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解脱道論 (No. 1648_ 優波底沙僧伽婆羅譯 ) in Vol. 32

[First] [Prev]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無量心以無過爲勝。受饒益故觀四大。是名
慧勝。以執著空故如是以勝可知。問云何以
地。答十二行處。不生於天上。謂十不淨及
念身食不淨想。又十三行處不生於色有。初
十二及數息念不生色有。除四無色處。餘行
處不生於無色有。如是以地可知。問云何以
取。答謂十七行處。以見應取相。除風一切入
及無色一切入。餘七一切入十不淨想。又一
行處。以觸應取相。謂念數息。又一行處。或
以見或以觸應取。謂風一切入。餘十九行處。
以聞分別應取。又五行處。初坐禪人不應修
行。四無色及捨餘二十三。初學禪人應取。
如是以取可知。問云何以人。答欲行人四無
量不應修行以淨相故。何以故。欲行人作意
淨想非其所行。如痰病人多食肥腴非其所
宜。瞋行人十不淨想不應修行。瞋恚想故。瞋
恚作意非其所行。如瞻病人飮食沸熱非其
所宜。癡行人未増長智。不應令起修行處。
離方便故。若離方便其精進無果。如人騎象
無鉤。欲行人應修不淨想及觀身。是其欲對
治故。瞋行人應修四無量心。是瞋對治故。或
當修色一切入心隨逐故。信行人當修六念
處。念佛爲初信定故。意行人當修觀四大。於
食不淨想。念死念寂寂深處故。復次意行
人於一切行處無所妨礙。覺行人當修念數
息以斷覺故。癡行人以言問法。以時聞法以
恭敬法。與師共住令智増長。於三十八行
隨其所樂。應當修念死。及觀四大最勝。復
説於分別行處我見彼勝。六人於所分別略
而爲三。問若然於初有妨。答二欲行人。謂
鈍根利根。爲鈍根欲人。修不淨觀。爲其欲對
治。是所應教行。修得除欲。利根欲人。初信増
長。當修念處。是所應教行。修得除欲。二瞋行
人。謂鈍根利根。爲鈍根瞋恚行人。修四無
量。是其瞋恚對治。是所應教行。修得除瞋。利
根瞋恚行人。以智増長修行勝處。是所教修
得除瞋。二癡行人。謂無根鈍根。爲無根癡行
人。不應教修行處。爲鈍根癡行人。爲除覺應
教修念數息。如是以略唯成三人。是故無妨。
於是法一切入及數息。以空増長。無妨成一
切行。若已得勝功徳。勝一切行所行之處故
成不妨
解脱道論卷第三



解脱道論卷第四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第八之一
問云何地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
徳。一切入者何義。幾種地何地取相。云何作
曼陀羅法。何修地法。答是心依地相生。此謂
地一切入。心不亂住是名爲修。善樂著地想
爲相。不捨爲味。意無異念爲處。何功徳者。謂
有十二功徳從地一切入是相易得。於一切
時。於一切行。心行無礙。如意神通。履水遊
空如地。受種種色辯。初念宿命辯。及天耳界
辯。隨行善趣甘露爲邊。問一切入何義。答謂
周普一切入。如佛説偈言
    若人念佛徳 生喜充遍身
    觀地一切入 周滿閻浮提
    此觀縁地生 心喜亦如是
修如是觀。見曼陀羅遍一切入。問地幾種。
何地取相可修。答地有二種。一自相地。二造
作地。堅爲自相地界。是謂自相地。若手自
掘若教人掘。造作所成。是謂作地。成四種
色。謂白黒赤及如明色。於是坐禪人。於自相
地不應作意。應除白黒赤。何以故。若觀自相
地。從此不起彼分相。若取白黒赤色。成修
色一切入。何以故。觀自相地離白黒赤。若作
不作當取其相。如明相現當取其相。問云何
名不作地。答處處平坦。離於草莽無諸株
杌。於其眼境當令起心。是名地想。是謂不
作地。若舊坐禪隨樂不樂。即見彼分地相。
住於不退。新學初禪取作地相作曼陀羅。不
觀非作地。問云何作曼陀羅。答若坐禪人欲
於地作曼陀羅。初從當觀寂寂。或於寺舍或
在石室。或在樹下。不住幽闇無日光處非人
行路。於如是處皆遠一尋。洒掃清潔當令地
掃。於處所如明相現時。土色使與地性
得相發起。籌量調適威儀恭敬。取於器物以
水和土。刪去草杌却除糞芥。取其衣帊
漉泥滓。於淨潔地障蔽坐處。遮斷光明安置
窟。不近不遠以規作圓。圓内平滿無有痕
跡。然後以泥泥地不雜餘色。以別色不雜於
地應安。乃至未燥當覆守護。若至燥時以異
色界其外。或如米篩大。或如牢大。或
圓或方或三角四角。應當分別。本師所説。最
勝圓作曼陀羅。若於衣若於板若於壁處。皆
作曼陀羅。於地最勝。如是先師所説。問云
何修地法。答若坐禪人。欲修地一切入。從初
當觀欲過患。復應觀出離功徳。問何故應觀
欲過患。答欲者少氣味故多憂苦。於是處多
過患。欲者如骨喩少氣味。欲者如肉揣喩。
以多屬故。欲者如逆風把火喩。隨燒故。欲者
如炎炭喩大小故。欲者如夢喩倏忽無故。欲
者如借物喩勢不得久故。欲者如樹果喩。爲
人所折故。欲者如刀喩以斬斫故。欲者如槊
喩以爲槊故。欲者如毒蛇頭喩可怖畏故。欲
者如風吹綿喩不可守護故。欲者如幻喩惑
癡人故。欲者是暗無所見故。欲者是障礙
路礙諸善法故。欲者是癡失正念故。欲者如
熟以爛故。欲者是械相駐縛故。欲者是盜功
徳物故。欲者是怨家起鬪爭故。欲者是苦造
諸過患故。如是已觀欲過患。應觀出離功
徳。名出離者謂初禪從初出家修諸善。是名
出離。問云何出離功徳。答無蓋心自在住
寂寂樂。堪忍苦樂住不忘失。曠濟衆事得
大果地。堪受供養。二處饒益。是大智慧。是
一切善處。名超三界。復次名出離者。彼出
離婬欲。是寂寂諸蓋是樂無垢。是處最勝地。
是道爲得最勝。是清淨心垢。此是功徳修行
所造。是樂内所修行。欲是麁。出是勝妙。欲
者有煩惱。出離者是無煩惱。欲者是下。出離
者是上。欲者有嗔恚。出離者無嗔恚。欲者非
可愛果。出離者是可愛果。欲者有怖畏。出
離者無怖畏。如是已觀婬欲過患。及觀出離
功徳。依出離生欲樂。心生信生恭敬。觀可
作非可作。依節量食安置衣鉢。身不懈惓
心無怠惰。當小行脚。小行脚已坐洗手足。應
念佛菩提念法念僧。修善行念已。當令歡喜。
我能如此得具足。若我不得出離。復不久安
精進。是故應作勇猛。去曼陀羅不遠不近。
如軛如尋遠。應安坐具對曼陀羅結跏趺坐。
令身平正。内心起念閉眼小時。除身心亂。
攝一切心成一。心小開眼。髣髴令觀曼陀羅。
彼坐禪人現觀曼陀羅形。以三行取相。以等
觀以方便以離亂。問云何以等觀。答坐禪人
現觀曼陀羅。非大開眼非大閉眼。如是當觀。
何以故。若大開眼其眼成惓。曼陀羅自性現
見自性。彼分想不起。若最閉眼見曼陀羅成
闇。亦不見彼相便生懈怠。是故應離大開眼
大閉眼。唯專心住曼陀羅。爲心住故當觀如
人映鏡見其面像。依鏡見面面從鏡生。彼坐
禪人觀曼陀羅。見其定相依曼陀羅起。是故
當觀等觀取相。爲心住故。如是以等觀取相。
問云何以方便。答謂四作意方便。一謂内隔。
二滿方。三轉。四遍滿。是時見相出散無隔。
是時當作内隔作意。是時見小相。或見半曼
陀羅。是時作令滿曼陀羅已。方滿令作意。是
時心散亂。及心懈懶。是時應當策課如陶家
