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賛 (No. 1710_ 窺基撰 ) in Vol. 33

[First] [Prev]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710 [cf. No. 25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賛卷上

 大乘 基撰 
賛曰。今爲有情結習所蔽。敬受邪教誹毀大
乘。於空有經如言計著隨印所解互生厭希。
設希出要親依善友由各迷方邪亂授學。懼
廣文海初不趣求。雖樂略經而不能了。於眞
俗諦競説有無心境法中遞生取捨。令正法
義眞謬具分。信學有情皆獲利樂。依先所授
略賛中道。如解深密經中佛依遍計所執。説
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涅槃相生
勝義三無性已。時勝義生菩薩白佛言。世尊
佛初唯爲趣聲聞者轉四諦輪。雖甚希奇然
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次復唯爲趣大
乘者轉隱密輪。説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
滅本來涅槃。雖更希奇猶未了義。亦諸諍論
安足處所。今爲發趣一切乘者轉顯了輪。無
上無容是勝義中眞了義教。非諸諍論安足
處所。金光明經説此三法名轉照持。輪摧破
名。具遮表故。由諸有情迷法實相起造惑業
淪生死海。大聖法王證法自性善巧方便。應
彼機宜離言法中以言顯説。欲令隨獲中道
實相。故有頌言
    諸佛或説我 或時説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餘經復説。佛以一音演無邊義。衆生隨類各
得解等。既猶天鼓應念發聲。亦類末尼如求
雨寶。應物雖設種種法門。智見純和未生乖
競。佛涅槃後因彼大天人法糺紛初封著有。
如有頌曰
    應審觀佛教 聖諦説爲依
    如採沙中金 擇取其眞實
聖龍猛等爲除有執採集眞教究暢空宗。如
別頌曰
    眞性有爲空 如幻縁生故
    無爲無有實 不起似空華
彼言。世俗可説法有。依勝義諦一切皆空。雖
此眞空性非空有。寄詮勝義理皆性空。有情
由是次生空見。無著菩薩復請慈尊説中道
教。雙除二執。而説頌言
    虚妄分別有 於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 於彼亦有此
    故説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彼言。世俗説我法有依勝義諦唯此二空。雖
佛爲破執空執有總相宣説諸法有空。或説
諸法非空非有。名字性離空有雙非。勝義寄
詮有空有有。故慈尊説。有爲無爲名之爲有。
我及我所稱之爲無。非説有空法皆空有。觀
斯聖意空有無乖。法離智詮何空何有。對機
遣病假説有空。後諸學徒隨文起執。己之所
解謂契中宗。他之所知將爲謬説。今賛經義
申其兩端。妙理是非智者當了。般若波羅蜜
多者大經之通名。心經者此經之別稱。般若
之心經也。三磨娑釋依士爲名。蘇漫多聲屬
主爲目。雖此心經亦名般若。彼總此別故但
名心。般若慧義。古釋有三。一實相謂眞理。二
觀照謂眞慧。三文字謂眞教。今釋有五。第四
眷屬謂萬行。第五境界謂諸法。福智倶修有
空齊照。尋詮會旨究理解生。慧性慧資皆名
般若。能除障習證法眞理。衆徳之首萬行之
導。雖獨名慧攝一切法。波羅者彼岸義。古説
有二。謂菩提涅槃。今釋有五。一所知。二教。
三理。四行。五果。蜜多者離義到義。由行般若
離諸障染。境盡有無解窮六藏。義洞眞俗業
備二因。覺滿寂圓斯昇彼岸。體用兼擧故立
此名。然所修行具七最勝。方可得名波羅蜜
多。一住菩薩種姓。二依大菩提心。三悲愍有
情。四具行事業。五無相智所攝。六迴向菩提。
七不爲二障間雜。若行慧等一切善業。隨闕
此一非到彼岸。此在初劫名波羅蜜多。在第
二劫名近波羅蜜多。在第三劫名大波羅蜜
多。佛果位中更無異稱。今包因果故擧通名。
心者堅實妙最之稱。大經隨機義文倶廣。受
持傳習或生怯退。傳法聖者録其堅實妙最
之旨別出此經。三分二序故皆遺闕。甄綜精
微纂提綱蹟。事雖萬像統即色而爲空。道縱
千門貫無智而兼得。探廣文之祕旨標貞心
以爲稱。經者津妙理之格言。掖迷生之恒範。
欲令隨證或依或説般若貞實而説此經。故
以心目。如瑜伽論水陸華等十地等經
經曰觀自在菩薩 賛曰。勝空者言今此經
中略有二分。初觀自在等破二執顯二空。後
菩提薩埵等歎二依得二利。大經云。佛告舍
利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
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菩
薩自性空菩薩名空。故今標菩薩令彼不見。
故破生執而説生空。如應者言。今此經中總
有三分。初觀自在等標上人修行勸示發心。
次舍利子等陳機感者名述理垂喩。後菩提
薩埵等彰依學之徳歎獲勝利。或初令練
磨。次斷除四處。後離苦圓證。練磨有三。今標
菩薩先修行人勸示發心。初練磨也。謂聞菩
提廣大深遠。若生退屈應練磨心。彼觀自在
昔初發意。具諸煩惱於無明殼建立勝心。捨
身命財求佛智慧。興大勇猛已成等覺。我亦
應爾勵己増修。不應自輕而生退屈。觀者察
義。府救慧悲。自在者無滯義。拔濟妙用。諸有
慇淨三業歸依。必應所祈六通垂化。無暇危
苦飛輪摧伏。作不請友爲應病醫。攝利難思
名觀自在。又觀者照義。了空有慧。自在者縱
任義。所得勝果。昔行六度今得果圓。慧觀爲
先成十自在。一壽自在。能延促命。二心自在。
生死無染。三財自在。能隨樂現。由施所得。四
業自在。唯作善事及勸他爲。五生自在。隨欲
