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No. 1709_ 良賁述 ) in Vol. 33

[First] [Prev]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修行。於中分二。初明十迴向。次明對治。
辨生差別。然十迴向謂已所修發勝思願各
有三義。言迴向者。照理不住曰迴。大悲救物
名向。向衆生也。又行不住有曰迴。直趣菩提
名向。向菩提也。又於相不住曰迴。達事照如
名向。向實際也。由此義故名爲迴向。迴向
圓滿故説爲十。言十迴向帶數得名。迴向兩
字六釋不攝。共目一法。非合釋也。此十迴向
各具三義。向衆生者。善根依彼得増長故。又
以大悲異二乘故。向菩提者。心依彼發順向
彼故。希無上果速圓滿故。向實際者。善根依
彼必歸理故。智起照如希證圓故。由此迴向
異三也。然出體者。總即大願。別即四法。
定・慧・願・悲。具五蘊故。別名辨相如次釋矣。
明十迴向文分爲十。且初第一明救護一切
衆生離衆生相迴向
經四無量心能破諸闇 解此名者。拔濟爲
救。加衞爲護。於所救護照解平等名離相也。
又悲能救護。智能離相。離相之行爲迴向也。
四無量心者能救護心也。能破諸闇者。拔濟
情破煩惱闇。從此第二明不壞迴向
經常見諸佛廣興供養 解此名者。三寶及
戒爲不壞信。以彼善根成此迴向。常見諸佛
者。就勝而明。法僧及戒理必倶故。廣興供養
者。彰福資糧黄供養也。從此第三明等一切
諸佛迴向
經常學諸佛住迴向心 解此名者。學三世
佛所作迴向。念念修學成此迴向。言常學者
能受學心。言諸佛者所受學處。迴向心者受
學之事。如花嚴説。諸佛世尊迴向之道略有
三種。所修善根迴向法界無與等故。迴向菩
提願圓滿故。迴向衆生近三寶故。受行彼三
即常學故。從此第四明至一切處迴向
經所修善根皆如實際 解此名者。菩薩所
脩一切善根至一切處成此迴向。所修善根
者。所修福慧自利利他無量行願諸善根故。
皆如實際者。擧喩釋成。實際平等無處不遍。
所修諸行由不住相等實際故。從此第五明
無盡功徳藏迴向
經能於三昧廣作佛事 解此名者。以所修
習無盡諸行功徳之法成此迴向。能於三昧
者明依定也。廣作佛事者化利事也。如花嚴
説。謂此菩薩懺除重障禮敬諸佛。勸請一切
諸佛説法。隨喜諸佛及菩薩等一切善根。凡
自所修徳行知見迴向莊嚴一切佛國入不思
議自在三昧。善巧方便作佛事故。從此第六
明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
經現種種身行四攝法 解此名者。廣修檀
施得三輪淨。住平等心成此迴向。現種種身
者。現諸隨類尊貴之身。行四攝法者。利他行
故。如花嚴説。或爲帝王爲轉輪王。施外資財
及身肉故。彼有一百二十門。廣示差別。從第
二十五終第二十八明檀行矣。從此第七明
等隨順一切衆生迴向
經住無分別化利衆生 解此名者。廣大善
根方便善巧。隨順衆生成此迴向。住無分別
者。多住相似無分別故。化利衆生者利他勝
行。從此第八明眞實相迴向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下一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

經智慧明了甚深觀察。解此名者。所修
諸行福慧無量皆等眞實成此迴向。智慧明
了者。謂觀理事悟解明了。甚深觀察者。所行
合理名曰甚深。不住有無即善觀察。從此第
九明無縛無著解脱迴向
經一切行願普皆修習 解此名者。不爲相
縛不著諸見所作自在成此迴向。一切行者
施等諸行。一切願者廣大願故。此二相資起
必倶故。普皆修習者。由無縛著解脱自在。無
量行願皆修習矣。從此第十明等法界無量
迴向
經能爲法師調御有情 解此名者。所修諸
行離相廣大皆等法界成此迴向。能爲法師
者。得無礙解善化導故。調御有*情者。演説
當根令善調伏廣利樂故。如花嚴云。如離垢
繒而繋其頂。住法師位廣行法施。起大慈悲
安立衆生。於菩提道常行饒益無有休息。以
菩提心長養善根。爲諸衆生作調御師。示諸
衆生一切智道。此即顯示化利行矣。結爲頌
曰。救護不壞等一切。至一切處及無盡。隨順
等隨并眞實。無著無縛等法界。從此第二明
所對治。於中分三。一明所對治。二辨生
別。三所修轉勝。且初第一明所對治
經善觀五蘊三界二諦無自他相得如實性
解曰。善觀五蘊等者如前已釋。謂觀五蘊得
解脱蘊。觀三界因果得空等忍。觀二諦假實
得生無生忍。無自他相者。謂觀蘊等悉不住。
無能所故。無自他故。即無分別。文復分三。
且初第一明三界生
經雖常修勝義而受生三界 解曰。雖常修
勝義等者釋疑難也。謂此已前所修勝行皆
順勝義。當何所生。雖常修習皆順勝義。由感
三界分段生死。習種未已未離相縛。故所修
行生三界也。經言三界總相而明。多唯欲界。
如次當悉。從此第二徴其所以
經何以故 解曰徴也。從此第三釋其所生
經業習果報未壞盡故於人天中順道生故
解曰。言業習者此爲因也。言果報者此爲果
也。未壞盡者。由未斷彼感生之因故。分段生
未壞盡故。於人天中者。唯欲人天受勝生故。
何非上二唯欲人天。有現觀故此近初地非
彼二故。順道生故者。經生不忘性成就故。此
中所明直往種性。若迴心者前變易中已分
別故。從此第三明所修行
經上品修習八萬四千波羅蜜多 解曰。三
賢之上餘文悉矣。從此第三結申滿位。於中
分三。且初第一明所經劫
經三阿僧祇劫修二利行廣大饒益 解曰。
三阿僧祇者於前二上加一劫故。具修二
利廣饒益故。從此第二明出離行
經得善調伏諸三摩地住勝觀察修出離行
解曰。得善調伏者。於三賢位善調伏故。三摩
地者此云等持。修諸勝定恒相應故。住勝觀
察者。下中上品修勝慧故。爲引初地出離行
故。又解。修二利行廣大饒益者。此明結上資
糧位中多住外門修菩薩行。得善調伏已下
文者明加行位。上之兩句明所依定。得善調
伏者。已得上品調伏心故。諸三摩地者。謂明
得等所依定故。此四不一名諸定故。下之兩
句明燸等位。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名勝觀察。
此略明者。一者燸位。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
無所取。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義自性差別
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
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
故亦名燸。二者頂位。依明増定發上尋思觀
無所取。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
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
増。尋思位極故復名頂。三者忍位。依印順定
發下如實智。如實遍知名義自性差別四法
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
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印前
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四世第
一位。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即二取空。謂前
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
此無間必入見道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
勝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燸頂依能取識觀所
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
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
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
厚嚴經爲成此義。如經偈云。菩薩於定位。觀
