶是方便。從如來藏中開
出耳。若執方便巨妨眞實。若是實者。執之
又成語見多含兒蘇恐將夭命云云。若能善
解破立之意。於諸經論淨無滯著也。四明
圓教三法者。以眞性軌爲乘體。不僞名眞
不改名性。即正因常住。諸佛所師謂此法
也。一切衆生亦悉一乘。衆生即涅槃相。不
可復滅。涅槃即生死無滅不生。故大品云。
是乘不動不出。即此乘也。觀照者。秖點眞
性寂而常照。便是觀照。即是第一義空。資成
者。秖點眞性法界。含藏諸行無量衆具。即
如來藏三法不一異。如點如意珠中論光
論寶。光寶不與珠一不與珠異。不縱不
横三法亦如是。亦一亦非一。亦非一非非
一。不可思議之三法也。若迷此三法即成
三障。一者界内界外塵沙。障如來藏。二者通
別見思障第一義空。三者根本無明障第一
義理。若即塵沙障達無量法門者。即資成
軌得顯。若即見思障達第一義空者。觀照
軌得顯。若即無明障達第一義諦者。眞性
軌得顯。眞性軌得顯名爲法身。觀照得顯
名爲般若。資成得顯名爲解脱。此兩即是
定慧莊嚴。莊嚴法身。法身是乘體。定慧是衆
具。下文云。其車高廣衆寶莊校。是名圓教行
人所乘之乘。到薩婆若。過茶無字可説。無
字可説。亦應無乘可運。若自行運畢乘義
則休。若權化未畢運他不休故文云。佛自
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
衆生。即其義也。譬如御者運車達到。猶名
爲車。果乘亦爾。猶名爲運。復次何必一向
以運義釋乘。若取眞性不動不出。則非運
非不運。若取觀照資成能動能出。則名爲
運。秖動出即不動出。即不動出是動出。即
用而論體。動出是不動出。即體而論用。即
不動出是動出。體用不二而二耳。例如轉不
轉。皆阿鞞跋致。動不動皆是毘尼。以是義
故發趣不發趣皆名爲乘也云云。三明麁妙
者。三藏於有爲福徳。論三法爲乘。四念處
是聞慧。乘於教乘到四善根。四善根乘於行
乘到見諦。見諦乘於證乘到無學。既是權
法出三界外以眞爲證。證則不運不見實
乘。嗚呼自責。欲問世尊爲失爲不失。即此
意也。半字漸引非究竟義。是故三法皆麁也。
通教即空慧三法爲乘巧。餘意大同。乾慧地
乘於教乘。性地乘於行乘。八人見地乘於
證乘。此亦偏説是故爲麁。別教以資成資
於觀照。觀照開於眞性。三法爲乘。十信乘
教。十住乘行。十地乘證。到妙覺薩婆若中
住。縁修成即謝。唯眞修在。若爾資成在前。
觀照居次。眞性在後。此三豎別縱非大乘。
此三並異横非大乘。是方便法。是故爲麁
也。圓教點實相。爲第一義空。名空爲縱。第
一義空即是實相。實相不縱此空豈縱。點
實相爲如來藏。名之爲横。如來藏即實相。
實相不横此藏豈横。故不可以縱思。不可
以横思。故名不可思議法。即是妙也。秖點
空藏爲實相。空縱藏横實相那不縱横。秖
點空爲如來藏。空既不横藏那得横點如
來藏爲空。藏既不縱空那得縱點實相爲
空藏。實相非縱非横。空藏亦非縱非横。宛
轉相即不可思議。故名爲妙。秖點如來藏
爲廣點第一義空爲高。故言其車高廣。如
來藏即實相。故其車非廣。第一義空即實相。
故其車非高。秖實相是空那得非高。秖實相
是如來藏那得非廣。又點實相爲如來藏。
故言衆寶莊校。又多僕從而侍衞之。點實
相爲第一義空。故言有大白牛。肥壯多力
行歩平正。其疾如風。智慧無染名爲白。能
破惑故名多力。中道慧名平正。入無功用
故其疾如風。不思議三法共成大車。豈有
縱横並別之異。如是教乘不縱不横。五品所
乘到於似解。如是行乘不縱不横。似解所乘
到於十住。如是證乘不縱不横。十住所乘
到於妙覺薩婆若中住故名妙乘。又云是
乘微妙清淨第一。故瓦官建講。人夢聽者駕
乘闐門而出。彼處建講。人夢黄衣滿路以
相則之邪正明矣。若將此麁妙等乘約五
味者。乳教一麁一妙。酪教一麁。生蘇三麁一
妙。熟蘇二麁一妙。衆經悉帶縱横方便。説
不縱不横之眞實。故言爲麁。今經正直捨方
便。故加之以妙云云。四開麁顯妙者。約大
經三句也經言。佛性亦一者。一切衆生悉一
乘故。此是不動不出之一乘。故具足三法不
縱不横。夫有心者皆備此理。而其家大小都
無知者。是故爲麁。今示衆生諸覺寶藏。耘
