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玄義 (No. 1716_ 智顗説 ) in Vol. 33

[First] [Prev+100] [Prev]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二引證者。但引迹文尚不引本文。況引
餘經耶。文云諸法如是相等。唯佛與佛乃能
究盡諸法實相實相是佛智慧門。門即境也。
又云。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我及十方
佛乃能知是相。即境妙也。我所得智慧微妙
最第一。又以此妙慧求無上道。無漏不思
議甚深微妙法。唯我知是相云云。即智妙也。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行此諸道已道
場得成果。又云。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
道。又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即行妙。天雨四華表住行向
地。開示悟入亦是位義。乘是寶乘遊於四
方。四方是因位。直至道場是果位。是名位
妙。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
大乘即眞性。定即資成。慧即觀照。是爲三法
妙。我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又我以佛
眼觀見六道衆生。又一切衆生皆是吾子。又
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即感應妙也。今佛世
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神通妙
也。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説諸法。言辭柔軟悦
可衆心。身子云。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又
其所説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又但説無上
道。又已今當説最爲難信難解。即説法妙。
但教化菩薩無聲聞弟子。即眷屬妙。現在
未來若聞一句一偈。皆與三菩提記。又須臾
聞者。即得究竟三菩提。又若以小乘化我
即墮慳貪。此事爲不可。又終不令一人獨
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即利益
妙也
○三生起者。實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
有之非適今也。故最居初。迷理故起惑。解
理故生智。智爲行本。因於智目起於行
足。目足及境三法爲乘。乘於是乘入清涼
池。登於諸位位何所住。住於三法祕密藏
中。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法界機機來
必應。若赴機垂應先用身輪。神通駭發見
變通已堪任受道。即以口輪宣示開導。既
霑法雨禀教受道。成法眷屬。眷屬行行
拔生死本。開佛知見得大利益。前五約自
因果具足。後五約他能所具足。法雖無量
十義意圓。自他始終皆悉究竟也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二上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二下
 天台智者大師説 
○四廣釋境又爲二。一釋諸境。二論諸境
同異。釋境爲六。一十如境。二因縁境。三四
諦境。四二諦境。五三諦境。六一諦境。然衆經
赴縁明境甚衆。豈可具載。略擧六種。六種
次第者。十如是此經所説故在初。次十二因
縁三世輪迴。本來具有。如來出世分別巧示。
四諦名興從廣至略。次辨二諦。二諦語通別
顯中道。次明三諦。三諦猶帶方便。直顯眞
實。次明一諦。一諦猶有名相。次明無諦。始
從無明終至實際。略用六種足。一明十如
境。已如前説云云。二釋因縁境。又爲四。一
正釋。二判麁妙。三開麁顯妙。四觀心正釋。
又爲四。一明思議生滅十二因縁。二明思
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縁。三明不思議生滅十
