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No. 1605_ 無著玄奘譯 ) in Vol. 00

[First] [Prev]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何如相。以能對治諸煩惱故。云何行相。善能
成辦心令不顛倒故。云何出相。趣眞常迹故。
於諸諦中十六行相。皆通世間及出世間。世
間出世間有何差別。於所知境不善悟入善
悟入性差別故。有障無障性差別故。有分別
無分別性差別故。所以者何。於諸諦中無常
苦等十六世間行相。不善通達眞如性故。煩
惱所隨眠故。依名言門起戲論故。出世行相
與此相違。出世行相現在前時。雖復現證
見無常義。然不依名言戲論門。見此是無常
義。如無常行相於無常義。餘行相於餘義隨
其所應當知亦爾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第五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第六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決擇分中法品第二
云何法決擇。法者。謂十二分聖教。何者十二。
一契經。二應頌。三&T040879;。四諷頌。五自説。
六縁起。七譬喩。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
一希法。十二論議
何等契經。謂以長行綴緝略説所應説義。如
來觀察十種勝利。緝綴長行略説諸法。謂
易可建立。易可宣説。易可受持。恭敬法故。菩
提資糧速得圓滿。速能通達諸法實性。於諸
佛所得證淨信。於法僧所得證淨信。觸證第
一現法樂住。談論決擇悦智者心。得預聰明
英叡者數
何等應頌。即諸經或中或後以頌重頌。又不
了義經應更頌釋。故名應頌
何等記&T040879;。謂於是處聖弟子等謝往過去。記
&T040879;得失生處差別。又了義經説明記&T040879;。記&T040879;
開示深密意故
何等諷頌。謂諸經中以句宣説。或以二句或
三或四或五或六
何等自説。謂諸經中或時如來悦意自説。何
等縁起。謂因請而説。又有因縁制立學處。亦
名縁起
何等譬喩。謂諸經中有比況説
何等本事。謂宣説聖弟子等前世相應事
何等本生。謂宣説菩薩本行藏相應事
何等方廣。謂菩薩藏相應言説。如名方廣。亦
名廣破。亦名無比。爲何義故名爲方廣。一切
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説廣大甚深法。
故爲何義故名爲廣。破以能廣破一切障。故
爲何義故名爲無比。無有諸法能比類故
何等希法。若於是處宣説聲聞。諸大菩薩及
如來等。最極希有甚奇特法
何等論議。若於是處無有顛倒。解釋一切深
隱法相
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三藏所攝。何等爲
三。一素怛纜藏。二毘柰耶藏。三阿毘達磨藏。
此復有二。一聲聞藏。二菩薩藏。契經應頌記
&T040879;諷頌自説。此五聲聞藏中素怛纜藏攝。縁
起譬喩本事本生。此四二藏中毘柰耶藏并
眷屬攝。方廣希法。此二菩薩藏中素怛纜藏
攝。論議一種聲聞菩薩二藏中阿毘達磨藏
攝。何故如來建立三藏爲欲對治疑隨煩惱
故。建立素怛纜藏。爲欲對治受用二邊隨煩
惱故建立毘柰耶藏。爲欲對治自見取執隨
煩惱故。建立阿毘達磨藏。復次爲欲開示三
種學故。建立素怛纜藏。爲欲成立増上戒學
増上心學故。建立毘柰耶藏。爲欲成立増上
慧學故。建立阿毘達磨藏。復次爲欲開示正
法義故。建立素怛纜藏。爲顯法義作證安足
處故。建立毘柰耶藏。爲令智者論議決擇。受
用法樂住故。建立阿毘達磨藏
如是三藏所攝諸法爲誰所行。是聞所成思
所成修所成。心心所法所行。如契經説諸心
心所法有所縁有行相有所依及相應。彼於
此法爲何所縁。謂契經等作何行相。謂蘊等
相應義。爲何所依。謂他表了憶念習氣何等
相應。謂互爲助伴。於所縁行相平等解了
云何於法所縁差別。若略説有四種。謂遍滿。
所縁。淨行所縁。善巧所縁。淨惑所縁
遍滿所縁復有四種。謂有分別影像所縁。無
分別影像所縁。事邊際所縁。所作成就所縁。
有分別影像所縁者。謂由勝解作意。所有奢
摩他毘鉢舍那所縁境界。無分別影像所縁
者。謂由眞實作意。所有奢摩他毘鉢舍那所
縁境界。事邊際所縁者。謂一切法盡所有性
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者謂蘊界處。如所有性
者。謂四聖諦十六行相眞如。一切行無常。一
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空無願無相。
所作成就所縁者。謂轉依。如是轉依不可思
議。十六行相中空攝幾行相。謂二。無願攝幾