輪。是時若心得住。是時令見曼陀羅。遍滿
虧當觀捨。如是以方便可知。問云何以
離亂。答離亂有四種。一最速作精進。二最
遲作精進。三最高。四最下。問云何速作精
進。答謂急疾作意不待時節。早坐晩罷乃至
身疲。是謂速作。問云何遲作精進。答謂離
作意方便。雖見曼陀羅。不恭敬作意。數起
數眠。若速作精進。則成身懶心退。心出外
縁起諸調戲。若遲作精進。身心成懶懈怠。
起諸睡眠。最高者。其心退起諸調亂。於所
行處成不樂。若不樂於初戲笑言語。以由欲
心成高。復次若得諸相行。由喜樂欲心成高。
最下者。退調縁故。於業處成不樂。若不樂
於初行處。所作嗔處。由嗔恚心成下。復次
久惓覺觀。從勝退落其心。由憂受心成下。
是坐禪人。若心速作退墮調處。以念根定根
攝伏令捨調。若心進作退墮懶處。以念根精
進根攝伏令捨懈懶。若高心者退墮欲處。成
現知令捨欲。若下心者退墮於嗔恚。成現
知令捨瞋恚。於此四處成清淨心。成專一心。
此明因三行定心成隨意得見曼陀羅形。若
專一心想成。起名相者有二種。謂取相。彼
分相云何。名取相若坐禪人以。不散心現觀
曼陀羅。從曼陀羅起想。如於虚空所見。或時
遠或時近。或時左或時右。或時大或時小。
或時醜或時好。或時多或時少。不以眼觀曼
陀羅。以作意方便取相起。是名取相。從彼
作多故。彼分相起。名彼分相者。若作意時
隨心即現。非見曼陀羅後生心念。但作心閉
眼如先所觀。若遠作意亦即遠見。若近左右
前後。内外上下亦復如是。隨心即現。此謂
彼分相。相者何義。謂因義相義。如佛教比
丘。彼諸惡不善法。有相起是因縁義。復説智
義相義。如佛説以作想當捨。是謂智義。復
説像義相義。如自見面像想像。彼分無異
義。爾時得相。坐禪人於其師所起恭敬心。取
於勝相應當守護。若不守護是則當失。問云
何應守護。答以三種行應守護相。如是以離
惡故。以修行善故。以常作故。云何離不善。
樂於作務。樂種種語戲。樂睡眠。樂聚會。樂
狎俗。不守護諸根。不節於食。初夜後夜不起
禪習。不敬所學。多惡親友修不行處。應離
不好時節食臥坐不。彼對治是善應常作。問
云何以常作。答彼坐禪人善取此相。常觀其
功徳。如珍寶想。常歡喜行。常修多修。或晝夜
多修行。或倚坐臥心樂攀縁。處處放心。取
相已取。取已令起。起已觀隨。觀已修。修有時
時觀曼陀羅。如是以常作見相。彼如是現守
護相。或得自在。若相隨心得禪外行。若外
行從心者。由是得安。問云何禪外行。答此事
從心。作意不亂。以伏諸蓋。但未修行覺觀
喜樂一心及信等五根。雖得定力念念猶起。
是禪外行。安者。從此外行是法由心得修行
力。是覺信等法於事不動。是名爲安。問外
行及安。有何差別。答若伏五蓋是其外行。以
伏此五故成安。以禪外行得勝定。若得勝定
是名爲安。若於身心未得寂寂。於外定心動
如船在浪。若於身心已得寂寂。處安不動如
船無風在水。諸根無力故。於所爲事外禪
行不久住。如小童子。諸根有力故。於事安
靜久住。如有力人。修不自在。故禪外行成
不和合。如人誦經久廢則。忘以修自在故成
安和合。如人誦經恒習不忘。若不善伏蓋。
猶如盲人。於禪外行成盲。如是等不清淨
教。若善伏蓋成不盲。於成安定如是等清淨
教。從相自在所初。乃至性除名爲外行。性
除無間是名爲安。問外行者何義。答禪近故
是名外行。如路近村是謂村路。義一名異。安
者何義。安爲和合義。如到曼陀羅。出離禪
安無異義。於是坐禪人住於外行。應令増長
一切入。或於安定或於初禪。當令増長。問
云何應令増長。答謂從初相如手四指節。當
令漸増。如是作意。如是得自在。如是次第
如輪如蓋。如樹影。如福田。如隣如村。如郭如
城。如是次第。漸令漸長遍此大地。若江山
高下樹木棘刺。諸不平正。如是一切不作
意。乃至大海作意地想。乃至増長時心所行。
成最勝定。若坐禪人得禪外行。不能得安定。
此坐禪人。以二行應令起安定方便。一以因
縁。二以受持。以十行從因縁起安定方便。
一令觀處明淨。二遍起觀諸根。三曉了於相。
四制心令調。五折伏懈怠。六心無味著。七
心歡喜。八心定成捨。九離不學定人親近學
定人。十樂著安定。問云何作明淨處觀。答
以三種行得作分明處。謂能修調適食樂。修
時節樂。修威儀樂。遍起諸根。觀者謂信等
五根不令消滅。無作懈怠。如快馬乘車。曉了
於相者。善捉意想不急不寛。如巧師繩墨平
等無偏。善解作意急離不離。制心令調者。有
二種行。以二種行成心調。一多起精進。二心
過度處成心調。或住婬處及種種相處。増
長亂意成於心調。於坐禪人若多起精進。過
度處成心調。以二行應制伏心。以令精進起。
毎中調適。若往婬處及種種相。増長調心。以
二行折伏。以觀覓衆苦及惡果報。制伏懈
心者。以二行成懈怠心。以不得勝定。令心
無味故成懈怠。若多懈怠則欲睡眠。是坐禪
人若不得勝定。心無味著故成懈怠。以二行
當折伏。謂觀功徳以起精進。若懈怠睡眠懶
心。以四種行能伏。若多食者取懈怠想。轉
行四威儀。以自作意。於光明相住於露處。
令心歡喜無所復著。以三行成無味少方便
故。以鈍慧故。以不得寂寂樂故。於是坐禪
人心若無味。以二種行令得歡喜。一以恐怖。
二以歡喜。若觀生老死及四惡趣。見諸可畏
心生愁惱。若念佛法僧戒施天。見六行功徳
心生歡喜。心定成捨者。以二行成於禪外地
定。以斷諸蓋心成定。或於所得地以起禪
枝。故成心定。是坐禪人心定有二行。當捨
非成住故。中方便調適故。離不學定人。或
安定。或外行定。或威儀定。彼人無此不修不
學。不應供養修。學人者。若有安定。有外行
定及威儀定。應從修學。亦應供養。樂著安者。
此坐禪人。如彼深源。如彼奔泉。如彼低樹。
常樂恭敬。多所修行。行此十事因縁生於安
定。問云何以受持能生安定方便。答彼坐禪
人善解縁起入寂寂處。其所解相。於所修定
隨心自在。生其欲樂令心得起。從此身意
堪任有用令得受持。從生歡喜心得受持。從
生適樂身心得受持。從生光明心得受持。從
生悲傷心得受持。以是悲傷令心得靜。善取
靜心心得受持。如是善取。令捨心得受持。從
無邊煩惱。心得解脱成就受持。以解脱故。彼
成一法味。以一味心得受持修行。是故從此
勝妙心得増長。如是住受持。起安定方便。如
是善解縁起。及心受持不久起定。彼坐禪人
離欲不善法。有覺有觀。於寂靜處心所成就。
有喜有樂得於初禪。是地一切入功徳。於是
離欲者。離有三種。謂身離心離煩惱離。問云
何身離。答遠離諸惱出處山野。云何心離。以
清淨心到勝善處。云何煩惱離。無結累人無
生死行處。復次離有五種。謂伏離彼分離斷
猗離出離。云何伏離。謂修初禪伏於五
蓋。云何彼分離。謂修達分定伏於諸見。云何
斷離。謂修出世間道斷諸煩惱。云何*猗離。
謂得果時樂。云何出離。謂涅槃也。欲者有二
種。一者處欲。二者欲煩惱。天堂及人所愛色
香味觸。此謂欲處。於此欲處起欲染思惟。是
謂欲煩惱。從此欲以心別離以伏別離。是遠
離是出離。是解脱是不相應。是謂離欲。問
云何離不善法。答謂不善根有三種。一貪二
瞋三癡。與彼相應受想行識及身口意業。此
謂不善法。説不善有三種。一自性。二相應。
三生縁性。是三不善根。謂貪嗔癡。是名自
性。與彼相應受想行識。是名相應。所起身