能往。由戒所得。六勝解自在。能隨欲變。由忍
所得。七願自在。隨觀所樂成。由精進所得。八
神力自在。起最勝通。由定所得。九智自在隨
言音慧。十法自在。於契經等。由慧所得。位階
補處道成等覺。無幽不燭名觀自在。但言觀
音詞義倶失。菩提薩埵略言菩薩。菩提即般
若薩埵謂方便。此二於有情能作一切利益安
樂。又菩提者覺義。智所求果。薩埵者有情義。
悲所度生。依弘誓語故名菩薩。又薩埵者勇
猛義。求大菩提精勤勇猛故名菩薩。又修行
者名爲薩埵。求三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
有具悲智遍行慈愍。紹隆淨刹府救穢方。機
感相應故唯標此。或處上位諸具大心妙慧
成就皆觀自在。或指示此令矚曰觀。非住西
方來遊此者。彼大經中不別顯故
經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賛曰。勝空者
言下破法執而説法空。大經次言。不見般若
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般若自性
空。般若名空故。如應者言。顯由學慧方照性
空。示先所修法。第二練磨心也。謂見菩薩萬
行難行。若生退屈應練磨心。我無始來爲求
世樂尚能備受無義衆苦。況求菩提。爲出生
死度有情類生怯劣心。此深般若彼已修學。
我亦應爾省己増修不應退屈。彼舍利子先
發大心因施眼故退求小果。恐今更退勸示
練磨。所言行者。勝空者言。若依世俗。欲證出
世無分別智無倒觀空。要學能遣一切所縁
聞思慧等。學照空者即名爲行。若依勝義。由
無所得無分別故都無所行是名爲行。無垢
稱説。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大經亦言。不見
行不見不行無自性故。今言行者。都無所行
是名爲行。非有行義。或有密取餘義釋言。若
無所行無所不行是則爲行。若有所行有所
不行非爲行也。復有異釋。動念攀縁爲生死
根非爲行也。懲心絶慮爲出世本是名爲行。
如應者言。譬如幻士而有所作。雖無實作非
無似者。待因縁聞信學證説曾無暫捨。然無
分別不見行相是謂行義。非都無行。以病説
除非除法故。若本無法可行可除。即愚法者
稱已成覺。説有迷悟深自毀傷。翳花體空可
不資療。翳既非有如何假除。翳既不除初無
眞眼。由何勝義照花體空。若無所行無所不
行。有情無明無所不明。應從無始一切皆明。
其先未明今明誰也。便同異道無所不爲。背
理乖宗何成覺慧。若絶攀慮即是眞行。應無
想等皆眞聖道。徒設受持厭捨造修。可諦思
惟疾除邪謬。今言行者。雖行而不見行。非無
行義。由此經説不見行不見不行。假有所行
實無行故。不爾唯應説不見行。復言不見不
行有何詮理。是故定應如後所説。然佛果徳
殊勝無邊。非廣大修無由證得。故依此義而
説行者。要具大乘二種種姓。能於五位漸次
修行。二種姓者。一本性住種姓。謂住本識能
生無漏本性功能。二習所成種姓 謂聞正法
等熏習所起。云何應知有本性住種姓依之
修習大菩提因。若性樂施好讃勸他。無罪事
中應時爲説。他債不狂受寄無差。大財寶中
心無耽著。若性成就軟品惡業不極損他。作
惡速悔常行慈愛。知恩報恩。凡所規求不以
非法。樂修福業輕罪重怖。見聞受苦過於自
身。善事好同惡法樂遠。於諸僮僕甞無苦言。
於徳有徳恒生讃仰。若被他害無反報心。他
來諫謝速能納受終不結恨不久懷怨。若性
翹勤夙興晩寐。凡事勇決樂爲究竟。大義無
畏不自輕蔑。若於法義性審思惟。好樂寂靜
愛慕出離。所作無忘於怨慈愍。若性總慧凡
學易成。離惡事中有力思擇。性不能起上煩
惱纒造無間業斷善根等。設生惡趣便能速
出亦不受於猛利大苦。雖受微苦發増上厭
於苦有情深生悲愍。若見有此施等麁相纒
蓋輕微麁重薄&MT01330;。應知定有菩提本性。然由
未遇眞實善友爲説菩提。雖遇爲説顛倒執
學方便慢緩善根未熟故處生死。若入五位
所修無邊勝善法種名習所得。五位者何。一
資糧位。從初發起大菩提心。乃至始修四尋
思觀住四十心皆此位攝。一信等十心。一信
二精進・三念・四慧・五定・六施亦名不退・七
戒・八護・九願・十迴向。二十住。一發心・二治
地・三修行・四生貴・五方便・六正心・七不退・
八童眞・九法王子・十灌頂。三十行。一歡喜・
二饒益・三無恚・四無盡・五離癡・六善現・七
無著・八尊重・九善法・十眞實。四十迴向。一
救護衆生・二不懷・三等一切佛・四至一切處・
五無盡功徳藏・六隨順平等善根・七隨順等
觀一切衆生・八如相・九無縛無著・十法界無
量。二加行位。從資糧後四種等持。一明得定。
二明増定。三印順定。四無間定。三通達位。從
四定後初地初心眞相見道。四修習位。從見
道後至金剛定十地修道。十地者。一極喜。二
離垢。三發光。四焔慧。五極難勝。六現前。七
遠行。八不動。九善慧。十法雲。五究竟位。金
剛定後解脱道中三種佛身。四妙圓寂。圓滿
佛果。雖知五位云何修行。諸修行者欲證菩
提作大利樂。要先發起大菩提心方興正行
譬如大海初有一滴能爲諸寶作所住處。最
初發心亦復如是。五乘善法皆因此生。又如
世界初始漸起即爲荷負諸衆生因。此心亦
爾。能爲五趣無量種類荷負依止。又如空界
無不含容。大菩提心亦復如是。遍空有爲皆
厭離故。如空菩提皆求證故。盡空衆生皆深
念故。此初發心雖爲下劣一念福聚尚説難
盡。況經多劫發心修行利樂功徳。因何發心。
一者見聞佛等神力。二者聞説菩薩藏教。三
者見聞佛法將滅。念言法住能滅大苦。四者
末劫多見衆生癡無慚愧慳嫉憂苦惡行放逸
懈怠不信。念言濁世多起如是惡煩惱時。我
當發心令餘學我起菩提願。由此便發大菩
提心。將欲發心先具十勝徳起三妙觀。十勝
徳者。親近善友。供養諸佛。修集善根。志求勝
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
等。信樂大乘。求佛智慧。三妙觀者。一厭離有
爲。謂觀生死惡趣無暇等衆苦逼迫。自身之