除草穢開顯藏金。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十方諦求更無餘乘。唯一佛乘。是故爲妙。
經言。佛性亦非一非非一。數非數法不決
定故。若執縁修智慧定能顯理。慧自非理
則照用不明。不見佛性。是故爲麁。今開定
執之慧即不決定慧。即慧而理即理而慧。
不執著數。定三定一不著非數。非三非一。
如此乃名無著妙慧。能破一切定相及不定
相。亦無能破所破。如輪王能破能安。如日
除闇生物。如醫除膜養珠。即是大乘不縱
不横之妙慧也。經言。佛性亦非一説三乘
故。即是三乘五乘七乘等。諸方便乘。若住諸
乘但是事善。及以偏眞通入處近。是故爲麁。
今若決了諸乘。即是如來藏。藏名佛性。從
人天善乃至別乘。皆不動本法即是於妙。
當知。三句攝一切法。無非佛性。悉皆是
妙無麁可待即絶待妙也。五明始終者。不
取五品教乘爲始。乃取凡地一念之心。具
十法界十種相性。爲三法之始。何者。十種相
性秖是三軌。如是體即眞性軌。如是性性以
據内。即是觀照軌。如是相者。相以據外即
是福徳是資成軌。力者是了因是觀照軌。作
者是萬行精勤即是資成。因者是習因屬觀
照。縁者是報因屬資成。果者是習果屬觀
照。報者是習報屬資成。本末等者。空等即觀
照。假等即資成。中等即眞性。直就一界十
如論於三軌。今但明凡心一念即皆具十
法界。一一界悉有煩惱性相惡業性相苦道
性相。若有無明煩惱性相。即是智慧觀照性
相。何者。以迷明故起無明。若解無明即是
於明。大經云。無明轉即變爲明。淨名云。無
明即是明。當知。不離無明而有於明。如
冰是水。如水是冰。又凡夫心一念即具十
界。悉有惡業性相。秖惡性相即善性相。由
惡有善離惡無善。翻於諸惡即善資成。
如竹中有火性。未即是火事。故有而不燒。
遇縁事成即能燒物。惡即善性未即是事。
遇縁成事即能翻惡。如竹有火。火出還燒
竹。惡中有善。善成還破惡。故即惡性相是
善性相也。凡夫一念。皆有十界識名色等。苦
道性相。迷此苦道生死浩然。此是迷法身
爲苦道。不離苦道別有法身。如迷南爲
北無別南也。若悟生死即是法身。故云苦
道性相即是法身性相也。夫有心者。皆有
三道性相。即是三軌性相。故淨名云煩惱之
儔爲如來種。此之謂也。若言如是力如是
作者。菩提心發也。即是眞性等萌動。如是因
者。即是觀照萌動。如是縁者。即是資成萌動。
如是果者。由觀照萌動成習因。感得般若
習果滿也。如是報者。由資成萌動爲縁因。
感得解脱報果滿也。果報滿故法身亦滿是
爲三徳究竟滿。名祕密藏。本末等者。性徳
三軌冥伏不縱不横。修徳三軌彰顯不縱不
横。冥伏如等數等妙等。彰顯如等數等妙等。
故言等也。亦是空等假等中等云云。六類通
三法者。前以三軌之法。從始以至終。即是
豎通無礙。今欲横通諸法悉使無礙。類通
諸三法。何者。赴縁名異得意義同。粗通十
條餘者可領。三道三識三佛性三般若三菩
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寶三徳。諸三法無
量止用十者。擧其大要明始終耳。三道輪
迴生死本法。故爲初。若欲逆生死流。須解
三識。知三佛性。起三智慧。發三菩提心。行
三大乘。證三身。成三涅槃。是三寶利益一
切。化縁盡入於三徳。住祕密藏云云。一類通
三道者。眞性軌即苦道。觀照軌即煩惱道。資
成軌即業道。苦道即眞性者。下文云。世間相
常住。豈不即彼生死而是法身耶煩惱即觀
照。觀照本照惑。無惑則無照。一切法空是
也。文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即煩惱是
觀照也。照如薪生火。文云。於諸過去佛。若
有聞一句。皆已成佛道。又云。深達罪福相
遍照於十方。即是聞於體達煩惱之妙句
也。資成即業道者。惡是善資無惡亦無善文
云。惡鬼入其心。罵詈毀辱我。我等念佛故。
皆當忍是事。惡不來加不得用念。用念
由於惡加云云。又威音王佛所。著法之衆聞
不輕言。罵詈打拍。由惡業故還値不輕。不
輕教化皆得不退。又提婆達多是善知識。豈
非惡即資成。三軌即三道是爲理性。行於