口意業。此謂縁性。以此三不善法。是爲遠
離。是出是脱是不相應。是謂離不善法。復次
離欲者。離貪欲蓋。離不善法者。謂離餘蓋。
問以説離不善法。欲是不善已在其中。何故
別説離婬欲。答婬欲是出對治。佛所説欲能
除煩惱。離欲者。佛説爲出。如得初禪。欲想
相應作意成起。此退分法。是故以欲和合煩
惱。欲若別離一切煩惱皆亦別離。是故別説
離欲。復次離欲者。已得出成離欲。離不善法
者。若得不嗔成離於嗔。若得明相成離懈怠
睡眠。若得不亂成離調戲。若得不悔成離於
悔。若得安定成離於疑。若得智慧成離無明。
若得正思惟成離邪念。若得歡喜成離不樂。
若心得樂成離於苦。若得一切善法則離一
切不善。如三藏説。以不貪滿故。成就離欲。
以不嗔不癡滿故。成就離不善法。復次離欲
者。是説身離。不善法者。是説心離。復次離
欲者。是説斷欲覺。離不善法者。是説斷嗔恚
害覺。復次離欲者。是説避欲樂。離不善法
者。是説避著身懈怠。復次離欲者。是説斷於
六戲笑及歡喜樂。離不善法者。是説斷戲覺
及憂苦等。亦説斷於戲笑及捨。復次離欲者。
是現得樂出於欲樂。離不善法者。是現得樂
心無過患。復次離欲者。謂超出欲流。離不善
法者。所餘煩惱應生欲有而生色界。是名超
越。有覺觀者。云何爲覺。謂種種覺思惟安
思想。心不覺知入正思惟。此謂爲覺。此覺成
就故初禪有覺。復次入地一切入。依地相無
間成覺思惟。是名爲覺。如心誦經。問覺者。
何想何味何起何處。答覺者。修猗想爲味。下
心作念爲起。想爲行處。云何爲觀。於修觀時
隨觀所擇心住隨捨。是謂爲觀。以此相應成
初禪有觀。復次入地一切入定人。從修地相
心之所觀。如觀諸義爲觀。問觀何相何味何
起何處。答觀者隨擇是相。令心猗是味。隨
見覺是處。問覺觀何差別。答猶如打鈴。初聲
爲覺後聲爲觀。復次如心所縁。初爲覺後爲
觀。復次求禪爲覺守護爲觀。復次憶是覺不
捨是觀。復次麁心受持爲覺。細心受持爲觀。
若處有覺是處有觀。若處有觀。於處或有覺
或無覺。如三藏所説。初安心於事是覺。得
覺未定是觀。如遠見來人。不識男女及識男
女。如是色如是形爲覺。從此當觀有戒無
戒富貧貴賤爲觀。覺者求引將來。觀者守持
隨逐。如鳥陵虚奮翅爲覺。遊住爲觀。初
教爲覺久*教爲觀。以覺守護以觀搜擇。以
覺思惟以觀隨思惟。覺行不念惡法觀行受
持於禪。如人有力。默而誦經隨念其義是觀。
如覺所覺覺已能知。觀於辭辯及樂説辯是
覺。義辯法辯是觀。心解於勝是覺心解分別
是觀。是爲覺觀差別。寂寂所成。名寂寂者。
謂離五蓋是名寂寂。復次色界善根。復説初
禪外行復説禪心從此心生是謂寂寂所成。
如地水生花名地水花。喜樂者。心於是時大
歡喜戲笑。心滿清涼。此名爲喜。問喜何相
何味何起何處幾種喜。答喜者謂欣悦遍滿
爲相。歡適是味。調伏亂心是起。踊躍是處。
幾種喜。六種喜。從欲生。從信生。從不悔生。
從寂寂生。從定生。及菩提分生喜。云何從欲
生。貪欲染著心喜。是名欲生喜。云何從信
生。多信人心喜及見陶師等生喜。云何從不
悔生喜。清淨持戒人多生歡喜。云何從寂寂
生。入初禪人喜。云何從定生。入二禪生喜。
云何菩提分生喜。於第二禪修出世間道喜。
復次説喜五種。謂笑喜念念喜流喜越喜滿
喜。笑喜者。如細雨沾身令毛皆竪。念念喜
者。生滅不住。如夜時雨。流喜者。如油下流久
灌其身終不周遍。越喜者。周匝一切心生歡
喜。不久便失。如貧人見伏藏。滿喜者。身住
用滿。如雷有雨。於是小喜及念念喜。以信
起於外行。流喜者。有力起於外行。越喜者。
於曼陀羅正與不正皆起處處方便。滿喜者。
生於安處。問云何爲樂。答是時可受心樂心
觸所成。此謂爲樂。問樂何相何。味何起何
處幾種樂。喜樂何差別。答味爲相。縁愛境是
愛味。攝受是起。其猗是處。幾種樂者。有五
種。謂因樂資具樂寂寂樂無煩惱樂受樂。云
何名因樂。如佛所説。戒樂耐老。此謂因樂。是
樂功徳。資具樂者。如佛所説。佛生世樂。寂寂
樂者。謂生定捨及滅禪定。無煩惱樂者。如
佛所説。第一涅槃受樂。所謂受樂也。於此
論中受樂是可樂。喜樂何差別者。心踊躍是
喜。心柔軟是樂心猗是樂。心定是喜。麁喜
細樂。喜行陰所攝。樂受陰所攝。是處有喜
有樂。是處有樂或有喜或無喜。初者形第二
爲名。外行成就入初禪禪枝。謂覺觀喜樂一
心也。禪者何義。謂於事平等思惟也。奮迅
五蓋也。思惟對治也。入初禪得正受者。已
得已觸已作證住。復次離欲不善法者。從欲
界地説初禪爲勝相。從有覺觀説第二禪爲
勝相。以寂寂所成有喜有樂。從寂寂所成喜
樂説爲勝相。復次離欲不善法者。謂能斷對
治。有覺觀者。謂説禪相寂寂所成。喜樂者。
謂説相似禪正受。入住者。謂得初禪離於五
分。成就五分三善十想。具足二十五功徳
相應。以此福善上生梵天勝妙居處。離五分
者。謂離五蓋。云何爲五。謂貪欲瞋恚懈怠睡
眠調悔疑。貪欲者。謂於五塵心生愛染。瞋恚
者。謂行十惱處。懈怠者。謂心懶墮。睡眠者。
謂身悶重欲得寤寐。眠有三種。一從食生。二
從時節生。三從心生。若從心生以思惟斷。若
從飮食及時節生。是羅漢眠不從心生無所
蓋故。若眠從食及時節生者。以精進能斷。如
&T072933;樓馱所説。我初盡漏得不從心眠。于今
五十五歳。於其中間斷食時節臥已二十五
年。問若眠成色法。何故爲心數煩惱。答色
者一向成心數惱煩。如我見人飮酒及食。是
則可知。問若眠身法。懈怠心數法。何故二
法合成一蓋。答此二種法。一事一相。所謂疲
懈共爲一。調者心不寂寂。悔者心恨不定。其
相既等故成一蓋。疑者心執不一。有四種疑。
一者奢摩他難。二者毘婆舍那難。三者二倶
難。四者於諸非難。於是具足爲得奢摩他。或
於此疑。或於身疑。我堪得寂寂。爲不得寂寂。
若於彼成疑。此謂奢摩他難。或於四聖諦。或
於三世疑。此謂毘婆舍那難。或於佛法僧疑。
此二倶難。或於國城道路。或於男女名姓。
是謂非法難。於此經中疑爲寂寂難。是可取。
蓋者何義。謂障礙乘義覆義煩惱義縛義。此
無異義。問有諸細結。謂覆惱等。何故但説
五蓋耶。答以集執取成五。復次以婬欲執著。
能攝一切貪欲。以瞋恚執著。能攝一切不善
法。以懈怠睡眠調悔疑執著。能攝一切癡不
善法。如是以五蓋執著。能攝一切煩惱。以
此相故成五蓋。五分成就者。謂覺觀喜樂一
心。問若説初禪成就五枝爲禪。不應更復
別説其*枝爲禪。若別説枝。何故初禪説五
*枝相應。答依禪*枝成禪。不離禪*枝有禪。
無別異禪。如依一一車分説車離分無車。如
依軍分説軍非離軍分有軍。如是依禪*枝名
禪。非離*枝有禪以一種名禪。以可分名枝。
説事名禪。説功徳名*枝。以説依制名禪。以
説依性制名*枝。問於有念精進等法。何故
但説五*枝耶。答以執著成五。問云何爲執相。
答覺者隨於事心而得自安。觀者隨於持心。
覺觀不雜起於方便。若方便具足喜樂生。若
起方便具足得生。喜心増長樂心成滿。以
此四功徳心成就不亂。若心不亂得定。是名
執相。如是執著成五。復次蓋對治故成五。
初蓋對治初禪。乃至五蓋對治五禪。覺者初
禪爲勝*枝。以覺除欲。若覺入正定餘*枝亦
起。觀者於五*枝第二禪是初起。喜者於第
三禪是*初起。樂者於第四禪是*初起。一心
者於第五禪是初起。如是以勝*枝成五。復