中五蘊四大能生惡業。九孔常流臭穢不淨。
三十六物之所集起。無量煩惱燒煮身心。如
沫如泡念念遷流。癡覆造業六趣輪迴。諦審
思惟深心厭捨。二求菩提。謂觀佛果相好莊
嚴。法身本淨。具戒等蘊力無畏等無量勝法。
成二妙智慈愍衆生。開導愚迷令行正路。諸
有情類遇皆除惱。見是功徳修集希求。三念
衆生。謂觀衆生癡愛所惑受大劇苦。不信因
果造惡業因。厭捨正法信受邪道。四流所流
七漏所漏。雖畏衆苦還爲惡業。而常自作憂
悲苦惱。愛別離苦見已還愛。怨憎會苦覺已
彌怨。爲欲起業生苦無厭。求樂犯戒。懷憂縱
逸作無間業。頑蔽無慚謗毀大乘癡執生慢。
雖懷聰敏具斷善根。妄自貢高常無改悔。生
八無暇匱法無修。雖聞不持翻習邪業。得世
妙果謂證涅槃。受彼樂終還生惡趣。見是等
輩深心悲慜。次應發心如是發願。願我決定
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或
隨意樂諸佛之名如釋迦佛初發希願。如有
頌言
    於三無數劫 逆次逢勝觀
    然燈寶髻佛 初釋迦牟尼
無著菩薩由此説言
    清淨増上力 堅固心勝進
    名菩薩初修 無數三大劫
先起信精進念定慧根除伏障染。次發大願
常逢善友以爲勝縁。雖遇惡友方便俎壞終
不棄捨大菩提心。所修善法運運増長以不
退屈而爲策發。齊是名爲最初修行。依如上
説初發心已即名趣入無上菩提。預在大乘
諸菩薩數於生死海作出限量。勇猛定當速
登彼岸。次應修行。此有二種。一略。二廣。略
復有三。一境。二行。三所得果。猶昔不知眞妄
境界。起煩惱等因受衆苦。今正翻彼故亦有
三。由此最初應審觀境。既知善惡修斷行成。
因行既圓果徳便證。諸佛聖教雖復無邊。説
修行門不過三種。故修行者應依此學。云何
名爲所觀境界。謂初觀察從縁所生一切色
心諸心所等似空花相誑惑愚夫名依他起。
愚夫不了於斯妄執爲我爲法喩實空花性相
都無名計所執。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觀此
空所顯眞理譬若虚空名圓成實。諸所知法
不越有無無法體無。但可總説名計所執。横
遍計心之所執故。有法體有理應分別。諸有
爲法名依他起。縁生事故。一切無爲名圓成
實。法本理故。或有漏法名依他起。性顛倒故。
諸無漏法名圓成實。非顛倒故。知境界已應
修正行。一因聞所成。二因思所成。三因修所
成。此三雖通福慧二種一切功徳。然行根本
甚深綱要。勝義易入應時無等。離諸過者遍
觀詳審唯識爲最。漸悟頓悟小乘大乘無不
依説此深理。故華嚴經説
    心如工畫師 畫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衆生然
    心佛及衆生 此三無差別
    諸佛悉了知 一切從心轉
    若能如是解 是人見眞佛
    身亦非是心 心亦非是身
    起一切作用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求知 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
智度論説。菩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
作。以隨心所念皆悉得見。以心見佛以心作
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見。
若取心相悉皆無智。心亦虚妄。皆從無明出。
因是心相即入諸法實相。故唯識觀最爲第
一。識者心也。由心集起綵畫爲主。獨立唯名
攝所餘法。唯言爲遮所執我法離心而有。識
言爲表因縁法性皆不離心。顯法離心決定
非有名爲唯識。非謂一切唯一識心更無餘
物。善友惡友諸果諸因理事眞俗皆不無故。
計所執性唯虚妄識。依他起性唯世俗識。圓
成實性唯勝義識。是故諸法皆不離心。如有
頌言
    鬼傍生人天 各隨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眞實
    於過去事等 夢像二影中
    雖所縁非實 而境相成就
此等處處説唯有心。恐厭文繁故略應止。今
詳聖教所説唯識。雖無量種不過五重。一遣
虚存實。觀遍計所執唯虚妄起都無體用。應
正遣除。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應
存爲有。如有頌言
    名事互爲客 其性應尋思
    於二亦當推 唯量及唯假
    實智觀無義 唯有分別三
    彼無故此無 是則入三性
遣者空觀對破有執。存者有觀對遣空執。今
觀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無亦無空有。以彼
空有相待觀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故欲證
入離言法性。皆須依此方便而入。非謂空有
皆即決定。證眞觀位非有非空。法無分別。難
思議故。説要觀空方證眞者。謂即觀彼遍計
所執我法空故入於眞性。眞體非空。此唯識
言既遮所執。若執實有諸識可唯。既是所執
亦應除遣。諸處所言一切唯識・二諦・三性・三
無性・三解脱門・三無生忍・四悉檀・四嗢拕
南・四尋思・四如實智・五忍觀等。皆此觀攝。
二捨濫留純。雖觀事理皆不離識然。此内識
有境有心。心起必託境界生故。但識言唯不
言唯境。識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濫外故但言
唯識。又諸愚夫迷執於境。起煩惱業生死沈
淪。不解觀心勤求出離。哀愍彼故説唯識言。
令自觀心解脱生死。非謂内境如外都無。由
境有濫捨不稱唯。心體既純留説唯識。故契
經説。心意識所縁皆非離自性。故我説一切
唯有識無餘。餘經復説三界唯心。制一處等