二因縁。四明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縁。思
議兩種因縁爲利鈍兩縁辨界内法論也。

爲鈍根弟子説十二因縁生滅相。此簡
異外道。外道邪謂。諸法從自在天生。或言
世性。或言微塵。或言父母。或言無因。種種邪
推不當道理。此正因縁不同邪計。唯是過
去無明。顛倒心中造作諸行。能出今世六道
苦果好惡不同。正法念云。畫人分布五彩
圖一切形。端正醜陋不可稱計。原其根本。
從畫手出六道差別。非自在等作。悉從一
念無明心出。無明與上品惡行業。合即起
地獄因縁。如畫出黒色。無明與中品惡行
業。合起畜生道因縁。如畫出赤色。無明與
下品惡行。合起鬼道因縁。如畫青色無明
與下品善行。合即起修羅因縁。如畫黄色。
無明與中品善行。合即起人因縁。如畫白
色。無明與上品善行。合即起天因縁。如畫
上上白色。當知。無明與諸行。合故即有六
道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等。隨上
中下差別不同。人天諸趣苦樂萬品。以生
歸死死已還生。三世盤迴車輪旋火。故經言。
有河洄澓沒衆生無明所盲不能出。經又
稱。爲十二牽連更相拘帶。亦名十二重城。
亦名十二棘園。此十二因縁。新新生滅念念
不住。故名生滅十二因縁也。料簡者。纓珞
第四云。無明縁行生十二。乃至生縁老死
亦生十二。是則一百二十因縁。初是癡乃至
老死亦是癡。不覺故癡。初亦不覺至老死亦
不覺。癡故生癡故死。若能覺因縁因縁即不
行。癡不行故則將來生死盡名爲黠。黠即
隨道。又十二縁起十二縁生爲同爲異。此同
是一切有爲法故無異亦有差別。因是縁起。
果是縁生。則二縁起五縁生。三縁起二縁生。
又無明是縁起。行是縁生。乃至生是縁起。老
死是縁生。又四句。縁起非縁生。未來二支法
是也。縁生非縁起。過去二支。現在阿羅漢最
後死陰是也。縁起縁生者。除過去現在羅漢
死五陰。諸餘過去現在法是也。非縁起非
縁生者。無爲法是也。法身經説。諸無明決定
生行。不相離常相隨逐。是名縁起非縁生。
若無明不決定生行。或時相離不相隨是
名縁生非縁起。乃至老死亦如是。尊者和
須蜜説。因是縁起。從因生法是縁生。和合是
縁起。從和合生是縁生。十二因縁支。二是
過去則止常。二是未來則止斷。現在則顯中
道。推現三因則説未來二果。推現在五果。
則説過去二因。三世皆有十二支。爲推因
果故作如是説。十二時者。無明是過去諸
結時。行是過去諸行時。識者相續心及眷屬
時。名色者。已受生相續。未生四種色根六
入未具。一歌邏羅。二阿浮陀。三卑尸。四伽
那。五波羅奢訶。如是等時名名色。六入已
生四種色根具足六入。此諸根未能爲觸
作所依。是時名六入。此諸根已能爲觸作
所依。未別苦樂不能避危害。捉火觸毒
把刃不淨。是時名觸。能分別苦樂避危害
等。能生貪愛不起婬欲。於一切物不生
染著。是時名受。具上三受是時名愛。以貪
境故四方追求。是時名取。追求之時起身
口意。是時名有。如現在識在於未來。是時
名生。如現在名色六入觸受。於未來是時
名老死。一刹那十二縁者。若以貪心殺生。
彼相應愚是無明。相應思是行。相應心是識。
起有作業必有名色。起有作業必有六入。
彼相應觸是觸。彼相應受是受。貪即是愛。彼
相應纒是取。彼身口作業是有。如此諸法生
是生。此諸法變是老。此諸法壞是死。問何不
説病爲支。答一切時一切處盡有者立支。
自有人從生無病。如薄拘羅。生來不識頭
痛況餘病。是故不立。問憂悲是支不。答非
也。以終顯始耳。如老死必憂悲。問無明有
因不。老死有果不。若有應是支。若無則墮
無因無果法。答有而非支。無明有因謂不
正思惟。老死有果謂憂悲。又無明有因謂
老死。老死有果謂無明。現在愛取是過去無
明。現在名色六入觸受。此四若在未來名老
死。如説受縁愛。當知。説老死縁無明也。
猶如車輪更互相因也。欲界胎生者。具十
二支。色界者十一無名色也。無色界有十
除名色六入。又言具有。色界初生諸根。未
猛利時是名名色。無色界雖無色而有名。
當知。悉具十二支也。問無明行與取有何
異。答過現新故。已與果未與果等異。二思
議不生不滅十二者。此以巧破拙。中論云。
爲利根弟子説十二不生不滅。癡如虚空。
乃至老死如虚空。無明如幻化不可得故。
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金光明云。無明體
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縁和合而有。不善思惟