次以五蓋對治成五。如三藏所説。一心是婬
欲對治。歡喜是嗔恚對治覺是懈怠眠對治。
樂是調悔對治觀是疑對治。以蓋從對治是
故成五。問此坐禪人作意於一切地相何。故
乃起喜樂耶。答地一切入相非起喜樂。因離
五蓋熱隨性修故。是以法子應起喜樂。又問。
若然法子何故。不於第四禪起喜樂。答非其
處故。又得第四禪已斷喜樂故。復次初已起
喜樂以方便伏斷。見有過患已。貪著最寂寂
捨樂。是故不起喜樂。三種善者。謂初中後
善。以清淨修行爲初善。以捨増長爲中善。
以歡喜爲後善。云何清淨修行。謂諸善資具。
云何捨増長。是謂安定。云何爲歡喜。是謂
爲觀。如是初禪成三種善。十相具足。以清淨
修行三相。以捨増長三相。以令歡喜四相。問
以清淨修行云何三相。答是禪障礙從彼心
清淨。以清淨故心得中奢摩他相。以得故於
彼心跳擲。此謂以修清淨三相。問云何以捨
増長三相。答若心清淨成捨。若得寂寂成捨。
一向住成捨而捨増長此謂三相。問云何以
令歡喜四相。答謂於此十相生法。隨逐修行
令成歡喜。於此諸根以爲一味成令歡喜。隨
行精進乘成令歡喜。以能修行成令歡喜。此
謂四相。如是初禪十相具足。二十五功徳相
應者。謂初禪覺觀喜樂一心具足。信精進念
定慧具足。初中後具足。斂攝具足修行具
足。寂寂具足。依具足。攝受具足。從具足。觀
具足。修具足。力具足。解脱具足。清淨具足。
最勝清淨修成住二十五功徳相應。是天勝
居從寂寂生。謂喜樂住超越人間天居勝處。
如佛世尊教諸比丘。如勤浴師浴師弟子。以
好銅槃盛豆米屑。以水和攪合而爲丸。浸
潤内外相著不散。如是比丘身心寂寂。能生
喜樂灌令遍濕。無所不著。如以寂寂所生喜
樂。於其身心無不著處。是勤浴師及浴師弟
子。坐禪之人。亦復如是。如是銅*槃一切入
相如是可知。問一切入何等相耶。答如銅
*槃浴屑處堅細光焔。善取一切入相。成堅生
喜成細清淨故光焔。心心數法以成事故。是
謂銅*槃等一切入相。心心數法如浴屑。如是
可知。問云何浴屑等心心數法性。答如麁浴
屑。既不和合隨風飛散。如是心心數法性。離
喜樂成麁。離定不和合。與五蓋風共飛。此
謂是浴屑等心心數法性。云何水等。謂喜
樂定如水。令浴屑濕軟爲丸。如是喜樂
心*心數法濕軟爲定。如是水等喜樂定。如欲
水攪令相著。如是覺觀可知。問云何丸等。
答謂覺觀如欲使。以浴屑置於銅*槃中。以
水撓攪以手作丸。若作丸已合諸濕屑。共作
於丸。不令散失置銅槃中。如是坐禪人心心
數法。貯於事中能生寂寂。初禪以喜樂爲水。
以覺觀爲手。以攪作丸。能生寂寂。所成心
心數法。喜樂相隨成一丸。禪心不散亂。置於
禪事。如是丸等覺觀如浴屑。内外遍濕相著
不散。如是坐禪人。初禪於身上下。從頭至
足。從足至髑髏。皮髮内外喜樂遍滿。住於不
退。如是成住梵天。問名喜樂非色法無有對
相。何以遍住於身。答名者依色。色依名色。
是故若名已成喜色亦成喜。若名已成樂色
亦成樂。復次色從樂生令身起猗。一切身成
彼色猗樂。是故無礙令生梵天功徳者。初禪
成有三種。謂下中上若觀勝縁不善除五蓋。
不至如意自在。是謂下禪。若觀勝縁善除五
蓋。至如意自在。是謂中禪。若觀勝縁善除
五蓋。至如意自在。是謂上禪。於是坐禪人。
若修下初禪。命終生於梵天種類。彼壽命一
劫三分。若修中初禪。命終生於梵天壽半
劫。若修上初禪。命終生大梵天壽。命一劫是
生梵天功徳成有四種有人成退分。有人成
住分有人成。勝分有人成達分是鈍根人欲。
住放逸作意相隨。成起此禪故成退分。復次
三禪行成於退分。最大纒故令不精進。若
人從初已起惡覺不能消除。以此大纒故成
速退。其於樂禪事業樂話語樂。睡眠不住
精進。是故成退。問誰退何以退。答有説。若急
疾煩惱成起退失。復説悠悠煩惱故退。復説
若失奢摩他成退。復説於有相久不修行。於
彼彼處不能令起。以不得定成退分。若鈍
根人住不放逸。得彼法念成禪住分。利根人
住不放逸。隨意得第二禪。無覺作意相隨。起
成彼禪勝分。利根人住不放逸。隨意得毘婆
舍那。隨逐厭患想作意成起。隨意無染成禪

解脱道論卷第四










解脱道論卷第五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之二
此明求第二禪。思惟初禪過患二禪功徳。
爾時坐禪人欲樂起第二禪已。於初禪身得
自在。何以故。若於初禪未得自在。雖復思
惟欲除覺觀。望得二禪還復退失。遂不堪起
第二禪定。亦復不能入於初禪。如世尊説。爲
諸比丘作山犢喩。山犢愚癡不知食處。未解
行歩。欲詣嶮遠。便自作念。我今當往未甞
至處。噉未甞草。飮未甞水。前足未立復擧後
脚。蹉搖不安莫能前進。遂不得至未甞至
處。亦不得噉未甞食草。及不得飮未甞之水。
更復思惟。既不能去。政當資昔飮食如是比
丘愚癡未達。不知所行處。不解離欲入於初
禪。不修此法不多學習。輒自作念。欲入第
二禪離於覺觀。不解自安。復更思惟。我不
能得入第二禪離於覺觀。欲退入初禪離欲。
愚癡比丘如彼山犢不解行歩。是故應修初
禪令心得自在。於未食時及食後時。初夜後
夜隨心所樂。隨欲久近隨意無礙。爲起入觀。
若從一時乃至多時。多入多出。若從一時乃
至多時。於彼初禪成得自在。得自在樂。起
第二禪越於初禪。復更思惟。此初禪麁第二
禪細。於初禪見有過患。於第二禪見有功徳。
問云何初禪過患。答近五蓋怨令覺觀動。
身成懈怠心成散亂。其一切法是爲麁定。不
任爲神通證。既樂初禪不成勝分。是初禪
過患。第二禪功徳是其對治。已觀初禪過患。
復見第二禪功徳。是一切入相作意修行第
二禪事。不作意和合初禪。不作意於覺。不
作意於觀。以從定生喜樂自在。令心受持。彼
坐禪人如是作意。不久覺觀成滅。以定所起
喜樂自在。令心安住。此明二禪四枝義。彼
坐禪人覺觀滅故。成其内信。心成一性無覺
無觀。從定生喜樂入第二禪。是地一切入
功徳。覺觀滅者以善分別。覺觀滅亦名斷。問
云何爲覺觀滅。答亦是初禪覺觀過患。及一
切覺觀根覺觀過患。及覺觀根與覺觀併除
故。成覺觀滅。復次以斷下麁禪得上勝禪。
復令現次第滅。内者現證名内。内有三種。一
内内。二内定。三内行處。云何爲内内。謂六内
入。内定者。於自觀身。此謂内定。内行處者。
於内自思意不出外攝義是性。是謂内行處。
於此經中内内是可樂。信者信正信思惟増
長信此謂信。於内定是謂内信。内信者。何
相何味何起何處。不亂爲内信相。寂寂爲
味。不濁是起。覺觀爲處。心成一性者。謂心住
正定。此謂心成一性。心成一性者何義。心者
是意。一者説於念。名性者如聲論説生性。性
者説自然義。此第二禪一心能滅覺觀。以一
性得起。此謂心成一性。心成一性者。何相何
味何起何處。專正爲相。寂寂爲味。無浪爲起。
覺觀滅爲處。問信及心成一性。何故非初禪
所攝。答初禪以覺觀爲浪動故。成濁。内信
心成一性者成不清淨。如水有風浪見於面
像不復清淨。如是初禪覺觀爲浪。浪動濁故。
内信及心一性成不清淨。是故以禪*枝非
初禪所攝。無覺無觀者。謂斷覺無覺離觀無
觀。問覺觀滅無覺無觀。此二種斷覺觀。何
故説二。答覺觀滅者爲現内信。心一性爲因
無覺無觀。爲現寂寂所成喜樂妙相。復次覺
觀滅者。以此覺觀見覺觀過患。斷彼過患法。
