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攝大乘論釋 (No. 1598_ 無性玄奘譯 ) in Vol. 31

[First] [Prev]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分別。非少分差別。復有三種。一通達眞如非
少分差別。謂聲聞等入眞觀時唯能通達補
特伽羅空無我理。是諸菩薩入眞觀時具足
通達補特伽羅及一切法空無我理。二所知
境界非少分差別。謂聲聞等唯於苦等諦中
智生。即名修習所作已辦。是諸菩薩普於一
切所知境界無倒智生。乃名修習所作已辦。
三所度有情非少分差別。謂聲聞等唯求自
利盡無生智。正勤修行。是諸菩薩普爲濟度
一切有情求大菩提。於此三種非少分別。聲
聞菩薩智有差別。無住差別者。謂聲聞等唯
住涅槃。是諸菩薩具足悲慧増上力故。無住
涅槃以爲住處。畢竟差別者。顯聲聞等與諸
菩薩於涅槃中有大差別。謂聲聞等住無餘
依涅槃界中。身智永盡如燈焔滅。是諸菩薩
得成佛時。所證法身窮生死際無有斷盡。如
無色界相續不壞。由此差別智有差別。無上
差別者。謂聲聞乘上有獨覺。獨覺乘上復有
大乘。其菩薩乘即是佛乘。更無有上。由此五
相應知聲聞與諸菩薩智有差別。復以伽陀
攝如是義。言五相者。即前所説五相差別。世
出世滿中者。靜慮無色名世間滿。聲聞乘等
所得涅槃名出世滿。此皆勝彼故説高遠
論曰。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増上尸羅。増上質
多。増上般若。功徳圓滿。於諸財位得大自
在。何故現見有諸有情匱乏財位。見彼有情
於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
障生善法故。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
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爲積集不善法因
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餘無量有情
損惱因故。是故現見有諸有情匱乏財位。此
中有頌
    見業障現前 積集損惱故
    現有諸有情 不感菩薩施
釋曰。今當顯説。由是因縁菩薩雖有財位自
在而不施他。見彼有情於諸財位有重業障
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於其財位。有重業
障故不施與。勿令惠施空無有果。設復施彼
亦不能受。何用施爲。如有頌言
    如母乳嬰兒 一經月無倦
    嬰兒喉若閉 乳母欲何爲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者。謂諸菩
薩見彼有情雖於財位無重業障。而彼若得
財位圓滿便多放逸不起善法。作是思惟。寧
彼現法少時貧賤。勿彼來生多時貧賤。故不
施彼所有財位。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
前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生
死心便現在前。求欲出離。若得富貴即生憍
逸。故不施彼所有財位。作是思惟。寧彼貧賤
厭離生死心常現前。勿彼富貴受樂放逸。不
厭生死不起善法。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爲
積集不善法因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
當施彼滿足財位。即便放逸積集種種惡不
善業。故不施彼所有財位。如有頌言
    寧使貧乏於財位 遠離惡趣諸惡行
    勿彼富貴亂諸根 令感當來衆苦器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餘無量有情損惱
因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得富貴。即便
損惱無量有情故。不施彼所有財位。作是念
言。寧彼一身受貧賤苦。勿令損惱餘多有情。
復以伽他攝如是義故説見業障現前等。其
文易了無煩重釋
攝大乘*論釋卷第八



攝大乘論釋卷第九
  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果斷分第十
論曰。如是已説増上慧殊勝。彼果斷殊勝云
何可見。斷謂菩薩無住涅槃。以捨雜染不捨
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爲相。此中生死。謂依他
起性雜染分。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二所
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轉依。謂即依他起
性對治起時。轉捨雜染分。轉得清淨分 釋
曰。無分別智。能治既生一切所治。決定應斷
故。彼無間説斷殊勝。無住涅槃者。不同世間
聲聞獨覺安住生死或涅槃故。以捨雜染不
捨生死者。害彼勢力如彼呪蛇。雖不棄捨
而無染故。二所依止轉依爲相者。或依主釋
或持業釋。住此轉依如無色界。若依自利與
殊勝慧共相應故。不容煩惱。若依利他由與
大悲共相應故。現處生死而不棄捨。此中何
者生死涅槃。依止轉依。皆應顯説。生死謂依
他起性雜染分者。謂心心法煩惱迷亂。生死
過失相續不絶。遍計所執分。涅槃謂依他起
性清淨分者。謂畢竟轉遍計所執。圓成實分。
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者。謂二所依。
依他起性。轉依謂即依他起性者。謂心心法
依他起性。是諸雜染轉滅所依。又是一切佛
法所依。如有説言。此是一切佛法。諸地波
羅蜜多果。所依等云何轉依。何者轉依。謂即
於此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者。無分別智起時。
轉捨雜染分者。轉滅一切所取能取諸迷亂分。
轉得清淨分者。捨彼所取能取性故。轉得
離所取能取自内所證。絶諸戲論最清淨分」
論曰。又此轉依略有六種。一損力益能轉。謂
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及由有羞恥。令諸煩
惱少分現行。不現行故。二通達轉。謂諸菩薩
已入大地。於眞實非眞實顯現不顯現。現前
住故。乃至六地。三修習轉。謂猶有障一切相
不顯現眞實顯現故。乃至十地。四果圓滿轉。
謂永無障。一切相不顯現。最清淨眞實顯現。
於一切相得自在故。五下劣轉。謂聲聞等唯
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性。一向背生死一
向捨生死故。六廣大轉。謂諸菩薩兼通達法
空無我性。即於生死見爲寂靜。雖斷雜染而
不捨故。若諸菩薩住下劣轉。有何過失。不顧
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違越一切菩薩法
故。與下劣乘同解脱故。是爲過失。若諸菩薩
住廣大轉有何功徳。生死法中以自轉依爲
所依止。得自在故。於一切趣示現一切有情
之身。於最勝生及三乘中種種調伏。方便善
巧安立所化諸有情故。是爲功徳 釋曰。損
力益能轉等者。謂由勝解力及聞熏習力。損
減依附異熟識中。煩惱熏習増益所習淨法
功能。又由勝解聞熏習。住有羞恥故。令諸煩
惱少分現行。或不現行。通達轉等者。謂已證
入菩薩大地。於眞非眞或現不現。無分別智
有間無間而現行故。或時眞現。謂入觀時。或
非眞現謂出觀時非眞與眞於此二時。如其
次第説現不現。此現不現乃至六地。修習轉
等者。由所知障説名有障。此轉依位乃至十
地諸相不現唯眞顯現。果圓滿轉等者。由一
切障説名無障。以一切障永無有故。得一切
相皆不顯現。得最清淨眞實顯現。依此轉依
於一切相得大自在。以於諸相得自在故。隨
其所樂利樂有情。下劣轉等其言易了。無煩
重釋。廣大轉等者。謂於雜染斷而不捨。於生
死中達無我故。斷諸雜染。即於其中見寂靜
故。而不棄捨。住下劣轉有何過失等。其文易
解。住廣大轉有何功徳等者。於一切法得自
在故。於一切趣示顯一切同分之身。種種調
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有感有情。置最勝生
及三乘中。最勝生者。謂諸世間安樂生處。應
知此是説法功徳
論曰。此中有多頌
    諸凡夫覆眞 一向顯虚妄
    諸菩薩捨妄 一向顯眞實
    應知顯不顯 眞義非眞義
    轉依即解脱 隨欲自在行
    於生死涅槃 若起平等智
    爾時由此證 生死即涅槃
    由是於生死 非捨非不捨
    亦即於涅槃 非得非不得