皆此觀攝。三攝末歸本。心内所取境界顯然。
内能取心作用亦爾。此之二法倶依識有。離
識體本末法必無。三十頌言
    由假説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成唯識説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倶依自
證起故。解深密説。諸識所縁唯識所現。攝相
見末歸識本故。所説理事眞俗觀等多皆此
觀四隱劣顯勝。心及心所倶能變現。但説唯
心非唯心所。心王體勝。所劣依王。隱劣不彰
唯顯勝法。故慈氏説
    許心似二現 如是似貪等
    或似於信等 無別染善法
無垢稱言隨心垢淨等。皆此觀攝。五遣相證
性。識言所表具有理事。事爲相用遣而不取。
理爲性體應求作證。故有頌言
    於繩起蛇覺 見繩了義無
    證見彼分時 知如蛇智亂
餘經説。心自性清淨。諸法賢聖皆即眞如。依
他相識根本性故。又説。一諦・一乘・一依・佛
性・法身・如來藏・空・眞如・無相・不生不滅・不
二法門・無諸分別・離言觀等。皆此觀攝。如是
所説空有・境心・用體・所王・事理五種從麁至
細展轉相推唯識妙理。總攝一切。以聞思修
所成妙慧而爲觀體。明了簡擇。非生得善。若
欲界觀唯有聞思。色界觀中通聞修慧。無色
界觀但修無餘。無漏觀修。義通前二。此諸唯
識從初發意四十心中。聽聞思惟但深信解。
隨所遇境。依教思量令彼觀心漸漸増勝。未
能修位觀二取空。雖少入修猶非正勝。於加
行位四等持中起四尋思。審觀所取若名若
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起如實智於能取識
遍知非有故。聖慈尊教授頌言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想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此位菩薩雖得修觀。猶帶相故未能證實。通
達位中無分別智於所縁境都無所得。理智
既冥心境玄會。有空之相時不現前唯識眞
理方名證得。故本頌言
    若時於所縁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證眞識已起後得智方證俗識。厚嚴經言
    非不見眞如 而能了諸行
    皆如幻事等 雖有而非眞
至此位中名達法界。住極喜地生如來家。自
知不久成無上覺。於修習位修有差別。初四
地中眞俗唯識各各別證。於第五地方少合
觀。然極用功未常任運。至第七地觀眞俗識
雖得長時而有加行。八地已上無勉勵修。任
運空中起有勝行。至究竟位雖更不修念念
具能縁眞俗識。所修有二。一現行。二種子。於
初二位有漏三慧皆通二修。種修無漏。通達
位中無漏修慧。通現種修。有漏唯種。在修習
位七地已前有漏無漏皆具三慧。通現種修。
八地已上有漏唯種。無漏三慧。通現種修。於
究竟位有漏皆捨。雖唯無漏然具現種。所言
修者。令觀種現展轉増勝生長圓滿。有自在
者下亦修上。未自在者不能上修。此唯識修
總攝諸行。諸行皆依唯識修故。此略修行果
相云何。有漏修者能感世間一切妙果。無漏
修者永滅諸障得大菩提。窮盡未來廣生饒
益。此説別得。若互相資容得一切。説略修已。
云何廣修。此亦有三。一所學處。二修學法。三
能修學。最初應知所學之處。次應依彼如是
而學。然後方成能修學者。故三皆是菩薩行
攝。初所學處略有五種。一所化處。謂應了知
三乘不定阿顛底迦種姓差別。如應成熟。二
利行處。若純自利如爲已樂求財受用。爲慳
法故追訪受持。爲生天樂持戒修行。求有染
果供養三寶。爲貪利譽自説己徳令他脱難
還自攝受。耽定味等捨利有情。若純利他如
以邪見修行施等。以無因見缺行説法。此等
純利皆應除斷。無罪二利應善勤修。三眞實
義處。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世間所成。道
理所成。二障淨智所行眞實等。隨應修斷。四
威力處。謂神通威力。六到彼岸能斷慳等。乃
至與當來果善法威力。爲利有情堪忍大苦。
四生信委八相現化。逆胎盲等遇皆饒益等
倶生威力。法界有情處時法器普能了知。神
通化境遍無邊界等共不共威力。知此五力
應正勤修成自佛法。五菩提處。謂智斷等一
切功徳。應遍了達希當果證。如是五處最先
應達所化機宜。方應發起利他勝行。次知實
義可斷可修。於威力門修成自利。後於果位
無上菩提愛樂希求精勤修證。知學處已次
應修學。修學法者。初於三寶功徳。佛菩薩威
力。諸眞實義。無倒因果。應得義利。得此方
便。善言善説契經等中。淨信勝解決定喜樂。
次應求法。當於一切佛法内論因論聲論醫
論工論。應正勤求。應云何求。於佛正法應住
猛利愛重求聞。設爲聽聞一句善法。路猶鐵
地尚歡喜入。何況欲聞多善言義。雖愛自身
及諸資什。比愛正法非爲譬喩。無足無倦深
信柔和。心直見直愛徳愛法。往法師所無詰
難心。唯作妙寶・慧眼・智明・勝果・無罪・悦意
之想。深生敬重無高慢心。不作壞戒・卑族・醜
陋・拙文・鄙句・異意之想。唯爲求善非顯己
徳。不爲名利而求正法。應時殷重恭敬聽聞。
勿起損害順求過心。於其自身亦不輕蔑。唯
爲求解。專精屬耳掃滌攝持。何義故求。於内
明處爲自修習利悟於他。於因明處爲伏邪論
安立正道。於聲明處爲令信樂典語衆生深
生敬等。於醫方明處爲息衆病安樂衆生。於
工業明處爲以少力多集珍財廣生饒益。要
於此五次第勤求。無障智生資糧速滿。次應
爲他宣説正法。説五明處隨應利樂。云何而
説。謂應安住如法威儀。不爲無病處高坐等
而説正法。諸佛菩薩敬重法故。令他於法極
珍敬故。應無間説。勿作師拳。隨衆所欣次第
標釋無慳悋想名隨順説。於有怨者應住慈
心。於行惡者住利益心。於有樂放逸有苦下
劣者。應住利益哀愍之心。不起嫉妬自讃毀
他。不希名利恭敬讃歎而爲説法。次應修行。
於佛所制有罪三業善能遠離。所聞事業無