行相。謂六。無相攝幾行相。謂八
淨行所縁復有五種。謂多貪行者縁不淨境。
多瞋行者縁修慈境。多癡行者縁衆縁性諸
縁起境。憍慢行者縁界差別境。尋思行者縁
入出息念境。善巧所縁亦有五種。謂蘊善巧
界善巧處善巧縁起善巧處非處善巧。處非
處善巧應云何觀。應如縁起善巧觀。處非處
善巧縁起善巧有何差別。若以諸法流潤諸
法。令離無因不平等因生故。是縁起善巧因
果相稱。攝受生故。是處非處善巧
淨惑所縁者。謂下地麁性上地靜性。眞如及
四聖諦。是名淨惑所縁
若欲於法勤審觀察。由幾道理能正觀察。由
四道理。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
法爾道理。云何觀待道理。謂諸行生時要待
衆縁。云何作用道理。謂異相諸法各別作用。
云何證成道理。謂爲證成所應成義。宣説諸
量不相違語。云何法爾道理。謂無始時來於
自相共相所住法中。所有成就法性法爾
於諸法中正勤觀察。云何於法而起尋思。謂
起四種尋思。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三自體假
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云何名尋思。謂推
求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實。云何
事尋思。謂推求諸法蘊界處相皆不成實。云
何自體假立尋思。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
中推求自體。唯是假立名言因性。云何差別
假立尋思。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
差別。唯是假立名言因性
於法正勤修尋思已。云何於法起如實智。謂
起四種如實智。一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二事
尋思所引如實智。三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
實智。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云何名
尋思所引如實智。謂如實知名不可得智。云
何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如實知事相亦不
可得智。云何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
如實知實有自性不可得智。云何差別假立
尋思所引如實智。謂如實知實有差別不可
得智。依法勤修三摩地者。瑜伽地云何當
知。有五種。一持二作三鏡四明五依。云何
持。謂已積集菩提資糧。於煖等位於諸聖
諦所有多聞。云何作。謂縁此境如理作意。
云何鏡。謂縁境有相三摩地。云何明。謂能
取所取無所得智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善宣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想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云何依。謂轉依。捨離諸麁重得清淨轉依故。
於諸法中云何法善巧。謂多聞故。云何義善
巧。謂於阿毘達磨毘奈耶中善知其相故
云何文善巧。謂善知訓釋文詞故。云何詞善
巧。謂能善知我我所等世俗言詞不深執著
隨順説故。云何前際後際密意善巧。謂能善
知於前際領受於後際。出離故
於諸法中云何住法。若不得修慧唯勤方便
修習聞思。不名住法。若不得聞思唯勤方便
修習修慧。亦不名住法。若倶得二種方便安
住。乃名住法。若唯於法受持讀誦爲他演説
思惟其義。是名聞思。若修三摩地方便不知
足。是名修慧。三摩地方便者。謂無間殷重方
便及無倒方便。不知足者。謂不生味著修上
奢摩他方便
何因縁故唯方廣一分名爲菩薩波羅蜜多
藏。由此分中廣説一切波羅蜜多數故。相故
次第故釋詞故修故差別故攝故所治故功徳
故更互決擇故
何縁方廣分名廣大甚深。由一切種智性廣
大甚深故
何因縁故一分衆生於方廣分廣大甚深不生
勝解反懷怖畏。由遠離法性故。未種善根
故。惡友所攝故
何因縁故一分衆生於方廣分廣大甚深雖生
勝解而不出離。由深安住自見取故。常堅執
著如言義故。依此密意薄伽梵於大法鏡經
中説如是言。若諸菩薩隨言取義。不如正理
思擇法故。便生二十八不正見。何等名爲二
十八不正見。謂相見損減施設見損減分別
見。損減眞實見。攝受見。轉變見。無罪見。出
離見。輕毀見。憤發見。顛倒見。出生見。不立
宗見。矯亂見。敬事見。堅固愚癡見。根本見。
於見無見見。捨方便見。不出離見。障増益見。
生非福見。無功果見。受辱見。誹謗見。不可與
言見。廣大見。増上慢見