釋曰。爲顯轉依復説多頌。諸凡夫覆眞等者。
謂如凡夫無明未斷。眞義不顯故説名覆。無
明力故一切虚妄皆悉顯現。菩薩不爾無明
斷故。通達虚妄皆無所有故名捨妄。唯有眞
義一向顯現。由此道理。應知顯不顯眞義非
眞義者。謂圓成實眞義顯現。遍計所執非眞
實義皆不顯現。言轉依者。謂非眞義皆不顯
現。所有眞義皆悉顯現。故名轉依。即解脱者。
謂即轉依名爲解脱。隨欲自在行者。謂此轉
依解脱自在。於諸世間得隨欲行。由隨所欲
所作自在故名解脱。非如斬首捨離身命。名
爲解脱。於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等者。謂遍
計所執自性名爲生死。此即無性。無性即空。
空即涅槃。圓成實性。由是於生死非捨非不
捨等者。謂即生死是涅槃故説名非捨。無復
生死名想轉故名非不捨。非離生死別得涅槃
故名非得。即於此中證涅槃故名非不得
  攝大乘論釋彼果智分第十一之一
論曰。如是已説彼果斷殊勝。彼果智殊勝云
何可見。謂由三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勝。一
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變化身。此中自
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轉所依
止故。受用身者。謂依法身種種諸佛衆會所
顯。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爲所受故。變化身者
亦依法身。從覩史多天宮現沒。受生受欲踰
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諸苦行。證大菩提。轉大
法輪。入大涅槃故 釋曰。由斷所斷獲得無
垢無罣礙智故。斷殊勝無間次説果智殊勝。
自性身中非假所立故名自性。是所依止故
名爲身。法性即身故名法身。或是諸法所依
止處故名法身。言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者。
謂於一切法得自在轉。亦所依止故名一切
法自在轉所依止。或依持業釋。受用身中依
法身者。由有彼故而得有此。種種諸佛衆會
所顯者。謂有佛土諸大菩薩衆所雲集。由此
了知故名所顯。即是西方極樂土等。清淨佛
土大乘法樂爲所受故者。謂於清淨佛國土
中。受用種種大乘法樂。領解義故。或於清淨
佛國土中。受用種種金銀等寶。諸佛菩薩展
轉受用妙色身等。及受經等種種法義。安立
自相及共相故。何者所依復是誰依。謂前無
垢無罣礙智。由此妙智増上力故能令安住
不可思議解脱。已入大地諸大菩薩。清淨佛
土大乘法樂。相現智生。變化身中依法身者。
如前已説。謂由果智殊勝力故。從覩史多天
宮現沒。乃至涅槃。此即能令餘相續中。與
人同分識相生起
論曰。此中説一嗢拕南頌
    相證得自在 依止及攝持
    差別徳甚深 念業明諸佛
釋曰。略標總義名嗢拕南相證得等是所標義
論曰。諸佛法身以何爲相。應知法身略有五
相 釋曰。初總標相復有五種下轉依等別
釋五相
論曰。一轉依爲相。謂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
他起性故。轉得解脱一切障於法自在轉。現
前清淨分依他起性故
釋曰。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性故者。謂
轉雜染分依他起性。似所取相及能取相。令
永不生故。轉得解脱一切障。於法自在轉現
前清淨分依他起性故者。謂轉得所取能取無
性所顯離垢眞如圓成實性。及得於一切法
自在而轉。現在前因極清淨分依他起性故」
論曰。二白法所成爲相。謂六波羅蜜多圓滿
得十自在故。此中壽自在心自在衆具自在
由施波羅蜜多圓滿故。業自在生自在由戒
波羅蜜多圓滿故。勝解自在由忍波羅蜜多
圓滿故。願自在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神
力自在五通所攝。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
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 釋
曰。白法所成爲相等者。謂諸聲聞所得轉依。
唯是煩惱永斷所顯。無有白法所成爲相。若
諸菩薩所得轉依修習六種波羅蜜多極圓滿
故。白法自性十種自在以爲其相。於此時中
無有一念是無記分。況染汚分。此中已下釋
十自在壽自在者。謂隨所欲能捨命故。心自
在者。謂於生死無染汚故。又隨意樂能正爲
他引攝衆具。於中自在運轉其心名心自在。
衆具自在者。謂飮食等諸資生具。隨意所樂
能積集故。衆具資財其義是一。由施波羅蜜
多圓滿故者。謂由法施無畏施財施圓滿。如
其所應得此果故。業自在者。謂於諸業得大
自在。唯作善業非惡無記。及於其中勸他作
故。生自在者。謂於一切應所生處。如其所
欲現受生故。由戒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二
自在是尸羅果。由具戒者唯造善業故。又具
戒者所願皆成故。勝解自在者。謂於地等發
起勝解。令成金等如所勝解地等金等隨勝
解轉。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此自在是
其忍果。如昔因時樂修忍故。隨諸有情心所
樂轉故。今獲得地等金等隨勝解轉。願自在
者。謂隨所願一切事成。由精進波羅蜜多圓
滿故者。謂此自在是精進果。由昔因時修精
進故。於諸有情諸利樂事無有懈廢。故於今
時所願自在。神力自在五通所攝者。謂隨意
樂引發種種最勝神通。由靜慮波羅蜜多圓
滿故者。謂此自在是靜慮果。由昔因時樂修
定故。隨諸有情所應作事。證入種種靜慮等
至故。於今時得定所作神通自在。智自在者。
謂隨所有種種言音。智現前故。法自在者。謂
隨意樂宣説契經應頌等故。由般若波羅蜜
多圓滿故者。謂此自在是般若果。由昔因時
樂修慧故。隨其類音爲説正法故。今證得殊
勝般若。妙達言音巧説正法
論曰。三無二爲相。謂有無無二爲相。由一切
法無所有故。空所顯相是實有故。有爲無爲
無二爲相。由業煩惱非所爲故。自在示現有
爲相故。異性一性無二爲相。由一切佛所。依
無差別故。無量相續現等覺故。此中有二頌
    我執不有故 於中無別依
    隨前能證別 故施設有異
    種性異非虚 圓滿無初故
    無垢依無別 故非一非多
釋曰。有無無二爲相者。謂非有相以一切法
遍計所執皆無有故。亦非無相。以空所顯自
性有故。有爲無爲無二爲相者。以業煩惱非
所爲故非有爲相。於能示現似有爲法得大
自在。數數示現似有爲故非無爲相。異性一
性無二爲相者。以佛法身體是其一故非異
相。無量依止各別證得故非一相。倶一無故
名無二相。復以二頌攝如是義令其易了。所
謂我執不有故等。若於是處有其我執計自
爲我。執外爲他即於其中分別自他。此彼各
異。於法身中無有我執。故無分別。此彼有
異。若爾云何説有多佛。隨前能證有差別故。
施設有異。謂隨菩薩能證位別施設有異。隨
順世間名言故説。此是釋迦牟尼。此是勝觀
佛等。種性異故者。謂本因性有差別故。非
唯一佛。種性有二。一本性住種性。謂無始
來六處殊勝。展轉相續法爾所得。二習所成
種*性。謂從先來善友力等數習所成。本性住
*性有差別故。習所成性有其多種。種性多
故。執唯一佛更無餘佛不應道理。非虚故者。
有多菩薩依前種性。各別修集菩提資糧。若
唯一佛一證菩提。餘無所證。彼集資糧應空
無果。不應道理。圓滿故者。謂諸如來遍於各
別所化有情。成立利益安樂正事。謂於三乘
如應安立。若唯一佛。是則不可安立有情置
於佛乘。以更無有第二佛故。是則如來所作
佛事應不圓滿。是故定應許有多佛。無初故
者。謂諸如來前前出世。猶如生死無有最初。
離集資糧自然成佛不應理故。離逢事佛能
集資糧不應理故。由此決定非唯一佛。又不
應執定有多佛。無垢所依無差別故。無漏法
界名無垢依。由智殊勝畢竟遣除客塵垢故。
於此無漏眞法界中。不可定執諸佛有異。是
故諸佛非一非多
論曰。四常住爲相。謂眞如清淨相故。本願所
引故。所應作事無竟期故 釋曰。恒無變易
相續無斷。是故説言常住爲相。由三因縁成
立此相。眞如清淨相故者。此顯眞如性常無
變。顯成佛果説爲法身性。若變易即非眞如。
是故常住本願所引故者。謂諸如來皆先發
起如是大願。我當度脱無量有情。令般涅槃
諸有情類未般涅槃。願所引果相續不絶。是
故常住。此願所引離相續。常道理不成。所應
作事無竟期故者。謂先大願所應作事無究
竟期。諸有情類量無邊故。乃至有情相續不
斷。佛所作事恒無斷故説名爲常
論曰。五不可思議爲相。謂眞如清淨自内證
故。無有世間喩能喩故。非諸尋思所行處
故 釋曰。言思議者。謂依道理審諦思惟。起
分別智尋思所攝。譬喩所顯。諸佛非此所行
處故。不可思議。超過一切尋思地故。唯應信
解不應思議
論曰。復次云何如是法身。最初證得。謂縁總
相大乘法境無分別智。及後得智。五相善修