非道通達佛道。五品觀行行於非道。通達
佛道。六根清淨相似。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十住去即分眞。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妙覺
究竟。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云云。二類通三識
者。菴摩羅識即眞性軌。阿黎耶識即觀照軌。
阿陀那識即資成軌。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眞
常淨識攝。大乘人云。是無記無明隨眠之識。
亦名無沒識。九識乃名淨識互諍云云。今例
近況遠。如一人心復何定。爲善則善識。爲
惡即惡識。不爲善惡即無記識。此三識何
容頓同水火。秖背善爲惡背惡爲善。背
善惡爲無記。秖是一人三心耳。三識亦應
如是。若阿黎耶中。有生死種子。熏習増長
即成分別識。若阿黎耶中有智慧種子。聞熏
習増長。即轉依成道後眞如名爲淨識。若
異此兩識。秖是阿黎耶識。此亦一法論三。
三中論一耳。攝論云。如金土染淨。染譬六
識。金譬淨識。土譬黎耶識。明文在茲何勞
苦諍。下文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
豈非阿黎耶識。世間狂惑分別之識起。已遊
行以求衣食。豈非阿陀那識。聞熏種子稍起
増長。會遇親友示以衣珠。豈非菴摩羅識。
菴摩羅識名無分別智光。若黎耶中。有此智
種子。即理性無分別智光。五品觀行無分別
智光。六根清淨相似無分別智光。初住去分
眞無分別智光。妙覺究竟無分別智光。麁妙
。三類通三佛性者。眞性軌即是正因性。觀
照軌即是了因性。資成軌即是縁因性。故下
文云。汝實我子我實汝父。即正因性。又云我
昔教汝無上道。故一切智願猶在不失。智即
了因性。願即縁因性。又云。我不敢輕於汝
等。汝等皆當作佛。即正因性。是時四衆以
讀誦衆經。即了因性。修諸功徳即縁因性。
又云。長者諸子若十二十乃至三十。此即三
種佛性。又云。種種性相義。我已悉知見。既
言種種性。即有三種佛性也。若知三軌即
三佛性。是名理佛性。五品觀行見佛性。六
根相似見佛性。十住至等覺分眞見佛性。
妙覺究竟見佛性。是故稱妙云云。四類通三
般若者。眞性是實相般若。觀照是觀照般若。
資成是文字般若。具如上釋境智行三妙之
相。故下文云。止止不須説我法妙難思。又
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即實相般若。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相。唯佛與佛乃能究
盡。又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即觀照般
若。又云。我常知衆生行道不行道。隨應所
可度爲説種種法。若干言辭隨宜方便。即
是文字般若。又云。如來知見廣大深遠廣大
深遠即實相般若。如來知見稱廣大深遠
即觀照般若。若言方便知見皆已具足。即文
字般若。故知三軌亦三般若之異名耳。若三
智在三心屬三人。是則爲麁。三智在一心
中。不縱不横是則理妙。五品觀行三般若。六
根淨相似三般若。四十心分眞三般若。妙覺
究竟三般若也。五類通三菩提者。眞性軌即
實相菩提。觀照軌即實智菩提。資成軌方便
菩提。故下文云。我先不言汝等皆得阿耨三
菩提。非實非虚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
三界。即實相菩提。我成道已來甚大久遠。即
實智菩提。我説少出家近伽耶城得三菩
提。即方便菩提。若就弟子明三菩提者。若
我遇衆生盡教以佛道。即實相菩提。安住
實智中。我定當作佛。又云。佛子行道已。來
世得作佛。乘是寶乘直至道場。即是修成
實智菩提。授八相記即方便菩提。不一異
者名之爲如。不決了名麁。決了名爲妙。
一切衆生理性菩提。五品名字菩提。六根相