無覺無觀者。斷色界覺觀。復次無覺無觀者
有二種。一不以覺觀滅無覺無觀。以覺觀滅
無覺無觀。於是五識及第三禪等。不以覺觀
滅成無覺無觀。第二禪以方便寂寂故。以覺
觀滅成無覺無觀。是説二義。從定生者名
定。初禪從彼智生。第二禪成從初禪定生。復
次定者。於第二禪與一心共生故。定生喜樂。
喜樂者初已分別。第二禪者依初得名。此第
二禪入正受者。謂入第二禪。禪者内信喜樂
一心。是名爲禪。入正受住者。成得第二禪
離於二*枝。成就二*枝三種善十相具足。二
十三功徳相應。是天住是功徳。生光耀天。
如初廣説。天住者。從定生喜樂。越人住故
名爲天住。是故世尊告比丘言。如池生水非
四方來。亦非雨出無有時節。是從泉出清冷
浸灌盈溢流遠。如是比丘此身從定生喜樂。
令得清涼無不潤澤。從定生喜周遍身心。猶
如泉水。彼坐禪人入第二禪其身可知。如不
從四方無流水來無天雨水。如是覺觀滅可
知。如是從泉出流。令身成滿不起波浪。如是
從定生喜樂。此名色身令滿不起亂心。如以
冷水令身清涼遍一切處。如是從定生喜樂。
一切名色身成滿足修定果報。如是天居生
光耀功徳。此第二禪有三種。下中上。是坐
禪人修下禪。命終生少光天壽命二劫。修中
禪生無量光天壽命四劫。修上禪生光耀天
壽命八劫
念二禪過患。爾時坐禪人。已修第二禪身得
自在。第二禪麁三禪寂寂。知二禪過患。見
三禪功徳。起第三禪。云何二禪過患。謂近
覺觀是定之怨。與喜滿相應故禪成麁。以喜
成滿心大踊躍。不能起餘禪*枝。若著於喜
是則爲失。若知是失則成不失。若不堪作神
通證。若樂二禪不成勝分。是知第二禪過患。
見第三禪功徳。是其對治。已觀二禪過患。復
見三禪功徳。是依一切入相作意。令喜心滅。
以由喜樂受持心。如是作意。不久以無喜樂
令心得安解三禪*枝。彼坐禪人不染喜故。得
捨念智。以身受樂。是聖所説。得捨念智樂
住第三禪正受。是地一切入功徳不染喜故。
喜者先已分別。不染者斷喜得捨住。云何爲
捨。是捨是護。不退不進是心平等。此謂捨。
於是捨有八種。謂受捨。精進捨。見捨。菩提
覺捨。無量捨。六分捨。禪*枝捨。清淨捨。五根
爲受捨。有時不作意捨相。爲精進捨。苦集
我今當斷成得捨。爲見捨。修菩提覺。是爲
菩提捨。慈悲喜捨。是爲無量捨。以眼見色不
苦不喜成捨。是爲六分捨。無染故成捨住
者。是禪*枝捨。捨念清淨。是清淨捨。於此八
捨除受捨。餘七捨法。是爲平等捨。復次有三
種捨。一相應乘。二少經營。三無經營。於一
切禪行是禪平等方便。不急疾不遲緩。是名
相應乘捨。此下捨近第二禪。能斷大踊躍心。
若心無經營。是名少經營捨。此捨近第三禪。
是其能斷一切踊躍心。以不動身心。無經營
事心。是名無事捨。此捨近第四禪。捨者何
相何味何起何處。平等爲相。無所著爲味。無
經營爲起。無染爲處。問何故説此捨於此
禪。非第二禪及初禪。答是處喜滿未滅心著。
以縁喜樂是故未滅。以大踊躍充遍身心。是
故於二種禪不説捨。以不滿故。於此第三禪
無喜染故。以滅相著故成起禪*枝。以由禪
*枝自在故。説捨念正智。云何爲念。念隨念
彼念覺憶持不忘。念者念根念力正念此謂
念。問念者何相何味何起何處。答隨念爲相。
不忘爲味。守護爲起。四念爲處。云何爲智。知
解爲慧。是正智此謂爲智。於是正智有四種。
有義智。自相智。不愚癡智。行處智。於是有義
智者有四威儀。自相智者。入於空處。不愚癡
智者。知於世間八法。行處智者。謂於事處。
於此經中行處智是可取。問智者何相何味
何起何處。答不愚癡爲相。縁著爲味。擇取
諸法爲起。正作意爲處。問何故此念正智一
切處不妙。答若人失念不起正智。不堪起禪
外行。問何故説第三禪。不説第二禪及初禪。
答於此喜爲首。麁禪*枝滅故。正定細故。此
定入細處。以此正智堪能起第三禪。是故以
禪*枝自在。復次此禪易起到彼樂處。最氣味
地亦作愚心。是名著處。是故於此禪。知得
自在堪爲斷喜。又説喜樂者共爲親友。是故
此念智分別。無喜有樂於事成住。如彼犢子
隨逐其母。不捉兩耳觸突隨母。如是無喜有
樂。以念智分別樂得住行處。若不緩分別。反
入於喜成禪退分。以此禪*枝自在故説念
智。以此捨念智成就。是故説有捨念智以身
受樂。問云何心樂。答心攝受是心樂。從心觸
生攝受是心樂受。是謂爲樂。問云何身。答想
陰行陰識陰。此謂爲身。此樂以身受謂身受
樂。問何故此樂無喜。非以身爲受。答於第
三禪樂根滅。何故世尊説於第三禪樂根滅
是樂聖人所説。聖者佛及弟子。開合制教分
別顯示。此謂聖所説。問何故聖説於此身非
餘處。答此第三禪易起到彼樂處。彼無受樂。
聖者向於樂住。是聖人成就。是故聖人説此
禪勝成捨。有念樂住者捨念樂。此已分別成
就。入住第三禪。第三者依第二名爲第三。
第三禪者是捨念正智樂一心。此謂禪成就。
入住者彼已得第二禪。離一分五分。成就三
種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徳相應。天居生
遍淨天。如初禪廣説。天居者無喜樂住。越
人住名天居。是故世尊告諸比丘。如是比丘。
於欝波羅池花。分陀利池花。若欝波羅花。
波頭摩花。分陀利花。水生水増長。從水起
住水中。從根至首以令水滿其中。如是比丘。
此身以無喜樂令滿潤澤。以無喜之樂遍滿
身心。於是如欝多羅波頭摩分陀利花從水
而起。如是入第三禪。其身當知如藕生水。從
根至首一切皆滿。如是入第三禪。其身以無
喜之樂。遍滿身心修定果報。如是天居生
遍淨天功徳。此第三禪亦成三種。謂上中下。
於是坐禪人修行下禪。命終生少淨天。彼壽
命十六劫。修行中禪生無量淨天。彼天壽命
三十二劫。修行上禪生遍淨天。壽命六十四
劫。念三禪過。爾時坐禪人。如是已作。第三
禪身得自在樂。起第四禪越第三禪。第三禪
麁第四禪妙。見第三禪過患。復見第四禪
功徳。云何三禪過患。謂近喜爲怨。正定以
樂*枝麁。不能堪忍爲得神通。第三禪不成
勝分。如是見第三禪過患。見第四禪功徳。
是其對治。彼坐禪人。如是已見第三禪過患。
見第四禪功徳。唯彼作一切入相作意。令現
滅樂滅。以由捨心受持如是作意不久。以由
捨心得安解四禪*枝。彼坐禪人斷樂故。先
已斷苦故。以初喜憂盡故。不苦不樂捨念清
淨成就住第四禪。是地一切入功徳。斷樂者
名身樂斷。斷苦者名身苦斷。前喜憂滅者。喜
名心樂。憂名心苦。皆盡滅也。問樂苦憂已斷
何處滅。答初禪時滅。於此第四禪。佛説苦滅。
問何處苦根起無餘時滅。答佛告比丘。初禪
成就離欲。是處苦根起無餘時滅。問何故於
初禪苦根滅。答以喜滿故身樂。身樂故苦根
滅。以斷對治故。是故於初禪苦根滅。於第二
禪憂根滅。成斷憂根。如佛所説。何處喜根
起無餘時滅。於此比丘覺觀滅故。第三禪正
受住。是處憂根起無餘時滅。何故第二禪憂
根滅。若有覺觀久隨覺觀。成身懈怠成心懶
惰。若心懶惰憂根即起。於第二禪覺觀滅。説
憂根滅。於第三禪是處樂滅。如世尊説。何處
樂根起無餘時滅。於此比丘厭於喜故。第三
禪入正受住。是處樂根已起無餘時滅。問何
故於第三禪樂根滅。答喜滅故喜爲因樂成
滅。是故於第三禪樂根滅。問若苦樂憂於三
禪處已滅。何故於此四禪説滅。答三禪是四
禪道路。於三禪已滅受。是故於第四禪説