心行所造。如幻師在四衢道。幻作種種象
馬纓珞人物等。癡謂眞實智知非眞。無明
幻出六道依正。當知。本自不有無明所爲。
如知藤本非蛇。則怖心不生。不生故不
滅。是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縁相也。三不
思議生滅因縁者。破小明大。爲利鈍兩縁
説界外法也。華嚴云。心如工畫師作種種
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畫師即無
明心也。一切世間即是十法界。假實國土等
也。諸論明心出一切法不同。或言阿黎耶
是眞識出一切法。或言阿黎耶是無沒識。無
記無明出一切法。若定執性實。墮冥初生
覺從覺生我心過。尚不成界内思議因縁。
豈得成界外不思議因縁。惑既非不思議
境。翻惑之解豈得成不思議智。破此如止
觀中説。今明無明之心。不自不他不共不
無因。四句皆不可思議。若有四悉檀因縁。
亦可得説。如四句求夢不可得。而説夢
中見一切事。四句求無明不可得。而從無
明出界内外一切法。出界内十二因縁如
前説。出界外十二因縁者。如寶性論云。羅
漢支佛空智。於如來身本所不見。二乘雖
有無常等四對治。依如來法身復是顛倒。
顛倒故即是無明。住無漏界中有四種障。
謂縁相生壞。縁者。謂無明住地與行作縁
也。相者。無明共行爲因也。生者。謂無明住
地共無漏業因。生三種意生身也。壞者。三
種意生身縁不可思議變易死也。還如界
内十二因縁從無明至老死也。縁者即無
明支也。相者行支也。生者即名色等五支也。
愛取有三支例前可知也。壞即生死支也。此
十二支數同界内義意大異。彼論云。三種意
生身。未得離無明垢。未得究竟無爲淨。無
明細戲論未永滅。未得究竟無爲我。無明
細戲論集因無漏業生。意陰未永滅未得
無爲樂。煩惱染業染生染。未究竟滅未證
甘露究竟常。以縁煩惱道故不得大淨。以
相業道故不得八自在我。以生苦道故不
得大樂。以壞老死故不得不變易常者。
由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縁也。是爲界外不思
議生滅十二因縁相云云。不思議不生不滅十
二因縁者。爲利根人即事顯理也。大經云。
十二因縁名爲佛性者。無明愛取既是煩惱。
煩惱道即是菩提。菩提通達無復煩惱。煩惱
既無即究竟淨。了因佛性也。行有是業道即是
解脱。解脱自在縁因佛性也。名色老死是苦
道。苦即法身。法身無苦無樂是名大樂。不
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故。言無明與愛是
二中間即是中道。無明是過去。愛是現在。若
邊若中無非佛性。並是常樂我淨。無明不
生亦復不滅。是名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
縁也。二判麁妙者。因縁之境不當麁妙。取
之淺深致有差降耳。若從無明生諸行乃
至老死。從三生二從二生七。從七生三。更
互因縁煩惱業因縁業苦因縁無常生滅。中
論判此教鈍根法。涅槃稱慇懃半字。此經
但離虚妄名爲解脱。故知此境則麁。若無
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縁和合而有境。既
如幻智亦叵得。經言。若有一法過於涅槃。
我亦説如幻如化。中論明教利根。涅槃稱
長者教毘伽羅論。大品名爲如實巧度。此經
名小樹。斯境則巧。若無明是縁從縁生相。
從相有生從生故壞。滅縁故淨除相故我。
盡生則樂無壞故常。中論云。因縁生法亦名
爲假名。大品稱十二縁獨菩薩法。涅槃稱
因滅無明則得熾燃。此經則是大樹而得
増長。比前爲妙。方後爲麁。若言無明三道
即是三徳。不須斷三徳更求三徳。中論云。
因縁所生法亦名中道義。大品説。十二因縁
是爲坐道場。涅槃云。無明與愛是二中間即
是中道。此經佛種從縁起。是故説一乘。亦
名最實事。豈非妙耶。前三是權故爲麁。後
一是實。故爲妙用此麁妙歴五味教者乳。
教具二種因縁。一麁一妙。酪教一麁。生蘇
三麁一妙。熟蘇二麁一妙。法華但説一妙。是
名待麁因縁明妙因縁也。三開麁顯妙者。
如經我法妙難思。前三皆是佛法。豈有思
議之麁。異不思議之妙。無離文字説解脱
義。秖體思議即不思議。譬如長者引盆器
米麺。給與窮子成窮子物。若定天性窮子。
非復客作人。盆器還家安是他物。如來於
不思議方便説麁。何得保麁異妙。今決了
聲聞法。是諸經之王。即是開兩因縁即論
於妙。又大經云。爲諸聲聞開發慧眼者。昔
慧眼但見於空不見不空。今開慧眼即見