倒修行。獨居閑靜思所聞法。無間殷重觀察
稱量。未知求知。已知勿忘。未達推佛不生誹
謗。恐無慧目直心強信。善知密意異説無動。
於離言境專注繋心。離諸戲論無擾亂想。修
奢摩他毘鉢舍那。次應教授。應觀於彼心根
意樂。隨宜爲説處中之行。令其捨棄増上慢
等。次應教誡。應遮有罪開許無罪。諸現行事
暫行犯者如法諫誨。若有數犯。起無染異親
善意樂呵擯令憶。下犯權時。上犯永擯。勿令
犯者多攝非福。能正行者慈愛稱歎。謙沖曉
喩令喜増修。次安三業。先以財物饒益有情。
令聽所説奉教行故。於有癡者當行愛語。令
其攝受瞻察正理。拔出不善勸安善處。於正
事業應共修行。令所化生無他説故。次修波
羅蜜多。施即捨位無貪三業。凡行布施。若唯
令樂不作善利。或非利樂倶不應與。若唯善
利而非安樂。或倶利樂皆應施與。若希財物
恣彼所須。規諸斷心應隨自在。若求刀等爲
自他害。非己財物。媒媾他人。食等有虫。無義
樂具。殺害物法。邪作天祀。水陸衆生損殺處
所。怨希仇隟。病冀非宜。饞嗜數求。愁憂規
損。抑奪卑物。樂惡求位。奪施施他。卒暴損
餘。自違學處。怨親等所生分別心。許勝與劣。
許多與少。或懷異意。生憤濁心。施已稱楊説
恩。向彼撩擲所捨。邪厭惡求。妄興邪施。執
爲善淨。他之所引。怖自貧窮。餘殘及穢與出
家者。曾不告白竊施非法。不合儀物持以惠
捨。數求還往親附攝屬。依世名譽。求報恩果。
規餘敬歎。意劣限量。初少誑與後便傾敗。乖
離屬己。自怠策他。不依來者次第均給。心不
悦淨。後生悔惱。求眞與假。先未運心。不應其
時乖儀散亂。蚩咲輕弄令生愧&T014261;見。來嚬默
研求不與。外道覓過求佛正法。衒賣祕藏業
未成法。此等有過皆不應爲。與上相違一切
應作。財寶若乏應思來者。一是安樂非貧苦
類。二是危苦無依怙等。揆己財足倶應遂願。
少應善遣安樂來求。知有懷慳或先貧乏。寄
之樹福。方便導利言。無損費仍爲饒益。我有
珍財隨汝取施。愼勿令彼求者空還。我若施
時。汝應隨喜令懷悦意施種漸生。見來求相
知樂應與。若有矯詐欺誑乞求。掩過勿傷稱
滿其願。令無羞愧歡喜而往。有初欺誑後始
覺知。勿擧勿訶但生悲愍。彼悞於我起此愆
違。我懷喜心令彼無罪。若無財寶隨己所能。
如法經求令施無闕。於佛正法巧妙宣揚。令
諸有情隨應習施。見常惠捨應教數求策施
者心。勿令尠闕惡供朋黨不敬忘念。知餘有
法應求轉施。或書寫與。若見餘無更寫無力。
當應思審我非慳所蔽別礙勝須耶。若有慳
礙即應施與。由施癡瘂尚應無悋。況令闕乏
妙智資糧。若無慳礙但爲勝須。思施彼時爲
滅煩惱。爲念生類。爲滿智因。觀無煩惱。見若
不施増智資糧。當豐巧慧。亦爲愛念此及餘
生。若施彼時便唯念此。如是不施非違淨戒。
善設軌儀曉喩發遣。若畜財寶。爲作淨故心
應奉施諸佛菩薩。雖畜寶財猶住聖種。恒思
此福令常増長。如佛菩薩所寄護持。若觀施
時不稱正理。應言賢首此是他物不許施汝。
慰喩發遣。或持餘財恭敬倍施。令知施者非
慳故然。知此經等或非己物。於有怨苦徳恩
有情。應行慈悲喜捨而施。若有四障不能惠
捨。應起四智而對除之。一有財寶心不樂施。
應思由先曾未串習。今不強捨後更増背。故
力勵修生覺悟智。二財尠闕心不樂施。思此
匱乏障施因縁。應起悲心。自受貧苦。見施利
益生忍苦智。三財悦意心不樂施。思此耽著
虚妄顛倒。應覺能生當來衆苦。故力勵捨生
知倒智。四雖行施唯欣世果。當疾通達是邪
果見。應觀諸行皆不堅牢離散速盡。不生欣
樂唯求菩提生不堅智。應居閑靜起淳厚信。
數數縁念多妙財寶。以意解力施諸衆生。故
少用功生無量福。於所寶愛能自開捨。設艱
辛得亦勿慳悋。信心恭敬自手應時不損自
他。而行惠捨。此有三種。與淨妙物廣修財施。
拔除恐怖修無畏施。勸修善業而行法施。速
疾而與不作稽留。非彼疾望如速捨者。隨有
即施非積方捨。於彼謙下無競無慢。戒即受
學淨戒三業。凡修淨戒。正受淨意犯已還淨
敬念無犯。正受有犯。觀他起愧。淨意有犯自
顧生慚。故能護戒。還淨敬念。由前二故離諸
惡作。初二後一能不毀戒。犯已還淨能還速
出。即妙無量饒益大果勝利淨戒。在家出家
倶修三種。一律儀戒。謂即七衆所受律儀。住
出家者捨輪王位如棄穢草。不希天欲。況餘
財位。尚厭勝果。況卑賤事。勤更修餘。非戒爲
足。離惡言念。設起速悔。漸爲拘撿正理言念。
聞難行事心不驚怯恕己勤修。不伺他非常
察己過。見諸凶暴悲心攝受。害觸無恚勿行
呵擯。有過悔除誓更勿犯。少欲喜足堪忍衆
苦。不掉不躁威儀寂靜。離矯誑等諸邪命法。
二攝善法戒。謂受戒後爲大菩提所集善法。
依戒獨處起聞思修。尊所敬事病所慈愍。説
施善哉。徳施讃嘆。於善隨喜。諸善迴向發願
供養。精勤護戒。飮食知量密護根門。初後夜
中常生覺寤。親依善友勿顧身財。於惡法中
皆不忍受。善知因果乃至捨障。便能漸次住
十度中。三饒益有情戒。於諸有情無倒事業
皆爲助伴。病者供侍。盲者啓導聾者撝義。唖
者曉像。迷示遇途。疲施安息。缺支者惠以荷
乘。愚駭者誨以勝慧除彼纒等。解他勝蔑勸
斷慳惡。教獲珍財令信聖教盡結離苦。守恩
思報見讃善來。歡慰吐誠談謔設座。隨答名
利等増非劣。怖者救護。憂者開解。恒備資財
隨求即與。初爲依御後方濟給。若自匱乏巡
覓與之。有衆同用自無隱費。數數應行教授
教誡。除無利行餘隨他轉。非訶違犯終不惱
他。亦不輕誚令生愧&T049543;。不彰他屈。不自貢高。
不極親近。非不親近。亦不非時親近於彼。不
毀他愛不讃他憎。非情交者不吐實誠。不屡
希求不乖先諾。是名無量大功徳藏。若諸菩
薩先於菩提發弘願已欲勤修學。於能開授
如法請受。時彼菩薩令求受者生殷重心專
念長養。爲正開授。若無授者。於佛像前如法
自受。此後數思菩薩應作。非所應作聽聞解
釋契經本母。若雖聰慧廣説乃至謗菩薩藏
不應從受。不信謗毀亦勿開示。如住淨戒具
大功徳。彼誹謗者亦成大罪。言見未捨終不
免離。非唯他勸及爲勝他。自慧思擇起堅固
受。有四他勝處法。一爲名利恭敬自讃毀他。
二從求財法慳悋不與。三害惱歸謝不捨怨
結。四謗菩薩藏樂宣像法自信隨他。犯此不