如方廣分説。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依何密意
説。謂無自然性故。無自體性故。無住自體
故。無如愚夫所取相性故。復次於遍計所執
自性。由相無性故。於依他起自性。由生無性
故。於圓成實自性。由勝義無性故
又於彼説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依何密意説。如無自性無生亦爾。
如無生無滅亦爾。如無生無滅本來寂靜亦
爾。如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亦爾
復次有四種意趣。由此意趣故方廣分中一
切如來所有意趣應隨決了。何等爲四。一平
等意趣。二別時意趣。三別義意趣。四補特伽
羅意樂意趣。復次有四種祕密。由此祕密故
於方廣分中一切如來所有祕密應隨決了。
何等爲四。一令入祕密。二相祕密。三對治祕
密。四轉變祕密
復次方廣分中於法三摩地善巧菩薩相。云
何可知。謂由五種因故。一刹那刹那消除一
切麁重所依。二出離種種想得樂法樂。三了
知無量無分別相。四順清淨分無分別相恒
現在前。五能攝受轉上轉勝。圓滿成就佛法
身因
聲聞藏法菩薩藏法等。從如來法身所流。何
因縁故以香鬘等供養恭敬菩薩藏法。便生
廣大無邊福聚。非聲聞藏法。以菩薩藏法是
一切衆生利益安樂所依處故。能建大義故。
無上無量大功徳聚所生處故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決擇分中得品
第三之一
云何得決擇。略説有二種。一建立補特伽羅
故。二建立現觀故
云何建立補特伽羅。略有七種。謂病行差別
故。出離差別故。任持差別故。方便差別故。果
差別故界差別故。修行差別故。應知建立補
特伽羅
云何病行差別。此有七種。謂貪行瞋行癡行
慢行尋思行等分別薄塵行。補特伽羅差別

云何出離差別。此有三種。謂聲聞乘獨覺乘
大乘。補特伽羅差別故
云何任持差別。此有三種。謂未具資糧。已具
未具資糧。已具資糧。補特伽羅差別故
云何方便差別。此有二種。謂隨信行隨法行。
補特伽羅差別故
云何果差別。此有二十七種。謂信勝解見至
身證。慧解脱倶分解脱。預流向預流果。一來
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
果。極七返有。家家一間。中般涅槃。生般涅
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退法阿
羅漢。思法阿羅漢。護法阿羅漢。住不動阿羅
漢。堪達阿羅漢。不動法阿羅漢。補特伽羅差
別故。云何界差別。謂欲界異生有學無學。如
欲界有三色無色界亦爾又有欲色界菩薩。
又有欲界獨覺及不可思議如來。補特伽羅
差別故
云何修行差別。略有五種。一勝解行菩薩。二
増上意樂行菩薩。三有相行菩薩。四無相行
菩薩。五無功用行菩薩。補特伽羅差別故
何等貪行補特伽羅。謂有猛利長時貪欲。如
是瞋行癡行慢行。及尋思行補特伽羅。皆有
猛利長時差別。何等等分行補特伽羅。謂住
自性位煩惱。何等薄塵行補特伽羅。謂住自
性位微薄煩惱
何等聲聞乘補特伽羅。謂住聲聞法性。若定
若不定性是鈍根。自求解脱發弘正願。修厭
離貪解脱意樂。以聲聞藏爲所縁境。精進修
行法隨法行得盡苦際。何等獨覺乘補特伽
羅。謂住獨覺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中根
自求解脱發弘正願。修厭離貪解脱意樂。及
修獨證菩提意樂。即聲聞藏爲所縁境。精進
修行法隨法行。或先未起順決擇分。或先已
起順決擇分。或先未得果。或先已得果出無
佛世。唯内思惟聖道現前。或如麟角獨住。或
復獨勝部行得盡苦際。何等大乘補特伽羅。
謂住菩薩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利根。爲求
解脱一切有情。發弘正願修無住處涅槃意
樂。以菩薩藏爲所縁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
成熟衆生修淨佛土。得受大記證成無上正
等菩提
何等未具資糧補特伽羅。謂縁諦増上法爲
境。發起軟品清信勝解。成就軟品順解脱
分未定生時。何等已具未具資糧補特伽羅。
謂縁諦増上法爲境。發起中品清信勝解。成
就中品順解脱分已定生時。何等已具資糧
補特伽羅。謂縁諦増上法爲境。發起上品清
信勝解。成就上品順解脱分即此生時
又未具資糧者。謂縁諦増上法爲境。於諸諦
中。成就下品諦察法忍。成就下品順決擇分
未定生時。已具未具資糧者。謂縁諦増上法
爲境於諸諦中。成就中品諦察法忍成就中
品。順決擇分已定生時。已具資糧者。謂縁諦
増上法爲境。於諸諦中。成就上品諦察法忍。
成就上品順決擇分即此生時
此中三品順決擇分者。謂除世第一法。由此
世第一法性唯一刹那必不相續。即此生時
定入現觀非前位故。從下中品順解脱分。順