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
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此位菩薩於安立諦觀苦等四。非安立諦總
一眞實別即二空倶學觀察。爲引當來二種
見故。菩薩起此燸等善根。雖方便時通諸靜
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託最勝依入見道故。
唯依欲界善趣身起。故顯揚論第十六云。極
厭非惡趣。極欣非上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
現觀。此上皆是住勝觀察。修順見道出離行
故。若依瑜伽。三無數劫上來總是明初劫竟。
古人立此四加行云。初禪方便非欲界攝。初
地方便非初劫攝。應爲質云。初地方便非初
劫者。初地方便非凡夫攝。若言未證眞故非
聖人者。應言未證眞故非第二劫攝若觀斯
文無勞立難。從此第三結後勝地
經能證平等聖人地故 解曰。能證平等者。
別無漏智親證眞如。如即平等聖人地故。從
此第四明歡喜地。於中分三。初標入地相。次
住地修行。後結申滿地。初文復三。且初第一
標入地相
經復次歡喜地菩薩摩訶薩超愚夫地生如來
家住平等忍 解曰。凡欲登地先瑞相者。如
金光明第四云。佛告師子相無礙光焔菩薩
言。善男子初地菩薩是相。先現三千大千世
界無量無邊種種寶藏。無不盈滿。菩薩悉見。
此與大寶積第一百一十五卷中十地文同。
即先相矣。歡喜地者。謂初證得出世之心。昔
所未得而今始得生極喜故。所言地者。爲無
爲徳以爲自性。如前解故。超愚夫地者。愚謂
凡愚無明爲地。無漏斷彼故云超也。生如來
家者。無性攝論云。謂佛法界名如來家。於此
證會故名爲生。初生聖胎紹佛種故。如十地
經云。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家種姓尊
貴也。住平等忍者。眞無高下故云平等。正智
證曾爲忍住矣。從此第二明所證如
經初無相智照勝義諦一相平等非相無相
解曰。初無相智者。謂眞見道無分別智證二
空理。此最居初故名初智。雖相見道望脩爲
初。此在彼先故名初也。照勝義諦者。證法性
如二空所顯眞勝義故。一相平等者。如智不
二即一相平等。非相無相者。無能所相即非
相無相。從此第三明所斷障
經斷諸無明滅三界貪未來無量生死永不生
故 解曰。斷諸無明者。謂二障中分別起者。
無明不一故名爲諸。雖擧無明執障皆斷。無
明爲本執障所依。但斷無明餘皆隨斷故偏
擧也。滅三界貪者此修斷也。謂貪煩惱與無
明倶障施度。増入初地時謂貪麁重即永斷
故。未來無量生死永不生故者。謂分別惑所
造十惡及諸善業感彼惡趣。北倶盧洲長壽
天等無量生死。入初地時永不生故。如金光
明第四。斷二無明。一執著有相我法無明。
謂二障中著有相者。二執爲本言我法故。即
同此中斷諸無明。二怖畏生死惡趣無明。謂
感惡趣諸業果等。即同此中未來無量生死。
然此三中前後見惑。貪爲修惑。顯此三種皆
永斷故。斷差別者。謂初無明自性斷故。次三
界貪檀行離繋縁縛斷故。無量生死因果皆
無不生斷故。前二擇滅後非擇滅所證眞如
即無爲故。從此第二住地修行。於中分三。初
明修悲智。次明智一異。後明脩智願。初明
悲智文分爲三。一總標悲智。二明修勝行。三
依地辨徳。且初第一總標悲智
經大悲爲首起諸大願於方便智念念修習無
量勝行 解曰。大悲爲首者利他本故。起諸
大願者行所依故。由行與願牙相依持。此二
倶修不偏起故。於方便智者達俗智也。如十
地經云。大悲爲首智慧増上方便善巧所攝
諸智。准彼經者。顯依悲智。念念修習自利
利他無量勝行皆善巧故。從此第二明修勝
行。文復分二。且初第一遍修諸行
經非證非不證一切遍學故 解曰。言非證
者方便智故。非不證者影像故。若依本記。
眞中有俗故云非證。俗中有眞故非不證。一
切遍學者。住此地中一無數劫萬行莊嚴遍
修學故。如成實論。廣學異論遍知意故。如善
戒經。遍學五明諸論等故。等嚴三十四。
十地論第二三廣明行矣。從此第二向一切

經非住非不住向一切智故 解曰。言非住
者。遍修諸行不住止之。非不住者。於所修
行心無散亂常寂靜故。向一切智者。所修行
願悉皆趣入一切智故。從此第三依地辨徳。
於中分四。且初第一魔不能動
經行於生死魔不動故 解曰。行於生死者
利生處也。魔不能動者謂四魔也。煩惱・蘊・
死及以天魔。如上序品已廣分別。如佛地論
第一云。初地已上諸大菩薩在淨土中離麁
四魔無五怖畏。從此第二離諸怖畏
經離我我所無怖畏故 解曰。離我我所者。
分別所起已永斷故。無怖畏有五。一不活
畏。二惡名畏。三者死畏。四惡道畏。五大衆威
徳畏。辨五依者。十地論第二去。此五怖畏
是初地障。第一二五依身口意。第三第四依
身。身者愛憎異故。辨五因者略有二種。一者
邪智妄取想見愛著故。二善根微少故。能對
治者如十地經及花嚴云。此菩薩離我想故
尚不愛身。何況資財。無不活畏。不於他所希
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衆生。無惡名畏。遠
離我見無有我想。無死畏故。自知死已決定
不離諸佛菩薩。無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
間無與等者。何況有勝。無大衆威徳畏故。此
總云無怖畏矣從此第三常化衆生
經無自他相常化衆生故 解曰。無自他相
者。得無分別不住相故。常化衆生者。如十地
經云。又發大願三界所繋入於六趣。一切生
處名色所攝如是等類。我皆教化令入佛法。
悉令永斷一切世間趣。令安住一切智道。盡
未來際無休息故即常化矣。從此第四生諸
淨土
經自在願力生諸淨土故 解曰。自在願力
者。願由行力得自在故。生諸淨土者。所謂諸
佛受用土故。然此菩薩自受用土與諸佛土
處無有異。體別如前。此受用土體状如何。依
何乘路即得生故。如佛地經論第一云。諸佛
淨土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
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爲相。
如來所覩。諸大菩薩衆所雲集。大念慧行以
爲遊路。大止妙觀以爲所乘。大空無相無願
解脱爲所入門。此經上云脩三脱門。今此又
云自在願力。顯願由行得自在故。依彼乘路
而得生故。何以知彼此地生耶。彼論解云。他
受用土地上菩薩乃得生故。從此第二明智
一異於中分三且初第一明根本智
經善男子此初覺智非如非智非有非無無
有二相 解曰。此初覺智者入地智也。覺謂
覺照即證眞智。非如非智者境智倶空故。非
有非無者有無倶寂故。無有二相者能所兩
亡故。即六七識觀察平等。此二智品最初起
故。從此第二明方便智
經方便妙用非倒非住非動非靜 解曰。方
便妙用者達俗智也。體具四徳故云妙用。非
倒者雖帶相縁不顛倒故。非住者萬行皆修
非住一故。非動者縁前如智不散動故。非靜
者乘大智悲修無住故。又初異外道。次異凡
天。動靜二種異於二乘。彼無此智不同此故。
從此第三二智一異
經二利自在如水與波非一非異智起諸波羅
*蜜多亦非一異 解曰。二利自在者。眞智自
利方便利地。於此二利作用自在。如水與波
者擧喩釋成。水喩本智波喩後智。此二作用
如波水故。非一非異者由動靜異故非一也。
離水無波故非異也。即是二智非一異義。智
起諸波羅*蜜多亦非一異者。依智起行行與
智倶。亦如水波非一異故。從此第三明*脩智
願。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所修行
經於四阿僧祇劫滿足修習萬萬行願 解
曰。四阿僧祇者。於前三上加一劫故。修習等
者。此中修行與賢異者。准瑜伽云。初無數劫
名波羅*蜜多。於一行中修一行故。第二無數
劫名近波羅*蜜多。於一行中修一切行故。
第三無數劫名大波羅*蜜多。一切行中修一
切行故。深密第四唯識第九亦同説故。今此
修習即第二劫。故與賢位有其異矣。從此第
二明智願力
經此地菩薩無三界業習更不造新由隨智力
以願生故 解曰。無三界業習者業者行也。
習謂習氣通種現也。見所斷者皆已無故。更
不造新者。迷理無明轉新發業。既已斷故更
不造新。從此已後乃至十地所修行願皆不
招生。由初入地無明斷故。若爾後地無明與
前何別。地上菩薩現貪嗔等。豈非業耶。答
後自無明唯倶生惑。雖有不起。非發業故。
又諸菩薩所化有情種種性欲化縁不一。由
大悲力故現貪嗔。如花嚴六十八婆須*蜜女
六十六無厭足王。一一皆得無量三昧。豈如
所見同不善故。若爾地上勝報彼應無因。此
亦不然。謂由地前資糧等位無明發行以爲