堪増長淨意攝大資糧。相似菩薩非眞菩薩。
略由二縁捨此淨戒。一捨無上菩提大願。二
上品纒犯他勝處。下中纒犯不捨淨戒。數犯
四種都無慚愧。樂犯爲徳名上纒犯。非一暫
行即名爲捨。若無二縁。雖轉餘生淨戒不捨。
餘生忘失雖數更受覺寤戒念。非新受得。住
此戒者於佛法僧及安造處。應日日中隨應
供養。下禮一拜。少讃四句。極生一信隨念實
徳。無令空度恭敬策勤。勿生大欲厭捨名利。
敬侍耆徳依理酬對。赴如法請。受無染施。捨
無染法。於性遮罪應等護持。若爲利他隨應
現起。應住正命。三業寂靜。毀厭生死欲欣涅
槃。惡聲稱譽自護清雪。陳謝侵犯不酬嗔弄。
無染管御。時量倚眠離愛談謔。卑下求法斷
除五蓋。不毀二乘。善究菩薩藏方學聲聞藏。
精閑佛法方習外論。上聰敏者於日日中二
分學内一分學外。猶如辛味而習近之。法可
信愛方以利樂。聞如理法勵意往聽。巧依文
義敬歎法師。乃至現通能正引攝。如是一切
若心狂亂重苦所逼。未受淨戒及住十地皆
無違犯。與上相違當知有犯。若上纒犯。或三
或多解諸乘者如法悔滅。悔已更受。下中纒
犯對一發露。現前若無可對滅者。淨意自誓
更勿重犯。由此於犯還出還淨。依此修習得
三滿業。一行滿。由無缺犯三業清淨。二意滿。
爲法出家求大菩提。乃至不爲當來異熟。三
因滿。昔行妙業今得勝果復能修善。豈非安
樂。與此相違衰損危苦。爲持淨戒捨大財位。
乃至命終無少缺犯。恒不放逸亦不悞犯。由
此生生常獲五利。一爲十方諸佛護念。二捨
命時住大歡喜。三持戒者常爲親友。四功徳
藏成就圓滿。五生常得戒戒成其性。爲住其
心成就佛法利有情故專精勿犯。忍即於境
所有無嗔精進審慧。此有三種。一耐怨害忍。
謂遇他害應作是思。此我先業。今若不忍更
作苦因。便非愛己成自縛害。又自他身性皆
行苦。彼無知故増害我身。我既有知寧増彼
苦。聲聞自利尚不苦他。我既利他應忍他害。
作此思已應修五想。一念彼於我無始長時
或爲親屬或爲我友。應捨怨害住親善想。二
念託衆縁唯行。唯法都無有我。誰爲怨害。應
捨有情住唯法想。三念彼生長自性無常。我
極報怨不過斷命。誰有智者於彼身命生死
法中而欲更殺。尚不應起染濁之心。況復加
害。應捨常堅住無常想。四念衰盛者皆爲三
苦恒所隨逐。我今於彼應設方便令永捨離。
何容更苦。應斷有樂住有苦想。五念求菩提
本爲生類。應與義利攝受爲親。何容今者返
加怨害。應捨於他住攝受想。自無憤勃不報
他怨。亦不隨眠流注相續。故於怨害皆能忍
受。二安受苦忍。若逄事苦應作是思。我從無
始愚癡過失。爲求諸欲尚受衆苦。況求菩提
成大事業。縱經百千倶胝大苦亦應忍受。況
小苦哉。若於一切四事什物尠弊稽侮不生
憂惱。世法衰毀乃至病死。住四威儀。爲攝受
法。正毀形貎。著壞色衣。自兢攝。行乞求。棄
非法財。絶婬欲樂。修善。利益。如法。勤劬。皆
能忍受。精進匪懈求大菩提離異染心勿生
退轉。三諦察法忍。於三寶等串習淨智善安
勝解故。於羸劣卑賤有情。自居尊貴臣隸等
所。怨親中等皆能忍受。衆前屏處晝夜往來。
乃至疾臥三業修習。於有損惱由忍故離。於
有所求由忍故與。恒作饒益先後無異。非一
益已捨而不益。怨所速謝。怨謝速受。勿令於
己生疲極心。不堪忍所起上慚愧。審觀由忍
現世安樂。能除不善引安樂因臨終不悔。後
生善趣無怨無讎。證無上覺。亦見不忍所有
苦果。自作教他讃勵慶慰。精進即是修善品
時勇悍三業。此略有三。一加行精進。謂修善
前心生勇悍先擐誓甲。我今爲脱一有情苦。
以千大劫等一日夜或復過此百千倍數。常
處地獄方證菩提。我之勇悍亦無退屈。何況
所經時短苦薄。於此能起少分信解尚長無
量大菩提因。何況成就。故修善位無少怯劣。
二攝善精進。謂此能引能滿衆行。一切分別
煩惱異論苦觸不動。殷重乃至離慢而行。世
尊恒時稱讃精進。故能滿善疾證菩提。三饒
益有情精進。謂即前説利樂有情種種策勵。
如是遠離身資什想。盡衆同分無間無癈。平
等通達功徳相應。不緩不急無倒修習。能令
染法不生斷滅。亦令白法新生廣大。三業淨
三慧増。無捨無退無下無倒勤勇而行。有勢
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善軛。猛利樂欲等修無
倦。如滅頭燃疾斷煩惱。法隨法行。護己利他
靜慮即是聞思爲先心一境性。此有三種。一
現法樂住靜慮。謂離分別惛掉愛相。能生輕
安寂靜等持。二引發神通靜慮。謂能引住
神通等持。三饒益有情靜慮。謂爲利樂所有
等持。由依靜慮能成呪術息災厄。除衆病致
甘雨拔怖畏。施財位與飮食。諫誨放逸造應
作事。神通記説教誡變現。乃至放光息除衆
苦。亦能永斷一切重障。慧即於境如理簡擇
此有三種。一於所知隨覺眞慧。謂於無我眞
勝義中平等明覺。二於五明三聚妙慧。謂攝
受此能速圓滿智資糧覺。三作有情諸義利
慧。謂助伴等倶行妙覺。學内明處淨慧爲依。
示現愚癡教導放逸讃勵怯弱慶慰勤修。次修
四攝事。一者布施。如上已訖。二者愛語。常説
悦意諦實如法引義之語。遠離嚬蹙含笑。先
言命進問安。隨宜慰喩。見有昌盛而不自知
覺善法増而申慶悦。説佛法教恒爲勝益。於
己怨仇起清淨意。於極癡者誓除疑惑。於眞
福田諂誑惡行。都無嫌恨修難行愛語。欲除
障蓋爲説先作。心調善者爲説諦法。多放逸
者誨令出離。有疑惑者談説決擇。依四淨語
起八聖語。三者利行。由愛語故先示正理。隨
所覺處悲無染心勸導調伏安處建立。能令
獲得現利財位後利出家倶利離欲輕安解
脱。習近惡友未植善根。著大財位深極放逸。
外道僻執邪見誹謗。常起八纒十惡業者。於
此一切皆能開解起大悲心。雖受大苦心無
勞倦倍生歡喜。雖處財位最勝第一。而自卑
屈如僕如奴如旃荼羅如孝子等。無染無僞
眞實哀憐。慈愍之心永不退轉。四者同事。以
此義利若勸他學亦自修學。教他知已所修
同事。善根堅固不生退轉。令作是念。此所教
我定有利樂。彼自行故。不爾便言。汝自不善。
何能教我。汝且於他諮受此事。次供養三寶。
一於對現前佛設利羅及制多等所親面供
養。二於餘三世十方佛制多等作佛等想修
不現前供養。三現對前時復作是念。一佛制