不空。不空即見佛性。故云慧眼見故而不了
了。佛以佛眼見則了了。此即決菩薩慧眼
開第三因縁即絶待論於妙。四觀心者。觀
一念無明即是明。大經云。無明明者。即畢竟
空。空慧照無明。無明即淨。譬如有人覺知
有賊。賊無能爲。既不爲無明所染。即是
煩惱道淨。煩惱淨故則無業。無業故無縛。
無縛故是自在我。我既自在不爲業縛。誰
受是名色。觸受無受則無苦。既無苦陰誰
復遷滅。即是常徳。一念之心既具十二因縁。
觀此因縁恒作常樂我淨之觀。其心念念住
祕密藏中。恒作此觀名託聖胎。觀行純熟
胎分成就。若破無明名出聖胎云云。三明
四諦境爲四。一明四諦。二判麁妙。三開麁
顯妙。四觀心。初又二。一出他解。二四番四
諦。有師解。勝鬘無邊聖諦。對二乘有餘彰
佛究竟。二乘是有作四聖諦。作者有量四聖
諦也。無作四聖諦者。無量四聖諦也。作無作
就行。量無量就法。二乘觀諦得法不盡。
更有所作故名有作。得法不盡則有限
量。經言。因他知知是有作行也。因他知
非一切知。不知無量法也。故言有作有
量。無作無量者。佛知無窮盡。更無所作故
名無作。自力知一切知者。無作行也。一
切者是無量法也。如此釋者。雖唱四名
但成二義。非今所用。四種四諦者。一生
滅。二無生滅。三無量。四無作。其義出涅槃
聖行品。約偏圓事理分四種之殊。所言生
滅者。迷眞重故從事受名。然苦集是一法。
分因果成兩道。滅亦然。雜心偈云。諸行果
性是説苦諦。因性説集諦。一切有漏法究竟
滅説滅諦。一切無漏行説道諦。大經云。陰
入重檐逼迫繋縛是苦諦。見愛煩惱能招來
果是集諦。戒定慧無常苦空。能除苦本是
道諦。二十五有子果縛斷是滅諦。遺教云。集
眞是因更無別因。滅苦之道即是眞道。此皆
明生滅四聖諦相也。次第者。從麁至細苦
相麁故先説。滅雖非眞因滅會眞。滅相麁
亦先説。又擧世苦果令厭世集。滅能會出
世果令其欣道。作如此次第也。聖者對
破邪法。故言正聖也。諦者有三解云云。謂
自性不虚故稱爲諦。又見此四得不顛倒
覺。故稱爲諦。又能以此法顯示於他故名
爲諦。大經凡夫有苦無諦。聲聞縁覺有苦
有苦諦。當知凡夫不見聖理不得智不
能説。但苦無諦聲聞具三義故稱爲諦。此
釋與經合也。無生者迷眞輕故。從理得名。
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
生相。又習應苦空三亦如是。又無生者生
名集道。集道即空。空故不生集道。集道不
生則無苦滅。即事而眞。非滅後眞。大經
云。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眞
諦。三亦如是。是故名爲無生四聖諦。聖諦
義如前説。無量者迷中重故從事得名。苦
有無量相。十法界果不同故。集有無量相。
五住煩惱不同故。道有無量相。恒沙佛法不
同。故滅有無量相。諸波羅蜜不同。故大經。
云知諸陰苦名爲中智。分別諸陰有無量
相非諸聲聞縁覺所知。我於彼經竟不説
之。三亦如是。是名無量四聖諦。無作者。迷
中輕故從理得名。以迷理故菩提是煩惱
名集諦。涅槃是生死名苦諦。以能解故煩
惱即菩提名道諦。生死即涅槃名滅諦。即
事而中。無思無念無誰造作故名無作。大
經云。世諦即是第一義諦。有善方便隨順
衆生説有二諦。出世人知即第一義諦。一
實諦者無虚妄無顛倒。常樂我淨等。是故
名爲無作四聖諦。然勝鬘説無作四諦中。
別取一滅諦是佛所究竟。是常是諦是依。
三是無常非諦非依。何者三入有爲相中
故無常。無常則虚妄故非諦。無常則不安故
非依。滅諦離有爲故是常。非虚妄故是諦。
第一安隱故是依。故名第一義諦。亦名不思
議也。達摩欝多羅難此義。然經説佛菩提道
三義故常。一惑盡故常。二不從煩惱生故
常。三解滿故常。如衆流歸海。那云道諦無
常。答勝鬘作此説者。前苦滅諦非壞法滅。
無始無作等過恒沙佛法成就。説如來法身
不離煩惱藏。説苦諦隱名如來藏。顯名爲
法身。二乘空智於四不顛倒境界不見不
知。今欲顯説。説一是常是實是依有對治
除障身顯故明三非常非實一是常是實
耳。今難若爾一諦顯是無作諦。三諦未顯非
無作諦。一是了義三非了義。當知。勝鬘所説
説於次第。從淺至深歴別未融。乃是無量
四諦中之無作。非是發心畢竟二不別之無
作。涅槃云。有諦有實。當知四種皆稱諦稱
實稱常也。二判麁妙者。大小乘論諦不
出此四。或教行證不融者爲麁。教融行證
未融亦麁。倶融者則妙。若約五味者。乳教
兩種二乘並不聞。以大隔小則一麁一妙。
酪教一種。大乘所不用。以小隔大根敗聾
唖是故爲麁。生蘇教四種。一破三二不入
二一雖入一教不融。故三麁一妙。熟蘇教三
種。一破二一入一一不入一一雖入一教
不融。故二麁一妙。醍醐教但一種四諦。唯妙