滅。復次以不苦不樂受。爲現對治。是故説苦
樂對治不苦不樂受。復次四禪共對治受收
合故。復次捨煩惱現無餘斷。不苦不樂受者。
意不攝受心不棄捨。此謂不苦不樂受。不苦
不樂受者。何相何味何起何處。中間爲相。住
中爲味。除是起喜滅是處。云何捨念清淨者。
是謂中性爲捨。此謂爲捨。念者謂念隨念正
念。此謂爲念。以捨爲念成分明清白。此謂
捨念清淨。問何故此念以捨分明清白。答此
捨離一切煩惱故。受相似相應故。成不動無
經營。以此無經營與捨相應故。此念至無動
成無經營。是故此念已捨成分明清白。四者
依彼三禪。此第四成就。入定者此謂四禪捨
念一心。此謂禪成就。入住者。成得彼第四
禪。離一分三分。成就三種善。十相具足二十
二功徳相應。報居天上生果實天。功徳如初
廣説。天居者捨樂住出於人住。此謂天居。
是故世尊告諸比丘。有人坐以白疊覆身。從
頭至足。一切身分無處不著。如以白*疊無
不覆處。如是比丘以清白心。令滿一切身分。
以清白心無所不著。譬如有人白*疊自覆。是
坐禪人亦復如是。離一切上煩惱。在第四禪
可知。如以白*疊覆身。從頭至足不寒不熱時
節調和身心清淨。如是入第四禪不苦不樂。
是爲捨樂。令滿於身修定果報。如是天居
生果實天功徳。修第四禪命終凡夫。生果實
天。若心厭患生無想天。壽命五十劫。若沙
門或生果實天。或生五淨居處。如是果實功
徳。問何故於三禪處下中上。説果地勝不説
第四禪。答依三禪所得有麁有妙。是故以勝
*枝説果地勝。此第四禪已到妙*枝彼岸。從
此更無妙*枝。是故於此無勝果地念四禪過。
爾時坐禪人。於第四禪已得自在樂。遊虚
空定越於色界。復更思惟。色定麁虚空定細。
彼坐禪人見色過患。復見虚空定功徳。云何
色過患。如取器仗相打鬪諍。兩舌妄語截手
脚等。種種諸事。眼痛疾患寒熱飢渇諸苦。是
色欲過患。云何第四禪過患。此近喜成怨
依於色事。是名爲麁。於是著樂不成勝分。依
虚空寂寂解脱。於此定成麁。於色見第四禪
過患。見虚空定功徳。是其對治。彼坐禪人如
是已見於色。及見第四禪過患。已見虚空定
功徳。念入第四禪明無邊虚空定。從此定起
除地一切入相。修虚空定地相成失。於虚空
所作事無邊作意。若如此現作意不久地相成
失。從地相心起成越於虚空。以虚空入相自
在心得安。彼坐禪人已起。一切色相有對想
滅。於種種想不作意故。正受入住無邊空處。
一切者。説於無餘起。色相者。云何色相。入色
界定想智正智。此謂色相。越者。從此起有
對想滅者。云何是有對想。色想聲想香想味
想觸想。此謂有對想。滅者。彼種種想盡不作
意者。云何種種想。不入定人。或意界和合。
或意識界和合想智正智。此謂種種想。此種
種想不作意。此謂種種想不作意。問何故
説越想。不説受行識。答若越於想。彼一切
皆亦成越。何以故。若不離想心不得越。復
次世尊欲説越色事。説越色想。一切定事皆
由想故。問若不爾。入色定有對想種種想非
爲無也。答有人入色界定。有對想有種種想。
以斷故。問何故於彼不修道。答爲厭於色。
是故於彼不滅於彼不盡故。入初禪聲是其
刺如是。佛所説於此爲厭色以修行道。是故
於此成斷。於此斷故。無色定不動行想。寂
寂解脱想。如迦蘭欝頭藍弗入無想定。五百
車從前去來不見不聞。是故説於處滅。於是
起一切色想。説斷色界法有對想。滅種種想。
不作意者。説斷欲界法。復次越一切色想
者。説得無色界。有對想滅者。説斷彼定外
亂。爲顯現無動種種想。不作意者説斷定内
亂。説顯現寂寂解脱相。問無邊虚空者云何
爲空。答是空入空界空穴。不爲四大所觸。此
謂爲空。於空正安心令滿無邊。此謂無邊。無
邊空者。是無邊空入。入虚空處心心數法。此
謂虚空入。虚空入者何義。是虚空無邊性。是
無邊性空處。此説虚空義。如住天處名天處。
彼虚空處定。此謂虚空處入。正住者得虚空
處定。越色事三分。成就三種善。十相具足
二十二功徳相應。寂寂居住修定果報。此功
徳生虚空處。如初廣説。功徳生虚空者。已修
虚空處。命終生虚空天。壽命二千劫
念虚空定過。爾時彼坐禪人。於虚空處已得
自在樂。起識一切入定。越虚空一切入。思惟
虚空定麁。見識處細。復見虚空過患。復見
識處功徳。云何虚空過患。此定近色爲怨。於
虚空定是事成麁。與有對想種種想不相遠
離。成彼念著不得勝分。如是見虚空過患。
是識一切入功徳。是其對治。明無邊識定
治彼坐禪人已見如是虚空過患。已見識處
功徳。安詳念入安祥念起。修虚空識令滿
作意。令識無邊。由識處想心受持。如是現
作意。不久從虚空處想。心起越於識處。由識
處想而心得安。彼坐禪人起一切虚空故。思
惟無邊識。成就入正受。於一切識處住。一
切者。説於無餘。越虚空處者。越虚空處。越
者謂正度。是謂越一切虚空處。無邊識者。唯
彼虚空以識作意令滿無邊。是謂無邊識處。
問色非色法。云何執爲無邊。答唯無色法
故成無邊。何以故。非色之法無有邊際。不
可得故。復次虚空無邊故説無邊。無邊者。作
無邊意故成無邊。是故不妨識。入處者是入
識處。心心數法。此謂識處。識處者何義。是
識無邊。此謂識無邊。識處者。如天住處名
天處。此識已受持定。此謂識處定。入正受
處者。得彼於識處定者越虚空事。三分成就。
以三種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徳相應。住於
寂寂修定果報。是功徳生識處。如初廣説。生
識入功徳者。修行識處入。命終生識處天。壽
命四千劫識入
已竟
念無邊識定過。患爾時坐禪人已得識處。自
在欲起無所有處定越於識處。復更思惟。識
處定麁。無所有處定細。復見識處過患。復
見無所有處定功徳。云何識處過患。此定近
虚空爲怨。識事爲麁。以思惟無邊想成彼念
著。不得勝分。無所有處功徳。是其對治。彼
坐禪人如是已見識處過患。復見無所有處
功徳。從識處定安詳而起。彼識不復修行。不
復分別。成失彼識。已見無所有處相自在。心
願受持如是現作意。不久從識處想起。以由
無所有處想。其心得安。彼明無邊識定。坐
禪人*越一切識處。見無所有入正受處住。一
切者説於無餘。越識處者。成越此識超入正
度。此謂越一切識處。無所有者。不復修行。
不復分別成失彼識但見無所有。此謂無所
有處。入無所有處定。心心數法。此謂無所
有處。無所有處者何義。是識無性是無所有。
無所有處者。説受持言無所有受持正定。此
謂無所有處定。入正受住者。成得無所有定。
越識事三分。成就三種善。十相具足。二十
二功徳相。應住於寂寂修定果報。是功徳生
無所有處。如初廣説。生無所有功徳者。修行
無所有處定。命終生無所有天。壽命六
無所有
定竟
念無所有處過患。爾時坐禪人。於無所有處
已得自在。欲起非想非非想處定越無所有
處。復更思惟無所有處麁。見非想非非想處
細。復見無所有處過患。復見非想非非想
處定功徳。云何無所有定過患。此定近識爲
怨。與分明想共故成麁。成彼念著不得勝
上。如是見無所有處過患。復見非想非非
想入功徳。是其對治。復次見此想是患是癰
是刺。無想是*政是寂寂是妙。所謂非想非
非想。彼坐禪人如是已見。念入無所有處安
詳而起。彼無所有處寂寂作意修行餘定。如