因故。由隨智力以願生故者。西方諸師自有
兩解。有説。漸悟及智増者。續生煩惱發潤永
斷。於三界内無分段生。十王果報由隨智力
無漏定願受變易生。不爾十王彼應無故。若
界外生非凡境者。諸佛菩薩應非見故。有説。
彼有論師名調伏光。依解深密作如是説。一
類頓悟悲増上者。地前熏習感勝身因留事
惑種。隨智願力潤彼生故。八地已上唯變化
生。隨定散地皆得見矣。故七地前十王果等
皆實生故。從此第三結申滿地
經念念常行檀波羅*蜜多布施愛語利行同
事廣大清淨善能安住饒益衆生 解曰。念
念常行者。十度之中檀度偏増。財法無畏圓
滿修故。餘非不修隨力分故。布施等者。廣大
修習皆清淨故。如十地論與此少別。彼第三
云。以二攝法攝取衆生。所謂布施愛語二也。
後之二攝但信解力行未通達。善能安住等
結圓滿也。從此第五明離垢地。文三如前。且
初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離垢地菩薩摩訶薩四無量心最勝寂
滅斷嗔等習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經
云。二地菩薩是相先現。三千大千世界地平
如掌。無量無邊種種妙色清淨珍寶莊嚴之
具菩薩悉見。離垢地者。諸微細垢犯戒過失
皆得清淨名無垢故。四無量心者。謂於此地
斷嗔等習故。四無量與入地心相應起也。最
勝寂滅者所證如也。此同攝論證最勝如。謂
具無邊勝功徳故。斷嗔等習者明所斷也。習
謂習氣此有二義。一者嗔等煩惱種子。二者
嗔等所熏麁重無堪任性。等亦二義。一者等
彼忿恚害等諸隨煩惱。二者等彼倶所知障
所斷無明。此復有二。如金光明云。一者微細
學處誤犯無明。即此地倶生一分。二者發起
種種業行無明。即彼所起誤犯三業此無明
等皆障二地極淨尸羅。入二地時皆永斷故。
斷差別者。此倶嗔等但斷麁重無堪任性不
斷種故。以嗔等種是修所斷。唯識第十説。修
所斷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
行。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爲失。八地以上
畢竟不行。於十地中不別斷種。至金剛定一
切頓斷。問此所知障與嗔麁重二類不同。爲
倶斷否。答明所斷者。二類雖殊非離障外別
起無間斷嗔麁重。此無始來與所知障倶所
知障爲本。以無間道斷本障故。嗔麁重性與
所知障麁重性。解脱道中倶時捨故。斷時別
者。無間道起障種已無。而未捨彼無堪任性。
爲捨此故起解脱道。解脱道起非唯爲此。及
證此品擇滅無爲。即無堪任性與無間道倶
滅證無爲。得與解脱道倶生。於十地中所斷
二障斷種斷習及能斷道無間解脱。准此悉
矣。從此第二住地修行。於中分二。且初第一
修十善行
經修一切行所謂遠離殺害不與不取心無染
欲得眞實語得和合語得柔軟語得調伏語
常行捨心常起慈心住正直心 解曰。修一
切行者此總標也。所謂已下明十善也。初三
身業離殺盜婬。次四口業遠離虚誑離間麁
惡雜穢語故。後三意業離貪嗔癡不善根故。
謂此菩薩戒度圓滿三業清淨具十善故。辨
此體者。有宗七色三心所故。經部唯思運身
發語審慮決定作動三故。大乘亦思假亦色
故。辨差別者。如十地經論第四云。十善業道
集因縁故則生人中至有頂處。又此上品十
善業道與智慧觀和合修行。其心狹劣故。厭
畏三界故。遠離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故。
成聲聞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不
從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
甚深因縁法故。成獨覺乘。又此上品十善業
道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
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捨衆生故。希求諸佛
大智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
成菩薩廣大行。又此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
清淨故。證十力故。四無畏故。一切佛法皆成
就故。此即具明諸趣諸乘乃至佛果皆由十
善。有斯異故。與此相違十不善果有其三種
異熟果者。彼經次云。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
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由此故生三惡
趣。故等流果者若生人中。殺有二果。短命多
病。盜有二果。貧窮失財不得自在。婬有二果。
妻不貞良不得隨意眷屬。虚誑二果。多被誹
謗爲他所誑。離間二果。眷屬乖離親族弊惡。
麁惡二果常聞惡聲言多諍訟。雜穢二果。言
無人受語不明了。貪欲二果。心不知足多欲
無厭。嗔恚二果。常被他人求其長短又常被
他之所惱害。邪見二果。生邪見家其心諂曲。
此即人中等流果故。増上果者如婆沙云。身
無光澤常遭霜雹。身多塵垢口恒臭穢。時候
改變由多荊确。居處險曲感外果少。果多辛
辣果少或無此。即人中増上果故。彼經結云。
十不善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衆大苦聚。故
當遠離。以十善道爲法園苑。常自安住亦勸
他故。從此第二離過修行
經寂靜純善離破戒垢行大慈觀念念現前
解曰。寂靜純善者。三業寂靜離諠動故。十善
雜即純善故。離破戒垢者行清淨故。行大
慈觀者獲勝定故。念念現前者無間斷故。從
此第三結申滿地
經於五阿僧祇劫具足清淨戒波羅*蜜多志
意勇猛永離諸染 解曰。五阿僧祇者。於前
四上加一劫故。具足等者。戒度偏増餘隨分
故。志意勇猛者行無退故。永離諸染者清
淨圓滿。從此第六明發光地文三如前且初
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發光地菩薩摩訶薩住無分別滅無明
闇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三地菩薩
是相先現。自身勇健甲伏莊嚴。一切怨賊皆
能推伏。菩薩悉見也。發光地者。無量智慧三
昧光明不可傾動。無能摧伏。聞持陀羅尼以
爲根本。名發光地。住無分別者。謂即入地無
分別智也。但明能證智。必有所證如。准唯識
論。此地菩薩證勝流眞如。謂此眞如所流教
法於餘教法極爲勝故。謂由此地所得三慧
照大乘法。證此教法根本眞如。滅無明闇者
明斷障也。謂入此地斷闇鈍障。所知障中倶
生一分障彼三地勝定總持及彼所發殊勝三
慧。如金光明云。有二無明。一者未得今得愛
者無明。謂障勝定及修慧者。愛謂煩惱。與
無明倶。倶能障也。二能障殊勝總持無明。謂
障總持聞思慧者。梵云陀羅尼此云總持。念
慧爲體。依地持論。有其四種。一者法持持
名句文。二者義持持所詮義。三者詞無礙解。
四者辨才無斷。由得忍智故。於此四總持不
忘。此地於法至求無倦。如十地論第五云。假
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投身直過求佛所
説一句法故。從此第二住地修行。於中分三。
初第一顯得三明
經於無相忍而得三明悉知三世無來無去
解曰。於無相忍者。智縁無相名無相忍也。
而得三明者。一宿住智明。二死生智明。三漏
盡智明。廣如前解。悉知三世無來無去者。由
此三明初知過去次知未來後知現在。了知
三世達彼體空無來去矣。從此第二明所修

經依四靜慮四無色定無分別智次第隨順
解曰。依四靜慮四無色者。靜慮無色如前已
解。二界定地地別有八。此差別者。前七各三
淨味無漏凡聖別故。有頂唯二無無漏故。無
分別智者。謂即加行根本後得倶無分別也。
次第隨順者後得智也。云何知然。謂加行智
引根本故。根本智品證眞理故。准於後得種
種修行得於八地皆修習故。言隨順者修習
義也。從下至上隨順趣入。如倶舍論第二十
八修超等至。彼論頌云。二類定順逆均間次
及超至間超爲成。於前八地本善等至分爲
二類。一者有漏二者無漏。往上名順。還下名
逆。同類名均。異類名間。相隣名次。越一爲
超。至間超爲成者。謂觀行者修超定時。於有
漏八地順逆均次現前數習。無漏七地順逆
均次漏無漏順逆間次。於有漏地順逆均超。
於無漏地順逆均超現前數習。名加行滿無