於一切地善集資糧。金剛喩定破滅微細難
破障故。此定無間離一切障故得轉依 釋
曰。信解亦名初得法身。法行亦爾。爲簡彼故
説現證得。但言證得非生起者。體是常故。縁
總相等其義易了。五相善修者。謂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及無自性。名爲五相。
又集總等五相善修。成辦五果謂念念中銷
融一切麁重依止。離種種想得法苑樂。能正
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順清淨
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爲令法身圓滿成辦。
能正攝受後後勝因。破滅微細難破障故者。
顯示此定喩金剛因。譬如金剛其性堅固能
破難破。如是此定超諸下類能破難破不染
無知。能發無上清淨智道故譬金剛。此定無
間離一切障故。得轉依者。由無分別及後得
智故。證轉依得佛法身
論曰。復次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
種。一由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
自在。由轉色蘊依故。二由無罪無量廣大樂
住自在。由轉受蘊依故。三由辯説一切名身
句身文身自在。由轉想蘊依故。四由現化變
易。引攝大衆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蘊依故。
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
蘊依故 釋曰。由轉五蘊依故。得五自在。諸
聲聞等怖畏苦故永斷諸蘊。如愚癩人自捨
身命。若諸菩薩攝巧方便。轉滅有罪色等諸
蘊。轉起無罪色等諸蘊。如智癩人求諸良藥。
轉有病身成無病身。此中由轉色蘊依故。得
能示現佛土自在。如其所欲現金銀等諸佛土
故。得能示現自身自在。隨心所思皆能示現。
於其種種大集會中。隨諸所化有情機宜。各
別現故。得能示現相好自在。隨所愛樂示現
種種妙相好故。得能示現無邊音聲無見頂
相二種自在。現佛音聲量無邊故。現佛頂相
無能見故。由轉受蘊依故。得無罪無量廣大
樂住自在應知。此中離煩惱故名爲無罪。有
衆多故名爲無量。超過一切三界樂故名爲
廣大。由轉想蘊依故。得能辯説一切名身句
身文身自在。以能取相是想自性。由攝如是
資糧爲因。轉得如是功能差別。由此能於名
身等事。隨其所欲自在能住。由轉行蘊依故
得能現化變易引攝大衆引攝白法自在。謂
行蘊中思最爲勝。由此思故於現化等自在。
能轉現化自在者。如其所欲能現化故。變易
自在者。如其所欲轉變地等成金等故。引攝
大衆自在者。如意所樂引攝天等諸大衆故。
引攝白法自在者。如意所樂令無漏法現在
前故。由轉阿頼耶識等八事識蘊得大圓鏡
智等四種妙智。如數次第或隨所應。當知此
中轉阿頼耶識故得大圓鏡智。雖所識境不
現在前而能不忘不限時處。於一切境常不
愚迷。無分別行能起受用。佛智影像。轉染汚
末那故得平等性智。初現觀時。先已證得。於
修道位轉復清淨。由此安住無住涅槃。大慈
大悲恒與相應。能隨所樂現佛影像。轉
識故。得妙觀察智。具足一切陀羅尼門三摩
地門。猶如寶藏。於大會中能現一切自在作
用。能斷諸疑能雨法雨。轉五識故得成所
作智。普於十方一切世界。能現變化從覩史
多天宮而沒乃至涅槃。能現住持一切有情
利樂事故
論曰。復次法身由幾種處。應知依止略由三
處。一由種種佛住依止。此中有二頌
    諸佛證得五性喜 皆由等證自界故
    離喜都由不證此 故求喜者應等證
    由能無量及事成 法味義徳倶圓滿
    得喜最勝無過失 諸佛見常無盡故
二由種種受用身依止。但爲成熟諸菩薩故。
三由種種變化身依止。多爲成熟聲聞等故」
釋曰。由幾種處應知依止者。此問法身與幾
種法爲所依止。略由三處者。廣即無量功徳
依止。今且略説但由三處。由種種佛住依止
者。由諸如來所得法身。與所安住種種天住
聖住梵住爲所依止。諸天住中如來多住第
四靜慮。諸聖住中如來多住空解脱門。諸梵
住中多住其悲。如是種種如來所住。勝聲聞
等。爲顯如來所證涅槃勝聲聞等所得涅槃
故。説諸佛證得五性喜等。證自界者。證自
法界。於此修治正作證故名爲等證。言離喜
者。謂諸如來證自法界。安住五喜。諸聲聞
等證如斬首。永滅涅槃遠離。如是最勝歡喜
故。求喜者應等證者。謂諸菩薩勤求五喜。
應正求證此眞法界。何等爲五。所求勝喜故
次説言。由能無量及事成等。由因別故爾所
喜異。能謂堪能。言無量者。謂過無量殑伽
沙數。諸佛如來所有堪能。同依法身。一切和
雜平等無異。由見如是能無量故。生大歡喜。
及者集義。事者所作。一切有情諸利樂事。隨
彼所能無倒安立於三乘等。成謂成辦。經無
量時此所作事無礙轉故。由見堪能。所應作
事亦無量故生大歡喜。言法味者。謂契經等
無上法味。謂證眞諦所得理味。義圓滿者。謂
契經等法所詮義皆得圓滿。隨自意樂現在
前故。徳圓滿者。謂神通等功徳圓滿。由見法
味亦無量故。見義圓滿亦無量故。見徳圓滿
亦無量故。生大歡喜。復有説言。義謂涅槃。
徳謂隨樂所起功徳。倶圓滿故並生大喜。得
喜最勝無過失。諸佛見常無盡故者。謂諸如
來見自身中眞如一味。能無量等所生大喜。
雖入涅槃亦常無盡。是故最勝無有過失。出
三界故名爲最勝。煩惱所知二障并習皆永
斷故。名無過失。由種種受用身依止等者。謂
由法身爲増上縁彼得轉故。説名依止。非如
日光依日道理。與變化身爲所依止其義亦
爾。言多爲者。攝取勝解行地菩薩。以劣信解
諸聲聞等。雖見佛身不應成熟。初業菩薩當
知亦爾。已入大地諸菩薩衆。不由化身方得
成熟。通達甚深廣大法故
論曰。應知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略由六
種。一由清淨。謂轉阿頼耶識得法身故。二由
異熟。謂轉色根得異熟智故。三由安住。謂轉
欲行等住。得無量智住故。四由自在。謂轉種
種攝受業自在。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
在故。五由言説。謂轉一切見聞覺知言説戲
論。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説智自在故。六由
拔濟。謂轉拔濟一切災横過失。得拔濟一切
有情一切災横過失智故。應知法身由此所説
六種佛法之所攝持 釋曰。就自性攝以顯攝
持法身自性。由清淨者。謂由清淨佛法攝持
法身自性。以其法身體清淨故。淨誰轉誰而
得清淨。爲答此問説如是言。轉阿頼耶識得
法身故。由阿頼耶識執持一切雜染種子。對
治起時轉滅如是一切染種。轉得隨順一切
無罪圓滿功徳。譬如世間阿掲陀藥。能變有
毒令成無毒。故説名轉。由異熟者。謂由異熟
佛法攝持。法身自性轉色根者。謂轉眼等有
色諸根。得異熟智者。謂所轉捨是異熟故。假
説轉得亦名異熟。如昔所得異熟諸根。今得
善智假名異熟。由安住者。謂由安住佛法攝
持法身自性。轉欲行等者。謂等取勝解行等。
由轉彼故證得息滅一切有情諸災患智。由
自在者。謂由自在佛法攝持法身自性。攝受
業者。謂諸世間商賈營農事王等業。由轉彼
故證得無礙神通自在。由言説者。謂由言説
佛法攝持法身自性。由轉世間見等言説。證
得見聞覺知自在。由此逮得一切有情心喜
妙智。由拔濟者。謂由拔濟佛法攝持法身自
性。災横等者。謂如世間國王家等所生憂苦。
或親友力。或財寶力。而能息除。由轉此故。證
得息除一切有情一切災横過失妙。智轉捨
如是六種世。法轉得如是六種佛法
論曰。諸佛法身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依止意
樂業無別故。當言無異。無量依身現等覺故。
當言有異。如説佛法身受用身亦爾。意樂及
業無差別故。當言無異。不由依止無差別故
無量依止。差別轉故。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
説 釋曰。諸佛法身。依止意樂作業無別故
無有異。諸佛眞如無有異故。依止無別。一切
皆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意樂同故意樂無
別。一切皆同利他爲勝。現等正覺般涅槃等。
種種作業故業無別。無量依身現等覺故。當
言有異者。謂由無量別別依身。菩提薩埵現
成佛故。非無有異如前廣説。如説法身受用
亦爾。此説意樂及業無別。不説依止無有差
別。無量依止差別轉故。謂於一切別世界中。
諸佛國土衆會名號身量相好受法樂等各不
同故。佛變化身應知亦爾
論曰。應知法身幾徳相應。謂最清淨四無量
解脱勝處遍處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神通
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相清淨十力
四無畏。三不護三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