是現作意。不久從無所有處想心起。由非非
想處想而心得安。彼明非非想定。坐禪人
越一切無所有處故。成就入住非非相處。一
切者説於無餘。越無所有處者。成越無所有
處超入正度。此謂越一切無所有處。非非想
者。彼無所有處。寂寂作意修行餘定。此謂
非非想處非非想處者。入非非想處心心數
法。是謂非非想處。非非想處者何義。滅分明
想故。成於無想細想有餘故。成非想非非想
是其處。是謂非非想。入正住者。成得非非
想處定。越無所有處三分。成就三種善。十
想具足。二十二功徳相應。住於寂寂明修定
果報。以是功徳生非非想天。如初廣説。是
功徳生非非想天者。修行非非想處定。命終
生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四千劫。問何故説非
非想處。何故不説爲識處。答離無邊執故。
起想細故。不成識處。問何故依此定不成
漏盡。答離分明想。不堪得見道。復次此定最
細微。非非想不能分別。是故不成漏盡處
非非想
定已竟
重明上義。問於是定處云何散句。答所謂滅
聲。顛倒起越外行覺受疑不應得。滅者入初
禪語言斷。入第四禪。出入息斷。次第滅聲
者。若人入定。聞有音聲不得言説。何以故。
是入定人。耳識不和合故。復次入色定人。是
聲成亂。如世尊所説。入禪人聲是其刺。顛倒
者。入地一切入。於非地想而作地想。問若然
何故不成顛倒。答此四顛倒想不異故。知此
地想是其相。是故不成顛倒。起者以五因
縁從於定起。以威儀苦以最多境界以障礙
起。以方便不平等以隨意。若入無色定。以
最多境界不得起。住不動故。入滅禪定及入
果定。以初作行得起。不以餘因。越者。越
有二種。分越事越。從色禪越色定。是謂分
越。從色禪越無色定。復從無色定越無色定。
是謂事越。外行者。一切定外行成就五分。
覺者第二禪等性。除無間成無覺觀。受者第
四禪等性。除無間共捨起。有人樂相似無
間。疑者。未斷一切貪欲等蓋。住非非想處。
説於有餘。如畏毒蛇上樹。有四種人不得起
定。必墮惡趣。無因作五逆邪見散句已竟地
一切入已滿
問云何水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
徳。云何取其相。答心縁水相。此謂水一切
入。心住不亂。此謂修行。於水一切入專意
爲相。不除水想是味。心不作二意是處。於
水一切入不共五功徳。於地出沒自在。於地
出宮殿。令動令降雨。令身能起水。令化江
海。於地一切入所説功徳。亦共有明修水一
切入。處處皆見水。云何取其相者。若取水
一切入。於水現取相。若自然水。若自作水。
於是舊坐禪人。於非水處取水相。彼人處處
見水。若於井於瓶。若於池沼江湖淮海。是
其所觀隨意即見。彼分水相得起。不如新坐
禪人。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不能於非作
處明修水一切入方便。彼坐禪人。從初以觀
如是寂寂處。若寺舍若石室若樹下。是處不
闇不日光炙。無塵無風。無蚊蚋等。無諸障
礙。於如是處。若鉢若瓫埋淨地中。令與地
平。周迴一尋。盛以兩水。不雜以餘色。水令
滿鉢瓫。應於此處作意水想。以三行取相。
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離亂。餘事如地一切
入。廣説至非非想處水一切
入已竟
問云何火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
徳。云何取相。答心於火相。此謂火一切入。
彼時心住不亂。此謂修行。火相巧於放意爲
相。不除火想爲味。作意無雙爲處。何功徳者。
不共五功徳。於火一切入經營。起煙炎以光
明想起。滅餘色光隨意所燒。以作光明曉了
於火界。如地一切入所説功徳。因修火一
切入。處處皆見火。云何取其相者。若現取火
一切入。於火取相。或於自作處。或自然處。
於是舊坐禪人取於自然相。彼處處見或草
火或薪火或林火或屋火。熾燃焔盛。從此爲
初。以作於觀。或自樂不樂。即見彼分火相
得起。不如新坐禪人。新坐禪人唯於作處取
相。不能於非作處。彼修火一切入方便。新坐
禪人從初經營。斷截樵薪。於清淨處積聚
焚燒。或日出時或日入時。從下焚燒。於草
薪皆不作意。於上生烟火皆不作意。於聚
焔中現作火想。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
便。以離亂。如初廣説火一切
入已竟
問云何風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
徳。云何取其相。答心於風相。此謂風一切
入。修心住不亂。此謂修風一切入。放意爲
相。不除風想爲味。作意無雙爲處。何功徳者。
不同三功徳。於風一切入風行自在。能令風
起。作意受持令清涼。如地一切入所説功
徳。修風一切入方便。云何取其相者。新坐禪
人現取風一切入。以二行取於風相。或見或
觸。云何。以見取相彼坐禪。人或甘蔗園。或於
竹林或多草處。以風鼓動。彼已見作風想。以
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離亂。如是已
見取相。云何以觸取相。新坐禪人如是寂寂。
坐處作意想。隨風來處。是處穿壁作孔。竹荻
爲筒安置其内。當筒處坐。使風觸其身。作
意取風相。如是以觸取相。若舊坐禪人於處
處分即見風相起。若行住坐臥風觸其身。隨
風所動於初已作觀。若自樂不樂。即見彼分
風相得起。不如新坐禪人風一切
入已竟
問云何青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
徳。云何取其相。答心於青相。此謂青一切
入。修彼心住不亂。此謂修。於青相放意爲
相。不除青想爲味。作意無雙爲處。何功徳
者。不同五功徳。於青一切入。心縁隨逐。得淨
解脱。得青除入如青花。心受持令化種種青
色。修青一切入。處處皆見青。云何取其相者。
取青一切入相。若作處若自然處。舊坐禪人
取不作處相。彼坐禪人於處處見。或青花
或青衣或青色。於其目前常見。隨若樂若不
樂。即見彼分青相得起。不如新坐禪人。新坐
禪人取於作處相。不能取非作處。修青一切
入方便。彼坐禪人於衣於板於壁處。以阿多
思花色青色。以此色作曼陀羅花。或三角或
四角。以異色繞其外。於此作青相。以三行
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離亂。餘如初廣説
青一切
入已竟
問云何黄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
徳。云何取相。答心於黄相。此謂黄一切入。
修彼心住不亂。此謂修。於黄一切入放意是
相。不除黄想爲味。作意無雙爲處。何功徳
者。不同五功徳。於黄一切入。心隨逐得淨
解脱。得黄除入作意。如金花種種黄色。
黄一切入。處處皆見黄。云何取彼相者。現
取黄一切入。取於黄相。若自作處。若自然處。
於是取非作處相。彼坐禪人於處處見。或