漏等至。順逆間超名超定成。此則隨順大般
若經菩薩摩訶薩師子頻申三摩地集散三摩
地。至下當悉。如十地論云。此地菩薩以何義
故入禪無色無量神通。爲五種衆生故。一爲
禪樂憍慢衆生入諸禪故。二爲無色解脱憍
慢衆生入無色定故。三爲苦惱衆生令安善
處永與樂故。應解彼苦令不受故。入諸禪定
起慈悲無量故。四爲已得解脱衆生入喜捨
無量故。五爲邪歸依衆生入勝神通令正信
故。此地獲得不退禪故名三昧地前地。非無
此地勝故。然此五中前之四門屬此段也。第
五神通屬次下故。從此第三明得五通。於中
分二。且初第一總標定等
經具足勝定得五神通 解曰。具足勝定者
前八定也。於中前四五通所依。得五神通者
此總標矣。從此第二別明五通
經現身大小隱顯自在天眼清淨悉見諸趣天
耳清淨悉聞衆聲以他心智知衆生心宿住能
知無量差別 解曰。於此五中第一三四境
唯現在。所現聞知皆現在故。境畔際者如前
經云。萬佛刹土。第五知過去。如十地經云。如
實念知過去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第二
知未來。准彼過去義應悉也。又十地論明智
見者。四通明智第五明見。然十地經列五通
者。一者神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
通。五天眼通。依此次第明智見別不同此也。
三業異者彼論次云。初一神通身業清淨。天
耳他心口業清淨。宿命死生意業清淨。所知
異者。初一神通能至衆生所運身勝解意速
異。天耳智通能知説法音聲義故。他心智通
隨諸言音皆能盡知。依於此義種種異名隨
衆生説。故去來二通盡知衆生過去未來所
應受化故。釋名出體如序品矣。從此第三結
申滿地
經於六阿僧祇劫行一切忍波羅*蜜多得大
總持利益安樂 解曰。六阿僧祇者如前加
也。忍波羅*蜜者。此度偏増。餘非不修。隨力
分故。得大總持者。四種如前悉圓滿故。利益
安樂者結利他故
從此第七明焔慧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標
入地相
經復次焔慧地菩薩摩訶薩修行順忍無所攝
受永斷微細身邊見故 解曰。明入地者如
金光明云。四地菩薩是相先現。四方風輪種
種妙花悉皆散灑充布地上。菩薩悉見也。焔
慧地者。以智慧火燒諸煩惱。増長光明修覺
分故。修行順忍者。第三順忍中下品忍也。修
謂修習行謂進趣。忍名雖通令入此地證
眞之智名爲順忍。初證此理忍義勝故。無所
攝受者所證如也。謂此眞如無所繋屬。非我
繋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永斷微細身邊見
故者所斷障也。謂意識倶修斷煩惱身邊見
也。言微細者。此身邊見最下品故。不作意縁
故。遠隨現行故。説名微細。彼障此地菩提分
法。入此地時便永斷故。見倶無明爲所知障。
此有二種。如金光明云。一者味著等至喜悦
無明。即是此中定愛倶者。於淨定中生味著
故。二者微妙淨法愛樂無明。即是此中法愛
倶者。言淨法者。謂眞如法及菩提分法十二
分教法。此二無明爲所知障。與彼煩惱二愛
相應。又二無明從無始來與意識中任運而
生身邊二見相應而起。今入此地無明斷故。
二愛二見皆永不行。斷種斷現准上悉也。然
此地中與前異者。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
世間。今第四地既得無漏菩提分法名出世
矣。從此第二住地修行。於中分三。且初第一
標所修行
經修習無邊菩提分法 解曰。言修習者如
十地論。謂此地中修菩提分行相無邊。或所
利無邊。或即趣向果徳無邊。名無邊也。分者
因也亦支分義。趣果果分名分法也。從此第
二明菩提分
經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具足 解曰。念
處等者。前三各四次二各五次七後八爲三
十七。列名出體如前序品。此*地所修皆無漏
故。如十地經修念住勤一一皆云除世貪憂。
神足已下盡八正道一一具四。依止厭依止
離依心滅依止捨。花嚴經云迴向於捨也。如
婆沙云。慧縁苦集名爲厭故。能斷惑道皆名
爲離。離煩惱故。滅謂惑無滅理顯故。捨謂大
捨寂靜住故。廣如倶舍論第二十五對法第
十具分別也。從此第三明所趣果
經爲欲成就力無所畏不共佛法 解曰。爲
趣佛果文易可知。從此第二經申滿地
經於七阿僧祇劫修習無量精進波羅蜜多遠
離懈怠普利衆生 解曰。於七阿僧祇者如
前加也。言無量者衆行廣故。習修不退皆精
進故。此度偏増餘隨分故。遠離懈怠者障永
斷故。普利衆生者等利他故。從此第八明難
勝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難勝地菩薩摩訶薩以四無畏隨順
眞如清淨平等無差別相斷隨小乘樂求涅
槃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五地菩薩
是相先現。有妙寶女。寶實瓔珞周遍嚴身。
首冠名花以爲其飾。菩薩悉見也。難勝地者。
修行方便勝智自在能得難得名難勝地。以
四無畏者。此有二種。一者佛果四無畏。一一
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障道無畏。四出苦
道無畏。如常分別。二者菩薩四無畏。一聞持
無畏。二解脱無畏。三處衆無畏。四答難無畏。
如前已解。若後四種希轉増進廣行利樂。加
行引發入此地故。若前四種由此地中能證
之智所斷之障。知諸地中障道出道分同果
故名無畏也。隨順眞如者如十地論第八云。
隨順平等眞如法故。准彼論者。謂能證智隨
順平等證眞如理中品順忍也。清淨平等無
差別相者所證如也。染淨平等體無差別。非
如眼等有差別故。斷隨小乘樂求涅槃者所
斷障也。謂前地中修菩提分雖得無漏。由所
知障令善心等而有欣厭。同小乘等厭背生
死欣求涅槃。此有二種如金光明云。一者欲
背生死無明。即是此中厭生死者。二者希趣
涅槃無明。即是此中樂涅槃者。此二無明障
於五地無差別道。入五地時便永斷故。從此
第三住地修行。於中分三。初明觀諸諦。次明
習技藝。後明出障道。且初第一明觀諸諦
經集諸功徳具觀諸諦此苦聖諦集滅道諦世
俗勝義觀無量諦 解曰。集諸功徳者積集
無量行願功徳也。如十地論第七云。修習菩
提心得大願力故。不疲倦心慈悲不捨衆生
故。得善根力修習功徳智慧行故。不捨衆生
力不休息諸行故。正修行力起方便善巧故。
無厭足力照見上上地故。得他勝力正受如
來加護故。自得勝力得念定慧故。然此八中
總有四對。初二二利後二自他廣明。此地集
諸徳也。具觀諸諦者標所觀也。此苦等諦觀
無量者。四諦二諦具攝眞俗境無量故。能證
之智解無量故。從此第二明習技藝文復分
二。且初第一明習技藝
經爲利衆生習諸伎藝文字醫方讃詠戲㗛
工巧呪術外道異論吉凶占相一無錯謬
解曰。爲利衆生習諸*伎藝者標利他也。技術
業藝有無別故。文字者書記故。醫方者救療
故。讃詠者文辭故。戲㗛者歌樂故。工巧者彫
鏤等故。呪術者隱顯等故。外道異論者十六
異論故。吉凶占相者。占謂卜噬相謂候貌。
或於夢寐或於列宿皆善占相能知吉凶無
錯謬故。從此第二明趣菩提
經但於衆生不爲損惱爲利益故咸悉開示漸
令安住無上菩提 解曰。開此示彼。餘文易
了。從此第三明出障道
經知諸地中出道障道 解曰。知諸地中者。
謂知諸地障道出道入住滿心皆悉了矣。從
此第三結申滿地
經於八阿僧祇劫常修三昧開發諸行 解
曰於八阿僧祇劫者如前加也。常修三昧者。
禪度偏増餘隨力分。依定開發諸行願故。從
此第九明現前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標入
地相
經復次現前地菩薩摩訶薩得上順忍住三脱
門能盡三界集因集業麁現行相 解曰。明
入地者如金光明云。六地菩薩是相先現。七
寶花池有四階道。金砂遍布清淨無穢。八功
徳水皆悉盈滿。嗢鉢羅花・波頭摩花・分頭
花・芬陀利花隨處莊嚴。於花池所遊戲快樂
清涼無比。菩薩悉見也。現前地者。行法相續
了了顯現無相思惟悉現前故。得上順忍者。
明能證智。上品忍也。住三脱門者如十地論
第八云。欲入第六地。得一切法自性無相平等
故。准彼即顯證三脱門平等眞理也。如唯識
論。此地所證。無染淨如本性。無染非後淨故。
能盡三界等者所斷障也。能盡即是斷盡義
也。言三界者明所依也。集因者倶生煩惱及
識種也。集業者福非福等諸業種也。皆是集
論分段因故。麁現行相者所知障也。謂由前
地觀於四諦二染二淨執有染淨麁相現行。
障於六地無染淨道。謂此無明有其二種。如
金光明云。一者觀行流轉無明。即是此中執