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徳相
應 釋曰。此中顯説諸佛世尊共聲聞等。所
有清淨殊勝功徳。最清淨者。顯此功徳永斷
煩惱及所知障身中起故。如是所説最清淨
言。應知遍在一一功徳。四無量者。謂縁無量
有情爲境。慈悲喜捨。言解脱者。謂八解脱。所
謂有色觀諸色等。言勝處者。謂八勝處。言遍
處者。謂十遍處。無諍願智更無差別。四無礙
解者。謂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訓詞無礙解辯
説無礙解。六神通者。謂如意通爲初。漏盡智
爲後。三十二大士相者。謂妙輪相印手足等。
八十隨好者。謂鼻脩直等。四一切相清淨者。
謂所依清淨所縁清淨。心清淨智清淨。言十
力者。謂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靜慮解脱
等持等至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勝解智力。
種種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隨念智力。
死生智力。漏盡智力。四無畏者。謂佛世尊
自發誠言。我是眞實正等覺者。若有難言。於
如是法不正等覺。我於彼難正見無縁是第
一無畏。又發誠言。我是眞實諸漏盡者。若有
難言。如是如是諸漏未盡。我於彼難正見無
縁。是第二無畏。又發誠言。我爲弟子説出離
道。若有難言修如是道非正出苦。我於彼難
正見無縁。是第三無畏。又發誠言。我爲弟
子説障礙法染必爲障。若有難言。雖染彼法
不能爲障。我於彼難正見無縁。是第四無畏。
於此四中皆應廣説。正見彼難無有縁故。得
大安隱。得安隱故都無所畏。三不護者。謂諸
如來所有身業清淨現行無不清淨。現行身
業慮恐他知可須藏護。如是名爲第一不護。
如説身業語業意業。亦如是説是三不護。三
念住者。謂諸如來説正法時。一類弟子恭敬
屬耳。住奉教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如來於
彼無悦無喜心不踊躍。一類弟子不生恭敬
翻前廣説。如來於彼不生恚恨。不生不忍非
不保任。一類弟子亦生恭敬。亦不恭敬乃至
廣説。如來於彼其心無二。謂不喜悦亦不恚
恨。於彼一切遍住妙捨。拔除習氣者。謂永拔
除雖無煩惱。而有煩惱相似所作。騰躍等事。
無忘失法者。謂於利樂諸有情事。正念正知
不過時分。言大悲者。謂於有情利樂意樂大
義當説。十八不共佛法者。謂不同義是不共
義。即諸如來無有誤失如阿羅漢。雖盡諸漏
爲乞食故出遊城邑。或於一時與惡象惡馬惡
牛惡狗等共同遊止。或於一時足踐叢刺諸
惡蛇等齊足跳躑。或於一時入如是。舍與諸
母邑不依正理而作語言。或於林野捨棄好
道而行惡路。或與怨賊師子猛獸及他妻等
同共遊止。如是等類諸阿羅漢所有誤失諸
佛皆無。又諸如來無卒暴音如阿羅漢。或於
一時遊行林野迷失道路。或入空宅揚聲叫
喚發大暴音。或因不染習氣過失。聚脣露齒
而現大笑。如是等類。諸阿羅漢卒暴音聲諸
佛皆無。又諸如來無忘失念。如阿羅漢有不
染汚久遠所作。久遠所説諸忘失念諸佛皆
無。又諸如來無種種想。如阿羅漢於有餘生
死。一向起極厭逆想。於無餘涅槃。一向起極
寂靜想。如來於彼有餘生死無餘涅槃。無差
別想住最勝捨。又諸如來無不定心。如阿羅
漢歛心方定出即不定。如來於彼一切分位
無不定心。又諸如來無不擇捨。如阿羅漢不
以智慧簡擇有情諸利樂事。而便棄捨。如來
無有如是等類不擇而捨。又諸如來無有欲
等六種退失。如阿羅漢於能永淨所知障中。
有未得退。謂志欲退精進退念退定。退慧退
解脱退。如是六退諸佛皆無。又諸如來身語
意業智爲前導。隨智而轉。如阿羅漢或於一
時善身業轉。或於一時無記業轉。語業意業
當知亦爾。如來三業智前導故。隨智轉故
無有無記。智等起故名智前導。智倶行故名
隨智轉。又諸如來於三世境若知若見無著
無礙。如阿羅漢於三世事非暫起心即能解
故。*知見有著不能一切悉了知故。*知見有
礙。如來於彼三世事中。暫起心時即遍解知
一切境界。是故*知見無著無礙。由是因縁此
十八種。一一皆名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者。
謂於一切蘊界處中善能了知。一切行相等
者。等餘無量功徳法身相應
論曰。此中有多頌 釋曰。於此法身能依不
共諸功徳中。以讃頌門結句道理分別開示
論曰
    憐愍諸有情 起和合遠離
    常不捨利樂 四意樂歸禮
釋曰。今此頌中顯四無量。憐愍諸有情者。
是總句。起和合意樂者。顯慈無量。欲令有情
樂和合故。起遠離意樂者。顯悲無量。欲令有
情遠離苦故。起常不捨意樂者。顯喜無量。欲
令有情不捨樂故。起利樂意樂者。顯捨無量。
欲令有情獲得利益及安樂故。捨謂棄捨。欲
令有情捨樂受等煩惱隨眠。不捨有情又處
中住説名爲捨。縁此功徳歸依敬禮諸佛法
身。故名歸禮。餘頌准此一切應知
論曰
    解脱一切障 牟尼勝世間
    智周遍所知 心解脱歸禮
釋曰。解脱一切障者。此句顯示諸佛解脱勝
聲聞等。牟尼勝世間者。此句顯示諸佛勝處
勝聲聞等。智周遍所知者。此句顯示諸佛遍
處勝聲聞等。非如聲聞乘等唯有八種解脱。
八種勝處。十種遍處。解脱爲先而有勝處。勝
處爲先而有遍處。由此門故作意思惟解脱
一切障。勝一切世間。智周一切境心解脱者。
具上三徳心離繋縛
論曰
    能滅諸有情 一切惑無餘
    害煩惱有染 常哀愍歸禮
釋曰。此頌顯無諍。世俗智爲性。不同聲聞所
得無諍將入城邑先審觀察。若一有情當縁
我身隨起一種煩惱諍者。即便不入。如來觀
見雖諸有情當縁佛身起諸煩惱。若彼堪任
受佛化者。即便往彼方便調伏。令滅煩惱。能
滅諸有情一切惑無餘者。非如聲聞住無諍
定。方便遠離不令自身。作少有情生煩惱
縁。唯伏欲界有事煩惱。非餘煩惱。諸佛不爾
方便能滅一切有情。一切煩惱令無有餘。害
煩惱者。唯害煩惱不害有情有染。常哀愍者。
若諸有情有煩惱染。佛常哀愍而不訶害。如
有頌言
    如呪鬼良醫 治諸鬼所魅
    但訶害鬼魅 非鬼所魅者
    如是大悲尊 治煩惱所魅
    但訶害煩惱 不訶害有情
論曰
    無功用無著 無礙常寂定
    於一切問難 能解釋歸禮
釋曰。此頌顯願智勝聲聞等。由五相故。謂無
功用故無著故無礙故常寂定故。一切疑難
能解釋故。諸聲聞等所得願智。隨其所願而
入於定。唯能知此不知其餘。佛即不爾。由無
功用智不作功用。如末尼天樂隨願能知一
切境界。由無著智於所知境皆無滯故。由無
礙智斷煩惱障并習氣故。由常寂定定障斷
故。如有頌言
    那伽行寂定 那伽住寂定
    那伽坐寂定 那伽臥寂定
由此所發微妙願智。於一切時善能解釋一
切問難
論曰
    於所依能依 所説言及智
    能説無礙慧 常善説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四無礙解。言所依者。謂諸教
法即契經等。言能依者。謂所詮義。如是二種
皆名所説。所作業故。言智二種皆是能説。作
者作具等所起故。無礙慧者。謂於此中無退
轉智。常善説者由具四種無礙解故。常能善
説。若於所依無礙覺慧名法無礙。於法異門
無罣礙故。若於能依無礙覺慧名義無礙。於
一切法自相共相無罣礙故。或於諸法別義
意趣無罣礙故。若於其言無礙覺慧名訓詞
無礙。於諸國土各別境界種種言詞。隨自展
轉異想隨説無罣礙故。或於諸法訓釋言詞
無罣礙故。若於分析諸法智中。無礙覺慧名
辯説無礙。於能辯析諸法智中無罣礙故
論曰
    爲彼諸有情 故現知言行
    往來及出離 善教者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六種神通。爲彼諸有情者。此
是總句。善教者。言一一皆有。善者妙也。教者
言也。爲令勝進説微妙言。名善教者故。現善
教者。是如意通。隨所應化故往其所。現大神
變善教彼故。知言善教者。是天耳通。聽聞遠
住。有義言詞一切音聲。如其所應爲説法故。
知行善教者。是心差別通。知心勝劣。善教彼
故。知往善教者。是宿住隨念智通。了達過去
善教彼故知來善教者。是死生智通。了達未
來善教彼故。知出離善教者。是漏盡智通。
知斷煩惱善教彼故
論曰
    諸衆生見尊 皆審知善士
    暫見便深信 開導者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諸相隨好。法身是現相好所
依故。就相好歸禮法身。諸衆生見尊皆審知
善士者。一切世間由見世尊具相隨好。皆悉
審知是大善士。諸衆生者。通攝當時及於
時堪受化者。暫見便深信者。暫見世尊具相
隨好。便深淨信。知是世間善開導者
論曰
    攝受住持捨 現化及變易
    等持智自在 隨證得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四一切相清淨。攝受住持捨
者。顯所依清淨。依止靜慮如其所欲。隨樂長
短能於自身。攝受住持棄捨自在。現化及變