決擇分有可退義。此唯退現行非退習氣。已
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復新發起故。何等隨
信行補特伽羅謂資糧已具性是鈍根。隨順
他教修諦現觀。何等隨法行補特伽羅。謂資
糧已具性是利根。自然隨順諦増上法修諦
現觀
何等信勝解補特伽羅。謂隨信行已至果位」
何等見至補特伽羅。謂隨法行已至果位
何等身證補特伽羅。謂諸有學已具證得八
解脱定。何等慧解脱補特伽羅。謂已盡諸漏
而未具證八解脱定。何等倶分解脱補特伽
羅。謂已盡諸漏及具證得八解脱定
何等預流向補特伽羅。謂住順決擇分位。及
住見道十五心刹那位。何等預流果補特伽
羅。謂住見道第十六心刹那位。即此見道。亦
名趣入正性決定。亦名於法現觀。若於欲界
未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位得預流果。若於
欲界倍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位得一來果。
若已離欲界欲者。後入正性決定位得不還
果。若已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得預流果。
何故但言永斷三結得預流果。最勝攝故。何
故最勝。以於解脱是不發趣因故。雖已發趣
復爲邪出離因故。及爲不正出離因故。又此
三結是迷所知境因故。迷見因故。迷對治因
故。何等一來向補特伽羅。謂於修道中已斷
欲界五品煩惱安住彼道。何等一來果補特
伽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六品煩惱安
住彼道。何等不還向補特伽羅。謂於修道中
已斷欲界第七第八品煩惱安住彼道。何等
不還果補特伽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
九品煩惱安住彼道。若已永斷一切見道所
斷煩惱。及已永斷欲界修道所斷一切煩惱。
得不還果。何故但言。永斷五順下分結得不
還果。最勝攝故。何故最勝。能爲下趣下界勝
因故。何等阿羅漢向補特伽羅。謂已永斷有
頂八品煩惱安住彼道。何等阿羅漢果補特
伽羅。謂已永斷有頂第九品煩惱安住彼究
竟道。若阿羅漢永斷三界一切煩惱。何故但
言。永斷五順上分結得阿羅漢果。最勝攝故。
何故最勝。是取上分因及不捨上分因故
何等極七返有補特伽羅。謂即預流果。於人
天生往來雜受。極至七返得盡苦際。何等家
家補特伽羅謂即預流果。或於天上或於人
中。從家至家得盡苦際。何等一間補特伽羅。
謂即一來果。或於天上唯受一有得盡苦際。
何等中般涅槃補特伽羅。謂生結已斷起結
未斷。或中有纔起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
或中有起已爲趣生有纔起思惟。即便聖道現
前得盡苦際。或思惟已發趣生有。未到生有
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何等生般涅槃補
特伽羅。謂二結倶未斷纔生色界已。即便聖
道現前得盡苦際。何等無行般涅槃。謂生彼
已不由加行聖道現前得盡苦際。何等有行
般涅槃補特伽羅。謂生彼已由加行力聖道
現前得盡苦際
何等上流補特伽羅。謂於色界地地中皆受
生已。乃至最後入色究竟。於彼無漏聖道現
前得盡苦際。復有乃至往到有頂聖道現前
得盡苦際。又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一
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四上勝品修。五
上極品修。由此五品雜修第四靜慮故。如其
次第生五淨居
何等退法阿羅漢。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
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現法樂住。何
等思法阿羅漢。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
若不思惟。即可退失現法樂住。若思惟已
能不退失。何等護法阿羅漢。謂鈍根性。若
遊散便可退失現法樂住。若不遊散即能不
退。何等住不動阿羅漢。謂鈍根性。若遊散
若不遊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亦不能練
根。何等堪達阿羅漢。謂鈍根性。若遊散若
不遊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然堪能練根。何
等不動法阿羅漢。謂利根性。若遊散若不遊
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