多等法性即三世十方諸佛制多等法性。故
我今者現前供養一佛制多等。即是供養三
世十方佛制多等。修現前不現前供養。若佛
滅後造一或多佛制多等而爲供養。當獲無
量大福徳果。受大梵福無數大劫不墮惡趣。
亦滿無上菩提資糧。四於如是所唯自供養。
五若起悲心以隨力物施貧苦等。願彼安樂
令他供養。六或倶供養。七以花香等敬問禮
拜。乃至以珍寶等修財敬供養。八即以財敬
長時多妙乃至淨心迴向菩提修廣大供養。
九不以輕慢矯詐放逸不淨物等。修無染供
養。自力集財從他求得。發願想化爲百千身
恭敬禮拜。一一化身出百千手持散花香。出
百千聲歌讃實徳。復出百千妙莊嚴具而爲
供養。於贍部洲乃至十方所有供養普生隨
喜。雖少用功而興無邊廣大供養。應起善心
眞歡喜心精勤修學。十若有須臾修四無量。
乃至少時信忍離言眞如法性。起無分別住
無相心。即爲守護菩薩淨戒乃至修行四攝
事等。修正行供養應念。此爲最上勝妙。過前
供養百千萬倍不可比喩。修供養時應念。如
來是大福田具大恩徳。有情中尊極難遇。獨
出衆義依止。於法於僧供養思念隨應亦爾。
當獲大果。説不能盡。次應親近善友。戒無穿
缺・多聞・修證・哀愍・無畏・堪忍・無倦・言詞辨
了・名善友相。求施利樂・於此正知・有力善
權・饒益不捨・大悲無儻・名爲善友所作不虚
威儀圓滿・言行敦肅・無矯・無嫉・儉畜隨捨・
是名善友可爲依信。諫擧・令憶・教授・教誡・
能爲説法・是名善友於所化生爲善友事。有
病無病愛敬供侍。翹問迎禮修和敬業。四事
什物不闕應時詣敬承事問聽無動。名爲親
近。次修無量。法界有情總爲三類。一無苦無
樂。二有苦。三有樂。於此三類慈悲喜捨。於其
十方初有情類欲求樂者。作有情解無倒與
樂。名有情縁慈。作唯法想假説有情。名法縁
慈。復於諸法離分別想。名無縁慈。於有苦者
欲拔苦故修有情縁悲。於有樂者助彼喜故
修有情縁喜。於無苦無樂者起離癡想。於有
苦者起離嗔想。於有樂者起離貪想。平等欲
令離諸惑故名有情縁捨。餘並同前。三無量
中。初共外道。次共二乘。後唯菩薩。初三安
樂。後一利益。次修慚愧。若有應作而不隨之。
隨不應作。於&T057006;己惡。己可悔事隨逐不捨。應
顧内身羞恥非法遵崇賢聖寶重善法修起於
慚。外顧世軌羞恥惡名輕侮凶頑拒憚惡法
修起於愧。次修堅力。禁制染心勿隨惑轉。雖
遭大苦修行無苦。怖畏無動勇猛思擇堅持
自性。次觀世間命濁有情濁煩惱濁見濁及
以劫濁厭離憐愍。見器成壞修無常想。觀自
内身六界集起假立名性。而不堅執。年徳耆
尊迎敬問禮。如父母想。二倶相似訊慰談論。
如兄弟想。倶卑劣者慈愛勸修。如男女想。
處尊見卑終不戻&T014163;。縱懷資給攝受隨順。若
識不識有病無病貴賤貧富。一切等心爲友
爲朋。無怨無隙。設有違犯終不斥諱。勿令須
臾住不安樂。離十四垢藏隱六方。遠四惡朋
攝四善友。分財平等。他物不規。審觀財寶稱
直買賣。彼若不解無枉豪釐。次修四依。唯求
於義不依飾文。起敬愛故。唯依於法不依説
者。心住理故。唯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無
疑慮故。唯依於智不依於識。證決定故。以要
言之。四無礙解乃至四妙總持三十二相業
乃至一切種妙智。皆是菩薩正所應學。以身
語意普爲有情於一切時歡喜無變。不損惱
他。唯見功徳眞實寂靜。心善決定不悕異熟
等。修一切種皆令現行。不淨觀等乃至三十
七種菩提分法。菩薩雖與二乘別修而不作
證。皆如經説。次應修願。總發一種攝一切願。
謂攝受正法。復有三願。一於生生得正法智。
二無厭心爲衆生説。三捨身命財護持正法。
復有四願。一未離苦者速離。二未得樂者疾
得。三未發心斷惡修善者發心斷惡修善。四
未成佛者早得成佛。復有五願。一者發心最
初願得無上菩提。二者受生願。願生善趣隨
順饒益。三者所行願。願正思擇修諸善業。四
者正願。願攝一切菩薩功徳若總若別所有
正願。五者大願。此有十種。願當獲得上妙供
具供養諸佛。願護正法傳持不斷。願如諸佛
八相現化。願行一切菩薩正行。願普成熟一
切有情。願諸世界皆能示現。願能淨修一切
佛土。願諸菩薩同趣大乘。願所修行皆不虚
棄。願當速證無上菩提。欲令所修果廣大故
修一一行皆發此願。如上所説一切願行四
十心中通所修法。位別修者。初發心住學十
種法。供養佛・讃菩薩・護衆生心・親近賢明・
讃不退法・修佛功徳・願生佛前・修習三昧・讃
離生死・爲苦歸依。亦修十力。如是餘位各有
二十別所修法。廣如經説。然此位中多修散
行。少亦修定未以制伏。將入加行位。前方便
中先修三三摩地。諸法有二。謂有非有。有爲
無爲名之爲有。我及我所名爲非有。於妄生
死依他有爲可厭逆故。修無願三摩地。於眞
涅槃圓成無爲正願樂故。修無相三摩地。於
我我所遍計所執非有事中無願無無願故。
修空三摩地。此若但言空無願相。通有無漏
三慧定散。言三摩地。通有無漏。唯修非散。言
解脱門。唯是無漏。亦修非散。此位所修准義
應悉。次修四種法嗢拕南。欲令有情清淨故
説。一觀諸行皆是無常。有生滅故。二觀無常
皆悉是苦。具逼迫故。三觀涅槃性相寂靜。離
苦縛故。四觀諸法皆都無我。無主宰故。修方
便已。次於加行煗頂二位修四尋思。忍世第
一法修四如實智。即修空相修自利已。通修
五無量起利他善巧。爲饒益故初觀六十四
種有情。依處受化次觀十方世界差別。有情
在彼染淨可得次觀善等諸法類異。即此有
情有堪任勢力修解脱苦者次觀五十五種所
調伏差別。要由善巧令得解脱次觀隨應調
伏方便。於加行位修二利。已於初地中以無
漏觀證達理事。名眞相見。無少散修。如略行
中已略解相。從此位後於十地中修十勝行
斷十重障證十眞如。十勝行者。謂前施等六
到彼岸。又加方便願力智度。一切妙行皆此
十攝。方便善巧有十二種。悲心顧戀。了知諸
行。欣佛妙智。樂處生死。輪迴不染。熾然精
進。此六爲内。令以少善感無量果。令以少力
攝大善根。憎聖教者除其恚惱。處中住者令
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