無麁。是爲待麁明妙云云。三開麁顯妙者。
先叙諸經意。大品止明三種四諦。文云。色
即是空非色滅空。無生意也。一切法趣色是
趣不過無量意也。色尚不可得。何況有趣
有不趣。無作意也。中論偈亦有三意。後兩
品明小乘觀法。即生滅意也。無量義明一中
出無量。是從無作開出三種四諦也。法華
明無量入一。是會三種四諦。歸無作一種
四諦也。涅槃聖行追分別衆經故。具説四
種四諦也。徳王品追泯衆經。倶寂四種四
諦。文云。生生不可説。生不生不可説。不生生
不可説。不生不生不可説。經釋初句云。云
何生生不可説。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故不
可説。若依文但擧生不生釋生生。此之生
生即生不生。那可偏作生生而説。佛爲利
根人擧一而例諸。若取意者。生生即生不
生。亦即不生生。亦即不生不生。那可偏作
生生一句而説。若得此意。下三句例皆如
此。問佛何故作偏釋耶。答爲利根故。亦是
有因縁故宜須如此。時衆如快馬見鞭影
不俟徹骨耳。如此追泯何説而不寂耶。或
三種可説爲麁。一可説爲妙。或三不可説爲
麁。一不可説爲妙。或四皆可説爲麁。四皆
不可説爲妙。或四可説有麁有妙。或四不可
説有麁有妙。或四可説皆非麁非妙。或四
不可説皆非麁非妙。如是等種種皆決了入
妙。開權顯實四皆不可説。是位高。四皆可
説是體廣。四亦可説亦不可説。是用長。四非
可説非不可説。是非高非廣非長非短非
一非異同稱爲妙也。觀心可知不復記也。
四明二諦。又爲四。一略述諸意。二明二諦。
三判麁妙。四開麁顯妙。夫二諦者。名出衆
經而其理難曉。世間紛紜由來碩諍。妙勝定
經云。佛昔與文殊。共諍二諦倶墮地獄。至
迦葉佛時共質所疑。二聖因地尚不能了。
況即人情強生去取。問釋迦値迦葉。即是二
生菩薩。云何始解二諦。爾前復不應墮惡
道。答爾前語寛。何必齊二生之前始惡道
出。又二生菩薩將隣補處。補處位多別圓永
無此理。通教見地已免惡道亦無墮落應
是三藏菩薩。至二生時猶未斷惑。始解二
諦此義無咎。爾前墮惡道亦有其義。問三
藏菩薩有墮落。餘三教無者。金光明經那云
十地猶有虎狼師子等怖耶。答爲惡友殺
則墮地獄。爲惡象殺不墮地獄。然圓教肉
身於一生中。有超登十地之義。此則煩惱
已破無地獄業。猶有肉身未免惡獸。餘教
肉身一生之中。不登十地。唯作行解以煩
惱爲虎狼作行解者。於理則通於事不
云云。然執者不同。莊嚴旻據佛果出二諦
外。爲中論師所覈。如此佛智照何理破
何惑。若無別理可照不應出外。若出外而
無別照者。藉何得出。進不成三退不成
云云。梁世成論執世諦不同。或言。世諦
名用體皆有。或但名用而無於體。或但有名
而無體用云云。陳世中論破立不同。或破古
來二十三家明二諦義。自立二諦義。或破
他竟約四假明二諦。古今異執各引證據
自保一文不信餘説。今謂不爾。夫經論異
説悉是如來善權方便。知根知欲種種不
同。略有三異。謂隨情情智智等。隨情説者。
情性不同。説隨情異。如毘婆沙明。世第一
法有無量種。際眞尚爾況復餘耶。如順盲
情種種示乳。盲聞異説而諍白色豈即乳
耶。衆師不達此意。各執一文自起見諍。互
相是非信一不信一。浩浩亂哉。莫知孰是。
若二十三説及能破者。有經文證。皆判是隨
情二諦意耳。無文證者悉是邪。謂同彼外
道非二諦攝也。隨情智者情謂二諦二皆是
俗。若悟諦理乃可爲眞。眞則唯一。如五百
比丘各説身因。身因乃多正理唯一。經云。世
人心所見名爲世諦。出世人心所見名第
一義諦。如此説者即隨情智二諦也。隨智者。
聖人悟理非但見眞。亦能了俗如眼除膜
見色見空。又如入禪者。出觀之時身心虚
豁。似輕雲靄空。已不同散心。何況悟眞而
不了俗。毘曇云。小雲發障大雲發障。無漏
逾深世智轉淨故。經言。凡人行世間不知
世間相。如來行世間明了世間相。此是隨
智二諦也。若解此三意。將尋經論。雖説種
種於一一諦皆備三意也。二正明二諦
者。取意存略。但點法性爲眞諦。無明十二
因縁爲俗諦。於義即足。但人心麁淺不覺
其深妙。更須開拓則論七種二諦。一一二諦
更開三種。合二十一二諦也。若用初番二
諦破一切邪謂執著皆盡如劫火燒。不留
遺芥。況鋪後諸諦逈出文外。非復世情
圖度。所言七種二諦者。一者實有爲俗。
實有滅爲眞。二者幻有爲俗。即幻有空
爲眞。三者幻有爲俗。即幻有空不空共
爲眞。四者幻有爲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
法趣空不空爲眞。五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
爲俗。不有不空爲眞。六者幻有幻有即空