何等欲界異生補特伽羅。謂於欲界若生若
長不得聖法。何等欲界有學補特伽羅。謂於
欲界若生若長。已得聖法猶有餘結。何等欲
界無學補特伽羅。謂於欲界若生若長。已得
聖法無有餘結。如欲界有三色無色亦爾。何
等欲色界菩薩補特伽羅。謂與滅離無色界
生靜慮相。應住靜慮樂而生欲界或生色界。
何等欲界獨覺補特伽羅。謂無佛出世時生
於欲界。自然證得獨覺菩提
何等不可思議如來補特伽羅。謂且於欲界
始從示現。安住覩史多天妙寶宮殿。乃至示
現大般涅槃。示現一切諸佛菩薩所行大行。
何等勝解行菩薩補特伽羅。謂住勝解行地
中成就菩薩下中上忍。何等増上意樂行菩
薩補特伽羅。謂十地中所有菩薩。何等有相
行菩薩補特伽羅。謂住極喜離垢發光焔慧
極難勝現前地中所有菩薩。何等無相行菩
薩補特伽羅。謂住遠行地中所有菩薩。何等
無功用行菩薩補特伽羅。謂住不動善慧法
雲地中所有菩薩
復次如説預流果補特伽羅。此有二種。一漸
出離。二頓出離。漸出離者。如前廣説。頓出
離者。謂入諦現觀已。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間
道。頓斷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
謂預流果阿羅漢果如是補特伽羅多於現法
或臨終時善辨聖旨。設不能辨由願力故。即
以願力還生欲界。出無佛世成獨勝果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第六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第七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決擇分中得品第三之二
云何建立現觀。略有十種。謂法現觀。義現觀。
眞現觀。後現觀。寶現觀。不行現觀。究竟現
觀。聲聞現觀。獨覺現觀。菩薩現觀
何等法現觀。謂於諸諦増上法中已得上品
淨信勝解隨信而行
何等義現觀。謂於諸諦増上法中已得上品
諦察法忍。此忍居順決擇分位。此由三種如
理作意所顯發故。復成三品。謂上軟上中上
上。何等眞現觀。謂已得見道十六心刹那位
所有聖道。又見道中得現觀邊。安立諦世俗
智不現在前。於修道位此世俗智方可現前。
何等後現觀。謂一切修道
何等*寶現觀。謂於佛證淨。於法證淨。於僧
證淨。何等不行現觀。謂已證得無作律儀。雖
居學位而謂我今已盡那落迦。已盡傍生。已
盡餓鬼。已盡顛墜惡趣。我不復造惡趣業感
惡趣異熟。何等究竟現觀。如道諦中究竟道
説。何等聲聞現觀。謂前所説七種現觀。從聞
他音而證得故。名聲聞現觀
何等獨覺現觀。謂前所説七種現觀。不由他
音而證得故。名獨覺現觀。何等菩薩現觀。謂
諸菩薩於前所説七現觀中。起修習忍而不
作證。然於菩薩極喜地中。入諸菩薩正性決
定。是名菩薩現觀
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略説有十一
種。謂境界差別。任持差別。通達差別。誓願
差別。出離差別。攝受差別。建立差別。眷屬
差別。勝生差別。生差別。果差別
其果差別復有十種。謂轉依差別。功徳圓滿
差別。五相差別。三身差別。涅槃差別。證得
和合智用差別。障清淨差別。和合作業差別。
方便示現成等正覺入般涅槃差別。五種拔
濟差別。諸無量等最勝功徳。何現觀攝後現
觀究竟現觀。攝彼復云何。謂無量解脱勝處
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相隨好清淨力無
畏念住不護無忘失法永斷習氣大悲不共佛
法一切種妙智。如是等功徳諸契經中處處
宣説
無量者。謂四無量。云何慈。謂依止靜慮於諸
有情與樂相應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
相應諸心心所。云何悲。謂依止靜慮於諸有
情離苦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説。
云何喜。謂依止靜慮於諸有情不離樂意樂
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説。云何捨。謂依
止靜慮於諸有情利益意樂住具足中。若定
若慧餘如前説。解脱者。謂八解。脱云何有色
觀諸色。謂依止靜慮於内未伏見者色想。或
現安立見者色想。觀所見色住具足中。若定
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乃至爲解脱變化
障。云何内無色想觀外諸色。謂依止靜慮於
已伏見者色想。或現安立見者無色想。觀所
見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説。云何淨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