黄花或黄衣黄色。從此常見。隨樂不樂。即
見彼分黄相得起。非如新坐禪人。新坐禪者
取於已作處相。不能於非作處。修黄一切
入方便。彼坐禪人或衣或板或壁。以迦
羅花色黄色。作曼陀羅花。或三角或四角。
異色繞其外。於彼作黄相。以三行取相。以平
等觀。以方便。以除亂。餘如初廣説黄一切
入已竟
問云何赤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
徳。云何取其相。答心於赤相。此謂赤一切
入。彼修心住不亂。此謂修。於赤相放意爲相。
不離赤想爲味。作意無二爲處。何功徳者。不
共四功徳。於赤一切入隨心得淨解脱。得赤
除入。化種種赤色。不共功徳者。如説於地
一切入。修赤一切入處處皆見赤。云何取其
相者。現取赤一切入。取於赤相。若作處若自
然處。舊坐禪人於自然處取相。於處處見相。
或赤花或赤衣或赤色。從此爲初常見。隨樂
不樂。即見彼分赤相得起。不如新坐禪人新
坐禪人於作處取相。不能於非作處。修赤
一切入方便。彼坐禪人或衣處或板或壁處。
槃偸時婆花生赤色。或以朱丹作曼陀羅
花。或三角或四角。以異色界其外。於此作
赤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離
亂。如初廣説赤一切
入已竟
問云何白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
徳。云何取其相。答心於白相。此謂白一切
入。彼修心住不亂。此謂修。於白相放意爲相。
不離白想爲味。作意無二爲處。何功徳者。
不共八功徳。於白一切入。隨心得淨解脱。得
白除入。伏懈怠眠。除闇作明。白一切入。得起
天眼。餘功徳如地一切入所説。修白一切
入。處處皆見白。云何取其相者。現取白一
切入。於白取相。若作處若自然處。舊坐禪人
於自然處取相。彼於處處見相。或白花或白
衣或白色。或月光或日光或星色或鏡圓。從
彼爲初常見。隨樂不樂。即見彼分。白相得
起。不如新坐禪人。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非
不作處取相。修白一切入方便。彼坐禪人。
或於衣處或板或壁處。以太白星等色。以此
色作曼陀羅花。或三角四角。以異色界其外。
於此作白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
便。以離亂。如初廣説白一切
入已竟
問云何光明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
功徳。云何取其相。答心作光明相。此謂光明
一切入。彼修心住不亂。此謂修。光明放
意爲相。不離光明想爲味。作意無二爲處。何
功徳者。與白功徳等。修光明一切入。處處
見光明。云何取其相者。現取光明一切入。於
光明取相。若作處若自然處。舊坐禪人於自
然處取相。彼於處處見相。或月光或日光。
或燈光或珠光。從彼初常見。隨樂不樂。即
見彼分光明即起。不如新坐禪人。新坐禪人
於作處取相。不能於非作處。修光明一切入
方便。彼坐禪人如是或作東西壁。坐令水滿
鉢。安置日光所至處。從彼水光起曼陀羅。從
曼陀羅光起著壁光。於此見光明相。以三行
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離亂。如初廣説
光明一切入已竟
解脱道論卷第五



解脱道論卷第六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之三
問云何虚空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
功徳。云何取其相。答虚空一切入。有二種。
有虚空離色。有虚空不離色。虚空入處相。
所謂離色虚空。井穴虚空相。此謂不離色
虚空。彼修此想心住不亂。此謂修。於虚空想
放意爲相。不離虚空想爲味。作意無二爲處。
何功徳者。不共二功徳。於虚空入障礙處。
所不能礙。若牆壁山等。身行無礙自在無畏。
云何取其相者。於虚空入取虚空相。若作處
若自然處。舊坐禪人於自然處取相。能於處
處見。或於孔穴。或欞窓間。或樹枝間。從彼
常見。隨樂不樂。即見彼分虚空相即起。不
如新坐禪人。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不能於
非作處。彼坐禪人。或於屋内。或於屋外不障
礙處。作圓孔穴作虚空想。以三行取相。以等
觀。以方便。以離亂。於虚空一切入。生四禪五
禪。餘如初廣説虚空一切
入已竟
問云何識一切入。答曰識處定。此謂識一切
入。餘如初廣説十一
入已竟
問於是一切入。云何散句。答若一相得自在。
一切餘相隨其作意。若於一處一切入。於初
禪得自在。堪任餘一切入。能起第二禪。如
是第二禪得自在。能起第三禪。第三禪得自
在。能起第四禪。問於諸一切入云何最勝。答
四色一切入。是爲最勝。成解脱故。得除入
故。曰一切入勝。作光明故心得自在。於八
一切入及於八定。以入十六行安詳而起。
隨所樂處。其所樂定隨意無障。次第上次第
下。次第上下令一一増長。或倶令増長。或中
少或分少。或事少或分事少。或分倶或事倶
或分事倶。隨其所樂處者。或於村或於阿蘭
若。是斯所樂處。入於三昧。如所樂者。是
其所樂禪。入於禪定。如其所樂。時者隨意所
樂時。入於三昧。或多時入正受。次第上者。
於初禪入定次第乃至非非想處。次第下者。
從初入非非想定。次第乃至初禪。次第上下
者。越於往還。從初禪入第三禪。從第三禪入
第二禪。從第二禪入第四禪。如是乃至入非
非想定。令一一増長者。以次第入第四禪。
或上或下。倶令増長者。入第四禪。從此虚空
入第三禪。如是二種入定。中少者。已入初
禪。從此入非非想處。從此入第二禪。從此入
無所有處。如是現入正受。能辨虚空處。分少
者。一禪於八一切入入定。事少者。於三一
切入入於八定分。事少者。所謂二定。及一切
入。分倶者。於*三一切入入二二禪。事倶者。
於二二一切入入二禪。分事倶者。是此二句
散句
已竟
問云何増長相。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徳。
云何取其相。答増長相者。滿一切處。猶如
排嚢滿中臭穢死屍。此謂膖脹。於膖脹相
以正智知。此謂膖脹想。彼修此想心住不
亂。此謂修。於膖脹想相隨觀爲相。厭膖脹想
爲味。臭穢不淨作意爲處。何功徳者。膖脹
想有九功徳。得念内身得無常想。得死相。
多厭患伏婬欲。斷色憍斷無病憍。向善趣向
醍醐。云何取其*相者。新坐禪人現取膖脹不
淨想。以無二行。以念不動不愚癡。以諸根内
入。以心不出外。以往彼處。是處不淨有諸死
屍。住於彼處離於逆風。對不淨相不遠不近。
或倚或坐。彼坐禪人。若倚若坐近不淨處。若
石若土埵。或樹或杌或藤。爲作相作事思惟。
此石不淨。此不淨相。此石如是土埵等。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