皆名爲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
爲眞。七者幻有幻有即空皆爲俗。一切法趣
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爲眞。實有二諦者。陰
入界等皆是實法。實法所成森羅萬品。故名
爲俗。方便修道滅此俗已乃得會眞。大品
云。空色色空。以滅俗故謂爲空色。不滅
色故謂爲色空。病中無藥文字中無菩提。
皆是此意。是爲實有二諦相也。約此亦有
隨情情智智等三義。推之可知。幻有空二諦
者。斥前意也。何者實有時無眞。滅有時無
俗二諦義不成。若明幻有者。幻有是俗幻
有不可得即俗而眞。大品云。即色是空即
空是色。空色相即二諦義成。是名幻有無二
諦也。約此亦有隨情情智智等三義云云。隨
智小當分別。何者實有隨智照眞與此不
異。隨智照俗不同。何者通人入觀巧復局。
照俗亦巧如百川會海。其味不別復局。還
源江河則異。俗是事法照異非疑。眞是理法
不可不同。秖就通人出假。亦人人不同可
以意得。例三藏出假亦應如是云云。幻有
空不空二諦者。俗不異前。眞則三種不同。
一俗隨三眞即成三種二諦。其相云何。如
大品明非漏非無漏初人謂非漏是非俗。
非無漏是遣著。何者行人縁無漏生著。如
縁滅生使。破其著心還入無漏。此是一番
二諦也。次人聞非漏非無漏。謂非二邊別
顯中理。中理爲眞。又是一番二諦。又人聞
非有漏非無漏。即知雙非正顯中道。中道法
界力用廣大。與虚空等。一切法趣非有漏
非無漏。又是一番二諦也。大經云。聲聞之人
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
即是此意。二乘謂著此空。破著空故故言
不空。空著若破但是見空。不見不空也。利
人謂不空。是妙有故言不空利。利人聞不
空。謂是如來藏。一切法趣如來藏。還約空
不空。即有三種二諦也。復次約一切法趣
非漏非無漏。顯三種異者初人聞一切法
趣非漏非無漏者。謂諸法不離空。周行十
方界還是瓶處。如又人聞趣知此中理須
一切行來趣發之。又人聞一切趣即非漏
非無漏。具一切法也。是故説此一俗隨三
眞轉。或對單眞或對複眞。或對不思議眞。
無量形勢婉轉赴機。出沒利物。一一皆有
隨情情智智等三義。若隨智證俗。隨智轉智
證偏眞。即成通二諦智證不空眞。即成別
入通二諦智證一切趣不空眞。即成圓入
通二諦。三人入智不同復局照俗亦異云云
何故三人同聞二諦。而取解各異者。此是不
共般若與二乘共説。則淺深之殊耳。大品云。
有菩薩初發心與薩婆若相應。有菩薩初
發心如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有菩薩初發心
即坐道場爲如佛。即此意也幻有無爲俗。
不有不無爲眞者。有無二故爲俗。中道不
有不無不二爲眞。二乘聞此眞俗倶皆不
解。故如瘂如聾。大經云。我與彌勒共論
世諦。五百聲聞謂説眞諦。即此意也。約此
亦有隨情情智智等云云。圓入別二諦者。俗
與別同。眞諦則異。別人謂不空但理而已。欲
顯此理須縁修方便。故言一切法趣不空。
圓人聞不空理。即知具一切佛法。無有缺
減故言一切趣不空也。約此亦有隨情等
云云。圓教二諦者。直説不思議二諦也。眞即
是俗。俗即是眞。如如意珠。珠以譬眞用以
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眞
俗耳。約此亦有隨情智等云云。身子云。佛
以種種縁譬喩巧言説。其心安如海我聞疑
網斷。即其義焉。問眞俗應相對。云何不同耶。
答此應四句俗異眞同眞異俗同。眞俗異相
對。眞俗同相對。三藏與通眞同而俗異。二入
通眞異而俗同。別眞俗皆異而相對。圓入別
俗同眞異。圓眞俗不異而相對。不同而同。若
不相入當分眞俗即相對云云。七種二諦廣
説如前。略説者。界内相即不相即。界外相即
不相即四種二諦也。別接通五也。圓接通六
也。圓接別七也。問何不接三藏。答三藏是
界内不相即。小乘取證根敗之士故不論
接。餘六是摩訶衍門。若欲前進亦可得去。
是故被接。問若不接亦不會。答接義非
會義。未會之前不論被接。三判麁妙者。
實有二諦半字法門引鈍根人。蠲除戲論
之糞。二諦義不成此法爲麁。如幻二諦。滿
字法門爲教利根。諸法實相三人共得。比
前爲妙。同見但空方後則麁。以別入
通能見不空是則爲妙。教譚理不融是故
爲麁。以圓入通爲妙。妙不異後。帶通方
便是故爲麁。別二諦不帶通方便。是故爲
妙。教譚理不融。是故爲麁。圓入別理融爲
妙。帶別方便爲麁。唯圓二諦正直無上道。
是故爲妙。次約隨情智判麁妙者。且約三