染者。二者麁相現前無明。即是此中執有
淨者。取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
觀。入此地時彼二無明及集因集業倶永斷
故斷彼種現。准前悉故從此第二住地修行。
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明縁生觀
經大悲増上觀諸生死無明闇覆業集識種
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皆由著我
解曰。大悲増上觀諸生死者。先起大悲利生
増上。觀諸世間受生死故。如十地經云。世間
受身生處差別皆以著我。若離於我則無生
等。無明闇覆者。發業無明速闇爲性。覆眞
實理生死本故。業習者。業謂非福福不動
行。習謂熏習也。識種者總報識種於結生位
種生現故。名色者。初結生位非色四蘊總立
爲名。羯邏藍等名之爲色。合此二種爲名色
故。六處者名色増長有明等生六根處故。觸
謂觸對。根境識三和合生故。受謂領納。因
觸生故。然識等五約位以明。此之五果種
唯無記。隨業所生起必倶故。愛謂潤惑。
増名取。業等六種増長名有。有當果故。隨
於諸趣蘊起名生。衰變名老。滅壞名死。言等
者等彼憂悲苦惱也。亦顯縁起長劫輪迴治
道未生恒無盡故。皆由著我者。菩薩觀彼
長劫輪迴由有我故生死不斷。從此第二三
脱門觀
經無明業果非有非無一相無相而不二故
解曰。無明業果者。無明愛取三是無明。行有
兩支此二通業。識等五支及生老死七支是
果。二世皆不違經。隨應悉故。若以本末明
因果者。十二支中無明愛取體是煩惱爲業
苦本。三唯是因。生老死支體是異熟業惑之
果。二唯是果。行有識等乃具二義。生死之因
煩惱之果。亦因亦果故。瑜伽第十云。三唯是
因二唯是果餘之七支通因果故。若以等
明因果者。前前爲因後後爲果。十二支中無
明唯因。老死唯果。餘望前後亦因亦果故。瑜
伽第十云。初一唯因後一唯果餘通二故。非
有非無者空解脱門也。觀前縁生我法非有
實性非無。如十地論第八云。如是觀察因縁
法已無我作者。自性空離得空解脱門。一相
無相者。無相解脱門也。彼論次云。觀彼有支
自性滅故。如是不見少法相故得無相解脱
門。而不二故者無願解脱門也。彼論次云。
見因縁法無少法相可生願樂。唯除大悲教
化衆生得無願解脱門。此即顯示無願與悲
境不二故。又非有故非無故一相無相故知。
次即空無願無相也。而不二故者。以三脱門
觀縁生法境唯一相而不二故。從此第三結
申滿地
經於九阿僧祇劫行百萬空無相無願三昧得
一切般若波羅蜜多無邊光照 解曰。九阿
僧祇者如前加也。行百萬等者如十地經。於
三昧門一一各得百千萬三昧現前。大同
此也。得一切般若等者。得謂證得又亦獲也。
慧度偏増餘隨分也。無邊光照者。達空達
有皆無邊矣。從此第十明遠行地文三如前。
且初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遠行地菩薩摩訶薩修無生忍證法無
別斷諸業果細現行相 解曰。明入地者如
金光明云。七地菩薩是相先現。於菩薩前有
諸衆生應墮地獄。以菩薩力便得不墮。無有
損傷亦無恐怖也。遠行地者。無漏無間無相
思惟解脱三昧遠修行故。修無生忍者。五中
第四明能證智。下品忍也。證法無別者明所
證如。謂此眞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
故。斷諸業果者明所斷也。地前所感分段業
果極至此地皆永斷故。細現行相者所知障
也。執有生滅細相現行能障此地妙無相道。
此有二種如金光明云。一者微細諸相現行
無明。即是此中執有生者。謂取流轉細生相
故二者作意欣樂無相無明。即是此中執有
滅者。謂取還滅細滅相故。由此二故純於無
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入此地時
彼等永斷故。於無相不專懃求。即於空中起
有勝行。冥眞俗境合本後智。少用功力即能
超故。從此第二住地修行。於中分二。且初
第一明滅定行
經住於滅定起殊勝行雖常寂滅廣化衆生
解曰。住於滅定者所得定也。十地第九云寂
滅定。餘論皆名滅盡定也。大般若云滅想受
定。釋此名者。令不恒行恒行染汚心心所滅
故名滅盡。命身安和故亦名定。滅盡之定依
主得名。出此體者。依彼所滅不恒行識二十
二法及恒行識有覆心所滅十二法種子爲
體。依大小乘假實異故。明所依者。此定加行
心息想作意爲先。初修之時必依有頂遊
觀無漏爲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後故。雖屬
有頂是無漏故。此定微妙要證二空。隨應後
定所引發故。明得人者。三乘無學及有學
聖已伏或離無所有貪。准在人中此定初
起佛及弟子説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
後上二界亦得現前。如大般若三百五十云。
菩薩摩訶薩師子頻申三摩地者。入初靜慮
次第往上乃至滅想受定。彼復下入初靜慮
名頻申定。若菩薩摩訶薩集散三摩地者。如
超等至從一切地心入滅想受定。於一切
地心出名集散故。今此菩薩於滅盡定入出
自在起殊勝行故。十地論第九引經云。從第
六地能入滅定。今住此地於念念中能入寂
滅而不證滅。畢竟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
行實際行。雖常寂滅廣化衆生者。謂此菩薩
第六識全第七一分住彼定中。雖常寂滅第
七智品起三業事廣化衆生故。十地論云。行
實際行而不證滅。不捨有情即廣化故。從此
第二明示現行
經示入聲聞常隨佛智示同外道示作魔王
隨順世間而常出世 解曰。示入聲聞者。現
入小乘不同於彼但求自度。廣利有情隨佛
智故。如十地經。亦云示同辟支佛達佛境界
故。示同外道者著諸見也。同衆魔者樂生死
也。隨順世間者。世間凡夫染著顛倒。菩薩示
現皆同彼等。常修出世亦命彼等皆得出世。
同類化矣。從此第三結申滿地
經於十阿僧祇劫行百萬三昧善巧方便廣宣
法藏一切莊嚴皆得圓滿 解曰。十阿僧祇
者如前加也。行百萬三昧者如十地論云。菩
薩住此第七地能入百千萬菩薩三昧門淨治
此地故。善巧方便者此偏増故。廣宣法藏者
利樂地故。一切莊嚴者。悲智行願以自莊嚴
悉圓滿故。從此第十一明不動地文三如前。
且初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不動地菩薩摩訶薩住無生忍體無増
減斷諸功用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
八地菩薩是相先現。於身兩邊有師子王以
爲衞護。一切衆獸悉皆怖畏。菩薩悉見也。言
不動者。無相思惟修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
動故。住無生忍者明能證智。中品忍也。體無
増減者明所證也。體謂證會或即眞如是諸
法體性也。謂此眞如離増減執不隨染淨有
増減故。斷諸功用者所斷障也。言功用者加
行義也。謂由功用令無相觀不任運起。通前
辨者。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於第六
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
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
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此地中無功
用道。彼功用體有二無明。如金光明云。一者
於無相觀功用無明。謂無相中未得自在。要
由功用方得起故。二者執相自在無明。謂執
相故令於相中不得。亦攝土相一分故。云何
相。謂示現身相及淨土相皆名相故。彼二
無明入此地時便永斷故。由彼永斷故
中得二自在。此地以上純無漏道常任運起。
三界煩惱永不現行。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
可現起。生空智果不違彼故。從此第二住地
修行。於中分二。初身心不起後諸佛加持。
初中復二。且初第一無身心相
經心心寂滅無身心相猶如虚空 解曰。言
心心者前後之心或心心所也。言寂滅者明
證理也。無身心相者。若身若心無所施作寂
不動故。上句明心下句明相是二別故。猶如
虚空者喩總明也。如花嚴云。離一切心意識