易者。顯所縁清淨。化作種種未曾生色。名爲
現化。轉變種種已曾生色。成金銀等名爲變
易。於此一切變化品。類皆得自。在等持自在
者。顯心清淨。隨其所欲三摩地門自在而轉。
一一刹那如其意樂。能入諸定。智自在者。顯
智清淨。如其所欲陀羅尼門任持自在。隨證
得者。隨順證得上四清淨
論曰
    方便歸依淨 及大乘出離
    於此誑衆生 摧魔者歸禮
釋曰。此頌顯十力。謂於善趣惡趣方便諸業。
歸依世出世淨。大乘出離四種義中。魔誑衆
生。此中顯説能摧彼魔十力業用。言方便者。
善趣方便。謂諸善業。惡趣方便。謂不善業。宣
説如是趣方便時。魔於其中誑惑而住言不
如是。與是相違説不善業。爲善趣方便。説諸
善業爲惡趣方便。或説一切皆無有因。或説
一切自在天等以爲其因。處非處力能摧彼
説。訓釋詞者。處名所以。有所容受。若無所
以。無所容受。説名非處。謂無處無容諸衆生
類。無因惡因而當得有。此復云何。由此有故
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縁行等。非自在天
等。令次第得生。言歸依者。所謂諸業。如説
世間皆由自業。業爲依止業作歸依。説此業
時魔於其中誑惑而住。廣如前説。由第二業
異熟智力。能摧彼説無所罣礙謂。諸有情業
所分別高下勝劣。不由無因自在天等。廣如
前説所言淨者。謂世間淨及出世淨。暫時畢
竟伏諸煩惱。永害隨眠。由諸靜慮等持等至
及聖道故。説此淨時魔於其中誑惑而住。廣
如前説。由靜慮等持等至智力。能摧彼説無
所罣礙。及大乘出離者。此顯餘力所作業用。
謂説大乘究竟出離佛果徳時。魔於其中誑
惑而住。言此無上正等菩提極難可得。宜求
聲聞究竟出離。由餘七力能摧彼説無所罣

論曰
    能説智及斷 出離能障礙
    自他利非餘 外道伏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四無所畏。能説智者。謂佛誠
言我是眞實正等覺者。即是遍知一切法。智
能説斷者。謂佛誠言我是眞實諸漏盡者。即
是煩惱諸漏永盡。如是二種依自利説。能説
出離者。謂佛誠言我爲弟子説出離法。眞實
出離。能説能障礙者。謂佛誠言我爲弟子説
能障法。眞實能礙如是二種依利他説。如是
四種名自他利。非餘外道伏者。顯離怖畏釋
無畏義。非餘外道所能降伏。是故無畏
論曰
    處衆能伏説 遠離二雜染
    無護無忘失 攝御衆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不護念住。處衆能伏説者。謂
處大衆能伏他説。以身業等及諸威儀。皆無
醜惡可須藏護。恐彼譏嫌。是故處衆能伏他
説。如是即明三種不護。遠離二雜染者。謂恭
敬聽不恭敬聽。弟子衆中善住念故。遠離愛
恚。如是即明三種念住。由此無護無忘失故。
能善攝御諸弟子衆
論曰
    遍一切行住 無非圓智事
    一切時遍知 實義者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拔除習氣。遍一切行住者。謂
於聚落或於城邑爲乞食故。往返經行於樹
下等。身四威儀寂然而住。無非圓智事者。謂
聲聞等雖盡煩惱猶有習氣。隨縛所作掉擧
等事。如彼尊者大目揵連。五百生中常作
獼猴。由彼習氣所隨縛故。雖離煩惱而聞樂
時作獼猴跳躑。有一獨覺。昔多生中曾作婬
女。今餘習故時莊飾面。如是等類非一切智
所應作事。世尊皆無。是名如來不共功徳。一
切時遍知實義者者。非如外道掊刺拏等。非
是眞實一切智者。故説如來是其實義一切
智者。順結頌法故顛倒説。或此句義前後各
別。一切時遍知者。此顯佛是一切智者。實義
者者。此顯佛是有實義者。如人有杖説爲杖

論曰
    諸有情利樂 所作不過時
    所作常無虚 無忘失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無忘失法。諸有情利樂所作
不過時者。謂佛世尊若有所化。若於爾時應
有所作。即便爲彼即於爾時。作所應作終不
失時。如有頌言
    譬如大海水 奔潮必應時
    佛哀愍衆生 赴感常無失
所作常無虚者。謂佛所作不空無果。無忘失
者。所作應時常無忘失
論曰
    晝夜常六返 觀一切世間
    與大悲相應 利樂意歸禮
釋曰。此顯大悲。利益安樂意樂爲體。此言大
者。福智資糧圓滿證故。令脱三苦爲行相故。
三界有情爲所縁故。於諸有情心平等故。決
定無有勝此者故。晝夜常六返觀一切世間
者。此顯大悲所作業用。謂佛世尊於晝夜分。
各三時觀一切世間。誰善法増誰善法減。誰
善根熟誰根未熟。誰是堪受勝生法器。誰是
堪受定勝法器。誰是佛乘器。誰是餘乘器。如
是等
論曰
    由行及由證 由智及由業
    於一切三乘 最勝者歸禮
釋曰。此顯十八不共佛法。言由行者。此説行
時一切事業。即是如來無有誤失。乃至無有
不擇而捨。及由證者。即是住時六種無退。謂
欲無退乃至第六解脱無退。言由智者。謂於
三世無著無礙智見而轉。及由業者。即是
如來身語意業。智爲前導隨智而轉。於一
切*三乘最勝者者。此顯佛於一切聲聞及獨
覺乘最爲殊勝。由與十八不共功徳具相應

論曰
    由三身至得 具相大菩提
    一切處他疑 最勝者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一切相妙智性。一切行相皆
正了知名一切相妙智。此妙智體名一切相
妙智性。即是一切所知境界。一切行相殊勝
智體。言三身者。謂自性等。由此三身至得具
相無垢無礙妙智自性大菩提果。言具相者
具一切相。有説無常等十六種行相名一切
相。菩提用彼爲先因故。有餘復説。即此及餘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
性涅槃無所得相名一切相。有餘復説。非於
此中説治所治諸品類相。然説一切義利圓
滿。如如意珠具一切相。我今觀此一切相者。
即是一切障斷品類。所以者何。永斷一切障
品類故。謂斷一切所知障品及斷一切習氣
品故。又此具相大菩提者。即是正知一切境
相。是故能斷一切他疑。一切處者一切世間
他疑。即是所有人天一切疑惑。於此他疑皆
悉能斷。由此能斷一切人天疑惑作用。顯一
切相妙智殊勝
論曰。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徳相應。復與所
餘自性因果業相應轉。功徳相應。是故應知
諸佛法身無上功徳。此中有二頌
    尊成實勝義 一切地皆出
    至諸衆生上 解脱諸有情
    無盡無等徳 相應現世間
    及衆會可見 非見人天等
釋曰。法身與此功徳相應。復與餘六功徳相
應。此略標義。二頌廣釋。尊成實勝義者。謂佛
法身成實勝義。眞如所顯此即宣説法身自
性功徳。相應説力差別相應無失。譬如説火
煖徳相應。一切地皆出者。是極喜等一切十
地。皆出離義。此則成實勝義之因。至諸衆
生上者。一切智性於諸有情最爲殊勝。此即
成實勝義之果。解脱諸有情者。即是成實勝
義之業。無盡無等徳相應者。與諸功徳相屬
相應。無邊不共力無畏等無盡無等徳相應
故。現世間及衆會可見者。謂變化身出現世
間。及受用身處大衆會。二皆可見。非見人天
等者。謂佛法身非人天等之所能見。此説世
尊三身差別。以顯轉義。轉謂體性轉變差
別。於三身中。二身可見一非可見
攝大乘論釋卷第九



攝大乘論釋卷第十
  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果智分第十一之
論曰。復次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
云何可見。此中有多頌 釋曰。諸佛法身甚
深者。説此法身自性。難覺世聰明者。所有覺
慧尚不解故。最甚深者。説此法身差別難覺。
諸聲聞等所有覺慧不能行故。如是甚深以
十二頌。略當顯示
論曰
    佛無生爲生 亦無住爲住
    諸事無功用 第四食爲食
釋曰。此頌顯生住業住甚深。佛無生爲生
者。諸佛無生而現有生。名生甚深。亦無住爲
住者。生死涅槃無住爲住。此即安住無住涅
槃名住甚深。諸事無功用者。不由功用作一
切事。猶如世間末尼天樂。名業甚深。第四
食爲食者。食有四種。一不清淨依止住食。謂
具縛者。由段等食令身安住。二淨不淨依止
住食。謂若生在色無色界。由觸意思識食安
住已離欲故無有段食。預流向等是有學故。
亦淨不淨依止住食。彼由四食自體安住。三
一向淨依止住食。謂由四食阿羅漢等自體
安住。四唯示現依止住食。謂佛世尊示現受
用段等四食。如來食時實不受食。亦不假食
自身安住。然順世間示現受食。示現假食其
身安住。現受第四食得住故。名住甚深
論曰
    無異亦無量 無數量一業
    不堅業堅業 諸佛具三身
釋曰。此頌顯示安立數業甚深。無異者。顯安
立甚深以無差別而安立故。亦無量者。顯數
甚深。此顯安立其數無量。無數量一業者。雖
有無量而無別業。何者一業變化受用業無
差別。成他利故。不堅業堅業者。自性身業是
其堅住。餘二身業是不堅住。如是一切。名業
甚深
論曰