藏初聞隨情二諦。執實語爲虚語起語見
故。生死浩然無佛法氣分。若能勤修念處
發四善根。是時隨情二諦皆名爲俗。發得
無漏所照二諦皆名爲眞。從四果人以無
漏智所照眞俗。皆名隨智二諦。隨情則麁
隨智則妙譬如轉乳始得成酪。既成酪已。
心相體信入出無難。即得隨情情智智等説
通別入通圓入通令其恥小慕大。自悲敗
種渇仰上乘。是時如轉酪爲生蘇。心漸通
泰即爲隨情情智智等説別圓入別。明不
共般若命領家業金銀珍寶出入取與。皆
使令知。既知是已。即如轉生蘇爲熟蘇。
諸佛法久後要當説眞寶即隨情情智智等
説圓二諦。如轉熟蘇爲醍醐。是則六種二
諦調熟衆生。雖成四味是故爲麁。醍醐一
味是則爲妙。又束判麁妙。前二教雖有隨
智等。一向是隨情説他意語故。故名爲麁。
別入通去。雖有隨情等。一向束爲情智説
自他意語故亦麁亦妙。圓二諦雖有隨情
等。一向是隨智説佛自意語故。故稱爲妙。
問前二二諦一向是隨情。應非見諦亦不
得道。答不得中道故稱隨情。諸佛如來
不空説法。雖非中道第一義悉檀。不失三
悉檀益。大&T019598;判之皆屬隨情爲麁耳。若以
七種二諦歴五味教者。乳教有別圓入別
圓三種二諦二麁一妙。酪教但實有二諦純
麁。生蘇具七種二諦。六麁一妙。熟蘇六種。五
麁一妙。法華但有一圓二諦。無六方便唯
妙不麁。題標爲妙意在於此。是爲相待判
麁妙也。四開麁顯妙者。三世如來本令衆生
開佛知見。得無生忍。大事因縁出現於世。
法華論云。蓮華出水義不可盡。出離小乘
泥濁水故。入如來大衆中。坐如諸菩薩坐
蓮華上。聞説無上清淨智慧者。必非坐華
葉也。乃是諸菩薩聞説一圓道。證一圓果
處華王界。同舍那佛坐蓮華臺耳。佛意如
此。始見我身初聞一實已入華臺。爲未
入者從頓開漸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説諸二諦或單或複。或不可思議種種不同。
皆爲華臺而作方便。但如來常寂而化周
法界。實不分別先謀後動施此汲引慈善根
力。令諸衆生從此得入有人言。始自鹿苑
皆是法華弄引。今言不爾。且近説寂滅道場
已來。悉爲法華弄引。所以光照他土現佛。
悉爲頓開漸文殊引先佛亦爲頓開漸。如
此弄引猶恨其近。從大通智勝已來而爲
衆生。作法華方便。當知。不止近在寂場。又
此猶近。從本成佛已來。而爲衆生作華臺
方便。又復猶近。從本行菩薩道時。而爲衆
生作華臺方便。文云。我本立誓願。普令一
切衆亦同得此道。當知。弄引豈止今耶。本
來所化入華臺者。自是一邊。其未入者如
上方便不息。中間亦如是。若從華嚴方等
般若等經。或別入通圓入通。圓入別等入華
臺者。與本入者無異。復自是一邊。其未入
者四味調熟。皆於此經得入華臺。諸教之
中或住三味二味一味。或全生者皆決麁令
妙悉入華臺。三藏保果。難破已破難開已
開況易破易開。悉隨情仍本當門顯實即
入華臺。文云。七寶大車。其數無量。各賜諸
云云。此即開權顯實。諸麁皆妙絶待妙也。
若如上説。法華總括衆經。而事極於此。佛
出世之本意諸教法之指歸。人不見此理
謂是因縁事相。輕慢不止舌爛口中。若得
其旨深。見七種二十一種無量教門。意氣博
遠更相間入。繍淡精微横周豎窮。悉歸會法
華。二萬燈明迦葉等。古佛設教妙極於此。有
經云。彌勒當來亦妙極於此。釋迦仰同三世
亦妙極於此。涅槃贖命重寶重抵掌耳。觀
此妙旨宏壯包籠。尋者須曠其意。莫以人
情局彼太虚也。攝大乘明十勝相義。咸謂
深極。使地論翻宗。今試以十妙比之。彼有
所漏。且用理妙比依止勝相明不思議因
縁四句破執。豈留黎耶庵摩羅爲依止耶。
四悉檀施設。不止立無明他生一句。彼直
是一道明義。不見開合衆經頓漸爲物。約
教約行隨情隨智。大包佛化深括始終。因
縁一境已廣於依止。更用四四諦七二諦五
三諦一諦等比者。彼無準擬。迹中十妙已有
所漏。本中十妙群經所無。何況彼論。又觀
心十妙即得行用。不如貧人數果頭寶。當
知。十妙法門鱗沓重積。可勝言哉。天竺大
論尚非其類。眞丹人師何勞及語。此非誇
耀法相然耳。思自見之無俟辭費也。五明
三諦者。衆經備有其義。而名出纓珞仁王。
謂有諦無諦中道第一義諦。今經亦有其
義。壽量云。非如非異即中道。如即眞異即俗。
問若此經無四種因縁等名那用其義答五
住二死名出勝鬘涅槃。不應用其義。若不
用五住則不破無明。若不用二死則非
常住。又三佛名出楞伽。餘經應無三佛義。
衆經皆是佛説。名乃不同義不可壅云云。今
明三諦爲三。一明三諦。二判麁妙。三開
麁顯妙。却前兩種二諦。以不明中道故。
就五種二諦得論中道。即有五種三諦。約
別入通點非有漏非無漏三諦義成。有漏是
俗無漏是眞。非有漏非無漏是中。當教論中
但異空而已。中無功用不備諸法。圓入通