分別無所取著猶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
性。各別明故。從此第二明不起心
經此菩薩佛心菩提心涅槃心悉皆不起 解
曰。明此菩薩佛大悲心趣菩提心求涅槃心
此等諸心尚皆不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從
此第二諸佛加持。於中分二。且初第一諸佛
加持
經由本願故諸佛加持 解曰。由本願故者。
由此菩薩本勝願也。謂此地中入無相海身
心寂滅若無勝願永不起故。諸佛加持者。唯
有諸佛加護攝持即能起心趣無上故。如花
嚴三十八十地論第十倶明十方諸佛悉皆現
前與如來智。申其七勸。今依花嚴明七勸者。
一者應趣果徳勸。經云善哉善哉善男子此
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
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爲
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
勸進求故。二者愍念衆生勸。經云又善男子
汝雖得是寂滅解脱。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
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
愍念如是衆生。勸令化故。三者令憶本誓勸。
經云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
益一切衆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勸滿本願故。四者訶同二乘勸。經云又善男
子此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
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爲如來。一切二乘亦
能得此無分別法。勸雙修故。五者指事令成
勸。經云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
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
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法。勸修成故。六
者勿生止足勸。經云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
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
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
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勸遍
修故。十地論解云。無量入者法門差別故。無
量轉者依上上不斷差別故。謂修前二後後
地中至究竟位皆不斷故。七者悉應通達勸。
經云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衆生
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勸遍
知故。説七勸已彼經結云。若諸佛不與此菩
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
利衆生業。即是此中加持義故。從此第二明
起化利
經能一念頃而起智業雙照平等以十力智遍
不可説大千世界隨諸衆生普皆利樂 解
曰。能一念頃者。蒙誡勸已一刹那也。而起智
業者利生業也。雙照平等者。眞俗雙照利
等。以十力智者。分同諸佛十力智也。遍
不可説大千世界者。即前經云。百萬微塵數
佛刹也。隨諸衆生者。現隨類身當根利樂
也。如花嚴云。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
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
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譬如乘船欲入大海。
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
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設經
百歳亦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
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
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
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從此第三結申滿地
經於千阿僧祇劫滿足百萬大願心心趣入一
切種一切智智 解曰。於千阿僧祇劫者越
前數也。如前瑜伽三無數劫。此地初入第三
劫故與前異故。雖上下文數有多少。三劫所
經時無異故。滿足百萬大願者。行願相資故
云滿足。願度偏増餘隨分故。心心趣入者無
修。一切種一切智智者。上俗下眞。移下
智字置於種下。結所趣故。從此第十二明善
慧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標入地相
經復次善慧地菩薩摩訶薩住上無生忍滅心
心相證智自在斷無礙障 解曰。明入地者
如金光明云。九地菩薩是相先現。轉輪聖王
無量億衆圍繞供養。頂上白蓋無量衆寶之
所莊嚴。菩薩悉見也。善慧地者。説一切
種種差別皆得自在。無患無累増長智慧自
在無礙故。住上無生忍滅心心相者。明能證
智。住上品忍。念念寂滅無相爲相。證智自在
者所證如也。由證眞如智得自在。謂若此地
證眞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故。斷無礙障者
明所斷障。此地菩薩得無礙解。由障障彼名
無礙障。此障無明有其二種。如金光明云。一
者於所説義及名句文此二無礙未善巧無
明。言所説者義無礙也。名句文者法無礙也。
此二各有無量差別名爲無量。於此二種未
得善巧故。二者於詞辨才不隨意無明詞。謂
礙辨才無礙由無明故不得隨意故。二無
明障於此地。四無礙解不得自在。入九地時
便永斷故。從此第二住地修行。於中分二。
初明無礙解後明利衆生。初中復二。且初第
一明護法藏
經具大神通修力無畏善能守護諸佛法藏
解曰。具大神通者明已得也。修力無畏者明
修習也。善能守護諸佛法藏者。四無礙解爲
佛法藏。善能持説即爲守護。或於四中得初
二種爲佛法藏。得後詞辨爲能守護。如花嚴
云。作大法師具法師行。善能守護如來法藏。
以善巧智起四無礙。用菩薩言詞而演説也。
准彼經意。十二分教爲佛法藏。具二利行爲
能守護起四無礙利樂事故。從此第二明無
礙解
經得無礙解法義詞辨演説正法無斷無盡
解曰。得無礙解者。至此地中獲無礙智名爲
得也。如攝大乘論無性釋云。四無礙解通以
定慧及彼相應心心所法以爲自性。法義詞
辨者。法者知諸法自相也。義者知諸法差別
相也。詞者無錯謬説也。辨者無斷盡説也。如
十地論第十一云口業成就也。四無礙境界
者。一法體。二法境界體。三正得與衆生。四正
求與無量門。初法體者。遠離二邊生法所攝
如色礙相如是等也。法境界體者。彼遠離二
邊生法所攝中如實智境界。菩薩如彼生法
所攝智境界中住。如前色等。何者是色謂眼
色等虚妄分別也。正得與衆生者。於彼如實
智境界中。隨他所喜言説正知。隨他言説正
知而與也。正求與無量門者。於彼隨他所喜
言説。正知無量種種義語。隨知而與。彼論依
經廣解。大精繁故略也。演説正法無斷盡者
辨無礙也。此有七種如前解矣。從此第二明
利衆生
經一刹那頃於不可説諸世界中隨諸衆生所
有問難一音解釋普令歡喜 解曰。隨諸衆
生者人天等趣。所有問難者。各隨言音種種
名義所申問難也。一音解釋者。能解者詞辨
二也。所解者法義二也。普令歡喜者。隨其種
性利中鈍根。普皆攝益令歡喜故。如十地經
云。此菩薩於一佛所。以十阿僧祇百千陀羅