    現等覺非有 一切覺非無
    一一念無量 有非有所顯
釋曰。此頌顯示現等覺甚深。現等覺非有者。
依他起中遍計所執性非有故。一切覺非無
者。依他起中圓成實性是眞有故。一一念無
量者。謂過無量殑伽沙數諸世界中。念念倶
時有無量佛現等覺故。有非有所顯者。謂諸
如來是有非有。空性所顯成尊位故
論曰
    非染非離染 由欲得出離
    了知欲無欲 悟入欲法性
釋曰。此頌顯示離欲甚深。云何非染斷貪纒
故。非離染者。非速永斷貪隨眠故。由欲得出
離者。由留如是隨眠貪故。得大菩提。若斷如
是貪隨眠者。應同聲聞等疾入涅槃故。了知
欲無欲者。了知遍計所執貪欲無欲性故。悟
入欲法性者。悟入作證欲法眞如
論曰
    諸佛過諸蘊 安住諸蘊中
    與彼非一異 不捨而善寂
釋曰。此頌顯示斷蘊甚深。諸佛過諸蘊者。謂
諸如來超過一切遍計所執色等諸聚。如實
觀見遍計所執不可得故。安住諸蘊中者。謂
佛安住法性蘊中。與彼非一異者。謂法性蘊
與彼遍計所執諸蘊。不可説異遍計所執性
本無故。不可説一遍計所執順雜染故。法與
法性非一非異。不捨而善寂者。謂不棄捨法
性諸蘊。即是妙善永寂滅故
論曰
    諸佛事相雜 猶如大海水
    我已現當作 他利無是思
釋曰。此頌顯示成熟甚深諸佛事相雜者。謂
諸如來所作一切利益安樂有情事業。展轉
和同合成一味不可分別。問此事如何等。答
猶如大海水。謂如大海衆流所歸水同一味
不可分別。一切同作魚等饒益。我已現當作
他利無是思者。離功用心思惟他利三時差
別。而能任運起利他事。如帝釋等末尼天樂。
雖無思慮而有作用
論曰
    衆生罪不現 如月於破器
    遍滿諸世間 由法光如日
釋曰。此頌顯示顯現甚深。問若如來身是
常住者。於一切時何故不現。答衆生罪不現。
如月於破器。如破器中水不得住月影。不現
此非月過。是器之失。衆生身中無奢摩他清
潤定水。佛影不現非如來過。是衆生失。水喩
等持清潤性故。如説如來是眞妙善無漏法
影有感斯現。若無感者猶如生盲不能覩見。
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者。謂諸佛日放契
經等正法言光。遍照一切有情世間。有縁斯
見餘不見者。是其自過非如來失。如世間日
流光遍照有目者。覩盲者不見
論曰
    或現等正覺 或涅槃如火
    此未曾非有 諸佛身常故
釋曰。此頌顯示示現等覺涅槃甚深。或現等
正覺或涅槃如火者。如世間火有處燒燃有
處息滅。諸佛亦爾。於諸善根未成熟者現等
正覺。令其成熟速得解脱。於諸善根已得成
熟已解脱者現般涅槃。無所爲故。此未曾非
有等其義易了
論曰
    佛於非聖法 人趣及惡趣
    非梵行法中 最勝自體住
釋曰。此頌顯示住甚深。於非聖法最勝自體
住者。謂於不善由最勝自體住。最勝住即空
無願及無相住。縁不善法而安住故。於人趣
及惡趣最勝自體住者。謂於人趣及諸惡趣。
由最勝自體住。最勝住即諸靜慮諸等至住。
由縁彼趣而安住故。非梵行法中最勝自體
住者。謂於非梵行法中由最勝自體住最勝
住。即四無量名爲梵住。縁非梵行而安住

論曰
    佛一切處行 亦不行一處
    於一切身現 非六根所行
釋曰。此頌顯示自體甚深。言自體者。即是如
來常住法界及所成徳總名自體。佛一切處
行者。謂後得智遍行一切。於何遍行。謂善不
善無記有漏無漏有爲無爲等差別境界。亦
不行一處者。謂無分別智無分別故。不行一
切差別境界。於一切身現者。謂變化身於一
切處現受生故。非六根所行者。謂第一義常
住法身。非諸生處。那落迦等同分有情。所能
取故
論曰
    煩惱伏不滅 如毒呪所害
    留惑至惑盡 證佛一切智
釋曰。此頌顯示斷煩惱甚深。煩惱伏不滅者。
謂菩薩位中伏諸煩惱而未永斷。如毒呪所
害者。譬如衆毒爲神驗呪之所損害。體雖未
滅而不爲患。煩惱亦爾由念智力伏現行纒。
隨眠猶在。何故煩惱隨眠猶在。恐同聲聞乘
速般涅槃故由此道理煩惱爲因。至煩惱盡
得一切智。如有頌言
    念智力所制 煩惱證菩提
    如毒呪所持 過失成功徳
論曰
    煩惱成覺分 生死爲涅槃
    具大方便故 諸佛不思議
釋曰。此頌顯示不可思議甚深。謂諸煩惱轉
成覺分。生死苦惱即爲涅槃。如是因果非世
間理可得思議
論曰。應知如是所説甚深有十二種。謂生住
業住甚深。安立數業甚深。現等覺甚深。離欲
甚深。斷蘊甚深。成熟甚深。顯現甚深。示現等
覺涅槃甚深。住甚深。顯示自體甚深。斷煩惱
甚深。不可思議甚深 釋曰。此十二種皆難
覺了故名甚深。一一別相如前已説
論曰。若諸菩薩念佛法身由幾種念。應修此
念。略説菩薩念佛法身。由七種念應修此念。
一者諸佛於一切法得自在轉。應修此念。於
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此中有頌
    有情界周遍 具障而闕因
    二種決定轉 諸佛無自在
二者如來其身常住。應修此念。眞如無間解
脱垢故。三者如來最勝無罪。應修此念。一切
煩惱及所知障並離繋故。四者如來無有功
用。應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故。
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應修此念。清淨佛土大
富樂故。六者如來離諸染汚。應修此念。生在
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來能成大
事。應修此念。示現等覺般涅槃等。一切有情
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故。此
中有二頌
    圓滿屬自心 具常住清淨
    無功用能施 有情大法樂
    遍行無依止 平等利多生
    一切佛智者 應修一切念
釋曰。此顯菩薩修念諸佛法身功徳。於一切
法自在轉者。謂諸如來於一切法。由串習故
得自在轉。暫起欲樂一切功徳皆能圓滿。現
在前故。若諸如來普於一切無量無邊諸世
界中。神通無礙。何因縁故一切有情不般涅
槃。由彼有障及無因故。前總明佛於一切法
得自在轉。今別顯示佛於有情不得自在故
説伽他。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闕因者。謂具煩
惱業異熟障故名具障。猛利煩惱諸無間業
戅頑嚚如其次第。無涅槃因無種性故。
名爲闕因。二種決定轉者。謂作重業決定受
異熟決定。作重業決定者。謂數串習令同類
因與等流果決定相續。如未生怨害父王等。
受異熟決定者。謂作決定感異熟業。決定當
受諸異熟果。如諸釋種決定應爲毘盧宅迦
王所殺害。諸佛於上所説有情。皆無自在令
得涅槃。是故前雖總説如來於一切法得自
在轉。今須別説不得自在。如來身常住者。
最清淨眞如爲自體故。無改轉故。無變異故。
如來最勝無罪者。謂諸煩惱及所知障罪永
斷故。如來無功用者。謂如天樂其義易了。如
來受大富樂者。受用廣大清淨佛土功徳莊
嚴大法樂故。如來離染汚者。如紅蓮花其義
易了。如來能成大事者。謂現等覺般涅槃等。
成辦有情廣大義利。如所堪能令彼成熟得
解脱故。如是七種所修念佛。復以二頌略攝
其義。初圓滿言貫通一切。屬自心圓滿者。此
攝第一於一切法自在轉相。具常住圓滿者。
此攝第二身常住相。具清淨圓滿者。此攝第
三最勝無罪相。無功用圓滿者。此攝第四無
功用相。能施有情大法樂圓滿者。此攝第五
大法樂相。遍行無依止圓滿者。此攝第六一
切世法不能染相。平等利多生圓滿者。此攝
第七能成大事相。能作廣大利樂事故。一切
佛者。謂諸如來圓滿功徳。言智者者。謂大
菩薩應修。一切念者。應修如是七種隨念。憶
持明記令不忘失。是其念義
論曰。復次諸佛清淨佛土相。云何應知。如菩
薩藏百千契經序品中説。謂薄伽梵住最勝
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
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
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
極自在淨識爲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衆所
雲集。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掲路
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
法味喜樂所持。作諸衆生一切義利。蠲除一
切煩惱災横。遠離衆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
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爲遊路。大止妙觀以
爲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脱爲所入門。無量