似菩提。四十一位分眞菩提。妙覺究竟菩提
云云。六類通三大乘者。眞性即理乘。觀照即
隨乘。資成即得乘。故下文云。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住大乘即理乘。定
慧莊嚴即隨乘。所得法即得乘。佛自住大乘
是理乘。於道場知已是隨乘。導師方便説是
得乘。又舍利弗。以本願故説三乘法。是得
乘隨乘。又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是理乘。於一
佛乘是理乘。分別説三是得乘隨乘。不縱不
横妙開麁妙。歴七位云云。五品名字乘。六根
相似乘。四十一位分眞乘。妙覺究竟乘云云。七
類通三身者。眞性軌即法身。觀照即報身。資
成即應身。若新金光明云。依於法身得有
報身。依於報身得有應身。此即如前所明。
依於境妙得有智妙。依於智妙得有行
妙。彼文云。佛眞法身猶如虚空。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報身即天月。此文云。佛自住大
乘。即是實相之身。猶如虚空。定慧力莊嚴。慧
如天月。定如水月。又云。唯佛與佛乃能究
盡諸法實相。即是法身。我所得智慧微妙最
第一即是報身。名稱普聞。即是應身。又非生
現生等。是應身也。或示己身即法身報身。或
示他身即報應。我以相嚴身。光明照十方。爲
説實相印。實相印即法身。照十方即應身。相
嚴身即報身。又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即
報身。微妙淨法身。即法身。具相三十二。即應
身。三軌名異義。即三身。故普賢觀云。佛三種
身從方等生。法界性論云。水銀和眞金能
塗諸色像。功徳和法身處處應現往。若此
三身不縱不横。妙決了三身入法身妙。歴
七位妙云云。八類通三涅槃者。地人言。但有
性淨方便淨。實相名爲性淨涅槃。修因所成
爲方便淨涅槃。今以理性爲性淨涅槃。修
因所成爲圓淨涅槃。此則義便。薪盡火滅爲
方便淨涅槃。此文便若將修因所成。爲方便
涅槃者。以薪盡火滅爲何等涅槃。故知應
有三涅槃。三涅槃即是三軌。文云。是法不
可示言辭相寂滅。又云。諸法從本來常自
寂滅相。是性淨涅槃。又云。皆以如來滅度
而滅度之。即圓淨涅槃。又云。我成佛已來甚
大久遠。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亦是圓淨
涅槃。數數唱生處處現滅。於此夜滅度如
薪盡火滅。豈非方便淨涅槃。大經題稱大般
涅槃。翻爲大滅度。大者其性廣博即據性
淨。度者到於彼岸智慧滿足。即據圓淨。滅
者煩惱永盡斷徳成就。即據方便淨。此三涅
槃即是三軌也。九類通一體三寶者。眞性即
法寶。觀照即佛寶。資成即僧寶。故法性不動
名不覺。佛智契理故佛名爲覺。事和理和故
僧名和合。思益云。知覺名爲佛。知離名爲
法。知無名爲僧。此是一體三寶。故下文云。
佛自在大乘佛是佛寶。大乘是法寶。如其所
得法以此度衆生。即是與理和。復與衆生
和。即是僧寶。世間相常住名法寶。於道場知
已名佛寶。導師方便説。上與理和下與衆
生和名僧寶。一體三寶。非一之一不三之三。
此之三一不縱不横。稱之爲妙。歴七位云云
十類通三徳者。大經三徳共成大涅槃。此經
三軌共成大乘。彼明法身徳此云實相。彼
云佛性者亦一。一切衆生悉一乘故。亦是
指實相爲一乘。彼處明般若徳。此經明其
智慧門難解難入。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乃至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皆是般若。彼
經明解脱徳。此經明數數示現現生現滅。
隨所調伏衆生之處自既無累令他解脱。
乃至收取萬善事中功徳。悉得證果。豈非
解脱。二經義合。碌碌之徒隨名異解。譬聞
天帝不識憍尸。唯知涅槃佛性之文。不見
雙樹有一乘之旨。彼文親説佛性亦一。一即
一乘而人云。此乃涅槃一乘是佛性。法華一