解脱。此六爲外。如是十二總束爲二。一迴向。
二拔濟。願有五種。此總爲二。一求菩提。二行
利樂。力有十種。總攝爲二。一思擇。二修習
智。證諸法安立淨智。此亦有二。一受用法樂。
二成熟有情。於前所説施等諸行。十地所修
過前増勝。謂總求身及支節等以無染心而
隨彼欲。若求爲過。寧以百千身命布施終不
遂彼。施意若淨。現利衆生有乞身支。魔等興
惱。癡狂心亂。皆不應與。若愍食吐等活命衆
生。應數吐食等而行布施。一切有恩未喩親
屬。雖已曉喩求者凶殘害等。妻孥將爲僕隷。
皆不應施。與上相違應行惠捨。寧犯性罪自
墮地獄。終不令他逆業成就。審起思惟心非
不善。深生慚愧憐愍殺之。暴惡宰官方便黜
廢。劫守盜財奪廢隨還。無屬繼心求非梵行。
方便隨許令種善根。出家菩薩皆不應爾。爲
拔他難起虚誑語。令離惡朋説離間語。遮越
正略出麁惡語。引攝機宜行雜穢語。由此便
生無量功徳。或現神通示諸惡趣怖之令見
永離不善。若無信等問事不答。示相現通令
怖信等。行楚利行令得利益。若遭苦迫能無
異想證諦察忍。勇悍無倦。能住殊勝甚難思
度十力種姓所有等持。命終不捨還生欲界。
能起勝義平等遍滿將正已覺。由此能知諸
法無我。調伏方便。境界無礙。於攝事中或有
隱己功徳威力是他同事而不顯現。或化怖
畏生狗等中非他同事而自顯現。所作善根
猶可搖動爲令堅住實現同事。若行放逸二
種倶非。於供養中由於佛等得平等故具足
珍寶。或以神通化爲無量珍寶衆具。乃至禮
拜持散讃揚十方三寶眞行供養。修無量中
得有情平等。證俗眞故作證修習。即悲無量
亦名大悲。縁微細苦。長時修習。猛利發起。極
清淨故。修此心時即修一切菩薩悲心。悲意
樂淨。故於諸有情獲極親厚愛念恩徳無厭
代受有堪能心。聲聞已得菩提究竟。深遠厭
心不如菩薩悲前行心。由此熏修無少内外
而不能捨。乃至妙慧無不能入。菩薩菩提由
悲建立。故於生死堪忍衆苦。又於十地各有
別修。謂初布施乃至第十神通作業。此等隨
應皆十行攝。唯説十度不増減者。頌曰
    障富貴善趣 不捨諸有情
    於失徳減増 令趣入解脱
    障施等諸善 無盡亦無間
    所作善決定 受用法成熟
十種障者。隨修十度十地所斷倶生無明。又
有十障。謂異生性乃至諸法未自在障。十
眞如者。一遍行。由此能得自他平等。二最勝。
由此遍修同出離行。三勝流。由此求法不顧
身命。四無攝受。由此乃至法愛亦皆轉滅。五
類無別。由此得十意樂平等淨心。六無染淨。
由此能知縁起無染無淨。七種種無別。由此
知法無相不行契經等種種法相中。八相土
自在所依。由此圓滿證無生法忍不見染淨
一法増減。九智自在所依。由此圓滿證無礙
解。十業自在所依。隨欲化爲利樂事故。一切
菩薩應以四相修前諸行。一者善修。皆悉決
定委悉恒常無罪修作。二者善巧。令獲義利
修瑩律儀所受當滿應機説法。三者饒益。能
以利樂別總隨與。四者迴向。三門積集去來
今世所有善根一切攝取以淳一味妙淨信心
迴求菩提不悕餘果。應以七相憐愍有情。非
怖畏彼・如理勸授・無厭倦心・不待他請・無所
悕望・遭害不捨・平等無限・如是一切名所學
法。三世菩薩勤修此等。曾當現證無上菩提
更無増減。諸出家者離攝親屬。棄世業務。能
行梵行。捨證圓滿。住淨戒中出言減信。諸在
家者無是衆徳。誠大尊高眞勝殊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賛卷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賛卷下
 大乘 基撰 
知所學法如是修已。何相名成能修學者。種
行具修成十二住。總攝一切菩薩皆盡。此後
方得無上菩提第十三住成圓滿果。頌曰
    種姓勝解行 極喜増上戒
    増上心三慧 無相有功用
    無相無功用 及以無礙解
    最上菩薩住 最極如來住
一種姓住。猶未發趣無上菩提。於餘住中唯
有因轉。相如前説。二勝解行住。從初發心乃
至初地。由前修相於自住中雖已得淨爲得
淨故而修正行。起分別慧勵意修作。成苦遲
通行勉勵説法。隨力亦能現正覺等利益安
樂。於前諸行或未普學。諸相未成。意樂未淨。
三極歡喜住。即是初地。如前白品并十大願
皆現圓滿。由此轉名淨勝意樂。超過異生地
證正性離生。生如來家成佛眞子。紹隆佛種
得諸平等。離諸諍害獲實證淨。知於菩提我
已隣近。證二空理成二妙智。生大歡喜行十
法淨修住。謂信・慈悲・惠捨・無倦・知諸論・解
世間・修慚愧・堅力持・供養諸佛。於九住法專
精求趣。多爲輪王王此洲界。調伏慳垢。乃至
願我恒處最尊爲有情依作諸義利。或樂精
進淨信出家。瞬息須臾證百三摩地。以淨天
眼於諸佛國見百如來。變化住持皆能解了。
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身亦能往放大光明普
令他見。化爲百類利百有情。若欲留身得百
劫住。見前後際各百劫事。證百法門。化爲百
身。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四増上戒住。即第
二地。由前住中十意樂住淨得入此住。性戒
具足。少邪業道諸惡犯戒亦不現行。況中上
品。能善了知業道因果。自及勸他行諸淨業。
於有情苦得大哀愍如實觀照。廣見諸佛善
根清淨。多爲輪王王四天下。止息犯戒。一切
威力過前十倍。五増上心住。即第三地。由前
作意解了通達。復由十淨心得入此住。能通
達諸行有情大菩提。亦正推求脱苦方便諸
煩惱纒無障礙智。淨法界中無分別慧。辨此
智見勝三摩地。於菩薩藏精進多聞。不惜身
命捨諸所愛。無有師長不誓承事。教誓皆行。
身誓受苦。但聞一頌勝得大千充滿妙寶。聞
佛一句法能引正等覺淨菩薩行。勝得釋梵
護世等果。設有告言。我有一句法能引正等
覺淨菩薩行。汝若能投大火坑者。當爲汝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