功徳衆所莊嚴。大寶花王之所建立。大宮殿
中如是顯示清淨佛土。顯色圓滿。形色圓滿。
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主圓
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任持圓滿。事業圓
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處圓滿。路圓滿。
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
復次受用如是清淨佛土。一向淨妙。一向安
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 釋曰。此依諸佛清
淨佛土。説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等。
言最勝光曜七寶莊嚴者。謂佛淨土光曜最
勝。用七妙寶綺飾莊嚴。或即七寶最勝光曜。
言七寶者。一金二銀三瑠璃。四牟娑洛寶。五
遏濕摩掲娑寶。此復何等。所謂帝青大青
等寶。六赤眞珠寶。謂赤蟲所出名赤眞珠。七
羯鷄怛諾迦寶。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
界者。謂即最勝光曜七寶放大光明遍照一
切無邊世界。或淨佛土放大光明。普照一切
無邊世界。其體亦遍無邊世界。此上二句顯
佛淨土。顯色圓滿。無量方所妙飾間列者。謂
佛淨土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如慧爲先安布
間飾。此句顯示形色圓滿。周圓無際其量難
測者。謂佛淨土其量周圓無際難測。或復其
量無邊際故周圓難測。此句顯示分量圓滿。
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者。謂佛淨土方處超過
三界行處。非三界愛之所行故。非諸繋業異
熟果故。此句顯示方所圓滿。勝出世間善根
所起者。謂出世間善根爲因。及後得勝善根
爲因。淨土生起。非自在等爲淨土因。此句
顯示因圓滿。最極自在淨識爲相者。謂佛淨
土最極自在清淨心識以爲體相。唯有識故。
非離識外別有寶等。即淨心識如是變現似
衆寶等。此句顯示果圓滿。如來所都者。謂
佛爲主都此非餘。此句顯示主圓滿。諸大菩
薩衆所雲集者。唯有已入大地菩薩。止住其
中補翼如來非聲聞等。此句顯示輔翼圓滿。
無量天龍藥叉等者。謂諸天等止住其中以
爲眷屬。此化非實。莫呼洛伽者。此攝大蟒。此
句顯示眷屬圓滿。廣大法味喜樂所持者。謂
淨土中大乘法味喜樂爲食。此句顯示任持
圓滿。食能任持諸身命故。作諸衆生一切義
利者。食此食已作諸有情諸利樂事。此句顯
示事業圓滿。蠲除一切煩惱災横者。謂淨土
中無諸煩惱所作災横。此句顯示攝益圓滿。
遠離衆魔者。謂離煩惱蘊死天魔四種怨敵。
此句顯示無畏圓滿。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
所依處者。謂過一切菩薩莊嚴。如來莊嚴之
所依處。此句顯示住處圓滿。於諸住處最爲
勝故。大念慧行以爲遊路者。思所成慧名爲
大念。聞所成慧名爲大慧。修所成慧名爲大
行。此句顯示路圓滿。遊路即是道之異名。
大止妙觀以爲所乘者。乘奢摩他毘鉢舍那。
遊三慧路。往所趣園。勝諸聲聞獨覺菩薩所
乘止觀故名爲大。此句顯示乘圓滿。大空無
相無願解脱爲所入門者。三解脱門爲趣入
處。門者通也大義如前。此句顯示門圓滿無
量功徳衆所莊嚴。大寶花王之所建立者。譬
如世間寶莊嚴具。衆寶莊嚴此佛淨土。所依
大寶紅蓮花王。無量功徳衆所莊嚴。如地輪
等依風輪住。如是淨土無量功徳。衆所莊嚴
大寶花王之所建立。此紅蓮花於衆花中最
爲殊勝。是故説名大寶花王。或即如來説名
大王大法王故。此紅蓮花是佛依處。從主爲
名。所建立者。謂佛淨土依此花王。長時相
續無有間絶。此句顯示依持圓滿
受用如是清淨佛土一向淨妙者。無不淨故。
離糞穢故。一向安樂者。無有苦受及處中受
故。一向無罪者。無有不善及無記故。一向自
在者。不待外縁故。暫起於心衆事辦故
論曰。復次應知如是諸佛法界。於一切時能
作五業。一者救濟一切有情災横爲業。於暫
見時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災横故。二者救
濟惡趣爲業。拔諸有情出不善處置善處故。
三者救濟非方便爲業。令諸外道捨非方便
求解脱行。置於如來聖教中故。四者救濟薩
迦耶爲業。授與能超三界道故。五者救濟乘
爲業。拯拔欲趣餘乘菩薩。及不定種性諸聲
聞等。安處令修大乘行故。於此五業應知諸
佛業用平等。此中有頌
    因依事性行 別故許業異
    世間此別力 無故非導師
釋曰。諸佛法界即是法身。應知恒時能作五
業。救濟一切有情災横爲業者。因縁所生病
等憂苦。説名災横。於暫見時便能救濟盲聾
狂等諸災横者。如契經言。若見佛時盲者得
眼。聾者得耳。狂者得念。如是等問如説法身
非六根境。云何今説盲得眼等。能見法身爲
法身業。答見法身者。由昔大願引發勢力。成
滿法身。次第發起變化身用。由此能令盲得
眼等。由昔資糧引發勢力。證得法身任運起
用。如機關輪以末歸本。言見法身。實唯見
化。救濟惡趣爲業等者。拔不善處置於善處。
名救濟。其因若無。果亦無故。救濟非方
便爲業等言其文顯了。救濟薩迦耶爲業等
者。迦耶名身。虚爲名薩。其身*虚爲名薩
迦耶。謂於其中*爲身見轉。即是三界有漏諸
法。於彼説授出離法故名爲救濟。救濟乘爲
業等者。爲令不定種*性菩薩。及聲聞等證
大菩提。安立彼於大乘正行。應知諸佛於此
五業悉皆平等。爲顯此義復説頌言。因依事
等世間因別故許業異者。謂天因別人鬼等
因各各差別。故業有異。諸佛不爾。因無別
故。非業有異。世間依別故許業異者。依謂身
體彼差別故。其業有異。如彼天授與彼祠授
依身別故。其業各異。諸佛不爾。法身無別故
業非異世間事別故許業異者。事謂所作所
用差別事各別故。其業有異如彼凡夫營農
事別。商賈事別。如是一切諸佛不爾。利衆生
事無差別故。非業有異。世間性別故許業異
者。性謂意樂。如彼世間利益意樂安樂意樂。
境界差別故業有異。諸佛不爾。利益安樂一
切有情。意樂無別故業非異。世間行別故許
業異者。行謂功用如小功用能起小業。若大
功用便起大業。功用別故其業有異。諸佛不
爾。一切所作皆無功用故業非異。此別力無
故非導師者。此因等五別力無故非世導師
五業差別
論曰。若此功徳圓滿相應。諸佛法身不與聲
聞獨覺乘共。以何意趣佛説一乘。此中有二

    爲引攝一類 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性 諸佛説一乘
    法無我解脱 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樂化 究竟説一乘
釋曰。依此密意佛説一乘。二頌顯示。爲引攝
一類者。了知不定種性聲聞。趣彼解脱方便
引攝。令依大乘而般涅槃故説一乘。及任持
所餘者。爲欲任持其餘不定種性菩薩。恐於
大乘精進退壞。故説一乘任持令住。勿彼菩
薩依聲聞乘而般涅槃。法等故者。法謂眞如。
諸聲聞等乘雖差別同趣眞如。所趣眞如無
有差別。故説一乘。無我等故者。補特伽羅無
我同故。若實有異。補特伽羅可有乘別。此是
聲聞此是菩薩。既無實異補特伽羅故説一
乘。解脱等故者。謂彼三乘於煩惱障解脱無
異。如世尊言。解脱解脱無有差別。由此意
趣故説一乘。性不同故者。謂諸聲聞不定種
*性有差別故。謂迴向菩提聲聞身中。具有聲
聞種*性及佛種*性。由此道理故説一乘。得
二意樂故者。謂得二種意樂。一者諸佛於一
切有情。得同自體意樂言彼即是我。我即是
彼。由是因縁此既成佛。彼亦成佛。是故名得
第一意樂。二者世尊法花會上。與諸聲聞舍
利子等。授佛記別。爲令攝得如是意樂。我
等與佛平等無二。又此會上有諸菩薩與彼
名同。得授記別故。佛一言含二種益。謂諸聲
聞攝得同佛自體意樂。及諸菩薩得授記別。
由此道理故説一乘。言化故者。如世尊言。汝
等苾芻我憶往昔無量百返。依聲聞乘而般
涅槃。云何已成佛復依聲聞而般涅槃。是故
此中有別意趣。謂爲調伏聲聞種*性。所化有
情自化其身。同彼乘類現般涅槃。由此義故。
若聲聞乘若獨覺乘。即是大乘故。成一乘究
竟故者。依究竟理故説一乘。非無歸別。由過
此外無別勝乘。唯此一乘最爲勝故。佛説一

論曰。如是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縁可
見此中有頌
    一界中無二 同時無量圓
    次第轉非理 故成有多佛
釋曰。一界中無二者。一世界中無有二佛。是
故當言唯有一佛。同時無量圓者。無量菩薩
集資糧同時圓滿。多世界中現成佛果。是
故諸佛當言有多。或有説言。一世界中前後
次第。無量菩薩成等正覺。非多世界同時多
佛。爲破此執。復言次第轉非理故。無有因
縁。無量菩薩修*集資糧同時圓滿。展轉相待
次第成佛。是故諸佛同時有多
論曰。云何應知。於法身中佛非畢竟入於涅