尼門聽受其法。於餘無量無邊諸佛亦復如
是。此菩薩於一念間。若一大千界若二三四
十百千萬億世界若十億百億千萬億那由他
乃至不可説不可説大千世界滿中衆生。於
一念間一時問難。菩薩於一念間但以一音
皆令開解。即於一名句字中説一切名句字。
於一義中説一切義。一方音聲中現一切音
聲。於一法義中皆應根宜演説無盡名無礙
解。從此第三結申滿地
經於萬阿僧祇劫能現百萬恒河沙等諸佛神
力無盡法藏利益圓滿 解曰。於萬阿僧祇
者。所經時劫越前量故。能現百萬等者。能現
此等諸佛神力明神通也。然此菩薩十度之
中力度偏増。無盡法藏者四無礙解廣利樂
故。從此第十三明法雲地。於中分三。初標入
地相。次住地修行。後結申滿位。且初第一標
入地相
經復次法雲地菩薩摩訶薩無量智慧思惟觀
察從發信心經百萬阿僧祇劫廣集無量助道
法増長無邊大福智證業自在斷神通障
解曰。明入地者金光明云。十地菩薩是相先
現。如來之身金色晃耀無量淨光悉皆圓滿。
有無量億梵王圍繞恭敬供養。轉於無上微
妙法輪。菩薩悉見也。法雲地者。法身如虚空
智慧如大雲。皆能遍滿覆一切故。法雲兩字
如智別故。唯識論云。大法智雲含衆徳水。
蔽如空麁重充滿法身故。法雲倶智所遍如
也。無量智慧思惟觀察者。此即加行遍觀察
也。從發信心者擧最初也。經百萬阿僧祇
*劫者。至九地滿所經時也。廣集無量助道法
者。助已修習一切行願助道之法也。増長無
邊大福智者。明已増長廣大福智。如是觀察
引能證智證寂滅忍入此地也。證業自在
者明所證也。證者能證也。業自在者所證如
也謂此地中證此眞如。普於一切神通作業
總持定門皆自在故。雖十地中眞如無別。隨
能證行假立名故。斷神通障者所斷障也。神
通障者就勝立名。通障此地令於諸法不得
自在。亦障此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
業。此有二種如金光明云。一者於大神通未
得自在變現無明。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者。
此中應云於大神通變現未得自在無明。文
則順故。二者微細祕密未能悟解事業無明。
即是此中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者。由二無
明障神通等。入此地時便永斷故。從此第二
住地修行。於中分三。且初第一明利他行
經於一念頃能遍十方百萬億阿僧祇世界
微塵數國土悉知一切衆生心行上中下根爲
説三乘普令修習波羅蜜多 解曰。於一念
頃等者。明能化時所遍國土所化有情當根
攝益。隨一味法各修習故。從此第二明修轉

經入佛行處力無所畏隨順如來寂滅轉依
解曰。入佛行處力無所畏者。入謂證也或趣
入也。證眞利樂佛行處也。力無畏等不共功
徳皆趣入故。隨順如來寂滅轉依者。修習果
位所轉依也。轉謂轉易依謂所依。易劣得勝
轉依義故。然彼位別。如唯識論略有六種。一
損力益能轉。在三賢位由習勝解及慚愧故。
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本識内淨種功能。漸
伏現行名爲轉也。二通達轉。謂在初地由見
道力通達眞如。斷分別生二障麁重。證得一
分眞實轉依。三修習轉。謂通十地由數修習
十地行故。漸斷倶生二障麁重。漸次證得眞
實轉依。四果圓滿轉。謂究竟位由三大劫阿
僧企耶修集無邊難行勝行。金剛喩定現在
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麁重。頓證佛果圓滿轉
依。窮盡未來利樂無盡。五下劣轉。謂二乘位
專求自利。厭苦欣寂無勝堪能名下劣轉。六
廣大轉。謂大乘位爲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
涅槃倶無欣厭。有勝堪能名廣大轉。今第三
位已超前二第五下劣。習種已超趣第四六。
是所隨順轉依義別略有四種。一能轉道二
所轉依三所轉捨四所轉得。如彼第十廣分
別故。從此第三明伏滅頓漸。於中分二。初
明伏滅殊後明見頓漸。初中復三。且初第一
總標伏位
經善男子從初習忍至金剛定皆名爲伏一切
煩惱 解曰。從初習忍者擧其最初。至金剛
定者擧其最後。標陳初後明其伏也。所言伏
者如餘文中。世道名伏伏煩惱現。聖道名斷
斷煩惱種。此地伏者合前二道倶名爲伏。於
伏忍位以世道伏。金剛定前以聖道伏。所謂
二障麁品雖無。彼微細者種由未斷故説爲
伏。如起信論斷轉識前枝末無明亦合名斷。
望本不覺故名伏也。如本記云。從初十信至
金剛定。未斷阿頼耶識。一刹那在故説爲伏
一切煩惱。從此第二別明斷滅
經無相信忍照勝義諦滅諸煩惱生解脱智
解曰。無相信忍者。謂入初地眞見道也。智證
眞如故云無相。初信忍也◎照勝義諦者謂證
如也。滅諸煩惱者。分別二障故名爲諸。體倶
無明通名煩惱。見道初斷故名爲滅。前望倶
生故總名伏。此據分別當體滅也。生解脱智
者。謂法空觀生妙觀察平等智品名解脱智。
又即起信論中法身菩薩始覺位也。從此第
三明究竟滅
經漸漸伏滅以生滅心得無生滅此心若滅即
無明滅 解曰。此有二義。有説。漸漸伏滅者。
依唯識第十。修所斷中煩惱即伏。所知即滅。
於十地中地地皆示故言漸漸。且煩惱障所
有現起。地前漸伏。初地已上皆能伏盡。隨
於諸地智障相應。如初地貪二地嗔等。地地
伏故。此障種子至金剛定一切頓斷。若所知
障所有現起。地前漸伏。乃至十地方永斷盡。
八地已上六識倶者不復現行。無漏觀心及
果相續能違彼故。第七倶者猶可現行。法空
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轉識設未轉依。無漏伏
故障不現起。此障種子於十地中漸次斷滅。
至金剛定方永斷盡。二障伏滅有此異故。以
生滅心者能證智也。得無生滅者所證如也。
此心若滅即無明滅者。此集起心即第八識
無明習氣恒依此心心無漏位有漏識滅。彼
無明種皆已滅故。有説。漸漸伏滅者。依起信
論。從末向本。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業故。
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二
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相似覺位覺於念異念
無異相捨麁分別名漸漸伏。初地已上法身
菩薩。隨分覺於念住。念無住相名漸漸滅。
通説名爲漸漸伏滅。以生滅心得無生滅者。
以隨分覺生滅之心修證不已。得至究竟無
生滅故。此心若滅即無明滅者。如菩薩地盡。
等覺位中金剛喩定現在前時。滿足方便即
方便道。一念相應即無間道。覺心初相。即業
相心因本無明業相動念業相心滅即無明
滅。前唯約聖後亦通賢。互有廣略不相違故。
從此第二明見頓漸
經金剛定前所有知見皆不名見唯佛頓解具
一切智所有知見而得名見 解曰。金剛定
前者等覺已前也。所有知見者。證眞達俗慧
知見也。皆不名見者。智品未具覺解未圓故
不名見。唯佛頓解具一切智所有知見而得
名見者。具四智品覺解圓極故名見也。佛智
漸圓云何名頓。汎論漸頓有其四種。一者教
漸頓。方便説三直談大故。二者理漸頓。漸次
悟入照實性故。三者行漸頓。二乘迴心直往
性故。四者果漸頓。前二智品漸次而圓。圓鏡
智品頓滿足故。所證涅槃體非漸頓。從能證
智亦不違故。又無上菩提從漸修圓。性淨
菩提本滿足故。今佛果位解理圓極夢想都
盡。覺知自心本不流動。今無所靜常自一心
住一如床。如金鼓經夢中渡河至彼岸竟即
斯見也。從此第三結申滿位文復分二。初
明等覺後明佛果。初中復二。且初第一明
覺位
經善男子金剛三昧現在前時而亦未能等無
等等 解曰。然於等覺有初後位。此後位也。
謂此菩薩住第四禪大自在宮有妙淨土。如
佛地論第一云。十地菩薩自心所變淨土有
二。若第八識所變淨土。是有漏識相分攝故。
雖無漏善力所資薫。其相淨妙是苦諦攝。若
隨後得無漏心變淨土影像。是無漏故從無
漏善種子而生。體是無漏道諦所攝。居此土
中所修覺者。如瓔珞經云。等覺菩薩以大
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千劫學佛威儀。萬
學佛化現也。自此已前明等覺位所修行
也。將成正覺起金剛三昧者。如十地論第十
二。花嚴經三十九皆云。菩薩摩訶薩入受職
地已得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其最後
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此三昧現有大寶