乘非佛性。若言法華不明佛性者。涅槃不
應遙指云八千聲聞。於法華中得受記
&T040879;。如秋收冬藏。見如來性更無所作。而人
云。涅槃有遙指之文。此中無佛性之語。今
據此文。種種性相義而我皆已見。既言種
種。何獨簡於佛性耶。又世間相常住。於道
場知已導師方便説。豈非佛性之文耶。論
云佛性水常不輕知衆生有佛性。又涅槃
三徳爲祕密藏。安置諸子祕密藏中。我亦不
久當入其中。此即自他倶入祕密。此經云。
佛自住大乘。以此度衆生。終不以小乘
濟度諸衆生。悉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如
是自他倶入如來滅度。滅度秖是涅槃。涅槃
秖是祕藏。釋論云。法華爲祕藏。兩經文義宛
宛恒同。何故諸人苟欲抗異。若文義舛隔。
作同想無罪。今文義本合。離之何福。但涅
槃以佛性爲宗。非不明一乘義。今經以
一乘爲宗。非不明佛性義。赴機異説其義
常通也若三徳縱横即是麁。不縱横即是妙。
歴七位云云。七悉檀料簡者。問十種三法及
餘一切。皆是三軌者。唯應三軌。何意異説。答
衆生機宜不同。應隨機設逗。悉檀方便引接
耳。隨俗故異。稱便宜故異。逐對治故異。
令人入道故異。朝三暮四撫衆狙而皆悦。
苦塗水洗養嬰兒以適時。善巧赴機故方
圓任物。譬千車而同轍。豈守一而疑諸。今
通用四悉檀。歴十法論妙不妙。具説三軌
共成大乘。大乘之中。備有三法及一切法。
不相混亂。即是世界悉檀。資成資發智慧
以生善。故是爲人悉檀。觀照破惑諸惡滅。
故是對治悉檀。眞性實理爲第一義悉檀。一
段衆生宜以大乘名説得四利益也。備説
三徳爲大涅槃。雖三點上下而無縱。表裏
而無横。一不相混三不相離。即世界悉檀。
善利殃釁不干。故得挺然累表。是故解脱即
爲人悉檀。般若如金剛隨所擬皆碎。即是對
治悉檀。法身即第一義也。一段衆生聞三徳
名。即獲四利矣。擧初擧後中間例然。次明
妙不妙。論云。三悉檀是世諦。心所行處可破
可壞。第一義悉檀。是心不行處。諸佛聖人心
所得法。不可破壞。即是眞諦。若然者。比四
悉檀爲二諦所攝。更有中道復云何攝。若
不攝中但是藏通之意。此悉檀爲麁。今言
俗有眞無。是隔異法。便是三悉檀心所行處。
可破可壞。中道第一義非有非無。有無不
二則無隔異。無異即眞諦。前三悉檀所通止
至化城。化城非實故可破可壞。可壞爲麁。
今中道無異。又通至寶所。無能過無能滅。
故不可壞稱之爲妙。若餘經説中道第一
義悉檀。與此經不殊。但餘經帶阿羅漢所
得。爲第一義悉檀。故不稱妙。此經正直捨
方便。但有圓實四悉檀。是故爲妙。若不決
三悉檀入第一義。是復爲麁。若決一一悉
檀。皆有第一義者。是則爲妙。五品弟子假
名四悉檀。六根淨相似四悉檀。初住至等覺
分眞四悉檀。妙覺究竟四悉檀。是故稱妙。此
五番明妙。從因至果以辨自行妙。半如意
珠竟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六上
 天台智者大師説 
○第六明感應妙者。上來四妙名爲圓因。
三法祕藏名爲圓果。境妙究竟顯名毘盧遮
那。智妙究竟滿名盧舍那。行妙究竟滿名釋
迦牟尼。三佛不一異不縱横。故名妙果。釋
論云。稽首智度無子佛者。果地圓極非復因
位。故稱無子。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明感
應妙也。即爲六。一釋感應名。二明相。三
明同異。四明相對。五明麁妙。六明觀心釋
名又三。一釋名。二四悉檀帖解。三料簡釋名
者。正法華云。無數世界廣説經法。世尊所
爲感應如是。今故用爲名。而經中機語縁
語。並是感之異目。悉語衆生。且從機釋義
則易見。縁感例可解。機有三義。一者機是
微義。故易云。機者動之微。吉之先現。又阿含
云。衆生有善法之機。聖人來應也。衆生有
將生之善。此善微微將動。而得爲機。若將
生善爲機。此結爲促。今明可生之善。此語
則寛。如弩有可發之機。故射者發之。發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