三諦者。二諦不異前。點非漏非無漏具一
切法。與前中異也。別三諦者。開彼俗爲兩
諦。對眞爲中中理而已云云。圓入別三諦者。
二諦不異前。點眞中道具足佛法也。圓三
諦者。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眞俗亦然。三諦
圓融一三三一。如止觀中説云云。二判麁妙
者。別圓入通帶通方便。故爲麁。別不帶通
爲妙。圓入別帶別方便爲麁。圓不帶方
便最妙。約五味教者。乳教説三種三諦。二
麁一妙。酪教但麁無妙。生蘇熟蘇皆具五種
三諦。四麁一妙。此經唯一種三諦。即相待妙
也。三開麁顯妙。決前諸麁入一妙三諦。無
所可待是爲絶待妙也。六明一諦者。大經
云。所言二諦其實是。一方便説二。如醉未
吐見日月轉謂有轉日及不轉日。醒人但
見不轉不見於轉。轉二爲麁不轉爲妙。三
藏全是轉二。同彼醉人。諸大乘經帶轉二
説不轉一。今經正直捨方便但説無上道。
不轉一實是故爲妙。地持明地相明義説相
似法。地實明義説眞實法。又教門方便即教
道明義。説所證法即證道明義。今借用之。
諸佛法久後要當説眞實。即地實義。道場所
得法即是證道明義。是故妙也。執著此實。
實語是虚語。生語見故。故名爲麁。融通無
著是故言妙。開麁顯妙可解云云。諸諦不
可説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那得諸
諦紛紜相礙。一諦尚無諸諦安有。一一皆不
可説。可説爲麁不可説爲妙。不可説亦不可
説是妙。是妙亦妙言語道斷故。若通作不可
説者。生生不可説。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説。前
不可説爲麁。不生不生不可説爲妙。若麁異
妙相待不融。麁妙不二即絶待妙也云云。約
五味教者。乳教一麁無諦一妙無諦。酪教一
麁無諦。生蘇三麁無諦一妙無諦。熟蘇二麁
無諦一妙無諦。此經但一妙無諦。開麁如前
云云。問何故。大小通論無諦。答釋論云。不
破聖人心中所得涅槃。爲未得者執涅槃
生戲論。如縁無生使故破言無諦也。問
若爾小乘得與不得倶皆被破。大乘得與
不得亦倶應破。答不例小乘猶有別惑可
除別理可顯故。雖得須破。中道不爾。得云
何破。問若爾中道唯應有一實諦。不應言
無諦也。答爲未得者執中生惑故須無諦。
實得者有戲論者無云云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二下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三上

 天台智者大師説 
二諸境開合者。先用十如爲首。何者此經
命章絶言稱歎十如。今更説五境。云何同異
耶。十二因縁與十如開合者。名異故言開。
義同故言合無明支合如是性。行支合如是
相。識名色六入觸受合如是體。愛合如是縁。
取合如是力作。有合如是因。生老死合如
是果報等云云。又總合者。如是相合行有兩
支。如是性合無明愛取三支。如是體合識名
色乃至老死七支。如是力還是煩惱道。三支
無明愛取能生業力。如是作還是行有二支。
能爲苦作業也。如是因還是行有二支。爲
七苦作因也。如是縁還是無明愛取三支。能
潤業取苦也。如是果還是行有之習果也。如
是報還是行有之業。招名色等報。此兩番通
用思議十二因縁。合六道十如是。次用不
思議十二因縁。合四聖十如者。無明支轉即
變爲明。明即了因。成聖人如是性。惡行支
轉即變爲善行。善行即縁因。成聖人如是
相。識名色等苦道轉即法身。成聖人如是體。
愛取二支轉成聖人菩提心。即是如是力。有
支含果變成六度行。即成聖人如是作亦
轉成聖人如是因。此有支轉有二種正道。
轉成如是因。助道轉成聖人如是縁老死
支。轉成法性常住。成聖人如是果報云云。又
總作者。體力作三法秖是煩惱業。苦變成法
身菩提心六度行等。勤習三法在内成性。
在外成相。正意成體誓願深遠成力。立行
成作牽果成因。相助成縁剋發成果報
。若細分四聖節節有異。今取大&T019598;故通
釋耳。經云。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二乘亦得
作通釋也。四種四諦合十如者。生滅無生
兩種苦集。是六道十如。如是相如是性是集。
如是體是苦。如是作力因縁又是集。如是果
報又是苦云云。生滅無生兩種道滅。是析體二
乘及通菩薩十如。如是相性即是道。如是體
即是滅。如是力作因縁皆是道。如是果報又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