槃。亦非畢竟不入涅槃。此中有頌
    一切障脱故 所作無竟故
    佛畢竟涅槃 畢竟不涅槃
釋曰。有大乘人。謂佛畢竟不般涅槃。就無餘
依涅槃界説。餘復謂佛畢竟涅槃。就有餘依
涅槃界説。此二意趣定執非理。若正説者應
言。諸佛非定畢竟入於涅槃。亦非畢竟不入
涅槃。佛一切障得解脱故畢竟涅槃。所應作
事無竟期故。諸佛畢竟不入涅槃
論曰。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由六因故。一
色身可見故。二無量佛衆會差別可見故。三
隨勝解見自性不定可見故。四別別而見自
性變動可見故。五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
衆會間雜可見故。六阿頼耶識與諸轉識轉
依非理可見故。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應道
理 釋曰。色身可見故者。謂受用身有色可
見。非自性身有色可見。故受用身非自性身。
又受用身無量衆會。受用色法差別可見。非
自性身有此差別。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又受
用身隨勝解見自性不定。如契經言。或有一
類見受用佛。或有一類見是少年。或有一類
見爲童子。如是廣説非自性身。有此不定故
受用身非自性身。又受用身自性變動差別
可見。一能見者先於一時見受用身形相別
異。後於一時復見別異。非自性身其體變動
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又受用身菩薩聲聞及
諸天等種種衆會。常所間雜非自性身。應有
如是衆會間雜。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又見轉
依非道理故。謂轉阿頼耶識得自性身。轉諸
轉識得受用身。故受用身非自性身。由此六
種不應正理。故受用身非自性身
論曰。何因變化身非即自性身。由八因故謂
諸菩薩從久遠來。得不退定。於覩史多及人
中生。不應道理。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常憶宿
住書算數印工巧論中。及於受用欲塵行中。
不能正知不應道理。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
知惡説善説法教往外道所。不應道理。又諸
菩薩從久遠來已能善知三乘正道。修邪苦
行不應道理。又諸菩薩捨百拘胝諸贍部洲。
但於一處成等正覺轉正法輪不應道理。若
離示現成等正覺唯以化身於所餘處。施作
佛事即應。但於覩史多天成等正覺。何不施
設遍於一切贍部洲中。同時佛出既不施設
無教無理。雖有多化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
現世言。由一四洲攝世界故。如二輪王不同
出世。此中有頌
    佛微細化身 多處胎平等
    爲顯一切種 成等覺而轉
爲欲利樂一切有情。發願修行證大菩提。畢
竟涅槃不應道理。願行無果成過失故 釋
曰。由八因故證變化身。即自性身不應正理。
謂諸菩薩從久遠來得不退定。曾無退失。生
於欲界覩史多天尚不應理。況生人中非經
多劫。修不退定得欲界果應正道理。故變化
身異自性身道理成就。又諸菩薩從久遠來
常憶宿住。廣説乃至修邪苦行。不應道理。其
文易了無煩重釋。又諸菩薩捨百拘胝諸贍
部洲但於一處成等正覺。轉正法輪不應道
理。此一切處皆相似故。由此道理。是變化身
非自性身。若謂遠離餘贍部洲現成等覺。唯
獨於此贍部洲中眞證正覺。以變化身遍於
餘處施作佛事。何故不許覩史多天眞證等
覺。化身來此諸四大洲施作佛事。若汝意謂
一贍部洲成等正覺。餘處現化非不應理。若
唯住在覩史多天。成等正覺一切四洲贍部
洲内。示現化身何不應理。若定不許一切四
洲現等正覺無教無理故不可説。有贍部洲
無佛出世。爲不與彼契經相違。如契經説無
處無容非前非後。於一世界有二如來出現
於世。若許一切贍部洲中同時多佛出現於
世。與彼相違爲避此難。是故復言。雖有多化
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現世等。彼契經説一
四大洲。名一世界非千洲等。即彼經説如二
輪王不同時出。若不許佛多四大洲同時倶
出。亦不應許有多輪王多四大洲同時倶出。
若許唯一四大洲中無二輪王同時並出。非
千洲等。亦應許佛一四洲中無二並出。非千
洲等。復以伽他現多化身。顯具相覺佛微細
化身等者。如佛化身現入母胎。如是化作舍
利子等多聲聞衆其相各異。入自母胎同時
平等。爲欲顯發一切種覺是尊勝故。佛作是
化。次顯如來畢竟涅槃不應道理。謂爲利樂
一切有情。發願修行證大菩提。此願此行唯
欲利樂一切有情。事猶未訖即便依彼畢竟
涅槃而般涅槃不應道理。行願二種應無果
故。現涅槃者是變化身。非自性身
論曰。佛受用身及變化身既是無常。云何經
説如來身常。此二所依法身常故。又等流身
及變化身。以恒受用無休廢故。數數現化不
永絶故。如常受樂如常施食。如來身常應知
亦爾 釋曰。有契經説如來身常。佛受用身
及變化身。既是無常。云何如來其身常住。謂
此二身雖是無常。然依法身。法身常故亦説
爲常。言身常者。或體是常。或依常身故名身
常。此顯等流及變化身。是異門常非自性常。
又受用身。以恒受用無休廢故。如常受樂。猶
如世間言常受樂。雖非受樂常無間斷。而得
説言此常受樂。佛受用身當知亦爾。雖非常
住而或言常。以於彼彼菩薩衆中。受大法樂
無休廢故。佛變化身數數現化不永斷絶。別
意言常。如常施食。猶如世間言常施食。雖非
施食能常無間。然數數施期心不絶。名常施
食。佛變化身當知亦爾。非無生滅説名爲常。
隨所化生數數示現。不永絶故密意言常
論曰。由六因故。諸佛世尊所現化身非畢竟
住。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脱故。二爲令
捨離不樂涅槃。爲求如來常住身故。三爲令
捨離輕毀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四爲令
於佛深生渇仰。恐數見者生厭怠故。五令於
自身發勤精進。知正説者難可得故。六爲諸
有情極速成熟。令自精進不捨軛故。此中有
二頌
    由所作究竟 捨不樂涅槃
    離輕毀諸佛 深生於渇仰
    内自發正勤 爲極速成熟
    故許佛化身 而非畢竟住
釋曰。爲令捨離不樂涅槃。爲求如來常住身
故者。此顯如來入涅槃意。以如來身是無常
故。應樂涅槃若求如來常住身時。便背涅槃
世尊現滅顯身無常。令樂畢竟常涅槃故。爲
令捨離輕毀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者。若
謂諸佛其身常住。便於悟解甚深法教不勤
方便。謂今不悟後定當悟。若數檢問諸弟子
衆。便生輕毀自執己見作如是言。我由此故
定免彼問。若不住世彼於何處當生輕毀。咸
言我等未得彼意。世尊涅槃。誰能無倒開悟
我等。是故於法勤求覺悟。令於自身發勤精
進。知正説者難可得故者。謂知世尊將般涅
槃便於自身發勤精進。佛是世間正説法者。
彼若無有世間無依。如是知已發勤精進。爲
諸有情極速成熟。令自精進不捨軛故者。爲
修精進離捨善軛乃至世尊未滅度來。我諸
善根定須成熟。由是六因佛變化身非畢竟
住。爲攝如是上所説義故説伽他。由所作等
論曰。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不應爲
得更作功用。此中有頌
    佛得無別無量因 有情若捨勤功用
    證得恒時不成因 斷如是因不應理
釋曰。此中有難。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
量作證得因。爲求佛果何須功用。復有難言。
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一佛即能具
足成辦。一切有情諸利樂事不應爲得更作
功用。爲答此難。説佛得等。諸佛證得無始時
來無別無量。若是有情爲求佛果捨正勤因。
如是證得恒不成因。由佛證得非諸有情。爲
求佛果捨正勤因故無此難。若離正勤得佛
果者。一切有情本應皆得。是故不應斷正勤
因。又佛法界無始時來無別無量。普爲一切
作證得因。令諸菩薩悲願纒心勤求佛果。爲
作一切有情利樂故求佛果發勤功用
論曰。阿毘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我阿僧
伽略釋究竟 釋曰。我已略釋攝大乘竟。復
説頌曰
    我無性已發 求佛果妙願
    於淨境理教 悲慧積于心
    從諸師正聞 如實深信解
    專念現前故 已述造斯釋
    於甚深廣大 十義勤生福
    願一切世間 得具相妙智
攝大乘*論釋卷第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