蓮花忽然出生。其花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
千世界。以衆妙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
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恒放光明普照法
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花以爲眷屬。爾
時菩薩其身殊妙坐此花座身相大小正相
稱可。無量菩薩以爲眷屬。各坐其餘蓮花之
上周匝圍遶。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
一心瞻仰。此大菩薩并其眷屬所有光明及
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
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不來
集。此大菩薩足下放光照諸地獄。膝輪放光
照諸畜生。齊輪放光照閻羅界。兩脇放光照
諸人趣。兩手放光照天及脩羅。兩肩放光普
照聲聞。項背放光照辟支佛。面門放光照初
發心乃至九地菩薩。眉間放光普照十方受
職菩薩。頂上放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道
場。右繞十匝住虚空中。成光明網雨莊嚴具
以爲供養。復繞十匝從諸如來足下而入。爾
時諸佛及諸菩薩知某世界某菩薩摩訶薩
到受職位。彼諸菩薩皆來觀察。即各獲得十
千三昧。一切諸佛眉間出光普照十方一切
世界。右繞十匝示現佛事。而來至此菩薩會
上。周匝右繞示現種種莊嚴事已。從大菩薩
頂上而入。得先未得百萬三昧。名爲已得受
職之位。如轉輪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
具足。王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網幔幢
幡散花奏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執
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廣如彼故。
然金剛三昧現在前時者。即前經云得先未
得百萬三昧中最後三昧也。依此勝定起無
間道斷微細障。此有二義。有説。此斷第十一
地如來地障。有二無明如金光明云。一者於
一切境微細所知障礙無明。即是此中微所
知障。二者極細煩惱麁重無明。即是此中一
切任運煩惱障種。此二無明障於佛地。無間
道時此斷捨故本識種現。許異時者此捨
故。若同時者此未捨故。有説。斷者如起信
論。唯心相滅非心體滅。滅者斷也。自相心體
擧體爲彼無明所起。乃是激靜令動。非謂辨
無令有心之動因即是無明起爲業相。今等
覺位斷本無明。無明盡時動相隨滅。但滅心
相不滅心體。此二別者。前斷轉識後斷本識。
合取兩文義符順故。而亦未能等無等等者。
此位由劣未能等佛。佛超此位故名無等。佛
佛道齊名等等故。從此第二擧喩釋成
經譬如有人登大高臺普觀一切無不斯了
解曰登高臺者顯居頂也。菩薩位極如彼頂
故。從此第二明佛果位
經若解脱位一相無相無生無滅同眞際等法
性滿功徳藏住如來位 解曰。若解脱等者
此有二義。前師解云。解脱道也。本識種現
及劣無漏與微細障所斷所棄無間解脱如
前悉故。如佛地論第三云。四智心品何位得
者。大圓鏡智種雖本有。此解脱位最初現行
一切佛果無漏種子圓滿依附。盡未來際常
無間斷。平等智品一初地現行後後地中修
令増長。法空智果恒常現有漏心時即便間
斷。乃至等覺最後之心盡未來際常無間斷。
如有漏位本識恒倶。無漏立中常無斷故。妙
觀察智亦初現行。從此已後漸修増長乃至
佛果若入滅定亦不行故成所作智。有説。初
地皆得現行。如實義者。佛果方起有漏五根
發無漏識未曾見故。於佛果位容間斷故。言
一相者。即淨法界一眞相故。言無相者。四智
心品隨應證如常無相故。無生無滅者。證如
之智體雖相續。常與如合無間斷故。同眞際
者智等如故。等法性者不變易故。滿功徳藏
者。有爲功徳滿智徳身。無爲功徳性自滿故。
住如來位者滿地也。身差別者。所證眞
理即自性身。能證四智自受用身雖果位中
無能所別。五法性類屬二身故。流出功徳。利
他二身地前地上麁細異故。大悲願力平等
無二。隨類所見勝劣不等。與自二身非即非
離。廣如彼故。後師解脱同前。言一相者。前
無間道滅本無明。今解脱道心歸本源。同一
相故。言無相者衆相無故。無生無滅者。智
冥眞理無生滅故。同眞際者動相滅故。等法
性者智等如故。滿功徳藏者神解體圓。住如
來位者寂不動故。身差別者。一者體大。眞體
遍故。二者相大。性徳圓故。三者用大。遍法
界動而常寂非即離故。前遣定一後遣定異。
牙相影顯不相違故。此上總是第十三法師
結申滿位。雖明佛果故不別開。同三賢中申
後位故。從此第二結申受持。於此分二。初
申信解。且初第一結申受持
經善男子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受持解説皆往
十方諸佛刹土利安有情通達實相如我今
日等無有異 解曰。如是等者結總上也。受
持解説往諸佛刹。利樂比佛勝劣懸殊。化利
分同云無異矣。從此第二結申信解。於中分
二。初長行顯示後説偈重明。且初第一長行
顯示
經善男子十方法界一切如來皆依此門而得
成佛若言越此得成佛者是魔所説非是
説是故汝等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解曰。皆依此門者彰同修也。若言越此等非
佛説也。是故等者勸生正解。知見等者如智
論云。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毘鉢舍那故
見。此二依止三摩提故信解也。以三摩提作
用自在解内攀縁。由有影像彼名勝解。從此
第二説偈重明。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標佛説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下二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
下三
經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説偈言 解
曰。重頌前義也。從此第二偈頌重明。於中分
三。初有一行。總明三賢。次有十行。別明十
地。後有一行。結申佛果。且初第一總明三賢」
經彼伏忍菩薩於佛法長養堅固三十心名
爲不退轉 解曰。明所依忍。長養聖胎。堅固
不退信位及心。結三不退。從此第二別明十
地。文有其十。且初第一明歡喜地
經初證平等性而生諸佛家由初得覺悟名爲
歡喜地 解曰。所證所生初覺悟故。結名可
知。從此第二明離垢地
經遠離於染汚嗔等種種垢具戒徳清淨名爲
離垢地 解曰。所離所斷所具徳故。從此第
三明發光地
經滅壞無明闇而得諸禪定照曜由慧光名爲
發光地 解曰。所斷所得定慧自在故。從此
第四明焔慧地
經清淨菩提分遠離身邊見智慧焔熾然名爲
焔慧地 解曰。所修所斷焔慧増故。從此第
五明難勝地
經如實知諸諦世間諸技藝種種利群生名爲
難勝地 解曰。所觀所習合二利故。從此第
六明現前地
經觀察縁生法無明至老死能證彼甚深名爲
現前地 解曰。所觀所證了染淨矣。從此第
七明遠行地
經方便三摩地示現無量身善巧應群生名爲
遠行地 解曰。勝行相應現身善巧故。從此
第八明不動地
經住於無相海一切佛加持自在破魔軍名爲
不動地 解曰。所住所勸文如次前破天魔
軍極至此地。從此第九明善慧地
經得四無礙解一音演一切聞者悉歡喜名爲
善慧地 解曰。所得所利生歡喜故。從此第
十明法雲地
經智慧如密雲遍滿於法界普灑甘露法名
爲法雲地 解曰。如雲遍滿灑法雨故。從此
第三結申佛果
經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脱身寂滅不思議名爲
一切智 解曰。言滿足者即究竟義。言無漏
者漏永盡也。界者藏義鏡智含容大功徳故。
或是因義出生諸乘廣利樂故。常淨解脱身
者轉無常蘊獲常法故。清淨法界無生滅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